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史研究范文

2024-06-15

方言史研究范文(精选8篇)

方言史研究 第1篇

济南方言词法研究

济南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大区(也叫北方方言)的冀鲁官话区,在鲁西的.中部方言中有代表性,是山东快书和吕剧的艺术语言基础.本文在学习、参阅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走访了许多济南的老住户,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整理,对济南方言的语音、语法,尤其在词汇、词法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求证、考察,并与普通话进行了比较、分析,使济南方言词法的研究更通俗化、生活化、口语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使对济南方言感兴趣的朋友“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济南方言.

作 者:罗磊 作者单位: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2)分类号:H1关键词:济南方言 普通话 词缀 后缀 动词 形容词

方言史研究 第2篇

晋方言研究综述

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晋方言研究成果作了简要综述:一,19世纪之前的零星记载及20世纪50年代的`初步研究;二,80年代以后的晋方言分立及对晋方言全面的共时描写;三,本世纪初的深入研究及对晋方言的历史探讨.

作 者:乔全生 QIAO Quan-sheng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方言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刊 名: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8(1)分类号:H172.2关键词:晋方言 晋语 分区 官话 方言史

《方言》研究综述 第3篇

关键词:《方言》,杨雄

《方言》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专著,也是世界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专著,全书名为《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原为十五卷,今本十三卷。成书于汉代,传为汉 • 杨雄所著,但就《方言》的著者,学术界仍有争议。

杨雄(公元前53年 -- 公元18年),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人,相传其仿《尔雅》体例, 又另辟蹊径,创著出《方言》一书。由于《方言》成书较早, 故学界开始对其进行研究的时间也较早。大致从晋开始就人对其进行研究,时至今日,许多学者仍致力于《方言》研究。 故我们可以将目前的关于《方言》研究的成果进行一个时间上的划分,大致为 :清及以前、清末民初至建国前、建国后至今三个阶段。

一、清及以前

从4世纪到16世纪明代万历之前,整理与研究过《方言》 的有两家,一个是晋代的郭璞,另一个是隋朝的骞师。然骞师的整理本并未流传下来,现可以从唐 • 慧琳的《一切经音义》里找到小部分材料。而郭璞《方言注》主要阐明《方言》 的性质体例、疏通《方言》词语,还有部分校勘内容。而绝大多数宋代学者选择了重新翻刻郭璞《方言注》,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宋 • 洪迈对《方言》提出了质疑,他在《容斋随笔》中提出了很多观点,认为该书应为汉魏之际好事者伪造,然洪迈的说法受到后代人的各种辩驳,但也失为《方言》研究发掘了新思路。

明代除了对《方言》进行翻刻、影抄外,另有陈与郊的《方言类聚》,他打乱《方言》的体例,按照内容对《方言》条目重新分类编排,这对了解《方言》所收词汇具有很大的意义。

清代的《方言》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校证《方言》, 包括对《方言》的作者的考辨,对《方言》传本的校勘,以及对《方言》及郭注的疏理证明,在这方面取得成绩的主要有戴震、丁杰、卢文昭、刘台拱、王念孙、段玉裁、钱侗和钱绎、顾震福、郭庆藩等,主要成果有 :戴震《方言疏证》、 卢文昭《重校方言》、刘台拱《方言补校》、王念孙《方言疏证补》、钱绎《方言笺疏》、王维言《方言释义》。二是续补《方言》,即从先秦汉魏六朝唐宋古书中找出有关方言资料编辑成书,在这方面比较知名的有张慎仪、杭世骏、徐乃昌、程际盛、、程先甲、等,但这类著作只是简单的进行了资料增补, 并未以“论思”研究态度进行深入的研究,故价值不高。

二、清末民初至建国前

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半个世纪,是《方言》研究的过渡期,这一阶段的《方言》研究体现了传统的校证与语源的启蒙相融合的特点。传统校正式研究成果主要有 :吴予天《方言注商》、吴承仕《经籍旧音辨证 • 方言郭璞注》、 王国维《书郭注方言后三》等。语源学研究有 :章炳麟《新方言》。此外,这一时期兴起了《方言》的专题研究,主要成果有 :陶方琦的《方言》考原,黄肇平就编纂《方言》诂林所发表的意见,董作宾所做的杨雄年谱,汪之昌对杨雄著《方言》说的质疑,叶瀚就《方言》流传情况所作的考证, 沈兼士、马汉麟对《方言》中有无切音的讨论,以及开《方言》地理语言研究的先河的林语堂的《西汉方音区域考》后更名为《前汉方音区域考》等等。综上所述,该时期的《方言》研究已经开始摆脱传统的校证模式,向新的专题研究方向过渡。

三、建国后至今

建国后至今,《方言》研究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较大发展,国内外出版专著多达十余部,发表论文两百余篇。 国内较为著名的有周祖谟的《方言校笺》,刘君惠等的《杨雄方言研究》,丁启阵的《秦汉方言》,华学诚的《杨雄方言校释汇证》。国外有 :司理仪的《< 方言 > 一书中的汉代方言》, 佐藤进的《各种覆刻影印宋刊 < 方言 > 之异同与卢文昭所据宋本之探讨》、《宋刊方言四种影印集成》,远藤光晓的《从编集史的角度剖析杨雄 < 方言 >》、松江崇的《杨雄 < 方言 > 逐条地图集》、还有远藤光晓等人合编的《杨雄方言研究论文集》等。此外,一些语言学史、词汇学史、方言学史专著中也出现了关于《方言》的内容,许多典籍解读、人文历史地理研究、语言学家述评类作品中也涉及了对杨雄及《方言》 的讨论。

从涉及的领域看,学术界对《方言》进行的研究,除了继承传统的校正考释工作和版本研究外,这时期《方言》研究涉及的课题还有 :1《方言》与《尔雅》、《说文》的关系以及别书引《方言》研究,例如 :徐时仪《玄应 < 众经音义 > 引 < 方言 > 考》、杨博显的《浅析 < 方言 > 对于 < 尔雅 > 的传承和发展》、魏现军《孙强 < 玉篇 > 引 < 方言 > 考探》等。 2《方言》反映的汉代方言分区,取得的成果有 : 1992年李恕豪发表的有关卫宋方言和秦晋方言的两篇文章,与专著 《杨雄 < 方言 > 与方言地理学》;罗常培、周祖谟、张步天、 丁启阵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汉代方言区进行的不同划分等。3《方言》与现代方言的比较,大致有 :赵振铎、黄峰 《< 方言 > 里的秦晋陇冀梁益方言》;李恕豪《杨雄 < 方言 > 中的秦晋方言》;黄革《见于 < 方言 > 中的柳州方言词》等, 虽这个课题成果颇丰,但从质量上看,此类研究仅处于表象上的对比研究,大多采取列举法,未从深层面的角度去挖掘古方言与今方言的内在联系。4《方言》词汇、用字、语音研究,这个课题是研究成果最多,具有代表性的有 :王彩琴有关《方言》研究的一系列论文,这其中包括《方言》中记音字、借音字、联绵词、方言词、外来词、用字之奇的研究。 此外,还有王智群《杨雄 < 方言 > 词汇与汉代农牧业》、黄绮在河北大学学报发表的一系列关于《杨雄方言音辨》问题的论文等。5《方言》的体例研究,此课题研究成果较多, 例如 :李开《< 方言 > 总体结构及其对 < 尔雅 > 古今语的记述》、濮之珍的《< 方言 > 母题重见研究》、杨刚的《< 方言 > 体例发凡》、王智群《< 方言 > 与杨雄词汇学思想研究》等 ; 6关于《方言》研究的各类著作的研读札记及评述 :这类型的文章很多,大致分为两个类型 :一、他人阅读《杨雄方言校释汇证》的读书札记和述评,例如 :董志翘、汪祎《评 < 杨雄方言校释汇证 >》、杨军《< 杨雄方言校释汇证 > 读扎》、 汪维辉《< 杨雄方言校释汇证 > 读后》等等。二、华学诚及其学生整理研究《方言》中所做的阶段性的研究综述与对《方言》进行的述评。当然也有其他人做这类综述,例如 :兰州大学白彦的硕士毕业论文《近60年来 < 方言 > 学研究、曾佳《杨雄 < 方言 > 述评》、《方言》的各类研究综述等等。

元明方言学史研究综述 第4篇

摘 要:在汉语发展史上,自古就存在方言的差异。对汉语方言发展史的研究总体上相对薄弱,方言断代史的研究多倾向于上古或近代,对元明时期的方言学研究目前处于空白。系统整理元明时期方言的记载及研究的相关史料,吸收当代学者对元明时期方言学研究,辩证分析前人的研究观点,在汉语方言学史上进行定位,对元明方言断代史的相关探索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

关键词:元明 方言 方言学史 断代史

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原始汉语形成后,由于一定地域差异和历史演变,随之形成方言学。从先秦的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存在方言和雅言的对立。《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方言的源头是有文献记载的先秦方言,方言概念形成于先秦。表达方言概念的词语产生于西汉,“方言”一词出现于东汉。[1]

传统方言学是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是作为训诂学中的一部分。在《四库全书》中,方言学部分的著作只有扬雄的《方言》。长期以来对汉语方言学的研究相对薄弱,分析原因如下:第一,历史方言资料的难于搜求;第二,历史方言材料难以勘实;第三,短期内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学术准备的积累难于奏效[2]。

汉语方言学史的相关研究十分缺乏,20世纪开始将汉语方言学史作为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进行研究。罗常陪《汉语方音研究小史》(《东方杂志》1934年第31卷第7号)成为草创之作。作者主要介绍扬雄、颜之推及明清时期多位学者的相关研究。何耿镛《汉语方言研究小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是迄今唯一一部汉语方言学史的通论性著作。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张玉来《方言音韵研究小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等都大体讲述了方言学发展的脉络。高小芳《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六讲辑录了各个时期汉语方言学史料和后人的考证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史料。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修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是一部方言学史的断代史研究。总体看来,汉语方言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魏晋以后的断代学史和较为详尽的方言学通史,目前还没有成果出现[3]。

汉语言通史性研究,需对汉语方言断代史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这样才能建构出系统的历史脉络。关于断代史分期的标准,何九盈在对中国语言学史进行研究时,认为“古人在汉语研究中所造成的阶段性的特点,是我们进行分期的主要依据。”[4]何九盈将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和清代六个时期。这个标准也适用于古代方言学史。古人在方言研究中所“造成的阶段性特征”是不完全等同于整个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所以方言学史的分期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华学诚在《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中,根据古代的方言研究按照它本身所形成的阶段性特征,分为周秦汉晋、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至民初等四个时期。然而,元明时期的方言学史的研究几乎为空白,该阶段缺少方言专著,史料也比较零散,因此未有学者进行深入的断代史研究。

从现存相关资料中,我们能够发现一定量的元明汉语方言史料,主要有如下几类:

1.《方言》校释

明代陈与郊撰《方言类聚四卷》,依《尔雅》例,分16门。间有夹注,考订音切字画之异同。

2.考证某一地区或某一地点的方言专书

明李实著《蜀语一卷》,收录考证四川方言词汇六百多条,辑录四川方言562条,单音词居多。他认为“字无雅俗”,方言俗语和典雅的书面语同等重要。《蜀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研究地域方言的著作,对后世的方言研究影响巨大。

明·孙楼撰《吴音奇字不分卷》一书记录了今江苏常州、常熟一带的方言字词。

3.记述方音韵图、韵书

元朝为了适应作曲的需要,周德清著《中原音韵》是一部系统描写14世纪北方口语语音的著作。它以北曲作品的用韵为依据,反映了当时汉民族共同语的语音系,对研究当时的共同语及方言的语音,都是一部极重要的文献。《中原音韵》的出现,导致以后一系列北音韵书的产生,对研究方音也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此外,明·徐孝撰《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是一部反映河北方音的韵书;还有明·[法]金尼阁编《西儒耳目资》。①

4.笔记杂谈之属

从魏晋迄于元明,我国传统方言学的研究偏重于语音,词汇研究则稍微逊色,出现较多的是一些笔记体的著作。[5]在明代学者的笔记杂谈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各地方言差别的零星的记载。明张位《问奇集·各地乡音》里就列举了各地方音的不同,例如:

“吴越打为党,解为嫁,上为让,辰为人,妇为务,黄为王,范为万,县为厌,猪为知。闽粤府为虎,州为啾,方为荒,胜为性,常为墙,成为情,法为滑,知为兹,是为细,川为签,书为须,扇为线。”[6]

还有区域性的方言词语“燕赵:北为卑 绿为虑 六为溜 色为筛 饭为放 粥为周 霍为火 银为因 谷为孤”[7]。

明末清初顾炎武撰《日知录》三十二卷,其中卷二十九有“方音”条,张位《问奇集》、陆资《菽园杂记》、袁子让《字学元元》等都对地方方言有所论述。

5.考证一般性的方言俗语

明·李翊撰《俗呼小录》、明·陈沂撰《询刍录一卷》、明·岳元声撰《方言据二卷续録一卷》(录浙江嘉兴一带方言俗语225条,又续录5条。每条都援引经史传注、字书韵书,追本求源。)明·徐渭撰《南词叙录》附“俗说”70条、杨慎撰《俗言一卷》、明·方以智撰《通雅》卷四十九“谚原”、明·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一/二十五“委巷丛谈”)、明·陈士元著《俚言解二卷》(收录了688条俚语)、明·张存绅撰《雅俗稽言四十卷》、明·周梦旸撰《常谈考误四卷》、明·赵南星《目前集两卷》(辑录了大量俗语俗字)。

关于元明方言学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借鉴方言学史的写作范式。现有的元明方言学史研究可以分为如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个世纪20至80年代。这一阶段多为材料的辑录和通史的简述,还没有达到研究的学术高度,更没有开始断代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方言学概论》[8]、崔骥《方言考》[9]、周祖谟《学问集》[10]、丁介民《方言考》[11]、周法高《中国方言学发凡》②、张永锦《论方言遗产的整理和研究》[12]等。

第二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2010年。学者们开始关注方言学史的研究,出现了方言学简史,其中有些也涉及了元明时期的方言学,主要有:《略说汉语方言研究的历史发展》《汉语方言学史及研究略论》[13]《〈方言〉与汉语方言研究的古典传统》[14]《汉语方言研究小史》、《方言研究40年》[15]《汉语方言学》[16]等,但没有出现关于元明方言学的断代史研究和专题论文。

本世纪出现了一些研究周秦汉晋、唐宋方言学的著作和专题论文,但没有学者进行元明方言学的断代史研究。

周秦汉晋时期的方言研究,是汉语方言研究的勃兴期,周秦王室注重方言调查,有大量调查资料,汉·扬雄著《方言》是第一部系统分析研究方言的词汇集,标志着汉语方言学的真正建立。当代相关研究主要有华学诚的《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研究十分深入、全面。南北朝至唐宋是方言学的低谷时期,南北朝时期,仅有少量的史料记载,并且佚失比较严重。唐宋有《蜀尔雅》、颜师古等学者的方言研究,但研究相对薄弱。元代《中原音韵》的出现,打破了隋唐以来方言研究处于停滞的局面,后又呈现逐步兴起之势。明·李实的《蜀语》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研究地区方言的著作。到清代,方言研究达到全盛时期:涌现出大批疏证校勘扬雄《方言》的著作,如戴震《繁衍疏证》等。沿袭《方言》体例,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以及各种地方韵书也大量涌现分类考词、考字派著作。

纵观古代汉语方言研究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较为客观地对元明方言学史做出定位,《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中论及这一时期在方言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方言学开始走出低谷而承前启后的时期。

上个世纪30年代,罗常培《中国方音研究小史》的发表,使汉语方言学史才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方言学史和方言史的研究仍是最为薄弱的。因此,当代学者需系统地整理分析方言学史料,进行有价值的断代史研究和专题研究。充分利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词汇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探索方言学史的研究思路和发展道路。

(本文为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单音多义词义项分布研究,编号[14AYYo18]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对于此书的记音性还颇有争议:罗常培在《耶苏会士在音韵学上

的贡献》中认为该书的记音是以北平音为标准音的“明末官话”(“明末官话北平音说”);陆志韦在《金尼阁西儒耳目资所记的音》中认为“所记为山西方音”(“山西方音说”),王力《汉语史稿》(1985年修订本)认为“他(指金尼阁)所记的大约是山西音,但也是属于北方话的系统的。”张卫东《论〈西儒耳目资〉的记音性质》则认为“《耳目资》所记当是明代官话,而明代官话的标准音是南京音,不是北平音”(“明代官话南京音说”)。

②周法高的《中国方言学发凡》载台湾1955年《中国语文研究》,

笔者只见目录,没能参看原文。

参考文献:

[1]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王耀东,马宗昌.唐宋方言学史研究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4]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5][6]许宝华,汤珍珠.略说汉语方言研究的历史发展[J].语文研究,1982,(2).

[7]何耿镛.汉语方言研究小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54.

[8]何仲英.中国方言学概论[J].东方杂志,1924,(2).

[9]崔骥.方言考[J].图书馆季刊,1932,(2).

[10]周祖谟.学问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6:494-656.

[11]丁介民.方言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9.

[12]张永锦.论方言遗产的整理和研究[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63,(1).

[13]华学诚.汉语方言学史及其研究略论[M].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14]殷孟伦.〈方言〉与汉语方言研究的古典传统[J].文史哲,1983,(5).

[15]许宝华.方言研究40年[J].语文建设,1989,(3).

[16]黄景湖.汉语方言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

方言研究的方法 第5篇

方言研究的方法

汉语方言的研究在汉语研究中可以说是一个显学,主要表现是研究队伍庞大,研究成果丰富.到目前为止,方言研究所使用的方法都是前人所创造的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但是将它们综合运用到某一个方言的研究中还很少.目前所见到的都还只是侧重在某个或者某几个方面.汉语方言的研究呼唤那些既具备现代科技手段和研究方法,又谙熟传统的研究者.

作 者:刘新中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刊 名:学术交流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EXCHANGE年,卷(期):“”(6)分类号:H17关键词:汉语 方言 研究方法

霍邱方言研究 第6篇

霍邱县是安徽省六安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处于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霍邱方言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中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江淮方言。

悠久的历史,肥沃的水土,丰厚的人文气息,沉淀了富有特色的霍邱方言。下面我将通过霍邱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来介绍霍邱方言的特点。

一、霍邱方言与普通话同样词表达不同概念(1)肉

在普通话里“肉”的本义是指动物的肌肉,也引申为植物像蔬菜瓜果类去皮去核而中间可食的部分。

在霍邱方言中“肉”有三层含义:①普通话里“肉”的含义; ②还指食物嚼起来不脆、不酥,比如“这种软糖吃起来肉肉的”;

③形容人性子慢,动作迟缓,比如“你这个人好能肉啊”,就是指这个人动作太慢了。(2)斗

在普通话中“斗”是个多音字,意义非常多。下面我将列举普通话中的常用义,读第三声时常意为①装东西的器具;②星名;③像斗的东西,比如“斗笠”。读第四声时常意为①对打;②争胜;③拼合、对准,比如“斗眼”。而在霍邱方言中,“斗”的意思可谓是相当的丰富,除了包含所有普通话中的含义外,还表现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地域特色来。比如:①吃,“你斗不斗饭?”意为“你吃不吃饭?”②玩游戏,“斗牌”、“斗象棋”、“斗骰子”、等,这里的“斗”分别意为“打”、“下”、“投”。③答应,“你到底斗不斗?”意为“你到底答不答应?”④还有表示做什么事,“你斗什么?”意为“你干什么?

在霍邱方言里“斗”的含义远不止我所列举出的这几个,它在霍邱方言里是最常用的动词,它几乎可以表达所有动词的含义。(3)走场

在普通话中,“走场”是指出场、在舞台上走步配戏,但是在霍邱方言中“走场”有了新的含义:①是指做出不符场合、常规、常情的言行。特别是官场上有诸多繁文缛节,所以走场的频率要高出许多。②是指丢脸、没面子。比如“你刚才在大家面前太走场了。”(4)厚

这个词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在普通话中我们都知道它指的是厚度、深或重、还有重视的意思,比如“厚薄”“厚此薄彼”等。而在霍邱方言中还有“请客”之意,比如“过两天厚你”即意为“过两天请你吃饭。”(5)板

在普通话中“板”一般意为片状的较硬物体,像“木板”、“石板”。在霍邱方言中还可表示“丢弃掉”,比如“把这不要的板掉吧”,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丢掉扔掉。(6)尖

在普通话中指①锐利的末端或细小的部分;②声音高而细;③出类拔萃的人或事物;④感觉敏锐。

在霍邱方言中除了涵盖普通话中的所有释义外,还表示人小气、吝啬。如“你看他这人好尖。”(7)果子

普通话中是指果木树结的果实,在霍邱话中还可指“一种长形或圆形的糕点”,比如“你吃不吃果子?”,另外还有种特殊用法比如“鸡果子”,就是指鸡蛋,因为鸡蛋也就是鸡的果实。(8)瓤 普通话中指瓜果的肉心,比如“西瓜瓤”,在霍邱话中还可形容物软或身体弱,比如“这根棍子有点瓤”,“病还没好,身体还瓤得很”之类。(9)盐子子

在普通话里仅指“盐的结晶体”,而在霍邱方言中还可以指“小冰雹体”,通常是在刚开始下小雪时说的,比如“天可真冷啊,下盐子子了。”

二、霍邱方言中有普通话里没有的词

(1)“不得劲”,“不抻坦”意为不舒服的意思,比如“我今天身体很不得劲”、“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一毫都不抻坦”。

(2)“得味”,通常是事情做得不好、或话说的不恰当时,别人对你的讽刺。“你这人怪得味来,明明就是你做得不好,还怪我。”可翻译为“你真是让人受不了”。

(3)“好攒子”,是问时间的词,比如“现在好攒子啦?”就是“现在是什么时候了?”“现在几点了?”还比如“看你哭到好攒子?”

(4)“半拉橛子”, 是成年人称呼小男孩或比自己年龄小,备份小的一种略带贬义的叫法。比如“跟我比,你还是半拉橛子来。”

(5)“老达”,“二达”、“三达”等“数字+达”这类词语,这是在称谓上与普通话表达出的不同,指的是对爸爸的弟弟的叫法,也即我们常说的“小叔”、“二叔”、“三叔”等。

(6)“猫猴子”,指的是水怪或者是鬼之类的,通常用在父母为了不让小孩乱跑,吓唬小孩的语境当中。比如妈妈对孩子说:“宝贝,千万别乱跑啊,外面有猫猴子。”;还有像“中午别去水边啊,不然水里的猫猴子把你吃了。”

(7)“烧包”,是指有点钱总想花出去,大多时候形容男子爱臭美、爱显摆炫耀、一副趾高气昂的骄傲样。例“你真能烧包!”,暗含讽刺意味即“你真是爱显摆。”

(8)“跷蹄子”,这是一种骂人或者诅咒人的说法,比如“你个跷蹄子”,或者表达一种不好的预感。如“我明天要跷蹄子了”意为我明天要完蛋了。

(9)“被页子”,就是指普通话里的“被单”、“床单”。如“马上我来铺被页子”。(10)“二性头”,表示贬义,是形容人有点傻,比如“你看他,跟个二性头似的”。(11)“那晃”,意为“那当然”。比如,一个人说“看来这次你赢定了”,另一个人答“那晃,你也不看看我是睡。”

(12)“胡子拉杈”,“鼻子拉杈”等这类“名词+拉杈”构成的词语,多含有贬义,“拉杈”就是指比较多,到处都是。“胡子拉杈”,意为满脸都是胡须。“鼻子拉杈”意为鼻涕弄了满脸。这类词都是形容人比较邋遢,不讲究。

(13)“锁耙子”,对应普通话中的“钥匙”。例“我的锁耙子不见了。”

(14)“杂八头子”,在霍邱方言中意为“小土块”,例“这块地里面杂八头子真多”。(15)“闷头拐”,是指人话不多但心眼多,常在暗地里使坏。比如“你看他表面上老老实实,实际上是个闷头拐。”

(16)“痞脸赛”,是指孩子故意捣乱,太过顽皮。比如“有些人给我听好了,别搁那跟我痞脸赛。”

方言研究 第7篇

在“商南同乡网”看到网友发的一个帖子讲述在陕西省的南部地区流行的一种方言与陕西大部分地区的语言大相径庭,如“569”意思是指“鹅卵石”、“瓜固儿”意思是“河蚌”、“孩(鞋)篮簸”意思指“针线篮子”、“夹肢窝”意思指“腋窝”、“开踢坡”意思指“膝盖”、“水鸡儿”意思指“田蛙”、“讲(读赶)奶奶” 意思指“谈对象、找老婆” 等等、,这些方言在陕西商南县尤为流行,被当地人称为“商南方言”。

在长江中下游北岸有一座城市安庆市,这里的方言与“商南方言”完全一致,其实两地的方言语系是同一种语系,即所谓的“商南方言”就是“安庆方言”。为什么相距千里的两个地方会说同一种语言,这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原因。

在清朝盛世时期,政府推行的是按户按丁纳税的税收政策,因此,地方人口的多少决定了地方政府的税收数量。清朝初期,陕西南部地区人口稀少,其原因是因为明末李自成起义根据地在商洛地区,起义失败后,清军在当地实行清剿起义农民的军事行动造成了当地人口损失极为严重,以至于在清政府成立后一段时间在陕西南部形成了地方上“有官可置、无民可治”的现象,地方政府税收寥寥无几。为改变这种现象,清政府借鉴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经验,便继续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向陕西南部山区实施强制性移民,这次移民始发地除了湖南湖北外,安徽省安庆地区的居民也成为这次移民的主力军。

安徽省安庆地区是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最大的地区,辖一市八个县,历史还曾管辖长江南岸的池洲市和至德县和东流县(东至)。安庆在清朝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这里人口众多。当清政府从安庆向陕西实行移民初期,采取的是“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强制手段,移民在迁徙路线上,沿途各州县政府采取接应和监督措施以防移民私自回老家。(这个事实在《安徽潜阳王氏家谱》和《商南县志》上有所描述)此次移民的起始时间大概在乾隆前期,在安庆的一些家谱中描述于乾隆初年就有安庆人被迁徙到陕西(《安庆福六堂刘氏家谱》记载族人于乾隆初年迁居陕西),而且当时被迁徙的安庆居民相对来留在老家的兄弟们而言是一些强壮的劳力,因为当时陕西南部相对于安庆地区其生存条件要艰苦一些,可以说这些移民为家族作出了相当大的牺牲。这些移民达陕西后逐渐站稳脚跟,艰苦创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以至于在清乾隆后期当安庆地区遭遇大水和大旱而发生饥荒时,早期到达陕西的安庆移民已经有能力接纳了大批安庆的兄弟和老乡,为他们提供避难所。由此看来安庆人迁徙陕西的时间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至于在这次移民中安庆地区究竟有多少人去了陕西,由于历史记载很少,已经很难推断,安庆地区官方史志上已没有丝毫记载安庆人迁徙陕西的文字,这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能从一些相关的信息中我们才能获知这次移民是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安庆市桐城县(现已经改制为桐城市)文史馆的一位工作人员曾在研究桐城人口变化时惊奇地发现清初期的桐城人口居然与现在的桐城人口相持平,按照中国人口发展规律,近三百年时间人口数量不变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如今看来,这种现象与安庆人移民陕西结合起来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复旦大学曹树基教授撰有专研《清代安庆移民迁往陕南资料汇编》,通过研究陕西南部一些地方志和文献得出结论,陕西商州、兴安州、汉中府在乾隆期间吸纳了来自于赣楚粤皖川等地的大量的移民,且移民前的人口数与移民后的人口数比例达一比十,来自于安徽省安庆地区的移民则集中在商州,其中商南县、山阳、镇安等县安庆人最为集中,《商南县志》记载“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庆数县人襁负迁商、爰得我所,闻风兴起,接踵者日众,此商南有‘小太湖’之名也”,这说明迁入商南的安庆人在当时人口中已占大多数。这里的太湖是指安庆地区太湖县。这里再讲一个小插曲,上个世纪末,曾经有商南王姓人到江苏无锡太湖去寻根问祖毫无收获,后辗转到安庆太湖,一到太湖,此人就确定此处是其老祖宗的祖居地,因为这里的语言与商南话完全一致,后来果然不出所料在安庆太湖找到了祖居地。

曹教授通过对部分府志的研究得出一个移民人口的保守估计:陕西商州、兴安州、汉中府在乾隆期间移民人数在300万以上,其中兴安101万、汉中141万、商州68万,而根据商州数据推算,陕南(包括镇安等地)则有移民120万以上。我们通过对安庆一些家谱的研究表明,这次安庆人移民最终目的地不仅仅是陕西,而在湖北的郧西、河南的淅川也有大量的安庆移民,这说明发生在乾隆年间的移民数量要远远大于曹教授的保守估算。

虽然目前无法得知安庆人迁居商南县的有多少人,但从语言传承关系可以推断,现在商南人的大多数应该是安庆移民的后代,所谓的“商南方言”就是“安庆方言”。方言

普通话

解释

开踢坡

膝盖

坡在安庆话中有骨关节的意思,读音为bo,安庆话中B和P常混用。

板牙

门牙

旧安庆民居正门无墙,有一扇扇活动木板组合而成,称之门板。延用。

耳刀

耳朵

安庆话“朵”DUO读DO少了中间的“U”,“耳刀”为“耳朵儿”联读音。谬

没有

MIU,没有的连读音。夹肢窝

腋下

加读GA(嘎)。

下巴角

下巴

读HA4(哈)PA2(爬)GUO(国)。安庆语中常有XI=H、JI=G、B=P。

头毛、狂毛(卷发)。

眼睛罩

眼镜

读EanEingZHao,其中E发音为鼻音,为现代汉语音标所没有。

拐子

瘸足人

安庆话中拐子也指拐卖儿童的人。

安庆话中JIAO读JUO、GUO、GAO三种声,如嚼、角、觉。

沟积

皮肤汗腺排泄物。鞋

XIE读HAI,同序2。光头

男孩

脖子

淬子

烧水壶

淬字读音准确为CEI平声,安庆口语中UI发音多为EI 排刀

菜刀

569

鹅卵石

典型的安庆土语

吊子

放在灶中煨汤的陶罐,又称吊罐。

靸 sā子

拖鞋

又称鞋踏子、踏子 舌条

舌头

口条

猪舌

水鸡儿

青蛙

又如:田鸡、石鸡(石蛙)等。手帖子

手帕

有发音为“手捏子”。水焐子

热水袋

菜秧儿

小白菜

六谷子

玉米

安庆人认为玉米为五谷杂粮之后的第六种粮食,“六”安庆话读LOU 癞头鼓子

癞蛤蟆

因其叫声和形象而称之 冻疱子

冻疮

BAO读成PAO疱 不好过

生病

背心

脊背

纷皮

皮屑

皮读第三声

侉饼

一种烧饼

与北方烧饼不同,侉饼油条为安庆特有的早点之一

板笏

同侉饼

桐城市将侉饼读成板笏,取其形状象过去大臣上朝时手捧的”笏”.之意。混子

青鱼

鲲鱼KUN读成HUN 手妈子

手套

妈指儿

手指

“拇指”的安庆音

手爪

手指

手爪在安庆口语中仅指人类的手指

烧锅的老婆

还有“屋里的”“家里的”,“的”音为DI,安庆人“的”、“地”音不分

老板

老板、老公

老板有“自己的男人”之意,同意思的还有“老的”。

爹爹

爷爷

与北方人对“爹”的理解不同 伯伯

父亲

读“北北” 大大

父亲

“大大”读第一声

家公

外公

家JIA读GA,又如家婆=外婆 佬

佬佬为叔叔,与普通话“姥姥”为外婆同音

讲奶奶

讨亲

讲奶的们,托人找对象的意思。“讲”安庆话读“GANG” 到婆家去

女子出嫁

小伢

小孩

伢读A的鼻音 光头

男孩

草狗

男孩

泼皮

指小孩身体好能吃苦,好养活。“皮”为轻声。

上人

长辈

顺手

右手

古语中左为上右为下,到安庆话演变成顺和反。反手=左手

指嘎

手指甲

手拇虫儿 哪个

个读GUO或GO 炆蛋

茶叶蛋

么落地

哪里

什么省去什,又如:么事、么话、么会等

麻石条

青石板路

安庆盛产花岗岩,其色白带黑斑,如芝麻。用花岗岩铺路,故称之。搭小锅

过家家

围颈

围巾

楼梯坡

台阶

条把

扫帚

条帚

茅厕

厕所

又有称:登缸、一号 告状

拉屎

角子

硬币

JIAO读成GUO=GO 挑子

调羹、勺

锅荫

厨房

堂荫指客厅、天井 房间里

卧室里面

间读成GAN 肫

禽类的胃

“肫”读Jun,四声,即为北方的“胗子”

蓠蒿芽

安庆的一种名菜,香脆可口,春季上市,与咸肉(安庆人称之腊肉)炒。落子

垃圾

低头猛走

擂读第一声,同义的还有“驼” 高头

上面

头读兜 底下

下面

下读哈,四声。同时作动词,如:把货下下来

兜在安庆话中为根部的意思,如树兜、菜兜等

包被

小被子

婴幼儿用的被子

背褡儿

背心

褡为古语常用字,安庆话中古用语常见

来事

事读SI,同英文nice义。掸水

抄水

把蔬菜等放在沸水里略煮捞出 囊[niang3] 洗

清洗

在旺火上略。[例]小菜秧~几哈兹就熟了,很炒还吵老了哎!

做汤

汤铺了,漫了。炖肉汤漂起的杂质;漫溢。把~舀掉;汤~出来了。

把液体和固体分离,把汤逼出来。

堂灰

灰尘

同义的有:腾灰 落脚货

剩下的昼

白天

安庆话常用古语“昼”指白天,如上昼、下昼

炸肉

粉蒸肉

炸娘子

知了

炸读第一声 茶壶炉子

开水房

转、打眼

车,古语。例:把头车过去、在木头上车个洞。

小包车

小轿车

玩、戏

嘶的

雪子

几多

机司

强嘴

清儿八早

以小儿

一阵

于是

巷道

后着

朝儿=大后天,昨朝啊西

乖乖隆冬等 叫喊

冰雹

多少

司机

顶嘴狡辩

清晨

从小

一起

合适

胡同

后天

=昨天、前朝 感叹词

古汉语,读XI,如:清嘶鬼叫

犟嘴,JIANG读QIANG

有古语“从×××时起”的含 我们~到迎江寺去玩

满意、顺当等意思

他还~我一顿饭呢!

明朝=明天、后朝=后天、大后=前天

与之同义的有:啊嗟、乖乖,上街

玩、戏

JIE读成GAI 裤兜裤头

短裤

电石

电池

痴(嗤)

可能是“驰”或象声字“嗤”。如:哦绰着平底还,地哈滑,痴搭倒着

痛嘴

接吻

经典!听起来很过瘾。例:乖,两个痛着直炸地。

把屎、把尿 屙

读窝WO 赖尿

尿床

啊介

语气助词

表示惊讶,很传神助词(啊嗟,“嗟”在安庆话中常单独使用)撑瞌子

打盹

撑读成岑 作兴

时兴

流行的意思

自作自受

一国人作嘛,要不然早考着大习哟(连读)(大习哟:大学。学读成XO)走时

走运

扎zā

有“系、插、缝”等意思 老逼

厉害

BI指女阴部,安庆话常有用BI骂人的,有重男轻女之意思

轧钢

厉害

扎干,不知从何意引申而来 跎

同义词有:骇(读黒HEI3),[例]:那个扒手看到公安局的,~起来跑。

很多

[例]该上有一~地人。街上有很多人

射出

液体从狭小的孔眼迅速射出。嗯窝尿,能标几米远?

翻膘

翻身

尺鱼

剖鱼

来不彻

来不及

吮吸

困觉

睡觉

打平伙

AA制分摊

摔倒、跌

躲猫

捉迷藏

张开

溜骚

敏捷

(SUO4)有快的意思

撩俏

利索、爽快

回潮

返潮

便宜,刚好

就多买。

嗯晚上困告,高低~。

如:老鼠药(读哟)~死人

读SUO1或SO 也含XX意,觉读GAO

跌古语中多音字也读DA

音,字不确定

用筷子搛菜

指人身手敏捷的意思!骚会办事

经典口语。如:菜卖巧一点,去掉多的划不来

损失更大

谬感头鸟

没有讲的,不要再提了。谬:没有,安庆话常用词,讲读成GAN 摸

磨蹭

烫饭

水煮饭

堵塞

读ZHU,气著着心 肘

转,拧

故意肘着搞

郁闷

做动词、形容词。呕人的事情,心里呕着。读四声

暗了

天暗、迟到

古汉语“晏”---日之将落的意思。

鬼画婆

乱讲话

鬼画符

卡(KA1)夹

[例]牛肉气多了~牙齿 开先

开始

起先,开头,起头等 SAI3

同义气词有:揹 掼

读KUANG4 捶

来回地砸

音夺 眡

眯看、斜视

音CI1 杪

尖梢

树杪子、菜杪子 孬子

傻子

如:兀伢皮耶(那小孩调皮)渠

读KEI1 嚼蛆

嘴不干净

常德方言副词研究 第8篇

一、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一般放在形容词前表事件的程度加深。

1. 几多:特别、非常、很。

A.几多+形容词:几多好;B.几多+动宾结构:几多想睡觉;C.几多+动补结构:几多用不起;D.几多+动词+兼语结构:几多招人喜欢。

“几多”表陈述, 也表感叹。如“你别吵了, 我几多想睡觉!”表现出说话者强烈的感情。也用于疑问句。“他几多不高兴?”不用于祈使句。“几多高兴点!”句子不成立。“几多”后面可以接肯定和否定形式的词。如“几多舒服/几多不舒服。”

“几多”比“很”语气更重, 如“他很不听话”表说话者对“他”的评价, 是客观事实的描述。但“他几多不听话。”除表现“他”很不听话的客观事实外, 还表现了说话者的“恨铁不成钢或鄙视、厌恶”的主观感情。

2. 骇[xε55] (主要是沅水流域的方言) :太。

比“非常”程度深, 表示事情、事物超出正常状态或过分, 体现了说话者的埋怨、指责、不满意的情绪。如:这件衣服骇大。 (指这件衣服特别大, 不合身) 。

“骇”后接动宾结构时, 一般只用于否定结构。如:“这个学生骇不听话。”肯定形式不能说成“这个学生骇听话。”而是说成“这个学生几多听话。”

3. 死:非常、很。

“死”出现在动词短语前, 表程度深。动词性短语可以是肯定形式, 也可以是否定形式。如“死要面子。”“死不要脸。”“死”作程度副词, 均表贬义。

4. 真底是:确实。

“真底是”作状语, 进一步肯定说话者对事物的评价。如“这件衣服好看。” (程度浅) “这件衣服真底是好看。” (有越看越好看之意。) 可与“几多”“若干”连用, 程度进一步加深。如:“这首歌真底是几多好听。”

5. 八、歪、六。

这几个词都是“非常、很”的意思。“八”、“六”、“歪”修饰形容词, 只能出现在否定句里。如:八不像相/歪不好听/六不带劲。“八像相/歪好听/六带劲”不成立。“歪”修饰动词时, 可以用在肯定句中, 但此时意思是“使劲”的意思, 形容动作延续时间长、动作力度大。如“歪跑的, 歪吃的” (使劲地跑、吃) 。

6. 瞎[xA21]乱。

“不理智地做某事”之意。“瞎、乱”修饰动词, 如“瞎吃的”、“瞎喜欢的”、“乱吃的”、“乱跑的”。“瞎”所体现的这种不理智可能是施事者本人没有觉察的, 即施事者本来想把事做好, 但却事与愿违。“乱”的动作一般是施事者有意识做出的。

二、范围副词

1. 些微:稍微。

“些微”强调数量少、范围小。“些微一滴滴饭我吃不饱。” (一滴滴:一点点) , 强调“一滴滴”饭的数量太少。“些微几块钱买不到鱼。”强调几块钱少。“些微”后所接的名词必须是已被修饰或限制的。不能说“些微饭我吃不饱。”“些微钱买不到鱼。”

2. 一哈、净。

“全部、都”之意。“一哈”、“净”限制人或事物的范围,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全部、都”。如:“鸡蛋一哈/净吃完了。” (鸡蛋全部吃完了。) “一哈”“净”强调事情的彻底性。

三、时间频度副词

1. 刚只、才只:刚刚。

“刚只”、“才只”二者均修饰动词, 表事情刚发生。但二者在感情色彩上有细微的区别。“刚只”强调事情才发生, 离现在时间很近。如:“你快滴滴儿跑就能赶陡他, 他刚只走。” (你快点跑就能追上他, 他刚刚才走。) 而“才只”强调事情发生或完成得有点晚, 有责备之意。如“你哪门才只来?顽安等了你一个钟头哒。” (你怎么才来, 我们等了你一个钟头了。)

2. 紧陡。

表示持续的时间长, 有反感、责备之意。“紧陡”修饰动词, 可接肯定形式或否定形式。如:“你哪门紧陡写?快来玩。” (你怎么还在写?快来玩。) 言外之意是责备听话人不应该再写了, 催促听话结束正在实施的行为。

四、情态、方式副词

1. 白。

“空”的意思表示事情没有得到任何结果, 白费了力气。“白”可用在“白+动词+的”结构和“白+动+了+补语”。如“白写的。” (所写之物无用或被损坏了。) “白等了一天。”此例与普通话用法相同。

2. 慢慢儿。

表示动作行为极其小心而且缓慢地进行。“慢慢儿”又可说成“慢慢儿些些儿”, 用来修饰动词。如“您慢慢儿些些儿走, 莫绊陡哒。” (您慢慢走, 别摔跤了。) 与此类似的还有“轻轻儿” (表示动作程度很轻) 。这种儿化体现了常德方言的表义细腻。

五、语气副词

1. 八哪们:好不容易、不知有多么+形容词, 表示程度深得超出想象。

“八哪们”修饰动词, 用“哪们” (如何之意) 这个疑问形式来表示程度之深, (由于是疑问形式, 程度深得让人无法想象) 动词可以是肯定形式, 也可以是否定形式。如“书八哪门看完哒的。” (书好不容易才看完。) 有“费了很大的力气、用意志力坚持了好久才看完”之意。“他八哪们不喜欢女的。” (他不知道有多么不喜欢女人。) 由于“八哪门”有疑问的意思, 因此它也有疑问的用法, 如:他八哪们想的哦? (不知道他怎么想的?)

2. 喜得:幸好。

从“喜得”一词便可看出常德方言造词心理, 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如“天落雨哒, 我喜得带呀伞的。” (天下雨了, 我幸好带了伞。) 后面既可接动词的肯定形式, 又可接动词的否定形式。如:“这桔子有虫, 我喜得没有吃。”

3. 未必:不一定、难道。

常德方言中“未必”有一个义项———“不一定”与普通话中的“未必”相同。如“他未必得信你的话。” (他不一定会信你的话。) 此时“未必”是否定副词。但“未必”做语气副词时, 是“难道”之意。“你还坐在这里, 这个题目你未必还没有做出来?” (言外之意是这个题目你应该早就做出来了。)

从以上五类副词可以看出, 常德方言存在许多与普通话用法不同的副词, 这些副词表义细腻、形象生动, 能很好地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这也正是常德方言欣欣向荣的原因之一。

摘要:常德方言副词类型丰富, 表义生动细腻, 有很多与普通话不一样的副词, 本文主要对常德方言副词与普通话中不同的副词进行分析。

关键词:常德方言,普通话,副词

参考文献

[1]丁志丛.论常德方言的“儿化”现象.湘潭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9, VOL4, (3) .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209.

上一篇:《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后感下一篇:华中科技大学党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