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家庭教育方法

2022-09-11

“亲社会行为” (Prosocial behavior) 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威斯伯1972年的《社会行为的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威斯伯以“亲社会行为”一词来表示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等所有的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 对亲社会行为所下的定义是:“亲社会行为由那些对行动者无明显益处,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王蕾(1994)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那些受其所在社会接受和鼓励的行为,是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从而获得社会规范肯定的行为,它的动机更多地体现在有益于他人。

现代心理学普遍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助人、合作、共享、自我牺牲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一般而言,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帮助他人、分享、礼貌、与他人合作、公德行为等几种形式。

幼儿由于受年龄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加之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社会环境等的影响,不同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而在幼儿的诸多的社会性发展内容中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 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能使幼儿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增强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 促进其社会化的进程。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 有责任和义务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1统一态度,理性施爱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要一致,不能爸爸提出这样的要求而妈妈却提出另外一种要求。这样对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没有好处, 只会助长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幼儿园里经常有这样的情景: 在自由活动时间里, 老师让小朋友们玩自带玩具, 一名幼儿却坚持一个人玩自己的新玩具。老师试着拿另一种玩具与他换,他说:“妈妈说这是新玩具,不能给别人玩,很贵的。”老师问:“那你爸爸怎么说呢? ”他却不说话了。老师又问“那你听爸爸的话还是妈妈的话呢 ? ”他马上就说 :“我听我妈妈的。”可见,该幼儿的父母在引导“分享”这一亲社会行为上表现不一致,孩子自身本来就有一些自私,母亲的教育态度又正好强化了他的这一认识。所以,父母应协调彼此的教育观念,在孩子面前,要以同一姿态出现,有观念上的分歧时,也应该私下商议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起冲突。

此外, 家庭教育中还经常出现的是父母辈教育态度与祖辈教育态度不一致的情况。隔代教育的众多弊端中, 最显著的就是祖辈对孙辈的溺爱。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爱护但不娇纵,严格但不苛求,教育有度。对孩子的要求也应该适度, 结合孩子的自身情况提出合理的要求。特别应该注意避免要求过多、一味惩罚、听之任之、盲目称赞、过度保护和过分迁就。

2耐心说理,平等交流

许多父母在教养孩子的时候时刻不忘自己的家长身份,认为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严,孩子才会信服,才会“怕”。特别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许多父母更是以很严厉的说教对待,而不是选择平等地沟通和耐心地说理的方法。殊不知,一味的训斥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只有平等地沟通才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如果父母用朋友的口吻与孩子进行交流,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不少家长在教育时只提要求,不讲原因,幼儿年龄小,对许多问题并不能真正明白,因此需要脚掌耐心的解释,不但要告诉孩子“是什么、怎么做”,更要告诉孩子“为什么”。

3适当拒绝,延迟满足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孩子要什么,马上就会满足他。有的幼儿常常喜欢和其他幼儿争抢玩具,本来有时候他自己玩着一个玩具,可看到别人玩的东西更有意思时,常不顾其他幼儿的反对,非要强行占有,一旦不行,就会哭闹。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要有选择地进行满足,适当采取延迟满足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否则, 长期下去孩子容易养成“我喜欢什么就一定要有什么”的想法 ,不会与他人分享。

4同伴交往,移情训练

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 幼儿可以与同伴产生一种互动的关系。通过互动,幼儿可以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和看法与自己会有不同,渐渐学会了解别人、理解别人,约束自己不合理的想法与行为,学会与同伴相处,学会分享与合作。父母在孩子的交友过程中要扮演一种鼓励和引导的角色, 一方面鼓励孩子多与他人交往,一方面又要对孩子与同伴的关系加以指导。移情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许多研究表明,增强移情能力,能明显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提高和降低攻击性行为。因此,家长在日常教育中, 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 引导孩子关注他人的观点, 并给予需要者以帮助。

5主动沟通,家园共育

由于幼儿会在幼儿园度过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在与同伴老师的交往中,幼儿会显露出一些不易为父母发现的行为习惯因此,父母要经常与老师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要及时与老师沟通解决。而事实上,许多孩子的父母因为工作等原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许多孩子都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与老师的交流很少,也就无法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所以,父母要与老师多交流, 多参加幼儿园开展的亲子活动, 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总之,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习得与表现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父母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越关注,越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就越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摘要:心理学上,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帮助他人、分享、合作等行为被称为“亲社会行为”。帮助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其社会性的良好发展。本文试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探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亲社会行为,家庭教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运动性亚健康探析下一篇:观察护理干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