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特点范文

2024-05-12

方言特点范文(精选10篇)

方言特点 第1篇

通化方言溯源

通化, 古称东边。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随着历史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华夏 (汉族) 、肃慎 (满族) 、秽貂 (朝鲜族) 三大民族。一直到元、明时期, 通化都有人类居住。清朝入关之后, 关外的满族人大多随军入关, 据估计明末清初满族人口约100万, 迁入关内的达90万之多, 编入汉军旗的汉人和大批奴婢也随之入关。东北人口大减, 所剩人口集中在辽宁中北部, 这部分人说东北官话。而此时的辽东半岛是沃野千里, 有土无人。

顺治元年 (1644年) 开始, 清廷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 要求各地官署劝农开垦。但事隔不久, 清统治者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 破坏满族的习俗和秩序。为保护“龙兴之地”, 康熙七年 (1668年) 废止了招垦令, 实行局部封禁加以保护。后由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 康熙十六年 (1677年) 发布禁令, 把通化地区封禁起来。一直到咸丰十年 (1860年) , 政府才开放了部分禁地, 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 通化地区人迹罕至, 自然也就没有方言可言。

封禁解除后, 在清政府实边放垦政策的激励下, 关内的灾民、难民大规模拥入东北, 有学者估计, 从近代明令移民实边到清代末年, 移入移民 (含后裔) 的人口达1400万以上, 年均近30万人。移民的路线大致有两条:一是走海路, 来自胶东半岛的移民跨渤海, 登大连港 (早期移民由营口登陆) , 或定居于无人居住的辽东半岛, 或向北继续迁移, 定居于吉林、黑龙江省的东部山区;二是走陆路, 直鲁豫晋的移民, 出山海关, 沿辽西走廊, 或北上黑龙江, 或定居于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先期移民定居之后, 后期移民便投亲靠友而至。

以上可以看出, 西路移民, 除山东移民外, 还有直隶、河南、山西等地的移民, 在北上过程中, 其语言逐步与当地土著汉族、满族、蒙古族等语言融合, 形成了今天富有特色的东北官话。东路移民主要来自胶东半岛, 他们跨海来到无人居住的辽东半岛, 使胶东半岛方言在辽东半岛上延伸, 形成了胶辽官话。其中一部分移民沿鸭绿江北上, 来到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通化地区。通化地区由于地处偏僻, 人烟稀少, 其人口来源主要是山东移民, 因此, 通化方言应形成于清朝中后期, 语言更多地保留了胶辽官话的特征。

通化方言与东北官话、胶辽官话之比较

根据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 (稿) 》、张志敏《东北官话的分区 (稿) 》、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东北官话的主要特征为:

古入声清音声母字今读上声的比北京官话多;四声调值和北京官话相近, 但阴平调值比北京官话低;大部分地区没有r声母。北京官话r声母字, 在东北官话中多读零声母 (个别字除外, 如扔、锐、蕊等) ;北京官话声母b、p、m、f与韵母o相拼, 东北官话则与e相拼;古精组字与古知庄章组字不分;北京官话中零声母开口呼字, 在东北官话中多加声母n或ng。

胶辽官话的主要特征:

古入声清音声母字今读上声;古平声清音字 (阴平) 多读曲折调;r声母字在胶辽官话中读作零声母;北京官话声母b、p、m、f与韵母o相拼, 胶辽官话与e相拼;古知庄章三组字的声母今多读z、c、s;古蟹山臻三摄合口一三等端系字多丢失u介音。从声母和韵母配合关系来看, 胶辽官话没有d、t、n、l、z、c、s与ui、uan、un相拼的音节, 北京官话中这些音节的字, 在胶辽官话中都没有介音u。

受移民影响, 东北地区的方言都与山东方言有密切的关系。如吸收了大量的山东方言词, b、p、m、f与韵母e相拼, 没有r声母字等。同时, 由于人口结构不同, 通化方言区80%的人口是山东胶东半岛移民, 所以通化方言主要是在胶辽官话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很少受外界干扰, 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胶辽官话的特征。而东北官话则是在冀鲁官话、北京官话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 通化方言在语音上、词汇上、听感上都与东北官话有明显差别, 而与丹东、大连等地的胶辽官话有很多的相似点。

通化方言语音特点。通化方言中古平声清音字今读曲折调。通化市、通化县、集安市地处山区, 距离说胶辽官话的宽甸、丹东等地很近, 语言受外界干扰少, 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胶辽官话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古平声清音字 (阴平) 的调值为423或312。而梅河口市地处交通要道, 是通化至北京、长春, 吉林至北京等地的必经之路, 因此梅河口及相邻的柳河县、辉南县语言较多受到东北官话的影响, 古平声清音字 (阴平) 的调值为44。与普通话相比, 东北官话最大的特点就是调值低。通化方言除了调值低之外, 部分地区把阴平读成曲折调, 这与胶辽官话同。

通化方言中没有古知庄章组字。普通话古精组字今读z、c、s, 古知庄章组字今读zh、ch、sh。通化方言中古知庄章组字今读z、c、s, 如:知=资zī、诗=思sī、超=操cāo、世=四sì、出=粗cū、张=脏zāng、主=组zǔ等, 与胶辽方言同。而在东北方言中则两组字自由变读, 或以z组为正体, zh组为变体;或以zh组为正体, z组为变体。R声母字在通化方言中读作零声母。普通话读r声母的字, 通化方言一般读作零声母。如:饶=摇yáo、人=银yín、如=鱼yú、染=眼yǎn、软=远yuǎn、热=业yè等 (个别情况读[l]声母, 如锐瑞luì, 与东北方言与胶辽方言同。通化方言中声母b、p、m、f与韵母e相拼。

普通话声母b、p、m、f与韵母o相拼, 通化方言则与e相拼, 如:广播bō、山坡pō、模mó范、婆婆pó、佛fó教等。与东北方言、胶辽方言同。古蟹山臻三摄合口一三等端系字有丢失u介音现象。

普通话中, u韵母作韵头的开口呼韵母有8个:an、uo、uai、ui、uan、un、uang、ueng, 通化方言中丢韵头的主要有3个, 即ui、uan、un, 如:短=胆dǎn、端=丹dān、乱=烂làn、孙=森sēn、酸=三sān等。这与胶辽官话同。

通化方言中丢失介音的情况比较复杂:农村比城市普遍, 年纪大的人丢介音的情况比年轻人多一些。

特殊方音。通化市、通化县、集安市的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胶辽官话中的一些特殊读音, 如:干什么gàn hén me、你家něn jià、塌hā、吃饭dǎifàn、药yüè、摘zé等。梅河口市、柳河县、辉南县方言中这些字的读音与东北官话相同。

通化方言词汇。通化地区的方言词汇与东北官话有很多相近之处, 但与胶辽官话的关系更为密切。有些胶辽官话的方言词汇在东北官话中不用, 而在通化方言中却广泛使用 (见下表) 。

听感上。由于通化市、通化县、集安市方言中古平声清音字 (阴平) 今读曲折调, 故四声调值多降少扬, 且有尾音, 听起来语气比较重, 没有抑扬顿挫之感。而梅河口市、柳河县、辉南县方言中古平声清音字 (阴平) 今读高平调44, 故听感上与东北官话相似。

关于通化方言的分区

据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 (稿) 》、张志敏《东北官话的分区 (稿) 》, 通化地区的通化市、通化县、柳河县、梅河口市、集安市属东北官话吉沈片通溪小片, 辉南县属东北官话吉沈片长锦小片。

根据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通化地区的通化市、通化县、集安市应划归胶辽官话盖桓片, 梅河口市、柳河县、辉南县在听感上更接近东北官话, 应划归东北官话吉沈片梅溪小片。

参考文献

[1].张利民:《“闯关东”移民潮简析》,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8 (2) 。

[2].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 (稿) 》, 《方言》, 1986 (3) 。

[3].张志敏:《东北官话的分区 (稿) 》, 《方言》, 2005 (2) 。

[4].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 第159~182页。

[5].孙维张、路野、李丽君:《吉林方言分区略说》, 《方言》, 1986 (1) 。

[6].王洪杰、陈本庆:《通化方言声调的发展变化》,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 (6) 。

当涂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第2篇

关键词:当涂方言;普通话;词汇;差异;特点

引言

安徽省的当涂县处于长江中下游的东岸,即古代所谓的“江东”、“江左”,南连吴语、宣州话区的芜湖市、芜湖县、宣城市,北接江淮官话区的马鞍山市,可见它地处于官话和吴语的交汇点上。当涂县境内的土著方言是吴语,但由于地域上又毗邻官话区,而且历史上当涂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自国以来人口迁徙的重要津渡和留居地,所以不可避免的多次受到北方话的侵袭,也就使得吴语的味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语音方面的特点,当涂县境内的方言划分为五个区:沿江区、官圩区、薛津区、博望区、湖阳去。虽然看上去比较复杂,但由于长期处于同一区域,几个区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全县的语言基本还是相通统一的。受吴语影响,当涂方言中仍然是保留入声的;复元音韵母单元音化;鼻音韵尾大多演变为鼻化韵,有的地方甚至变为纯口音韵母;普通话中的en、in和eng、ing在当涂方言里合流,韵尾n,或是?,没有对立。当涂方言词汇是非常丰富有趣的,本文主要把当涂方言词汇与普通话中的词汇进行比较,进行具体研究,从语音、构词、意义、功能四点来比较分析当涂方言词汇的特点。

1.语音差异

多音节词在当涂方言中大量存在,其中以三音节词居多,当然也不乏四音节、五音节的词语,与普通话词语相比有以下一些特点。

1.1有的多音节词是普通话相关词语的扩展,例如:瘸巴腿(瘸子),眼睛框(眼眶),今年家(今年),下晚些(傍晚/黄昏),一扎齐(整齐),心门口(胸口)等等。

1.2当涂方言中的量词常常叠用,造成多音节量词形式,有时为了表现和强调“每一”、“无一例外”的意思,常常使用三音节重叠诸如“AAA”的形式,如:“家家家”、“把把把”、“年年年”这种形式,其中从音量上来看第二个音节要读作轻声,第三个音节却又要重读,呈现出“中轻重”的音量表现。而从音高上来看,则应读作21、35、21的声调,有时方言读的较快,语流变化会出现第二个音节的声母丢失,只保留一个韵母的情况,因此我们庭上去反而像是两个音节。

1.3当涂方言中形容词也常常会用如“ABB”的形式,非常具有方言地方特色,形象生动,也表现出方言所谓“土气”、“口语化”的特点。如:淡撇撇(形容味道很淡),清斯斯(人打扮的干净清爽的样子),病歪歪(生病的样子)。

1.4当涂方言中的多音节词语和普通话比起来,更显得亲切生动,常常会增添说明性成分,描绘出事物特征,如:叶蝶则(蝴蝶),癞癞姑则(啦蛤蟆),落索子(垃圾),倒到则戏(庐剧);有的还会采用一些修辞方法,更加具有画面感,如:灶面前(厨房),黑月头(黑夜),太阳窠里头(阳光下),六月心里(盛夏),狮子头(画卷),雾拉子(小雨)等等,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

2.构词差异

当涂方言词汇与普通话比较起来,差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独具特色的词缀

当涂方言词汇有的词汇和普通话基本相同,但方言中词汇丰富,总是带有前缀或者后缀。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中也有词缀,口语中还经常多“儿”化词汇,而当涂方言中,这样的“儿”化词汇比较少,皖中方言区多“子”尾词,而在当涂方言中,受吴语影响,以“则”作词尾的词汇比较多,这里的“则”读作[ts?]短促,轻声,除了“则”还有诸如“头”、“家”等独具特色的词缀,但当涂方言中“则”词缀出现频率比较多,又与“子”词缀有别,当涂方言中的“子”词缀多用于名词,而“则”词缀的范围则广的多,除了名词,“则”还可以黏附在动词、形容词后,而且常常有“指小增恶”的含义在里面,在普通话中也找不到绝对相对应的词,但在当涂方言中却是非常有特色且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缀。如:雀则(雀儿),狗则(狗子),耍则(玩),逛趟则(散步),脱了则(丢掉了),等等。

2.2语素组合方式与顺序的差别

方言的词汇因為带有方言的特点所以与普通话的词汇在构词语素组合上差别比较大,当涂方言也是如此。

2.2.1有的词汇在当涂方言中是单纯词,在普通话中往往会是合成词,或者方言是合成词而普通话确实单纯词,当然这种情况,大多数方言中都存在,在当涂方言中也是前一种情况的数量也多于第二种情况。如,第一种情况,多见于表示动作的词汇:

震—内涝 巧—普通 顺—整理 废—调皮 耍—玩耍 吮—吮吸

第二种情况如:

羊则—羊 猫则—猫 喳流则—蝉 耍则—玩 明年家—明年 今年家—今年

2.2.2方言和普通话词汇都是复合词的情况也是有差别的,根据语素的顺序和对词根语素的选择可以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第一种,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词根相同,语素排列顺序不同,也可以说是一些语序倒置的词,但由于吴语和北方官话差别较大,这类词在当涂方言中非常少见,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词,多数是并列结构的词汇如:

该应—应该 异怪—怪异

第二种,则是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结构基本相同,但语素有相同也有不同,语序也有的相同,有的不同,这类词汇占绝大多数,多是一些偏正结构的词,但也不局限。如:

螺梭—螺狮 舌条—舌头 瞧病—看病 灰面—面粉 烧酒—白酒

烫饭—泡饭 不隔—不和 犯对—作对 拽架子—摆架子 自家—自己

第三种,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语素完全不同的情况,这种情况数量特别多,毕竟当涂方言是吴语和江淮官话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方言词汇也有自己的特色如:

nlc202309020749

老早—以前 出霍—闪电 田鸡—青蛙 瓦块—河蚌 姥姥—叔父

扒手—小偷 对光—合意 躲猫猫—捉迷藏 划水—游泳 晓得—知道

烦神—操心 跌相—丢脸 掉哕—呕吐 高头—上面 挨搞的—怎么了

2.3方言独特的构词

从构词上看,每种方言都有它自己别具一格独创的地方。当涂方言,依据事物的外形、质地、用途等等各种特征,有一些独特的构词方式,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2.3.1拟声构词在方言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构词方式,让听者如闻其声。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亲切、口语化,所以方言词汇中有一些就是模拟事物声音造出的口语化的词,如:打阿吃(打喷嚏),这就是模仿打喷嚏的声音,用拟声方式构造的词语,非常形象生动。这样的词语还很多,如:吧嘴(接吻),方言中模仿人们亲嘴时发出的声音来表示接吻的含义;唏(喊叫),直接模仿喊叫时发出的声音来表示喊叫的含义。

2.3.2依据事物的颜色来构词也是方言中很常见现象,在当涂方言词汇中,很多词也是依据事物颜色来构词的,如:灰面(面粉),面粉还是粗面的时候颜色是灰色;白刀(菜刀),菜刀多是磨的光滑、锋利的,颜色亮白,所以叫做白刀。用顏色构词更有画面感。

2.3.3依据事物质地构词,除了名词外,当涂方言中还有部分形容词,也用这种构词多,也就是用某种质地把事物或某种程度形容出来,带有形象感,更加的生动、活泼,如,形容词有:铁硬(很硬),用了一个“铁”字,是表示质地的,像铁一样硬,很贴切的表现出事物的样子、形态以及软硬程度;毛软(很软),质地柔软如羽毛,也形容出程度,这部分形容词,用的是类似质地的词,但表示的多是“很……”的意义。名词也很多,如:脸布(洗脸毛巾),这是古代沿用下来的说法,古代洗脸毛巾多用布代替,所以脸布,也形容出了毛巾质地连用途也说明了,意思很通俗。

2.3.4根据事物的形态构词,在当涂方言中,喜欢依据事物形态更甚把事物很详细的描述出来构成词,带有一些描述意味,如:天蒙蒙亮(黎明),雾拉子(小雨),落索子(垃圾),滑溜(做事麻利),一扎齐(整齐),描绘出事物形态、样子等具体情况来构词表示出其代表的含义。

2.3.5构词中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也是当涂方言词汇构词的一大特点,当涂方言词汇中,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委婉、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来构词。如:用“值钱”表示东西贵重,对东西很喜爱的情感;用“不隔人”表示不好相处,等等都是很委婉、形象的说法,很有地方特色。

3.意义差异

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意义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当涂方言词汇意义比普通话词汇意义的范围广,所指多,如:抠,除了表示抓痒、挠痒的意思之外,在当涂方言中还有小器、吝啬的意思。(他很抠,平时就吃馒头。)还有,削,除了表示用刀削之外,在当涂方言中还有将瓦片平行扔出的意思。(削撇撇。)

3.2当涂方言词语也可以较普通话义项少,应用范围窄,如:刣,在普通话中意义是刮削某物,而在当涂方言中应用范围变缩小了,只表示杀鱼,削鱼鳞之意,不指刮削其他事物。

3.3当涂方言中,还出现用不同的词来表达普通话中同一个词的现象,也就是方言中的多个词对应普通话中的同一个词,最典型的如:了,当涂方言中有三个相当于普通话“了”的助词,他们各自的语音形式不同。“了1”读作[l a](辣)、“了2”读作[ts?](则)、“了3”读作[l ?](勒)。辣跟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有了结果,如:隔壁的砖头给人家偷辣不少。(邻居家的砖头被人偷了不少。)则,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即是时态助词“了”的表现,如:你吃则饭了没?(你吃过饭了没?)则在当涂方言中也常用“过”来替换。最后一个勒,只用在句末,肯定事态发生了变化或即将有变化,相当于普通话的语气助词“了”,如:小明开始换牙勒。(小明开始换牙勒。)反过来看,当涂方言里“了”用三个词表示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普通话里“了”一分作三的佐证。

3.4方言词义与普通话词义完全不同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方言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甚至有些词义所指的事物仅限于方言区存在。如:

姥姥—普通话里是对年老妇女的尊称,也称外祖母、奶奶或接生婆为姥姥;而在当涂方言中,姥姥指的则是叔父,父亲的兄弟。

搇—在普通话中同“揿”,是按下的意思;在当涂方言中却是专门指低着头的意思。

挤—在普通话中是拥挤的含义;而在当涂话中则表示攥紧拳头。

可以—在普通话中表示允许的意思;而当涂方言中则是称赞人有本事、有本领,但却是讽刺含义,是贬义词。

总之当涂方言与普通话在意义上的差别是很大的,这也是由各地区历史、文化、社会等各种差异引起的。

4.功能差异

功能上的区别,则是从应用上对方言与普通话进行考察的,在方言词义与普通话基本概念对应的情况下,从应用来考虑,主要差异从以下几点考虑。

4.1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基本概念意义对应,但感情色彩不同,这种情况在功能差异中占绝大多数,如:

渣流则(有种厌烦,厌恶的情绪)——蝉(中性名词)

羊则——羊 狗则——狗 猫则——猫

这些词在当涂方言中都带有一种指小,亲昵,喜爱的感情色彩,而在普通话中就是中性词,没有感情色彩。

噘(长时间大声的骂,程度更严重,更严肃)——骂(中性词)

指望(多含贬义,表示消极:没指望了。/指望什么呢?)——盼望(积极,褒义色彩)

此外,方言词语的口语色彩是不言而喻的明显。

4.2词义基本相同,但搭配对象有所不同,这类情况数量比第一种情况要少的多,如:

吃——在当涂方言中,有~饭,~酒,~烟等,而在普通话中只可以和~饭搭配,不能和酒、烟等词搭配。

叫唤——在当涂方言中搭配主体是动物,人则是贬义,而在普通话中搭配主体并没有明显的必要限制。

总结

总之,当涂县西面和北面都是江淮官话区,东面和南面是吴语区(宣州话),当涂县就处在官话和吴语的交会点上。县境西北沿江一带是江淮官话,其余地区是吴语宣州话,由西北往东南,吴语特征越来越显著。当涂话与普通话的差异也并不大,而从它们的差异中也可以看出来当涂方言词汇的特点,主要是语音上多音节词在大量存在,其中以三音节词居多,方言中常用重叠词,其中又以量词和形容词的重叠居多,且多三音节重叠;构词上词缀居多,有自己的独特词缀,且常常根据事物形象等多种特征构词;意义上,用不同的词来表达普通话中同一个词的现象很多;方言词汇各种感情色彩非常丰富。

参考文献:

[1]. 当涂县地方志编委员会编.当涂县志.[M].安徽:黄山书社,2008.

[2].孟庆惠.安徽省志方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3].邵丹丹.无为方言词汇特点研究.[J].语言研究.2010,(8).

作者简介:徐梅,安徽师范大学12语言学,研究生

巢湖方言特点浅论 第3篇

关键词:巢湖方言,语音特点,语法特点,词汇特点,文化成因

巢湖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江淮官话。 巢湖流域西北以江淮分水岭为界, 东濒长江, 南与菜子湖、白荡湖以及皖河流域毗邻, 流域总面积13486平方千米, 包括合肥、巢湖、六安及安庆的16个县区。 这一方言位于北方方言区和南方方言区的交界地带, 因而兼有南北方言的某些特点 (如浊音清化同北方, 北存入声同南方;语气词“了”和时态词“了”两分不同形同南方等) , 从而成为北方方言中内部语音分歧较大、语法现象较为复杂的一支[1]。 巢湖方言在语音和语法上和词汇上皆有自己区域性的特点。 笔者在庐江当地生活40余年, 对庐江及周边区域在实地调查、问卷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整理成文, 以供同行及大方之家批评斧正。

一、巢湖方言语音特点

(一) 声母

巢湖方言有22个声母, 包括21个辅音和1个零声母。 以下例举方言中有典型特点的词语。

1.巢湖方言中的n和l大多不分。

巢湖方言中l音多, n音极少。 一些普通话中该读n的误读为l, 如“拿、哪、那、奶、奈、南、女、暖”等常用字。 读n音时软腭下垂, 鼻腔通路打通;而l音是软腭上升, 鼻腔堵塞为l。

2.巢湖方言中的平舌音和翘舌音难辨。

在巢湖方言中常常易将翘舌音读成平舌音, 如下:

读zh为z的———争、睁、皱、助、骤等;

读ch为c的———柴、初、愁、衬、掌等;

读sh为s的———闪、生、省、师、漱等。

3.部分舌尖音、舌根音被改为舌面音。

在普通话中舌面音j、q、x和舌尖音z、c、s舌根音g、k、h是意义不同的, 区分明显的, 巢湖方言却有混淆的现象。 例如:

读x为h的———下、咸、鞋等;

读j为g的———家、间、讲等;

读q为c的———期、妻、气等;

读q为k的———敲、掐, 铅等。

(二) 韵母

巢湖方言有50个韵母, 其中舒声韵36个, 入声韵14个, 特点较为明显。在此将例举韵母中的前后鼻音不分这一现象。在两组韵母中以n收尾的叫前鼻音, 以ng收尾的叫后鼻音。而在巢湖方言中主要是en和eng, in和ing两组难以区分。 例如:

en的韵母———陈、真、盆、分、奔等;

eng的韵母———程、正、朋、风、更等;

in的韵母———民、阴、饮、新、敏等;

ing的韵母———英、名、丙、命、定等。

(三) 声调

巢湖方言中有5个声调, 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 (不包括轻声。 ) 在普通话中有四个调类, 而巢湖方言中多了一个入声, 其特点是发音短促, 收喉塞音韵尾, 不能延长。

(四) 普通话声韵母配合关系与巢湖方言声韵母配合关系的比较

普通话声韵母配合规律简表:

巢湖方言声韵母配合关系:

由上两简表可见, 巢湖方言中的d、t、z、c、s及n (包括北京话的l声母) 除u韵母外, 没有合口呼, 即u一韵头脱落, 一律读成开口呼, 如“对”读dei, “伦”读nen[2]。

(五) 巢湖方言的声调变化规律

巢湖方言的声调变化规律有三种形式:①平分阴阳, ②浊上变去, ③入派三声。这与隋唐之后汉语发展声韵调的发展规律一致, 巢湖诸多方言读音的读音证明了这一点。所谓“平分阴阳”:主要指中古平声母音节的字, 如果它的声母是清声母, 那么, 现多读阴平 (调值55) ;如果声母是浊声母, 那么, 现多读阳平 (调值35) , 分化的条件在于声母的清浊, 巢湖方言大部分读音已完成这样的转化, 前者如“风、东、衣”等字音, 后者如“传、牛、来”等字音。所谓“浊上变去”指中古的上声音节的字, 如果声母是浊声母, 那么现多读去声;如果不是浊声母, 那么仍读原调, 如“皓、弟、巨、跪”等字。所谓入派三声指中古的入声字, 不管是阴入还是阳入, 巢湖话中已经有一部分归入平 (包括阴平和阳平) 、上、去三声中去, 方言中入声字仍然存在, 方言中转入阴平的有“鸭、七”等, 转入阳平的有“竹、食”等, 转入上声的有“笔、铁”等, 转入去声的有“落、跃”等。

巢湖南部方言声调规律:

二、巢湖方言语法特点

方言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巢湖方言和普通话在语法上虽然有一致性, 但在某些构词方式、形容词的某些特性及句式的构造上有其独特性, 与规范汉语相比, 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一) 巢湖方言词法特点例析

1.巢湖方言“子”尾构词法特点

巢湖方言组成类型整体发展趋势与规范汉语一致, 构词法主要体现在附加式构词类型上, 这其中以“子”为词尾较为普遍, 构词丰富, 应用范围广, 主要附加于名词语素、形容词语素、动词语素和数量词语素之后, 值得分析。

(1) 名词语素+子。

有三种形式:①单音节+子, 如:晌子、胳子、豁子、盏子、菇子等;②双音节+子, 如:凼巴子、六谷子、拐落子、迹迹子、道道子、娘老子等;③三音节+子, 如:癞癞姑子、扯歌剧子、发物丁子、老寒儿子、舌挑根子、老颈把子等。

(2) 形容词语素+子

孬子、矮子、蛮子、侉子、驼子、麻子、不弄子、结巴子、韶道子、老不子等。 这类词构成的名词表示的人物, 多带有否定义和贬义色彩。

(3) 动词语素+子

瘫子、手捏子、包被子、晃趟子、摇窝子、乍胡子、耳聒子、走门子、胀肠子、痴撇撇子等。这类词通过增加词尾“子”而改变了词性, 丰富了构词手段。

(4) 数量词语素+子

一毫子、半吊子、一飘子、一沓子、二回子、二半擦子、一笃囊子、二宝子等。 这类词通过数量加“子”而组成一个名词性的数量短语。

巢湖方言后词缀的“子”, 在描述动植物、衣物、家用器具、农业用具等的名称时表达这类语义时有小称作用, 部分小称含有喜爱、亲昵等主观感情色彩。 如称蘑菇为“菇子”, 称量筒为“提量子”等。 有一词“石子子”很有代表性, 称较小的石块为“石子”, 称比“石子”体积更小的石块为“石子子”, 更能体现“子”的小称功能。

2.巢湖方言形容词构词形式

按照一般的语法著作描述, 形容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的词类。 基于这样的词类性质, 所以各地方言对形容词性描述最繁复, 呈现的构词类型最复杂、多样。

(1) 附加前缀。

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前缀为名词语素”, 如“毛软、锋快、雪青、铁饱”等;二是“前缀为形容词语素”, 如“老肥、老粗、鲜甜、鲜清、精瘦、精湿、活丑”等;三是“前缀为动词语素”, 如“蒙灰、展齐、崩酥、崩脆”等。 这些前缀具有程度副词“很”的语法功能。 如“老粗”就是“很粗”, “崩脆”就是“很脆”之意。“前缀+名词语素”一类的“前缀”是名词作状语, “毛软”就是像毛发、羽毛一样柔软。

(2) 附加后缀。

巢湖方言形容词后缀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 一是“A不拉基”式, 如“皱不拉基、烧不拉基、傻不拉基”等, 多是一种描述, 带有厌恶色彩。 二是“AB巴拉”式, 如“小气巴拉、怄郎巴拉、老好巴拉”等, 多是对人的评价, 带有贬义色彩。其他综合型后缀还有“尖头巴稀、垂头巴稀、七拱八翘、七窝八搅、七屁八磨、黑不笼统、直不笼统”等, 多是描述或是评价, 主观色彩比较强烈。

(3) 重叠构词法。

根据巢湖方言形容词重叠构成方式, 经过细致爬梳, 有这几种类型, 一是ABB式, 如“清丝丝、平展展、光精精”等, 可以看做“B”音节的重复;再如“矮墩墩、灰楚楚、板压压”、“木骨骨、黑嗒嗒、嘴呱呱”等, 这是形容词和名词加重叠后缀两种细微之别。 二是AABB式, 如“弄弄幸幸、慢慢嗒嗒、疲疲沓沓、挤挤格格”等, 这种重叠有语义加深之用, 但更多的是一种情景状态的再现。 三是BABA式, 如“鲜甜鲜甜、赤亮赤亮、精瘦精瘦、铁老铁老”等, 这种双声叠用, 表示语义的加强, “鲜甜鲜甜”比“鲜甜”的与“甜”味似乎更甜。 另外还有两种“模板”可以随情境套用, ①“A里AB”, 如 “毛里毛糙、侬里侬现、逮里逮怪、拉里拉呱”等, 多表示语义的加深, ②“A头A脑”, 如“神头呱脑、猪头猪脑、线头线脑、鼠头鼠脑”等, 多有贬义, 也有褒义, 如“大头大脑”等少量词。

(二) 巢湖方言句法特点例析

先看下面下面例句:

从上看来, 巢湖方言与普通话的句式构造有其不同之处:

第一, 在疑问句式中普通话常在句末带有疑问词“吗”, 加强语气。而巢湖方言中的疑问句常出现“可 (音克) ”表示疑问。 例如“他可来吱? ”“这人可睡吱? ”“这杯水可能喝? ”

第二, 在感叹句式中普通话常有感叹词“啊, 呀”等, 加上感叹号来加强语气。 在巢湖方言中感叹句后常用“好……一个”来强调程度之深。例如:“你走吱好慢一个!”“日子过吱好快一个! ”“他变得好老一个! ”

第三, 非动词“得”常出现, 有“能”, “会”的意思。例如“他今个不得来。 ”“这地板可睡得? ”

三、巢湖方言词汇的特点

巢湖方言词汇具有地域特色, 记载巢湖百姓的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 或有些古老的事物逐渐消亡, 而代表这些古老事物的词汇也会随之淡出人们的交际用语。 巢湖百姓会使用符合时宜的普通词汇来代替一些淘汰的方言词汇。 反映在语言层面上便是对方言词汇的创新与改造。 如老一辈巢湖百姓口中的“圆眼音案”和“董糖”, 现在直接用普通话“桂圆”和“酥糖”来代替。越来越多的巢湖方言词汇被取而代之, 以便交流和沟通。

有些巢湖方言词虽被保留下来, 但与普通词汇的词义有些差别。如方言词“茶馆”, 方言义是“饭店”, 而普通话义是“卖茶水的铺子”;有方言词“作孽”, 方言义是“可怜”, 普通话义是“做坏事, 缺德”;又如“香油”, 方言义是“菜籽油”, 普通话义是“芝麻油”。 由此可见, 方言词在演变的同时也保留着自己的特色。 巢湖方言词汇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 其受影响以江淮方言为主, 而且在很多方面与普通话词汇相去不远, 因而与普通话差异不大。 [3-4]例如方言词“定规”, “该应”, “得亏”, “火萤虫”与普通话词“规定”, “应该”, “亏得”, “萤火虫”, 它们的意思完全相同, 故巢湖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也是相互依存的。

四、巢湖方言文化成因

(一) 社会生活的发展是方言形成的根本原因

巢湖流域文明久远, 社会动荡与变革都在词汇中留下记录。 如“构木为巢、陷巢州长庐州、洗耳恭听、蒙过昭关、四面楚歌、旗鼓相当、柘皋之讹、曲有误周郎顾”等, 每个词语都是一段历史、都是一个典故, 反映着巢湖的社会进程, 以此为背景的诸多方言再现了巢湖流域的社会文明。 巢湖方言中有关于农业生产的“送老秧”亦称“关秧门子”“封仓门”的记录, 指插秧须在日落前完成, 至天黑则认为不吉, 以村中插秧未尽的农家为标志, 咸来相助。 主人家女婿一般要到场, 行将结束, 亲友便对其展开“泼水”“摔泥”的嬉戏, 俗称“送老秧”或“封仓门”, 之后出嫁女便可回门省亲, 方言有语云:“插好黄秧, 看望爷娘。 ”

(二) 地理环境影响方言形成的重要因素

人类的各种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的, 语言和文化的形成与演变经常都打上了这种环境的烙印。 从方言的分布上看, 地带东南与吴方言接壤, 西南与赣方言接近, 正西偏南与以古楚方言为基础的西南官话链接, 西北和北面与中原官话的河南方言相延续, 从而形成了有自己地域特点的方言状貌[5]。 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反映在方言中则有不同段的称述。 随着环境的变化, 巢湖方言特点会随着周边环境的影响相应更替, 有的被融合而传承下来。 在巢湖水域周边有关渔家的方言便与水域环境密切相连。 试举渔家木船下水系列方言说明, “活水、红头、避龙口、头不顶桑脚不踩槐”, 旧俗木船竣工下水试行, 称之“活水”, 活水时刻船家时烧香放爆竹以庆贺, 杀鸡祭牲, 将鸡血淋船头龙口, 曰:红头;祭牲后将鸡扔进船舱, 并祈祷:“元宝进仓, 万担归舱。 ”在船头正上方挖以浅洞或放顺治铜钱, 寓意船入江河, 顺风顺水, 曰“避龙口”。旧时造船, 桑树不用船头, 槐树不用船底, 曰“头不顶桑, 脚不踩槐[6]。

(三) 语言使用习惯影响方言的形成

“千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不同的方言文化各有形成的综合因素, 对于语言的使用习惯也不尽相同。 巢湖方言的形成与变化与巢湖流域文化孕育和社会发展的推动相互影响。在两人说话听到“你岗 (讲) , 你岗 (讲) ”时, 他们可能是无为县人, 在有人说“上楼”为“上流”时, 他们可能是庐江县人, 在有人说“吃饭”为“吃换”时, 他们可能是六安人;在有人说“回家”为“嘎剋”时, 他们可能是居巢人。 所以, 语言使用习惯影响了方言的形成。

巢湖方言是巢湖文化的“活化石”, 巢湖百姓亦是在个人的语言使用习惯下影响着巢湖方言语音、 词汇和语法的形成及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主流媒体规范用语的引导, 普通话的普及, 巢湖方言也在与时俱进地演变着, 其综合特征是越来越向接近普通话, 越来越向易于理解交流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谈莉.巢湖方言新老两派差异比较在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J].巢湖学院学报, 2003, 5 (1) .

[2]史国东.略论巢湖官话与普通话语音上的差异[J].滁州学院学报, 2008, 9 (8) .

[3]王明.巢湖方言词汇特点例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

[4]许利英.巢湖方言词汇四[N].方言, 北京, 1999 (1) .

[5]李芳.浅谈江淮方言的地域特点和地理归因[J].皖西学院学报, 2007, 23 (1) .

靖远方言声韵特点及辨正 第4篇

关键词:靖远方言;声韵;特点

靖远位于西北边陲,有“金城锁钥”之称,居甘肃中部,东邻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南接会宁县,西靠榆中县、白银区,北连景泰县和宁夏中卫县,黄河纵贯其中,平川横插期间。靖远行政区划因其与景泰、榆中、会宁接壤,时有变化,全县共有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土家族、黎族、东乡族、土族、保安族、锡伯族、撒拉族18个民族,以汉族人为最多。靖远人口来源上,其源流主要有移民支边而来者,从军而来者,宦游而来者,经商而来者,谪戍而来者,游牧而来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籍职工携眷迁来者也有一些。

四川洪雅方言特点分析 第5篇

一、语音方面的特点

(一) 声母

普通话共有22个声母, 21个辅音声母, 一个零声母。洪雅话有19个声母。分别是唇音b、p、m、f;软腭音g、k、h、ng;齿音z、c、s;龈音d、t、l;硬腭音j、q、x;卷舌音r和零声母。可以看出, 洪雅话与普通话相比, 没有卷舌音zh、ch、sh, 因为洪雅人z、c、s和zh、ch、sh不分, 所有念卷舌的全部念平舌, 比如“张开” (zhang kai) , 念成zang kai;“经常” (jing chang) , 念成jin cang;“受伤” (shou shang) 念成sou sang。洪雅话没有鼻音n, 鼻音n和边音l不分。“牛奶” (niu nai) 念成liu lai;河南 (he nan) 念成he lan。同时, 洪雅话比普通话多了一个声母, 即软腭音ng, 只有韵腹和韵尾的ai、ao、an、ang、en、ou零声母的字, 在洪雅话里是有声母ng的。读的时候软腭的部分是在动的。

古汉语软腭音g、k、h, 随着时间的变化, 很大一部分分离出来念成了硬腭音j、q、x。例如“街道”, 古音念gai dao, 而现代汉语普通话念jie dao。洪雅话还一直保存着古汉语的一些念法。除了“街道”以外, 还有“中间” (zhong jian) , 洪雅话念成zhong gian;“鞋子” (xie zi) 念成hai zi;“很咸” (hen xian) 念成hen han。

(二) 韵母

普通话总共有39个韵母。洪雅话在韵母方面与普通话没有太大的差异, 只是少了一个卷舌开口音i[ʅ]。因为洪雅方言在声母方面少了卷舌音zh、ch、sh, 相应的就少了这个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洪雅方言主要是在声韵配合方面与普通话有极大的不同。概括起来讲有以下几点的差异:1、在洪雅话里, 韵母e常被念成ai, 比如说“格子”、“客人”、“得到”等分别读成gaizi、kairen、daidao等。同时e也有读e的, 比如说“哥哥”, 也是读成gege。总的来说在洪雅话里, 韵母e在与双唇、龈音、齿音相拼时大部分被念成ai。2、韵母ian常被念成ie。比如说, “淀粉”、“扁担”、“天空”等分别读成diefen、biedan、tiekong等等。总的来说, 韵母ian在与双唇、龈音、硬腭音相拼时常被念成ie。3、韵母uen在与龈音相拼时读成en, 比如“一吨”、“吞下”、“轮子”等分别念成yiden、tenxia、lenzi。4、in和ing有的时候不分, 大部分的时候ing都念成in。比如“老鹰”、“应该”、“英雄”等分别念成laoyin、yingai、yinxiong等。5、韵母an, 在与软腭音g、k、h相拼时, 中间带有介音i, 念成ian。比如“看看”、“干活”、“焊铁”等, 分别念成kian kian, gian huo, hian tie等。总的来说, 洪雅话韵母总数和普通话差不多, 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有很大的差异, 在普通话里不能相拼的, 但洪雅话里可以相拼。

(三) 声调

洪雅话声调也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汉语普通话总共有四个调类, 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调值分别为55、35、214、51。没有入声。洪雅话共有五个调类, 有大量入声字的存在。通过对照《方言调查字表》, 发现洪雅话共有五个调类, 除了普通话有的四个调类, 还有入声调。入声为古汉语四声之一, 有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 (b) 、-t (d) 、-k (g) 构成, 发音短促, 一发即收。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大部分的北方方言已经没有了入声。同时其他地区入声的塞音韵尾已经不明显。洪雅话入声的塞音韵尾也已经不明显, 但是自成系统, 形成独特的调类。比如笛、白、郭、哭、色、喝、八、学、角等字, 发音短促, 收音极快, 音调与其他调类明显不同。把这些字音整合起来, 进行语音测量, 单独形成一调, 调值为35。虽然洪雅也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个调类, 但调值和普通话不同。洪雅话声调种类及调值罗列如下:一调类, 调值55;二调类, 调值321;三调类, 调值32;四调类, 调值212;五调类, 调值35。也就是说, 洪雅话四声的读法与普通话四声读法是有很大差异的, 加上入声, 洪雅话总的听起来音调比较怪, 这正是难懂洪雅话的关键所在。

二、词汇方面的特点

刚到洪雅的外地人很难听懂洪雅本地人的话, 除了语音方面的差异造成这种困扰以外, 词汇方面的特点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洪雅方言的词汇生动形象、富有活力, 听起来给人一种活泼的感觉, 而且很多词语只专属于洪雅这个地方, 同时很多说法没有相应的文字表述。可以将这些词语分门别类, 更好的说明, 阐释其特有的内涵意义。

(一) 动物类别

典型代表有“叮叮猫儿” (蜻蜓) 、“呜呜” (蝴蝶) 、“摆巴郎” (蝌蚪) 、“呱呱儿” (鸭子) 等等。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也很形象。比如, “摆巴郎” (蝌蚪) , 这种说法就是根据蝌蚪的行为习惯来讲的, 蝌蚪在水里游的时候尾巴一摇一摆的, 悠闲自在, 洪雅人就根据这个动作, 将蝌蚪名为“摆巴郎”。“呱呱儿” (鸭子) , 这种说法就是根据鸭子叫声来定的, 鸭子一般就是呱呱的叫, 因此根据叫声来命名鸭子为“呱呱儿”。

(二) 方位类别

典型代表有“宅边” (旁边) 、“高头” (上面) 、“底下” (下面) 等。这些方位词在外人听来晦涩难懂, 但在洪雅看来却是很能说明地理方位的。比如“宅边” (旁边) , 这个词通常用于介绍自己的邻居时所用, 处在自己房屋周围的都可叫邻居, “宅边” (旁边) 就很清楚地说明了自己宅所边上的人为邻居。形象、且有道理。“高头” (上面) , “上面”我们一般认为的就是高出自己的地方, “高头”也就是高出自己的头部, 高出自己头部的地方就为“上面”。

(三) 其他类别

还有很多有趣的词语不是很好划分类别, 在这里再列出一些例子来说明。典型代表有“撬杆” (小偷) 、“轱辘子” (爱打牌的人) 、“投耸” (吃东西又馋又快) 、“飘戈儿” (勺子) 、“黢黑” (很黑) 、“打锭子” (打架) 等等, “撬杆” (小偷) , 小偷去别人家偷东西总会撬开门、窗或柜子等等, 以前的人买不起锁就是用的木棍插在孔里, 当锁用。小偷去撬的就是这些用木头做成的假锁, 因此“撬杆”就是撬开锁偷东西的人。“轱辘子” (爱打牌的人) , “轱辘”即为车轮, 车轮圆圆的跑得快。而爱打牌的人, 就是那些一听到打牌就跑得很快的人, 因此“轱辘子”就是爱打牌的人。“打锭子” (打架) , “锭子”为拳头的方言说法, 打架就是握起拳头打对方, 因此用“打锭子”这种说法来形容打架。

笔者在这里只是列了很小一部分洪雅方言里特有的词语, 从这里面已经能看出洪雅话里那些外人听不懂、觉得搞笑的词语其实并不是没有根据、乱说的词语。这些名称的得来是有理有据的, 是根据要说明对象的特征、习惯、声音等来命名的。并且, 这些词语诙谐幽默、活泼生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近几十年来, 由于交通逐渐发达, 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或走进洪雅。洪雅话也逐渐受到来自各个地区语言的影响, 在一些细节方面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但是由于洪雅长时期地理位置的闭塞, 与外界交流不多, 因此洪雅话依然保留着自己独有特色, 在语音和词汇方面与普通话以及其他地区方言存在着明显差异。笔者通过对洪雅话语音和词汇方面的分析, 希望能为外地人听懂、学懂洪雅话做一些铺垫,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还有没有说清楚的地方, 还望学者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现代汉语》 (增订三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方言调查字表》[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年。

甘肃徽县方言的语音特点 第6篇

徽县历史悠久。境内柳林镇柳林村曾发现距今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古人类遗址。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河池县,隶武都郡,隋、唐、两宋时期隶凤州。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设徽州,属巩昌路。明代延旧制,属巩昌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降州为县,隶秦州。民国元年(1912年)属甘肃省渭川道。1949年后属甘肃省天水地区。1958年徽县与成县、两当县合并为徽成县,1961年恢复原建制。1985年改属陇南地区。

一、声母

1. 声母25个(含零声母)

2. 声母的特点

(5)古全浊声母仄声字在老辈人口中多读送气音。如:柱(住)备~鞍坠下~掉~头就旧闸截捷叠碟近(尽)妗拔辙辫辨断夺舵坨薄凿(丈)棒镯(毒)藉褯脐步部卜败稗倍杯鼻避跪柜(规)稻刨轿集铡垫般伴绊圈嚼橛脖(勃)箔鹁饽着强撞(择)(犊)局(道)(动)等,括号内的字在不同的词里读送气或不送气音。

二、韵母

1. 韵母32个

2. 韵母的特点

(1)不分前鼻后鼻,一律读后鼻。如ǝŋ——真诊蒸征辰陈城神绳,iŋ——因影宾兵冰贫瓶今井,uŋ——蹲敦东冻臀同魂红。

三、声调

1. 声调4个

阴平21高知安边黑吃说阳平35穷寒时读河杂扶局

上声51走展口手好美伟去声55盖抗世坐对共享大

2. 声调的特点

(1)阴平的调值是21,阳平的调值是35,但上声的调值是51,去声的调值是55。

(2)古清入声字大多派入阴平,有少数进入阳平(如急)和上声(如匹);古次浊入声字也进入阴平。古全浊入声字全部进入阳平,入声字没有进入去声的。

摘要:徽县方言属西北方言秦陇片。由于地处甘、陕、川三省接合地带,因而徽县方言既有西北方言的特点,如声调与西安话相似,古知照系分化有tʂ tʂ' ʂ,韵母中有æ;又有西南方言的部分特点,如l、n不分,韵母不分前后鼻音等。

关键词:徽县方言,语音特点

参考文献

[1]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中华书局,1981.

[2]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

[3]向熹.简明汉语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浅析东北方言语音特点及魅力 第7篇

关键词:东北方言,语音,特点,魅力

一、声母

1. 平翘舌区分不明显

说到东北方言, 很多人在和东北人对话时可以发现, 东北人说话时平翘舌几乎是分不清楚的。其实, 在东北方言中, 平舌和翘舌音在使用上与普通话区分并不十分一致, 在东北方言中, 普通话的平舌和翘舌音都可以混合运用。如 :咋 (za-zha) 整、怎 (zen-zhen) 么说、宿 (su-shu) 舍 (she-se) 等等。这样混用, 不仅造成了语音混乱, 更会带来很多歧义, 在交际上产生很大障碍。

2. 声母 r 改换

在东北方言中, 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 几乎没有翘舌音的声母r, 在普通话中的声母r, 被声母l和y所取代。其中, 扔 (rēnɡ) 字中, 是典型的也是唯一的l取代r声母的现象。其余大部分都是声母r被声母y所取代。如 :热 (rè) , 东北方言读成热 (yè) ;肥肉 (ròu) , 在东北方言中被读成肥肉 (yòu) 。还有一种情况, 当声母y遇到不能与之拼写的韵母时, 韵母则做出相应的改变, 例如 :人民 (rén) , 在东北方言中, 被读成人民 (yín) 。

3. 多加声母 n

在普通话中, 有这样一部分韵母, 它们可以单独成音节, 不需要与声母相拼, 我们称这样的音节为“零声母音节”。但是在东北方言中, 普通话中的零声母音节e、ɑi、ɑo、ou、ɑn、en、anɡ等, 常常会被加上一个n声母, 与之相拼, 变为了“n声母音节”。例如, 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 (ǎo) , 就被读成了小棉袄 (nǎo) ;俺们 (ǎn) , 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 原产于东北方言的词语, 有时也被部分人读成了俺们 (nǎn) 。

二、韵母

就普通话而言, 在声母、韵母、声调三个要素中,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在韵母上面的差异可以说是最小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1. 以 e 代替 o

韵母o为圆唇音, 韵母e则为扁唇音。而在东北方言中, 由于东北人不习惯于发圆唇音, 因而直接把圆唇音韵母o给省略, 取而代之的扁唇音韵母e, 这是东北方言语音方面一个普遍的特点。例如 :胳膊 (bo) , 东北方言读胳膊 (be) , 破 (pò) 东北方言中读 (pè) , 弥勒佛 (fó) , 东北方言读弥勒佛 (fé) 。

2.üe 被 iɑo 取代

在部分东北方言的语音系统中, üe韵母音节少有或几乎没有, 而是用iao韵母音节作为代替。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学习 (xué) 一词, 很多长辈经常会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 (xiáo) ”。由于普通话中üe韵母的音节本来就不多, 加之普通话教育的开展, 相信东北方言的这一发音特点会逐渐消失的。

3. 以 ao 代 ou

在东北的方言中, 东北人不习惯将唇齿音声母b、p、m、f与圆唇单韵母o相拼, 而普通话中的ou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构成的音节在东北方言中就变成了ao与这些声母构成的音节。

4. 其他类型的韵母变换

还有一些字的韵母对于普通话韵母发生变换, 但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是由于长时间的习惯性使用而固定下来的, 甚至有的字词是随意而言的。例如, 剥皮 (bāo) 东北方言读剥皮 (bē) ;胳臂 (bei) 东北方言读胳臂 (bo) ;厉害 (lì) 东北方言读厉害 (liè) ;塑料 (sù) 东北方言读塑料 (suò) ;干啥 (ɡànshá) 东北方言读干啥 (ɡàhá) , 等等。

三、声调

在东北方言中, 音节的声调与普通话中的音节声调的调值相同、作用相同, 但是同普通话相比, 东北方言却有一些特异之处,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阴平调调值高度不够

普通话中的阴平调, 即一声, 调值为55 (五度标音法中, 标示声调音高的具体数值) , 整个音程都处于高位运行的一个高平调。而在东北方言中, 在相当部分情况下, 阴平调的调值都无法达到应有的高度, 只相当于33或者44。这样的情况在单独读到阴平调音节的时候, 因为没有其他调值的音节作为参考, 所以表现并不十分明显, 但若有前后音节做对比和相互衬托的情况下, 则会十分明显。例如 :春天一词, 其调值应为55, 55, 但东北方言则不然, 通常调值为33, 55或者是44, 55。这种音调之间的微妙差别, 在口语表达过程中, 很难被察觉。

2. 去声调值动程不足

在普通话中, 去声调的调值为51, 与另外三个音调相比, 去声调的动程在感觉上相对短一些, 这主要是由于去声调由5降至1的直降音势造成了听觉上的错觉。而在东北方言中的去声调, 有相当多的音节都存在动程偏短的情况, 无法达到普通话中去声调音节的动程长度, 这就造成了东北话较为生硬的方言特点。

3. 个别调值的差异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之间, 在个别音节当中还存在个别调值方面的差异。在普通话中的阳平调, 在东北方言有时会读成阴平、上声或者是去声调, 例如 :儿媳妇 (xí) , 经常会被读成儿媳妇 (xǐ) , 邮局 (yóu) , 经常被读成 (yōu) 。

总结:

邳州方言在日常运用中的特点 第8篇

1 邳州方言的特点

在邳州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已经有人做过专门而系统的研究, 在此, 本人无需赘述;我所要分析的, 是邳州人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使用邳州方言时所表现出来的, 不同于汉语普通话以及其他地区方言的重要特色。

1.1 吵架式的日常对话

第一次去邳州的外地人, 听见两个邳州人在聊天, 大概会以为他们是在吵架, 这主要是因为邳州人平时讲话时喜欢粗声大嗓, 说话直来直往, 不会拐弯抹角, 而且说话语气特别重, 让人听起来感觉很冲 (读chòng) , 好像充满了火药味儿。我们来看看两个邳州大嫂的对话:

甲:他大婶, 你奏么去? (隔着几家邻居, 大声地。)

乙:赶集去, 一块去吧。 (同样大声地)

甲:我哪有功夫, 个小懒种的衣服在学校都攒一个星期没洗了。 (抱怨地) 你给我捎把芹菜吧。

乙:行, 我走了。

这一段对话, 用标准的普通话讲出来, 意思如下:

甲:他大婶, 你要去做什么呢?

乙:我要去赶集。你去吗?如果去的话, 咱们一块儿吧。

甲:我没有时间去, 我那个懒儿子在学校里一个星期没洗衣服了, 换下的脏衣服有一大堆等着我洗呢。你帮我捎一把芹菜好吗?

乙:行, 你要是不去我这就走了。

你看, 表达同一个意思, 邳州方言比普通话少用了那么多字。那么邳州话的“冲”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邳州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大嫂甲看见大嫂乙出门, 就直接问她要去做什么, 这本来就显得有点问人家隐私的意思, 而且还是隔着几家邻居, 大声地问, 而不是走到她跟前用正常的音量问, 这似乎很不礼貌。而大嫂乙的回答“赶集去, 一块去吧”, 她也没有问问甲要不要去, 就邀甲一块去, 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目的:我希望你和我一起去, 似乎也不够委婉。接着, 大嫂甲说自己没时间去, 她不是用陈述句, 而是用了一个反问句“我哪有功夫”, 这就显得很冲;而她称自己的儿子为“小懒种”,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她是在骂人;她说自己儿子的衣服在学校攒了一个星期没洗了, 言下之意就是:我没时间上街了, 我得留在家里洗衣服, 这一句很是利落。而大嫂乙答应给大嫂甲捎带芹菜, 大嫂甲并没有说声谢谢, 她心里肯定这样想的:邻里之间经常互相帮忙, 有什么好谢的, 太见外了, 虚伪!

1.2 反问句的频繁使用

邳州人在日常对话中, 比较喜欢使用反问句, 不管是向别人发话, 还是回应别人的话。例如, 两个在地里干活的大叔相遇, 他们的对话:

甲:还不回家吃饭?到点了!

乙:活还没干完呢, 哪能吃饭?

甲:没有天了吗?吃完饭坦然然地干, 急什么? (“坦然然”就是“坦坦然然”)

乙:剩下的活也不多了, 干完再吃吧。

在这一段对话里, 甲是在关心乙, 提醒他到吃饭的时间就吃饭, 不要因为干活就顾不得吃饭了;乙的回答, 意思是先干完活再吃。但是因为两个人的问答用的都是反问句, 在不讲邳州话的人看来, 甲似乎是在命令乙, 而乙的回答, 似乎也有点怪甲多管闲事的意思。其实, 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只有外人才会有, 在邳州人听来, 这段对话最正常不过了。再比如两个邳州大妈的对话:

甲:我家的搓板断了。

乙:你不能再买个新的吗?

在这里, 乙大妈用了反问句来回应甲大妈, 这并不是在责备她不买新搓板, 而是在说一个事实:再买一块新搓板就好了;而甲大妈听了以后, 回答肯定是:嗯, 明个 (明天) 逢集了就去。

1.3 粗俗的口头语和称谓语的大量使用

邳州人平时讲话比较喜欢带口头语, 而且是比较粗俗的口头语, 不管是在褒扬某人某事还是在贬斥某人某事时, 或者只是在闲聊某件无关紧要琐事时。最常用的口头语有“妈了个逼”、“他奶奶的”、“奶奶个头”、“奶奶个腿”、“龟孙子”、“鳖羔子”、“小贼种”等等。其中“妈了个逼”、“他奶奶的”、“奶奶个头”、“奶奶个腿”等应用的场合比较多, 范围比较广泛, 而“龟孙子”、“鳖羔子”、“小贼种”等一般用在比较调皮的小孩子身上。举例来说, 当一位邳州大叔说:“他奶奶的!老王家的白果 (银杏) 结得那么多, 发财啦!”你听到后别以为他是在嫉妒老王家的银杏收成好, 他用了一句“他奶奶的”, 表现了他对老王的羡慕, 还有真心为老王高兴的意思。当一个年轻人刚从外地归来, 跟一位长辈打招呼时, 长辈通常会笑骂:“妈的个逼!那么长时间没见到你个贼种了, 在哪儿发财的?”这里用“妈的个逼”和“贼种”, 表达了一种亲切的感情色彩, 并不是真的在骂人家的妈, 也不是骂人家是贼。

以上三点, 是邳州话在日常运用中最鲜明的特色。而这吵架式的日常对话, 反问句的频繁使用, 粗俗的口头语和称谓语的大量使用, 形成了邳州话一个总的特点, 用一个字概括, 那就是“冲”。邳州话之所以会有这些鲜明的特色, 是和邳州人的性格分不开的, 粗犷豪放、泼辣直率, 不讲究虚假的繁文缛节, 没有南方人的细致、委婉、含蓄, 表现在语言上自然就是不同于南方话的干脆利落, 粗声大气。

2 邳州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南北交流日趋频繁, 邳州人外出读书、做生意、打工的也越来越多, 这样, 邳州人在生活习惯、为人处事的方法等方面越来越多地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为了和外界沟通交流的便利, 他们自然要选择使用普通话, 这样, 邳州话也就越来越多地受到普通话的影响。久而久之, 邳州话自身那股辛辣的“冲”味越来越淡, 而多了一份南方话的平和、委婉、含蓄, 这在老一辈人和年轻一辈人之间区别最为明显。

摘要:本文不具体分析邳州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 而是在和汉语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对比中, 从整体上分析邳州话在日常应用中的特色。邳州话总的特点是冲, 这是通过邳州人在讲话时吵架式的对话方式, 频繁使用反问句和粗俗口头语以及称谓语表现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不同地区的人们交流的频繁, 邳州话已经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

思南方言语音系统及特点研究 第9篇

关键词:思南方言;语音系统;广韵;普通话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32-02

一、概说

铜仁地区汉语方言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可分为“东四县”与“西五县”两大片。“东四县”包括铜仁、松桃、玉屏、江口四县及万山地区。“西五县”包括思南、沿河、印江、德江、石阡五县。

西五县为乌江水域,乌江由南到北纵贯其间,连通了凯峡河、石阡河、清渡河、印江河、坝坨河。一路北上经重庆到达长江,形成了稠密的水上运输网。河流连接了西五县人,连接了四川方言,连接了外界,外界也通过河流进入了西五县、进入了思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思南方言自身的语音系统在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系统。

二、思南方言声韵调

(一)声母

思南方言除零声母外,共有18个声母:/ /、/ ph /、/ m /、/f /、/ /、/ tsh /、/ s /、/ z /、/ t /、/ t h /、/ l /、/ /、/ /、/ /、/ k /、/ kh /、/ /、/ x /。

(二) 韵母

思南方言共有32个韵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声调

新派思南方言中有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调值分别为55、31、42和24。老派思南方言还存在入声调,调值为22,例如:舌/?/、百/ ?/、雪//、月//。在新派年轻人中入声已并入阳平。

三、思南方言特征

(一)《广韵》声母与思南方言声母的比较。

1.古全浊变清。

并母、定母、澄母、从母、床母、群母由全浊变清,古平声送气、古仄声不送气。例如:婆/ /、薄/ /、驼/ /、舵/ /、厨/ /、柱/ /、矬/ /、坐/ /、锄/ /、助/ /、渠/ /、巨/ /。

奉母今读/ /。例如:符/ /、父/ /、附/ /。

邪母在洪音韵母前,古平声“之”韵今读/ /,其他各韵今读/ /;古仄声今读/ /。例如:辞、词、祠/31/,隨/ /、松/ /,诵/ /、隧//。邪母在细音韵母前,古平声“尤”韵今读/ /,其他各韵今读//;古仄声今读/ /。例如:囚、泅/ /,邪//、斜/ /,谢//、序//。

禅母,古平声“麻、虞、脂、之、宵”四韵今读//,其他各韵今读//。例如:佘/ /、殊/ /、谁/ /、时//、韶/ /,垂/ /、仇/ /。古仄声今读//,“职”韵今读//。例如:社/ /、薯/ /,殖/31/、植/31/。

2.非母、敷母,思南方言今皆读/ f /。例如:夫/ f /、敷/ f /、倣/ f /、纺/ f /、废/ f/、肺/ f/。

3.微母今读零声母(实际发音接近唇齿浊擦音/ /)。例如:无/ /、巫/ /、微/ /、武/ /、鹉/ /、务/ /、雾/ /、未/ /、味/ /。

4.泥、来两母相混。例如:奴、炉皆读/ /,努、橹/ /,糯、摞皆读/ /。

5.疑母,果摄开口一等“歌”韵和果摄合口一等“戈”韵今读/ /,另有少数字读/ /、/ z/,其余字今读零声母。例如:蛾/ /、鹅/ /、我//、饿/ /,倪/ /、阮/ z/,瓦/ /、吴/ /、语/ y/。

(二)《广韵》韵母与思南方言韵母的比较。

1.如表中所示,看韵尾,思南方言有开韵尾、元音尾韵、鼻音尾韵;看韵头,思南方言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2.古鼻尾韵/ - /、/ - /、/ - /,思南方言如今只保留/ - /、/ - /;古入声韵尾/ - /、/ - /、/ - /,思南方言如今皆转为开尾韵。

四、思南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比较

(一)思南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1.与普通话的声母相比,思南方言的声母多了舌根浊鼻音/ /。例如:鹅/ /、我//。

2./ n /与/ l /在思南方言中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大多数人都将其混读为/ l /,现按大多数人读法来记音,即/ l /。思南方言不分平翘,不管是老派还是新派大家都将/ /、/ /、/ /、/ /分别读为/ ts /、/ tsh /、/ s /、/ z /。

(二)思南方言韵母与普通话韵母的比较。

1.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不分,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不分,读为前鼻音//和//。例如:丁//、省//。

2.普通话中的韵母/ /在思南方言中皆读作/ o/,例如:歌/ /、可/ /。思南方言中韵母为/ o/的零声母字读作/ o/,例如:蛾/ /、我//、饿/ /。

3.普通话中的/ /、/ ph /、/ m /、/ f /,在思南方言中读作/ /、/ ph /、/ m /、/ f /。例如:蹦/ /、烹/ ph /、猛/ m /、封/ f /。

4.普通话中的//,在思南方言中读作/ /。例如:呼/ /、胡/ /、虎/ /、浒/ /、互/ /。

5.普通话中的//、/ /二韵在思南方言中读作//、/ /,/ /均脱落。例如:鹽//、厌//,元/ /、愿/ /。

nlc202309011237

6.普通话中的//、//二韵在思南方言中读作//、/ /或者/ /。例如:业/ /、缺/ /,觉//、约/ /。

7.普通话中/ /,在思南方言中读作/ /;普通话中的//,在思南方言中读作//。例如:拳/ /、元/ /、愿/ /。

(三)儿化韵。

思南方言有儿化音音变现象,三十二个韵母中除//本身就是儿化韵,/?/无相应的儿化外,其余三十个韵母皆可儿化。例如:

1.韵母为/ /、/ /、/ /、/ /、/ /、/ /、/ /的字,儿化后发音为//。例如:丝丝(果蔬切的丝)/ /、秤砣/ /、短裤/ /、板车/ /、小偷/ /、粉(米粉)/ /、笔筒/ /。

2.韵母为/ /、/ /、/ /、/ /的字,儿化后发音为/ /。例如:安逸/ /、雀雀(小鸟)/ /、一绺/ /、亮晶晶/ /。

3.韵母为/ /、/ /、/ /的字,儿化后发音为//。例如:地图/ /、书柜/ /、车轮/ /。

4.韵母为/ /、//的字,儿化后发音为//。例如:鲤鱼/ /、冻菌/ /。

5.韵母为/ /、/ /、/ /的字,儿化后发音为//。例如:花甜粑(糍粑的一种)/ /、圈套/ /、走廊/ /。

6.韵母为/ /、/ /、/ /的字,儿化后发音为//。例如:树丫/ /、海椒/ /、插秧/ /。

7.韵母为/ /、/ /、/ /的字,儿化后发音为//。例如:刷刷(刷子)/ /、一筐/ /。

8.韵母為/ /、/ /、/ /的字,儿化后发音为/?/。例如:蛋壳/ ?/、戏台/ ? /、田坎/ ? /。

9.韵母为/ /、/ /、/ /的字,儿化后发音为/?/。例如:点点(一小点儿)/ ?/。

10.韵母为/ /、/ /、/ /的字,儿化后发音为/?/。例如:手腕/ ?/。

11.韵母为/ /、/ /、/ /的字,儿化后发音为/?/。例如:圈圈/ ?/。

//、//两韵在儿化时的表现有所不同。例如韵母同为//,亮晶晶儿化是/ /,点点(一小点儿)儿化是/ ?/;韵母同为//,冻菌儿化是//,圈圈儿化是/?/。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汉语方言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2]贵州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贵州省普通话培训测试指导用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

[3]何赟. 试论思南方言音系及其特点[J]. 教师, 2012,08: 121-122。

作者简介:

程思睿,女(1989-7),民族:土家族,籍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当前职务:无。当前职称:无,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修辞语用方向)。

结合方言特点有针对性地教普通话 第10篇

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 在进行“普通话教学方法”的讲授时, 笔者特别强调普通话教学, 力量不宜平分, 结合学生母方言特点, 有针对性地教普通话。

一、对普通话中有而方言中没有的音素要注意突破

普通话语音学习中, 方言和普通话中都有的语音成分比较容易掌握, 最困难的是学习者母方言中没有而普通话中有的语音成分。有个这样的例子:

有一次, 我们去广西上林县搞方言调查, 下到农家第一天, 主人做饭给我们吃, 炒了一盘田螺, 他先夹了一个, 一吸, 说“是公的”;又夹了一个, 说“也是公的”;又夹了一个, 说:“不是公的”。我们很纳闷, 难道田螺炒熟了就能分出是不是公的吗?于是夹了一个, 一看, 里面是空的, 恍然大悟。在后来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该区域受壮语影响, 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清化与普通话“平送仄不送”的规律不相同, 这里是“不论平仄都不送气”, 至于邻近的武鸣县, 壮族人讲的普通话中这种现象就更多了。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就应该重点突破“p、t、k、c、ch”等送气音这个难点, 而对非送气音“b、d、g、z、”的教学少用些时间和力量。

普通话有而方言没有的音素, 是学习普通话的难点, 别说一般人难以掌握, 即便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人, 也不容易掌握好。还有一个例子:

有一次在桂林秋游, 全班都去了, 车开到郊区, 一个江西上饶的同学大发感慨, 说:“上饶的郊区 (娇妻) 很美, 桂林的郊区 (娇妻) 更美!”, 另外一位同学立刻问他“你有几个娇妻?”全车人哄堂大笑。后来通过了解, 该同学的母方言没有韵母ü, 凡是普通话中的ü都念成i, 于是“郊区”就念成了“娇妻”。

又如:武汉人学普通话中zh ch sh声母的字就格外吃力, 而发z c s就非常容易, 原因就在于武汉方言中没有翘舌音声母zh ch sh, 普通话中不论是翘舌音还是平舌音声母的字在武汉方言中要么发相对应的平舌音声母, 要么发其他声母。长期的方言实践使得这一方言点的人在发翘舌音声母方面存在障碍, 所以要想让他们学会并熟练运用这一组音, 就需要首先从指导学生掌握翘舌音的发音原理, 找准发音部位入手, 然后再帮助学生分辨普通话中哪些字声母为翘舌音, 哪些字声母为平舌音。同样的问题对于黄冈的学生来说就可以省略第一个步骤, 原因在于黄冈方言中翘舌音声母和平舌音声母都有, 主要表现是将两者混淆使用, 发音方面不存在障碍, 教师的指导重点应该是让他们掌握哪些字在普通话中声母是翘舌音, 哪些字在普通话中声母是平舌音。

这样的例子既有趣又能说明问题, 教师教学时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些问题。其他不成问题的方面就少用时间。

二、指导学生利用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

上面说如何突破“难点”, 这里说的是如何利用“易点”。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是存在对应关系的。每个学普通话的人, 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类推着学普通话,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教学生掌握类推的方法。

(一) 根据重难点代表字进行类推

让学生掌握母方言与普通话的主要对应规律, 再根据汉字形声字的特点, 记住重难点代表字进行类推

例如:“主”的声母是zh, 那么有“主”的“住”、“驻”、“注”等字的声母也是zh;而有“斯”的“撕”、“嘶”“厮”等字的声母都是s。

(二) 根据声韵调配合规律来类推

例如, 普通话中z不能和ua、uai、uang相拼, 而zh能和ua、uai、uang相拼, 找出教学对象母方言与普通话声韵调配合关系的对应规律就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 注意纠正错误类推

在利用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时, 我们还要注意, 它们的对应关系并不是十分规整的, 而是有对应也有交叉, 界线有分明也有相混。教师在教类推学普通话时, 要注意纠正错误的类推。

有一位教授, 参加完全国方言年会回来, 讲了一个他听到的笑话。说沿海某地方言中, “先、鲜”与“酸”、“宣”是同音字, 这些字的韵头u、ü都变成i, 于是总是把“酸”说成“先”。这地方的人很会做糕, 能用酸枣做, 能用野枣做, 也能用海藻做。一天来了客人, 主人用这三种材料分别做成酸枣糕、野枣糕和海藻糕。做好之后吃法也讲究, 酸枣糕先吃, 再吃野枣糕, 最后吃海藻糕, 这样一步一步地品尝。女主人这样对客人说:“先吃先糟糕 (先吃酸枣糕) 。”客人都不敢先吃了。女主人又说:“后吃也糟糕 (后吃野枣糕) 。”客人不知所措了。女主人又说:“今天不吃还糟糕, 明天再吃还糟糕。” (今天不吃海藻糕, 明天再吃海藻糕) 。

这就是错误的类推。这个例子还涉及到声调的问题。错误出在方言的某些语音与普通话的某些语音不是规整的对应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了解该方言与普通话存在规整对应的地方, 还要了解其交叉的地方。

三、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就如何教普通话这个话题, 结合身边的例子, 从语音的角度展开的探讨。普通话教学不仅包括语音教学, 还包括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 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还需要顾及其他多种因素。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摘要:普通话教学应与教学对象母方言特点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章结合身边的例子, 从两个方面探讨如何结合方言特点有针对性地教普通话。

上一篇:高炉炼铁生产下一篇:坡口控制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