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论文范文

2022-05-1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学美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提到民间美术,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它是一种边缘艺术,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似乎很少得到应有的重视。诚然,像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这样大的艺术门类在教学中应当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民间美术与这些艺术门类相比又能呈现出另一种气息。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悠久的发展历史、丰富的民族理念、便捷的材料工具,都是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可替代的。

第一篇:中学美术论文范文

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探析

【摘要】本文在总结阐释美术思维及其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基础上,从学生的人文意识、洞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就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促进中学美术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美术教学 美术思维 培养 学生 中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对中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兴趣、形成某门学科特定的“课程思维”,从而主动开始某门课程的学习、探索。美术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中学课程构成中的“副科”,其教学改革也一直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即一直探索着进行教学改革,但改革成果始终起色不多,成为中学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困境之一;“思维”培养概念的提出,使成功打破这一困境成为可能。为更好促进新一轮中学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笔者欲就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美术思维及其中学美术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所谓美术思维,简言之就是与美术课程学习、绘画与审美能力提高等息息相关的一种思维能力,但其又不仅仅与美术课程学习、绘画能力提高有关,还包括更深层次的与学生美术绘画能力、审美能力培养息息相关的人文意识、洞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创新意识与能力等,这些能力、意识等才是学生美术思维培养的关键,是在这些能力、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学生的“美术思维”;因此,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必须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人文意识、培养学生绘画所需的敏锐洞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这些都可以归结为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是学生可以真正受用终身的素质。

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不仅可以解决中学美术教学中遇到的绘画等美术造型问题,更能有效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创作思路,做到“触类旁通”,从而解决学生在中学美术学科教学中乃至日后遇到的、更为广泛的美术领域问题。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是中学美术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其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只有站在学生美术思维培养的高度上,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无效或者低效问题。中学美术教学的作用与意义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绘画与审美能力外,其还担负着启蒙学生美术思维、培养未来美术家的重任,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像美术艺术家一样观察、思考,在特定美术思维的引导下,在艺术家的道路上主动探索、成长。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

1.培养学生强烈的人文意识

中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基本性质在于它的人文性,旨在通过美术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人文关怀基础上的审美意识。中学美术教学中强调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美术作品欣赏中了解课程内容及作品内部蕴含的人文意识、人文精神,这也是美术作品创作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指导下的中学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理解美术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学习美术、培养学生的审美精神”,这里“审美精神”的实质就是它所具的人文意识特征;要求教师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与社会及与其他学科内容联系起来思考,不仅要求学生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还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的方式来理解生活,理解生活中的“美”;强烈的人文意识是中学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同时其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美术思维、美术创作功底的基础。

2.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能力

优秀美术作品创作离不开敏锐的洞察能力,这种敏锐的洞察能力是美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也来源于整体美术思维的形成。中学美术教师应该有所体会,即多年的美术知识教学及素描、色彩等训练,时刻都在强调要先形成一种整体感,这也是美术教学、作品创作前需要坚持的原则与掌握的方法,这种整体感的形成源于敏锐的洞察能力。这就要求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要不断让学生领悟敏锐洞察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学生临摹、写生的机会,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对比和联系,并在绘画过程中形成对比、联系的习惯,从而准确找出事物之间的异同,练就敏锐的洞察能力,为学生美术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

美术思维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形象思维,而对于形象,多数学生及不在少数的教师都认为是具体的形象,认为对美术作品的观察、思考、创作都依赖于具体的形象;但实质上具体的形象并不是美术作品创作的根本来源,美术作品创作的根本来源应该是创作者对诸多具体形象的抽象与概括,进而利用点、线、面、色彩、质感等基本图形元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生成某种美感形式,即最后的作品,这才是美术思维运用的本质。上述从美术图形语言本身考虑绘画创作,而不是完全借助于外部具体事物信息来观察、解读与创作美术作品,才是真正的美术作品创作;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即有能力把具体的形象抽象成图形,并借助于图形实现对具体形象的表达;学生较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形成,源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持续的引导与学生不懈的训练。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美术学习与创作思路,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学生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要教学生去发明创造什么新产品,而是鼓励、培养学生视觉上、形式上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如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头脑风暴”式的发散思考来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还如在中学绘画教学模块中,教师可以尝试强调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事物,以及在平常事物观察中抽象、概括出不平常的视觉效果,进而创作出新颖、独特的美术画面结构,实现学生观察的创新、抽象的创新、概括的创新,最后形成美术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苏雨虹.学生美术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6).

[2]梅金梁.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新课程学习(下),2015,(04).

[3]刘鑫.美术教学中美术思维的运用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3,(36).

作者:刘欢喜

第二篇:中学美术教育不可轻视民间美术

一提到民间美术,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它是一种边缘艺术,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似乎很少得到应有的重视。诚然,像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这样大的艺术门类在教学中应当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民间美术与这些艺术门类相比又能呈现出另一种气息。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悠久的发展历史、丰富的民族理念、便捷的材料工具,都是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可替代的。

一、中学美术教育与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融汇了先民的经验与智慧的艺术,是民族的瑰宝。民间美术作品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即造型古朴夸张,色彩鲜明,具有规律性,既有工笔重彩之作,也有淡雅隽秀之作的特点,更使民间美术走上了多样化的道路,从而产生了皮影、木偶、脸谱、刺绣、剪纸等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民间美术形式还把古代石刻线画、宗教版画、庙画、年画、灯屏画、建筑彩绘、扇面画,包括现代农民画、布贴画等在内的一切民间绘画形式也都纳入其中。

新课改提出:中学美术课程要让学生较广泛地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美术部分在中学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学美术分为初中美术和高中美术两大部分,这里主要是讲初中美术部分。初中美术教科书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内容,但是却将民间美术相关内容很好地穿插在各个模块的教学中,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从三个学习领域进行分析。

1.造型·表现。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为例,分析第十六册“造型·表现”领域的第四课即“以刀代笔”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本课教学重点为木刻版画——藏书票的制作方法。教材在普通的版画教学中扩展了民间美术中的年画知识并以年画为素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此展开教学,逐步引入版画内容讲解。此时民间美术起到了课程导入作用,年画的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基础纹样的认知,在人文认知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感。

2.综合·探索。

同样在第十六册教材中,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第五课“端午节”中,更明确地涉及了民间美术方面的内容。“端午节”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讲解绘制彩蛋、编制彩粽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并了解我国优秀的民俗技艺与文化传统。教材中也提到了能够表现端午节日气息的一些民间手工艺品,如端午香袋、作为配饰的中国结以及反映端午节传说或是祈愿寓意的剪纸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也为教师提供了有选择性地作为辅助材料来进行讲解的内容。

3.设计·应用。关于民间美术的内容在“设计·应用”领域中更是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第十八册第六课“蓝白之美”中就很明确地展示出本课重点是关于民间艺术中的蓝染花布。课本通过蓝染花布作品展示来讲解蓝染的由来、技艺、溯源与发展、题材与内容等方面,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燃起创作欲望,通过亲手制作来达到“设计·应用”领域方面的学习目标,也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之后的第七课“展示的艺术”中也是以民间美术中的剪纸和木雕作为素材,展现了民间艺术的时代性,这样的教材设计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教材内容的理念,即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反映了教材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二、学习民间美术对中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1.民间美术的传承特点。

民间美术源于普通人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和最真挚的情感,反映了历代劳动人民最淳朴的生活观、宇宙观,是劳动人民寄托理想的最古老、最悠久的艺术形式。通过民间美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质朴的心灵和淳朴的愿景。民间美术不是经过专门训练的美术,而是在邻里、地方、家人的相互影响下,把人与自然最直接、最原始的一种联结表现出来的形式,它的表达形式相对于其他门类来说更加自由与丰富,更具有独创性,更真诚。

2.民间美术的造型、用色及其寓意。

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不仅表现客观事物的真实特征,还极大地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情感,它是人们心灵的表现和情感的释放,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体现。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夸张变形,有时甚至是一种无视时间、空间界限的主观组合,这种效果不仅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需要与其特殊的表达形式,更可以看出其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日常美术教学中融入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不同的观察视角,启发学生打破常规,发散思维,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民间美术在用色方面一般分为单色作品和套色作品,一般表现为单色质朴大方、套色绚丽夺目的特点,突出了色彩对画面的装饰性与表现性,这种直观、本能的表现方法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模仿与创作欲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民间美术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它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学习民间美术能够加深中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使中学生更加具有原创性思想。其中民间美术的象征寓意、符号表达等也可以启发学生的设计理念,能够提升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民间美术与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以“以学为本”为课程目标的新课程提倡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民间美术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动手操作能力。民间美术的创作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强调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的表现;造型手段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学生通过接触民间美术,不仅能掌握相关知识,也能更好地与其他知识融会贯通。例如掌握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的制作方法对设计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民间美术教学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改强调的学习方法,在民间美术的鉴赏、创作活动中更容易教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美术教学中适当引入相关背景故事也可以丰富学生有关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民间美术源于民间的特性也可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学习资源,而在学生寻找素材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艺术的方式掌握生活的能力,实现审美教育。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民间美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及民族自豪感。许多民间美术作品的题材选用了反映中国优秀传统的古籍中的故事,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且许多关于民间美术的故事中常常蕴含着美好的寓意,有着“成教化、助人伦 ”的作用。

三、民间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1.民间美术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有重要作用,但是依然有许多人因为对民间美术及其功能等方面不够了解而轻视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部分,导致这部分内容没有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甚至这部分教学内容在许多学校名存实亡。

首先,在许多人的观念里,民间美术不仅不像常规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大型的画种一般在人们心中有着较重的分量,事实上,不少人只是把民间美术当作一种边缘的、带有手艺性质的工艺制作形式。许多人感觉民间美术只属于民间艺人,认为民间美术只是天桥上、庙会里为节日添彩的小饰物罢了,从根本上对民间美术存有偏见。

其次,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资源匮乏。通过观察民间美术部分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现实情况可以得知民间美术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被轻视。不仅因为学校关于民间美术的资料匮乏,而且因为美术老师对民间美术的相关知识及涉及范围也不够了解。从教师的教学经验上讲,由于师范院校中美术教学专业很少涉及民间美术部分,因此很多美术教师对民间美术及其在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相关扩充等方面不够熟悉,由此导致相关的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地展开。再加上由于在教材重难点的设置上,常常侧重于大的学院方向的画系门类,这也是导致许多老师对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素描、色彩等常规美术教学内容方面的主要原因了。

2.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新课程理念与中学美术课程的设置中都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对中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不应该轻视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部分。

在教学资源方面,因为民间美术源于民间,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它,无论是庙会中民间艺人纯熟技艺下诞生的手工艺品或是已经登上大雅之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博物馆藏品,还是在依然保留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的家庭中的节日手工艺品,都是民间美术作品。而民间美术的传承性也证明了民间艺术家就在我们附近,只要善于发现,民间美术就在我们身边。而这种寻找与发现的过程更能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民间美术有着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的特点。以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的剪纸为例,其制作所需材料不过一把剪刀一张纸而已,由此便可在闲暇时创作出样式千姿百态、形象生动的作品,作品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各地的剪纸又因地域、人文与选材的不同延伸出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由此我们也可以推导出民间美术理应是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的一环,潍坊的风筝,陕西的皮影,各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摆件、玩具其实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民间美术的学习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以参加庙会欣赏民间技艺的方式丰富社会实践课程内容,也可以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丰富课堂形式。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能更好地体现出当今教学理念中学校、家庭、社会共通的教学资源共享素材的观念。

综上所述,针对民间美术在教学中不被重视的现象,我们必须认识到: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应该被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并重视。我们绝不可轻视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巩平.美术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周侯辰)

作者:黄玺谦

第三篇:在生活中学习美术,在美术中感悟生活

作为中学美术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所实施的不只是专业美术教育,更多的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教學中,在淡化美术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要更多的注重学生在感受和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趋向,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

一、贴近生活,在美术生活化中参与情感体验

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要调动学生自觉地把学习美术纳入到追求高品质生活所需要的范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一定艺术素质的美术爱好者。

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实现从“知识本位”到“人的发展本位”的飞跃。例如上《漫画·卡通画》一课,课前我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卡通漫画资料,同时我把《猫和老鼠》《宝莲灯》《汽车总动员》等优秀动画片的片段合成到多媒体课件中去。上课时,伴随着音、形、声、色的出现,学生们兴高采烈,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这些精彩片段无论在构图、色彩运用、动态造型、摄影技巧等方面都是唯美的典范,感染力极强,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感受漫画和卡通独特的艺术魅力。我还特地把动画片中学生最喜欢、最熟悉的形象放大,让学生领略漫画、卡通画的艺术共性。在开放、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兴趣盎然,一边积极地和我共同欣赏作品,一边分析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创作技巧。

二、表现生活,激活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

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教师要积极为他们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和鼓励他们参与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帮助他们克服在活动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内心深处激活求知、渴望长进的愿望。

要善于赏识和鼓励学生。在《人物的速写》一课,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幼儿园小朋友玩“山山水水,我们都是木头人,谁也不许动”的游戏视频,有趣生动的画面,已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这时,我马上让学生到讲台做出自己认为最“酷”的各种动态形象,领会生活中的人表现出的各种动态的特征。学生展示了自己快走、慢走、舞动及小孩子游戏时的动态,我把他们渗透到人体结构中,效果非常好。

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当。学生初学木刻版画,对木刻一无所知,此时教师的启蒙必不可少,但也不能一味地让他们去临摹课本中某一个图,不能对所有的同学做“一刀切”的苛求,而应鼓励他们举一反三,开动脑筋多作尝试,并分组相互交流学习。之后,刚好碰上学校艺术节,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有的学生还学会了课本外的许多新方法,许多画面都来源于生活的某一情景,生动而有趣。我想,这和我在课堂上给予的鼓励和宽容是分不开的。

三、赞美生活,在体验中提高道德素质

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展示符合教学要求、视觉形象美、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我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狼牙山五壮士》,通过展示清晰醒目的图片,利用作品的视觉感染力,让学生在观赏、感受作品的构图美、造型美的同时,利用美术作品中具有革命英雄气概的人物形象,启发他们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无需大量的说教,学生就自然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思维。比如通过声像俱佳的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欣赏活动,可以使学生不出斗室就能流连在巧夺天工的精美工艺品前面,徜徉在小桥流水的园林艺术之中,沉浸在可居可游的山水画意境地,也就自然而然地放飞想象,享受情感体验的愉悦。这远比说教式地灌输空泛的大道理更生动形象。其实,美术的审美本质本身已经决定了它对人们有美化心灵、净化灵魂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入美术学习的情感定势,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科优势,彰显德育的效果。

美术教育不仅要注重成果,更应注重实践过程。比如通过“变废为宝”的手工艺品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和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废品,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加工创造。学生都感受到了制作过程中的甜与苦,更乐于观察、乐于思考、参与创造。这时只要稍加诱导,便能促使学生理解“变废为宝”对节约资源、美化环境的重大意义,自然而然地鞭笞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丑恶行为,进而养成注意节俭、珍惜劳动成果、参与环境保护的习惯。

责任编辑魏文琦

作者:郭泽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资源水利论文范文下一篇:消费合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