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研讨论文

2022-04-1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研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教学团队是建立有效合作机制的有力保证,是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提出基于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构建理由及思路,旨在通过团队及其运行机制的建立,使之在教学运行和教学改革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研讨论文 篇1:

国际金融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1 前言

国际金融课程是经济学乃至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由于它涉及的专业知识宽厚,理论与实际联系密切,而且与其他专业课程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学好本课程、教好本课程,对于学生完成学业,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除了掌握重要的基础知识外,教学的实践表明,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国际金融这门课程,学会运用和解决问题,其实践能力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招生的变化,大批高职学生入学,就业压力加剧,学习形式急需改革,教学方法需要更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要求相对提高。尤其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要提高,否则,面对升学、就业将失去自己的优势。

几年来,面对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突出实践环节教学,将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并赋予实践技能教学以新的内涵,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探索出一条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实践教学的新路子。

2 充分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的现状

2.1 现行教材起点高、综合性强

现行的高职国际金融课程大都是以本科教材为主体的教材,其结构复杂,理论性极强,与实践教学基本脱节。即使有的高职教材内容较少,但大都是本科教材的缩减或者重新编排,始终没有脱离理论体系。同时,由于受教材自身因素的影响,其实践学习与教学的内容,显得格外稀少,甚至连一点点实践方面的素材都没有,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感到苦闷。

2.2 国际金融课程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在现行的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虽然是一门专业课程,但由于它的开设课时和专业需求受到的影响,其课程体系根本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是一个空缺。近年来,随着企业对人才需求质量和数量的增加,特别是外资企业和出口企业的增多,国际业务量剧增,势必对国际金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课程必须建立新型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发展之需要。

2.3 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不够灵活

现行高职教学中的国际金融课程大都采用课堂陈列式讲授,教师大都依课本而讲课,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的要求。特别是有的高职院校,年年扩大招生,生源多,专业教师数量显得较少,只能被动应付课堂教学,无精力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2.4 实践教学环节少,不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现在的高职院校,由于受师资、设备和学校规模的影响,其国际金融课程的实践教学设备十分缺少,仅有的实验设备也大都是基础课程的,针对专业课的几乎为零,这样不仅不能开展实践教学,就是基本的实训教学也难以落实到位。

3 国际金融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要搞好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大力实施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强化实训教学改革,从教材选取、教学方法和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和综合能力培养上下工夫。

3.1 合理选取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材,适当降低教学难度,突出实用、够用的教学目的

针对现行高职国际金融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实际,结合学生的现状和目前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的的科学实施,合理选取国际金融教材应是改革本课程教学的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为此,组织全体专业课教师通过精选和策划,结合高等院校国际金融教材的实际,以立足专科教学为主体,突出实践学习能力提高为主线,对高职国际金融教材进行改革。一方面,对现行教材进行结构性调整,将对将来就业和学习有关内容进行实践性扩充,补充与生产、建设、服务、流通等有关的实际内容;另一方面,积极打造新型的高职专科国际金融课程教材体系。

3.2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创造新型的国际金融教学体制

目前,结合实践、实训教学的需要,特别是三年制高职教学的实际,将国际金融课程划分为两个体系进行组织教学。一是基本的基础知识,也是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这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不论是国际金融专业、工商专业,还是会计电算化专业,都是必须学习好的。二是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将课程的1/3确定为实践教学课时,通过走访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和与出口单位对接等形式,将已有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通过应用与实践将其转化为技能,为将来就业或者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将教材中的实例划分为几个部分,组织学生通过调查的方法,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重点是应用方面的体会和调研,使课本内容与实际有机结合,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3.3 创新实践活动,拓展学习空间

高职的国际金融课程,不像本科学生学习的国际金融课程那样,一味注重理论性,它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应用这个目的。为此,在组织全体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进行国际金融大调查的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看中央二套的电视节目,从专家、学者的思维中领悟国际金融的真正内涵,体会它的应用与生产力的转化,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有关国际金融的策略与方法、改革实施的方法、外贸企业的收入与经营理念。国际上研究的最新课题等都是学生研究的新课题,通过课外的学习与研究,不仅使学习的知识水平有了提高,应用的能力有了提高,科学的方法有了提升,重要的是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质量。

3.4 开展综合实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实训是国际金融课程实践学习的重要体现,为此,每学期都拿出近1/3的课时,组织学生集体进行综合实训,从国际金融研究的策略、方法、模式和应用入手,重点是如何解决国际金融中的实际问题,寻求解决的最好办法。针对国际金融业对银行的作用,组织部分对金融业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对金融影响、金融评估和金融业务的发展进行研究。部分学生写出小论文,并参加市省级评选,获得奖励;有的学生还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取得小的成果,而且发表了文章。

3.5 将学习国际金融课程与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有机结合

课程教学并不是单一的教学活动,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国际金融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通过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和利用节假日参与社会调查,深入企业单位学习,结合课本学习内容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寻求实践技能,才能使国际金融学习落到实处,提高其实践学习能力。在校学习,对于国际金融的联系太少,接触的内容和机会也太少,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训练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此,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定期对国际金融的趋势、发展以及现状进行小组辩论,借助国际大专辩论的形式,组织开展大讨论活动。特别是成立的国际金融研讨小组,深入本市外企业调研,还成为国际金融学的小学者。部分学生结合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效果很好。

作者:李川红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研讨论文 篇2:

谈基于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

摘要:教学团队是建立有效合作机制的有力保证,是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提出基于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构建理由及思路,旨在通过团队及其运行机制的建立,使之在教学运行和教学改革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质量工程;教学团队;课程;课程群

教育部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在2007年提出了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并要求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为此,笔者根据“质量工程”精神和学科发展特点,在教学团队内涵分析基础上,结合湖南大学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试图构建以本科教学最基础的因素——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并通过有效的团队合作推动教学改革和研究,提高教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和特点

教学团队是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组成的教师群体,该教师群体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实际上,为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各高等学校曾做过多种探索和实践,如教学研究室、学术团队、课题组、课程组、教学梯队等。湖南大学长期坚持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与本科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依托学科优势进行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教学单位根据课程特点及师资结构,自发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团队或梯队。

通过对我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长期实践进行总结,我们认为,一个有效的教学团队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创新性。一个有效的团队必须是成员具有积极创新精神的。通过团队的努力,在本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等系列教改项目,通过团队成员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如“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中的院士、博导、教授面向本科生开设大学化学前沿讲座课,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大力度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个平台,让本科生提前进入研究室。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 持续发展性。一个有效的教学团队必定能促进教师之间形成良性沟通,开拓思维,实现科研和育才双丰收。教学团队的成员既要开展教学研究,同时必须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深层次动因。一个有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作支撑。因此,教学团队中的主要成员必须是在科学研究中已经取得较好成绩的教师。

3 示范性。教学团队的组建及其工作开展,最终将产生一批教学成果、精品课程、优秀教材、教研项目等标志性成果,教学团队自身和团队的这些成果成为教学改革的示范。比如我校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调整,进行多院校联合改革,加强基础课到专业课的有机沟通等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显著的教学成果。近几年来,该教学团队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精品项目,国家精品课程,湖南省精品课程项目,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次获教学质量优秀奖等奖项。

4 规模适度与结构合理性。团队组成人员在职称、年龄、教学经历等方面自然形成梯队形式,既保证了成员在教学交流中的各层次的全面性,又保证了团队发展人才的不断层。同时团队规模适度,保证成员之间能保持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二、教学团队应该基于课程或课程群进行建设

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各高校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设想,有人认为教学团队建设应该基于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有人则将教学团队建设对象局限于单一课程。湖南大学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分类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团队建设。如“大学化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因授课教师达数上人,一门课程即可形成一个教学团队;而“国际金融实验”、“外汇理论与交易原理”等课程因与“国际金融学”课程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授课教师也大多交叉重叠,他们也自然形成一个教学团队。我们从这些实践中进行提炼,于是产生“课程群”的思想和理念。基于这种教学团队建设所取得的实际成果。我们认为,高水平教学团队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基于课程或课程群进行建设,一些课程因其基础性和规模,可单独建设教学团队,而另一些课程由于其逻辑性和内在一致性,可整合成课程群进行一揽子建设。

多年来,高等学校一直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领域中常规工作来抓,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建设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而教师是高等学校实现高等教育观和教育理念的最关键因素。高校的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而教师水平除了自身努力和功底外,还取决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在有些团队中,这一因素甚至在推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构建“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教学团队,其意义与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体现课程为本的教学运行理念。教学运行中,课程是最基础的因素,课程设置与建设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T程,涉及学校各个层面,因而一直是学校本科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常规工作。

2 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在办学形式上呈现多样化,而且在办学规模、层次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形式下,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必须构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新的课程发展模式和教学方式。新的课程发展模式和教学方式要求将单一的教师个体优化为具备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单一的课程结构优化为综合性课程体系,使课程结构由单纯的单一性转化为多种类型的课程或课程群发展。

3 保证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高等学校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只有经常进行科研的教师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建立新的学术观点,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同一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师之间以教学研究的方式开展的交流与研讨对相互之间知识的融合、思路的启迪起着重要的作用。

4 遵循教学规律,体现教学团队资源优化。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将使团队成员之间更注重教学技能的沟通和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在进行教学研究基础上,通过研讨产生创新性知识,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

5 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课程是课堂教学最核心的因素,教师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实现知识的传授,只有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才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应用。

课程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过程,是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理念的有效方式。参与教学团队的教师成员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交流,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学相长,从而在提高教学研究水平的前提F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真正使学生受益。

三、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的战略构想

教育部“质量工程”有关文件明确指出,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要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同时教育部鼓励高等学校创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因此,笔者认为,构建“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教学团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充分利用“质量工程”大背景。明确教学团队构建原则与目标。明确的原则与目标是教学团队发展的指导纲领,它能够确保教学团队发展方向始终围绕既定目标,同时通过目标增强团队创造力和积极性。我们认为,高等学校构建教学团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性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成长规律,用2~5年时间,选拔、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通过团队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现阶段,建设教学团队,就是通过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完善管理制度,创造宽松而严谨的学术环境,建设创新意识强、教学水平高、协作精神好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每年度评选一定数量的校级教学团队,通过5年时间,建设大量的校级教学团队和一批省级教学团队,并逐年增加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申报。

2 坚持以教学研究为重点,建设创新团队良性发展的组织架构。高校教学团队以教学为中心,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支撑教学研究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样一个核心队伍,必须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由教学效果好、教学能力强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组成。

经过多年的实践,湖南大学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基本形成了稳定的组织架构。无论是以单一理论基础课、单一实验基础课,还是以专业理论课程群、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群为核心组成的教学团队,大体上包括1名首席责任教授、2~3名责任教授、3~4名主讲教师和10名之内梯队培养教师。其中,首席责任教授对课程或课程群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全面负责,并对提高本团队课程的教学质量采取有力可行的措施:责任教授全面负责本团队课程的教学运行管理;主讲教师、梯队培养教师协助首席责任教授或责任教授工作。与各高等学校其他团队相区别的是,以上团队成员必须积极参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同时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本团队主讲课程。

3 全面普查,专家界定,确定成立教学团队的课程或课程群。参与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的课程或课程群一般由学校教务处或研究生院界定,经学校批准。在选定培养对象时,要尽量注意学科覆盖面,尽可能保证每个学科都要有教师参与,每门学科都有能起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

具体而言,哪些教学团队应该以单一课程为基础,哪些教学团队应该以课程群为基础,仍然值得探索。根据课程的性质、教师的规模及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基础课及基础实验(实践)课可以考虑以单一课程为基础构建教学团队,专业课及专业实验(实践)课则应考虑以课程群为基础来进行教学团队的建设,以便有效实现资源整合,保证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相关性。而在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还应考虑课程群设置的合理性。

湖南大学在教学团队的探索与实践中,基本形成能体现课程性质与特色、学科背景与专业优势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团队。在这些教学团队中,有以“大学化学”、“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文化与成人之道”等单一的理论基础课为核心组成的教学团队;以“大学物理实验”、“基础化学实验”等单一的实验(实践)基础课为核心组成的教学团队;以专业理论课程群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如以“国际金融学”、“国际金融实验”、“外汇理论与交易原理”等课程(群)组成的纵向结构教学团队和以“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群)组成的横向联系教学团队。此外,还有以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群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如我校正在投入建设的工程训练中心,根据训练类型和层次分别组成相关的教学团队,如以“机电控制综合实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基础综合设计”等课程(群)组成的机械类基础训练教学团队,“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基础综合实验”、“机电控制综合实践”课程(群)组成的机械类综合创新教学团队。

4 坚持资源优化,严格申报程序,保证优质或潜在优质课程的教学团队脱颖而出,保证团队的示范作用。以各学科的特点和教师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依据进行选拔、培养和申报推荐,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各学科间允许有差异,以期达到各个层面的教师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基本程序如下:(1)由团队首席责任教授递交书面申请:(2)以学院或系为单位组织推荐校级教学团队;(3)组织学校专家评审确定培养对象;(4)专家评审后,确定入选校级教学团队的教师队伍并接受全校教师监督:(5)向省、教育部推荐高一层次教学团队。

5 以标志性教学成果为核心,建立基于课程教学效果的团队评估制度。与以往教学梯队或其他学术团队不同的是,教学团队的着力点在于人才培养,因而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就成为衡量其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而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主要以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载体。因此,必须在现有评价体系基础上,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改与完善,强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方向和高水平教学的导向。“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是从教师的实际出发,鼓励教育创新,以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目标。

6 抓住以科研促教学的原则,以教师科学研究成果为主建立团队激励机制。多年的教学评价结果表明,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一个能得到专家肯定的教师,一定需要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支撑,否则,他的教学水平没有持久性,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也受到限制。教学没有科研作支撑,就不能增强学问,就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只有重视科学研究,教师才能进行研究型教学,才能为学生提供启发性的知识。同时,教师“甘坐冷板凳”的科研态度和科研所必须的严谨精神对学生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建立政策导向、经费投入等相关激励机制,激励教师搞好科研与创新工作,为培养高素质的、有持续竞争力的人才而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 余大品

作者:章 兢 傅晓军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研讨论文 篇3:

《国际金融》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推进研究性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国际金融》传统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围绕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科背景,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开展《国际金融》研究性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教学方法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国际金融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在综合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的基础上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推进研究性教学是高等院校实现教学和科研有机统一、实现办学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2005年,我国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自此,我国一些高校逐渐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改革中,并在不同层面开展和实施了研究性教学。但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国际金融》是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基础课。近年来为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一些非经济专业,如工商管理专业也将《国际金融》列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国际金融》具有教学内容丰富、理论性强、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等特点。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几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国际金融》课程在第三、四学期开设,学生之前的选修课程有《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应用统计学》、《货币银行学》等。这就意味着,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及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积累,而研究性教学在学习方式上的探究性特征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探索。基于以上分析,本校学生已经具备了对《国际金融》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条件。本文将在分析《国际金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围绕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科背景,论述研究性教学在该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課程内容陈旧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金融领域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层出不穷,实践的动态发展决定了《国际金融》课程的发展性和动态性,也决定了这门课程教材的滞后性,如国际金融市场包括:期外汇市场、远期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黄金市场、欧洲货币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等内容。近年来,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量迅速增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深远,而当前教材中的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创新的相关内容的权重却偏低。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与《国际金融》课程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知实习、教学实习和上机实习,前两项属于校外实习,上机实习则在校内实验室完成。近年来由于企业改革和学校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安排校外实习和实施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实习内容趋于形式化。本校实验室的模拟教学缺乏对国际金融业务的实践经验的掌握和对复杂教学软件的应用操作经验,因此上机实习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需进一步探索。

3、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

由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惯性,许多学生总是习惯于在教师的主导下,把自己定位于知识的接受者,总体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差,与教师缺乏互动性。再加上教学学时数的限制,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免会让学生感觉枯燥难学,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

1、研究性课堂教学

(1)精选教学内容。重新制定《国际金融》教学大纲,更新部分教学内容。比如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新的培养目标,在国际金融市场方面,要加大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创新相关内容的权重。根据经济学专业新的培养目标,可结合数学工具进行突出数理逻辑和数学分析思维的培养。例如作为当前最重要的风险管理方法之一,VAR(风险价值模型)被运用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考虑到不同金融衍生品具有不同特点的这一事实,可引导学生针对中国新兴的CDS市场及期权市场,基于VAR模型对不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进行测度比较。

(2)利用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课堂教学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平台与形式,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深化《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与时俱进,实施主体参与、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向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文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还可倡导由师生共同完成《国际金融》某些章节内容的讲授。教师可先进行研究性课堂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不同研究专题,分配给不同学习小组,对备课提出明确要求,并从教学内容的导入、上课情境的设置、如何组织课堂语言等给予指导。例如在讲述国际金融危机时,教师可按照时间的脉络顺序将危机分成1982年的债务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危机、1997年的亚洲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危机、2008年的美国危机、2009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研究专题,同学根据自身的兴趣自主结成各专题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根据专题要求,分工协作,查阅、整理、归纳资料,并配以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然后由专题学习小组选派代表对所承担的专题在课堂上分别从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起因、传导机制、影响和应对策略、对金融监管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汇报、讲解,其他各组针对报告展开研讨,最后教师就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点评、补充和归纳升华。以上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出研究热点、自主学习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获取相关知识,再经过小组内部的交流合作以及课堂讨论更清晰地掌握理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2、研究性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校已经不仅仅是培养学科精英和研究人员的阵地,而且越来越多地承担着为行业企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责任。鉴于此,应将实践领域的重大变化反映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中去。研究性实践教学包括研究性实验教学、学生申报各级创新性计划项目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三个方面的内容。

(1)强化实践性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性特征倡导学生通过多样化实践形式主动获取知识信息,并将获取的知识信息综合应用于实践,从而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本校与校外多家有国际金融业务的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保证了学生实习项目的多元化及实习过程的规范化。

在校内上机实习方面,本校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特别是为准备申报教育部的经管实验示范中心(省级以上),本校购置了一套《国际金融实训系统》仿真模拟平台,该平台与企业运营模式高度一致,企业案例配套了“实务知识”与“专家经验”,真实再现了国际金融业务的实践场景,特别是外汇交易平台,与全球外汇行情24小时同步,学生以实习工作任务为驱动进行外汇虚拟交易,能更切实感受外汇金融操作的收益和损失,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业务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不断根据经营环境及政策的发展变化进行调适的观念与能力,增强了风险控制意识。实验室还购置了与金融教学软件配套的金融数据库,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库了解前人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动态,有助于提高分析并解决当前国际金融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实验室建设为《国际金融》课程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实践平台,也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学科和实践发展的趋势。

(2)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创新性计划项目。本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从项目运行平台搭建、指导教师选拔配备、教育教学条件保障、经费支持、项目实施效果监管以及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入手,构建了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学生及时开展项目研究、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教师在研究性教学时,根据学时和学生专业不同,以热点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出的研究课题为线索,可有针对性地、有区别地组织学生申报创新性计划项目。以《国际金融》为例,在对经济类学生进行教学时,可结合美国金融危机,引导学生组队探究美国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自2008年华尔街因自身不负责任的行为酿成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社会对华尔街的责难和非议就从未平息。华尔街虽已逐渐恢复元气,却未能和普通民众共度时艰,反而热衷于内部分红,这使得积蓄已久的民怨最终爆发。2011年9月发生的“占领华尔街”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正是华尔街大银行要向消费者收取更高的账户费用,从而转嫁因金融监管改革法给银行带来的成本负担。这场运动的示威者最关心的议题就是贫富差距,他们以“我们是99%的美国人”为口号,强调了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的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问题。通过组织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收集与贫富差距最直接相关的数据(基尼指数、群体收入和贫困率等)进行项目研究,探究贫富差距为何在這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如此悬殊并正在日益增大的现象,总结这种现象对美国的影响、意义以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有何借鉴,并从税收政策、金融管制和竞选赞助法案等政策层面提出解决建议等。而在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时,可侧重引领学生研究金融消费与阶层固化的关系来强化创新能力训练,如以IT行业的工作群体为例,以探索财产性收入在金融消费和社会管理中的安全阀作用问题为基础,通过分析金融消费在现代市场背景下的现状,归纳金融消费与其他消费的消费取向和阶层特征,对比研究国内外IT行业金融消费的异同等,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决策能力。

(3)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拓展研究性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较高境界。研究性教学强调将教学过程看作是研究过程,强调科研过程是有效的教学环节等。在师生的深层次交流合作中,学生明确了研究方向,教师也深化了对科研课题的思考。目前,本校已有多名学生参加到与《国际金融》课程密切相关的教师科研课题当中,如一项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 “环境管制、自主创新对中国FDI资本效率影响研究”(10YJC790281),另一项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开放基金)“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管控研究”(G2012007B)。在项目研究中,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不仅完成了《国际金融》的课程学习,获得了科研训练的机构,也为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科竞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师组织学生探究,不仅完成了自己的科研成果,提升了科研能力与水平;同时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拓展了研究性教学,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水平也得到提高。

三、结语

在《国际金融》研究性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时,还存在着时间不充分、组织难度大、未能和相关学科的课程建设相结合等问题。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在下一个阶段的课程教学中,还需为发挥研究性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优势而继续探索实践。

(注: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2M51129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H2013004B)资助。)

【参考文献】

[1] 张俊超、吴洪富:变革大学组织制度,改善教学与科研关系[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2] 谢浩、侯小刚、卢平:“热力发电厂”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

[3] 唐杰、林立、刘家芳、李海娜: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3).

[4] 罗琴、马进军:《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现路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6).

[5] 倪琳、严良、范傥: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09(12).

[6] 李丽:《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

作者:倪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和谐社会民事法律制度分析论文下一篇:川藏公路沿线区域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