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需要范文

2024-06-12

成长需要范文(精选12篇)

成长需要 第1篇

二、“开放型测试”让学生主动、探索地学习

开放型测试是一个长周期的测试形式。所谓“开放”,首先是指空间上的开放,即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观察询问等方式,以获得正确的解答;其次是指知识的开放,测试的题目以课本为依托,充分地加以开发和挖掘,使之贴近生活,又能使学生通过一定的探索和努力,获取知识;最后就是时间的开放,发卷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一周左右)进行自主探索性的解答。

(一)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这样的测试中,学生完成测试的时间完全开放,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的时间,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另外,测试中问题的设计既有知识性,又极富趣味性,或是稍有难度,需要进行资料查询;或是答案不确定,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才能完成;或是生活中的常识性知识,学生需要用心观察,开动脑筋。通过形式灵活多样、趣味性强的题目,使学生能主动自由地学习。的水平并没有得到飞速的提升,而是和“公开课”之前相差不大,甚至是更糟。面对这一结果,我们的教师也总是一脸的疑惑,之前自己一次次煞费苦心的演练怎么就换不来“理想结果”呢?直到最近偶然读到一篇短文,笔者才幡然醒悟。

南美洲有一种奇特的植物——卷柏。说它奇特,是因为它会走。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足时,它就会自己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蜷缩成一个圆球状,只要稍有一点儿风,它就会随风在地面上滚动。一旦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圆球就会迅速打开,根重新钻到土壤里,暂时安居下来。当水分又一次不足时,它会继续游走寻找充足的水源。难道卷柏不走就生存不了吗?为此,一位植物学家对卷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挡板圈

(二)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现代社会需要能够不断研究、钻研,能够终身学习的探索型人才。在开放性测试中,笔者专门设计了“博览群书”专栏,其中的“古诗知识树”“成语用处大”需要学生自己到书海中去探索,从而养成喜欢读书、善于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另外,在试卷中还设计了“身边的问号”“能力大比拼”等题目,使学生在身边的生活中探索、思考,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敢于、善于、乐于创新的精神

开放性测试中的“趣味创新”专栏,就是学生一展风采的大舞台。在那里学生成为一个个“小小设计师”,进行“21世纪现代化大装修”;在那里学生会将简单的半圆形想象成漂亮的草帽、可爱的小乌龟,不仅想象丰富,还加上了有趣的解说。在这样的测试引导下,学生怎能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又怎能不爱学、不乐学呢?

(山东省青岛市八大峡小学266000)出一片空地,把一株游走的卷柏放入空地中水分最充足处。不久,卷柏便扎根生存下来。几天后,当这处空地水分减少时,卷柏便抽出根须,卷起身子准备换地方。可实验者并不理会准备游走的卷柏,并隔绝一切可能将它移走的条件。不久,实验者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卷柏又重新扎根生存在那里,而且在几次将根拔出,几次又动不了的情况下,便再也不动了。实验者还发现,此时卷柏的根已深深扎入泥土,而且长势比任何一段时间都好,可能是它发现了扎根越深,水分就越充足。

读罢这则故事,笔者深受触动。唯有根茎扎得深,才有日后的枝繁叶茂。这是卷柏的经验。其实,我们教师的教学工作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拥有高超、精湛的教学技艺,能娴熟驾驭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梦想。然而这些技艺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更不是仅凭执教一两节“公开课”就能成就的。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沉积过程,需要我们教师耐得住寂寞,长期扎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才能切实领会并掌握其中的奥妙,进而最终实现自己质的飞跃。纵观许多专家学者的成长经历,哪一位不是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积淀着汗水,耗着十年磨一剑的心血,才最终成为名师、大家的?

首先,我们要学会力戒浮躁,踏实做事。古人云:“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有了浮躁心理,我们就容易贪图虚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自然也就坐不住了,更不用说沉下心来研究什么教材、钻研什么教法了。为了让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失败,尽早做出不凡的成绩,我们很多教师就会改走“捷径”,不去深入课堂研究教学而是到处拉关系,争相参加一些所谓的“公开课比赛”抑或是“优质课比赛”,总是期望通过自己的一两次授课比赛,就实现业务的飞速提升,“一赛成名”。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天真的,须知教师的成长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是需要靠长久的阅读才能积累起来的,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则更需要靠一次次的课堂实践来练就。而这一切又都需要时间来积淀,因此我们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要切实戒除浮躁心理,耐守住寂寞,踏实本分地做事。

其次,我们还要扎根课堂,不断地探索、研究、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面有一个小故事:一天,教育局的领导前来视察工作,临时决定听一节历史课。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课后,听课的老师与领导啧啧称赞。有人问:“您的课讲得这么好,肯定用了不少的时间去准备。请问您用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节课?”这位教师微笑着答道:“每一节课,我都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的。具体到这一节课,我用了15分钟。”试想,在平时的教学中这位教师如果不是扎根课堂,潜心钻研业务,踏踏实实地为自己打牢根基,能拥有如此精湛的教学技艺吗?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应该立足自身课堂,埋头苦练潜修“内功”:精心准备每一堂课,静心批改每一本作业,潜心钻研教材、设计教法。要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要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在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中不断探求、总结教育教学规律,逐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一点一滴地积累形成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我们教师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艺,逐步成长,走向成功。

最后,要想实现专业成长,我们还必须养成勤于反思的习惯。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所以,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我们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在不断的反思中,及时正确地审视自我,及时查找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进而不断优化并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成长需要 第2篇

该怎样来形容自己看了那台感人至深的“慈善晚会”的感受呢? 我真的还不知道从何说起——

这是我们进入金凤以来的第一次大型的活动,但自己为这个活动做的真的很少。

从雁山来到王城,我一直在想,自己要做点什么,其是早就该做点什么的,因为时间和经验不足的原因(也许这根本就不算原因),我们策划的“一元捐”还没实行,慈善晚会就举行了。到看到晚会中那些上台领取奖项的班级和团体,真感到一点自责,要是我们够尽力,来到会场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尽自己的力量为这台晚会做点事,来到会场外面和育才的学员第一次见面了,大家都显得很朴实很淳朴,“金凤班的姐妹”就这样的一个词就将我们连在了一起。真的很有家的感觉。大家都积极主动的配合这会场布置人员布置会场,一切和谐~真好!一些感受如下:

一、自己不主动,你只能是观众,而不能成为台上的主角,哪怕想作为一般的演员站在台上都不行。这次我们雁山的金凤班的成员都没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自己本应该做的事,看到台上精彩的演出,看到获奖的班级,听到一份份爱的捐赠,心里真的有些歉意,我想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的。希望下次不会再有这样的事留下错过的遗憾。

二、爱心需要传递,团结力量才是最大的。听到到革命英烈的家乡的落后,我庆幸自己读书读到了大学,同时希望自己希望社会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慈善活动中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却是无限的,这台慈善晚会的成功举办,许许多多人的努力和爱心的结晶。希望这次晚会能带动全校的师生传承慈善的信念用自己爱

三、世界有伤,只有爱能抚慰伤口。很多从彩排到真正的演出,看到李思姚和的故事心中是敬佩,是怜惜,主持人在台上是抑制住没哭,自己在台下听着看着却是泪连线的下,世界也许就是这么的不公平的,但上帝却总让一切尽量公平,他们经受了不同寻常的痛苦和经历,就是这样走来让他们坚强得不同一般。看到他们面对众多人的捐赠露出没有任何杂质的微笑,我想,这就是爱的伟大————这种爱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发扬去传递。

成长需要 第3篇

有人说,成长是在不断地摔跟头,摔倒了爬起来,那是成长;摔倒了爬不起来那就是灾难。诚然,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路坦途,总有跋山涉水、困于荆棘之中的时候,坎坷之中,我们是选择毅然坚持,还是颓然放弃?两种不同的选择造就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局:我们都会摔倒,毅然坚持让我们摔倒了重新爬起;颓然放弃让我们永远地躺在原地。

生活的经历让我们知道,摔倒7应该爬起来。那如何爬起,想要做到重新出发,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怎样的准备功课?

也许我们每天夜晚最应该做的反省是:明天我要去往何方?

也许我们每天早晨最应该做的决定就是:上路,然后迈步前行。

只是上路时别忘了揣好梦想。

梦想,是飘浮在心头的一缕美丽的诱惑,它使平凡的你再也不能容忍往日的庸俗与无聊,蓦然间领悟到了日子应该有的诗意和挥洒诗意的抉择。

给自己树立一个梦想,确定前方的目标离自己有多远;让自己在每一个过程中都保持一份积极的信念,提醒自己坦然地面对困难;为自己营造永不松懈的激情,警世自己只有跳动的脚步才能舞蹈出美丽;给自己制定一个既不好高骛远又不鼠目寸光的规划,让明天的成绩在期盼中到来。

成长需要梦想。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梦想?你也许不能立刻回答上来,也许这个问题你还没有认真地去思考,那幺,现在就将心情沉静,仔细而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吧。

花朵渴盼春天的信息,果实渴盼秋天的爱幕,沙漠渴盼流彩的绿洲,草原渴盼翱翔的雄鹰。一个又一个的渴盼化为梦想的力量,编织出一条人生的路,我们走在路上。对前方永远充满期待。梦想,是豁亮在眼前的一帧灿烂的惊奇,它使渺小的你再也不肯在卑微中空耗和压抑原本的生机,油然涌起的是天高地阔的境界和魂牵这种境界的渴望。

从第一次得到认可开始,你的梦想已经张开了翅膀。想要得到一切的尊严和崇高;想要劈斩一切的荆棘和黑暗。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想也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成熟”。从最初拥有一个彩色玩具的梦想开始,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团体的、自我的,各种不同的角色扮演让我们的梦想渐渐地绽放出理性而智慧的光芒。于是,再贫困艰难的山里,依旧闪着教育的灿烂火花;再恶劣荒芜的沙漠,依旧留下了一行行的脚印;再寒冷稀薄的高原,依旧延续着生命的神奇传说……

在梦想中,我们静静地聆听着自己的心声,感悟生命的信息。美丽而执着的追求中,希望翩然而知,一如既往地将我们笼罩,荡涤我们心中的烦恼,在我们的生命里种下希望。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要想去往天堂,首先你要拥有梦想的欲望。敢于梦想,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一粒希望的种子。有了这样一粒种子,我们之后给它阳光、雨露、呵护,它便能长出茂密的果实,我们便能收获。

叹息,不能给人生增值;信念,却能让生活明亮方向。

“一个人和一棵树一样,最可怕的不是外在的风暴,而是内在的生命力的枯萎。”我们生存着、长大着、阅历着,不可避免地遭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生命轮回循环。也许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一切顺利,但不经历风雨,如何享受彩虹的美丽。

当我们遭逢困境时,愤世嫉俗或是意志消沉都是徒然,无法改变既定的困难事实。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给自己信念,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

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珍藏着一份信念鼓励我们走向成功。因为只有了信念,才能拔起擎天的巨木,才能升腾冷漠的生命,才能裸露许多灵魂,才能在长长的黑夜袭来时也有勇气等待天亮。信念,为我们储备精神上的力量,为我们抵挡逆境的袭击,坚定的信念给7我们厚重的希望,如寒冷的东县见到7温暖的太阳。

激情是梦想和信念的火炬。一旦失去了生命的激情,就如失去了白天,永远生活在暗夜里一样苦闷。“即使一切都可以放弃,但是不能放弃生命的激情。”丧失激情的人,除了一具呼吸的躯壳外,便什么也剩不下了。没有人是天生的弱者,也没有人是天生的赢家,只要用激情燃烧生活的岁月,等到我们年华老去的那天,我们依旧尊重着自己,依旧有着毫无言悔的高亢年华。

不少时候,消极制造逆境,而激情扭转逆境。激情就是一幅雄浑的风景,没有了激情,生活也就没有了色彩。法国作家库尔贝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可是他的激情让他成为了像他的震撼人心的作品《浪》一样雄浑的风景。贝多芬在生活的打压下,依旧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这都是激情给生命带来的奇迹和震撼。

成长需要规划才能得以实现。你有了梦想,便拥有了一粒成功的启蒙种子;你有了信念,便拥有了追求的勇气和能力;你有了激情,便截获了永不放弃的动感命运,那么,要想获得成功,你还需要什么?一次合理的规划。

规划是对人生的一次展望,一种预演,更是一次超越自我的尝试。那颗启蒙的种子,只有在良好的规划下才能发芽、长叶、成熟、结果。印度圣哲甘地说:“没有规划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人生真正的滋味。”美国纽约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就是凭借着一步一步踏实而积极的规划获得成功的。罗杰罗尔斯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在那儿出生的孩子,受人歧视、没有良好的教育、没有道德的素养,长大以后很少会有人获得体面的职业。但罗杰罗尔斯自懂事以来,便为自己规划了崭新的人生。他要改变美国社会对贫民窟孩子的歧视心理,他要为与自己处于同一生活困境中的朋友们创造奇迹。从最初的做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到后来的对每一份工作尽善尽美,罗杰罗尔斯就是在不断的规划——努力实观一规划新目标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梦想。在他51岁那年,终于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创造了一个奇迹。

教师成长需要的平台 第4篇

做教师, 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实践。一般而言, 年轻教师参加工作都要承担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数年如一日地持续工作, 使得他有机会广泛、深入地接触学生, 并进行生动的交流、反馈, 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对普通教师相比于其他教育研究者而言, 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教育艺术本质上是一门实践艺术, 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 再指导教学实践, 同时也接受实践的检验。一名教师积累丰富的教育实践, 必将会为其将来的教育研究与思想提升提供重要的实践基础和思想储备。

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是把书教好, 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研究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学校, 应该为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 使他们在课堂中更好地摸爬滚打, 锻炼自己的能力, 提高教育艺术水平。有的学校举行丰富的公开课研究活动, 比如年轻教师的入门课、过关课、汇报课、竞赛课、擂台课等, 还组织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上示范课、研究课, 供普通老师学习观摩, 有的学校还不远千里送老师到一些特级教师的上课现场去学习等等。这些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授课与听课, 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要平台, 利用好可以使教师短时间内成长为一名教育教学技能熟练教师。

当然, 教师只上课还不行, 还需要上有质量的课, 这就需要磨课。所谓磨课, 就是一名教师几轮备课、上课, 同科组的老师参与意见, 最后打造出一堂较精彩的课的过程。整个研究过程, 以课例为载体, 从理论学习, 到课例设计, 再到行为反思。其间有理论指导, 也有实践反思, 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 又有鲜活的案例解剖、微格反思, 虽然辛苦, 但对执教者大有裨益。磨课的过程是教师学习、实践、总结课堂教学艺术的过程, 几轮打磨, 既能达到改善教师本身教学行为的目的, 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又能对同科组老师有所促进和启发。因此, 这种形式逐渐成为许多学校培养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

一个教师站在研究者的高度去看待课堂教学, 教学就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更不是一份谋生的手段, 而是抱着探求教育艺术、追求真知的过程, 是教学研究的平台。这样的教学实践就有了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研究平台

新课程提出“教师是研究者”这一概念, 是针对过去的一种错误认识, 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他人研究出来的成果, 教师并不需要研究。但是, 今天人们意识到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把他人创造的知识较好地传授给学生, 更应该研究如何才让学生更快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如何才能使学生富有创造激情和创造才能。同时, 教师还是知识的创生者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者, 在对教育这一事业大厦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既然教师具备研究者的身份, 学校就应该提供研究的平台, 供其调查和研究。一般来说, 学校会有这样的几类研究活动:

1.基于课例基础上的备课组研究活动。固定时间, 固定地点, 备课组内的老师集中对所用教材的某一单元或者一课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商定教学的三维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的方法、程序等。这类活动看似简单、普遍, 其实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基, 是落实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的基础工程。如果说, 教学是一所学校的中心工作, 那么, 抓实了课前备课这一环节, 中心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许多学校在备课研究方面总结出不少经验, 比如集体备课, 由组长主持, 大家发言讨论, 最后形成教学预案的备课活动模式。另如“一人主备, 众人参与”形式, 即某位教师承担一篇课文教学, 先由其独立备课、说课、示范上课, 然后组内教师研讨、修改、形成教学预案的形式。这都属于新课改提倡的合作、共享理念指导下的备课研究活动。

2.基于专题研究基础上的学科组研究活动。学科组是学校展开各学科教育教学和研究的纲绳, 学校对学科教学的目标要求通过学科组进行传达和具体落实。一般来说, 学科组会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 根据学校安排针对本学科教学的某一方面重点展开研讨, 议题集中于如何落实上, 以语文为例, 比如“如何上好作文课”“如何提高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如何教学语文园地”等等。学科组开展研讨时, 及时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因此, 这类活动既有理念的提升, 又有实践经验的总结, 还可以就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 寻求解决办法。因此, 它往往具有较高的时效性, 对于学校教学工作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3.基于课题研究基础上的教科研活动。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变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等, 学校面临形形色色的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中小学教师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活动, 借助于科学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课题研究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 是以平时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制定研究计划, 在预定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反复研究, 探寻教学对策, 解决问题。一般的做法是: (1) 选择课题。课题坚持从学校或教师实际需要出发, 把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 确定一个研究专题, 组织交流论证, 使课题研究真正做到“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 (2) 各个教研组围绕课题搜集材料, 选择、整理材料。 (3) 自主申报, 确定课题组成员。根据所筛选出来的课题, 结合所收集到的资料, 让有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教师组成课题组, 拟订阶段研究目标和计划。 (4) 建立研究制度。确定研究的时间、地点、活动形式等, 强调在学习和研究中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研究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 (5) 每学期开展一场课题阶段研究成果展示, 达到以点带面, 促进优秀经验的推广和辐射的目的。 (6) 时机成熟, 立即申请课题结题验收。课题组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结题报告, 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中小学教师借助课题研究开展教育科研, 具有解决学校实际问题,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更能切实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素养, 许多名师、特级教师也就是借助课题研究而走上成功道路的。

4.基于个人基础上的自主研究活动。教学研究更多时候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的, 这就需要教师有自主研究的意识。教育实践中, 一节课的教学、一个教育细节的处理、一个孩子的转化等等都可以进行研究分析, 从而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其实, 这就是基于个人基础上的教育研究。自主教育研究包括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研究、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 方式自由, 形式活泼。其关键是教师本身一要用心, 及时捕捉教育生活中的思维火花, 勤于反思探究;二是有恒心, 坚持不懈才能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加以总结, 最终形成成果。自主教育研究活动看似自由随意, 缺少规范, 但恰恰是最丰富最有生命力的研究活动, 许多名师比如魏书生、邱学华、钱梦龙等老师都是依靠自主研究而逐步成长起来的。

交流平台

真诚的交流所导致的思想碰撞和交锋, 会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会使一些主题和思想在我们的心中深深扎根。既然交流是人们生活的客观需要, 学校有必要搭建交流的平台来适应教师需要的潮流。那么, 有哪些形式比较适合呢?

1.教师论坛。由教科室牵头, 也可以分学科组进行, 提前定出每月 (或者双周等) 论坛主题, 根据需要可以邀请全体教师或者学科组教师参加, 还可以适当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参加。话题可以是课改中的热门话题、焦点问题, 也可以是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某个具体问题。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怎样设计让学生喜欢的作业、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学习习惯、如何组织集体备课等等。活动前要求参会人员提前自学, 查找资料, 做好发言准备。活动时, 可以安排“圆桌论坛”, 民主交流;也可以以“嘉宾访谈”的形式, 与会教师既做观众, 也可以踊跃发言;还可以围绕同一话题, 教师轮番上台讲演。以论坛搭建教师理论学习研究、交流互动的大平台, 以全新的理念、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主题内容, 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营造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 充分发挥群体理论研究优势, 互通有无, 资源共享, 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同时, 这种形式也让教师在交流辩论中展示自我, 增长才干, 开拓视野, 达成共识,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自我发展。

2.网络媒体。网络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角落, 借助网络交流和学习已经是一种趋势。网络媒体的形式很多, 最适用的要算Blog。作为网络时代信息化下的产物, 在Blog上老师们可以十分方便地记载每天行动研究中发生的教学故事, 及时积累研究需要的各种信息, 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反思、写作、引文……都可以得到便捷的服务。尤其重要的是, Blog使老师们从早先上网时的人机对话转化为人与人的对话。在Blog上, 教师们可以得到熟悉的和陌生的教育博主们的鼓励与欣赏, 在学习与交流中获得知识、智慧和情感上的满足。因此, Blog既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师个性化交流的空间, 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技术力量和人文环境。对此, 学校可以积极鼓励和适当引导, 使网络科技为教师队伍建设服务, 比如倡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 记录自己每天的教育足迹, 收获教育思想成果。同时, 学校建立教育博客联盟, 互相灌水、潜水交流学习。学校也可以推荐一些名家博客和知名教育网站论坛, 供教师们浏览。

3.学术报刊。许多教师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学习之后, 往往不满足于校内或者网上发帖这样浅层次的交流, 逐渐会有向报刊投稿争取发表的需要。教师在投稿和改稿中会得到与编辑老师交流的机会, 受到许多启发, 开阔自己的眼界。不少老师从发表第一篇论文中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并积极向更多优秀的老师学习, 开始了发表第二篇、第三篇的旅程, 有些老师甚至出版了个人专著。借助于学术报刊进行交流学习, 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交流活动, 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走向快车道的标志, 有很多名师就是从写文章这样的平台上走出来, 走进公众的视野, 从此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对此学校应该给以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积极搭建平台, 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 比如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指导写作、为老师订阅杂志、提供教育类的报刊邮箱地址、邀请杂志编辑来校辅导投稿常识、设立论文发表等科研奖等, 鼓励教师往更高层次发展。

学习平台

教师要想进步, 除了深入实践和研究之外, 还要认真读书。读书是提高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意义上说, 我们通过博览群书, 拜读古今中外教育名著, 可以与大师对话, 与大师心灵相通。“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教师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

教师读书应该读些什么书呢?我觉得至少要读三种书:一是与教学有着直接关系的教育类报刊和名师课堂实录与分析。因为这些书提供了与教师最切近的教育、教学中的体验感受, 从中可以了解其他老师在教育细节上的态度与处理, 也能得到最直接的借鉴和学习。如果深入学习, 还可以了解到名师成长的心路历程, 这也能促使自己一步步成长。二是教育类专著。一个教师要想在专业上有所发展, 必须有较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而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就要从博览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中获得。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杜威的著作、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也包括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这一类的著作。从中汲取古今教育大家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和思考, 自觉学习和思辨, 逐步建构起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框架。三是多读一些人文类的著作, 比如文学类、哲学类等社科著作。虽然这些著作与当下的教学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是从中可以受到人文的熏陶, 体会人性的光辉。这些都将会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些也许能彻底改变其原有的教育观。

读书的途径很多, 可以自由读书, 也可以听讲座报告, 还可以参加学历进修。自由读书好处是没有功利色彩, 时间自由, 心灵舒放, 自由呼吸, 享受阅读。阅读的面也很广, 种类驳杂, 博览群书, 可以拓宽视野。缺点是没有约束, 容易受其他事干扰和排挤, 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强烈的欲望难以坚持。听讲座报告的优点是可以得到专家学者的点拨, 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能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式的启迪, 缺点是条件有限制, 机会不太多。学历进修有一定的强制性, 能在短时间内迫使自己阅读许多比较枯燥的理论, 并通过识记, 较有效地增加厚实的理论素养。缺点是受约束, 趣味性不强, 需要自己有恒心毅力。当然, 读书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形式不拘。关键是行动和坚持。学校在此问题上可以作些推动, 通过搭建适当的平台, 培养教师的读书习惯。比如通过书香校园建设、为教师订阅教育杂志、教师读书交流会、读书讲座、师生同读名著等活动推进, 也可以通过制度来推动, 比如对阅读量的规定、写读后感比赛、学历提升等, 促进教师阅读提高。

成长需要 第5篇

今天星期六,早晨早早起来,送儿子去了书画班,儿子没有赖床,也没有之前的不愿意,慢慢的都能感觉到孩子长大了,难道这不是孩子的进步吗?所以说孩子的优点也是需要我们去发现的!自从写亲子日记,我感觉我每天都在发现孩子的优点,让他能感觉到,他受到我们的夸奖,他也会做的更好。他也会很自信!

儿子放学,我们回了老家,我们有两个星期没回来了,儿子见了他的小伙伴很高兴,玩的不亦乐乎。晚上吃饭时间,儿子和爷爷奶奶有说不完的话,儿子好像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话匣子。吃完饭,儿子去刷碗,奶奶忙去阻止说:“你别刷了,我来吧,把你衣服弄湿喽!”儿子说:“没事,我经常帮妈妈刷。”奶奶还心疼的说:“这么小就刷碗。”我也不说话只是在一旁给儿子竖起了大拇指。儿子也很开心的对奶奶说:“奶奶我什么都要学,学会了以后我自己的时候我就不会饿着了。我还会做饭了呢!要不我明天做给你吃。”奶奶笑着说:“是吗,那你会做什么饭?明天你做给我吃吧!”儿子说:“好的”

哈哈,听着他俩的聊天我悄悄的走了,看来奶奶也是想着孙子多学点“本领”但又舍不得让他去做。这就是我们说的隔辈亲吧!

成长需要理由 第6篇

阅读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陈萍的教学专著《教师专业发展之道》时,我的大脑中长久盘旋着一个毫无感情色彩的词:理由。我总是边读边琢磨着这挥之不去的“理由”,渴望着从陈萍的成长案例中找寻到一名中师生迅速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的成功秘诀。

在反复阅读和思考后,终于有一些词儿,伴随着“理由”这主旋律而陆续绽放在我思维的触角上。

一、“土壤”——专业发展的根基

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正如树的成长,离不开坚实而丰腴的土壤。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是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能够给教师提供的宽松自由的环境,是一个集体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发展理念。

陈萍老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得益于她所生存的这片土壤——扬州市育才小学。这所百年历史名校,从陈萍老师踏上讲台第一天起,便用一份厚重一份慷慨一份赏识为她提供专业成长所需的诸多营养。工作刚满一个月,陈萍老师便拥有了面向数百听课教师开公开课的机遇;工作第二年获得校教学竞赛一等奖的荣誉;工作第三年,登上为全市语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的讲台,又获得在全省德育研讨会上示范观摩课的殊荣,还陆续为外省市数个教育参观团做示范课研讨课……在这跳跃式发展的背后,除了陈萍老师自身过硬素质外,又怎么能离开育才小学的精心栽培,怎么能离开众多同行的热心帮扶和呵护?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至少在理论上懂得赏识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无数的学校,也在各种场合下要求教师赏识学生,多发现学生的优点。然而,遗憾的是,总有一些学校对年轻教师的成长缺乏一颗期待与赏识之心。有的学校,总以年轻人需要多一些摔打多一些考验为理由,无端剥夺他们专业发展与提升的权利;有的学校,年轻人工作数年却始终无法获得带毕业班的资格,因为毕业班的高福利总使得一些拥有权力的人想方设法占据了这些位置;有的学校,把参加大奖赛当作一颗诱惑人的糖果;有的学校,想方设法用各种条条框框捆绑住年轻教师的手脚,使他们一点点蜕化为纯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教书机器。凡此种种,又如何能要求年轻教师教像陈萍老师这样迅速成长为担当教育教学的栋梁之才呢?

所以,由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发展的土壤至关重要。土壤肥沃,则养分充足,则根系可以自由延伸,枝杈可以自由生长,则可以最大限度承载阳光雨露的滋养,幼苗最终可顶天立地。反之,则只能艰难挣扎于最低层级的生存需要之中,一任岁月最终把生命扭曲成平庸凡俗。

二、“目标”——专业成长的动力

陈萍老师的教育理想是充满诗意的。她的语文教学以“体味语文本真”“探寻教育的理性”为目标,品德课教学以“追寻教育的暖意”为目标,班主任工作以“追求教育的感动”为目标,教研员工作以“教学研究者”“课程建设者”“理念践行者”“课题主持者”为目标。可以说,正是这一系列指向具体、定位精准的目标,构建起陈萍老师逐步走向辉煌的阶梯,引领着陈萍老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毫不懈怠地一路前行。

其实,每一位渴望成长的教师,都需要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不断确立前行的目标。然而,平凡的岁月,正如无边的砺石,时刻磨损着这置身前方的理想,使它们一点点丧失光泽,并最终沦为彻底的平庸繁琐。要抗拒这样的磨损,唯一的方式,就是不断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重新锤炼那即将磨蚀的锋芒。

行动,需要目标的指引;行动,又反过来促进目标的深化。陈萍老师正是借助了这些高远目标的引领,才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做出了出类拔萃的业绩。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承担的工作没陈萍老师重,心头的牵挂没陈萍老师多,为什么却很难在某一个教育教学领域取得骄人成绩呢?以陈萍老师的这一系列目标为标尺,大约也就能丈量出我们日常工作的“短”了吧。很多时候,我们或是没有目标,或是有了目标而不能用行动去锤炼,结果只能沦为终日挣扎于分数与题海中的教书匠。

三、“主动”——专业成长的翅膀

陈萍老师感慨:“参与各种教研活动是处于职业成长期的教师前进的助推器。这个时期的教师敢于尝试,敢于实践,也往往会遇到各种评论。用感激的心情倾听不同的声音,尤其是批评的声音,更有利于自己的警醒。”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解读陈萍老师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涵了这样几条重要的成长信息:

首先,任何一名教师,其专业发展都离不开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陈萍老师面对有关部门安排的各种规格的教研任务,始终能够以一种主动承担的精神接受下来,并积极投入进去,敢于尝试,敢于实践。正是这样的主动精神,才推进着她的教科研能力不断攀登新的高度。而这新的高度,又给予了她更新的视角,使她能在普通教师看不到或看不全的角度与层面上观察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如此,才形成了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比照陈萍老师,再看看我们自己,不少时候,有了机会却往后退缩,又怎么能在专业发展道路上高歌猛进呢。

其次,主动尝试、主动实践的同时,还要有主动倾听不同声音的心胸气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参与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如何面对他人的批评,不仅是检测一位教师个性品质的试金石,也是衡量其最终成就的标尺。如陈萍老师一样,任何一位最终走向杰出的名师,都是能够用谦虚诚挚的态度对待一切学术领域的争鸣。反之,任何自以为真理在握、老子天下第一的人,狭隘的视野也最终会束缚住前进的脚步。

第三,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更离不开自我的主动警醒。无论置身什么样的发展平台,要想获得更大的进步,都离不开全方位的自我审视。主动警醒的价值,不但在于检校目标,而且在于轻装前进。主动警醒,可以使倦怠化作动力,使自满化作发奋。陈萍老师所以能在语文、思想品德、班主任和教研员这四个岗位上都做出令人仰视的成就,又怎能少了自我的主动警醒?

四、“挑战”——专业成长的标杆

面对陈萍老师的成就,很多人会感叹陈萍老师的幸运,感慨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乐意于帮助她指点她。其实,这个谜底,在《教师专业发展之道》中不难找寻。

稍微留心陈萍老师在书中所列举的数次全国规模的展示活动,就可以发现一个共性的问题:陈萍老师结识专家学者的最佳方法,就是她的公开课。每一次大型活动之后,陈萍老师总能依凭她的出色表现而获得与会专家的赏识,并由这份赏识为起点而最终结成友谊。

沿着这个显而易见的秘诀思考下去,一连串的问题便出现了:陈萍老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展示机会呢?她难道就不担心某次展示失败了而影响自己的既有名气?她已经获得了这么多的荣誉,难道还需要锦上添花?她在这么高强度的展示活动中,难道就不倦怠?

我想,这一连串的疑问,实在不能用世俗的名利观来解答。真正的答案,或许只有从金庸古龙的武侠中类推而出。江湖世界中,豪侠成长为绝顶高手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永不停歇地挑战:挑战他人,挑战自我。教育领域内,任何一名热爱教育并将教育看作一门值得永远追求的艺术的教师,又何尝不是怀揣着这样的挑战心态,来应对一切教育教学难题的呢?

专业成长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永不自满的挑战精神,正是摆脱平庸走向强大的思想基石。挑战,才可以拓宽生存的空间,才可以展示自身的力量,才可以赢得他人的喝彩与敬重,才可以广交天下英才,才可以获得天下英才的帮助……在“挑战”构建的专业发展道路上,生命的长度、宽度和深度,都会获得必要的延伸。

五、“快乐”——专业成长的境界

这条最重要。

2003年,早已功成名就的陈萍老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接连数天通宵拍摄制作课件的相关素材,终于,她累倒了。然而,身体稍微恢复,她又乐此不疲投入拍摄、备课、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这种玩命式的工作方式,在别人看来或许是苦不堪言,但在陈萍老师的心中,这却是最有意义、最为快乐的一件事儿。

这样的以苦为乐,显然属于一种境界,一种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境界。从本质上说,任何有成就的人,其成就范围内的种种获得,最终都无法脱离这样的境界。陈景润演算那两麻袋草稿纸的过程,对厌倦数学的人而言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对陈景润来说,不让他做这些,才是折磨,做了则是享受。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随便进入这样的境界之中。当下的现实环境,总有人备课感觉累、读书感觉累、写论文感觉累,所有跟专业发展相关的工作,在他们那儿都会成为毫无情趣的体力和脑力消耗。试想,这样的同行,又怎么可能取得如陈萍老师这样的教学业绩呢?

古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当我们以艳羡的眼神关注陈萍老师的成绩时,我们最该学习的,不正是这份在事业中发现快乐的专业成长境界吗?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把教育教学研究看成一种快乐,都能在教育教研活动中体察到物我两忘的钻研之乐,都能撇开过分的名利追逐而献身内心快乐的追求,那么,我们即使无法达到陈萍老师的高度,也至少不会因碌碌无为而变得平庸。

学生的成长更需要掌声 第7篇

跟往年一样, 金秋时节, 我们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教师继续教育公共必修课的培训, 为方便基层教师, 我们以送教下乡的形式进行巡回培训。我来我县教师人数最多的乡镇泥屯镇联校 (这是第二次来) , 一下车就径直走进教室, 因为老师们已经等候在教室了。一进教室就响起了老师们热烈的掌声, 这突如其来的掌声让我惊讶, 令我激奋, 我心潮澎湃地走上讲台鞠了一躬, 大家的掌声还是经久不息。我真的没有想到, 在没有任何人提醒的情况下, 在还没有开讲之前, 这掌声意味着什么?是欢迎?是热情?是期待?我想, 这掌声是发自老师们心灵深处的敬意, 是对我工作的褒奖与肯定。这种高度的肯定, 是对我的勉励, 是对工作的重视, 是我永远铭刻在心的幸福回忆。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掌声, 我们每个人也曾为他人鼓过掌, 但是, 这次掌声给我的感觉却非同一般, 犹如明星出场、领导上台。因为, 多少年来我们的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 听到的大都是在培训结束时的不情愿的掌声, 这种未经提醒不约而同的鼓掌还是第一次。

感动之余我开始了培训……我更加用心和大家交流, 用我真挚的感情去讲解每一个新理念, 每一个案例。为增强教师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我利用理论结合案例的方式, 加上个人的知识储备和亲身体验, 为参训教师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案例, 引用“周弘教授的赏识教育, 于丹和她父亲的故事, 魏书生老师的亲身经历”等等, 给所有参训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培训结束时, 大家又给我以热烈的掌声。掌声中包含着参训教师对我的认可, 包含着他们对新理念的渴望, 包含着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 包含着他们对我莫大的激励和鼓舞。听着他们的掌声, 看到他们频频地点头, 我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

参训教师热情的掌声为我指明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 参训教师热情的掌声为我点燃了一盏更亮的灯, 参训教师热情的掌声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收获之秋, 延续着感动。感谢那掌声塑造了现在这个积极上进的我。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 和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共同提高。用我最大的力量为教育服务, 为教育的发展、繁荣做出更大的努力, 做出更多的成绩, 赢得更多珍贵的掌声。

“真诚热情的掌声”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是啊, 人人都需要掌声, 人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鼓励。学生的成长更需要掌声, 需要我们一路不停地用鼓励拥抱他们的心灵。掌声便是对学生的行为、语言、习惯在某种程度上的认可和激励。你爱他, 他便觉得自己可爱;你说他做得好, 他便会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听起来有点主观, 但仔细分析起来又不无道理。

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 他们的身心各方面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还处在发展中。发展就意味着不成熟和不完善, 只有不成熟才有成熟的需要, 只有不完善才有完善的可能。因此, 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是大有希望的人。在他们身上蕴藏着极大的潜能, 这些潜能需要我们去挖掘, 否则将被埋没。由于不同的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类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就好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都知道, 激励主要是满足需求,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这方面的条件, 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 这时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恰到好处地运用掌声的力量, 相信会给学生不一样的触动。在我们的学生中, 有许多需要给予鼓励的人。老师如果对这些学生丧失信心, 没有鼓励, 更多的是训斥、埋怨。怎么会有和谐的课堂?他们又怎么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呢?

每个人都有得到赞扬和认可的需要。今天的学生早已被卷进竞争之中, 他们缺少的正是信心, 正是充满鼓励的掌声。掌声传达的不仅是赞许, 更是对学生敢于挑战自我的认同和鼓励。如果他没有得到这样的关注, 可能就会游离于其他学生之外。因此, 作为今天的老师, 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 要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的掌声。相信罗森塔尔效应, 鼓励我们的孩子, 培养他们的自信, 老师的期望, 老师的鼓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

许多人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不是靠训斥而来的。此话不无道理, 爱听表扬和夸奖是人的天性。表扬就是肯定, 多次肯定会使一个人坚定信心、确立自我, 并激起创造的欲望和热情。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 切不可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责怪、辱骂孩子,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 我们只有善于捕捉这些闪光点, 去欣赏他们, 赞美他们, 他们才会变得更可爱, 更充满自信。

人生的航船不可能一帆风顺, 人生的旅途充满了艰辛与坎坷, 而在这些困难面前, 不少人退缩了, 放弃了, 原因是他们没有得到掌声和鼓励, 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生活中需要我们互相帮助, 我们渴望真诚的鼓励。孩子们更需要精心的呵护, 真诚的关爱, 需要“掌声”的鼓励。因为掌声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位心理学家说:“赞赏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肯定, 而得到你肯定评价的人, 往往也会怀着一种潜在的快乐心情满足你对他的期待。”当我们面对学生时, 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 更要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 然后, 真诚而慷慨地给予他们掌声鼓励, 这样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 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和学习热情。掌声能给每个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掌声中体验喜悦, 树立信心, 创造奇迹, 走向成功。

素质教育提倡多为学生鼓掌,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积极引导, 进行成功教育。实践证明, 很多思想、行为有问题的学生, 在教师的爱心和学生的掌声中, 逐渐发生质的变化。这个教育过程, 包含了一种教育的智慧, 那就是积极的暗示, 让学生看到希望, 并努力帮他朝希望迈进。

青年教师成长成才需要历练 第8篇

教师是教育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资源,更是学校的宝贵财富,而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但由于青年教师都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工作阅历较浅,教学经验不足,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或者重点扶持和培养。近几年来课程改革全面推行,教师的研讨气氛浓了,教师的关系近了,思考的思路也广了。身边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让大家也感到有上进的鼓舞,也有成长的活力,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历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共享。

一、热心爱教育 持之以恒

青年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精力充沛,聪明有学识,只是初为教师,在教学上缺乏历练,有很多不足和困惑。如教材把握不准,不掌握学生认知情况,教学的方法、手段不灵活等等, 有时把拓展拔高的知识讲得侧重了,有时把基础训练性的知识跑粗了,进而导致教学成绩不够理想。但青年教师热情自信,富有强烈的进取心,会利用闲暇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更多地看书、算题、与别人研讨,坚持不懈,努力让自己成熟起来。青年教师的努力,认认真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做法,强烈的进取之心,博得大家赞赏佩服。热爱教育事业,进取努力,持之以恒,有这样的态度和品质,是青年教师个人成长成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学习理论 联系实际

专家的理论、经验和方法青年教师会学,但由于经验所限理解不透专家之意,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很难内化成自己的。通常学校会安排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或有经验教师结成帮教帮带对子,这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非常好的学习平台。如骨干教师参加的培训、观摩、学习等,收获一些理论和教法,借助笔记和实例毫无保留传授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认真琢磨,并在备课、上课时关注,联系当堂课的实际,体会理论性的知识,成长过程中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再如经常在备课时、上课前有一些交流,经常互相听评课,启发与引导怎样简捷有效,增设怎样的题目可拓展延伸当堂课,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可分散难点等。实际上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对年青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并促进他们不断成长。

三、勇于实践 敢于尝试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没有大胆的实践探索,教学研究近于空谈,成长也是漫长的。青年教师则更愿意接受新思想,能够在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后,揣摩要义,研讨做法和方式,大胆实践。经过长期努力,引用创造,提高了课堂效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充实了自己。如他们在课堂上有时会设计选作题目,这样就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课堂小测试,激励了学生学习,成为课堂的亮点。有了实践尝试,也有了相应的收获。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不断地学习,大胆实践和尝试,从而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正能量 第9篇

为师有道:奉献一颗心, 积蓄正能量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要想给孩子传递正能量, 教师就应该加强师德学习, 积聚自身的正能量。教师的影响, 除了精湛的教学技能, 还包括教师的人格魅力。其实, “教师不仅在用教材教学生, 其自身更是一部活生生的‘隐性课程’的教材, 他们的思想、言行、品质无时不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教育影响。教师职业生涯中表现的道德水准, 是决定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所以,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言谈举止应该慎之又慎。否则, 教师的行为都将给教育教学效果带来负面影响。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 不断反思, 不断总结, 纠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学生, 才能把正能量传递给孩子, 才能促进他们在将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教师, 应该无私地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 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 了解他们特有的情感世界, 懂得他们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 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感受到老师的关怀,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孩子的心定会融化在师爱中, 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愉快地接受教育。

为教有法:用活两只手, 传递正能量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灵活运用好“牵手” (有形之手) 和“放手” (无形之手)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为教师, 要学会适时地牵手与放手, 应用活这“双手”, 并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在学生培养方向上, 教师要在牵手上牢牢把握好“三向”, 即:向上、向善、向好, 要把孩子培养成阳光的、积极的、进取的人, 要把孩子的上升空间打开、成长路径打通, 让他们健康幸福快乐成长;要让孩子拥有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怀有爱心、善心, 做善良人、诚信人, 去善待别人;要让孩子树立好目标、好理想, 拥有好心态、好心情、好习惯, 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程是美好的。

育人有本:站稳三个位, 培育正能量

作为教师“, 明白培养什么样的人”很重要。教师, 站在学生前面, 就是方向, 就要起到引领、示范、榜样、旗帜的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体魄;站在学生后面, 就是助力, 就要起到助推、帮扶作用,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信, 全面发展, 为他们终身幸福奠基;站在学生旁边, 就是守护, 就要起到观察者、旁观者、诊断者、守护者的作用,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去帮助、解决问题, 让学生健康幸福快乐成长。

因此, 教师要努力站稳“三位”, 即站在学生的前方、后方和旁边。教师站在学生的前方, 本身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 教师无小节, 处处是楷模。”教师走进课堂, 面对学生, 要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情趣、动力、策略, 让学生乐学、会学, 从而把握学科特质, 给学生“语用”的源泉;提升活动品质, 给学生“乐学”的源泉;锻造教学气质, 给学生“审美”的源泉。站在学生的后方, 用发展的、系统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 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促其奋起。教师站在学生的旁边, 通过耐心地提示、纠偏、校正, 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航向上来。

立身有术:化身四种人, 放射正能量

作为教师, 应该立身有术, 为人有道, 为师有品, 成为一个受学生喜爱、同事尊重、社会认可的人。这样一位“魅力四射”的教师, 应该“化身四种人”:

一是灵魂的化身。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要无愧于这个光荣称号, 就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要有高尚的情操, 能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 锐意进取。

二是智慧的化身。教师应是智者, 不仅博学, 还应永远散发着人格、学识和智慧的魅力。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必须拥有教育的智慧, 只有拥有智慧才能教育好“人”。

三是力量的化身。“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人们常用这样的标尺度量教师职业的伟大与崇高。教师需要笃信公正公平, 秉承均衡发展的理念, 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四是艺术的化身。讲台即舞台, 教学即艺术, 作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就应该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 尊重知识、真理、科学和劳动创造, 热爱生命。

为人有品:牢记五善于, 提升正能量

善于学习。一个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 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一名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 正是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 不断补充知识能量, 并且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的结果。

善于思考。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学会教学反思, 能让我们理性思考问题,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 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 那他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善于实践。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 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中用”、“用中学”、“学中研”, 也就是要结合自己的工作不断学习、实践、研究。

善于总结。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得失, 由此全面、系统地了解以往的教学工作情况。只有正确认识以往工作中的优缺点, 才可以明确下一步教学的方向, 少走弯路, 少犯错误, 提高工作效益。

善于创新。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 如果我们还抱着旧传统、老观念不放, 势必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势必不能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需要培植正能量, 首先需要教师具有正能量, 并且在课堂及生活中积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培植学生的正能量, 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教师。传递正能量, 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与充实, 通过各种方式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胡涛.教师成长需要正能量, 内蒙古教育, 2013-03-15

问题孩子的成长需要多久 第10篇

教育时机的把握及实践活动: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 我深知学好“时态”对成绩的重要性;作为一名班主任, 我也愈发感觉到“教育时机”对孩子成长的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英语的时态大致分为过去时, 现在时, 进行时, 将来时。我对小D的教育也可按此划分。让我来和大家回忆并分享一下那些已经过去的, 正在进行的, 以及可能发生的林林总总吧。

时间段的划分:过去时——高一一年;现在时——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之前;进行时——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之后;将来时——班内大闹之后……

一、过去时:过去的一年, 我全力应对, 小D“崭露头角”

初识小D是在高一报到的那一天, 在进行学前教育时, 我就注意到中间的一名男生一直趴在桌子上, 。我过去碰了碰他, 他抬头看了我一眼, 不耐烦的说:“我没睡醒。”接着就趴下了..

果然, 经过与小D及他的家长交流后, 我得知他在整个初中, 只上了半年学, 另外的两年半都在游戏、打架斗殴, 从没有消停过。看着他帅气的外表, 我从心底惋惜。他的妈妈也是后悔莫及, 于是我决定帮帮他。偶然的一次, 我发现小D字写的很棒, 于是我大大的表示了惊讶。小D表面上不以为然, 实际上我发现他开始写作业了, 开始在请假后补作业了。我心中暗喜。

喜悦没有维持多久, 某天课间, 我去教室看一下秩序, 刚进教室任课教师就指了指门口小D的位置, 我一看他又在趴着睡呢!我过去推了推他, 他动也不动, 于是, 我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脖子, “快起来!上课了!”他似乎才从梦中惊醒, 睡眼朦胧, 却勃然大怒, 对着任课老师, 成串的脏话脱口而出, 不堪入耳。我急忙制止, 任课老师却已气得浑身哆嗦说不出话来。为这次事件, 他停了大概有一个星期没上课, 他的检查错误原因总是指向别人, 没有自己的问题。后来当他终于站在讲台上, 正式地读着他的检查, 下面一片安静时, 我想他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了。

二、现在时

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前, 我充满期待, 小D“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

两个月的暑假结束了, 我的班进行了整合, 两个商务班排名后面的学生到了一起, 怎么办?我只能面对挑战。他们都是一些学习习惯, 纪律习惯缺失的学生, 他们经受了太多的批评和打击, 他们表面上趾高气昂, 内心里自卑不已。我调整了教育策略:一定把他们当好孩子看, 一定给他们时间成长。于是我拿起了扫帚, 和他们一起打扫卫生区, 手都磨起了泡;甚至我在中午自己打扫教室。这样做的结果是, 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打扫卫生的行列, 卫生工作就这样解决了。除了尊重, 我还需要一个助手, 他要有能力管理班级。我想到了小D。他的能力又一次得到展现, 为班级纪律稳定做出了贡献。一次, 他对我说:“老师, 我们班同学缺的太多了, 我想给他们讲一讲。”“你讲什么?”“就是关于责任。”“啊, 真的?”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就后他又开始旷课了。到底是为什么, 他一次又一次, 反反复复, 我真是失望了。冷冷地对他说:“回家写检查, 1000字。”他发了一个短信:“老师, 选择了一个人, 就应该无条件信任他。”我回到:“难道信任就是我毫无保留的信赖, 你毫无所谓的反复吗?”他没再回。隔天拿来了书写工整的1000字检查。他的妈妈在电话中给我透露:这两天, 他在家真的是不说不笑, 能看出对这次事情很重视。看着他真诚的脸, 我在心里想:他会好起来的。

三、进行时

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后, 我心存侥幸, 小D“故态复萌, 变本加厉”。

期中考试, 他的成绩:语文全班第六, 其他均不及格。语文老师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作文写得好, 上课还帮老师管纪律。可同时我又发现, 课堂记录本上, 他被点名的次数越来越多, H老师对我说:“我想给小D发一张过失单, 他太不像话了, 上课非常随便, 怎么办?”

当天, 我找到小D, 与之进行了一次长谈, 希望他学会尊重老师, 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同时希望他能主动找老师谈一谈。他点头说好。然而, 他迟迟没有行动。一次H老师进了门:“小D, 咱们出来谈谈吧。”“不谈。”他回答很干脆。我有点窝火:“小D, 你又怎么了?”“我怎么了, 外面太冷了, 我不愿出去。”“那好, 就在教室谈。”“我不想谈, 我今天就是不想谈。”我有点失望了:“小D, 我们已经说了那么多, 你一点都没有想法吗?”“快算了吧, 他这样态度, 谈了也白谈。”H老师劝道。我想气头上, 不谈也罢。于是, 走出了教室。

教室外的我还在跟一名同学处理班务, 不出三分钟, H老师走了出来:“张老师, 你把小D带走吧, 课没法上。”我知道又出事了。“小D, 你出来吧。”我语气很平和。“我凭什么出去, 我不出去, 她不是找人去了吗?找人请我吧!”他竟然浑身颤抖, 接着在教室里拨通了他妈妈的电话:“你今天下午来学校一趟, 马上!你不来, 我就找人来, 砍了她全家!”

四、将来时:未来许多时间, 我会追踪观察, 小D能“幡然醒悟”吗?

发生了这样的事, 小D还能在学校待下去吗?当天晚上, 我给他妈妈说了情况, 学校希望他在家冷静一下, 第二天不要到校。第二天下午, 我在操场上看到了小D, 他依然笑嘻嘻的。他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孩子我倾心付出了很多很多, 结果却是这样, 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我一直在思索。

不被需要,怎么成长? 第11篇

孙盛海、董晓君夫妇的儿子名叫晨曦。和许多独生子女一样,晨曦是家族的中心,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围着他转。久而久之,晨曦变得特别依赖大人,身体弱不禁风,心理素质也差,稍不如意就哭鼻子。孙盛海夫妇有意锤炼儿子,但屡屡被长辈干涉,收效甚微。

一个偶然的机会,孙盛海夫妇发现晨曦照顾小动物很用心,不仅不再黏父母,而且变得坚强了许多,责任心也变强了。孙盛海感慨道:“以前在我们老家,有些小孩子不听话、黏人,别人都会劝孩子的父母,说以后孩子有了弟弟妹妹就好了。以前不懂,现在觉得这话有道理,等有了弟弟妹妹,大点的小孩就会被弟弟妹妹需要,一旦被需要,从弱者变为强者,自然就会逼着自己成长。现在的孩子几乎被保护得滴水不漏,就拿晨曦来说吧,根本不存在被需要的机会。”夫妇俩一拍即合,决定在郊区买块地,建一个小农场,让儿子亲近大自然,在动物的陪伴下更高效地成长。

2011年底,在离哈尔滨市区四五十公里的地方,孙家的农场开始筹建。农场有三个足球场大小,依山傍水,环境清幽。孙盛海为农场取名Sunland,即有阳光的地方。农场的第一批动物是小鸡。晨曦高兴极了,小大人似的忙里忙外。但由于没经验,小鸡夭折了不少,晨曦大为伤心。董晓君又买了一些小鸡,对晨曦说:“这些鸡宝宝,妈妈再次交给你。你要小心照顾,绝对不能出错。”晨曦哪敢怠慢,照顾小鸡特别精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半个月后,小鸡就能放养到野外了。

接着,农场又养了羊、狗和马。两匹小马是晨曦的亲密伙伴。每天早上,晨曦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他的小马,然后和妈妈一起放马。小马吃草的时候,晨曦便会帮妈妈一起除菜地里的草,或者去拾鸡舍里的鸡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小马吃饱后,晨曦便会给小马刷毛,帮它们把毛发清理干净。

不知不觉,小马长大了,晨曦也长大了。马生病的时候,晨曦陪伴左右,跟心爱的马窃窃私语;母马生马驹了,晨曦欣喜若狂,对小马驹倾注了更多的爱心。

在孙盛海一家三口的精心打理下,农场越变越美,有菜地、马场、草场等,动物也越来越多。董晓君笑称这是一座动物城,随处可见散步的小动物。由于长时间跟人接触,这里的动物不怕人,都围在人脚边嬉戏。更大的收获是,晨曦上学前就已经是一个小小农场主了,放马、放羊、挖野菜喂鸡鸭,样样在行。因为经常锻炼,晨曦的身体变强壮了,明显比同龄孩子少生病。

有好奇的小朋友来农场参观,晨曦热情招待,耐心讲解,鼓励胆小的小朋友勇敢骑马。孙盛海看在眼里,乐在心头:儿子长大了,懂得了分享与担当,看来这个农场建得值!

本刊认为,孙盛海、董晓君夫妇的教子经验值得推广,但不一定都去建农场,只要父母改掉溺爱孩子的恶习,就会发现有许多办法让孩子感觉被需要。被需要是孩子成长的动力,缺了它,孩子便无法真正成长;被需要也是生活的教育,因为每一个孩子都终将成为被别人需要的人。读者朋友,您赞同这个观点吗?

【编辑:陈彤】

关注成长需要开展学生活动 第12篇

一、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校园主题活动设计

针对学校层面所有学生而开展的大型、系列、整体性活动,我校改变事务主义的管理方式,从“价值”的角度进行思考,开展一种有追求、有思想的活动,从而最终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活动。

我校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把近几年来校级层面开展的活动一一罗列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和不喜欢的活动。我们发现,学生对活动的评价和教师的想法不尽相同,教师更多的是从活动的效果看,而学生更多的是根据自己在活动中的感觉,如兴趣、参与度以及被关注度等来判断,和成人一样,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尤其是我校每年的艺术节活动,更是在全校师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从整个活动的参与面来看,它真正做到了将艺术节“还”给学生,每一届艺术节活动,全校95%以上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这主要是因为我校根据角色需要、项目设计以及组织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寻找到适合自身发挥的舞台。其次,艺术节活动真正做到了重心下移,不再是艺术学科教师的“专利”,而是充分发挥年级团队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活动潜力设计年段活动,开发活动课程并进行人员统筹安排。因此,整个活动的结构性非常强,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呈现出年级与年级之间的有机衔接,实现了学校活动与年段活动的有机整合。第三,艺术节活动丰富了社团活动,教师的才艺特长在艺术节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并在社团活动中获得一种成就感。

在设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时,我校重在关注活动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层次;重在关注活动的兼容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差异;重在关注活动的科学性,以满足学生的体验需要,培养学生体悟能力;重在关注活动的创新性,以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是一项具有导向性、开放性、综合性、群体性和现代性的全校性活动。我校的全校性活动旨在“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让每一个学生站在丰富多彩的大文化背景下,真切地感受到文化教育对他们进行智慧启发和心灵陶冶后所带来的内心充实感与幸福感,帮助其实现身心素质全面、自主的发展。

二、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分年段活动研究

我校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在成长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快乐成长。在华东师范大学专家组的指导下,我校开展了“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解读”活动,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成长特征及发展要求,根据每个年段学生的成长特点,以长程的意识来设计短时的教育活动,从而形成年级活动系列。

例如,针对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会遇到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的变化,我校以“做好幼小衔接,帮助入学适应”为重点,开展“做神气漂亮的小学生”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适应校园生活。活动内容为适应学校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角色、适应新的学习活动等。针对三年级学生在进入到成长的第一个转折期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思考问题从单一、幼稚向复杂、多元过渡,或由于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增大,从而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三年级学习生活的不适应等问题,我校开展了“我们是聪明的小学生”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通过交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策划集体活动和自己的不断进步中培养自我规划能力。同样,针对五年级学生,我们主要着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管理和活动策划,为母校站好最后一班岗,并开展了“我是毕业生”的活动。

分年段活动设计拓宽了学生工作研究渠道,实现了重心下移,促进了各年级教师对学生成长问题的聚焦,增强了教师研究的敏感度。我校各年级在策划活动时,都会根据学生年段进行设计,既有针对性又有系列性,同时,我们还借助各年段的仪式教育来提升活动的整体效应,凸显活动的育人价值。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五个年段仪式活动的序列:一年级的入团(儿童团)仪式、二年级的入队仪式、三年级的十岁生日仪式、四年级的牵手仪式和五年级的毕业仪式。隆重、庄严的仪式教育,既能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体验到生命成长历程的独特性,又促使其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

三、基于成长需要的班队文化建设

学生发展工作中大量、具体的实践,是靠班主任和学科教师来共同实现的。从班级建设领域来看,要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就要研究如何从学生发展状态和需要入手,整体规划和制订班级工作计划,如岗位建设、文化建设和主题班会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应每一年段儿童成长需要的清晰、具体的教育系列活动。

首先,在计划的制订上,我校倡导班主任工作要以“对本班级学生成长需要的认识为前提”,立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制订班级工作计划,学会主动地发现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主动地策划,主动地在实践中反思与重建,并在系列活动中不断地根据学生的状态调整自己的方案。这一过程既可以帮助班主任提炼自己的工作经验,也为下一年级的班主任留下清晰的工作思路和研究方向。

其次,在班级环境的建设上,我校鼓励班主任带领学生制订班级目标和自我奋斗目标,形成各班级的文化特色。低年级班级建设,我们力求色彩协调、格调活泼、形式常新;中年级班级建设,我们则寓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高年级班级建设则要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在整个班级文化环境建设中,低年级的教师是带着学生一起做,中年级的教师是指导学生做,高年级的教师是放手让学生设计,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了锻炼、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上一篇:电脑软件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方案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