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插上音乐的翅膀

2024-06-29

让学生插上音乐的翅膀(精选12篇)

让学生插上音乐的翅膀 第1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音乐教学的源泉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除此之外, 托尔斯泰也提到:“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我们学习任何事物的最好的老师。那么, 该如何去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呢?首先在于教师个人, 作为一名音乐教学的老师, 应当是艺术的。在音乐教学的同时, 不能忽视美感和创新的培养。施教者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加强艺术情趣, 实现审美育人。譬如, 美的美的气质与风度。初中学生有一个很鲜明的特征, 那就是喜好新颖的事物。正所谓“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 教师的风度是具有很鲜明的示范性的。“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它对学生来说, 就好比三月里的一缕缕春雨, 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因素, 作为音乐教师更是如此了。如果音乐教师具有美的气质与风度, 那么其本身的一言一行, 就能给学生以艺术的感官享受与美的内在启迪, 实质上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艺术审美教育。当然不要误解, 这里所言并非天生的长相, 而是后天的气质修养。当音乐教师走进课堂, 让学生们眼睛一亮, 被其吸引, 不必开口, 自然而然大家就知道该上音乐课了, 这便是一种美的震撼力、感召力、亲和力。

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形象与气质是很重要的, 教学内容更加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关键。为此, 本人做过一次调查。在一次初一新生的音乐课堂上, 我收集了新生们过去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教法, 调查显示, 超过90%的学生答道:老师领唱, 学生跟着学。在学生的印象中, 似乎这就是音乐课堂本该有的模样。正是因为这种引导性策略的错误, 才导致学生对音乐的认知错误。那么, 该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呢?第一, 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 在听的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欣赏与分析, 让学生投入没有负担的、身心愉悦的听力教学中去。第二, 让趣味游戏融入到音乐教学, 既能有效地实施教学内容, 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获得学习音乐知识的快乐。第三, 让多种乐器走入课堂, 增加学生对古典乐器和西洋乐器的了解, 培养其对器乐知识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第四, 在教学中加入美育教育, 提高学生赏析能力和认知美得能力。

二、重视学生素质渗透——升华音乐教学的关键

当今社会, 素质教育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我们应当把这支旋律谱入音乐教学, 形成德美教育。音乐教学对于初中学子的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意识情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苟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 广教化, 美风俗”, 的确如此。例如, 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码头工人歌》, 在欣赏和体验这一首歌曲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聂耳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问问学生可以从歌曲中联想到怎样的场景以及歌曲的节奏型和作家聂耳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通过教师的指点, 可以得出答案:聂耳的这首作品上海码头工人和人民群众不顾帝国主义的国民党特务的迫害, 团结一致, 英勇抗争, 把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军火扔到江里去的故事, 作者将这批觉醒的中国阶级的英雄形象写入歌曲当中。歌曲取材于长江码头杠棒慢步号子, 节奏是回旋曲式。此作品表现出工人沉重的劳动, 又表现了他们心中蕴藏的愤怒和巨大的反抗力。最后, 再次让学生体验歌曲中激动人心的呼喊和号召, 感受作品里人物的内心愤怒和反抗力量的。通过此作品的教学, 让学生体会到如今幸福生活的不易, 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把德育渗入音乐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和自觉自律的信念, 让学生更好地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作为音乐教师, 要心中怀“美”存“爱”, 方可让学生插上音乐的翅膀, 在艺术的天空翱翔高飞!■

(江西省赣州市湖边中学)

摘要:音乐是心灵的迸发, 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 那就是感情。音乐更是灵魂深处的表达与释放, 我们无法想象没有音乐的世界将会是如何。新课改事业进行得如火如荼, 蒸蒸日上, 这要求新时代的教学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师的我们, 应当紧跟时代步伐, 改善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水平。在初中教学中, 音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效实施初中音乐教学,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初中素养与品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作为初中音乐教师, 应当履行好自己的教师职能, 提高自己的教师技能, 从而全面提高我们初中音乐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怎样提高教学水平。

让企业文化插上音乐的翅膀 第2篇

亲爱的会员朋友,各位来宾:大家好!

这是一个愉悦而美妙的夜晚,相信各位和我一样,都很少有机会如此零距离地享受交响乐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激情。尽管感恩节已过,但我还是要代表俱乐部真诚地感谢三位朋友:一是华侨城基督教会的刘牧师,二是双双交响乐团的关丽梅团长,三是著名指挥家梁智弘先生和双双乐团的所有艺术家朋友。“分享・互助・联谊”是首席文化官俱乐部始终倡导的主题,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如此精彩的CCO交响乐饕餮之夜。

当然,我们更得感谢音乐。只有它,才拥有如此强大的感召力,让我们怀着虔诚之心,来到这座圣洁之地,接受精神的洗礼。

今天,来参加主题沙龙的朋友,多数是各大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者。大家每天思考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让企业文化真正落地”。根据新优势企业文化创造理论的“五入一出”原理(入脑、入心、入制、入行、入形、出绩),所谓企业文化落地就是要实现理念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上的落地,而要想实现理念落地,企业文化传播的多元化、生动性、有效性和持续性至关重要。

我们知道,人们接收信息、体验世界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味觉、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长期以来,人们可能对视觉的内容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事实上,就内在影响力而言,听觉远远超过视觉,因为――它更注重心灵的对话、更强调情感互动、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可以安慰情绪、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音乐可以凝聚人心、激发斗志、催人奋进。,它早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基督教唱赞美诗的仪式就延续了两千多年,将追求正义、崇尚自然、热爱和平的美好信仰深深植入了每一个教友的心中。而站在企业文化管理的专业角度,企业文化传播包括媒体传播、仪式传播、活动传播、人物传播和器物传播五大部分,其中都少不了听觉载体的应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决不可忽视音乐在企业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策略很简单。如同视觉识别系统一样,企业同样应该建立一个独特的听觉识别和传播系统。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联想到企业歌曲。没错,它就是企业听觉系统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一首优秀的企业歌曲,除了必须要有独特而动人的旋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灵魂。它应该是企业所倡导的核心理念的生动体现和完美诠释,甚至是对理念的丰富和升华。比如《步步高》的“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就完整地传达出该企业”本分、诚信、团队、品质、消费者导向“的核心价值观,既有很强的励志色彩,也极易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强烈共鸣,

广东温氏集团位于高速公路无法抵达的偏远山区,是一家由农民创办的企业,主要从事养鸡、养猪业。这家企业成立二十八年,有一首企业歌曲,叫《齐创美满生活》已经传唱了二十年,让我们惊讶的是,这首歌不仅员工会唱,连员工的儿子、孙子、包括乡村农户的孩子都会唱。原因是这家年产值三百亿元的养殖企业,真正让自己的员工、让农户通过养鸡养猪发家致富,大家唱起这首歌真的能够感受到温氏文化的核心理念“精诚合作,齐创美满生活”的强大魅力。

但是、企业听觉系统绝非一首企业歌曲那么简单,它还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首先,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群体的情感需求不同、各类文化理念的价值诉求不同、各个发展阶段的传播重点不同,仅有一首企业歌曲无法完全承担企业文化传播的重任。像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就有12首企业歌曲,包括《都是中国海员》、《太阳和海》、《南海小夜曲》、《赤道吉它》、《海岸的椰子树》、《环球之行》、《船过好望角》、《敲锈歌》、《红豆》、《云是信笺、风是邮递员》、《大海,早上好》、《巨轮,浮动的国土》等;在座的新百丽集团以前只有一首针对内部员工的《真朋友》,现在则增加了一首新歌《我们的爱最美丽》,主要面向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

当然,我们无需强求每一个企业都要在企业歌曲上不惜投入巨资。其实,挑选一些与企业理念共通的公共音乐作品作为企业歌曲的一种补充,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也不失为一种务实、高效的做法。据我所知,不少企业有自己选编的歌曲集。这些歌曲非常适宜在对内对外的各种集会、仪式活动中传唱,同样起到了诠释企业文化、凝聚人心、激励士气的效果。以在座的招商证券为例,就经常举办高规格的音乐会,以此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传播独特的企业文化。

其次,企业应该有自己的听觉品牌符号。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电脑开机时的windows启动音乐,就是日本音乐大师久石让作曲的、专属于微软的品牌听觉符号;恒源祥品牌的童声“羊羊羊”也具有较强的识别性。这种蕴含着独特情感的听觉符号,一般都会从企业歌曲的旋律中抽离,也可单独创作。我们可以将其应用在电视广告、手机、电脑、固定电话的开关机、提示铃等方面,甚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传播载体。

总之,企业听觉元素和载体的设计、创作可以运用于企业文化传播的各个环节,我们必须在企业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重视听觉系统的打造,让企业文化插上音乐的翅膀,使之传播得更响亮、更深入人心、更影响深远。

由于时间原因,今天不可能就听觉系统打造的具体方法展开过多论述。最后,再次感谢华侨城基督教会的慷慨,并借此机会,向各位隆重推介新优势的战略合作机构、新优势企业文化服务联盟的成员单位――深圳双双交响乐团。

作为深圳首家民间交响乐团,也是深圳本土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专业交响乐团,其专业水准相信大家已有评断,我想强调的是,这是一家让我感动和敬佩的音乐团体。感动之一,来自乐团的创始人关丽梅女士,她对音乐的挚爱和创办乐团的执着令我钦佩;感动之二,来自乐团指挥和所有艺术家们,我已经不止一次欣赏过他们的排练和演出了,每一次都能从他们专注和沉静的神情中获得进取的动力。在深圳这座喧嚣的城市,有他们在默默守护着交响乐的神圣殿堂,是城市的荣幸、是我们的福分。

让我们再次以最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让音乐插上德育的翅膀 第3篇

关键词:音乐;德育;情感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为手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德育情感无处不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的孩子都非常喜欢上音乐课,希望通过音乐教学,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让孩子插上德育这双美丽的翅膀,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一、挖掘音樂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版面新颖鲜活,很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应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挖掘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我们多么幸福》《国旗国旗真美丽》等歌曲都有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国家的尊严;《采山》

《小渔篓》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总之,教师应牢固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挖掘教材的因素,使每节音乐课都有我们进行德育的闪光点。

二、抓课堂常规,促自我教育

在其他学科的教师眼里,音乐课总是“乱”课,常常说我们组织教学差,课堂常规抓得松。其实不然,我们的音乐课主要以“唱”“读”“跳”“敲”等多种形式进行声音教学、演绎课堂。从外行看,我们是“杂乱无序”的,但我们音乐教师并没有放松每节课的四十分钟,而且还非常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文明等习惯的培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我每学期的第一节课,都要先制订、学习我们的课堂常规,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站立姿势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学生举止文明、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辨音高等方法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德育翅膀更丰满

德育渗透在音乐教学中不应是生硬的,而应有机、自然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欣赏古今中外音乐作品开阔视野,锻炼学生健康的情趣,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在对我国民歌音乐欣赏时,我又搜集了傣族、蒙古族、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歌曲、舞蹈视频、服饰图片、生活习惯等资料,从感官上让学生听到不同民族的音乐,使学生不但感受到我国疆域辽阔,而且体会到我国音乐的历史渊源,更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和自豪感。

(作者单位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春蕾小学)

让音乐欣赏插上“想象”的翅膀 第4篇

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经常碰到这种现象:对同一首作品学生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不尽相同, 有的学生听了音乐以后显得如痴如醉, 有的学生听了音乐后却毫无反应。显然前者已通过音乐把想象融入到了作品情境中, 而后者纯粹只是机械地听, 没有把自己融入作品中, 更没有音乐想象。因此,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音乐想象”, 让音乐插上想象的翅膀是十分必要的。

一、积极挖掘音乐想象的素材

音乐世界充满着诗情画意, 但只有通过音乐想象, 才能亲临其境, 有所领悟。在音乐欣赏教材中, 含有想象素材的音乐作品比比皆是, 但是由于学生的能力局限, 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 要给学生创造想象空间, 让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的欣赏教学中, 有意识地把“个人”与“时代”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设疑, 使学生们在欣赏了乐曲之后能有所感悟。有的同学从人生的角度去想象, 悟出了“要做生活的强者, 不为命运所屈服, 扬起风帆与命运之神去拼搏抗争, 直到驶向幸福美满的彼岸”;也有的同学从历史的角度去想象, 而悟出了“革命要取得胜利, 必须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 战胜各种反动势力, 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走向光明的世界”。我想, 通过对《命运》交响曲的欣赏与想象, 音乐作品那一串“命运”的强音, 将永远奏响在学生们的脑海中。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正是通过音乐想象, 音乐欣赏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范畴上的影响, 更能使学生能在情感上得到陶冶, 理智上得到升华。

二、努力创设音乐想象的情境

“音乐想象”是一种心理现象, 它是由抽象感受到形象感受的一座桥梁。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如果只从“听”的方面去感受、理解音乐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应该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 使听与看、听与想、听与表演结合起来。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网络课件、美术作品等来表现音乐, 用体态律动来加深音乐体验。例如在进行《蒙古人》乐曲欣赏时, 借助音像的播放, 让学生自由创编弯肩、折手、挤奶等动作, 通过肢体语言, 尽情地想象辽阔草原的优美景色。

巴甫洛娃首演的芭蕾舞《天鹅之死》 (圣桑作曲) 自问世以来, 以它濯濯生辉的美好音乐形象, 含蓄深邃的思想内涵, 撼动人心的强烈激情, 赢得无数听众的赞赏和神往。引导学生欣赏这首作品时可利用多媒体布置一个情境画面, 让学生的思绪随着美妙的旋律进入神秘的夜空:淡蓝色的月光下, 一只雪白的天鹅缓缓地从水面漂来, 它忧伤地低着头, 轻轻挥动着翅膀, 犹如在唱一首告别的歌曲。渐渐的双翅倾斜了, 天鹅面色忧郁, 凝眸祈望远方, 它奋力振翅挣扎, 想要重上蓝天, 但是它体力不支了, 死亡的阴影正向它袭来, 它仍尽全力挣扎……此时, 天鹅的命运, 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关注, 有的哀婉它在奋战中死去, 有的则出于美好的期望, 祝愿它能飞向远方。

此外, 通过教师的语言和眼神等也可以营造音乐情境。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透彻而深刻时, 这个作品的的音乐情境完全可以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流露出来, 或欢乐、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 直接就能把学生带入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三、有效指导音乐想象的过程

欣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它不只停留在听、看这些形式上, 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 用脑子去思考、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 音乐是“死”的, 毫无生机的, 有了想象音乐才有生机和活力。当然, 音乐作品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语言所描绘的特点展开想象。在欣赏教学中, 一味地鼓励学生自由想象、以至教师放弃指导, 任意感受, 走向另一个极端也是不可取的。引导学生深入想象, 发展学生想象的创造性, 是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只有目的明确的让学生在不同的层次展开不同的想象, 层层深入, 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所描绘的内容与意境, 使作品在学生脑海里变得羽翼丰满, 栩栩如生。

音乐是激活想象的艺术, 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学科的性质特点, 紧紧围绕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树立“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 使他们在音乐想象的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 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音乐真正能为学生所感所悟、所欣赏!

摘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如何充分发挥音乐想象, 让学生体会音乐之美、艺术之美?之一, 积极挖掘音乐想象的素材;之二, 努力创设音乐想象的情境;之三有效指导音乐想象的过程。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音乐中翱翔。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第5篇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毛毛 有一种东西比知识放射着更耀眼的光芒,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建。学习语文更需要想象: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需要想象,才能理解其意境;学生习作也需要想象,它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形象更生动、具体。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想象就是他们的天性。在他们的脑海中随时会冒出奇异的想法:想到宇宙以外的世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动物的语言;他们想插翅飞向蓝天,他们想掘土探入蚁穴……在他们的天地里时时刻刻都充满着美好、充满着幻想。我就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文空间为“学习乐园”,让学生奋力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 一、续编童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最大的兴趣莫过于对童话故事的阅读和观看。许多童话寓意深刻,但是故事的悲剧性结局却是孩子们不想看到的,因为他们幻想着一切美好的东西。如在《狼与小羊》一文中,其结尾是“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向小羊扑去”。学生们万万没想到那么温和可爱的.小羊竟会成为凶恶的大灰狼的餐点,他们对“向小羊扑去”这一结局存在着一丝憧憬。于是我就抓住学生们的这个心理让他们续编故事:“小羊的命运到底如何呢?请大家来当当小作家续编故事。”一听可以当作家编故事他们乐开了花,小脑袋凑在一起,显然他们对小羊的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小羊的命运就“诞生”了。学生们各抒己见,许多学生都为小羊想了好办法,逃离了狼的魔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这里我看到了学生们那颗纯真善良的心。 二、填补“空白”: 我们知道画中讲究“空白”艺术,就像给维纳斯“续臂”一样,不同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想象创造出不同的作品。我们的课文教材中也留下了许多“空白”,让未来的“艺术家们”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发现、开拓、创造。例如《荷花》这篇课文中写道:“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朵也很美。”读到这儿我问:“那么美的白荷花到底会有哪些姿势呢?”真没想到学生们的回答竟是如此美妙:“有的好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大绿盘下”“瞧,这朵伸着脖子,仰着头,跟太阳公公聊天呢!”“那朵弯着腰正和小鱼说悄悄话呢!”“嘘,小声点,它正躺在大圆盘上睡午觉呢,别吵醒它!”……学生们想象创造的火花迸发出来了,学习气氛活跃了,学习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三、模仿课文,举一反三: 有效学习,主要依赖学生对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作为教师应该挖掘其中的语言规律,让学生掌握语言规律,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学习了《山里的孩子》后,我就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总分段式,用总分方法说一段话:“哪里的孩子,像什么一样怎么样”。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有的说“海边的孩子,像大海一样心胸宽阔……”;有的说“城里的孩子,像城市一样

[1][2]

让音乐为舞蹈插上想象的翅膀 第6篇

2006年元月,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应邀参加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等六家单位联合主办的“魅力校园”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经过慎重考虑,结合赣南地方特色,最后学校选择了《秧麦娃》这个舞蹈主题,我也很荣幸地接受了参与编导的任务。通过这次节目编创的实践,我得出少儿舞蹈编创的心得。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儿童舞蹈的音乐首先要注意曲调明朗、简单、形象化且节奏感强,歌词也应顺口、押韵,富有感染力,让孩子们听后能展开想象,有想跳、爱跳的欲望。作为编导一定要熟悉音乐,并根据乐曲的意境捕捉人物形象,使音乐与舞蹈完美地结合起来。

乐曲是凭借声音创造听觉形象,舞姿是凭借形体创造视觉形象,二者合为一体,才构成了视听结合的舞蹈艺术形式。舞蹈和音乐,两者反映生活,都以抒情见长,舞蹈的视觉形象有了音乐的听觉形象的结合,更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在舞蹈作品中,音乐对舞蹈的作用,总的表现在:一是使舞蹈动作在一定的音乐节奏中表现出来,使舞蹈动作的组合、交替都有一定的依据;二是配合舞蹈反映主题,表达情绪,烘托气氛,展示意境和体现风格。因此,舞蹈音乐——不论是纯舞形式的器乐伴奏,还是歌舞形式中的人声伴唱,它们的作用,绝不是仅仅给舞蹈配音响、打节拍,而是舞蹈刻画人物、表达情感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什么样的舞蹈音乐,常常关系到一个舞蹈作品的成败,因此在音乐的选择上尤为重要。

这里,我想以少儿舞蹈《秧麦娃》的编排过程为例,谈一点体会。舞蹈《秧麦娃》的音乐是由国家一级作曲家、词作家罗晓航老师创作的。音乐充满着浓郁的乡土乡情,具有鲜明的赣南地方色彩。如何把这首乐曲的主题、情感意境用舞蹈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收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呢?那么,首先应该进行的是舞蹈创编的整体构思。进行《秧麦娃》的舞蹈创编,就是要把乐曲的内容变成动作形象,把自己对音乐和对生活的感受,寄托到舞蹈形象创作中去。

本次实践中的第一步我便是在音乐中进行整体构思。舞蹈的构思是舞蹈创作的中心环节,是舞蹈编导创作作品从萌芽、酝酿到成熟的一个复杂的孕育过程。没有舞蹈的构思,生活就不能升华为舞蹈艺术。如果编导对作品没有一个完整、明确的概念,没有对音乐内涵的充分理解,要编出好的作品是很难的。所谓整体构思,也就是“意想”过程。“意想”是著名舞蹈艺术家吴晓邦提出的一种关于艺术创作的概念。他认为:“舞蹈工作者要善于学习音乐,善于从作曲家的‘乐想’中去启发自己的想象力,养成一种听到音乐就仿佛看到画面一样的能力,而当音乐展开和变化时,又仿佛看到这些画面的继续。这样不断地来训练自己的‘意想’,使它和‘乐想’结合,就可以逐步丰富自己的现象力。只有这样的‘乐想’和舞蹈的‘意想’高度地结合,才能创造出内容和形式完整的舞蹈形象。”因此,我一遍又一遍地听《秧麦娃》的音乐,整个身心沉浸到歌曲的意境中去,在视觉和听觉的微妙关联中去展开创造形象的想象。

用什么样的形象合适,要根据创作的需要,由题材和主题及表演的能力来决定,不能随便用一些舞蹈基本动作来充塞。在精心的想象中,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力,听觉和视觉的联想,一副副生动的情景展开着,就像闭着眼睛用耳朵“看”一样,给音乐插上想象的翅膀。根据这样的联想,视觉与听觉沟通了,在创作激情的激发下,对人物的想象便会源源不断。

经过“意想”这一构思过程,然后把整体构思记录下来,就像建筑师绘制图纸一样。这样整个舞蹈已初具雏形,只待在排练中再表现个性和完善。接着,就应该考虑在音乐中处理舞蹈结构和构图。舞蹈的一般结构为“开头——发展——高潮——结尾”这几个部分,从开头到结尾的全过程,就是作品主题、内容、人物的感情和性格展现的过程。《秧麦娃》的结构就与此相似,这给舞蹈创造提供了方便。

(1)引子

在舞蹈中,我们常见的开头部分大约有两种形式——静中开始和舞着出场。静中开始这种手法,一般在抒情舞中经常运用。引子是舞蹈作品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必须准确、鲜明、生动。根据《秧麦娃》的音乐特点,我选择了“静中开始”。24个小演员在舞台上组成一副造型。作品主题渗透在有行可见的动作语言中。音乐声中,大幕徐徐开启,观众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舞蹈意境中。

(2)发展

舞蹈的发展脉络必须清晰。根据歌曲内容,第一段动作柔美、亲切、飘逸,带有浓郁的自然美感,由几个小情节表现麦子丰收的季节是娃娃们欢乐的节日。

(3)高潮

在第一、二段的基础上,音乐第三段旋律突然转为高亢,进入高潮。高潮应当是整个舞蹈中最感人、最精彩的部分。在此我采用了一些旋转、扩展、扭拧等手法。在造型构图上,采用了三个层次的“点斜式”。第二个层次为斜线,右力为最高,表演者以仰、跪、倒、伏等各种姿态把情感推向顶峰,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

(4)结尾

结尾是整个作品的总结,要起到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的作用,还要耐人寻味,为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我们常见的结尾有动中结尾和静中结束两种形式。《秧麦娃》的音乐,我采取了静中结束。随着旋律,第四部分舞蹈表现望着金灿灿的麦浪,娃娃们乐了,娃娃们笑了,在田野上尽情地舞蹈。最后,在欢快的乐声中缓缓结束,构图与开头时完全一样,首尾相呼应,留下一副充满遐想的剪影,给人以延伸感,使它如一首清淡而有韵味的诗,给观众无穷回味。

最后,在设计肢体语言时,必须讲究对比,尤其在编排校园舞蹈的过程中,只有掌握了动作的对比,才能突出舞蹈形象的情绪变化。我在设计《秧麦娃》的舞蹈动作时,就较注意对比方法的运用,就像说话生动需要有抑、扬、顿、挫一样,舞蹈也有“刚”与“柔”、“慢”与“快”、“弯”与“直”、“正”与“斜”、“高”与“低”、“动”与“静”、“张”与“弛”等对比,尽可能使人体编织的动作语言更加丰满、突出,也能使舞蹈语言更生动。另外一点就是必要的重复、再现手法同样是不可少的。

同此可见,少儿舞蹈的主题与音乐主题的一致才能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功能,少儿舞蹈的主题与音乐的一致才能构成一个新的艺术生命,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血肉相连的关系,是相依为命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古人云:“舞者,乐之容也。”把舞蹈比做是音乐的容貌,两者是内容和形态的关系,这一比喻,说明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何等密切。总之,少儿舞蹈创编所采用的一切方法、手段,都必须考虑到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旨在为舞蹈的主题服务,使作品主题内蕴、人物心境、整体氛围和谐一致,使舞蹈和音乐尽可能完美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插上音乐的翅膀 第7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情感教育策略

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情感教育, 其表达的思想和内容渗透到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 更能陶冶情操、启发心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给中学音乐教学带来全新机遇和挑战, 更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音乐教学课堂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学策略, 发挥情感教育的渗透作用,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实现全面培育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

一、用音乐本体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色、节奏、旋律是构成音乐主体的三大要素, 具体分析如下:1.音色。音色是实现音乐与情感沟通的纽带, 赐予音符生命, 以声音为载体表现出来, 音色的不同, 传递的情感也有所不同。例如, 清脆、优美的音色让人们心情愉悦;长笛、小提琴嘹亮、高亢的音色让人们情绪激昂;长号、大提琴的音色让人们体会到一种低沉、灰暗的厚重之感, 等等。我国诸多民族乐器, 就可较好地表达民族情感, 古筝、琵琶、二胡等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历史底蕴;2.节奏。音符进行过程中的长与短、强与弱, 就是节奏。节奏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感的主要途径。节奏的类型多种多样, 如较长的节奏产生稳重、悠长之感;短促的节奏产生欢快之感;3.旋律。旋律作为音乐情感的主要传达要素, 可更好地激发人们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以旋律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感悟不同旋律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平稳的旋律具有优美感;跳跃的旋律具有欢快感。例如, 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小提琴协奏曲时, 起初为管乐与长笛的纯净之美, 通过小提琴表现了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场景;随后, 融入大提琴浑厚的音色, 与小提琴照相呼应, 体现了梁祝二人的心心相印, 在副歌部分, 使用小提琴与乐队交替演奏, 表现出场景的活跃感;最后, 以小提琴甜美的音色表示祝英台, 而大提琴深沉的音色则表示梁山伯, 缓慢的节奏, 体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感。

二、用声音魅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音乐教学中, 音乐的感染力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教师时而高亢、时而甜美的歌声, 是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途径。因此, “以声传情”是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一方面, 优美的声音具有极强感染力, 是激发课堂情绪的催化剂。由于音乐教师的特殊地位, 因此对发音、语素、语调等产生较高要求, 需吐字清晰、正确发音, 可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 并通过演唱的力度、速度等体现出来。清脆、悦耳、清晰的声音, 可以让学生感悟节奏美与音色美。丰富的情感体验, 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学生陶醉在诗一般的音乐中,

展开丰富的想象, 提升音乐素养;另一方面, 教师应做好课堂范唱。范唱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部分, 通过规范的范唱, 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美的享受,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熟练、规范、传情的歌声感染学生, 学生通过聆听、跟唱, 体会音乐中的情感, 激发学习欲望。

三、用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

学生只有对学习的课程产生兴趣, 才能确保实现教学目标。实际上,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 例如视唱、舞蹈等, 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完成情感体验过程。实际上, 音乐课堂是一个具有真实性、情感性、创造性的交融体系, 是一种美的享受, 而真正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魅力, 激发艺术创作热情,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选择具备艺术价值的课程, 做到因势利导, 将当前流行元素引入到课堂中, 探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只有这样, 才能将学生平时隐藏的情感激发出来, 不仅在一堂音乐课中表现出积极的情感与兴趣, 更重要的是树立学生终身学习意识, 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通过中学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 将教学性与趣味性紧密相关,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 积极、主动、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更直观地感受音乐认知与审美情感, 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将学生自身的感受与音乐内容融为一体, 在参与体验过程中, 释放情感。例如,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通过生活中的实际观察与理解融入到教学中, 或者将时尚潮流音乐传递给学生, 利用多媒体等丰富教学手段, 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例如鉴赏电影《泰坦尼克号》, 既有优美的旋律, 也配有生动感人的画面, 让学生在听、看、思考过程中, 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可谓一举多得。

让音乐教学为幼儿的成长插上翅膀 第8篇

一、音乐在促进幼儿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 音乐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乐观的性格。当孩子们迈着稚嫩的脚步走进幼儿园的大门时, 音乐艺术正在以自己独有的魅力走进他们的心灵。我们经常发现刚入园的幼儿听到轻快的音乐就踏着节拍身体自由地摆动, 和小朋友在一起时就喜欢手拉手边唱歌边走边跳, 当听到老师弹奏演唱就愉快地围在身边拍手哼唱等。这个时候他们特别开心, 是音乐帮助他们与老师及其他小朋友熟悉和亲热起来, 消除紧张感和陌生感。其次, 音乐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作为幼教工作者, 要善于去挖掘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南师大许卓娅教授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实践》中强调“应通过音乐教育活动这一艺术教育形式, 培养幼儿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她认为音乐教学不是模仿, 而是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的创造活动。因为音乐所具有的独特感染力, 能够吸引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参与创造, 用自己的智慧和想象, 去创造美感, 创造快乐。再次, 音乐有助于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当今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 许多孩子因为玩伴缺少、缺少交流而显得性格孤僻, 他们在活动中对于怎样跟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 与人共处, 怎样欣赏和分享同伴的成功和快乐的体验较少。而音乐教育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 不同于说教, 它是倾诉情感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 对幼儿情绪影响很大, 它能使幼儿激起同歌曲或乐曲中的艺术形象相一致的情感。因此, 我们将各种品德教育渗透于音乐中, 再将音乐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教育幼儿, 感化幼儿, 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要善于挖掘促进幼儿发展的音乐教育资源

1、从幼儿的兴趣点中挖掘教材, 让幼儿自主地去寻找音乐的快乐。

能让幼儿快乐的音乐, 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 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通过与幼儿的交流, 我发现近期孩子对《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非常感兴趣, 交流中有幼儿提出:“老师我想唱《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歌!”“我想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歌来跳舞!”“我想用来打打击乐!”“我想画喜羊羊!……”幼儿的想法让我感到一种单一的形式已不能满足众多孩子的愿望, 于是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活动中尝试一个主题, 多种表现方式, 让孩子得到满足。在《喜羊羊与灰太狼》音乐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需要设置了“小舞台”、“歌剧院”、“音乐创意室”三个供幼儿自选活动空间, 为幼儿提供了图谱、操作卡、舞蹈道具等学具, 让幼儿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音乐中自由地用舞蹈、歌唱、敲打节奏等方式大胆创意, 自由探究、自主表现, 感受在音乐创造中带来的快乐。这样, 教师从设计者和指导者, 转变为观察者和支持者, 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 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2、在生活中捕捉音乐教育契机, 让幼儿自由的去创造音乐的快乐。

幼儿音乐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 是在充满音乐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音乐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记得有一个下雨天, 孩子们穿着雨靴、雨衣, 打上雨伞在操场中玩耍, 有的慢步, 有的飞跑, 有的在积水处踏得啪啪作响, 我突然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音乐教育契机, 于是引导幼儿探索雨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什么样声音。幼儿们带着问题在玩耍中仔细寻找, 发现了雨点落在雨伞上会发出“滴滴塔塔”的声音, 落在小草上没有声音, 落在大型玩具上有“笃笃”的声音等。在孩子们感兴趣的“踏雨水”的活动中, 我提议让孩子们用小雨靴来唱歌, 孩子们尽情地在积水中玩耍, 踏出了许多好听的节奏, 玩耍中不知不觉渗透了音乐教育。孩子们在玩耍中进行了创造性活动, 但他们并未感到这是一节音乐活动, 反而觉得“原来下雨天是这么好玩呀。”大自然广阔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环境, 幼儿在这样的音乐教学中, 可以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创造快乐、创造美。

3、利用音乐做为社会性教育的载体, 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

首先, 在教材上注意选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教育针对性较强的教材, 这样便于孩子感受音乐形象, 产生与其相一致的情感共鸣。如歌曲《好娃娃》, 它刻划了一个知道爷爷、奶奶年纪大, 会帮他们端凳子的懂事的好娃娃, 孩子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情感, 为形成尊敬老人的好品德奠定了基础。其次, 要利用音乐动情的特点, 从陶冶人的情感入手, 它在认识向行为转化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三八”节时, 我给孩子们欣赏一首歌《小乌鸦爱妈妈》, 孩子们欣赏得特别认真, 动情之处, 我甚至看到有些孩子的眼里都泛出了泪光。“连小乌鸦都知道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 爱护妈妈, 照顾妈妈, 那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在幼儿之间展开了讨论, 使幼儿充分认识到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情感体验中激发了幼儿尊重他人的行为。再次, 利用丰富多变的方式, 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保持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分享、合作。例如:在音乐欣赏活动《神奇的门》中, 我提出问题:“小动物们必须想办法搭建神奇的门才能逃出森林。”孩子们在我故意设计的冲突中开始了热烈讨论起来, 并开始迫不及待地自由合作, 用身体搭建了许多有趣的门, 许多的想法在和同伴的商量和尝试中获得。在活动中幼儿感受到合作、分享的快乐, 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

让音乐为语文课插上翅膀 第9篇

关键词:音乐,语文教学,潜移默化

人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 《诗经》就是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的。现代语文中的“词”在《辞海》中的释义之一是:“词, 诗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 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在语文课中, 我尝试了配乐朗读、音乐导入、音乐欣赏等方法, 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音乐有健全大脑的作用, 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力和感知、想象及思维能力, 能陶冶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成功的音乐作品, 它既能催人泪下, 又能使人欣喜若狂;它既能催发灵感, 又能激起人们的写作热情。因此, 它既是一种最喜悦也最悲哀的艺术, 又是一种最圣洁也最疯狂的艺术, 更是一种最原始也最现代的艺术。

一、种类繁多

语文教材中既有形象性极强, 又富于感染力的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又有感人肺腑的散文、记叙文;还有介绍科普知识及某种科学历史的说明文等等。这档节目囊括了朗诵、合唱、戏曲、舞蹈及打击乐演奏等丰富多彩的艺术门类, 加上方舒、徐涛、吕中、曲敬国、田二喜、周正、师春玲、木兰合唱团等著名艺术家及团体的加盟, 为“音乐语文课”的演出提供了质量保证。

1. 气氛平静的音乐

往往在一节课开始前, 教师要让学生听一段轻松的音乐。目的在于驱除分散的思想, 使大脑处于“放松性警觉”的状态中。如New Age是一种宁静、安逸、闲息的音乐, 纯音乐作品占的比重较多, 有歌唱的占的比重较少。New Age很多时与音乐治疗有关, 不少New Age音乐说可以治病, 也有不少与打坐冥想有关, 这与New Age思潮哲学有莫大关系。New Age音乐通常被视作中产阶级的音乐, New Age代表乐手有Enya, George Winston, William Ackerman, Yanni, Kitaro等等。

2. 提高想象力的音乐

这类音乐往往用于写想象作文及课上联想, 想象能力的发挥。如喜多郎 (Kitaro) 的音乐, 喜多郎是在世界音乐界受到最高评价的日本艺术家之一。喜多郎说:“我从自然中得到灵感的启迪。虽然它属于慢速音乐, 但那感人肺腑的旋律和演奏一定会让你浮想联翩。大自然音乐, 会产生非常动人的效果。”譬如:“森林狂想曲”“顶级大自然音乐”“大峡谷”等曲子都是不错的选择。

3. 丰富表达形象的音乐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 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 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譬如乐曲Horizons (“地平线”) 拥有当代莫扎特美誉的钢琴顽童戴维·伦敦, 初试啼莺的唯美作品;Bridge of Confidence (“迎向光明”) 有音像彩绘钢琴家之称的甘道夫, 以音符捕捉自然界的瞬间;Capture the Moment (“顷刻之间”) 满天星光下的美丽邂逅, 钢琴顽童戴维·伦敦, 又一华丽经典力作等等。

4. 增强审美情感的音乐

这类音乐很容易与人的情感相沟通, 撞击人们的心扉, 给人以鼓舞。曾被使用的音乐有“曼陀瓦尼经曲之作”“小桥流水”“花神”;班得瑞乐团的“迷雾森林”“寂静山林”“悲情城市”“蓝夜之光”等曲子。清爽的配乐架构处零压力、零负担的乐曲, 更细琢的每一轨声道的解析度, 使音场效果更具空灵感, 你将体验到浑圆完美的声线, 就连声波最细微的毛边都完整接受……

二、内容设计

阅读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音乐, 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 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之中, 调动其情感, 促进其理解。

1. 配乐朗诵, 激情飞扬

语文学习有“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朗读是打开美文意境的钥匙, 是需要投入感情的, 而情感的激发则需要外在因素的帮助。很多学生都不会读书, 准确地说是不知道怎么读, 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时, 我选择了蔡琴演唱的同名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当蔡琴那低沉的女中音响起时, 舒缓优美的音乐如叮咚的泉水一样在教室里流淌, 把大家都带进了诗歌中所描写的大学校园: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康河里的柔波……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诗人的“看似洒脱, 实则眷恋”。如果使用的音乐得当, 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2. 寓教于乐, 营造氛围

用音乐导入新课, 可以营造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古今中外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 为我们导入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以根据课文内容, 进行严肃认真的精心选择, 选择与课文内容有内在联系的、与课文的思想感情基调一致的音乐作品。接着设计一系列的问题, 这样既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 又很自然地导入新课。记得有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到:“我以前十分讨厌上语文课, 枯燥、乏味, 讲的课文一点都提不起我的兴趣。但是把音乐引进课堂就不同了, 我们这些90后都十分喜爱音乐, 不管是现代的或是古典的。现在上语文课明显注意力集中了, ‘瞌睡虫’离我远远的。”

3. 熏陶渐染, 潜移默化

音乐语文课的“主打品牌”要数课本剧了。现在的课本通常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以戏剧为主, 光以文字的形式来给学生上课实在是太枯燥了。有些老师会播放一些由此剧本改编拍成的影片给学生观看。“用传统文化打造艺术经典”“用经典作品陶冶孩子们的心”, 这些都应该落实到实践中去。快乐源于语文所展现的那片广阔无垠的蓝天, 小小的课堂却给了学生大大的空间。语文不只是一本薄薄的课本, 而是一幅绚烂多姿的画卷。

三、效果分析

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通过观察、调查、座谈、练习、测试等途径, 收集学生对于语文课的态度, 很多学生都对语文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学生们以前总会在测评时写下这些话:“希望老师能把课文上得生动点”“请老师多讲点课外知识, 不要局限于课本”“课文枯燥, 不感兴趣”等等。自从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后, 局面有了很大的转变。下面就是一组测评的数据显示: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讲过:“音乐的魔力, 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 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 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上好语文课可以使用的手段有很多, 把音乐因素引入神圣的语文课堂只是其中的一种。让优美的语文课文插上优美的音乐翅膀, 让我们的神思驰骋在文学与音乐的双重殿堂!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之友.

[2]刘丽莎.音乐在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河南教育, 2005 (4) .

[3]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让学生插上音乐的翅膀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重要领域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先决条件

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曾经说过:“固然一个蹩脚的指挥会令人失望,但一个糟糕的音乐教师会整整30年将30批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统统扼杀掉。”可见教师要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用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

研究表明,儿童易对许多事物产生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当儿童对某事发生兴趣后,会产生求知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教师自身的创造意识和探索精神是创造性教学的重要因素

有句话说得好“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这话说的不无道理。教师自身的性格、文化、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商和综合素质。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更要具备超强的启发诱导能力和创造意识。

记得从我小学老师就用的一条课前问好的曲子“(师)同学们好,(生)你好,你好,x老师你好!”而我当上老师之后,惊奇地发现很多学校的老师仍在年复一年的使用着这条古老的问候语。当时我就想,这种千篇一律的问好形式,有必要改一改了!我想到我校是英语特色的学校,就编了一条用英语进行问好。(师)Good morning to you,(生)Good morning to you.( 师)hello ( 生)hello! Good morning Miss Chen!学生唱起来也颇有兴趣,声音也比以往兴奋而响亮。可是没过多久,这首新出炉的问好曲就不那么新鲜了。我又要求学生即兴地唱出问好的曲调。经过我的一番鼓励,他们还创造性地使用了反复的手法。为了鼓励学生创造,我宣布这一师生问好的唱法要持续,到时再改新的。学生果然有备而来,其中最富创意的还在两句“陈老师你好”之间加入了自编的拍手节奏,边唱边拍。这种问好方式为创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堂气氛好极了!

学生这些不同阶段的创造,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两类内容: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如果教师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他所教的学生也找不到发挥创造性的广阔领域。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是创造性教学的必要条件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讲过:在音乐教育中,教育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为了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现代教学强调“用教材教”“授人以渔”,教师更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创造性教学。

1.游戏式教学。

艺术起源于游戏,而游戏又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道具。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调动起来,并且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培养创造的思维能力,接受到美的熏陶。

记得在欣赏《来吧,来踢球》这首欢快热烈的歌曲时,我想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踢球时的快乐。于是我让一个学生在教室中间做传球、带球和射门的动作,请另一个学生防守守门,现场立刻气氛热烈,按照我在听歌之前一起练习的两声部节奏,喊起“加油”来。

2.注重音乐实践。

音乐课程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开发创造力。在教《四季童趣》这首歌的时候,唱完了书上的歌词,我请同学们分成四组,每组讨论编一句跟前奏一样节奏的话,一个组一个季节,并由组员用动作表现出来。因此课堂上出现了“春天落在绿叶上,夏天躲在冰箱里”等有趣的句子,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着创造的乐趣。

3.按不同年龄做不同的启发和要求。

对音响和音乐的模仿探索,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素质。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做不同的要求。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创造教学中有一项非常吸引他们的活动——自制简易乐器。这一寻找、制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和创造。如在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之前,我引导学生自制乐器。上课时他们被精彩的音乐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的成果:自制的沙球(矿泉水瓶装沙子)、小钹(金属盖)、鼓(糖果罐)等,教室里上演了一场雷鸣电闪的片段,孩子们也体会着创造带来的快乐。

让孩子在音乐课中插上幻想的翅膀 第11篇

关键词:幻想;万花筒;音乐幻想教育;音乐幻想曲

一、幻想是童心天真的智慧窗

少年儿童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鲁迅先生在《看图识字》一文中就曾热情地赞美儿童的幻想。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可见,幻想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是他们纯真心灵的一种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表露,也是一种智慧聪颖的反映。

人生的起飞,理想的腾跃,往往都是童年心灵彩翼在翱翔。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以及诸多卓有建树的能工巧匠、志士仁人,他们的童年无论是幸福的,还是苦难的,心灵中都曾有过一双美丽的翅膀,这翅膀就是天真的、神奇的、充满五颜六色彩虹般的幻想。这幻想的彩翼驾着一颗稚嫩的童心,去向往未来的世界,去探索生活的奥秘。童年的幻想,可以化为青春的理想,可以结成壮丽的人生之果。所以我认为童心的幻想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万花筒,是一首壮丽的人生梦幻曲,是一扇天真的智慧之窗。

二、音乐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

音乐的旋律,是幻想世界的载体。它充满着芳醇浓郁绚烂多彩的诗情画意,但只有通过幻想和想象,才能亲临其境,有所观赏和领悟。那些极富想象力的儿童音乐作品,更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如:著名歌词作家李幼容,就是我国儿童音乐幻想创作的典范。他从童年在母亲那儿听来的民歌、童谣,乡土传说和降妖除害的神龙与给人吉祥的仙鸟等故事产生了童年幻想,得到了启发,又经过苦苦思索,多方探求,为儿童写出了具有东方色彩的幻想组歌。他的每一首幻想歌词,都以最能夸张的典型事物,以拟人化移情化的手法,构成一幕幕童话世界,使音乐幻想更具特色、更有魅力。这些都是音乐幻想教育的最好教材。在六个儿童幻想组曲中《天上果园》《海底花园》《森林童话》和《天山童话》,塑造了各种有趣的艺术形象,赢得了世界儿童的喜爱。在创作《天上果园》时,作者以儿童的心理去观察去想象,巧妙地表现了儿童的观感和情趣。他在《试作儿童幻想曲中的追求》一文中写道:“你看,早晨初升的太阳鲜红透亮,多像一个大苹果呀!夜晚那油黄的月亮不正像一个金桔吗?而那划过天际的流星,是不是熟透的葡萄被风吹掉的呢?这样一想就发现原来天上有个美丽的大果园,那雨后的彩虹就是果园的大门。如果我们能去看看这果园多好呀!”于是作者深入构思写成下面五段歌词:(1)序歌:天空是个神秘的地方;(2)太阳:熟透的苹果;(3)月亮:油亮的金桔;(4)星星:闪耀的葡萄;(5)尾声:让幻想展翅飞翔。在这个组曲中,作者提示了童心(想象天空是个大果园),表现了童趣(到天上果园去游玩),引出了童思(要想摘甜美的果子,必须学好本领——架起知识的天梯)。同样,作者用童心观察大海,就发现了大海深处那绚丽多彩的《海底花园》。经他绘声绘色的具体描述,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想象,为孩子进入《海底花园》做好“导游”工作,更引起孩子们对大海的热爱和对海底世界的探索之心。总之,李幼容为儿童幻想创作开拓出一个令人神往的幻想天地。

三、音乐教师应给童心插上幻想的翅膀

试想:数学史上的王冠——哥德巴赫猜想,不就闪烁着幻想的异彩吗?现代的火箭,不就是从古老的大炮口中喷出的一支幻想曲吗?我国古代的飞天神话、嫦娥的传说和今日世界的卫星上天、宇航员登月,不正是将美丽的幻想变成生动的现实吗?那航天飞机穿梭于太空的壮举,不也是从人类幻想的摇篮中起飞的吗?

伟大导师列宁为此呼吁:“应当幻想”,他还曾多次论述过幻想的问题。他认为有幻想是极其可贵的。他说:“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幻想,甚至没有它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幻想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人类发展进程中,不仅远古有幻想,今日和未来都存在幻想;不仅成人有幻想,孩子更有幻想。这种幻想是思维的展翅,是想象力的飞翔。它是无止境无穷尽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此,音乐教师要用动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还要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

总之,幻想是孩子的天性,音乐增进幻想,音乐的幻想一直伴随着音乐的出现,而闪烁着它那迷人的光彩,并在音乐教育中以其独特的奇异功能,发展着儿童的心智能力。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点。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乐的旋律在儿童心灵中唤起鲜明的想象,这种旋律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拟的手段。”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第12篇

一.创设情境, 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积累想象的素材。

学生读的课文仅仅是一行行文字, 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不是生动的画面。这样, 就不可能进入文本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

秦牧把想象比作“思想上的野马”。有了它, 思路就开阔, 思维就灵活, 语言就丰富, 写文章时就会妙笔生花。因此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二.利用教材的创造性思维因素, 提供想象的基础。

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段文字可以让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 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 展开想象。作者笔下的荷塘, 荷叶繁茂, 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 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 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 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 翩翩起舞, 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 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静态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形象, 作品得到了复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训练和提高。

三.用诗歌编织想象力的摇篮

诗歌以想像见长,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之中空山、新雨、秋、明月、松林、清泉、浣纱女、莲花这些只是诗歌中的意象, 但如果发挥想象, 创设诗歌情境, 那么在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呈现出以下的画面:山雨初霁, 万物为之一新, 又是初秋的傍晚, 空气之清新, 景色之美妙, 是那么宜人;雨后碧空无尘, 松针如洗, 皎洁的月光铺洒在松林上, 涧水清澈见底, 水石相激发出淙淙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一阵嬉闹的笑语声, 那是洗衣的妇女们结伴归去;莲叶摇动, 渔船返航顺水而下。由于想象, 一幅幅的画面才如此鲜活, 而读者也在想象中获得了美的体验, 不仅体会到了山村的清幽明洁, 而且也能感悟到作者脱世脱俗、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

再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 笔者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用自己的语言将整首曲子呈现出来的意境描述出来, 如有的同学描述道: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 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 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 缠满枯藤的老树上, 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 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 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 想着那遥远的征途, 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 肝肠寸断。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再创造活动, 这样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 开拓思路, 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幻化为生动鲜活, 具体可感的形象, 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提高鉴赏力, 陶冶情趣, 创造形象, 完善人格。

四.让作文教学成为培养创造想象力的前沿阵地

教师要想在作文教学中指导每一个学生写出自己的东西来, 就应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追溯近几年全国中高考作文题, 就是引导考生关心未来世界, 着眼科学素质的培养, 重视想象力的开发。作为教师应仔细观察蕴藏在学生个体中的潜能, 并把它挖掘出来, 形成学生主动发挥潜能的意识, 在作文中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 从而培养学生新颖独特的想象能力。

笔者在让学生写思念故园这类作文时, 曾经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作范本, 让学生诵读, 体会其中词人是如何借助一系列意象来抒发游子之思的。还是以故园之思的作文为例来说, 学生写到家中破旧的老屋, 门前的树, 长满苔藓的水井, 甚至是家中的一只老得掉了牙的狗, 再加上相关的家庭成员一些往事记叙, 学生动情之作, 很是让人潸然泪下, 甚至是拍案叫好。

上一篇:顶升建筑法下一篇:兼容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