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那些事范文

2024-05-31

旅游那些事范文(精选11篇)

旅游那些事 第1篇

儿子还敢打老子

那年我刚参加工作不久, 一天去上物理课, 在板演练习时, 一学生将题做得一塌糊涂, 因为整节课他都东张西望, 不专心听讲。我的火气一下子上来了, 就骂了他, 还说了责骂他的理由, 最后忍不住扇了他一耳光。

下课了, 我的脚步还没有完全迈出教室, 只听从教室传来了这样的声音:“哎哟哟, 不得了了, 儿子还敢打老子了。”当时, 我听得非常清楚, 只是向后看了一眼。全班学生以为我要发作, 可我却装作什么也没有听见一样, 朝全班同学一笑, 走出了教室。是的, 这位学生正好是我同村的本家, 论辈分他要长我一辈。可三尺讲台之上, 我就是老师。现在想起这件事, 当时我若一时冲动, 再去收拾那位同学的话, 留给彼此的只能是尴尬了。

事过好些年了, 一次到他家去串门, 和他以开玩笑的口吻提起这事, 他却腼腆得如姑娘一般。

手表碎了

在一个数九寒天的早上, 外面的世界大雪纷飞, 九年级的教室却没有按时升炉子。不升火炉也罢了, 只见教室内烟雾茫茫, 熏得人眼泪直流。学生们将门和窗户全都打开了, 教室里温度低到了极点。

按常规此时已经开始早读了, 负责早读的是一位女教师, 她问了有关的情况, 学生们却啥都不说, 一时将这位女老师连冻带熏带气哭起了鼻子。作为班主任的我, 听到这情况, 立马去了教室。原来是负责管理钥匙的值日生生病了, 没有按时将教室门打开。

当时的我不管三七二十一, 走进教室, 扫了一眼, 不由分说, 指定同学升火炉, 将当天值日生、还有班长、生活委员等统统请到了教室外面, 立在了冰天雪地中。一个个盘问:为啥不按时升火炉?为啥早读的教室乱得一团糟?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到哪儿去了?立于雪地中的滋味真是太难受了, 学生冻得直打哆嗦, 就连我训斥学生都有些吐字不清了。就在这当儿, 我扬手向一个学生挥去, 只见他伸手一挡, 我手腕上的表一下子碰在了他的肘部, 倾刻, 一块好好的手表四零八落。我向地面望了一下, 地面白雪皑皑, 也不知道那表门、表针、其他部件都飞哪里了。当时我只好快速收场, 让学生回到了教室。

事后, 我回到原地弯腰去找表的零件, 哪还能找到呢?只等天气晴朗, 冰融雪化了再找, 可冰雪还没有融化, 学生们又将地面积雪清扫了。

过了几周, 可能是学生看着我上课时总不戴表, 全班三十五名同学每人捐款一元, 班长将三十五元钱递给我, 并一再说明那次让老师生气是他们的错, 是他们的不对, 这是全班同学的心意, 让我重新去买一块手表。望着这钱, 我心生感慨, 最后好言相劝让其退给了我亲爱的同学们。

我想碰烂了一块表, 与学生何干?前车之鉴已有, 不记教训, 难道还要再演一次尴尬吗?

我让我“大”看病去

地点:学校操场。时间:课外活动。学生:亮亮 (化名) 。

参加工作的第八个年头夏季的一天。

那时, 我已是学校教导主任了。课外活动时间, 我到操场一看, 发现中午刚浇过水的活动场地泥泞一片。那个时候不论是篮球场还是排球场, 都是土场子, 学生活动晴天一身土, 阴天一身泥。放眼一看有十多个学生在排球场上玩排球。他们将整个场子践踏得泥泞不堪。出于责任, 我喊了一声, 让他们不要玩了, 要他们过来。可听到喊声的他们, 一个比一个跑得快, 只有拿球的亮亮过来到了我的跟前。

此时的我, 因为其他同学不听话跑了, 我把气全撒到了亮亮身上, 不由分说, 扇了他几个耳光, 屁股上又踢了几脚。亮亮开始哭了。刚开始, 我还在一个劲地批评他。可过了十多分钟, 他哭声仍然不停, 不断地抽泣着。我真有点后怕了, 怕将他打出了毛病, 于是, 便将他领到了我的宿舍。

到宿舍中, 我让他洗脸, 说长道短地与他沟通。最终他还是抽泣不止。一时之间, 我没了主意, 去给校长汇报了此事。校长对我说没事的, 让我不必太认真了。我回到了宿舍, 面对还在抽泣的亮亮, 坚持要领他去县医院检查。我怕一旦发生意外, 逃脱不了干系。可亮亮却执意要让他大大去看 (大大, 即父亲或长辈, 他是乡村医生) 。当时, 已近下午放学时间, 我同意了他, 临走还一再嘱咐如有不适反应, 还是要赶快联系我。

那晚我那颗忐忑不安的心一直在颤抖, 很晚才骑上自行车回家。路过他所在的那个村寨的时候, 故意骑车绕他家门前通过, 碰巧遇见了他妹妹, 一问情况, 他哪里是去看病, 正在家中小院玩呢。我故意斜视了一眼, 也亲眼见了玩得正欢的亮亮。那一刻, 我一直悬着的一颗心才算放下了。

自那以后, 我渐渐认识到了不体罚学生也是教师的一种修炼。尤其随着《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我意识到体罚学生是违法行为。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 学生的可塑性决定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 做点错事、出点问题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我总在想, 大人有时都管不住自己, 要做出这样那样的错事, 何况成长中的孩子们呢?让学生做点错事天塌不下来。

旅游的那些事作文 第2篇

国庆期间,我们来到了首都北京,登上了万里长城,在登长城的过程中,我看到在坚强、刚毅、庄重的脸上刻满了“某某某到此一游”不知这是哪个缺德人给刻的。因为这是很有价值的东西,怎么能乱刻乱画呢?如果人人都这样的话,那对于国家来说,可是特别大的损失。

还有,我们在游颐和园的时候,我们团的人,有人在吐痰,我感到很心痛,我想说:“我知道你为什么吐痰,因为你认为这与你无关,但如果这是你家,你会允许别人在你家随地吐痰吗?难道你就不感到心痛吗?”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三思而后行,特别是在保护古物这一方面。

在游故宫时,我们欣赏着这一宏伟建筑的同时,也感到痛心,因为我看到了有许多小孩在墙上或地上乱写乱画。甚至,有人在乱扔废物,例如:纸、雪糕纸、塑料袋……我想说“你难道不看看路边吗,那不是垃圾桶,难道你们懒得连多走一步都不肯吗?”我不知道为什么咱们中国人竟然这样破坏名古迹,而外国人呢?恰恰和我们相反,所以咱们不要乱写乱画,不要随地吐痰,更不要乱扔废物等,我会马上制止。所以让我们一起来保护这片名胜古迹吧!

踏青季,旅游的那些事 第3篇

罗女士 儿子6岁 去过杭州西湖、乌镇等地

儿子5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带他去杭州玩。刚从雷峰塔下来,儿子就累了,他哪儿都不去了,就坐在西湖边玩水。我告诉他:“这是杭州美丽的西湖。你觉得风景美吗?”儿子来了一句:“我觉得我们家旁边的池塘更好玩。”他已经5岁了,总抱着太累,不抱,他又走不动。哭闹起来,十分地扫兴。最后我们坐在一家快餐店里休息了一个下午。

陈联聪 儿子4岁半 去过青岛、云南等地

带孩子出去旅行的确会增加一些麻烦,但是相比孩子获得的成长和乐趣,这点麻烦不算什么。而且从小带儿子去旅行,这是我的心愿,我和妻子都很喜欢旅行,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游山玩水。

在旅行的过程中,如果是名胜古迹,我会和孩子说一下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背景,甚至是一些名人故事。我也知道孩子并不一定记得住,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只要孩子开心就好。如果孩子觉得我对这些地方的描述让他感到有压力,我会选择陪他玩。岁以上的孩子渐渐有了主见,家长在带着孩子去旅行之前应该给孩子“打预防针”,告诉他去到风景区将会看到哪些美丽的风景,让孩子更加憧憬;在玩的时候,父母尽量不要体现出疲惫的神情,同时更要打足精神注意孩子的安全。当然,5岁以上的孩子在旅行的过程中收获会是很大的,这对他今后的成长都有好处。

亲子游手册:带孩子出行必读

物品装备清单

食品和水瓶 出行对孩子体能的消耗是很大的,所以需要经常补充一些食物和水。孩子喜欢的食物:小饼干、乳酪等,除了能让孩子吃好喝好,还能转移孩子的劳累感,分散他不高兴时的注意力。但不要带太多膨化食品,以防吃多了反而影响孩子的肠胃。同时,记得带上孩子专用的水瓶,健康安全又方便。

备用衣物 带一两套备用衣物很有用处,可以帮助您根据气温来及时增减孩子的穿着,衣物的准备要以宽松、轻便,颜色鲜亮为主。棉质的小床单可以让孩子在外也有家的感觉,有助于休息。当然,多带上一双舒适耐用的鞋子和一顶既防晒又保暖的帽子也是不错的选择。

消毒湿巾 消毒湿巾可以随时擦干净孩子的小脸和小手,如果孩子不小心有擦伤或碰伤,也可用来先清理一下伤口。

塑料袋 除了用来把脏了的衣服带回家,塑料袋也可以把在海边、路边拾到的贝壳、小石头带回来。当然有时可以铺在地上,便于小憩。

创可贴和常用药品 小孩子难免磕磕碰碰的,创可贴和孩子常用的药品可以帮上大忙,让行程更从容。

特殊玩具 许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某些原因,小朋友会突然不高兴起来,拒绝一切“合作”。这时,可以用一些孩子的玩具,如小玩偶、蜡笔、彩色卡片等,来分散他的注意力,避免因和孩子的正面冲突而耽误行程。

此外,您和孩子在出行前的两三天里,还要养足精神和体力,做好身体上的准备。并在旅行中尽可能让孩子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

选择适合孩子出游的目的地

和孩子旅行时,坚持选择一个你觉得靠得住的目的地是明智的,要考虑到安全以及孩子的年龄。

最好根据孩子的爱好,就近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地方去玩,如去动物园、植物园、风景区等,可以让孩子和动物、植物交朋友,让他们从小就热爱大自然;还可以选择各地的特色公园、主题公园等,对着卡通形象给孩子讲讲有趣的故事,能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假如是出远门到外地游玩,这种方法同样有意义,只是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讲解和与他们交流。当然,做到这一点有点难,需要在出发前找一些资料做准备。对孩子而言,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是学习的契机哦!

孩子必去的地方推荐

人文景观游:孔子故里、岳麓书院、科技馆、历史博物馆等;

红色主题游:延安、井冈山、天安门广场等;

城市及自然风光游:桂林(山水甲天下)、张家界(大自然的迷宫)、九寨沟(绝美的人间天堂)、龙门石窟(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等。

此外配合4月的儿童图书日,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读人文地理和旅游类书刊,如《少儿国家地理旅游图典丛书5册:从小走天下》、《国家地理》等,和孩子在书香里跟着文字去旅行!

总统那些尴尬事 第4篇

小布什做总统那段时间,外边的舆论,不是说他做错了事,就是说他说错了话。至今我还记得他把“今生”说成“来生”,把7岁男孩说成6岁,甚至说出“他们想出新办法去伤害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们也是”这样的笑话。

小人物听到大人物的差错,看到他们不如自己的地方,特别痛快,一度只要听到布什说话了,就有人去寻找他的“纰漏”,找上一条,就上网一传十,十传百。偏偏这个小布什又总在提供这样的话柄。那个档口,不读书不看报,几乎成了大家对他的共识,连他小时候不爱学习,成绩从来没有风光过,也家喻户晓。有张十分流行的小布什的摄影,喜欢上网的人可能都看到过:图片上,总统手里倒拿着一本打开的书,目光游移,书上的文字与读的方向完全反着。还有文字说明,“这老伙计,不仅不学无术,还喜欢装腔作势,以爱读好学作秀,结果一不小心马脚全露”。

网络就像一台膨化机,无论香的、臭的,都会一夜成灾。

更大的考核来了。2001年耶鲁大学学生毕业典礼大会上,校长邀请总统以校友身份去演讲。那一次,当小布什讲到“我要恭喜2001年的耶鲁毕业生们”之后,话锋一转,“对于那些获得荣誉奖项以及有杰出表现的同学,我要说,你真棒,做得好!对于那些丙等生,我要说,你们将来也可以当美国总统!”顿时,全场活跃,掌声雷动。就是那一次,他还以“用功读书,努力玩乐”一句,既勉励了同学,也保护了自己。

其实,说什么他也是一轮一轮选到这个位置上来的,能那么窝囊吗?小布什先在耶鲁大学读历史,后又就读哈佛商学院,好歹也是两个名校的毕业生,即使做总统的那几年,也没有少读过书。所有政府管理资料自不必说,有资料反映,2006年他就读书95本,2007年读书51本,2008年比较少,也读了40本。但是,他能像网友那样可以四处“发飙”吗?

一个人一旦成了大人物,也就失去了对他人吼叫或者嘲笑的资格了,即使面对一个大庭广众的伤害,你也不能。你有义务拯救一个伤害过你的灵魂,但你决没有权力对伤害过你的人再去伤害。紧抱了心中的一个疙瘩去解释,只会更添自己的花脸,愤怒就更糟糕了。也许是这个原因,我们没有见到布什对那些负面报道有过什么“澄清”或者“反戈一击”。

任何人在他人心中的高度,都不是靠你自己去“拔”的。但,做了大人物,也不是只有茹苦忍辱一条出路,比如这一次,小布什就以自嘲,结结实实地扳回了一把人气。

那回,总统尴尬透了

艾森豪威尔在任美国总统的时候,一天,他发函邀请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契纳进白宫做客。很快,总统接到了詹姆斯·米契纳的回信,信上说,亲爱的总统先生,我3天之前接到了你的邀请函,很遗憾,我不能如期赴约,因为我已经答应在那一天出席我高中老师的晚宴,是他教会了我写作……

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一位在职总统的面子,居然敌不上一位过往的中学老师;一次美国白宫的宴请,居然改变不了一个美国普通家庭的宴请!

不来就不来吧,这事,照理到这里已经结束了。可艾森豪威尔没有,他郑重其事地又给詹姆斯·米契纳写了一封回信:是的,我很理解,并赞同你的做法。毕竟,一个人的一生会经历十五六任总统,而有幸遇见的好老师并不多。

这封简短回信,它是多么的亲切和温馨。是它,让原本的总统尴尬反过来成了总统亮点。当然,也只有一个心里清澈的人,才会想到这样写和这样做。

更棘手的事还有。一次,德国战后第8位总统约翰内斯·劳,去汉堡参加一个公益活动。一个孩子全力挤到了他的身边说,“总统先生,你的嘴怎么是歪的,不疼吗?”约翰内斯·劳患有面部神经麻痹症,嘴巴有些歪,但他没有介意这番“不敬”,反俯下身子,对孩子说,“谢谢你的关心,孩子,爷爷老了,嘴歪了。”孩子没有想到他的话会给总统造成伤害,听到这样的回答,更大胆了:“我爷爷是汉堡有名的鞋匠,有的鞋子开了鳄鱼嘴巴一样的口子,都被我爷爷修好了,你的嘴巴,他一定也修得好。”总统笑了,仍然没有什么不自在,他接过孩子的话茬:“谢谢,我现在已经请一位医院里的鞋匠在修了,如果那个鞋匠修不好的话,我一定麻烦你爷爷帮忙。”

一个面部神经麻痹的人,是痛苦的,嘴巴都歪了那就更加痛苦。如果他的工作只需要面对电脑或者看护,还好说,但他的职务是总统,那次他正在面对众多记者和广大公众;如果他面对的是成人,也好办,他面对的是一个“不知哪里是一个人的最痛”的孩子。

我们总是只看到无限风光在总统,而想不到叫声总统不容易,原来,公众人物还可以这样去做。这一次,他不仅把孩子的童稚发展成了自己的幽默,还给他“让人们的一生多一些人道”的政治理念,做了一次优秀的实践。

难忘的事作文:那些天,那些事 第5篇

那天,天空明媚阳光普找在大地身体很温暖但是我的心灵一片昏暗,就像那身边少了些什么,突如其来的阴阳俩隔让我一下子难以接受,也很难受。但这次经历也让我了解了生死是世人躲不过的,伯伯的这一生干净,简单,单纯。很想他,很怀念他。记得小时候,见到他就开我玩笑,牵着我的手去买吃的给我,我也很开心和很喜欢他。

走到家门口时,鞭炮来迎着我们。放着丧歌,那歌放的人心碎,放的人悲伤。走进去后,全是哭声,看见原本今年年中的时候,虽然进过化疗而饱受折磨很瘦很瘦的他,再次相见物是人非,不是站着和我对话的伯伯而是一具要冷气维持的一具冰冷的尸体,那样子很恐怖,我很害怕。摆在门口的是张伯伯的遗照。看到这里,眼泪终于止不住了,哭了出来。那时,我也看到了爸爸,那样子的爸爸看起来很苍老,很疲劳很累,他那苍白的脸上多了许多的多愁善感,我看到他喊了一声,爸爸哽咽的对我说:“以后再也看不到你伯伯了啊。”他说的那句话,看起来轻描淡写。说的很淡,但是看起来很难过。我那刻彻底的放纵的哭了一次,很大声。虽然旁边人也在哭,但那次把这段时间的压力和对伯伯的思念和害怕都哭了出来,都释放了。

我不知道我下次参加的是谁的,但我希望的是谁的我都不参加,我也很明白。世人难逃生死劫。每个人都会经历和会遇到这件事,我们能现在做的是爱护,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和珍惜眼前人,不要等要后悔的时候去珍惜。

我看着伯伯的照片,不禁回忆起了许多。

那些人,那些事 第6篇

记得毕业那年,堂哥骑着他的破摩托车载着我,驶入了前往村小的山路。

那条山路很陡,满地都是碎石头。行车颠簸了约半个小时,一个四周环山的小村庄便出现在了我的眼前。走进学校,我发现教学楼四周都是清一色的泥瓦房,后面还有一排破旧的教室,据说已经改造为教师宿舍。我仔细数了一下,总共有10间教师宿舍,心里不禁窃喜:还是有很多人陪我一起住宿舍的嘛!

入夜,除了傍晚时分碰到教导处的蓝老师外,我再也没有见过其他同事,问了蓝老师才知道,除了他一家和我住在学校,其他老师都回家了。学校地处偏僻,没有自来水,只有一个蓄水池。雨水充沛的季节,用水是不成问题的,但是碰上旱季,老师们就要挑着水桶到半里地外的水库去提水。

刚毕业的我在教学上没有什么经验,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又时刻提醒着我:教学千万不能马虎应付。那时,校长和有经验的老师都会给我传授教学经验与管理学生的方法,我在他们的关照下,逐渐适应了村小的教学。

开学后不久,校长找到我,对我说:“蓝老师,你刚来学校还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你们班的卢梅花同学开学后没来学校,你和我一起去一趟她家吧。”为了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我爽快地答应了。吃完午饭,我和校长便出发了。去往卢梅花家的山路坑坑洼洼,并且都是上坡路,很不好走。大约走了半个小时,一座座低矮的泥房映入眼帘,校长指着村头那座破旧的房子说:“那就是卢梅花的家。”就这样,我们又走了10分钟,总算到了。

卢梅花的奶奶正在家门前晒玉米。她家的晒坪不太好,沙石混着牲畜的粪便,惹得苍蝇到处乱飞。卢奶奶不认得我们,挺着佝偻的腰身,歪着脑袋问:“你们找谁?”校长给卢奶奶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卢奶奶抽动着嘴角说:“我那孙女梅花每天都哭着说要上学,求我送她去学校读书,可我一个人带着两个孙子,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钱送她去读书呢?家里穷,梅花的哥哥去年就退学了。”原来,卢梅花8岁时父亲去世,后来母亲改嫁,她和哥哥跟着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卢梅花的家是三间泥瓦房,右边是牲畜房,中间是厨房,左边是客厅和睡房。屋里除了一个老式的衣柜和几张四角矮凳,没有多余的家具,临窗的床上摆放着几本旧书,墙上贴着许多荣誉证书,都是卢梅花的。我正看得出神,门外传来一阵吆喝声,只见一个小姑娘正扬着牛鞭把牛往牛房里赶。

“校长,您怎么来了?”小姑娘高兴地问道。

“我来接你去学校呀!梅花,这么久不见你,同学们都想你了。”校长摸摸卢梅花的头说。

“奶奶,我想去学校。”卢梅花泪眼婆娑地望着奶奶,双手摆弄着手里的牛鞭。

“奶奶,梅花的学费我先垫着,明天就让她去学校,再拖下去,就赶不上学习进度了。”校长对卢奶奶说。

卢梅花听说可以去学校了,瞬间就像刚飞出笼的囚鸟一般,开心地跳了起来。

村小的老师工资原本就不高,对于校长的做法,我既惊讶又佩服,因为他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也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后来,卢梅花是在校长的资助下读完小学的。

起初,由于村小的条件恶劣,我是不愿意在村小任教的。后来,每天与淳朴的孩子们相处,与无私的校长和同事共事,我竟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再后来,我离开了这所学校,但还经常想起这里的人和事。

上班的那些事 第7篇

早上, 主任在交班会上说, 这段时间比较闲了, 想出去旅游的医院有组织, 可以报名参加。都说医生的嘴, 护士的腿, 医生可能觉得不算忙, 护理上说实话我没有感觉过一天清闲, 旅游也没有一个人报名, 不是我们不想出去, 想去玩, 得换班, 那班上时间长了可不是好受的, 休假别指望, 去年国庆节的假期到现在还欠着呢, 春节都没人休息, 何况平时!所以大家都在盼望, 盼望着有一天人数配得多一点, 轮换休息三五天至少上班人不会那么累的时候再出去。尽管这希望是那么渺茫, 至少还残存着, 如果连残存的希望都没有, 那人活着就没什么意义了。

每天的心情总是和上班的那些事有关。

昨天下午快下班的时候, 护士们去病房交接班, 我在护士站守阵地, 这时, 6床的病人家属过来说病人把鼻胃管拔掉了, 让我们给重新上一下。我本想让护士们交接班之后再给病人上, 看着家属着急的样子, 就准备好胃管到了病房, 一到病人旁边他就连连摆手, 意思就是拒绝上。我说:老人家, 你现在还不能从嘴里吃饭, 不上胃管呢营养就不够, 营养不够就会影响你的病情恢复, 我知道, 胃管上着是不舒服, 但是现在不上不行啊, 等你能从嘴里吃饭了, 我们就给你拔掉, 所以呢, 你得配合我, 要做吞咽的动作, 不能鼓气, 要不然上的过程你会更难受的。虽然老人不情愿, 但还是配合着上了胃管。固定好胃管, 我回抽了一下胃液, 发现残留比较多, 也许是病人今天感觉胃不舒服才会拔胃管。我把能抽出的胃内残留物全部抽出来, 嘱咐家属稍微晚一点再喂饭, 等胃排空再喂, 然后去护士站找了一颗吗丁啉研碎后给病人喂下去。我说我不能随便给你发药, 明天早上看情况, 要是消化还不好就让医生给你开一盒按时吃。就在我准备离开的时候, 病人扭头仔细地看了一眼我的胸牌说了一句话, 因为有气管切开, 发音不够清晰, 我以为病人还有事, 就问他想说什么, 然后用手指轻轻地堵住他的气管套管口, 让他说, 谁知道他居然说:谢谢你!

我突然就笑了, 很开心, 一句谢谢就是给我们最高的奖赏。我没想到一个发音很困难的老人居然要对我说谢谢!原来我们的付出还是有人懂得的。

早上一上班, 34床的那个病人突然就发生了病情变化, 随时有生命危险, 抢救过程中他的儿子匆匆赶来, 送往ICU之后他的儿子选择了放弃, 一时间我的心里百感交集。这个病人的儿子是我做护士长的几年里把我的信任放得最宽的那个人。病人来的那天, 他的儿子情绪非常不好, 动辄就骂骂咧咧, 情绪暴躁, 经了解, 才知道, 他是一个独生子, 父亲一年前发生过脑出血, 花了他17万多, 因为母亲不够能干, 凡事都得他操心, 加上最近生意不景气, 两个孩子有一个也在发烧, 父亲的再次发病让他的心情坏到了极点, 不治吧于心不忍, 治疗吧手头没钱, 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矛盾, 在他父亲欠费的时候, 我说你去想办法吧, 你父亲这我们先借药把针给你父亲打上, 等你筹集到了再交, 我说我的担保期是3天, 3天以后把欠的费用都交来, 他答应了。3天后他来了, 说出去要钱没要到, 儿子发烧还没好, 希望再宽限3天, 虽然我的心里有些打鼓, 但是他的脾气不像来时那么暴躁, 说话也有哀求的味道, 想想他的不易, 我再次同意了。此后的10多天里, 他陆陆续续在交钱, 虽然时常会出现药取不回来的现象,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耽搁他的治疗, 他说等他父亲出院了, 他一定要请我吃饭。

概率那些事 第8篇

下一个赢家真是你吗

花上几元钱,买一张彩票,然后就中了几百万元乃至几千万元的巨额奖金,这大概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可是这样的机会有多大呢?答案可能会令我们大吃一惊。

“下一个贏家就是你!”这句响亮的极具蛊惑性的话是香港六合彩票的广告词。买一张六合彩票的诱惑有多大呢?只要你花上5港币,就有可能获得18万港币(香港历史上最低的头奖)以上的机会。

小小的投资竟然可能得到数额巨大的奖金,怎能不让人动心。很多人都会想:也许真如广告所说,下一个赢家就是我!因此,自从1976年六合彩票开始发行到现在,香港超过90%的成年人购买过这种彩票,并且也真的有数以百计的人成为百万富翁。如今在世界各地都流行着类似的游戏,在我国也发行了各种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充满诱惑的广告满天飞,而报纸、电视上关于中大奖幸运儿的报道也热闹非凡,吸引了不计其数的人踊跃购买。很简单,只要花上几元钱,就可以拥有这么一次尝试的机会,不妨试一下自己的运气。

但一张彩票的中奖机会有多少呢?让我们以香港六合彩票为例来计算一下。六合彩票的规则是49选6,即在1至49的49个号码中选6个号码。花5港元买一张彩票,你只需要选6个号。在每一轮,有一个专门的摇奖机随机摇出6个标有数字的小球,如果6个小球的数字(数字没有先后顺序)都被选中,就获得了头等奖。可是,当我们计算一下在49个数字中随意组合其中6个数字的方法有多少种时,我们会吓一大跳。

从49个数中选6个数的组合有:

选出的6个数字随机排列的组合有:

49个数字中6个数字随意组合的概率为:

这就是说,假如你只买了一张彩票,6个号码全对的机会是1/13983816,这个数小得已经无法想象,大约相当于澳大利亚任何一个普通人当上总统的机会。如果你每星期买50张彩票,你赢得一次大奖的时间约为5500年;即使每星期买1000张彩票,也大致需要270年才有一次6个号码全对的机会。因此,获奖仅是我们期盼的偶然而又偶然的事件。

那么,为什么总有人能成为幸运儿呢?这是因为参与的人数是极其巨大的,人们总是抱着撞大运的心理去参加。孰不知,彩民们就在这样的幻想中为彩票公司贡献了巨额的财富。

直觉也会出错

彩票是否中奖就是个典型的概率事件,但概率不仅仅出现在类似买彩票这样的赌博或游戏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接触概率事件。比如,天气有可能是晴、阴、下雨或刮风,天气预报其实是一种概率大小的预报;今天某条高速公路上有可能发生车祸,也有可能不发生车祸;今天出门坐公交车,车上有可能有小偷,也有可能没有小偷。这些都是无法确定的概率事件。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概率问题,所以即使人们不懂得如何计算概率,经验和直觉也能帮助他们做出判断。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不利用概率理论经过缜密的分析和精确的计算,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是错的。举一个有趣的小例子:给你一张美女照片,让你猜猜她是模特还是售货员,很多人都会猜前者。实际上,模特的数量比售货员的数量要少得多,所以从概率上说这种判断是不明智的。

其实,上面所说的彩票问题也反映了人们对概率自以为是的直觉是多么得靠不住。人们在购买彩票时总是只看到那些中了大奖的故事,而不愿去考虑中大奖其实是个最典型的小概率事件,其概率低到根本不值得去买。数学家认为,概率低于1/1000,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而六合彩票中头等奖的概率只有1/13983816,即使是选号范围小一些的彩票,中头等奖的概率一般也要1/5000000,这样小的概率居然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有笑话说,全世界的数学家都不会去买彩票,因为他们知道,在买彩票的路上被汽车撞上的概率远高于中大奖的概率。

人们在直觉上常犯的概率错误还有飞机失事事件。也许出于对在天上飞的飞机本能的恐惧心理,也许是媒体对飞机失事的过多渲染,人们对飞机的安全性总是多一份担心。但是,据统计,飞机旅行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它绝少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多人伤亡的事故率约为1/3000000,假如你每一天坐一次飞机,这样飞上8200年,你才有可能会不幸遇到一次飞行事故。1/3000000的事故概率,说明飞机这种交通工具是最安全的,它甚至比走路和骑自行车都要安全。

事实也证明了在目前的交通工具中飞机失事的概率最低。1998年,全世界的航空公司共飞行1800万次喷气机航班,运送约13亿人,而失事仅10次。而当年仅美国一个国家,在半年内其公路死亡人数就曾达到21000人,约为40年前有喷气客机以来全世界所有喷气机事故死亡人数的总和。虽然人们在乘飞机时总有些恐惧感,而坐汽车时却非常安心。但从统计概率的角度来讲,最需要防患于未然的,却恰恰是我们信赖的汽车。

小概率事件发生了

在概率论中我们把概率很接近于0 (即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出现频率非常低)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而小概率事件频发,则说明了一定的必然性。

12年前,有一个小女孩刚初中毕业就去了法国,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渐渐地,她发现当地公共交通系统的售票处是自助的,也就是你想到哪个地方,根据目的地自行买票,车站几乎都是开放式的,不设检票口,也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性的抽查都非常少。她发现了这个管理上的漏洞,或者说以她的思维方式看来是漏洞。凭着自己的聪明劲,她利用数理统计知识精确地估算了这样一个概率:逃票而被查到的可能性大约仅为3/10000。她为自己的这个发现而沾沾自喜,从此之后,她便经常逃票上车。她还找到了一个宽慰自己的理由:自己还是穷学生嘛,能省一点是一点。

4年过去了,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和优秀的学业成绩让她充满信心,她开始踌躇满志地推销自己,但这些公司都是婉言相拒。最后一次,人力经理对于不予录用她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下面的一段对话很令人玩味:

“女士,我们并不是歧视你,相反,我们很重视你。你一来求职的时候,我们对你的教育背景和学术水平都很感兴趣,老实说,从工作能力上,你就是我们所要找的人。”

“那为什么不收天下英才为贵公司所用?”

“因为我们查了你的信用记录,发现你有三次乘公交车逃票被处罚的记录。”

“我不否认这个。但为了这点小事,你们就放弃了一个多次在学报上发表过论文的人才?”

“不,不,女士。此事证明了两点。一是你不尊重规则。你擅于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恶意使用。二是你不值得信任。而我们公司的许多工作是必须依靠信任进行的,因为如果你负责了某个地区的市场开发,公司将赋予你许多职权。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没有办法设置复杂的监督机构,正如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一样。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雇用你。”

直到此时,她才如梦方醒、懊悔难当。然而,真正让她产生一语惊心之感的,却是对方最后提到的一句话: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

这些人,那些事 第9篇

读吴念真先生的这本书, 每每都为书里的这些人、那些事而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 想到自己一路走来, 也有这些人、那些事值得讲述并且铭记。

当然, 这些人, 那些事说的都是语文的事。

可仔细想来, 似乎又比语文宏大得多。

我在小学阶段十分幸运地遇到了三位朴实纯粹的语文老师。尤为庆幸的是, 对于我这样一个平凡的学生他们都给予了特殊的关爱。也因此, 我知道了语文老师是这样一种人。

我至今记得我的启蒙老师教给了我认真踏实的学习品性。她是一位从民办学校转过来的女老师, 姓李, 在我们村里有口皆碑。她从不当面夸我, 但每次遇到我的母亲, 总要喜滋滋地夸上一番, 说我是她的得意门生。她对我们非常严格, 为我们打下了扎实的识字、写字、说一口纯正的普通话的基础。现在想来其实她自己的语音并不能算标准, 但她善于倾听, 非得让每个孩子都拼读标准为止。至今, 当有人称赞起我的语音时, 我总想起李老师。

到五年级, 去了离村四五里的另一个完小上学, 我碰到了一位姓王的年轻男老师。他上课每次都是激情洋溢, 幽默风趣。我们那时候最喜欢模仿他读课文的样子, 拖长了某些字眼, 仿佛要把人带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 很是令人折服。最为自豪的是我得到一项特殊“待遇”———回家路上, 如碰巧遇到骑车飞奔的王老师, 他必定“吱嘎”一声刹了车, 带我一段, 有一次甚至送到我家门口, 他才匆匆回家。我不知道这于他意味着什么, 于我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不过教完我们五年级, 王老师就被调走了。

六年级, 我又遇到一位温柔体贴的女老师, 也姓王。她十分关心我们, 常常与我们倾心交谈。回想起来, 她是真正走进过我学生时代内心世界的人。她教语文的同时, 特别关注我们的生活, 好多孩子家庭的困境与艰辛, 她都感同身受, 并用她极大的悲悯之心善意地对待我们。六年级的春游, 她知道我很想参加, 但家里又舍不得花这闲钱, 于是就自己掏钱安排了我的春游。那次春游, 她让我待在她身边, 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我, 引得好多同学都羡慕不已。因此, 对于她, 我毫无保留, 无论悲喜, 都会向她倾诉。直至我自己后来也成为老师, 成为她的同事, 她依然如长辈一般地照顾我, 总想着要帮助我。

上了中学、师范以后, 老师们不再是体贴关爱的守护者, 而成为了智慧的引领者和视野的开拓者。也正是在那时, 我开始对语文有了新的了解, 也知道了语文老师还可以是那样一种人。

那是上中学的第一堂语文课。老师姓潘, 是一位底蕴深厚、极具文学修养的人。第一堂课就给我们讲六书 (即字的构成) , 让我们共同思考种种有趣的字的来源。我们都觉得大开眼界———原来平常书写的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原来语文还有如此可以亲近、可以触摸、可以把玩的一面。潘老师在黑板上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管”字, 让我们共同研究这个形声字为何从“竹”部。我突然脑中闪过一个词———管弦!管该是竹子做的乐器, 比如竹笛, 这不就能解释“管”从“竹”部了吗?很多同学也都在苦思冥想之中。我对自己一直很有自知之明, 所以不敢造次, 后来看着实在无人解答我才举起手。老师温和地请我解说, 我吞吞吐吐地说:“这个管字, 从‘竹’部……是不是跟‘管弦’乐器中的‘管’有些联系?”老师一下子高兴起来, 在讲台前转过来走过去, 指着我连连说:“这个人聪明, 这个人聪明!”现在回想起来, 他那时真是情不自禁, 以至于言语动作让我至今记忆深刻。后来的记忆中, 潘老师经常会在语文课中天马行空, 旁征博引, 至今我还能清晰地回想起他讲述《羊脂球》和《红楼梦》时全班默然无声、如醉如痴的景象, 我们真是被震撼了!原来课本之外, 还有那样一个叫作文学的美丽世界, 充满了传奇与梦境!

进入师范学习, 语文分为“语基”“文选”“阅读与写作”。“语基”老师的说话语音标准到令人恐怖, 她对于我们平常的讲话乃至每个字的吐字发音也要求得近乎苛刻。不过我仍然受到了偏爱, “语基”老师常常推荐我为幼儿师范专业的女学生们表演朗诵, 引得我们全班男生羡慕了好一阵子。教写作和文选的老师则不断地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的窗户, 告诉我们世界很精彩, 文字很迷人。也就是从这个时期, 我开始大量地接触纯文学。鲸吞牛饮般的阅读滋养了性情, 开阔了视野, 更提升了我的语文素养。我至今仍清晰记得师范三年级的时候, 我花了将近两个月, 啃了一本《西方文学史》, 做了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 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专注, 那种仿佛饥饿的人得到甜丝丝的面包后小心翼翼地啃食的滋味, 成为我青年时代最为深刻的记忆。那时我想:以后如果能够教语文, 真是很好的。

工作起初的几年, 我被分配在上虞的一个农村完小里。教过很多学科, 语文、品德、音乐、体育, 还带过体训队, 做过辅导员, 甚至成为一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学青年。无论做什么, 教语文是我始终坚守的底线。后来有幸进入阳光学校, 在那儿整整十年的奋斗岁月里, 我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鼓励。

我何其有幸哦!在这些年的教学成长道路上, 碰到的每一位校长都那么真诚, 那么毫无保留地把年轻人推到前台, 并且一如既往地全力培养。其间, 更有很多很多专业而热忱的老师滋养着我的成长, 激发了我无限的生命能量。也正是他们, 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语文老师还可以是这样的纯粹, 这样的无私, 这样的忘乎所以, 这样的真挚守望。

我忘不了手把手把我带上课堂的叶丽华老师。她的热忱与细腻使我从一个理念陈腐不堪、连课感都谈不上的青年教师逐渐摸着门道, 磕磕绊绊地走入语文的正途。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的每一步她都十分关心, 关心到为我提一块小黑板, 准备一句自然流畅的课前谈话, 她的较真的性格使她对我的训练严格到课堂中的每一句话该怎么说, 每个手势该如何做, 每个文本该如何把握语文的内容。如今想来都很庆幸, 正是她给予了我对语文课堂最为直观感性的认识, 原来语文是这么回事。这远比阅读“兵法”有用得多。更为庆幸的是, 她的苛刻并不包含严厉的斥责, 而是如她对待所有她教的孩子似的和煦温润, 真正是春风化雨。

我忘不了带我上路的宋星亮老师, 当时他正是上虞的教研员。在我艰涩的成长岁月里, 他一直充满期待地守望着我。他一次次带我到各个学校上课展示, 不断地挑战我的极限, 挖掘我的潜力。在我参加绍兴市、浙江省优质课比赛的时间里, 他一直全心投入、不离不弃地相伴左右。我犹记得参加绍兴市优质课比赛的前夜, 因为整个教学设计仍未达到我们的预期, 于是两个人困顿不安, 求索不止, 当我突然醒悟并且和他探讨的时候, 他那种兴奋莫名的表情仿佛从晦暗中蓦地走了出来, 一下子明亮了许多。我也记得为了参加浙江省赛课, 在比赛前夕的整整两周时间里, 他每天下了班匆匆吃完晚饭就赶到我的学校, 和我一起磨课, 一起探讨, 一起向特级教师葛银铨校长请教, 一起寻找和坚守我们的语文之路。当这一课在浙江省课堂教学大赛上呈现的时候, 沈大安、钱正权等很多专家老师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我们特别兴奋。想到我们行走的语文之路是正确的, 想到这么多日的辛勤砥砺是被肯定的, 那确实是有着天高地阔的不胜之喜的。

我忘不了一路相伴至今的莫国夫老师。也许是有着共同从完小逐步成长的经历, 他对我一直都远远近近地关注着。随着我的成长, 他已然成为绍兴市教研员、特级教师。然而, 他却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我, 不断地为我铺设平台, 不断地召唤着我成长。在参加全国阅读大赛前夕, 外头是炎炎夏日里的喧嚣蝉鸣, 办公室里却是我们俩高亢的诵读和争论, 引得被搅扰了午睡时光的其他教研员忍不住推门询问。他常常会因为我的一些小小的进步而高兴, 并且津津乐道地向他人推荐和介绍, 我有时候从别人口中知道了都不免汗颜。直到如今, 每每开发出一堂新课, 积累下语文课堂上一些新的思想和体验, 他都想方设法让我在绍兴展示, 并且提出自己中肯的建议。在语文正途的追寻上, 他一直像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不仅守望着我, 也守望着绍兴小语的所有孜孜不倦的前行者。

来到杭州, 完全得益于王崧舟先生的仗义相助。崧舟先生是有着苏轼那种“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慈悲的, 即使对我这样愚钝的人也充满了期待和欣赏。我至今保存着我刚到杭州时他发给我的短信:安心工作, 舒心生活, 开心发展。无论在工作、生活还是在专业发展中, 他都给予我极大的关心和爱护。他的一贯的淡定从容和完美主义包容了我的散漫、焦躁和惶恐不安。接近他, 内心就会变得宁静, 于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天下无非三件事:老天的事, 别人的事, 自己的事”“行由不得, 反求诸己”之类的告诫在我耳边不断回响, 我遇见的他已经完全将这些思想活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中。他对于每个课堂精神的建构、课程思想的展露、教学细节的追求远远超过我的预期。我知道他其实也会有自己的烦恼和孤独, 然而对于周围人, 他却始终面露蔼然的微笑。记得去年我约他为我的小书写序的时候, 他不仅欣然应允, 而且整个序文言笑晏晏、纵横捭阖, 对我的探索和成长不吝赞美之辞, 其提携扶持之情真意切溢于言表, 读来实在令我头涔涔而泪潸潸……我懂得崧舟先生对于我这个来自同乡上虞的后学寄予的厚望, 但我将依然保持足够的清醒, 为着崧舟先生的期待, 继续在小学语文教学之路上追求不息, 问道不止。

回忆经历的种种, 总是充满温暖和喜悦。不能说我的语文成长之路都是那样的坦荡如砥, 只能说留存记忆的往往是这些人, 那些事。正如吴念真先生在书中说的: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 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 因为若非这些曲折, 好像就不会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见别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见的人与事;而这些人, 那些事在经过实践的筛滤之后, 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感动与温暖, 曾经的怨与恨、屈辱与不满仿佛都已烟消云散。

旅游那些事 第10篇

200501营建一个开放、合作的市场

点评:2000年左右, 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延展, 道路客运业一度盆满钵溢, 但是自1984年道路运输业提出行业管理至今, 统一、开放的道路运输市场依旧无解。这篇社论是2005年杂志改版之后的第一期, 在初试的啼声中, 社论提出, “地方保护保护了落后, 地区封锁封锁了竞争。”直到现在, 我们的市场虽然结构调整得面目全非, 也仍然未能摆脱这片社论深刻揭示的困境, 运力调配由行政区划决定令人哑然, 良性的游戏规无从建立致使市场封闭。

200805摆脱“贫民”阴影不是梦

点评:这篇社论, 从对道路客运的传统看法—“不读书, 跑运输”切入, 引出全国联网售票这一并不算新生的新生事物, 通过列举试点的成功案例, 来论证全国联网售票等创新手段都是公路客运摆脱“贫穷”阴影的绝好契机, 然后再进一步说明全国联网售票将带来的众多利好点, 呼吁各方一起努力。整篇文章步步深入、娓娓道来, 流水行文, 一气呵成。

200806在重建静思中沉淀悲痛

点评:该篇社论写在汶川地震之后, 背负着沉重悲痛, 文章以纪念震灾的诗句寄托哀思, 引发读者的共鸣, 然后再徐徐谈起交通运输体系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 阐述公路交通运输应急预案建设及其缺陷。这是一个沉重的主题, 但里面的暴露出来的问题却又如鱼梗在喉不得不言, 促使大家在沉淀中反思, 在沉淀中积累。社论既包含深情, 又辩证客观, 从现实导出现实问题, 警示作用寓于其中, 效果一看便知。

200810不要指望“一招就灵”

点评:2008年8号令《道路旅客运输班线经营权招标投标办法》出台后, 客运从业者异常关注, 纷纷来电询问详情, 本篇社论主要回答了大家的各种疑问。

那时, 最沉重的障碍也许是—是不是真正下定决心要实现“公开、公平、公正、诚信”, 那种浅喊辄止, 惧怕上访, 不敢推进, 折中妥协的“形式主义”, 再好的办法也无力前行无所作为。

在中国办事, 最怕“真正”二字。社论毫不掩饰自己对敏感问题的看法, 直抒胸臆:“新办法出台了, 值得高兴, 但不要指望靠它就能“一招就灵”, 行业只有暗暗练好内功, 从零做起, 从“真”做起—真正营造异地招投标的良好环境, 真正建立规范的质量信誉考核信息发布机制, 真正监督考核企业的承诺, 真正强制线路经营权到期退出, 真正公开公平地实施招投标, 真正建起内有真正评审专家的数据库!”

200812犹记改革初起时

点评:在1978年12月18日以后的岁月里, 交通改革顺应时势, 着手放宽搞活的破天荒试验。各级交通部门针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积弊, 采取了“有河大家走船, 有路大家走车”、“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等放宽搞活的政策, 一池运输春水就此不再平静, 从封闭到开放、从计划到市场、从一元到多元、从僵化到灵活……

30年, 消磨了一代人的英雄梦想, 也成就了一代人的运输成就。历史长卷波澜壮阔, 一个音符, 一个断层, 构筑起一座气魄恢弘的行业大厦。

30年风雨兼程, 30年斗转星移, 30年硕果累累, 30年屡遇雷区, 我们的运输业至今仍不平静。

惊涛拍岸, 波澜起伏。回望历史, 不单纯为求证, 而是要从过去的拼搏中吸取营养, 以寻找拔除藩篱的超强动力;不单纯为思古, 而是“殷鉴不远, 在夏后之世”, 要用智慧做好行业管理与企业经营, 奉献给世界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国式奋斗大戏!

201001且行且珍惜

点评:这篇社论写于《运输经理世界》更名五年的关键时刻。杂志经历了行业向路运并举的风向转变, 感受了大部制改革带来的各种震撼, 目睹诸多运管部门从管理者向公共服务转型的历练, 体会了道路运输向现代物流拓土开疆的拼搏, 品尝了费改税阵痛中的未停痉挛。

“兰之猗猗, 扬扬其香。”兰花风中摇曳, 香气洋溢四方。五年来, 我们密切追踪热点事件、热点人物、新锐思想, 为道路运输业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录, 让“今日新闻成为明日可信的历史”变为现实, 并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

“采而佩之, 奕奕清芳。”美好的事物一旦被合适的人佩戴, 定会让其清雅的芬芳和蕴含的思想亮如日月。《运输经理世界》亦是如此, 她期待着更多有志之士的认可, 期待着您的欣赏与认同, 期待着大家一如既往地合作与支持!

201305转型与回归

点评:这篇社论从神来之笔启幕, “在一个杂志里, 我们做了一个梦。在一个梦里, 我们做了一本杂志。”

然后, 社论展示出国内道路运输业面临的窘境—凌晨休息的政策制约, 生产连续性的割裂, 民众安全信任度的降低, 产业转移后出行需求的乏力, 800公里以上的长途和卧铺客车不再新开班线, 百公里左右城际班车被私家车和黑车瓜分客源, 越来越偏远的客运场站, 竞合者的“白菜价”, 企业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 已有的黄金班线优势不再, 盆满钵溢的场景可能永远盛筵难再, 于是, 转型呼声愈演愈烈。

这种形势之下, 《运输经理世界》正式回归到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办公, 这次回归是杂志的里程碑事件, 编辑部普大喜奔, 正“在一个梦里, 我们孜孜不倦做着一本抱负在胸竿头直上的杂志;在一本杂志里, 我们不遗余力做了一个改良道路运输业到尽善尽美的梦。”

201307小件快运十张面孔

点评:啥也不说了, 真是“砖家”级的排山倒海。

小件快运是一种创新。

小件快运是一种蓝海。

小件快运是一种网络。

小件快运是一种需求。

小件快运是一种科技。

小件快运是一种标准。

小件快运是一种文化。

小件快运是一种竞争。

小件快运是一种学习。

小件快运是一种难题。

201404电召的寂寞与狂欢

点评:应景!滴滴、快的激战, Uber虎视眈眈, 国内的电召究竟有着怎样的寂寞, 人家究竟要如何狂欢?

201409新丝路上的张力彰显

点评:大手笔!大活动!大路线!2014年8月到9月, 交通运输部借助第四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国际交流平台, 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活动形式, “有人”、“有物”、“有事”的活动内容, “入眼”、“入脑”、“入心”的活动思想, 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峰会”、“丝绸之路交通运输主题展”、“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卡车集结赛”和“交通运输文化之旅”活动。

本篇社论高度浓缩了这些博大精深活动的内涵, 总结出:贯彻“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思想张力、推动中国交通“走出去”的外交张力、践行核心价值的文化张力、把握“国内、国际”舆论场的传播张力。

在五种张力的相互支撑下,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峰会”成为交通运输行业不可多得的一次国家级公关传播活动, 成为中国交通面向国际舞台的一次集中“亮相”。

200604 P38李毅中:道路运输要做少死人的事业

点评:在道路运输安全不容小视的形势下, 标题如洪钟大吕, 发人深省。时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认为, 目前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特别是道路交通、煤矿等领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道路运输要做“少死人的事业”。

200707独家标题似近还远解犹未解

点评:针尖对麦芒, 博弈难休止。《邮政法》第九稿的现出江湖, 让快递市场风云再起。业界尚未从“促进快递物流业发展座谈会”营造出的和谐氛围里走出, 新的利益分割争斗序幕再次拉开。

谈起第九稿的神秘发布, 人们不禁疑惑:“和谐快递”究竟是近还是远?想起各方提议的解决路径, 人们暗自思索:突破僵局难道依然遥不可期?

200712 P61十年磨一站今朝把示君

—访天津滨海 (塘沽) 客运总站站长韩勇

点评:十年砺剑, 一朝示人。标题化用贾岛《剑客》一诗,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反映了一座客运站的变迁与光荣, 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并产生共鸣。

200809独家标题小件快跑

点评:记得有一部经典的电影叫《小鸡快跑》, 那是一部“若为自由故”摆脱困境的片子。而小件快运作为一种新兴行业, 无论从其运营模式还是灵活性上, 都有其独特性和先天优势, 可谓是传统客运业的有益补充, 传统货运业的有效延伸。“小件快跑”道出了它的发展优势, 深入浅出, 暗含多种含义供人思索, 立意深远, 创意十足。

200906独家标题“隐形翅膀”助力行业腾飞

点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如火如荼, 节能减排意识深入人心, 这就如同给行业和企业插上一对隐形的翅膀, 助其腾飞。标题形象生动地将节能减排比喻成隐形翅膀, 让人耳目一新, 也如当时流行的《隐形的翅膀》一曲所表达的励志情怀般振奋人心。

200912独家标题“大调研”列传

36第一回

滚滚车流道路客运遇险着

卅年竞合结构调整逞奇能

38第二回

执道循理统计分析遗旧难

审时守度理顺机制谱新篇

40第三回

剑气如虹一元化呼之欲出

柔情似水为黎民撑起晴空

42第四回

多小散乱亟待吹响集结号

更强更大冀望扩张竞争力

44第五回

百废俱兴曾经资金空蹉跎

思则有备祈愿尽显零换乘

45第六回

雪泥鸿爪自主尝试剑气横

虎啸龙吟廿年规划世间惊

46第七回

廿年耕耘车辆技术有喜报

调整思路管理紧扣全过程

47第八回

规范经营转型连锁重服务

擦亮品牌矢志维修专业化

48第九回

一片呼声形势严峻谁可解

十分加固长效机制费思量

49第十回

机制积弱应急管理启疑窦

抽丝剥茧体系健全露端倪

50第十一回

一局棋残市场诚信惊未立

多措并举法规支撑盼春来

52第十二回

殷鉴不远夏后之世犹可追

春意盎然合力经略大平台

54第十三回

结构辨明队伍参公如有待

职能法定敏感消弭若无形

点评:系列标题, 篇章回目, 古典雅致, 独家制作, 经典中的经典。“列传”系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 由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 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这里“拿来主义”将交通运输部新时期道路运输业发展大调研的各项内容“拟人化”, 为13个调研专题各立其传, 为大调研活动鼓与呼。文采斐然、独具匠心, 奇哉怪哉!

201001独家标题2009繁华与隐痛

点评:这是一个文艺范十足的年终盘点封面标题。2009年的道路运输市场, 隐痛与繁华共在, 成功与失败同行。说它繁华, 因为我们目睹并见证一个又一个新的创新、成就;说它隐痛, 因为我们无法忘却成长道路上每一次披荆斩棘, 每一次洗礼与考验。

201309独家标题“气”足, 底气才足

点评:节能减排, 交通运输首当其冲, 其中新能源的利用是关键一步。LNG的推广应用, 离不开供气网络布局的完善、政府的补贴政策、相关配套设施的建立等, 而这些的基本前提就是“气”足, 这样才有底气, 才能大胆出手, 做出一番成绩。该篇独家从不一样的角度来解析LNG的改革与推广, 标题独特到位, 吸人眼球, 是啊是啊, “文气”足, 底气就足。

201408独家标题物流联盟不凡之路

点评:一曲《平凡之路》唱出凡人心声, 同时它用足够的诚恳和坦荡, 演绎出不凡的人生之旅。套用过来, 中小物流企业联盟也将成为“沸腾着的、不安着的”业界新兵, 揣怀着“求生存、求发展”的最初梦想, 演绎一条不凡之路。该独家的主题与歌曲意境不谋而合, 值得点“赞”。

201412独家标题汽车租赁:有机遇就任性

点评:公车改革等各种机遇的到来, 给汽车租赁行业提供非常好的发展平台, 该标题巧借网络热词, 结合当下行业热点问题, 妙笔生花, 主题鲜明切实, 有文采真的很任性。

经典文章

·200505《打造世界上最优秀的巴士公司》

·200508《国内轿运业:迷局待破》

·200511《透视广昌物流现象》

·200612《货运信息网何去何从》

·200612《曹永堂:变革, 从“多元”回归》

·20070203《服务与务实并驾运输与物流齐驱》

·20070203《运管局长谈挂靠:简单否决是错误的》

·200710《坚持“路运并举”发挥“比较优势”》

·200711《密云农村客运:成长中的烦恼》

·200801《在市场和体制缝隙中前行—对话杭州长运董事长、总经理王德润》

·200806《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影响调查》

·20090203《“大部制”下道路客运管理模式何去何从?》

·200909《结点运输八年回眸》

·200912《群体事件中的心理因素与应对措施》

·201001《“非现场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

·201007《道路运输地域限制的合理与悖谬》

·201102《站场资源的商业开发》

·201109《对北京城市物流的思考》

·201308《沧海横流英雄方显—专访

沧州运输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曹永堂》

·201311《“金龙龙翼杯”带给行业的“第一次”》

·20140203《道路客运价格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20140203《我国道路客运30年前景预测》

·201404《杜非:让沱沱工社贩卖信任》

·201404《湖北公路客运“变阵”向前》

·201405《运输企业对卫星导航运营商的新需求》

·201406《创新驾培服务模式势在必行》

·201407《续写东西交融的物流传奇—“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卡车集结暨物流管理创新大赛”即将开赛》

·201407《用国际线路对抗长途客运危机—访北京九龙祥和客运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治》

·201410《@交通北京:传递交通服务“政”能量》

·201410《黄宏生:十年磨一剑, 一个实干家的厚积薄发》

·201411《迈入城市轨道交通大时代—专访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运输司司长刘小明》

·201412《辽宁景区直通车运营模式初探》

张起花

点评:经典代表作实在太多, 无法一一列举

《将不安全因子扼杀在萌芽阶段—专访交通运输部安全监督司副司长翁垒》

《信息驱动物流赶上节能潮—我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探究》

《货运驾培源头堵漏》

《打造物流业灵魂工程》

《让“透明”梦想照进现实—“路歌协同运输管理系统”探究》

《重压之下须强力出击—交通运输部体法司副司长朱伽林谈节能降耗》

《八挂来网”的魅与惑》

余锦境

点评:在2007年年终盘点专题中, 小余给读者奉上了一壶铁观音, 饱含感情, 用意深远, 至今令人难忘, 特录制如下:

审视2007中国道路运输业, 犹如品饮一壶浓郁醇厚的铁观音, 苦中带甘, 在回味之余令人思索其甘苦轮回的缘由与意义。

奉茶只斟七分满, 留下三分是情谊。新年伊始, 我们将2007年运输业界万象进行归类, 萃取精华, “斟上”五十个典型的“为什么”, 一品道路运输盘点浓茶。

观其形:“茶”色鲜润。焦点荟萃中, 燃油税之悬调足各方胃口、计重收费众口难调;广角之下, 冷链物流色泽黯淡, 不容乐观, 物流税收试点由于在减少重复纳税上成效彰显, 因而就如壮结、沉重的极品茶条, 人见人爱。

听其声:从高速路限速质疑、客运大巴被砸到交通局被告, 纠纷之叶入壶, 回声响亮。察其色:“汤”色暗红且清澈不足。虽部分地区公车公营势如破竹、农村客运安监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然运力与运量的协调、行业秩序管理以及运输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依旧阻力重重、举步维艰。

品其韵:茶汤醇厚甘鲜, 回甘带密。细啜一口, 察觉快递业服务标准进行了详细界定、运输大部制呼之欲出。下咽细尝, 可感新时期实行路运并举、城乡公交一体化、运企联合联营乃大势所趋。

一壶香茶喜相逢, 运输多少疑惑事, 皆付此番问答中。

50周年纪念

时光在流淌, 生活在继续。我已不是原来的我, 但心里有一个小角落一直为你空着, 因为这里有关于我们一起的所有故事, 是我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会经常想起, 但也永远不会忘记。

嗨, 老东家!还好吗?

文/张起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突然间变得不太敢回忆了。怕记忆深处有些情景太美好而我又太傻气。怕记忆深处有些故事很感人而我却是写上悲伤注脚的那一个。怕记忆深处一些经历太坎坷, 以至于我现在想起来仍然唏嘘不已。怕记忆深处有一些朋友, 是我非常惦念的, 而他们现在却离我很远……

所以, 习惯了向前看, 并常常提醒自己活在当下, 如此觉得会轻松一些。但不管怎样, 我一直都没有刻意去忘, 曾经走过的路, 看过的风景, 遇到的人, 经历的事全都储存在我大脑的记忆卡里, 并潜移默化成为前进路上的养分。

回忆一下在《运输经理世界》的日子, 那一站风景一直在我心里的一个小角落尘封着, 一旦打开, 千头万绪, 不知如何落笔。但我还是觉得该静下心写点什么, 换个时空看过去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也当是对老东家的新年问候。

快速奔跑的那两年

想到《运输经理世界》, 最先想到的是位于京城西南隅的小院子, 蓝顶灰墙的小楼, 粉白而颇有小古堡式样的大门, 一个足够同事们玩耍的篮球场, 几只不知道从哪里跑来的野猫。一直那么幽静, 一点儿也没有大城市的沸腾气息。

我在这里工作了两年, 也生活了两年。办公室和宿舍一东一西, 每天只需穿过一个不到100米的楼道即可完成黑白交替。或许生活离工作太近, 即便再怎么刻意, 也难分得很清楚, 所以大多数时日都是在两点一线的范围内。

当时, 却一点儿也不觉得枯燥。那会儿还处于奋力追梦的年月, 心中有目标需达成, 所以连慵懒都会觉得很奢侈吧。

细细回想, 那是我成长最迅速的两年, 体现在职位的变化上, 我从普通记者做到高级记者, 最后升任主编助理。体现在能力的变化上, 作为一名记者, 最基本的采写能力有了非常扎实的锻炼。

两年时间里, 无论寒冬还是酷暑, 我很少偷懒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采访, 而是尽可能拜访采访对象, 通过面访提高采访技巧和水平, 积累自己的资源。并养成了不拖沓快速成稿, 为上版之前留足修改时间的习惯。这都对我以后的工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利好影响。

两年时间里, 我学会了如何通过一线去寻找线索, 也学会了对重大选题的策划与深度调查。跟着熊总东奔西跑是常态, 一出差少则一星期, 多则一个月。有关农村客运的调查报道、有关公路客运联网售票的独家策划、有关小件快运的深度报道等至今印象深刻。虽然, 现在读来, 这些内容包装上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但不可否认是特别接地气儿的。

两年时间里, 我跟着熊总学会了借助一切可能的机会, 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力, 拓宽自己的关注面, 也养成了比较自觉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并能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 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素养。至今我仍然记得, 在出差路上熊总会和我分享比较好的音乐、电影、杂志或者图书, 也会突然问我某个生僻的字怎么写, 或某个典故的出处, 抑或某个牌匾背后的深意。有时还会突然考我古诗词、考我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 考得我面红耳赤……

反观逼迫, 那是一种福气

我快速成长的两年也正是杂志社热火朝天发展的两年。我曾亲身参与并见证了《安徽道路运输》编辑部、《西部道路运输》编辑部的诞生与成长, 也曾因《浙江道路运输》杂志的发展而喜悦, 更因《河北道路运输》、《陕西道路运输》等专刊的顺利出炉而感动。每一本姊妹刊的问世, 都是我快速学习锻炼提升的机会。

创刊初期, 从与地方交通部门的沟通开始, 到杂志的风格定位、资源锁定、栏目策划、人员招聘、选题把握, 再到最后的采访、组稿、配图、设计、印刷……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的参与和配合。

我从未想过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还有能耐做那么多事情, 有些甚至是管理的范畴了。但是, 当时杂志社发展迅速, 人手紧缺, 实情时境似乎都不给我选择的机会, 逼迫我去接受, 去面对。

不能否认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我没少抱怨, 也不止一次想过逃离, 但是最难的时光我坚持下来了。时至今日, 回想起来, 这些经历对我而言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如果没有逼迫, 一直在舒适区, 我的潜能不会被激发, 也不会收获那么多同龄人少有的经验, 当然更不会有那么快的成长。

此外, 现在想来, 无论主观还是客观, 逼迫自己去改变的时候, 积极的心态往往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福报。比如, 让业务不仅限于采编, 将工作范畴拓宽之后, 我会有更多机会和领导一起出差, 或者是工作上的交流, 也有更多机会与其他部门的同事深入接触, 接触过程中, 让我从不同的同事身上吸纳到好多至今都非常受用的优点。

熊总每次出差回来, 都会把采访过程中新认识朋友的信息电子化, 既可以加深印象, 也方便日后查找, 向他学习, 我至今保留了这样的习惯。杨总脾性温和, 遇到多大的事情也没见他乱过方寸, 每每看到他气定神闲的样子, 我知道这是我喜欢的, 所以到现在为止, 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我一直努力提升的一种能力。陈总最会与人沟通, 他坚信任何矛盾都可以在坚持不懈的沟通中化解, 从他身上我学会了如何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长生最会在自嘲中排除烦忧、化解尴尬、制造快乐, 有时透过一句玩笑能看到他强大的自信, 这是一种我一直都想学习的能力……

所以, 无论顺境还是逆境, 有人或有事儿逼迫你改变, 或许会比较痛苦, 也可能会付出一些代价, 但确实是一种难得的福报。

离开《运输经理世界》这片我用心付出过也收获了的田地, 是有很多迫不得已, 为此也暗自伤神过。但是, 走出来, 我才发现曾经的经历就是我的本钱, 正是这些经历让我遇见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我打心眼里感谢老东家, 也感谢曾有缘一起共事的同事们。

离开五年多时间了, 轻声问一句:嗨, 老东家, 还好吗?真心祝愿《运输经理世界》越办越好, 也祝愿《运输经理世界》的老朋友及新面孔们一切安好!

这些年来, 每回在媒体书籍中听到、读到“交通”“物流”的字眼, 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看看, 心中掠过一丝久违的亲切感。假如7年前没有离开北京, 没有离开杂志社, 一直在交通运输领域继续学习深挖, 今天的我, 又将是怎样的人生轨迹?

难以说再见

文/余锦境

那是一个带着香味的夏天, 小伙伴们看完《奋斗》, 都想去北京一试身手。而我的电子简历, 幸运地被熊大看到。在广州某个可以上网的书吧, 我花了3个小时, 一口气做完了熊大从电脑另一端传来的考试卷, 不久, 他就通知我可以收拾行李了。

和我想象中的一样, 皇城是全国最优质资源的集中营,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透着庄重、大气。而在北京工作的日子, 更是充实有趣、充满激情和战斗力的。

当年《运输经理世界》的办公点, 是在广安路小井村一座两层楼高的大院, 走廊左边是办公区, 右边是职工宿舍。因为起居方便, 每天一早8点半上班, 我都会在自己的卡座上“煲”电脑, 直到晚上八九点才踱回寝室。听老一点的同事说, 这里曾经是交通部的档案馆, 前身是一座医院。有男同事则阴森森地吓唬我, 我住的宿舍, “恰好就是存放器官的地方”……他可能不知道, 当年的我是一有觉睡, 就啥也不想了的。

再也不是跟在老师后面的实习生, 从此要以职业记者的身份独立采访行业巨头, 心中难免有些紧张、不踏实。或许熊大看出了新人的焦虑, 也或许因为他这个新闻系前辈也曾经有过相似的体会?对于我们这一拨新晋的记者编辑, 熊大很无私地拿出了自己总结多年的秘籍——导语写法分类和精彩案例汇总等, 还贡献了一批行业工具书, 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揣摩。从模仿好的写法套路开始, 再根据采访实际进行修改加工, 慢慢地, 大家的写稿速度和质量都提高了不少, 根据自己的采访风格, 也各自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秘籍”。但是, 别以为抄抄改改就能糊弄过熊大, 没有点新意的内容、没有严密的逻辑结构, 这样的文章, 他是不会收的。

令小伙伴们惊奇的是, 在我们抱怨工作量大, 为一些难啃的“骨头”“抓墙”的时候, 熊大总是淡定地坐在电脑后面, 飞快敲击着键盘, 很快他又完成了一个专题策划、又为地方运管局编完了一本杂志……必要的时候, 他还是会向我们伸出援手。他就好像一个“知识库”一般, 无所不知, 精力无限。

到了阳光明媚的日子, 杂志社的领导还会带领大家去香山摘红叶, 去感受中秋节的卢沟晓月, 去搜寻好吃的美食……或者趁着外出采访, 带领大家沿途摄影采风……

就这样, 在轻松、朴实而又严谨的工作氛围中, 刚刚出土的新苗儿快乐茁壮地成长着。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东、武汉、杭州、江西、深圳、海南……不到半年的时间, 我已经跑过了大半个中国, 采访过交通部和各省市运管局的领导, 也专访了一众汽车汽配企业、物流企业国内外经理人和专家学者, 书架上的名片装了满满一大盒, 在一系列新闻采写中不断开拓眼界。

没想到的是, 2008年的一场严重冰灾, 让南北交通大面积瘫痪。几经等待, 我拿着铁道部的签证, 乘上了大年三十复通的第一班火车, 辗转回到了广东。从那以后, 家里人坚持让我回乡, 不久我便忍痛告别了《运输经理世界》……但是, 那一段段精彩、温暖的回忆, 毕生难忘;在杂志社练就的业务成长和职业精神, 终身受用。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时值杂志社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 我谨向杂志社的领导和同仁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 祝大家新年吉祥、万事顺意、家庭幸福!也祝愿《运输经理世界》宏图更展!再谱华章!

媒体的担当是厚重的。我们报道创新、传递创新、引导创新, 实践创新, 融入行业创新潮流, 与行业一起历经创新之迷惘与阵痛、裂变和新生, 也在风云激荡之间收获激情与力量、智慧与梦想。

以笔为剑书厚重

文/刘淑珍

记者, 让梦想前行

那一年, 背弃教师和学术的轨道, 背着理想和文字, 投奔新闻的热土。

投身记者, 缘起叛逆。那时, 长期的学院生活让我深觉身居“文字牢笼”的无力, 没有找到对社会行动的武器, 挥出去的拳飘飘荡荡在空中。感慨于各类充斥着的无谓喧哗和堂皇炒作, 让人难以捕捉存在真实的温度。没有思想的穿透和责任的担当, 你永远不可能把自己磨成一柄剑。

新闻可以铸剑, 真实砺人以志。对于现状的不满和理想的热衷, 改造着我的行动:希望改变和提升自我, 以有限的人生做无限的穿透和承担, 以笔为旗, 以笔为剑, 以笔为力, 以期对投身的时代和社会做出一些正推动。

这是一位中文系女子的癫狂梦想。新闻的笔, 是厚重的, 也是新锐的。担任《运输经理世界》记者和《长三角道路运输》执行主编, 负责杂志社论和重大要稿的撰写, 是对自我的全新挑战, 是对行业的深入认识, 更有着对新思维、新挑战、新进步的惊喜发现。

记得写过的第一篇文章是《潜泳在物流深处——衢州物流网总经理汤春柳的物流人生》, 这个其貌不扬、行为低调的老总在行业整合和信息化发展方向上的活跃思想、创新魄力深深感染了我, 于是, 我渴望用更多维度、更深入的笔触来诠释一个人物的神髓, 下笔之处深感专业能力的不足和叙述技巧的匮乏, 以为凭文字功夫就能料理的一切, 其实远没有所想的那样简单。

困惑开启学习征程。走在路上, 我逐渐学会洞若观火地洞察事件, 通过新闻了解个案, 掌握规律, 自由自在地发问与解答, 辨别事物最细微的差异, 寻找真实但不落俗套的采访视角, 吸引读者眼球的写作技巧, 进入对学习、生活、工作充满活力的激情状态。小细节, 大视野;淡化的自我, 世界的眼光, 传递新闻世界中的生命、颜色和温度, 让更多的人儿有机会接近存在的本然, 有更多的热情与力量去追求和实现梦想, 有更多的可能把握自己和时代发展的未来, 从而推动社会朝健康和谐的方向上前行。

或许一切皆有因缘。离开《运输经理世界》, 至今我仍带着梦想前行, 潜泳在物流信息化领域致力于推进跨企业、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信息互联互通的梦想, 回想起来, 来杂志社播下的“第一颗种子”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创新, 让媒体有力

1971年9月21日, 《纽约时报》诞生了一个新婴儿, 这个婴儿的名字叫“社论的对面”。取这个名字完全是因为其版面处在社论的对面, 并不意味着观点的相左。这个版面原来的讣告内容被杂感所取代。

这样的创新, 总是以最平凡的姿态打动我。创新, 是记者的使命, 是媒体的灵魂, 是进步的力量。作为一本更多面向官方的行业杂志, 如何准确把握立场, 通过形式、内容的创新, 传递真实声音、引导理性认知、推动行业转型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也是持久的挑战。

为了创新选题, 我们放眼天下, 纵览时政, 深入市场, 聚焦出租汽车行业改革、“拼车”之辩、物流转型、汽车后市场等系列行业发展的热点难点, 盘点风云激荡的行业30年;

为了创新思路, 我们锻炼自己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旁观者、批判者和建设者, 不断创新和丰富观察的视角, 呈现更多的层次和侧面, 以期提供更好的参照和借鉴;

为了创新叙述, 我们了知新闻事件是有生命的、有颜色的、有体温的;而文字却拘泥与时态和表达, 张力有限。但它们同样, 可以影射出许多不被照亮的死角, 因而取舍之间, 就是思考的高度、引导的技巧和创新的张力……

对待当年的每一篇社论, 每一则深度报道, 都像是对待初恋情人, 倾注了立场、温度、理性和热情, 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功夫和“唯恐不够好”的忐忑谨慎同样真实, 在众多拣字挑句、凝智思远的努力中, 我收获着成长和进步, 也了知了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件事情、一种趋势的技巧和重要性, 更懂得了传递理想和方向的意义。

创新之力源于敬畏之心。古人云:“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除了“知之”, 记者还需“知不知”, 自觉地将自己引入“不知不知” (我们看不到我们看不到, 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 的困惑境地。苏格拉底提倡“自知之明”。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知识, 把人带入智慧的境界, 把媒体导入创新的力量。这需要观察者不断置于他者的立场上, 在不断的沟通对话和感同身受中学习成长, 在不断的创新突破中赢得活力和先机。

故事, 让新闻精彩

概念是生硬的, 故事是精彩的。

故事, 让时空丰富, 让历史延绵, 让新闻有血有肉。

深悟故事对于新闻的魅力, 始于熊导师推荐的清华大学李希光老师的《转型中的新闻学》、《新闻学核心》。看他的书之前要有心理准备——准备接受一次极有魅力的布道。如果自己是一堆旷野中的荆棘柴, 则极有被点燃的可能;抑或是那久旱处的禾苗, 在一股雨水的滋养下则极可能暴发出令自然喟叹的力量, 冲破冻土昭示新春。

的确, 新闻报道是事实的图解过程, 而事实在图解化的过程中, 新闻事件又往往会按照记者的价值尺度被剪裁, 纳入其道德、意识形态和利益框架中。因而, 讲新闻故事, 并不是简单的事实呈现, 而是一门精微的艺术, 一门智慧的学问。要把新闻故事写作当艺术一样, 用艺术家那种苦心孤诣的精神、钻研写作艺术, 勇于探索, 尽善尽美, 不留遗憾, 这是应有的新闻写作态度。

那时候, 最乐于做的是在每一篇报道中讲述一个能渗入读者灵魂的好故事, 最起码能突破概念和程式展示一个贴近读者生活的故事。宛如司马迁以故事性的《史记》为历史作传, 新闻的力量和冲击力在于其个人化, 突出有血有肉的人。用人性的观点和一套娴熟、敏捷和精确的手法采写新闻, 以最简单的文字讲述个人的故事、体验为切入, 展现新闻事实, 这是新闻通往精彩的“法门”。

同时, 我也意识到, 好文章好文字是工具, 更要有思想和情感。思想的高度和情感的热度能赋予文字生命和灵气, 让文字之路充满顿悟的欣喜和思维转型的巨大快乐。

故事就是人生, 如今, 《运输经理世界》已成为我的故事, 但故事中的情与思已然沉淀为人生底蕴, 融入生命血液, “健康的思想情感、光明的道德情怀、开阔的胸襟、热情的为人、淡化的自我、世界的眼光和团队精神”这一理想的记者人格正成为我人生实践的方向。

感谢《运输经理世界》赋予的磨砺和成长, 感恩新闻前辈的栽培和关爱, 感恩记者生涯对我人格的塑造和生命的提升。祝《运输经理世界》妙手文章, 铁肩道义, 越行越远!

起初以为, 我对《运输经理世界》并无什么感情。它只是我的一个站点。它兀自在那里, 我仍然要流浪下去。我所想到的关于这本杂志的一切, 其实都是我的情绪。今天我更明白, 在《运输经理世界》的6年, 是我思想流放的6年。是当年跃跃欲试的新闻理想与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相互碰撞的6年, 也是我努力寻找信仰安放人生追求的6年。

致6年流年

文/陆静

《运输经理世界》, 是我的第一份工作。

2008年7月, 带着好奇的新闻理想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离开校园来到这里。

至今仍记得, 因为不清楚规则, 上班的第一个月就因为没有完成发稿量而被扣工资。

自那以后, 每个月写稿都战战兢兢, 兢兢业业。

如果说起初是为了完成任务, 那么之后, 就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

关于情绪

作为科班出身的新闻学生, 对新闻理想多多少少是有点想法和追求的。

1980后的人谈理想, 30年的积累, 让我们更有责任和动力愿意为“理想”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每一次写稿都会在心里想象, 假如谁谁谁读到我的文章会有什么反映, 会不会觉得文章对他们有帮助?还是觉得文章写得很差?抑或是觉得采访不够深入没能表达出他们的心声?这种心理愈到后期愈发明显和强烈。

于是, 很强的使命感出现在脑海里。

就像总是嘲笑别人唱的歌难听, 自己亲自去唱的时候才会发现, 似乎怎么唱都不够好听。

因为写不好稿子, 我没有少挨领导的批评, 情绪低落的时候曾一度怀疑自己几年的新闻专业是不是白读了。但正是在这些批评下, 才让我慢慢写出了自己满意的东西。

我曾经尝试把自己的文章刻录在光盘上保存, 这样很多年以后我还可以回头看看自己当年的成长, 但后来我放弃了, 不仅是因为文章太多,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不想背负太多无关轻重的文字。经历过就已足够。

回望在《运输经理世界》走过的6年, 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从实习生到记者到资深记者到部门主任到执行主编, 我经历了一个学新闻的人在媒体里的几乎全部身份, 尽管角色扮演不够完美, 但是过程很充实。

关乎态度

如果不是出于谋利的目的, 一项兴趣很难坚持到专业的层次。如果把兴趣当成职业来做, 恐怕就是一辈子的事。

对文字的执着, 就像对待生活, 一边坚持着, 尽管也怀疑着。

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 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 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 应该像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在《运输经理世界》的这几年, 我比以前温和了。大概是因为要应付的人和事与日俱增吧。当然, 也许这就是成长。

更多的耐心和韧劲, 是《运输经理世界》赋予我6年的性格。谦和与诚恳, 是《运输经理世界》赋予我6年的品质。

起初以为, 我对《运输经理世界》并无什么感情。它只是我的一个站点。它兀自在那里, 我仍然要流浪下去。我所想到的关于这个杂志的一切, 其实都是我的情绪。但是, 老领导的联系总让我热血沸腾。今天我更明白, 在《运输经理世界》的6年, 是我思想流放的6年。是当年跃跃欲试的新闻理想与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相互碰撞的6年, 也是我努力寻找信仰安放人生追求的6年。

那些人,那些事 第11篇

现居深圳和新西兰的“城市文学”代表性作家谢宏,著有多部长篇小说,这本《他们与她们》是他的第一本人物随笔集。

这本随笔是谢宏人到中年回望岁月时对生命、友情的思考及盘点,全书没有华丽的辞藻,用平实的语言描写了40多位与他生命中有过交集、在记忆中留下光亮、令他怀恋往昔的人,他们中既有格非、李洱、巴桥、温远辉、央歌儿、邱华栋、杨泥、顾城等名家,也有朝夕相处的家人、在异域邂逅的司机、画家、房东等,这些或著名或默默无闻的至爱亲朋及陌生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他们与她们,都在作者的人生轨迹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记。

谢宏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华师大经济系求学时,就结识了当时意气风发、写小说已声名鹊起的格非了。那时,谢宏是“夏雨诗社”的骨干,不久又担任了副社长。毕业回深圳后,在《特区文学》杂志社的笔会上,他又见到了格非,此时已声名远扬的格非后来还认真地为谢宏的小说集《温柔与狂暴》写序,谢宏至今还收藏着这一序言手稿。多年后,当谢宏和另一诗友刘晓芳与格非在北京清华大学附近的“万圣书园”的咖啡馆相聚时,格非已是清华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分手时,三人都抢着付钱结账……一个亦师亦友的格非教授呼之欲出。

谢宏大学时代特别喜欢顾城的诗,他以为,和顾城的接触,也就只到那些作品为止。但是,命运之手将他带到了绿草如茵、蓝天碧海、辽阔壮丽的“白云之乡”新西兰。到了那里才知妻子苏菲学语言的老师竟然是顾城当年的好友。这使得谢宏决定去激流岛探访顾城旧居,完成一桩“伟大的使命”。就在到达那栋年久失修、残破不堪的二层木结构楼房时,却突然下起了小雨,站在顾城家的露台上,在早已廢弃、安静得有些阴森的小屋旁,他怅然感叹着生活和人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丰富性,竟然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当他离开顾城故居时,突然发现那天是12月4日,而顾城那间小屋信箱的号码就是124……

真实,是本书的命脉。全书近13万字,每篇篇幅都不长,这本温暖的、散点透视式的怀人忆旧集,也是一部独特的、并不单单属于他自己的光阴的故事。这既是岁月给予他的馈赠,也是他给予读者的馈赠,让我们也在阅读的同时找寻生命中那些值得感恩、值得珍惜、值得赞美的人和事,并终将发现,其实自己拥有的,远比想象中的多。

2013珠三角经济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近日,由深圳市天一融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深圳市福田区企业联合会、深圳市福田区企业家协会、深圳市天一创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檀悦豪生度假酒店赞助协办的“现行经济下的企业机遇 2013珠三角经济高峰论坛”在深圳沙河东路棕榈泉会所隆重举行。精英荟萃,智慧闪耀。通过此次论坛,为众多优秀的企业家与权威的经济专家、市政领导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间构建了高端的交流平台,就现行经济下企业发展的新机遇给出了具体的阐述,不仅为各位会员企业未来发展推泼助澜,还带动了一股珠三角地区企业互利共赢的合作热潮,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上一篇:腰椎手术下一篇:人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