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幸福感

2024-06-11

数学教学中的幸福感(精选12篇)

数学教学中的幸福感 第1篇

一、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 让学生在倾听中体会幸福

1.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知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厚积才能薄发, 师高才能弟子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体会到幸福之所在。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只具有生物学知识是不够的, 还必须涉猎物理、化学、数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鱼的结构”时, 有学生问及鱼鳔的作用, 这里涉及物理学的浮力问题, 物理需要到八年级才学习, 对此教师必须先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其向上与向下的压力差) , 这样才能讲解好问题。又如, 在学习“细胞分裂”时, 关于细胞分裂后的个数计算, 要能够正确地推出一个细胞在分裂n次后个数 (2n) , 需用数学思维推理, 等等。所有这些, 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 只有博学的教师, 在课堂上才能做到精讲点拨, 不至于冗长拖沓, 使自己的语言精练优美, 具有震撼力。

2.教师要有较高的素养。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 实现思想上的飞跃, 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武装自己, 用新的理念解决学生接受新知识这一心理上的跨度, 让其在愉快的氛围当中获得新知识。我们要用联系、运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 这样教师就会教得愉快, 学生才能学得幸福。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幸福

1.放手让学生实验探究, 让学生主动感受幸福。书本只是一个媒介, 有如渡河之船。教育的成功与否不是看学生对书本上已有的知识记得多少, 而是要看他们能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运用已知求索未知。对此,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实验探究, 让学生主动感受幸福。例如, 在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时, 有很多学生在看完字母e在显微镜下的大小与方向时, 趁教师不注意, 把头发、指甲、纸、洋葱装片 (教师提供) 等放在显微镜底下观察, 并小声交流着, 而教师则装作没看见他们的小动作, 使他们在主动观察中, 学会了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主动享受幸福。在课堂上, 教师应让学生以板书、讲演、角色扮演等方式表达自己, 展现自己, 使个性得到张扬, 感情得到升华。在交流中, 学生主动地去展现自己获得的知识, 在此过程中, 不需要教师的监督与督促, 有的只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幸福感、成就感。如在学习“生物生存的环境”这一课时, 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 把课本中出现的帝企鹅、蜗牛、雪莲等动植物的生活环境、环境对它们的影响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此过程中, 教师只是引导与肯定学生努力的结果。

总之, 学生把课堂当成是自己的课堂, 能够自主高效地学习, 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在课堂上把自己当成“老师”, 教给同学, 教给教师, 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学习, 价值得到教师的认可, 得到同学的赞赏。这样的课堂, 哪个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的欲望?哪个学生体验不到幸福的感觉呢?

三、注重生活化教育, 让学生在发展中感悟幸福

在生物教材中, 有一个“探究技能”的栏目, 除了运用实例详细说明科学探究方法外, 还对探究方法做了具体的补充。观察与测量和计算都是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也是生物科学由定性到定量并跻身于科学行列的重要标志, 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动手做”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中, 在此项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学会一些走在生活前列的技能, 可在其以后的生活中起到引导作用, 不至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被生活抛弃。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生活能力和幸福能力, 学生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会获得幸福感。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幸福事例一、二 第2篇

(案例一)我班学生王某,上课总是搞小动作,影响别人学习;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还随便骂人;作业不做,天天给我们班扣分……每天不是任课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能上课老老实实,知错就改,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也许因为怕情他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屡教不改”。我的心都寒了,或许他是 “朽木不可雕”。

为了转化他,我先和他的家长谈话。再次找谈话中,了解到他十分怨恨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常常批评,从来不表扬,还打我,”我顺着问:“家长为什么会批评你,你知道吗?”他说:“因为我不听他们话,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还糟蹋东西……”。随后的几个星期力,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还联系他的家长让家长也随时表扬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我还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学习委员跟他同桌,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帮助他。终于他在月考中考及格了。从他的身上,我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教师是辛苦的,但我看到一个个倒下的孩子被扶起时,我又是何等的幸福啊。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幸福教育探讨 第3篇

【关键词】幸福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 建构

1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的幸福感来源

幸福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较短时间内,产生“幸福”的心理感受或主观情绪体验的主要来源有:

⑴“需求”被满足。在初中生物课堂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需求”被满足的过程中会产生“幸福”的情绪体验。比如课堂上希望得到老师关注时得到了关注,在小组团队做实验求助时得到了同学的帮助或合作,产生的一种幸福感。

⑵认知评价。在自我的认知评价过程中会产生幸福的情绪体验。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的成果进行评价时认定有价值有意义的,可产生幸福、满意的情绪体验,如完成一个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生物模型时心中产生的幸福感;某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前途、未来等进行评价时,认为前途美好光明,从而感到幸福、愉快的情绪体验。

⑶实现目标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设定目标后,取得阶段性进展时或最终目标实现时体验到的不同层次的幸福感。

⑷好奇心被满足。一段时间内,追求新事物好奇心被满足时,会产生幸福的情绪体验。如学生对一种新生物好奇,之后在教师的有趣的讲解下满足了其好奇心时产生的一种满足感;中学生对繁衍后代感兴趣而得到老师解惑后产生的“快乐”的情绪体验。

⑸审美过程中。学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感官上接触到悦耳动听的鸟鸣、五颜六色的花朵、丰富多样的物种,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愉悦、幸福的主观感受。

⑹思维活跃的状态。当学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时,思维处于一种异常活跃的状态时会产生幸福感。

2 初中生物教学中幸福教育的建构

2.1 幸福教育的起点--教师幸福

教师是学生幸福的创造者,没有教师方面“幸福地教”,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幸福地学”。教师是社会角色与自我个性的统一,所以教师幸福既有作为个体的幸福,又有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作为个体人,教师幸福同所有人一样受到薪资待遇、物质环境、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但作为一种社会角色,作为“传递文化、培育下一代”的使者,教师又有自己的职业幸福,会受到学生、家长、领导等方面的影响。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教师的幸福。

首先,学生的成长和对老师的爱有助于教师幸福感的提高。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认真听课和积极发言,学生能快乐地成长,个性足以得到张扬,教师的工作成效得以达标,提高了教师的成就感;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肯定和认可,尊敬和爱戴,这些真实情感的表达也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幸福。

其次,教师物质需要的满足和自身的专业发展、研究也有助于教师幸福感的提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丰厚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舒适的办公环境,先进齐全的教学设备,这些物质需求使得教师能体验到生理幸福;而具有新的人才观---培养具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健康快乐成长的建设者,新的专业发展观---习得“爱教、会教、教会”的专业技能,新的学生观---发现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优势,注重开发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能,面向全体学生,这些观念的改变一定程度上能使教师正确的幸福观建立起来,专业素质得到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自身价值得以实现,从而成就教师的心理幸福。

再次,家长的信任和社会的支持促进教师幸福感的形成。学校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制度,给予教师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家长的认可和尊重,社会的鼓励和支持,都可促进教师的伦理幸福。

2.2 幸福教育的重心---生物教学幸福

复杂生动的生物学中处处蕴含着生命美,挖掘出初中生物教材潜在的美,让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在生物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愉快、幸福的情感体验。(1)生物外在绚丽多姿的表象美。如第 1 章第 1 节“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中艳丽的红珊瑚与可爱的小丑鱼的图片。(2)生理机制美是生物学中最神秘、最有魅力的审美因素。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血液循环中的物质交换,能量的传递,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生物的新陈代谢等都显示了科学美对复杂但又井然有序的自然界机制的诠释。(3)生物的和谐美。生物的和谐美来源于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动态循环,通过突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生物教学,使学生真正领会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矛盾体,从而使学生认同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4)人格美。科学家的事迹及人格魅力。

2.3创造幸福---赏识教育

该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学生的幸福感主要集中在自我认知、内在价值的实现上,而赏识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真爱”激励为基础,通过赞扬和赏识学生,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认知活动的效率,从而使学生达到自我实现的一种教育方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赞美激励的机制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有效策略,多给予学生肯定、信任和理解,欣赏学生的做法、能力、水平,让他们在愉悦的心情中接受教育。在赞赏的氛围里,学生的心里状态是乐观的、积极的,对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有着促进的作用。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赏识教育:

(1)言语激励。语言是一种细微的触动心灵的东西,所以应鼓励教师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并进行合理的赞扬,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赞扬学生的时候要注意最好采取一些鼓励性语言,恰如其分地配合一定的肢体动作,让学生找到作为好学生的良好感觉,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2)教会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的方式主要有:自我激励、教训启迪、用名言警句提醒自己、经验总结等。成功教育已表明: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而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深挖他们的潜力,善于运用暗示手段,给予激励和引导,学会认识自我、欣赏自我,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信心。

3结束语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幸福教育探讨主要是在理论层面进行的,还不太深入和严密,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胜利. 湖南师大附中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数学教学中的幸福感 第4篇

《石头汤》源自欧洲传统的民间传说。据说, 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 可以溯源自法国、瑞典、俄罗斯、英国、比利时和其他一些国家。而关于煮汤的材料也有不同版本, 除了石头还有钉子、斧头等等。美国作家琼·穆特独具匠心, 他将这个传统的西方故事移植到了中国, 并将其与东方的佛教相融合, 向读者呈现了一个悠远唯美而又充满禅意的故事———

三个和尚阿福、阿禄和阿寿走在山路上, 他们边走边讨论着一个古老的问题:“什么使人幸福?”他们来到一个村庄, 然而这个村庄里的村民们却因为饱受苦难而变得自私、多疑, 互不往来。没有人愿意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 甚至刚一听到敲门声就把灯灭了。于是和尚们用煮石头汤的方法, 让村民们在不知不觉中付出了很多, 更明白了付出越多回报越多的道理, 同时也领悟到了幸福的真谛。

琼·穆特运用华丽的水彩画引领读者去深思蕴含在故事背后的道理。他把自己对禅宗和东方文化的热爱融入到这个古老的故事当中, 以此弘扬慷慨好施的力量。

1.解读题目。读起来, 《石头汤》这个题目本身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石头汤是什么汤?难道石头还能做汤?石头汤是什么味道呢?为什么要煮石头汤?图画书封面上四个人物因投入三块光滑溜圆的石头而表现出的是期待或喜悦, 亦或是惊异的表情, 更加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2.欣赏环衬。前后环衬是阅读图画书时不可缺少的内容。作者采用了中国水墨画的技巧, 以黑、白、灰三色为主体色调。远处有皑皑的雪山, 万里长城在其间蜿蜒盘旋, 近处有高大苍劲的松柏, 视觉上层次分明, 疏密有致, 浓淡晕染中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安静悠远的境界之中。画面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场景, 更为三位禅师的出场拉开了帷幕。

3.探寻主题。人对幸福的追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有所不同, 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幸福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同。故事在一开始就借阿福的口抛出了“什么使人幸福”的问题。学生会不由得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思考: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幸福;享受亲情是幸福;每天都有进步是幸福, 考出理想的分数是幸福……随着故事的发展, 孩子们会重新构建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付出、分享、团结、包容、给予……在想象中的一口大锅中, 你可以投入任何东西, 在搅动中慢慢感悟。只有一个心存感恩懂得付出的人, 才能真正品尝到幸福的味道, 对幸福做出精彩纷呈的诠释。

4.深入细部。一本好的图画书像一个宝藏, 阅读便是寻宝的过程, 每一个细节都不容错过, 而往往这些细节正是凸显文本主题的关键。该书的图画不仅呈现了浓郁的东方特色, 更在传情达意方面用尽了心思。

色彩。故事的前半段, 作者多采用了灰、黑、蓝、白、土黄等深暗的色调, 表现了小村子里人与人之间自私、冷漠和彼此猜忌的氛围。而从一个身着亮黄色上衣的小姑娘的出场开始, 色彩就逐渐变得明丽、丰富起来, 画面也越来越呈现出温暖的感觉。而小姑娘的出场也恰是故事的转折点, 是人们学会付出的开始, 直至重新找回幸福。

人物的神态与动作。这也是给读者印象深刻的部分。茶商边用布遮挡他的茶叶, 边斜着双眼, 生怕别人有什么不良企图, 那紧闭的桶盖怕是连茶香也隔绝了吧;正喝茶的秀才, 高挑着眉毛, 下撇着嘴角, 小眼镜上方直视着你的眼神中充满了憎恶与猜疑;女裁缝睥睨的双眼中则尽显高傲与冷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石头汤熬制和品尝的过程中人们的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无声的画面似乎也能传达出他们的欢声笑语来。

细节。作者在篇末说道:“据传, 禅宗的诗僧常常会行游到云雾缭绕的山间。我想, 他们肯定至少有一次造访过这样一座村庄, 那里连房子也充满了哀愁。”可不是吗?这一感受也悄悄地表现在画面中了———和尚初进村庄, 作者采用了大跨页的画面, 褐色的围墙几乎将整个画面封闭起来, 让人看不到围墙里面的风景, 而有趣的是门楼和高出围墙其他的建筑都似一张哭丧的人脸, 再一次渲染着孤寂与苦闷。

东方元素。图画中蕴含着许多东方文化的象征符号, 它们有特别的意旨, 也使得该书有了更多欣赏的价值。水墨写意的绘画自不必说, 还有青花瓷、月亮门、满清服饰和建筑、皮影、乐器、灯笼、中国饮食……三位主人公的名字“阿福”“阿禄”“阿寿”不正是源自中国民间故事的三位吉神吗?为故事带来转机的小姑娘身穿黄色对襟上衣, 黄色是只能由帝王穿戴的服饰色。而女孩身边的黑猫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则寓意着吉祥。还有故事结尾处两岸的杨柳, 让读者不禁想到“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等诗句,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再一次让我们赞叹和自豪!

【教学设计】 (教授年级:五年级)

一、观察封面图画, 质疑“石头汤”, 激起阅读期待。

二、欣赏环衬, 发现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感受画面传达的意境。

三、教师引领看图, 讲述故事。

问题提示:

1.在你看来什么使人幸福?

2.观察不同村民的神态、动作, 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推测、想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预测和尚们会受到怎样的接待。

3.观察第7、8页图画中的建筑,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当邻居们听到小女孩和妈妈的对话后, 相信这是真的吗?他们会怎么想?

5.观察比较:村民从自家拿材料煮石头汤的画面与前面介绍他们身份的一页有什么不同?

4.石头真的是有魔力的吗?人们从石头汤中还品尝出了什么样的味道?如果为“石头汤”改名, 你觉得它可以叫什么?

5.你怎么理解“幸福就像煮石头汤那样简单”?

6.为什么作者要在情节中设计一个小姑娘和一只黑猫?

四、欣赏后环衬和封底, 进一步回味故事的主旨。

五、走近作者。

阅读书中的作者介绍, 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取得的成就及其他作品。

六、活动设计。

1.想象写话:人们在欢宴中会彼此说些什么?设计人物对话并写下来。

2.寻宝大搜索:寻找图画书中的东方元素, 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 (月亮门、黄色、灯笼、黑猫、杨柳等)

3.创意设计:设计一份具有个人风格的阅读学习单。形式要新颖, 图文并茂;内容可安排人物分析、图画风格、精彩片段、阅读感受等, 也可为书籍设计广告词, 给作者提问题、建议等。

4.与你分享:制作幸福分享卡, 写下自己对幸福的哲思, 并与同学好友彼此交换, 互勉。

关于幸福的作文成长中的幸福感觉 第5篇

成长的路上有不想长大的患得患失,但更多的是风雨过后的彩虹,是幸福的。

是啊!成长是幸福的,当看到一只羽翼渐丰的幼鹰,带着对广阔苍穹的向往,努力地使出全身的力量飞起时,可以感觉到它的成长是充满幸福的;当看到刚出生的小马不愿跪在草地上,带着对广阔田野的渴望倔强的站起时,发出第一声奶气的“啾”,向世界宣告“我长大了”时,它也是幸福的。同样,当我摔倒以后,迎着爸爸信任的目光自己第一次不哭站起来时,我也会幸福的笑。

当我学会在路上骑脚踏车时,爸爸对我竖起大拇指、对我说“很棒”时;当我学完关于感恩的课文后,为爸爸拿出一双拖鞋,为妈妈倒水喝时,他们对我说“孩子,你真的长大了”时;当我从问天为什么是蓝的,土为什么是黄的转眼变成问这个x方程怎么解时,连我自己也会惊叹,我,长大了!

还依稀记得三年级贪玩从冰上摔下来胳膊骨折后,仍然天天背着书包去上学,仍然写作业,虽然小提琴上台演奏是不可能的了,但我仍去上课,因为怕耽误进度,那时心里只想像张海迪一样,身残志不残,到最后得到表扬时,心里也很纳闷,一个完全可以不去上课的我竟然可以坚持去上课,后来才逐渐明白因为心开始成长了,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其实成长除了幸福还可以坚强。

其实成长是一个深远的话题,在一个人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总会经历着酸甜苦辣。虽然我们正在成长,但昨天的欢声笑语似在耳边,昨天的泪水犹在眼角,一路的酸甜苦辣仍历历在目!我们在长大,一路上有我们成长的故事。

数学教学中的幸福感 第6篇

近日,“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在北京发布,成都、宁波、杭州、南京、西安、长春、长沙、苏州、上海、北京十座城市荣获“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称号。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幸福感来源于简单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来自于比较差异下的精神慰藉。然而,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幸福感有了更丰富也更复杂的内容。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幸福是一种主观上的成就感,是心理预期与行为能力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心理预期过高,行为能力过弱,都会让我们的幸福感大打折扣。

此外,幸福感也应该包括健全的社会支持和优质的公共服务。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仅仅依靠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支持,难以支撑每个人的生活压力。因此,建设“幸福感城市”,需要形成多方合作、公众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为弱势群体“保驾护航”。

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领域,老百姓的神经更加敏感。不论是改善市民的交通出行,还是关爱老年人生活,抑或降低老百姓办证办事成本,加强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消弭那些可能使人们苦痛和烦恼的因素,通过切实的举措来提高老百姓在市场经济中的机遇和地位,通过社会保障来提升民众幸福感,正是“幸福感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

幸福感是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精益求精的追求,将所有调动人情感与心理的元素,都精确地嵌入其中。建设“幸福感城市”既需要公众内部的“自我救赎”,通过奋斗不断改善生存生态,塑造良好的心态;也需要外部的“保驾护航”,加强公共服务,健全社会支持。只有这样,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有品质。

编辑提点:王冠婷

数学教学中的幸福感 第7篇

本节课是译林版《英语》一年级下册Unit 7 What’s that?的复习课,复习课的重点在于巩固和查漏补缺。结合第5单元内容,本课的难点是学生较易混淆的两个单词“this”和“that”,以及与其相关的三个句型:“What’s this/that?”“Is this/that a…”和“It’s a…”。

一、时尚游戏在课堂的应用

Talking Tom是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游戏角色。这位大眼睛、长胡须的猫咪长相可爱,任打愿挨,尤其是他“入耳不忘”的学话本领和清脆可爱的声音,深得孩子们的喜爱。更重要的是,这个游戏的乐趣就是在于Tom猫只会学话,不会说话,这就需要学生们先说,Tom猫才会学。这对需要孩子张口、反复操练的语言学习非常适用。因此,在这临近期末的课堂上,引入学生喜欢的“游戏角色”,使他们感到又新鲜又有趣。在这堂课中,我将此游戏运用于三个方面:

1.导入:通常的课堂导入是师生的g r e e t i n g s以及f r e e talk。而在这节课中,我让Tom作为一个新朋友隆重出场。事先把Tom的图片放入课件中,并录下它的声音:“Hello,boys and girls!My name is Tom。”角色一出场,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并纷纷竖起了耳朵,期待着这位新朋友将会带来怎样的惊喜。接下来,由Tom猫来提问:“What’s your name?”,请学生来回答。接着,结合“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等交流,学生们和Tom猫产生了一系列的互动,这使他们兴奋不已。

2.环节的衔接:复习课的知识多而杂,最怕没有重难点,环节与环节的衔接之间太过生硬。本堂课中,我使用闯关的形式,把与Tom猫交朋友作为最终的目标,设置了三项关卡,分别是:向Tom介绍你的玩具;带Tom去公园玩;带Tom去农场玩。Tom位于台阶的最上层。三项挑战中各有重点,但是每个环节都以句型、“What’s this/that?”和“Is this/that a…”“It’s a…”三个句型为主线,来巩固和复习不同的单词。每个环节结束,都有学生的自评,通过的可以画笑脸,不通过的画哭脸。每画一个笑脸,就上升一个台阶。这样,通过一层层的考验,学生与Tom的距离越来越近,干劲越来越足,发言也越来越踊跃。为了和Tom成为好朋友,学生们个个都精神抖擞,斗志昂扬,誓要闯关成功。

3.成果展示: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即三个关卡都顺利通过以后,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和Tom之间的小对话,让学生们分角色扮演:

A: Tom, let’s go to park/ farm! B: OK!/Good!/Great!

A: What’s this/that? B:It’s a...

A:Is that a...?B:Yes./No

这个环节最吸引人的是,我拿出了ipad,让他们用英语和Tom实现真正的“对话”。看到了ipad,学生们兴趣高涨,同桌两人合作,练习得热火朝天。课堂参与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在与Tom对话的过程中,他们更是玩得不亦乐乎。在游戏的同时,又锻炼了口语,复习了单词和句型。

二、移动媒体在课堂运用的几点思考

游戏的首要目的就在于借助其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欢快的情绪,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各项活动中去,快乐幸福地学习英语。儿童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课堂上不仅能让孩子玩游戏,还能将他们喜欢的手机游戏、平板电脑游戏等引入课堂,更能延长孩子注意力的保持时间,有助于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英语,提升学习的幸福感。在本课中,我引入了孩子喜欢的游戏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利用闯关的形式,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斗志,复习有关“this“和“that”的三个相关句型。在制作PPT的过程中,我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利用声音、活动的图片和动画等形式吸引其注意力,试图在寓教于乐中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当然,游戏的形式固然是新颖有趣,同时我也深知,复习课的重点在于巩固孩子学过的单词和句型,引导孩子在听和说的过程中强化知识点,温故而知新。“this”和“that”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我将三个句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反复的句型操练,使学生明确地区分二者。在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同时,我也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发音等问题,并进行了及时的纠正,防止有些学生只为了玩而忽视了真正地复习巩固的目的,避免游戏的趣味性导致其无效性。

零售人:挣扎中的幸福感 第8篇

调查结论之一:大多数零售人因为从事零售行业而感到幸福, 17.6%的零售人经常觉得幸福, 70.2%有时觉得幸福。

这一结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不幸的事实:零售, 这个在最近20年创造了巨大财富、辉煌与荣耀的闪亮行业, “经常”有 (还不是拥有) 幸福感的人居然还不到20%!大多数人无奈地选择了“有时幸福”!且不谈那20%的“经常幸福的零售人”是怎么感受到幸福的, 那70%的有时幸福的零售人, 是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了, 还是在工作“放风”时感受了幸福?如果是工作中的幸福, 那又为什么仅仅是有时幸福?为什么不能时时幸福?

我们回顾过去的零售:没有安全保障的零售老板, 攀官成了经营的基本要义;没有人格尊严的职业经理, 辱骂成了管理的基本方法;没有职业荣誉的服务人员, 怠慢成了服务的基本状态。

我们展望未来的零售:顾客越来越绅士, 需求越来越多变。面对既有主见又无所适从的矛盾的顾客, 零售人是不是也应该更有腔调, 以格调对绅士, 以优良对优雅, 以变革对变化。我突然想起德国的出租车司机:礼帽、金丝边眼镜、手套、制服、彬彬有礼的仪态, 构成了一幅自信与自尊的画卷!这样的司机不可能没有幸福感。

调查结论之二:大多数零售人对当前的工作感到满意, 5.6%感到很满意, 60.6%感到基本满意。

这个结论很正常。真正感到满意的人非常少, 大多数人想表达的真实想法并不是“基本满意”, 而是“没有不满意”。他们既没有达到使人愉悦的满意境界, 也没有特别的不满, 是介于满意与不满意之间的一种“弃之可惜, 食之劳累”的状态。

是否让员工满意的问题并不简单。有些企业愿意给店长50万年薪, 企业的利润也让员工一起分享。对这种做法的主要指责是:投资人的利益如何保护?但如果这个企业就一个老板, 他愿意把自己的利润分给员工, 那是他自己的事。有些老板把员工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所以, 员工满意也就成了目的。那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大多数企业还难以做到做好, 就无法作为普遍适用的要求。有些企业则采取限制员工满意的办法, 他们主张“不能让员工感觉太好”, 这样做既能使员工较好地控制自己, 也能使企业更好地控制员工。看起来这也是一种好办法。但这些被限制了“满意感”的员工, 往往很容易被来自外部的“温情”所诱惑, 最终使企业失去他们, 使他们失去自我。到了新的企业, 他们也不见得能够获得真正的满意与幸福, 因为当他们在背离土生土长的企业时, 已经失去了自我价值。

其实, 满意与满足是有差异的, 满意使人感动奋进, 满足使人停滞不前。老板应该让员工满意, 而不应该使其满足。

调查结论之三:零售人最看重的影响因素是自我实现及发展空间, 其次是团队协作和工作氛围, 只有15.8%的零售人最看重薪资。

这个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零售人对“自由与自主”与“良好工作氛围”的期盼。但该调查报告的第四个结论显示了一个似乎与结论三矛盾的数据:零售人对“关于工作幸福, 你最期望改善的是?”的回答是:提高薪资排第一位;其他各项是:有升职空间、发展空间、自我价值的实现;良好的工作环境;团队协作精神。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与矛盾?这其实反映了零售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 他们期盼有一个良好的自我发展空间, 把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放在第一位。但另一方面, 他们更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变化总是难以把握。于是, 他们就退而追求“薪资”这个更为现实的目标。

该报告的另一些数据可以作为这个观点支撑:有超过40%的低收入群体对当前的工作表示不满意;接近90%的普通员工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普通员工的年收入均不超过8万元;基层管理人员的年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下。

这些数据与基层员工的工作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基层工作的零售人, 不要说连续工作时间长、全年无休、站立服务等来自行业特征方面的劳累, 越到基层, 来自各个方面的烦心事也就越多, 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 什么事你都得应对自如, 天天如坐在火山口, 没有好的心态, 非得精神分裂症不可。偶尔让零售人感受到来自老板的夸奖, 顾客的微笑, 下属的认可, 家属的安慰, 并由此获得点滴快乐与幸福, 但感受之后则是更多的付出与更大的透支。零售人是在挣扎中感受幸福。

到底什么是幸福?美国学者说:幸福与金钱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有些人天生喜欢金钱, 他们在赚钱的过程中享受着幸福。另一些人不知道怎么搞的, 有了钱就灾难不断, 大概是触犯了哪一条“魔咒”。有些人虽然没有钱, 照样过得很安逸很舒适很有滋有味。可见, 有钱人与没钱人都有可能是幸福之人。

有人说, 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人是幸福的。但另一个人却说, 如果人到了极度自由的境界, 也就不幸福了。可见, 自由的人是幸福的, 不自由的人也是幸福的。不自由的人之所以幸福, 那是因为他们心存对自由的期盼。

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期盼, 是一种心灵的感受。

数学教学中的幸福感 第9篇

应该说, 影响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 有先天遗传因素、自身品质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等, 在这里, 我们只谈教师在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中的作用及相应的积极对策。

现有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普遍偏低,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不到幸福与愉悦, 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知识没有兴趣、厌学、讨厌写作业、上课迟到、早退、作业拖拉、不交甚至抄袭作业等。个别学生因打架滋事以致中途辍学。笔者曾问过学生一个问题:如果按照你内心真实的意愿来选择, 喜欢学习的同学请举手。全班65人中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

那么, 教师如何积极应对呢?

一、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关注学生学习中的主观体验

教师是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 作为教师, 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关注学生学习中的主观体验, 是直接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教师应将课堂教学设计得高效、有乐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我们不难发现, 教学能力强、教学方法灵活、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吸引学生参与的教师, 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相对较高, 学生学起来会觉得容易些、愉悦感较强。相反, 如果课堂结构凌乱, 知识点杂乱无章, 学生觉得生涩、艰难、不容易学会, 就谈不上幸福感与愉悦感了。

二、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1. 要尊重学生

教育界一直以来有一种观点:如果教师爱学生, 像母亲一样爱学生, 就不会有教不好的学生。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爱和尊重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像母亲一样爱学生我们可能做不到, 但绝对可以做到尊重学生。尊重与爱不同, 尊重要求我们把学生看做是与我们一样有人格、有个性的独立个体。尊重学生就要在日常的师生交往中, 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能与学生平等交流、真诚沟通, 感同身受、推己及人地体察学生的内心感受, 不做有损学生人格尊严的事情, 给学生留些面子, 即使学生犯了错也能用宽容的眼光看待, 给他们改过迁善的机会。

尊重学生的人格,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是为人为师的底线, 越过这个底线, 就失去了教育最本质的意义。

2. 多鼓励、赞扬学生

许多家长来开家长会时说, 他们家孩子把老师说过的话都当圣旨了, 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初中阶段, 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 是人生的生长期, 他们的自我意识尚未成熟, 特别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这时若周围人对他的评价是正面的、积极的, 他就会觉得自己很优秀, 能激发他乐观、积极向上的愿望与力量, 难怪许多教育专家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若周围人对他的评价是消极的, 就会严重打击他的自信心, 使他失去进步的愿望与力量, 变得自卑、懦弱。

所以, 教师必须理智地处理学生身上出现的一切问题。不能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 就急火攻心、慌不择词、一通乱骂, 这么长久地骂下去, 学生真的变成了我们骂的那个样子。因此, 教师在盛怒之时, 不妨用语言暗示一下自己:“不要太生气, 他只不过是个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而已。”然后冷静下来,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避免乱骂、谩骂。有一句禅语是用来形容教师的, 笔者觉得也比较恰当, 那就是:胸有佛心、口吐莲花。

3. 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段话:凡是少的, 连他仅有的都要夺过来;凡是多的, 要再给他, 叫多多益善。这就是有名的马太效应。反观我们的教学活动, 我们把过多的荣誉与关注给了班上几个成绩好的学生, 让他们集老师、家长、同学的万千宠爱于一身, 而对大多数的中等生与后进生的关注却不够多、不够细。他们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不学习、不上进, 他们也在学, 只不过学得吃力一些、慢一些。他们的一些良好行为:一次认真的作业、一节认真听的课、一次帮助别人的义举、一次认真打扫的卫生、考试中的一次小进步……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得到教师相应的重视与肯定, 甚至被忽视了, 他们学习的主观幸福感本来就不强, 这种忽视行为更加剧了幸福感的丧失。试想, 一个学生屡次想表现好, 屡次都得不到肯定与鼓励, 他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但如果他每一点的小进步都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与关注, 他一定会很有信心地保持进步的势头, 一段时间后或许就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每个人都渴望被重视、被肯定, 美国哲学家杜威曾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动力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渴望被肯定。林肯也在信中说:“人人都喜欢被人称赞。”其实学生更是如此, 他们的心田犹如干裂的土地渴望雨水的滋润一样渴望老师的关注与肯定。其实这也不难做到, 有时只需要一个温暖的目光、一抺欣赏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询、一些鼓励的话语, 学生心中就会感觉到三月阳光的温暖与力量。

数学教学中的幸福感 第10篇

就在去年,按着单位培训要求,我参加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学习,收获颇丰,最明显的变化是逢人便谈心理,遇事必先自解。 整个人似乎进入了新的境界,似乎要羽化成仙。 一切皆感清新、轻松、幸福!

幸福,说到了幸福,幸福是现在社会常常被提及的一个词,也不再是人们理想中所追求的梦想了,而是一种正在被实践化的真实感受与生活。

其实在心理学课程中,“幸福”极少出现在课本中,因为在心理学研究的过去50年里,只关心一件事,心理疾病,而且做得不错, 因为现在我们可以测量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酗酒等过去认为是很模糊的概念,并能做出相当精准的描绘。能够利用药物及心理治疗方法进行有效医治,并且完全可以治愈。

但是,每一个心理学案例背后,字里行间,哪一个不是在追求着幸福? 可它偏偏藏了起来,让人们为之忧郁、愤恨、狂躁,甚至疯癫。 阅读着一个个让人不解、令人同情的案例,消极的情绪弥漫着内心,积极乐观渐渐抽离。就在此时,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真实的幸福》,作者是美国心理学界极为著名的马丁·塞利格曼。

幸福虽然人人追求,但往往得到者甚少,是我们真的没有得到吗? 不,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只是被你那忧郁、焦躁、痛苦等等消极的情绪麻木了,你失去了触摸它的心情和感觉。

我愿意去感受,于是迈出了第一步。 翻开了这本书,请和我一起去体会吧! 一连串的问题,剥茧抽丝般为我们揭示真实。 谁会有更多的幸福感,而谁没有? 幸福感是怎么产生的,又是什么使它消失的? 你如何在生活中建立一种持久的幸福感……这些都是渴望得到幸福的人迫切希望寻找的答案。

有一首歌这样唱着:感觉快乐就忙东忙西,感觉累了就放空自己,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自己作决定,不想拥有太多情绪,一杯红酒配电影,在周末晚上关上了手机舒服窝在沙发里……

优美的旋律,勾画的场景,是那样令人认同和向往。 歌中的一切,也同样在你我之间。

幸福感来自于自己的优势与美德,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幸福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受。 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我们的事业和成长都极为重要。 真实的幸福让你充满力量。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这就是书中告诉我们的答案,做到这些或者其中的某一些,你就会幸福! 其实你现在就很幸福,不是吗?!

说到事业,我从事着孤儿教育这样一份特殊的职业,特教教师,所承载的责任更为复杂和神圣。这些孩子似乎看起来与幸福根本挂不上边,让他们感受到幸福是何等的难。 然而,他们却是最需要的,因为他们不幸!

仰望中的幸福 第11篇

虽然一家三口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1200元左右,但张科的大部分开支基本都花在了房子、车子和孩子上。每月固定500元房贷,400元加油费,孩子学习培训的开支都是重头。

翻一下账单,张科发现自己在2011年3月支出了10450元,其中汽车路桥费、加油、电子眼和保险等共计5250元,孩子上学、练琴花费2300元。

算下来,张科家每年能有约3万元存款,但想到孩子以后的教育花费、父母年老后的看病和赡养费用,张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元旦的时候,夫妻二人坐在一起仔细算了一下,觉得如果能在开源节流方面做得再好一些,2012年还是很有希望“攒下一笔”的。

张科

家庭月收入 10000元

生活费支出 1200元

房贷支出 500元

加油费支出 400元

孩子上学+培训班支出 2300元左右

数学教学中的幸福感 第12篇

一、幸福的含义

在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 幸福赋予了何种意义, 2005年, 对居民幸福指数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恰恰是人情最为淡漠的城市。我们说经济的发展影响城市的幸福感。且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讲幸福都是讲个人幸福, 很少涉及全民整体幸福。对古希腊人来讲, 一个人只有在城邦中才能获得他的幸福或事业的繁荣, 个人幸福和城邦密切相关, 强调城邦的幸福, 个人的幸福是城邦社会生活中的生活理想。达林·麦马洪在其所著的《幸福史》书中总结了西方从古希腊至今俩多千年来每个时期的幸福观:“在荷马时代, 幸福等同于幸运;在古希腊哲学所处的时代, 幸福等同于智慧和德行;在中世纪, 幸福等同于天堂;在启蒙时代, 幸福等同于行乐;”而到了现代, 我们每个人都能给幸福下一个自己喜欢的定义, 是主体人和客体人或物的一种关系, 在这种主客体的关系当中, 严格意义上来讲, 绝对不是感觉, 是用心感受当下快乐的生活。

二、幸福是一种持续的过程

我们先来看幸福在书中的论述为是一种持续的过程, 书中注释特洛伊城的最后一个国王, 据说他生有五十多个儿子和许多女儿, 曾被希腊人看做最幸运的人。但在特洛伊战争中他的许多儿子战死, 他自己也在城破后被阿喀琉斯的儿子所杀。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人会认为遭遇如此劫难而痛苦死去的人是幸福的, 于是就讲到最后, 认为此非幸福。而幸福是一种持续的过程, 既然是持续的过程, 那怎么体现这种持续性呢?用了些正反论证的例子来讲, 涉及到运气, 运气是变化不定的。此时非彼时, 这种变化不定怎么和幸福联系在一起呢, 幸福是要强调持久性的, 那什么样的活动才具有持久性的, 他认为合德性的活动最具有持久性, 合德性的活动作为最高级的活动, 具有最持久性、稳定性, 才会一生幸福。幸福具有稳定性, 将最高尚的, 以最适当的方式接受运气的变故。我们会认为幸福作为主观精神境界美好的活动, 当然, 也是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 实践主体具有确定性, 亚里士多德讲的幸福的人是实践主体的人, 还有一种非实践主体, 而是主观精神境界的美好的活动体现的实践主体的活动, 需要感受了多少, 一件事情在无心之人身上是体会不到幸福的, 而在于用心感受生活的人, 此类人幸福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获得长久性和稳定性, 幸福的持久性, 必然不会为小事不必要的痛苦而斤斤计较。所以亚里士多德在此以最高尚的适当的方式接受运气的变故。

三、幸福绝对不是一种感觉

当你把幸福认为是一种感觉时, 幸福会随运气的变化而改变自己, 但亚里士多德在此并非这样, 幸福的人不会随运气的变故而改变自己。文中提到两次“一个享得福祉的人永远不会痛苦”, 就是他永远不会去做他憎恨, 卑贱的事, 一个真正的好人和智慧的人。以他境界的最高尚的方式对待运气上的任何变故。此时的人的活动细化为思想上和行动中的人, 思想境界高尚, 所谓“智者不惑”, 也似哲学上所谓的自由, 一个精神境界中不自由的人不会幸福。其次在实际行动中, 第一, 人要以主动的方式去行为, 并且做得好, 幸福是学得, 不是靠运气获得的。第二, 加以限制, 不会去做憎恨的, 卑贱的事。在此可以解读为幸福的人不会因为运气的变故而改变自己, 一个人不会受运气上的变故而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 例如现实社会生活中, 一个辜负于人, 非天下所有人而为, 若你的思想和行为在此发生了变化, 遇同类事不在如此, 那你改变了自己, 就不会得到幸福, 因其幸福的人不会因为运气的变故而改变自己, 改变的同时就是失掉幸福。因为幸福是目的, 是追求德性的, 德性已改变, 无法得到幸福。

四、幸福和称赞无关, 是一种德性

上一篇:礼仪课程实践教学下一篇:顺序控制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