药物使用情况范文

2024-05-17

药物使用情况范文(精选12篇)

药物使用情况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利用医院HIS系统随机抽取12月住院病历30份。其中非手术患者住院病历及手术患者住院病历各15份。非手术病历抽自内分泌科、小儿内科、皮肤科、心内科、神经内科、消化科、内科等科室;手术病历抽自外科各科、妇产科、耳鼻喉, 眼科等科室。

1.2 方法

根据《指导原则》和《通知》等相关规定对抗菌药物应用进行分析。

2 存在问题

2.1 无指征或指征不明显用药

30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6.67% (26/30) , 与卫生部要求抗菌药物使用率要<50%[3]的要求相差甚大;病原微生物送检率仅3.33% (1/30) 。说明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证掌握不严需要进一步规范, 以期达到合理用药。

2.2 不合理预防用药

2.2.1 预防用药时间过长:

15份手术病历均使用了抗菌药物且存在用药疗程过长问题, 为4~14d。预防用药在一段时间内对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 连续多日预防性用药无必要, 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4], 且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通知》指出:Ⅰ类手术切口一般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确需使用时, 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24h, 个别情况可以延长至48h, 可视伴有炎症情况进行抗感染治疗。

2.2.2 围手术期用药时机欠合理:

《指导原则》 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在术前30min~2h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3h或失血量>1500ml, 术中给予第2剂。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有效期一般在24h 内, 关键时间是在手术期间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和组织浓度以防止或减少细菌在手术暴露部位的定植、生长、繁殖, 从而预防和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同时也降低其它部位的感染率。从15份手术病历看, 预防用药时机掌握不好, 在切皮前 >2h给药占13.33% (2/15) , 术前未用术后用药占26.67% (4/15) , 手术时间 >3h未追加抗菌药物。

2.3 药物选择不合理

2.3.1 药物选择起点高:

《通知》规定, 妇科手术应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三代头孢抗生素, 不宜在预防用药时选择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酶抑制剂, 而头孢类酶抑制剂主要用于严重感染;颈部手术预防用药宜选择第一代头孢, 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时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 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不宜作为常规抗感染药物应用。

2.3.2 药物选择未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特点:

由于加替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易引起血糖波动异常 (高血糖和低血糖) , 通常发生于合用口服降糖药 (如优降糖) 或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因此当患者明确诊断有2型糖尿病仍予以加替沙星术后抗感染预防性用药时, 存在极大用药风险。头孢哌酮大部分随胆汁排泄。当患者有肝脏疾患及胆道梗阻时, 头孢哌酮的血清半衰期常会延长, 尤其是老年患者, 体内药物代谢功能差, 若伴有肝功能受损, 在选用头胞哌酮舒巴坦钠注射剂进行抗感染治疗时, 单次宜减少用量为1.0~2.0g, 并采取12h静脉滴注1次。

2.4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当

2.4.1 产生拮抗:

阿奇霉素联用头孢替安, 每天1次, 静脉滴注。因阿奇霉素为快速抑菌剂, 先服用会迅速抑制繁殖期细菌到静止期, 再运用头孢替安快速杀菌剂, 往往使头孢替安的杀菌作用降低, 两者使用产生拮抗, 不建议两者联合用药。

2.4.2 增加毒性:

头孢唑林与依替米星联用。因头孢唑林为第一代头孢菌素, 肾毒性较严重, 依替米星为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两者合用, 增加肾毒性, 用药不合理。

2.5 用法用量不合理

单次剂量给药过大, 头孢呋辛预防用药单次剂量高达5.0g, 每天1次。与《通知》规定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头孢呋辛1.5g的单次使用剂量比较相差甚大。调查中还发现头孢菌素类用法多为每天1次, 由于该类药物 (除头孢曲松外) 的消除半衰期均较短, 因此临床应用时需一日多次给药, 以使体内药物达到有效抑菌浓度的时间尽可能长。

3 讨 论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品, 同时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现象也较为普遍。本次调查发现未遵循抗菌药物特点和病原菌种类选择药物、无适应证用药、超剂量用药、不合理联合用药、药物选择起点高及头孢菌素类一日单次用药问题比较突出。由此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增长、药品不良反应增多、医疗费用增加。

为了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建议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相关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与管理制度, 并根据各临床科室专科用药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制定临床各科合理用药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每月随机抽取住院病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开展抗菌药物点评工作。同时积极组织临床药师深入病房, 参与临床查房。临床药师可利用专业优势, 从抗菌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方面, 与医护人员紧密协作, 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纠正临床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现象, 提高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能力,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与经济。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分析

参考文献

[1]《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S].卫医管发[2010]28号.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3]刘新建, 钱毅强.我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趋势分析[J].中国药业, 2000, 9 (1) :48.

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情况自查报告 第2篇

为了搞好本单位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工作,配合卫生局开展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情况专项督查工作,我院组织医务、药剂等相关人员根据《关于做好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对本单位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工作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情况

1、基本药物配备情况

自2010年10月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我院严格按照要求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增补药物。目前我院备有国家基本药物 种,省增补药物 种,共 种,为总数的 %。

2、基本药物采购情况

我院配备使用的基本药物都是通过浙江省药械采购平台采购,并优先采购了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中标产品中的最低价中标产品。

3、实施基本药物情况

我院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的价格和医疗保险给付都是按现行药品价格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通过多种手段促使医师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本院基本药物销售额占药品总销售额的比例为 %。

4、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情况

我院制定了院内基本药物相关制度和基本药物遴选相关规定,并定期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同时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对基本药物制度进行大力宣传,宣传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意义。

二、存在问题

1、部分基本药物缺乏

大部分因为供货单位配不及时或缺货,采购网上平台上国家和省确定的基本药物采购目录上有货,但点击后却没有,且配送不及时,造成临床断药,给患者带来不便。

2、相关指标未达标

配备基本药物品种率为 %,比要求低 %;基本药物销售额率为 %,比要求低 %。

3、部分群众对基本药物种类不满意

由于部分基本药物缺货或种类不全,医生用药习惯和老百姓用药偏好,造成目录实施困难,部分患者来就医购药时,对基本药物的种类不满意,认为基本药物的种类太少,不能满足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要求。

三、整改计划

1、采购国家基本药物时,提早联系供货单位是否有货,及时付款,防止因供货单位配送时缺货或配送不及时而导致缺货。

2、严格按照要求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增补药物,对其中规定许可药物加强采购,增加品种,以满足临床供应。

3、严格执行基本药物相关制度,鼓励和督促医师优先基本药物。对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对使用基本药物率偏低的医师及时通报,必要时按基本药物相关制度进行处罚。

药物使用情况 第3篇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89-01

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高,可引起全身各脏器损害,病情较为严重,容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1]。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许多抗菌谱广的新品种不断进入临床,抗菌药物在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应用较为广泛,相应的也就出现了不合理用药的问题,且这种不合理用药现象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等问题也日趋严重。为避免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现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60例资料完整的急性上呼吸道患儿用药处方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0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该组患儿具有完整的病历记录,所有病例均符合2006年第10届全国小儿呼吸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3个月内无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史,既往无心脏病史,无严重的肝、肾疾病及肌肉疾病,无中毒性脑病,不伴有其他感染性疾病如肝炎、肾炎或肠炎等及电解质紊乱。其中男192例,女168例;年龄6个月~5歲,平均(3.2±0.2)岁。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360例患儿病历处方中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品种、用量及用药时间、给药途径、联合用药、实验室检查等。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用药情况

该组患儿中有252例患儿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0.0%,其中一联用药116例,占32.2%;二联用药109例,占30.3%;三联用药19例,占5.3%;四联用药有8例,占3.2%;无四联以上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

2.2 抗菌药物的应用种类

用药频度排序列前3位的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奇霉素、青霉素G。见表1。

2.3 抗菌药物选择的依据

对体温>38℃的286例患儿,抗菌药物使用241例,占84.3%。体温正常的74例患儿,抗菌药物使用11例,占14.9%。

白细胞正常值范围是(4.0~10.0)×109/L,白细胞升高的患儿157例患儿,抗菌药物使用157例,占100%。白细胞正常的203例患儿,抗菌药物使用95例,占46.8%。有并发症(如中耳炎、淋巴结炎)的50例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占100%。

2.4 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及疗效评价

该组患儿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共209例,占82.9%;静脉给药联合口服用药35例,占13.9%;口服用药8例,占3.2%;无口服、静脉联合用药及肌内注射给药病例。252例患儿经治疗后治愈143例,占56.8%;好转79例,占31.3%;无效30例,占11.9%;无死亡病例。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有无指征用药、给药途径不当、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等。

3 讨论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常见症状有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发热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占90.0%以上,主要有鼻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及柯萨奇病毒等,抗生素非但无效,还可引起菌群失调,有利于病菌繁殖[2]。由于其病程较长,病情较重,且儿童处在成长阶段,该病极容易影响儿童的健康发育。初期治疗以休息、对症及抗病毒为主,但病情加重,容易诱发各种感染,这时可选用抗菌药物治疗[3]。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抗生素用量最多、最不规范的疾病之一,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70.0%,明显高于卫生部规定的50%使用率的标准,这是不合理的。用药频度排序列前3位的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奇霉素和青霉素G,大环内脂类抗菌药物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好、血药浓度高的优点,对支原体、衣原体、细菌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有较显著的临床疗效。结果还显示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二联、三联、四联的现象,这也是不合理的,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为轻、中度感染,很少出现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的现象。因此,一般没有联合用药的指征[4]。且该组患儿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给药,既浪费了资源,又增加了患儿的痛苦,违背了儿科药物治疗原则[5]。综上所述,笔者所在医院存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合理用药现象,建议医院出台相关的文件,加强医院对抗菌药物的管理,着手遏制抗菌药物的滥用。

[参考文献]

[l] 盂黎辉,董宅坤.儿科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9,6(1):24-26.

[2] 李霞.我院儿科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9):150-151.

[3] 邱芝青,谢丽明,谢华金.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抗生素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7):4-5.

[4] 赵亚琳.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4):121.

[5] 王春富,董得时,高森.门诊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用药分析[J].中外医疗,2009,9:117-118.

我院基本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基本药物,用药频度,药品日剂量

为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减轻医药费用负担,北京市于2010开始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在2009版及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发布后及时发布了北京市增补目录。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落实卫生部及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和药品采购使用管理规定。为了解我院基本药物的使用现状,笔者对我中心2012-2014年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数据来源于我院药品信息库,时间选取阶段为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药品使用单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药品日剂量(DDD),即某一特定药物为治疗主要适应证而设定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药品的DDD值以《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1]规定的剂量为准,药典未收载药品的DDD值结合说明书及临床实际而定。用药频度DDDs=总用药量/DDD,即每种药物的年消耗量除以该药的DDD值,DDDs越大表明患者对该药的选择倾向越大,反之说明该药已较少使用。

2 结果

2.1 基本药物使用品种数和金额情况

2012-2014年基本药物使用品种数分别为305、322、443种,销售金额分别为666.7万元、754.14万元、857.34万元。2012-2014年我中心基本药物的品种数及药品品种总数均逐年增加,销售金额也逐年增长,这与我中心逐年增长的门诊量相稳合。2012-2014年基本药物品种数占全院药品品种比例依次为77.81%,75.76%,82.34%,基本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销售总金额比例依次为71.90%,69.61%,73.70%,基本药物品种比例及销售比例在三年中出现了先下降又上升的趋势,查阅中心药品品种调整记录可知,2013年我中心门诊量增长较大,部分患者在二级医院诊疗后到我中心再次取药时,由于部分非零差药品不能提供造成患者二次到二级医院取药,为解决此项问题,我中心将居民反映强烈的非零差药品纳入采购目录,致使2013年非基本药物品种和销售金额增长较明显。而2013年年底执行的2012版基本药物目录较2009版调整较大,新目录品种从519种增至699种[2],品种增加较多,而且将部分临床正在使用并且使用较多的胰岛素等慢病常用的非基本药物品种纳入到基本药物目录中,使得非基本药物品种数下降,而基本药物品种数在2014年增长较明显。见表1。

2.2 我院基本药物DDDs排序情况

2012-2014年我院基本药物DDDs排序前5位中以降血压药(氨氯地平片、硝苯地平控释片)、降血糖药(阿卡波糖片、二甲双胍片)、降血脂药(辛伐他汀片)及心脑血管用药(美托洛尔片、阿司匹林肠溶片)为主,与我中心患者群即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患者及感冒、腰腿痛等常见病为主相稳合,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即开展慢性病和常见病为主的基本医疗相稳合。3年中DDDs排在第一位的均为氨氯地平片,氨氯地平为第三代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其疗效确切,作用持久,安全性好,并且近年价格不断下调,符合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用药需求。2012年中头孢呋辛酯片排在了第三位,分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社区用药目录中抗菌药物品种单一;二是由于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不严格,预防性或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现象较严重,在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后,2013年这一现象得到纠正。见表2。

3 讨论

“基本药物”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是最重要、基本、不可缺少、满足人民所必需的药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是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3],建立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保障人民群众的平等用药权益,实现人人都能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减轻患者用药的经济负担,最大程度地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4]。自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我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不仅从药物品种的选择上优先考虑基本药物,并且医师给患者诊治疾病时也优先考虑基本药物,使得2012-2014年我院基本药物品种及销售金额占全院比例均在70%以上。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情况较好,2012-2014年基本药物使用基本合理,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各类别用药合理性监测,以指导临床用药更趋合理,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增补基药目录,方便慢性病患者在二三级医院确诊后在社区取药。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73-74.

[2]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S].卫生部第93号,2013.

[3] 王跃平,刘敬文,陈建,等.深圳市福田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9):29-31.

药物使用情况 第5篇

分析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汇报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废物管理条例》的执行情况,于2012年10月30日州卫生局对我院进行了感染管理的现场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我院进行整改反馈,并感谢卫生局对我们工作的指导。

执行情况

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院感科独立设置,专职人员一人。手术备皮均在手术当日进行,剖宫产手术进行会阴剃毛。内镜洗消设施符合规范化要求,清洗消毒登记本记录规范。口腔精细器械均为物理灭菌。医院配备了速干手消毒剂。职业防护有培训记录。医疗废物暂存处管理规范,医疗废物转运流程合理。

存在的问题

1.未开展手术部位目标性检测;

2.无现患率调查;

3.口腔器械未使用手柄薄膜;

4.未开展日常手卫生依存性考核;

5.无干手设备;

6.高危血源性职业操作中缺乏使用防护用具;

7.无胎盘病理性医疗废物去向登记本;

8.未开展医院整体网络信息化建设。

整改措施

1.计划下一年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手卫生依存性考核。新的灭菌及消毒设备在按计划引进,消毒室、清洗间的划分也列入手术室建设的日程中。工作已经开展,并落实到后勤部门进行订购。

2.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规定对口腔科手柄的消毒灭菌处理和手柄薄膜的使用。

3.在医疗废物管理上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胎盘的去向,手术室和产房建立了胎盘去向登记本,并按病理性废物进行焚烧处理,并记录。

4.由于我院住院部大楼正在装修期间,有些灭菌及消毒设施在新的病区建设好后投入使用。

治疗阳痿使用哪些药物 第6篇

1.西地那非:该药也叫“伟哥”,主要作用于人的周围神经及阴茎局部组织,对精神性、器质性及混合型阳痿均有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为70%~90%。阳痿患者可在每次性交前60分钟服用25~100毫克的西地那非,以促进和增强阴茎的勃起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患者在用药后可出现面部潮红、头晕、头痛、鼻塞及一过性视觉紊乱等不良反应。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不宜服用此药。该药不可与硝酸酯类药(如硝酸甘油等)合用。

2.阿朴吗啡:该药是吗啡的衍生物,属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主要作用于人脑的下丘性活动中枢,可启动和调节阴茎的勃起功能。该药治疗阳痿的有效率为44%~60%。阳痿患者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每次服用2~6毫克的阿朴吗啡。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患者在服用该药后可出现轻度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3.育亨宾:育亨宾也叫痿必治、安慰乐,是一种吲哚碱,属于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该药具有扩张阴茎动脉、增加阴茎血流量和提高性欲的作用,对非器质性阳痿的疗效较好。阳痿患者可每次服用1片育亨宾,每日服2~3次,用药后满意性交率可达到75%~80%。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患者在服用该药后可出现心跳加快、震颤、舒张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4.睾酮类药物:睾酮是一种重要的雄激素,包括甲基睾酮、氟羟甲基睾酮、羟甲雄二烯酮和十一酸睾酮等。该类药物仅适合性腺功能减退、睾丸分泌雄激素不足的中老年阳痿患者使用。甲基睾酮的用法为,每次舌下含服25~50毫克,每日服1次。氟羟甲基睾酮的用法为,每次服用5~10毫克,每日服1次。羟甲雄二烯酮的用法为,每次服用5~10毫克,每日服1次。十一酸睾酮的用法为,每次服用120~160毫克,每日服1次,服药2~3周后应改为每天服40~100毫克的维持量。睾酮类药物可通过人的淋巴系统吸收,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活性,长期服用较为安全有效。

5.酚妥拉明:该药属于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可抑制人体内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舒张平滑肌,增加阴茎内的血流量,从而可促进和增强阴茎的勃起功能,治疗阳痿的有效率为40%~60%。阳痿患者可在每次性交前30分钟服用40毫克的酚妥拉明。

6.曲唑酮:曲唑酮是一种新型抗抑郁药。该药可抑制人神经中枢内5-羟色胺的功能,促使阴茎勃起,治疗神经性阳痿的有效率约为60%。阳痿患者可在每次性交前服用100~200毫克的曲唑酮,若与育享宾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7.溴隐亭:溴隐亭是一种可兴奋多巴胺受体的药物,对高催乳素血症引起的阳痿有很好的疗效。该病患者可每次服用2.5~7.5毫克的溴隐亭,每日服2~3次,并可根据血中催乳素的水平是否恢复正常、阳痿症状是否缓解对服用的剂量进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服用该药后可能出现恶心、头晕、直立性低血压等中轻度的不良反应。

此外,一些注射类药物(如前列腺素E1注射剂、硝普钠注射剂等)和局部外用药(如米诺地尔凝胶剂、硝酸甘油糊剂、酚妥拉明贴纸等)对治疗阳痿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而且不会引起全身副作用,只是使用起来有些不便。阳痿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进行选用。■

病历及处方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第7篇

1 不合理的药物相互作用

1.1 住院患者非感染性疾病并发上呼吸道感染, 给予克拉霉素+环丙沙星片+碳酸钙片口服

如果是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细菌感染, 用一种抗菌药即可, 不必2种合用。合用药物种类越多, 发生不良相互作用的几率越大: (1) 克拉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环丙沙星联用时导致抗菌活性降低, 并且增加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1]; (2) 喹诺酮类药物与含钙制剂合用, 可大大减少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碳酸钙可使环丙沙星的吸收平均减少40%[1]。其机理是:含铝、钙、铁、锌、镁等多价金属阳离子的制剂其阳离子能与喹诺酮类药的4-酮氧基-3-羟基发生络合作用, 减少喹诺酮类药的吸收及生物利用度, 有报道说生物利用度降低35%~85%[2];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 减少的程度可达98.6%, 可使氟喹诺酮类药的抗菌效力降低, 甚至抗菌治疗失败[3]。必须将氟喹诺酮类药和含多价金属阳离子的药物联用时, 一定要嘱咐患者两药间隔2~6h服用。

1.2 异烟肼片+螺旋藻胶囊+碳酸钙片口服

含多价金属离子 (钙、镁、铁、铝、铋等) 的药物可与异烟肼在胃肠道形成螯合物, 影响吸收, 降低疗效[2];昆布、海藻、含碘药物在胃酸中可与异烟肼发生氧化反应, 使异烟肼丧失抗菌活性[2]。异烟肼应餐后顿服, 如不能避免与上述两类药同服, 处方上应注明异烟肼与后两药至少间隔2h服用。门诊调剂室发药时应强调此点, 病房护士发药时也应跟患者讲明间隔服用问题。

2 注射用药物的配伍问题

2.1 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联合静脉滴注

尽管两药配伍后在6h内溶液的pH值、颜色、澄明度、原儿茶醛和右旋糖酐40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 然而临床上却出现了因两者配伍使用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问题, 特别以过敏性休克对机体的危害为最大。有文献报道[4], 两者配伍使用后发生不良反应7例, 其中过敏性休克4例, 因抢救无效死亡2例;低血压休克1例, 全身性黄疸1例。鉴于此点, 临床上应尽可能避免将两药联合配伍输液, (包括右旋糖酐70与右旋糖酐10) ;最好分别给药, 以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2.2 酚磺乙胺 (止血敏) 与氨甲苯酸 (止血芳酸) 共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联合静脉滴注

虽然多种资料都显示此配伍可行, 但严格说起来, 如有可能, 最好还是把酚磺乙胺溶于生理盐水中单独给药, 静脉滴注时用黑纸或黑布遮挡以避光。理由是: (1) 酚磺乙胺不宜与其他药物混合静脉滴注, 否则会加速其氧化变色而失效[5,6];而且, 酚磺乙胺以不同方式与其他药物配伍, 测得其半数致死量均比单独应用时低, 说明配伍后的毒性比单独应用时要大[7]; (2) 研究报道, 采用正交试验分析方法考察了酚磺乙胺在输液中的稳定性, 结论是光线对酚磺乙胺的稳定性影响最大, 其次为输液种类及配伍温度;试验提示临床使用时宜避光, 并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8]。

据报道, 全世界非意外死亡人员中, 1/7死于不合理用药;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 住院患者有5%是由于用药不当入院的;据统计, 我国医院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32%, 而家庭不合理用药则超过了30%;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00年发布的消费警示显示, 我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患者中, 至少有250万人入院治疗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 其中50万人属于严重不良反应;我国现有的180万聋哑儿童中, 由于不合理用药所致的>60%;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主要杀手。我国不合理用药问题中以选药不当、用药品种过多和配伍错误最为突出。

关键词:病历,处方,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贾公孚.临床药物新用联用大全[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2-65, 73.

[2]蔡飞, 缪海均, 刘皋林.第4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3, 12 (2) :111-113.

[3]周燕文.抗菌药的不合理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1, 1 (1) :47-49.

[4]熊芬霞.丹参注射液的配伍禁忌[J].中国药房, 2005, 16 (13) :1036-1037.

[5]贾博琦, 鲁云兰.现代临床实用药物手册[M].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524.

[6]赵汉臣, 曲国君, 王希海, 等.注射药物应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89.

[7]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8.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分别抽取我院门诊2013年1~3月份的患者抗菌药物处方, 依次为15 288张、12 184张和14 326张。

1.2 方法

据《2011年江苏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中的门诊处方点评原则, 每月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进行点评, 每名医师处方≥50张, 实际处方<50张, 全部点评。对有抗菌药物的处方、使用抗菌药物的人群分布、用量、联合用药、剂型分布、年龄分布、问题处方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使用人群分布

我院2013年1-3月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占总处方的百分率依次为27.63%、26.76%、24.65%, 呈逐月下降趋势。使用人群以儿童所占比例偏大。见表1。

2.2 单品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2013年1-3月单品种抗菌药物使用量居前3位的均为头孢地尼胶囊、阿奇霉素软胶囊和头孢羟氨苄甲氧苄啶胶囊。见表2。

2.3 联合应用情况

门诊抗菌药物主要以单一用药和二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为主。见表3。

2.4 使用剂型分布

2013年1-3月抗菌药物中注射剂呈逐渐下降, 口服制剂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见表4。

2.5 年龄分布

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以1~10岁儿童及老年人为主。见表5。

2.6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2013年1~3月, 不合格用药处方比例呈逐月下降趋势。见表6。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类型主要表现为给药方案不当、溶媒选择不当。见表7。

3 分析

3.1 人群分布

三个月以来,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占总处方的百分率依次为27.63%、26.76%、24.65%, 呈逐月下降趋势。儿童使用抗菌药物所占比例较大, 与临床报道一致, 这也与省检查组的意见相一致。

3.2 联合应用情况

由于我院近来加强了对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监督力度, 因而门诊抗菌药物以单一用药和2种抗菌药物合用为主, 符合抗菌治疗原则。

3.3 单品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在使用频次调查分析中, 3个月头孢地尼使用量一直居首位。头孢地尼为半合成的广谱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 口服方便, 平均限定日费用 (DDDc) 较高, 患者的经济负担很重, 值得商榷, 提醒临床医师注意。

3.4 剂型和年龄分布

注射剂型较前有所下降, 这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相关;从年龄分布看, 儿童和老年人为主要对象, 这也与其生理、病理状况有关, 符合临床偱证医学。

3.5 不合理用药情况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菌群失调及严重的不良反应, 既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又浪费医药资源。据报道,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在美国占24%~66%, 在我国为25%~56%[3]。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占抗菌药物总处方的比率分别为26.8%、25.1%、24.7%, 呈逐步下降趋势。不合理用药集中在给药方案不当、选用溶酶不当、给药频率不当和用法、用量不当等方面。

3.5.1 给药方案不当:

(1) 无明确的适应证使用; (2) 普通上呼吸道感染, 大多数由病毒引起, 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而不少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处方均选用了抗菌药物治疗。

3.5.2 给药频率不当:

(1) 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多数P-内酰胺类及克林霉素, 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每天用药总量需分3~4次给药, 才能达到良好的抗菌效果; (2) 氟喹诺酮类药物大多半衰期长, 体内代谢慢, 每天2次静脉滴注易导致惊厥等药物不良反应[4~7], 而我院在使用这些抗菌药物时未考虑到药物的动力学。

3.5.3 溶酶选用不当:

主要集中在青霉素G钠或头孢唑啉加入5%或10%葡萄糖溶液 (p H3.2~5.5) 静脉滴注。青霉素及部分头孢菌素在p H<4时分解较快, 效价降低, 因此不宜选用葡萄糖溶液作溶酶。因此, 临床上大多数β-内酿胺类药物应首选0.9%氯化钠溶液作为溶酶, 稳定性较好。

3.5.4 用法用量不当:

成人服用头孢拉定胶囊0.25g, 每天2次 (成人常量0.25g~0.5g, 每天4次) ;成人服用克拉霉素胶囊0.25g, 每天2次 (成人常量0.5g, 每天2次) 。以上用药因剂量偏低, 不能达到应有的血药浓度, 会影响抗菌效果。

从上述统计结果及分析可见, 只有认真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8]和《处方管理办法》[9], 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管理, 严格进行临床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 才能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 了解该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抽取我院门诊2013年1-3月份的患者抗菌药物处方, 依次为15 288张、12 184张和14 326张。对有抗菌药物的处方、使用抗菌药物的人群分布、用量、联合用药、剂型分布、年龄分布、问题处方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2013年1-3月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占总处方的百分率依次为27.63%、26.76%、24.65%, 呈逐月下降趋势;使用人群以儿童所占比例偏大;单品种抗菌药物使用量居前3位的均为头孢地尼胶囊、阿奇霉素软胶囊和头孢羟氨苄甲氧苄啶胶囊;门诊抗菌药物主要以单一用药和2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为主;注射剂呈逐渐下降, 口服制剂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以儿童及老年人为主;不合格用药处方比例呈逐月下降趋势,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类型主要表现为给药方案不当、溶媒选择不当。结论 头孢菌素抗菌药物使用稳居前列, 用药基本合理,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引起重视, 以提高抗菌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关键词: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李霖, 于芝颖, 李玉珍.2003-2005年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事, 2007, 21 (6) :433-435.

[2] 离莹, 高晓莉.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中国药事, 2006, 20 (7) :446.

[3] 黄学桂.抗菌药物后效应与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药事, 2006, 20 (8) :508.

[4] 李连墙.我院2004年度门诊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药事, 2006, 20 (9) :569.

[5] 郭华, 万进军.浅谈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与管理措施[J].鄂州大学学报, 2006, 13 (6) :50.

[6] 王玉兰.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J].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6, 27 (6) :66.

[7] 闫惠洁, 梅俊玲.如何正确使用青霉素[J].临床军医杂志, 2005, 33 (2) :150.

[8]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卫医发[2004]285号, 2004.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本院2007年1月至6月份西药房门诊处方3269张作为调查资料。

1.2 方法

设计调查表, 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科别、诊断, 以及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给药途径等。根据处方填写情况, 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在3269张门诊处方中, 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共1047张, 占处方总数的32.03%。其中, 内科、外科、妇产科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位居前3位, 处方数分别为566张、220张、189张, 占54.06%、21.01%、18.05%。门诊抗菌药物应用主要以口服给药为主, 处方753张, 占71.92%;静脉给药167张, 占15.95%;其他途径给药共127张, 占12.13%。在3269张门诊处方中, 抗菌药物在处方中出现频率从高到低排序, 前5位依次为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为:单一药物应用处方816张 (77.94%) ;二药联用225张 (21.49%) ;三药联用6张 (0.57%) 。处方中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主要类型有青霉素类 (或头孢菌素类) +硝基咪唑类 (甲硝唑、替硝唑) 、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3分析与讨论

3.1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本院2007年1月至6月份门诊抗菌药物调查结果显示,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2.03%, 与穆殿平等报道的33%接近[1]。处方中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类使用频率较高, 这与临床上主要是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患者较多有关。其中应用较多的头孢氨苄、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药物均属于一线用药, 符合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2]。头孢菌素类具有抗菌活性强、广谱抗菌、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副作用少等优点, 故使用率较高;氟喹诺酮类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体内血药浓度高分布广、血浆半衰期长、使用方便、疗效好及药物不良反应轻微等特点, 故使用率也较高。青霉素类作为历史悠久的抗菌药物, 在临床上仍然广泛使用, 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可能与细菌产生耐药性, 注射或口服给药均须皮肤过敏试验而依从性较差有关。门诊抗菌药物应用中口服给药比例占71.92%, 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 应选择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 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的要求。调查表明, 抗菌药物单用频度很高, 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7.94%, 二药联用21.49%;三药联用0.57%。在细菌感染的一般情况下, 使用一种药物不仅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还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但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或单用一种抗菌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 应该考虑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3.2 给药方案

3.2.1 联合用药不合理

如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左氧氟沙星片, 头孢氨苄+头孢拉定。二者抗菌谱和药理作用相同或相似, 属于重复用药。

3.2.2 药物溶剂不合理

如青霉素钠针+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pH=3.2~5.5, 呈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可破坏青霉素的活性[3,4], 降低抗菌疗效。因此青霉素钠针宜用生理盐水为溶剂。

3.2.3 给药次数不合理

具有抑菌性质的药物要求在体液中保持一定的浓度以维持其作用, 青霉素类和大多数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其抗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或组织中药物浓度超过抗菌药物对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时间, 而与血药峰浓度关系不大。除头孢三嗪外, 该类药物1次/d给药血药峰浓度虽高, 但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较短, 疗效不理想并容易产生耐药性。其合理给药方案应使该抗菌药物的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至少达到2次给药间期的50%, 并宜1天多次给药, 以使血药浓度>MIC的时间尽量延长。如一位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给予青霉素钠1次/d, 每次320万单位的治疗显然不合理。

3.2.4 给药剂量不合理

对小儿、老人等特殊人群的用药剂量未作相应调整, 尤其在使用庆大霉素和部分头孢菌素等具有肝肾毒性或排泄慢的药物时, 由于小儿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尚未发育完善, 在应用某些肝内代谢药物时容易引起中毒;而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代偿能力都逐渐衰退, 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机能降低, 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差, 如经过肾排出的抗菌药物, 若仍按常用量给予, 将导致体内蓄积, 极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故用药剂量应该比成人减少。

4小结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会带来药品浪费、不良反应增加、耐药菌株不断产生等问题。所以了解抗菌药物的理化特性、药效学与药动学特点和规律, 并以此调整给药方案, 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疗效、减少耐药性产生的重要途径。医院一方面要提高微生物诊断水平, 包括细菌培养与鉴定、药敏测定;另一方面要对临床医师加强专业培训, 重点发挥药师的作用, 在医师和药师共同努力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抽查2007年1月至6月份门诊处方3269张, 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并评价其合理性。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2.03%, 以单种药物治疗为主80.22%, 2种药物联用占17.09%, 用药途径以口服为主。结论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 但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穆殿平, 朱立勤, 徐彦贵, 等.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 (11) :1431-1433.

[2]杨宝峰.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91.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62.

药物使用情况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信息中心统计数据和药学部门抽取病例的数据, 通过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2 方法

通过信息中心调取我院抗菌药物品种、销售金额、数量等信息通过Excel进行数据处理。每月随机抽取300份出院病例登记《抗菌药物出院病例评价表》, 对临床诊断、是否手术、使用抗菌药物品种、使用情况、疗程、微生物送检情况、化验结果及影像等结果进行登记, 并对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2010—2013年抗菌药物相关数据

自2011年开始实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来, 至2013年抗菌药物年使用率呈下降趋势, 抗菌药物送检率呈上升趋势, 抗菌药物品种数从50种下降至47种, 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销售金额的比例也呈下降趋势, 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呈明显下降, 见表1。

2.2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

(1) 2010年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几乎达到90%以上, 到2013年降至35%左右, 腹股沟疝修补术 (包括补片修补术) 、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限制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他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大部分不超过24 h, 有些Ⅱ类切口手术也控制使用抗菌药物, 比如剖宫产术只是在断脐后应用1次。 (2) 2010年手术病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总是在术后使用, 通过临床药师的不断干预及沟通, 从2012年开始手术病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均在手术室使用, 确保在术前0.5~2.0 h应用抗菌药物。 (3) 2010年临床选用抗菌药物较不规范, 特别是氨曲南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使用, 通过临床药师的分析和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的调整, 现在氨曲南的使用趋于合理化,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再用于手术预防用药。 (4) 2010年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较多, 32%的抗菌药物病例联合应用, 到2013年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已大幅下降。

3 讨论

自国家下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以来, 我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小组, 院长为第一责任人。整治活动小组专家为各临床科室制订目标责任书, 院长召开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动员大会, 并与科主任签订目标责任书。每份目标责任书都明确了抗菌药物控制指标, 并成为计算科室奖金的指标之一。 (2) 精简抗菌药物品种。我院召开多次药事管理委员会, 组织专家对抗菌药物目录进行分析, 根据药物特点, 上年度院感情况、综合评估药物的安全、有效、经济等多方面因素, 同时结合河南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一品两规”等政策删减抗菌药物品种, 使其做到够用、有效、好用、经济。 (3) 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权限。根据河南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 明确住院医师以上的有权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主治医师以上级别者的有权开具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必须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并且持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的会诊证明方有权开具, 并在电子病历中设置权限, 从技术手段避免越级使用情况。同时, 明确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除了泌尿外科以外不得用于手术预防用药。 (4) 限制手术病例使用抗菌药物,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对股沟疝修补术 (包括补片修补术) 、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限制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定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应为术前0.5~2.0 h, 且不超过24 h, 有特殊情况可延迟至48 h;否则列为不合理用药病例。 (5) 加强抗菌药物培训。每年组织对全院医生进行抗菌药物培训, 培训后对医师进行考核, 考核成绩通过后方有抗菌药物处方权。 (6) 加强临床药师干预。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简称“38号文”) [2]对临床病例进行合理性评价, 每月定期抽查现行病例和出院病例、门诊处方, 对患者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剂量、疗程、微生物送检等情况进行登记, 并对合理性进行评价及反馈, 将不合理病例的不合理问题整理汇总与医生交流及通报。重复出现问题的医生将进行诫勉谈话。

综上所述, 一系列的药学干预后, 我院抗菌药物合理性大幅上升,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更加规范。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医院应为其更加努力。

摘要: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 调取医院抗菌药物相关数据并对病例汇总分析、评价。结果 抗菌药物年使用率下降至43.1%, 抗菌药物送检率上升至59.3%。结论 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后, 抗菌药物管理得到优化, 抗菌药物使用更加规范提高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关键词: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分析对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85号) [S].北京, 2004.

谈谈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第11篇

维护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防止日益严重的滥用抗菌药物现象的继续蔓延,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的努力,还需要普通群众提高自我对抗菌药物的认识,才能使滥用现象得到根本遏制,本文主要就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几个常识进行介绍。

一、什么是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及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

二、使用抗菌药物存在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1: 抗菌药物=消炎药

抗菌药物不是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多数人误以为抗菌药物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菌药物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抑制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菌药物来进行治疗。

误区2: 抗菌药物可预防感染

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有害无益。抗菌药物只能杀灭引起炎症的微生物,并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 感冒就用抗菌药物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菌药物来使用。实际上抗菌药物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的,是浪费也是滥用。

误区4: 广谱抗菌药物优于窄谱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抗菌范围广泛的抗菌药物);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菌药物。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5: 新的抗菌药物比老的好,贵的抗菌药物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菌药物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菌药物,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菌药物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另一方面,新的抗菌药物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菌药物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菌药物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菌药物。

误区6: 频繁更换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发挥疗效需要1个周期,如果使用某种抗菌药物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菌药物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7: 一旦有效就停药

如果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不足,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误区8: 能口服的却要静脉点滴

输液的风险比吃药、肌内注射都要高很多。《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剂型分布以注射剂为主,占59%,其中最主要的给药方式就是输液,可以说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一旦有不良反应,输液带来的后果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严重,因为口服药如果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皮下注射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常输液还会降低免疫力。输液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胃肠,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如果人们不管大病小病首选输液,长此以往,必然降低人体自身免疫力。因此,能口服的抗菌药不要静脉点滴,必须注射的,待病情改善了应当很快改成口服,这叫序贯治疗。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建议

对抗菌药物应采用“三不三问”原则,即不自行购买抗菌药物,不主动要求医生开抗菌药物,不随便停药;一问医生自己的病与细菌感染有没有关系,二问医生抗菌药物怎么吃,三问一天吃多少,按照医生的医嘱把方法和用量用准。

儿科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我院1358例儿科患者, 其中共有1268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 使用率为93.4%。1268例患者中男童695例, 女童573例。年龄23 d~15岁, 平均年龄为 (4.7±0.2) 岁, 住院天数1 d~2周, 平均住院天数 (6±0.5) d。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对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儿科患者进行基本情况调查, 以问卷表格的形式开展, 表格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临床诊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药品名称、剂量、用法、联合用药情况、疗程等) 、血常规、尿常规、病原学送检报告以及用药不良反应等。将所有内容进行整合并统计, 分析我院儿科抗菌药物整体使用概况。

2 结果

2.1 患儿疾病种类及抗菌药物使用率:1268例患儿中, 急性支气管炎患者501例, 其中498例使用抗菌药物, 使用率为99.4%;各类肺炎患者308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 (308/308) ;上呼吸道感染136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8.5% (134/136) ;扁桃体炎88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 (88/88) ;急性肠胃炎74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 (74/74) ;腹泻伴脱水58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4.8% (55/58) ;细菌性痢疾39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 (39/39) ;急性喉炎29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 (29/29) ;感染性腹泻病24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9.2% (19/24) 。其他疾病11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2.7% (8/11) 。

2.2 抗菌药物种类使用情况:本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统计中共涉及青霉素类、头孢菌类、内酰胺酶类、硝基咪唑类等16种抗菌药物, 使用天数1~12 d, 平均用药天数 (4±0.5) d。抗菌药物共使用1496次, 阿莫西林和庆大霉素采用口服用药, 口服用药所占比例为0.2% (3/1496) ;其余采用静脉注射用药, 静脉注射所占比例为99.8% (1493/1496) 。头孢哌酮舒巴坦622例, 构成比为41.6% (622/1496) ;头孢呋辛钠208例, 构成比为13.9% (208/1496) ;阿奇霉素, 构成比为12.5% (187/1496) ;头孢噻肟钠, 构成比为11.7% (175/1496) ;美洛西林钠, 构成比为4.8% (72/1496) ;头孢哌酮钠, 构成比为3.3% (49/1496) ;头孢唑林钠, 构成比为3.0% (45/1496) ;头孢曲松钠, 构成比为2.2% (33/1496) ;青霉素钠, 构成比为1.7% (26/1496) ;呋苄西林, 构成比为1.3% (20/1496) ;头孢米诺, 构成比为1.2% (18/1496) ;氨苄西林舒巴坦, 构成比为1.2% (18/1496) ;克林霉素, 构成比为0.7% (10/1496) ;哌拉西林舒巴坦, 构成比为0.5% (7/1496) ;替硝唑, 构成比为0.2% (3/1496) ;阿莫西林, 构成比为0.1% (2/1496) ;庆大霉素, 构成比为0.1% (1/1496) 。

2.3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中单用1163例次, 占71.3%;二联196例次, 占13.1%;三联137例次, 占9.2%。

3 讨论

抗菌药物作为一种杀菌普广、效果显著的抗菌性药物,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抗菌类药物的使用量相比其他药物更多, 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是衡量医院医疗水平和用药质量的重要标准[3]。目前国家卫生部门已经对抗菌类药物合理用药问题进行高度关注和相应规范, 但是抗生素药物滥用情况仍然存在[4]。我院作为一家三级甲等医院, 努力贯彻国家卫生部《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 经过一个阶段的整治和调整, 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从此次对我院儿科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来看, 儿科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 使用率为93.4%, 远远高于国家卫生部《关于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控制在<50%的标准。本次受调查的患儿中上呼吸道感染136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8.5%。可见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上呼吸道感染三种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大多是通过冠状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 病程有自限性, 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可以不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只要采取对症治疗的方式即可。但是少数患儿中由于呼吸道感染后, 在细菌感染和病毒性感染基础上会引发继发性细菌感染, 此时给予抗菌治疗较为合理。本次上呼吸道感染136例中, 有2例未使用抗菌药物, 而像细菌痢疾、扁桃体炎、急性肠胃炎等均使用了抗菌药物。我院儿科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 但是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上存在不合理之处, 需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郑涛, 杜丹萍, 吕丹, 等.2011-2012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上海医药, 2013, 34 (4) :40-42.

[2]王穗琼, 肖大立, 张琳, 等.降低我院产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方法研宄[J].中国药房, 2012, 23 (34) :3183-3184.

[3]陈永凯, 陈玉文.我国二三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文献抽样调查结果[J].中国药房, 2011, 22 (44) :4133-4135.

上一篇:相关性研究下一篇:内河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