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2024-05-13

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精选12篇)

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第1篇

“和谐”是人与人的一种关系状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影响、融洽相处而呈现出来的关系状态, 和谐师生关系是一种充满活力而又健康的师生关系。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很多关于和谐师生关系的佳话。朱熹任教50多年, 对学生爱护有加。在学业上, 看到学生勤奋好学常常“喜见于言”, 发现学生进步迟缓又每每“忧形于色”。他教育学生, 往往“讲论活典, 商贯古今, 率至夜半” (《宋元学案》附录) 。朱熹病重时, 学生守候在他身边尽心照料, 死后弟子们悲痛万分, 纷纷去奔丧, 守新丧三年之礼。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追忆似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一书中, 描写了许多抗战时期与西南联合大学师们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景及感受并在日记里记录了一段他和同学一起找数学系陈省身教授及许宝教授打桥牌的经历, 小小的片段, 折射出了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和谐。

与上述情形相反, 新时代的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状常出现, 不和谐之音依然存在。总的来说, 新时代的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师生对抗, 关系紧张

主要表现: (1) 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 靠痛斥、记过、体罚, 甚至开除等强力来压服学生, 进而与学生发生暴力冲突。如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位教授因学生未按时上课将学生反锁在教室, 致使与学生发生肢体冲突;中山大学的某位教授经常辱骂学生, 致使学生不敢回寝室等。 (2) 个别教师在自己负责的科目给予学生不及格, 而学生在评教中给予教师差评, 影响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等。

2. 师生冷漠, 形同路人

主要表现在教师照本宣科, 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缺乏激情和爱心, 对学生缺课、迟到、睡觉等不理不睬, 课后即迅速离开。学生在课外时间几乎见不到教师, 教师也不认得自己的学生, 双方形同路人。

3. 师生博弈或互相利用

这是师生对抗和师生冷漠之间的一种变异状态, 主要表现在教师讨好学生, 对学生不严格要求, 对学生缺课、迟到、睡觉等听之任之, 甚至瞒报教务管理部门, 考试时给学生标范围、划重点, 帮助学生蒙混过关;而学生在评教中给教师优评, 帮助教师争取名不副实的荣誉。双方的博弈和互相利用直接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4. 师生形同雇佣关系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一些师德较差、资格较深的教师身上。这些教师整天忙于课题、会议或兼职, 自己的课程、辅导、监考等均由高年级学生代替, 教师给学生发放一定的工资, 学生称教师为老板, 双方类似市场上的雇佣关系。

二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当前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过程中呈现的各种问题, 有着深刻的现实根源:

1.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影响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 学生规模迅速扩大, 教师数量及质量、必要的教学设备等都没有相应地跟上, 导致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衡。大多数高校师生比在1∶15~1∶18之间, 部分高校已超过1∶20。师生比的扩大使教师与学生单独交流的精力与时间不足, 高校师生关系逐渐简化成了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 师生缺乏相对稳定的沟通时间与渠道, 沟通的量存在不足, 进而造成师生关系的冷漠化。

2. 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合理

无论是教育评价系统还是教育管理体系, 都很少将师生关系严格纳入考核、评价、管理的范畴。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机制带来的教师自身权益危机, 使得教师天天忙于科研、日日奔于课题论文, 不可避免地减少了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精力, 甚至忽略日常教学工作。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如此描述:“有些老师把育人放在次要位置, 把个人科研放在首要位置, 一上完课就匆匆忙忙赶紧走掉, 这和体制导向有关。搞科研可以拿项目、得经费、评职称, 教学、育人的指挥棒是软的, 科研的指挥棒是硬的。所以有的老师对课堂、对学生就是应付。”

3.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趋于多元化, 对教师的依赖日益下降, 教师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 进而使学生疏于同教师交流。与此同时, 高校的年年扩招加大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求学的同时兼职、实习、社会实践等, 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旁注于其他, 压缩了与教师交流的机会。

4. 师生间人文情怀的缺失

受我国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 学生对教师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敬畏, 在与教师的交流中难以做到置己身于平等地位。教师也不易放下“架子”, 完全倾听学生的声音, 这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经师”角色, 偏重课堂知识教学, 忽视对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精神及心灵层面的关注, “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 其中有些教师虽然已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 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但大多仅为点缀。至于认识范围以外的目标则更少涉及”。

三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1. 借鉴国外导师制培养模式

学分制、班建制、导师制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三大模式。15世纪, 牛津大学最早创立了高等教育导师培养模式;19世纪大学考试制度改革后, 导师制也逐渐成为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本科教学为本旨、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制度。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部分学校在本科生培养阶段, 也渐渐开始推行导师制。该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需要加以注意并进行克服。首先, 学校需要进一步明确导师的职责, 如对学生的学业问题提供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对于学生的非学业问题的积极关注, 并在学生需要时予以相应的协调;引导学生使用各种校内外有效资源等。其次, 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导师的考核, 可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或者开展访谈等方式, 对导师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再次, 学校应对教师的答疑时间有相应规定, 以便接待学生, 答疑指导。如果教师没能按规定给予学生指导、没有履行相应职责, 学生可向有关机构进行投诉, 进而确保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有效时间。最后, 发达的网络技术也可以在师生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为师生交流创建网络平台, 利用电子邮件等加强师生沟通, 增进师生感情。

2. 继承发扬我国古代书院制度,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书院制度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其注重授业解惑、学术研究与品行合一的综合培养, 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书院多建在环境清幽的泉林山石之间, 师生朝夕相处, 情谊日积月累, 亲如父子。书院中的教师多为德高望重的长者, 他们虚怀若谷, 尊重并倾听来自学生不同的声音, 注重培养学生问难和质疑的精神并积极鼓励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几千年来师生和谐的典范。

3. 还原高等教育的人本价值

人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从本质上讲, 教育首先要以尊重和发展个体生命作为其理念的基本支撑点和全部实践活动的逻辑始点, 乃至最终归宿, 既不是工具之役, 甚至也不是人才之用, 而是塑造充分光大的主体精神和意志、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写的人”。反映在师生关系上, 一方面,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平等相处;另一方面, 教师要以身作则, 以自己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及人格魅力使学生耳濡目染, 自然形成。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 “学校犹水也, 师生犹鱼也, 其行动犹游泳, 大鱼前导, 小鱼尾随, 是从游也, 从游既久, 其濡染观摩之效, 自不求而至, 不为而成”。

4. 师生共同努力促进良性互动与交往

不同的互动关系和交往模式直接影响着师生在互动交往时的感受和效果。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常常以教育上巨大不幸和失败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冲突的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跟学生交流。”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也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生活体验, 这种生活体验本身就孕育着教学相长的教育性, 对于学生人格的熏陶更是润物细无声。

但是, 交往是互动的, 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哈贝马斯认为, “人的交往行动需要至少两个具有行动和思维能力的人”。一方面, 作为求学主体的大学生应积极提高与教师沟通交往的意识和互动的能力, 虚心向老师求教。无论课堂上或课堂外, 都应积极利用所有能够交流互动的机会真诚地与老师进行讨论, 不要因为羞涩或其他原因随意放弃机会, 并在多次良性互动之后转入深层次的交流, 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 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应认识到“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努力创设平等的对话环境和对话氛围, 尊重学生, 关怀学生, 以学生为本, 促进师生和谐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丽萍、李桂茹.大学病症状:师生关系就是没关系[N].中国青年报, 2007.12.23[1]李丽萍、李桂茹.大学病症状:师生关系就是没关系[N].中国青年报, 2007.12.23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 2002 (5)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 2002 (5)

[3]潘涌.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转型[J].教育研究, 2001 (11) [3]潘涌.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转型[J].教育研究, 2001 (11)

[4]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 1999:72[4]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 1999:72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第2篇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依赖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都乐于和对方交往,在交往中彼此建立信任感,老师和学生是亲密的朋友,学生在老师面前没有畏惧感,学生敢于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灵的大门,满足了学生对爱和尊重的需要。他们不仅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的营养,而且获得了关爱。在教学中,教师表现为态度和蔼,表情亲切,语调温和;学生表现为情绪高涨,态度认真,精力集中,把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化为学习上的一股动力,能把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意见及时地反馈给教师,使教育教学活动中反馈的信息量增大。此外,师生之间还会由于有感情基础而产生共鸣效果,整个教学气氛就出现轻松、活泼和愉悦的局面,良好的气氛所激发的是轻松、愉悦、积极、热情、认真、自信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记忆更加清晰牢固、想象更加丰富广阔,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的智力、技能、体质、人格等各方面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更加认真、负责,寓教于乐。教师和学生会分享彼此的思想,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和学生达到共识、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4] 在教学中,教师会用精心设计的备课,亲切优雅的教态,生动优美的语言,准确精炼的讲评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且不断地从学生的快乐和进步中得到激励和安慰,教学思路更为敏捷,教学信息渠道更加畅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享受到师爱的温暖和师生友谊的快乐,师生间相互信任和尊重,学生视教师为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品质。学生视教师为知己,学生会向老师打开自己心灵的窗户,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心灵深处的了解和洞察,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动机和行为,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而受其教。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到进步和成长,满足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体现了教师自身的价值,从而使教师不厌其烦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五、论文结构论文结构论文结构论文结构

农村高中物理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1.对农村高中物理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识

1.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内容

1.2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和特点

1.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

1.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2.当前农村高中物理教学中师生关系现状

2.1现阶段农村高中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

2.2农村高中物理教学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2.3对当前农村高中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依据

3.1新课程理论

3.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艺术

4.1尊重学生的艺术

4.2赏识学生的艺术

4.3批评学生的艺术

4.4评价学生的艺术

5.研究的总结和展望

5.1研究的总结

5.2研究存在的问题

5.3发展和展望

给教师们的建议:教育工作者必读的教育理论书籍

2012-02-27 09:36:57| 分类: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给教师们的建议:教育工作者必读的教育理论书籍

2012-02-23 11:05 互联网

------------------

1.《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皮亚杰教育论著选》皮亚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夸美纽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3.《爱弥儿——论教育》(上、下卷)卢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4.《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裴斯泰洛齐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5.《民主主义与教育》约翰·杜威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6.《布鲁纳教育论著选》布鲁纳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7.《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巴班斯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8.多元智能

〔美〕加德纳 著 新华出版社

9.世界课程和教学新理论文库 钟启泉 张华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10.校本研究丛书 吴刚平等主编 四川教育出版社

11.教育管理前沿译丛 冯大鸣 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2.20世纪国际德育理论名著文库 魏贤超 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默认

13.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 朱小蔓 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4.中国中青年学者教育学术文库

顾明远 等编 山西教育出版社

15.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 叶澜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16.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皮连生 等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8.世界教育大系 顾明远 主编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 孟繁华 主编 海南出版社

20.我的教育理想 朱永新 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1.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著 岳麓书社

22.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人民教育》编辑部 海南出版社

23.赏识你的学生 孟繁华 主编 海南出版社

24.给教师的建议 [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5.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傅道春 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6.教育新理念丛书《师生沟通的艺术》《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教育新理念》《教育评价与测量》《教会学生思维》《现代教育技术》

袁振国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7.教育新观察丛书

吴东芳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8.教育在线文库《教育话题系列》《教育随笔系列》 朱永新 主编 苏州大学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29.李镇西教育文丛《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 李镇西 著 四川少儿出版社

30.中国特级教师文库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评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31.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 著 漓江出版社

32.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6大焦点问题 谈松华 等 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33.新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 钟启泉 等 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34.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李岚清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35.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钟启泉 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6.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 孙迎光 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7.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专家点评 崔允郭 主编 辽海出版社

38.学校管理体系与ISO9000标准 赵中建 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9.教育心理学 [苏]维果斯基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40.21世纪学校领导丛书《校长职业化释要》《校长职业化与教育创新》

王继华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4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42.学科教学建模丛书 查有梁 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43.学校管理新趋向译丛《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罗纳德.W.瑞布 著

《学校与社区关系》

唐.倍根 等著 《学校经营管理》

约翰.雷等 著

《校长论》

拉德.C.厄本恩 等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浅析新环境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第3篇

关键词:新环境;高校;师生关系构建

引言:实现师生和谐关系不仅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也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提供了有利条件。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倡导价值观念多元、传递的社会信息良莠不齐,极易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当今新媒体的社会环境之下,加强高校师生和谐关系就显得更为紧迫。

一、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一)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新环境下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造成了混乱。与此同时,新环境下的自由行和自主性也给大学生的管理监控工作增加了难度。大学学习阶段是人生中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大学生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筛取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信息。大学生在该段时期远离父母,到外求学,而高校老师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唯一长辈,理应为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保驾护航。这种保驾护航不是通过言辞说教而是建立在高校师生一种带有感情基础的关系之上。

(二)提倡良性互动的教学模式。信息化社会时代,高校里的教学过程不一定非要局限于教室;网络授课也不单仅能应用于远程教育、成人教育。新兴的授课方式虽然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更方便于大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学生发现问题想要答疑解惑便成为了大难题。因此,在探索网络媒体授课新模式的同时,探索一种让师生关系和谐互动、师生之间更加自由、愉快的双向沟通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能够激发大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校大学生不应仅仅沉迷于游戏、娱乐以及各类社交网站之中,更需善于加强自主学习、培养探索精神,利用互联网学习各方面专业知识、开拓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适度扩大社会资本。与此同时,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思考的方法与途径。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各高校纷纷建立了教学资源丰富的校园网站,以供学生学习使用。老师向学生推荐学习网站、相关数据库也已经成为专业授课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高校老师的指导作用不仅是告知或提供资源,更是通过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的交流与接触,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方法。这就需要高校师生建立一种紧密互动,以情感为基础的和谐关系。

二、新环境下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议

(一)学校层面。(1)学校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是服务的行业,因此,对高校而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为学生的和谐、全面的发展营造舒适的发展环境。(2)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在进行教师管理时,应积极的为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尊重他们的人格及科研成果,同时高校还应积极的变革旧有的管理模式,将“以教学为中心”或“以科研为中心”转变为“以培育人才为中心”,(3)高校还应积极的构建师生交流机制。师生之间感情的培育是基于彼此之间感情的沟通与交流。对于高校而言,应积极的构建畅通的交流机制,比如座谈会或者是校园论坛等多种形式来搭建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

(二)教师层面。首先,教师应摒弃“师尊生卑”的传统教育理念。互联网的出现、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知识的到来使得学生接触的事物逐渐增多,而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所表现出来快于年长一代的思维敏捷性,要求教师转变“师尊生卑”的传统教育理念,鼓励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成长。其次,还应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吾生亦有涯,而知也无涯”对于教书育人的高校教师,更应该不断的提升育人水平,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完善,以渊博的知识、良好的道德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主动的打破常规、实现教学创新,促进教学活动的和谐化,使学生不断的参与到实际的教学中来,已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学生层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要养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一要尊重教师教学成果,正视自身个性养成。学生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应克服心理障碍,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交流思想,敢于指出教师教学中所存在的错误,平等坦诚的与教师交流。二要具有严格的自律精神。在高校中,学生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家庭教育,因而教师与学校就承担起培育学生的重要任务。教师应注意学生的自律教育,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一些优势及缺点,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对于当今师生关系中存在的复杂性,学生的自律精神更利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养成。

参考文献: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探析 第4篇

一、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首先, 教学关系。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是师生在教育活动中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起的一种工作关系或组织关系。它包含师生以知识为纽带的文化共享, “教”与“学”两种行为的高度依赖和师生在规范有序的活动中实现共同创造与发展。第二, 伦理关系。师生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应履行自己道德义务的关系, 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第三, 心理关系。师生之间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心理关系或称情感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受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系。第四, 个人关系。个人关系具有更浓厚的情感特征, 师生间可以自由地实现面对面的较为深入的双向沟通。因此, 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既可以满足师生交往的需要, 又可以弥补其他关系层面的不足。

二、如何构建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力量的源泉, 是发展学生创造性和个性, 从而培养出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的必备前提。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使传授知识更为有利, 也促进了学生良好人格的发展。也正因为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关系, 不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不仅对高校培养高素质学生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同样也会影响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此外,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师生心理健康。从教师来说,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精细的、刻苦的精神劳动, 需要教师长期、紧张的劳动, 并且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 教师就会产生忧郁、消沉、焦虑、烦躁的情绪。从学生来说, 他们具有思维活跃、积极向上的特点, 师生间保持着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生就会自尊自信, 心情就会轻松愉快, 心理也就能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需要教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 具体而言,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念。

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 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 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着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这一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同时, 师生关系反映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特性和时代特点, 对综合性大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起的作用日趋明显。良好的师生关系将是师生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 是促进师生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 能为高校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越的环境, 对教育的良性循环和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新形势下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首要的对策是通过学习教育,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使广大师生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确立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和谐师生关系理念, 并自觉地把这种理念变为实际行动, 共同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作出贡献。

2、培育优秀的高校教师文化。

高校教师文化是指长期处于一定高校文化氛围中的高校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价值理念、角色认同等精神因素以及在这种精神因素长期支配下形成的行为模式。作为支配高校教师行为方式的深层精神因素, 高校教师文化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优秀的高校教师文化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的发展, 促进高校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生观、幸福观, 并逐步树立起教师职业的尊严感和快乐感, 最终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涵的终极关怀意识。

3、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为和谐师生关系建立创造外部环境。

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离不开生机勃勃的和谐人文环境。大学管理者在管理师生生活、工作、学习的同时, 还应为师生交往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需要一种自由民主的环境, 需要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的氛围。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是师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基础, 是促进师生之间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只有增强自由民主的观念, 才一能从根本上改善师生关系, 从而形成师生真诚合作和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行为习惯。也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基础上的交往, 教师才能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觉认同, 学生才能有思想、有意识、有尊严、有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学习。

4、加强师德建设, 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市场经济体制下, 各方面因素对高校教师的冲击在所难免, 高校教师自身也应自觉加强师德建设, 以满腔的工作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 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做一个新时期条件下合格的高校教师。首先, 高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理念。教育劳动是一种传播文化知识、开发人类智力、培养人的品德、塑造人类心灵的特殊劳动, 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才能无私奉献地去实践教书育人的理念和信仰。其次, 高校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渊博的专业知识。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在教育过程中尽职尽责, 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综上所述,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重心, 处理好高校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 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好的发挥高校育人育才的职能,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所谓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 以“教”与“学”为载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如何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刘广东.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和谐的师生关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2]邵晓枫, 廖其发.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10)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5篇

现在的不少中学生,无论是学习素质或是心理素质都普遍较差,厌学情绪也较为严重,其思想品质不纯,行为不端,他们的言行举止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针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不能只注重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教的是教他们如何去做人。

一、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过去,教师一直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主宰一切、是学术的象征和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因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但随着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比过去已日益强烈;随着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的今天,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早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原来那些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到强烈的冲击。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教育全过程已是师生双方的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从内心深处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倍受父母的溺爱、宠爱,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我们应及时有效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去引导他们,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心与他们相交,真正从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流、沟通。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们,作他们的良好师益友。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经常鼓励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从了解、掌握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入手,深入到学生中,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及家长对学生的态度,对学校的要求。只要我们与学生相互沟通,真正做学生良师益友,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取得成功。

三掌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1、要热爱、关心、帮助学生,真正做他们的引路人。“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2、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平时一定要多给学生鼓励和尊重,且我认为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对学生要有研究、了解,做到多观察。

4、让学生真正当家作主、做学习的主人。

5、善于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一般而言,师生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

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师生关系;和谐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48-03

近几年来高校师生关系出现渐行渐远的趋势,甚至师生冲突事件屡有发生,使师生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特点的需要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培养良好思想、道德修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启学生心灵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因此这门课具有更加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更多地强调的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与学生形成平等、和谐、友好的关系,学生才能接受教师所传达的理念。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大学生往往会面对种种问题与困惑,如学业与就业的压力、经济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和爱情与性的困惑,等等,这些困惑、迷茫、苦闷、焦虑、失望情绪非常需要有人给他们疏导与化解。思想政治课教学决不是空洞的大道理和照本宣科,而是解决大学生成长道路上遭遇的理论问题、实际问题。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学生也必须相信教师,这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

随着电脑与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增加,接受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要强于教师,而且青年人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充满活力,这些都是为师者可以汲取的财富。思想政治课教师有必要与大学生多接触,从他们那里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外,还要对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当学生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帮助他们分析挫折和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给予真诚的帮助和温馨的抚慰,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关怀,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还使他们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承担责任和义务,学会以一颗博爱之心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对待我们生存的环境,进而使全社会充满和谐与友好。

二、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

1.从学生方面来讲

(1)学生付费接受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影响着大学生对新时期师生关系的认识和对教育者的认同。付费接受教育的现实,使不少学生认为师生之间就是赤裸裸的利益和金钱关系,教育成为赚钱的机器,这使得教育的性质和教育心理发生变化,学生觉得自己是花钱换取知识,这种交易性质的想法使得传统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道观念受到冲击,师生观念日渐淡漠。

(2)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质疑,对思想政治课教师产生疏远感。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乏信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授的价值观产生质疑,进而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政治课教学的效果。

(3)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缺憾弱化了他们与教师接触的主观能动性。当今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人生成长历程普遍比较平坦顺利,缺少主动求助他人的习惯,甚至积淀了一些难以自我意识到的孤傲与娇气,这种惯性颇不利于他们主动与教师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学校和教师过于挑剔,平时不努力学习,不服从管理,考试结果不理想时不从自身找原因,却将责任推卸给学校和教师。也有个别学生有自卑心理,他们封闭自我,不愿与别人交流,教师很难与其沟通。

2.从教师方面来讲

(1)部分教师观念陈旧,与学生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我国高等教育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仍有部分教师热衷于“尽心训导”,“竭力传授”,以知识的传授者和答案给予者的身份出现,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书本知识的教与学上,与学生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在教育过程中居高临下,将学生置于绝对被支配和被管理的地位,从而抹煞了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严重阻碍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2)有的教师素质不高,损害了自身形象。高校教师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其中不乏优秀分子,堪称模范。但在发展着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伴随着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对社会的影响,也影响着高校不少教师,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悄然出现偏斜,教学工作态度不佳,职业道德较差,管理不够公正,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给师生关系蒙上阴影。

另一方面,大学校园里网络环境发展较好,信息高速公路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补充,学生从教学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降低。而教师因为种种原因,在电脑应用、网络信息的获取上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学生,导致学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人格魅力产生怀疑,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使得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出现某种程度的疏远。

3从学校方面来讲

(1)学校的激励制度使多数教师不愿意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中去。当前高校对教师的管理是把教学与科研放在首位,教师考核与评价都与教学、科研挂钩,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则没有硬性指标和激励制度,这种利益回报机制导致教师不愿意长期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2)多校区校园格局和新的大学城的建立减少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这些年来,各地高校普遍形成多校区校园格局或是建立新的大学城,使更多教师远离教学区,每天匆匆来去,师生双方交往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减少,这自然会明显减少教师接触交往学生的机会,也会大大减少学生平时登门拜访教师的机会。

(3)师资配备比例偏低,教师无暇顾及与学生的交流。全国高校近年来的扩招速度不断加快,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在大学教育从昔日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时候,高校的师资力量建设显得滞后,师生比例失调,教师由于日常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暇顾及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属公共课,为节省师资力量,一般采取合班上课,一个教学班往往都有一、二百人,一

nlc202309010353

个教师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往往一个学期下来也叫不上几个学生的名字,更谈不上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思想、智力与个性等情况了。这样,就使师生之间建立密切和睦的关系异常艰难。

三、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既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经之路,更是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成长成才的关键。师生双方应共同努力,努力提高各自的素质、能力,并运用各种策略来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转变思想观念,共同提高认识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确立正确的观念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现代教育理念主张“以人为本”,即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把人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切以有利于学生成长、服务于学生成才为目的。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继承与创新、信仰与探索、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生也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要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它是倾注了教师大量的心血、精力以及情感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学生的尊敬和爱慕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教学以及与学生交往的热情。只有构建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中,全面地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得到全面、健康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2.建立交流平台,拓展交流渠道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因此应更多地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创造师生联系的途径,尽可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时间,丰富交往的形式或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如打破一讲到底、满堂灌的做法,在课堂上穿插运用一些问答法、讨论法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主动与学生交谈或积极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弥补课堂中的有限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还可以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聊天、网络日志或校园BBS等进行。师生之间也可以定期举行学术沙龙或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见面会,以拉近相互的距离。

3.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素质由“德”和“才”两方面构成。“德”即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师要使师生关系和谐,就必须通过自己高尚的品格、崇高的理想、无私的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心态、严谨的治学态度,教育和影响学生,有了良好的师德才能做学生的表率,才能使学生由衷地信服。有了良好的师德教师就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学生身上,学生就会打开内心世界,师生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就改善了。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做一个真正让学生肃然起敬的人。“才”即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当前,科学文化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教师如再年复一年地照本宣科、孤陋寡闻,就很难被学生认可。因此教师要广泛涉猎、开阔视野,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青年人往往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尤其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掌握的信息可能超过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敢于放下架子,虚心向学生学习,博采众长,利用学生的每一个可学因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敢于接受学生批评,以谦虚的美德赢得学生的尊敬。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从而增加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

4.改革考核机制,加强教育引导

过去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科研成果和教学工作量,而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则没有纳入到教师评价中去。其实,从大学教育的高要求来看,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是必要的而且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学术最前沿的内容。但是,大学毕竟不是科研所,它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塑造人格的过程,它在培养人的智能的同时,更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校应转变旧的教师管理模式,使教师从“凭论文升职”中解放出来,将心思才智集中到推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上来。

浅谈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第7篇

师生关系是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连接。它不仅是教学关系, 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是平等社会中人的联系。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则是心理关系, 其实质是师生个体之间的情感是否融洽、个性是否冲突、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理想的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使彼此感到愉悦、相互吸引的融洽、和睦关系。但目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仍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方面。

2009年11月笔者从河北大学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180份, 回收165份, 剔除填答不完整以及明显填答不认真的问卷后, 得有效问卷150份, 有效回收率83%, 符合统计分析的要求。有效回收的问卷中, 男生占36.7%, 女生占63.3%;文科学生占34.4%, 理科占50%, 工科占15.6%;大一学生占33.3%, 大二学生占23.3%, 大三学生占18.9%, 大四学生占24.4%, 与实际的性别、专业和年级比例接近。通过调查结果, 对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如下归纳:

1、师生社会关系:淡漠

2009年11月笔者从河北大学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 只有30%的学生选择“老师会积极帮助”, 46%的学生认为“老师会随便问候一下”, 而34%的学生则认为“老师会漠然视之”。而对于老师的角色, 有18.9%的学生选择了“家长”, 27.8%的同学选择了“朋友”, 还有18.8%的同学选择“老板”, 对于其他角色的就有32.2%的同学选择, 他们认为教师对于他们来说, 只是一个陌生人或是一个不相关的人。可见师生之间的关系仍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来改善。

2、师生教学关系:僵化

目前我国大学的教学常常是一种冷冰冰的知识传授。教师上课来, 下课即走, 课堂上教师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 平淡地讲解, 忽略学生的课堂反应。而学生则大部分埋头盯着课本, 看似在认真听讲, 但听进去了多少, 懂了多少就不得而知了。对课堂上的内容有了疑问, 也不会主动提出。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互动, 课堂教学也成为一种形式。

3、师生心理关系:生疏

从调查结果来看,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不密切, 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多, 且交往主要集中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在对当前师生关系的总体评价上, 有68.3%的学生认为和老师的关系一般, 19.8%的学生认为和老师的关系淡漠。课堂之外, 学生偶有和教师联系的机会, 也是向教师请教专业方面的知识, 有关个人生活或思想上的问题, 很少和教师交流, 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了解也不够充分和全面。许多教师一个学期下来认不得几个学生。在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分析后得出, 有高达75.4%的学生承认和老师沟通交流情况一般或很少交流, 还有17.8%的学生看到老师会紧张, 52.2%的学生认为见不见到老师无所谓。这说明, 大学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在拉大。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建议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念下, 讲求“师道尊严”, 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拥有绝对的权威, 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观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面对教师唯唯诺诺, 不敢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自主性和潜能受到压制。在调查中, 有41.1%的学生希望能够与教师平等对话。所以,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把学生视为与其具有平等地位和意义的“人”。此外, 要改变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还要注意平时与学生多接触、多沟通, 除了关心学业, 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个性发展。

2、学生要尊重和理解教师, 主动与教师交流沟通。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双方相互影响。课堂上, 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反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 更能增加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课堂之外, 师生之间的交往越多越有利于其相互沟通和了解, 也就越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 学生应积极主动与教师联系沟通, 不管是思想上的困惑、学习上的疑问还是生活上的困难, 都可以向教师请教, 以得到指导和帮助。

3、学校要高度重视, 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学校责任重大, 应建立引导机制和奖惩机制, 将教师课堂教学、课外指导等要求规范化、量化, 作为教师评价的考核指标;建立教师定期为学生答疑、与学生互相联系制度, 打破师生仅在课堂上见面的局限性, 扩展师生交往渠道, 促进师生思想上的沟通与认同。

参考文献

浅谈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第8篇

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和谐型, 能够真正体现尊师重教、教学相长;二是亚和谐型, 表现为课堂师生关系、学期师生关系及校园师生关系三种, 基本体现了正常的师生关系, 但仍存在某些不足;三是不和谐型, 师生关系对立或若即若离, 与尊师重教相去甚远。在目前高校中, 师生关系处于亚和谐型的是大多数, 不和谐型应属少数。对影响师生关系的反常现象绝不能忽视, 例如国内某名校著名教授因阻止学生在课堂上离去而与女学生发生了语言及肢体冲突, 另一高校的教师在博客上撰文公然支持该学生行为。学生逃课、考试及毕业论文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 如选学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课程的两个北大学生因课程论文抄袭被该教授公开揭露。在教师方面, 有多年用自己裸体进行面授教学的“创新者”, 有剽窃他人成果的博士生导师, 上述现象的存在, 说明高校师生中某些人的表现丧失了其社会角色的本质形象, 这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现象原因探析

此乃论者探讨较多的问题, 主要原因有:一是教师自我中心型, 即东方传统型。旨在维护师道尊严, 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宰的地位, 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学生处于受支配的地位, 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和民主气氛,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二是学生自由放任型。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有责任, 少数教师为了换取学生评教的高分, 以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为幌子, 过分地迁就和迎合学生, 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学生从教师那里不能满足求知的欲望, 也得不到应有的纪律约束, 从对教师失望到厌倦学习, 再到对自己放纵。这种教风使学生滋长了不求真知的学风, 使纯洁的师生关系庸俗化。三是利益交易型。即师生关系受到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如在考试时师生共同作弊, 学生得高分, 教师获好评, 师生共同得利。曾有学生推举代表向任课教师集体行贿, 命题教师以泄题和无原则给高分作为回报, 东窗事发后该教师受到了刑事惩处。考试前找关系门路活动命题教师, 已成为一部分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考试过关的“窍门”。这种现象的存在, 说明有的教师缺乏自律, 给作弊的学生大开方便之门。四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 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 师生之间在知识占有量、前瞻性上的差距正在缩小, 传统的高校师生关系已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五是高校教师的压力增大, 除过社会大环境的压力, 诸如高校全员聘任制对教师岗位教学、科研多方面的硬性量化考核, 教师要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已精疲力竭, 无暇他顾, 还有学生给教师打分, 使教师在开展教学和对学生的管理中有所顾忌, 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这些无疑都会妨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建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学校的根本。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 是和谐社会在高校中的缩影。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不仅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 更有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建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措施及设想论者多有探讨, 拙以为指导思想是所行措施或制度重在结合本校实际, 有较强的针对性, 科学的目标要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 适时进行调整, 使之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还应强调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 不急功近利。具体思路是, 首先要建立和谐的高校校园氛围, 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奠定环境基础。在此基础上, 建立并认真落实有关制度。

1.确立正确观念, 形成尊师重教风气。

一是真正确立以教学为中心地位的观念, 学校管理层、科研及有关图书资料、技术、工勤等部门都是为教学服务的, 在工作安排上不能事事与教学部门分庭抗礼。二是树立以人本的观念, 这里涉及师生及教育管理者三方面, 主要是对师生要多进行人文关怀。三是要在学校决策、政策规定以及舆论宣传导向诸方面倡导并力争形成尊师重教的校风, 该风气的形成是综合因素的合力作用, 是和谐校园环境的基调。

2.促进师生互动, 加强师生沟通, 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两个主体作用。

在教学关系中, 单纯强调教或学并不符合教学规律, 也难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同意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双主体观点, 即在教的方面以教师为主体, 在学的方面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处理好两个主体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 使之有效合作, 使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表现师生关系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师生关系, 包括面授理论课、实践课或者课程、专业实习等师生直接面对面的场所, 其期限多以学期及一门课程为单元, 这应是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课后师生网上互动是师生关系的重要补充场所。

3.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及高校管理层、社会要通力合作, 加强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关注及监督。

做好高校班主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第9篇

一、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变化

1.“积极上进”的想法与“无从下手”的行为。

进入大学的学子们, 在中学阶段, 往往是班级中学习较好, 受老师与家长其中的“天之骄子”。进入大学以后, 直接面对的是繁重枯燥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 和家长与老师对自己的放手。中学的学习往往是循序渐进、通过不断的考试来强调与深化的授课方式, 大学则偏重于“跳跃式”的授课方式, 对以往学过的内容很少进行重复。同时, 学习方式的变化也让一些学生无所适从, 大量的自习时间不知如何打发, 从而大量地参与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或者沉溺于电脑游戏不能自拔, 反而没有时间用于学习。面对新的授课方式和新的学习方法, 大学生最初会觉得课程很简单而容易放松, 一旦放松后又发现想学习却无从下手, 导致在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到大学二年级, 部分学生会出现大量科目不及格而留级的现象。

2. 思想压力大。

不少家长向学生灌输“进入大学就可以放松”的观念, 而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悬在头上的宝剑”越来越多:通过英语四级, 通过计算机二级, 科目不及格会留级甚至没有学士学位, 等等, 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还会直接面对经济压力。这种思想压力的调节与输导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3. 就业形式严峻。

大学生往往就业信心不足, 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的预期。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就业单位需要的“动手能力”仍存在偏差, “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也使很多用人单位对招聘大学生持观望态度。在这样的严峻就业形势下, 就业对在校大学生直接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也助长了“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1]。

4. 情感问题复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以及各种书刊、影视、媒体与网吧等负面效应的影响, 大学校园里谈恋爱成风, 有的大学生因此精力分散, 无心学习。班主任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引导, 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纪律、未来的事业等的关系[2]。

二、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大学阶段, 不但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 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也发生了变化。

1. 职业定向性较强。

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职业性强, 其学习任务是学习某一专业的基本理论, 掌握毕业后所从事专业的基本技能, 具有明显的职业定向性质。但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加上报考的志愿有的是由于兴趣, 有的是由于服从调剂, 对所学习的专业了解不够, 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班主任对此类学生若不及时引导, 他们将会只为应付考试和混张文凭而学习, 有的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 最终无法正常完成学业。

2. 学习方法变化大。

大学中学生自习的时间大大增加, 但是没有老师来监督学生的自习情况。大学的学习中往往牵涉的知识面广,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以重点和难点为主, 需要学生课后用大量的时间自习来复习上课所学习的内容, 这样才能顺利掌握下次课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自觉、有目的地利用和分配好自己的课余时间, 才能很好地掌握。

3. 对创新性和动手能力重视不够。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大学教育中理论教育占的课时远多于实践教学, 但毕业后更强调的是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虽然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试验、课程设计、实习和社会调查等环节, 但是学生对其积极性较差, 更多的是完成任务, 而不是自发自觉主动地去争取任务, 因而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强。

三、做好高校班主任的教学管理与引导工作,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虽然对学生的管理有辅导员和学校专门部门, 但是班主任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首先, 班主任是一个人面对班级中的几十个学生, 在时间上比辅导员或其他管理人员有着更多的优势;其次, 班主任往往是学生从刚进入学校就开始接触, 从心理上更容易亲近;再次, 班主任比其他人员更了解学科的设置, 更容易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惑;最后, 班主任更容易获取学生在生活上的困难。要做好班主任工作, 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

根据现有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班主任与学生间形成“朋友”关系比“师生”关系更有利于与学生进行沟通[3]。这样既有利于让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 又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班主任, 进行双向有效的沟通。现在大学生的社交圈越来越大, 朋友越来越多, 迷茫也越来越多, 班主任作为朋友与他们进行沟通, 理解他们的行为, 关爱他们的成长, 才能够更多地理解他们的内心, 从而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同时, 学生了解了班主任, 才能更好地理解班主任的工作, 间接地理解学校许多行政行为的含义, 更有助于形成班级团结与向上的风气。

2. 对学生的管理, 变“他律”为“自律”。

高校的学生多为18—22岁的青年人,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提倡“自律”,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而不是像中学时代以教师和家长的“他律”为主。在“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过程中, 班主任应向导学、助学为主, 督学为辅的方向转变。这样也有利于锻炼学生, 发挥班干部在班级中的核心作用, 实现班级的学生自我管理, 弱化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3. 正面引导, 积极教育。

班主任应寓教育于活动和管理之中, 少用纯理论的道理来教育学生, 而更多地采用鲜活的例子引导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表扬先进, 树立榜样, 充分调动积极因素, 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不要简单地批评压制, 要循循善诱, 以理服人。

4. 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班主任要以品格影响学生, 以形象教育学生, 以语言引导学生, 这就要从自身做起, 加强自身修养, 获取学生的尊敬。班主任应态度温和、公正无私地对待学生, 保持情绪的稳定, 以身立教[4]。

5. 激励后进生不断向好的方向转化。

任何一个班集体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后进生。转化后进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教育和转化后进生, 消除其心理障碍, 班主任必须有真挚的情感, 从尊重其自尊心入手, 激发其要求上进的动力, 增强其自信心, 使其不断向更好的方向转化。

摘要:高校班主任是实现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的具体承担者和实践者。当代大学生存在着学习和思想压力大、感情复杂、就业难等问题。高校班主任要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正确把握好教学管理与引导工作,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高校班主任,学习特点,和谐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何涛, 钟蕾.某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五大指标”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教书育人, 2007, (11) .

[2]王雪玲.高等学校班主任的教学管理[J].商业经济, 2007, (10) .

[3]胡艳生.浅谈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三种意识和三个转变[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10) .

[4]钱焕琦.教师职业道德论[M].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2.

浅谈高校教师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第10篇

1. 切实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和谐师生关系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是决定师生之间距离、沟通师生情感的关键因素。只有既有广博的专业学识,又有颇丰的研究成果;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既教学有方,又育人有成的高素质教师,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声形俱佳的课堂教学魅力深深地吸引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欣赏、钦佩、崇拜的老师,进而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高校教师,都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知识老化周期不断缩短的挑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汲取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合上时代的节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记取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要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作为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破除“师道尊严”的旧观念,把学生视为真正平等意义上的“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将学生视为独立主体,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同时又要关心学生的疾苦,关心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师生之间的感情才能真挚深厚。有了真挚的感情,教师在这项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才能得之于心而付之于行。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当学生发现教师信任自己的时候,就会增强自信心,对老师也会产生更深的感情,心灵的窗户也更容易对老师敞开。事实证明,广大学生常常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发自己不断进取,所以,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一种手段。

3.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传授知识,教书育人

这既是师德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教育力量之所在,是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身教重于言传,做到言行一致,才能赢得威信,受到学生的尊敬。另外,由于学生大多都有“向师性”的心理或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这样就更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才欲;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用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史去影响学生艰苦奋斗、经受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现代科技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使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大增,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别人,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般来说,有的讲课内容学生会忘记,但教师的为人、学识、教学态度、思维方法等会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4. 与学生多种途径交往,走近学生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交往是人们的一种主观需要,师生关系虽然受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制约,受一定教育活动条件的限制,但是由于教育本身为教师与学生个人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个人之间的交往也不失为一种自然关系的交往。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教育活动中,既可以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也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需要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满足。教学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关系形成的首要途径。尤其是实验课教学,其形式比理论课堂教学更加具体化。师生双方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较多,双方的个性可得到较充分的显现。此外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师生关系的形态比之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化,使彼此心目中的形象有血有肉、丰满充实,交往中可以无形之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可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5. 发挥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调控

发挥教学民主,善于倾听学生意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这是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依靠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虚心而又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尤其是从学生哪儿直接反应过来的意见和建议。调控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融洽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加适合教学实际的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必将对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给师生双方带来教与学的幸福的成功体验。

正确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付出恒心和耐心。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是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且取得成效的基本条件,它有利于营造民主、平等的大学氛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有利于高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摘要:作为高校教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除了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外,还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交往学生,听取学生,教书的同时做好育人工作。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生关系,学生

参考文献

[1].薛龙.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科教文汇.2008.2:9

[2].李如密.简论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山东教育.1998.20:11-12.

[3].张淑芹,马占祥.论师生关系.德州师专学报.1996.12(3):64-66.

[4].周祈燕.浅谈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才智.2009.3:105-106.

[5].唐伍娟.如何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7:57-58.

[6].袁一苹.师生关系浅议.江西教育科研.2004.11:29-30.

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第11篇

【关键词】对话 民主 朋友 鼓舞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3-02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学实践一再表明,学生热爱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情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看到的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涨,教育工作的事半功倍。那怎样才能构建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呢?加强师生间的“对话”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下面就师生间如何“对话”谈一些个人的观点与做法。

一、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

我们不难看到,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知不觉中成为仅具有“知识传递功能”的人,成为“真理”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课堂的主宰,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收容器,“唯师是从”,虔诚地听着、记着老师的教导,成为无个性、无自己思想的复印机和打印机。这样的师生关系是纯粹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是缺乏理解、缺乏平等、缺乏沟通的“物——物”关系。只有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观念,看到学生的潜能,尊重、信任学生,热情地激励、鼓舞和唤醒,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

1.师生共建“民主”的教学氛围

“对话”的双方应没有贵贱、高下、大小之分,权威的架子、命令式的语气会打消对方敞开心灵、情感交流的欲望,使“对话”中断。因此,民主、平等的氛围是“对话”进行的必要条件。

去年,我带五年级语文,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学生对我避之如虎。后来,我发现不对劲,就主动与同学们沟通,并多次让同学们给我提意见。有学生在作业本中夹了张字条:“老师,说出来您别生气,您教学的确是很棒,但您的脾气也太大了,我们实在是受不了。”这让我又羞又愧。第二天我试着放下了师长的“架子”,主动向学生承认了错误,并让全体学生监督我今后的行为。我的一番肺腑之言,赢得了阵阵掌声,我太明了这掌声的意义。没想到,实实在在与学生平等交流之后,我的威信竟然大增,学生说我“坦诚,值得信任”。“教然后知困,学而后知不足”,与学生民主平等,真诚以待,平等对话彼此有了收获。

2.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我能行”

教师不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结果,任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此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

一次,学生们举行了“朗读大赛”。开始时,谁都不肯先上去。其中有一个差生,平时很爱朗读,无论干什么事,积极性很高,此时他不断地看我,我就邀请他先上台读。他说:“老师,我来读,如果读的不成功你不会责怪我吧!”我说:“怎么会呢?老师很欣赏你的勇敢精神。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全班同学齐声说:“对”。同时响起了热情鼓励的掌声。那位同学在掌声中上了台,读得很投入,虽然有些地方出了差错,但也获得了较高的分数,再一次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二、课外师生心灵的对话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多与学生进行 “心灵对话”,才能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的桥梁。“心灵对话”是润物细无声,不露教育痕迹,但又切实地对学生心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么,课外怎样适宜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呢?

1.早上和学生刚见面时的对话

每天早上学生背着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教师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穿着打扮、音容笑貌,不失时机地和学生说。如:“你今天穿得真整齐。”“今天你精神特别饱满,老师相信你今天的表现会超过昨天。”诸如此类的话,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让他们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开始新的一天。

2.课内巡视作业时的对话

当学生开始作业时,教师可一边巡视,一边和学生悄悄说。如“××你看××的写字姿势多好啊。”、“你今天写的字端正多了,真不错!”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仔细作业的好习惯。

3.课余师生共同活动时的对话

教师常常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特别要跟那些不太合群,不善交往的孩子说些“悄悄话”,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而对那些比较活泼的孩子则通过“悄悄话”,培养他们互相帮助,尊重他人的品质,适时播下集体主义思想的种子。如对一个躲在角落不敢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说:“干吗不去跳皮筋吗?瞧!他们活动的多开心,多带劲,去和他们一起活动吧。”而对正在兴高采烈进行活动的学生则加以引导:“××也是我们集体中的一员,快去请他一起活动吧。”学生一定会非常乐意地接受老师的建议。

三、师生纸上的情感对话

1.利用作业评语和学生对话

教师在批发作业时说上几句话,如“进步了,继续努力!”,“如果你把字写端正点那该多好!”前者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前进的动力。后者对学生委婉地进行批评,比直截了当指出效果要好得多。

2.利用日记书面对话

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老师,我是班里一名各方面都较差的学生,我也想进步,但有时我管不住自己。您能帮帮我吗?”我在他的日记后面写了这样一段话:“读了你的日记,老师很高兴,从中看到了你的自尊。我非常愿意帮助你。我有一个想法,以后咱班每月评一次进步生,希望你能以此为努力目标,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如果你这样做了,老师相信你一定会不断进步。”我亲切的语言和为学生精心设计的前进目标,使这个孩子产生了积极进取的动力,增强了改掉缺点的信心。在后来的第一次评比就得到了“进步奖”。

师生的平等“对话”,是融洽师生关系的一条途径。让我们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对话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校园不只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对话”的乐园、学生精神的家园,这也是我们教育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金宗.谈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J]. 西藏教育,2011,11.

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和谐,三向度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 使高等教育能培养出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就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校师生关系是指全体高校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实现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过程中形成的成人之间特殊交往关系。高校要让专职任课教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与大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努力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形成教育合力。

一、授受向度的高校师生关系构建

鉴于高校师生的心智结构和社会角色的不同, 专业课任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模式:

第一, 就特点而言的授受指向关系。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所谓教学相长, 师生互为老师, 但由于教师在人生经验和知识水平上一般高于学生, 因此, 教师教学生学, 师生之间主要是教与学的关系, 不是一般的合作关系。虽然大学生大多已经成人, 但是他们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 其心智结构和知识体系正处于塑造成型的阶段, 高校教师要在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 就深刻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神圣使命, 在大学生面前理所应当要承担起指导和规范的社会责任, 以严谨的学术风范和一丝不苟的教学风格对每一个大学生负责。任何以大学生已经成人, 必须为自己行为负责为借口, 对大学生敷衍塞责的行为, 都是对高校教师身份的亵渎。高校师生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教育关系, 在这个关系中, 高校教师处于发起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一旦放弃这种角色, 就等于将高校师生关系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人际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的本质内涵就被解构。

第二, 就本质而言的方法传递关系。韩愈曾说:“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 “传道”位于“授业”和“解惑”之首。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即教学的重点不在于传授某种知识的内容, 而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如何做研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生教学关系的魅力就在于此。有人认为教学过程留给学生的最终财富, 不是学了什么知识, 而是领悟到的方法。因此, 大学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的本质意义, 存在于方法论层面而非知知识类层面。建立在方法引导之上的高校师生关系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受益。

第三, 就目的而言的自由引导关系。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知识互信基础上的自由引导关系。雅斯贝尔斯说:“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 大学的生命全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合乎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中学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 但大学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 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大学师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老师和学生, 高校教师不过是引导、帮助学生进行研究。费孝通先生当时在大学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 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 探索一些他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比如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他说“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 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有创造性的教师是引导学生自学的向导和顾问, 而不是知识的传声筒。

第四, 就内容而言的通识教育关系。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如果高校的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智慧的养成, 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对大学生而言, 知识的多少并不能立刻影响发展的蓝图, 而为人处世之道则会在大学生的成长之路上立竿见影。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说过: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人。高校教师要教会学生的、大学生必须学会的, 除了“智”, 还有“慧”;大学生除了要研读书本, 还要研读人、事和社会;高校教师在学生面前除了为学, 还要为人为事、谨言慎行,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大学生。这样, 在专职任课教师和大学生之间构建一种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指向特征, 以传递方法之妙为本质, 以引导学生自由探索自主学习为目的, 内容涵盖为人处世之道的授受向度师生关系。

二、管理向度的高校师生关系构建

管理育人, 即在教书育人的基础上, 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依托制定的各项政策规章规范教学行为, 并通过管理过程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 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出发, 建构一种基于管理向度的和谐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第一, 以法律为基础的二维管理。从法律而言,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是介于社会和学校之间的“边际公民”, 既是社会人、准成人, 又是学校人。他们同时具有公民身份和学生身份, 既受社会维度的宪法和法律约束, 又必须遵守高校的行政条款和各种管理规章制度。这就决定了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必须兼顾社会和学校两个利益维度, 不能单纯以学校利益为出发点, 伤害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所应享受的权利。2005年9月1日新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就对原来的不合理条款进行了修订。高校师生关系管理向度的目标之一, 就是要依照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和被称之为教育法律“母法”的《教育法》, 以及《高等教育法》、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依托, 构建具有社会和学校二维法律基础的师生关系。

第二, 以民主平等为原则的平衡管理。就高校管理体系而言,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之间的权利是不对等的, 大学生是无条件的被管理者和被约束者。高校具有管理和配置其掌握的公共教育资源以及对其范围内的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力, 处于公共行政主体地位, 相对于学生而言, 高校具有毫无疑问的权威地位, 加之管理反馈和申诉机制不健全, 在管理过程中, 大学生很容易成为弱势群体, 行政权力的过度扩张一定会损害到大学生的基本权利, 师生关系紧张的局面会持续加重。因此, 构建管理向度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目标之一, 就是在高校行政体系里, 从大学生的权利本位出发, 规范各种行政条例的事前审批、事后监督的程序, 实现大学生自治和法制相协调、平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力量, 形成民主平等的管理型师生关系。

第三, 以严格规范为手段的激励管理。管理育人, 必须严格依照规章制度。公正、适量、及时的管理行为, 一般会产生良性效应。高校管理者对违纪大学生的管理工作, 在对事实进行认真核实之后, 必须对某种不良思想行为进行否定评价。针对大学生积极行为的实施激励机制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对负面行为实施激励机制其效果更加微妙这种激励机制有两个向度, 一个是正激励, 一个是负激励。一般说来, 面对大学生的负面言行, 正激励的效果比较好, 一定的包容性和人性化在管理中是必需的, 如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并感受到老师的涵养气度和殷切希望时, 往往会产生出克服自身局限的积极心态。但是, 骄纵大学生是高校管理者的不作为, 大学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对违规学生进行的合理处分, 就是一种负激励, 它使学生产生耻辱自责、引起学生心理压力和思想矛盾, 以达到明辨是非促进转化的目的。

三、服务向度的高校师生关系构建

正如邓小平所言:“后勤工作的任务, 就是要为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服务, 要为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创造条件, 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教育工作。”管理和服务是难以割裂的, 服务就是管理的过程, 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是相辅相成的, 为了表述的便利, 笔者将高校后勤领域的运作界定为服务育人范畴。1999年底, 由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 各高校开始新一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也随之凸显。

首先, 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的服务关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人的需要可以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类。越是能够满足人高层次需要的服务, 价值就越高, 而高校后勤服务绝不是简单的满足师生食宿这样的低层次需求。比如耶鲁毕业生虽然离开了耶鲁, 可是有关耶鲁的信息却从未中断, 耶鲁的信件源源不断地向你飞来, 无论你身处世界的哪一个角落。“这些信件, 将耶鲁的毕业生和他的母校永远牵系, 使耶鲁成为一个伴你终身的母校。”

另一个值得反思的例子:2008年11月, 上海商学院因用热得快引发火灾导致三名女生跳楼身亡的惨剧发生以后, 各高校禁止学生使用热得快等违禁电器, 管理人员到寝室逐一搜查, 学生也只能将这些电器东躲西藏, 造成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紧张。许多学生在网上议论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也用“热得快”烧水, 并认为此乃无奈之举, 其实学生也怕出事故, 如果学校能替学生解决饮用水的问题, 在寝室楼下安装饮用热水器,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个事例恰恰涉及服务的人性化问题, 后勤工作者想方设法为大学生创造优美舒适的食宿, 良好健康的人际氛围。

香港大学袁苏妹女士在大学堂宿舍服务超过40年, 一直对住宿生关怀备至, 尽心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 她待人至诚, 不计较得失。苏女士的每一声鼓励, 都成为学生离家苦读时的最大慰藉, 学生们面对读书压力、家庭问题、感情烦恼都喜欢找她倾诉, 她以她独特的方式培育英才, 赢得了学生的敬重于年月被授予香港大学名誉院士衔因此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服务向度的建构目标是实现以人本为出发点的人性师生关系。

其次, 兼顾市场性和公益性的经济关系。和我国大学的管理人员告诉你要遵守的各种纪律不同, “Services”这个词是学生进入美国大学第一个星期的培训中听得最多的, 每一个人———无论他是院长还是主任还是一般工作人员, 都是告诉你他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你如何得到和使用这个服务。内地高校后勤从业者的经济利益和大学生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 正是高校后勤领域师生关系的矛盾和冲突的多发点。高校扩招以后, 大多数学校财力限制, 选择用BOT模式进行后勤运作, 合作方一般是企业实体, 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但是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不同于一般社会经济实体, 主要目的不是赢利, 而是为没有收入的学生提供食宿和其他服务, 高校后勤服务具有市场化和公益化的双重性质, 必须在工作中兼顾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 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关系。就此而言, 高校后勤服务领域的师生关系是市场性和公益性的结合, 本质上是一种公益性质的互动关系。

最后, 教育、管理、服务三合一的“潜课程”关系。“高校的后勤服务与一般的社会服务相比, 其自身的最大特点, 就是为培养人服务, 其服务过程, 也是育人过程”。所谓“不上讲台亦为师”, 高校后勤工作者和专业任课教师一样, 承担教育使命。例如, 美国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人员素质和专职任课教师一样, 宿舍管理专职人员大都具有教育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专业的硕博士学位和丰富的学生事务工作实践经验。相对“三尺讲台”而言, 后勤工作是看不见讲台的课堂, 即“潜课程”, 是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而又行之有效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0.70.

[2]费孝通.乡土中国 (大家小书.第4辑) [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2.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56.

[4]冯建妹.耶鲁精神:感受耶鲁大学及其法学院[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217.

[5]高斌, 类延旭, 方仲奇.新时期高校服务育人路径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10) :16.

上一篇:模拟翻译公司下一篇:油浸电力变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