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情绪管理

2024-06-23

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精选12篇)

幼儿教师情绪管理 第1篇

辽宁省教育厅编写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概论》认为情绪管理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 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 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1]。至今, 情绪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国内外许多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 大部分的定义认为, 情绪管理研究关注的是个体, 并没有把组织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忽略组织的情绪管理。回顾以往研究, 笔者认为, 情绪管理应该是个人或者组织对于自身或者他人的情绪进行认识、评估并进行修正性的调整, 以便个人或者整个组织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一个过程。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 大部分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有组织的集体活动, 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老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可以说, 师幼交往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 而且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 幼儿教师只有力求使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和谐统一, 才有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 在集体教育过程中, 幼儿教师情绪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 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是提高专业能力的关键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着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幼儿教师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保持积极、快乐、振奋的情绪状态。情感的动力功能告诉我们, 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普遍的增力或减力效能。一般情况表现为:当一个人的情绪高涨时, 情感趋于发挥增力作用, 而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 则趋于发挥减力作用。幼儿教师只有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才能感知敏锐, 思维灵活, 头脑清醒, 判断准确, 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展示, 而不良情绪则会抑制、干扰教师的认知过程, 使教师的能力无法正常施展。

(二) 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是良好师幼关系建立的基础

师幼关系是以情感交流为基础和动力的, 可以说情感关系贯穿整个师幼交往过程, 渗透于一切师幼关系中。幼儿对教师的依恋关系是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并产生好奇心、学习兴趣及探索行为的前提条件, 也是幼儿自尊和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如果幼儿不能产生这种依恋感, 就可能产生畏惧、提防心理, 心情焦虑、无心活动。幼儿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情绪对幼儿情感体验的影响, 及时调整工作方式, 对幼儿采取积极的支持性措施, 尽可能使幼儿感到愉快, 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

(三) 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是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保障

在幼儿阶段, 只要有合适的外界诱因出观, 个体就会产生高兴、亲爱或恐惧、厌恶、焦虑、愤怒等一些或积极或消极的基本情绪体验。观察研究表明, 诱发幼儿园孩子产生消极情绪的因素以来自幼儿教师的批评或责怪为多, 而且孩子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更深刻, 持续时间较长。在师幼交往的过程中, 很多时候教师是动作的主动发出者, 当教师的行为带有负面情感时, 幼儿的情感交流会出现恐惧, 不能积极正面地回应教师, 使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 不利于幼儿其他活动的开展, 并影响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 幼儿教师的情绪是幼儿教师创造性工作的前提, 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它通过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 影响幼儿身心发展, 影响整个幼教目标的实现。

近几年来, 学前教育学者把关注点集中在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上, 从不同角度出发, 共同探讨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 使幼教工作者从实践出发, 合理调节、管理自己的情绪, 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幼儿教师怎样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儿童教育观

教师的爱是幼儿教师高尚情感的源泉。幼儿教师的情绪情感既受个体心理水平的制约, 又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情绪情感的复杂性和可塑性。教师作为一种全社会尊重的高尚职业, 不仅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智能的发展, 而且通过为人师表促进幼儿道德素养的提高。教师对幼儿的呵护和厚爱是一种激发幼儿生命活力的肯定性情感。在师幼交往中, 这种情感的流动使教师产生积极的情绪冲动, 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幸福的、崇高的, 促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而转化为幼儿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 持久、稳定和积极的情绪情感, 来源于教师对幼儿的真心关爱和呵护。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把每个孩子看做充满特性的不同个体, 因材施教, 德育并重, 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二) 幼儿教师应形成情绪转变的心理机制

在师幼交往中, 情绪的敏感性和易传导性要求幼儿教师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宏观视角认识和看待自己的情绪情感, 从幼儿的实际出发, 并努力地调整、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教师的职业要求每一位教师走进教室后, 将一切烦恼暂时抛诸脑后, 将那些引起自己情绪波动的记忆暂时忘却或抹掉, 全身心投入教育活动, 这一点更体现在幼儿教师身上。当一个幼儿教师经常做到只要处在教育情景中、处在师幼交往中就主动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自觉地实现情绪转变, 以快乐、饱满和振奋的情绪感染幼儿, 长此以往, 就能逐步控制自己的情绪, 进而管理情绪。

(三) 运用表情艺术让幼儿充分感受教师的情感魅力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情感丰富并且情绪多变的幼儿, 他们的世界并不是理性、客观的世界, 而是依靠他们的想象和情感构建的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原因是幼儿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理解都是以情绪情感的体验为前提的, 是不稳定的。幼儿行为的情绪化特征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积极运用表情艺术, 创造快乐、友善和自信的情感氛围, 让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充分感受教师的情感魅力。一是通过语言、语调、语速、停顿等变化反映不同的情感色彩, 幼儿教师生动、形象、直观、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不仅能传情达意, 还能吸引孩子注意, 激发孩子的兴趣, 帮助孩子理解;二是运用非言语表情, 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 将教师对幼儿的态度、期望、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充分表达出来。总之,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富于情感的, 因为语言中蕴含教师对幼儿的无限深情与关爱; 教师的表情应该是快乐和自信的, 这种表情的自然流露能够感染、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老师潜移默化地把真情和爱融入孩子们的心田, 使他们快乐起来。

(四) 积极进行情绪教育

幼儿期是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 情绪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以至于人生的发展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 是幼儿情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其情绪教育观是幼儿园情绪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对幼儿老师进行全面合理的情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对幼儿教师进行情绪教育, 比如可以在幼儿园以每周开例会的形式对幼儿教师进行情绪教育专题教育;开设幼儿园心理咨询, 使有情绪问题的幼儿教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调节情绪, 不要影响正常工作;幼儿园园长要随时注意幼儿老师的情绪变化, 适时与老师谈话, 了解老师的心理需求等。这些都有利于幼儿教师抒发内心情绪, 合理管理情绪。

总之, 掌握正确的调整情绪的方法对幼儿教师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也是势在必行的。幼儿教育不可忽视, 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影响者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值得每一个幼教工作者深思并赋予实际行动, 使其快乐地投入工作, 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概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284.

[2]吴霞.幼儿教师不良情绪的影响因素及调适策略初探[J].教师发展.早期教育 (教科研) , 2012, (1) .

[3]孔祥艳.幼儿教师在师幼交往中的情绪管理[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 , 2007, (6) .

教师情绪管理随笔 第2篇

一、教师魅力在班级上的重要性

从某些的研究调查中,我们可以了解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或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在言行方面,包括了兴趣广泛、富幽默感、拘谨、守信、以身作则、仪容端庄、公正不偏、关心及了解学生、课后平易近人……。学生对教师印象之好恶,直接影响对其所受课程与兴趣的浓淡。一个身受学生敬爱的老师,为学生所乐于接近,他的言教让学生心悦诚服,他的身教更能使学生潜移默化,能够产生极大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魅力的发展是不容现代教师所忽视的课题之一。

二、了解魅力

当你想到魅力时,你的脑中想到了什么呢?是陶晶莹在荧光幕上的幽默大方、能言善道?是陈shui扁的朴实亲切、魄力风范?是陈纯甄打球时认真、专注的眼神?或是反町隆史所饰演的「麻辣教师」呢?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已能测验魅力的高低,以及分析魅力如何产生效力。从一些魅力人物所做的分析,发现其共通的特质:魅力是一种沟通能力及影响力,它更是一种对人、对己的感觉能力、表达能力及控制能力。魅力绝不是基因遗传的作用,乃是智慧和能力的累积及呈现;它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呈现。

由学者的研究显示,魅力具有六个向度可评断,包括:

1.情绪表达力:可以自由表达内心感受,不但能让他人了解其心底感受,更能藉真情流露增添人际交往的乐趣。他们多半表情丰富、声调千变万化,充满热情与活力。

2.情绪敏感度:具有魅力者,不但是绝佳的情绪传送者,也是体贴的讯息接收者,可以了解他人经由非语言行为所传达的感觉,与人建立有效的沟通。

3.情绪控制力:善于控制内在情绪,使其适当的呈现。

4.社交表达力:具有说话的技巧,将想法立即语言化,也有能力带动话题,与人相谈甚欢。

5.社交敏感度:觉察周遭人际往来的微妙互动关系,熟知各项人际规则,并能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适当的行为。

6.社交控制力:擅长在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适应不同的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当时情境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六项能力,必须互相补偿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果,否则将会妨碍魅力的发展。

三、教师魅力大放送

依据上述所提,在此我们简略地将教师魅力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外表仪容

在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中,第一印象往往占有极大的份量,而这就牵涉到老师的外表仪容。一般而言,老师的外表仪容会最先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故而,老师的外表仪容应该以朴素、整洁、端庄为基本;所谓的端庄并不一定要西装笔挺,只要老师的穿著打扮不是短裤拖鞋,令人觉得很随便的感觉即可;若心有余力,则可利用些个性化的小配件,展现个人的特质,以增加个人的魅力。然而,在班级经营中讲求老师以身作则,在老师要求学生的仪容要整齐的同时,学生也会在自己的心中对老师做评估。此外,一个人的外表也会对人的心情造成影响,老师干净清爽的外表仪容不仅会令自己的心情愉悦,学生看了也会觉得心旷神怡,彼此的好心情相互感染,更会造就愉快的班级气氛。

(二)个人特质

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学生的眼睛都是很雪亮的,对于老师的个人内在特质,都能够从老师上课中的表现、平时的言行举止中敏锐的觉察。一般而言,学生认为有魅力的老师可能具备的一些特质如:自信、稳重、幽默、义气、热心或温柔等,但是,并不是全部都要具备才称的上是有魅力的老师,不同的老师具备不同的人格特质,而只要将自己吸引人的个人特质展现出来,即可发挥个人的魅力。若老师对于自己所拥有的魅力尚觉得不是很足够,也可以根据自己本身的性格再加以培养,然而,要注意的是不要刻意营造,因为若只为吸引学生而刻意的营造,那就不是个人自然的本质了,而学生雪亮的双眼也会识破这个计俩的,到时学生不只会觉得老师做作,可能也会产生反感的情绪,那么,就更别提班级经营的成效了。惟「幽默感」在教学上的确具有颇大的效益,吉尔伯曾说过:五十分钟的工作,加上五分钟的笑,其价值是六十分钟无变化的工作的加倍。…教学的幽默,具有更深刻和更有价值的目标?它将教师和学生们联系在一起,用快乐去联系他们。所以每个教师、即使是以往给予他人或学生「严肃、死板」印象的教师,也可以尝试去培养幽默感,以打破彼此的距离或增进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情绪方面

教师的情绪方面,则可分为个人修养与情绪表达。个人修养乃是其情绪的稳定性,教师情绪的稳定性则在遇到突发状况中最容易表现出来,并展现出个人对事件的因应方式与处理态度,在如此特殊的时候,若老师的态度是理智的、冷静的就事论事,心胸开阔的包容所造成的混乱景象,从头到尾的处理好每个细节,而非随之歇斯底里、无所适从,则此时老师令人信任的魅力就无所遁形了,更会加深学生对他的爱戴。

此外,具有魅力的教师并非没有情绪或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他能够适时且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要一昧的压抑自己的情绪,直到最后受不了,才突然爆发,那么对彼此关系的伤害才是最大的,所以,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情绪为何,对老师而言,并不可耻,而且若能够适时的用适当的方法,如用「我讯息」或「理性讯息」表达,对师生之间的沟通更有帮助,也不会在无意之中伤害学生。

(四)社交方面

身为一个教师的角色,你所要面对的当然不只有学生而已,你所要更加广泛接触的还包括你的同事以及所属上司,也就是办公室中的其它老师及主任校长..等等,也许教育环境不比一般的职场整天都得上演着办公室战争,但是若能建立好与其它教师的一些联络沟通管道的话,我想这也是对于教学有极多裨益的。你可以尝试在课堂教课之余主动的对于其它老师伸展一些人际触角,擅用一些沟通的艺术及技巧例如:主动关怀、多些赞美..等等,我想也就能很快的化解平常教师们之间尴尬及不互相往来的情形,其实教师们应是一群共同为教育努力的社群而非一个个单独奋斗的个体才是,若是老师们之间能够建立起和谐沟通的相处情形,不但在教学方面我们可以教学相长、互相讨论与合作,更能激发出许多更佳的教学理念及计划,并且可以相互支持形成一股教育力量来一起处理教学上可能突发的事件,使得我们不再是单独拿着铁枪面对学生的唐吉柯德;另外在举行一些大型活动如教学观摩及运动会等,更能发挥平日的合作及默契一起群策群力,把活动举办的更加完美;此外我觉得这也是给了学生们最好的一个社交人际方面的示范。

不需花费许多的时间及精力,只要你用心地、有计划地、自然的去经营四周的人际关系、既不会耽误到平日的教学,而是改造教学办公室及形成广大的教育学习社群的开始,这种在教师身上发挥出来的社交魅力我想是日益需要的,而且也不难做到,试试看一个简单、诚挚的招呼语,教师的社交魅力就由此开始。

四、魅力锦囊大公开:

以下我们根据上述教师魅力的四大重点,整理及提供一些简单且在日常生活可以实施运用及注意的锦囊妙计,大家不妨可以参考看看并实际去做看看是否真的能增加你的教师魅力。

第一计:每天在出门前再次照个镜子确认自己的服装仪容是否整齐干净。

第二计:多留意一些时尚讯息,可以改善衣服配对及颜色的搭配让你穿对衣服看来更有朝气。

第三计:留心一些不雅的小动作可以让你的举止礼仪更加的得体。

第四计:多充实一些教学课堂外的知识与技能展现你另一方面的才华。

第五计:善加练习一些口语表达如:念报纸等,不但可以让你口语正确有助教学,也能更佳的侃侃而谈、口若悬河。

第六计:每天回顾3-5个自己表现的不错的地方或事件,适时的鼓励自己增加自信心。

第七计:留给自己转圜的空间,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加冷静思考与替别人想想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

第八计:别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给学生、家人或同事,迁怒别人只会为你的人际关系带来负作用。

第九计:言行举止应当一致且时时注意时间,切勿迟到早退做个学生的好榜样。

第十计:与人交往首重诚意待人,带着敷衍别人或心不在焉的心态无法赢得别人的信赖与尊重。

第十一计:面对别人的要求时凡事三思而行,答应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做到。

第十二计:笑脸对人、广结善缘,切莫在人背后道人是非、心生妒忌说人闲话。

五、结语

教师情绪管理的基本策略 第3篇

很多人理解的情绪管理,就是控制负面情绪。那么,正面的情绪是不是随意表达甚至无限放大呢?相信大家都知道范进中举的典故,因大喜过胜而失心疯。因此,情绪管理不应仅仅是对情绪的抑制,而是视情景不同做到适时、适量、适切的情绪选择与表现,有效地控制情绪,达到心身平衡的状态,将情绪表达得恰到好处。

(一) 学会体察自我情绪

每个人都希望能控制自己过激的情绪,可自控力差的人往往是已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之时,甚至是对自己或对他人做出了伤害性的行为之后,才察觉自己失控。因此,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首先得要了解它。这就需要我们拥有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情绪觉知。只有认知自我情绪之后,才能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评估情绪缺欠和采用控制情绪的方法。

人们常常把情绪分为正向和负向两类,愤怒、焦虑、惊慌、罪恶、羞愧、难过、羡慕、嫉妒、厌恶等为负向情绪;正向情绪则包括愉快、自信、松弛、希望、喜欢、爱、同情、感恩、欣赏、满足等。

想要了解自己的情绪,不妨常常问一下自己:“我现在的情绪如何?”也可以回忆或记录一下导致自己情绪发生波动的事件以及当时自己所持有的情绪(可参照下表),以掌握自己的情绪特点。

(二) 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宣泄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做了一次有趣的试验,他收集了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气水”,即把有悲痛、悔恨、生气和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水”做对比实验。结果证实,生气对人体危害极大。他把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水”放入有关化验水中沉淀后,则无杂无色,清澈透明,悲痛时呼出的“气水”沉淀后呈白色,悔恨时呼出的“气水”沉淀后则为蛋白色,而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沉淀后为紫色。把“生气水”注射在小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小白鼠就死了。由此,爱尔马分析:人生气(10分钟)会耗费大量人体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的都复杂,都更具毒性。

难怪有人说道:压抑自己的消极情绪无异于扼紧自己的咽喉。因此,当我们产生消极情绪时,应采用合理的方式将其宣泄出去。以下介绍几种常用而有效的宣泄方法。

1. 放声高歌或大喊大叫。也许一些教师有过这样的体验,当学生不守纪律而令自己发火时,只有狠狠把学生痛骂之后,火气才消一些。这里的“痛骂”,其实就是将体内“愤怒”的负性能量释放出去。但接受您“痛骂”教育的学生难保心服口服,也有可能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建议这类教师愤怒之时,不妨找个无人的地方,毫无忌讳地放声高歌或大喊大叫,将体内所压抑的不良情绪统统排解出去。

2.运动。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减轻焦虑和抑郁症。一种解释是:情绪烦恼是一种难以释放的负性能量,有节律地运动可以把这样的能量通过汗水释放出去。同样,当大脑因为心理压力疲惫不堪时,运动转移了对压力的关注,让我们的心智获得喘息。

而另一种解释则认为:人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控制数学、语言、词汇、思维、分析等活动;右半球则分管形象、音乐及非语言性活动。运动时,左半球逐渐受到抑制,而右半球则逐渐活跃,从而取得支配地位。忧郁等不良情绪通常是发自大脑左半球的思维区域,而愉快区域则位于右半球。因此,运动可以使人忘记忧愁、不快、沮丧,并促进大脑分泌“愉快素”(内啡肽),使人有愉快感。此外,经常运动,可使人保持精力充沛,从而增强应对生活中种种困难的能力,使人坚强,减少因无法解决困难而产生的忧虑。

无论原因是什么,当你感到焦虑或抑郁的时候,去运动吧!

3. 哭泣。美国圣保罗—雷姆塞医学中心精神病实验室专家研究发现,强忍着眼泪就等于“自杀”。 他们的研究表明:人在哭泣后,负面情绪可降低40%。该中心的专家称,悲伤有损健康,但悲伤时哭泣,却是有利于健康的。他们通过对眼泪进行化学分析发现,泪水中含有两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可以把体内积蓄的导致忧郁的化学物质清除掉,从而减轻心理压力。还有专家认为,女子的寿命普遍比男子长的原因,除职业、生理、激素、心理等方面的优势之外,善于啼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悲伤的时候不妨找个地方独自一个或当着你的倾诉对象痛哭,尽情地享受这一上天赋予我们的情感表达方式。

当然,哭泣不能毫无节制。专家指出,等到感觉心情随着哭泣而“阴转晴”后,就不要再号啕不止了,这反会伤身。因为人的肠胃机能对情绪的反应极为敏感,忧愁悲伤和哭泣时间过长都会使胃运动减慢、胃液分泌减少、酸度下降,进而影响食欲,导致胃部疾病的发生。因此专家建议,每次哭泣最好控制在15分钟之内。

4. 倾诉。一天,美国的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总统林肯的办公室,气呼呼地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了某些人。林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个家伙。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然后拿给总统看。“很好,很好!”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痛快地骂他一顿!你真是写绝了,斯坦顿。”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进信封时,林肯叫住了他:“你要干什么?”“寄出去呀。”斯坦顿有些摸不着头脑了。“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林肯大声地说,“生气时的决定多是不妥的。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封信写得好,写的时候你已经解了气,现在的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再消消气,问问自己可以有多宽的胸怀,最后再写那封信吧!”

向亲朋好友倾诉可以疏解情绪,书写也是自我倾诉的一个有效途径。

5. 洗澡。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洗澡过后人的身心都得到放松。首先,当人走进浴室时,面对洁白的墙壁、浴具,且只有自己处于一个没有任何干扰的空间时,往往会有一种安全感。而当干净的清水从头到脚、浇过你的身体时,除了洁身去污外,我们还可以自我暗示道:“烦恼和不快乐统统被水冲走了,它们都离开我了!”

洗澡解愁研究结果表明,理想的洗澡水温为38℃到40℃,它能增加血液循环,使人镇静下来。

6. 幽默。德国大作家歌德有一天在公园散步,迎面碰到了曾给他的作品提过尖锐批评的评论家,这位评论家在歌德面前大声叫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克己忍让,幽默地答道:“而我正相反!”边说边满脸笑容地让到一旁。歌德的忍让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反而显示了自己心胸的宽广。可见,幽默也是放松的一个重要方法,它特别能够减轻精神的压力和心理的压力。

(三) 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

除了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其实人可以更为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一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日本人善于做生意,这是举世公认的。但由于日本人强烈的东方民族色彩,他们在做生意的时候不喜欢表露自己的感情,特别是不喜欢笑。所以,日本人在谈生意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和刻板。由于日本人的主要贸易伙伴大部分都是西方人,而西方人性格外向,因此这两种文化之间往往会产生冲突。为了能够在生意场上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日本人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这则新闻。日本公司的老板为了让职工面带笑容,于是在下班之前的半个小时里,训练他们笑。具体的方法是每人发一只筷子,横着咬在嘴里,固定好脸部表情后,将筷子取出。此时人的脸部基本维持一个笑容的状态,再发出声音,就像是在笑了。

这则新闻说明了什么呢?一般人是不会知道其中的奥妙的。这种做法有着心理学研究的依据。这种研究的最主要问题是:究竟是情绪引起身体的反应,还是身体的反应引起情绪的变化呢?换句话说,人们是因为哭才会愁,还是因为忧愁而哭;是因为恐惧而发抖,还是因为发抖而恐惧呢?

通常而言,人们都认为是情绪引起人的反应。也就是说,人们忧愁的时候才会哭,恐惧的时候才会发抖。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并不完全是这样。恰恰相反,人们会因为哭而发愁,会因为发抖而感到恐惧。这就是说,人的情绪是可以由行为引发的。根据这种观点。人可以通过控制行为的方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日本人的面部表情的锻炼充分运用了这个观点。

最常见的一项研究证明,当你在生气的时候,可以找一面镜子,对着镜子努力做出笑容来,持续几分钟之后,你的心情会变得好起来。不信你回家试试。

(四) 有效舒解情绪

当我们将不良情绪宣泄出去之后,不妨再回过头来仔细分析、评估自己的情绪。

我为什么这么难过(生气/焦虑/)?

我该怎么做将来才能不再重蹈覆辙?

怎么做可以降低我的不愉快?

怎么做不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基于改革情境的教师情绪管理 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及现状

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改革就成为学校工作的主旋律,成为教师工作的真实写照。一方面,改革带来的新理念确实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振奋;另一方面,各项改革措施的频繁推出,又对教师的情绪造成了激烈的震荡,使教师在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改革情境中的教师情绪做出了许多研究和探讨,为加强改革进程中的教师情绪管理,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但是,诸多研究本身却也存在着待疑之处,主要表现为:许多研究首先就预设了教师情绪的负面性这一前提。也就是说,研究者常常会首先假定,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教师不断表现牢骚满腹、敷衍塞责、抵制抗拒等多种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干扰了改革进程的深入。另一方面,研究者又更多地把情绪的调适问题推给教师个人,强调教师面对不断深入的改革情境,应当怎样怎样转变自己、发展自己,以调适自己的情绪,适应改革的进程。这样的研究,不仅无形中突出了改革的一元性、至上性,有意无意间忽视了对改革方案自身的审视;而且,也阻塞了改革与实践之间对话的渠道。正如富兰所指出的,“意见相似并非好事。这会使人们的观点变得更加雷同,并且排斥他人,同时却错过了许多更有价值的新线索”。

理查森区分了两类改革:一类是由学校外部人士发起的指令性改革,另一类是由教师自己发起的自愿改革[2]。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无疑是外在于学校和教师的指令性改革。但是,不论是什么样的改革,总离不开教师,教师总处在漩涡的中心。因为,一方面,改革必须通过教师才能使学生发生合乎改革意愿的变化;另一方面,只有加深教师对改革的理解和认同,才能深入推进改革的进程。某种程度上,发展教师既是改革的手段,更是改革的目标。因此,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发生合乎改革意愿的改变,也就成了改革者的首要追求。

改革外在于教师,改革又依赖于教师,种种相悖的逻辑,使教师培训变得难题重重。不仅如此,改革还彻底颠覆了教师原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因此,改革者更多的是寄希望于对教师进行知识理念的更新,来达到教师改变的目的,系统的理性知识的灌输也就成了改革者倚赖的重要手段,即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改革者先通过对传统教育观念弊端的批判,来彰显改革的先进性,再通过对改革理念进行逻辑演绎,构想出“理想的教育实践”,来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使之转向合乎改革者的意愿。但是,这种单向的“逻辑的实践”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偏重于对改革的理性知识和逻辑理念的培训,漠视了教师情感的复杂性。哈格里夫斯指出,即使我们对课程实施的情意因素视而不见,它们也会从后门(经常以破坏性的方式)重新进入改革。情意因素未能纳入改革视域,在改革进程中,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抵制。这种抵制尽管并不十分激进,但更多的是一种阳奉阴违的消极抵抗。即教师表面上接受改革,但并不落实在行动中。原因有如下几点。

1.“摧毁重构”取向的改革,不仅颠覆了教师的传统知识和经验,而且从根本上否定了他们原有的教育理念和信条,使他们遭受着巨大的情感危机。正如新文化取代旧文化一样,“摧毁重构”取向的改革不可避免地具有这样一种特征,即新的理念是通过对原有观念弊端的批判来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对原有观念弊端的批判,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新理念出现的凭借。而教师在长期的专业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无数次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维和教学方式。“摧毁重构”取向的改革,在彻底颠覆他们教育思维和教学方式的同时,会使教师在情感上陷入惶恐、无助和茫然,转而是行为上的消极抵制。令教师难以接受的是,行为上的消极抵制又使他们不得不承受保守、顽固、不思进取等恶名,污名化的境地更加剧了他们情感上的重创。

2.偏重于理性的培训方式,短期深入的改革途径,使改革方案缺失情绪维度,改革进程缺乏对教师情绪的关注。由于全面推进改革的需要,改革进程往往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在大面积的范围内,全面实现教师的改变。这种外来于学校和教师的、“以一种意识形态战胜另一种意识形态,并且只留下一种解决途径”的改革思路和改革模式,也使得改革者无法顾及教师情绪,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教师的情感。加之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革命”对教育领域的巨大影响和推动,改革进程明显呈现出对教师知识结构、教育理念等认知过程的极大关注,而对改革方案中的人性维度,对改革进程中教师情绪的关注明显缺失,改革把教师当作是一架毫无情感、机械运转的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师实施系统的、有目的的知识培训,更新其教育理念、影响其行为方式,也就有了理论上的强力支持。任何改革本质上都是人的改革,若改革缺乏对人的关注,改革就会失去了意义,改革理论也显得残缺不全。

二、处理恐慌情绪的方式方法

在改革进程中,教师的各种情绪,更多的是由变动不居的改革情境和改革方案的偏失所引起的。换句话说,频繁的教育改革,必然会使教师产生大量复杂的情绪体验。因此,将解决情绪问题的责任完全推给教师,也就明显失去了公正性和合理性,也阻塞了改革与实践之间对话的渠道。只有超越教师情绪的个体范畴,从改革这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理解教师的各种情绪活动时,才能获得整体上的把握。

首先,必须建立全体教师的共同价值观和学校愿景。革新必先革“心”,只有使改革进程充满教师的情绪体验,使教师对改革进程达成一致共识,改革才会获得支持与响应。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构建学校合作文化,建立共同愿景进行引导。一要通过完善制度,建立在教师共同意愿基础上的制度文化,引领教师达成对改革的理解。学校在充分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校本教研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外出学习制度等多项制度,努力使教师在提高素养的同时达成对改革的理解。二是通过每学期举办读书文化节、报告交流会、教学创新周、校内“百家讲坛”等多种载体,使培训提高的过程变成教师享受改革的过程,实现教师在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基础上的差异发展。三是有效运用沟通工具,充分利用学校集会、教研例会、开学典礼、开放周仪式等多种典礼仪式,传递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意愿,有效与教师沟通,建立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在这里,我们突出的是,当教师出现负面情绪时,学校管理者应该努力以服务的心态去仔细分析负面情绪试图传递的信息,以及造成这些负面情绪的原因,及时疏导或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以充分照顾到不同教师的发展需要。

其次,要妥善处理好学校改革进程的步伐。教师其实并不总是抵制改革的,只要稍微深入学校就会发现,教师其实是一个积极求变的专业群体:他们不断地重组课堂,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优秀的教师时刻都在按照学生需要、有效教学、社会发展的理解进行着自愿改革。

因此,在学校改革进程中,学校管理者必须处理好改革步幅与改革频率之间的关系。在学校改革进程中,“小步子快跑”可能是比“跨越式前进”更为实际的策略,也更有可能导致大规模改革的成功。

第三,为教师提供理性和情感双向维度的支持。在大规模、摧毁重建式的改革进程中,教师要实现“跨越式前进”的改革目标,一般总要经历忍痛割爱、适应冲击和专业再生三个阶段,而其中第二个阶段是最漫长和令人痛苦的。在这个阶段,教师已经充分地体验到了改革带来的种种冲击和挑战,而新的专业实践模式尚未建立,这时候教师往往感到困惑和迷茫,情绪上容易陷入困顿。学校管理者应该而且必须为教师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在学校建立合作共进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在合作氛围中不断尝试,积累经验,使教师的专业实践得到升华。

在目前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变革始终是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学校管理者只有在改革进程中,厘清学校发展方向,唤醒教师的工作激情,使之与改革愿景相适应并相互促进,学校才能真正实现根本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尹弘飚,李子建.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改变.教育研究,2007(3).

园长如何引导教师管理情绪 第5篇

在管理的各要素——人、财、物、事、时、空、信息中,人是管理的核心。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爱好、习惯、性格、思想、文化、专业素养、家庭背景等,具有丰富而复杂的情绪情感。特别是幼儿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管理者应高度重视他们的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影响,及时调适控制他们的不良情绪,发扬积极情感,这是关爱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

幼儿教师都会遇到哪些情绪问题

情绪是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的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一些特定行为。

情绪管理是将这些感受、反应、评估和特定行为挖掘并驾驭的一种手段;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也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心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的一种较复杂而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管理,就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的一种管理方式。

幼儿教师担负着母亲、妻子、儿媳、女儿、保教人员等多重角色。面对繁重的家务劳动;面对3—6岁幼儿需要的精心照顾、安全呵护和教育;面对众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望和高要求,需要全力以赴的工作。持久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极易给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方面都造成不良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会使承受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内分泌混乱。导致教师多出现精力衰竭、消化功能紊乱、肠胃疾病、心脏病等症状。特别是咽喉病、脊椎病的发病率已经分别达到40%和20%。

电视报道显示:对北京市50所不同体制幼儿园447名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情绪倦怠的幼儿教师占2.9%,出现明显倦怠倾向的占到一半以上。其中生理心理方面的表现最为明显,疲惫不堪的占88.5%,担心出事的占86.7%,焦躁不安的占65.9%,常常只想一个人呆着什么话也不说的占65.6%。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31.51%的教师有轻度的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过度的压力会引发教师的负面情绪反应,焦虑、压抑、忧郁、暴躁、沮丧、不安、悲观失望等会使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为精力不足、心理上产生不稳定的情绪,易冲动,情感失常等,从而导致道德和情感准则削弱,屡禁不止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频频发生足可见一斑。

幼儿教师情绪管理需园所支持

幼儿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能引发幼儿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从而获得良好的保育教育效果。因为幼儿认识过程的重要特点是受自身情绪左右,以无意性为主;教师积极的、正面的情绪情感,如对幼儿的爱和尊重,会唤起幼儿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幼儿产生对老师的亲切感、信赖感、喜欢老师组织的活动。

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自信心的提高。教师通过表情、眼神、语调以及与幼儿接触的肢体语言和态度来表达对幼儿的肯定或否定、关心或厌恶,会使幼儿意识到老师对自己的感情和评价,当幼儿得到的是教师的爱和肯定时,会唤起幼儿的自信心,产生心理的愉悦与满足感。

幼儿产生消极情绪的因素最多来自于教师的批评或责怪,而且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越深刻,持续时间也就越长。教师个人情感、意志、个性特征,以及与幼儿交往的方式,教育幼儿的方法,都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的情绪情感管理至关重要,关爱幼儿要从关注教师情绪情感管理做起。

把提高教职员工情绪情感管理列入培训内容

情绪管理能力具有培养性、可塑性,幼儿园应该将员工情绪情感管理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主要内容。如多搞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寓理于故事情节中的教育讲座。如《怎样克服职业倦怠》、《体会教师的幸福》、《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学会善待别人》、《共享成功的喜悦》等。

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理解教师的心理需求,管理者与教职工多一些沟通,搭建教职员工说话表达的平台,让大家有倾诉的机会,例如幼儿园建立“心桥驿站”,成立“教工之家”,收集教职工意见和建议,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对教职工的热点问题,评模晋级等关注的问题公开、公正、公平操作,做到公开透明,杜绝暗箱操作;开展“和睦、和顺、和谐”、“相亲相爱一家人”等主题活动,营造“和谐大家庭”的工作氛围。

加强“和”文化建设

引导教师调适自己的心理,营造“与孩子和颜悦色,与同事和衷共济,与家长和乐共处”的和谐氛围。

引导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态势,拥有“同理心”、“宽容之心”、“感恩之心”,调节消极情绪、情感。用感恩诗激励大家与人为善、多交朋友、愉快合作。

引导教师争做有雅量的人,能容言,能容事,能容人。引导教师积极面对压力,泰然面对挫折,认真面对责任,自然面对荣誉,真心面对同事。

幼儿教师情绪管理 第6篇

关键词:焦虑期;情绪管理;和谐生活

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幼儿园生活是每个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同样也是幼儿成长的最重要时期,因此加强对幼儿的教育十分重要。而目前在我国幼儿在初入幼儿园时,普遍出现焦虑的症状,因焦虑对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不是十分向往。本文通过对幼儿产生焦虑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求寻出解决对策,改善幼儿入园时的焦虑状况。

一、幼儿产生焦虑的原因

1.幼儿教师的工作能力对幼儿入园的影响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初入幼儿园时,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对于幼儿园中的生活环境无法立刻适应,经常会由于思念亲人而哭闹。尤其是在幼儿教师进行幼儿教学时,幼儿经常与其他小朋友一起说笑打闹,部分幼儿教师无法忍受幼儿不听话的行为,偶尔对幼儿进行惩罚,导致幼儿哭闹。在幼儿园中要求幼儿教师具有十分专业的管理技能,对各种突发事件能够做出良好的反应。幼儿教师工作能力的不足对初入幼儿园的幼儿焦虑状况只是有增无减。

2.环境变化对幼儿的影响

环境的变化对于幼儿焦虑现象的产生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在家庭中生活成长,对于自己家庭的生活环境十分熟悉,所以不会产生焦虑心理。但是当幼儿进入到幼儿园中,园内的生活环境对于幼儿而言十分陌生,幼儿教师和其他小朋友对于幼儿而言也是陌生人,由于幼儿年龄小,所以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既恐惧又紧张,因此幼儿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和焦虑症状。

3.家长负面情绪对幼儿的影响

在幼儿进入幼儿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幼儿园的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家长的教育也十分重要。由于幼儿一直与家长生活在一起,所以幼儿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家长焦虑情绪的影响。在家庭中教育中,部分幼儿家长对幼儿过于溺爱,造成幼儿自理能力欠佳,致使幼儿在入园后无法适应园内生活产生焦虑现象;部分幼儿家长对幼儿过于严厉,造成幼儿胆小怕事,致使幼儿入园后由于紧张而产生焦虑现象。

二、帮助幼儿度过入园“焦虑期”的对策

1.幼儿教师管理情绪,避免对幼儿惩罚

幼儿教师在幼儿入学和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幼儿教育能力。幼儿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无限的耐心和责任心、爱心和亲和力,同时也要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管理情绪,不能对幼儿进行惩罚,要耐心地教导幼儿,使初入幼儿园的紧张感消失,从而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

2.幼儿教师经常对幼儿进行鼓励式教育

幼儿教师在对待初入幼儿园的幼儿要时常对其进行鼓励式教育。初入幼儿园的幼儿由于对幼儿园环境、幼儿教师和其他小朋友不熟悉,会产生紧张和不安等心理情绪,从而产生焦虑现象,因此幼儿教师对待初入幼儿园的幼儿要悉心照料,让幼儿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和关爱,同时要时常对幼儿进行鼓励式教育,使幼儿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使其逐渐度过初入幼儿园的“焦虑期”。

3.家长管理情绪,创建和谐家庭生活

家长在初入幼儿园的幼儿顺利度过“焦虑期”的阶段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幼儿能够感受到家长的各种情绪,并且会受家长情绪的影响产生相应的情绪,因此家长在生活中以及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于幼儿,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过分严厉,要对其进行教育,使幼儿面对小事情时能够独当一面。在家中父母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幼儿的心中充满阳光。通过家长对情绪的管理,逐渐配合幼儿教师,使幼儿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

初入幼儿园的幼儿会由于生活环境和幼儿教师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焦虑的现象,通过幼儿家长以及幼儿教师合理的管理情绪,不断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逐渐消除焦虑症状是十分重要的。幼儿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不仅要家园共同努力,还要及时沟通和学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本文主要分析了幼儿产生焦虑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幼儿教师管理情绪,避免对幼儿惩罚,经常对幼儿进行鼓励式教育以及家长管理情绪,创建和谐家庭生活环境等对策,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孟新.幼儿入园适应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6(2):67-69.

[2]郝一玲.幼儿园新生家长“分离焦虑”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8(3):19-21.

中小学教师课堂情绪管理模式之研究 第7篇

一、了解现状以求真

课堂管理是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和有序, 教师要协调课堂中的人和事、时间和空间等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课堂管理的目的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和有序, 有效的指标透过学生的表现反映出来。具体表现为积极的投入状态、活跃的课堂气氛、正面情绪的高涨、热情的参与互动等。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通过表情 (如微笑、痛苦、悲伤、愤怒) 向别人展示了其内心体验和对事物的态度, 从而达到沟通思想和感情的目的。情绪对行为有促进或干扰作用。如适度的情绪兴奋性可感染给学生以及整个课堂, 使师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进而推动师生的高效合作。而负面情绪表现则会影响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 带给学生和课堂的效果也是负面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课堂情绪调节能力与教师课堂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课堂情绪状态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课堂情绪调节策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在人本主义理念的倡导下, 今天的课堂管理趋于对人的重视, 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语、行为乃至情绪是否表现适度与合理。但受“重知轻情”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颇深, 我国教师倾向于对秩序的控制和维护教师权威, 课堂情绪调控能力总体水平并不高。有学者对教师课堂情绪调节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课堂情绪调节能力总体水平不高;在调节的具体内容上, 教师对积极情绪的调节能力高于对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 教师对学生课堂情绪的调节能力高于对自我课堂情绪的调节能力;教师课堂情绪调节能力随着教龄的增加大致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基于这种现状, 课堂上教师对自我的情绪管理尤为必要。

二、深入分析以问善

心理学的研究已证明愉快、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保证体内各系统的协调一致, 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然而课堂中教师的情绪要始终保持愉快、欢乐、平稳的情绪并非易事。对此, 笔者将教师情绪的诱因进行整理, 分为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课前的诱因可能是教师个人的生活琐事、学生的突发状况。课中的原因包括学生的行为、言语以及情绪的反馈。不良言语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言语顶撞或学生之间的言语冲突等。学生的情绪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问答无反馈、沉默、低头各干各事、无情绪交流、情绪表现消极等。课中的情绪不及时处理, 延续到课后, 形成课后情绪的诱因, 课后的情绪又成为下一节课课前的情绪, 如此循环往复, 直至情绪彻底处理和释放。以查有梁教授对思维及智能的分类为理论依据, 对应思维模式的类型及界定, 将教师情绪管理方法划分为: (A) 认知模式; (B) 行为模式; (C) 审美模式; (D) 交往模式。认知模式是指用认知的方式来调节情绪, 并改变原有认知。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 对情绪的产生进行了阐释。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主要源自于教师的错误信念。因此, 首先要驳斥错误信念。教师情绪改变首先要转变自己的错误信念。质疑错误信念, 思考学生真的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学生就得按照自己预想的做呢?这样对情绪有个冷处理。之后就会对事件A有新的思考, 呈现出不同的情绪结果。其次, 做到三个“了解”。了解学生性格, 了解自己目前所处的角色是一位老师, 了解言语顶撞这个时间是怎么发生的, 进行前因后果的深入分析。再次, 积极言语。往往教师情绪产生的同时, 容易不假思索地说出伤害学生情感的话。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和学生更需要的是言语的鼓励。积极正面的言语能有效激励学生, 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及归属感。将负面言语转换成积极言语, 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 同时避免了伤学生自尊的言语。行为模式是指通过身体动作等方式进行情绪管理。情绪的缓和、转化除了认知层面方式, 还可以借助于行为来转移:第一, 身体辅助。如深呼吸, 以保持冷静与镇定;踱步, 在教室走廊慢步走, 利用这个时间以缓和不稳的情绪。这适用于课中的处理方式。课后可以做运动等。第二, 转移空间距离。走近那位导致情绪波动的学生, 眼光注视, 借助认知模式对应的方法如积极言语进行处理。该模式的处理对教师的应变能力要求较高。

审美模式是指从审美的角度调整情绪:第一, 随时发现闪光点。教师首先要抱有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 相信每位学生是平等的。在产生情绪的同时, 用此方法容易缓和即将冲动的言语跟行为。第二, 发现美的意识。教师的情绪受控于个人的主观意识, 消极情绪也多半源自不良的主观判断。如若教师意识到应该有发现美的意识, 就会阻止不良的主观判断, 最终形成的是另外一种情绪。第三, 创造美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和训练创造美的能力, 即化生气为平和, 将尴尬与难堪消灭于无声状态, 甚至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另外一番情境。交往模式是指要在交往中改变自己的情绪的方法。交往意味着教师要与学生以及学生以外的人交流互动。第一, 善于倾听。倾听至关重要, 但往往最易被忽视。倾听学生, 了解学生心底的需求, 才会按着需求弹性计划。课堂上, 倾听学生的声音, 亦是尊重学生的表现。第二, 学会同理心。同理心即移情思考, 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情境, 情绪最容易缓和。所谓将心比心。第三, 交往取经。教师要在交流中获得成长, 获得经验。与同事交流最能收获经验东西, 帮助解决情绪方面的困扰。也可以让同事出谋划策, 同时还能放松心情。

笔者提出的四种模式可以综合使用, 比如情绪诱因是学生的言语顶撞。教师可以从认知模式中, 意识到学生的性格可能比较暴躁易冲动, 其次考虑到言语顶撞的原因可能是他受到了“冤枉”但老师可能不清楚。同时采用行为模式中深呼吸, 保持镇定和冷静。用审美的视角发现该学生平日闪光点也很多, 在班级表现还不错, 这次绝对是事出有因。用交往模式, 与该学生深入交谈, 先要理解和接纳学生。做到这些, 相信老师的情绪已经悄悄转化为了平和。

三、综合考量以至美

教育美是感性美与理性美的结合。在新课改的热潮下, 感性美更需受到关注。课堂上, 感性美以理性美为目标, 理性美以感性美为前提。课堂的好坏以学生的获得为评价标准, 而学生在获得的过程中, 不能忽视感性的体验, 感性的体验最直接地源自于教师的情绪感染。教师自我的情绪管理关键源自对学生的爱。有爱亦会包容和理解。格拉瑟提到的七种致命习惯教师要有意识杜绝———挑剔、责备、抱怨、唠叨、威胁、惩罚、贿赂。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倾听、关怀、支持、理解、信任、接纳。[5]我们可以发现, 教师的不良情绪与教师自身的人格、认知、期望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密切相关。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 将爱化无形为有形, 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等渗透于课堂环节的各个方面, 感染给学生, 让学生切实地领悟和体会到源自老师的爱, 源自老师的包容、理解和信任。让学生情感上有所依托, 课堂中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满满的幸福感。

总之, 教师以良好的情绪为开端进入课堂, 将这种积极情绪传递给学生、传递给整个课堂, 让学生不自觉地被吸引、被带动, 跟随教师的脚步, 投入专注的学习状态, 形成积极的精神风貌,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提升自我, 将教师与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 贯穿求真—问善—至美三阶段, 做到理智的诚实与理智的宽容, 将感性美与理性美完美融汇于课堂, 与学生在理性的批评与对话中共同成长和提升。

摘要:中小学课堂的优质高效离不开教师自我的情绪管理, 通过分析教师情绪诱因, 根据逻辑、操作、艺术及交往四种思维类型, 提出四种情绪转化模式, 即认知模式、行为模式、审美模式及交往模式, 在四种模式下, 又划分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策略, 以期为教师自我情绪调控提供借鉴。

关键词:情绪管理,认知模式,行为模式,审美模式,交往模式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9:279.

[2]林崇德.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96.

[3]邱莉.教师课堂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 2007, (4) :121.

[4]邱莉.教师课堂情绪调节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1, (6) :37.

幼儿教师情绪管理 第8篇

一、情绪管理的内涵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且有意识的感受及体验。具体到教育领域, 良好的情绪可以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高效课堂氛围的创建以及积极交流方式的生成和维持。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师对其自身情绪管理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情绪管理是个体对其自身情绪及他人情绪的认知、协调和控制, 从而确保个体能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情绪管理最早由丹尼尔·戈尔曼提出, 他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善于调节合理情绪, 缓解不合理情绪引起的反应的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

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了解能力。自我觉察, 也就是说, 当自己的某种情绪状态刚一出现时便能够察觉得到。对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是情绪管理的核心能力, 这种能够监控自己的情绪以及对变化性的情绪状态的直觉, 是自我理解以及心理领悟力的基础。

2、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活动的控制能力。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建立在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的基础上的, 是指个体控制和抑制消极情绪的能力。当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低下时, 就会使自身陷入不良情绪中不可自拔;反之, 则可以使自身的不良情绪得以控制并有可能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消极影响。

3、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

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是指个体对能够达到预定目的的情绪倾向的引导和推动能力。它要求个体为达成自己的某种目标而产生、引导与推动自己情绪的能力。这种对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 能够延迟满足自己的需要, 能够抑制自己的情绪冲动, 自我激励以及自我把握, 从而尽力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4、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

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能力即所谓同感或同理心, 是指个体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 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同感能力愈高的人, 愈容易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 愈能觉察和识别他人的情感状态。

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指个体调节与控制他人的情绪, 以产生自己所期待的情绪反应的能力。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 重要的是能否恰当地向对方展现自己的情绪情感, 自身的情绪表现会对对方即刻产生影响。如果发出的情绪信息能够感染对方的话, 人际交往会顺利进行并且得以深入发展。所以, 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能力, 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

二、教师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人的情绪状态总是伴随着生理反应, 来自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方面的压力导致教师成为情绪问题的高发人群, 教师的情绪状态将直接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另外情绪具有感染性, 而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情绪感染的主动者。以往研究表明, 教师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及积极性对学生有显著的示范作用, 即教师的情绪状态将在其教学过程中直接作用于学生, 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及学生的情绪状态, 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态度及生涯发展。教师在课堂上的不良情绪是无助于教学的, 因此教师应具备基本的情绪自我管理能力。

三、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

1、社会建立教师情绪管理支持系统

一方面, 教师的社会地位状况会影响教师的情绪状况。社会通过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 落实教师的各项权利, 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并使教师得到社会支持, 可以使教师的情绪问题得到缓解。另一方面,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程度也会影响教师的情绪状况。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会给教师造成无形的压力, 从而影响教师的情绪状态;社会对教师的低期望, 则使教师感到不被尊重, 缺乏工作动力。所以, 社会对教师要有合理性的期望。

2、学校建立教师情绪管理支持系统

一方面, 学校要营造健全、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使教师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校不仅要提供教学设施健全、教学环境优美的硬环境, 还要营造工作氛围宽松、组织氛围和谐的软环境, 建立民主、合理的管理机制以及评价激励机制。另一方面, 学校要注重人文关怀, 关心教师的情绪状况。学校管理者要认识到教师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积极了解和关心教师的情绪状况, 及时关注教师情绪的变化, 对教师的不良情绪进行缓解和管理。

3、教师建立自身情绪管理系统

(1) 注意力转移法。将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 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调节方法。当不良情绪出现时, 要将注意力转移到会使自己产生良好情绪的事情上, 如:运动, 听音乐、看电影、读书、聊天、社交活动等。

(2) 适度宣泄法。对不良情绪的过分压抑只会加重情绪困扰, 适度宣泄则可以释放出不良情绪, 从而使情绪困扰得以缓解。宣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 向朋友倾诉自己的委屈和感受, 放声高歌或大喊大叫, 运动等。但应采取适度的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不要采取过度或不恰当的方式发泄不良情绪。

(3) 心理暗示法。暗示指通过语言、想象等方式, 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 积极自我暗示会令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当教师遇到情绪问题时, 可以利用语言、形象的暗示和指导作用, 来调适和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以保持情绪的稳定性。

(4) 放松训练法。放松训练是指通过肌肉、骨骼、呼吸、神经放松等基本动作来降低机体的能量消耗, 从而实现控制情绪强度的目的。放松训练主要包括:肌肉放松法、生物反馈式放松法、冥想、自我催眠法和静默法。

(5) 自我安慰法。自我安慰是指当遇到挫折或不幸时, 为了避免精神上的不安或痛苦, 为自己找出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为自身的处境进行说明或辩解。此种方法对自我保护、维持情绪的稳定性、避免精神崩溃是大有帮助的。因此, 当教师遇到情绪问题时, 应该用合乎自身内心需要的理由来进行自我安慰, 从而摆脱不良情绪、消除焦虑、缓解内心的矛盾冲突, 进而有助于保持情绪的稳定性。

(6) 交往调节法。教师的一些不良情绪往往是由人际交往矛盾或障碍引起的。因此, 当教师遇到情绪问题时, 应主动地寻求家人、朋友、同事的支持。一方面, 人际交往可以适当宣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 人际交往还有助于沟通情感, 增强自身的社会支持, 从而增加摆脱不良情绪的信心, 能够更理智地对待不良的情绪反应。

(7) 情绪升华法。情绪升华是对消极情绪的一种高水平的宣泄, 将消极情感引导到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去。当教师遇到情绪问题时, 应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理智地驾驭情绪, 将不良的情绪反应引导到有利的方向。

四、结束语

情绪关乎教师的身心健康, 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效率、师生关系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更会影响到学校社会的和谐安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 既能为学校培育新的教育增长极, 又为师德师风的深人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

摘要:在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众多因素中, 教师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情绪管理就是要适时适所, 对恰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和调节情绪。阐述了情绪管理的内涵、重要性意义, 并提出了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情绪管理,教学,心理学

参考文献

[1]伍小兵.浅谈中学教师的消极情绪管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

幼儿教师情绪管理 第9篇

在参加德育课题“心理学技术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的培训中,我专题学习了“人格发展八阶段”“情绪智能”理论、“正面管教”技术,逐渐形成了“以温和的态度(情绪管理)坚定地执行(正面管教)”的习惯。在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过程中,我有了很大收获。

也许有人会认为心理学是搞德育的班主任才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一般的任课教师与其研究心理学,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来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然而,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学生,要和孩子们打交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需要懂得一点心理学,教育学生尤其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能够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当时我所任教的是体育特长班,其中有个让人头疼的学生——小慕。刚开学两个月,他就屡屡出现不交作业、上课随意讲话或倒头大睡等问题,对于教师的批评只当耳边风,甚至有时口出狂言“我就是来混个高中文凭的”……

在一节语文课上,我刚走上讲台,就发现坐在第一排的小慕笑嘻嘻地望着我,这与他平时的表现大相径庭。平时他不是趴在课桌上闭目养神,就是忙着翻书包翻课桌找书本。虽然我注意到了他这一天的反常,但是看他也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于是我和平常一样与学生们互相问好,开始讲课。突然,我眼睛的余光扫到小慕拿出一副耳机,一头塞入左耳……

居然想在上课时间听耳机?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胆大包天”,胸中的一股怒火不由得直向上冲。要是在从前,我肯定会停止授课,不仅把他臭骂一顿,还一定得没收了耳机才罢休。但是,我脑海中浮现出在“情绪管理”培训中学到的“30秒冷处理”方法——深呼吸,转移注意力。我清楚地认识到在课堂上发火并不能捍卫教师的权威,反而是一种失态,最多只能让学生怕你,却不能让学生服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负面影响。

于是,我不动声色地继续授课,打算走近小慕身边,敲敲他的课桌给他提个醒。不料,还没等我走到他旁边,小慕又有了新举动,一根耳机线捏在手中,一会儿戴上,一会儿拿下,时不时抬头笑嘻嘻地看看我,还把耳机线另一头的插头举起来以示他并没有连接手机或mp3……更糟的是周围的学生已经注意到他的举动了。

看来,他这是唯恐教师没有看见。幸好刚才我没有轻举妄动,要不然岂不是中了小慕的圈套。我一边讲课,一边用眼神盯着他,一边琢磨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因为在“正面管教——认识学生行为产生的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一章节的学习中,我了解了“青春期风暴”的典型特征,我知道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寻求关注,他想要沟通、想要对话的愿望是正常的,可在课堂上出现这种不当行为该如何化解呢?作为教师,我不但要解读他的心理需要,也要用智慧来化解。

正巧,这一天有学生课前演讲说了个故事,主题是“不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别人”,我当时顺手把这句话写在了黑板上。此时,我看看小慕,再回头看看黑板上的这句话,心生一计。眼看学生们都望向小慕,我也微笑着看向他说:“今天我不用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你,你一定是无聊了,想活跃一下气氛吧?”说完,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善意的笑声,小慕则耸耸肩、摇摇头,自讨没趣,也不生气,默默地把耳机线收了起来。

幼儿教师情绪管理 第10篇

一、父亲元情绪理念的内涵

1. 父亲元情绪理念的概念

元情绪理念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末。Mayer和Gaschke在关于情绪、情绪调节的研究中提出了元情绪的概念, 元情绪是指在情绪体验中, 个体不断地对自身的情绪进行监控、评价、调节和反思的过程。[3]受元认知的影响, Gottman等人在1996年的研究中指出, 元情绪是对某种情绪产生的感受和情绪。[4]国内还有人指出, 元情绪理念是个体随着社会经验的不断累积, 在面对自我与他人的情绪时产生有组织的反应与感受, 它在日常生活中被反复地使用, 从而形成一套特定的、固定的思维模式。[5]Gottman等人则将父母对自我与幼儿的情绪反应的一组感受和观念界定为父母元情绪理念。[6]综合已有研究, 人们倾向于将父母元情绪理念看做是父母对幼儿情绪表现所产生的一组情绪、行为、态度与理念等反应模式。文章的父亲元情绪理念是指, 当父亲面临幼儿的情绪行为时, 父亲的元情绪理念便会被启动, 透过这个诠释架构, 可以了解幼儿表现此行为的目的或背后的需求, 评估幼儿的情绪表现, 它具有觉知以及指挥情绪运作的功能。[7,8]

2. 父亲元情绪理念的维度

台湾学者叶光辉根据Gottman等人的研究, 提出可通过察觉面、接受面、沟通面、原因面、处理面、教导性等六个向度来评估父母元情绪理念, 并将父母元情绪理念划分为情绪教导型、情绪不干涉型、情绪摒除型和情绪失控型四种类型。[9]本文在考察幼儿的实际互动情形时, 认为父亲在觉察性、接受性及教导性这三个维度与幼儿的情绪调节具有紧密的关系。察觉性是指父亲能否敏锐地察觉出自己与孩子的情绪反应, 并且能够正确地描述这些情绪的相关经验, 此外, 父亲是否表现出对这些情绪的关注;接受性是指父亲依照自己与孩子情绪世界的感受、想法, 能否表现出尊重自己和孩子所释放出的各种情绪, 承认这些情绪在日常生活上的意义, 并愿意在亲子关系中营造出一个有安全感、可预期、接纳及回应的环境;教导性是指父亲是否教导孩子如何适当地展现情绪行为, 在孩子产生情绪时, 和孩子讨论他的感觉并帮助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情绪感受, 对孩童的负面情绪会关注、尊重, 教导孩子采用正确的方式面对负面情绪并采取正确的解决策略。[10]

二、父亲元情绪理念对幼儿情绪调节的影响

父亲元情绪理念来自于亲子互动经验中对幼儿情绪的观念、行为等反应模式, 主要关注对儿童情绪表现的反应行为。亲子互动关系中有大量的情绪反应, 幼儿会根据父亲所释放出来的情绪信息来调节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1. 父亲的情绪反应影响幼儿对负性情绪的处理

有研究者发现 (Carson&Parke, 1996年) , 当父亲较常使用负性情绪来回应幼儿的负面情感时, 那么幼儿就会缺乏社会技巧, 会出现较少的亲社会行为, 而表现为较多的攻击行为。还有研究 (Boyum&Parke, 1995年) 证实了父亲的生气情绪较能预测幼儿的同伴接受度。[11]从亲子的互动角度来看, 父亲情绪的呈现, 对幼儿从中学习到的情绪经验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父亲对幼儿的情绪表现给予支持、安慰, 那么幼儿就能更好地处理负面的情绪, 更能觉察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以此更好地去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研究指出, 对情绪调节强度高的幼儿容易出现害羞、退缩的行为;而情绪调节强度低的幼儿常常会出现攻击行为, 只有中等调节水平才是最佳的调节模式。[12]而父亲则会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 学习社会交往的规则, 对于孩子的自我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13]其中, 父亲的情绪行为反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功能日益显著, 如果儿童缺少父亲的支持, 便有可能造成其心理发展的缺陷, 对于儿童的社会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2. 父亲的情绪敏感性影响幼儿对情绪的反应态度

幼儿作为亲子互动中主动的一方, 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出信号。有研究发现, 在生命的第一年, 父亲对孩子的意向较为敏感, 能对幼儿的活动做出反应;在生命的第二年, 幼儿更需要父亲把他们引向外部的世界;之后, 幼儿开始对批评较为敏感, 如果这个时候父亲只看重幼儿的外部行为, 而不探索幼儿的内心世界, 那么他们将会感到挫折感, 他们的自我概念、反省能力都会受到影响。比如说, 当一个孩子情绪发作时, 如果父亲在这个时候通过自己的情感关怀幼儿, 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信任的, 这样就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情绪自我调节的方式。反之, 如果幼儿的情绪发作往往是在最顶点时才被父亲注意, 那么最终会使幼儿对环境失去信任感, 产生怀疑。[14]因此, 父亲对幼儿的情绪敏感性会影响到幼儿在处理情绪时的反应态度, 父亲应该更加积极地同幼儿进行互动与交流, 消除父爱缺失、父爱不敏感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3. 父亲的情绪表达影响幼儿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父亲在幼儿面前起着榜样的作用, 影响着幼儿发展的价值观念和态度。[15]如果父亲经常表达正面情绪, 幼儿在以后的同伴活动中就会出现较多的亲社会行为, 他们对自身情绪的控制也有好的转变, 反之, 幼儿则会习得攻击性行为, 不利于调控他们的情绪。另外, 父亲的情绪表达有助于幼儿形成了解他人情绪的技巧, 包括识别情绪、觉察情绪, 以及拥有较高的情绪调控能力。因此, 父亲负性的情绪表达会影响幼儿的社会能力、同情心, 并缺乏对情绪的了解。

三、父亲元情绪理念的形成

1. 合理的家庭教养

父亲的作用是由父亲、妻子、家庭等诸多因素共同协作, 交叉影响的, 不同类型的家庭模式要求父亲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而良好的父亲元情绪理念的形成正是基于此。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认为, 民主型的父母对幼儿具有回应性, 他们会关注幼儿的需求, 设定幼儿合理的行为范围, 而非强制幼儿听从父母的要求。基于长期的研究发现, 在民主式教养风格生活下的幼儿身上可以看到正向的结果;而接受权威型和放任型教养风格的子女在社会关系和认知上趋向于负向的结果。[16]父亲对孩子的情感的发展是重要的, 不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依恋, 也因为他们认知和情感方面的专长。成人指导他们的孩子情感标签的使用, 用以评估, 表达, 调控策略。此外, 父亲也将教予孩子情感的文化和亚文化的规则。[17]以此, 幼儿可以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 得到父亲的情感支持和鼓励, 这对于他们情绪调节的发展至关重要。

2. 提高幼儿情绪理解能力

在引导幼儿接受、理解自身情绪的基础上, 成人还要提高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是对所面临的情绪线索和情境信息进行解释的能力, 是个体认识他人及自己情绪状态的过程。[18]成人不仅要帮助孩子学会命名和认识自己的情绪, 以便他们可以感受某个时刻自己正经历的情绪, 能够把它作为一种能被观察和认识的对象去理解。比如在帮助孩子准备饭菜的时候可以对他说:“宝宝饿了, 所以宝宝着急了。”而且还要引导幼儿尽力理解别人的情绪, 要帮助孩子认识到人们对同一种情绪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其中有些反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快乐, 交到更多的朋友, 而有些则让我们感到糟糕。当幼儿学会了在特定的情境下如何正确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那么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际冲突行为的发生。

3. 帮助幼儿掌握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

幼儿教师情绪管理 第11篇

绘本作为幼儿的“人生第一书”,被公认为幼儿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它兼具有语言之用、艺术之用、幼儿多元发展之用和健全人格之用。笔者以大班幼儿情绪管理为切入点,以优秀的绘本资源为载体,探讨了如何利用情绪绘本提高大班幼儿调节情绪的能力。

一、情绪绘本帮助大班幼儿觉察自我情绪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幼儿树立自信心的前提,也是幼儿进行自我调节的基础。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情绪,幼儿才能产生自我认同,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接受自己的现状,建立初步的自尊与自爱。尤其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时,幼儿才能依靠及时调整心态,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性。

笔者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审美心理、阅读习惯和阅读经验为出发点,精心选择了适合的情绪绘本,如《生气汤》《做客真麻烦》《妈妈,我真的很生气》系列丛书、《我好快乐》系列绘本等。这些表现情绪的绘本,将艺术的轻灵感性与心理抚慰的理性完美结合,通过动物或卡通人物形象,展现了这个大班幼儿常常会出现的情绪:快乐、激动、失望、窘迫……借助绘本体验,提高了大班幼儿自我情绪察觉的能力。

二、情绪绘本引导大班幼儿识别他人情绪

研究发现,大班幼儿大多数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察觉并分辨出自己的情绪,但他们很难通过观察别人的动作和表情,觉察或猜测对方情绪。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大班幼儿识别他人的情绪、情感的能力,引导幼儿借助绘本感知人的喜怒哀乐等面部表情,让幼儿识别什么情境会引起什么样的情感。

在情绪绘本中,角色情绪的夸张化、形象化、具体化和动作化,能极大地帮助幼儿迁移情绪认识。慢慢地,幼儿从绘本走向现实生活,学会关注同伴的情绪情感。

三、情绪绘本促进大班幼儿自我情绪表达

提高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以及自我情绪的调节。在绘本阅读活动中,绘本名称和故事中的语言都渗透着各种情绪词语、表达语言以及表达方式,为幼儿模仿提供了对象。如《我很善良》《我想要爱》《我好快乐》把爱心、善良、感恩、分享、自信、快乐等美好的种子播撒在幼儿的心灵,呵护他们的纯真和快乐。同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巩固幼儿情绪表达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美术活动“表情总动员”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采用多种形式做出各种表情。

绘画日记也是大班幼儿自我情绪表达的方法之一,长期的绘本阅读增强了幼儿的绘画能力,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情绪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绘画日记。

四、情绪绘本提高大班幼儿控制消极情绪的能力

情绪展现的过程包括表达和控制两个方面。表达就是把自己的情绪情感通过不同方式让别人体验、感受,而控制则是当情绪情感的不当表达影响当前利益时,个体能暂时抑制冲动。

在情绪绘本中会出现许多不良的情绪,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想办法帮助他们调节情绪,掌握各种调节情绪的方法。

在一次次的绘本体验中,幼儿反复地表演角色、体会角色,感受和体验各种情绪。慢慢地,他们明白了其实出现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学会调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当幼儿出现与绘本中相似的情绪反应时,笔者会告诉幼儿,现在的你就是绘本中的某某,然后尽可能地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调节情绪,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当幼儿之间发生争执,产生不良情绪时,教师不仅要及时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还要有意识地让幼儿学会调节消极情绪,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课堂情绪及其调控 第12篇

一、教师课堂情绪的功能规定

“情绪是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变化模式, 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 这些是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3]。当某事物符合自己需要时, 就会持肯定的态度, 同时产生满足、愉快、喜悦、爱、尊敬等情绪体验;当某事物不符合自己需要时, 就会持否定态度, 同时产生憎恨、不满意、痛苦、忧愁、恐惧等情绪体验。教师课堂情绪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心理状态在情感方面的外在反应, 与教师的知识、经验、性格、价值观等相关联, 同时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专职人员、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不仅以语言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等方式进行教学;而且以非语言为载体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情绪好坏等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者和主体, 师生之间的情绪体验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等都与教师情绪同步。因此, 教师课堂情绪参与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 同时表现出信号性、渲染性与调节性功能。

1. 教师情绪的信号性功能

教师情绪的信号性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将心理状态、思想、观点等信息自然表露给学生, 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仅以语言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等方式进行教学, 而且以非语言为载体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情绪等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认知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从教师的情绪状态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其精神状态和心情的好坏, 而且可以认识到自己在课堂行为中的表现和教师对自己学习的认可程度。积极良好的教师情绪不仅可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此时此刻愉悦的心情, 从而传递给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且能把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认可程度以非语言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反馈信号, 从而反思并改进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2. 教师情绪的渲染性功能

教师情绪的渲染性功能是指教师个体的情绪情感具有影响和感染学生的效能。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所产生的个体情绪体验感染并影响着学生群体的情绪状态。例如, 当教师满脸愁容、闷闷不乐地走进教室时, 学生很容易被教师的负面情绪所感染, 表现出否定态度, 同时产生消极情绪, 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而当教师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时, 学生也会被教师的积极情绪所鼓舞, 表现出肯定态度, 同时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 易于形成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有关课堂气氛的研究已经揭示了教师良好的情绪能够创造亲和、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 这种课堂气氛将增进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4]因此, 教师要善于借助自身积极正面的情绪感染力引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以情动情, 情景交融, 引发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 教师情绪的调节性功能

教师情绪的调节性功能是指对个体的认知水平有提升或降低的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绪不仅影响多个认知因素, 如感知、记忆、思维等因素, 而且可以调节认知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 因为情绪体验所构成的稳定的心理背景和一时的心理状态, 都会对正在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组织与协调作用。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情绪状态不仅可以调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对学生的正确评价, 而且影响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工作满意度和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因此, 教师作为知识信息的传递者, 保持积极愉悦的情绪状态, 可以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丰富课堂内容, 提高教师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 从而使其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最终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二、教师课堂不良情绪的问题表征

“对教师情绪的分析表明, 教学是一种强烈的情绪事务, 情绪位于教学的核心”[5]。而传统的教育观点只重视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的提高, 而忽视了教师情感和情绪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因此, 造成了教师情绪智力水平“不达标”、教师情绪认知的“不识”和教师情绪调控的“非正规”渠道问题的产生。

1. 教师情绪智力水平“不达标”

“情绪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 , 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 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 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6]从教师职业特点和要求的角度来讲,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情绪劳动, 教师作为高情绪化的职业工作者, 必须提高其情绪智力水平, 掌握一定的情绪调控策略来适时有效地调节负面情绪, 避免对学生造成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有些教师要么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 把课堂和学生当作不良情绪的发泄场地和发泄对象;要么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 极力隐藏和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虚构情绪, 伪装出表里不一的表情来迎合学生, 这样不仅影响教学效果, 而且阻碍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这些做法体现了教师对自身情绪把握和控制能力的缺乏。情绪智力定义中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具体到课堂教学中, 主要是针对学生情绪的揣摩和驾驭, 因为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还不成熟, 还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 他们的情绪具有冲动、易变、盲目和自我调节差等特点,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适时关注和调整自身的情绪, 而且要时刻注意和调动学生的情绪。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许多教师以自我为中心, 照本宣科, 采用自上而下讲授式或说教式的教学形式,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缺乏对学生心理和需求的深度揣摩, 在课堂进程中, 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 缺乏师生之间的情绪互动和课堂气氛的渲染。

2. 教师情绪认知的“不识”

随着对教育研究的深入, 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都对情绪进行了研究, 在教师情绪的复杂性、教师情绪的作用、教师情绪的影响因素和教师情绪的调控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教师群体作为教育工作中的基层主力不但没有掌握系统完整的情绪理论与调控知识, 而且不了解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源以及情绪发生的理论和机制, 以致于当消极、不良情绪侵入时不能及时地觉察, 从而不能采取合理、正确和恰当的调控措施加以调整或因采取了不合理的应对措施而更加恶化了自己的情绪, 又或甘做不良情绪的奴隶, 被不良情绪所诱导与左右, 最终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完整系统的情绪理论知识是掌握情绪调控知识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理解情绪理论知识, 根据个人情绪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控, 确保以最佳状态面对学生。虽然现在许多老师知道一系列简单的情绪调控策略, 如, 注意力转移法、心理控制法、情绪宣泄法和文饰法等等, 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且, 由于有些教师的错误运用甚至会产生更加严重的教学问题。

3. 教师情绪调控的“非正规”渠道

教师作为社会成员中独立存在的个体, 有着自身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反应, 其情绪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目前为止, 研究者在教育研究中对教师情绪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关注, 但由于学校管理者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受认知取向的影响, 过多地关注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信念、决策等领域, 而缺少对教师的需求、健康、精神和情绪状态的关注与重视。当前许多学校都设有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室, 但服务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却普遍缺乏, 即使有些学校意识到这一问题且设置了针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机构, 但由于教师认识不足、心态偏颇, 认为咨询会暴露隐私, 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麻烦事儿”, 致使其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教师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从而导致情绪问题大量积压, 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又如, 在提倡民主管理、教师当校的号召下, 一些教师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提出意见或建议后却得不到学校领导的回应和认可, 这种放任不管、不疏且堵的“无为”做法无疑使教师的不良情绪继续恶化。有学者指出, 教学是一种情绪上很容易枯竭耗损的职业, 因此, 学校的管理工作者要为教师提供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为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三、教师课堂情绪的调控对策

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认知活动, 也是一种情绪实践。情绪普遍存在于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中, 没有积极向上的情绪,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机智就得不到有效发挥, 更难以得心应手地组织教学活动。因此, 要全面关注教师并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就不能遗漏对教师情绪的梳理与分析, 进而从学校情绪工作室的创建、教师情绪认知的“专业化”和“共情”课堂文化的塑造着手, 以求提高教师的情绪调控策略水平。

1. 学校情绪工作室的创建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的进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 教师职业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也决定了教师是一个高情绪化的职业, “尽管我们可能熟悉教师在做什么和如何思考, 但很少知道他们在教学时是如何感受的”[7]。因此, 坦然承认和关注教师情绪问题, 关心并了解教师需求, 创建学校情绪工作室, 帮助其疏导不良情绪, 缓解教师精神压力, 营造利于教师良好情绪发展的氛围, 是学校管理者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学校管理者要定期关注教师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师资力量, 力所能及地创建学校情绪工作室, 加强对教师情绪工作的重视与管理。首先, 学校情绪工作室应协同学校开设有关教师情绪理论与调控策略的课程, 加强教师对情绪理论知识的普及与深入理解, 并掌握一些简单实用的调控措施。其次, 学校情绪工作室要与高校联合,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有关教师情绪及调控策略的进修与培训, 注重教师实地演练与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成功调控案例的展示与观摩, 使教师对如何运用情绪调控策略有全方位的感知, 从而提高教师对情绪调控策略的科学掌握与灵活运用。最后, 学校情绪工作室要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师情绪交流会, 鼓励教师克服心理障碍、抛开世俗眼光, 把困惑和不满说出来, 然后学校管理者在认真聆听、了解其需求的基础上采取措施给予解决, 帮助教师疏通不良情绪;建立教师情绪交流与宣泄论坛, 鼓励教师在虚拟的网络中分享教学经验和情绪调控手段, 同时以合理、正确的方式畅所欲言、表达观点, 释放精神压力, 让不良情绪得到合理的发泄, 从而促进教师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进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

2. 教师情绪认知的“专业化”

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认知过程, 而且是一项涉及人际互动的工作, 教师情绪作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心理健康, 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健康和对教师的评价。因此, 作为教师应充分重视自我情绪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从我做起, 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有意识并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效的情绪调控策略不是对不良情绪简单粗暴的抑制, 而是要在充分准备和认真反思的基础上视具体情况做到适时、适地、适量、适切的情绪选择与表现。

“解铃还需系铃人”, 教师不良情绪的调节主要还要依靠自身进行调控。首先, 要熟练掌握教材, 做好充分准备。教师不仅要深入分析教材、了解学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锤炼语言表述能力, 更要全面扩宽自身的知识层面、灵活掌握并运用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机智, 以应对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突发状况。课堂上的应对自如、从容不迫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的执著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 教师不但要扮演好教书育人专职人员的角色, 更要积极转变为一名教学行动的研究者。其次, 要识别并适时调整自身的情绪状态。稳定且健康的情绪状态, 来源于个体对自身准确清醒的把握与认识。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只有善于识别自己的情绪才能进行有效调控。格式塔学派非常注重“此时此刻”情绪的觉察, 一旦发现自己情绪不佳, 就应先中断目前的情绪状态, 冷静下来, 去感受和体会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 而后根据情况适时地加以调整, 避免负面情绪继续恶化, 如及时提醒与告诫、离开情绪发生现场、转移注意等方法。最后, 教师要注重反思能力的培养。反思不仅可以理解为内省, 是一种元认知过程;也可看作一种高级认知活动, 是一种特殊的问题解决方式。对于教师来说, 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与分析, 从而改进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反思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丰富并提升教师情感素养的有效策略。因此, 教师在反思过程中要避免消极情绪对反思的抑制与阻碍, 以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和问题进行反思, 及时发现情绪情感问题, 深入探究其原因, 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并提高警惕规避类似状况的再次发生。

3.“共情”课堂文化的塑造

教师情绪的渲染性功能表明, 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体验是相互作用的, 教师的情绪体验感染并影响着学生个体和群体的情绪状态, 同时, 学生的情绪体验又反作用于教师。“有效的教学和学习必然是情感性的, 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和人际关系质量对学习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8]。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不是无条件地全盘接受, 而是带有一定的筛选性的, 师生在情感上的介入、互动和相互作用将有助于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而学生对教师表现出的情感态度是影响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热爱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塑造“共情”的课堂文化, 以积极愉悦的情绪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同样带着愉快轻松的情绪学习, 到达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学境界。

师生之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彼此相通、相互影响与作用的。一方面, 教师保持积极正面的情绪状态可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利于学生听觉、视觉、思维的有机协调和机体潜能的最大化发挥;另一方面, 学生对教师积极情绪的效仿和回应, 不仅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 灵活驾驭课堂, 而且也有利于增加教师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认同感。“共情”课堂文化的塑造要求教师不仅要关心、接受和信任每一位学生, 关注并感知学生的情感情绪, 适时地调整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且要与学生分享情感情绪体验, 以个人的情感魅力引导学生感知教师的情感情绪体验。首先, 教师要保持积极良好的正面情绪, 借助个人情绪感染力, 诸如, 动作、表情、眼神和语言等, 带动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同时要密切观察和认真感知学生的情绪, 根据学生此刻的情绪状态, 因势利导, 创设愉悦、振奋人心的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获得积极情绪情感体验,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 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的情感情绪, 以情动情, 因势利导, 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培养积极情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 教师要以自身的情绪激励、唤醒与鼓舞学生, 与学生达到“共情”。

参考文献

[1]缪榕楠.情感智力与教师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教育评论, 1994 (4) .

[2]Zembylas M..Teaching with emotion:a postmodern enactment.Michigan:Intercollege, Cyprus and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2005.

[3][美]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王垒, 王甦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4]孔冬梅.教师的情绪工作及其影响因素.教学与管理, 2009 (7) .

[5]Jeffrey, B.&Woods, P.Feeling deprofessionalised: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motions during an OFSTED inspection.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1996, 26 (3) .

[6]Bar-On, R.Bar-On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 (EQ-i) :Technical manual[M].Toronto:Multi-Health Systems, 1997.

[7]Hargreaves, A.Changing teachers, changing times: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London:Cassell, 1994.

上一篇:生活需要呵护下一篇:中职卫校医学科普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