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师培养范文

2024-05-11

外语教师培养范文(精选11篇)

外语教师培养 第1篇

关键词:欧洲语言教师测评网格,教育创新,外语教师培养,路径选择

教师是高校最为重要的资源,一流的高校具有一流的师资已经成为世界一流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1]。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教师素养的发展成为最为核心的环节和助推器[2]。当前我国高校外语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有待明确;教师教育、教师培训、教师发展缺乏依托平台和测评系统。而欧洲研发出的适合各个语种的统一的语言教师测评网格,集教师培训、教育和发展于一体,通过单个教师或教师群体的线性发展概况给教师自我发展及教师整体发展提供数据和对比,以明确的目标描述将优秀教师的培养可视化,并且通过分级(6级)便于操作。我国高校创新型优秀外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借鉴该测评网格来实现。

一、欧洲语言教师测评网格:宗旨与结构

欧洲语言教师测评网格(EUROPEAN PRO-FILING GRID),简称EPG,是由法国、英国、西班牙、德国等9个欧洲国家的众多机构联合完成的一项欧洲委员会资助项目。这是一种以表格形式展示语言教师核心能力6个发展阶段的测评性工具,其纵轴罗列出各教学技能、资质、专业化等的分类,横轴则展示出纵轴中各项技能或资质等6个发展阶段。每个网格是对各分类及其发展阶段的具体描述。

(一)测评网格的宗旨

EPR的最终目的不是约束语言教师,而是为他们提供信息、建议,帮助教师分清自己的优劣势,集教师培训、教育和发展于一体,通过引导教师的个人兴趣逐步发展其自身技能[3]。其具体目标是:

1.帮助语言教师自我评估已掌握或具备的教学技能与能力,并使这种自我评估可视化;2.帮助建立单个语言教师的技能和发展档案,通过关键词的描述说明当前各个教师在不同技能领域的水平;3.明确教师培训需求,为个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依据制定持续性的培训计划;4.为语言机构管理者提供评定应聘教师能力及资格的筛选工具,并为在职教工提供测评反馈依据;5.帮助欧洲不同教育系统的语言教学、促进交流;6.提供外语教学标准的透明度,促进欧洲范围内教师的流动。

(二)测评网格的结构

该测评网格纵轴包括4个大的范畴:资质/经验、核心教学能力、横向发展能力、专业化发展。这4个范畴又由13个不同的单项测评内容组成。对资质/经验的评估主要是对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职前教育/资格、评估教学、授课经验4项内容的评估;核心教学能力的测评主要是对教学法、教学与课程规划、互动管理及教学评估的测评;横向能力的测评主要包含跨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意识及媒介使用能力的测评;而专业化发展主要包括职业发展和行政管理两大块。

测评网格的横轴按照累进式结构描述出每个单项测评的内容,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阶段1、阶段2和阶段3,6个具体的阶段为:1.1、1.2、2.1、2.2、3.1、3.2。四大范畴的每个单项内容都包含六个发展阶段,如范畴1资质/经验的第4个单项内容(授课经验)从所教授课程的等级、授课学时以及授课环境三个方面将授课经验分为六个发展阶段,阶段1.1为授课经验最低阶段,阶段3.2为最高授课经验阶段。如范畴2核心教学能力的第4个单项测评内容(教学评估)的六个发展阶段:

阶段1.1:能够完成教材中制定的学习目标并对结果进行评估。阶段1.2:能够完成既定的学习进度,进行相应测试并实施评估;能够实施既定学习进度测试中的口试;能够制定并完成相关复习任务。阶段2.1:能够定期实施包括口试的学习进度测试;能够利用测试和成绩来检查学习进度;能够给出反映学生优缺点的清晰反馈,为继续学习设定优先次序。阶段2.2:能够为定期评估选择并完成相应的任务,以测试学生的语言技能;能够使用约定的批改符号批改作文,提高学生语言水平;能够准备及组织语言分级测试。阶段3.1:能够开发用于学习进度测试的(口头和书面)材料及作业;能够在课堂上插入使用学生互动的录像,帮助学生认清自身优缺点;能够准确使用《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标准来评估口语与写作能力[4]。阶段3.2:能够为各等级水平的技能、语法词汇知识的评估创建考核任务;能够准确使用《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标准来评估各水平的口语与写作,为缺乏经验的同事提供帮助;能够制定有效的分级测试以确定学生的等级水平;能够按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进行考官培训。

二、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培养现状评估:问题与不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现代化多元社会对复合型高端外语人才的多重要求,凸显出高校外语师资队伍建设的严重不足,高校外语师资短缺、结构不合理,教师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等方面均存在问题[5]。

(一)优质师资短缺

高校外语专业的硕士、博士培养规模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形势,很多高校吸收本科生或自身语言技能未达标的研究生承担教学任务,这导致外语教师的语言基本技能不硬、学历层次普遍偏低。而一些学校和院系对教师只使用不培养的做法,导致语言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能力无法得到提高[6]。

(二)教研现状堪忧

一些院校无法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外语研究资源极其匮乏,科研前沿信息获取途径极少;外语教师教学负担过重;由于教师自身不做科研,无法了解外语教育的最新教育理念和发展动态,无法形成系统的现代教育观念,无从获悉语言教育的新方式方法,因而整体教学水平偏低,难以形成科研、教学的良性发展。

(三)教师协助理念缺失

大学语言教师间普遍缺乏互动的教学、科研环境。由于职称评定、进修等利益的冲突,导致教师之间的竞争激烈,互相之间交流与合作少、资源共享少。单个教师局限于自身的经验,在同一水平上不断重复,得不到理论及实践的指导,而有经验、优秀教师因缺乏机制引导也缺乏协助同行的热情。

(四)缺乏合理、直观、可操作的测评系统

外语教师应当符合哪些标准,具备哪些素质,不同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如陆谷孙的素养26条[7],束定芳、庄智象的5 大合格标准[8],吴一安的四大维度等[9],但这些标准或维度总体过于宽泛,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或条件过于苛刻,难以实现,有的虽然划出了不同的标准刻度,但仍然无法直接拿来对教师进行测评。

三、欧洲语言教师测评网格的参考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语言教师考核方式不利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必须有别于过去静态、单一的考核方式,建立动态、多元和综合的评价体系(孙泽文,2014)。欧洲语言教师测评网络不仅适用于外语教师在不同阶段进行自我评估,观测自己的职业发展轨迹,也适合语言机构的管理层对单个及全体教师的能力进行分析掌握与评估。借助于该测评网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国内外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培养创新型外语教师:

(一)提升教师自身资质,形成创新驱动力

按照该测评网格的要求,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把多种知识融合、内化为一体,广集博采,进而形成创新驱动力。如前所述,外语教师自身的资质分为6档。这里的资质包括语言基本技能、职前教育资格、评估教学和授课经验。首先,教师自身的语言水平直接决定外语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当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外语基本技能,逐级越过前5档,尽可能靠近第6档,达到C2水平(相当于目的语母语使用水平)。只有教师自己善于学习,不断探索有效的学习方式方法,学好、学精外语,才能帮助学生事半功倍地进行学习。其次,外语教师应当注重外语教学法知识、教学设计知识、课堂管理知识等的补充和积累,继续学习和提升自身的教学理论素养,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再次,要注重教学实践的有效反馈。语言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需要依靠与同行的交流和互动。团队合作以及互动交流能够为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教师可以从基于相互信任和共同兴趣的团队中获得反馈、帮助和启发,这些是教师语言教学效果得以保证的前提。最后,必须拥有特定课时、不同等级授课对象、不同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经验以及具有教辅工作的经历。这些经验的积累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和教辅方面的真正成长,胜任教学、辅导等各项工作。

(二)增强教师核心教学能力,形成教学保障力

按照测评网格的划分,外语教师核心教学能力由教学法、教学与课程规划、互动管理及评估组成。大学外语教师的两大任务就是教学与科研,外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注意两者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教学为科研提供支撑,科研推动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具有最高核心教学能力的教师应当不仅自己能够拥有语言习得理论和教学法的详细知识,而且能够为同行提供建议和切实、有效的反馈,帮助同行扩展教学技巧。同时,语言教师应能够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对课程内容有深入研究,进行研究性教学,依据学生的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进而为同行提供适合不同等级水平学生的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此外,教师还应当运用所学理论,对单个学习任务或同一小组学习中不同水平层次的学习进行组织、观察、分析及拔高,运用各种管理与反馈信息给出启发性的建议。

(三)促进教师横向发展,形成综合驾驭力

测评网格中强调语言教师的横向发展,要求语言教师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意识及媒介使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应具备跨文化知识,通过传授特定方法帮助自己及同行提高处理跨文化困难、误解以及各种危机事件的能力,同时应能够为学生制定跨文化的学习活动、任务和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语言意识要求教师能够通过系列教学技巧帮助学生独立解决语言的不确定性及错误;正确、全面地回答学生有关语言及其应用各方面的问题,包括各语言等级的语言形式、语言意义与应用的细微差别等。媒介使用能力要求教师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数字媒体(互动式黑板、移动终端设备、平板电脑等)进行语言学习;能够帮助同行利用现有数字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够使用学习平台如Moodle4创建混合式学习模块。

(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力

学校要尽可能为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要鼓励测评网格中居于低位的教师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备课及有关学生的信息,对观摩课后的专业反馈进行回应,为学校特别是学院的发展和有效管理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支持测评网格中居于高位的教师为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定期培训计划,观察评估处于网格不同位置的同行,有效组织同行间的教学观摩。通过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的良好创新氛围。在行政管理方面,需要督促居于低位的教师按时提交有关班级的记录与反馈、学科成绩评分并撰写报告,有效地完成不定期的行政任务;为居于网格高位的教师提供接管课程等行政管理任务的机会,积极与招生、行政管理各部门、家长等进行沟通,共同改善学校工作的流程,形成教学与行政的良性发展,从而持续性地、以网格为基准,专业化培养一批对学校创新发展至关重要的兼具管理与教学能力的外语教师。

参考文献

[1]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2]屈社明,梁婷.地方院校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2,(1):30—32.

[3]Mann,S.(2005).The language teachers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In:Language Teaching vol.38.2[Mann,S.(2005):语言教师的语言教学发展.载于《语言教学》38.2卷]http://www2.warwick.ac.uk/fac/soc/al/staff/teaching/mann/mann_s/stateof.pdf.

[4]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刘骏,傅荣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刘玲玉,孔德明.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小语种专业教育培养模式转换刍议[J].江苏高教,2014,(5):60—61.

[6]曹德明.改革外语教学,应对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规格变化的挑战[A].载于庄智象等编著.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2009:192-203.

[7]陆谷孙.英语教师的各种素养[J].外语界,2003(2):2—6.

[8]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一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72—173.

外语教师述职报告 第2篇

一、个人教学工作

今年本人担任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课程的教学任务,能够坚持做到“教学六认真”,研透教学大纲,周密设计课时计划,精心选择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充分实行教学民主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同时能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意识,并把教书育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同探索,获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除了承担专科段的英语教学工作,在担任毕业班教师期间,负责指导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圆满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受到领导和学生的肯定和好评。

在教研方面,20xx年由我主持的课题《五年制高师英语选修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申报20xx年度“人文江苏系列研究重点课题”已获得立项,进入研究阶段。

二、教学管理工作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1.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秩序检查工作,外语系组成教学常规检查小组,每天做好教师学生出勤、以及学生早自习和写字课的检查工作。

2.做好每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工作。通过检查评选出优秀教案和优秀批改作业教师,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并在全系范围内组织了优秀教案和优秀批改作业展览,促进全系教师共同进步。

3.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命题和阅卷工作。选派认真负责的教师命题,避免出现重大错误,认真组织教师集体阅卷,保证每次考试的效果。

4.定期展开教师学生座谈会,了解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教师教学情况以及对专业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意见,对存在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强专业建设,提高科研水平

1.加强教研室建设。每学期教研室制定工作计划,统一英语课的教学进度以及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强课程与专业建设。

2.坚持备课组活动制度,规范教学活动,定时集体备课,保证课程进度和教学质量。

3.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素质。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论坛”,进行理论研讨,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理论水平。

4.组织“新教师摸底课”、“教师公开课”,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开设一次课堂教学观摩课,尽量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于周三教研活动时间开展评课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学校“青年教师优课比赛”中,戚小燕老师荣获一等奖。

5.重视教科研工作。本年度外语系教师省级立项课题1个,校级课题6个,教师发表省级论文27篇,出版校本教材1部。

(三)加强学风建设

1.加强考级考核要求。对专业班学生提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要求,非专业班学生通过应用英语能力考试B级,并加强学习指导,专门对非英语专业报考应用能力B级学生进行免费辅导,学生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

2.组织主题活动,加强学风教育。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全系形成良好的系凤、班风、学风。

3.重视抓好基本功训练和早晚自习质量,把早自习和中午的写字课提前了10分钟,保证每天30分钟的早读和练字时间,并提倡大声朗读。对每天的.早晚自习纪律、学生写字课和推普课进行监督和检查,以确保学生基本功训练的时间和质量。

4.举办专题讲座。外语系本年度共举办六次专题讲座,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对同学们提高文明素养和专业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5.组织了三次英语抽考。及时分析总结通报,对全校学生英语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加强技能训练,实施基本功考核

1.重视“三字一话”。加大学生写字课和推普课的训练和检查力度,倡导每天早自习大声朗读,团总支负责指导督查。

2.修订专业基本功考核方案,并加以落实。进行了一年一度的专业基本功考核,对一年级语音、二年级朗读、三年级英语硬笔书法和口语、四年级英语粉笔字、听力和写作进行了考核,并及时公布考核结果,对不合格学生提出限期补考。

(五)加强师资建设

1.开展理论学习,提高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

2.实施“青蓝工程”。通过“青蓝工程”,新老结对,加强新老教师的相互交流,注重教学和教研方面的传帮带,对新进教师进行授课计划的编制、备课写教案、授课方法、出卷与阅卷等教学程序的指导和督导工作。

3.提高全系教师团队意识,发挥教学团队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

(六)开展第二课堂,拓展学用渠道

1.组织英语角四次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口语的训练,效果明显,受到学生欢迎。

2.开展竞赛活动。组织师范生技能大赛,包括:说课比赛、简笔画比赛、普通话演讲比赛、英文硬笔书法比赛和英文粉笔字比赛。

3.承办第二届英语节活动。在英语节期间,组织各种活动,如:英文歌曲比赛、英文手抄报比赛、优秀读书笔记评选、英文演讲比赛等活动。

4.举办元旦晚会暨基本功展示晚会,展示外语系近年来学生基本功训练和社团活动情况。

5.成立英语电台每天在业余时间播放英语录音和自制英语节目。

6.组织外语系英语剧社定期排练,在英语角和系部集会上展示排练剧目,表演的英语话剧《雷雨》代表学校参加市大学生阅读节——课本剧比赛,荣获二等奖。

7.组织学生参加英语风采大赛,取得巨大突破。首次参加CCTV希望英语风采大赛宿迁赛区的选拔,有一名学生获得市一等奖,并代表宿迁市参加江苏省的选拔赛,获得省级三等奖。5名同学通过预赛、复赛获得市级三等奖,2名学生获得优秀奖。

(七)做好毕业班工作

1.抓好毕业班教学和专转本学生管理工作,出台《关于加强对参加专转本辅导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学生在校常规管理和检查方面做出规定,保证教学秩序。

2.对毕业班学生进行论文指导,专门组织教师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讲座。

3.做好20xx、20xx级学生见习工作。外语系制定详细见习工作方案,认真落实。系主任带队、专门组织人员全程参与、跟班听课,见习结束认真总结,效果显著。

4.做好20xx、20xx级毕业班工作。认真进行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组织20名教师参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论文选题和格式等、答辩等进行指导,保证每个学生论文达到质量要求。严格把关、认真指导,组织答辩尽然有序。

5.组织师范生技能大赛,围绕小学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包括英语上课比赛、说课比赛、简笔画比赛等。

(八)配合教务处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

在“教学质量月”中,不仅结合系部特点开展活动,还做好“金秋书画展”的活动宣传,鼓励学生准备作品参加比赛。在读书节活动中,外语系动员每位学生参与了读书节征文活动,在校征文比赛中外语系有四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在学校“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演讲比赛中外语系三名学生获得一等奖,一名学生获得二等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因为在活动中的突出表现,被评为“先进集体”。

(九)配合培训部做好暑假教师培训工作

外语教师网络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第3篇

外语教师 培养模式 团队 网络

随着网络兼容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视频(电视、电影、流媒体)、网络通讯(飞信、超信、微博、论坛、电子邮箱、网络电台等)、网络搜索工具(搜狗、百度、谷歌、雅虎等)、网络电子媒介(Chinadaily、21st Century、VOA、BBC、英语学习报等)[1]、网络学术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书生之家、Springer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网络学习评价资源(中国考试学习网、中国高考招生录取网、考研共济网、无忧考网等)[2]等大量涌现,为英语教学带来了机遇,也带了挑战,同时,也为外语教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使外语教师长期培训目标的实现成了可能。

培训地点和时间的便利性及培训目标和评价结果的对称性往往是外语教师培训模式实践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当前的网络技术日渐成熟发展,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在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对教育的影响已经达到不容忽视的地步。通过互联网络便利交流的通讯性和超越时空的跨越性,可以帮助外语教师逐渐凝练自己的特色,打造一批高素质的网络教师教学团队和网络科研学术团队,最终形成一大批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高效服务学生的教师队伍,在此过程中实现外语教师的教学终身化和自身发展的可持续化。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农村中小学147名英语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状况令人担忧。基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应该借助网络创新当前外语教师培养模式,即通过强调网络教学团队合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调网络学术团队合作,增强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借助网络时空的优势,提高教师服务能力,最终凝练特色网络教师团队,促进教师个人的终身可持续良性发展。

一、当前外语教师职业现状

本文对河南省十多个地市的111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和36名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了随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

(1)52%的学员听说过英语教师行动研究,48%的学员没听说过英语教师行动研究。

(2)36%的学员参加过教学研究,64%的学员没参加过教学研究。

(3)7%的学员参加过省级的研究项目,2%的学员参加过地厅级项目,23%的学员参加过县级的项目,67%的学员没参加过任何级别的项目,另有1%的人没有做该项选择题。

(4)41%的学员发表过教学研究论文,57%的学员没有发表过论文,2%的学员没有做该项选择题,另外,41%的学员发表过的教学研究论文总计为28篇。

(5)3%的学员认为所在的学校的研究氛围很好,23%的学员认为较好,56%的学员认为所在的学校的研究氛围一般,18%的学员认为所在的学校的研究氛围很差。

(6)20%的学员认为做教学研究不怕别人嘲讽,80%的学员认为做教学研究怕别人嘲讽。

(7)15%的学员认为教学研究不难,72%认为较难,12%认为很难,0.9%的学员没有做该项选择题。

(8)37%认为英语教学理论对自己很重要,49%的学员认为英语教学理论对自己重要,14%的学员认为英语教学理论对自己重要性为一般。特别需说明的是D(不重要),没一个人选,说明大家感觉到了英语教学理论的重要性。

(9)4.5%的学员经常阅读英语教学杂志,78%的学员偶尔阅读英语教学杂志,6.3%的学员从来不阅读英语杂志,12%的学员反映学校和自己都没有订阅英语阅读杂志。

2.农村中学英语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

(1)33%的学员听说过英语教师行动研究,67%的学员没听说过英语教师行动研究。

(2)42%的学员参加过教学研究,58%的学员没参加过教学研究。

(3)11%的学员参加过省级的研究项目,2%的学员参加过地厅级项目,30%的学员参加过县级的项目,57%的学员没参加过任何级别的项目。

(4)69%的学员发表过教学研究论文,27%的学员没有发表过论文,2%的学员没有做该项选择题,另外,69%的学员发表过的教学研究论文总计为27篇。

(5)2%的学员认为所在的学校的研究氛围很好,11%的学员认为较好,58%的学员认为所在的学校的研究氛围一般,29%的学员认为所在的学校的研究氛围很差。

(6)19%的学员认为做教学研究不怕别人嘲讽,81%的学员认为做教学研究怕别人嘲讽。

(7)8%的学员认为教学研究不难,62%的认为教学研究较难,30%的认为教学研究很难。

(8)6%的学员认为英语教学理论对自己很重要,46%的学员认为英语教学理论对自己重要,16%的学员认为英语教学理论对自己重要性为一般,2%的学员认为英语教学理论对自己不重要。

(9)5%的学员经常阅读英语教学杂志,74%的学员偶尔阅读英语教学杂志,2%的学员从来不阅读英语杂志,19%的学员反映学校和自己都没有订阅英语阅读杂志。

从对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教研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的结果看,在对英语教师行动研究的了解方面,小学英语教师比中学教师多;在参加教学研究方面,中学英语教师比小学英语教师多;在参加研究项目方面,中学教师无论在级别还是在参加数量上都明显高于小学英语教师;在发表教研论文方面,中学老师相对比例大一些,具不完全统计,中学老师发的论文数量也高于小学老师;在研究氛围方面,中学老师的要求明显高于小学教师,对学校的研究氛围非常不满意的占很大比重;在影响做研究的外因方面,中学和小学的老师绝大部分都普遍感觉外来干扰太大;在做教学研究的难易度方面,大多数中学老师比小学老师感觉较难或很难;在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方面,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都普遍感觉教学理论对自己重要或很重要;在阅读英语杂志方面,80%左右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经常或偶尔阅读英语杂志。

综上所述,无论中学老师还是小学老师在教学研究方面都还很欠缺,似乎还没意识到“教研相长”的道理,同时在中小学里外语教师做研究的氛围也不够,除了教授学生教材知识外,都很少阅读英语杂志,学校甚至都没有订阅过英文报刊或杂志。对这一状况,作为培养人民教师的培养者,确实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原因,好好地反思反思该如何帮助外语教师走出困境,实现职后培养的系统化和长期化。

二、反思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的现状

1.外语教师职业规划

外语教师自身的职业规划不明晰,导致固步自封的现状。由于外语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一个英语教师从毕业起到退休可能都不用和能讲英语的人真正地进行交流,甚至到老都没机会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生活工作或交流。因此,对大多数老师而言,英语就只是书本上可用来考试用的知识而已,似乎别无他用了。同时,外语教师在教学行业基本上是一岗定终身,如果教材不更换,教师好像可以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外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化,它的媒介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它所传递的知识、思想、哲理、文化、科技好像是无关紧要的物件而已。外语教师渐渐地就成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匠”,这个匠是缺乏开拓性和创新性的。

2.外语教师间的协作发展

外语教师发展和协作的空间有限,导致井底之蛙的短视。外语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之后,鉴于同行竞争的压力和生活教学圈子的限制,往往在教学中无意识地回避与他人的协作发展,同时中小学外语教师所需解决的外语难题相对比较少。教师大多数情况下倾向于个人单个去完成教学活动。而那些需要同行协作完成的大型的互动教学活动却没被重视,原因是耗时、效率低,还容易暴露自己的缺陷或不足,这是很多人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同时,在外语教师的意识和视野里外语大多数作为工具存在,教授外语的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意识空间有限,也就导致了外语教师发展空间的局限性。

3.外语教师培训资源的利用

现在的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或设施仍不足,很多外语的书籍、杂志、影像资料严重缺乏。不管是社会怎么快速发展,不管学生情况怎么复杂变化,很多外语教师本着无意识的刻舟求剑的态度从事英语教学。当某一天找不到“剑”(能够真正掌握英语,熟练口语交际的学生)的时候,部分外语教师甚至还会哀叹社会、哀叹学生、哀叹家长,最后终其哀叹一生,而始终找不到事情的根本原因。当学生都已经会用互联网聊天,查资料的时候,有些老师还在持批判的态度,更别说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了。

4.外语教师改革和创新力

虽然现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经历着种种艰难的变革,并且也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外语教师在改革和创新的道路上好像动力不足,兴趣不高,最终也摆脱不了原地踏步的怪圈。因为外语教师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足,缺乏职业规划,缺乏对英语教学本身的正确认识,缺乏解决问题的意识,缺乏分析问题的理性知识,缺乏系统解决阶段问题的能力,部分中小学教师往往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无所适从,畏惧教学研究,畏惧教学改革,畏惧教师培养,也就很难避免了。

三、探索外语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

1.打造网络教学团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当前的网络技术使得人际交流的成本大为降低,交流的成功性大为提高,打造一大批不同层次、不同生活环境里的网络教学团队成为一种可能。在这一团队里,教师可以无限放大个人的角色并能与其他个体协作发展,补足了教师个体单打独斗的弊端和不足。如当外语教师面对学生个人的问题或学生群体的问题时,解决的办法和渠道就会多样化,解决问题成功的概率就会不断提高。同时,教师因材施教的水平和能力就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就会逐步提高。

2.打造网络学术团队,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现今网络上出现的大型免费或收费的数据库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查找到海量的文本或视频文件,其跨越时空的便利性为当今的外语教师学术团队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相关或跨学科专家学者对教学或科研中问题多角度全方位的比较分类,可以建立一支多功能的网络学术团队,对外语教师教研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不断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学术意识和学术水平,使教研和教改的成果顺利地应用于教学,改进教学效果,进而又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

3.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促进教师持续发展

网络文本、视频、通讯技术的海量涌现,远远打破了传统教师的职业环境模式。现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职业知识,通过视频查看外语类的电视、电影、新闻等,通过便利的网络通讯技术,教师可以和一些义务的专家团队交流沟通甚至是进行远隔重洋的视频交流。在交流中使用外语,在使用中学习外语,在学习中提升外语能力,在提升外语能力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外语教师良性持续发展的目的。

4.发挥网络时空优势,提高教师服务水平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活动已经不再完全局限于某一时间和某一地点。英语学习已经不是某个个体所能独自高效完成了的了。教师和学生要在大量生动形象的英语环境里,确立一种新型的“合作”的意识,即师师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一师与多生之间、多师与一生之间、多师与多生之间的合作意识[1],因为每个人在网络空间里的身份可能亦生亦师。今后,通过全球化的多元教育“合作”,外语教师培养学习的终身化目标定能实现。

互联网络的多功能性和便利性及资源性为外语教师的终身化培养提供了极便利的条件。因此,有组织地充分开发外语教师发展的网络资源和平台,是一件功在当前,利在千秋的事业,是最终促进教师之间良性互动,协作发展,凝聚特色的有效途径。

——————

参考文献

[1][3] 王志平.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问题研究.教学与管理,2011(3).

[2] 王志平,胥秀英.论网络英语考试资源的利用.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6).

[作者:李其云(1981-),女,湖北枣阳人,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谈地方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在职培养 第4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 推动着我国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各方面的新变革, 对教师队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生力量, 无疑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107。上世纪末以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 师资队伍也随之壮大, 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由于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着高等教育在未来发展中的成功与失败, 是高等学校能否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战略重点的重大问题[2]36, 因此, 各高校纷纷依据自身的发展定位、资源优势等目标和条件, 想尽一切办法、寻求青年教师培养的方式和路径。不容置疑, 多年来我国高校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是,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我国高校 (尤其是地方高校) 青年教师队伍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大多数青年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 他们缺乏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知识, 缺少教育基本功、对教学常规不熟, 容易在教学中出现迷茫[3]135。另外, 还有一些青年教师认为地方高校只是普通的教学型院校, 只要搞好教学, 无需从事科研, 因此“只管教学、无视教科研”的现象在高校青年教师中严重存在。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 如何帮助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共同提高, 已成为每一个地方高校和教育管理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该文主要介绍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中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和成功的一些做法, 旨在对一些地方高校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提供一个参考。

2 基本情况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6人, 其中青年教师28人 (30岁以下的教师15人) , 占本院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0%;青年教师中有中级职称者25人, 占89.29%;初级职称3人, 占10.71%;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者20人, 占71.43%;另有8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占28.57%。毕业于师范院校的有10人, 占36%;非师范院校的有18人, 占64%。可见青年教师已成为我院教学科研中的主力。这些教师普遍学历层次较高, 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但他们中大多数毕业于非师范院校, 普遍缺少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环节的训练或培训, 在走上教学岗位之初, 教学能力尤显不足, 教学效果难尽人意。此外青年教师多为助教或讲师职称, 一般来说, 时间和精力有限, 加之自身科研能力或多或少的缺陷, 难于介入一些专家主持的科研项目, 因此申请课题立项的几率很小, 也难得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3 取得的成绩

外国语学院是在2007年5月由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师范学院分解出来的一个二级学院, 现有外语系和大学英语教学部两个教学单位。外语系负责英语专业学生 (约800学生) 的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部负责全校一、二年级 (约1万学生) 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虽然我们的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 每个青年教师的年均教学工作量均在800课时以上, 有的超过1000课时, 但是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 在全院干群的共同努力下, 特别是在外国语学院从2008年3月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以来, 本院青年教师在学院领导和老教师的帮扶下, 勤奋学习、锐意进取、勇于开拓, 克服困难, 取得了教学、科研的长足进步, 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和表彰。在近四年的学校本科教学观摩竞赛中, 我院每一年都有两位青年教师荣获教学竞赛二等奖和新秀奖 (建院之初为零) , 在学校教务处主持的每年2次的评教活动中, 学生对青年教师的评分都在85分以上, 并有二分之一的青年教师得分在90分以上 (建院之初为零) , 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在科研方面, 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逐渐高涨, 科研水平不断攀升。五年内, 我院青年教师参与省厅级课题10项 (是建院之初的10倍) , 主持和参与横向课题项 (建院之初为零) , 主持校级课题项 (是建院之初的3倍)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教改论文160余篇 (是建院之初的16倍) ;连续两年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学校下达的科研任务。在课程和学科建设方面, 也取得了好成绩:《大学英语》和《英语写作》两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建设课程, 《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被评为校级重点扶植学科。值得一提的是, 我院在2010-2011学年度一举获得校级先进单位 (全校3个学院) 和年度考核进步单位 (全校2个学院) 两个荣誉称号,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院建院之初难于启齿的教学科研的尴尬局面。

4 主要做法

外国语学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主要是在职培养, 其主要做法是:

1) 充分认识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和系部主任在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之的基础上, 把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列入学院和系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把认真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作为领导班子成员年度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

2) 帮助青年教师转变观念, 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明确高等学校中, 科研与教学并不是矛盾的关系, 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4]74。

3) 成立青年教师培养的领导小组。成立由院长和党委书记任组长, 分管教学、科研工作的副院长任副组长, 各系部正副主任及相关高级职称人员任组员的青年教师培养领导小组。

4) 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 分类制定和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对于新入校青年教师的培养, 重在站稳讲台, 实现角色转变, 青年教师由辅导课、习题课、实验课入手, 在课程组试讲通过后才能进入授课, 最后进入主讲教师队伍, 以确保上讲台的教学质量。对于已站稳讲台的青年教师, 则进入科研素质的培养, 让青年教师进入课题组, 通过具体深入到某一课题中, 获得科研能力的基本训练。之后, 逐渐使青年教师可以在课题组中独挡一面。并且最终达到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相辅相成的互补作用[3]135。

5) 以老带新, 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业务, 提高教学水平, 学院成立了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和教学帮扶小组, 指导青年教师备课、讲课、听课和评课, 帮助青年教师履行教师规范, 掌握教学规律, 提高教学效果, 全面负责其教学活动, 并在生活工作中对青年教师给予一定帮助。

6) 对青年教师进行学术帮扶, 吸纳青年教师加入学术团队。根据青年教师的专业特长或学术研究方向, 学院组建了6个学术帮扶小组, 由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学术帮扶。在组建学术团队的时候, 明确规定各学术方向必须有青年教师加入。

7) 鼓励教师攻读硕博学位和课程进修, 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一是排除人少课多师资缺乏的困难, 鼓励和支持教师攻读硕、博学位;二是对上某门课有困难的教师, 派出去课程进修;进修期间, 享受与学院其他教师同样的待遇。

8) 为青年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一是派送优秀青年教师参加省内外学术会议;二是邀请知名学者教授来学院作学术讲座;三是组织青年教师到兄弟院校进行学习交流;四是添置学术图书和学术期刊;五是设立院内青年教科研基金,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院级课题, 资助青年教师教科研立项。

9) 建立奖励制度, 充分调动教师的教科研的积极性。一是设立教学优秀奖 (对学生评教90分以上的教师给与奖励) ;二是设立科研工先进个人奖;三是设立课题立项和学术论文奖, 对资金到位的立项课题、公开发表的教科研论文都给与一定的奖金奖励;三是制定学院《年终评优评先量化管理条例》, 对完成规定的教学基本工作量、在教学上学生和同行考核为优秀、科研成果较多的教师优先评优评先, 消除了在评优评先中的人情因素, 激发了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

5 结束语

从外国语学院五年来的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实践中, 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除了建立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之外, 单位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及青年教师本人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过去的五年, 我们外国语学院虽然在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由于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教科研时间和精力投入比较有限;二是个别青年教师还抱有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的错误认识;不能较好的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三是青年教师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渠道与机会较少。因此, 我们认为, 在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中, 除了使用一些强化青年教师素质的措施和手段, 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在青年教师中间, 倡导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增强青年教师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 加强青年教师 (尤其是非师范院校毕业出来的青年教师) 的教育理论知识培训, 有针对性、有步骤地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素质。3) 关心和爱护青年教师, 为青年教师成长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 以保障青年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搞好教学、科研工作。我们深信, 随着各地方高校对青年教师培养条件的改善, 有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 我们的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一定能做得更好。

摘要:建立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的青年教师队伍, 不仅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系到一所学校师资队伍的后劲和发展水平, 而且关系到整个教育大计。抓好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促进他们迅速而健康地成长, 担负起高校的教学、科研重担, 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该文主要介绍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成功的一些做法, 旨在对我国地方高校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在职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海文.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11) :107.

[2]池志伟.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应重点解决的五大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 2007 (1) :36.

[3]董小瑞, 苏铁熊.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制探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2) :135.

谈外语教师的素质 第5篇

近年来,国内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逐渐将重心移向学生,教学这一双边活动也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一趋势固然纠正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语言创造能力的倾向,但是,如果因此低估甚至忽视教师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那就又会走上另一歧路,从而影响外语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最终导致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目标的夭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任何时候,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都是不过分的。外语教师要想充分发挥一个“组织者”的指导作用,其个人的素质是关键。

外语教师首先是教师,他必须具备一个普通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质;他又是一个语言教师,人类语言的特殊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使得他的工作具有十分鲜明的人文性。外语教师所教的内容是外国语言,他必须具备更多的与教学有关的外国语言、文化、文学的修养和造诣。

外语教师培养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教育管理者 教师培养 责任

青年教师培养不仅是青年教师个人成长的渴望,更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自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发展,大批年轻教师成为高校外语教学主力军,有些学校青年教师比例甚至超过60%。然而,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后续发展问题不容小觑。曹月新、张博伟(2016)研究了五所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认为年轻教师培养存在问题,提出通过建立教学能力培训体系等手段提高其教学能力。孙二军(2013)提出要改革外语教师培养模式,应该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增强实践性与应用性。林津石(2016)认为美国的反思型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有利于我国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总之,青年教师培养的现实情况和专家分析都明确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不但要做管理者,更要做服务者。青年教师只有解除后顾之忧,才能安心教学和科研,帮助学校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

一、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后续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

2000年前后,随着高校扩招,青年外语教师成为高校外语教学主力军。随后,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后续发展问题显现出来。但是,由于立场不同,教育管理者和青年教师在后续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一方面,某些教育管理者对青年教师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另一方面,许多年轻教师不甘平庸,急于争取名利、职称等实际利益。双方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引发了很多矛盾。

从实际情况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后续发展问题与社会大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部门联系日益密切,人才竞争和攀比心理日益严重。高校不再是一方净土,知识也不再是唯一的追求。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具体个人,在职业忠诚度方面都出现危机。考虑到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人才流失的高成本,很多用人单位不愿对青年教师增加投入,往往注重使用,轻视培养,不利于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后续发展。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和社会影响导致人们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发生很大的变化。许多年轻教师进入高校后工资收入低、经济负担重、社会诱惑多,获得关心少,实现价值难,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挫伤青年教师脚踏实地、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与各类专业课教师相比,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还面临更多的困难。例如,高校扩招时,由于当时人手短缺,为了弥补空缺,某些拥有硕士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学历的毕业生进入高校。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历和科研成果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教师博士化已经成为普遍要求,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要求脱产进修,提高学历的愿望非常迫切。另外,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要求成为青年外语教师晋升职称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不安心教学,急于争取名利、学历、职称等实际利益。这在另一个层面体现了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后续发展的迫切性。

二、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培养对策

针对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后续发展问题,教育管理者和青年教师应该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和配合。从实际情况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多数人都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也能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教师个体追求学历、职称等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是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培养的重要任务。因此,教育管理者的适当引导将取得广大教师的理解。

在高校中,教育管理者具有一定的权力,是属于相对强势的一方。因此,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培养主要应该是教育管理者的责任。高校管理部门不能因为某些人的问题就否定大多数年轻人,而应该冷静思考,认真调研,制订合理规划,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加强师德教育,开展正面宣传。教书育人是教师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教育管理者不但应该积极倡导广大教师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师表,自律自尊,而且应该从管理角度对青年教师进行管理和监督,帮助青年教师制订个人成长计划,树立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采用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鼓励其遵守校规校纪,服从组织安排,关心师生,学会与人合作共事。

其次,认真组织调研,制定合理规划。教育管理者应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听取群众呼声。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青年教师面临住房困难多、工资待遇低、经济压力大、学术进步难等问题,他们心理负担重,情绪有些波动是难免的,但他们的很多诉求是合理的。教育管理者应该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教师的生活、工作、进修等要求制订合理规划,采取有力措施,循序渐进,逐步创造人才培养条件,适时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或脱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鼓励教师发表学术论文,争取高水平项目等。

最后,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青年外语教师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军。他们朝气蓬勃,积极上进,有强烈的事业心,愿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教育管理者应该认识到青年教师的主流作用,因势利导,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有的放矢地做好住房、医疗、职称晋升等服务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即使职称晋升等问题暂时难以解决,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向老师们解释清楚,争取群众的理解和谅解。

通过以上措施,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可以取得一定成绩的。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外语师资队伍建设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前些年,济南校区外语教师队伍面临其他高校同样的问题。一些青年外语教师经济困难,前途无望,人心不稳。2008年后,教育管理者经过认真调研,对济南校区青年外语教师后续发展问题重新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合理规划。

第一,加强师德教育,促进教学规范。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学之主要任务。在工作中,学校积极帮助青年教师树立短期和长期目标,明确职业荣誉感。根据合作办学的现实,为了打造教学团队,教育管理者安排高职称教师与青年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开展托福、雅思、大学英语四六级培训,指导青年教师备课、授课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督促他们提高思想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学校的积极引导下,教师们按照教学规范化要求尽心尽责,恪尽职守,提高业务素质,积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近几年,济南校区16位外语教师年年平均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有4名青年外语教师获得校区讲课比赛优秀成绩,80%以上的教师受到过各类表彰,形成一支踏实能干的外语教学团队。

第二,做好培养规划,安排业务进修。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教师们的要求,教育管理者出台了相应规划,改善办学条件,合理安排教师国内外脱产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以来,济南校区先后安排8位外语教师到美国和澳大利亚进修,安排2位外语教师到全国重点大学做访问学者,推荐2位外语教师考取全国重点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鼓励教师争取承担各类研究课题,90%以上的教师获得过校级以上各类项目,有的教师还获得省部级项目。

第三,关心群众疾苦,解决实际问题。教育管理者应该让管理工作增强透明度,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效监督。近年来,济南校区教育管理者多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通过学习,教师们了解学校的教学、科研、进修、晋升等政策,明确目标和责任,理解要求和标准,明白操作与过程,也对学校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难处有更多的理解和谅解。近年来,在职称晋升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教育管理者积极推荐1位外语教师顺利晋升副教授。除此之外,教育管理者还从生活中关心青年外语教师,及时督促有关部门解决他们的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这些工作促进了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相互理解,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部分缓解他们的职业焦虑。

综上所述,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培养问题关系到高校的后续发展,必须引起高度关注。教育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就是做好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通过加强师德建设,认真组织调研,制订合理规划,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合理安排教师业务进修等手段,教育管理者一定能够在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培养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月新,张博伟.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2]林津石.美国反思型外语教师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4).

外语教师培养 第7篇

关键词:校本视角,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培养路径

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尤其是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作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过程中的生力军和重要力量, 他们的健康发展对社会进步意义重大。高校是培养青年外语教师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关于教师薪酬、待遇、发展、培训等政策对青年外语教师的影响极大。因此, 高校该如何培养和塑造青年外语教师, 促进教师和学校协同发展, 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特征分析

(一) 物质基础较为薄弱

青年外语教师作为高层次的知识型工作者, 职业光鲜但收入微薄, 物质基础普遍较差。尤其是青年教师, 俗称“青椒”, 往往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其中外语教师作为最弱势的群体, 从事公共教学, 收入来源和渠道狭窄、工资微薄, 面临买房、结婚、生子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更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 对物质利益的需求较为强烈。

(二) 更注重精神追求

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普遍学历层次较高, 知识面相对较广, 精力旺盛, 事业心强, 勇于挑战自己, 渴望进步和实现人生价值。他们认为工作的成果是工作效率和能力的证明, 期待社会、学校和学生对他们工作的认可, 渴望得到学校对他们人格尊严、工作成就的尊重和关爱。和物质的满足相比, 作为知识型员工, 他们更加重视的是精神上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三) 工作弹性大、强度大, 挑战性强

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工作时间和空间的弹性较大, 工作劳动强度大, 挑战性强。不仅要完成包括课堂教学、活动等一系列显性的工作任务, 还要进行包括备课、学校、搜集资料、制作课件、教学反思等诸多隐性教学任务。教师只有不断补充和更新自身知识体系, 才能满足其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此外, 高校的科研工作漫长而又艰辛, 青年外语教师处于学术链条上末端的位置, 发表论文难, 申请项目更难, 这无疑又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四) 工作具有自觉性, 内驱性

教师这一职业具有自觉性的特征, 即工作过程难以进行监督控制, 工作成果不易直接测量与评价。课堂教学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每个教师因学习经历、学科知识背景、性格、兴趣等不同, 在课堂上的授课方式、特点、内容侧重等都会有所差别。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各有所长, 因此很难对他们的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一名教师究竟花多少时间精力在教学上, 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自觉性即内在的驱动力。

第一, 个性鲜明, 民主意识强烈。青年外语教师由于普遍是80后、90后, 不但精通专业, 而且具有较强的个人意识和鲜明的个性。他们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同时, 他们民主意识强烈, 不畏强权, 讨厌“以规章制度为中心”, 将教师视为工作机器的刻板的管理激励模式。他们渴望平等、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公平的竞争机会。

第二, 流动性强。青年外语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 占有特殊的生产要素, 既掌握知识与技术, 更有能力胜任高难度、挑战性强的任务, 因此在职业的选择上占据优势。一旦现有的工作缺乏充分的成长与发展空间, 则很容易辞职去寻找其他机会, 流动性很大。这也解释了近年来高校高层次人才频频流失的现象。

总之, 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的特殊群体, 有其独特的个性与需求。因此, 针对他们的特点和发展需求, 本文从校本视角, 分别从心理契约、组织激励和柔性管理等三个方面提出对他们的培养途径。

二、校本视角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培养路径分析

(一) 基于心理契约的青年外语教师培养途径分析

“心理契约”是西方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交叉的一个研究领域, 是组织和员工之间双向的心理期望, 是组织和个人彼此对对方付出与回报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它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动态性、双向性和隐蔽性。

高校和教师之间也存在着这种不成文的、内隐性的员工与组织间的心理契约, 它是高校与教师之间得以持续发展的心理纽带。当高校积极维持、保护并改善这种心理纽带时, 教师会因此产生组织承诺, 从心理上对自己进行规范, 对组织产生强烈的认同与归属感。当心理契约濒临失衡或破裂时, 教师的认同感、满意度会随之降低, 并会导致压力、倦怠等, 影响自身工作, 最终影响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作为高校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和重要力量, 高校必须重视青年教师的心理契约建设, 引导青年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办学目标相一致, 促进教师与高校的和谐发展。

因此, 在心理契约的建立阶段 (Establishing) , 即青年外语教师竞聘入职的阶段, 招聘人员即高校人事主管人员应对学校的总体情况、发展目标、员工待遇等一系列情况对其进行客观地说明, 避免片面夸大学校的信息导致青年教师对其产生过高的期望。同时, 在招聘过程中, 应尽量保持招聘信息的透明公开, 招聘程序的公平公正, 从而帮助新入职青年外语教师对学校以及所在专业今后几年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为建立相对稳定的心理契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心里契约的调整阶段 (Adjusting) , 应加强学校与青年外语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 如采用定期召开青年教师代表座谈会、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技能培训等措施, 使青年外语教师平稳度过心理契约的调整期, 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心理契约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青年教师从初入职场的懵懂到努力工作的奋进, 到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 与学校之间的摩擦逐渐出现, 个人期望与现实反差的逐渐增大, 这时双方必须对各自的期望和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 否则就会出现心理契约违背甚至破裂的现象。因此, 调整阶段非常重要, 它关系到青年教师与学校能否由“蜜月期”度过“磨合期”步入“稳定期”。在心理契约的实现阶段 (Realization) , 学校还要进一步考察和了解青年教师的心理需求, 帮助他们建立以学校发展目标为总指导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促使个人与学校共同发展, 走向共赢。通过双方心理契约的不断建立、调整和实现, 培养青年外语教师的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整个学校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建设。

(二) 基于组织激励的青年外语教师培养途径分析

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的层次需求理论, 将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 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他认为人人都有需求, 当某一层的需求获得满足后, 后面的需求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因此, 要想激励员工, 调动其对工作的积极性, 必须从满足员工的需求入手, 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使其朝着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共同愿景努力。

在物质激励方面, 要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 保障福利待遇。首先要提高青年教师的薪资水平, 并在薪资的分配上实现相对公平。提高薪资是最直接的提高经济来源的办法, 能有效缓解生活压力, 激励工作热情。此外, 薪资的分配要保持相对公平, 这是组织即高校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孔子曰, “不患寡而患不均”, 其中“均”指的就是公平。要设计实施合理的薪酬制度, 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发展特点与支付能力, 确保自身薪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实现内部的横向公平。此外, 在薪酬内容上, 可以适当降低基本工资、津贴等固定性保健性薪酬的比例, 适当提高绩效工资、奖金等流动性、激励性薪酬的比例, 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激励的作用。要根据学校具体情况, 努力创造良好的福利待遇, 为青年外语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在非物质激励层面,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评职晋升等方面的适当倾斜。对青年外语教师而言, 由于无专业与学科依仗, 在各方面综合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 在评职、评奖、进修、出国等涉及个人利益的评选上, 要适当向弱势群体倾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青年外语教师的需求, 从而增强他们的荣誉感, 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是对教师个人成就和社会地位的一种尊重和认可, 能够使其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第二, 鼓励青年外语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在校本范围内积极鼓励青年公共外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化。在学校范围内, 依据各学校专业设置特点为青年外语教师提供交叉学科培训, 教师们可根据自身特长与兴趣参加。此外, 外语教师还可以与校内各专业教师结成互助团队, 对各自专长相互交流、切磋、各展所长, 共同进步。

第三, 对青年外语教师进行人文关怀。不仅仅关注生活上的困难与烦恼, 着力改善工资福利与物质待遇, 更要重视教师作为人所具有的内在的、强烈的人文精神诉求。不能将外语教师仅仅视为教学机器和四六级的过级工具, 应在关注与教学相关的各种因素改善的前提下, 满足其精神上更高层次的追求。使青年外语教师在工作中感到自我满足与自我认同, 实现他们的“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

(三) 基于柔性管理的青年外语教师培养途径分析

鉴于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工作性质、性格特征和强烈的民主意识, 如何使青年外语教师自觉自愿地将知识、思想、热情奉献给学校, 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和奉献度, 是学校层面管理和培养青年教师的重点考虑内容。

传统的刚性管理将人看作是“经济人”“机器的附件”, 强调组织的权威性, 把员工看作被监督的对象, 这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为中心的柔性管理, 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 采取非强制的方式, 能够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它依赖于每个员工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内在力和创造精神, 具有明显的内驱力, 非常适合对青年外语教师的培养。

首先, 要树立民主的管理理念, 要鼓励青年外语教师代表参与学校重要问题的决策, 通过实行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等形成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 满足其获得认可和满足感的追求。其次, 要鼓励青年外语教师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 发挥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 尽量为其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使他们能够逐步实现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再次,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做到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结合, “刚柔并济”。

三、结语

总之, 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型员工, 有其独特的性格与特点。高校从心理契约、组织激励和柔性管理等三个角度出发, 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解读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培养途径, 有利于高校公共外语事业的发展以及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有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新炎, 许钧.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如何自我定位与发展——南京大学许钧教授访谈录[J].上海翻译, 2014 (02) .

[2]谢文新, 欧阳秋景.外语类院校青年教师培育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01) .

[3]张凯.论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构建[J].现代财经, 2008 (01) .

[4]吉泰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高校青年教师管理中的应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2) .

外语教师课堂新模式与自主学能培养 第8篇

自主学习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语言学界教育界正式提出便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经过30年来的不断实践, 现今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公认的科学、可行、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法和目标。中国的外语教育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艰难探索, 开始注重教育过程中学习者的人本需求和认知规律, 认识到学习者是才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才能最终解决英语学习的费时低效的问题。2007年教育部明确指出, “未来英语教学应采用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学模式, 使大学英语的教与学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英语教学领域的专家和教师就开始不断地引入和研究自主学习理论, 并进行实践研究。但是, 理论介绍居多, 实证研究多以调查中国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状况为主, 结论基本一致, 即, 中国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均处于较弱的状态。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分析及理论追溯

自主学习理论最早由法国的Henri Holec经过近10年的研究于1981年正式提出, 即, 学习者自主 (learner autonomy) 。自此, 有关自主学习能力的界定、理论依据、实施策略、课程设置等理论和实践研究纷纷出现, 到20世纪90年代达到研究高峰 (Allwright, 1990;Little, 1991;Dickinson, 1992, 1993;Dickinson&Wenden, 1995;Pemberton et al., 1996;Benson&Voller, 1997;Cotterall&Crabbe, 1999;Littlewood, 1999等) 。自主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对所进行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意识的参与、控制、反思, 也就是在计划、监控和评估三大环节上实现自我负责。

首先, 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Maslow提出了“基本需要”理论。即, 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对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4种需要属基本需要, 后3种需要属发展需要。如果较低等级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较高等级的需要就很难甚至不可能被实现。人本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Rogers强调发挥人的学习潜力。认为只有当学习者感觉到所学内容与他个人相关, 并积极参与时, 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这样的学习才能持久、深入。同时还指出, 人的学习的目的是自我实现。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 并亲身体验学习的结果, 这将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 以个体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最直接体现。

其次, 认知学习理论, 尤其是Bruner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意向形成认知的过程。强调在课堂上必须实现传授必要的知识结构跟允许学生自己去发现事实、概念、原理的合理平衡。学习者需要通过教师指导来自主地发现事实和理解概念。

最后,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 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新的知识体系的形成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体系、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不断发现和探索, 从而形成新的结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并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是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助和促进作用。

以上三大教育心理学流派找到了人类认知周围世界并进行知识积累和内化的客观规律, 自主学习理论则是以上理论的结晶与升华。

二、自主学习理论在中国课堂教学的应用

自主学习理论虽然源于西方文化, 但不仅仅适合于西方教育;在中国东方文化背景下,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 自主学习理论也具备相应的文化适宜性。因此可以肯定地说, 在中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中,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可行的, 也是必须的。但是, 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发现, 中西两种文化背景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文化支撑和促进是不同的, 导致自主学能的实现程度和表现形式也有较大的差异。

西方主流文化中固有的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 决定了西方人在学习过程各个环节中明显表现为积极、主动, 具有较强的预前自我决定性与参与性。所以, 这种学习者自主是相对完全的自主, 根据Littlewood的界定 (1999) , 被称为”前摄自主”。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主学能培养最大的负面因素之一, 便是是历史等级观念影响下的师道尊严, 使得学生对老师的畏惧感、依赖感特别强;加之数十年来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影响, 导致课堂上学生不敢、不愿、不习惯, 甚至不会发言, 整体来说非常被动, 尤其在欠发达地区的学校, 其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都相对薄弱, 被动的情况尤其严重。所以, 自主学习如果完全采用西方的培养模式是行不通的, 也不会有明显的效果。因此, 在中国, 教师的引领、指导和支持作用尤其的重要, 这种情况下的自主应该是不完全自主, 或者“后摄自主” (Littlewood1999) 。

除了负面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后天努力的价值取向, 为家庭、为学校甚至为国家而努力拼搏集体荣誉感, 加之新中国建立后深入人心的自立自强, 奋发图强社会主义新文化使得中国学生学习动机非常强而且勤奋。同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 进入21世纪来以东西方文化的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带来西方独立自主文化的渗透, 使得中国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有着重大的转变, 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愿望, 不愿意接受教师“一言堂”式的被动灌输。这一点通过本次研究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到证实。尽管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意愿差距很大, 但这种积极的愿望和动机是培养中国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利前提。

此外, 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集体主义倾向, 使得学生愿意组成小组共同学习研究, 彼此相互支持和帮助的轻松的氛围有利于构成对自主学习的“促进性环境”。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一, 为了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意识, 要让学生有享有充分的知情权, 即, 在开学初通过讲座的形式使新生清楚了解国家关于英语教学的要求, 尤其是对于学生所需要达到词汇、语言技能、文化素质等方面的详细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情况, 有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同时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的角度让学生了解有效学习的本质;再者,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的语言学习的特殊性, 即, 远非知识的熟记, 而是实践技能及跨文化素质的训练及培养, 尤其是输入与输出对语言的习得重要意义。

第二, 教师发挥引导、组织和支持学生做学习计划训练。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有一个学习计划书, 其中每页都设计为左、中、右3部分, 各占1/3。左侧老师将每个单元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等方面列出相应计划, 但没有完全列出;中间留给学生根据自己判断和选择补充自己的计划;右侧学生对计划的实施及课堂表现进行监督和评价, 如每天是否完成计划、完成的效果如何, 可以用√和×以及表情图标来表示任务完成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 左侧教师所做计划的内容逐渐减少, 中间和右侧空间适当放大, 留给学生做计划和监督的内容逐渐增加, 最终实现由不完全自主计划到完全自主计划, 并实现有效评价。

第三, 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的输出为主, 即由教师对课文的个人讲解转变为以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问答、复述、陈述等输出为主。为了保证学生不再沉默, 敢说、有东西说而且言之有物, 把想说的愿望变为现实, 我们强调以充分输入为基础, 有效输出为驱动,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 把学生分组, 每组推举出小组长, 对各组出席、任务完成、组织讨论等负责, 这样, 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创造了输出机会, 并且营造了学生之间较为轻松的氛围。

具体的做法是:在学生明确教与学、输出与输入的关系前提下, 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充分输入, 即词汇的预习, 背景知识的收集等。就课文的掌握的来说, 除了解决生词与相应背景知识, 要求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对课文的每个段落都进行自我提问和回答。刚开始对于学生来说, 非常困难, 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问, 不知道从哪个角度进行讨论, 写出的疑问句的语法漏洞百出, 老师可以利用8个“wh”开头的及how等疑问词来对学生进行提问的示范和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大大提高, 思辨能力也在不断改善。

第四, 充分利用学校自主学习中心和网络学习平台实现课堂引导性自主学习与课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相结合。相对完善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设施可以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使得学生的充分输入和技能实践成为可能, 为课堂上有效输出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摘要:外语教师的角色地位经过30多年来的外语改革, 由传统的课堂统治地位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让步。自主学能既是一种学习态度和方法, 也是学习者成长与发展最终要获取的能力和目标。自主学习模式是改变中国英语教学多年来费时低效尴尬局面的有效方法, 是实现学生未来终生学习能力的保证。但自主学习不等于课下自学,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息息相关, 是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指导方向和培养目标。鉴于此, 通过分析自主学习理论溯源和中国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的特点, 提出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自主学习,课堂模式,人本主义,外语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2]Williams, M.&Burden, R.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陈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关于建构主义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 1999.

[4]戚宏波.学习者自主的理论溯源[J].山东外语教学, 2007, (6) .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外语教师培养 第9篇

有专家指出21世纪教师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确实, 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有赖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质量的提高则依靠教师素质的提高, 而教师素质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系统, 包括教师职业理想、教育信念、教育观念、知识水平、人格特点、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等成分, 其中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教师对其教学过程的控制与调节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 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研究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而且对教师的教育实践和师资培训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

(一) 概念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申继亮, 辛涛) 。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高级形式, 是其他教学行业的调节中枢。在传统的教师能力结构中也包括教学监控能力, 其作用在于控制和调节, 以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二)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监控对象的性质、教学监控的作用范围、教学监控的发生过程、教学监控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情绪等心理因素的调控能力;对教学计划与准备性、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教材的管理、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评估学生的进步、反省与评价性和对职业发展的意识等的控制能力。

(三) 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

教学监控能力的表现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积极、主动地评价、反馈和调节, 其特征表现为:主动与能动性、评价与反馈、调节与矫正、普遍与灵活、优化与协调。根据教学过程, 辛涛 (1998) 把教师的教学监控过程分为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自我检查、自我校正和自我强化。所谓自我检查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的检查、审视和评价的过程, 它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一种敏感反应, 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监控的开始阶段;自我校正是教师在自我检查的基础上, 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的改进、纠正和调节的过程, 它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外在体现;自我强化是自我校正过程的延续,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主动地寻找自我强化的方式和手段, 以期巩固自己已经出现的好的教学行为, 防止原有问题的重新出现, 这是教师教学监控过程一个循环的结束。

二、影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存在着许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素, 其中既有直接因素, 也有间接因素。

(一) 直接因素

决定教学监控能力的直接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否及时、正确、全面地发现和觉察自己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二是教师是否具备解决教学活动中所存在问题的足够知识和经验, 主要包括: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实践知识、对自身特点的理解以及对学习特征和学习背景的综合理解;三是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否和现存的教学问题正确地联系起来, 并进行合理的、有效的知识重组。

(二) 间接因素

主要有教师的心理状态, 如教育动机、自我知觉、教学风格等, 以及环境因素, 如教学活动中的人际相互作用 (包括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同事之间的合作与互助、领导的支持等) 、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学校的风气等。任何教学活动进行的状态和完成的效果都直接取决于教师能否对上述因素进行积极、主动、科学、合理的调节和控制, 因为“教学监控”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领导者”、“监督者”的角色, 课堂教学活动的其他因素都要在它的监督、领导下进行。

三、外语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师一般都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 达到了一定的智力水平,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差异就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计划与准备有较为清楚的认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能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 注意自己传授知识的方式, 但他们通常不大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对学生的状况不能客观准确地认识与评价, 而且, 多数教师的教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经验重复, 多数人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 而不把它看成是自己要为之献身的崇高事业 (辛涛、申继亮, 1994) 。

(一) 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 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 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成才, 便会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努力工作。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效能感高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会注意总结各方面的经验, 不断学习有关的知识, 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效能感低的教师由于不相信自己在工作中会取得成就, 便难以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总结和提高。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效能感高的教师在工作时会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往往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效能感低的教师在工作中感到焦虑和恐惧, 常常处于烦恼之中, 无心教学, 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二) 教学策略训练

教学策略, 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 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 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 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 (李芒, 1999年) 。教学策略是教师素质结构、教学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策略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其教学质量的优劣。

(三) 加强教学反馈意识

教学反馈的重要实践意义, 就在于通过反馈的调节作用, 能确保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并取得应有的教学成效。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双方利用相应的教学反馈信息, 不断调整各自的行为及其方式, 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有效的教学反馈应该具有激励性。即通过教学反馈, 能够更好的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一方面,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 对照学生的学习状态, 向学生传递评价、启发、指导等反馈信息, 使学生从中受到教益和激励。增强学习信心和兴趣, 并激发起其进一步获得成功的新动机。

四、结束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五个因素” (国家外语政策;学生来源与素质;教材质量;教学环境与条件;教师素质) , 一个公式:“即教学质量=[学生 (1分) +教材 (2分) +社会环境 (4分) +教学方法 (3分) ]×教师。”括号内四者相加为10分, 而教师的素质分值越大, 乘积就越大, 教学质量就越高, 关键是教师。外语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好的教学监控能力, 才能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 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并能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 及时发现问题, 作出修正, 从而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错误率, 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摘要: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教师在学校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核心要素, 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外语教师核心能力, 应该更加重视培养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关键词: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少杰.地方性高校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培养新探.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年, 第31期.

[2]朱超华.教师核心能力发展与教师管理模式变革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6年.

[3]朱超华.教师核心能力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4]申继亮, 辛涛.关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6年01期.

[5]申继亮, 辛涛.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1995 (1) .

[6]胡洁茹.略论高校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期刊论文) .合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3) .

[7]乔虹皓.试论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2008年, 第9期.

[8]李小芳, 刘志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研究述评.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年, 第10期.

[9]张培美, 曾慧芳.教师的教学监控技术.新课程 (综合版) , 2008年, 12期.

外语教师培养 第10篇

教师是一所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高校主要的学术资源。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比例不断增加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日益重视,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着高校未来发展的希望, 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本文在总结我校青年外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前期成果的基础上, 探讨了青年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一些途径和对策, 旨在提高我校外语教学质量和促进青年外语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1. 我校青年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辽东学院是2003年升入本科院校的,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实际教学中, 我们也面临着制约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本科教学实践经验不足、教学任务繁重、专业科研比较薄弱;二是教学条件和环境相对滞后。我校外语学院任课教师共110人, 其中青年教师59人, 占53.6%, 他们成为教学一线的新生力量, 是我校外语教学持续稳定发展的有生力量。本研究采用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分3批进行调查。访谈和问卷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我校青年外语教师普遍关注自身的教学能力发展, 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但青年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总体上比较薄弱, 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尤其在科研和创新方面远远不足, 需要有更好的平台帮助提升教学能力。

2. 青年外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外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需要内外因共同的作用与努力。本文主要从青年教师自身和学校环境及制度两个层面探讨提高青年外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2.1 更新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

教师要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 保证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用语言学习的知识来指导外语教学, 提高外语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如果教学理念不更新, 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就不可能与时俱进, 就会导致教学方法和教学素质相对滞后的局面。

2.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当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高校青年教师, 必须从信息时代教育特征出发, 逐步提高自己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掌握一些软件工具的使用和一些技术手段的展示, 并且要会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实施师生网络互动、对学生表现进行及时评价。该途径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青年教师也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把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相融合, 开发精品课程、课件和微课教学, 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2.3 进行教学反思

青年外语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改正自身的弱点, 多向老教师、优秀教师学习,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反思教学”。首先, 课后反思, 教师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 明确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其次, 构建基于反思的个人电子档案, 把自己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的经验体会、思维成果记录进去, 并在实践中完善。最后可以通过观摩他人的课堂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 发现、解决问题, 并主动与同事进行研讨, 共同提高。

2.4 创造环境促进教研与科研

为了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制定教研和科研制度, 创造环境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研科研活动。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类教学竞赛、多媒体课件竞赛等一系列比赛活动, 定期组织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 提高青年外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另外, 要积极调动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鼓励其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从理论上、实践上加强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除了让其有机会参与老教师的课题, 在有一定积累后, 也要鼓励他们尝试自己申请和主持课题, 多发表论文。

结语

青年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青年外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教师个人要不断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 同时, 学校还应予以政策的支持, 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好的发展平台。

摘要:教师是一所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高校主要的学术资源。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着高校未来发展的希望。本文以辽东学院青年外语教师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青年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一些途径和对策, 旨在提高我校外语教学质量和促进青年外语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青年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参考文献

[1]崔世华.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教育的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8.

[2]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反思性外语教学与外语教师教育 第11篇

反思性教学与反思性外语教学发展探源

“反思性教学”中的“反思”一词出自英语动词“reflect”。根据最新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其义为“深刻与仔细地思考”。1910年,美国著名哲学家与教育家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率先系统地阐述了反思性教学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教育理论工作者、教师教育家与一线教师,如瓦莉、斯巴克斯兰吉与科尔顿和中国学者熊川武教授等,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探讨了反思性教学的本质,丰富了反思性教学的界定。他们在论述反思性教学时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使反思性思维与教学的界定逐渐细化;二是将反思性思维理论与教育领域出现的新理论结合起来,并具体运用于教学与教师教育中。其中,中国学者熊川武教授在分析了反思性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任务的论述及其局限性后,提出了他对反思性教学界定的看法。他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熊川武教授还就反思性教学的本质做了三方面的具体说明:它(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它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它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反思性外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界吸取了教育领域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学派,它是反思性教学的一般理论与外语教学特点的结合。

对外语教师来说,反思即在外语教学中不断探究与自我检查,它不仅是外语教师制定教学计划、作出决策与行动的基础,而且从长远看是教师成长的根本途径。因此,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外语教师教育的实践中,经常运用反思性外语教学的理论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与教学水平。

外语教师教育的三种模式比掓较

外语教师教育是从过去常说的“外语师资培训”发展而来的概念。在反思性外语教学的讨论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往外语教师教育在指导思想与教育模式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从以下三种教师教育模式的比较中即可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1. 专家讲授、学员学习模式

“外语师资培训”是近年普遍采取的模式。其培训内容有时为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的专题讲座,有时仅为外语语言训练,但若请外国教学法专家任教,则可兼顾两方面的要求。基本做法是请专家系统上课,学员学习类似学生X愭听讲,因而有人称他们为“教师学生”。进修时间短,通常利用教师平时业余时间每周学习一次,延续一个学期等。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操作比较简单,这类外语教师进修模式至今仍在大多数政府主管、地方或学校发起的培训班中采用,其长短处如下:

如果授课专家谙熟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及其最新发展,本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了解外语教师的需求与困惑能在讲课中理论联系实际,那么,通过培训,学员们能获取有关外语教学的新知识,以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同时也能提高外语语言水平。特别是有些培训针对外语教学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明确的目标,按专题帮助教师进修,常能取得一定的实效。

但这种模式的指导思想存在一些弊端。首先,这类进修班的教学目标是短期“培训”,而非“教师发展”,他们在教学内容与措施方面往往仅注意使教师受到某方面的训练,忽视了教师整体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学员在进修班上可能学到一些教学策略与方法,初回校时尚能应用,但一段时间后便又因缺少策略与方法而感到困槗惑,又想等待下一次“充电”。更重要的是,在教师培训班中,任教的专家往往具有绝对权威,作为进修主体的学员都被当作被动吸收知识的“容器”,无主动性可言。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新的教学大纲与课标都要求教师不应将自己的学生当作“容器”,而当教师在培训班中换了一个角色变成了学生时,他们就被名正言顺地当成了“容器”,但却无人对此质疑。

2. 优秀教师示范的样板模式

华莱士称优秀教师示范模式为“手艺模式”。斯通士与莫里斯指出,二战结束前的外语教师培训常采取这种模式,即“教学能手告诉学生该做什么,向他们展示如何做,然后学生模仿教学能手”。当然,现今完全依靠这种模式培训外语教师也不多见,但这类模式的影响仍然不小,媒体在这方面也不遗余力,因此,全面认识优秀教师示范模式很有必要。

优秀教师示范有其独特的长处:通过实际展示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理念、策略与方法。由于外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书面阐述理论、策略与方法难以形象地表明各种因素的关系及其实际运作的过程。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亲眼目睹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和他/她们对各种问题的决策与处理方法,对同行们必然会有所启迪。特别是,优秀教师一般都有个性特征,他们的课堂教学艺术与人格魅力只有通过亲自演示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优秀教师的示范考虑如何处理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是帮助教师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

然而,优秀教师的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他/她们拥有的条件(如本人经历、学生的素质、学校的条件等)不是人人都可能具备的,因而,在优秀教师示范后不少教师都产生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是很自然的。这种心情使他们不易与优秀教师沟通,后者使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也不能为他们所采用,从而失去了优秀教师示范的意义。同时,由于社会、科学与外语教学都在迅速发展,任何优秀教师的教学都难以超越特定历史时期与社会的局限。因此,提倡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应该适度。

3. 反思性教师教育模式

反思性教学基本观点与以上的讨论作一简要对比,实际上已能表明反思性教师教育的优势。反思性教师教育正是在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吸取了两者的长处、避免了它们的短处才产生的全新的模式。

华莱士提出的反思性外语教师教育模式的结构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该模式表明,学员参加一个教师教育项目后,必须接受该项目计划给予外语教师的知识。华莱士指出,虽然外语教师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是多方面的,甚至包括有关社会的知识与生活常识,但在这里主要是指与外语教学相关的知识:如外语语言知识,语言学(一般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教育学与外语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一般地说,一个项目应根据教学目标突出某方面的重点,集中对学员进行教育,要求他们通过教师教育基本上掌握计划内的知识。此时也可采用专家讲授模式的某些方面。然而,反思性外语教师教育模式中的这一步骤与专家讲授模式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指学员在接受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不断与自己的经验性知识与能力互动,即学员时时将自己的经验与所学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知识与培养自己的能力,并检验自己经验性知识是否科学,而后者则停留在专家讲授与学员被动接受知识的层面上。

华莱士认为,“经验性知识”在反思性教师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反思性教师教育不同于其他模式之处。这里所说的“经验”,主要是指专业进行中的经验,引进这一方面的知识有两个目的:一是以上提及的为了联系实际学习与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自己以往的经验与所学知识进行对照,去除过去经验中主观与片面的部分,使经验建立在科学依据上,以便今后更恰当地利用它们。因此,反思性教师教育项目通常安排专家讲授过程中进行学员讨论,联系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解讲课内容,同时也可对专家观点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既反映了反思性教师教育重视教师实践经验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这一模式的师生平等与教学民主的理念。

在取得了理性知识与回顾了已有经验后,再回到实践中去,同时采取“行动中反思”的方法,从实践与反思中提高。如时间允许,一些项目常安排教学实习,通过实地教学活动,真刀真枪地实践与反思。但很多教师教育项目的时间有限,无法安排教学实习。这时可采取要求学员制定一课时的备课计划并写出教案的做法。同时,可开展学员间交流,交换实践经验与反思结果。这一阶段也是利用“优秀教师示范”的较好时机。如能请优秀教师上课、说课,学员再加以评课,相互交流对教学理论的认识与实践的经验教训,对教师教育中的学员会有很大的帮助。

外语教师教育中的“反思”,与理查兹和纽能等人提出的外语教学反思一样,应回顾教学全过程,收集数据,并从教学计划、师生互动、课堂活力、教学组织形式、管理资源、情感教育等外语课堂教学的中心议题中选择几个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华莱士在讨论反思性模式的最后还提到了“反思性循环”的问题。正如舍恩在讨论反思性思维时提及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式一样,外语教师教育中学员的反思也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而必须经过多次反思才能取得成效。这种反思有时是个人单独进行的,有时也可能是教师集体多次进行的,每一次反思都应比前一次深入一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提高专业能力的目标。

结语

总之,随着反思性外语教学的发展,反思性外语教学的实践必然会日益丰富,研究反思性外语教学的理论队伍会不断壮大,反思性外语教师教育模式日趋完善,大批有志于献身外语教学事业的学者型教师也会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Nanun,D.&Lamb,C.Self-Directed Teach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Schon,D.A.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M].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上一篇:历史数据查询下一篇:一见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