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作中科技创新论文

2022-04-30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高校工作中科技创新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当加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上的投入和研究,使得高校的教师充分发挥主观的能动性,本文针对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给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地方经济建设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具有文化传承的职能。

高校工作中科技创新论文 篇1:

河南省地方高校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地方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讨论了河南省地方高校在科技创新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 科技创新 问题 对策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创新知识应用为显著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地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而高校作为科技组织与教育组织的统一体,具有知识生产、知识传播、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衍生企业和企业技术服务与咨询等功能,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校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就成了重中之重。

一、科技创新是地方高等学校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讨论的地方高校是指处于研究型大学与成人高校之间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层次,学科门类设置齐全,由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 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管理的,担负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的培养任务,少量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以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为骨干的,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日制高等学校。

1、高校的教学离不开科技创新

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但科技创新对教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首先,从事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和学术水平。在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教师,在参与科技创新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但使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得到更快的提高,而且,近一步锻炼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自身素质,这些会在教学的过程中迁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其次,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通过参加科技创新,一方面,有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促使他们更好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理论成果,进而,站在新的高度,把相关学科的最新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科技创新,可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独立钻研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帮助,因此,指导、帮助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

现在社会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科技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义不容辞承担相应的科技创新重任,为社会的发展增添动力,也为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培养出自己的优势学科,提高学校整体科研水平,为学校赢取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地位,在高校的相互竞争中奠定自己的优势地位,同时,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成果转让,也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河南省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河南省各级各类地方高校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地方高校在科技创新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1、科研机制不健全

科研机制是高校科研创立工作的基础,直接影响高校科研的效果。但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的科研机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学术权力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在一些地方高校,行政权力仍被人们过度崇拜,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制衡和互动中,学术权力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科研工作不能摆脱行政权利的影响,科技创新受到限制。

二是科教分隔。地方高校的基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所以必须保证教学工作的质量;但没有前沿性科研工作与之相伴,则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科教分割的体制性问题对地方高校而言,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教学、科研“两张皮”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高校依然存在。

2、科技人力资源丰富,素质不断提高,但结构性矛盾突出

人才是高校突出的优势之一,但是,对河南省地方高校而言,教师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严重,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比重普遍较低,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缺乏,全国有成就、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稀少,重点学科带头人偏少,科研与开发梯队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河南省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一个瓶颈。

3、科研经费来源单调,投入不足

科研经费不足已成为影响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主要瓶颈。目前,地方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拨款,但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只对一些重大的项目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样在项目的审批过程中,地方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是非常有限的。同时,由于地方高校本身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相应的环境和资金支持。经费的不足,一方面导致教师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导致一些研究只能在低水平的层次上进行,不能有大的突破,制约了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4、科技成果产出绝对数量大,但所属层次水平相对较低,且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错位

随着整个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地方高校在科技创新工作上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科技成果绝对数量在增加,出版科学论文数、出版专著数、科技成果获奖数、鉴定成果数等方面的绝对数量喜人。但是,科技成果整体水平较低。就河南省而言,在2001—2005五年内,河南高校科技论文总数量达54853篇,但人均科技论文量还不到1篇,且被SCI、EI、IST三大检索机构收录数量平均仅占5.72%,论文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五年内,鉴定的成果共有1947个,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仅有207个,仅占10.6%。同时,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专利出售方面,授权数增加,但出售数却在减少,呈异常现象;在技术转让方面,虽然合同数与技术转让实际收入都在增长,但与国家同期其他类型大学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造成这样的原因是由于一些地方高校科技活动仍然存在无序运行的状态,其研究的目的缺少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迫切要求,无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缺少与企业之间必要的互动,常常是“闭门造车”,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出现“创新供给”与“创新需求”错位。

三、提升河南省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提高河南省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政府要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扶持

地方政府要制定、完善各种制度,改善创新环境,为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营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加大政府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改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条件。

2、转变观念,加强地方高校对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

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越显重要,它不仅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高科技成果产出的发源地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地。地方高校应勇于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为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3、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结合地方特色,培育优势学科和科技创新团队

地方高校培育高水平创新成果的突破口应是加强学科建设,培育学科特色和优势,凝练研究方向。地方高校应以全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打造创新成果为目标,调整学科结构布局,把特色学科建设作为首要工作,优先支持应用性学科发展,积极鼓励学科交叉合,把学科建设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地方需求凝练、调整学科方向,在融入地方中逐渐形成学科特色和亮点,在服务地方中不断获得学科资源,在与地方合作中快速提高学科建设水平。随着对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建设力度的加强、科技投入的增加,学科的优势和水平便体现在各重点学科形成的重大成果上。由于这些成果具备鲜明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实践优势,也就具备了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但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仅靠个人的力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科学研究的要求,必须围绕学科建设这个龙头,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通过学科建设组建优势科技创新团队,聚集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中争得一席之地。

4、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优化创新环境

要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就要创造一个有利于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途径,加强营造适合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机制。要优化人文环境,吸引高级人才投身科技工作,要制定相应的人才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要在学校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开展科技工作总结交流会、学术报告、科技成果推广会等活动,营造团结、协作、交流、畅所欲言的学术环境;调整、完善现行的科技项目立项制度,尽量减少不正常的人为干扰;要建立与地方高校自身相适应的各类考评机制,促进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颖,冯志敏.关于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8)

[2]张忠迪.河南省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J].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02

[3]程丽明.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8

[4]沈烔,谢永利.高校科技创新若干问题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8)

The Problem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Local Colleges of HeNan Province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Dealing With Them

ZHU yaosheng,LIANG guizhen,WANG shouyin,ZHAO guoxi,LI shuang

(th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of XinXinag College,HeNan,XinXiang,453000)

作者:朱耀生 梁桂珍 王守印 赵国喜 李 爽

高校工作中科技创新论文 篇2:

浅谈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当加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上的投入和研究,使得高校的教师充分发挥主观的能动性,本文针对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 科技创新能力 地方经济建设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具有文化传承的职能。培养国民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提高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达到科技强国的战略目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一个高校的科技进步,则会带动该地区整体的水平。

1 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

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了这一所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也间接的反映了该地区经济建设的潜力。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和培养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创造一支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来发展教师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积极调动起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更好的提高科技创新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在科技创新中,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同时又是作为主体力量,只有对教师现在在科研上面出现的情况进行有效而且准确的分析,才能够找出问题的所在进而解决。有些教师的科研能力缺乏,意识淡薄,不能够准确的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一个教师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些教师理论知识非常的扎实,但是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不能够主动的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学校有计划中的教学指标,对教师应该完成的授课内容有了明确的规定,教师们需要在正常的学期内完成授课的任务,这就限制了科技能力培养。也使得教出来的学生更会在乎课本上的知识,轻视动手搞科研的能力;学校安排的任务是一定的,若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教学任务,就很难再完成一些科技创新研究的项目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很是繁重,随着教学体质的改革,教师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改革的知识,因此就忽视了科学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和学生有积极创新的意识,但是科研环境不够完善,这样就会导致创新意识不能够付之于行动。如果学校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不够大的话就会导致一些科研的仪器不先进,就不能够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良好的平台去做研究,渐渐地,教师的兴趣就会淡化,科研的研究氛围就不够浓厚。

除此之外,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校教师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由于目前高校缺少相应的创新体制,导致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在教育体系日益发展,教学需求逐渐提高的今天,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1.2 高校教师对科技创新能力重视程度不足

受到高校教学体制的限制,许多教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活动中,对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程度不足,同时也没有对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导致了高校教师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相对缺乏。所以,现阶段高校教师应对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

1.3 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从高校教学发展趋势来看,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体系建设质量和整体教学质量。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满足未来教学发展需求。因此,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2 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的是培养高科技创新人才,为的是推动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十二五”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坚持自主创新,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么看来我们的党是十分重视国民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那么学校就应该把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为主要的任务和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首先是教师能够保证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来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的完成一些科技研究。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已经成了潮流,我们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去积极响应,那么科技创新就是一个利器。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既能明确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教学理论是同样重要的,并且协调好两者的关系,让两者能够稳定良好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加强对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鼓励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保证科技创新队伍的壮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的科技水平足够高,足够发达,那么就会间接的推动经济的发展,进而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目前高校教学发展来看,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关系到学校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满足实际需求,才能不断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所以,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很有必要。

2.2 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高校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提升整个高校的教学实效性。为此,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提高高校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2.3 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

从目前高校发展来看,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决定高校教师水平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全面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

3 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的一些建议

3.1 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

具有合理的结构、综合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意识比较强,这些都是高校教师乃至高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造就出来高层次高水平能够在世界排名一流的科研学者。但是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积极做好,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出现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等等高水平的人才。从现有的教学体制来看,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培养策略,才能保证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持续提高。为此,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树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观,应结合高校教学实际,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保证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3.2 根据高校教师特点,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

教师们接受新知识,新的思想,能够有效的把握对科技变化的认识。教师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用来补充自己在专业领域上的不足,能够跟得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才能够将最新最准确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自己的教育方案,在其中的方案中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对科技的创新项目和相关的动手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们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去,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爱好。

为此,高校在培养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高校教学实际,以及高校教师的特点,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并保证计划的可行性,达到提高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满足高校发展需要,提升高校发展的整体质量。

3.3 国家和地方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

国家和地方应该尽可能的投入资金去打造良好的平台,让有能力的教师和学生得到锻炼。教师可以自主创新教育方式,使得两者相辅相成,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制定行之有效的奖励政策:可行的奖励政策是鼓励教师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动力,制定一套有效的奖励制度,能够促进地方高校整体的科研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要努力打造实力强的科研队伍,关注对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让一些实力强的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并且适当给予一些科研的经费,保证教师的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给教师和同学创造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和才能的平台。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之下,加以适当的经济奖励和精神奖励,就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劲头,提高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我们的最终目的。

4 总结

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跟随时代进步的时代感,在科技创新的教育中,既能够增长自己的能力,又能够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所在,体验到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我们需要积极的做好准备工作,制定良好的计划,才能够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海天,钱佩钟,孙毅.面向区域经济建设,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继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11):26-27.

[2]李丹,刘秀兰.依靠经济创新促进河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J].开放报道,2011,6(3):86-89.

[3]覃雯.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1,(8):35-37.

作者简介:何兴园(1988-),女,汉族,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358

作者:何兴园

高校工作中科技创新论文 篇3:

武汉“两型社会”构建下的高校科技创新

摘 要:武汉“两型社会”建设是国家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和中部崛起战略而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核心。武汉地区有全国第三的智力资源,理应为“两型社会”建设做出贡献。因此,指出了高校科技创新的必然性,介绍了国外相关案例,提出了高校科技创新的六个方面。

关键词:两型社会 ;区域经济 ;高等学校 ;科技创新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和中部崛起战略的落实,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而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对于高校特别是武汉地区的高校而言,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强自身科技创新及服务地区的能力,积极融入到“两型社会”的建设中去。

一、高校科技创新服务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性

(一)科技创新是现代大学应有之义

1810年,洪堡(Hunbldt)创立了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柏林大学,开创了融科研与教学为一炉的大学教育体系。柏林大学从成立起就确定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办学宗旨,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此后,洪堡的理念传至欧、美各地,成为许多大学仿效的对象。

1862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Van Hise)综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大学要忠实地为社会需求服务”即“威斯康星思想”。后来大学便走出“象牙塔”,逐步形成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现代大学三大功能 [1]。

“硅谷之父”特曼(Frederick Terman)率先提出学术界与产业界应结成伙伴关系,并首创了“硅谷模式”。在他的倡议下,斯坦福大学在1951年创办了“斯坦福工业园区”(the Stanford Industrial Park)[2],这种在大学园区内开设高新技术园区的方式是斯坦福大学科技创新的重要形式。

从洪堡到范海斯再到特曼,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已正式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大学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再是仅限于提供人力资源和知识储备,也不只是提供一般意义的“社会服务”,而是逐渐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二)高校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及“两型社会”的需要

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但总体上依赖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它们的4—10倍。因此,只有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高校科技创新总体上位于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层面以及整个创新链的上游,从而凸显了其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及其所具有的战略性作用 [3]。科技创新能力是武汉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也是保持武汉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三)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高校不仅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方面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强大生力军,而且是科技创新的骨干和核心力量。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地方建设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实力,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科技创新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根本保证,也是高校服务社会、增强办学活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科技创新,高校不仅获得了经费支持,更重要的是把学校的科技创新推进到经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把人才培养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工厂第一线,提高了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科技创新,高校不仅获得了办学资源,还跳出校园的围墙,发展拥有了更大的空间和舞台,这些都是宝贵的无形价值。

二、国外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例

国外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有很多,成功的如美国“硅谷模式”、印度的“班加罗尔模式”等。

(一)“硅谷模式”

美国的硅谷地区是目前仍被称为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单从大学与其衍生公司以带动或形成新兴高技术产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角度来看,美国波士顿银行1997发表了一个报告:《MIT冲击创新》(MIT:The Impact of Innovation)。该报告表明,如果把斯坦福大学的校友和教师创建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将排在世界第24位。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和在校教师已在全球创建了4 000多家企业,就业人数110余万,年销售额高达2 320亿美元 [4]。

硅谷成功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其特有的区域创新网络系统、创新文化、风险投资外,其大学等研究机构和技术人才高度密集则至关重要。费尔德曼(Feldman)认为,创新活动具有在那种产业界研究与开发活动、大学研究活动和熟练劳动力富集的区域集聚成群的空间倾向性[5]。如今世界上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有近1/4在硅谷工作,该地区有6 000多名博士,占加州博士总数的1/6。

(二)“班加罗尔模式”

班加罗尔是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首府。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政府制定了重点开发计算机软件的长远战略,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技术园区建立在班加罗尔地区。在印度政府和卡纳塔克邦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班加罗尔地区已发展成为印度软件之都、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班加罗尔也由此成为“印度的硅谷”。

“班加罗尔模式”能够取得世界范围的成功,印度高等教育功不可没。班加罗尔具有完善的信息产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这里汇集了印度77所工程学院,每年可输送3万名工程技术人才。

(三)启示

美国硅谷和印度班加罗尔地区的发展对武汉“两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一定借鉴作用。武汉是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国第三大智力密集区,拥有众多高校和非常丰富的高新技术人力资源,与硅谷和班加罗尔具有极强的相似性。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地方建设方面可以借鉴两种模式的经验,促进武汉“两型社会”的建设。

三、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中高校科技创新的内容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6]。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力求做到七个方面的创新,努力将科技创新“新组合”引入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中去,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在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央要求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可以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如有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引,则可以少走弯路,事半功倍。硅谷能在短短半个世纪取得巨大成功,这与斯坦福大学的创新理念密不可分。

对于“两型社会”这一“新鲜事物”我们一定要有新的理念,而不能用老观点来看待新事物。硅谷文化的主要特征可归结为: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等[7]。创新就意味着风险,我们要勇于追求成功,同时也要坦然面对失败,这对创新者失败的冷静和宽容也是理念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包括科技体制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科技体制创新的指导思想是“三个有利于”和“四个转变”。“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个人原创性理论及技术的研究;有利于承担国家重点或大型科技攻关项目和有利于在科技活动中学科间的学术交流、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四个转变”即:要从数量扩张向数量与质量并重,以质量提升为重点转变;要从个体自发合作方式向自发与组织相结合,强调有组织的合作;要由项目为主向项目合作和战略合作相结合,强调的是长期战略合作;要从适应性合作向适应性与导向型相结合,强调的是导向型。武汉“两型社会”建设还需要政府的引导和企业的积极参与。正是由于印度政府政策扶持,班加罗尔软件技术园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园。而产业界的参与是高技术集群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8]。

在管理机制创新上,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定鼓励科技人员开办高科技企业的政策,建立固定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科研与创业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岗位相结合的科研管理制度,从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岗位编制、学籍管理、教学科研任务考核及学校、院系、个人之间的收益分配成果归属及共享等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三)模式创新

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根据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特点进一步科学定位,明确服务面向,在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

高校与企业可通过专家咨询、技术转让、共建研究中心,以及共同创办高科技企业等多种形式,推动了科技经济教育的紧密结合。一方面,高校可以控股和参股的方式创办一些高科技企业,这种方式有大家比较熟悉的北大方正和清华同方;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科技产业的发展,又可以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总结近几年来高校服务地方的模式,大致有四种:一是省部产学研结合的模式,现在广东省和教育部正在积极推动这种模式,这是以政府主导的方式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二是浙江大学面向区域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与省内多个市县合作建立10多个技术转移中心和产品创新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增强区域集群产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模式;三是复旦大学将高科技园区、大学校区和公共社区有机结合,构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新型知识创新区的“三区联动模式”;四是“太行山模式”,这是河北农业大学坚持了几十年,引导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扎根当地农村,实实在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服务地方模式。

(四)平台创新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高校应根据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三类科技服务平台。即整合、重组、优化现有科技资源,建立大型仪器等公共服务平台;以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为基础,根据学科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专业平台;以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为基础,通过其聚集功能,初步完成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建立和完善技术转化服务平台。

三大平台各有侧重。公共服务平台为满足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属于第一类平台(基础性平台);科技创新专业平台的建立是为了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属于第二类平台(专业性平台);技术转化服务平台属于第三类平台(辅助性平台),其目的是初步完成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促进科技成产业化。

(五)人才创新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如果团队适得其所又能发挥作用,团队的确是最有效的组织形式。”[9] 高校应积极推动以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为依托,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科技创新群体、梯队建设为目标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计划”,培育、稳定,并且面向国内外吸引、汇集一批著名学者和专家,逐渐形成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创新人才团队。

对优秀创新团队要采取确定方向、稳定支持、自由选题、重点突破的措施,在政策上实行“特区”制度,给予“特区”相对独立的体制环境和运行机制。同时,以创新团队为核心,整合学校科研资源,为创建科技创新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针对高校自由探索研究方面的优势和原始创新不可预见的特点,加强支持创新人才的自由探索研究和原始创新研究,以非课题制机制作为补充,对创新个人给予研究资助,积极鼓励大学科研人员自由思考和潜心研究科学难题。同时,高校要积极调整培养方式,以培养区域服务面向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六)网络创新

各高校要加强高校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加强科学数据的收集和采集,在部分优势基础科学或特色学科领域建立全国性的科学数据中心,推动科学仪器和科学数据的共享,加大大学图书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

加强高校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推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的发展。如在政府主导下研发建设“湖北高校科技创新合作网站”,将全省高校科技成果和全省大中小企业、农村科技大户的技术需求分别在网上在线发布,建立长期、实时的网上产学研合作对接机制。加快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建设,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10]。把依托高校建设的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成为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等专业化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使之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田建国.大学教育科技一体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 钱颖一,肖梦.走出误区——经济学家论说硅谷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 孙孝科.高校科技创新:意蕴与系统结构[J].广西社会科学,2006,(1).

[4] Bank of Boston.MIT:The Impact of Innovation.http://web.mit.edu/newsoffice/founders/TofC.html,2003,08,04.

[5] Feldman,M.P.and Audetsch,D.B.1996.Science—based diversity,specialization,localized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Mimeo.

[6] 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l999:146.

[7] 盖文启,王缉慈.从硅谷成功经验看中国高新技术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1999,(12).

[8] Bergman,E,In pursuit of innovadve clusters:main findings from the OECD cluster focus group,paper for NIS Conference onNetwork —and Cluster—oriented Policies,Vienna,2001.

[9]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郭进隆,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10]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N].光明日报,2006-02-10.

[责任编辑 柯 黎]

作者:史鸿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党建工作中校园文化论文下一篇: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