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妙用例说管理论文

2022-04-27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诗词妙用例说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若拟制精当,则能使文章焕发光彩。中国汉语修辞博大精深,2017年《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系列文章中,作者巧用比喻、恰用借代、妙用比拟、善用排比、借用对偶和采取引用等修辞手法精拟标题,从而点亮文眼。这种运用修辞手法拟制文章标题的做法可资借鉴。

诗词妙用例说管理论文 篇1:

创设情境 寓教于趣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幽默、典故、成语、时事、诗歌、音乐、小品、图画、电影电视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寓教于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创设情境 寓教于趣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艺术

古人云:“教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思想性、理论较强,许多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思政课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幽默、典故、时事、诗词、音乐、小品、电影电视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寓教于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对深化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创设情境、寓教于趣呢?

一、激趣导入,动情入境

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一节课开头开得好,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产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同时又能够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探究的心理需求,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思政课教学中,新课导入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法宝。但一节课的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实际的不同而灵活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要注意因材施教,力求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设法激疑,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如果每节课都创设了好的开头,那么上课就成功了一半。如我在讲第一节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首先用视频法导入:由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99年秋天,用几周时间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评选“千年伟人”。马克思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世界最有影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从而激起大学生们对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兴趣,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妙用幽默,激活氛围

幽默,就是风趣、巧妙地思考和表达问题。幽默是一种艺术。正如法国演讲家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地指出,反而容易令人接受。”思政课教学中妙用幽默,不仅能改变思政课“庄”而有余而“谐”不足的状况,活跃课堂气氛,抑制学生的大脑疲劳,而且能启发和诱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我便利用了毛泽东同志在重庆谈判的一段幽默:1945年8月重庆谈判时,文化界名流邀请毛泽东去演讲,在演讲中有的记者插话问:“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能否战胜蒋先生呢?”毛泽东莞尔一笑,答道:“国共两党的矛盾,是代表两党不同利益,蒋先生只是一个草头将军而已;我毛泽东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而是一个反‘手’,这就是说,代表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去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全场顿时掌声雷动。于是,民间流传一首打油诗:“将军头上一棵草,二人骑在石头坡(即‘介石’),反手英雄打天下,解放全国唱凯歌。”于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就随着这个幽默的故事在笑声中巧妙地展开了。

三、运用典故,激趣启思

思政课的政治理论性术语、概念和原理一般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时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穿插轶闻趣事,借古论今,避免照本宣科。如讲“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时,我用2009年 7月27日,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开幕的典故:奥巴马在开幕式上引用中国先哲孟子的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他解释说,美中两国的任务就是要为后代共同探索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以防止彼此之间出现互不信任的情况。他说,双方都应注意随时维护这条道路,即便在双方发生分歧的时候,也不要让这条道路被荒草埋没;希拉里则引用了一句中国谚语“人心齐,泰山移”,强调加强美中合作的重要性;盖特纳则在开幕式上说,美中采取的行动对共同成功应对金融危机、重塑信心起到了关键作用,美中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也有利于全球经济。他引用中国成语“风雨同舟”来形容当前美中关系的现实,并表明加强双方合作的意愿。从三位美国高层领导的讲话,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的提升,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启发了同学们对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兴趣,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四、善用“热点”、“疑点”启思引趣

学生对国家、民族以及个人成长方面的重大问题所表示的关心,形成他们思想上的“热点”,学生对教材中弄不清的问题,或者自认为理论与现实不符的问题所产生的疑问,形成他们认识上的“疑点”。对这些“热点”、“疑点”,他们总是期望从思政课老师那里获得说明或解答。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不是不愿意上思政课,而是不愿意听那种脱离实际的说教。如果能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进行施教,则会受到学生热烈的欢迎。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中国改革深化发展,各种矛盾交叉复杂,许多新知识、新情况接踵而来,而我们所用的思政课教材,由于受到时空等因素的制约,某些材料往往具有滞后性,当今的大学生接触的媒体很多,视野也很广,普遍对时事新闻很关心,也很感兴趣。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及时地把时事热点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讲授和分析,使思想政治课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避空就实,贴近生活实际和大学生本人实际,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在每次课的前10分钟,举行新闻发布会,让学生找近期的时事要闻,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也做适当的点评。这样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更容易使教育教学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交汇,更能发挥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战斗力。

五、巧用歌曲、诗词和图画撞击心扉

要培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强化求知欲,就要十分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水平。

歌曲、诗歌和图画等具有概括性、抒情性、音乐性和现实性。恰当地引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振奋了精神,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比如:我在讲“台湾问题”时,先让同学们欣赏《我爱你中国》,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到和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疆土广阔。使同学们投入到爱祖国的优美的旋律里,激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接着,我又放《你好,陈水扁》,让全体同学都去痛骂陈水扁和“台独”分子。这样的课堂使学生情趣盎然,他们不仅享受到了音乐的艺术美,更享受到了理论、推理和情感之美,进而达到拥护祖国统一的信心和决心。

唐诗、宋词以它独特的魅力,被学生所喜爱。思政课如能恰当的运用,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艺术化,教学效果就会有显著的提高。我在讲“毛泽东思想”时,经常运用毛泽东的诗词,选择一些著名的、学生熟悉的诗词,例“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通过讲解、赏析唤起同学们的共鸣,特别是重点介绍诗词创作的背景、诗词界对毛泽东诗词的评价,充分展示毛泽东作为诗人政治家、政治家诗人的气魄和情怀,展现一个丰富多彩、才情横溢、有血有肉的毛泽东,以引起学生对毛泽东的兴趣和敬仰之情。

总之,要把思政课上好、上活,教师不仅要注意收集、积累丰富的生动有趣的材料,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为学生多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突出一个“活”字,融汇一个“趣”字,寓教于趣,而且还要十分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全面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渗透新的教育理论,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挥洒自如,激趣启思,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善教乐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 升.关于教学艺术论与教学论发展轨迹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6)

2 王小雪.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艺术探微[J].教学与管理, 2007(36)

3 赖琼英.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美育渗透[J].龙岩师专学报, 1998(S1)

4 钱亚圆.思想政治课发挥学生主体性策略的探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04)

5 哈锁玲.政治课教学的语言艺术[J].考试(教研版),2008(02)

6 耿华民.浅谈思想政治课与激趣艺术[J].科学大众,2007(09)

作者:邓振芳

诗词妙用例说管理论文 篇2:

精拟标题 点亮文眼

摘 要: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若拟制精当,则能使文章焕发光彩。中国汉语修辞博大精深,2017年《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系列文章中,作者巧用比喻、恰用借代、妙用比拟、善用排比、借用对偶和采取引用等修辞手法精拟标题,从而点亮文眼。这种运用修辞手法拟制文章标题的做法可资借鉴。

关键词:标题;拟制;修辞手法;文章

俗话说,“文好题一半”。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能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使之有持续阅读的欲望。因此,精心拟制标题对顺利完成一篇论文至关重要。我们知道,中国汉语修辞博大精深,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借代、比拟、排比、对偶、引用等。将语文修辞手法运用于论文写作,能收到意外之喜。下面笔者以2017年《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系列文章为例,对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拟制文章标题加以简要分析,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1.巧用比喻

比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文修辞手法,是指当甲事物与乙事物有某些相似之处时,我们便可选用其中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即所谓“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一般而言,其涵盖了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形式,在论文写作时如能巧妙运用,具有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之效。

我们在拟制标题时巧用比喻对某一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会使文章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引发读者共鸣。例如,第2期江苏扬州孙干老师《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一文,将“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比喻为人民的“精神食粮”,语言直白生动,顿使抽象理论形象化;第7期湖北恩施文家顺老师《一线串四珠 珠珠皆亮丽》一文,以“一线”喻“学科核心素养”,以“四珠”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使得思想政治学科四大核心素养要素成为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而使文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了读者持续阅读和探究的欲望;第10期河南郑州关亮老师《丝路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璀璨明珠》一文,以“明珠”比喻习总书记的“丝路新语”,让“丝路精神”焕发生机、明艳夺目;第11期安徽阜阳刘雪娟老师《一轮复习的“虎头”和“豹尾”》一文,则将课堂教学的自学阶段(“虎头”)和总结反思阶段(“豹尾”)巧连妙接,既抓住“虎头”,又收好“豹尾”,整个复习过程和谐统一,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无疑,拟制标题,巧用比喻,不仅显得文采斐然、富有感染力,而且能化深刻为具体、转抽象为形象,值得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加以借鉴和模仿。

2.恰用借代

借代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场景映衬大局面、小事物反映大事件,从而使文章更简洁明快。其并不直接点明文章揭示的人或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

恰当地应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文眼更加形象生动、特点鲜明。借代的修辞效果通常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例如,第10期湖南湘潭杨有平老师《照亮教材文本解读的“四面镜子”》一文,用“显微镜”“平面镜”“瞄准镜”“望远镜”分别指代“探寻文本细微处、补充文本空缺处、重视文本重难处和跳出文本看远处”;第10期福建南平欧捷老师《学生内心的“诗与远方”——谈政治课教学之魂》一文,用“诗与远方”巧妙指代抽象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诗意化的表述顿使抽象哲理散发人文艺术气息;第12期吉林松原张玉禄老师《我的一些雕虫小技》一文,用“欲擒故纵、树上开花、借刀杀人”等三十六计中的一些“雕虫小技”,独辟蹊径,指代自身在课堂这样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所采取的不同战略战术和教学方法,为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当然,借代与比喻有一定相似之处,都是用一事物代指另一事物,比喻一般是喻中有代,借代通常只代不喻。在论文标题拟制过程中,我们一般可以将多种修辞格交叉使用,使文章标题更具文学性与可读性。

3.妙用比拟

比拟是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将甲物化为乙物,这种修辞格能够起到独特的效果,或增添文章独特的韵味,或把事物描绘得神形毕肖、栩栩如生,以此抒发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都会经常使用比拟手法,文章标题的拟制也不例外。

一支精彩的孔雀舞,让人们记住了一个性格开朗、热爱生活的女孩——余旭,第1期江苏苏州黄琳老师《守卫祖国蓝天的“雀之灵”》一文,将一个精灵般的女孩重新拉回大众视野,一支精彩的孔雀舞,让公众重新认识了这位用生命守卫祖国蓝天的女飞行员;第5期山东青岛高保卫老师被《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九场的一位平凡选手——白茹云所感动,故而以《远处有“白云” 有诗和梦想》为题,将白茹云的经历娓娓道来,使这朵“白云”般女孩的不凡经历跃然纸上;第6期广东阳江林瑶林老师《让原创诗词在思想政治课堂“生津润燥”》一文,则采用拟人化手法摸索出在课堂教学中“植入”原创诗词的方式,从而有效滋养了课堂的“生命”;第8期江苏常州吴晨华老师《设计美妙“引力波” 捕捉课堂心跳》一文,由平静的水池里丢进一块石头会产生波纹,联想到若将这种波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便可能会产生“课堂的心跳”;第12期江苏淮安徐振伟老师《做好教师专业提升的“充电宝”》一文,更是巧妙地将“研训员”比拟成“充电宝”这一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数码电子产品,使二者的相似点跨越时空界限,实现完美融合,让读者眼前一亮。

物本无生命,将之拟人化,标题自此多了份灵气;人虽有生命,将之拟物化,文眼由此添了份生动。妙用比拟,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让抽象的植物、动物或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赋予文章既定的特质,值得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持续探索。

4.善用排比

排比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主要运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主谓、动宾、偏正、并列等)或者句子并排(三句及三句以上),以达到一种增强语气的效果,令人读来朗朗上口。

以排比说理,能突出条理分明、逻辑明朗;用排比抒情,能彰显节奏和谐、感情洋溢;拿排比叙事,可实现层次清晰、形象细腻……总之,排比富有节奏感,能够增强语言张力。例如,第1期福建厦门郭晓静老师《用心·用情·用爱——优化教学情境创设刍议》,第7期山西太原张凤兰、郭万福老师《相生·相成·相盈·相随——提问技能的辩证运用》,文章主标题皆是采用排比的典范。它们在表达强烈与奔放情感的同时,说明了复杂的事理,增强了语言气势和表达效果。

当然,标题拟制过程中,运用排比必须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形式。只有与文章内容和情感高度契合的标题,才能取得审美和说理的双重功效。

5.借用对偶

对偶,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之为对仗。即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一般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意义相关。

对偶极富艺术特征,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例如,第4期江苏南京江舟老师《品味本草中国 涵育人文精神》,第6期浙江丽水胡碧漪老师《关注社会热点 优化课堂供给》、海南海口张运宇老师《活用乡土素材 激趣课堂教学》,第8期江苏南京沈从举老师《用好三幅插图 盘活一本教材》,第11期安徽合肥孙圣斌老师《巧用经济曲线图形 提高复习教学实效》、甘肃兰州王炳男老师《课堂“小意外” 成长“大收获”》,等等。以上文章标题皆对仗工整、节奏和谐,富有极强的艺术熏陶与感染力。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运用对偶拟制标题时,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山川对草木、河流对山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另外,还需要尽量避免采取同字相对。

6.采取引用

正常情况下,我们在拟制文章标题时,可以有意地引用成语、诗词、典故、格言等,以表达自身强烈的思想情感,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独特的修辞手法称之为引用。

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使语言精练且具有说服力,更使文章富有启发意义。例如,第2期广东佛山郭海文老师《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我的成长故事》一文,选用了《论语》中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为题,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身为人民教师所拥有的流水般灵通的智慧火花、高山般厚重的仁爱情怀;第4期宁夏彭阳王振华、王佳贤老师《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诗词的学科之维(上)》一文,通过引用诗词,使毛泽东同志《清平樂·会昌》中的“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重新被人们所认知;第4期安徽淮北刘琼老师以《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出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为题,使整篇文章才情四溢、引人入胜,凸显了一名政治教师的自信与骄傲;第11期湖南永州屈甘霖老师《“大道至简”不能为不读传统经典埋单》一文,标题中“大道至简”语出老子《道德经》,原指把复杂的表象层层剥离之后就是事物最本质的道理,作者反弹琵琶,认为“大道至简,大音希声”的浓缩观念对人们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难于登天。

由此可见,标题的拟制是一门艺术,除了上述几种修辞格,夸张、反复、反问、设问、顶真等,都可以为我们拟制标题带来一定启迪,值得持续关注与探究。巧用语文修辞格拟制文章标题作为精拟标题的一种方法,如对其加以灵活运用,则能起到点亮文眼之效。

作者:张文婷

诗词妙用例说管理论文 篇3:

基于学科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学科素养指的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可以适应社会发展、健康成长的能力与品格。教师应基于学科素养的培养视角,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致力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析词品句中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通过听、说、读、写等学习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还要正确认识培养其学科素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素养;自主探究;人文素养

一、引言

在核心素养教育时代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素材的自觉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章将学科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切入点,分别从如何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与自主探究能力来分析。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着活泼调皮的天性,难以在课堂中快速集中注意力学习。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喜好,因材施教,采取趣味化、针对性强的教学手段,有效调动学生注意力。生动趣味的课堂,在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故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与目标来创设课堂学习情境,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

例如,在教授《春夏秋冬》一文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展现有关春夏秋冬季节的影像资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课文中描述的优美情境真实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妙景色形成直观认知,从而加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交流讨论自身对不同季节的了解。通过美轮美奂的季节景象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深入到课文内容与相关素材的学习中。在学生掌握生字新词后,教师可向学生讲解关于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成语故事,如“草长莺飞”“炎炎夏日”“一叶知秋”“银装素裹”的成语典故;或讲述关于“共工、祝融大战”的神话传说,使学生了解四季在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由来,感悟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极富童趣的学习中亲近大自然。让学生有节奏、流利地诵读课文内容,在教师创设的自然情境中认识不同季节的特征,引导学生用“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等词语来尝试造句,如:“春风悄悄地走来了,大自然中的一切景象都盛开了。”“冬雪为我们送来了礼物——雪花,我们在草地上堆雪人、玩游戏,特别开心!”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流利、完整地表达口头语言,并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文本中提及的“青草”“游鱼”“飞鸟”“红花”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想象、说出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景物,如树木、池塘、田野等,并鼓励学生结合新学的内容来遣词造句。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课堂中学习,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加强语文学科素养。

三、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人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融入课堂学习氛围中,才可以获取最具真实性的学习体验。教师在小学课堂中,可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基于教材内容来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自身的引导、指导作用,让学生在多媒体学习中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学生通过深入感悟文本内涵,将语文学习同自身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夯实语文基础,在语文学习中厚植文化底蕴,从而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

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文学习为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播放九月九日重阳节的动画短片,让学生在趣味的视频讲解中直观形象地了解重阳节文化,为其深入了解诗文内涵做铺垫。在初步了解之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文。为渲染阅读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来播放诗文配乐,学生在配乐中会不由地减缓朗读速度,深刻感悟诗人恰逢重阳节身处外地、思念亲人的复杂情感,从而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可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有的同学回答,诗中“独”字特别巧妙,能够充分表现出亲人欢聚一堂而诗人孤身在外的寂寥心境。学生在接触古诗文化的同时,还可加深对相同意象古诗词的理解,如《春夜洛城闻笛》《回乡偶书》。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吃透”文本素材,感悟古代文化的人文魅力。

可以说,小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育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而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来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感,以引导为主,鼓励学生多多交流自己的感悟,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实践,使学生成长为具备良好语文学科素养、人文素养的人。

四、析词品句,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阅读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学科素养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展开各学科的学习。通过阅读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掌握生字正确发音,流利地读出文本语句,积累词句素材。教师通过析词品句实现师生、文本、生生间的交互对话,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在《燕子》一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燕子的动画课件,调动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出示生字并标出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加强学生记忆。如课文首段“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燕子”中用“剪刀”描写燕子外形格外传神,重点标注该词语让学生感悟燕子矫捷的身姿。在诵读第三段“……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时,学生体会了燕子的飞行特征。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斜”字在表达燕子轻盈特征方面的作用,引导其联系上下文来换字或换词进行描述,有的学生指出可将“斜”字替换成“侧”,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替换成“快速地”或“轻快地”,而替换后的字词用在文章中,尽管依然能表达出燕子的飞行动作,但失去了对燕子优美身姿、轻盈生命力的彰显,由此来让学生感悟“斜”字的妙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按计划逐步深入,让学生诵读“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感悟“细”字对春雨特点的描述,并延伸讲解“沾衣欲湿杏花雨”“春雨润物细无声”等诗词,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通过《燕子》一文的学习来联系古诗文意境,指导学生朗诵《咏柳》。

析詞品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本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在鉴赏语句、推敲字词的过程中渗透审美教学。好书不厌百回读,而好的文本同样也需要在多次阅读中品味。立足于对语言工具的掌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语用规律的基础上发现美、创造美,从而实现学以致用,有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培育,为形成良好语文学科素养打下基础。

五、巧用质疑,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为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时,要注重锻炼其思维灵敏性,应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知识、生活体验来大胆想象,进行想象练说或文本补白的练习。例如,课文中有些文本内容并未详细描写,为学生留下了空白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巧妙地抓住这一空白点,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发挥自身想象来补充、丰富,使其在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在思疑互促、学思结合的学习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陶罐和铁罐》一课教学为例,该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将陶罐与铁罐人格化,通过两个罐子的对话让学生正视到任一事物都存在着优缺点。教师让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标出描述铁罐、陶罐动作与神态的语句,让学生跟随故事递进而不断想象。在读到陶罐争辩说“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一段时,铁罐打断了陶罐说话,教师可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文中这句话要用省略号。有的学生认为是这句话还没有讲完,被不懂礼貌的铁罐打断;有的学生认为这是说明陶罐谦虚且善良,不愿意揭开铁罐的短处。学生通过文本中的精彩句段展开联想,在质疑语句的同时感悟文本内涵。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陶罐,在面对铁罐咄咄逼人的话语时,应该怎样处理。有的学生质疑不应该反击,因为陶罐本来就是谦虚、善良的性格;而有的学生质疑陶罐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改变铁罐的傲慢。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可巧妙利用学生的质疑,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想象练说,补充陶罐没有说完的话。学生通过质疑可以深入理解文本意义,有利于打开自身思路,内化文章思想。教师需指导学生在掌握文本中心思想的同时,带着疑问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发挥自身想象力来深度演绎文本主题。这不仅有利于扩展学生思维空间,还能使其在质疑的过程中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六、结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特点,适当结合多媒体技术来创设课堂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析词品句中形成良好阅读素养与人文素养;要立足于文本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质疑解惑中打开语文思路,学会准确地表达思想;要最大化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价值,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课堂学习中巩固基础知识,在持续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学习体验,从而实现对其语文学科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王喜斌,王会娟.素养指向下小学语文课程建构与实施的可能路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2):164-165,168.

[2]曾 媛.学科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2):163.

[3]王喜斌,王会娟.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12):81-83.

[4]陈景红.从“根”入手,培养语文学科素养[J].黑河教育,2017(10):39-40.

作者:刘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会救助工作分析论文下一篇:企业预算过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