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2024-05-15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精选12篇)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第1篇

一、加强课内阅读指导

(一) 在指导中阅读, 在阅读中引导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就要读到学生的心坎上,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引导, 不仅要让学生读出文本中外显的内容, 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读出文本深处的东西,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文言文《桃花源记》一文时, 初读课文, 学生觉得作者对桃花源里的景色写得很美, 老师让他们找出写景的句子来进行赏析, 学生做得较好, 这时老师及时交代本文的写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的志向, 可是他生活的时代, 东晋王朝统治集团生活荒淫, 内部互相倾轧, 军阀连年混战, 赋税徭役繁重, 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 心系苍生的作者还有心情写出这么美的景色来吗?作者还有没有别的目的?这样, 在老师的引导下,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指导学生精读, 通过对描写桃花源美景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朗读、吟诵, 领悟内涵, 训练语感, 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只有“真引导”, 学生才能“真读书”。这样, 学生才能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理解作者真正所要表达的情感 (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写, 表达自己对旧社会的憎恨, 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

(二) 在感悟中阅读, 在阅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把书面知识化为自身的语文素质。如我在教《船长》一文时, 我让学生说说“忠于职守”和哈尔威船长有着怎样的联系,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高大形象。顺着学生的阅读期待, 搭起教学的研读框架, 既避免了琐碎问题的追问, 又以这个大问题拉动全文的语言材料。例如在指导朗读第三段时,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面对死亡, 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的意思。由此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这句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德的赞颂, 当面对死亡的威胁, 哈尔威船长做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他忠于职守, 舍己为人, 又一次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要读懂刻画哈尔威船长随客轮沉入大海时高大形象的语句, 语速要平缓, 语调应庄重。这样, 在学生的朗读、品味中, 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 视死如归, 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也呼之欲出。

(三) 进行阅读方法的强化指导, 增强阅读的实效性

阅读方法概括起来就是“读思记”。读的方法主要包括浏览性的泛读, 探求性的速读, 品味性的精读三种;表现在课堂上主要是: 第一步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第二步根据问题, 进行探求性阅读; 第三步赏读课文, 品味重点语句。思即思维, 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综合等思维方法;记就是做笔记, 通过读与思的方式再转化为“读书笔记”形式反映出来。“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读, 能帮助理解语义, 能帮助再现情境, 能帮助领悟内涵, 能发展思维水平。

二、加强课外阅读活动指导

(一) 重视课外阅读训练

专门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为了确保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并使教师能在固定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教师将每天早自习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时间。这段时间, 有时安排学生开展自由的课外阅读, 或让学生自己推荐优秀课外阅读材料; 有时在教师指导下对教师选定的有关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理解; 有时教师举办课外阅读讲座, 介绍文学史知识、大声给学生朗读各种文学作品等。

(二) 适时地开展读书活动

如5分钟演讲、成语典故、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览、创编童话、寓言、故事、古诗擂台、美文点评。

本学期, 我们还举行了“读书伴我成长”班级读书会。在读书会上, 学生们纷纷畅谈了读书的乐趣与收获, 号召大家一起徜徉在书的海洋中, 感受书籍的魅力。学生搜集了许多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格言、对联、古诗名句。如:“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立志读尽人间书, 发奋识遍天下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会后我们组织学生在黑板报上出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专刊。在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栏上刊登同学们的优秀读书笔记、手抄报。

(三) 有效利用已有书籍资源, 积极拓宽可阅读书籍资源

通过调查, 发现学生的藏书量极为有限, 如何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书籍资源, 使可阅读书籍资源发挥更多、更广的作用呢?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 打破局限, 全班范围内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好书共分享”交换活动, 使学生手中已有的好书有机会被更多人阅读。 (2) 我们发动学生每人拿出一至两本书, 聚少成多, 建立班级图书角。这样班级图书角就有60—100本书了, 并选择几位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 做好图书的出借、归还登记工作, 班级同学之间互相换书看, 这样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面大大增加了, 同时也没有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课外时间, 同学们也经常捧着书, 兴致勃勃地与老师、同学谈论着书中有趣的内容。学生置身于高雅的书香氛围中, 耳濡目染, 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读书。

三、加强对阅读的评价激励

积极的评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到学校开展阅读之星的评比、开展的各类读书竞赛活动, 小到教师为学生所写的一句评语, 我们都尽可能地体现积极的评价。如在学生的读书卡上写:你真是个小才子 (小才女) !你真会读书!等等, 短短几句话, 却激发了学生更深的读书欲望。阅读之星的评比更是体现了评价的公正性, 结合平时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采取让学生自荐、投票选举的方法产生后进行表彰。

摘要:有效教学是当前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有效阅读教学是解决当前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现状的迫切要求。本文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简要探讨。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第2篇

一、科普文章阅读指要:

1、科普文的类别 A、科学小品

1、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的形式。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的广泛性,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的题材。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描述式

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

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

(2)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3)故事式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然是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3)谈话式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也容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强。

B、介绍性说明文

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体。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释、阐述的作用。

在传统高考中,纯科技类说明文,如《颅脑与肠脑》;社会科学类说明文,如《铜奔马》;自然科学类说明文,如《沙尘暴》,这些都属于介绍文。传统高考中一般把它们放在第一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侧重考查学生对概念、语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推断的形式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高考把它放在第二卷实用阅读部分,以主观题形式呈现。

1.介绍性说明文的特点(1)知识性

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的“客观”“如实”之上。作为文章,介绍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

(2)直接中介性

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这种中介,不是通过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让读者知道的知识展示出来。

2.介绍性说明文基本结构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总结说明对象。

3.说明顺序(1)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2)时间顺序

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3)逻辑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4.说明方法(1)下定义

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2)分类别

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3)列数字,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4)举例子

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5)作比较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

(6)作比喻

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7)设图表

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

3、科普文阅读要求 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2)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一分一总”,是按时间顺,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

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作者先用“大约”、“可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路,确定答案。

a.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

b.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

c.掌握方法避免失误

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解题造成错误的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

一、科普文章的含义

科普文章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型的特征和性质。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合为一体,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甚至诗的清醇。

二、科普文章的特点

1、短小性。它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现实作用又可以很大。它旁征博引,尺幅千里,能及时反映科学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2、知识性。它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常州给读者。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

3、文学性。它要以优美文字、形象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它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4、思想性。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起启示,发人深省。阅读科普文章,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

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三、科普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 首先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

1、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并记住说明文常使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志。

2、掌握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详细解说对象(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其结构顺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横式结构,二是纵式结构,三是纵横结合式。说明文主体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形式一般又有:并列式、承接式、递进式、总分式等。

3、分析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一些:

第一,定义说明与诠释说明。定义说明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诠释说明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

第二,举例说明与引用说明。举例说明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方法;而引用说明,则是引出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作为依据进行说明的方法。

第三,分类说明与图表说明。分类说明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类说明的方法;而图表说明,则是借用画图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第四,比较说明与比喻说明。比较说明是在同别的事物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而比喻说明,则是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说明方法。

第五,数字说明与描写说明。数字说明是通过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描写说明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4、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而事物的特征又有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之分:一般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志,而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依据。要抓住说明的要点,其要点,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还要学会提取科技信息。提取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其次,再将科普文章当作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

由于科学小品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的笔法和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不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束。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编织虚构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由此,阅读科普文,还要:

1、揣摩写作技巧。科普文的整体布局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2、品析文章语言。一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炼,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二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涵泳鉴赏。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第3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策略探索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目标,当然,作为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更是值得探索研究的内容。因为对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者甚多,但可用于实践且高效化的课堂阅读教学策略还未见可露锋芒。目前,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难以提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一大困惑。怎样的教学策略能使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步入高效化,成为笔者探索研究的目标。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近三个多学期的潜心钻研和认真总结,现已形成了令学生喜欢,自己教得轻松,教学效果明显的可行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

一、研读教材,确定目标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写作思路,围绕教材中可开发利用的文本教学资源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一堂课教什么怎么教,全靠目标来导航。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确定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春》的教学目标是:1.抓住景物特征感受大自然的美,领悟作者喜爱和赞美春天的情感。2.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如何抓住人物个性刻画人物。

二、整体感悟,领会主旨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句和关键词,通过整体感悟把握文章主旨,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写作是讲究气势的,整体把握课文才能追随作者的气势,才能深入的理解文章。这一方法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中用的较为成功。我通过速读课文并展开复述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然后采用抓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梳理了小说的思路: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初步感悟了小说的主旨。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或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化学生,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师生间出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全身心地投入特定的情境,进入忘我的艺术境界。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扮演作者或主人公的角色,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中,才能动之以情地感染学生,使其动之以情地投入到阅读中,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一方法在我教《心声》一课时实验的较为成功。在教学环节中我在以情感打动学生的基础上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李京京,在上完示范课后想对老师说什么?假如你是李京京的同学,你会怎样对待李京京?要求学生畅所欲言,此刻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积极主动的投身到了主体活动之中,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树立问题意识,实现创新阅读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明确目标,把握主旨之后认真研读文本,围绕目标提出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并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设法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勤于探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在新问题不断提出不断解决的过程中,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的创新。如:《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山”和“海”指什么?为什么山铁青着脸?怎样理解“信念凝成的海”?等问题。教师对他们的提问一一鼓励后,顺水推舟,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步入了激烈的讨论之中,经过十分钟的讨论问题的答案已水落石出。学生已明确了事物的象征意义和关键句的含义,此刻教师引导学生顺其自然的把握诗歌的主旨后再用启发式提问:“我们还可以赋予那些事物怎样的象征意义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小草象征顽强的生命;蜡烛象征奉献的人生;月光象征光明;手绢象征友谊……”这样在不断探讨中实现了阅读的创新。

五、合作学习,培养潜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启发学生理解和领悟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此时教师要适当调控,选择与本节阅读课目标吻合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培养其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种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也使学生在不断合作中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

六、类文拓展,扎实巩固

在课堂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选择与探究的文本类似的文段进行课堂阅读拓展训练,既利于检测教学效果,又便于巩固阅读方法。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而通过拓展训练实现人文因素的熏陶。

七、总结收获,适时评价

在课堂阅读教学结束时,教师应指定学生及时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方法,获得了那些启示,悟出了什么道理。并说说今后读类似文段应该怎么读。这样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和感悟能力。期间,无论学生总结是深是浅,教师都应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学生出现的偏差,教师在巧妙纠错的同时鼓励他敢于总结的勇气。这样能使学生获得自信,能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课堂阅读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课堂阅读教学应在阅读目标指引下,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为重点,最终使学生养成勇于提问、善于总结的阅读习惯,达到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目标。

提高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效率浅探 第4篇

一、改革备课形式, 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集体讨论, 确定最佳方案。教师可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和个人的教学风格, 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 用于课堂教学上。这种备课形式相对比较高效, 因为它是开放的、互动的、共享的, 可以避免备课流于形式, 又能实现资源共享, 减少教师无效劳动, 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还能博采众长, 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提高教学效率。而我校教师的备课形式单一, 无论是平时上课, 还是本组的教研课, 甚至市里的优质课比赛, 基本上都是个人备课, 本组教师只是在评课的时候提出意见和看法, 这样就算意见提得再好, 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动因,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培养探究意识, 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积极动手, 积极发言, 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起来。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励性的语言、互动式的课件、情境化的对话表演等, 激发学生阅读、学习、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拿来主义》这课时, 我先根据“单元提示”导入, 学生提不起兴趣。经课后反思, 如果换成由眼下引人热议的电视剧的翻拍、各种娱乐节目的模仿这些内容导入, 引出“拿来主义”的话题, 学生会更感兴趣, 也会更有话可说。而在品味课文讽刺语言这个环节, 我让学生上台表演国人大搞“送去主义”, 将字画“一路挂过去”时的谄媚嘴脸, 学生兴趣大增,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对

三、将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

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时间, 学生才能深入思考, 组织语言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合作的次数要得当。一般来说, 一堂课合作学习的次数原则上不超过三次。次数太多, 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课堂学习时间, 也容易使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 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如在课堂上, 有的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两分钟左右就让学生回答问题。尽管课前学生有预习, 但交流的过程、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的过程在两分钟的时间里是不够的, 这样匆忙, 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 效率不高。又如, 在教学《柳叶儿》这篇课文时, 有教师设置了一个合作探究的环节:分组讨论你生活中的幸福。从阅读课堂的效率来看, 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置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 教师可以直接指名学生谈谈这个问题, 合作探究只会是占用了课堂的学习时间, 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此外, 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要积极合理地评价, 既要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冶情操。

四、问题的设置要具有有效性

自主学习要有效, 首先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效。学生在阅读文本时, 通常是带着教师设置的问题去阅读的, 因此, 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符合课文的特点, 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思考, 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如在教学《蓝蓝的威尼斯》这篇课文时, 有的教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给出的问题是“概括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但是从文体特点看, 本文属于游记, 而且“单元学习”中有说明这类课文的特点, 它往往介绍某个地方的历史、建筑、地理、民俗风情、山水风光等等。如果把问题设置成“看看各个段落主要写了威尼斯的什么”, 这样学生可以更快速地组织问题的答案, 而且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谭仁杰.做研究型教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冬梅.新课程教学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1.

[3]李彦福.备课说课观课议课与教学反思[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7.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第5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图书馆资源;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学习的主动权将逐渐还给学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空间将越来越大。中学图书馆资源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担当的责任也越来越大。中学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要让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求知途径和资料。充分发挥中学图书馆资源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能有效扩大中学生的知识面,有力促进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学图书馆资源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将发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1.体现人文特质

新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强调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力”,“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厚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在交际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来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工具,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生命质量”。

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深入挖掘语文中的人文特质,获取丰厚的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2.突显学法指导

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手段和技巧,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可以灵活贯穿于整个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但是学生主体自始至终的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并由此渐变为阅读活动的自觉行为,这一点是不变的。

3.强调信息处理

阅读首先是以获取文章信息为目的的活动,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信息的检索、筛选、分析、综合(整合)利用等一系列信息处理手段,构成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操作方式。由于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出现意义指向的多样性,这正是对文本阅读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二、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

1.主导主体并重

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学生提出问题实施研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调控。教师要应对需要探讨的问题适时给予选择、定向和帮助,使学生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也就是说,学生要在一定的轨道上充分发挥他的主体作用。

2.学习研究共存

研究是进行学习的手段和方式。教学中的研究要求教师不把构成教学内容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教师创造一种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研究,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研究的内容和策略。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去挖掘隐含在字面意义之内的意义。

3.知识方法整合

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针对问题进行,包括三个环节:吸收信息、分析总结、表达交流,实现多种语文能力的整合。它是对语文学法指导的扩展与提升,是对学习理念、习惯意识等的注入与融合。

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课堂教学方法和自身学习方法、一篇文章内容和多篇文章内容等等的整合,是知识、方法的整合。

三、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指导阅读方法

中学图书馆资源文献导读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可以引导中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会中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中学生自学能力,使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宣传学校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和特点,通过编制馆藏目录、新书通报、开展文献检索专题讲座和书评活动,向中学生推荐优秀书刊,把内容健康、格调高雅、思想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优秀图书作为主要推荐书目,正确引导中学生的读书情趣和阅读倾向。在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介入要把握好尺度,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健康个性,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的组织管理主要体现在充分动员学生上。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阅读的性质、背景、目标、步骤、意义等,使学生有一个概括性认识;还应向学生介绍一般的研究方法,结合实例,通俗易懂;同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尽可能的挖掘出文字所包含的信息,读尽读透,使文中形象完整丰满,使他们不至于盲目无效的去阅读。提出阅读的方向是中学语文阅读指导的突破口,对语文阅读能否有效开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关系到阅读的发展方向、价值、方法、效果,是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取得成效的关键。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形成阅读思维。向学生介绍中学语文阅读中常用的思维方法,要求在学习中有意识地运用。例如:归纳和概括、引申和发展、否定和批判、消化和运用。

2.培养读书习惯

中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重要时期,而良好读书习惯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渠道,是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是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中学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要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中学语文阅读的引导,培养中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如以怎样读一本好书为题,对中学生进行读书辅导,用好书丰富中学生课余生活,开拓视野,充实头脑。开展读书演讲比赛,举办读书笔记会展,评选优秀读书笔记,通过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活动,不断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又如,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设到图书馆,在学生阅览室上中学语文阅览课等;由中学语文教师指导,让中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献查阅等,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二课堂甚至第一课堂。

3.训练信息采集

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养成终生利用图书馆的习惯,给学生以基本技能的教育,使之具有广泛的使用资源和服务的能力。对中学生进行一定的图书情报知识教育,使中学生掌握一定的图书情报知识,使中学生掌握有效治学的一种工具,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师可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围绕中学图书馆资源的选择途径和阅读方法等基础知识以及网上资源检索和利用的方法和技巧等,对学生进行信息能力的培养,以不断提高学生检索、获取、筛选、整理信息的才能。

将中学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利用网络、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工具,进而丰富和拓展传统中学图书馆资源的功能和作用,实现中学图书馆资源的现代化,是中学图书馆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大势所趋。通过应用中学数字图书馆,可以使中学语文教师和中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完成课前、课后的准备和研究工作。知识的范围也能克服课堂、课本的局限,延伸到各个领域。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学习途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支持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将中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课堂延伸到课余的任何时间、空间,将大大激发中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由学生自主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搜集资料并不是盲目的简单综合,而是要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从中提取出有用信息。教师要传授学生资料搜集和整理的方法。如:制定阅读计划、编写书目索引、重视摘录提要、笔录思索质疑等。

4.提高鉴赏能力

学生手中的语文课本和读本有限,而图书馆可为中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多样的阅读手段,可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广阔空间。

当前一代的中学生,其阅读内容和习惯与中老年人甚至青年人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更喜欢阅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趣味性、知识性读物。鉴于此,新课改中的中学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就应该适应当前一代中学生的特点,发挥知识性、趣味性期刊在新课改中的作用。知识性、趣味性期刊应该成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载体,也应该构成应用中学图书馆资源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活

动的内存动机之一。中学生对中学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情况将直接约束中学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应用中学图书馆资源所能提供的服务,又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学习、研究的效益。应重视中学生作为读者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中学生读者的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第6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自身素质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需要我们加以修正、改进,力求使语文阅读教学结合实际,结合时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现今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兴趣淡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学习是积极寻求,还是消极应付?是兴味盎然的吸收,还是厌恶排斥?往往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由此可知,我们不得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加以更多的关注,力争使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材料,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的,调动自身内心的积极因素,这样来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阅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现在的阅读教学内容常有脱离实际的情况,如若不能联系学生实际,则不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同感,在理解上或多或少就会有缺陷。因此,在大方向上要根据总体要求,针对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方法,选择不同内容,力争结合学生实际,给予切合实际的指导。同时,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赋予这篇课文不同的意义,因而应激励大胆超越已有的知识框架,对课文进行再创造,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1]

(三)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通常会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方法,而根据传统阅读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常常只注重一种或两种方法的运用,往往很难做到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就更难做到方法的创新、优化。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进的措施

(一)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

阅读教学目标影响着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也影响着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进行。而它的制定,也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

1.语文课程标准是制定阅读教学目标的理论指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些论述是关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总方针,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以此为依据。

2.学生实际情况。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针对中学生而进行的,学生是主体,脱离了学生则无所谓学习。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针对他们之前学习的内容加以深化,加以补充,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要充分了解每个同学的特殊情况,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文本的体裁、内容和特点。不同体裁的阅读教学重难点不同,需有所区别。而对于一篇有独特写作特色的文章,我们在制定目标时则需要更加留意其独特之处,加以突出强调。

(二)阅读教学内容选择

1.教学内容要恰当。通常我们认为这里的恰当是要求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内容为目标服务。例如高一语文必修1中第一单元是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的学习,它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魅力,理解诗歌中的情感。所以本单元选择了9篇饱含深情且艺术手法突出的诗歌,2篇外国诗,7篇中国诗,以求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诗歌的特色。

2.教学内容要充实。学习内容的充实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了课内资源,充分结合了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论证,才能够把一节课上得有“质量”。

3.做到重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是一堂课的中心,是贯穿于一堂课的灵魂和主线。突出重难点内容,需要教师认真备好课,在课前提前做好相关准备,为重难点内容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其次,由于重点往往又是难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可以结合以前所学内容循序渐进的教学,利于学生接受。再者,教师可以利用板书这一工具,形象地展示出重难点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最后,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合理安排教学方法,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轻松地学习相关知识。

(三)阅读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1.常规阅读教学方法。我们常用到的阅读教学方法有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和情境教学法,这些方法各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应该充分了解他们的区别和联系,合理利用。

2.阅读教学方法的选择。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予以保障。而教学内容也是教学方法选择所必需参考的因素,是说明性的、议论性的还是抒情性的内容决定了采用方法的不同。其次,根据教学主体的自身差异,我们也会考虑采用哪种阅读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

3.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有各自的局限性,各有其优缺。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靠一种教学方法,需要把多种方法合理的结合起来[2]。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各异,教学环境多变,都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选择。

参考文献

[2] 金文俊.创造性阅读教学初探[J].读与写杂志,2009(5).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作者简介:刘婷,女,1990年生,汉族,四川内江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第7篇

一、实现教学角色的互换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教师教为主, 学生学为辅, 整堂课就是老师在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是否理解、是否学会运用不能知晓, 学生没有参与的积极性, 老师也觉得自己讲课很辛苦却又得不到回馈。因此, 首先要转变课堂中学生和老师的相处方式, 学生和老师形成平等的关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 老师为辅, 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要让学生在实际教学当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问题、头脑思考问题、知识去解决问题。

新课标反复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个体阅读, 而阅读的最初感觉只有学生自己去阅读了才能够感知, 是学生与文本对话, 教师不能够代替学生。每个学生的看待事物的角度、经历、知识储备和不同, 面对同一文本, 初次接触的体验也会有不同。从文本解读来说, 每个学生都可能会产生创造性独到的见解;从课堂气氛来讲, 每个见解都有可能引起课堂的波动。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关注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体——学生, 教者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初感。在尊重的前提下, 恰当引导, 使学生最终形成完善的文本感悟, 在不断地体验中,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升对文本感悟能力, 最终提高鉴赏的水平。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标准要求统一课内外阅读, 不局限于课本中出现的文章。学生要学会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实践, 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都要做好自主学习。在课前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阅读, 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课后要通过阅读教材外的数目来巩固老师所讲的内容, 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学会知识。

首先, 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 让学生们在课前做好一定的准备, 在课堂上减少冗长而琐碎的文本分析, 以传授方法和能力为主,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感悟。

其次, 让学生去寻找与所学内容类似的课外阅读篇目, 学会自己查找相应的资料、积累资料, 学习写摘记、筛选信息等。在阅读的基础上, 培养阅读能力, 学会小组交流, 尽可能地复述和谈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将在课外阅读的书目带到课堂当中与同学进行分享, 或者进行一定的小组演示, 自己作为一个施教者来向同学传授自己的方法。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 情境教学

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 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 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 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 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 形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

1.激发情感。只有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 才会给学生创造一个的良好成材环境。在课堂上, 充分运用语文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对于每个学生对文章所做出的合理的理解和认识都予以肯定, 鼓励他们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理解他们, 公平地对待他们, 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

2.融入情境。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 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引入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情景式的教学可以将与阅读相关的音乐和表演或者其它艺术形式融入其中, 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学会阅读, 更学会去欣赏美的艺术。这种教学模式, 使教师与学生, 教材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 从而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用生动, 形象, 准确, 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 使学生积极, 主动地进入角色, 进行语言交流。

(二) 多媒体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课堂教学不单单局限于黑板板书。多媒体手段的引入, 可以使声音图像和教材中的文字相结合, 全方位解读文本, 变抽象文字为可以感知的声音和图像, 直观形象的激起学生的感官感受, 使学生更快进入阅读情境, 体验文本情感。

多媒体可以更多地让学生欣赏与所学文本相关的音频和视频, 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利用多媒体, 可以更加便利的使用网络资源。在日常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配合教学使用, 一方面给课堂带来了属于课外的声音和画面;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五官的直接感触, 让学生更清晰明白的理解文本内容, 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阅读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的能力。

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堂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但靠老师或者只有学生自主没有老师的指引都不能有效地完成学习。因此,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作为教师应当调动一些有利的设施,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知识, 在课外可以加以巩固, 真正的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阅读是人的一种自由的又充满着智慧的享受, 人们在阅读中学习知识, 感受生活, 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 不能靠满堂灌, 满堂讲来实现。学生要学会阅读方法, 成为阅读的直接者, 教师则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师生平等对话关。本文就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生活、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喜欢语文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孙伟.高中语文专题阅读课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 2002.

[2]冉瑞霞.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索[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 , 2008.4.

[3]丛阳.高中语文阅读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4]高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及改进[D].西南大学, 2011.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第8篇

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是:三年的阅读任务压缩在两年完成,剩下的时间用来复习。且不去说,也不说以一般的程式代替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单说在阅读教学中常见的简化现象就很令人担忧。这种对过程的简化,一般表现为:不能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揣摩、体味,只是过快地分析、讲解;由于缺乏“自得”的基础,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往往成为“外加”,不能充分让学生咀嚼词章,动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调动想象、联想去再现、再造,就匆匆地给出结论;因为学生不是“自得”,这种结论即使正确也是“硬塞”的。在阅读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对课文的理解都不同,由此引起的思考、讨论和切磋,是互相启发心智的大好契机,也是锻炼思维、提高言语能力的好机会,理应好好把握。然而不少老师不待学生讨论,便忙着裁定,或者少数服从多数,给出一个答案了事,这样的答案当然只能是“强加”的。对于一些文情并茂、立意深邃的课文,很有必要披文入境、入境染情、审美体味,这是“切己体察”、“涵泳”的内潜功夫,是阅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不少老师总是急于把学生从“境”中强拉出来,要么问这是什么修辞,要么问那是什么手法,甚至挑出几个“知识点”来反复讲解、训练,结果是原本可以成为饱含血肉的、兴致盎然的欣赏玩味,被满堂飞的术语弄得索然无味,理性认识缺乏感性的基石,再好也是“架空”的。阅读还需要不断地整合,将那些对于部分、细部的理解和感悟综合起来,以大观小,又以大观小,从而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课文,有效地纳入自己的图式之中,提高下一次阅读的起点;但不少老师往往匆忙作结,一个“中心”、几条“特点”便完毕,这种不善耕耘更不曾收获的做法留给学生的充其量只是“零碎的知识”和“干巴巴的几条筋”。“过程”被简化,学生不能在过程中自求、自得、自深、自结,当然也不会“自能读书”。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几组关系

(一)文本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文本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凭借,而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欲在这场对话中牵线搭桥,游刃有余,必须立足于文本,建构自己的精神、情感、理智武器,要充分理解作者通过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原文本语言作为这种思想和情感的载体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认识解读文本,才能将人人眼中有的文字激活,让学生产生人人心中有的独特感悟。教师要驾驭课堂上那些有可能出现的神妙莫测的局面,必须感受和理解这个无法逾越的中介,从而处乱不惊、得心应手。另外,教师在发挥解读文本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还必须受到文本特定写作背景、作者为文本所设定的一定的思想、情感的空间制约。教师必须避免脱离文本本身许可范围进行不着边际的理解和批判,这点对于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很重要。

(二)文本与学生的关系。

这层关系是“对话式”阅读要落实的中心。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文章未经阅读时,只是一个多层次的语言框架,其间的“空白”,有待学生发掘、填补。这犹如米洛斯的维纳斯断缺的胳膊,孕育着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它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经验主宰自己的思维活动,建构新的知识和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学生一旦成为课堂阅读的主体,便会在阅读过程中有双重收获:一方面学生通过文本解读走进作者所构造的精神世界,发现那一个个独特的形象,从而感悟其中的生命情志,如屈原遭人诋毁、报国无门的寂寞哀怨,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孤高自傲,杜甫羁旅漂泊、壮志难酬的寂寥忧患,鲁迅洞观世情、疗救国人精神于水火中的深刻与伟大。另一方面,学生又在这精神的洗礼中借他人的思想来锻造自己的思想,借他人的情感来丰富自己的情感,发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另外,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可以寻求到阅读的乐趣,这种乐趣是激励他们走向更深层的思想、获取更丰富的情感的动因。

(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这个三位一体的关系图中,这一对关系是最关键的,因为它关系到整个阅读教学的成效。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后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为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如何强化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阅读教学应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目标。

阅读能力与学生听、读、写的能力直接相关。听、说能力是人的文化修养水平的一种标志,而准确、恰当、优美的言辞往往来源于阅读,阅读材料往往同时综合了书面语和口头语的精华。同时,学生的习作,主要是从模仿范文开始的,认真阅读和大量阅读才能从阅读材料中汲取对写作有关的营养。因此,多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多读应从质和量两方面来理解。语文教学中的多读,首先是多读课文。对一篇语文认真读、反复读和大量读之间,常会形成矛盾。由于学生课程繁重,时间紧,往往无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任务,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性质,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众多的阅读方法中,教师的精力应倾注于精读、略读和速读能力的培养、训练上,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阅读能力,能理解、会运用、有速度,这就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核心目标。

(二)注意把学生的精读训练和教师的讲读内容密切结合起来。

精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有效的阅读能力,切实解决“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因此精读既是教师的指导过程,又是学生调动自己积极性的学习过程,教与学在精读中的恰当结合,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培养阅读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精读和讲读往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是以一篇带动多篇。讲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必须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以多篇丰富一篇。这是扩大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法。一方面,通过讲读,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精读训练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给教师以信息反馈,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促进讲读,取得更好的效果。精读和教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实践证明,精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朗读,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进而提高鉴赏能力。

默读和速读。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识记,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复述和背诵。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主要是通过复述和背诵训练而实现的。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能使背诵取得最佳效果。

精读和评析。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评价。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把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能力。

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进一步地遵循语文的学与教的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就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呈现美好的前景。

摘要:江苏省新的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在千呼万唤之中新鲜出炉, 与往年相比, 有许多改变, 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无疑是它明显提高了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要求提高了, 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停留在原地, 究其原因, 还是语文阅读教学这一环节没有抓好, 对于它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 在具体实施中还有许多不科学的做法。面对新的高考, 语文老师必须转变思维方式, 积极探索, 寻找到一条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高效之路。

中学语文阅读指导教学体会 第9篇

作为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的阅读教学, 其根本就在于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 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领悟文本的丰富内涵;在感受文本的同时, 进一步地深入文本, 在这种深入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阅读的效果和水平;进而受到文本内容的感染和启迪, 从而激发起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语文教师的责任让学生了解阅读的目的、阅读的方法、习惯的养成, 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 引导他们掌握好的阅读方法,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进而引领学生进入神奇的阅读殿堂, 去神游, 去感受, 去领悟, 以此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

一、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和任务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的知识面太窄, 是因为许多学生接触名著太少, 有的甚至对名著全然不知, 而且没有想了解的兴趣。为此, 教学中应该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又要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控制。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阅读前要明确目标和任务, 启发学生用心阅读。首先, 在阅读内容上,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和句子进行解读, 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作出想象和反应。然后在阅读方法上,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 要充分顾及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需要的多样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为其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而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 教师的引导点拨可以算作外因,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核心和基础, 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 并认真地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进入祖国丰富的文学传统和人类优秀的文明进步之中, 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获得新的收获, 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吸收人类进步文化, 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1. 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过:“书有可浅尝者, 有可吞食者, 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 对于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 不可千篇一律进行要求。对于一般或品位不高的书, 可粗读或浏览;对于好的作品应精读, 甚至背诵有关内容, 同时做好读书笔记、搜集整理材料等。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 不失时机进行引导。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文学作品的甄别能力还不够强, 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阅读读物, 在这方面应采取正面引导, 不应一味地管制, 甚至禁止, 关键是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心态去阅读。“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语) 因此, 在新课改条件下, 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显得十分重要。通过方法培养让学生学会认知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2. 让学生尝到阅读的快乐

教师在指导阅读中, 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中掌握阅读的一般要领, 进而找到适合于个体的阅读方法, 以求最佳的阅读效果。阅读分精读和略读两种形式, 根据读物的性质, 应采取不同的形式。再有, 不同的阅读要求, 也决定着不同的阅读方法, 只要在遵循精读和略读的原则的前提下进行, 读法完全可因人而异, 灵活掌握。如: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 朱熹的“熟读精思”法, 皆有特色, 影响深远。

莎士比亚对于读书的认识:“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教师要对学生阐明阅读对于现代公民的重大意义:阅读是未来学习、工作的需要, 是生命存在的需要。

四、培养阅读的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必须要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预习, 在预习时教师要明确要求, 这样可以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并且在空白处做好阅读心得,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做到发现问题, 提出疑问, 在疑问中展开思维, 琢磨并了解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其次要做好摘抄, 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 拓宽阅读领域, 每周摘录2000-3000字的内容, 这样, 逐渐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各样的文章, 突破教材内容, 把阅读拓展到了课外。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语文和其它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 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语文课所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除了具有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的职能外, 同时还兼有丰富知识、培养认知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美感、提高写作示范的职能, 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阅读能力, 与听、说、写比肩而立, 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 似乎早已形成共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 出于所谓的“传道需要”、“写作需要”或“影像代替”, 有的人抹杀了阅读能力的独立地位, 因而阅读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 得不到重视和培养, 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 阅读教学受到广泛重视, 在语文活动中, 无论是教材的编写, 教师的教学或学生的训练都是以阅读为中心的。然而, 虽然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阅读教学现状依然落后,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语文老师传统的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老师的灌输式阅读教学中师生双方一方是主体, 一方是客体, 作为客体的信息, 接受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解主体发出的信息。大多数语文阅读课上, 教师们非常注重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 几乎每篇课文都是精讲精练, 从字、句、篇的理解, 讲到对结构特点、内容要素、语言风格等的理解, 讲了要点还要讲难点, 讲了难点还要讲特点, 讲了特点还要讲疑点。常以一篇生动、丰满的文章按照考点肢解成一道道练习题, 并且强调某某处是考试重点, 于是, 阅读教学成了习题演练场。这样的阅读教学, 除了培养学生会解答习题外, 很少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从文章中领略美感。在分析、理解文章的过程中, 教师是教参的奴隶, 教师做了教参和学生之间的传声筒。学生跟着教师转, 成了懒于思考的奴隶, 这样就大大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的激情和创造的灵感。

二、教学参考书、目标定向、自读提示等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多解性阅读

阅读教学的传统是以给学生总结出、让学生抄录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或主题为终结。这个中心和主题是被教学参考书统一规定了的, 语文教师很少考虑这个中心或主题是怎么得来的, 很少顾及学生对这一规定性的结论有什么看法。许多教师以自己的 (大多数是教学参考书上的) 理解为出发点设计课堂教学, 强行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或专家的思维轨道中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至今仍没有摆脱凯洛夫的五环节 (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这种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 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 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 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等。这种“以授代学”的教学思想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全面发展。

三、忽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一味地强调多练

我国许多中学语文自读课教学存在着忽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把自读课上成了教读课的问题;或者干脆采取撒手不管, 让学生放任自流自己阅读的情况。课内自读课忽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越俎代庖, 把自读课上成了教读课。现在国家反复强调素质教育, 强调让学生“减负”, 但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大量“习题训练”, 以对付各级各类的考试。大量的机械性练习和考试题, 束缚了学生阅读及其能力的发展。没有一个学生不喜爱阅读, 但有很多学生不爱上语文课, 这对于每位语文老师来说无疑是个悲哀。单纯的多练不一定就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必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否则, 一味地强调多读, 不但导致学生不堪重负, 还极易使学生产生惧怕阅读和厌恶阅读的心理。

四、课外阅读时间少, 而且盲目, 阅读内容杂乱, 探究不够, 缺少指导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长期存在一种倾向, 即忽视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少, 阅读面窄, 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大障碍。学生在语文课上直接读到的作品实在少得可怜, 导致阅读效果差, 阅读速度慢。再加上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 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 学生的课外阅读结构严重不合理, 这也是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其不当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隔裂开来, 使课内学习的方法与实际阅读脱节, 致使课外阅读的质量比较差;二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加以指导, 往往是放任自流, 不选荐篇目, 不指导方法, 不检查督促, 其效果可想而知。中学生阅读畅销书的很多, 而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却比较少。如果没有老师的推荐或强制性要求学生阅读, 他们有的甚至连四大名著等国内外一些经典文学作品都没有人阅读。孩子们只热衷于那些漫画、科幻小说等书籍, 看书的时候根本不用动脑筋, 也从中学不到优美的语言。

中学语文课堂群文阅读选文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群文阅读;选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51-01

一、语文群文阅读内涵辨析

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形式,和“单元整组教学”“主题教学”等有联系,但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不是只把文章按人文内涵组合在一起,而是更深入文本内部,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内部结构、核心观点、承载信息,在文章之间形成结构化的“互文关系”,让学生在探索群文时,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和发现能力。有人说,“群文阅读”就是对一组文章加以阅读,其实不然。将一组文章放在一起是件容易的事。我们根据一个主题,从课外拉进几篇文章,进行组合式阅读,这不能称之为“群文阅读”。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组合进来的文章进行一番浏览,也不能称之为“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议题,有需要的将一组文章引进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的有效阅读。所以,“群文阅读”的选文要多角度、多层次、有目的、有梯度地进行。

二、中学语文群文阅读选文问题的提出

“群文阅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有人可能会问,教材里不是已经有一组一组的文章了吗?有的地方不是已经在尝试“单元整组”教学了吗?为什么还要“另起炉灶”呢?

这的确是个关键问题。然而,教材里的一组一组文章,虽是把一篇一篇文章放在一起了,但关联性不大,并且教材的设计本质上还是基于老师的“教”的。而且很多老师肢解了选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忽略了选文之间的异同点,在教学中根本没有起到群文阅读的效果,同时在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也忽略了群文阅读中的文章的选择, 只是简单的对学生说要多读书,却忽略了群文的选取,因此对课内阅读也没能起到较好的巩固和拓展作用,更不利于学生的吸收和消化。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中学语文课堂群文阅读选文策略研究》课题,希冀通过研究,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三、中学语文课堂群文阅读选文的意义

“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时间有限,阅读内容丰富,所以选文意义重大。

“群文阅读”的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文。选文的有效实施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贯彻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地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在有效的选文面前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方法,逐步构建起以学生主体阅读为中心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理念和新课标倡导的“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是不谋而合的。“群文阅读”的有效选文,将会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的效率。

国内外实践表明,如果我们的选文确实做到了符合课堂实际,丰富课堂内容,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引领学生阅读方向,这将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群文阅读”的选文是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也是课堂教学中最慎重的环节。

四、中学语文课堂群文阅读选文策略

群文阅读要发挥出更大的教学价值,应当注重选文策略的研究。

1、研读政策与课标

语文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紧跟国家相关政策指引,把握大方向,熟悉“减负提质”、“全民阅读”、“立德树人”等相关内容,尤其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教学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部分。教师应以系统思维把握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试着思考以下这些问题:我们一共要带领学生学习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按照怎样的排列法则进行分类、排序?每个年段或每个学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当中,哪些是单篇课文教学即可完成,哪些用群文阅读教更好?

2、选文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在群文阅读教育中,要根据阅读对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提出一些过高的目标,例如一周或者一个月之内要让学生读多少本书;让学生读一些成年人都看不懂的书等等,有些根本就是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甚至还会让学生受到阅读的压力,对阅读产生畏惧心理,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有重大的不利影响。

3、所选文章互文性要强

群文指的是“一组文章”,这组文章不是随随便便地凑在一起的,而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即互文性。“互文性”强的一组文章大概是怎样的呢?有位台湾老师曾经编选过一组“友情”群诗,在选文时,反复斟酌,筛选多次,最终确定了5首诗歌:《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和《赠汪伦》。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这5首诗歌?因为《赠汪伦》是描写生离场面,《阿贵只有九岁》记叙的是死别情景,而《打过架那天的夕阳》倾诉了与朋友发生矛盾时的烦恼,《我喜欢你》《等待》则表达的是和朋友的深厚情意。也就是说,这五首诗不仅是在讲“友情”,而且是从不同侧面讲述友情。学生读这一组文章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什么是朋友”,从而最大限度地丰富对“友情”的理解。

互文性强的群文传达给学生一种明确的信息:不能只背零碎知识,而是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学会了整合,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才可以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群文阅读的“互文性”就是要帮助身处“碎片化”时代中的孩子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去面对阅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蒋军晶.群文阅读:阅读教学的跨越式变革[J].小学语文教学,2014,(4).

[2] 蒋军晶.文章能不能一组一组教?[EB/OL].

[3] 刘素珍.群文阅读”选文的意义[J].语文天地,2016,(3).

如何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第12篇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切实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最终取得“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俗话说:“师傅引进门,学艺在自身。”这句话中的“引”就是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那么如何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1. 要确定主导的内容。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难点、易混点,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白,通过学习要获得什么,学会什么,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易混淆。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其次,要结合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告诉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习方法的掌握远比学习知识重要。达尔文说过:“一切学问中最重要的学问就是关于方法的学问。”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能够结合学生实际,多给学生提供些有效的便于操作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这也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只有向学生传授了学习方法,才能找到阅读和理解的金钥匙,让他们真正学会学习,终身受益。

2. 要掌握主导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到底该采取什么方法去主导,也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没有“万能定律”。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要掌握。主导不是包办,不是命令,也不是强制,而是如拍电影一样,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教师引导和示范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如《荔枝蜜》一文,在教学过程中,可先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及课文下注理解文字,在必要时教师给予强调,对重点字词含义加以点拨,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自读、集体读、比赛读等),通过阅读感悟文章,最后就文章主旨和写作方法加以点拨。

3. 要准确把握主导的度。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对主导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数,要把握好尺寸,该引导时引导,不该时则放手。如果主导的过多,会让学生形成依赖心理,或者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学生个性,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反之,如果引导的不够,学生学习起来就会产生困难,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用心去体会、去琢磨、去把握,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激发起来,在教师的指导示范下,学生乐于学习和善于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发挥到恰到好处,这才是教师主导的度把握比较好的效果。

二、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我们要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充分依靠学生,相信学生有无限的学习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一定完全按照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去做,他们有时会突发奇想。对于学生不合规矩的做法,教师要有耐心,要进行认真细致地审视,不可轻易否定。即使他们的做法不正确,也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本着关心爱护学生的原则,耐心做好解释,做好引导工作。对于学生的奇异思维,要善于寻找其合理的成分,发现其闪光之处,要热情肯定,及时表扬。在平常的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叛逆”,往往隐藏着创造的火花。虽然不能说“叛逆”就是创造,但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叛逆”就没有创造。许多科学史、发明史上的生动事例,无一不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在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果我们老是不相信学生,总是把学生固定在教师自己的思维模式中,又怎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2. 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引导学生在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学习,也就是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大胆让学生自己动脑想,动手做,但并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的“放羊式”的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得力,引导得法,才能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如句析法、层析法、批注法、感受记录法、领悟自得法等,引导学生坚持对这些自主学习方法进行实践,就能不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教师要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首先,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若不能把一定的学习时间下放给学生,给学生包办一切,那么自主学习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比如,针对课文的一个片段或一处情节,学生还没来得及学,教师就开始讲解了,由于时间过少,学生学习不够深入,这就会影响学习的质量。对于语文课中的字词和作家作品,教师可不给学生详细讲解,让学生借助手中资料,该查找的查找,有疑难的话可几人讨论解决,必要时再问教师,这种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获得的知识会比教师讲解印象深刻得多,同时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吕淑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恐怕没有哪一个学科能比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的了。”生活中处处皆是语文,学生对语文自主学习的空间不能仅仅限于课堂,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由课堂向广阔的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去感受语文知识,获取真知,培养能力。

总之,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在实际教学中,二者也很难分开。学生要自觉地去学习,但学习中方法的失误,则要靠教师去纠正;学习中的缺漏,需要教师去弥补;学习中的疑难,需要教师去质解。唯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才真正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实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优化。

摘要: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唯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才真正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实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优化。

上一篇:非工程措施建设下一篇:稳定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