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与环境的错位

2024-05-05

人体与环境的错位(精选8篇)

人体与环境的错位 第1篇

一、构建网络概念图,整体把握本章内容

本章知识点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间的相互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知识点较多,可以通过构建如下网络概念图,提纲挈领,整体把握。

二、考点梳理,典例剖析

考点(一)体液、内环境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对此考点的具体要求是能描述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1.体液的概念和组成。

在生物体内含有的 大量以水 为基础的 液体,称为体液。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含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它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 液体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两者关系如下。

2.内环境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1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2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3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典例1.下图中a、b、c分别表示人体三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a、b、c分别表示 淋巴、血浆、组织液

B.与a、c相比,b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C.细胞2的种类最多

D.b中有的细胞不消耗O2

解析:由图中箭头可知,a、b、c分别表示淋巴、血浆、组织液,则细胞1、2、3分别表示淋巴细胞、血细胞、组织细胞。血细胞只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种,而组织细胞的种类最多。红细胞运输O2但是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O2。

答案:C

【方法技巧】

组织液与血浆及细 胞内液间 都是双向 交换,淋巴与组织液及血浆都是单向交换,因此上图中c是组织液,b是血浆,a是淋巴。

【深化拓展】

1.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尿道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一般不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属于体液的一部分。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中的溶液是不同的,凡是能够与外界直接相通的都是外界溶液。

2.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

考点(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对此考点的具体要求是列举血浆的组成成分,明确细胞外液的本质。

1.血浆的成分

2.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三者共同构成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 定程度上 反映了生 命起源于海洋。

典例2.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24、葡萄糖、氨基酸

解析:A中血红蛋白是 红细胞的成分。B中过氧化氢酶存在于细胞中。C中载体在细胞膜上。

答案:D

【方法技巧】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

1.判断依据。

看物质是存在于细胞内还是细胞外,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代谢产物: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3.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蛋白和过氧化氢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液、尿液等属于外界环境的溶液。

典例3.(2014·新课标Ⅱ卷)关于正常情况下组织 液生成与 回流的叙 述,错误的是()

A.生成与回 流的组织 液中氧气 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 生成与回 流,并保持动 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解析: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

答案:A

【深化拓展】

1.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而血浆则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血浆蛋白一般位于血浆内,是内环境中的成分,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它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考点(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对此考点的具体要求是能分析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及成因。

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具体如下表: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正常人血 浆接近中 性,pH为7.35~ 7.45。维持因 素是缓冲 对,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等。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

典例4.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结果造成人压着没事,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的情况。下列与 之有关的 叙述,错误的是()

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

B.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了正常的生命活动

C.因严重缺水,幸存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

D.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幸存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

解析:渗透压是溶液中溶质分子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颗粒的数量,它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有关。废墟下的个体因严重缺水,幸存者体内血浆渗透压增加。

答案:D

【深化拓展】

影响细胞外液渗透 压的因素 比较见下 表(以血浆为例)。

考点(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对此考点的具体要求是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细胞通过内环境不断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内”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对人体的外界环境而言,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因此,内环境是联系细胞与外界环境 的桥梁。这个过程可用下列模型表示:

典例5.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 境进行物 质交换的 四种器官,1234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图示信息可得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细胞代谢产物都通过途径2排出体外

C.图中Ⅰ是消化系统,Ⅱ是呼吸系统

D.皮肤细胞 不能直接 与外界进 行物质交换

解析: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图中甲是内环境,体外物质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物也只有通过内环境后,再通过呼吸系统(Ⅱ)以及过程2和4才能排出体外,所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图中Ⅰ为消化系统,Ⅱ是呼吸系统。皮肤细胞也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B

考点(五)内环境的稳态

对此考点的具体要求是举例说明内环境的稳态,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原因: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一般情况 下,正常人体 内血浆pH为7.35~7.45,体内温度接近37℃,血糖浓度正常范围为0.8~1.2g/L等,可见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稳态,而不是恒定的状态。

2.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典例6.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胰岛B细胞受损出现尿糖

C.剧烈运动后,人体血液pH由7.42下降到7.38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解析:寒冷时,骨骼肌通过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出现尿糖,人体血糖平衡被破坏,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人体血液pH的变化范围是7.35~7.45,因此人体 血液pH由7.42下降到7.38,处于血液pH的变化范围之内。当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从而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以维持体内水盐平衡。

答案:B

【方法技巧】

稳态中的几个常用数值见下表。

考点(六)稳态的调节机制

对此考点的具体要求是阐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媒介,与体内各系统间发生密不可分的功能联系,直接参与和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如下图:

典例7.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C.人体内环境 稳态的实 现需要消 化、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共同参与

D.神经—体液—免疫调 节网络是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时,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会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共同参与。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B

【深化拓展】

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

最初推测: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现代观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考点(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对此考点的具体要求是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为新陈代谢过程发生许多复杂的酶促反应,而酶促反应要求的理化条件是比较严格的。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某些离子浓度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正常的血糖浓度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所以只有体内有一个相对稳 定的内环境,才能使细胞少受甚至不受外环境变化的干扰而保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进而更好地适应变化较大的外环境。

典例8.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 象属于内 环境稳态 失调的是()

A.人体饥饿时,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 激后,B淋巴细胞 增殖和分化

D.环境温度下 降,导致甲状 腺激素分 泌增加

解析:内环境稳态失调即为超出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呈现出病态或不正常状态。A项指饥饿时,血糖大量消耗,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升高血糖溶度,属于机体的正常调节。C项是机体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对入侵机体的抗原进行的特异性免疫过程,是免疫系统的正常应答。D项指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恒定,也是一种正常 性的调节。B项从平原进入高原后,氧气浓度下降,造成组成内环境的成分紊乱,出现肺水肿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

答案:B

【深化拓展】

1.稳态的实质。

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

2.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3.内环境稳态重要性的理解。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内环境总是处于稳定状态的。内环境的稳态一旦失衡,就会导致细胞代谢的紊乱和某些生理活动出现障碍,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如:

(1)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 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无机盐,使无机盐的平衡遭到破坏。由于肠胃炎导致消化道对无机盐的吸收能力减弱,因此需要输液来补充无机盐,维持无机盐的平衡。

(2)当我们较长时间没有进食而感到饥饿时,或当我们由蹲位突然站立时,常感到四肢无力、头晕、眼花,这是由于低血糖引起的。较长时间没有进食,血糖来源缺乏,血糖浓度降低。由蹲位突然站立,大脑供血量减少,葡萄糖供应不足,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引起头晕。

(3)当我们感冒发烧时,会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症状。这是由于体温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代谢活动的紊乱。

考点(八)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对此考点的具体要求是尝试解释生物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原理: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

实验结论:生物体pH稳定的机制为生物材料中含 有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等缓冲对,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到缓冲作用。

典例9.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需 要调节。请完成下列与稳态调节有关的实验问题:

(1)为了验证血浆中的无机盐浓度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现提供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活鸡血、生理盐水、10%的NaCl溶液、蒸馏水、试管、滴管、显微操作器材等,请写出实验方法步骤,并预期结果。

A.方法步骤:

1取3支试管,编号甲、乙、丙,分别加入生理盐水、10%的NaCI溶液、蒸馏水各2mL;

2 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

B.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

(2)为了研究血浆能否维持pH稳定,某同学将血浆等量分装到2支洁净的试管甲、乙中,分别测定pH值并记录,再向甲管中滴1滴5%的盐酸溶液,乙管中滴1滴1% 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1min,再分别测定pH值并记录。

1试评价并完善此方案: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猜想血浆 通过缓冲 作用来维 持pH的相对稳定,他获得相关证据的实验思 路是:______。

解析:设计实验步骤时要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的基本原则,所以首先应该分组、编号(如:甲、乙、丙),在取用实验材料和设计步骤的时候要注意“三等”———等量、等浓度、等条件。其中等条件是指除了实验因素外其他条件都相等,保证单一变量。

答案:(1)A.2在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活鸡血细胞液,振荡摇匀,放置5min3分别取3支试管内的混合液各1滴置于3张洁净的载玻片上(编号),做成临时装片4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的形态,并记录结果B.生理盐水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10% 的NaCl溶液中的红细胞皱缩;蒸馏水中的红细胞破裂

(2)1缺少对照。应再增设两个蒸馏水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2增设两个缓冲液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

【深化拓展】

血液对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1.机体细胞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但由于组织液的流动范围有限,因此必须依靠血液在组织液与各内脏器官之间运输各种物质,然后才能通 过各内脏 器官的活 动来维持稳态。

2.血液对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如缓冲对 可减轻代 谢引起的pH的变化;血液比热大,可以吸收大量的热而不使温度升得过高。

3.血液可以反映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微小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直接刺激血管壁中的有关感受器(如颈动脉化学感受器),或者间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感受器(如下丘脑中感受温度、渗透压改变的感受器),为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提供必要的信息。

三、跟踪训练

1.图1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血细胞内液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2.下列关于人 体内环境 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3.图2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2中

B.1与24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123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4.关于动物内 环 境 稳 态 的 叙 述,错 误 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B.血浆pH稳定与血 浆中的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5.(2014·海南卷)根据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奶牛场为提高产奶量,给奶牛喂了大量的某种精饲料后,奶牛瘤胃发酵产酸过多,引起机体血液pH低于正常值,且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产酸过多 使pH难以恢复 的原因是______。pH低于正常 值会引起 酸中毒,为了避免这 一问题,可以在饲 料中添加 起______作用的物 质,以利于奶 牛内环境 的pH维持在正 常水平。机 体的内环 境是指______,主要包括血浆、______、______。

(2)环境的剧烈变化或惊吓会导致奶牛机体内某些激素水平的变化,从而使产奶量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机 体的调节 方式包括______调节。

6.人体血液中的 O2与 血 红 蛋 白 (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CO2 在血浆中以HCO3的方式运输,如图3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血浆中CO2主要来自_______(生理过程)。

(2)CO2进入红细 胞后,HCO3数量_______。根据细胞特点和HCO3的含量,可推测HCO3进入血浆的方式为_______,这表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性。

(3)生成的H+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_______发生改变,促进O2释放并扩散到_______中,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

(4)由于红细 胞内_______被消耗 和_______的进入,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子进入细胞。

参考答案

1.解析:据图分析,乙表示组织液,甲表示血浆,丙表示淋巴液,丁表示血细胞内液。当过程2、6受阻时,组织液中液体不能进入血浆和淋巴,积聚过多引起组织水肿。组织液可进入淋巴,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但淋巴可 进入血浆,故淋巴细胞可存在于淋巴和血浆中。O2由红细胞运输,当丁表示红细胞时,丁中O2浓度比甲中的高。

答案:D

2.解析: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主要发生在血清中,A项正确。血浆 中含有CO2、尿素等物质,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等物质,B项正确。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回淋巴的量较少,C项正确。内环境的稳态不仅仅是血浆化学成分的稳定,还包括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D项错误。

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的知识。124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3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组织液中。

答案:C

4.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24等离子有关。Na+、K+进出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借助载体并消耗能量。

答案:A

5.解析:(1)pH过低,导致相关酶的空 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活;为了除掉过多的酸性物质,可以在饲料中加入碱性物质,与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维持pH的稳定。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组成,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2)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同时,肾上腺素发挥作用,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

答案:(1)pH过低,导致相关酶的空间 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活(合理即可)中和人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组织液 淋巴

(2)神经和体液

6.解析:(1)血浆中CO2主要来自于有氧呼吸。(2)据图,HCO3来自H2CO3 的分解,所以CO2进入红细胞后,HCO3数量增加。再根据细胞内外HCO3的浓度,可知其跨膜方式为协助扩散,表明细胞 膜具有选 择透过性。(3)Cl-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血红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促进O2释放并扩散至血浆,进而进入组织液。(4)据图可知,由于水分子的消耗 和Cl-的进入,红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答案:(1)细胞的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细胞呼吸) (2)增加协 助扩散 选择透过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教案2 第2篇

考点整合三:血糖的平衡与调节

1.人和动物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可用图表示

2.人体内血糖平衡的调节,可用图表示

(1)血糖正常含量:0.8~1.2g/L(或80mg/dL~120mg/dL);

(2)血糖平衡的调节中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平衡起主要的调节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惟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3)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糖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例3】 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保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

A.图中①是胰岛B细胞,②是胰岛A细胞,③是肾上腺 B. ③所分泌的物质⑥和②所分泌的物质⑤在功能上有着相互协同的关系 C. 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D. ②所分泌的物质⑤若增加,则将抑制①分泌物质④

[解析] 图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别表示: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肾上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两者之间可表现为协同作用;血糖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下丘脑调节),又有体液调节(激素调节);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后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答案] D 【互动探究3】 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是血糖调控模式图,据图回答:

(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分泌增多,促进了________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2)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________细胞受损,导致体内________分泌减少。

(3)胰腺中调控血糖水平的主要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它们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需要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细胞器直接参与。激素合成时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细胞呼吸产生的________直接提供。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 B 胰岛素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ATP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机理以及细胞分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激素调节中血糖平衡知识的识记情况。(1)从低血糖状态恢复至正常水平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使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2)当胰岛B细胞受损时,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高血糖。(3)分泌蛋白由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最后经细胞膜排出细胞,全过程需要由线粒体供能。考点整合四:体温调节

寒冷和炎热环境下体温调节过程——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来源:Z*xx*k.Com] 意义。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1)调节体温的中枢在下丘脑;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冷觉在大脑皮层中形成。

(2)相关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相关的器官是皮肤、毛细血管、汗腺、肌肉等

知识总结] 内环境稳态的激素调节途径

【例4】(2010·上海卷,12)下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发热和寒颤 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解析]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引起体温变化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分析及与生理现象相联系的能力。分析图形,ab段体温升高,产热量增加,bc段体温降低,散热量增加。分析四个选项,寒颤和剧烈运动会使产热增加,从而引起体温升高,出汗增加使机体散热量增加,使体温下降,故D选项正确。[答案] D 【互动探究4】(2010·南通模拟)下列关于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水解加快,合成量减少 B.皮肤血管收缩,降低体内热运转 C.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 D.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与大脑皮层无关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点剖析 第3篇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是《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1章。作为人体生理的内容, 它不仅是前面必修模块中有关新陈代谢知识的提升, 又是后面有关调节内容的基础。本章内容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所考查, 考点主要集中在内环境的相关知识, 考查形式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本部分内容时, 可以通过梳理考点、精做典例等方法来进行。

考点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比较:

3.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4.人体一些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典例1.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 )

(1) 胆汁 (2) 唾液 (3) 血浆 (4) 淋巴 (5) 原尿 (6) 组织液 (7) 细胞质基质 (8) 细胞液

A. (3) (5) (6) (7) (8)

B. (1) (2) (3) (4) (6)

C. (2) (3) (4) (6) (7)

D. (3) (4) (6) (7) (8)

解析: (3) (4) (6) 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包括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细胞液等, (7) (8) 属于细胞内液。

答案:D

纠错整理: (1) 准确理解细胞外液: (1) “细胞外液”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 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细胞外液”。 (2) 内环境的“内”是相对的, 从细胞的角度看是细胞外液, 从人体的角度看是人体内液, 细胞外液与内环境是同一概念。 (3) 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应算作人体外部环境, 如尿液、原尿、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

(2) 全面掌握内环境中的成分: (1) 营养物质: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核苷酸、甘油和脂肪酸、氧等; (2) 调节物质:激素、维生素、神经递质等; (3) 特殊物质:血浆蛋白、抗体等; (4) 代谢废物:氨、尿素、二氧化碳等。

(3) 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1) 细胞内合成的蛋白质:载体; (2) 胞内酶:呼吸酶、RNA聚合酶、解旋酶等; (3) 消化酶。

典例2.下图表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 关于该图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

A.A液、B液和C液分别是组织液、血液和淋巴

B.A液、B液和C液组成人体细胞的体内生活环境———内环境

C.A液、B液和C液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D.体液包括A液、B液和C液以及细胞内液

解析:A液位于组织细胞间隙, 所以是组织液;B液位于血管, 所以是血浆;C液位于淋巴管, 所以是淋巴。三者构成了细胞生活的体内环境, 即内环境。体液除了组成内环境的三种液体外, 还包括细胞内液。

答案:A

特别提醒:体液≠内环境;血液≠血浆。

考点2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成分: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典例3.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 )

(1)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2) 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3) 血糖含量过高 (4) 淋巴循环受阻

A. (1) (2)

B. (3) (4)

C. (1) (4)

D. (2) (3)

解析: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 称为组织水肿。血浆蛋白不足, 引起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回渗, 血液量减少, 使组织液增多, 引起水肿。尿素是小分子的物质, 不能影响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的。血糖含量过高, 会引起体内胰岛素含量增高, 从而使血糖很快恢复正常水平。淋巴循环受阻会造成组织液生成多、回流少, 较多的水分滞留在组织液中, 导致组织液增加, 局部肿大。

答案:C

归纳总结: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 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 组织液吸水造成水肿。

(2) 毛细淋巴管受阻, 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3) 组织细胞代谢旺盛, 代谢产物增加时, 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

(4) 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 渗透压下降, 组织液回流减弱, 组织间隙液体增加。

考点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渗透压的成因:

2.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决定, 其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3.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主要由Na+、K+和HCO3-、HPO42-、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 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可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典例4.通过研究发现, 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 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

(1)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2) 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3) 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4) 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5) 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只有 (1) (2)

B.只有 (1) (2) (3)

C.只有 (1) (2) (3) (4)

D.只有 (1) (2) (3) (5)

解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 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 促进呼吸运动增强, 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使血液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过多时, 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 形成碳酸氢盐, 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使血液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答案:C

归纳总结: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 (1)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 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 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 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的生理过程:如细胞呼吸;细胞内蛋白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等。

考点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 同时又不断地排出代谢废物到内环境中, 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这个过程可简单图示为:

2.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媒介, 与体内各系统间发生密不可分的功能联系, 如下图:

典例5.下图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器官或系统, (1) 、 (2) 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胰岛素、激素等通过 (1) 进入血液

C. (2) 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解析:Ⅰ是体液内外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 并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排出CO2, 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只有Ⅱ内的葡萄糖通过 (1) 进入血液。Ⅲ是泌尿系统, (2) 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皮肤有保护的作用, 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

答案:B

特别提醒: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 , 器官有一个 (皮肤) 。

考点5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中包括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pH值、渗透压、温度等多个方面的相对稳定。

典例6.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直接参与, 还需要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当外界环境变化超出人体调节能力的时候, 内环境稳态就处于失调状态。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答案:B

归纳总结:稳态的几个数值:

pH: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7.45。

渗透压:在37℃时,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生理盐水 (0.9%NaCl溶液) 的渗透压。

含水量:正常人血浆的含水量在90%左右。

血糖浓度: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0.8~1.2g/L。

考点6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典例7. (2012·北京东城区)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 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在正常情况下, 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共同参与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时, 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正常情况下, 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会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共同参与。目前普遍认为,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B

考点7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1.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 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2) 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 细胞代谢正常; (3) 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理化性质失调。

(1) 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2) 渗透压失调 (如呕吐等) ——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3) 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典例8.内环境稳态对人体代谢具有积极意义,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B.内环境稳态可以保持机体的温度、pH等不变

C.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D.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析: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 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B

归纳总结: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失衡引起的疾病: (1) 失水过多, 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2) 蛋白质含量降低, 可出现组织水肿; (3) 代谢废物上升, 可导致尿毒症; (4) O2缺乏, 可导致乳酸中毒; (5) 血浆中Ca2+过低, 可出现抽搐; (6) 血糖平衡失调, 出现低血糖、高血糖等症状。

跟踪训练

1. (2011·江苏高考)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 机体达到稳态

2.关于内环境组成及物质成分的正确选项是 ( )

(1) 钙离子、葡萄糖 (2) 血红蛋白、呼吸酶 (3) 血浆蛋白、递质 (4) CO2、激素

A. (1) (2) (4)

B. (1) (2) (3)

C. (1) (3) (4)

D. (2) (3) (4)

3.右图为动物的某组织示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 2是红细胞, 3是血浆, 4是细胞内液, 5是组织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1的直接生活环境是3

B.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

C.2的氧气被4利用至少要穿过5层膜

D.3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如下, 指出图中哪个箭头的表示是错误的 ( )

A. (1) B. (3) C. (4) D. (5)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人体内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B.H2CO3/NaHCO3对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 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6. (2012·上海高考) 右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食过咸, 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7. (2012·安师附中模拟) 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ATP

D.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

8. (2012·安庆师大质检) 如图是某生物概念图,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 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 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 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

9. (2012·海南高考) 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 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10. (2012·厦门市期末) 下列关于细胞或生物体完成正常生命活动的描述, 错误的是 ( )

A.HIV病毒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新陈代谢和增殖

B.草履虫生活在水中, 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心肌细胞以内环境为媒介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在内环境中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12. (2012·九江一模)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与血糖平衡调节有关的组织器官有下丘脑、垂体、肝脏

B.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实现的

C.人进食后, 血糖浓度升高, 可通过刺激下丘脑相关神经兴奋, 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

D.人在寒冷环境中,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有利于促进细胞代谢, 增加产热量, 使体温升高

13.右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过程2、3受阻时, 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细胞内液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丙液中

D.丁液中O2浓度比甲液中高

14.在日常生活中, 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剧烈运动中, 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 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15.根据内环境图示, 回答下列与健康有关的问题。

(1)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 会引起图中[ ]________的液体增多, 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________。

(2) 在正常情况下, 抗体主要分布在[ ], 而发生过敏反应时, [ ]通透性会增强。

(3) 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 ]________, 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此病主要是影响人体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阶段。

(4) 若图示为肝脏的内环境, 肝炎病人化验时, 需抽取相当于图中[ ]液体, 会发现________的含量偏高, 这是因为肝炎病人的肝细胞膜的通透性________。

(5) 某人皮肤烫伤后, 出现了水泡, 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________。

(6) 胰腺组织细胞可以分泌胰酶和胰岛素, 其中________可以进入血液, 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 若该物质分泌不足, 可使血液中的________浓度升高, 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参考答案:

1.D解析: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属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 是在细胞外进行的。细胞代谢所产生的CO2、尿素等终产物需经内环境再由相应器官排出体外;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 即组织液,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的关系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组织液与血浆的联系比与淋巴的联系更为广泛, 因此它渗回血浆的量比渗入淋巴的要多。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物质成分, 可以用排除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有关选项。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 呼吸酶在细胞内发挥催化作用。

3.D解析:本题考查了与内环境相关的知识。1的直接生活环境是3和5。组织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先扩散到5, 再由5扩散到3, 然后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部, 再排出体外, 因此, 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2的氧气首先从2中出来 (1层) →穿过毛细血管壁 (2层) →进入组织细胞 (1层) →进入线粒体 (2层) , 至少要穿过6层膜。

4.C解析:血浆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渗透,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以相互渗透, 组织液可以渗透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而淋巴却不能渗透进入组织液, 只能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中。

5.B解析:人体内的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人体内环境的温度相对稳定, 不会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以及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 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6.D解析:图中X是组织液, Y是血浆, 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 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是乳酸, 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有降低。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A解析: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组织液后, 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发生在内环境中。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不在内环境中。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ATP和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均发生在细胞的内部而不在内环境中。

8.B解析: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酸碱度、体温和渗透压等相对稳定, 但是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9.C解析: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 细胞失水, 故A项错误。细胞呼吸包括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 二者均发生在细胞内, 故B项错误。血浆pH的稳定与HCO3-、H3PO4-等离子有关, 故C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故D项错误。

10.A解析:人体的体液中, 细胞外液 (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构成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叫内环境。HIV病毒寄生在人体的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和增殖, A项错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11.D解析: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大量丢失, 不会引起蛋白质丢失。

12.C解析:参与血糖平衡调节有关的组织器官有下丘脑、胰岛、肝脏、肌肉、组织细胞和肾脏等, 其中下丘脑和胰岛起调控作用, 而肝脏、肌肉、组织细胞则通过各自的生理活动使血糖浓度升高或降低, 肾脏则通过重吸收作用间接发挥作用。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而实现的, 内环境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人在寒冷环境中, 首先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 通过传入神经传导至体温调节神经中枢 (下丘脑) ,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作用于甲状腺, 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促进细胞代谢, 产热量增加;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促进细胞代谢, 使产热量增加, 但人体体温是恒定的, 不会升高。

13.C解析:图中甲为组织液, 乙为血浆, 丙为淋巴, 丁为细胞内液。T细胞、B细胞为淋巴细胞, 可以存在于淋巴液中。

14.C解析: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 会使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 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 引起组织水肿。根据稳态的定义可知, 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以及免疫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佝偻病是机体缺少钙盐引起的。

15. (1) (6) 组织液水肿 (2) (4) (3) (3) (5) 红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三 (4) (4) 谷丙转氨酶增大 (5) (6) (6) 胰岛素血糖

解析:由于内环境是人体内每个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所以正常人体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如果营养不良或内环境稳态失调, 就会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比如一个人若长期营养不良, 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 导致水分子过多地滞留于组织液中, 将会引起组织水肿。过敏反应则是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 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 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 引起毛细血管扩张, 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不良反应。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是红细胞的形态异常所致, 这些都表明人体的营养与健康和内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谷丙转氨酶的增多, 说明肝细胞发生了病变。胰岛素含量降低, 将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甚至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建筑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 第4篇

前言:

建筑,从洪荒人类的洞穴到树巢,再至今时今日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它都在体现与鉴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在人类空前文明的今天,建筑的意义已不再是简单的遮风挡雨,而更是一种人文的体现。

随着人们健康舒适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舒适的室内环境。人的一生中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良好的室内热环境对人体的健康舒适和工作效率都会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人的热感觉和舒适感不能视为同一概念,舒适感具有更广泛的含义,除了与空气温度、湿度相关外,还与气流速度、室内空气品质密切相关,而热感觉在舒适感中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建筑热环境 热舒适 影响因素

(一)热环境

将影响人体冷热感觉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称为热环境。人体的冷热感觉是室内的温湿度,风力大小、热辐射情况、衣着和个人心理及身体素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建筑热环境的设计目标是舒适、健康、高效,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健康的工作和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优质节能的建筑热环境的创造要依靠城市规划、建筑、建筑环境及设备工程乃至园林等学科学者的共同努力与协作,是一个长期摸索与探究的过程。

(二)热舒适 所谓人体热舒适,指人体对热环境感到满意的主客观评价。热平衡是人感到舒适的必备条件。人的热平衡即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与自身蒸发、导热、对流和辐射的失热量的代数和相平衡。对人体而言,与周围环境的导热、对流及辐射换热是得热或失热的过程,而汗液蒸发则完全是失热的过程。人在不同的活动状况下,所要求的舒适温度是不同的。新陈代谢的产热量取决于活动的程度,在周围没有辐射或导热不平衡的状况下,新陈代谢产热量有不同的平衡温度,例如睡觉时产热量为70W~80W,空气平衡温度是28℃;人坐着时产热量为100W~150W,空气平衡温度是20℃~25℃;马拉松运动员产热量会达到1000W,此时,无论环境温度如何,他的热感觉都为极不舒适。

(三)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因素

影响人体热舒适感觉的因素有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平均辐射温度、人的新陈代谢率、衣服热阻和个人心理因素,前4 个因素为室内物理因素,后3 个因素为个人因素。当某一要素达不到预期的要求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节其他要素来弥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人体热感觉及热舒适性分析

1.温度与人体热舒适的关系

研究显示,室内最适宜的温度是20℃~24℃。在人工空调环境下,冬季温度控制在16℃~22℃,夏季控制在26℃~28℃时,能耗比较经济,同时又较为舒适。室内温度低于16℃时,人手指的温度会低于25℃,将无法正常使用。根据调查研究表明:空气温度在25℃左右时,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最高;低于18℃或高于28℃时,工作效率会急剧下降。空气温度35℃时的工作效率是25℃时的50%;空气温度10℃时的工作效率只有25℃时的30%。

2.相对湿度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舒适区内(干球温度16℃~25℃),相对湿度在30%~70%范围内变化对人体的热感觉影响不大,一般认为最舒适的相对湿度应为50%~60%。室内湿度过高,会加速细菌、霉菌及微生物的繁殖,导致室内卫生水平大为降低并使人患呼吸道、消化道及各种过敏性疾病。室内湿度过低,会使人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

3.风速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室内空气的流动为室内环境的通风换气提供了简捷有效的途径,合理的空气流动速度范围为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提供了保障。一般情况下,令人体舒适的气流速度应小于0.3m/s。夏季广州、上海等地室内风速在0.3 m/s~1m/s 时多数人感到愉快。

4.热辐射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平均辐射温度Tmrt 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与人在室内所处的位置、着装及姿态有关,是室内热辐射指标,它取决于空间周围表面温度。另外热辐射具有方向性,因此在单向辐射下,只有朝向辐射的一侧才能感到冷或者热,这样人体是无法感到热舒适的。因此可以通过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来提高热舒适水平。

改善室内热环境并提高人体热舒适的措施

要使人们真正处于舒适的室内环境中, 应使人体按正常比例散热, 即辐射散热应占总人体散热量的45% ~ 50%, 对流散热约占25% ~ 30% , 而呼吸和无感觉蒸发散热约占25% ~ 30%。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重视室内空间质量和功能分区问题,注意室内的防热处理,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而防止不利的环境因素, 创造舒适的室内热环境。还要求空调系统设计时慎重选择空调室内设计温度并进行合理的气流组织。防热途径有室内外环境绿化、窗户遮阳(内、外遮阳)、自然通风和外围护结构的隔热等防热措施。个体可通过改变着衣量, 开关窗户, 启停室内空调采暖设备及改变温度、风速等个人行为调节措施来改变环境舒适度及个人热舒适感;个体还可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适应某一热环境, 生理适应指长期暴露在热环境中人体热应力的逐渐减小的一种生理反应, 它包括基应性和环境适应性;心理适应指根据过去的经历和期望适时改变现在的热环境期望值。对理论上未达到舒适标准的某一热环境,个体换一种心态去评价和感受也许会觉得舒适。空调设计专家们应高度重视室内气流组织, 积极采纳各种新型空调方案, 例如: 置换式空调、工位调节、背景空调与桌面空调相结合、椅下低速送风及地板送风等等, 当然某些空调方案只适合于特定的建筑类型和房间功能, 设计师们应慎重选用。高层建筑物业管理人员应积极配合空调专家定量评价室内气流组织优劣, 进一步对空调系统作出总体评价, 并适时调查用户室内热环境和热舒适性情况, 为今后空调设计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国内外关于热环境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研究非常之多, 涉及的方向和内容比较广, 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比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热环境的各影响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是复合的,而各因素之间又是互相影响的,因此, 应该把热环境看作一个整体, 综合考虑各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然而,热环境和人体热舒适的现状研究很多是集中在单一因素或两三个因素对人体的热舒适影响而没有得出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结果。

2)目前的热环境对人体热舒适性影响研究主要偏重于物理环境测试分析, 而没有考虑人的心理、生理影响, 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今后应侧重于热环境对人的心理、生理影响的研究, 采取物理测试和问卷调查两种试验方法对室内热环境进行考察和分析。

3)通过调查, 目前室内热环境相对恶劣的建筑为大型超市、商场、影剧院、体育馆等, 其原因是以上建筑空间大, 人员密度大加上室内空气流通性不好, 导致室内空气污浊沉闷, 易引起人的抱怨。所以, 应着重进行以上建筑的热环境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研究, 提出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案和标准, 以供建筑师、暖通空调工程师参考。

4)国内气候比较特殊的地区(如夏热冬冷地区、湿热地区)的室内热环境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尚无人研究。笔者依托重庆地区所特有的气候和重庆大学优越的实验条件以及一支团结奋进的科研队伍, 正在开展重庆地区的建筑热环境的舒适性研究, 希望能提出针对湿热地区的舒适性指标。

5)建筑能耗的一大部分是用来维持室内热环境状况, 因此, 为了获得人体可以接受的舒适热环境, 可接受状态的定义在决定建筑能耗和设计方案选择方面显得极其重要, 而且各典型气候地区的舒适性标准又不尽相同, 应加以区分, 并形成标准或规范。

6)室内热环境包括建筑室内热环境和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的内部热环境。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到交通工具的室内热环境方向。实际上交通工具由于室内人员密度大, 外围环境差等原因, 其内部热环境极其恶劣, 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及探讨,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出一些建设性结论以供暖通空调设计师们借鉴, 并为空调系统的操作提供指导。

7)如今的热环境对人体舒适性影响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学研究并不多, 所以, 各研究院所和机构、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应选准方向, 深入研究, 直到项目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为止。

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其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有所改变,调节室内热环境可采用空调、供暖设备及一些辅助措施等。从节能的角度考虑, 应尽量提高夏季空调温度, 降低冬季供暖温度, 但会造成室内热环境质量变差, 容易引起室内人员的抱怨, 人体的热舒适得不到保证, 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工作效率降低。

如今的热环境对人体舒适性影响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学研究并不多, 所以, 各研究院所和机构、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应选准方向, 深入研究, 直到项目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为止。

参考文献

[1] 李文菁 陈歆儒 人体舒适度与室内热环境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20卷3期 [2] 刘 飞 张栋梁 建筑热环境对人体热舒适和建筑能耗的影响 大众科技2010年第9期 [3] 姜 涛 朱立民

建筑、环境与人体健康

才智2011年第17期

[4] 孟庆林 赵荣义等人

建筑环境人体热适应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2010年建筑热工与建筑节能

[5] 张宇峰 王进勇 陈慧梅

我国湿热地区自然通风建筑热舒适与热适应现场研究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第5篇

首先, 它使人类赖以生活的世界变得肮脏, 自然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白色垃圾漫天飞舞, 大量河流受到污染, 已经不是一件稀奇事了。所以, 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其次, 它也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 所以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 而生命健康也就是人类的身体健康又恰恰离不开环境的作用, 尤其离不开环境中的物质。

1 对几类主要污染途径的分析

1.1 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包括有害气体和噪声污染等。有害气体主要指的是工厂、汽车等处排放的气体, 有一氧化碳、硫化氢气体等等。随着现在的私家车的增多, 汽车排放尾气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无污染的汽油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还有, 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也逐年增多, 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重工业也随之受到很大的重视, 所以这也是社会的一个引起争议的问题, 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不可回避的话题。噪声污染也是一个空气污染的现象, 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已做了很多的努力, 如:三北防护林、公路上的防噪声板等。但是噪声污染这一现象还是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还是需要长期的考察研究。

1.2 水污染

水污染是指工厂等向水中排放有害物质, 从而使水变得不纯净, 形成水华等现象。它也会破坏水中的生态平衡, 比如:一些水藻类会疯狂生长, 鱼类会大量死亡等。不仅仅是海洋生物的生命会受到威胁, 人类以及飞禽类也可能因为吃了被污染的海洋生物从而导致生命危险。我觉得水污染应该还包括一类重要的污染, 也就是海洋的污染。例如海洋中的船舶会漏油, 从而也会破坏海洋中的生态平衡。

2 各类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人体健康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身体, 就很难提高个人素质以及为社会做贡献。但是,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 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影响, 当然, 人体的健康有时候也会因为环境污染而受到破坏。这样, 保护环境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理念, 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人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更关系到人类自身的身体健康。所以, 污染环境也就是污染人类自身, 更是在逐渐把人类推向死亡的深渊。曾有数据表明, 人体吸收有害物质的能力是惊人的。排放到空气, 水等处的有害物质会随着人类的呼吸、食物等进入人体, 这样, 人体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就会超过空气和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甚至有几倍或几十倍之多。因此只有从源头处制止污染, 才能真正保护人的身体健康。就现在的人与古代的人相比, 现在的人体内的部分微量元素已远远超过古人, 微量元素含量增多, 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 因为在任何事物中都有着“物极必反”的道理。例如, 现在的一些化妆品中含有过量的铅元素, 它会对女性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 比如说自然流产和不孕症等等。所以现在需要做的就是, 通过科学技术测试出化妆品中的铅元素含量以及正确引导人们买化妆品, 从而逐渐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3 环保事业的重要性

在现时期社会, 发展环保工业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至于具体的实施办法, 我们首先可以提高对污染物质的检查, 超过某范围的应该禁止排放, 要重新过滤后再排放。原来的“先污染, 后治理”的落后思想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了, 只有从现在做起, 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才能真正的起到有效的保护环境的作用。

其次, 应该多开发一些新的能源和新的材料, 真正让“绿色”充满世界, 让人类尽享绿色资源带来的美好的环境。例如:现在已经使用的可降解的塑料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就是人们应该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的餐盒, 筷子等等, 提高“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再有, 积极开展变废为宝的工程, 把工厂等处的废物再利用, 从而在其他地方产生好的作用, 但是要避免这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变相污染。

此外, 尽量把原来的污染性能大的物质转化成污染性能小的, 比如说, 把煤块、煤粉等通过一定的技术变为煤气体, 这样在燃烧时就会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所以这一点的关键就是, 逐渐提高这种技术, 使它能耗费最少的资金, 从而提高生产率。只有整个社会都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良好的环境才会不再遥远。作为社会群体当中的一分子都应该努力学习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 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为保护环境, 保护人类自身的健康做出大的努力。并且在为当代人创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为后代人打下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 实现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以及人类自身的意识的提高, 环境污染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进而, 环境污染的问题也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更好的解决, 这样人类的身体健康就会更提高一个台阶, 从而使全民健康在不久的未来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赵志勇.浅谈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5) .

[2]魏爱雪, 王学彤, 徐晓白.环境中多溴联苯醚类 (PBDEs) 化合物污染研究[J].化学进展, 2006 (9) .

人体与环境的错位 第6篇

不同的景观形态经由视觉的刺激, 会使心理感受知觉上产生不同的影响, 而受测者不论置身于自然水景或绿化的景观中, 较于缺乏自然景观的都市环境, 有更多正面心理效益及恢复健康的影响景观元素具有明显结构特征, 其形成是受到自然、人为干扰及环境异质性的综合影响, 其大小、形状、数目、类型与空间排列等特征皆有特殊生态意义, 其中区域大小是影响单位面积生物量、物种组成的主要因子, 而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则取决于景观多样性与干扰状况, 区域形状则可反映出边缘效应及空间复杂程度, 区域的空间排列则直接表现出景观生态的异质性及稳定性。

在景观生态结构指数部分, 由于本研究主要探讨区域大小、形状、边缘等变化情形对景观的影响, 因此景观生态结构指数挑选将以区域特性为主要重点。出其中4项指标为本研究景观生态结构指标, 包含如下:区域面积;区域数目;区域密度;平均区域大小。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探讨景观生态结构与观赏者的生心理反应。研究基地选择莲峰山景区为主要研究区域, 景区内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后五台、皇洞、释迦庵、老君山等形态各异的九座陡峭山峰, 峭壁林立、古松参天、千姿百态。本研究在样点选点原则上, 依据交通可及性、土地开发等级、区域位置及植被覆盖的多寡等四项因子的不同, 概括分为四种不同开发程度有差异的地点, 由于土地形态开放程度方便, 在未知何种景观生态结构具有影响力的情形下, 主要选用最简单且具规划运用可行性的分类方式来取样, 分别以A~D称的, 每种类型包含三个样点, 共12个样点。这四种土地开发类型的土地利用情形分别为:“开发地区”多以房舍建筑物为居多;“半开发地区”以大片农田居多, 邻近仅有少数的三合院或农家房舍;“半原始地区”为农田和森林组成的景观;“原始地区”为森林步道景观或山林溪流, 周围被林木围绕形塑的景观。

3 研究结果

从上述研究结果推论, 大多数的人喜爱较多自然元素的地区, 例如:林地面积大一点、可以戏水的溪流等景观, 就结果而言, 越自然的地区, 越能吸引受测者的喜爱。本研究将四种景观生态结构 (农地、人工地盘、水体和林地) 的相关性讨论其分述如下:

(1) 农地部分。本研究结果显示农地结构与受测者的生心理反应并无显著相关, 推论可能造成不显著的原因有二。首先, 由于本研究区域虽然有许多农作地区, 但这些农作地区大多分散在各处或是休耕状态, 故受测者在观赏影片时会忽略这些农田。另外一个原因为可能观看样本数量的问题, 诚如先前提及样本数为本研究限制, 因考量避免受测时间过长而造成受测者生心理状态不稳定的情况, 仅给予12个影片的刺激, 无法很明确达到结果的显著性。

(2) 人工地盘部分。从结果指出景观结构中的形状越复杂越会造成受测者的心跳升高, 此外从受测者质性资料也显示出人工地盘越密集, 面积越大, 受测者会感到「景观凌乱」、「感觉很拥挤」、「环境上不是很协调」等, 因为景观中建筑物过多, 使得人的视线无法穿透, 反而造成人心情紧张。如代表性语句如下:

“这个地方是目前看来是最烂的, 看起来荒凉, 电线一大堆, 感觉很混乱, 好像是凑合的东西。非常不协调、房子又拥挤。”

“周围的房屋建筑景观又满凌乱的, 田地景观也满乱了。所以这个地方我觉得不是很满意。”

从研究结果推知景观上的开放度是一项重要评估指标, 又加上建筑物过于繁杂时, 整个景观会显得更凌乱。视觉穿透性是受到景观开放度的影响, 因此当视觉受到实体建筑物阻挡时, 容易使人的偏好降低。

(3) 水体部分。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水体面积越大, 对于受测者心跳值越增加, 虽然心跳越大, 其代表着害怕恐惧或兴奋喜悦等两种感觉, 因此本研究利用质性资料解释结果, 如代表性语句如下:

“这里蛮舒服的, 应该是跟同学出来玩, 不小心发现的地方, 都没有人, 应该可以待很久, 还可以抓鱼。水声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还有树可以遮阴, 又可以玩水、玩耍、没有很人工的地方。”

“这个地方应该有90分以上, 因为溪的感觉给人就是很舒服的感觉。”

“觉得还蛮喜欢, 因为到这种地方就觉得可以去玩、去烤肉。会觉得就是还蛮舒服的, 夏天的时候会感到凉快, 不会太热, 因为旁边有一些树可以遮阴。”

另外在质性分析方面, 受测者一致认为有水的环境是会带给人一种舒适和愉悦的感觉, 因此推论此心跳值增加为兴奋喜悦的感觉产生。早期研究曾以自然和都市景观作为自变项, 观察受测者生心理的反应, 结果显示以绿色植栽为主及具有水体的自然景观, 对生心理状态都有较好影响。水体景观确实可以帮助人们在生心理方面获得恢复, 从本研究结果得知这类景观会让人联想到跟许多相关活动, 因此生心理上产生愉悦感。相反, 对于一些不易亲近、邻近屋舍感觉象是水质受到污染等河川, 受测者大多不太喜欢这类水体环境。过去许多偏好或注意力恢复研究, 均指出水体环境最被人所偏爱和达到注意力恢复的景观, 在本研究结果中虽然水体结构与注意力恢复并无达到显著相关, 但以各样点注意力恢复平均值来看, 为一处山林溪流景观, 其平均值最高, 受测者认为最能够达到注意力恢复的样点。

(4) 林地部分。受测者在林地景观中生理反应均呈现放松状态, 但内心里却对这种陌生环境感到恐惧, 会让受测者觉得视觉很封闭、感觉很危险、不安等, 这类景观因为无法提供明确的环境指向性, 让人觉得失去方向感。如代表性语句如下:

“觉得听到鸟叫声、茂密的森林是蛮自然的, 但是待在这里待久了, 就会感到不安, 也不知道会有什么东西会跑出来。”

“就对我而言, 这样的环境我觉得不太亲切, 我会不敢停留太久, 而且他没有遮阳的空间, 还有那些草长的地方会让我感觉好像会有昆虫、蛇跑出来, 也因为植栽的封闭感让我无法进入, 所以这样的环境, 就个人的观点而言, 我不是很满意。”

“这里给我的感觉就是我没办法在这里待太久, 树很混乱, 虽然说鸟叫声很舒服, 可是我还是觉得很恐怖。”

虽然早期许多研究已经证实森林自然环境对于人们的生心理均有放松恢复的效益, 但从本研究结果发现在森林自然环境中受测者对于封闭、视觉无法穿透、没有明确的路线等的景观产生不喜欢的感受。过去有学着曾指出人类在自然环境中若产生一些喜欢或不喜欢感受时, 都与生存有关, 在人类演化过程, 人们会害怕成为别的掠食者的猎物, 因此希望能够清楚而明确地掌握环境信息及明确的动线以供自己本身逃避的机会。

4 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受测样本挑选因考量受测时间避免过长而影响受测者精神状况, 虽以12个作为测试, 但在研究结果也发现一些结果可供未来研究讨论的方向。受测媒体部份, 以趋近于实景的环景影片其效果不错, 搭配现场收音可提供受测者听觉刺激, 取代过去以照片为主的研究。另外航照图与影片年份也是研究限制的一, 由于取得航照图的年份可能与拍摄影片的时间不符, 造成影片出现内容与航照图判读的土地使用不一致, 如航照图判读为农田, 但影片可能会出现农宅等, 所以当初本研究踏勘时会在航照图上进行标记, 以减少影片和航照图间的误差。

本研究在景观生态结构与受测者间的相关性, 以生心理学作为串联, 进行一初探型试验。提供一个不同于以往预测知觉和生心理的研究方法, 尚有很多变项可以讨论, 因此建议未来研究可加入其他因子进行探讨, 例如:景观光线强弱、线条、景物远近、空间封闭感等因素。此外研究样点亦是未来重要考量因素, 可经由研究设计出多套受测媒体, 不仅改善受测者观看过多刺激物而产生不适等问题, 亦可使样本数增加。

摘要:本研究目的探讨景观生态结构指标对于受测者生心理反应影响, 检验在不同环境结构下对于受测者生心理反应程度。以渭源县地区为测试基地, 划定各点视域范围。利用注意力恢复量表作为心理测量指标, 以脑波、心跳与肌电值作为生理测量指标。最后进行区域指标变项与生心理反应相关性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影响脑波最为明显者, 为林地结构。影响心跳最为明显者, 为人工地盘、水体及林地结构, 并进一步地探讨不同景观生态环境下受测者与环境间的生心理反应。

关键词:乡村环境,生态结构,人体心理

参考文献

[1]康宁, 李树华, 李法红.园林景观对人体心理影响的研究[J].中国园林, 2008, 24 (7) :69-72.

新装空调办公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新建装修一年后的大连某电信枢纽大楼内, 选择空调室内伏案办公人员23名为观察组, 男女比例12:11, 年龄24~51岁, 平均年龄33.1岁, 平均工龄14.2年, 迁入此装饰后的空调作业平均时间6.8个月。根据观察组的性别、年龄、工龄、工作性质等构成, 随机抽取该单位装饰情况相同但于自然通风环境下伏案办公人员23名为对照组, 男女比例10:13, 年龄22~58岁, 平均年龄36岁, 平均工龄16.7年, 迁入此环境作业时间8.2个月。

1.2 方法

1.2.1 空调作业及自然通风作业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及有害物质测定

在空调作业和自然通风作业环境各选择6个测定点同时进行检测, 每点测定2次。测定项目:甲醛测定采用酚试剂比色法, 氨测定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 O3测定用丁香酚-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测定NOX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测定SO2采用盐酸副玫瑰比色法, 测定CO2采用酸碱中和法, 测定CO采用西北光学仪器厂产的自动显示仪, 苯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

1.2.2 空调作业及自然通风作业室内微小气候测定

气温、气湿测定使用国产通风干湿球温度计, 测定用风速EY3-2-A型电子微风仪, 噪声测定用国产ND-2O精密声级计, 离子浓度测定用北京产AIDM-1气体离子浓度测试仪, 细菌总数计数用沉降法。

1.2.3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及自觉症状的调查

采用询问法。

2 结果

2.1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及有害物质测定结果

空调作业环境中已检出的各项指标均高于自然通风作业场所, 其中甲醛和氨两作业场所浓度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且两作业场所中甲醛浓度超标分别为13和4倍, 氨浓度超标分别为8.5和2.3倍, 其他各项均未超过公共场所卫生标准。 (表1)

2.2 室内微小气候测定结果

空调作业场所的照度、正负离子评价指数及细菌总数均低于自然通风作业场所,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但两者空气正负离子评价指数CI均>1.0, 空气清洁度均为最佳。自然通风作业场所细菌总数超过公共场所卫生标准 (1 000cuf/m3) 。 (表2)

1) 大气环境标准甲苯0.035mg/m3、氨0.2mg/m3均为前苏联卫生标准。

2.3 调查对象自觉症状的调查结果

空调作业办公人员的头晕、眼干、流泪、视力下降、月经不调等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装饰后的空调作业环境中甲醛、氨等有害特质浓度严重超标, 这是引起办公人员头晕、眼干、流泪、视力下降、月经不调等的主要原因。甲醛和氨均为刺激性气体, 其共同的特点是对人体的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引起皮肤、黏膜的炎性改变[2], 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这些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室内的建筑、装饰材料。另外, 此空调室内照度明显低于自然通风室内组可引起办公人员眼干、流泪、视力下降等病症。再次, 空调环境中正负离子比例失调, 正负离子评价指数明显低于自然通风作业场所, 也是引起上述空调病症候群的原因之一。据近几年国内外有关资料报道, 这些症候群的发生和发展与空调室内空气中正负离子浓度密切相关[3]。

摘要:针对新装饰的空调作业环境进行检测, 并对23名在其环境中工作的办公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新装饰的空调作业环境中甲醇、氨浓度严重超标, 是引起办公人员头晕、眼干、流泪、视力下降、月经不调等不适的主要原因, 与自然通风环境下办公人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其次, 空调室内照度及正负离子指数低于自然通风环境, 也是引起上述症候群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空调作业环境,甲醛,氨,人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马效东, 原福胜, 白剑英, 等.办公室装修后的空气污染及其他健康危害[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6, 23 (5) :398.

[2]杨胜芹, 文德振, 班海群, 等.河南省大气PM10污染状况解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10) :1259.

价值引领的错位与复位 第8篇

第一, 缺少思考。不少教师对文本的研究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如说《落花生》这篇课文, 往往简单地认为要突出花生的可贵, 就必须贬低桃子、石榴和苹果, 对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缺少全面、深刻的的认识。有的老师则特别依赖教学参考用书, 人云亦云, 没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和体会。

第二, 刻意求新。最近一两年, 一些杂志、网络对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许多课文进行了批评, 有的不无道理, 但有的却不顾国情, 试图用西方社会的观念来解释中国特有的现象, 有的则是用现代思想诠释特定历史时期的事情。于是像“王二小应该喊救命”“张教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不值得”“阿凡提是个狡诈贪婪的家伙”等“新鲜”论点不断出炉, 甚至占领了一定的“市场”。

第三, 成人本位。因为我们是成人, 因为我们有专业的知识技能, 因为我们有比孩子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 因为我们监护 (抑或主宰) 着孩子, 所以我们总是以“强人”的姿态出现在孩子们面前, 我们总习惯于以成人的是非标准衡量一切。但是儿童有儿童的世界, 儿童有儿童的标准, 如果我们不能矮下身段从儿童的角度去看世界, “错位”当然难以避免。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价值引领“复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从矛盾对立走向和谐共生

我们不妨还从《落花生》说起。仔细研读文本就可以发现, 作者并没有贬低桃子、苹果、石榴的意思:从价值上说, 桃子、石榴、苹果不仅外表美, 而且味道美, 对人又有益处, 没有理由成为被贬低的对象;从作者的遣词造句上看, 文中对它们的描写用的是“鲜红嫩绿”“高高”“挂”等词语, 这些词语准确客观地写出了这些水果的本来面目, 也是它们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原因。被人“爱慕”应该是值得自豪的事!

有一位老师在认真研究后进行了这样的引领:“石榴、苹果、桃子就像那些为社会作出过特殊贡献的名人、伟人, 而花生就是默默奉献的普通大众。即使我们不能成为名人、伟人, 而只是做一个平凡的人, 只要我们能为社会、为他人献出自己的爱, 我们的人生同样有价值、有意义。而作为一个普通人, 我们不仅要讲体面, 更要追求自身的内涵。”

许多时候, 世界并不是非敌即友, 非此即彼, 而是多元共存、和谐统一的整体, 从这个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往往更有时代感, 更有人文情怀。陈忠实的散文《青海高原一株柳》把高原的柳和家乡灞河的柳进行了对比, 突出了身处逆境坚强不屈的英雄形象。但是不是一定要贬低灞河的柳呢?笔者和学生进行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同学们, 我们都很敬佩高原柳树的坚韧、顽强, 但是生长的环境是无法选择的, 如果你是一株灞河边的柳, 你怎样想, 怎样做?

生:我会格外珍惜灞河良好的环境, 努力地生长。

生:如果有一天我懈怠了, 我会想想高原那恶劣的环境, 想想高原上我的那些兄弟姐妹, 我一定会振作精神长得更高更大。

生:我不会辜负老天对我的眷顾, 我一定努力吸收养分, 为人类送去更多的绿色, 更多的清凉, 更多的诗情和画意。

师:说得真好!如今我们的生活学习环境都很舒适, 我们就是灞河边的柳树。所以老师要提醒大家, 舒适有时是人生最大的逆境, 因为人会因为舒适而变得平庸。因此, 即使在顺境中, 我们也要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生活姿态, 我们灵魂的深处也应该埋下一颗不甘平庸的种子,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茁壮成长。

从现代生活回归历史背景

请看《王二小》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王二小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时, 会喊什么?

生:王二小会喊:“鬼子来了, 八路军叔叔开枪啊!”

生:王二小会喊:“鬼子来了, 八路军叔叔快来救我啊!”

师:是呀, 生命只有一次, 是多么的宝贵啊, 王二小在自己生命受到威胁时喊救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是的, 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 珍爱生命, 保护儿童。但“王二小会不会喊救命?”这个问题只有回归当时的历史背景, 才能做出合理的回答。

六十多年前, 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 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在为争取民族的独立, 为摆脱被奴役的命运而抗争着。用现代的目光看, 让一个孩子为八路军放哨以致被日军杀死有些不人道, 但是在抗日战争中, 有多少未成年的孩子被迫走上了战场, 承担起本不应该他们承担的责任?这是一个悲壮的现实, 是一个民族追求自由的决心!在当时严峻的形势下, 王二小顾全大局、舍己为人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斗争需要, 更是一种源自人物内心爱憎情感的英雄壮举。其实, 当王二小“假装顺从为敌人带路”的时候, 就已经放弃生的选择, 坚决地走上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道路。因此, 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机智勇敢、不怕牺牲”才是王二小英雄品质的真正内核,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候, 王二小是不会喊救命的。

但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替王二小喊出“鬼子来了, 八路军叔叔快来救我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教师该如何引领呢?让我们来欣赏窦桂梅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断:

师:哦, 王二小希望八路军叔叔来救他, 说明王二小担心自己, 那同学们想一想, 王二小是不是这样想的?

生:不是,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 他给八路军放哨, 他特别恨敌人, 他不怕死。

师:看黑板上这句话 (把敌人带进埋伏圈) , 你还能从哪里看出王二小不怕死?

生:王二小沉着地给凶狠的敌人带路说明他不怕死。

师:从哪里看出王二小机智?

生:他能装出顺从的样子。

师:好, 此时, 王二小心里想的是怎么消灭这些敌人, 惟独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不怕死。

师:也就是说不怕牺牲的精神。 (板书:不怕牺牲)

窦桂梅老师没有简单地否定孩子的想法, 而是用一句“王二小是不是这样想的?”把孩子带到了那个特定的年代, 特定的场景, 巧妙地实现了对学生认知偏差的引领。当然, 在肯定王二小的英雄行为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告诉学生, 新的时代, 我们学习王二小不能鲁莽地“见义勇为”, 而更应提倡“见义巧为”。

文章是时代的回音壁, 其中的人物自然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必须回归特定的时代背景, 才能准确地触摸主人公的脉搏, 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这样, “张教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不值得”“阿凡提是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用儿童视界置换成人意识

有一次给儿子讲《白雪公主》的故事, 小家伙听完后竟然宣称:“我将来要当老巫婆!”我大骇, 连忙再次描述老巫婆的种种“劣迹”, 并用想“最后他们都没有好下场”来“引导”儿子“改弦更张”。可是儿子“鬼迷心窍”, 就是不改初衷。忙问原因, 他“啰啰嗦嗦”“吞吞吐吐”了半天, 我终于明白了:原来, 他想当老巫婆并不是要做一个“邪恶”的人, 而是因为老巫婆法力高强, 而且还有一面无所不知的“魔镜”!

这就是“儿童视界”, 一个完全不同于从成人世界、成人逻辑出发而存在的“视界”。可许多时候, 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独特的“视界”, 常常打着“道德教育”“社会责任”等旗号, 对孩子指手画脚, 把孩子弄得兴味索然甚至无所适从。再看一个教例。

读完描写《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这节课文后, 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在漓江里游泳吗?”这一问题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响应, 大家纷纷表示“可以”。老师稍作思考后, 进行了这样引领。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

生:因为漓江的水又清又静又绿, 我想在里面游泳一定很舒服。

师:你很有想象力, 可是我们应该在哪儿游泳呢?

生:在游泳馆。

师:对。那儿是一个旅游胜地, 一般是不可以游泳的。除此之外, 游泳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要注意安全。

师:是呀, 安全这一点很重要。据老师所知, 漓江的水表面上很平静, 但实际上水流湍急, 水下还有许多水草, 一不小心被缠上就麻烦了。据报道, 每年都有人在漓江溺水身亡。现在, 你还想去游泳吗?

生: (不好意思地笑笑) 不想。

师:还敢吗?

生: (有点难为情地) 不敢了。

“我们能在漓江里游泳吗”这一疑问是一种包蕴了潜台词的独特表达, 是学生深深地为漓江的水所感染而产生的一个非常合理、非常自然的想法, 是儿童“进入”了文字所描绘的优美意境的一种表现, 是值得珍视的一种阅读状态。这时, 儿童已沉浸在课文对漓江的水如诗如画般的描述里, 已经进入了现实世界以外的“真实世界”, 漓江已经成了孩子放飞心情, 愉悦身心的梦想世界, 儿童已从现实束缚中解脱出来, 获得了心灵的解放和无限的自由。

但由于缺少对儿童视界应有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进行的却是“我们应该在哪儿游泳呢?”“游泳要注意什么呢?”等离题万里的引领。在这样的引领下, 漓江一下子由一条恬静温柔的江变成了一个暗藏杀机, 每年都要夺去许多人生命的“罪恶”的江, 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的审美愉悦, 激发出来的探索大自然的美好冲动, 也在“不想”“不敢”的回答中消失殆尽了。

如果老师有一颗宝贵的童心, 明白孩子的想法仅仅是一种审美的反应的话, 我们完全可以非常坦率地肯定儿童的感受, “是啊, 能在美丽的漓江里游泳, 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看来, 你真的是读懂了漓江的美。其他同学看到这样的美景, 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样, 既保护了儿童的天真想象, 又能启发其他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产生和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各种不同见解的碰撞中, 丰富内心的感受, 促进精神的成长。

上一篇:节能型节能降耗下一篇:体育运动与运动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