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问题

2024-06-25

青少年心理问题(精选12篇)

青少年心理问题 第1篇

1.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由于他们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以及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遇更多的挫折,所以,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对北京两万名中学生跟踪调查得出结论: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心理问题。笔者就这几个方面归纳出青少年中出现的突出心理问题。

1.1 情绪、情感类问题。

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面临着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首先身体正在急剧发育,特别是性方面的发育和成熟,使他们积蓄了大量的能量,容易过度兴奋;其次学习上的任务很重,不得不面对激烈的竞争,心理压力普遍比较大;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对外部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人际交往也逐渐增多,各种各样的信息纷至沓来,这就使他们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三方面的压力常常交织在一起,矛盾此起彼伏,而这时,他们大脑的神经机制并没有发育健全,调节能力还比较差,因此面对各种压力和刺激,便很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青少年又不像成年人那样善于控制或掩饰自己,常常喜怒皆形于色,便显得情绪忽高忽低、不稳定,有的表现为抑郁情绪,还有的出现强迫症等。

1.2 自制力差,情绪控制机制存在较大缺陷。

当前的许多学生,做事凭义气,交友不分好坏,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行为,自制力十分差。这样,他们就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去遵纪守法,就没有勇气克服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最近我对本地初高中的部分流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他们中有近半数人辍学并非是由于学校或家庭的原因,而是由于当时觉得读书太苦,抱着出去试试看的想法,惘然离开学校;还有个别学生是因为一两个同学或朋友的一两句刺激的话而负气辍学的。当我调查另一些打架的学生时,我问他们为何打人,其中有许多人竟回答说:“当时我只是觉得他不顺眼。”

1.3 在学习中缺乏韧性,在工作中表现得不够顽强、执著。

在研究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开始时,绝大多数学生对英语、物理、化学等这些中学阶段新课程都有浓厚的兴趣,可是要掌握好一门功课,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撒网就行的,时间一长,他们中的许多人便觉得学习这些功课太苦太累,从而最终放弃了。其他类似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他们同样表现得不够坚忍顽强,持久以恒。

1.4 厌学问题。

现在学生上学的积极性越来越差,不少学生根本没有刻苦学习的意识,混日子成了他们的主流状态,即便成绩前几名的学生,也缺乏足够的学习积极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不太认真听课,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该干啥干啥,显然不把课堂当回事,更不把老师当回事。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终演变为过早辍学,而这又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2. 保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

2.1 讲究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民主化。

父母要讲究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蹲下来”与孩子平等交谈。当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时,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当他们的看法的确有问题时,不要大惊小怪,要心平气和、耐心地与孩子交换看法,统一认识,这样孩子才会愿意与父母交谈。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从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要舍得让孩子吃亏,培养孩子宽容大度的性格;舍得让孩子吃苦,接受“挫折教育”,不畏困难。同时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家长应当在合适的时机把正确的性知识教给孩子。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一定要平等,切忌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家长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开始。其实,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进行。教育者也不用刻意地去准备,也不必费心地去营造气氛,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发现孩子的“秘密”后,“大人”们千万不要大惊小怪。

2.2 学校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家长的指导,积极动员家长参与到育人中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帮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指导家长以身作则,不要过于宠爱孩子,给予青少年更多磨砺机会,使青少年从启蒙时期就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坚定的信念。学校应更多地开展家长会、家访、教师与家长联谊会等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互动。

2.3 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措施,严格管理学生,启发学生自律自勉,使青少年行为的自觉性不断发展;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形成顽强拼搏的精神;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加强其学习动机教育,使学生形成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世界观、人生观,克服其意志上的弱点。

2.4 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能激发爱国热情,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

青少年理想心理问题研究 第2篇

青少年理想心理问题研究

理想是激励一个人为未来的人生目标而奋斗的倾向.从对青少年理想的分类、理想的.内容、理想形成的原因、理想发展的趋势以及理想的培养及研究方法等几个角度,回顾了20多年来有关青少年理想心理问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青少年理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在新的条件下青少年理想心理研究的意义及改进策略.

作 者:郭俊汝 隋雪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刊 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427(2)分类号:B844关键词:青少年 理想 研究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问题 建议对策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开始从家庭迈向社会的转折时期,但同时也是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未成年人约有3.7亿。据统计,目前我国有3000多万心理有问题的少年,而且近几年内仍有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在我国经济物质文化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的现阶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问题

学习困难、考试焦虑、厌学、逃学,甚至造成自杀或暴力事件问题。其中,厌学是目前青少年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学习压力大、目标不明确、物质生活优裕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行为的懒散甚至厌学。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考试焦虑是指青少年感受到来自考试的压力过大,考试时无法发挥正常水平,从而导致成绩不良,越是面对重要的考试,精神越高度紧张,由此而形成恶性循环,严重者甚至导致厌食、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等。

(二)情绪问题

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体发育较快,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在其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提高,渐渐感受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寄予的期望,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感受到了以上种种所带来的压力。这些压力若不能得到很好的释放,就会由此而产生各类的情绪问题。青少年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情绪不稳定、恐惧、抑郁、焦虑、愤怒、羞怯等。

(三)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在自我方面,善于正确地评价自己,并能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能够愉悦地接纳自己,并能及时地控制自己的一些消极的想法与行为。1、与教师的关系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更主要的是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向导者。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向导功能忽视甚至无视。这一忽视或无视的直接表现就是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不尊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對抗等心理。2、同学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高中学校频繁的"动态管理",不时的调班分层,使学生原有的同学关系被破坏。这种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分班,导致了学生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融洽,甚至紧张,最终发展到了孤独、焦虑、抑郁、偏执、敌对等不良心理。3、与父母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相反,在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如若孩子的成绩或其他表现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轻者怒骂中者殴打,易造成孩子孤僻、专横和反社会的性格。同时,单亲家庭在不断增加,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心理伤害。诸如被抛弃感、愤怒感、敌视感,更多的是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消极厌世等。

(四)早恋

早恋是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 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 中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 男女生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 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 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 再加上家长、教师过于严厉的批评和监督, 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这更容易使学生走入早恋的误区。

(五)上网成瘾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瘾证"已成为青少年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上网成瘾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心理依赖,沉迷网络聊天、电子游戏,网恋,沉迷色情网站,虚拟婚姻和性爱,模仿暴力,病理性赌博等。网络成瘾常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工作、人格等方面出现问题,而那些热衷于网络暴力游戏的青少年学生,则会因受到游戏的影响,而增加自身的暴力倾向和攻击性行为,从而增加了他们发生自杀或走向犯罪道路的几率。

二、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家庭影响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文化素养、教育方式、健康状况、家庭气氛、经济状况和品德行为等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调查显示对孩子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第一,不完整与不和睦的家庭。第二,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如: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盲从型、严厉型等。第三。父母的过高期望。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学生身上,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焦虑、恐惧、甚至厌学。第四,家长自身不良的素质。有的家长自身的不良行为,往往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染上某些不良习气,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学校影响:学习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的结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现行的中学教育结构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现象: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采取按文化课成绩分班、排名次、排考号、搞题海战术等有违反心理健康的教育手段、方法和措施。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并出现某些异常学习行为和习惯。

(三)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迁,生活节奏紧张而急促,青少年不得不面临着升学、社会适应等一系列地重大问题,从而导致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精神压力过大。除此以外,大众传媒电视、电子游戏和网络管理的不到位,众多的商家被利益所驱使,纵容、收留、诱导青少年学生,从而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及对策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青少年学生服务的工作力度,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能力建设,从而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康的心理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确立积极的生活目标与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与个性。

(一)首先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要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榜样,树立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培养青少年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强制的、过度的教育,从而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二)其次要注重同伴之间的关系。青少年学生渴望同伴间的友情,这一时期的同伴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父母、教师的影响,要通过有效的外部干预和帮助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和良好的集体认同感。

(三)学校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应包含心理健康养护的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以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后一部分则以心理、情绪调节最有效的方法为主。另外,学校应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相关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学生心理行为异常、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寻求医疗帮助的能力。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及预防 第4篇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随着青少年身体的发育和发展, 他们的心理也逐渐成熟。然而, 在如今社会发展日益迅速、社会竞争日渐增大的情况下,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趋向下降。

据调查, 我国有1600多万人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 3000万青少年人群受情绪和压力的困扰, 大学生中患心理疾病的已占总人数的20%以上, 退学人中, 因各种心理疾病不能继续学习占50%, 非正常死亡中, 自杀的占26.5%。在这样的背景下, 青少年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心理领域非常重视的问题。

2. 青少年心理健康概述

2.1 青少年期的概念

青少年主要是指13岁到25岁的这个年龄范围 (C.R.斯奈得) , 基本上对应在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阶段。

2.2 心理健康的概念

今天的健康概念是1949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 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 而且是一种心理、社会和身体上的完好状态 (WHO, 1948)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 主要表现为个人生活适应上的和谐状态;二是指维护、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 预防与治疗心理异常, 促使个体良好地适应环境, 发挥心理潜能, 培养健全人格的原则和方法。

3.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简述

随着生理的变化, 教育的作用, 以及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期使他们心里迅速走向成熟, 有尚未成熟的一个过渡期, 心理上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倾向, 如易怒、自卑、嫉妒、孤僻等异常心理[1]。

3.1 心理问题的概念

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适应和发展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或不良状态[2].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 都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一般分为三类: (1) 发展性心理问题; (2) 适应性心理问题; (3) 障碍性心理问题。如果一个人持续长久的的心理障碍得不到适当的调适或从中解脱, 就容易产生精神病等严重的后果。

3.2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那么青少年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心理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这是很多人极为关注以及极需解答的问题。近年来, 许多研究者做了大量的调查, 发现4.5%的青少年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0.5%的学生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我国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 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 个性方面, 情绪方面, 人际交往方面等。

3.2.1 学习类心理问题

在我国的教育中,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 学习成绩是家长和学校最为看重的, 强大的学历压力, 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因而产生了考试焦虑、阅读心理障碍、学生作弊、大学生的逃课现象等不良现象。在学校园里, 有大部分的学生都曾经逃课或者变相逃课, 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

3.2.2 个性类心理问题

3.2.2.1偏激, 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与社会经验, 认识能力及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 常常导致青少年看问题偏激、冲动和绝对化, 评价事物全好或全坏;3.2.2.2孤僻,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很快, 非常关注自己内心世界, 心理产生了隐秘感和闭锁倾向;3.2.2.3强迫症, 它是以重复出现的, 患者并不愿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特征的神经症, 患者为之苦恼, 虽努力克制, 但仍无法摆脱。包括强迫观念, 强迫性怀疑和回忆, 强迫性穷思竭虑, 以及强迫行为。

3.2.3 情感类心理问题

青春期, 青少年的情绪较为敏感且不稳定、易冲动, 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自然少不了许多情感的困惑, 甚至造成心理问题。3.2.3.1性心理问题, 这往往带有隐蔽性和迁延性, 即有些问题处理不好不仅影响整个发育期的心理健康, 而且可能带到成年期, 影响成年偶的恋爱、婚姻及生活质量;3.2.3.2中学生早恋问题, 中学生最常见的情感问题是早恋。陷入早恋的学生常因过于关注情感及对方的生活而分散学习精力, 降低对学校集体生活的兴趣, 阻碍个人的发展。少数学生和那天给不能控制性冲动而发生过早性行为, 造成不良的生理后果及心理压力, 有的甚至被迫缀学, 遗憾终生;

3.2.4 人际关系类心理问题

有的学生是内心渴望与人交朋友, 但真正与人接触时, 害怕被人注视、观看, 在公众场所发言, 与生人打交道, 或正常接触异性时感到情绪十分紧张, 严重时甚至拒绝任何社交关系, 出现自闭症状。比如见到生人时害羞、脸红, 说话紧张, 手足无措;在同伴交往中的猜疑、嫉妒, 比如看到别人在说话, 就以为自己是他们讨论的中心。

4.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归因分析

青少年自身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观因素, 家庭、学校和社会负面问题则是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客观刺激, 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彼此错综交织, “扩大”了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一些原本可以顺利解决和过渡的矛盾产生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2]。

4.1 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

第一是性别因素, 在总人口中, 焦虑障碍的女性比男性更为常见, 对于特定的焦虑障碍, 这个比率可以达到3:1[3]。第二是性格因素, 它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中起着重要作用。性格外向的同学更容易去积极主动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性格内向的同学更倾向于把问题留给自己, 独自烦恼。第三是幼年的心理剥夺, 缺乏母爱或父爱, 生长环境单调, 严厉刻板的教育方式等会使青少年产生自卑、恐惧、冷漠等心理问题。第四是学习压力和自我贬值, 来自其自身的学习状态及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要求使青少年承受相当大的压力。自我贬值是压力境遇中引起的失调和障碍的中心因素, 是一种对子我能力的消极评价。

4.2 外部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适应社会变化要求是青少年自身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课题。而现实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直接产生影响的。

4.2.1 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父母的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一方面父母过度的保护溺爱, 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如此一来青少年比较容易表现出生活的独立性较差,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 存在学校适应性障碍, 人际关系障碍等不利于孩子学习的问题[4]。另一方面因对青少年的期望值太高, 又过分的要求他们, 强使青少年接受超越其幼小心灵承受力的教育。

4.2.2 学校教育

青少年阶段是学习的关键时期, 而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地方在青少年成长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因此学生受老师以及学校的教育方式的影响较大。目前, 我国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一般都是围绕学习焦虑引起的。而造成学习焦虑的因素有很多, 但主要还是受老师及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班级分类, 年级排名等等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好学生受老师亲睐, 人际关系交往也较自信;中等生及差生形成自卑心理, 他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4.2.3 社会环境

社会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社会因素是很复杂的, 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生活事件、环境的变化。生活事件指的是人们在平时生活中遇到的多重多样的社会活动的变动, 如升学、搬迁等。由于生活事件的增加而产生的应急体验与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障碍有着明显的关系。除此之外, 个体所处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 加上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崛起, 使青少年接触更多信息精华的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画面。对于是非观念还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来说, 认识到或者抵制这些不良影响都是很困难的, 因此也会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5. 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策略

青少年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度时期, 其不仅要面临生理及心理的发展, 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好这一过程中的各种冲突、困难、干扰等问题, 将容易出现心理问题[5]。因此, 做好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 从而对保护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率具有重大意义,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5.1 青少年自身应坚持体育锻炼, 培养乐观精神以此保证心理平衡与健康

其次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 而青少年又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情绪波动较大, 因此青少年要努力调节自己, 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另外学会心理自我调适, 在看到自己缺陷时, 还要善于发现自己优势, 使自己的能力和品行得以完善和提高。

5.2 创造有利心理健康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首先, 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不要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尽可能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在青少年时期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身体变化, 第二特征出现、性冲动增加, 使他们感到困惑、情绪不佳或出现不良行为, 家长应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变化过程。其次, 老师的指责会给正处于心理“危险期”的少年带来一种负面暗示, 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因此, 老师可运用正面暗示力量使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再者, 学校要建立良好的学风、校风环境, 这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引导、约束、激励和熏陶作用, 使学生在潜移默转中改变、塑造和完善自己, 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最后, 一个社会的整体氛围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社会中, 过于激烈的竞争, 浮躁的风气, 信任的缺失等社会问题都对青少年心理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 社会应该为青少年创造一方净土, 一方充满良性竞争的净土, 一方充满彼此信任的净土。

参考文献

[1]丁锦红, 王净,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94-117, 207-219.

[2]张大均, 吴明霞;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 2004 (02) .

[3]Deborah C.Beidel, Abnormal Psychology, Pearson Education, 2010, P85.

[4]吴素景, 青少年心理问题分析[J], 广西中医学院, 2012, (03) :239-240

[5]经承学, 王琳琳,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的影响[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 (2) 246.

[6]李维著.社会心理学新发展[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7]雷雳, 张雷[著].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第5篇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1、对“健康”的认识尚不全面。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一词全面含义的诠释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疾病和症状,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不仅是一种身心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三种因素的统一体,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获得整体健康的核心与支柱。然而,调查显示,仍有10.9%的被调查者认为“身体健康就是真正全面的健康”(见表1)。表1:您认为一个人全面的健康应是什么?项 目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有效百分比(%)10.917.471.72、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弱化。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心路历程中最为躁动不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青少年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要经历巨大的变化,摆在他们面前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学习、交往、发育、升学、就业等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给他们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与考验。一方面,强烈的自尊心与过高的期望值常常使他们幻想一切顺利、事事成功;另一方面,在越来越实际的现实面前,他们又面临着各种压力,要承受各种困惑、烦恼、挫折、忧伤乃至不幸。处在这种现实中的青少年,面对挫折和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不堪一击,部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承认自己经常伴有焦虑不安、精神抑郁、冷漠、恐惧、易怒、自卑、多疑、逆反心理等症状(见表2)。表2:请选出您有过的下列行为?项目有效百分比(%)项目有效百分比(%)项目有效百分比(%)时常焦虑不安4.7恐惧3.3神经衰弱3.3精神抑郁3.6易怒6.9冷漠10.5自卑4.3逆反心理9.4情绪稳定3.3乐观13.4开朗15.6积极进取6.9敏感7.2多疑5.1其他2.53、心理问题普遍困扰青少年。在调查目前青少年心理状况的程度时,有31.5%的大学生认为一般,15.2%的大学生认为较差,有5.4%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差;有36.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或身边的同学、朋友常受心理问题的干扰;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71.8%的人认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迫切或极为迫切。在团市委2004年组织开展的“哈尔滨青年生存发展状况”的调查中也显示:当代哈尔滨青少年健康意识明显增强,但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4、个性成熟程度较低。课题组对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的个性成熟度测验结果进行分析后表明:28.4%的大学生个性欠成熟,不善于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不善于观察问题的各种复杂因素,不能准确地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56.8%的大学生个性具有两重性,一半老练,一半幼稚;只有14.8%的大学生较为成熟,能很得体的处理大部分事情,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建立起较良好的人际关系;接受测验的大学生中尚无一人达到很成熟老练的程度。

5、人际交往障碍不容忽视。据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粗略统计:社交(即人际关系)障碍占该中心所接待心理疾患的28-30%。调查问卷也显示:有8%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来源于“孤独”,分别有7.2%和5.1%的大学生敏感、多疑(见表

2、表3)。表3:您或您的同学、朋友的心理问题主要原因?项目有效百分比(%)项目有效百分比(%)项目有效百分比(%)学习或考试压力4.7家长的语言暴力2.2老师的语言暴力1.1同学的语言暴力2.5未来就业压力13.8怀疑自己的能力10.1挫折12.3自卑14.5敏感9.8清高3.6孤独8社会不良文化影响6.26、青少年心理问题不能得到科学引导。青少年心理问题极易引发轻生、犯罪、自毁前程等严重事件。然而,调查显示:部分青少年有了烦恼和痛苦多采用抽烟、喝酒、睡觉、上网聊天等消极方式对抗(见表4)。表4:您或您的同学、朋友产生心理问题后常用排解方式?项目有效百分比(%)项目有效百分比(%)项目有效百分比(%)读书4向朋友或同学倾诉17.4写信写日记10.9睡觉5.8

有效的青少年心理援救体制,有针对性地指导青少年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如何自我调适;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特别是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的资格认证体系。

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探究 第6篇

【关键词】 逆反心理叛逆行为青少年教育

1. 逆反心理综述

“逆反心理”又可称为叛逆心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时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部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然而青少年阶段表现得更加普遍、更加强烈、更具代表性。因此,逆反心理几乎成了青少年阶段心理特征的代名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们认知和情感、理想和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特点,逆反心理表现十分突出。一方面,青少年倾向于对任何事物都持批判的态度。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为了获得理上独立感,他们对任何_种外在威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甚至批判的倾向另一方面:青少年易于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对人对事容易偏执、过激。他们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认为别人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于是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

青少年的这种逆反心理有时表现得十分强烈。他们会突发奇想地使出许多招。以此来应付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他们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以龙卷风般的强大势头对抗外在的威力,以至于将逆性格发展到了极致。另一种则是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这类青少年由里都透着一种逆反与叛逆,他们不与外部力量产生直接对抗,而是表现出漠不关心,冷淡。这种抵抗情绪更加强烈,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更加深刻。

2.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逆反心理产生的个体因素

首先,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认知、情感与意志的不平衡发展状态紧密相关。一方面,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成熟。当人进入青春期后,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这使他们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成人式的权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于是采取各种手段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青少年阶段认知的发展晚于情感、意志的发展他们追求独立和自尊,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

其次,青少年内心世界的自我封闭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青少年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敞开心扉真诚相待.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认知水平各异,在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产生隔阂与分歧,使得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他们渴望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同与尊重。然而,许多家长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意转变,仍把他们当孩子看待。对于他们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理解和给与积极引导,这就缺少了平等交流的平台。于是,青少年在思想上产生冲突和矛盾,但为了维护自尊,他们不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积极交流的方式传达给他人,而是更倾向于以隐性对抗的形式甚至过激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再次,青少年易于受好奇心的驱使,产生逆反心理。大多数青少年对新事物和新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感,这种特殊的心理上的认知需求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但是,强烈的好奇心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促使他们形成逆反心理的动因。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的“禁果逆反”。好奇心驱使青少年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试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2逆反心理产生的环境因素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種种客观环境因素的限制与阻碍。概括来讲,造成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

首先,不健全的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最初和最有影响的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社会化的地方。然而,随着家庭不和谐因素的俱增,家庭暴力,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所引发的青少年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得不到悉心的关爱,很容易感到孤独、无助,他们封闭自我,进而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抵触情绪,当这些消极情绪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渠道时,便会出现心理上的扭曲,进而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此外,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一方面,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父母与子女缺乏平等的双向交流,观念上产生代沟。从而导致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与社会、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

其次,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促使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缺乏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以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部分教师不具备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缺乏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的意识,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过于强调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从而在情感上老师产生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

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要进行正确、慎重的归因,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善于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努力保持师生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青少年个性特点的不平衡性和极端性也是与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相对应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使是对所谓的“调皮鬼”、“捣蛋生”,教师也要重新进行审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这一人群的独立意识较强,不服从学校或教师所定的一些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但同时他们在班级中却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教师在全面地重新审视.观察学生后.应在教育活动中多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非正式的、能扩展学生个性的机会,让这些学生能够表现自己,而教师则从一旁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在能够得到一种成人感的同时向正确的方向过渡。

此外,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者还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首先,要认识到叛逆心理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对于青少年中出现的叛逆心理.应泰然处之。其次,要正确分析叛逆心理的性质。叛逆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同时,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对待青少年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进行克服、矫正和教育。

总之,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如何处理青少年叛逆心理问题已显得日益重要。逆反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任其滋长,将会使青少年长期处于心理上的亚健康状态,从而对孩子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造成众多负面影响。因此,教育者要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心理问题 第7篇

(一)逆反心理

当人的需要与客观环境不相符合时,会对某些事情产生反感的情绪,进而做出一些背道而驰的行动的一种心理。青少年是多发人群。

青少年阶段的表现:这一时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开始令教师和家长头痛,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上发育已经成熟,心理上也逐渐成熟,他们总是想摆脱对父母、教师的依赖,总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在行动上表现“我行我素”,老师、父母的观念一旦与自己相悖,总想凭己之力来解决。

(二)自私心理

自私主要指只顾自己,而不顾他人和集体的行为和心理。自私心理存在于内心深处,不易被别人发现和察觉,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自私是一种很常见的表现,人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但是自私要有限制,过分自私将会导致严重后果。过分自私经常以自我为中心,通过各种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甚至不顾法律约束,这种自私心理是病态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会为了自身利益不顾他人,甚至会为己之欲,而出卖家人、祖国。

(三)虚荣心理

为了达到表面的荣耀和虚假的荣誉,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不健康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在物质上攀比

虚荣心在物质上的表现是你有我也要有,你没有的我也要有的攀比行为,以此炫耀自己。

2.社会地位或虚假名义的炫耀

有的人经常借助某名人是自己的亲戚或朋友来显示自己的不同; 有些孩子以自己的父母是“大官“”大款”来赢得小朋友的尊重。

(四)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俗称为“红眼病”,是指对有才、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有着怨恨的心理,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嫉妒心理人人都有,但是长期存在或时刻表现并明显表现时,就是不健康的心理了。

嫉妒心理经常表现为:当别人比自己强时,就会有排他的表现,对比自己优秀的人,可能会采取诋毁、中伤的行为,这种心理一般情况下不会太明显,只有与自己利益相冲突时才会表现得十分明显。

二、影响因素

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不是今天就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变得越加普遍、突出,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及风气的影响

农村地区法制教育、法制管理相对较弱,这就给一些不法商人有机可乘。例如,有些网吧以赚未成年学生钱为主,这些业主全天候营业,而到网吧的学生,很少有上网查资料的,多数是聊天、玩游戏的,可想而知,将会给学生造成怎样的影响。

此外,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人际关系开始复杂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一些不正之风,如,走后门、请客送礼、以权谋私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单纯的青少年的心灵,特别是在很多中学生中,过生日、节假日、升学时,大吃大喝、相互送礼屡见不鲜。这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2.传媒文化的影响

一些文艺、影视、出版部门的产品,着重于“暴力”“色情”“偶像崇拜”,这些对青少年有严重的毒害,使他们心理发展不平衡甚至畸形化。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大多数农村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低,这决定了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方式有所不同,这也决定了他们对孩子期望的不同,而这一因素将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家访中了解到,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期望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期望过高,一种是无所谓,一种是期望过低。

(1)期望过高:只注意自己孩子将来是否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而忽略了学生个体条件,这样,当学生达不到要求时,就不问理由,斥责、漫骂甚至殴打,结果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恐惧、厌学等心理,甚至离家出走。

(2)无所谓:在农村,很多家长由于农活忙,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顾,有的干脆将孩子托付于爷爷、奶奶。这样就使孩子养成了懒散、虚荣、任性等心理。如果长期下去,将使孩子与家长更难于沟通。

(3)期望过低:这在农村学生的家长中占一定比例。这些家长认为:“孩子不念书,也饿不死,老百姓有地种还怕啥?再说,念书也不当饭吃。”由于这种态度,导致对孩子教育松散,使他们产生不知进取的心理,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2.特殊家庭的影响

特殊家庭是指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家庭。特殊家庭其共同特点是使子女失去正常的家庭教育。一般来说,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首先是造成心灵上的创伤,他们享受不到正常家庭的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嫉妒心理、悲观心理,使其压力沉重,在学校常感到矮人一头,被人瞧不起,于是便脱离班级同学,不合群,情绪低沉, 致使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品行滑坡,人格异常,一旦受到不法分子的腐蚀拉拢,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丧父或丧母家庭,使孩子感受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遭受人生巨大的打击,有些学生从此一蹶不振,学习成绩下滑,情绪低落,表现出交往少,易孤独的特点,人格发展容易出现障碍。

(三)教师因素

1.教师意识

所谓教师意识,就是教师意识到自己是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是教书育人。

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如果缺少教师意识,教师就会缺少开拓创新的可能性,就不会主动、深入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可能去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就不能摸索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2.师德素质

教师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的师德素质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言语、态度、行为。这三方面将对学生心理产生直接影响。

(1)言语影响:有的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嘲笑贬低,各种过头话、偏激话,或者不符合实际的结论、错误的批评,都脱口而出。这些极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心理。

(2)态度影响:有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缺乏耐心、热情及对学生的信任,甚至冷漠对峙。这将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自卑心理、悲观心理等。

(3)行为影响:教育学生时,对学生变相体罚,向家长打小报告,甚至将学生赶出课堂,更严重者,发动全班学生孤立某人,将学生推到与集体对立的立场,跟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猜忌心理、悲观心理等。

总之,各种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影响了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进。如何在农村青少年中更好地开展心理教育,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更需要家长、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配合。在家里,家长应多了解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采取民主式的家教方式,营造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异动,多关注,勤指导,主动去缓解孩子情绪、心理上的压力,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社会上, 应排除、杜绝学校周边环境存在的对未成年不良影响的因素,排除、杜绝不法商贩对未成年进行的不法活动,对不健康节目、书籍、 音像制品严家管理,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安静、洁净的学习环境。

青少年校园足球心理训练问题的初探 第8篇

一、心理训练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 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人们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从狭义上讲, 心理训练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人们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过程。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和发展运动员在紧张的比赛和训练中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及个性心理特征, 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争取在比赛中长时间保持最佳竞技状态。

心理训练和身体素质、技战术训练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关系, 而心理训练能够更好地促进身体训练与技战术水平的提高。

二、青少年校园足球年龄段的划分

我们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将青少年校园足球这个群体划分为五个年龄段:1, 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 (6-9岁) , 以自我为中心, 能够保持7分钟左右的集中精力, 对于色彩比较敏感, 有较好的形象思维;2, 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 (10-12岁) , 好奇心较强, 好胜心较强, 有和他人交流的欲望, 能够初步承担一定的责任;3, 初中 (13-15岁) ,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需要有崇拜对象, 需要有自己的自主权, 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并有一定的叛逆特性;4, 高中 (16-19岁) , 开始形成成年人的特性, 能够把具体的指令转化为实际的技战术任务行为, 具备了一定的预判能力, 对于团队的依赖性增强, 敢于表现自己突破禁锢;5, 大学 (20岁以上) , 完全步入了成年人的思维方式, 十分具有责任感, 对于他人的行为能够很好地认可和体谅, 形成了自己的个性。

通过分析这五个阶段不同的心理特征, 构建出青少年校园足球心理训练的金字塔, 金字塔基层是兴趣、动机, 金字塔的次基层是运动感知和思维, 金字塔中间层为足球意识、球感, 金字塔二层为团队意识, 金字塔的塔尖是责任。通过集中培训明确青少年校园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和责任, 以及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结合身体素质和技战术进行的专业化的指导和训练。

三、心理训练的思路

(1) 结合技战术的心理训练。加强技术规范, 通过分析技术动作的结构, 分析时间、空间的特征, 找出个体的优势和缺点, 结合不同的比赛环境和即时情况的变化, 换位思考对手的情况, 在实战的对抗下加强心理训练, 在运动战术过程中找到并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心理优势, 做到集体思维配合行动明确战术目的, 做好训练前、赛前的心理准备, 并及时做到训练中、赛中的心理调整, 真正做到以赛促练, 以赛为师。对于任务进行双重或多重的任务分解训练, 严格做好赛后效果自评。

(2) 结合身体素质的心理训练。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学生从意志品质入手做好心理定向, 分阶段细化设置目标训练, 通过长期坚持完成基础的身体素质训练任务, 定期或不定期添加临界难度的身体素质、体能训练。通过设定训练量或者设定训练难度, 让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员主观能动地观察、分析和应对不同的任务。

(3) 从场地、比赛 (训练) 方法、训练要求、心理要求、过程变量等方面进行比赛 (训练) 项目的设置和实施。

四、建议

(1) 借鉴国内外校园足球心理训练模式, 结合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员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育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 科学制定训练办法, 提高青少年校园足球主管部门、教练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意识。

(2) 通过对青少年校园足球心理训练的初步研究, 弥补青少年校园足球研究领域中与心理训练相关项目短缺的现象, 制定更加全面的青少年校园足球教练员、运动员培养体系, 针对目前的校园足球教材、培训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促进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贵仁, 刘鹏, 孙霖.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摘登[N].中国教育报, 2014-11-27.

青少年心理问题 第9篇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分析

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容易出现下列心理问题。

(一) 情绪障碍

青少年长时间沉迷于网络, 欲罢不能, 流连忘返, 一方面会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绪反应, 内心体验缺乏, 严重时对一切漠不关心, 导致情绪冷漠症。另一方面会造成精神、躯体对上网的依赖, 如果得不到满足, 情绪就会变得异常低落、烦躁、焦虑不安、脾气暴躁, 无法入眠。

(二) 性格障碍

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 对信息接受者来说, 接受的过程是相对封闭的, 青少年一旦离开电脑, 就会感到孤独, 很难表达自己, 难以与人交往、沟通。

(三) 行为与品德障碍

撒谎, 遨游在网络世界中的人不需要真实姓名、身份, 人与人的交往不需要有责任和义务, 容易引发撒谎行为。

暴戾, 在网络环境中, 网络游戏所营造的虚拟世界充满血腥和暴力, 对生命毫无同情和怜悯之心, 只有好勇狠斗, 久而久之, 会引起青少年情感的匮乏和冷酷无情, 行为的暴戾。

(四) 人际交往障碍

在网络世界中, 人的姓名、性别、身份、行为目的等都可以得到隐藏,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平等性、互动性。且网络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具有全球性。这使得青少年倾向于在网络上与人交流, 在网上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畅所欲言, 充分而真实地展现自我。也喜欢在网络世界中发泄自己的苦闷、排解孤独。传统的情感交流方式逐渐被淡化。许多青少年面对网络, 能够将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通过键盘熟练地敲打出来, 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却沉默寡言, 与人交谈时不知从何讲起, 也不知道说些什么, 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控与管理, 规范网络运作, 以防止不良信息危害青少年。政府要严格控制网络, 对网络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实行许可制度, 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限制青少年进入负面影响大的网址, 要求内容提供商遵守网络操作法典, 不将色情、暴力、煽动种族和宗教仇恨的内容提供给青少年。加强立法、执法, 用强制性的手段对不良网站予以打击。建立有效的安全检测机制, 开发安全检查软件, 过滤网络信息, 对色情、暴力、迷信等有害信息进行甄别和查堵, 以保证网络信息的纯净, 放心让青少年绿色上网。

(二) 开设上网指导课

面对丰富而又复杂的网络信息, 要注意对青少年的上网指导, 积极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首先要求他们遵守网上公德, 以道德的、合法的言行介入网络, 防范网上失范行为。其次要教会青少年保护个人隐私, 教育他们不要轻易与网友约会, 不轻易把自己和家人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告诉网友。还要教育青少年正确分辨、判断、选择网络信息, 远离黄毒等有害信息, 以避免受色情、暴力、诈骗等有害信息的侵蚀。

(三) 监督上网行为

家庭、学校相互协调, 共同防范青少年受网毒的侵害。随着电脑的普及, 家庭成了青少年上网的主要渠道, 家长在监督孩子上网行为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家长要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不浏览不健康的信息。注意安装必要的软件或加设密码, 将不良信息排除在孩子视线之外。另外还要限制、监督孩子上网的时间和内容。老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 了解学生的上网情况, 协助家长做好监督工作。

(四)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更新观念, 清醒地认识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必修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使青少年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适, 保持心理平衡, 提高自我免疫力, 促进心理健康。此外, 学校还应该开设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栏,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 在校园网上开设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专版, 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五)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青少年富有朝气、精力旺盛、求知欲强, 各种文体比赛、知识竞赛、晚会、英语角、郊游、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使他们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旺盛的精力能够得到合理释放, 从而有效遏制他们沉迷于网络, 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 塑造健全的人格, 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此外, 可举办一些有特色的活动, 如网络知识竞赛、程序编写比赛、我的博客、电子信箱、论坛等, 以激发青少年学习、使用计算机的热情与兴趣, 把他们对网络的注意力引到查询资料、提高写作能力、拓宽知识面等有意义的活动中, 有效防止沉迷于游戏、聊天等易成瘾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国外青少年心理健康措施[N].教育文摘周报, 2006-02-22.

[2]网络环境下的六大心理问题[N].教育文摘周报, 2006-02-22.

青少年心理问题 第10篇

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中的每一个个体, 注重教育质量整体的提高, 而学生学业不良问题也一直倍受关注。国内外研究表明, 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突出, 影响其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因此, 迫切需要对学业不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成因探索并进行教育干预, 相关的研究成果将会对学校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提供指导, 有利于促进学业不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关于学业不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关注其类型、成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及教育干预策略。

二、学业不良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学业不良指学习成绩低于群体平均水平, 且不是由感官或智力障碍引起的。

孙红梅, 姚本先 (2010) 研究总结发现青少年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有:情绪问题、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网络问题、危险行为问题等。

关于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方面,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业不良对学生心理与行为健康的影响。有研究显示, 学业不良学生会出现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国内外研究表明, 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突出表现在社会适应、违纪行为、人际关系问题、焦虑抑郁情绪、自杀倾向、自我认识问题、网络问题等方面。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其学业表现, 形成恶性循环。

俞国良等人 (2000) 对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的研究发现, 学业不良学生的孤独感明显高于一般学生, 并且学业不良学生的同伴接受性较差。程黎等人 (2011) 对10-12岁学生研究发现, 随年龄的增长学业不良高智商儿童考试焦虑水平在五、六年级时显著高于学业优秀高智商儿童;而在成绩目标掌握方面低于学业优秀高智商儿童, 且表现出更多的成绩回避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优秀高智商儿童的非学业自我概念在五、六年级时显著高于学业不良高智商儿童。

三、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随着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干预的迫切需求, 研究者们逐步探索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成因, 期望对其教育干预提供指导。一般研究者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国内外研究表明, 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大致来源于个体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

1. 个体自身因素。

个体自身因素方面, 学业不良学生的大脑发育程度、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归因风格、应对风格等影响其心理与行为问题。刘爱书, 陈力 (2004) 研究发现智力不平衡和P300潜伏期延迟提示的脑功能损伤可相互验证;且有混合行为问题儿童的脑功能损伤程度比单一问题儿童严重;智力不平衡且有混合问题儿童的脑功能损害更有可能是器质性损害。其结果一定程度反映了脑损伤影响智力发展进而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类型。蒋航英 (2011) 研究发现学业不良者的倒摄抑制更明显, 记忆绩效较差。

2.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方面, 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水平、亲子关系等因素均影响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

家庭气氛包括家庭环境、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孩子学习的环境, 良好的家庭物理与心理环境、和谐融洽的夫妻关系、相对亲密的亲子关系将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相反, 不良的家庭气氛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从而影响他的学习成绩导致学业上的失败, 引起各类心理问题。俞国良的研究发现, 学业不良儿童更多的生活在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中, 而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教育分歧大, 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投人相对较少。

父母教养态度和方式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都有比较重要的影响;正确的教养方式塑造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青少年认知能力和个性得到正常发展;错误的教养方式和教养观念, 影响其认知能力及个性的健康发展。谷长芬等人 (2009) 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儿童的孤独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 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对学业不良儿童而言, 母亲的惩罚严厉和父亲的温暖理解是最主要的解释变量, 即母亲的惩罚越严厉其孤独感越高, 父亲的温暖理解越多, 其孤独感越低。

家庭教育资源不足是影响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刘颂, 刘全礼 (2007) 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儿童的家庭教育资源在家长受教育水平、家长期望值、家庭学习氛围方面显著低于一般儿童, 学业不良儿童家长提供的学业支持存在不同于一般儿童的特点。

3. 学校与社会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方面:教师对待学业不良学生的态度和给予的支持, 学校同学关系、班级氛围等影响其心理与行为问题。社会因素方面, 社会支持、同伴团体特征等影响其心理与行为问题。社会支持是学业不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 它包含学生从父母亲、教育工作者、朋友等处获得的支持力量。社会支持的力度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发展会产生影响。葛娟 (2011) 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学生在获得父母亲、教师和同性朋友的总体社会支持上均少于普通学生, 且学业不良学生对异性朋友支持的需求高于对父母与教师。另外, 同伴群体的特征也会影响学业不良学生的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产生。

四、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学业不良青少年的干预, 目前大致有两类干预模式:医学-心理教育结合干预模式和只进行心理教育的干预模式。

国内主要的青少年心理教育干预策略为:心理健康检测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心理辅导、家庭干预和学校干预等。

学校教育中, 教育者应关注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并开展相关的干预。对于源于家庭因素的心理问题, 家校合作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干预形式。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等形式, 使家长了解和体会到健康的家庭功能对于教育和矫正学业不良学生的重要价值;并且学校也可针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家长举行关于学生问题的特点、成因及干预策略方面的讲座, 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积极改善学业不良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 改进学业不良学生家庭环境中的社会性发展状况, 也可开设关于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讲座与家长交流会。对于社会适应不良的学业不良学生, 应引导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技巧, 并为他们提供应用这些社交礼仪的机会和场所, 以发展其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结交朋友并维持友谊的能力;且可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业不良学生的同伴接纳积极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应对学业不良学生予以积极关注, 学习运用班级气氛、班级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来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各类问题进行教育干预。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认识到积极乐观对待学业不良学生对此类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有效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同伴关系, 特别是引导学业不良学生发展积极的同伴关系, 增强社会交往技能。

针对学业不良儿童的严重心理问题, 也可以开展相关的个体与团体辅导。关于心理辅导进行干预方面, 戴育红等 (2004) 研究发现, 小组辅导活动是帮助学业不良学生提高学习适应性和学习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普通学校宜采用个体干预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 实行朋辈帮扶、学校教育、家庭辅助、社会支持的多层面结合, 形成教育与预防同时并进的三级防御系统。

五、关于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反思

综上所述, 研究者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探索在逐步深入, 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相关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研究的特点。然而, 目前,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实证研究非常欠缺, 对于学业不良学生的发展性研究不足。

从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来讲, 目前的大多研究是揭示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现状, 静态研究成果较多, 而相关的动态干预研究成果较少, 然而对于这类群体来讲更需要的是干预研究成果来指导教育实践。

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 目前对学业不良青少年的各类问题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是定性的调查法, 然而, 每一种教育现象的发生都有具体的教育情景, 学业不良学生都有独特的教育生活实践, 因此质性的研究方法, 特别是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对学业不良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其心理问题的干预研究更容易解决实际问题, 这将是将来研究的新的方法学取向。

参考文献

[1]孙红梅, 姚本先.1999—2009年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J].中国校医.2011 (25) .

[2]俞国良, 辛自强, 罗晓路.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0 (01) .

[3]程黎, 胡永涛, 毛莉丽.10-12岁学业优秀与学业不良高智商儿童非智力因素的比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 (06) .

[4]刘爱书, 陈力.儿童P300与行为问题和智力不平衡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4 (27) .

[5]蒋航英.学业优秀者和学业不良者的倒摄抑制比较——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角度[J].心理科学.2011 (34) .

[6]谷长芬, 王雁, 曹雁.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9 (104) .

[7]刘颂, 刘全礼.学业不良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 (84) .

[8]葛娟.学业不良儿童与普通儿童社会支持的对比研究.毕节学院学报.2011 (29) .

[9]刘小天.学业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障碍与教育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6 (11) .

青少年心理问题 第11篇

互联网为学生学习和获得信息开辟了新渠道,为他们的交往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工具。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还不十分成熟,对社会现象缺乏客观的评价,对自身的控制能力不够,加上社会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增大,致使一些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1]。

一、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随着网络在全社会的普及,一些青少年学生出现了各种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网络世界的轻松与现实的焦虑并存:学生们在网络世界里感到轻松和骄傲,尽情地体会网络世界的美好和充实。一旦回到现实世界,他们顿时感到焦虑,对未来充满困惑。(2)网络世界的热情与现实的冷漠并存:学生们在网络世界里对社会公共事件非常关心,对不满实事极度愤慨,但往往忽略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据一些教师反映,少数沉迷网络的学生关心社会却往往漠视身边的冷暖,尊重社会美德和公益却经常在校园里恣意放肆,热衷约会网友却对参与集体活动热情不高[2]。(3)网络世界的自信与现实的自卑:网络世界里,一些学生尽情体验游戏带来的成功快感,产生盲目的自信,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社会价值,对现实社会缺乏应有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又倍感失落,找不到让自己真正快乐的事情,学习受挫,友情受挫,产生自卑情绪。(4)网络世界的温暖与现实的孤独:学生们在缤纷多彩的网络世界里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敢爱敢恨,有自己的交际圈。网络成了他们的情感驿站,可以体验友情,体会感动甚至是懵懂的爱情。可是,一旦离开网络回到现实的校园生活,他们变得孤独和沉默,觉得身边没有可信赖的朋友,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5)网络世界的自由与现实的约束: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以多种不同的身份与不同的人交往,可以肆无忌惮地对任何人进行评价甚至是人身攻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与交往自由。但是,回到现实世界,人们受到各种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他们徘徊在网络与现实世界之间,充满了矛盾与困惑,导致人格障碍或者交往障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二、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体系尚不稳定

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接受的教育是纯粹的应试教育,他们的人格发展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人格独立性较差,我国青少年生活上几乎完全依赖父母,与之相应的思想成熟性也比较滞后。其次,社会性发展明显滞后,小学到中学的封闭式教育,使学生们没有机会深刻地体验社会,只是不谙世事的学子。第三,缺乏开拓与创新精神,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注重传承,而忽视创新,使学生们的从众心理加重。第四,对理想的困惑,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面对经济和文化的多元化,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思考,没有具体的理想。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没有培养学生们如何掌控自己的自由时间和培养积极的爱好;关于人生价值取向的教育也严重缺失,学生们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对于人生的真正价值,对于是非问题的独特看法,缺乏思考。面对现实世界的压力和无奈,没有解决的动力,只会妥协和抱怨[3]。

2.转型期社会的现实压力使学生倍感焦虑

学生们坦言:我是焦虑的,学习、成才压力让我倍感无奈;而在网络的世界里,我是轻松而骄傲的,我可以寻求到作为成功者的快乐和成就感。网络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们暂时忘却压力和烦恼,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获得心理满足。沉迷网络游戏的人无非是想在网游世界中体会在现实社会中没有的成就感,也可以说是用游戏快感来平衡现实生活中自身的不足,或者是去追求现实生活无法实现的理想。但是,人终究不能完全脱离现实而存在,当网络游戏的成功不能真正解决现实的无奈,学生们就陷入了长久的矛盾和困惑[4]。

3.热衷网络生活,使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网络世界的特征显而易见,最大的特点是其隐蔽性。网络人士可以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网络论坛里,他们可以高谈阔论,对任何事情评头论足,对任何人加以品评,甚至人身攻击。在交友网站里,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人交往,尽情表达自己的热情。学生们由于人格发展尚不成熟,极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迷失方向,搞不清网络与现实的区别,造成严重的人格问题。由于缺乏现实交往的体验,不懂基本的人际交往常识,在现实世界里屡屡碰壁,更加重了他们对现实的逃避,造成更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

4.社会道德滑坡使学生感到现实的冷漠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食品安全问题时感叹道,中国“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显然,我国的公民道德体系已经到了亟待重新建设的关键时刻。校园里的不公平竞争也十分普遍,家长不给老师送礼,就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得不到公平的待遇。面对道德滑坡,有着青春热血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选择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而是选择了可以自由发表见解的网络发泄心中的不满。

5.我国青少年学习和成才压力巨大

众所周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在学校每天学习超过七小时,回到家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特长班。一个孩子竟然发出这样的感叹:爸妈告诉我考上重点中学就好了,等我考上了,又说,等考上重点高中就好了,上了高中又说,等考上大学就好了,可是,看看那些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我不知道自己努力的价值是什么。学生们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不管他们爱不爱学习钢琴,家长都要求他们成为小郎朗,结果,多少孩子失去了美丽的童年。他们一旦接触网络,会觉得那才是他们真正放松的天地。

三、解决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感教育

学校不应把学习成绩放在唯一重要的位置,应重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积极思考现实事物的价值,学会对社会现象的独立评价,逐渐建立积极、客观的评价体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既充分发挥了自身特长,又得到了锻炼。学生在这种准社会环境里不仅丰富了课余文体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铺平了从学生到从事劳动创造的社会成员之间的道路[5]。

2.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当代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建设者,无疑应该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积淀,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是历史赋予当代青少年学生的重要责任[6]。一些学者提出,要让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丰富。因此,我们应该为他们多提供一些有底蕴的书,多提供一些练“底气”的精神产品。学校应该多举办类似“文化节”的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拉回到书本中。

3.鼓励学生参加现实人际交流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他们在整个漫长生活道路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人际交往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者应根据人际交往的特点分步骤、按计划,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现实成功的交往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减少通过网络获得满足的需求。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善人格、开发智力、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坚持从广大师生的利益出发,做到以人为本,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温暖、平等、积极进取的校园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李颖,罗剑等.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调查报告.探索,2010(179-180).

[2] 祝军.网络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影响及其引导策略.天中学刊,2011(4).

[3] 刘景林.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2).

[4] 张亿权,胡井军.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

[5] 陈海龙.试析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心理健康,2007(6).

[6] 张向站.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7]李建华.互联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冲击及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阿拉伯国家青少年心理成长问题探析 第12篇

关键词:阿拉伯国家,青少年,心理成长

一、阿拉伯国家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社会背景

1. 阿拉伯国家的概况。

阿拉伯国家一般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有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阿拉伯国家分别是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伊拉克、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索马里、吉布堤、毛里塔尼亚、科摩罗群岛等22个地处亚非北非的国家,总面积约1400多万平方公里。在这22个阿拉伯国家中,既有以盛产石油闻名世界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国家,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埃及、叙利亚等,更有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伊拉克、黎巴嫩等。今天的阿拉伯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社会,居住着若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和不同习俗的群体,但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两个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现象。

阿拉伯国家人口总数约1.5亿。其中青少年所占比重为最大,差不多一半的人口为低于15岁的青少年。(1)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学生的“过渡时期”,或称“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 影响阿拉伯国家青少年心理成长的主要因素。

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尽管各有特点,但是22个国家表现出诸多共性,这些共性对于阿拉伯国家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其心理成长及其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1)宗教色彩浓厚的社会环境。阿拉伯国家中的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是一入世而非出世的宗教,它影

参考文献:

[1]黄楠森.人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高兆明.道德生活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4]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6]魏长岭.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响着阿拉伯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对宗教经典教义进行断章取义的理解方式,必会导致走向歧途。因此,阿拉伯国家较浓的宗教气氛对其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男性占主导的家庭关系。家是社会的缩形,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同家庭成员,家庭关系直接影响了其青少年成员的成长。希沙姆·沙尔比博士在其著作《阿拉伯社会研究绪论》中指出:阿拉伯社会的家庭中,父亲是一家之主,儿子应继承父亲的权威,要为家庭牺牲。母亲主要承担操持家务的工作,女儿是家庭负担。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阿拉伯社会中男女有别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家庭中的男性却承认女性在家庭关系中的明显作用。(2)尽管自20世纪中期以来,阿拉伯社会女性地位已有显著提高,但在社会中长期的男性主导地位对阿拉伯国家男女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

(3)传统与现代化的二元对立与统一。阿拉伯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其传统积淀十分深厚,“以‘认一论’为核心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宣扬‘敬主顺圣’、‘和平中正’的人文精神和‘敬主爱人’、‘乐善好施’、‘劝善戒恶’、‘诚实坚韧’等伦理思想”。(3)然而,自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开始,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便对阿拉伯国家实行了长期的托管、殖民统治,这期间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冲击。进入20世纪,当阿拉伯各国相继争取独立之时,又面临着稳定社会、发展自身,应对全球化及现代化的挑战。阿拉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也必然受到传统与现代化这一矛盾的影响,而如何理解自身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为影响阿拉伯国家青少年心理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4)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纵观阿拉伯世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比比皆是:阿以冲突的前线巴勒斯坦,教派冲突激化的伊拉克、黎巴嫩,内部冲突不断的苏丹、索马里、科摩罗,受美国制裁的利比亚、叙利亚,就算是在相对较稳定的沙特阿拉伯、埃及、约旦等国,也都先后遭受过恐怖组织的袭击。战争、动乱在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过程中留下一道抹不去的阴影。

二、阿拉伯国家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特点

从上文提出的影响阿拉伯国家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原因中,不难发现,阿拉伯国家青少年在其心理成长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类问题:

1. 逆反心理日益严重。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说他们特殊是因为青少年正处于由未成年到成年的转化过渡时期,他们的思想、行为已由幼年的依赖心理变得相对独立、成熟。但是青少年毕竟缺乏社会经验,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模仿、独断、逆反心理悄然而生。

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有发生,但青少年时期逆

年版.

[7]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8][日]丸山敏雄.实验伦理学大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9]魏长岭.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社会根源及其扭转.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0]张军.黑洞———当代中国失范现象批判.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反心里是最重的。这主要是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教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

青少年在体力、脑容量等生理指标方面,已接近或达到成人的水平。一种“长大了“的感觉,使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但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又相对不足,遇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这种反差易形成心理上的不适和矛盾。家长、学校、社会对青少年在青春期表现出来的那种逆反心理和追求独立的个性,未加以重视或理解,学校内许多形式主义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由于缺乏新鲜感和启发性,也常常引起学生的反感和不合作,引发并助长了逆反心理。而家长对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采取的措施就是一味地限制和束缚,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

阿拉伯国家的青少年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逆反心理现象。2005年年初,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了阿拉伯青少年未来发展研讨会,近20个阿拉伯国家的几十名政府官员、教育界专家及有关代表出席,他们讨论了阿拉伯青少年眼下遇到的问题,主流观点认为,新生的一代正在对传统文化逐渐疏远和陌生,厌学情绪、违规、违法等行为较明显(4)。

例如,阿拉伯国家的青少年中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学生上课迟到、缺勤现象较严重。在埃及、叙利亚、科威特、卡塔尔等国家,有时,学校规定开课时间过去半小时甚至一小时后,教室里的学生仍寥寥无几,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感到反感。这些课程主要集中在经典文学、语言语法等。进而引发了令阿拉伯教育界担忧的另一个问题,即经典作品受青少年冷落,阿拉伯语普通话普及率降低。埃及知名作家、198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作品,被阿拉伯青少年认为已经过时、作品年代过于久远。另一方面,阿拉伯语分为普通话和方言两类,普通话被认为是《古兰经》的语言,是标准的阿拉伯语。然而,一部分阿拉伯青少年厌学普通话,觉得方言更简单,导致马格里布地区(利比亚、毛里塔尼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的阿拉伯中学生同海湾国家(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阿曼、科威特)的阿拉伯中学生交流时使用方言导致相互听不明白,交流失败,尽管他们说的都是“阿拉伯语”。

2. 盲目崇拜西方。

瑞士日内瓦大学,阿拉伯—伊斯兰研究教授法伊兹·阿希玛维博士在一次访问中说:“生活在欧洲国家、处于青春期的穆斯林青少年,他们大多数比他们在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中的同龄穆斯林青少年更严格地坚守伊斯兰,最好的例子是,当我到埃及访问时,我对埃及的青少年穆斯林盲从所有西方传统,以及他们对西方时髦新款服装等事物的追求着实让我大吃一惊。”(5)固然法伊兹博士的话语中略有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如今,在阿拉伯诸多国家中,青少年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以至出现了“西方的一切都比本国好”的不正确思想。阿拉伯国家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如何在保持民族传统的同时建设现代化,不仅是阿拉伯青少年面临的挑战,更是阿拉伯社会、阿拉伯民族面临的挑战。而在科威特、阿联酋这些受欧美经济、文化影响较深的阿拉伯国家,其很多青少年都是从西方国家留学回国的学生,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份一直处于一个很模糊的状态,对于自己的归属感也感到彷徨与迷茫,以至于他们盲目崇拜西方的物质文化。

3. 自满或自卑情绪。

阿拉伯社会中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也深深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男性青少年心理成长过程中,会受到父亲、兄弟的影响,易产生自满自大的情绪。而女性青少年则会受到母亲、姐妹的影响,易产生自卑情绪。我们经常说,阅读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其社会情况、文化背景。因此,阅读阿拉伯民族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它们或多或少地反应了阿拉伯国家确实存在青少年自满或自卑情绪这一现象。例如,在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三部曲》中,大儿子亚辛盲目崇拜其父的不良生活作风,以效仿父亲的所作所为为荣,十分自大;而家中的女子则因受母亲的影响,在家操持家务,甚至连吃饭都是等家中的男性用餐完毕后才敢坐上桌台。诸如此类的描写在诸多阿拉伯国家的小说中均有体现,如阿尔及利亚阿哈拉姆·穆斯塔哈尼的《肉体的记忆》、叙利亚海达尔·海达尔的《海藻宴》等,在此不再赘述。

4. 极端主义。

进入20世纪后半叶,阿拉伯国家的极端主义开始滋生,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开始抬头,这一现象现已经逐渐出现在阿拉伯部分国家青少年中间。由于民族、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阿拉伯部分国家或地区局势较不稳定。导致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武装人员年龄出现低龄化现象,如伊拉克的民兵组织、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以及苏丹南部、索马里等地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保障,使得极端主义,甚至恐怖主义在他们中间生根发芽,这一部分青少年并未能很好地理解宗教经典的原意,而是断章取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暴力将有可能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渗透到阿拉伯国家少数青少年的观念之中,把使用暴力看作理所当然的事,甚至崇尚暴力,他们中的部分人认为,武力能代表一切,武力能解决一切,学会了用“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方法,用极端的方式解决一切矛盾冲突。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青少年人性异化,人格上的不健全,形成了暴戾凶残的个性,丧失了行为的自控能力。

三、阿拉伯国家对青少年心理成长问题采取的措施

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有潜力、最有作为的群体,是社会发展最有生气的动力,他们的道德状况敏锐地反映着社会伦理的发展方向。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心理能否健康成长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决定了国家未来发展的动脉。

阿拉伯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应正确引导青少年理解宗教经典,需要引导他们看到本民族优秀的传统,也应善于吸收西方文明中适应本民族发展的精华,应淡化阿拉伯人的好斗尚武精神、部落偏执情绪(6)。要有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不应傲视西方文明,因为这会导致盲目排外。(7)应教育青少年要较好地处理传统与改革的关系,“打破传统并不意味着割裂与阿拉伯过去、传统的关系,而是意味着以其自身的工具超越过去,在打破传统的过程中,应当强调,真理并不存在于头脑中,而在于实践中。真正有活力的实践,是通向改变世界道路的实践,正确的理论是旨在改变的实践意识”。(8)

近年来,阿拉伯国家各界对青少年心理成长越发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建立文化中心。

代表有位于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阿布·扎比文化中心,位于突尼斯的阿拉伯教科文组织总部等。这些文化中心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一系列影音资料,如阿布·扎比文化中心将一系列阿拉伯及世界各国经典文学作品制作成阿拉伯普通话有声书,低价或免费提供给青少年,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缓解他们的厌学心理,引导他们正确学习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2. 加强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谢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殿下强调:“和平共处”的思想,提出要引导阿拉伯人民,尤其是青年和儿童意识到“尊重他人的宗教和信仰,这样他人才能尊重我们的宗教和信仰,我们肩头的责任要求我们向他人展示一幅关于我们宗教的美丽图画,通过我们与他人的接触及和平、安宁、互动的友好共处,来达到人类发展的共同需要。”(9)穆罕默德殿下的这番话也道出了阿拉伯国家现今的一个现状,即强调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宣扬的“敬主顺圣”、“和平中正”的人文精神和“敬主爱人”、“乐善好施”、“劝善戒恶”、“诚实坚韧”等伦理思想,在各级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更好地引导阿拉伯青少年理解本民族文化、宗教及社会。同时强调塑造和提升教师人格,以身作则。此外,阿拉伯各国正在逐步提高妇女地位,妇女参加社会各项工作,开始同男子享有同样的权利。这不仅有助于男女青少年增强男女平等的意识,也对减少自满或自卑情绪起到一定作用。

3. 强化媒体的作用。

阿拉伯国家媒体发展速度较快,卫星电视普及较广。因此,阿拉伯国家通过强化媒体的作用,用青少年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手段来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无论是在电视台、电台还是报纸、网络等媒体手段,都开设有关青少年的节目,如

高职护理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袁海华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

摘要:本文从高职护生的特点、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高职护生生命教育科普内容和意义共三方面探讨了在卫生类高职校教育中科普与生命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学校生命教育科普高职护生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大地震,广大学生从电视画面、报刊上亲眼目睹震区灾民肢体伤残及生命断送的场景,激起了他们对自己生命意义与价值观的深度反省,许多人似乎突然醒悟到了珍惜生命、关爱生命、认真生活的意义。这样的心理转变,正是一个护理人员成长教育的必经过程。

叶澜教授说:“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学校教育如果无视人的存在,失去生命的载体,只能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教育,它帮助人们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实践天地人我共融、共生的和谐关系。科普教育是一种非干预性、非强制性的渗透式教育手段。在卫生类高职校教育中将科普教育与生命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专门开设半岛儿童台,全部节目均使用阿拉伯语普通话制作,以提高青少年学习普通话的兴趣。突尼斯电视台开设“儿童与社会”节目,邀请青少年做嘉宾,同主持人一起探讨年轻一代最关心的话题或问题。在伦敦出版的《生活报》(阿联酋投资,用阿拉伯语出版),科威特“海湾之声”电台等都专设有关青少年成长的栏目。

4. 开设心理咨询服务。

部分阿拉伯国家,如科威特、巴林、约旦、突尼斯、卡塔尔、埃及等,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聘请该领域的专家定期给青少年学生授课,学生也可以匿名向专家求诊。

四、结语

青少年心理成长已成为阿拉伯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有潜力、最有作为的群体,是社会发展最有生气的动力,他们的道德状况敏锐地反映着社会伦理的发展方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必需品。当然,阿拉伯国家中也存在诸多因素,限制了其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发展。

但总的来说,阿拉伯社会已开始意识到只有在社会上全面形成关心和支持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良好风气,消除种种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才能更好地帮助其青少年积极成长。阿拉伯社会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同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取得了一定成绩。而我们通过了解其他民族、社会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特点及其原因,借鉴其优秀经验也有助于更好地发展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事业。

注释:

(1)阿拉伯国家联盟网站.www.arableague-china.org.

(2)希沙姆·沙尔比.阿拉伯社会研究序论.贝鲁特先驱出版社,1991年.

(3)吴旻雁.博士论文.中庸与调和—儒家文化与阿拉伯伊

教育结合起来,融生命教育于校园文化之中,通过科普教育的渗透作用使高职护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辩证的生死观、崇高的生命价值观、正确的健康观和公正的医疗救助观,进而使学生懂得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珍爱生命,以及尊重爱护别人的生命;让护生认识到不仅要学习医学知识与技能,还要将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在护理临床实践中履行天职,救死扶伤,维护患者生命权与健康权,也非常必要。

1. 高职护生的特点

1.1自制力差。

卫生高职校高护专业招收的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平均年龄在15岁左右,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缺乏生活锻炼,阅历不深,知识与经验不足,喜欢与人交往,却又不知如何判断是非曲直,生活中常常碰壁,遇到困难与矛盾时,好冲动,不善于冷静、从容面对,自制力较差。

1.2信赖性强。

这些学生对父母、师长的依赖性增强,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对他人漠不关心,在处理护患关系时常不能理解患者的痛苦,与患者难以沟通。而自身面对挫折时承受能力低,又缺乏合理的渲泄方式,易出现心理障碍和疾病,甚至导

斯兰文化比较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藏.

(4)“拉伯青少年未来发展研讨会”.生活报.www.alhayat com,2005年1月4日.

(5)萨布希·穆贾希德.信仰、家庭保护着西方穆斯林青年

www.islamonline.net,2007年2月21日.

(6)贾比尔·阿斯福尔.反对部落偏执》,阿拉伯文化中心出版社,2001年.

(7)希沙姆·沙尔比.阿拉伯社会研究序论.贝鲁特先驱出版社,1991年.

(8)阿杜尼斯.稳定与变化.贝鲁特回归出版社,2000年.

上一篇:鲁迅与儿童下一篇:一体化机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