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延安窑洞文化的时代价值

2022-09-12

延安, 这座神圣不容侵犯的古城, 遍地都展现了中国革命红色文化的繁盛景象, 从杨家岭到枣园, 从宝塔山到凤凰山, 一路上都能感受到革命的红色气息。当地人民的衣食住行也无不受到红色文化的滋养, 彰显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更是赐予了当地人民优越的生存条件, 即使是在革命时期, 党和人民也是受到了它的庇佑, 积极备战, 大败敌人, 红色革命才得以诞生。而就在这片洒满革命热血的黄土高原上, 窑洞成了古往今来当地人民选择居住的形式, 这一穴居式的居住方式发展至今, 已有四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黄土层非常厚, 有的厚达几十公里, 陕北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 凿洞而居, 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按形式可大致分为三类:靠崖式窑洞, 即崖窑;下沉式窑洞个, 即地窑;独立式窑洞, 即箍窑。崖窑分靠山式和沿沟式, 常呈曲线或折线型排列, 看上去和谐美观, 极具建筑艺术美, 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 还可以修建几层台梯式窑洞, 极大方便了人民的生活。地窑就是地下窑洞, 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当地人民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 然后再向四壁凿洞, 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地面, 只能看到地窑内的树梢, 不见房屋。但是这种类型的窑洞内部容易潮湿, 上方不能用来种植庄家植物。箍窑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 分为土坯拱窑洞和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自身独立, 又具有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 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为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 则称作窑上房。窑洞按材料可大致分为三类:直接在黄土形成的崖壁上挖孔建成的土窑, 在平地上用砖或石头搭成墙壁和窑洞的拱, 然后人工盖上土的砖窑和石窑。延安窑洞多为靠崖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 如今新建的窑洞多为砖窑和石窑, 但也有很多过去修建的土窑保留下来。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 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并在当代人民的传承中不断更新, 不仅适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 还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延安窑洞文化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尤其是在抗战时期, 延安窑洞作为革命根据地, 孕育了延安红色文化, 滋养了延安精神。延安时期, 延安精神应运而生, 它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根据地军民在革命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延安精神一般认为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的本质内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精神印记和恒久不变的精神家园。延安精神撷取中国革命时代的精华, 是由井冈山革命火种淬炼出的精神种子, 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千难万险的磨砺、血雨腥风洗礼, 最终在革命圣地延安开花结果。

延安精神内涵丰富, 意义深远。革命时期, 它引领党走出困境, 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新时期, 它指导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努力奋斗,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把当地众多人民引上了小康之路。延安精神是一条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流, 它从历史的波澜中流淌至今, 在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新时期发展壮大。新时期, 我们要更好地学习和继承延安精神, 并将其传承给下一代。而延安精神的发展传承离不开窑洞文化, 窑洞文化是延安精神诞生的襁褓, 是延安精神发展的基石, 是延安精神之流继续流淌下去的河道。新时期, 弘扬延安精神, 必须保护并发展延安窑洞文化, 这是对历史精华的吸取, 是对时代需要的响应。

窑洞文化依托窑洞建筑不断发展。窑洞建筑作为当地居民为适应生存环境而修建的居所, 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 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 虽然很普通, 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 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波, 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 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 同时更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 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 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 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 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 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窑洞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 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 修建起来比较省时省力, 经济成本不高。窑洞建筑采用拱形结构, 拱顶及墙壁又用砖石加固, 极其坚固, 非常适合当地人的生存生活条件。如今, 延安作为红色革命圣地, 借助当地民风民俗特色, 大力发展旅游业, 窑洞便成了游客必定游览的一道壮丽风景。乡间的窑洞保留了原始窑洞的特色, 一排排窑洞依山而建, 窑洞前的院墙还不及人高, 邻里乡间隔着院墙就可以打招呼。游客走在乡间, 便可以越过院子清楚地看到这紧紧背靠大山的窑洞。延安市里也有很多窑洞, 有名的有窑洞广场旁边的毛泽东干部学院, 一排接连一排的窑洞, 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拍照留念。窑洞文化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使贫穷落后的山间乡村不断富裕起来。延安窑洞的实用价值和游览价值不言而喻, 但是也具有缺陷, 需要人民不断改进。每逢雨季, 尤其是雨水很勤的年份, 当地人民就要做好随时撤离的准备。新建的窑洞相对牢固, 但是也经不住雨水长时间的冲刷。倘若窑洞背后的山体土质不够牢固, 缺乏植被覆盖, 雨季很容易塌陷。对于相对破旧的窑洞来说, 雨季是万万不能用来居住的。几乎每逢雨季, 当地乡村都会发生事故, 尤其是在窑洞里居住了大半辈子的老人, 虽然政府出了政策帮助他们移居, 但是他们由于乡土之情, 仍然愿意留下来。相对东部发达地区人们居住的院落或楼房, 窑洞还是缺乏舒适性。窑洞虽然冬暖夏凉, 但是并不利于屋内采光, 而且窑洞越深采光越差, 即使是在大白天, 当地妇女做针线活都要开灯。而且窑洞没有直通公路, 距离公路还有一段坡路, 上下运送物品很不方便。由于黄土本身的特性, 屋内十分潮湿, 屋内的木家具不能直接靠墙放置, 时间一长, 木板就会腐烂。屋内凉爽, 适合存放粮食, 但粮囤需要做十分复杂的防潮处理, 并高高地架在木架上。每个独立窑洞前面仅有一个门窗, 不利于空气流通, 通风不良。窑洞内部空间模式相对单一, 横向空间相对较小, 装饰起来很不灵活, 而且相对东部房屋装饰来说, 非常单调。

虽然黄土窑洞有很多弊端不可否认, 但是黄土窑洞曾经是黄土地区人们的主要居住形式, 原因就在于它因地制宜, 造价低廉且冬暖夏凉。其使用现状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经济还不富裕的农村居民, 生活习惯不容易改变的老年人, 储藏粮食、杂物以及养殖牲畜, 黄土窑洞宾馆、供艺术写生及旅游观光。相较于黄土窑洞, 砖石窑洞目前使用较为广泛, 这种窑洞比黄土窑洞坚固、干净、看着更气派。而且, 改进后的砖石窑洞更加美观整洁, 采光通风、排水等更加科学合理。但是这种窑洞需要占用空地。在土地日益紧张的形式下, 它的发展不容乐观。随着黄土高原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观念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窑洞逐渐被当成贫穷落后的代名。逐渐富裕起来的当地人们开始遗弃窑洞, 在外面买房建房, 窑洞居住功能的地位正在受到商品住房的严重挑战。除了被遗弃的住房之外, 大部分保留的窑洞只被单纯地用作旅游建筑。但是, 窑洞作为绿色环保的生土建筑, 也有它的独特优势, 可以节约资源, 节约能源。在解决黄土高原地区环境、能源、土地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长远来说, 窑洞作为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 对游客的吸引力很大,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延安窑洞受到冲击不可避免, 但是承载着延安精神的红色文化之火不能熄灭, 作为延安精神襁褓的窑洞不能消失。无论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 延安精神一直指引党和群众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而奋斗, 一直指引人们奋勇向前。在中华民族日益强大的当下, 延安精神的作用日益重要, 我们更要坚守初心, 坚定的保护并传承延安精神。延安城镇及市里都采取了保护窑洞的措施, 一些破败的窑洞还得到了及时的修缮, 充分利用了窑洞带来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新时期, 我们更应该积极保护并传承窑洞文化, 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生生不息的流淌下去, 充分发挥窑洞文化的精神和经济作用。

摘要:延安坐落于广袤的黄土高原, 是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的根据地, 是中国历史上的红色革命圣地。在这片插满红色革命旗帜的热土上, 洒遍了黄褐色的黄土。黄土直立性强, 土体疏松, 强度大, 极易渗水, 勤劳智慧的陕北人民便适应当地环境, 挖掘窑洞并将其用作房屋居住。经过前人的不断开发利用, 窑洞已经积淀成为一种传统的红色文化, 并在当今人们的传承中, 不断发展。如今, 它不仅作为房屋居住, 还成了当地极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带动了陕北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延安,窑洞文化,延安红色文化,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後玲, 陕北窑洞民居的当代价值及其保护利用[J].丝绸之路, 2009 (16) :69-72.

[2] 黄利荣, 常俊玲陕北窑洞建筑的变迁及发展趋向[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35-38.

[3] 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 1996.

[4] 鄂冰庐洞风俗文化[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构建充满活力与效率的体育课堂下一篇: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