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那些事范文

2024-05-10

朋友圈那些事范文(精选3篇)

朋友圈那些事 第1篇

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悠久的艺术传统, 戏曲, 就是承载这种积淀和传统的极好的载体。特别是演员, 她们是戏曲艺术中最美丽的精灵, 这是我从小学戏演戏十几年的艺术经历中感触最深刻的!

我小时候和所有青年人一样, 面对戏曲艺术时, 表现出生疏甚至拒绝, 终究是戏曲的魅力吸引了我, 跨进了艺术职业学校的大门, 系统地学习了戏曲艺术, 开始领悟和受益戏曲带给人的心灵的抚慰和滋养。人们常说, 戏曲是老年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说, 戏曲是一种情怀, 戏曲是一种境界, 她并不只属于老年人, 青年人学起来也不难学, 只是我们懒着去走进她。其实, 戏曲艺术的元素对于我们并不陌生, 早已深植于我们小时候学的歌谣、听的歌曲、相声里, 只是我们对戏曲艺术的冷漠, 割裂了我们走进戏曲的机缘。甚至有的人一说戏曲, 就认为是老古董、不时髦、落后陈旧而避而远之。这种心态, 影响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弘扬, 更影响了戏曲艺术的魅力对于人性审美的感应。令我们高兴的是, 国家已把“戏曲进校园”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 特别是大学校园里戏曲社团的活动如火如荼, 他们说;“戏曲是一座文化宝库, 里面万紫千红, 只要走进去, 就会着迷!”他们对戏曲的认识, 对戏曲的热爱, 对于我们专业演员来说都是一种感动。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讲过;“某一种文化, 如果长时间地被一个民族所沉溺, 可见这种文化一定是触及到了这个民族的深层心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 中华民族在文化艺术充分成熟之后, 有三种痴迷的现象值得说说, 一是唐诗, 二是书法, 三是戏曲, 这三种文化痴迷从一定程度上透露出审美意义上的深层奥秘。从三种文化形式来讲, 唐诗是音律的华美, 书法是结构的张弛, 戏曲则是人来表演的精灵。青年人爱读唐诗, 喜欢书法, 就可以喜欢戏曲, 走进剧场, 观看戏曲演员的“真人秀”的表演, 这是一种从形式到内容最直接的互动交流。

二、请你来, 掀开戏曲神秘的面纱

青年朋友常常问我, 戏曲难懂, 难学, 有什么窍门吗?戏曲的魅力到底是什么?这也是我想告诉青年朋友的, 学习戏曲的窍门是先从喜欢的演员和唱段开始, 因为, 戏曲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艺术, 演员是戏曲艺术中最美丽的精灵。我表演的行当是花旦, 就是像花一样美丽的青春少女, 她们一般都性格活泼开朗, 口齿伶俐, 动作起来敏捷轻盈, 穿上戏服又多是绣着各色鲜艳花朵的, 好看极啦, 我常演出的剧目是《宝莲灯》《钟馗嫁妹》《李慧娘》等, 大多是古代少女, 表演她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 这也是当今时代人们关心的话题。以戏曲的形式来表现古人, 每一次演出就是一次次的“穿越”, 是青年演员与古人的情感交流, 是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转换, 真是让我心旷神怡, 乐此不疲。有青年朋友说看表演, 爱看影视演员的表演, 认为戏曲的表演太程式化。其实, 说个形象的比喻;影视表演像矿泉水、粒粒橙, 自然纯净, 不填加任何东西;戏曲表演像咖啡、茅台酒、茗茶, 其韵味浓烈, 敦厚悠远, 讲究仪式, 品格高贵。

戏曲表演的程式化, 也就如今天电脑的程序, 没有程序就没有电脑。戏曲如没有程式化的构建极易流散, 这正是戏曲艺术结构的需要, 中国戏曲艺术的独立圣殿, 正是在程式化的演变过程中, 才能在舞台这“一亩三分地”上演绎宇宙万物的苍茫浩淼, 江河山川的雄厚悠远, 千军万马的撕杀博斗, 官府宫帷的日理万机, 戏曲表演的写意传神, 做到了小而无内, 大而无外, 使中国戏曲愈久弥新, 生生不息。正是戏曲的程式化要求, 加大了戏曲艺术的难度,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差一点也不行。这正是戏曲艺术的魅力所在。

三、热爱戏曲, 对提高自身素质大有帮助

不少在校学习戏曲艺术的学生的亲身感悟, 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从一个女青年演员的角度, 感到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 女人扮演着社会最大的教育者的角色。如何提升女人的气质和综合素质, 学习戏曲当是最好的途径。我在学习和演出中, 与古圣先贤一次次的“穿越”, 感受到了“钟馗”兄长的正义和诚信, 他为了让妹子有一个圆满的婚姻, 即便变成了厉鬼, 也要成全妹妹的婚事;三圣母为了心爱的人, 甘愿被押在华山受尽苦难, 李慧娘被奸臣所害后仍然一无反顾地追求幸福等等这些, 她们的芳泽犹如风向标, 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品质, 暗示着那个社会的精神风貌, 正是戏曲文化的悲天悯人的内在涵养, 潜移默化地对演员的个人品质的提升和为人处事的和谐礼让, 不断地像涓涓溪流融入我的心中化解在平凡的生活里。

京剧演员张火丁、王佩俞, 河北梆子名家许荷英, 她们即是戏曲界的佼佼者又是现代生活的知性人, 她们对传统艺术和现代文化的兼收并蓄, 使她们既有漂亮的外在, 又有儒雅的内涵, 成为这个时代的戏曲名家。

朋友圈那些事儿作文 第2篇

早晨醒来,打开朋友圈,一篇爷爷转发的《震惊!十四亿中国人都不知道的惊天内幕》映入眼帘;下午,又一篇《看了后你还敢吃这个东西吗》出现在屏幕上;晚上,临寝之前,还不忘将一篇《再。不。看。就。删。了》转发到朋友圈……我们这一代都知道,这些文章,不是谣言,就是些营销号为了博人眼球写出来的文章。可是,作为一名老年微信使用者,爷爷对这些文章写的内容深信不疑。

久而久之,我的微信屏蔽“黑名单”中多了爷爷。

一天,我与爷爷视频通话,他和我聊到微信朋友圈。我说:“现在微信朋友圈里面有很多虚假文章,您也要甄别一下。”屏幕那头的爷爷只“嗯”了一声,没有再说话。突如其来了一阵尴尬的沉默。

忽然,爷爷开口了:“对了啊,你最近咋不给我‘点赞’了?”随之而来的是爷爷一阵眼神的低落。他的眼睛没有对准摄像头,但依然可以看到眼眶里的眼睛愈发无光。当然,我是知道我为何没有点赞的——我都屏蔽了爷爷的朋友圈,看不到他发的东西,怎么可能点赞呢?当时,我也不准备遮掩了,想着恰好借着这个机会,给爷爷上一堂“网络无用信息鉴别课”,于是我清了清嗓子,开始一本正经地侃侃而谈:“这个啊,您在朋友圈里发的呢,很多都是谣言和博人眼球的东西,这些东西毫无价值,我觉得您少看为好,所以我……我暂时屏蔽了您的朋友圈,所以无法点赞。”不知怎的,说着说着,我的发语越来越不清楚,也有了一种莫名的愧疚感。

“这样啊……”爷爷的脸色从红润渐渐变白,之后又是几秒的沉默。我突然不知所措,才意识到可能我刚刚说的话有什么不妥之处。我又想到了爷爷目前的状况——在医院里住院治病,每天只有奶奶陪着他——因为爸爸、姑姑等人都在外省市工作。而对于这么一位孤独的老人来说,还有什么比看看微信上那些有趣的文章更能打起精神的事呢?可能这些文章在我们眼里都不屑一顾,但是在爷爷的眼里,这些就是他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算再荒谬又能怎么样呢?爷爷久经沧桑,人生经验自然不会少,他当然能辨别那些文章的真真假假。他看那些文章,也许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更好受。

我没再说什么,看着屏幕上失落的爷爷,我默默挂掉了视频通话,并把爷爷从黑名单里移除了。

朋友圈那些事 第3篇

是评奖还是拿钱买奖

在书画界,艺术展览、大赛评选原本是一件很常见的事,对于身居幕后、潜心研究艺术的书画家们是一次难得的展示机会,可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展览和评选已经“变味”了。如某组委会评选出来的所谓“十大德艺双馨艺术家”,该评奖组委会对外称联合“中国画院”、“中国当代诗书画研究中心”等多家国家级主办单位,将颁奖放在钓鱼台、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等,表面看似冠冕堂皇,实则大相径庭。前段时间就有报道称,某画家应邀参加“共和国脊梁——十大杰出艺术成就奖”,称只要参加者缴纳9800元“会务费”便可获奖。该画家拒绝并表示,此行为不是颁奖,而是卖奖。而后,有网友称“共和国脊梁”在十年前已开始评选,当时的价格是3600元。

“现在某些民间协会组织的书画评选活动已经沦为利益买卖的工具,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直至数万元,头衔分量与价格密切相关,按照价格可任意挑选各级别的奖项。”某位知情人士表示。

市场上最常见的是作品选集和《人物大典》之类的评选,以书画大师、领袖命名的书籍、画册大行其道。有些所谓书法家会拿出《中国书坛五大领袖》的书籍作为证明自我身份的资本,书中五位人物中有四位是大家所熟悉的,分别是欧阳中石、沈鹏、启功、张海,其余一位便是这位书家。据业内人士透露,其实这是市面上常见的包装“大师”的方法,很多类似如《画坛十大巨匠》、《××领域大师20人》、《当代中国百名字画家》等具有豪华名称的书籍,往往采取“名字并置”的操作手法,即将响当当的书画名家编在书籍的前后段,而不甚知名、徒有虚名的那位则夹在这些人物中间,企图借名家之名来宣扬自己,达到鱼目混珠、愚弄百姓的目的。而其背后的出版商对作品质量根本没有要求。

评奖缘何成为香饽饽

放眼全国,今日被冠以“大师”、“名家”、“领袖”称号的人,多于以往任何时代。大师多如牛毛,致使“大师”称谓在中国几乎成了负面流行语。一位书画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没有大师就包装大师。现在评奖活动太泛滥,大多是一些社会机构组织举办,并且用各种方法“圈钱”,包括收取会费或者会务宣传费等。书画家“被获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书画家主动花钱买奖,这也是当代书画界有这样的需求所致。

书画圈内有一些不成文的潜规则,比如重头衔而轻艺术,美协会员高于非美协会员,画院院长、美协主席高于一般画家。业内很多德艺双馨的老画家水准很高,但由于某些条件却难以加入协会,而有些书画家年纪轻轻就通过各种手段和资源挤进书协、美协,因为一旦有了这些头衔,其作品就有了市场定价,往往会比以前暴涨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大家的判断力,听头衔大小而买画。如此一来书画界好名成风,入了协会还要加入圈内成立的难以尽数的画派、团体,没有头衔的争相以各种手段获得头衔,甚至出现了花钱买头衔、职务,借各类评奖机构为自己脸上“贴金”的现象,这种需求也变相催生了这个市场,导致真真假假各种奖项越来越多,缺乏权威性。

正如有新闻称,某画院院长竟然得了“文华奖”,众所周知,“文华奖”是舞台艺术奖,按理说是不会颁给书画家的,其实,背后是不法分子冒名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违法颁奖。这些在幕后操作的利欲熏心、别有企图的各种主办方、出版商等商业机构受到利益的驱使,只要书画家愿意出钱,不讲求真才实学、书画功底、人生阅历、专业水平,就可以让书画家获奖、让其“成名”。

评奖泛滥如何遏制

评奖活动的目的本来是为了鼓励优秀,但目前泛滥的评奖、排行,真真假假的组织者,不能为外人道的潜规则,把本具参考意义的评选搞得乌烟瘴气。为了追逐名利,一些艺术家、书画商业机构在市场利益驱动下“联手”,使得原本应该彰显学术艺术内涵的展览和评奖活动流于表面的浮华,以及各种应运而生的协会、研究院、沙龙以及满满当当的会长、主席、院长头衔,误导了普通大众的审美、收藏偏好。

业内人士表示,真正的评奖活动是不应该收费的,像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全国美展,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在书画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艺术家的头衔应该由正规的国家级艺术机构颁发,从地方协会到国家级的协会,这些国家级机构每年都会组织不同级别的书画活动,并提供一定数量的会员资格,而这些机构认可的头衔身份在业内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著名画家顾大明表示。

对于书画头衔的评选乱象,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于志学表示,一方面国家级艺术机构评选要遏制评奖泛滥,另一方面要靠书画家自律,参加正规的书画评选活动,同时不要迷信头衔、奖项是万能的。说到底,书画家最终还是要凭自身作品中体现的价值说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朋友圈那些事】相关文章: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10-05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10-06

青春那些歌那些事07-25

旅游那些事05-31

乡下那些事随笔06-23

我与名著那些事06-30

春节那些事范文05-21

合规那些事范文05-22

明朝那些事范文05-23

在农村的那些事05-18

上一篇: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下一篇:静脉渗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