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议论文

2022-05-05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平视议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当代诗坛流派林立,纷争不断,热闹非凡。进入90年代,出现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两大流派阵营,它们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探索和创作实践,在价值立场上相生相克并形成两股对抗力量。

平视议论文 篇1:

你作好被“网议”的准备了吗

2010年6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一段现场连线,让电话那端的江西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平其俊陷入网络舆论声讨的旋涡。由于平在介绍灾情时没有直接回答主持人有关“下游群众的安危”的提问,而是大篇幅提及各级领导的“重要指示”,致使很多网友认为其“官腔浓厚”,成了网络热议的焦点,甚至有人编出“拍手歌”,调侃称之为“马屁精”。在短短的几天里,部分网络批评开始升级,人肉搜索和匿名电话也瞄向了平其俊,包括其家人也受到牵连。

“有人举牌要其走人、接匿名电话、精神恍惚、不敢回家、妻子哭泣、孩子不能上学。”这是2010年6月30日《钱江晚报》一篇报道中的内容。显然,这个题目带有浓厚的同情色彩。读完报道的全文,笔者对平其俊也深感同情和理解。但我又在想,平其俊及家人怎么会这样?有必要这样吗?我们能不能用良好的开放的心态来平视开放的网议?

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冷不防地被晒在网上,也完全有可能被千万把铲子翻炒几遍,特别是公众人物或管点儿事的人。你作好了被网议的准备了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得准备。

作什么准备呢?用开放的心态平视开放的网议。网络是开放的,什么人都可以进来说上几句,这里面必然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善意的和恶意的、负责任的和不负责任的、严肃的和不严肃的,等等。真正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这里的开放,有两层意思:一是要理性。就是既要听得进去,又要吐得出来。对于正确的网议,我们当然要听进去,对于不正确的网议,完全可以看后吐出来。二是要平视。就是要以与网民平等的心态来看待议论,把自己也当做网络的参与者。你是局长、县长、市长,当你被晒到网上时,你不要以为网民都是些游手好闲的无所事事者,用不屑一顾的态度来对待,这就大错特错了。你应该把自己也当做一个网民,与他们平等交流,或者站在网民的角度想想。如果你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市民或工作人员,当你被晒到网上时,你不要以为这是整个社会对你的审判,从此以后就见不得人了,也不要把它看得像洪水猛兽,而是要看做公众对你的审视,是给你一个重新自我反思的机会。

然而,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正确对待网议。有些人像得了网络恐慌症似的,一见网上有帖子在议论,哪怕是个没有多少跟帖和点击量的冷帖,也如临大敌,不是想方设法去删除,就是发动属下去灌水、去冲淡。某地原打算组织一次活动,在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时,领导见网上有一条不同意见的帖子,竟下令取消这项活动。有的领导每天都要上网,不是浏览新闻和搜集资料,而是提心吊胆地看有没有与自己单位或自己相关的帖子,生怕被议论,神经非常紧张。这都不是网络时代的人应有的心态。平其俊及家人之所以会精神恍惚哭哭涕涕,就是因为没有心理准备。可以说,没有这种准备的人很多。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平其俊身上吸取教训,作好充分的准备。

网络时代,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网民都是高素质的,但我们可以作好准备,用良好的心态来对待网议。

编辑 张金余

作者:朱华贤

平视议论文 篇2:

愿每只鸽子都得到新生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当代诗坛流派林立,纷争不断,热闹非凡。进入90年代,出现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两大流派阵营,它们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探索和创作实践,在价值立场上相生相克并形成两股对抗力量。“知识分子写作”强调的是“智性”以及一种自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民间写作”强调本土经验与叙述的客观化,注重语言的口语化,并试图努力恢复语言和生存经验的原生状态。“知识分子写作”以西川、欧阳江河、翟永明、王家新等人为代表,“民间写作”以于坚、韩东、伊沙、侯马等人为代表。

曾经喊过“饿死诗人”的伊沙,坚持民间立场和解构主义诗歌主张,写作了大量诗歌,他的《结结巴巴》引起过诗坛的热议。他的另一首《鸽子》,不同于他一向的调侃式、后现代风格,更让人刮目相看:

在我平视的远景里

一只白色的鸽子

穿过冲天大火

继续在飞

飞成一只黑鸟

也许只是它的影子

它的灵魂

在飞也许灰烬

也会保持鸽子的形状

依旧高飞

伊沙,原名吴文健,男,1966年5月19日生于四川成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已出版《饿死诗人》《伊沙这个鬼》《伊沙诗选》《我的英雄》《车过黄河》《晨钟暮鼓》《中国往事》等诗文集多种。曾获《诗参考》“十年成就奖”暨“经典作品奖”、《山花》2000年度诗歌奖、首届中国诗歌双年展“双年诗人奖”、“中国当代诗歌奖”等多种奖项,曾当选“当代十大青年诗人”(1998)和“中国当代十大新锐诗人”(2007),曾多次应邀出席国际诗歌节亚洲诗人大会。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一直活跃在中国诗坛上,引人瞩目且饱受争议,是“民间写作”的代表诗人之一。

《鸽子》一共10行,可分两层。第一层,“在我平视的远景里/一只白色的鸽子/穿过冲天大火/继续在飞/飞成一只黑鸟”,写一只鸽子通过大火由“白”变“黑”。“穿过冲天大火”对于鸽子来说,既是一场劫难,更是一场洗礼;“继续在飞”,写出了鸽子勇敢无畏和执著不弃;“飞成一只黑鸟”,写出了鸽子飞翔的悲壮。第二层,“也许只是它的影子/它的灵魂/在飞也许灰烬/也会保持鸽子的形状/依旧高飞”,写鸽子的精神不死和重获新生。这一层以“黑鸟”形象为中心,用两个“也许”展开想象,第一个“也许”,揣测是鸽子的“影子”和“灵魂”在飞,虽运用想象却顺理成章,意即鸽子的精神依然活着;第二个“也许”,更为大胆,更有张力,令人惊叹和震撼,说鸽子烧成了“灰烬”,即便如此,也会保持自己飞翔的“形状”,这是新生,是更高层次的新生。

这是一首励志诗,意象单纯集中,意蕴丰富深刻。一只白鸽,穿过冲天大火,在继续的飞翔中变成黑鸟,抑或是它的影子或它的灵魂在飞,也许是灰烬,也保持着鸽子的形状,依旧高飞。从“白鸽”到“黑鸟”到“影子或灵魂”再到“灰烬”,鸽子的意象不断变化,读者的印象也在一次次惊异中不断加深。“在我平视的远景里”,说明了诗人观察事物的角度,更暗藏着这只鸽子是我们人群之中的“鸽子”,它的新生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效仿。在写法上,主要运用象征手法,由实而虚,实的是具象,虚的是精神,鸽子当然成了勇敢执著而无怨无悔的精神象征,愿人世间的每只鸽子都能在烈火中得到新生。

这首诗在伊沙众多的诗作中是个特例,是他主体风格之外的另一个收获。对于传统的主流精神和价值,作出一种认可和肯定,而不是解构与否定,体现了诗歌的高贵。伊沙对这首短诗似乎也比较满意,曾不无调侃地说:“争取上明年的庸诗榜。”诗歌评论家陈仲义评价说:“作者一改‘坏笑’的颜面,认真而严肃地凝视远方。完全不同于从前的调侃作派,少有地做起‘凌空蹈虚’的遐想:从白鸽到黑鸟、到影子、再到灰烬的过程,我们体会到诗歌的精灵,正在经历飞升的涅槃。诗人可以找出许多理由,一直做形而下匍匐,津津于俗世琐碎,却不可忘怀,必要的灵魂高度,才能保证诗歌在恒久的时空穿行。”

诗歌获奖对一个诗人而言,应该是一种价值体现,而不能说是对俗世的妥协。针对官方和民间颁发的许多奖项,诗人伊沙却说:“我心不俗,但喜欢以俗制俗,所以对我来说,在名利上,任何一种得到,不过是得给膜拜得到的人看的。”一个真正的诗人身处俗世,心应该是不俗的,否则,他那被俗风俗雨所笼罩的心,是不可能“依旧高飞”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

作者:李汉超

平视议论文 篇3:

“记”得扼要,“叙”得有用

【导语】

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仅论点要鲜明、深刻,而且材料需典型、丰富。因此,学生在议论过程中惯用列举事例的方法,但在高考阅卷现场,评卷老师往往会感叹“高考作文年年文体不限,结果岁岁有文体不明”。原因是不少学生在列举事例时,着墨过多,叙述过细,甚至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造成文体不明、失分严重。为此,一定要掌握议论中记叙的基本原则,努力做到“‘记’得扼要,‘叙’得有用”。

【技法指导】

议论文主要是以说理、论述来阐明观点或表达思想,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除了明确的论点、严谨的逻辑外,适当的事例叙述也必不可少。然而,倘使在议论中对事例叙述这一环节缺乏慎重安排,就将直接影响说理和论述的力度,进而影响整篇文章的质量。

要知道,议论中的记叙不是单纯地写人记事,记叙文字是为议论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作者所阐明的道理提供事实依据。所以,记叙要求简洁、概括,舍弃其中的细节,交代清楚和议论文字相关的事件或人物概况即可,一般不在各种描写手段上下功夫,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侧面交代明白就行。具体来说,议论中的记叙要体现三大原则:

第一,概括性原则——简明扼要莫遗忘。遵循这一原则应注意两点:一是与论点无关者要坚决舍弃(尤其是那些大家熟知的事例,不妨一笔带过);二是能证明观点处要清楚交代。比如下面的文字:

阴影和光明都是人生的财富,挫折和困苦同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成长,不仅要学会转身和撤退,更应当学会直接面对和攻坚向前。唯如此,才能在个人的奋斗中,推动时代和社会的前行。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毛泽东17岁离家时,改写了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尽在其中。青年马克思在临近毕业、考虑自己前途时,写下著名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他一生忠实于少年时代的誓言,“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即使在没有钱买面包的时候,也从未放弃。的确,没有经历过,哪有资格抱怨;没有积累够,更无理由装睡。

作者记叙毛泽东、马克思二例,用语相当精简,可谓高度概括,但“学不成名誓不还”“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句,以及“即使在没有钱买面包的时候,也从未放弃”的事实,又极具说服力,它们不仅能论证“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而且指向着“在个人的奋斗中,推动时代和社会的前行”。

第二,定向性原则——紧扣论点有倾向。遵循这一原则也应留意两点:一是单点着眼,紧扣观点(同一个事例从不同的方向转述,能论证不同的观点,所以要根据论点的需要来选准记叙的角度);二是中心词语,反复强化。比如:

英国著名选秀节目《英国达人》捧红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平民天后苏珊大妈。参赛前的苏珊只是一个普通的英格兰老妇人,而她的一曲《我曾有梦》使她名传天下。当她站在台上引吭高歌时,心中定然有一个信念,那便是向所有人证明:我仍有梦!她站在一个很低很低的起点,在一个很晚很晚的时刻出发。但她成功了,她完成了人生的一场华丽蜕变。她晚吗?太晚啦!晚到了一个可以做奶奶的年龄。她早吗?还很早!她还有无穷的精力去飞翔,去追梦!

“苏珊大妈的成功”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可以从“梦想的执着”“人不可貌相”“绽放自己的光彩”“信念”等多个角度来叙述),而作者依据论题“早”,从她的年龄角度加以记叙,从而使事例完全符合论点“晚了迟了也不见得不能转变成早”,真正做到了论据与观点相契合。“很晚很晚”“太晚啦”“还很早”等词语反复出现,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分析性原则——夹叙夹议显力量。所谓“分析性原则”,指的是将对论据的记叙与剖析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或者夹叙夹议,或者叙后即议,借以深透揭示事实材料的内在意蕴。请阅读下列语段:

反转的流行与习惯的背后,是真相的尴尬缺席和难以触及。坦率地说,轰动全国的罗尔事件当中,最大的问题并不是罗尔及其团队隐瞒并歪曲了多少信息,而是在巨大的公共信息饥渴和焦虑面前,连续好几天人们仍不得不以他们披露的信息为重心,那些具备权威性、可信度的信息,虽不是毫无增量,但很显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供给短缺。當此之时,所有的信息生产者和持有者都该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在信息占有和信息传播如此发达的刷屏时代,几个人的长袖善舞,何以把一场悲情大戏轻松导演?当深圳市儿童医院第一时间公示了收费信息,所谓的天价治疗费也就不攻自破了。仔细思考一下,这真的是什么反转吗?在我看来,这是在逐步逼近真相,“反转”的提法过于轻浮了。

文章先叙说反面事例“罗尔事件”,给出的评议是“所有的信息生产者和持有者都该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几个人的长袖善舞,何以把一场悲情大戏轻松导演”;进而对比以“深圳市儿童医院第一时间公示收费信息”,并在设问中亮出了“这是在逐步逼近真相”的评定。这里的叙与议融合无间,而不是油水分离的。给生活一点距离

唐韵琳

生活情调是什么?是单车走西藏的果决,是工作之余在公园漫步的悠闲,也是挖掘生活里时常为人们忽略的一个个亮点……

人们都有追求生活情调的愿望,想要寻找快乐,获得享受。但由于生活中的种种限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自己那一份情调。

说起追求生活情调的方式,实则又很简单:我们需要给生活一点距离,让自己紧绷的神经得以松弛,而不是整日里行色匆匆。

法国作家于斯曼在小说《逆流》中描绘了一个隐居乡下的没落贵族德塞森特所经历的感官享受和精神遐想,而这类精神漫游在热闹繁华的巴黎是无从寻觅的。德塞森特以自我的放逐,在丰特奈玫瑰镇找到了生活的情调。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每个章节都变成了一种特殊风味的酱汁,一种不同艺术的升华;它浓缩成宝石、香精、花卉、宗教与世俗文学、非宗教音乐和素歌的一种‘精华”’。或许,如今的我们无法做到像德塞森特一般超然,无法完全脱离城市生活,但哪怕是在紧锣密鼓的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到乡间走走(甚或住上一段时间),体验自然的趣味,也势必能使我们感受到久违的轻松与情趣。

远离尘世——哪怕只是一时的,不是为了摒弃这个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进入并感受这个世界。

然而,也有古人说,“大隐隐于市”。是的,给生活一点距离,并不一定意味着只能隐居乡野。实际上,我们更需要的是一颗坚守自我、宁静淡泊的心。比方说钱钟书先生能在内心坚守一片自我的世界,自行其是,自得其乐,便也是享有了几分生活的情调了。而将眼光投向当今社会,都市的快节奏不知搅乱了多少人自我的节奏,人们紧贴着生活前行,以为与生活的步伐亦步亦趋便能塑造完美的人生,结果,不过是疲于工作和应酬,成为毫无特色的庸常大众中的那一个。但真正的有心人懂得找到自己的音律与鼓点:或许是培养一些个人的兴趣爱好,或许是花心思装饰一下房间,或许是……这似乎与我们日常繁忙打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正是这一点点距离,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质的飞跃。

我们不需要多么惊天动地的人生;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点情调,一点有滋有味的日常生活。

给生活一点距离,给自己留有享受情调的空间。

【简评】

这是一篇就话题“生活情调”写下的优质议论文。作者眼观现实,明确提出了“我们需要给生活一点距离,让自己紧绷的神经得以松弛”“给生活一点距离,给自己留有享受情调的空间”的观点。主体部分分写两层,先说“回归乡野”,再议“更需要的是一颗坚守自我、宁静淡泊的心”,渐次递进,脉络清晰。

文章叙例精要而有效,《逆流》的故事、钱钟书的“坚守”等,都用语寥寥而紧贴观点。纵观全文,立意准确,析例得当,语言表达简洁明了。

【练笔空间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何看待世界上的人与事?有人认为有三种视角,即仰视、平视、俯视。看待人与事,有人赞成仰视,有人赞成平视,也有人赞成俯视。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写作本题,关键在于对三个概念的内涵要有准确的理解。“仰视”,在形态上是向上看,实质含有敬畏之意。需要“仰视”的不只是具体的人物,还有相对抽象的法律道德、人格尊严等。“平视”表示一种客观、冷静的视角,比如許多追星族,他们是在“仰视”明星,其实明星也是人,我们不必被他们的光环所迷惑,应当用“平视”的眼光打量他们。“俯视”是用居高临下的眼光去看待人与事,许多人尤其是有钱有势者喜欢俯视芸芸众生,其实,并没有谁比谁高贵,普通小人物身上也有许多可贵的东西,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对他们需要“仰视”,至少应当“平视”。只要联系社会实际合理叙例并作阐述,一定会写出合乎要求的佳作来。

【练笔空间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草。

一位小有名气的年轻画家画完一幅画后,拿到展厅去展出。为了能进一步提高,他特意在作品旁放了一支笔,要求每位观赏者将画中不妥之处用笔在上面圈出来。当天晚上,年轻画家兴冲冲地去取画,却发现整幅画都被涂满了记号。他十分懊丧,对自己的作品深感失望。

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一位朋友,朋友告诉他不妨换种方式试一试。于是,他重新画了同样的一幅画拿去展出。但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之处标上记号。等到他取回画时,发现画面也被涂遍了记号。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文体自选,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点拨】

写好本题,首先要吃透材料内涵,抓住关键,深入思考。材料说的是“一切曾被指责的地方,后来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可选择的写作角度比较多,比如:1.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换一种方式,结果会大为不同。2.不必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在一些人看来是瑕疵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或许就是美好的。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件事物时,往往会发出不同的感慨,有不同的反应。有时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件事物的观点,也会随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如果想用追随别人喜好的方法来讨好别人或提高自己的话,注定徒劳无功。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人生来就有差异,喜好、兴趣、性格等也各不相同,唯有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最佳的生存方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万不可让众人的意见埋没了自己的思想、才能和个性。

作者:唐惠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截流施工水利工程论文下一篇:资本化法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