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

2024-07-01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精选12篇)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 第1篇

一、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从狭义上来说,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以数字、字母和图形组成的学科,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数字离不开图形,图形离不开数字,所以,数形结合思想是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教学来说,一般以研究简单的图形性质为主,例如,如何求解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面积等等,这些图形比较简单,也容易运用,故而,在教学过程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是非常容易融入其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旨在将较为复杂的题型利用数字和图形相结合的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化烦琐为生动,化复杂为简便,这样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解题.我们举一个利用线段解题的例子,小明和小华早晨去学校上学,小明步行上学,而小华骑自行车上学,由于早晨小华起晚了,小明先行出发,以1 m/s的速度向学校前进,而当小华赶到小明家时,小明已经出发了10分钟,小华这时以6 m/s的速度追小明,这时小明距离学校还有300 m,试问,小明与小华谁先到达学校?对于这个题目的解答,乍一看此题比较复杂,但是如果我们把这道题目变成一个线段的数形结合解答方式,就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如下图所示:

小华在小明家时,小明已经走了600米,此时小华以6 m/s的速度往学校出发,总路程为900 m,那么900÷6=150(s),小华到达学校还需要150 s,而小明到达学校的时间为300÷1=300(s),所以,小华虽然后走,但是由于速度优势,将率先到达学校.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利用线段等图形帮助解题的效率是很高的,能够将烦琐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形式,方便了学生的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数学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思想,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将这个思想融入理论教学和例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函数的思想方法的应用

函数的思想方法也是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小学生接触的函数比较简单,所以应用起来也比较简便,一般是一元一次函数.很多问题的解决利用函数的思想会更加简便,我们再次利用刚才的例子解答问题,前面的题目设定是不变的,问题改为,小华要花费多长时间才能追上小明?如下图所示.

小明从家里出发已经走了600 m,那么,小华走的路程就应该是小明走的路程加上600 m,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利用函数的思想来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把小华追上小明的时间设为未知数x,那么,我们就可以列出方程,6x=600+x,5x=600,x=120,整个解题过程的思路一目了然,等式两边是小华和小明走的总路程,利用这个等式,求解未知数x,得出的结论就是小华追上小明的时间.这个问题本来解答的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是利用函数的思想就能够很简单的解出最后的结果,所以说,函数思想的运用是非常便捷的.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简单的理论,而应当把教学思维融入教学的过程中,从例题的讲解上下功夫,教会学生在何种情况下应当如何运用函数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

三、等价转化思想的应用

等价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又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教学方法,在数学的教学中,很多问题的表达方法比较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我们将题目的内容等价转换一下,换成另外的一种说法,问题解决起来就会简便许多.等价转化思想的核心是将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例如,我们在研究圆形的周长时,没有办法直接进行测量,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时候,我们要开发想象力,找到另一种我们可以掌控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我们可以用一条线在圆形的周围绕上一圈,然后将其伸长,测量绳子的长度就是圆形的周长.我们利用等价转化的思想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转化成为可以利用我们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这就是等价转化思想解题的关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这种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会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题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数形结合方法、函数的方法和等价转化的方法进行了相关的介绍,并举出实例从应用方面给出了教学的建议,我们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将数学方法的应用融入理论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数学方法的运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数学是科学的明珠,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思考能力的重要学科,我国从小学开始,就设立了数学学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数学方法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学生建构数学的认知,从而更全面的角度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第2篇

字数:2475 来源:教育学 2013年8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小学数学教学技能已成为一种最直接、最方便的教学方法,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数学课是思维体操课,如何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提问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得法地运用好课堂提问,就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训练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课堂教学提问谈谈一些拙见。

一、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觉得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1.提问过于公式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问答:“你是怎么想的?”“有知道答案吗?”这种常用问答本来无可非议,但是如果经常地反复,这样的问题不仅起不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效果,千篇一律的问题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倦怠的情绪,从而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2.提问过于简单化。大多数教师的问题设计成认知目标的问题,而对于更高要求的拓展性、探究性问题,发现型、创造型问题等开放性问题所占比例太少.就数学而言,在对有争议的知识以及难点问题设计教学时,开放性问题可以占到很大比例.3.提问的单一化。课堂提问仅限于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单一形式,忽略了师生的双向交流以及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看似有问有答,实际上形式单一,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失去了交际的实际意义.学生缺乏主动提问的意识,更谈不上智力的开发.4.无效倾听。经常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在等待一位学生的回答时,眼睛注视着另一位爱开小差的学生;或者不等一位学生回答完问题,就急着打断该学生,叫另一位学生作答,或者干脆自己说出答案.这些无效倾听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回答教师的提问,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5.提问对象的集中化。其实绝大部分教师都愿意看到学生正确地回答出问题,因而有意无意地倾向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一些学困生,给予的机会却很少.这样,课堂上听着蛮热闹,被忽视的学生也就永远被打入冷宫,偏离了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二、有效提问的应用

教师的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性、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1、有效的提问原则。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回应或回答,并且这种注意、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对吗?”“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成了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时效性,也对我们的教学不会有大的推进作用。

2、提问方式的转变。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甚至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的现象,甚至有时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存在着教师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留深思的时间;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的情况;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随意性,忽视对问题精心设计和组织,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情况;这样的提问方式只是流于形式,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填充而已。

三、提问对象单一的转变

课堂提问的过程,应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只要有不同的观点,完全可以向教师提出,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提问同样重要,二者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课堂提问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有机地结合学生的提问,它可以是:师问生答,生生问答,教师引导。

四、问题的精心设计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我们设计怎样的问题?怎样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切合实际?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很大个圈子才能绕到主题上,有时甚至回不到主题上。这样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首先提问要问在当问之时。其次,提问要问在症结之处,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巧妙的发问能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多精辟的话语呀!真正道出了“提问”的价值所在。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学生;评价;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78-01

一、做好教材教学,为学生学习打好学习基础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也是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把握好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认识到教学的重点,以便能够为教学有效进行打好基础,更好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把握了教材内容、编者意图、知识生长点和教学的重点后,教师应据此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具体、全面。就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而言,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和自信心,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培养,关注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和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等,并注意将隐性目标融合在显性目标中,从而得到落实。

2、抓准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设计抓准教学重点是关键之一。教学设计时,我们要防止只关注课堂形式的热闹和板书画面的漂亮;要通过钻研教材,抓准教学的重点,并且在设计中突出重点。教师应注意一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几个,但教学重点一般只有一个。重点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确定;重点应通过时间安排、过程设计来突出。

二、注重了解学生,实现课堂有效针对教学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在课堂上、课下多了解学生,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够“百战百胜”,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才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加深学生的学习感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学习认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学习不足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够“对症下药”,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1、丰富学习策略

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积累较弱,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在教学的过程中面对抽象知识往往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比如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年龄特征和学习方法来设计教学过程,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采用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让前后4人为一组,每人准备长度不相同的3跟小木棍,每组的学生先自己用准备的木棍看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是个什么三角形?然后和其他能摆成三角形的同学进行交流能摆成的理由,然后再反过来看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同学的三根木棍的长度特征,讨论交流出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通过生生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得到发展,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也是学生能牢固掌握知识,这就是有效小组合作讨论带来的硕果。

2、做好难点突破

课堂教学的重点一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而教学难点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确定,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许多时候,重点即难点,但也有重点非难点,难点非重点的情况。把握教学难点可以靠钻研教材,靠教学经验的积累。但单纯的教学经验不足以找准难点,基于实践并引入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心理学知识,在实际经验和理性思辨的相互结合中分析教学对象,才能准确把握难点。把握难点是为了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策略的方法,从而突破难点。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一个面,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想一想每个面的面积怎样计算,让学生在摸、看、想中建立知识的表象。再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的计算公式。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认知能力。

三、做好科学评价,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当的评价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高压”政策,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予以批评或者指责,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压力较大,在面对教师提问以及教学互动的时候不敢积极参与,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与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让评价成为学生进步的助推剂,而不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绊脚石,因为教学评价不是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的,而是引导学生学习进步的。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及时的课堂评价小学数学论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课堂中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必要的口头表扬、对有进步的学生及时的口头赞扬、对不认真他讲的学生有效的点拨、对知识没有掌握消化的学生真情的鼓励,通过这样的评价形式,可以让提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对于比较内向、腼腆的同学,在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一旦参与回答,教师就要予以重视,回答正确的及时进行表扬,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这样就能够逐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慢慢的改进他们的学习认知,更好的实现他们的健康成长。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有效引导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 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模式逐渐得到转变, 从以往的灌输式转变成当前的引导式教学。小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分神, 难以较好地理解数学问题, 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往往表现得不够积极与主动。而采用引导式教学, 可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然而,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仍在进行中, 引导式教学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 在今后数学教学过程中, 需要加强对引导式教学的研究, 并且积累更多成功的教学经验。

一、有效引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教学方法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十分关键。小学数学教学是为小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而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所以,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小学数学教学也必须实行有效的改革, 而引导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数学教学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影响。

第一, 引导式教学方法使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得以转变, 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联系简单实例来进行, 促使学生由易到难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 该种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

第二, 教师使用简单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通过各种教学演示, 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第三,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向学生的提问, 为学生设计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数学小问题, 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 促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不仅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也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改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实施策略

(一)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首先, 小学生心智尚处于发育阶段, 其缺乏较强的自控能力, 注意力也难以集中, 尤其是面对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时, 容易出现开小差的现象。其次,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比, 教学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 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需要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例如, 在物体形状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形状各异、色彩鲜艳的卡片, 在讲解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提问, 从而促使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更高的兴趣, 同时促使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使其对于知识的记忆也更加牢固。

(二) 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在于, 其为小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根基, 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有效引导”的过程中, 需要注重并强化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 促使学生形成更强的逻辑分析能力, 使学生养成积极、自主的思考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需要对问题教学法进行合理应用, 也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例如, 在讲解物体单位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课前准备各种道具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给予帮助。比如, 教师向学生提问:手中直尺长度是多少, 小铁球的重量是多少, 然后通过准备好的测量工具例如量尺及实验秤等进行测量,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三) 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 对学生的纠错进行引导

小学生先前只接受过学前教育, 对数学的接触较少, 其掌握的数学知识也只是简单的加减法。其思维方式有待提高, 缺乏较强的理解能力, 未形成系统的数学学习体系, 同时在学习方法上缺乏科学与合理。所以,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需要对其给予足够的耐心, 为其进行具体的讲解以及有效的引导, 不可对学生采取过于严厉的批评与职责, 不然将导致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信心, 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与排斥, 对其今后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产生不利。

(四) 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小学生年纪尚幼, 缺乏足够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往数学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讲课方式单调乏味, 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也生搬硬套, 不够灵活, 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所学知识, 久而久之, 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为促使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注重对学生提问的同时, 也要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小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维护好小组合作活动开展的秩序, 仔细观察与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并且检验学生的讨论成果, 同时对小组的表现给予客观的评价, 评价过程中给予表现优秀的小组及学生适当的鼓励。如此一来, 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培养, 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例如, 在三角形知识讲解过程中,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三角形的特征及分类。教师需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了解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掌握情况, 需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完成讨论后, 教师和学生一同对三角形特征及分类进行整理, 找出讨论结果和书本内容存在的偏差。在三角形知识教学过程中, 可穿插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知识, 促使学生触内旁通, 对学生原有知识进行巩固。

三、结语

总而言之, 教学方法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只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才能更好地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并且促使学生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使其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引导式教学方法的采用, 能促使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有利于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活跃思维模式的形成, 引导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参考文献

[1]阚兆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J].考试周刊, 2016, 78:73.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 第5篇

吕xx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下的数学课堂应该以学生的健全发展为中心,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促使学生在高效的数学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在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 表演 讨论 操作 应用 小学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也是学生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一直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越来越看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增加,有些学生甚至开始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严重不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重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确保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种教学活动的组织为例对如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进行论述,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1、表演活动的组织

表演活动的组织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有效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在情境表演中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

在教学《除法》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食品柜”进行表演,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消费者,并通过卡片来对一些产品进行标价,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买卖活动,这样的表演活动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也能构建出和谐、轻松地数学课堂。

2、讨论活动的组织

讨论活动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也是加强生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思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在教学《圆柱和圆锥》时,为了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①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圆柱体的物体?②圆柱体有什么特点?③思考:如果将圆柱形竖直切开是一个怎样的图形?④圆锥体有什么特点?„„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来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质量,而且,对独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素质教育下的数学课堂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确保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操作活动的组织

操作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活动之一,也是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有意识的给学生搭建操作的平台,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进而,确保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为了确保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更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组织学生随着教师的指令对长方体进行染色,如:将长方体的长用红色水笔染色;将长方体的所有顶点用绿色笔进行染色;将长方体的宽用蓝色笔染色„„组织学生在染色的过程中认识长方体的各个部分,进而,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4、应用活动的组织

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组织一定的应用活动不仅能够确保数学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全面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创设有效的应用情境来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与生活有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应用情境一:商店运来苹果2/5吨,运来梨的吨数是苹果的3/4.运来梨多少吨?运来的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吨/ 应用情境二:小李看一本15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2/3,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

组织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能力,而且,也能确保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组织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能确保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古往今来,众多的物理家与科学家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勇于探索,遇到问题时积极思考,不耻下问。所以要想把可爱聪明的小学生们培养成有用之才,学好数学是开发小学生智力的一个重中之重,但是数学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艰难的学科,很多学生学习数学时倍感压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在有效地引导之中帮助学生克服数学。然而如何学好数学呢?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与学生平等交流,使学生敢于发问

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一言不发,并不是学生都学会了,没有问题。据专业人士分析,学生的这种情况,不发言,沉默,之所以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埋在心里,是因为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怕因为不懂,受到老师的批评、嘲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与学生和谐相处,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发问。

2.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平常的上课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从多个方面出发,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发问的习惯,可以多对学生讲一些名人的故事,诸如:牛顿在看到苹果掉在地上时的发问精神,多激励学生;创造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发问,比如:小明 有8个桔子,小红有6个桔子,让学生自己设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3.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要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离不开对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创造学习氛围,使学生爱思考,让学生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激发自己求知的欲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一起与学生做一个数字游戏,一个学生带表一个数字,当一个学生是2时,要是他倍数最大的和最小的同学站起来,这样班里一会儿就热闹了起来,学生也就开始发问了:最小的倍数学生代表2的算吗?等等。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部分孩子在遇到新鲜事物时,都会感到好奇,而好奇也正是创新的原动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开始。有一节课上,教学生们计算“梯形的面积”时,我在黑板上用同样的长度画出了一个梯型和一个长方形,而长方形的面积学生们都算了出来。但梯形的面积却无从下手,从而唤醒了学生对梯形面积的探索。

2.用前人的事迹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

当讲到数学中的规律定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些定理是本来就有的吗?学生一定会回答不是。然后再将规律的发现者的探索事迹讲给学生们听。学生们一定会赞赏一片,一个个意气风发信心满满的说要向古人学习,超越他们。

3.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教学生们“直角是九十度时”,可让学生们自己把量角器拿出来,画一个30°的角,再沿着角的任意一条线画一个60°的角,再用同样的方法画一个20°和70°、45°和45°的角,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其中奥妙。这样不仅节省了讲课时间,重要的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4.成立兴趣小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鼓学生们成立课题钻研小组,对于有着同样问题的同学可以组织起来,共同探讨,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由于学生之间沟通比较方便,还可以从真正意义上解决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更进一步,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创新意识的增强。

三、多样化教学,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1.设置悬疑,激发兴趣

良好的教育效果离不开教师的正确的教育方法,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奇数偶数的特征”一节课上,教师让学生自己出题,老师说:大家随便说两个数,我都可以知道它是奇数还是偶数。于是,大家顿时都非常开心,纷纷发言提问,提出了很多问题,“大家想知道怎么分别奇数偶数吗?”,此时大家学习兴趣高涨,这一节也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束。

2.时尚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讲解得不到一个良好的效果,要想提高学习效益,一定要从学生的关注点出发,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授课时,教师要摆脱枯燥的讲解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模式进行讲解,在讲解问题时,可以通过电脑技术,将问题形象化,例如:小白兔从地里挖出了8个红萝卜,可以动态形式表现出来,等到小白兔走到家时发现客厅的篮子里还有3个红萝卜,问:小白兔一共现在有几个红萝卜?这样进行动态演示,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们牢固的掌握知识。

3.旧瓶装新酒,引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新事物,大部分学生在接触时都会有抵制排斥的心理,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以前学过的同学们反应比较好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接受平角是180°时,可以利用以前像上文所述讲解直角特点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再做探究。

总结:

小学教育对学生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小学数学是学生们长远学习道路上的基础,因此广大师生一定要加大关注力度,从学生出发,分析学生的不足,多鼓励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树立自信心,遇到问题时勇于发问,勇于探索,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用于创新。教师们也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育理念,要多于学生沟通,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上力争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让学生快乐轻松的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要不同对待,多赞赏学生。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教学的重点,领悟教育的本质,适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不仅学要创新,教更要创新。教与学相结合,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俸雪蓮.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评价[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2]张娜.谈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革新,2009,(07)

[3]谭艳兰.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兴趣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6)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 第7篇

基层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弱点和难点, 加强基层教育质量, 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教育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教学方式是学生的智力开发和逻辑思维的培养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模式, 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有效引导”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引导式教学是快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首先, 引导式教学模式能够优化学校管理结构, 提高基层小学的教学品质, 同时还可以起到巩固“普九”成果, 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作用。小学数学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基础步骤, 各级教育单位要充分贯彻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精神, 及时更新教育观点, 确定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其次, 引导式教学是节约教学资源的重要举措。基层小学教学质量相对偏低, 容易致使学生留级, 浪费义务教育资源, 妨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外, 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以后, 因知识难度增加, 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 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能够提升后期的教育质量, 扩大“普九”的影响力。最后, 引导式教学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初级阶段, 若基层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较低, 则有可能影响学生以后受教育权利, 加大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在学习成绩上的文化差距。总之, 引导式教学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扎实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

三、提高基层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 做好预习引导工作

课前引导要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松绑, 让学生自主学习, 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还没有开始之前, 就要让学生抢先进入角色, 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预习引导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安排的课前准备。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 在已有学习能力的基础上, 围绕教学目标, 借助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料, 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的阅读理解。引导和鼓励学生尝试预习, 能够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 在讲解“利率、利息”章节之前, 教师可以给学生编制一个题目, 即“爸爸打算在12月1日将3000元存入银行, 如果采用定期存款的形式, 共存入3年, 那么三年后的12月2日, 爸爸可以取回多少元呢?”通过设计问题, 做好对学生的课前引导工作。导入案例应尽量结合生活实际,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理解,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 做好课堂学习引导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要以学生为主体, 灵活变通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机和活力。基层学校受师资力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较大, 学生基础普遍较差, 因此, 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 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基层小学数学的教学面貌。情境教学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教师应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增加知识的灵活性。例如, 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 教师创设如下情境, 即“妈妈让给芳芳20元钱, 让她买1瓶酱油和1瓶醋, 剩下的钱可以买铅笔和棒棒糖, 酱油6元1瓶, 醋5元1瓶, 铅笔1元1支, 棒棒糖1元1个, 芳芳除了买酱油和醋, 还可以到几支笔和几个棒棒糖?”教师让学生一组为单位, 进行分组讨论, 学生经过思考后, 纷纷进行抢答, 有的说可以买到5个棒棒糖和4支铅笔, 有的说可以买到3个棒棒糖和6支铅笔, 还有同学们说可以买到8个棒棒糖和1支铅笔等, 随着学生活跃程度的增加, 课堂气氛逐渐高涨起来。通过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探讨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受学习习惯的影响为明显, 良好的习惯能够促进孩子快乐学习, 不良的习惯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够使学生终生受益。因此, 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工作, 让学生明确预习程序, 理解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觉学习的习惯给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 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强调认真、刻苦读书的重要性, 例如, 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解伟大人物的求学故事或者学习态度的益处等, 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态度的作用和意义, 以更好地促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 形成独立、认真和严格的学习态度。第二,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堂的作用, 尽可能地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第三,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 也最终服务于实践, 教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 保持解题思路的独创性。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做好课前预习引导, 做好课堂学习引导, 同时引导学生培养成良好的习惯等各项引导工作,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而且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开展中, 有效的引导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正确的学习知识, 同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引导,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读书文摘, 2014 (06) :109-110.

[2]王爱玲.有效引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 2012 (82) :86.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第8篇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让学生“敢问”“想问”

在课堂教学中, 小学生不向老师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而不敢问。因此, 教师应尽力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为学生的提问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 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 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勤于思维, 敢于提问。课堂上教师可以允许学生不举手就站起来发言、插话。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 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 若失去发言机会, 火花随之而熄灭。教师应尽力在每一细微处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 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 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留给思考的空间, 使学生“善问”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 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 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创造。

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善于提问, 教师首先就要在平常的课堂中为学生示范如何提问, 并启发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寻找问题, 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的情况下, 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 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善于提问的习惯。当然教师也可以采取树立典型, 以“点”带面的做法, 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利用榜样的号召力, 在学生中形成提问的良好风气。在竞赛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开动脑筋主动提问而不做“观众”, 能自觉地在“学中问”“问中学”。长此以往, 学生提问的兴趣越来越浓, 甚至乐此不疲,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良好习惯。比如,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教师启发学生问“半径长度都相等”你有什么疑问吗?这一关键处设问, 就揭示了特征的实质。

三、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选择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境, 提出不同的问题, 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 教师也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 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如教学“直线”时, 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 对于直线概念需有相应的不同提问方式:“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你会画直线吗?你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下面的图画中, 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以下这些线条中, 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6种不同提问方式, 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当然, 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更要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问题类型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 那种答案显而易见, 一问一答的问题应尽量减少。问题首先要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性,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较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其次, 问题应当指向明确, 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3.根据学习进程, 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 接着追问一个问题。使用探询性问题对教师具有较高的难度, 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度有恰当的把握。探询性问题的使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诱发新的学习兴趣。在快节奏的活跃课堂里, 那些简短而含糊的回答有可能会掩饰部分正确的答案。当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 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 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 通过追问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当得到部分正确的回答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 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使用探询性问题也可以使思维转向新的方向, 为后续学习设定新的情境。

4.尽量使提问内容具有趣味性, 以激发学生兴趣

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 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性, 课堂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 富有情趣和吸引力, 从而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 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5.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存在着一个最佳时间的选择问题, 在一个完整的教学时间内, 只有少数几个瞬间是提问的最佳时间。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 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 及时抓住这些最佳时间。一般来讲, 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结束时的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并不固定, 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 不宜过多, 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 一般课前应设计好, 提问要问到点子上。如在上课初期, 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 这时多提一些回忆性问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 多提一些说明性、分析性和评价性的问题, 有助于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容, 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 并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当学生思维处在由高潮转入低潮阶段时, 多提一些强调性、巩固性和非教学性问题, 这时, 可以重新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古人云:“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因此,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 力争使提问功能发挥得更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 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并且通过自已的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摘要:数学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 有助于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反馈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反馈

传统教学只重视教师的教, 认为教学质量好不好, 关键在于教师, 但随着新课程的推广, 人们也逐渐转换了这一认识, 开始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于这样的教学环境, 小学数学教师也必须及时地认识到反馈的重要性, 因为课堂教学说到底是由教师和学生所共同参与的活动, 如果教师只一味地照本宣科, 那么就很有可能忽略当中的有效反馈, 从而浪费了有利的教学资源, 不仅仅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更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正是因为这样,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从根本上重视反馈, 只有不断地搜集学生所反馈的信息, 才能够不断地帮助教师作出科学的、合理的以及有效的教学调整, 最终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帮助学生获得真正的提高、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必要性, 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剖析:第一, 教师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他们普遍认为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最初阶段, 既不能够有效地约束自身的行为, 也不能够理智地规划学习,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往往会出现大包大揽的情况, 从而无意识间放大自身的角色, 最终逆转师生的地位, 这样一来非常不利于科学教学的开展.而这个时候, 如果教师能够及时认识到反馈的作用, 就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教学的定位, 从而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第二, 学生方面.小学生学习、生活可以说是非常被动的, 这是传统教学、习惯引发的结果, 比如说小学生会完全依赖于教师, 从而被动地学习、被动地做作业、被动地复习, 最终将学习当成一项任务.但是如果能够转换小学生的这一精力到自身, 那么小学生就会从被动转换为主动, 比如说主动寻找教学中的问题, 并及时反馈给老师, 久而久之, 就能够培养小学生反思的能力, 而这一能力一旦形成, 不仅仅能够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对小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也必然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实施教学反馈的策略

(一) 以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为载体

小学数学是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课程, 在课堂上光靠教师的讲是不够的, 做练习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的练习要和讲授的内容联系起来, 趁学生注意力还高度集中的时候, 及时检查, 对学生的练习反馈信息做到深入讲解, 加深知识点的印象.而不能一带而过且不详细地给学生解释清楚错误的原因是计算错误还是计算方法运用得不恰当等.通过做数学练习, 教师捕捉学生课堂学习信息, 能够发现学生对当堂知识的理解程度, 并发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反馈.

(二) 以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为载体

如果说课堂练习会大量的占据课堂教学的时间, 那么课堂提问就是弥补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 因为课堂提问不仅仅不会占据时间, 更能够及时、主动地开展, 从而帮助教师第一时间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 由此可以看出, 以课堂提问为载体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以及简洁性的特点.当然, 教师在通过提问获得反馈信息的过程中, 必须从根本上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点面结合, 以点带面, 无论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都要照顾到, 以便获取整体的学习反馈信息, 更加全面和客观, 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教师提高整个班集体的学习成绩, 共同提高;第二, 教师的提问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数学问题比较抽象, 小学生属于形象思维, 教师要将问题表达得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避免问题过深;第三, 教师的问题要把握好量, 问题过多会让学生没有充足的思考和消化的余地, 产生思维疲惫, 影响对问题的兴趣.问题过少, 教师不能获得充足的反馈信息,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影响教学效果.

(三) 以家长及时的信息为载体

如果把小学生的一天分成两半, 那么一半是在学校里面, 而另一半则是在家里, 换言之, 如果教师想更加全面、客观、精确地了解小学生, 就必须及时、积极加强与小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 这样才能够贯穿小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 从而获得更加全面、完整的反馈信息.具体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家长座谈会活动.这是比较传统、常见的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 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因为教师可以通过座谈会大概了解学生的状况;第二, 私底下单线联系学生家长.比如说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电话或者短信来联系家长, 以准确地把握该学生的状况, 这种形式的信息反馈更加具有针对性, 也更加具有准确性.

三、总结

总而言之, 有效的反馈能够直接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及时地认识到有效反馈的重要性, 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特点建立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反馈机制,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推动小学生的成长、提高以及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星云.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贵州教育, 2005 (21) .

小学数学中的有效教学 第10篇

一、表演活动的组织

表演活动的组织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进而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因此, 我们要创设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表演中加深印象, 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 也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

在教学《除法》时,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授课的时候, 我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食品柜”进行表演, 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消费者, 并通过卡片来对一些产品进行标价, 之后, 组织学生进行买卖活动, 这样的表演活动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同时, 也能构建出和谐、轻松的数学课堂。

二、讨论活动的组织

讨论活动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也是加强生生交流,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 在新课程改革下,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思考,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在教学《圆柱和圆锥》时, 为了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 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1)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圆柱体的物体? (2) 圆柱体有什么特点? (3) 思考:如果将圆柱形竖直切开是一个怎样的图形? (4) 圆锥体有什么特点?……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 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来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 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素质教育下的数学课堂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以确保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操作活动的组织

操作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活动之一, 也是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 在素质教育下, 我们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操作的平台, 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轻松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进而确保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也为了确保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更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授课时, 我引导学生自主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之后, 组织学生随着教师的指令对长方体进行染色。如, 将长方体的长用红色水笔染色, 将长方体的所有顶点用绿色笔进行染色, 将长方体的宽用蓝色笔染色……组织学生在染色的过程中认识长方体的各个部分, 进而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 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应用活动的组织

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组织一定的应用活动不仅能够确保数学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而且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全面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创设有效的应用情境来活跃课堂气氛, 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本节课的授课时, 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与生活有关的问题, 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应用情境一:商店运来苹果2/5吨, 运来梨的吨数是苹果的3/4运来梨多少吨?运来的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吨?

应用情境二:小李看一本150页的故事书, 已经看了全书的2/3, 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

组织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 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锻炼学生的能力, 而且也能确保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总之, 在素质教育下, 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组织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同时, 也能确保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 素质教育下的数学课堂应该以学生的健全发展为中心, 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促使学生在高效的数学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进而在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同时, 也有助于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教学活动,小学数学,表演,讨论,操作,应用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有效引导 教学策略

运用“有效引导”的方法,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引导策略成为摆在小学数学教师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有效引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既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数学能力,又能为学生未来数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善。因此,小学数学教育要牢牢抓住改革的机遇,在教学方式改革过程中攻坚克难,充分利用小学数学趣味性的特点,以引导式教学为主,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领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主体,充分调动学生探知欲及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在探索、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通过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的引导策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不仅能够通过师生互动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

(一)通过多种途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贪玩的年纪,课堂上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特别是在数学这门逻辑性较强且相对枯燥的科目上表现得更明显。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小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重等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动的数学小故事、有趣的数学现象、影像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将内容与相关的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并启发学生独立地思考、总结,最终由教师进行归纳性的分析和总结,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令学生产生成就感;也可通过一个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关联的例子为“引子”,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引出更多的实例,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二)把握引导的方向和程度,强化引导的实际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导的方式,还要重视引导的实际效果。比如在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时,引导的方向和程度不能出现偏差,即不能一味追求数学的趣味性,而忽略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教师如何把握引导的方向和程度?需要把握以下三个要点: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课程的预习,并教授学生正确、有效的预习方法。第二,教师要在授课中与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第三,教师要定期地对学生已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检验。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引导的实际效果,而且能够优化教学质量、效果。

(三)建立和强化师生互动体系。

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氛围比较枯燥、严肃,“一言堂”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所以,教师要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引导,就必须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并在教学计划、课堂教学中界定引导问题的讨论范围,保障讨论内容不偏离主题。这样不仅能够令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探究数学问题,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分组讨论引导问题,令学生在探讨中拓展、深化数学知识,并在学生偏离讨论主题时及时引导或纠正。在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时,教师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针对其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性的启发引导,保障发言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成就感的获得。最后由教师对问题进行总结,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优化学习效果。

(四)强化课后学习反馈。

由于数学问题逻辑性较强,而小学学生逻辑思维及理解能力偏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学习障碍。因此教师要加强和完善课后学习反馈机制,通过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或者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一些常见的错误,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错误所在及改正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所犯错误时,不要单纯地进行否定,而是要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主动地订正错误。这种目的性明确的引导,能够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薄弱环节。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施有效引导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清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2013,(0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浅谈 第12篇

一、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 因此, 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 我们设计怎样的问题? 怎样设计问题? 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价值, 是否切合实际? 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我们常常见到这 样一种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数学的意识, 教师出示主题图后, 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 往往会兜很大的一个圈子才能绕到主题上, 有时甚至回不到主题上. 这样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 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首先, 提问要问在当问之时. 其次, 提问要问在症结之处, 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 教师巧妙地发问能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 如在教学六年级“数据世界”时, 让学生估算一亿粒大米约有多少千克时, 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下手, 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一千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 然后再估算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千克……这样的问题就会引发学生思维, 引起学生的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 , 小疑则小进 , 大疑则大进 . 疑者 , 觉悟之机也 ,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 ”有疑有惑, 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多精辟的话语呀! 真正道出了“提问”的价值所在. 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 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长方体的展开图的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 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看着立体图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 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有效提问的技巧

(一 ) 提 问要适时

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 才能使教学灵活有效. 这个时机主要是:

1. 是在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机. 一般教学一开始, 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 要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 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

2. 在学生的学习出现盲区、概念不明或者思维出现阻碍时, 教师要及时以问题加以引导疏通. 在学生学习了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后, 李老师及时出示:“在6×3 = 18中, 3和6是因数, 18是倍数”的判断题,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必须说谁是谁的倍数, 因数也同样如此. 而在35÷7 = 5这道除法算式中, 使学生明白乘法和除法是一种互逆的关系, 沟通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通过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巩固了刚刚获得的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

3. 在学生自我学习感觉满足的时候. 每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 学生会有思维活动暂停的状态. 此时, 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 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 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李老师在课即将结束时, 提出: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我们学习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有关, 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探索一下“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这个拓展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将刚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梳理,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又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 ) 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 不在于表面的繁荣, 而在于问题要有质量, 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提出的问题要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课堂提问的目的或促进学生的思维, 或帮助学生思考, 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 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 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设计有思考 价值的问题, 一味地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中转圈, 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只能在肤浅的表面打转, 日渐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陋习, 严重制约思维的良性发展. 因此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课堂提问, 教师责无旁贷.

(三 ) 提问要注意问题的生成性

老师不仅要会问, 还要会听, 课堂生成问题往往是在学生的回答中产生的. 强调了问题的生成性, 并不等于教师不要预设, 而是强调更多的预设. 在备课时应该根据知识特点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 围绕这些主干来预设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好预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预设得不留痕迹, 如何在教师很高超的预设下, 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主动创造很多. 优秀的课堂教学活动, 应该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二分之一”这一环节时, 有名学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 涂了其中的1份 (2个) , 她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这是1/2. ”立刻就有学生反对说:“不对, 这是2/4.”学生一下子分成了两派 , 教师没有慌, 他灵活地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问:“1/2表示什么意义?2/4呢? ”在进一步明确了分数的意义的前提下, 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刚才分法的分数表示法.

上一篇:金融类下一篇:地下室抗浮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