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那些事随笔

2024-06-23

乡下那些事随笔(精选13篇)

乡下那些事随笔 第1篇

回到久别的农村小住,发现农村悄然无声地发生着一些变化。

爹娘的称谓在弱化。

自90后起,大部分农村人从祖辈称呼父母为“爹娘”改为“爸妈”。00后更无人喊“爹娘”,从称呼上农村已与城市接上轨。

分家不再拉清单。

我的家乡,正在进行宅基地确权。有两个男孩子的家庭借机分家。分家很简单,父母孩子一协商,一处宅子一个户头,一人名下一个宅基证。不再细分家具用具农机具,年轻人根本看不上这些老物件。

生育观念在改变。

过去计划生育管得严,有人偷着多生娃,没有儿子不甘心,倾家荡产被罚款。如今,生个二胎都勉强,罚不罚款也很少有人再生第三胎。

微信几乎人人会。

微信红包,微信聊天,中青年人都会玩微信。家族群,亲友群,同乡群,每人都有几个群,当个群主很时髦。

重视打工轻种田。

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存,种地的都是老年人,粮贱伤农心,年轻一代不务农。

城里买房成目标。

遇到几个年轻后生,没有聊上几句话,先问衡水的房价。已买了房的说话挺自豪,自称早买赚了钱。

买辆轿车装门面。

家中有未婚适龄年轻小伙的,无论有钱还是没有钱的家庭,都有出出进进的私家车。无车就无媒人登门提亲。

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城市在变,农村也在变。向往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奋斗目标。

公众号:一轮红日刘姥姥

乡下那些事随笔 第2篇

一晃已经过了这么年了,自己从一个天真懵懂的女孩逐渐地向成熟迈进,不再那么盲目,不再那么冲动,学会了理智,学会了自我控制,虽然还在进步中,但我对自己很满意!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感动,那些悲欢,那些回忆,我迟迟没有忘记。初中的疯疯癫癫,高中的轰轰烈烈,大学的平平静静。那些人,我会记住一辈子。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那么喜欢一个人,从陌生变到熟悉,从平行线变到相交线,却最终交叉过去,越来越来远。我还是没有忘记你,对不起。没有很轰烈的经历,但那些平淡,那些甜蜜,那些幸福,在心底一直一直存在,一直一直回忆。对于他们,我们是曾经是最幸福的;对于我们,他们现在是幸福的.。回忆好可怕,现实很残酷。异地,是个什么概念?异地,我们到底是没有战胜。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心在一起,应该很美好吧。看着他们他们,心底好苦涩。想着我们我们,便不可自拔。到底是没能在一起,到底是越来越来远,越来越陌生……

人生就是这样,我无语。但是,对于现在的自己,那些事让我成长了不少,我很感激那些年。那些单纯的时光,那些幸福的日子,拥有过就好!总是要向前看!从现在开始,我要重新来过,不管什么环境,我都要做回自己,那些感动就埋葬在我的心底,不许再露出地面,不许!

那些年和学生的那些尴尬事 第3篇

儿子还敢打老子

那年我刚参加工作不久, 一天去上物理课, 在板演练习时, 一学生将题做得一塌糊涂, 因为整节课他都东张西望, 不专心听讲。我的火气一下子上来了, 就骂了他, 还说了责骂他的理由, 最后忍不住扇了他一耳光。

下课了, 我的脚步还没有完全迈出教室, 只听从教室传来了这样的声音:“哎哟哟, 不得了了, 儿子还敢打老子了。”当时, 我听得非常清楚, 只是向后看了一眼。全班学生以为我要发作, 可我却装作什么也没有听见一样, 朝全班同学一笑, 走出了教室。是的, 这位学生正好是我同村的本家, 论辈分他要长我一辈。可三尺讲台之上, 我就是老师。现在想起这件事, 当时我若一时冲动, 再去收拾那位同学的话, 留给彼此的只能是尴尬了。

事过好些年了, 一次到他家去串门, 和他以开玩笑的口吻提起这事, 他却腼腆得如姑娘一般。

手表碎了

在一个数九寒天的早上, 外面的世界大雪纷飞, 九年级的教室却没有按时升炉子。不升火炉也罢了, 只见教室内烟雾茫茫, 熏得人眼泪直流。学生们将门和窗户全都打开了, 教室里温度低到了极点。

按常规此时已经开始早读了, 负责早读的是一位女教师, 她问了有关的情况, 学生们却啥都不说, 一时将这位女老师连冻带熏带气哭起了鼻子。作为班主任的我, 听到这情况, 立马去了教室。原来是负责管理钥匙的值日生生病了, 没有按时将教室门打开。

当时的我不管三七二十一, 走进教室, 扫了一眼, 不由分说, 指定同学升火炉, 将当天值日生、还有班长、生活委员等统统请到了教室外面, 立在了冰天雪地中。一个个盘问:为啥不按时升火炉?为啥早读的教室乱得一团糟?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到哪儿去了?立于雪地中的滋味真是太难受了, 学生冻得直打哆嗦, 就连我训斥学生都有些吐字不清了。就在这当儿, 我扬手向一个学生挥去, 只见他伸手一挡, 我手腕上的表一下子碰在了他的肘部, 倾刻, 一块好好的手表四零八落。我向地面望了一下, 地面白雪皑皑, 也不知道那表门、表针、其他部件都飞哪里了。当时我只好快速收场, 让学生回到了教室。

事后, 我回到原地弯腰去找表的零件, 哪还能找到呢?只等天气晴朗, 冰融雪化了再找, 可冰雪还没有融化, 学生们又将地面积雪清扫了。

过了几周, 可能是学生看着我上课时总不戴表, 全班三十五名同学每人捐款一元, 班长将三十五元钱递给我, 并一再说明那次让老师生气是他们的错, 是他们的不对, 这是全班同学的心意, 让我重新去买一块手表。望着这钱, 我心生感慨, 最后好言相劝让其退给了我亲爱的同学们。

我想碰烂了一块表, 与学生何干?前车之鉴已有, 不记教训, 难道还要再演一次尴尬吗?

我让我“大”看病去

地点:学校操场。时间:课外活动。学生:亮亮 (化名) 。

参加工作的第八个年头夏季的一天。

那时, 我已是学校教导主任了。课外活动时间, 我到操场一看, 发现中午刚浇过水的活动场地泥泞一片。那个时候不论是篮球场还是排球场, 都是土场子, 学生活动晴天一身土, 阴天一身泥。放眼一看有十多个学生在排球场上玩排球。他们将整个场子践踏得泥泞不堪。出于责任, 我喊了一声, 让他们不要玩了, 要他们过来。可听到喊声的他们, 一个比一个跑得快, 只有拿球的亮亮过来到了我的跟前。

此时的我, 因为其他同学不听话跑了, 我把气全撒到了亮亮身上, 不由分说, 扇了他几个耳光, 屁股上又踢了几脚。亮亮开始哭了。刚开始, 我还在一个劲地批评他。可过了十多分钟, 他哭声仍然不停, 不断地抽泣着。我真有点后怕了, 怕将他打出了毛病, 于是, 便将他领到了我的宿舍。

到宿舍中, 我让他洗脸, 说长道短地与他沟通。最终他还是抽泣不止。一时之间, 我没了主意, 去给校长汇报了此事。校长对我说没事的, 让我不必太认真了。我回到了宿舍, 面对还在抽泣的亮亮, 坚持要领他去县医院检查。我怕一旦发生意外, 逃脱不了干系。可亮亮却执意要让他大大去看 (大大, 即父亲或长辈, 他是乡村医生) 。当时, 已近下午放学时间, 我同意了他, 临走还一再嘱咐如有不适反应, 还是要赶快联系我。

那晚我那颗忐忑不安的心一直在颤抖, 很晚才骑上自行车回家。路过他所在的那个村寨的时候, 故意骑车绕他家门前通过, 碰巧遇见了他妹妹, 一问情况, 他哪里是去看病, 正在家中小院玩呢。我故意斜视了一眼, 也亲眼见了玩得正欢的亮亮。那一刻, 我一直悬着的一颗心才算放下了。

自那以后, 我渐渐认识到了不体罚学生也是教师的一种修炼。尤其随着《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我意识到体罚学生是违法行为。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 学生的可塑性决定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 做点错事、出点问题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我总在想, 大人有时都管不住自己, 要做出这样那样的错事, 何况成长中的孩子们呢?让学生做点错事天塌不下来。

乡下那些事 第4篇

我十分不情愿地和爸爸前往乡下的叔公家,一路上我不断地抱怨着:“那是什么破地方,不仅离城里非常远,还没有电脑,没有WIFI……怎么可能过得下去?”在抱怨声中,我们已经到达了目的地。看到叔公的家,我更是崩溃了——寒风把窗子吹得吱呀作响;房里很潮湿,床板也很硬;房梁上随处可见蜘蛛网,有时还可以看见蜘蛛和七七八八的小虫子趴在墙上;更为恐怖的是叔公家竟然连一台电视机都没有,有的只是一台破旧的收音机。

我愣愣地站在门口,十分不愿意相信这就是叔公家。此时,我多么希望爸爸从后面拍我一下,然后对我说:“哎,你干嘛站在别人家门口发呆啊?这不是叔公的家。”可惜这只能是奢望,而不是现实。

在叔公家住了几天,我已经开始慢慢接受了这间“陋室”。可有一点我还是难以忍受——我已经几天没看电视,没玩儿电脑和手机,都快闷死了;每天就是用做作业、发呆和睡觉打发时间,都快要疯掉了。

有一天,我做完作业,又如同往常一样,把头探出窗外,然后在那里发呆。正当我入神地看着一群小鸟上蹿下跳时,一阵嬉闹声把我从自己的世界里拉了回来——一群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在叔公家的晒谷场上快乐地玩着游戏。他们的笑声,刺激着我的童真,让我很想冲出去和他们一起玩耍。可是我不敢,因为我不认识他们。如果他们拒绝我怎么办?那可是很丢脸的。正当我纠结到底要不要出去时,有一个女孩子看见了我,她立即像老朋友一样,笑着和我打招呼,并叫我和他们一起玩儿。我吃惊地看了看其他小朋友,发现他们也都有同样的意思。于是我满心欢喜地跑出去与他们玩儿了起来。

他们非常开心地带着我玩儿了许多新奇的游戏——拦房,点圆,占堡……直到天黑吃饭时才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回到叔公家,晚上躺在床上,回想着白天发生的事,我发现自己有些喜欢上这里了。

在和小伙伴们疯玩儿了几天后,爸爸告诉了我一个“噩耗”——我们要回家了。我开始不情愿地收拾起行李,准备回家。

我们提着大大小小的行李来到村门口,眼前的一幕令我大吃一惊。我没告诉小伙伴们今天要走啊?他们怎么会来村口送我呢?看着他们堵在村口那条路上的架势和快要哭出来的表情,我的心不由得紧了一下,鼻子酸酸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我擦了一下眼睛,笑着说:“干嘛呀,搞得像生离死别一样,我又不是下次不来了,等到暑假我还会来和你们一起玩儿的!”他们听了我的话,也笑了,便让开了路,我与爸爸上了车。上了车后,他们还不忘提醒我暑假一定要来,我笑着答应了他们。

在返程车中,我一直望着车外,仿佛想把这里的一切都印在脑海里。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以后放假我们都来这里。”我惊喜地看了看老爸,重重地点了一下头。

在与乡下伙伴疯玩儿的日子里,我度过了平生一个最棒的寒假,更度过了平生一个最快乐的新年。

教师评语

“乡下那些事”是什么?是自己在乡下过寒假的所见、所闻、所感。习作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自己的不同感受鲜明地描述出来——来时是不愿,埋怨;去时是喜欢,不舍。之所以有这样大的改变,是因乡下孩子的热情好客,而这就自然地反映了习作的主题——农村的物质条件是差的,但那里淳朴、热情的民风却是非常浓厚和宝贵的。

优美随笔:那些人 那些事 第5篇

风儿卷走了躺在地表的黄叶,吹散了天边不知名的云朵,刮疼了行人的脸……在拥挤的人流中,我是那么渺小,平凡得如大海里的一滴水,哪天被蒸发我不敢想象。

习惯了独处,觉得那是一种别样的感觉,孤独的感受是这样的吗?我不敢问。喜欢一个人静静的站在阳台上,耳边听着喜悦的调子,看着在路上走过各类的人,行色匆匆、幽闲漫步、高谈风生、小手牵大手、左手拉右手、骑车慢进,跑步前往……

异样的人和事都在我的眼珠中飘浮,来了又走了,时间在小径上留下了脚印。远方游来一片云,瞬间散了,那是残缺的一种美吗?它们各自寻找着自己的方向,迷蒙吗?我没来得及问。各个角落都有它走过的余香,飘荡不去。多变自由是云朵的一道特色菜。风,是调味剂,煮得它色香味俱全。飘荡在蓝色的天空,那种飞扬的精彩,是奢侈的浪漫。

聚集一切蒸腾的液体,在大海的头顶肆虐,过分的压力使它不得不落下伤心的泪水,云哭的声音只有海听得见,用怀抱接过泪水的那一刻便决定一颗一颗还给它。哭累了,雨停了,当再次收到远方寄来的`自己曾落下的眼泪时,云朵笑了,把自己喜爱的颜色做为回赠的礼物。云说,你现在知道海比天蓝了吗?尉蓝的天空裹着几朵飘浮的云,展现一个个美丽灿烂的笑脸。一阵风吹来了幸福的味道……音乐停止了跳动的音符。

★ 优美随笔600字大全高中

★ 一切安好优美随笔

★ 培根随笔优美段落

★ 关于回忆的优美随笔

★ 优美随笔记忆的悲伤

★ 伤感心情优美随笔欣赏

★ 优美随笔听听夏季的声音

★ 优美随笔不后悔仅仅因为失望

★ 优美游记随笔写作:摩天岭行记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美文随笔 第6篇

一个人走在那些年我们一起生活过的小城,那么多熟悉的面孔却唯独少了你们的存在。站在那一成不变的天空下,呼吸着带有淡淡尘土味的空气,一抹熟悉的气息扑鼻而来,恍惚间又好像回到有你们相伴的时光里。

九龙广场的角落里,烈士陵园的台阶上,百佳超市的零食旁,马有步,黄师傅,过桥,土老坎,这么多的曾经我们一起拥有过。九龙快餐的酸菜包,小吃街的灰豆汤、麻辣烫,还有某人喜欢吃的南坡炒面,你们不在的这一年我都不曾独自踏足。可是,可是这样真的可以封住对你们的爱吗?

一直坚信我们的相遇是上帝的一次精心安排,不早亦不晚,在那么多混浊的.元素中默契的走在了同一点中。可是这样简单的相遇是显然不够的,已不知是谁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打破长久以来的沉默,也不知是怎样的缘分使我们住进彼此的心中。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真的很好……

同样,上帝也是很调皮的。他会使两条平白无故的线相交,亦会毫不留情的打开千万条相交的结,只留那无法自拔的情愫无尽的蔓延。黑龙江、天津、山西、甘肃,四个省份,四条路,四个人,四处的思念。

总在想: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时间真的能倒退。退回你我的回不去的悠悠岁月。只是在那回不去的时光中,因为他们,背后的阳光永远明媚。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高三随笔 第7篇

20xx年6月8号,我收拾起了行囊,离开了亲爱的学校。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将永远停留在我的心中。20xx年,我进入了学校的艺术培训中心,我斗志昂扬的步入了青春的圣院,让我更加坚定的踏上青春这一热土。

在这里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同学,由于是青春的圣院,我们最终都成为了最好的`朋友。也许以前我是一个不太会言谈的学生,但从哪之后我逐渐的改变,也许是青春的热情使我改变,使我进入了青春的乐园。

我依然记得,我们迎着黎明6的曙光,在清新的环境里训练着我们每个人的技能。

但是曾经有人说过,我们不想离开,但是还是得离开。离开不代表永远的分开,那些青春的岁月,会让每个人铭记于心,那是一段弥足珍贵的岁月。曾经的相依相守,我们一定不会改变。

20xx年6月8号,我们怀着希望与梦想离开了我们心爱的校园。我们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青春永不散场。”曾经是朋友,以后将会是永远的兄弟。

三年光阴,瞬息而过,没有半点惆怅,只有思念青春的时光。高考不是终点,他只是人生的初次起步。经过高考,你才会懂得珍惜。珍惜友情,珍惜时间,珍惜你的过去。

心情随笔:那些天,那些事 第8篇

那些人,我从未忘记。一次考试失利的我痛哭流涕,独自走在路上,天空灰蒙蒙的,点点晶莹的雨珠,条条倾泻的雨线,形成了一片片白蒙蒙的雨雾模糊了我的视线,正等待雨水冲刷,却迟迟未至。驻足,抬头而视,是你,朋友。你为我撑起一把伞。使我无惧于风雨,你用安慰的口吻驱散我心中的阴霾,你温柔的目光为我注入力量,我深知,因为有你的陪伴,我的人生才会美丽。

还记得我们一起荡秋千,夕阳斜斜的照在我们身上身影被余晖拉得很长,坐在秋千上的我们一起看夕阳怎样沉睡在树的臂弯中,银铃般的笑声响彻了整个校园。当你将我推向高处时,我瞧着那蔚蓝的天空,由风吹过我脸颊,丝丝缕缕,美好温馨的时刻灌入我的心田,秋千划过的时光见证了我们这份纯真的友情,永远铭刻在我心里。

那些曾经在我心头泛起一层层涟漪的事,我从未忘记,那时我们奔跑在雨里嬉戏打闹,坐在草地上谈天说地,承诺着不分开的誓言。我坚信我们还会在一起没心没肺的哭,肆无忌惮的笑,一起一遍遍数落过去的事情,因双星总会汇聚。

静心回想那些人那些事,一股莫名的不舍之感涌上心头,而面对岁月的流逝,我们却又无能为力,也许对于现在的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展望未来,将一起奋斗的那些天,充满乐趣的那些事铭记于心。

愿多年后,再次相遇时,不是擦肩而过,而是久违的相拥。那些天那些事,让我难以忘怀。

随笔《结婚那些事》 第9篇

我们那结婚挺麻烦的。按照习俗,要请一个媒人,媒人把男方及父母带到女方去,叫认亲。其实和定亲是一个意思,双方家长认识下,选个结婚的吉庆日子。订好了日子后,接着就是买家电装新房。当然,这些都是晨父母在操办。新人负责拍婚纱照买手饰衣物了。

在紧张的气氛中,各方面都准备就绪。结婚的日也到了,先说一下这边的结婚流程。按照这边传统的婚俗文化是结婚分两天:弟一天是分为上头和陪十弟兄,弟二天就是结亲喽。

先来说下上头。上头那天,男方把准备好的一些东西送到女方那边去,准备这些东西也是有说法的.,要八斤酒,八斤肉,八斤鱼,半头猪还有一些糖果衣服之类的东西,都分别放上红包喜字,再由朋友搬上车。当然,搬这些是有辛苦费的,那就是烟。弄好这些东西后,新郎就在朋友的陪伴下于一片炮竹声中去往新娘家中。快到了时,也是一片爆竹声迎接。下车后,朋友们就把物品给搬下来。玩到下午吃完饭后,再把陪嫁品搬上车,都些小型日品及被子床单等。这时女方家长会拿烟出来,完了之后就打道回府。

接着开始下一环节陪十兄弟,也是最热闹的一部分,说白了就是喝酒。男方先洗完澡换上新郎服后,找十个以上(双数才行,不能是单数)的未婚的朋友来陪。从这些人中选几个挡酒(我们这称为左承右相)选几个人就看朋友的多少而定。接着就是敬酒了,这些人轮着来说祝福的话敬酒也只能敬双数。两杯,四杯……只能增加,不能少。桌上喝完了就该没有上桌的敬了,新郎醉不醉就看挡酒的给力不,拿了好处就得拼啊。期间还不能下桌,要去洗手间,给憋着,嘿嘿。吐也不能下桌,等到放鞭炮后才能散席。第一天就算过去了。

心里的那些事随笔 第10篇

心里的那些事随笔

晚上躲在被窝里哭,知道的只有自己

伤了他的心,知道错的时候,却已经晚了

爱他有多深,只有自己知道

当说没想他的时候,他是否知道

自己的心里除了这一生最重要的人之外

剩下的.只有他自己

面对着他,为了不使他担心

努力的让自己微笑

自己柔弱的一面

除了展现给自己

已没有第二个人了

因为除了自己会懂自己,关心自己

没有第二个人了

所以,

好好的真惜现在的自己,现在的青春

现在的姐妹,朋友,爱着自己的人

以及一切的一切

努力的不让他们从自己身边走过

在未来的日子里做陌生人

珍惜吧,好好的珍惜现在的一切

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让自己后悔

现在的决定,现在所做过的事情

让自己以后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自己的姐妹,朋友,哥们儿

以及爱自己的人

班级午餐那些事随笔 第11篇

上了一上午的课,肚子早已饿得“叽里咕噜”乱叫。吃午饭是我们最放松的时刻,也是同学们争做“欢乐喜剧人”的舞台。

贪吃达人

我班有一个“贪吃达人”。瞧她那圆圆的身段,你就知道她多能吃。每天中午一开饭,“贪吃达人”就用筷子敲打着饭盘,边敲边吆喝:“化斋,化斋,不吃的全给我!”话音刚落,只听见这边喊:“我这儿有。”那边也喊:“我也有。”不一会儿,她的盘子里就堆成了小山。可她仍不满足,直到同学不爱吃的`菜都给了她,她才罢休。

挑食达人

说到挑食达人,这个名头非小王同学莫属了,她可是这个班里鼎鼎有名的挑食女孩。一到中午吃饭,就听见她唉声叹气:“唉!这都吃的什么呀?这么难吃,还是人吃的吗?”坐在她后面的同学说道:“这么好吃的饭菜,你还嫌难吃?”小王转过身说:“你觉得好吃啊?那都给你吃。”把菜都送给了后面的同学,她就随便吃两口饭,应付一下老师。等把饭盒送走,她便慢慢品尝起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汤和水果。可自己的美餐还没怎么吃,就都被其他同學一抢而空。就这样日复一日,现在的她已经瘦成一根豆芽菜。

添饭达人

为了能让饭量大的同学吃饱,每个班都有一只添饭盒。我们班的添饭达人就是小徐。小徐同学最喜欢吃学校的蛋炒饭,只要今天吃的是蛋炒饭,他连基本的风度都抛之脑后了。他边吃边瞄着添饭盒,为了抢占先机,最后两口饭他强行塞进嘴里(学校规定,不吃完不准添饭),只见他嘴巴被塞得变了形,脸涨得红红的,三步变成两步,奔到讲台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先抓到饭勺,把最后一点蛋炒饭占为己有,才慢悠悠地退回座位去了。

我的那些事随笔 第12篇

我本该同我的同学们一样,毕业后会找到一个稳定的单位开始人生的第一步,但我没有。我任性放弃了大学所学的专业,一下把自己打回了解放前,个中滋味就不予细说了。

我像个懵懂的孩子一样,走在喧闹的街上,看着那些琳琅满目的饭店招牌,来回踱着步子举棋不定。只是在外观上中意了一家看起来比较干净,装潢很赞的火锅店,我就撞运似的推开了命运的大门。

我至今仍对带我的爽姐心存感激,可以这么说,她是我社会大学的第一任老师,从她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之所以要把她放在第一位来说,就是因为那些零散的日子里,唯有她的样子一点点愈加清晰。

我虽在农村长大,但这些年自己俨然已经被家里养成了养尊处优的大小姐,好像完全失去了自主生活能力。这一点,在我上班的第一天就被所有人看了出来,好在我本着乖乖女的态势总算是差强人意。

第一次学会切葱,第一次学会扫地,第一次学会拖地,第一次学会撤桌,第一次学会上菜,第一次学会认真的打扫卫生,第一次学会对刁难自己的客人微笑面对,第一次学会面对突发事件,第一次学会……

这很多的第一次都是那些普通的人们教会我的,她们教会我认真待人接物,教会我什么是这世界的现实,什么是闪耀着的美好,我静静的看,静静的听,静静的学,慢慢融入,渐渐坚强,然后,她们和我那段晦暗的时光牢牢的长在了一起,并随之照亮。

她们在做着世人所不齿的工作,累着干着,对那些刁难的人隐忍不发一言,却依旧有着自己的生活,笑容随处可见,我曾在心里为她们竖起大拇指,也曾内心无数次激起温暖的涟漪,即便在忙的脚不沾地的境况下,看着她们我总爱感慨万千,何德何能,竟遇见了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们。

我曾把自己的好运气归功于上帝,他一定是可怜我这个顽劣任性的孩子,才赐予我这真实的一切,幸福和快乐触手可及,难过和气愤学会销声匿迹。

大禹治水那些事、那些年杂文随笔 第13篇

民众的怨气,主要是因为,鲧治水,钱也花了,人力也费了,时间也给了,但是,一无所获,甚至越治越乱,大家还是要受洪涝灾害的苦。就因为这,民众甚至认为:这有朝廷与没朝廷似乎没有两样。

禹的父亲被诛杀之后,大禹作为儿子,其痛苦伤心是可想而知的。

大禹的痛苦伤心,里面有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当然,也有对父亲沉沉的痛惜。在禹的心中,父亲九年治水,虽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谁知到头来却落了个杀头的结果:身首异处,死无全尸。这是多么令人悲痛欲绝的结局啊!

生在朝廷的大地上,长在朝廷的制度下,大禹心中虽然说有一腔子的苦痛伤心,可是,面对父亲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却被治罪杀头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他也只能把满腹的委屈和伤心重重地压在胸中、埋藏心底。

能爬上最高统治者的宝座,舜原本就不是什么省油的灯。鲧治水不成,最后,舜砍了他的头。这还没完,舜还要让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业,继续治水。仅这一点看,就足见舜的高明。

舜的这一招不但高明,也十分地狠毒。但是,他能够狠毒地让一般人看到的都是宽宏与仁慈。

舜的这个决定,普通人看不懂,也足见舜的智慧非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九年,多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按照中国向来的传统,一切的经验,都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鲧在治水的九年中,没有以个人名义公开发表过任何治水的心得,也没有与人合写过治水方面的学术论文,这有点不合常理。依舜猜度,鲧肯定是对治水的经验秘而不宣,肯定是把治水累积的知识全都传授给了儿子大禹。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杀鲧时,鲧来不及传授治水的机宜给禹,大禹跟父亲治水这么多年,耳濡目染,应当也有不少自己的体会。关于这一点,可以举个例子,比如那些个有衙内习气的公子哥少爷,他们身上的那些个习气,哪一个是他的县令爸爸、郡守爷爷延师教习的?还都不是生长在那样的家庭中,习染已久,自成其性的!

大禹的确懂得很多治水的经验,在父亲被杀后,他也一刻都没有停止对父亲治水失败的检讨与思索。

舜之所以选大禹继续治水,也是因为一些朝廷的臣工对禹的极力推荐。

关于禹的被推荐,除了他父亲在世时的积累的人脉外,猜想,这位年轻人在他爸爸治水的时候,他一定是紧随在父亲身边的,所以,也是有些功绩的。若是禹没有些功绩,比如拿过“治水青年突击手”、“治水模范”、“治水标兵”、“治水先锋”等的称号和荣誉,得过治水的专项奖金、奖状,甚或还写过一些诸如《治水三论》、《与某某君商榷河流的治理方案》等文章……舜身边的人也不会贸然举荐这么一位毫无经验、毫无业绩的愣头青担当这么大的责任的。

据说,那个时代,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时代。这祸害天下的水如果治理不好,一定会继续危及民众的生命。按照时代的特点,可以这么说,大禹之治水,成功与否,并不是对舜一人负责,而是在负天下人的责啊!所以,这治水,是大事、大大事!

舜的高明,还在于他杀掉了鲧、却要重用鲧的儿子禹。舜之杀鲧,当然有很多杀鸡儆猴的味道,他是在明明白白地给大禹做人样子。杀鲧的同时,舜给禹留下一条活命,让他继续治水。这叫什么来着?对!叫恩威并施。舜是要禹晓得:

大禹,跟随父亲治水这些年,想来你也心中有数,你老爹治水九年,耗费了国家多少钱财?花掉了民众多少税收?浪费了多少人力?难道就让这些民脂民膏白白打水漂不成?

水患没有治好,九年了,你鲧是干啥吃的?这治水的学费,朝廷还是交得起的。泱泱大国、茫茫华夏,这些年,国家多少还是有些积蓄、有点家底的。其实,就本心而言,舜也实在是不在乎鲧花掉的那些个钱财、用掉的那些人力的。只是,钱花了,人用了,没有一点点工作亮点、没有一丝丝工作业绩,没有可以宣扬的政绩,民众依然要受水患之苦,这就麻烦了。俗话说,众愤难平、众怒难犯。眼前的这个状况,朝廷是不能不用心去考虑的。稳定,是朝廷的大计;和谐,是国家的主轴。九年治水无功导致民众怨气冲天,这才是朝廷心里最没有底的担忧所在、这才是舜要杀掉鲧的主要症结所在。

鲧也该着遭殃!废一人而成天下之好,这是舜一贯的原则。是杀是留、孰杀孰留,这也是舜心里非常明白的运筹之道。

一个鲧,在舜的眼中,其实和一条鱼也差不了多少。舜掌握着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他高高在上,就是那刀俎;鲧只是朝廷的一名官员,他生杀由人,不过是那案板上的鱼肉。

所以,在舜的内心来说,鲧吗,杀就杀了,也没有什么可惜的,天下那么多人,少了这一个不少;杀就杀了,也没什么稀奇的,掌权以来,杀过的人也不计其数了,多了这一个也不多。

话虽这么说,作为民众心目中的贤君、明君,舜杀鲧,也要杀得冠冕堂皇,无可厚非。舜自有他杀鲧的门道:

这一来呢,舜要让天下人都知道,鲧他不是个东西,朝廷对他委以重任,让他治水,九年了,竟然什么都没有做成,甚至大有愈治愈坏之势,他这完全是该杀的。这一杀呢,也是要让民众看看他大舜的英明神武。

这二来呢,鲧这么做,主要是针对禹。舜是想要大禹心里有底,这治水的事情,你老爸没有做好,不管情愿不情愿,我还要继续用你。你呢,也必须继续接着干。因为,治水九年,你们家有这个优势、经验和基础;你们家也有这个行业的渠道、关系和人脉。

舜盘算着:如果这治水的事情你禹做好了,那是我识人有术;如果你还和你老爸一样,干不好、没有起色,那你也得死,照样杀头不误。到时候,我大舜再重起炉灶,也让跟在你们家后面的那一帮子人心服口服,断了所有的念想。

舜要杀鲧,要用禹,心中当然早有谋划。鲧的死,不能不说是舜给禹的一个最具杀伤力的下马威。

这水患没有治理好,当然是鲧办事不力。

舜之杀鲧,在舜心里,那是鲧罪有应得:因为朝廷可以给你的,全都给你了,全国治水的最高统领,这位子不算低吧?拿着朝廷一等的俸禄,这薪水不算少吧?要多少钱批多少钱,这支持不算弱吧?要调配多少人力给多少人力,这权力不算小吧?历时九年,这时间也还充裕吧?……怎么还会弄成这个样子?这不痛下杀手,我看这天下可能就会动荡、我这位子也会动摇啊!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舜之杀鲧,这里面对禹的潜台词也很明显:

禹啊,你小子最好识相点,我杀了你父亲,是因为必须借你父亲的人头来平息民怨;没有对你动手,是因为你还有可以利用的价值。这治水系统中,你父亲坐镇九年,谁不知道,你家在这里面的势力有多大。如果你们爷俩一时都死了,这个系统将群龙无首,肯定会乱上那么一阵子的。时下水患无穷,已经让朝廷有些焦头烂额了,这个时候,我也不想再节外生枝,出现更多的麻烦。我杀了你的父亲,留着你,既是对你的警告与恩典,也是对整个治水系统的警告与恩典。九年治水无功,朝廷没有给你们鲧家定个满门抄斩的大罪,没有株连你们的九族同时归天,没有把一众治水的官员全部革职查办、流放蛮荒,就已经是天恩浩荡了。禹啊,你小子应该知道什么叫感恩戴德吧!

舜的处理,也多少可以看出,这是他之所以能够登顶大位的过人之处的冰山一小角。舜没有对鲧家赶尽杀绝、没有对治水系统进行全面清洗,鲧家的相关人等、治水系统的各级官员们,都得齐声山呼万万岁啊!

换个角度来看,在鲧治水无功被杀后,舜不但没有一同干掉禹,还委之以高官、任之以要职,这也算是在杀掉鲧之后,朝廷给予鲧家族的一点补偿、给了鲧家族足够的面子,当然,这也是在稳定治水系统的人心、给治水系统的恩惠。

舜常常会想,在他巡视天下的时候,随便题个字,逢场握个手,哪个人、哪一家不是感动得涕泗交流啊?更何况,这回是赦了你鲧家那么些个本应该入罪的人。

舜深得御人之术。除了心中的潜台词外,舜之杀鲧,在外界看来,还有这样的效果:

禹啊!你小子得明白:朝廷杀你父亲,那是为公;大舜不杀你全家和亲朋,那是他的仁慈。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禹啊,你还有什么可说的?你还不得屁颠屁颠地为朝廷办事、为大舜效力?

就这样,大禹在没有任何选择的情况下,继承了父亲未竟的事业,担任起了治理天下水患的大任。

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对于父亲的死亡,常常会感觉伤心、痛惜。除了对父亲无比的怀念,在大禹的内心深处,当然也有着对朝廷无限的恐惧。

鲧治水九年。

禹治水十三年。

鲧治水的时候,还曾经得闲回家去看看。

禹治水的时候,每每经过家门都不敢回去瞧一眼。

关于大禹多次“过家门而不入”的事,并不是任何人的凭空杜撰,历史大家司马迁写名垂千古的《史记》的时候,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在《夏本纪》里写着:

“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诸位看明白了,首先,可以确定,大禹治水,在外十三年,十三年中,多次过家门而不入。这里有人可能有人会说是“三次”,根据就是有所谓的“三过家门而不入”一说。其实,这里的“三”,是多次的意思,而不是实数“三”。这个就不详细解释了。

其次,大家睁大眼睛看看,司马迁的记载是“不敢入”,而不是“不想入”、“不曾入”、或其他别的什么词。

禹过家门而不敢入,当然有他内心的痛楚。他惧怕朝廷的眼线、他怕落人以口实。

大禹自接掌治水系统的最高指挥官以来,他心里十分清楚,若是再治个九年而毫无起色,那么,他自己的下场,可以想见,一定会比父亲更惨,到那个时候,不但自身不保,九族里这些人的活命、水利系统的一帮子同僚,也可能会在旦夕之间人头落地、一同归西。

每次走过自己的家门前,作为有血有肉的人,大禹就真得无情到都不想进去看看老母妻儿吗?他的事业真得就忙到没有一点时间回家问声安、喝口水的地步了吗?说白了,他还不是怕人心难测、还不是怕流言可畏。就禹而言,退一步来说,先父的罪还没有洗刷干净,自己稍有不慎,性命便休於一旦。周围,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自己,他又怎么能轻易地说话、轻易地行动呢?凡涉嫌与朝廷相关规定有半丝冲突的事情,大禹是一毫也不会去触碰的。这是大禹受任以来,“如临如履”的严格自我约束、自我规范。

大禹的这些事,传到天下人那里,就成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风亮节。这些,再传回大禹耳朵的时候,大约就只剩下苦笑和心酸了。

想一想,其实,治水的时候,大禹也是真够可怜的!

后来,禹就一直保持了他谨言慎行的行事原则和作风。

治水,在那个时代,原本就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可以说,大禹的父亲鲧,是治水的第一人。当时,因为没有可以参考的文献典籍和经验教训,鲧治水,全靠就地作业中的临场发挥、全靠实际操作中的不断摸索。

鲧治水的指导理念和中心思想是“水来土掩”。自打一开始,鲧治水的这个主要思路和方法就是不对的。

由于鲧的视野有限,他一直坚定地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土是比水多很多的。所以,鲧就想着,只要有足够的土,水就没有张狂肆虐的空间。这是他确立治水思想的立论基础所在。

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导致鲧一败再败,最后败到丢了头颅。

其实,关于指导思想的错误,这里还是需要展开说明一下的:

有些指导思想的错误,在短期内是无法用明确的结果来实证的。这种错误的思想一旦确立,就可能延续,就可能固化,在漫长的时日消磨中,很长时间以后最终导致巨大的失败或恶果。

鲧的治水就是这样:

鲧领导治水工作的时候,所确立的“水来土掩”的指导思想,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的确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别无他法可以治理水患的情况下,这种“水来土掩”论所发挥的作用,更加坚定了鲧等一帮人对这一思想的信仰。这种对指导思想的教条信仰,直接导致了大家思维的禁锢和想象力的缺失,以致于他们不能就水患论水患,但凡遇到如何治水的问题,他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水和土纠缠在一起。

禹在父亲被杀头的那一刻起,忽然就有些觉悟了。他开始从源头上检讨父亲的治水工作;他开始认识到“水来土掩”的纲领完全是指导思想的错误。虽然似乎有所得,但是,要靠什么样的理论、原则,要怎么继续治理水患,禹还是没有主意。

禹想了想,要治水,用父亲的那一套理论和办法肯定是行不通了。可是,该怎么办呢?这一时半会,还真不知从何处开窍!

起初那些年,在没有办法的时候,禹还是一边沿用父亲的旧路来治理小的水患,然后,他又一边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尝试,各种能想到的、可以试一下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禹几乎都不会放过。

在治水七八年的时候,大禹的思路终于有了新的突破。经过在实践中总结、在思考中提炼,经过与治水同僚的群策群力,大禹终于明白:治水要了解水性,要从水本身出发,要顺应水的特质,唯有如此,才可以掌握水的一切,才可能将水为人所用,才能减少水灾,才能防范水患。就这样,大禹建立了自己的治水指导思想,那就是“疏通”。

疏通这个思想一旦建立,真是一通百通。大禹治水的业绩一天天凸显了。

等到治水十三年的时候,大禹已经把天下的江河湖泊的水系,治理得井井有条了。

这个时候,因为业绩突出、功勋卓著、天下受益,大禹在民众的声望已经有点“如日初升”的意思了。

当大禹的业绩已现,治水的工作基本结束,舜让朝廷的相关机构组织召开了一次全国治水工作表彰大会。这次会议,规格很高,朝廷的大员,凡是没有出使外国、没有紧急状况、没有重疾在身的,全部都必须参加。这些大员里面,当然少不了大禹、伯夷、皋陶等要角。

这次庆功大会上,惯例的歌舞表演当然不会少。歌舞表演虽然精彩,不过也是点缀而已。重要的、国内外关注的、舆论聚焦的、当然是朝廷大员们的发言、最高统治者大舜的讲话了。

首先发言的是皋陶。他是侃侃而谈,纵论治民之方。皋陶发言的要点:

其一是“敦序九族”。

这一点,是就大的方面而言的,也就是对整个社会的建议。放到后世的社会,演绎之后,大约就是要民族和睦团结、社会秩序要井井有条。

其二是“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

这一点,主要是对朝廷官员的要求和标准,那就是:宽厚而又威严;温和而又坚定;诚实而又恭敬;有才能而又小心谨慎;善良而又刚毅;正直而又和气;平易而又有棱角;果断而又讲求实效;强有力而又讲道理。

皋陶说得是一套一套地。

毕竟人家皋陶是个文化人,而且,据说,他是文史哲全部打通,学识涵养,都是当时全社会都认可和肯定的。

皋陶的发言,真可以说是文采飞扬、旁征博引,听得大禹一愣一愣的。当然,与会的各位朝廷官员也是口服心服的。

舜当然要表现他的英明,特别是在这样的全国性大会上。

遥想当年,鲧治水满九年时,舜就把鲧给杀了;而禹治水,的的确确是花了十三年时间,他才基本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的。

念及往事,舜不能不心里犯嘀咕:

当时,要是假鲧以年,鲧或可治水成功啊!

这个念头在脑海中一闪现,舜马上自己就先笑了。舜对自己说,当年要不是那个恩威并施的策略,说不准再过二十六年、五十二年……这天下还在为水患所困呢!

这样一想,舜又会对自己的高明英武、为自己的谋划有方而在心底里暗暗地击节叫好。

虽然心中的叫好不断,但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面对禹日益升高的声望,在面对禹时,舜还是会有些不自在的——尽管,这种不自在没有人能够觉察。

虽然心中的叫好不断,但是,作为一个对权术了如指掌的人,面对禹越来越受民众的爱戴,在想到禹的时候,舜还是心中有很多的不安与不快——尽管,这种不安与不快只有舜自己心知肚明。

在这次全国治水工作表彰大会上,朝廷的大小官员都谈得热火朝天,似乎每个人都亲历治水过程,似乎每个人都是治水的行家里手。只有禹,一个人神情木讷,找了一个前排不为人注意的地方,默默地坐着。这种场合,禹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动作。这次,禹跟往常一样,也没有半点要表达意见的意思,更没有丝毫要表现自己的欲望。

禹在大会上的一举一动,都看在舜的眼里。对于禹的功劳,舜虽然内心深处有所忌惮,但是,表面上,在与禹相对时,他的那种君王的大度还是丝毫没有缩减。

在大家都兴高采烈地把各自的意见发表得差不多的时候,舜示意大家静一静。原本,大家以为舜要发表总结讲话了,整个会场马上鸦雀无声,准备恭听大舜的训示。

舜笑了笑,说到:

“众位爱卿,我看大家都谈得挺有道理的。大家都说得很好嘛!禹啊,我看你一直都没有说话。怎么样?你也说几句吧!”

“禹啊,你是治水系统的先锋,经验丰富,劳苦功高,你一定有很多的治水经验和治水心得要和大家分享吧!今天大家都高兴,大王我也心情不错,没关系,接下来的时间就给你,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放开来讲,可以畅所欲言、无须拘谨!”

啊!

听到舜点自己的名,禹似乎吃了一惊。他马上起身,对着舜拜了一拜,赶紧说到:

“大王,我没有啥可说的。我每天想到的,就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工作,早日完成大王交办的治水重任!”

禹话还没说完,脸已经通红了。

舜看禹不说话了,接着禹的话茬说到:

“禹讲得很好,简单明了!禹啊,你还有什么想法、经验,继续说!”

“大王,我已经说完了,就这些!”

禹的脸更红了,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

“就这些,好吧,就这些……”

舜重复了禹的话,忍不住笑了出来。朝廷的一众官员跟着舜,一起哄堂大笑起来。

这一笑,笑得禹有点手足无措、坐立难安。

在一众大臣之中,皋陶是打心底里就看不起禹的。皋陶总是觉得禹没有什么文化;禹土里土气的,虽然出身名门,整天在水里、泥里工作,完全就像一个乡巴佬。皋陶总是觉得,禹这种干粗活的人,是不能和他这样的文化人同日而语的。

说实在的,皋陶哪里知道禹工作的苦、哪里知道禹心里的苦。皋陶的父亲没有被砍过头,皋陶没有经历过十三年中多次过家门而不敢入的痛楚。

在舜跟一众朝廷大员笑毕之后,皋陶很想继续表现一下自己,他问禹到:

“禹大人,在您治水的过程中,什么叫做‘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工作’?怎样才算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工作’?这个一定有些门道,请你讲出来,大家好学习学习!”

虽然皋陶的话说得很好听,但是,他脸上那一副毫不掩饰的、对大禹的鄙夷、他浑身上下那一股高高在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的文化人的傲气,全被在场的各位看在了眼里。

禹经历的事情多、见过的人多,他被人说长道短的次数也多。所以,对于别人讲话的口气、对于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禹都不怎么在乎,他也不会放在心上。

皋陶问完之后,禹就一五一十,有条不紊地讲了他治水过程中的工作态度、他治水所处的工作环境、他治水的工作内容等。这些治水的,禹是实事求是地讲,他不需要不涂饰、也用不着夸大。

皋陶听完大禹的讲话之后,内心很是震撼。因为,许多治水现场的太多艰辛是皋陶无法想象的:

比如说,堤坝建了被毁、毁了又建的反反复复;比如说,突降暴雨,被洪水冲走的工人数量的不可计数;比如说,治水工地上居住状况的简陋、饮食条件的艰苦;比如说,民众为治水落下的病症的触目惊心;比如说,为疏通河道、开凿渠沟工人受伤、死亡的惨烈凄凉……

尽管皋陶的内心很有触动,但是,为了面子,他还是很不服气,一副如无其事、不为所动的样子,他淡淡地对禹说到:

“禹大人,你讲得很好啊!”

禹是从亲身体会来讲自己的治水工作的。这工作,凝聚了他心血,饱含着他与治水系统的相依相扶的深重感情。所以,这工作,被禹讲来,自然就深切动人。因为讲得很切实、很真诚,所以,禹讲完之后,现场真是掌声雷动。当然,这掌声,远比皋陶讲话结束后的掌声要热烈许多。

禹讲完之后,其他治水代表也相继从专业的角度,对治水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以后治水的持续进行给出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听完大臣们的高谈阔论之后,终于到了总结性发言阶段。当然,这是舜的专用时间。

舜对参会的大小臣工、治水先进说到:

“今天,大家讲得都很好,水患治理已有了眉目,大王我终于可以安寝几日了。国家这么大,以后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无论如何,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一片掌声……

舜讲话从来就这么简单,从来不会拖泥带水,从来不会拖沓冗长。

“还有一些事,我也要强调一下!”

舜继续讲到:

“你们不要在我面前就好话说尽,在背后又恶言骂完。”

当然,舜这话,是说给皋陶等所谓的文化人听的。因为舜深知这些文化人的嘴脸:人前说一套,背后又做一套;一边享受着既得利益,一便又拆着主子们的台。

说到这里,舜看了看禹,问道:

“禹啊,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禹是实诚人,他赶紧恭恭敬敬地说到:

“大王说得很有道理,我觉得呢,在这朝廷之中,如果好人和坏人同时共进、一起升迁,这样的话,国家永远也不会有政绩、永远也不会得民心!”

舜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自从那次全国治水表彰大会之后,大舜内心的愁苦就一日重似一日。

因为,在那场大会上,舜看到了禹的沉稳,看到了禹的实干。同时,舜也觉得,禹看似木讷,实际是个有独立思想的人。

那场大会最可观的效果,就是舆论的风向全部转到了禹这边,各类讯息一边倒地对禹进行全面褒奖与大肆宣扬。这样一来,舜的压力似乎就更大了:这情形再发展下去,禹的势头眼见就会盖过朝廷了。

尽管舜在万万人之上,他能龙御天下,但是,他也有自己作难的事情。

以前,水患未除的时候,治水是大舜最重视、最关心的事。治水有成,这项工作暂告一个段落了。

国泰民安,朝廷的事可以放一放了,家里的事又推上日程。正所谓“旧恨未了,新愁已至”。

大舜的家事,也是朝廷延续的国事。这个时候,舜的顾虑,舜的愁苦,主要来自于他的那个宝贝儿子商均。一想起商均来,舜就头疼不已。

哎!

舜一人而拥天下,他富有四海,可和万邦,能安民众,可是,他却管不好自己的儿子,这怎么说,都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舜常常想:

你看看商均那臭小子,真是生性傲慢;他自以为他老爸宰执天下,就目空一切;他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他整天只知道闲逛乱游而不务正业;他整天只知道成群结队、拉帮结派地在自己的封地上声色犬马……

他哪里知道治理天下的艰难?他哪里知道管理臣工的不易?他哪里知道有多少人在暗中争权夺利?他哪里知道有多少人在背地里觊觎这国家大位啊?

想到这些,舜心里就无比难过:

百年以后,我要把这天下交给商均吧,从大的方面看,这孩子恶名满天下,舆论的压力一定会恨大,大家肯定会说我“天下为私”、说我把公器做了私产……。

从小的方面看,商均实实在在已经恶形昭彰,不得人心,把这天下交到他手里,这很可能就成了他送命的根源,不仅商均个人,还可能累及大舜家族的家小。

哎!真是作难啊!要是商均他稍微有个样子,我给他找几个顾命大臣当辅佐,再把天下交给他,别人应该也没什么可说的。可是,那小子偏偏一点点都不争气,这表面功夫上首先都过不去啊。

关于商均的事情,舜为了探大臣们的口气,他偶尔也会在大臣们面前看似无意、实际有心地说:

“你们一定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啊,千万别让他们像商均那小子……”

舜这话一讲,大家一般都会不作声,因为商均的恶名实在是太大了。作为臣子,你要说商均好吧,那也谄谀得太露骨了;你要说商均不好吧,人家是亲父子。再说了,要直白说商均不好,舜的脸上也挂不住啊。舜自己说商均的不好是一回事,别人说商均的不是是另一码事。

这种情况下,臣工们不作声肯定是最好的回答。或者,大家干脆就顾左右而言他。比如大禹,每每这个时候,他就会接着舜的话说到:

“对呀,对呀,你看我,娶了涂山氏,才四天,我就治水去了,儿子启生下来之后,我都没有照管过他,儿孙自有儿孙福,大王你也不要想太多了!”

舜每每说到商均时,禹安慰他的话,多少都会让他心里有些感动。这时候,舜会说:

“大王我的政声清明,朝廷也受人民拥戴,禹啊,这里面有很多是你的功劳啊!”

禹不会华丽的辞藻,他只会毕恭毕敬地说:

“大王您过奖了!我只是恪尽人臣之责罢了!”

在发现商均已经恶名外宣、恶行外露的时候,舜要对商均再做什么修正,似乎都已经有些晚了。

因为商均始终是大舜心里的一块重病。作为人父,轻易放弃儿子,或者轻易放弃江山,都是十分艰难的事情。所以,关于商均的问题,类似上面的那种谈话,在各种朝会中,舜大约讲过不止三五次。而且,每次提及商均,都会自然联结到大禹。

皋陶是聪明人,这样数次以后,他似乎看出了点什么。

从这以后,皋陶对禹,态度好了很多,客气了很多,也恭敬了很多。

虽然舜没有直接说过传位立嗣的事,但是,大家都知道,商均已经民意尽失、他大概是如何也扶不起来的。

皋陶从舜的谈话和举动中,看出了舜对禹的倚重。文化人毕竟是文化人,皋陶知道怎么迎合上意。

那个时候,皋陶执掌朝廷的刑罚,他首先从自己的系统开始,号召大家向禹学习,并且慢慢向朝廷的各个系统推行“学禹运动”。

谁要是不听话、不好好向禹学习,皋陶手下的喽啰们就立即把他抓起来,狠狠地修理。

舜是聪明的人,最后,他也想通了:与其把江山社稷、把龙椅宝座传给商均,让商均因为自己的恶行、人心的背弃而最终死于非命,还不如把这天下传给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如此,不但可以保住商均不死,还可以为大舜家族的延续留下一条宽广的大道。

这么些年,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量,舜觉得,禹是实诚人,是可以托付的。再说了,禹的功绩、声望、人气都在哪里,所谓形势比人强啊!如果把民众交给大禹管理,大舜不但可以落一个让贤的好名声,还可以为妻子后代留条生路,这才是活棋!

上一篇:物流董事会工作报告下一篇:高校助学贷款表格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