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案例分析范文

2024-06-16

企业案例分析范文(精选12篇)

企业案例分析 第1篇

一、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现状

(一) 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财务效益状况, 具体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 (营业) 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二是资产营运状况, 具体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三是偿债能力状况, 具体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经营专职损挂账比率。四是发展能力状况, 具体指标包括销售 (营业) 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五是非财务指标, 具体包括:经营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 (服务满意度) 、基础管理水平、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在岗员工素质、技术装备更新水平 (服务硬环境) 、综合社会贡献。

(二) 国有企业业绩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问题:

其一, 未考虑权益资本成本。现行评价体系最主要的不足在于其建立在传统的会计指标基础之上, 因此便具有传统会计指标的致命缺陷:未考虑股权资本的成本。企业在筹资过程中, 不论是外借的还是自有的资金, 都要进行资金成本分析, 以确定合理的资金来源结构, 以最低的资金成本来筹集企业所需的资本。现行会计制度对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处理是不同的, 债务资本的成本是作为当期的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而权益资本成本则作为收益分配处理。占用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未加以揭示, 使经营者有可能认为权益资本是一种“免费资本”。不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实质上虚增了利润, 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

其二, 现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是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体系, 指标的计算是依据会计报表上的数据得来的, 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缺陷。这些财务指标只能反映企业已发生的、过去的、历史的经营状况, 而不能及时地反映出企业现在正在进行的创造未来价值的活动。这种对企业及其经营管理者的事后评价, 势必会引发企业管理者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投机的行为。管理者为提高短期利益水平, 往往调节当期利润, 虽然提高当期的经营效益, 但却削弱了企业长期的竞争能力, 严重地损害了企业的长期利益。

其三, 现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考虑更多的是财务指标, 而非财务指标涉及甚少。财务指标大都属于结果指标, 不能有效的与企业正在进行的经营活动相联系, 因而不利于观察经营者行为对业绩的直接影响。而非财务指标更多反映的是过程, 能反映企业战略意图的市场、人力资源、顾客满意度等方面的指标大多是非财务指标, 它们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影响, 能够反映企业发展的趋势, 具有一定的预示作用。适当地增加非财务指标, 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业绩动因, 指导企业不断地关注市场动向, 职工培训, 客户满意度等动因指标。

二、基于EVA的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构建

(一) EVA指标

EVA是企业经过调整的营业利润 (NOPAT) 减去该企业为了产生利润而投资的资本成本后的余额, 其计算公式为:EVA=NOPAT-WACC×TC

其中:WACC是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TC是企业投入的总资本;NOPAT是根据报告期损益表中的净利润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得到的, 包括加上坏账准备的增加, 加上递延所得税贷方增加额等。EVA强调了一个理念:权益资本也有机会成本, 即只有在经营利润超过了所有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时, 才会为股东创造财富, 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利润———经济利润。

EVA考虑的资金成本包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 即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资金成本的概念体现了亚当·斯密以来的基本思想:企业投入的资金, 应当带来最低限度的、具有竞争力的回报。在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财务指标中增加EVA指标, 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 EVA指标有利于减少传统会计指标对经济效率的扭曲, 真实反映企业经营业绩。EVA指标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最大的区别在于EVA指标将权益资本计入了资本成本, 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评价企业或部门的经营业绩, 反映企业的资产运作效率。特别对于国有金融企业来讲, 股权资本不再是“无偿的”, 企业只有创造出能够大于资本成本的经济利润, 才是有价值的。

(2) 实现了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沟通, 尽量剔除会计失真的影响。长期以来, 财务会计以其特定的公认原则反映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核算的会计利润与反映企业财富创造真实情况的经济利润之间存在一定的偏离, EVA所进行的调整消除了公认会计原则对企业经营业绩造成的歪曲。

(3) 有助于管理层目标一致性的实现。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 由于目标多而分散、指数体系庞大、评价方法不统一, 极易误导管理层做出错误决策, 使企业失去良好的发展机会。EVA评价指标能够提供一个关于企业总体业绩综合状况的改进目标, 从而使有效管理成为可能。

(二) 其他指标

尽管EVA较之传统财务指标有了很大程度地改进, 但由于其调整项目过多而且标准不易掌握、资本成本计算上的不确定性以及指标层次单一性等问题, 笔者认为EVA不宜单独作为企业业绩评价的唯一标准, 应将其作为业绩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导向性的财务指标, 配合其他指标使用, 共同达到评价目的。

(1) 修正的经济增加值 (REVA) 。REVA的概念是美国学者Jeffry (1997) 提出的, REVA是以资产的市场价值为基础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衡量, 企业用于创造利润的资产价值, 既不是资产的账面价值, 也不是资产的经济价值, 而是其市场价值。因此REVA指标是EVA指标的进一步发展。

(2) 市场增加值 (MVA) 。市场增加值是企业资产 (负债和股东权益) 的市场价值与从股东、债权人筹得资本的差额, 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 同时也表明了一家企业通过股市累计为投资者创造的财富。

(3) 非财务指标。拓展非财务指标所含信息广度, 加大指标覆盖面。一个科学的非财务指标体系应该从经营过程、综合经营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主要方面对企业进行评议。现行国有金融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非财务指标信息广度不宽、评价内容不全的问题。建议在服务、市场竞争力及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增加非财务指标。

三、国有企业业绩评价实例分析

(一) GA企业简介

GA企业是一个成立十多年的国有企业, 主营黑色金属冶炼、钢材轧制、机械配件加工、维修、发电及污水处理等业务, 到目前为止其注册资金已达三十亿元, 并已顺利上市, 公司现有员工一万多人。

(二) GA企业业绩评价指标选取

由于国有企业性质的上市公司所占比例较少, 因而能够获得其财务报告的国有企业为数不多, 能够选择对比分析的企业范围小。本文对国有GA企业2008年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 同时在计算国有企业传统财务指标和EVA时对部分会计指标进行调整, 而相关调整所需的数据在财务报告中难以获得, 给评价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 对于难以获得的调整数据, 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相应的基数进行了估算, 尽量将误差降到最低。

(1) 传统财务指标。根据从聚源数据库所获得的基础财务数据, 对该企业2008年业务评价指标进行了计算, 并将计算的结果与同行业指标的评价值进行了比较。业绩评价指标的结果见表1:

(2) 计算EVA指标。由于现有的EVA评价指标是从西方会计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的, 与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在运用这一指标时不能照搬原形, 而要结合具体情况, 在基本原理的指导下, 做适当调整和改变。针对我国会计制度以及本企业的特点, 在计算EVA时调整相应的项目具体如下:

其一, 递延所得税。当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时, 由于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额而影响的所得税金额要作为递延税项单独核算。从经济观点看, 企业应该从当前利润中扣除的唯一税款就是当前实际缴纳的税款, 而不是将来可能 (或不可能) 缴纳的税款。因此, 通过调整的EVA更接近现金流量, 更准确的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

其二, 各种准备。根据我国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企业要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失预先提取准备金, 包括坏账准备、长短期投资跌价或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准备金余额抵减对应的资产项目, 余额的变化计人当期费用冲减利润。但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 这些准备金并不是企业资产的实际减少。因此, 在计算EVA时应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

其三, 利息费用。我国上市企业的利润表中仅披露财务费用的项目, 但根据我国会计制度, 财务费用中除利息费用外还包括利息收入、汇兑损益等项目, 与利息支出完全不同, 不能用作利息支出的近似。由于上市企业必须编制现金流量表, 该表中包括利息支出这一项, 因此在计算EVA时利息支出可引用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

其四, 非正常营业利润。我国对国有企业业绩的评价均以净利润为出发点, 并由此来确定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但根据净利润的计算其中包括了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收益等非主营业务利润项目。所以对于由于大量处置长期投资而获得的投资收益或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增加的利润, 应从净利润中扣除或对其进行在合理期限内进行分摊。否则会导致企业净利润的大增, 从而扭曲企业真正的经营业绩。

(三) GA企业业绩评价过程

根据GA企业2008年基本数据资料, 计算EVA指标。对GA企业税后净利润将以净利润为起点, 加上EVA调整项目额求得。

(1) 税后净经营利润=税后净利润+各种准备的变化额+利息支出+递延税款贷方余额的增加 (借方余额的减少) -非正常营业利润增加 (借方余额的减少) =599264685.31-24933400+17388000-8735991.30-118499.67=591600785.6

(2) 资本总额=债务成本+权益成本= (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 +[普通股股权+少数股东权益+递延税款贷方余额 (借方余额则为负值) +累计商誉摊销+各种准备金 (坏账准备, 存货跌价准备等) +研发和投资性营业费用的资本化金额-在建工程]=4461519396.74+8900420961.21=13361940360.85

(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WACC) 的估算。具体如下:

第一, 计算债务资本成本。负债资本成本率是以公司现有负债加权平均借款利率求得。为了便于计算, 本文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3~5年中长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5.58%, 作为税前单位债务资本成本。企业的债务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为33.4%, 债务资本成本率是公司支付给债权人的税前回报, 因为企业在支付利息之后缴纳所得税, 故支付利息可以抵税。企业的所得税率为33%。

第二, 权益资本成本率。权益资本成本计算方法采用风险溢价定价模型。采用2008年7年期的国债收益率2.78%为最低无风险利率, 我国的市场风险溢价大约为3%~5%, 本文选择4%作为风险溢价, 这个数值的选取不会影响EVA指标的反映能力。权益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为66.6%。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5.58%×33.4%× (1-33%) +66.6%× (2.78%+4%) =5.76%

(4)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经营利润-资本总额×加权资本成本=591600785.6-13361940360.85×5.76%=591600785.6-769647764.7=-178046979.1

(四) 对GA企业业绩评价结果分析

GA企业2008年度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实际值为7.02%, 比行业内同规模平均值高0.22%;总资产报酬率指标实际值为4.11%, 比行业内同规模平均值高0.76%;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01.47%, 比同行业平均值高1.05%, 衡量财务效益的这三个指标均高于行业内同规模平均值。因此该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呈现良好趋势。而且除了其负债处于略高状态以外, 其资产质量和偿付能力状况与同行业平均值相比也比较良好。但是通过计算出该企业的EVA指标小于0, 说明该企业虽然净利润大于0, 但是仍不足以弥补其权益资本成本, 企业的经营活动并没有使股东财富得到真正增加。通过上述指标可以看出, 尽管该企业的净利润为正值, 传统的会计指标评价并未“亏损”且业绩良好, 但经济增加值却小于0, 这说明企业经营一年来所创造的经济利润低于所占用的资本成本, 没有给企业创造利润反而侵蚀了国家财富。如果仅根据传统的会计评价指标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 只可能得出错误的业绩评价结论。因此, 通过业绩评价指标的转变, 可以实现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进步, 也能实现企业管理上的进步, 对于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的国有企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于EVA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体分为EVA、EVA的衍生指标, MVA以及非财务指标四部分。EVA系统的创立为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这一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通过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 激励着企业更加关注其长期可持续发展。虽然目前应用EVA对国有企业进行业绩评价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是这并不影响其推广和应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成熟, 经过学术界和企业界的积极研究探讨和摸索实践, 该评价体系必将不断地走向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李晓梅:《企业战略业绩评价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年版。

[2]向显湖、彭韶兵、江涛:《企业业绩评价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刘运国、陈国菲:《BSC与EVA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会计研究》2007年第9期。

[4]阴素石:《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经济论坛》2008年第16期。

企业案例分析 第2篇

本资料包含以下内容: 税前扣除的原则与内容 工资及三项经费 业务招待费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佣金及手续费 财务费用

长期资产折旧、摊销 资产损失

对非居民企业支付款项 其他常见调整事项 本篇将介绍前五部分

税前扣除的原则与内容

税前扣除的原则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按照税法对税前扣除内容待遇,又可归纳为: 据实扣除:根据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实际发生的,并且能够符合税法扣除的前置条件的金额按实扣除。扣除条件

1.生产经营活动是已经完成的:如售后的三包费用、准备金等属于或有的,没有实际发生的,不能据实扣除;

2.需要取得有效票据:如预提费用,在5月31日前取得票据即可据实扣除; 3.对某些项目设定的要求中还有款项必须支付,主要涉及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等。

限额扣除:税法对特定的项目,基于合理性的原则,制定了扣除的标准。

主要涉及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宣传费、福利费、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五险一金、补充养老金、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年金、公益性捐赠、佣金、手续费、从非金融机构取得的利息等。

不得扣除:基于税收的立法精神,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要合法合规,由于不合法不合规导致的罚款、罚金、滞纳金等,以及企业经营活动没有相关性的费用支出,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主要需要关注营业外支出、资产损失等科目中是否有需要调整的事项。

分期扣除:主要涉及长期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广义的分期扣除还包括损益性支出或者费用型支出,但是纵跨两个年度的费用,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分期扣除。应重点关注当年新增的长期资产,以及费用化支出和营业外支出中是否有应做资本性支出但是一次性进入损益的费用。

每个企业都应该将自己的经营活动和财务处理结合税法规定进行梳理,并分类处理。

工资及三项经费的税前扣除

工资性支出税前扣除要点 1.实际支付并扣缴个税

2.关注《关于非居民企业派遣人员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征收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19号),以下简称“19号公告”。

19号公告对外籍员工工资薪金税前扣除的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假设母公司派遣的外籍员工,其报酬按照工资薪金发放,并扣缴个人所得税,一般认为这样在税前扣除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如果根据19号公告,判定外派员工在华构成常设机构,那么企业支付的就不是工资薪金,而是向常设机构支付服务费,其中可能是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而这些服务是属于营改增的项目,常设机构应开具国税的增值税发票给境内支付方,由此会牵扯到非居民企业在华纳税的流转税义务以及常设机构取得收入核定征收的企业所得税。

目前外籍员工的工资支付有三种模式:

(一)由境内接收企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后支付给境外母公司,再由母公司支付外籍人员的工资及其境外劳保等。企业应注意,扣缴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金额加扣缴的个人所得税应等于在账面上所体现出来的职工薪酬,税务机关非常关注账面列支的工资薪金与申报个税的金额是否相等,如果不等,会认为是境外母公司所获得的管理利润,那么应构成常设机构。

(二)境外母公司将外籍员工挂靠在海外人员人力资源代理管理公司,接收企业将钱付给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开发票给境内支付方,再由人力

资源外服公司将工资等费用支付给外籍员工并代外籍员工在地税局申报个税。外服公司必须提供发票及发票清单,以证明所支付的费用已经作为外籍员工的工资等已经全部在华申报了个人所得税。

(三)接收企业直接将工资薪金支付到外籍员工的工资卡,并且扣缴个人所得税。这种情况下,只需证明该外籍员工的工资薪金及奖金是由接收企业考核管控的即可。

在进行2013年汇算清缴时,很多地方税务局要求凡是有外籍员工的公司,必须向税务机关备案说明其外籍员工的工资薪金是否构成常设机构收入。

3.关注劳务用工人员税前扣除的地方性税收征管要求。

例如,企业将季节工、外服的员工挂靠在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的,把工资薪金付给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并取得相应发票。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只要是付给劳务公司的或者为劳务用工而支付的报酬,能将其中工资性支出和福利性支付正确划分,那么工资性支出是可以作为提取三项经费的依据。有些地方税务局只需要列总额,有些地方会要求明细详细到个人。

再例如,上海要求用人单位直接向劳务人员发放工资,如果是支付给外服公司,除了取得清单之外,还需要外服公司提供没有提取三项经费的证明。三项经费税前扣除要点

1.掌握在限额内据实扣除的特点;

2.对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检查福利费项目的内容和票据是否合规,是否涉及其他项目的重分类;

如防暑降温补贴,可能在做账时计入劳动保护费,企业为员工报销的交通费、IC卡票等,做账时计入交通费等明细中,在汇算清缴时都需要重分类到职工福利费中。只要具有福利费的性质,即同等条件下,人人有份,即使在国税函[2009]3号中没有被列举到,如独生子女补贴,依然属于福利费。福利费在税法上分为三大类:

− 职工食堂设备、设施、人员的费用;

− 食堂补贴、防暑降温补贴、交通补贴、住房补贴、职工家属的医药费报销等津贴补贴性质的费用; − 抚恤费、慰问费等。

由于其中允许职工家属医药费报销、交通费报销等,对于发票的抬头并没有严格规定,一般税务局对此比较宽容。

但是有些税务机关对食堂的补贴管理比较严,要求采购的食材必须取得发票,没有发票必须进行调整,企业需要特别关注。

3.教育经费中应关注是否有学历教育支出,是否存在旅游考察性质; 应重点关注教育经费后附的发票和附件,如学历教育支出,如果学校开具的行政性收据或者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上有“学费”字样,那么税务机关基本都会要求纳税调整,如果收据上注明“培训费”,最好附带培训合同,一般都是可以的;此外,教育经费发票中如果有旅行社的盖章,一般税务局会索要合同,看行程安排中是否有旅游性质。

4.工会经费应检查是否有专用收据或税务局代收凭证。

案例分析

F公司是一家外商独资的生产型企业,2013年销售额5000万元,员工300余人,当年该公司福利费列支金额为50多万元,其中公司支付员工宿舍租金约20万元,支付员工旅游费用约15万元,支付员工节日聚餐、生日聚会费用约10万元,其他零星支出约5万元。这些费用是否都能在税前扣除?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企业在纳税调整时,首先应看福利费支出是否超过工资总额的14%,再逐项分析。员工宿舍租金作为福利费是没有问题的;

员工旅游的发票一般是旅行公司开具的,员工聚餐一般是酒店开具的发票,而税务机关会怀疑旅游和聚餐是否为招待客户的交际应酬费用,同时在国税函[2009]3号中,关于福利费的列举是没有旅游和聚餐的。某些地方,如江苏申国税局在政策解读中明确提出,只要是为全体员工发生的,按照税法规定的实际发生制原则、相关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可判断为福利费。但是企业需要提供真实发生的证明材料以支持是为全体员工发生的费用,如全员旅游,需要有活动的通知、行程安排、与旅行社安排时人员的名单,员工聚餐,发起活动的通知、结算清单等。

S公司为一家生产型企业,公司随同工资发放给员工的还有误餐补助、驻外津贴、高温补助、交通津贴等补贴费用;同时,S公司依照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的2%计提工会经费上缴税务机关。

现金形式的补贴是税务局比较关注的,不同的税务局可能有不同的认定。误餐补贴、驻外津贴、高温补助、交通津贴一般不能作为计提工会经费的依据。

2013年,S公司因业务需要返聘2名退休人员,返聘人员与企业签订两年的劳动协议,并按月享受固定工资4500元,但不享受奖金、社保、福利、培训等其他待遇,S公司按月支付报酬并按“工资、薪金所得”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企业必须与返聘人员签订协议、为其交纳社保并对返聘人员进行考核管理,才能

在起征点之后按照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交纳个人所得税。2011年发文,必须交纳社保的条件取消,但是只领取固定工资却不享受奖金、社保、福利、培训等待遇,可能使税务机关怀疑返聘行为的真实性,所以这种合同是不可取的。可能会判定为按劳务报酬所得缴税。

2013年9月,S公司的美**公司派遣了2名技术人员来华,派遣人员与母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但是由S公司支付其在华期间的工资及其它所有费用。

派遣人员没有与接收公司签订劳动合同,那么其任职、升迁、绩效考核等很可能由母公司控制,税务机关很可能认为其构成母公司在华的常设机构,并不将其工资费用认定为工资薪金,不允许提取三项经费。所以企业也需要考虑这种行为对所得税的影响。

2013年5月,H公司组织三名员工进行国内考察学习1个月,考察期间的全部费用为12万元;同年7月,H公司的一名股东前往海外短期留学3个月,其学费20万元由公司承担。以上的费用是否能计入职工教育经费并在税前扣除?如年末初账户有余额,该如何处理?如果海外留学的股东未与公司签劳务合同,那么他的学费是否还能在税前扣除?

对于国内考察学习的费用,只要能证明确实为学习,没有旅游的性质,并且票据合规,可以作为职工教育经费在税前扣除。

作为职工教育经费的前提是必须与公司有合同关系,案例中前往海外短期留学的股东不在H公司任职,根据税法,其产生的费用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支出,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假设案例中H公司上一年工资总额为1000万,计提25万职工教育经费,但是只有18万,有7万元余额。今年发生职工教育经费32万,首先冲减上一年余额7万元,那么这7万元是否能做纳税调减?

当年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是符合税前扣除条件的,允许进行纳税调减。假设案例中H公司当年只发生20万元股东在海外留学的费用,暂不考虑考察费12万。股东与H公司没有合同关系,20万首先冲减上年度余额7万,剩余13万入当年费用,由于这20万本身是不能在税前扣除的,所以冲减上一年余额的7万不能做纳税调减;

假设股东是H公司的员工,当年职工教育经费限额为15万,30万中7万冲减上一年余额,13万入当年费用,剩2万余额,那么冲减去年余额的7万元中,只有2万元能做纳税调减;

假设股东是H公司的员工,当年职工教育经费限额为30万,7万元可以进行纳税调减。

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

1.业务招待费限额扣除的基本规定

一般企业:比较收入总额的5‰和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的60%,按照孰低的原则计算限额,再进行调整; 投资性企业:投资性的母公司按照投资收益作为计算基数,按照权益法计算出的投资收益在税法上是不承认的,这里的投资收益=分红的实际收入+转让股权的全部收入。

2.业务招待费中如果有不合规发票,如何处理?

例:企业发生业务招待费100万元,其中无合法票据的20万元,那么在计算业务招待费税前列支限额的时候,是按照100万元为基数还是80万元为基数? 有些企业认为计算限额时去掉的40%中已经包含这20万元,应该按照60万与收入总额的5‰进行比较。但是绝大多数税务机关认为应该以80万为基数,即不合规发票的20万元先全部做纳税调整,以剩余的80万的60%即48万与收入总额的5‰比较计算限额。

3.关注“会议费”、“业务宣传费”中是否有交际应酬性质的费用。

如“会议费”中的客户活动,在会务结算清单中有礼品、餐饮等,大多数的 费用是交际性质的,那么可能需要重分类入“业务招待费”。同理,如果“业务宣传费”中有很多礼品,由于费用比较大且具有交际性质,也会被税务机关要求调整。

对于金额不大且作为广告宣传载体的,如扇子、鼠标垫等,总体上可以被税务机关认同为业务宣传费。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

限额扣除的基本规定

一般企业:合计为收入总额的15%;

特殊行业:参看《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行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72号)中的规定。

此外,根据财税[2012]48号,“对签订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分摊协议(以下简称分摊协议)的关联企业,其中一方发生的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税前扣除限额比例内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可以在本企业扣除,也可以将其中的部分或全部按照分摊协议归集至另一方扣除。另一方在计算本企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限额时,可将按照上述办法归集至本企业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不计算在内。”

常见问题

1)费用的所属期

假设企业要进行一个冠名活动,冠名从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冠名费在2013年一次性支付并取得发票,如果这笔费用全部计入2013年的营业费用中,就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按照时间性差异做纳税调整。2)业务宣传费中是否有交际性费用

3)赞助性的业务宣传费 例:G公司即将举办大型展销活动,活动过程中支付业务宣传推介费用45万元;同时,营销人员用于招待活动商合作商等,计业务招待费5万元。在年度末扣除时,这些费用是否都能在税前扣除?

根据税法规定,如果能够证明赞助性支出具有广告性质是可以作为业务宣传费在税前扣除的。

假设G公司找营销企划公司为之操办活动,将结算费用清单作为凭证的附件,其中注明营销企划公司为企业招待参会人员,费用为5万元,那么这5万元应被重分类入业务招待费。

假设G公司请的承办方是政府部门或者活动组委会,那么取得的就是行政事业收据、社团收据或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等财政票据,一般税务机关是不认此类票据的,应该请对方去税务局代开税务发票,否则需要做纳税调增,并可能构成永久性差异。

佣金及手续费税前扣除 限额扣除的基本规定 请参看《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29号),逐笔计算,每笔为服务金额的5%。

常见问题

1)采购佣金与销售佣金是否都有限额限制

有些企业将采购佣金全部资本化到固定资产原值中,而很多税务机关将购和销两个行为中的佣金都按照服务金额5%进行限额限制,即使已经资本化的部分,在日后折旧时也需要将超出比例的部分按年度调整。

2)服务金额是否包含增值税?

假设企业由香港公司介绍,出口货物到美国,折合成人民币的账面收入为1000万,支付佣金80万,那么超过限额的30万需要纳税调增;

假设为内销,向其他地区卖货物,不含税收入为1000万,含税收入为1170万,假设佣金为80万,按照账面不含税收入计算限额为50万,按照含税收入计算为58.5万,那么纳税调整的金额是有出入的。由于税法没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在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应和主管税务机关求证当地的执行标准。

3)服务方的资质与设立地点

财税[2009]29号文中规定,提供区间介绍的服务方要有中介资质,目前各地税务机关的执行标准不同,如一般商品的代购代销不需要资质。如果必须有中介资质,那么没有资质的中介取得的就不是佣金,而是回扣,就不允许在税前扣除。此外,在国际贸易中,如果取得佣金的一方是设立在避税港,通常税务机关会怀疑交易的真实性。国内贸易,假设中介设立地点在偏远地区,这也可能被认为是企业避税,转移利润的方式。

4)支付方式

佣金必须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支付,不能支付现金。

5)台账

由于佣金必须逐笔计算,税法规定企业还需要提供台账。此外,对于跨年度一起结算的佣金,如企业于2013年一起支付其2012年和2013年的两笔佣金,按照两个年度的成交金额分别计算限额,由于税法没有具体规定,是否允许这样计算还是未知数。因此不建议企业跨年结算佣金。

企业案例分析 第3篇

案例: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成立的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曾一度亏损147万元,濒临破产倒闭,1984年12月张瑞敏临危受命,担任厂长,那时,厂里生产混乱且缺乏秩序,1985年,海尔出现工人工资发不出的局面,同时,生产的一些冰箱发生质量问题,引发“砸冰箱”事件,正是这次事件砸响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海尔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产品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 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名牌战略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从濒临破产到较早走出国门并在国外享有很高知名度,正是得益于健全的内部控制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其才能持续发展。

1、诚信和道德价值观规范的制定执行和高层基调的建立

管理层应该在公司范围内传达对诚信与道德价值观规范的遵循,使员工感觉被督促做正确事的压力,并且完全执行。

1985年顾客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进行检查发现仓库中还有有缺陷的冰箱76台时,做出了有悖“常理”的决定: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来砸工厂生产的电冰箱,强制的手段让海尔树立了深深的质量意识。通过“砸冰箱”这一行为,公司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进行了有效地宣传推广;且通过张瑞敏的践行建立了质量意识的高层基调。

2、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内部控制中的企业文化关注管理层与员工、供应商、客户、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进行交往时,是否采用高的道德标准。

海尔将员工的管理摆在第一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注重以绩效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使其各尽其能,各司其,化压力为动力,在自己不断进步的同时推动企业的进步。此外,树立“用户永远是对的”的服务理念,做到“零距离’服务,在家电行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以优质的服务取胜,这正是其优质企业文化的体现。

3、文化控制建设

海尔文化高度融合了企业理念、经营哲学、价值观和个人的人生观,是一个企业的凝聚剂:

(1)核心:创新

创新是被全体海尔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为了创造有价值的订单,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最终使其走向世界。

(2)文化固本

二十几年来,海尔一直把企业文化建设看成是与企业高科技发展并存的软件工程和系统工程。海尔文化包括企业理念和管理两个部分。这两部分有机结合,渗透到集团各个分支机构和实业经营部门的经营管理中。具体体现在企业经营策略和各种规范、规章制度的实践中,如发展战略、经营目标体系、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激励和竞争的奖惩制度、环境建设等。

4、重视并购重组后的文化建设,促进文化融合

海尔通过吃“休克鱼”来实现其多元化发展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海尔先后兼并了18家企业,其中有14家被兼并企业的亏损总额达到5.5亿元,但最终扭亏为盈,盘活的资产增至14.2亿元。

通过并购进行扩张不乏失败的案例,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企业文化未能很好的融合。每个公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整合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互斥,便不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海尔首先将其自身的企业文化打好扎实的基础,然后进行输出扩张,注重并购后双方文化的融合,最终实现盈利。

5、公司及战略层面的风险考量及业务风险的接受程度

风险偏好反映了公司对于风险的态度,影响企业的文化和经营风格,进而影响管理者的决策。

海尔的经营特点可以看作是略带保守型的企业文化,以适应高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但这不是否认创新,而是在创新中不行险着,诠释了海尔经营商偏稳和相对于其行业地位低调的特点。当其它家电企业抓生产促销售时,海尔砸冰箱提出质量口号;在其它家电企业大力发展网络渠道时,海尔建立了遍布全国的服务体系,以服务抓住消费者;在某些家电企业试图行业垄断时,海尔选择多元化的道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在海尔向海外发展时,选择走欧美自创品牌难路而非发展中国家或加工制造这些易路。

低风险的运行文化,使海尔能够对决策结果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处于对决策的良性应对状态中。

综合上面对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建设对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着重要作用。企业应采取正确措施培育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发挥示范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同时,增强开拓创新和风险防范意识,规范员工行为,将文化建设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与发展战略有机融合,增强员工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自身价值。

水泥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第4篇

关键词:水泥企业,并购,产业调控,产业升级

水泥行业兼并重组的进程从2009年就开始提速, 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 明确要求以水泥等六大行业为重点实施强强联合, 清理产能过剩行业拟建项目、严控新建项目, 终结了水泥企业数年来"新建为主、并购为辅"的发展策略, 进一步助推水泥业兼并重组的脚步再次加快。而并购戏码将随着水泥产业的升级和政策调控的趋势不断上演。

一、水泥企业投资并购战略的运作实例

作为水泥业的领头羊, 海螺水泥盈利能力独领风骚。2011年盈利115.9亿元, 同比增长88%;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 公司账面有货币资金67.5亿元。取得如此良好的业绩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其有效的投资和并购策略。2011年相继收购了云南壮乡水泥、宝鸡众喜凤凰山、贵州六矿瑞安等水泥项目。

做为央企业巨头的中材集团成功入主祁连山之后, 中材集团旗下控制的水泥产能迅速提高。而集团的规划是未来三年内将斥巨资在西北地区进行并购整合。另一个强势整合者, 中建材通过几年的并购, 目前水泥产能已经坐上了第一的宝座, 其后续更是强力实施更大规模的战略性重组, 旗下的中联水泥、南方水泥不断夯实和完善锁定的战略区域重组, 而通过并购使其市场控制力和主导力不断加强, 形成了更大规模的核心利润区和协同利润区。

中材股份旗下的祁连山收购宏达建材的60%股权进入河西走廊。中国建材北方水泥战略重组鹤岗鸿泰水泥公司。华润水泥收购山西福龙。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方式, 金隅股份完成对太行水泥的兼并重组。政策的助推、市场的助力、形势的逼迫, 使得并购成为水泥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和战略转型的必然所措。

二、水泥企业并购案例的结构化分析

1、水泥企业并购是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升级的必然

(1) 《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从政策上鼓励水泥企业并购重组, 提出了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并购企业真金白银的支持, 为企业兼并重组消除了一些重大阻碍。

(2) 在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接受委托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 对于水泥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初步设计是到2015年前10家企业水泥产能达到总产能的35%。为达成目标, 新产业政策鼓励企业间以市场为导向, 以资产为纽带, 以优势企业为龙头, 推进企业强强联合和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困难企业。

(3) 对水泥等高耗能行业限电限产的现象有蔓延扩大的趋势, 继华东、华南后, 会有更多的省份对水泥行业采取限电限产措施, 限电限产带来的水泥涨价地区可能继续扩大。而产能大、配备节能生产设备的水泥企业单位能耗低于小企业, 往往不在限产名单之内, 因此大企业将充分享受到价涨量不缩带来的利润提升, 此类基于节能环保政策的提出对优势水泥企业将构成中长期利好。

2、扩能、抢市, 产业形势助推并购双方

在开放的市场中, 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并购与被并购的困局。话语权永远掌握在占据市场绝对地位的企业手中。云南壮乡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交通条件相对较好, 区位优势明显, 该区域100公里范围内共有3县140万人口。但当地经济相对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大, 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对对云南壮乡水泥这些被并购企业而言, 由于市场的集中度趋势不断加强, 当原有的产能无法形成规模优势时, 其发展必然受到阻碍, 如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将很难在下一阶段的水泥产业发展中独善其身, 严重者很可能长期亏损直致倒闭。

而对海螺等主动并购企业而言, 其自身的实力虽已雄厚, 但仍有更强的企业与其竞争, 固守现状将很可能不进则退, 而通过并购可快速实现市场的进一步放大, 同时通过对并购企业布局和区域的科学分析, 将并购企业的市场与海螺原有的市场形成互补和增量, 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而通过并购云南壮乡水泥, 为海螺水泥有效拓展、控制滇东区域水泥市场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而对中材集团和中建材集团而言, 同样如此, 通过并购可快速形成进一步的规模化产能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建规模化壁垒, 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

3、并购是被购企业扭亏和主购企业实现价格主导的有效途径

通过并购, 海螺组织相关技术力量对壮乡水泥公司熟料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 优化产能, 通过这一系列整改优化和提升, 云南壮乡水泥公司在加盟海螺水泥四个月后, 便一举实现扭亏为盈。由于大企业技术、管理更为先进通过对被购企业实施管理和技术输入, 有利于被购企业实施更为合理的成本控制策略, 提升生产效率, 提高管理水平, 从而实现盈利或进一步强化其盈利能力。

另外, 对主动并购的企业而言, 并购是增强其区域或全国价格主导能力的有效途径。以西南地区水泥产业为例, 由于西南地区的水泥集中度低于其他地区, 区域的竞争态势激烈, 价格短期难以上行, 持续低价使得中小型水泥企业处在亏损的边缘。这类企业利润低加之产能处于散漫状态的地区, 必然成为大型水泥集团并购的热门区域。中国建材复制南方水泥成功的模式, 组建了西南水泥, 收购兼并了四川川煤集团下的广元卢家坝水泥和剑门水泥厂等企业, 海螺水泥收购贵州瑞安水泥和云南壮乡水泥, 使得西南地区的水泥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大企业对该地区水泥价格的控制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而通过对价格的掌控将有利于大企业集团优化盈利结构, 扩展盈利空间, 从而为进一步的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积累实力。

参考文献

[1]边炜.中国水泥行业产业整合规律初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1

企业文化案例分析 第5篇

工管1001班 方亚南10414100134

一、海尔企业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1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创新

2企业领导人的关注和重视

3全员的普遍参与和认同

4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5借鉴西方文化的管理经验

6组织是保障

7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8企业文化与时俱进,不同时期做法有异

二、海尔企业文化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坚持“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价值目标

2遵循“真诚到永远”的社会服务宗旨

3发扬“海纳百川”的精神,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和现代现金管理理念 4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智慧为根基

5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气氛

6遵循“知行合一,行之惟难”的思维定式

三、简述企业文化是怎样提升企业竞争力的?

建筑施工企业的企业文化对策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企业文化;对策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设,其关系到企业所崇尚的人才与经营精神、原则等状态,有利于企业科学、高效、规范的展开企业管理,让企业依照良性循环状态得到健康的发展。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如果可以运用企业文化来得到整体企业的良性管理状态,则是企业发展的最高水平。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综合性企业,其管理状態关系到企业是否可以在市场环境中长久的发展。

一、强化企业文化内外建设,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从外在表现来说是一种企业形象的展示,其表现了整个企业具有统一的价值观,从而统一进行企业形象的维护和塑造,所有员工都参与到企业形象的建设中,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企业文化塑造并贡献自身的力量。

对内管理上,企业应该积极的崇尚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企业文化精神、价值观与员工得到和谐统一,让员工能够充分意识到维护企业文化就是保障自身利益。让企业文化建设踏实的落实到基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主义层面。积极的通过制度和执行让员工享受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益处,从而积极的维护企业文化的发展。在制度上应该充分表现对员工的关怀,培养企业积极向上、规范而人性化的管理氛围,鼓励企业员工之间的互助精神,达到员工与企业共同的前进。给与员工充分的学习机会以及良好的生活状态,减少员工过多的精神压力,能够在一定强度的工作任务下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爱岗敬业,持之以恒的维护企业的利益。相关企业文化应该进行文字化规范,制作成相关电子文档或者纸质手册,对各员工进行发放,让员工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同时在定期培训或者入岗培训中深入的学习相关企业文化内容,提升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水平。

对外展示上,应该让企业在基层的项目落实管理上提升品质,强化对设施、施工现场以及施工团队的管理,注意各施工环境的规范落实,确保项目实施的安全和高效,得到社会对施工品质的认可,加强施工工作中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共同努力协作的保证施工品质。同时做好一定形象宣传,如对外的广告牌、宣传横幅、标语等,注重宣传的突出清晰性和更广阔的传播效果。提炼企业核心精神在容易看到的地方做标语宣传,让社会和员工都充分感受到企业所追崇的企业文化精神,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让社会逐步对企业产生更多的认识和认可,同时也了解企业自身所秉持的发展目标和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二、在统一企业文化中要突出个性文化

建筑施工企业众多,为了达到更优质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自身需要一定的个性发展。每个企业在企业文化上的侧重点都有不同,不同的定位可以有效的吸引其对应的企业人才和打造最适合的企业运营状态。并不是所有好的企业文化都适合企业自身,企业文化要量体裁衣,运用企业自身资源和发展需求来个性化打造企业文化是目前的趋势。例如注重创新的企业文化则需要多进行创新精神的鼓励,在相关薪资、晋升和福利上能多进行创新精神的倾斜,让整体企业氛围有利于创新的发展。往往个性化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对外形象展示的吸睛点,也是社会对企业认识的深刻印象点。而因为这个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个性文化特点,也会因此而聚集一批不同于其他企业的人才,同时也会因为个性特点而赢得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稳固市场份额。当然个性的企业文化不能与企业应有的基本运营规范相矛盾,例如创新的激励也要保证企业自身遵循相关法律和施工安全,保证企业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

三、牢固安全文化为企业发展根基

建筑施工企业的基本企业文化在于安全施工,要通过制度文化、培训教育文化、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以及宣传文化等方面做良好的配合。在制度文化上,要将安全施工各相关流程和规范进行制度明确化,同时要对固有制度与新增制度进行不断的强化学习。在相关安全施工的技术与管理方法上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可以将企业内部培训和人员在外培训联合进行,不断地提升企业自身安全运营的能力和意识。在精神文化上面,应该积极的通过对个人安全意识素养的考核和筛选,在人才选拔和设备的购进等环节要积极的崇尚安全意识标准,将安全施工的精神贯彻到各环节。在施工和其他工作环境的建设上,要保证其操作的安全性,打造安全环境,做好相关环境建设和监督的管理。同时在宣传文化上,要通过安全知识和标语等宣传方式让企业员工等得到较深刻的安全文化印象。定期举办安全施工相关技能竞技活动,将安全施工的工作氛围进一步的升级,让整体员工关注安全施工的活动。让安全施工优秀人员给与更多的物质、晋升等奖励,同时也通过相关法律知识的灌输,让员工意识到不安全操作的严重后果,从而提升其操作的谨慎态度。将工作安排设定为责任制,提升相关责任人的工作监督和责任态度。定期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反馈、讨论,从而将所有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策略设计,同时形成相关制度,进而让企业安全管理形成专业的制度化管理,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人管人的滞后模式。相关操作的奖惩处理一切有章可循,相关执行也有规范标准做指导,一切以制度为主要衡量标准。

四、建立健全的监督和意见反馈机制

同时形成较好的监督体制,避免权力膨胀。所有管理工作应该由相关的监督体制做制衡,及时的反馈管理中的问题,为不安全因素做及时的补救和预防。建立良好的上下通道,可以让一线工作人员及时的反应工作中所涉及的问题,如在洗手间设立意见箱,或者建立匿名网络平台等信息反馈渠道,能够让基层人员没有顾虑的进行匿名反应问题。同时定期进行员工实名反馈信息方式,及时的对企业中所存在的不良问题做反馈,同时积极的吸纳员工提出自身的改善意见,对于有实质性意义的建议进行一定奖励,甚至可以优先进行晋升的机会。及时的反映企业中所存在的问题,监督整改可以有效的预防问题的发生,同时给管理者提供更多的整改参考意见,让管理接地气,落实到实处。

五、结束语

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关系分析 第7篇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文化在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探讨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之间的关系时,应坚持多角度、全方位的原则,即综合考虑现实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各类影响因素,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全面性、客观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智慧结晶,而企业经济是企业各项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的协调与促进关系是不容忽视的。

1、从经济的角度而言,只有在企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文化的建设才会形成必要的基础,这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目前,我国在社会建设中,强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即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企业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企业职工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所以必须适时构建科学、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另外,在企业经济发展中,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含量,使其经济附加值也进一步提升。

2、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文化在保持自身意识与形态属性的基础上,其所独具的产业属性也更加明显。在现代企业经济的发展中,企业文化客观影响到产品的生产过程,特别是在全面考虑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等因素的前提下,促使企业各项生产与经营活动的稳步开展。同时,随着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也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新特征,而且客观影响到企业经济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流程,其感召力和表现力得到了全面的发挥,在促进企业经济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日趋明显。

3、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在现代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中,企业文化是一种展现时代特征的特殊文化价值观念,企业经济则是实现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目标的基础。现代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经济实体,一切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都要围绕经济发展目标而展开,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优化。但是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仍然是主宰各项经济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在现代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必然会形成企业文化体系构建与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以促进各项文化活动的稳步开展和进行。

4、从企业职工的角度而言,在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关系的分析中,必须考虑到两者对于企业职工的影响。企业文化是职工各项行为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有利于促进职工归属感、成就感的形成。企业经济的发展则是职工获取相应劳动报酬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环境。由此可见,企业职工只有在一定的文化与经济环境中,才能实现自身精神与物质的双重需求,为企业的发展贡献重要的力量。

二、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体系,促进企业经济的振兴与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时期,国内的企业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但是也面临了诸多的问题,其中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之间关系的不协调性是较为突出的。因此,在现代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必须注重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即通过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体系,促进企业经济的振兴与发展,进而实现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目标。

1、建设“文化强企”工程,提升企业经济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在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强企”工程的建设中,必须重点打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体系,以提升企业经济发展的文化软实力。由于各企业所处的领域、行业不同,所以“文化强企”工程建设的侧重点也要有所差异,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文化体系建设工作,而且始终要围绕企业经济的发展目标而开展相关工作。同时,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部门要建立横向联系的关系,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发展形成统一的整体,并且力争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企业经济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2、打造新型企业文化体系,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式不断变化的条件下,现代企业文化体系的建设也要相应作出改革与调整,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职工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更为强烈,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必然会影响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对于企业的各项改革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注重新型企业文化体系的打造,从而带动企业经济发展模式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转变,以确保现代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精神、物质需求。

三、结束语

在现代企业寻求长期生存与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必须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且要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利于企业管理者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和经济发展策略。同时,在企业文化和企业经济的发展中,必须坚持“文化强企”的基本理念,在逐步强化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目标的科学制定与稳步实施。

摘要:在现代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中, 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必须注重自身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提升, 否则必将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命运。在现代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 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与企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相互协调、促进的关系, 两者都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仅就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的关系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经济,关系

参考文献

[1]唐高华, 刘伟华, 章萍.浅析“工学结合”的思想起源、发展和理论依据[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金融管理系) , 2009;03

[2][美]曼恩, 马常松译.精益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2010

企业并购与企业成长关系分析 第8篇

1 企业成长方式与企业并购

了解企业的成长方式, 可以深入地研究企业并购对于企业自身的影响。企业拥有两种成长方式, 分别是内源式成长方式和外源式成长方式。不同的企业成长方式, 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1.1 内源式成长方式

内源式, 就是依据企业内部的资源, 来促进未来企业迅速成长、发展。每一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自身资源较为雄厚, 能够使得企业在新的成长环境中, 较好地生存, 迅速地融入新的竞争环境。依照这种成长方式发展的企业, 可以拥有足够的资源、先进的技术, 来作为最有利的支撑。但是, 这种企业成长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主要依靠自身的资金和技术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但是仅仅只靠自身的条件, 会限制企业自身规模的发展, 不利于需求的增加。另外, 企业内部的领导人员, 较为重视技术的进步, 往往会忽略对市场的需求。

选择内源式成长方式的企业, 一定要更加重视内部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拥有一个高素质的队伍,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丰富企业的管理经验。

1.2 外源式成长方式

经常所说的企业的外源式成长方式, 就是企业并购和合资。企业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往往会采用企业并购的方式, 来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这样, 企业可以借助并购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来使得自己的企业得到快速的发展。那么, 企业的并购可以分为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 就是水平并购了。水平的意思, 就是同一类产业中的并购。同一类产业, 凭借自己的技术、资源、资金和人才等优势, 生产出来相对于其他企业质量高、价格低的产品。这样一来, 企业间遵守了优胜劣汰的生存规则。相对同类企业的占据优势, 可以使得优势企业集中产业间的优势和资源。这样, 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促进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展。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大大提高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 增加了企业的收益。

第二种方式, 就是垂直并购了。所谓的垂直, 就是发生在上下游企业和经销商代理商间的并购方式。在我国的一种经营方式, 就是生产商—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样的分销方式, 一级级地分销。企业采用垂直并购的方式, 可以减少分销的层级, 降低了生产成本, 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速度。尤其在产品生产周期方面, 垂直并购的方式将会产生更大的优势。

第三种方式, 就是混合并购。混合并购, 就是采用水平并购和垂直并购了。任何企业的发展, 都需要采用多元的发展方式。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 结合现实的需求, 采取不同的并购方式, 可以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 就是有利地规避企业存在的风险。

以上详细地介绍了企业的成长方式, 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一切因素, 来选择企业的发展方式。

2 企业并购影响因素与企业成长关系

在企业并购发展的大潮流中, 需要考虑影响企业并购的因素。了解具体的影响因素之后, 企业就可以在并购的潮流中占据有利位置, 减少企业被并购的机率。

2.1 企业并购动机与企业成长

现如今世界各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贸易全球化已经势不可挡。由于本国的需求是一定的, 为了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 许多外国企业将眼光放长远, 想要占据别国的市场份额。并且, 世界上已经掀起了第五次企业并购的浪潮。同时, 企业也十分重视一次次的企业变革, 想要在经济大变革的时代占据有利地位, 要灵活地采取并购措施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使企业实行并购的动机,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 就是增加企业的市场势力。在企业并购的浪潮中, 充分地展现了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通过企业的并购, 占据优势的企业得以生存。这样, 生产出来的产品,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减少产品的生命周期。并且, 企业的资源聚集在一起, 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 进一步达到规模经济。企业的市场实力较为雄厚, 可以使得该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 也使得企业面对风险时可以平稳度过。因此, 当企业的经济实力增强, 会选择去并购规模较小的企业, 来拓展企业的市场份额。

第二个方面, 就是合理避税。每一个合法的企业, 都需要根据企业的盈利来缴纳一定的税收。盈利较好的企业, 往往会并购一家不断亏损的企业。这样一来, 按照税法中的相关规定, 可以对企业所缴纳的税额有一定幅度的调整。最终的调整结果, 并购企业相比较没有并购之前, 所缴纳的税额会降低。同时, 国家制定的政策, 对于并购企业所实施的税收政策也是不相同的。通过并购经营不善的企业, 不仅仅可以少缴纳一定的税收, 也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

第三个方面, 就是减少相关费用、降低成本。如果企业并购方式是垂直并购, 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流通成本以及交易成本。由于并购上下游的企业, 使得产品的销售渠道层级减少, 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另外, 企业的产品也拥有一定的知名度, 减少了产品宣传的费用。另外一个方面, 并购企业可以实现规模经济, 根据边际成本递减的规律, 也可以知道企业并购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第四个方面, 就是协同作用。通过企业的并购, 会使得企业的发展渠道多样化, 有利于企业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了降低企业的风险, 应该实施多样化的经营方式。这样, 以免遭遇风险的时候, 将会面临破产的风险。在管理方面、经营方面和生产方面, 不能采用单一的方式, 要寻求最佳的方式, 来提高企业的防范能力。

第五个方面, 就是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的手段。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 政府需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便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如果缺乏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 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 企业在资源配置上, 也无法更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 一定不可以忽视政府占据的力量。

2.2 企业并购类型与企业成长阶段

在企业的发展中, 所要并购经营不善的企业, 所采取的并购类型不同, 也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不一样的影响。企业的并购类型,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个阶段, 就是规模成长阶段与并购。企业刚刚成立的初期, 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这样, 吸引顾客的购买, 使得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中占据较大的份额。为了弥补企业的不足之处, 往往会采用水平并购, 实现同类产业间的联合, 聚集资金、技术和人员, 来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二个阶段, 就是纵向成长阶段与并购。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拥有较强的实力, 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需要寻求合作, 进一步地拓展业务。因此, 企业会采用垂直并购的方式, 来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 减少了流通成本, 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 会为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好处。

第三个阶段, 就是多角色成长阶段与并购。企业发展到这一个阶段, 不仅仅考虑降低生产成本, 也会考虑增强企业的抵抗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的时候, 拥有较强的抵抗力, 平稳地渡过风险。因此, 企业需要寻找更好的合作项目, 使得企业经营多样化。因此, 采取混合并购的方式, 将会使得企业一步步达到这一目的。

2.3 企业并购支付方式与企业成长

企业选择并购一家小规模、不断亏损的企业之时, 一定会给并购企业一定的资金。因此, 企业会选择现金支付、股票支付、无偿划拨和资产置换的方式。选择的支付方式不同, 从中就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第一种支付方式, 采用现金支付。企业在并购另一家企业的时候, 直接给被并购企业现金, 充分地反映了并购企业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资金流动性较大。同时, 如果大家购买企业发行的证券, 也会获取客观的收益。

第二种支付方式, 采用股票支付。企业采用这类支付方式, 说明了资金流动性较小。这样, 可以把企业在市场上发行的股票来作为支付的方式, 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留有充足的资金, 来保证并购企业在重组和发展方面, 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样一来, 也使得企业发展不会受到阻碍。

第三种支付方式, 采用无偿划拨。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 只有我国政府对企业提供了这种特殊的支付方式。为了促进资源的合理使用, 达到资源优化的局面, 在一定程度之上我国政府对于并购企业实行了优惠政策, 来鼓励企业间的并购。

第四种支付方式, 采用资产置换。企业采用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 就是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倘若并购企业中, 存在一些不良的资产, 会寻找一家经营状况不善的企业, 来进行资产置换。这样一来, 并购企业的不良资产转移到被并购企业中, 使得并购企业的经济实力得到增强, 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 企业成长与企业并购战略

为了使企业发展得更加壮大, 占据国内外市场较大的份额, 实行并购的时候, 也要采取恰当的并购战略。

3.1 确定并购战略的前提条件

在并购一个企业的时候, 需要从各个方面明确企业的发展情况, 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制定出最佳的并购战略。这样, 才可以促进企业的成长, 赚取可观的利润。

3.2 选择适时的并购类型

企业的并购类型, 包括水平并购、垂直并购和混合并购。因此,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来选择并购的类型。只有选择合适的并购类型, 才可以使得并购企业经济规模扩大, 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

3.3 制定合理的并购竞价

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选择并购企业的时候,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使得该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但是, 并购企业也应该考虑并购竞价。如果并购竞价高于所带来的效益, 会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 企业需要从各个方面切实地去调查, 确定合理的并购竞价。

3.4 选择适宜的支付方式

考虑了前提条件、并购类型和并购竞价之后, 也需要慎重考虑支付方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资金的流动性, 来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倘若支付方式选择不正确, 会对企业日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威胁。

4 结语

上述内容, 从三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了企业并购与企业成长之间存在的关系。在这个企业并购的大浪潮中, 每一个企业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以免被其他企业所淘汰。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各个国家的联系更加密切。无论在经济、贸易以及文化方面, 都呈现出了一体化的趋势。因此, 各国企业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跨国合作也是企业经营的一大发展趋势。由于各国企业的竞争愈加激烈, 经营不善的企业会被资金雄厚、知名企业并购。企业间采取并购方式, 已经成为促进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方式。根据企业的发展趋势, 需要深刻地研究分析企业并购对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倘若企业依据自身的发展状况, 制定出最佳的并购方案, 可以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并购,企业成长,关系

参考文献

[1]冉光学.企业并购与企业成长关系探讨[J].商业时代, 2014 (11) .

[2]杜晓君, 刘赫.跨国并购战略类型、组织因素与企业成长——基于中国海外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06) .

[3]皮建才, 杨雳.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逆向并购还是自主研发?[J].经济评论, 2015 (01) .

[4]胡雪峰, 吴晓明.并购、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 2015 (02) .

[5]王凤荣, 苗妙.税收竞争、区域环境与资本跨区流动——基于企业异地并购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15 (02) .

[6]张炜, 陈绮, 童欣欣.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的民营企业并购式成长过程研究——基于吉利集团的案例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 2011 (04) .

[7]胡春林.我国旅游企业并购混合路径偏好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 2005 (03) .

[8]张荣刚, 尹永波, 周璐.企业并购式成长的投融资战略分析——以吉利汽车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 (03) .

企业负债风险预警的案例分析 第9篇

企业通过举债方式获得资金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是现代企业一种有效的经营方式,但是负债带来的风险是企业不可回避的,是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企业负债经营现状,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提出风险防范措施。

我国企业一直以来具有明显的股票筹资偏好,对股票筹资十分热情,然而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债务资金是优良的资金来源。2008年8月23日《参考消息》转发“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世界大企业日益依赖负债经营”。报道称,瑞士银行最近对世界1000家主要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了汇总,发现2007年这些企业实际借款余额比2006年增加了16%,借款资本比率达到了51%,创下过去3年来新高,2008年企业负债也呈增加势头。其原因正是扩张的经济形式下,企业大型并购,而世界性股市下跌使得企业筹资困难,导致世界主要企业对借款依赖程度不断增加。

有实力的企业都纷纷探索并充分利用负债经营这一渠道,但市场的瞬息万变和不可准确预见性,使得风险成为客观存在。市场中的企业,时刻面临着各种风险,每种风险都有可能导致企业走向灭亡。如果企业不能卓有成效地规避与防范各种风险因素,必使企业的未来陷入严重的危机境地。

一、负债经营风险预警概述

(一)负债经营风险预警系统

负债经营是债务人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租赁或借助商业信用等方式,利用债权人的资金来从事生产经营,以获取最大利润的经营管理方式。负债经营具有融资速度快,借款弹性大的特点,在通货膨胀时期具有举债效应,会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通货膨胀率越高,企业因负债经营而得到的货币贬值利益就越大;另外,负债经营能够产生杠杆效应,使企业可以借助负债节省下来的自有资金创造更多的利润;但同时负债经营有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在一定情况下,造成企业权益资金收益的大幅下滑,使企业面临到期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不仅增加企业的再筹资风险,而且会使处于困境中的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影响企业信誉,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破产。为了防范和规避财务危机,企业就很有必要建立自己的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风险预警系统是指企业财务管理机构通过专门的方法监测、分析经济活动和理财环境,预测和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监控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在加大,存在着各种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和不可控因素。无论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都应建立预警系统,让经营者能够在财务危机的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企业经营,防范风险。因此,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个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具有如下主要功能:

第一,预知财务危机的征兆。当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财务预警系统能够预先发出警告,提醒企业经营者早作准备或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第二,预防财务危机发生或控制其进一步扩大。当财务危机征兆出现时,能够及时寻找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使经营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制定有效措施,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避免严重的财务危机真正发生。第三,避免类似财务危机再次发生。通过系统详细地记录其发生的原由、解决措施、处理结果,改进建议,弥补企业现有财务管理及经营中的缺陷,完善财务预警系统,从而能避免未来类似情况的发生,更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基础差、规模小、竞争力弱、经验不足,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其生命力十分脆弱,这就要求企业建立预警体系增强抗风险能力。事实表明,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可以有效预测、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可以及时为各级领导提供可靠的财务决策信息或依据;可以指导公司及时调节资产、负债和偿付能力的比例关系,合理确定负债比率,逐渐降低不良资产的比重,不断增强偿付能力。因此,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负责经营风险预警模型

公司的经营风险可以借助模型进行分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学者就陆续开始对企业财务预警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财务预警的方法和模型,一般可把它们分为定性预警分析和定量预警模式两类。在此介绍由美国纽约大学商学院的Altman教授提出的Z计分模型,即运用多变模式思路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来预测财务危机。其判别函数为:

其中:z:判别函数值

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100,反映公司总营运资本的流动性;

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100,反映公司的支付剩余能力;

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100,反映公司的收益率大小,衡量公司运用全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

x4:(股票市价/负债账面总额)×100,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稳定性;

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反映公司的活动比率;

该模型实际上是通过五个变量(五种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测企业财务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非上市公司的Z值模型和判别规则如下:

其中:X4修正为股东权益/总负债,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稳定性。其余X1、X2、X3、X5同上市公司的相同。X1、X2、X3、X4、X5分别反映资产流动性、公司的寿命及累积的利润率、盈利能力、财务结构、资本周转率。一般来说,z值越大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小。根据相关的实证检验,当z>2.675时,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z<1.81时,公司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当1.81

二、企业负债经营案例

(一)洛阳豫港电力开发有限公司简介

洛阳豫港电力开发有限公司,是由香港亨龙有限公司(25%)、河南龙泉天松投资有限公司(75%)两方投资兴建的中外合作火力发电企业。项目总投资108000万元,生产规模为2×13.5KM机组,经营范围为煤洁净燃烧技术火力发电、售电,现有职工300人。目前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5640万元,其中:河南龙泉天松投资有限公司出资人民币2673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75%,香港亨龙有限公司出资人民币891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25%。

2007年国家发改委在电力工业“上大压小节能减排”计划实施后,公司的135MW机组尽管已经实施了环保脱硫改造,但能耗高、用水量大、污染严重,与“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依然不相符合。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结合公司规划布局的实际,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预计将投资46亿元,建设两台600MW超临界纯凝汽式发电机组替代原有135MW机组。

(二)公司经营概况

截止2008年底,公司累计完成发电量3099125万千瓦时,完成供电量2856788万千瓦时,总利税31.4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两台600MW发电机组建成后,在发电量相等的情况下可向大气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600吨,在能耗上每千瓦时可节约标煤耗108克左右。

三、案例分析与防范对策

(一)案例分析

以洛阳豫港电力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财务数据为例分析多变量模型的运用(见表1)

利用Z计分模型进行总体财务预警分析。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计算该企业的有关指标,可以计算出,Z1=1.13,Z2=1.19,23=1.33,根据三年的计分都远远小于1.81,可以判断,该企业2006年已经出现低效益,存在很大的破产风险,因此,企业在2006年末就应启动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合理安排现金流量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1. 风险形成的内因

(1)负债不适度使得财务风险加大。一般在期望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的情况下,借入资金在全部资金中所占比例越小,企业自有资金收益率就越低,自有资金收益率标准差也越小,从而企业财务风险也越小。从电力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可以得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即流动比率为1.2:1,而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保持在200%左右,该指标低,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不好;企业负债越多,财务压力越重,越有可能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即使企业盈利能力很强,也存在着过度举债、利息包袱沉重而不能到期偿还本息的财务风险。另外债务偿还期限越短,企业偿债时间越紧迫,面临的财务风险就越大,极易出现偿债危机。

(2)负债利息过高。企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比例一定,借入资金利息率越高,期望自有资金收益率就越低,这样就会造成财务风险越大。电力公司每年的财务费用基本保持五至六千万,如果企业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难以偿付到期本金和利息,企业便陷入财务危机。而负债的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使盈利能完全补偿借入的资金成本。否则,企业将无利可图,更谈不上发展。

(3)资金流动性差,偿还能力不足。偿还债务通常情况下是采取流动资金支付的方式,因为只有流动资金才能随时变现偿还债务。因此,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契约的规定按期偿付本息,还要看预期现金流入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如何。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的偿债能力。当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较弱,变现能力弱的资产较多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大,甚至不得不宣布破产。由分析知,电力集团流动资产周转率为0.28,总资产周转率为0.23,固定资产周转率为1.4,存货周转率7.3。可以看出流动资产周转率较低,影响了企业资产的质量,揭示了企业利用资金经营的效率差。

2. 风险形成的外因

(1)企业盈利的不确定性。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环境、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是经常变化的,这些因素对企业的盈利水平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它是难以分散和控制的。对于豫港电力集团而言,近几年煤价持续高涨,比以往几乎高出一倍多,其生产成本极大增加,盈利水平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另外企业内部技术装备、产品结构和设备利用率变化,人工生产率和原材料利用情况的变化,可能出现的事故以及企业人员素质和应变能力等也给企业带来一定风险。

(2)还债不适时造成筹资风险。一个企业筹资能力强弱表明企业应付财务风险能力强弱。企业经营状况好,它的筹资能力强,应付风险能力也强;反之,如果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它的筹资能力就会减弱,而应付风险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减弱。随着负债经营的每况愈下,豫港集团效应明显走下坡路,2009年3月两个冷却塔被成功爆破拆除,使得集团仅有2个发电机组,生产能力大大减弱,投资者纷纷收回资金。拖欠债务不仅丧失企业信誉,断送了再借债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机会。

(3)经济发展状况。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存在周期性的波动。在经济高涨时期,银根放松,市场购销两旺,经济一片繁荣,企业效益普遍上升;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资金短缺,市场疲软,企业亏损面扩大,亏损额上升。因此经济萧条时期较之繁荣时期,负债经营的风险更大。08年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一度受到影响,豫港集团也出现利润负增长。

(二)风险防范对策

1. 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控制负债经营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和预警体系,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预警管理程序和预警体系,加强风险的发现、监控和预警管理。财务预警体系应包括:

(1)财务信息的收集、传递机制。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2)财务预警组织机构。确保财务预警分析工作能有专人负责,并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

(3)财务风险分析机制。通过财务风险分析能够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较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

(4)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包括应急措施、补救办法和改进方案。其中,应急措施主要指面对财务危机和财务风险,应该采用何种方法去规避,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补救办法主要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进方案主要指如何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杜绝和避免类似的财务风险再度发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使企业能够对风险防患于未然并能够从容面对。

2.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负债财务计划

根据企业资产数额,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根据负债的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如果举债不当,经营不善,到了债务偿还日无法偿还,就会影响企业信誉。因此,企业利用负债经营加速发展,就必须在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资金占用额,尽力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降低应收账款,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在制定负债计划的同时须制定出还款计划,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企业负债后的速动比率不低于1:1,流动比率保持在2:1左右的安全区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同时还要注意,在借入资金中,长短期资金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使其结构趋于合理,要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

3. 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和负债结构

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负债规模通常由资产负债率来表示,资产负债率的大小与企业的安全程度直接相关。在财务杠杆正面作用下,企业举债越多,利润越大,资本利润率越高,这种结构对于所有者来说是理想的,因为企业用别人的钱经营,而增加了所有者的权益。但对于债权人来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债权人承担的贷款风险就越大。一般情况下,普遍认为资产负债率在30%时,为安全;40%,较合适;超过50%,资金周转将出现困难,债权人将考虑不再增加贷款,不同企业该比例的确定会略有差别。

负债结构是指企业负债中各种负债数量的比例关系。在企业负债总额一定的情况下,究竟安排多少流动负债、多少长期负债,需要考虑企业销售状况、资产结构、利率状况、现金流量等因素对负债结构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筹资方式的特点,比如,长期借款可以固定其利息支出水平,但融资速度慢,而且还会有一些限制性条款;如果采用短期借款来筹资,则利息费用可能会有大幅度的波动,财务风险也会增加。因此,企业要关注长、短期债务的匹配,这样才能发挥债务的最大经济效用。

四、结束语

负债经营不仅仅是要适度举债,防范风险,更重要的是要进行高效的经营,只有以经济效益为标绳,科学决策,不断完善经营机制,才能创造出较高的利润率。负债经营企业必须具备较高的资金利润率;负债经营可以带来双赢乃至多赢的效果,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进行负债经营。负债经营不是是有条件的,具备较高的资金利润率是负债经营的基本前提。在筹资决策时,必须把综合资金成本率的高低作为选择筹资方案的主要标准,同时要注重合理搭配,分散和降低财务风险。要在考虑风险因素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筹资的方案所确定的资金成本进行比较,把负债经营落实在资金成本低、风险小的方案上。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前景、收益的稳定性、同行业的竞争情况和企业的资本结构等情况,在利用财务杠杆时所产生的效益和可能承担的风险之间进行权衡。举债经营与自身积累并重;留存收益也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企业在负债经营的同时,加强企业自身积累十分必要。梅耶斯提出的等级筹资理论指出,最优先的资金来源是企业自身的盈余积累,当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时,首先应考虑运用内部资金,其次是债务资金,再次是发行股票。2002年世界主要企业债务资金比例高达75%,到2005年和2006年一度降为48%,其原因就是企业进行改革,充分利用内部积累,减少负债依赖。另外,如果仅仅依靠外部筹资而缺乏积累,很可能在急需资金时无法从外界筹措到,而使得一些有利的投资机会白白坐失,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后果。企业应当在利用债务资金的同时做好自身的盈余积累,做到积累与负债相结合。

负债经营要突出风险防范,债务带来的财务风险是毋庸置疑的,负债不但要按期偿还固定利息,到期还要归还本金。一旦经营过程发生中断、阻塞、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不能按时偿债,必然引起财务危机,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因此,必须树立风险意识,从多方面加以防范。债务资金筹集应做到适度,不可滥用负债经营。所谓适度就是以需求为依据,按需举债,量力而行,举债过多或过早都会使资金闲置,增加利息负担,造成浪费,举债不足或延迟又会影响企业经营,坐失良机。借入资金的期限必须合理安排,保持长短期债务比例适当,避免债务到期日还债压力过大。资金来源也应依借款数量、时间长短、利率大小等等,分别选择。此外还要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以便随时变现,偿还债务,企业资产越容易变现,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企业照明系统节能改造案例分析 第10篇

照明节能是企业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 我国照明用电量约占我国全社会的总用电量的12.5%, 在企业中推广照明系统的节能改造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是在对上海某制造企业的照明系统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全面测试, 通过对测试结果的深入分析, 对系统目前的运行效率进行客观评价, 找出系统存在的节能空间, 提出可以提高系统效率技术改造措施, 达到降低照明系统的能耗、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的目的。

2 照明系统配置概况

根据统计该企业拥有各类照明灯具937套, 其中T8普通日光灯532套, 400W金卤灯220套, 250W高压钠灯5套, 节能灯180只。而企业的照明系统全年用电25.4万k Wh, 用电量的绝大部分是由400W金卤灯和T8普通日光灯占用, 400W金卤灯用电量为19.3万k Wh, 约占76%, T8普通日光灯部分用电5.6万k Wh。

3 照明系统测试分析及改进方案

该公司的照明系统, 在生产车间主要采用TG703和TG7O5型金卤灯, 笔者通过对于照明系统中用电量的最多的TG703型金卤灯进行现场测试, 了解目前系统的运行情况。测试中所采用的测试仪器主要为钳式功率计HIKOI 3169 (精度±0.3%) 和照度计TES 1330 (精度±1%) , 测试结果为有功功率:456W, 功率因数:0.5, 加工车间照度 (平均值) :48Lux。由于光谱能量分布结构的技术因素, 400W金卤灯辐射到空间的光通量, 含有较多的不可见光, 可见光比例低, 有效视觉光效低, 有效视觉照度低。尽管光源功率很大, 采用照度计测量Lx数值也很高。但人眼睛的真实有效视觉感, 照明环境并不明亮、清晰、真实。特别是观看细小文字等, 容易使人感到视觉疲劳。

而新型光源高频无极灯, 它是基于荧光灯气体放电和高频电磁感应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光源, 其寿命长, 节能环保, 光谱能量分布结构科学合理, 接近与太阳光的分布结构 (部分) 。辐射到空间的光通量, 不可见光比例小, 紫外线含量少。可见光比例高, 有效视觉光效高, 有效视觉照度高。无极灯与传统金卤灯性能特点对比表如下表1所示。

因此本文对该企业照明系统改造方案选择了无极灯改造, 可以在改善照明品质的前提下实现节能改造。根据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按照经济实用的原则, 提出系统优化方案如下:

方案1:400W金卤灯更换为250W无极灯, 节电率可达45%, 年可节电8.7万k Wh, 年节约电费7万元 (电费价格按0.80元/k Wh计算) , 投资回收期约3年。

方案2:T8日光灯更换为T5日光灯, 节电率可达34%, 年可节电1.9万k Wh, 年节约电费1.5万元, 投资回收期约1年。

通过系统改造方案, 该企业年合计节约电量10.6万k Wh, 年节约电费8.5万元。

结语

对企业现有照明系统通过更换灯源的方式来进行节能改造, 既满足企业日常生产的光照要求, 又实现了耗电量的降低, 使企业的日常管理维护方面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春仁, 罗干平, 陈巧芝.平高集团照明节电技术改造及效果分析[J].建筑节能, 2009, 38:65-68.

[2]张克军.水泥企业照明系统的节能改造[C], 2007, 118-120.

企业案例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预算管理;案例分析

一、主要做法

该公司是一家以社会产品为主的印刷企业,资产总额3亿元,销售收入2.5亿元,员工600余人的中小企业。为更好的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当年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其主要做法有:

1.形成共识,强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面广、较为复杂的工程。为了使该项该项工作顺利推进,该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主任、副总经理为副主任、办公室、财务、人力资源、生产、销售、供应、技术等部门组成的管理小组、制定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了部门职责、奖励标准等各项具体措施,并确定将其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抓手,保证公司年度经营目标的顺利执行。

2.做好各项宣传推广和培训工作。为激发广大员工参与的热情度,公司印发了手册、员工大会、早会、职工食堂、报刊栏上上大力宣传,在中高层、管理员工中开展预算管理和考核培训,积极向员工传达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的观念和理念,使广大员工的管理思想有了较大提升。

3.根据生产经营目标和战略发展规划拟出预算编制方案。确定利润目标进行分解后下达给各部门,根据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的原则编制预算,如编制出的预算达不到下达指标时,应通过内部挖潜制定增产计划和成本降低计划来实现。

4.预算的编制。编制含运营预算和财务预算。

二、运营预算

1.(1)销售预算是编制全面预算的出发点。结合市场销售情况预测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资料,按产品的名称、销量、单价、金额来编制;(2)营业费用预算基本上按照产品销售划分片区所需要的各项费用HR费用、业务费、运行费及运费汇总形成;(3)生产成本预算按照销售部门提出的销售预算来进行测算,印刷行业具体细化到纸张、油墨等直接材料,结合产品的产出率和供应部门预测的材料市场价格得出直接材料成本。同时根据计件工资方案和工时预测得到该产品的计件工资,考虑固定性制造费用和根据定额进行测算的变动制造费用从而确定今年产品生产成本总额;(4)非生产性费用预算按照费用管控模式的优化及从严从紧控制的原则编制各部门的为保证企业日常行政管理活动所需支付的费用预算;(5)人力资源成本预算根据工资、福利、文化宣传等其他费用按照部门权属不同分别进行划分。分别纳入到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直接人工、销售费用的范围内;(6)预计利润表在汇总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预算的基础上编制,汇总后的税后净收益可与目标利润相比较,如有差距,应进行单一项目或综合性的调整。

2.财务预算是旨在综合反映各项业务对企业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从而规划企业的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通常包括:现金流量预算、预计损益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

三、预算执行及控制

财务部门根据预算与实际产品的毛利率、边际毛利率、费用率、执行进度等各项指标进行比对分析,根据差异的大小和性质,撰写分析报告,提出相应的改进型措施,揭示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预算绩效考核

管理小组依据公司经营目标,从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落实的高度,制定针对高层、中层、员工月度考核等各项考核机制。高中层管理人员月度实施工作计划考核、年度实施业绩合同中的KPI指标考核;普通员工实行月度绩效考核,年度绩效考核根据每月成绩进行核算;

以KPI指标为例,非财务数据主要有三类:(1)客户类指标。这类指标反映各责任中心在客户工作方面的业绩。主要包括客户满意度、订单准时交货率等。(2)内部流程类指标,这类指标主要对企业内部经营创新、经营等给予重点关注。主要包括设计中标个数、设备利用率、设备故障停机率、重点工作计划完成率等。(3)学习成长类指标。这类指标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包括员工满意度、培训计划完成率、任职资格达标率等。

整个考核过程分为数据收集、数据审计、数据公示、数据评审、中层季度成绩核算、基层季度成绩核算、绩效考核成绩及排序,报主管领导会签后,按相应流程审批执行。

五、反思

1.领导重视并以身作则。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由于得不到领导的重视而常常无法往下推行。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都非常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在方案制定阶段,多次主持会议、明确要求,在推行过程也经常过问督促。每月的效益分析会都会有副总对对比情况通报,同时,在预算考核环节,总经理也亲自参与到绩效考核中,不存在“考民不考官”的现象,实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营造良好的制度执行氛围。

2.部门协调和全员参与。人们通常说,任何企业(或组织)只要有收入、有支出、有资金运营,就有预算管理。听起来这也无可厚非,但实践证明,没有企业内部“左邻右舍”的配合,任何企业的预算管理都不可能成功。全面预算管理是重新设计内部管理机制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内部管理机制中其他组成要素的配合或协调一致而有效运行。各部门统一联动,密切配合,从而保证预算管理的顺利进行。

3.及时沟通和调整。通常情况下,财务预算是不需要经过调整的,但是如果在财务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或者偏差,应该对预算机制进行适当的调整,这种调整必须是结合实际情况。针对预算考核中的绩效问题原因所在,从客观、有针对性的角度制定考核计划,肯定员工成绩,提高员工满意度,实现公司与员工成长双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高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企业文化的企业特殊性分析 第12篇

一、企业文化的企业特殊性成因

1. 企业的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的不同。

企业文化就内容来讲, 是企业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 而不同的企业又具有不同的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 因而对于作为反映企业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的企业文化, 当然在内容上就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 企业自身的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的不同, 当然就使得企业文化存有很大的差异。海尔的企业文化与长虹的企业文化就不同, 因为它们在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上有很大的差异。

2. 企业家的文化不同导致了企业文化的不同。

企业家的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 企业文化实际上必然会打上企业家的文化的烙印, 而不同的企业的企业家的价值理念, 往往又是很不相同的, 因此, 企业文化往往是很不相同的。例如, 万通的冯仑的价值理念与万科的王石的价值理念就相差甚远, 他们的价值理念的差异, 就导致了万通的企业文化与万科的企业文化的差异。

3. 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使得企业文化是不同的。

比如说, 有的企业刚刚创办起来, 规模很小, 这个时候它的企业文化当然就和那些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的企业的企业文化不同, 尤其是与那些已经壮大起来的企业的企业文化很不相同。例如, 刚刚创办来的家族企业, 其企业文化中的家族血缘理念就很强, 而已经发展壮大起来的家族企业, 其企业文化中的制度性价值理念就很强。也就是说, 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将有着自己特有的和与自己的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这样就导致了即使同一个企业, 其企业文化在不同的时期也是不同的。

4. 企业的存在基础有着很大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其社会基础是不同的, 因而企业文化也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上述曾经讨论过企业文化的社会基础的问题, 明确指出社会基础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 正是因为如此, 所以如果企业所存在的社会基础不同, 那么当然企业文化也就不同。可以说, 企业的不同社会基础, 是决定企业文化的差异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企业文化是不可复制和变化发展的

企业文化是有其特殊性的, 因此, 任何企业都不能照搬别人的企业文化。别人的企业文化虽然会对他的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塑造有启发、借鉴的作用, 但是不能照搬别人的企业文化, 照搬是不行的。因为照搬别人企业文化的企业, 由于自己的企业和别人的企业的各个方面的情况都不同, 因而别人的企业文化往往很难解决自己所存在的问题, 所以, 企业文化是不能照搬的, 而是要根据我们自身的具体情况而加以利用。

所谓企业文化是发展和变化的, 就是指随着生产力及企业自身的发展, 企业的企业文化也必然会发展和变化, 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企业文化。从现实情况看, 企业文化的内容实际上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正如我们上述已经讲过的, 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变化, 都必然会影响到企业文化, 所以不能把企业文化看成为永恒不变的东西。从现实状况来看, 在全世界的所有企业中, 没有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永恒不变的。如果企业文化是永恒不变的范畴, 那么企业文化就会对企业的发展不仅没有积极性, 反而还会有消极的作用。

三、企业文化是要解决企业的问题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是为了解决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价值理念, 也就是说, 企业文化既不是为了好看而摆的花架子, 更不是为了企业的所谓形象设计而编造出来的, 而是为了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实践中形成的。或者说, 企业在其发展中必然要考虑和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 正是在讨论怎么样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而形成了企业文化。所以, 企业文化往往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 而不是一种盲目地由人随意编造出来的价值理念。

正是因为企业文化是解决企业的各种具体问题的价值理念,

而各个企业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又是不一样的, 因而企业文化并不是一般地解决共性问题的, 而是要解决各个企业的不同的具体问题的。正因为如此, 所以企业遇到具体问题不一样, 当然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企业文化也就不一样, 这样就导致了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四、企业文化要处理好企业共性与特殊性的问题

企业文化虽然就不同的企业来讲, 确实是各有各的特殊性的, 但是在最深层次的问题上, 企业文化实际上又非常有普遍性。比如就创新理念来说, 创新理念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 所有的企业文化实际都必然有创新理念, 创新理念虽然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及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是创新理念确实是所有企业文化所共有的一种价值理念。也就是说, 虽然创新的方式及方法在不同的企业又有所不同, 因而创新理念在不同的企业中必然有不同的表现, 这就使得创新理念往往在实践中体现了不同企业的创新理念的特殊性, 但是创新理念的共性是存在的, 所有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具有创新理念。由此可见, 企业文化在更深的层次上往往具有很强的共性。

正是因为如此, 所以在企业文化上, 必须要处理好企业文化的共性和企业文化的特殊性的问题, 如果不处理好共性与特殊性的问题, 那么其结果可能就是在对企业文化进行塑造的过程中, 很难促进企业之间在企业文化上的互相学习和互相启发。也就是说, 在企业文化问题上, 既不能忽视企业文化的特殊性问题, 又不能忽视企业文化的共性问题, 而是要在坚持共性问题的基础上, 注重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特殊性。

摘要:不同的企业, 其企业文化是有自身的特殊性的。本文认为企业的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的不同、企业的存在基础、企业家的文化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导致不同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不可复制的, 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 企业文化要处理好企业共性与特殊性的问题, 获得解决企业的问题的价值理念。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文化特殊性

参考文献

[1]贺轩李少军:《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 2004.5[1]贺轩李少军:《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 2004.5

上一篇: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下一篇:胸椎小关节紊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