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隐喻

2024-05-24

传统文化的隐喻(精选12篇)

传统文化的隐喻 第1篇

笔者通过大量的例子从文化的角度对中英文隐喻短语的不对等性进行了分析, 以此来说明隐喻短语的文化蕴涵。

一、隐喻简介

隐喻也叫暗喻, 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 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 说甲 (本体) 是 (喻词) 乙 (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它也许是最重要的并且是最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法。

隐喻在欧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学英语的人都听过“He is an apple polisher.”“It rains cats and dogs.”, 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字面意思并不是说者想表达的, 他说的话中有隐含意, 如果读者按字面意思理解的话就会完全会错意。当然, 几乎所有的隐喻短语都有这个特点, 即字面意义和句子真正含义完全不同。

隐喻由三个必要的部分组成:本体、喻体和喻义。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喻义是指隐喻句要表达的真正意思。例如, “The scandal is a time bomb for President Bush.”在这个句子中, “scandal” (丑闻) 是本体;“time bomb” (时间炸弹) 是喻体;“is”是喻词;“explosion” (布什总统的丑闻随时会暴露) 是喻义。

二、喻体和喻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关系

1. 喻体和喻义完全相同的英汉隐喻用法

尽管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和不同的思维方式, 但在很大程度上, 人类依赖生存的大环境是相似的, 例如:气候的变化。基于相似的认知经验和生物大环境, 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人类和环境的一些问题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总体上他们对隐喻的接受是相似的。

例如, “head”在英汉两种语境中都可以指领导者、负责人。在英语中可以看到head of state (国家元首) , the head workman (工头) , the crowned heads of Europe (欧洲的国王和女王们) , the head of family (家长) , the head waiter (侍者领班) 。在汉语中, 同样有些关于head短语“头人 (tribal chief) ”、“头领 (header) ”、“头目 (chieftain) ”、“出人头地 (over the heads of others) ”。

所以在有些隐喻短语中,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喻体和喻义是完全相同的。例如:

(1) 名词性隐喻短语

a.a ray of hope一线希望

b.shadow cabinet影子内阁

c.the spring/autumn of life生命之春/秋

(2) 动词性隐喻短语

a.our blood boils我们热血沸腾

b.to see through at a glance一眼看穿

c.to head a wolf into the house引狼入室

(3) 形容词性隐喻短语

a.fat office肥缺

b.bitter smile苦笑

c.cold words冷言冷语

的确有些隐喻短语的喻体和喻义在两种语言中几乎相同, 这种现象属于文化重叠。然而, 完全相像的情况不多, 更多的是喻体和喻义部分相同或者完全不同。

2. 喻体和喻义部分相同的英汉隐喻用法

部分相同是指喻义相同但是喻体不同, 喻体在不同的语言中反映了不同的民族特性。例如:

1.The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蛇。

2.As you sow, you will reap.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3.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挂羊头卖狗肉。

4.a fly in the ointment美中不足

5. Send the axe after the helve.赔了夫人又折兵。

6. to fish in the air水底捞月

上面6个句子喻义相同喻体不同, 翻译时, 如果我们只是逐字把英文译成汉语的话, 的确能够译出基本的意思;但是如果把上面的英文翻译成汉语习语的话则更易被中国人接受, 而且英文的修辞法和意思也保留了下来。

3.喻体和喻义完全不同的英汉隐喻用法

英汉两种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 例如, 地理环境、经济和政治体系、心理与个性的差异及思考方式等。所以许多隐喻的喻体和喻义在两种语言中的运用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The stork visited Howard Johnston’s yesterday.”Stork是一种大鸟, 学名鹳。在英国的神话中, 新生儿是由鹳带来的。所以“a visit by the stork”是指婴儿的出生。显然, 这个句子不能只按字面意思译成“昨天鹳鸟拜访了霍华德·约翰斯顿家”, 因为中国读者不会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此该句应被译为:“霍华德·约翰斯顿家昨天添了一个小孩儿。”

所以我们要非常留心隐喻短语的使用, 如果我们只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它的含义就会产生误会。如果翻译者在翻译带隐喻的句子时未加留心很可能留下笑柄。

三、隐喻短语的文化蕴涵

在现代人类学的历史上, 英国的人类学家E·B·泰勒在19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了“文化”这一术语。文化是指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类所具备的能力和习惯的复杂综合体。毫无疑问, 人类在许多方面都有共性。但是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却归功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与众不同的特性。传统文化、民族历史、劳动力和宗教信仰、政治体系和体育运动等文化因素中都有隐喻短语的影子。

1. 传统文化

在中国人的眼中, 松、竹、梅代表了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 但是对西方人来说, 这三种植物仅仅是普通的植物, 没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含义。“Love is blind.”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它来源于古罗马的神话, 相应的中国谚语为“情人眼里出西施”, 它具有显著的汉民族文化特色。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 狗都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英文谚语“Love me, love my dog.”和汉语的“打狗看主人”。在英语里狗很多时候都被用作中性词。可以用英语描述某个人为big dog, top dog, lucky dog, sly dog等。英语中help a lame dog over the stile意思是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let sleeping dogs lie是指莫惹事生非。“Every dog has its day.”是指每个人将来都有可能成功或者变得富有。上面的句子不包含贬义。但是中文中很多带狗的短语或句子常常带有贬义, 例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头军师”、“狗急跳墙”、“丧家之犬”、“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由于传统文化的不同还有许多隐喻短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代表不同的文化内涵, 比如“龙”、“猫”、“凤凰”等。

2. 民族历史

民族历史是社会发展的记录, 它包含了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 我们可以从一些习语中看到, 如:“说曹操曹操到”、“有眼不识泰山”、“逼上梁山”、“跳槽”、“下海”……同样的, 英语中的隐喻也包含其国家的历史背景, 例如:cross the Rubicon and burn one’s boats (背水一战)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stick to one’s guns (坚持立场) ;round-table meeting (圆桌会议) ;Watergate scandal (水门事件) 等。

此外, 许多隐喻短语来源英美的文学和神话。例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它非常贪婪残忍, 是吝啬鬼的代表。而诸葛亮则在中国指聪明人。如果西方人没有看过中国历史的话就不会理解什么叫“鸿门宴”。以上的几个例子都与两国的历史背景有关。如果我们想真正地掌握历史, 就必须多了解英美文化。

3. 劳动力

劳动创造世界, 劳动同样创造了语言。随着劳动力的发展, 隐喻短语也随之产生。几乎各个行业都有它的隐喻短语。例如, as close as an oyster (守口如瓶) ;cast an anchor to windward (未雨绸缪)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 (抓到篮子里便是菜) ;trim the sails to the wind (顺势前进) ;clean the deck (排除障碍) 等。上面的短语都与海上文化有关。又如“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 (趁热打铁) ”是有关铁匠的谚语, 而美国的农民和船上职员也根据他们的生活经历创造了同样意思的谚语: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Hoist sail whilethe wind is fair.

4. 宗教信仰

宗教是隐喻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在英语国家, 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 所以很多隐喻来源于圣经, 例如David and Goliath表示弱者最终战胜了强者:Judas代表背叛。forbidden fruit表示禁果。但是中国人多信佛教和道教, 所以会出现与佛教和道教有关的隐喻短语如“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做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不看僧面看佛面”等。

四、隐喻短语的运用

1. 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The tree of liberty must be refreshed from time to time with the blood of patriots and tyrants.It is its natural manure. (Thomas Jefferson)

这首诗中“blood (血) ”是本体;“liberty’s natural manure (文学的自然肥料) ”是喻体, “鲜血滋养了文学”是喻义。全句的意思是没有文学捍卫者与暴力压制者的流血战斗就不能收获真正的文学作品。

2. 报纸和杂志中的运用

(1) Even after Black Friday, most bulls remained, well, bullish这个句子来源于金融新闻。“黑色星期五”指的是股市周五的暴跌, 而作者又用公牛来比喻股市的上涨。

(2) The Police’s work in New York is a complete VietnamWar.越战中有大约58000美国人失去了生命, 所以在美国人的心中它是场悲剧。美国人经常用它来指混乱的状态。

3. 日常生活中运用

“You are the perfect dumb blonde, baby, and that’s how you are going to stay.”he said.这里“dumb blonde”是指一个性感迷人的白人女性但是缺少智慧。

五、结语

确切的翻译隐喻不是件容易的事, 每个译者都应该认真对待隐喻, 它不只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 还要精确地表达出源语言的文化意味。当遇到隐喻句子, 在没有真正理解它的文化背景之前就直译是不可行的, 因此对隐喻文章翻译的提高需要我们随时随地地积累和学习各地的文化习俗。

参考文献

[1]Alice, Deignan.著丁健民译.Metaphor隐喻[M].北京外文出版社, 香港商务印书馆, 2001.4.

[2]倪家耀.Denotation和Connotation (I) [J].科技英语学习, 2001, (2) .

[3]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语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 2000, (3) .

[4]汪福祥, 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2.10.

[5]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A].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8.

浅论隐喻的文化认知价值 第2篇

隐喻的认知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内容和特点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使得隐喻研究呈现出明显的本体化趋向.隐喻的`始源性、普遍性和创造性本质能清晰地反映出隐喻的认知本质和文化根源.从某种意义上讲,隐喻折射出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透过隐喻生成和理解的符号化过程,其文化认知价值得以鲜明体现.

作 者:陈勇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 刊 名:中国俄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RUSSIAN TEACHING 年,卷(期): 24(2) 分类号:H35 关键词:隐喻   文化认知   隐喻生成与理解  

土豪的社会与文化隐喻 第3篇

土豪被中国人所熟知,与土改和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有关。那时的土豪,是被专政与被打击的对象,为富不仁、盘剥贫苦农民、破坏革命等是他们的标签。但现在的“土豪”,其含义已经彻底改变,这个网络词语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土气的富豪”,它多被用来形容网络上的花钱无脑的人和极爱炫耀的族群。

尽管如此,人们对“土豪”的态度,已不再像对“暴发户”等类似群体一样,进行简单的否定与鄙夷。现如今,人们对“土豪”是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态,是“路见不平一声吼,抱着土豪不放手”“我们做朋友吧”这样的自我嘲弄和相互之间的戏谑。

“土豪”,已经成为热度盖过“高富帅”“白富美”“屌丝”等名词的新的群体标签,而且它在这几个名词之外建构了一个新的群体,划分出社会多元化群体的一部分,与“高富帅”“白富美”等在文化形态上形成了对照,构成了粗鄙与精致的二元区隔。与此同时,它与“屌丝”则在粗鄙层面构成对应,在经济基础的坐标体系中,一个在上一个在下。所以,在我看来,“土豪”已经从政治学意义上的贬义词,转化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的一种直白写照,同时也涉及文化意义上的精神品位和价值取向。

在社会学意义上,当下人们眼中的“土豪”,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近十几年来以房产为支撑的新崛起的富裕阶层——在中心城市,一套小房子即意味一个百万富翁了。他们展现给世人的形象,类似于曾经的坐享其成的地主与佃户,因为这些人往往不是靠辛苦的商业经营而获得财富的企业家,也不是靠辛勤工作而获得不错收入的白领,他们只是坐等财富随着房价一起疯狂飙升,然后成为世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有了这些唾手可得的财富,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物质生活,然后以各种物质包装自己,最近则是新的iPhone5S手机的颜色为“土豪金”为特征,它和暴发户的镶金牙,有着类似的靶子与象征意义,成为非公平状态下的贫富两极分化的显著标签。“我们做朋友吧”的背后,表现出的是一种自嘲与社会表达,民众对于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进行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服从的认同。

另外,从文化上,中国人一直并非真正的拜金主义者,对于文化、品位与素质的内心的认同还是很高的。正如我们现在在朋友圈内的相互戏谑,也都是以“土豪”相互称谓与冠名,最后大家会发现,“土豪”的说法满天飞,却没有一个人会真正承认自己是“土豪”。

从暴发户、煤老板到如今的“土豪”,这种称谓与群体标签,本质都是中国人内心与全社会文化内核中,对于有物质无文化、有金钱无素质、有奢侈品无品质群体的一种抵制与鄙视。虽然中国社会已经进入消费社会,拜金主义盛行,但这种文化的习惯与传统,还是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人们对于文化与品位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但源于现实的残酷,理想被挤压,人们不得不向无脑“土豪”低头、甚至于委身于“土豪”。

一般来说,社会在词汇上的区隔与分裂,是社会分化的直白体现。无数的新词的流行,都可谓中国现实的晴雨表与检测器。“土豪”这个革命时代的语言,在21世纪的今天,以反讽式的全新含义崛起,隐喻着中国社会分层已进入一种赤裸裸的状态,犹如回归到当年的那种状态。于是,“土豪”就成为一道有着黑色幽默意味的社会裂痕。人们对于现状的不满,通过戏谑与自嘲的姿态,进行了解构与新的建构。

这也预示着,如果“土豪”显示出来的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等问题,没有得到重视与解决,以及文化形态上的审美矫正和提升,那么,“土豪”的横行会是一种必然。而且将来到最后,革命话语的重新盛行,诸如“分田地”这种彻底无视私有产权、物权的社会风暴,真的有重新到来的风险。

文化对隐喻的理解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隐喻,隐喻的理解,文化

1 隐喻及其和分类

1.1 什么是隐喻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回顾一下隐喻研究的历史。最早关于隐喻的研究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在其两部著名的著作《诗学》和《论修辞学》中论及了隐喻这一概念:隐喻是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1]。这是传统修辞学对隐喻的最早定义。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现代隐喻认知理论。对隐喻的认知特点研究最早也最系统的是Richards。他提出了隐喻的普遍性和思维的隐喻性。Lakoff and Johnson是隐喻研究史上著名的代表性的人物。他们认为“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性的。隐喻实质上是运用一事物来理解或体验另一事物”[2]。因此,“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3]。

1.2 隐喻的分类

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也不一样。ZOLTAN KOVEOCSES在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一书中从认知的角度,按照传统性(conventionality),功能(function),本质(nature)等分类标准进行了分类。按照传统性标准,概念性隐喻可分为常规化的(conventionalized),比如,LIFE IS A JOURNEY,ARGUMENT IS WAR,THEORY ARE BUILGINGS等等,非常规化的(unconventional zed),有新意的(novel)。按照功能的标准,可分为结构性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性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实体性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结构性隐喻指源域能为目标域提供充分的结构,即用源域的结构来理解目标域。比如各关于TIME IS MOTION OF AN OBJECT的隐喻表达有[4]:The time will come when...

The time for action has arrived.

The time has long since gone when...

In weeks following next Tusday...

On the preceding day...

I am lookimg ahead to Christmas.

Thanksgiving is coming up on us.

Time is flying by.

方位性隐喻与人的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相关,比如,UP—DOWN,CENTER—PHERIPHERY等等,即用方位词作隐喻来理解抽象概念,如关于MORE IS UP,LESS IS DOWN等隐喻概念的表达有:speak up,keep your voice down等。实体性隐喻就是用表示实体的词来表达和理解某一抽象的目标域的概念。如,实体源域有CONTAINER,SUBSTANCE等等。关于CONTAINER的实体的隐喻表达有:a clearing in the forest,packed many ideas into one sentence等。

束定芳[5]从隐喻的表现形式,功能和效果,认知特点等角度,将隐喻分为“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等几种不同类型。

2 隐喻的理解

我们平常所说的隐喻应分为两类:概念性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语言隐喻(linguistic metahor)。前者是从认知的角度,而后者是从修辞的角度。概念隐喻表面上是非比喻式的,但它隐含了一种比喻性的思维方式,例如,He is living on borrowed time,you should spend your time profitably.等表达就隐含了“TIME IS MONEY”的隐喻式思维。关于隐喻式的语言表达如He works like a dog.She is really a cat.等的理解其实并不比概念性隐喻表达更容易。所以,关于隐喻的理解问题一直受到心理语言学家以及相关学科的关注。那么人们到底是如何理解隐喻的?

对于隐喻的理解的研究,历来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隐喻的理解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字面意义的理解,如果字面意义解释不通,再从隐喻的角度来理解。另一种观点正好相反,认为隐喻的理解不需要经过字面意义的理解过程,可以直接从语境中理解隐喻意义。

这两种理解方式看起来好像相互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这取决于不同的理解对象。对于常规化的概念隐喻的理解可能就比较直接不需要经过字面意义的理解阶段,因为这种隐喻已经习惯于我们的思维和表达中,一般情况下不为我们所觉察。对于novel metaphor的理解可能就需要以上提到的两个阶段,但这也并非绝对。束定芳认为这取决于语境,如果语境量充足,就不需要两个阶段,如果语境量缺乏,可能就需要两个阶段。他总结说语境的数量决定理解的方式[6]。

实际上,这样的概括也并不完善,因为很多时候,隐喻的理解并不需要太多的语境量。而且有的时候,在语境量和字面意义相吻合的情况下,不管是采取那种理解方式,对于隐喻的理解还存在困难和差异。这是为什么呢?外语学习和研究表明,这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所以,笔者认为,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影响隐喻理解的最重要的因素。

3 文化对隐喻理解中的影响

3.1 文化与隐喻的关系

由于受到母语文化和思维的影响,我们在理解英语隐喻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停留在字意思上,尤其是字面意思在汉语中有相应的类似表达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误解,比如英语中有“pull one's leg”的说法。如果不深入了解很容易就把这个英语表达与汉语的“托某人后腿”的说法等同起来,实际上,它是“开玩笑,愚弄某人”的意思。这就是由于文化的不同而导致的理解失误。那么,文化和隐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关于隐喻与文化的关系的讨论,山东大学的王守元和刘振前在“隐喻与文化教学”一文中总结了三条原则:隐喻构成文化,隐喻传承文化,文化对隐喻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7]。华中科技大学的张静和樊葳葳在“文化隐喻研究现状及概念初探”一文中总结道:“隐喻是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一个结合点”[8]。

隐喻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人们思维的基本方式。因此,只有将隐喻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外语的有效学习和灵活掌握。

3.2 文化重叠

由于人们地生存环境大体相同,也受到相同地自然规律地制约和影响,所以,在语言的表达方面有相同之处,这在隐喻地表达方式上体现为两种语言具有相同的本体和喻体。例如,在关于自然现象的隐喻表达中,不论英语还是汉语,“cloud”一词都具有“疑惑,不愉快,恐怖,不好的征兆”等隐喻含义。在动物隐喻中,“dove”不论英语还是汉语,都具有“和平”的隐喻含义。“ass”都具有“倔犟,蠢”等隐喻含义。“fox”都具有“狡猾”的隐喻含义。英语有“the foot of the mountain,the eye of a needle,bottle neck”等,汉语也有对应的相同的表达“山脚,针眼,瓶颈”。关于概念隐喻“TIME IS MONEY”的英汉表达也有相同之处:英语有“Don’t waste your time”,汉语有“不要浪费时间”。虽然这样的表达往往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它确实是常规化的或习惯化的(conventionalized)隐喻表达。所以,如果两种文化在隐喻的表达方面发生重叠,即具有相同的隐喻含义的话,对于外语的某种隐喻表达一般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也不易发生误解。

3.3 文化差异

文化的相同之处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基础,但是由于生存的具体环境,思维方式,生活的经历,历史,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关于隐喻的表达往往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关于“dog”和“cat”的表达,如果按照汉语的文化价值角度来理解就会产生误理解或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为在汉语中,“狗”基本上都是贬义的文化含义,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奴才”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里,狗是非常忠诚的动物,关于狗的各种表达大多都是褒义的。比如,上面提到的“He works like a dog”,还有“Every dog has its day.You are a lucky dog.”等等。再比如前面提到的“猫”的表达:“She is really a cat.”实际含义就是“She is a malicious woman.”“The nose of a boat.”不是“船的鼻子”而是“船头”的意思。英汉都存在概念隐喻“TIME IS MONEY”,但是具体到“花钱奢侈”这一意思的语言表达就不同了:英语表达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为“挥金如土”。由于汉语重形象思维,英语重抽象思维,所以表达方面就有很多差异。例如英语有“perfect harmony,disintegration”普通的抽象表达,而汉语则有“水乳交融,土崩瓦解”的隐喻式的具体表达[9]。

3.4 文化空缺

文化在语义方面的空缺最主要的是体现在与特定文化相关的事物中。这种事物属于一种文化所独有的。比如宗教,历史,文学作品等。比如宗教方面,中国历史上一直是“Buddhism”所以就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表达象“您真是个活菩萨啊”就属于汉语所独有的隐喻表达。而西方崇尚基督教文化,因此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英语表达,这些英语表达在汉语中就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再比如,汉语中有“东施效颦,狗咬吕洞宾”等与汉语文学历史神话密切相关的特定的隐喻表达,而英语中有“Shylock”等具有其特定文化内涵的隐喻表达。可见文化差异尤其是文化空缺对隐喻理解的影响作用。

4 从文化的角度理解隐喻的对外语教学的意义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到英汉语言中的概念隐喻体现了基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掌握了这种隐喻概念的异同点将有助于更好地领悟和使用英语中的隐喻。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隐喻就自然成了外语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

笔者认为教师应了解隐喻研究的成果,分析隐喻表达现象背后的文化理据,揭示隐喻中所涵盖的文化意蕴。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比较母语与目标语的隐喻背后体现的文化的差异,这无疑对于学生有效地学习目标语,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5 结语

隐喻是语言的普遍现象,也是人们思维和认识事物的工具。那么,人们是如何理解隐喻的?隐喻的理解到底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本文在阐述隐喻的基本概念,传统的两种隐喻理解方式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通过分析指出,文化因素是影响隐喻理解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指出从文化角度理解隐喻对外语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2.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1980,4-5.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0.

[4]ZOLTAN KOVECSES.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32.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1-58.

[6]束定芳.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253-259.

[7]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育,2003(1),48-52.

[8]张静,樊葳葳.文化隐喻研究现状及概念初探[J].外语教育,2003(3),30-33.

隐喻与文化 第5篇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站建设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网站浏览获取所需的信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网站来对自己和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网站的建设是否成功、能否推动组织与信息时代的需求相接轨、能否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等话题,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网站系统的建设涉及到了技术、网络、组织等多方面的领域。在不同的领域中,学者们衡量网站建设成功的标准也不同。网页设计人员聚焦于网站的整体结构布局和美化效果,并以此来评估网站系统建设;程序设计人员则对网站系统的执行效率、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在网络中的执行速率更为关注;网站管理者则更倾向于通过讨论网站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和体现的主题来衡量网站构建是否成功。

虽然网站构建的评估标准多种多样,但很少有学者从组织学习的整体视角下考虑和衡量一个网站系统的建设。网站系统的构建是组织、企业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而延伸的产品,是组织、企业在信息技术下的数字载体。网站本身就可代表组织、企业。本文从组织学习的视角看待网站系统建设,通过组织学习的组织文化视角,研究近年来不同的组织文化理论,并将网站系统作为一类特殊的组织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个基于组织文化隐喻视角网站建设的评估框架,为网站系统建设的评估提供参考。

2 相关组织文化隐喻理论与分析

2.1 背景

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现象,目前多从五个方面(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化、组织政治和组织模式)对组织进行研究,诠释组织概念,帮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和理解组织,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组织分析方法或理论。从组织文化隐喻视角的角度研究组织所产生的有关理论,更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因此从事组织研究的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和发展组织文化理论,每个理论研究都有其准确性也有其局限性,但所有的理论研究均倾向于组织文化不受组织控制却受其影响的观点,如沃尔沙姆(1993 年)研究指出虽然组织文化不能被控制,但其演变发展可以被影响。同时他指出文化隐喻是一种功能强大并且有趣的研究方式,可以广泛地用于帮助学者理解组织概念。摩根(1997年) 也认为文化隐喻模式在引导人们对社会和组织的理解有很强的支持作用。隐喻式的组织文化理论学习适用于深层次的组织分析,它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地理解组织。

2.2 隐喻式组织文化理论

在组织的学习与分析中,隐喻式组织文化分析被广泛地应用,并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文化的理论。其理论发展的基础主要来自于Smircich 所研究的5S 模型。

Smircich(1983 年)研究指出组织文化的学习分析来源于人类学领域,并定义了组织文化研究的5S 框架模型:竞争性管理(Comparative management)、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组织的认知(organizational cognition)、组织的意愿(organizational symbolism) 和无意识的过程(unconscious processes)。5S 框架为组织学习定义了五种组织文化分析视角。

5S 框架可以辅助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组织文化的各类现象。Smircich 认为在5S 框架模型中,前两种视角(Comparative management 和corporate culture)解释出组织文化的独立性或依赖性,可以被认为是组织发展的外因、内因变量,而后面的三种视角则被用于组织概念隐喻分析的延伸,三种视角的隐喻分析不能被完全的分开。在组织分析中,三种视角都将组织隐喻为系统,区别在于组织系统分别是对人们的知识、意愿和信仰的隐喻。Smircich的5S 框架为理解和分析组织提供了一个概括性的蓝图,五种视角为组织学习的隐喻式组织文化分析提供了基础模型。

沃尔沙姆(1993 年)在5S 框架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对组织文化的隐喻分析做了进一步的延伸。他认为以竞争性管理视角进行组织的分析,组织被比喻为一台机器,组织的存在只是为了实现一个明确的不可改变的目标。这样的组织最终会形成一个不灵活,比较僵化的系统。最终组织的存在可能会导致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变化,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良后果;而以企业文化的视角对组织进行隐喻,组织通常被看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组织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生存环境中各种不同的需求,以这种视角来分析组织,组织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随着环境和人们的需求变化,组织的性质、目标、模式等也在改变。但这种看法对一个特定环境下形成组织来讲,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分析,它的可改变发展的性质对于组织实现某一确定的目标来讲是一种阻碍[1]。沃尔沙姆通过对组织的意愿视角的延伸,定义出文化和子文化管理理论来解释组织的变化,以此完善前两种组织文化隐喻视角的不足。在文化和子文化管理理论中,子文化是整个组织存在的不同的文化小组为了延续组织的存在而形成的单元文化,并且组织不能以一个单一的整体组织文化来进行概括定义,它应该是由内部多个子文化个体形成的共同体。组织的子文化各不相同,子文化之间的冲突影响到组织的变化,但同时又被组织的整体目标所影响。它们为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而互相改变。这既可以证明组织的机器性隐喻的意义,说明组织的存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同时又支持组织的变化,随着子文化个体的不断变化和调整,促进组织的目标的相应调整,使得组织的发展类似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另外,沃尔沙姆的子文化管理理论中强调组织文化不能被控制,但其发展可以被影响。

摩根(1997 年)采用了与沃尔沙姆相似的组织文化分析视角学习组织。他通过对比分析日本公司和西方国家的企业组织,提出了企业文化和亚文化的隐喻理论,并指出日本公司是类似企业文化的组织,而西方国家的公司则是类似亚文化的组织。实际上,摩根的企业文化和亚文化隐喻理论也是对5S 框架组织意愿视角的延伸,与沃尔沙姆隐喻类似。并且,摩根的企业文化隐喻更接近对5S 框架的竞争性管理视角,亚文化隐喻更倾向于5S 框架的企业文化视角。摩根的企业文化是以组织整体价值为基础,将组织隐喻为一个价值的系统。这种隐喻需要管理者去发现一个适合整个组织存在并影响组织变化的共同目标,以共同目标为基础,去管理组织,引导组织向实现目标的方向发展。与企业文化相反,亚文化则展示了组织中不同文化小组之间的个体目标与冲突,在解决这些冲突和目标的过程中,促进了组织系统的变化和发展。

罗斯、埃瓦里斯托和斯特劳布(20xx 年)发展了单色文化和多色文化的组织文化隐喻理论。单色文化和多色文化是通过讨论打开网页不同的.时间忍受度,而定义的可以影响组织发展的两种不同文化隐喻。在单色文化和多色文化隐喻理论中,单色文化的人群等待网页打开的时间忍受力要远小于多色文化群体。也就是说,网站系统执行的速度是浏览网站的组织群体产生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同一延迟时间条件下,单色文化的人群产生负面情绪会更大。因此网站系统设计时,网站组织需要有不同的页面设计去满足单色文化人群和多色文化人群的不同忍耐需求[4]。面向单色文化群体,设计网页需要追求更快的显示速度并适当简化网页结构和内容;面向多色文化群体,网页设计则可以追求复杂的网页结构及内容,适当的降低网页打开速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单色文化和多色文化隐喻理论诠释了不同文化的组织群体在完成组织任务过程中,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任务执行过程中的不同认知。单色文化组织成员习惯在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一个任务被中断或延迟意味着组织成员会等待任务的重起,而其他的任务会被持续的延迟;而多色文化成员则习惯多任务并进的工作方式,即他们习惯同一时间执行多件任务,一旦其中的某一任务被中断或延迟,成员会利用等待时间去处理并行的其他任务。这可以被视为对5S 框架下的组织的认知视角的隐喻延伸。

格雷戈里(1983 年)也对5S 框架的共享认知隐喻视角进行了拓展,提出了本土组织文化的理论。格雷戈里认为组织的认知所体现出的文化因素,主要的冲突源于组织中复杂的不同的母语文化。组织虽然由于共同的目标融合了这些不同的母语文化,但这些不同个体文化的冲突依然存在,并相互影响。本土文化是对这些个体文化的隐喻解释。组织是多元文化的组合体,而且文化的分布并不均匀。对于多元文化组织的研究,通过本土文化还原个体行为,分析影响其个人行为的内在文化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组织内部冲突的根本,辅助协调冲突,为实现组织的共同利益服务。格雷戈里的本土文化理论着重将组织研究作为一个共享知识的认知系统,但相互影响的不同本土文化元素与摩根的子文化也有相似之处,都是组织冲突的根源所在,是影响组织发展的内因。

前面几种理论以组织的社会现象为基础,从不同的隐喻视角进行组织现象的研究,倾向于表达文化隐喻理念和组织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忽略了人与组织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奥赖利,查特曼和考德威尔(1991 年)通过研究人与组织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组织匹配理论。在他们的理论中,人会选择加入与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相适应的组织,从而获得较大的满意度,而组织的发展也需要由匹配的人群来实现组织的目标。他们总结出,相似的组织要素(如规模、结构、产业、技术水平等)会形成相似的组织文化,不同的组织要素决定了组织文化的差异性,这也是组织文化的发展趋势之一。在此理论下,人的满意度和胜任能力是评价组织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组织要求组织选取特定环境下具备完成任务能力的人,而人也能对组织具备较为满意的评价。这一理论将人的感觉作为隐喻来分析组织文化,可以被认为是对5S 框架下的无意识的过程的视角隐喻。

2.3 隐喻式组织文化理论分析

在组织的分析与研究中,隐喻式组织文化分析是一种被广泛使用并易于理解的方法。该方法从人类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由于隐喻的视角不同,研究分析的目的不同,组织研究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组织文化隐喻理论。其相关的理论都认可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且组织没有统一的确定性的概念。

5S 框架模型理论为组织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五种不同的组织隐喻视角,并对这些隐喻视角提供了一个概括性的抽象解释。5S 在组织研究中可以被形象地比喻为组织分析的不同变量,本文研究的六种组织文化隐喻理论都可以被认为是以5S 框架模型为基础建立的。学者通过对5S 框架的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延伸,形成一个相对具体的组织文化隐喻诠释。在5S 框架理论中,竞争性管理和企业文化从组织的整体视角来解释组织,分别把组织比作一台机器或有机体,组织的形成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目标。区别在于,竞争性管理对于组织的目标定义为刚性的,不可变的;而企业文化则认为组织目标是持续发展的、可变的。刚性的组织目标,实现目标更明确,组织在管理上更容易,但对于组织的发展与完善有阻碍影响;而变化的组织目标,组织更容易自我发展完善,但管理上更困难。5S 框架的另外三种组织文化隐喻视角倾向于延伸组织存在的内因变量,组织被比喻为一个系统来共享知识,意义或意识。5S 框架的隐喻视角是对组织文化不同方面的分别定义,这些隐喻视角之间可以相互关联相互补充。例如沃尔沙姆的文化与子文化理论中,文化的隐喻是对组织整体存在的分析,相当于对5S 框架的竞争性管理的一个概念性诠释,同时他又通过子文化的概念对组织进行了企业文化的视角分析,解释了组织自我发展的文化因素。而摩根通过亚文化来解释企业文化对组织发展的推动作用,对沃尔沙姆的子文化做了进一步完善,延伸了5S 框架中的企业文化隐喻视角。格雷戈里则通过本土文化对组织的认知视角进行了隐喻,同时他的本土文化与摩根的亚文化、以及沃尔沙姆的子文化作用相似,是驱动组织发展重要因素,因此,也可以被理解为组织的企业文化视角的隐喻延伸。

5S 框架中的五个视角用于组织研究,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五种视角即相互矛盾,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隐喻式组织文化研究组织的存在和发展,需要通过对5S 框架的多个视角变量进行隐喻分析,才能更客观的诠释组织的存在和理解组织的发展。

3 组织文化理论在网站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在网站建设中,早在1998 年,W3C(World Wide WebConsortium)组织就定义出一系列的网站建设规范,并称为“WEB 标准”。这一标准被广泛的用于网站建设,是网站建设不可缺少的技术评判标准。也有其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评判网站建设,如学者彭银香从电子商务的角度上提出了电子商务类网站的评估框架体系。这些网站建设的评估多从技术层面去评价网站建设,评估标准有其局限性。

网站是组织或组织的某一个特定目标在网络中的实现,是组织或组织的目标与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将网站系统作为特殊的组织去研究,能够更容易地理解网站系统建设的复杂性。以组织文化隐喻视角思考网站系统,网站系统建设目标更贴近现实社会的需求,网站系统建设的组织文化隐喻评估指标相对更全面、更客观。

3.1 网站建设的组织分析

以组织文化隐喻理论去分析网站组织建设,网站组织需要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看待。它是由网站系统和涉及到这个网站系统的人组成的。网站系统可以表达组织的目标,而涉及到网站系统的人群的能力和态度可以被用于评估该系统组织是否成功。网站系统的建设过程,就是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在网站系统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不同人群的能力和态度,可以被视为组织目标发展的内在因素,可以促进网站组织的环境和目标发生变化。整个网站系统建设所涉及的人群可以分为三类:网站管理者,内容管理者(包括系统开发人员、网页设计者、内容维护者)和网站系统使用者。

其中,在推动网站组织的目标实现中,网站系统涉及的三类人群可以被看作组织文化中的三类不同的文化群体,或者被称为网站系统的三要素。类似摩根(1997 年)的组织亚文化群体或沃尔沙姆(1993 年) 的组织子文化群体。三类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网站系统的实现(即组织的目标实现)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观点。在网站系统建设中,这些不同的观点与看法促进网站系统目标的实现、完善和发展。一个成功的网站系统需要回答这三类要素的满意度。如在讨论系统使用者的满意度时,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浏览网站。依据单色文化和多色文化理论,系统使用用户可以被分为单色文化群体和多色文化群体。网站系统为满足这两类用户的使用满意度,则需要网页设计人员设计不同的网页展示结构,以不同的网页打开延迟时间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系统使用者。另一方面,网站系统组织也需要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者的满意度。

网站组织管理者分为两大类。网站管理者相当于网站的头脑,是网站系统建设总体目标的决策者,同时也是网站系统组织目标改变的决定者,他们的满意度体现了网站系统目标的实现程度。而内容管理者相当于网站组织的四肢,他们是网站系统技术、功能、内容等目标实现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满意度体现了网站系统实现技术、网页结构和网站内容的目标实现。依据人――组织匹配理论,如果内容管理者的技能能够满足网站系统建设的技术需求,那么他们在实现网站组织系统中就能体现较高的满意度。另一方面,根据人――组织匹配理论讨论网站组织的成功与否,还必须要求管理者具备相应的能力,如:①网站管理者善于发现和分析网站系统中的需求。②网站管理者需要具备善于协调网站组织的不同元素冲突的能力。③网站管理者应善于总结经验,使网站系统建设的总目标适应网站系统建设的发展。④内容管理者是网站建设中需求技术领域的专家。⑤内容管理者善于翻译现实世界的需求,并在网络技术中实现。

通过上述的分析,以组织文化去隐喻网站系统组织建设,一个建设成功的网站系统组织的想象蓝图如下:①建设网站系统组织需要包含五类人群:网站管理者、系统开发人员、网页设计者、内容更新者和系统使用者。②网站管理者、系统开发人员、网页设计者和内容更新者在网站系统组织建设中需要分别具备各自不同能力,以实现网站系统。③网站管理者、系统开发人员、网页设计者和内容更新者在网站系统组织建设过程中具备较高的技能满意度和能力满意度,而系统使用者在使用网站过程中具备较强的使用满意度。

3.2 基于组织文化隐喻的网站建设评估框架

结合上述的隐喻分析图像,关联组织文化的分析理论,成功建设网站的评价框架如。本框架是基于网站组织文化的人和网站组织建设的关系,以网站组织文化相关的人群的能力与满意度为基础,构建出的四层评估体系框架。框架分别为网站组织建设过程中涉及不同组织文化的五类人群定义了不同的能力评价指标和满意度评价指标。

网站管理者是网站组织发展的战略规划者,是网站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的决策者。因此,网站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基本的能力,良好的需求分析能力可以实现网站管理者对网站组织建设中组织目标实现的掌控;优秀的目标决策能力使网站管理者在网站组织的战略规划中更好地把握网站组织发展方向,为网站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支持;熟练的矛盾协调技巧可以更好地处理和解决网站组织建设中的冲突,使冲突变成促进网站组织建设的动因。而对于网站组织系统的决策者,网站管理者目标实现满意度的高低体现了网站组织系统建设目标实现的程度;矛盾解决的满意度体现了网站管理者对矛盾处理的反馈,良好的矛盾处理过程能够使矛盾变为动因,促进网站组织的建设和目标实现,反之,则阻碍或破坏网站组织的建设;目标改进满意度则体现了网站管理者对网站组织目标的未来发展的认可,较高的目标改进满意度表示网站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好。

内容管理者是网站组织建设中网站系统实现的重要组织文化要素。网站系统内容的管理不仅包括系统功能实现代码编写,还包括网页展示设计和网站内容编辑。本系统框架将内容管理者细化为三类组织子文化人群――系统开发者、网页设计者和内容维护者,三类人群相互补充,共同协作,在网站管理者的引领下,建设和完善网站系统。首先,系统开发者是网站组织建设的功能代码实现的主要技术人员。优秀的功能需求理解能力可以使系统开发者更好地将现实社会的功能需求转化成可以在网站系统中表示的功能代码,实现网站系统功能与现实社会需求的统一;较高的代码功能实现技巧则体现了网站组织的功能代码执行效率更高,系统更完善,系统能更准确地执行功能命令。同样,功能实现满意度的高低说明网站系统功能实现的程度,满意度越高,网站功能实现越接近组织实现的目标;代码编写的满意度则体现了系统开发者对功能代码编写的意见,较高的满意度代表了功能代码更完善、更高效、更安全。

其次,网页设计者是网站组织建设中对外表现的主要负责人。优秀的结构需求分析技巧可以使网站组织页面的展示结构更合理,页面更符合人们的浏览习惯;熟练的网页设计技巧使网站页面代码更精简,结构更合理,网页显示速度更快,网页修改更方便。较高的网页美化效果满意度意味着网站组织的页面显示效果更完美,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浏览;网页代码满意度的高低则体现了网页代码结构的合理性、可修改性的难易程度。较高的代码满意度意味着网站组织系统的对外展示实现的更完善、改进更容易。最后,内容维护者主要负责网站组织系统的内容更新。较强的内容选取技巧和内容编辑技巧意味着网站组织系统的内容更吸引人,促使人们去访问网站;同样,内容选取满意度和内容效果满意度促使内容维护者精益求精,进一步的完善、丰富网站组织系统的内容。

系统使用者是网站组织建设最终的服务目标。网站系统建设是现实组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实现,系统使用者的计算机使用技巧能力直接决定了系统使用者能否接受网站组织系统,系统使用者是否习惯于通过网站系统达到较高的满意度,因此,系统使用者的计算机使用能力是评估网站系统建设能否成功必要指标。

另外,网页结构的满意度、网页内容的满意度和网站使用的满意度反映出系统使用者对网站系统的接受程度,体现了网站目标最终实现的程度,也是网站建设是否成功的主要衡量指标。

本四层评价体系框架从人类社会学的角度为网站组织建设评估建立了定性的指标,本文未对评估框架的各项指标作定量分析。以不同组织文化的人群要素为基础的评估框架,网站组织系统的评估可以根据系统目标的不同,做不同目的的定量分析。该评估框架的各定性指标的定量分析,可以结合现有的一些评价指标作分析参考,如对系统开发者的代码实现功能技巧评估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时,可以凭W3C 组织制定的“WEB 标准”为基础做定量分析的参考。

4 结论

隐喻翻译中文化形象的处理 第6篇

【关键词】 隐喻翻译文化形象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而隐喻作为生动的语言,无疑是文化的一面镜子。由于隐喻的广泛存在,有许多鲜活生动的隐喻由于附着了鲜明的文化内涵,被赋予了饱满的文化形象而使语言丰富多彩。隐喻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和比较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寻求共同和差异,从而实现有效而生动的翻译。本文试如何最大程度保留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有效文化传播和交流这一出发点来探讨隐喻中文化形象的翻译。

一、文化形象的保留

由于人类生活的共同经历和类似的社会发展过程,人们许多思维和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中许多隐喻词语具有相似的甚至相同的喻义。这时,隐喻中蕴含的文化形象可以得到完全的保留,既维持了源语文化的完整,又表现出文化的相容和共通之处。例如,Low wages are the country?謘s trump card at this stage of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译文为:低工资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现阶段的一张王牌。“Trump card”是指可以通吃任何一张别的花色的牌,和中文的王牌正好相符,这个具有文化内涵的形象得以保留。

一些隐喻已经在文化的传播中得到译语文化的认同,那么翻译的时候自然可以还原成源语,从而完整地保留了文化形象。例如,在英语中有a wolf in sheep?謘s clothes一说,在汉语里直接翻译成“披着羊皮的狼”。这一文化形象的保留归功于《伊索寓言》的广泛流传。同时,狼和羊在这两个民族中所产生的联想是大抵相同的,因而有着较高的接受度。类似的还有“war?鄄monger”(战争贩子)、 “蓝图”(blue?鄄print)等。

当然,有些文化形象得以保留,却会给有些读者留下疑问,这时,适度的对文化形象进行解释或加注可以确保读者的理解。

二、文化形象的对接

因英汉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隐喻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受制于文化,英汉两个民族在表达同一概念时会运用不同的喻体。在翻译时可以在译入语中寻找合适的、读者熟悉的形象进行对接,从而达到表达的神似,使读者更加清楚源语的表达意思,更好地理解文本。例如,你们俩去吧,我可不想当个电灯泡。译文为: You two go on ahead. I don?謘t want to be a third wheel.汉语中的“电灯泡”指的是妨碍别人的第三方。这一形象在英语中可以找到对应的形象“the third wheel”。在英语中,则指那些“碍手碍脚、不合时宜”的人。

翻译隐喻时,译者须注意汉英两种语言的喻体各自传递的文化内涵,同样的喻体在不同的文化中所传递的文化形象不同。译者的任务就是实现喻体与目的语喻体的对接。而对接的原则是源语的喻体和目的语喻体必须传递一种的形象内涵和文化内涵。如下面几个例子:gild the lily——画蛇添足;Goose flesh/skin——鸡皮疙瘩;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the apple of one?謘s eye——掌上明珠;A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三、文化形象的舍弃

有的概念隐喻为某一个民族所特有,带有强烈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在译入语文化中找不到可以替换或者转换的形象,特别是这一文化形象在译入语中的文化内涵正好与源语中相反,此时翻译就应适宜考虑舍弃源语中的文化形象,以译意为主。例如,She is a social butterfly.翻译为:她是一个交际花。源语中的butterfly (蝴蝶)具有“轻浮易变的人”的意思。而在汉语中没有这层意思。因此,如果直译保留“蝴蝶”这一形象——她是一个交际蝴蝶,则不能表达其内涵,而“交际花”可以很形象地描述这一特点。

再看下面这些例子:

(1)我们得坚持原则,不能让任何阿猫阿狗都入会。

译: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and cant admit every Tim, Dick and Harry to membership of the club.

(2)等我性子上来,把这“醋罐子”打个稀烂,她才认得我呢!

译:One of those days when I really lose my temper, Im going to give that vinegary bitch a good beating to show her whos master here. (Yang Xiangyi)

(3)人家是醋罐子,她是缸,醋瓮!

译:If other women are jealous, shes a hundred times so.

“阿猫阿狗”、“醋坛子”、 “省油的灯”都是汉语中常用的形象,具有浓厚的特色,但过于口语化,且在翻译时找不到对应的形象,因此,应适宜舍弃,以译意为主。在意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最大程度地译出源语喻体的特色和风格。

四、文化形象的再创造

鲁迅先生曾指出,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的洋气。好的翻译在达到意义对等的同时,也应注重其文化元素的转移。一些能充分体现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象,在译入语中无法找到对等的形象和可以对接的形象,而舍弃这一文化形象又使源语鲜明、深刻的文化元素丢失,此时,可以对这一文化形象进行创造或者再塑造。众所周知,西方对龙的联想是邪恶,充满攻击性的庞然大物。然而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千百年来流传下的民族图腾,我们不能抹杀或者重建这一形象,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把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弘扬作为重点,进行文化形象的再创造。例如:

(4)他是人中之龙。

译文A : He is the cream of the crop.

译文B :He is the loong among the av?鄄erage.

译文A 使用了英语中的隐喻“cream of the crop”,形容毕业生、大学生、政治舞台上的候选人以及士兵这样的有不同届、级之分的群体中的优秀人物。对于读者来说,意义保留,又使用了新的隐喻,语言的生动也得以保留,但是遗憾的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这一概念无法得到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译文B把“龙”处理为“loong”,进行了再创造,虽然初看上去给读者留下疑问,但随着我们对“loong”这一形象的不断使用和加深必将得到异国文化的认可。很多学者都呼吁保留我国“龙”、“凤”这些千年传承的文化形象。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再创造,从而使文化得以传播和交流。

Newmark指出,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或者传递其意义,或者重塑其形象,或者对其意义进行修改,或者对其意义与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所有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与隐喻在文内重要性的联系就更不用说了。翻译隐喻时,译者有必要注意汉英两种语言的喻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同样的文化形象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和意义,在译者做到意义对等的同时,也该对隐喻中的文化形象进行有效的处理, 从而确保有效的文化交流。

【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程同春.英语隐喻的思考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2)

[3]徐珺, 刘法公. 英汉喻体文化内涵

对接与比喻性词语的翻译[J]. 外语研究,2004(5)

【作者简介】王小静(19-),,人,长沙理工大学,研究方向:。

不同文化对隐喻使用的影响 第7篇

一、隐喻的含义与特征

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不仅是语言, 而且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都不乏隐喻的存在。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 从本质上说是隐喻式的。隐喻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某一事物, 这与人类“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这种认识和描述的基本原则一致, 它通常是将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映射于那些未知的、抽象的事物中, 从而达到认识新事物的目的。隐喻包括两个部分:本体和喻体。本体和喻体是分属不同类的两种事物, 二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 但是某方面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关键。一般来说, 喻体对于说话者和听话者都是较之本体更为具体、熟悉的对象。因此, 隐喻的使用能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二、隐喻与文化

1.隐喻与文化的关系

某一个社会都有其社会文化和隐喻的认知结构。众所周知,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一种思维模式, 然而它也同样被认为是一种文化, 因为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思维的形成过程构成了牢固思想和文化的语言的桥梁。隐喻改变着我们所生活的文化环境, 因此, 它同样影响了人类与环境相互的作用方式。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结构和文化替变, 它扮演了一种特殊的角色。虽然隐喻的使用是普遍的, 但为了更好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隐喻现象, 在选择具体的隐喻时经常要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隐喻性过程是理解一个领域的映射, 它往往是通过常见的理性或感知经验进入另一个知识领域, 这个过程往往是抽象的。文化与隐喻之间的关系, 可以归纳如下:隐喻与文化相互影响。文化在隐喻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反之, 隐喻也是文化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隐喻的文化基础

在过去几年中,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 隐喻反映着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指人们的主观世界对文化概念的共同理解, 在各样的领域中, 文化概念起着解释经验和指导人们行为的作用, 这些领域包括社交场合、风俗习惯和主客观世界。文化模式作用于个人和集体社会的形成中, 其中包括人们相信什么、他们的行为如何以及他们如何谈论世界和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隐喻的发起不是仅从隐喻本身,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它也是从与文化世界的互动中被界定的。人们都普遍承认概念隐喻, 例如ANGER IS HEATED FLUID IN A CONTANIER, 这是个人经验与具体的、文化的知识共同塑造出来的 (Gibbs, 1997) 。为了使这个概念更加清楚, 假设当您正坐在公园里的一个板凳上, 突然被一个路人踢到了, 你觉得腿发疼, 你会愤怒吗?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感到愤怒, 并且你会怎样解释这一情感?事实是, 如果他并不是故意的, 你不会愤怒。反之, 你会生气。这正是因为你在判断这种行为, 如果该人没有故意要伤害你, 你会把有人踢到你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那么, 当你判断一个人是否在做一些故意伤害你的事情时, 对愤怒的感觉而言, 你可以概念化隐喻, 隐喻是视情况和你过去所经历的事情而定的。你可能会认为, 故意的行动蓄意把你压倒, 你会觉得特别的压抑, 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思考这样的行为被视为ANGER IS HEATED FLUID IN A CONTANIER。如何界定每个这样的情况, 表现你对这样情况的反应, 是你对事件文化性的诠释和动机所决定的, 或是一种对他人对你的行为的一种诠释。认知是体现在文化等各方面的, 因此它是隐喻。

3.隐喻的文化外延

我们已经介绍了文化对隐喻的影响。下面我们将谈到反向关系。物质世界、世界观、认知和文化模式的不可分割性, 指出一个重要的思想:隐喻是一个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新兴的产物, 而不是纯粹的产生于人脑中,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 隐喻是一种能够带动整个世界相互作用的工具。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在隐喻中映射并且这些元素在我们的脑海中呈现, 成为我们语意体系长期记忆的一部分。但是, 一旦这些文化要素隐含于隐喻中, 并且使其内在化、自动化, 就不需要下大力气去翻查资料, 或去了解和概念化文化世界了。隐喻能使人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并作出熟练的动作。这种经验体现在隐喻发起时, 往往是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因此, 当我们看到一些隐喻时, 我们可以理解特定文化下的隐喻根基。考虑以下表现形式:

I was flying high.

She was on the cloud nine.

I'm six feet off the ground.

I was just soaring with happiness.

但在中国, 这个比喻是不适用。也就是说, 在中国, “正在离地面”是通常不会积极制定为快乐的概念, 会用在负面的概念上, 如自满或骄傲。两个事例中能体现这样类型的中文, 列举如下:

他飘飘然。

他又云里雾里了。

这明确表示:正在离地面被认为是超出自我控制, 这不是一件好事。中西方就形成了比较, 它是隐喻的结果, 限制了我们的思维, 所以, 它是代表某一特定的文化的。

三、文化因素对隐喻的影响

不同社区的话语都持有不同文化形态。不同的文化都会反映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如语言, 同时他们也会影响隐喻的使用。在这种条件下, 文化具体要素的这个概念, 使我们能够严格地确定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 认识文化的差异, 以及认识它们是如何影响隐喻的理解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一部分, 我们将讨论文化因素对隐喻的影响, 对理解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例如生态和物理因素、社会因素、思想因素和语言因素。

1.不同生态和物理元素

生态和物理要素包括许多方面, 如生态学 (植物、动物、气候等) 、生产方式、商品和工艺品的交换、分配、技术和科学。虽然地理位置只是不同国家的一种天然环境, 它的形成速度显示着正在形成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和它的发展的多样化。我们认为语言不仅反映客观世界, 而且也反映一种社会现象。因此,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周围环境中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英国, 作为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因此, 许多话语都与航行和海上的表现有关。他们中的一些人逐渐形成了隐喻的习惯, 总是用它表达类似的事情或抽象的东西, 例如: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 , plain sailing (一帆风顺) , sail before the wind (发迹) , trim the sail to the wind (见机行事) , go with the stream (随波逐流) , in the same boat (同舟共济) , know the rope (内行) , all at sea (茫然不知所措) , etc.但是, 作为一个内陆国家, 中国的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多半靠农业。因此, 中国人通常用的隐喻性的表达都与农场工作有关, 通过它传达一些抽象的感受。例如:

三年耕, 必有一年之蓄;而学者朝学之, 夕丧之。 (杨万里《庸言》)

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当描述丰富或伟大的事物时, 英语的人习惯于一些与航海相关的词, 例如:

“A sea of jubilant people”

“A sea of trouble”

“A sea of debt”

但是在中国有这样的词, 如“随波逐流”、“同舟共济”、“一帆风顺”、“人的海洋”, 中国人从来不说“麻烦的海洋”或“债务的海洋”。他们只说“大麻烦”和“沉重的债务”。英国, 由于其海洋性气候, 天气复杂多变。因此, 英国人把谈论天气作为一种习惯。有的话语, 它们常会用隐喻的含义, 如:

There was frost in her voice.

The suggestion had been received with frosty disapproval.

我们知道, 伦敦是所谓的“雾都”。因此, 雾薄、雾经常被用来描述问题的发生, 例如:

She left in a frog of depression. (她心情沮丧, 精神恍惚地离开了。)

I didn't have the foggiest idea about this bit. (关于这一点, 我一点儿都不了解。)

Many people have only a hazy idea of their expenditure. (许多人对自己的开支稀里糊涂。)

2.不同的社会要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阶层和群体、亲属制度 (类型学、性与婚姻、生育、家庭等) 、政治与法律、教育、体育和娱乐活动、风俗等。一般来说, 在西方国家, 人们通过体育表现他们的激情, 因此, 就有大量表达体育的隐喻英语, 如:

to have two strikes against one (三击两不中/处境不利)

to hit below the belt (打对方下身/用不正当手段打击别人)

behind the 8th ball (在第八号球后面/处于危难境地)

to play oneself in (先熟悉情况, 先作好准备)

the ball in your court (轮到你作出反应或采取行动)

在中国也有大量这样不同的英语隐喻来表述有关的体育运动。例如:

“短平快” (short, adaptable and fast) /doing something with little investment but quick result.

“擦边球” (edge ball/in a fortunate way)

“将军” (to checkmate/to put somebody on the spot; Challenge; embarrass)

3.不同的思想元素

思想体系, 其中包括宗教、魔术和巫术、民俗、艺术创作的影像、价值观 (道德、审美等) 、认知的重点和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宗教,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文化的差异。在西方国家, 与圣经一样, 散布世界各地的基督教也占据重要地位, 在人们心中, 他们崇拜上帝。因此, 有许多表现形式隐含有一定的内涵。例如:

the old Adam (原罪)

He thinks he's a tin God. (他自认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sea (左右为难)

the fall of Jericho (不可思议的奇迹)

apple of Sodom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或物)

to smite hip and thigh (彻底压倒)

the sword of Damocles (千钧一发, 即将临头的危险)

但是, 中国人常常信奉佛教和道教, 许多隐喻的表现形式如下:

“如来佛的掌心”, “在世观音”,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跑了和尚, 跑不了庙”, “做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等等。因为两个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价值体系,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待同一事情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对待谦虚是特别重视的。因此有很多隐喻性的用语“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等等。不过, 在美国个人主义是作为一个主导的文化模式起作用的。因此, 在这方面有很多有关隐喻内涵的表述“pull yourself up by our own boot straps”;“ 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 “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He travels the fastest that travels alone”等等。正如我们所知, 在思维方式上, 西方人认为抽象的东西, 他们会采用客观事物和其性质作为世界的中心。但是, 中国人喜欢视觉思考, 而会采用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为世界的中心。法国一位历史学家Jacques Garnet, 在研究中国文化时称中国是“把如何表达抽象和一般之间的根本差别看做是很简单的事情, 因为他们不是只从偶尔分析, 而是从具体和特殊……”在翻译隐喻时, 我们可以找到影响差异的思维模式。举例来说, 在英语, 我们说:“Wisdom prepares for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当隐喻表达被翻译成中文时, 抽象的“wisdom”和“folly”, 将被转移到具体化的词语:“聪明人防患于未然, 愚蠢者临渴掘井。”因为他们把性质作为世界的中心, 西方人希望可以借无生命的东西为题材把一个隐喻句子表现出来, 如“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An exciting sight met Mary's eyes.”中国人是用惯了生机勃勃的词为主题的句子, 因为他们往往采取以人为本的世界中心的观点, 所以, 他们是这样翻译这两个句子的:“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 一点儿脚步声都没有。”“玛利看见了一件激动人心的事。”

四、结束语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 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个能被人们更容易和自然地理解和表达抽象的概念的工具。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 如何正确解读隐喻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一些学者如亚里士多德、理查德塞尔、莱考夫等等从修辞、语义以及认知科学方面提出了几种隐喻理论的正确理解方式。虽然我们不能知道每一个隐喻, 可如果我们可以掌握一般的隐喻和文化模式背后的隐喻, 这将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

但现在仍存在着一些隐喻, 它只用于一些人, 却不能被别人理解。因此, 我们需要运用文化的互动方式。隐喻是来自共同的地理条件, 同样的心理过程, 相同的社会制度, 同样的信仰等。总的来说, 在此基础上隐喻的形式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本文通过分析大量的实例竭力说明了一些隐喻文化, 应该从文化角度来被理解, 否则, 人们的交流就是行不通的。因此, 理解其他国家的隐喻显得尤其重要。想这样做, 我们就必须竭尽所能掌握对象国的知识背景。然而, 文化虽然没有像其他理论一样能给隐喻一个完整的解释, 但它在隐喻理解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当我们诠释一种隐喻时, 我们必须采用一切有效的文化理论。

摘要:隐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模式, 它受社会文化背景影响, 表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每个隐喻背后都蕴涵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内涵, 如果不能清楚地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 就会造成文化冲突。人类文化的共性铸就了汉英隐喻中的相似之处, 中西文化各自的特性又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交流过程中, 不仅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结构, 理解隐喻本身的意思, 更要深入学习隐喻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 才能准确理解其喻义, 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隐喻,文化内涵,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沈莉.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戴理敏.概念隐喻与词汇教学[D].济南:山东大学, 2007.

[3]虞怡达.中国二语学习者对俗约型隐喻表达式的认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6.

[4]朱丽娟.隐喻及其语篇衔接动态功能[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3.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刘伟伟.中国教育背景下以概念隐喻为基础的外语词汇教学方法[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7.

[7]刘函.论文化差异对隐喻理解的影响[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06, (6) .

[8]李新国, 於涵.中西文化对隐喻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9]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10]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隐喻的跨文化认知研究 第8篇

文化包括一定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信仰、风土人情、行为取向、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每一个侧面都会反映到语言中来, 而隐喻又是语言中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文化在概念隐喻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文化的许多内容通过隐喻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世代相传, 从而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产生影响。在隐喻的两部分——本体和喻体中, 喻体作为隐喻中最富有文化色彩的部分, 其运用必然受一定文化背景的制约。不同民族在喻体的选择上不尽相同, 各种文化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喻体的选择和使用。隐喻思维及其概念体系来自于生活体验, 它不能脱离社会文化环境而自发形成。

二、英汉隐喻的文化认知

1.英汉隐喻的共性

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本身的相似性, 为不同语言中隐喻的相似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 人类社会文化背景也有种种相似之处。因此, 尽管不同民族使用的语言系统迥异, 但基于共同的认知结构, 使得不同文化中的隐喻产生重合的现象。英汉语言中很多表示抽象思维的隐喻表达都是相同的。这里以方位词语的表达为例, 英语中有Happy is up; Sad is down, 我们在汉语中也不难发现类似的例子:“听说油价又要上涨了”, “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 大家情绪都很低落”。英汉两语中都有以自然现象为认知对象产生的隐喻, 尽管语言不同, 但隐喻的表达却极为相似, 如:add fuel to the flames 火上浇油;a thunder of applause 雷鸣般的掌声;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a 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楼阁等。尽管不同民族用自然现象作为喻体的语境不同, 传递的情感有异, 但基于共同的认知经验, 人们对这种比喻的接受心理大体相同。比如说到“时间”时, 英汉语都惯于用“金钱”的概念来表达。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这句话之所以容易被两国人民理解, 是因为生活经验给我们提供了相同的感受, 时间和金钱的可比性使它们都很珍贵。由此可以看出, 思维结构与语言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对应性, 不同文化的共同经验累积使得不同语言的隐喻有了相似性。

随着我国不断的开放发展, 中国文化与世界各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得到了极大地促进。与此同时, 一些英语隐喻被采用异化翻译法直译输入到汉语且被中国文化所接受、吸收和同化, 从而成为中国语言文化的一部分。例如:hot line (热线, 喻指用于咨询服务的专线电话) , dark horse (黑马, 比喻体育比赛或竞选中意外获胜者) , crocodile’s tears (鳄鱼的眼泪, 比喻作假慈悲) 等, 汉语已完全接受了以上隐喻的喻体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在交际中不会引起理解困难。同样, 汉语的“纸老虎” (the paper tiger ) , “丢脸” (lose face ) 等也已成为英语的一部分。重合性隐喻构成了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础, 减少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 使交际者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隐喻的意义, 促进了跨文化交际。

2.英汉隐喻的差异

不同民族之间虽然有共识文化和相同的隐喻概念, 但由于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环境、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等, 因而不同的语言里也会有不同的概念隐喻系统。当我们对英汉隐喻的文化认知进行对比研究时, 不仅要注重共识文化的对比, 也要注重它们之间的差异的对比, 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了解隐喻所暗含的深刻寓意。隐喻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可以揭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

(1) 自然环境的差异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 自然环境的差异对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中国与英国所处地理环境迥然不同。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国家, 山脉、河流、森林众多而广袤。因此, 在汉语中, 以陆地上的人及事物做喻体的隐喻很多。而英国是个岛国, 围绕海洋产生的渔业、航运业在英国的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所以, 在英语中, 隐喻常常联想自海洋。比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 (进退两难) , 汉语中相同意思的成语则为“进退维谷”。汉语中有“未雨绸缪”, 在英语中与之意思近似的比喻则是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英语中有大量关于海洋的词汇:smooth sailing (一帆风顺) , go with the stream (随波逐流) , all at sea (茫然不知所措) , to tide over (顺利度过) 等。而汉语中也有很多与农林种植相关的成语, 如:鱼米之乡, 胸有成竹, 只问耕耘, 不问收获等。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陆地与海洋这一截然不同的地域色彩。

(2) 文化习俗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对世界有不同的观察方式和思维模式, 因此导致不同的文化中存在许多不一致的隐喻。“狗”在中西方文化模式中的差异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dog 在英美文化中常作褒义词, 是“忠诚的人类朋友”的同义语, 不少惯用语都反映了使用英语的民族对狗的喜爱, 如: work like a dog (拼命工作) , a lucky dog (幸运的人) , love me ,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而在中国文化中狗是一种比较低贱的动物。以狗作喻体形成的隐喻大多具有贬义, 如 “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丧家犬”等。同样的差异也发生在“孔雀”身上。在中国, 孔雀是美丽高贵的代名词, 人们去动物园竞相观看孔雀开屏, 因为它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美感, 少数民族更是以孔雀为原型创作舞蹈。而在使用英语的国家中, 孔雀往往用来形容傲慢的、狂妄自大的人, 这显然是贬义。社会文化对颜色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有些与颜色词相关的隐喻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在英语中, green表示没经验, 知识浅薄, 如a green hand;而汉语中相关的表达则用颜色词“黄”, 如“黄毛丫头”。这是由于对于同一种颜色, 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感知、联想, 由此产生不同的喻体, 表现不同的文化特征。

(3) 宗教、神话等产生的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英汉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和宗教有关的隐喻。西方国家盛行基督教, 它对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深远, 很多英语中的隐喻源自《圣经》。如A Solomon (所罗门) 隐喻聪明人, Judas (犹大) 是叛徒的代名词, Noah’s ark (诺亚方舟) 喻为避难所, 。由于教堂是许多西方人常去的地方, 因此就有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赤贫如洗) 这样的比喻。西方文化与希腊神话也有着极深的渊源, 诞生了一些相关的隐喻, 如Achilles’s heel指致命的弱点, Pandora’s box 指灾难的根源。在中国, 佛教的影响更为深远。汉语中很多隐喻来自佛教, 如“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菩萨心肠”, “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 又是潜移默化地存在于认知世界中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思维与行为方式。隐喻与文化紧密相连, 蕴涵着深刻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隐喻作为人类共有的一种认知手段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共性, 但由于文化差异的缘故, 不同民族在运用隐喻描述事物时会有一定差异。在跨文化隐喻话语的理解中, 交际者要综合运用语境, 尤其是利用文化语境因素进行分析, 准确理解话语含义。对隐喻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不仅为语言的掌握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而且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从而更深刻地认知文化的本质和特征。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英汉隐喻认知异同的文化根源分析 第9篇

一、隐喻认知理论分析

隐喻认知理论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得出的一种重要的语言应用理论。在隐喻认知理论研究中总结出:隐喻既是一种具有丰富功能的语言修辞手段, 能够提高语言艺术境界, 丰富语言表达形式, 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对语言的灵活掌握, 并熟练运用, 培养开阔性思维。隐喻, 是以思维联想为基础, 通过某种事物去了解另一种事物, 即通过一种形式表现促进对另一种形式表现的理解。隐喻具有一定文化特征, 即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运用隐喻所表达的语言意思具有差异性。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隐喻是对文化的语言体现, 通过隐喻的运用能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特征, 这种文化特征即包括民族文化的重要影响, 也包括民族文化对喻义的制约性。英汉隐喻的认知存在各方面, 相同性和差异性。造成英汉隐喻认知异同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 可以追溯到文化根源的影响。

二、英汉隐喻认知对比分析及文化根源分析

英汉隐喻认知存在相同性和差异性, 下面主要结合这两个方面进行英汉隐喻认知的对比分析, 并探究出其文化根源, 促进英汉隐喻的更好应用。

1.英汉隐喻认知相同性及文化根源分析。隐喻的应用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运用, 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来看, 东西方的思维存在较大的共性。隐喻是由主体和喻体共同组成的一种语言应用形式, 构成隐喻的要素主要包括一个具体的空间环境, 和明确主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形式特点在东西方的思想理念上具有相同的理解效果。例如, 在空间结构或方位结构上, 东方人们认为较好的一方为“上”或“高”, 较差的一方则为“下”或“低”, 西方人们认为较好的一方为“up”或“high”, 交差的一方则为“low”或“down”。如中国人常说的“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是指不断的进行努力, 外国人说的“No matter how many difficulties ahead, keep up the fight”。还有这样依据俗语“Lifted a rock at hisown feet”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种隐喻在东西方语言认知上存在一致性。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总结出英汉隐喻的认知一致性的文化根源主要是由于东西方人们思维方式是相同的, 即“high”就是向上的、好的事物象征, “down”就是低沉的、不好的事物象征, 这种思维模式和观念是一种较为固定的形式, 因此隐喻认知存在跨区域一致性。

2.英汉隐喻认知差异性及文化根源分析。英汉隐喻认知上的差异性要大于一致性, 主要是受东西方生活环境不同、社会风俗文化不同、思想观念和联想等方面的影响。例如:

(1) 汉语中习惯用“揠苗助长”、“对牛弹琴”等成语来表达语言情感, 即农业色彩较重;英语中“A small leak willsink a great ship”、“While water can carry a boat, it can alsooverturn”, 即海洋元素较重。这种隐喻认知主要是由于国家地理文明造成的, 中国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 因此容易形成相应的语言习惯;而欧美国家多是“海洋文明”, 水上事业发达, 形成相应习惯。

(2) 在汉语的隐喻应用中, “红”是吉祥的象征, 是喜庆的颜色。红色是在婚嫁或节日时最常用的颜色, 是美好的象征。“红光满面”、“红装素裹”, 都是美好的意思。而在西方, 红色是流血、残忍的象征, 是一个贬义词, 例如“redrevenge”、“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 都是指残杀和暴力。这种隐喻认知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风俗文化影响造成的, 因此全面了解英汉隐喻的认知差异性十分重要, 避免由于民族文化上的差异造成误会。

(3) 在东西方文化差异分析上, 由于地理环境、文化教育以及社会流行趋势多方面的不同, 东西方人的审美观念和想象能力存在不同。例如, 从中国人的眼光去看“牛”这种动物, 是踏实、勤奋的代表, 而在西方人眼中, “牛”则是笨拙的象征, “to bull in a china shop”。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标准, 使英汉隐喻的认知存在差异性。英汉隐喻认知上的差异性, 还受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多方面的影响。

总之, 隐喻是一种奇妙的语言艺术, 通过隐喻形式能够大大丰富语言的应用功能, 促进语言的多彩和神奇, 使语言更加具有内涵和趣味。英汉隐喻认知存在一定的相同性, 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隐含隐喻差异性主要是受背景环境、社会风俗、审美联想等多方面文化根源的影响, 造成东西方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认识。为更好的应用隐喻, 要加大英汉隐喻认知探索, 促进东西方文化上的交流, 实现跨区域语言研究, 促进语言形式的丰富。

参考文献

[1]李新, 刘晓霜.英汉惯用语中的隐喻现象与文化认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8) .

[2]李沿围, 朱丽颖.基于隐喻认知的英日汉谚语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 (11) .

隐喻与文化 第10篇

1 隐喻的概念

隐喻是一种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同时就在有意无意地使用着隐喻。正如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 (2001:85) 所说, 英语语言中四分之三使用的是隐喻语言。自然语言中, 语符的这种多义性大多是隐喻化的结果 (孙毅2013:1) 。

从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汇出现在希腊语到现在, 隐喻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而这正是人类认知不断进步的结果。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试图对隐喻的内涵做出描述和解释的学者是Aristotle。他在《诗学》中指出;“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 借来做隐喻, 或借‘属’做‘种’或借‘种’做‘属’, 或借‘种’做‘种’, 或借用类比字。”与之相对应, 中国古代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夫‘比’之为义, 取类不常;或喻于声, 或方于貌, 或拟于心, 或譬于事。故比类虽繁, 以切至为贵, 若刻鹄类鹜, 则无所取焉。”《牛津英语大辞典》对隐喻的解释为:“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 name or descriptive word or phrase is transferred to an object or action different from, but analogous to that to which it is literally applicable.”通过以上古今中外的学者对隐喻的内涵所做出的阐释, 我们不难看出, 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对隐喻的认识仅限于文学的范畴, 即把隐喻看作文学修辞手段的一种。这种传统观念将隐喻作为具有装饰功能的修辞格来探索研究, 但却忽略了其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对人类思维和行动的巨大影响。

较早将隐喻与认知领域联系起来的是I.A.Richards。他在《修辞学的哲学》一书中指出:“当人们使用隐喻时, 就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 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 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相对于前人, Richards的观点之所以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就在于, 他在谈及隐喻的含义时, 明确提到了思想在隐喻现象中的角色。而人们真正开始以认知的视角认识隐喻的内涵则是从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开始。他们首次提出“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 phor theory) ”, 具体阐释为“隐喻贯穿于人类的日常生活, 不但渗透到语言里, 也体现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 (Lakoff&Johnson 19803) ”隐喻从根本上说是概念性的, 语言中的隐喻只是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之一。自从有了概念隐喻理论, 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开始真正突破语言层面的限制, 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认知工具和结果来研究。

2 文化的概念

与隐喻一样, 文化也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 其中原因不但是因为文化本身较为抽象, 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界定着不同的范畴, 还因为文化现象的存在十分复杂又极其广泛, 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 (曹卫东, 张广海2005:40) 。

现代汉语中的“文化”来自拉丁语“cultura”, 在20世纪初经日本传入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E.B.Tylor为文化做了如下界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一切的能力和习惯。”Tylor认为文化主要与人类的精神生活有关, 他所列举的这些要素也几乎涵盖了人类精神活动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经典的定义, Tylor对于文化的认识至今仍被许多研究文化的学者所接受和认同。

自20世纪80年代起, 中国也出现了文化研究的热潮。大体看来, 我国学术界对文化概念的定义, 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苏联学术界的看法。由于我们在本文中主要关注文化与概念隐喻的关系, 因此从认知的角度对文化进行阐释和探索就格外重要。常宗林 (2005:160) 从认知层面出发, 认为“文化就是一种知识, 这种知识使人能够在某个特定的文化群体中举止得当, 能够识别群体成员共同营造的环境, 并能够清晰有效地与该群体内的其他成员交流。”

通过上文引用的几种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从文化被作为一个特定的学科领域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以来, 人们对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研究角度越来越宽泛, 对于文化的界定越来越清晰, 文化的概念也随之变得丰富多彩, 几乎无所不包。

3 隐喻与文化的关系

隐喻植根于语言和思维, 既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又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认知工具。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首先,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与文化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想探究隐喻与文化的关系, 就不能避开思维、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因为隐喻既植根于思维又植根于语言, 是人类认知和语言的集中表现和生动表达。一方面, 语言属于文化, 是文化的一部分, 能够反映特定的文化, “任何一个语言使用者都属于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 每个言语社团都有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习语和价值标准。这些必然反映于该言语社团的共同语中。 (胡壮麟等1992:186) ”另一方面, 文化的传播以语言为媒介, 其发展又以语言为推动。文化渗透在语言的各个层面, 对语言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 这使得语言必然要展现出本民族历史传统、社会价值、思维方式以及地理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独特面貌。因此, 隐喻作为普遍存在于语言系统中的现象, 也属于文化的范畴, 与文化之间有着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因素。

其次, 隐喻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受到文化的制约。隐喻涉及人类的语言和思维, 是一个语言社团文化和经验的积累沉淀, 是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隐喻是折射出各种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的“透镜”, 它深受文化色彩的感染, 处处体现着文化观念, 时时散发着文化气息 (孙毅2013:105) 。隐喻这一文化行为的运用不能独立于文化环境而自发产生, 它来自人在与文化世界接触过程中形成的认知概念, 来自人对文化世界的体验, 因此, 隐喻的产生受到一定文化背景的制约, 而它的选择和应用也受到各个文化层次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最后, 人们对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将借助于各自的社会文化环境。隐喻作为一种重要而普遍的语言现象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是一个民族文化浓缩的精华, 包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内涵, 也是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对于隐喻的使用承载着浓重的文化信息, 蕴含着强烈的文化特质, 反映着文化的点点滴滴。隐喻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掌握并使用各种隐喻, 是因为长期生活在本民族的文化氛围之中,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地习得了本民族的文化。而对于隐喻的接受者, 之所以能够理解每则隐喻背后所要传达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从而与使用者实现共同的交际目的, 正是由于接受者和使用者都生活在同一个文化社区之内, 拥有共同的文化基底, 话语双方能迅速地在同一坐标系中准确定位, 达成认知概念上的共识。同一文化群体中, 同一概念隐喻自成体系, 不断发展, 衍生出更多的子隐喻。不同的子隐喻强调和偏重事物的不同侧面, 互相补充, 共存于同一文化的概念体系中, 成为人们本能的思维方式。文化的许多内容和特点通过隐喻世代相传, 从而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施加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产生、发展和消亡。隐喻是在一定文化范畴之内产生和拓展的, 因此隐喻的产生载体和接受载体在有意无意中都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4 隐喻与文化关系的具体表现

隐喻与文化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的生成和应用受到文化背景的制约, 也对文化产生影响。文化是隐喻使用中连接交际双方的纽带和桥梁, 通过文化因素, 我们可以探究和解释人们理解隐喻的内在机制。对隐喻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包括许多方面, 其中较为显著的有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等因素。

4.1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作为文化因素之一, 对人们使用隐喻的方式产生着重要影响。不同地域的人对隐喻机制的应用和理解必然带有地理和生存环境的痕迹。英国海洋型的地理环境使得英国人自古以来靠海为生, 衣食住行皆与海上活动有关, 因此在语言表达上就形成了利用与海洋有关的词汇来构建隐喻。比如:fish out of water (离水之鱼) , in the same boat (处于相同境地) , be at sea (茫然失措) , a sea of (茫茫一片) , hold water (符合逻辑) 等。

而地处亚欧大陆东侧, 属于典型的大陆型文化的中国则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地域广阔, 中国农耕文明发达, 中国人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也受此影响。如斩草除根、瓜熟蒂落、拔苗助长、顺藤摸瓜等生动的隐喻表达形式。

4.2 历史传统

世界各民族语言中的隐喻都与其社会历史传统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 许多隐喻表达都能鲜明地反映出各自民族独特的历史背景。即使为表达同样或类似的含义, 各民族之间由于历史传统的差异, 对隐喻的使用也存在较大的不同。对欧洲国家的人们, 滑铁卢 (waterloo) 之役可谓耳熟能详, 在那场战役中, 不可一世几近征服了欧洲大陆的拿破仑败给了英国威灵顿将军指挥的反法联军, 拿破仑的命运也就此急转直下。于是后来, 英国人在描述某人在事业或竞技比赛中遭遇惨败便会说meet one’s waterloo (遭遇滑铁卢) 。而在中国, 人们要表达遭遇“惨痛失利”这一概念时往往会使用隐喻的说法“败走麦城”。其中原因则要追溯至三国时期, 那时蜀国大将关羽带兵夺下曹操占领下的襄阳, 而孙权则趁关羽出兵城内空虚之机攻占了荆州。关羽折回想要重新夺回荆州, 却被孙权的部队大败, 最后兵陷麦城而亡。由于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将, 因此人们后来用“败走麦城”形容失败。

4.3 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文化现象, 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美国诗人T.S.Eliot认为, 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民族宗教的化身, 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无时不与宗教随影附形。中国学者梁漱溟甚至指出, 宗教之于文化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 文化源于宗教且以宗教为中心。而关于宗教与隐喻的关系, 可以说宗教离不开隐喻, 在一定意义上, 隐喻为宗教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 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许多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世理念、价值观念都能体现出佛教的思想, 汉语中与佛教有关的隐喻性表达也比比皆是, 如借花献佛, 普世观音、现身说法、回头是岸、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等。

与此相对应, 在英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 宣扬教义的《圣经》更是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英语中的隐喻表达the salt of the earth (中坚力量) 源自《马太福音》, 而the apple of one’s eye (掌上明珠) 则出自《申命记》;此外, 如Achilles’heel (致命弱点) , Pandora’s box (潘德拉魔盒, 灾祸的源,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之人) 等表达皆出自《圣经》中的故事。

5 结束语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 是一个语言群体文化和经验的积淀和精华, 是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隐喻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序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隐喻的生成使用有赖于文化背景, 而人们对隐喻的理解也是基于对文化因素的共知。某个特定民族文化与隐喻的关系主要通过该民族的地理生存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等因素具体体现。

摘要:隐喻一词来源悠久, 最初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方式被人们认识;20世纪中叶, 随着心理学和哲学的发展, 隐喻的认知功能得以显现。人们发现, 隐喻既是人类的思维方式, 也是人类的认知手段。隐喻的这种认知本质与代表人类一切物质、精神活动成果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和文化的概念内涵以及二者关系值得关注。

关键词:隐喻,文化,概念,关系,语言实例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3.

[2]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85.

[3]Richards I 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4]常宗林.认知语言文化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5:160.

[5]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186.

[6]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中医药术语定名的文化隐喻规律 第11篇

【关键词】文化;隐喻;中医药学术语;定名规律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基于中医药本土特色,结合物质、制度、精神三种文化结构展开论述,对中医药术语独特的文化隐喻规律性做简要分析。

一、中医药术语物质文化独占性

(一)衣食住行隐喻的独占性

衣食住行是生活全部,其名称具有符号性、特指性,以这些名称作喻体命名中医药术语,沿袭了实物名称的这两个特性,因此便具有了独占性。

“衣”可以遮蔽身体、保护、御寒。“胞衣”指胎儿体表的一层膜,像衣服一样保护着他。

与食相关为喻体的如:“油汗”指出的汗黏滞,像油一样。“口吃”指说话时字音重复或中断。

房屋和门与住相关,术语中借“室”“宫”“门”为喻体命名有:“志室”: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劳宫”:指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肛门”:进行排泄的出口。

行主要指交通工具,车自然成为常用喻体,如:“舟车丸”:药物具有行气利水作用,像舟车行驶一样顺畅。“抱轮红赤”:环绕黑睛缘之白睛深层血络充血。“颊车穴”:该穴运送胃经的五谷精微气血循经上头。

(二)以人物或其特征隐喻的独占性

这类术语本体、喻体之间关系甚微,如不了解理据,就难建立逻辑关系,正因如此,这类命名便具有独占性特点。

以人物名命名最常见是因在医学上有突出贡献,如:杜仲、罗汉果、徐长卿、马勃等中草药,他们发现了该草药,通过实践,证实其药用价值,便以其名字命名。

人物的突出特点也具有独占性。因人物特点突出,作为喻体便于识记,如:“女贞子”:相传鲁国一位爱国忧民的女子倚在此树旁郁郁而终,便将此树命名为女贞树, 其果实为女贞子。

二、中医药术语制度文化的传承性

(一)寄予美好愿望的传承

这类术语语义双关,既表达药物功效, 又寄托美好愿望,如“远志”,因服用后能益智强志,“当归”有调血的功能, 能使气血各有所归, 另含有思夫之意;“千年健”:该药酒浸后有强健筋骨作用,也寄予人们健康的意愿。中医方剂中的逍遥散、通关散、定志丸等,也都喻指人身体健康、能战胜病魔、安定神情等。

(二)避俗求雅的传承

这类药多取其多福的谐音得名, 如吉利(羡摹)、全福(旋复花)、福临(获茯苓) 等。有的规避不雅成分,如“夜明砂”:天鼠(蝙蝠)的干燥粪便,粪便向来都是不雅的象征,叫做夜明砂,则形象美好很多。“枸杞子”:原名叫“狗妻”,因是狗娃的妻子发现,后来为避俗求雅,读书人将其改为“枸杞”。

(三)避讳的传承

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历史和文化现象。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人物姓名的避讳,上下臣民都必须要懂的政治学问,必须遵从的政治法规。比如:“山药”:因避唐代宗李豫之讳, 改名薯药,后又避宋英宗赵曙之讳, 又改名为山药。“玄参”:因避清代康熙( 玄烨) 之讳, 改“玄”作“元”,后来摒除避讳之后又改回“玄参”。“延胡索”避宋真宗之讳。

三、中医药术语精神文化的尊崇性

(一)对佛教思想的尊崇

佛教思想源于印度,大约在唐朝传入我国,佛教文化突出特点是以慈悲为根本,将众生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刚好与中医药的效用殊途同归,因此受到世人尊崇。如“佛手”,其果实在成熟时像人的手指,佛指“有智慧的人”,佛的手都很大,用“佛手”来命名表达对大佛的崇敬之情。方剂名有“卧佛汤”“佛手散”等。“观音柳”:因其叶熬汤服用可治皮肤病,行善积德,像济世救苦的观音菩萨一样。中医方剂中还有“观音散”“救苦丹”。

(二)对道教思想的尊崇

道教是本土宗教,道教的思想融合老子的哲学思想及阴阳五行学说。道教文化中的“得道升天”就是一种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因此受到人们尊崇。

古人把东西南北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叫四象。东方为东宫苍龙;北方为北宫玄武;西方为西宫白虎;南方为南宫朱雀,固有大小青龙汤、白虎汤、朱雀汤、玄武汤,这类术语的命名依据的是药物的功效就像四方之神的威力一样,希望药到病除。

五行中金、木、水、火、土分别喻指肺、肝、肾、心、脾,对应五色的白、青、黑、赤、黄,本体和喻体之间建立了联系。

“青皮”有入肝后行气疏肝的功效。“导赤散”有清心利水养阴之功效。“黄精”有入脾健脾益气止泻之功效。“白芷”可入手太阴肺经。“玄参”有养阴生津滋肾之功效。

“酸枣仁”能养肝血而收敛止汗。“苦参”味苦燥湿杀虫止痒。“甘草”味甘入脾补中益气。“辛夷”味辛入肺开鼻通窍。“咸秋石”入肾涩精补气明目。

(三)对儒家思想文化的尊崇性

西汉时,儒家思想被极力推崇,抱有经世济民的良医也有了“儒医”的雅称,儒家思想有“仁义”“孝忠”“中和”“圣贤”等。

“仁”是该思想的核心。中医药中保留对“儒家仁义思想”崇敬之情的术语有:“仁丹”“口不仁”:“仁”原指仁义,“不仁”指无仁厚之德,引申为皮肤或肢体麻木不仁、感应迟钝。

“孝亲尊师”是儒家思想做人的根本。“三子养亲汤”、“五子衍宗丸”表达了对父母的尊重,家族的传承。

中医学认为凡身体有不适,都是因为“不和”,治病要以“和”为目的。比如:和胃、和脾、和血、和气、和解、中和、调和等,不计其数,可见人们对“中和”思想的崇敬之情。

儒家标榜“圣贤”,中医药对圣贤君子的尊崇之情也融入到命名过程:“防风通圣散”和胃气,用通圣表其功效好。“四君子汤”:四味中药构成,都不热不燥,从“君子致中和”之意。

四、小结

传统的隐喻研究强调文化的影响,在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中医药术语中大量运用了隐喻,本体和喻体之间通过建立相似性命名。不论是哪一种相似性,都无外乎物质、制度、精神三方面,它们与中医药独特的文化息息相关,影响着术语的定名。

政经新闻英语中的文化隐喻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认知,隐喻,文化隐喻,源域,目标域,映射

隐喻, 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而兴起, 它有着有悠久的历史。隐喻从传统意义上说, 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 起着润饰辞藻的作用。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 Lackoff等语言学家提出隐喻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上的修辞功能以外, 还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即将人类在某一领域的感知经验投射到另一领域的动态思维过程 (束定芳, 2000) , 即源域 (original domain) 向目标域 (target domain) 映射 (mapping) 的过程。 (“目标域”为“源域”要投射的目标, 传统语言学所指的“喻体”) 。他们还将隐喻划分成概念隐喻和篇章隐喻两种形式。而文化隐喻这一概念至今学界还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Gannon于2001年首次明确提出文化隐喻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它已经成为独立于隐喻之外的概念和研究派别。

1 隐喻与文化

隐喻既然是一种语言和思维现象, 那么它必然产生于某种语言文化的土壤之中, 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同时又折射文化特质。“隐喻构成文化, 隐喻传承文化, 文化对隐喻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王守元, 刘振前, 2003) 。隐喻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反映着某一文化思维和习惯。Gannon指出, 文化隐喻是以一种能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风俗, 现象或活动为喻体, 解释说明该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征, 进而指导相关的跨文化行为。 (张静, 樊葳葳, 2003) 。可见, 文化隐喻它不仅是语言活动, 认知方式, 还是一种方法论指导, 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某些象征来了解文化差异, 促进文化交流。

1.1 文化隐喻研究方法

虽然各国家或民族文化习俗有差异, 但都有利用隐喻进行描述, 认知和交流的思维共性。这就使不同文化间有了相互理解隐喻的可能, 即使各文化使用的语言载体不同, 隐喻所指有所区别, 但基于文化间重合的感知经验, 隐喻是可能被认同和理解的。

文化隐喻运用了人类学家James Lett提出的“位学” (emic的研究方法。Emic与Etic是两种相对的概念, 主要用于人类社会的跨文化研究, Etic是研究者以文化外来者的身份观察和理解文化, 以科学家的标准对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精心解释, 用比较和历史的观点看待民族志提供的材料。Emic, 即文化本位, 研究者不按自己的主观认识, 尽可能通过当地提供情况的人所反映的当地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并进行整理和分析的研究方法 (赵勇, 2010) 。

1.2 文化隐喻案例分析

本文以《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中的政治经济新闻报道为例, 采用Emic文化本位的方法来真实和客观的探讨和分析新闻英语中的文化隐喻现象。为使阐述明确, 该文对以下文本用[]来标记隐喻。

1) 以下是一则关于削减司法预算的报道。

Roberts Warns of Impact of Budget Cuts on Judiciary

a) Roberts used a touch of literary flair in his report, invoking[Charles Dickens’A Christmas Carol and Frank Capra’s It’s a Wonderful Life to introduce his budgetary laments].

《圣诞颂歌》 (A Christmas Carol) 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于1843年创作的三部圣诞小说之一。小说的主人公斯克鲁奇在圣诞夜被三个幽灵造访“过去之灵” (the Ghost of Christmas Past) 、“现在之灵” (the Ghost of Christmas Present) 、“未来之灵” (the Ghost of Yet to Come) ) , 从一个自私, 冷漠的吝啬鬼变成了乐善好施且热爱生活的人。而同样是以圣诞节为背景的电影《美好生活》, 被美国电影协会誉为“百年百部励志电影”, 是英语国家地区必看的圣诞经典。它讲述的是主人公乔治·贝利在人生绝望之时, 受到天使指引, 最后渡过难关, 重新做人。在英语国家和社会, 这两部文学作品家喻户晓, 报道引述联邦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John Robert的隐喻, 极易引起当地社会和人们的共鸣, 正如提到文学名著《红楼梦》, 中国人会马上联想到封建家族由盛转衰的多舛命运。报道中的“源域”为司法预算提案, “目标域”为神灵出现之前主人公面临的死亡绝境。司法预算一旦削减会给美国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包括裁员, 延迟审判, 并深度影响公众安全。因此Robert用“budgetary lament”“预算挽歌”来隐喻司法预算一旦削减带来的灭顶之灾。

b) “The year’s end brings predictable constants, ”Roberts said, “[including the revival of favorite phantoms–Scrooge’s ghosts and George Bailey’s guardian angel–who step out from the shadows for their annual appearance and then fade away].”

Robert继续提到圣诞节三个幽灵造访斯克鲁奇和天使拯救乔治·贝利的故事桥段。他们是最受人喜欢的形象, 每年圣诞节都会被人们重温。这些神灵带人们走出阴影, 然后悄然消失的形象总能在圣诞节带来慰藉和希望。Robert在报道中用幽灵和天使隐喻议会和联邦政府, 他们掌管着预算案生杀予夺的权利。

c) The chief justice concluded, “[Both A Christmas Carol and It’s a Wonderful Life have happy endings].We are encouraged that the story of funding for the federal judiciary–though perhaps not as gripping a tale–will too.”

Robert进一步用《圣诞颂歌》和《美好生活》来隐喻联邦司法部筹集预算, 预算是否能像两则故事一样有完美结局, 依赖于议会和联邦政府是否像幽灵和天使能挽救司法预算的困境。

综合该报道的三段文字, 通过引用英美文化中人们熟悉的文学形象, 三段文字的隐喻彼此关联, 相互呼应和衔接。该报道中的隐喻“目标域”反复使用西方宗教中的形象, 可以窥见宗教在西方人与社会中的强大的影响力 (它充当着教化, 救赎和主宰的角色) 。英美国家的经典著作和影视作品反映当地的社会文化, 并深刻的渗透到当地的社会生活中, 并影响人的价值观的形成, 它们是解读这类新闻报刊中的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以下是一则关于美国各州竞选的报道。

50 states with politics dirtier than yours

Florida

November 1, 1990:"[From mysterious telephone messages to'Gestapo'tactics, it's election show time in a town known for dirty politics]....For instance, Longwood police knocked on Love Strand’s door in September to let him know that he was illegally distributing campaign fliers in residents'driveways.'[It's reminiscent of Nazi Germany], 'Love Strand said."

该文章报道的是美国50个州大选情况“Gestapo”本来在德语中指的是德国纳粹政权下滥杀无辜的官方恐怖组织。原文章用目标域“盖世太保”来隐射“源域”州竞选者的爪牙, 让人联想到血腥, 暴力和黑帮这些词语。报道更以长木花园警察的滥抓无辜平民为例来佐证弗罗里达州的选举腐败。受害人同样使用“目标域”纳粹德国来隐射当地州政府, 来形容自己的遭遇。报道和其中的受害人均选择目标域“盖世太保”做隐喻, 也受制于其社会历史现实。二战中的纳粹德国对西方社会和国家造成的巨大灾难诚如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国家造成的伤害。纳粹在西方人眼中, 就是德国的盖世太保而在东方人眼中, 就是日本的军国主义。

3) 以下是一则针对普金出兵乌克兰事件的新闻评论。

The wages of weakness

a) This must mean that seeking national power, territory, dominion—the driving impulse of nations since[Thucydides—is obsolete].

Thucydides修昔底德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 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该书叙述了战争给希腊世界造成的影响、以及雅典等城邦在战争前后的成败兴衰的变化过程。该报道用“目标域”为“修昔底德时代”来指用战争的形式占领和拓展疆土的时代, “源域”为普金出兵乌克兰的军事行为。古希腊文明对英美文化影响至深, 希腊的哲学与历史正是英美文化思辨传统的源头。西方人由“修昔底德时代”联想到武力争夺领土正如东方人由“成吉思汗”联想到金戈铁马, 所向披靡的开疆拓土时代。可见, 不同文化采用不同的目标域受到其地缘, 历史观和哲学观的制约。

b) As if a calendar change caused a revolution in human nature that[transformed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from a Hobbesian struggle for power into a gentleman’s club where violations of territorial integrity just don’t happen]

“That is not 21st-century, G-8, major-nation behavior, ”says Kerry.Making invasion sounds like a breach of etiquette—like using the wrong fork at a Beacon Hill dinner party.

Hobbesian“霍布斯主义”, 托马斯·霍布斯是英国的政治家、哲学家, 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霍布斯主义”指的是无政府状态, 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自然状态, 认为国际关系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报道中的“目标域”是“霍布斯主义”, “源域”为普金企图用武力夺回在乌克兰控制权的事件。“霍布斯主义”对与东方人来说, 并不能引起什么联想, 之所以作者使用的这一的“目标域”, 完全取决于英美文化对实用政治学, 哲学思维的普及, 报道者运用这些词汇更能引起当地人们的共鸣。

2 结论

隐喻作为一种人类感知, 理解, 联想, 构建世界的特殊认知方式, “是在一种约定的社会文化模式的约束和指导下展开的意义推理和概念构建过程;文化因素为隐喻的理解提供一种潜在的宏大背景和框架。” (张磊, 2005) 隐喻的产生离不开文化的影响, 它受制于地缘因素, 社会国家的独特历史, 哲学和宗教观等。作为非英语国家的读者要准确的理解英语政经新闻中的隐喻, 就必须提高英美文化的素养, 才能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Gannon M.Cultural Metaphor:Readings, Research Translations, and Commentary[M].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2001:56-70.

[2]Lackoff G, 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and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 1999.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28-40.

[4]王守员, 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 2003, 24 (1) :48-52.

[5]张静, 樊葳葳.文化隐喻研究现状及概念初探[J].外语教育, 2003 (00) .

[6]李天紫.文化隐喻——隐喻研究的新发展[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9 (5) .

[7]赵勇.探讨Etic和Emic关系在语言学中的应用[J].邵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10, 32 (6) .

上一篇:数值预报模式下一篇:农产品贸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