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及指导对策研究

2022-09-26

当今, 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高校扩招后使得大学生毕业人数也到了很大的提高。由此带来的就业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 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 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 高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紧张局面应引起高度重视。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600万人以上。今年09年预计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 加之现在的金融危机,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1.1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3]

首先, 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定位不合理, 对职位的要求普遍过高。认为自己是高知识高技能型人才理应有较高的报酬和职位, 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年度调查报告》显示选择外企、国企、机关这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而作为很重要的容纳毕业生就业的民企、私企等来说, 却受到毕业生的冷落, 仅有8.23%和6.42%的毕业生把民企或私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这在无形中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 也是就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其次, 大学毕业生理论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需要提高, 在中国经济日趋与国际化接轨的形势下, 众多国际企业纷纷进入中国, 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既要有良好的理论实践能力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这涉及到大学生就业面试、工作的方方面面也是企业对大学生的整体水平评价标准, 是影响当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特别是职业道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 没有良好团队协作能力, 毕业生跳槽情况严重, 毕业生往往在进入到一家企业时与其他毕业生企业做对比, 觉得诸多条件不如其他企业好, 一味埋怨企业, 与同事没有很好的团队合作, 自我表现意识强烈, 在企业花了时间和金钱对其做了培训后不讲明情况就跳槽走人, 种种行径让企业对使用毕业生留下了不良的印象, 这也是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2 市场经济下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问题

当今是市场经济社会, 所有企事业用人单位, 特别是私营企业把盈利放在了第一位, 这就使得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往往吸收能够马上为他创造效益的人才, 而大学毕业生则是一群特殊的群体, 他们拥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发展潜力, 但不能为企业马上创造价值, 有的甚至还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为大学生岗前培训, 再加上现在的金融危机, 种种的现状让企业宁愿招一个低学历的熟练工也不愿意吸收一个大学毕业生。

其次, 一些大型企业他们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 但他们却片面强调学历, 在招聘的时候设置过高学历的门槛, 考评选拔人才重学历甚至唯学历, 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 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少本科生或大专生的工作能力不比研究生的工作能力差, 而现在我国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本科生和大专生, 这也是使得我国的大多数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所在[3]。

1.3 市场经济形势下的高校培养模式问题

首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是能为他创造价值的人才, 更注重的是实践能力, 而高校在培养学生上更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 却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因而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生有较好的理论基础, 但是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最起码的人文关怀。相对于目前瞬息变化的社会发展, 毕业生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已不能适应现实生产力的需要, 这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其次,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是在学生进入大四以后, 大多是“临阵磨枪”, 多采取就业形势讲座、政策咨询、谈话等方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单一, 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导致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教学工作脱节, 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 没有一定的职业经验。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 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第三, 高校大学生普遍的人文精神的失落与缺失, 大学生职业发展潜力最终是其人文知识和素养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个体职业发展的条件, 而人文素质, 是决定个人职业发展潜力的坚实基础。在经济、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 以及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大, 很多毕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动机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重视眼前利益, 急功近利, 重眼前, 轻长远, 高校没有给当今大学生缺乏最起码的人文关怀, 导致就业来临时莘莘学子陷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困惑, 这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6]。

2 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1~2]

2.1 面对现状积极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

首先, 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要认清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 在就业时要正确评价自我, 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提倡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并在大学期间就要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当今市场经济主导经济日趋国际化, 形势变幻多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没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无法立足的, 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不断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 在完成好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融入到社会中去, 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 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弥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在选择职业时, 大学生应当冷静地分析就业形势, 全面地评价自己, 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 又要正视自己的差距, 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断变换自己所处的角色并使之能够适应多个不同的环境, 为今后择业提供基础。大学生在就业期间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所从事的岗位, 在就业初期要牢记收入可以不高但收获一定要大, 为将来从事相关行业积累足够的经验。

其次, 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社会实践, 这也是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实践是人们养成道德品质的源泉, 也是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大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理论的基础上, 只有不断融入社会, 把自己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起来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自身的价值所在, 正确审视自己的不足, 并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陶冶自己、完善自己, 最终完成职业道德品质的提高。

2.2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要与时俱进培养社会需求之人才[3]

高校在新的经济体制形式下, 要致力于培养能与企业对接的人才,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学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高校应将理论传授的传统模转换到工学结合的模式上来, 对社会所需人才进行深入调研,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建立一批大学生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基地, 重在培养搞匹配度的技能型人才。

其次,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建立和完善就业为目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通过设置职业指导系列课程, 分层次、分阶段实施贯穿于大学生求学过程的始终。大学生就业指导旨在帮助大学生纠正某些不恰当或盲目的行为和消极态度, 排除职业决策中的心理障碍和困难, 提出决策建议, 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理念的渗透, 另外应积极指导和激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行业实践和职业实践, 通过实践, 更好地检验和锤炼大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4]。

第三, 高校应在教学和生活中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渗透, 教师在专业课程的传授过程中应贯穿和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和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可以开办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 组织开展全校师生都能参与的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2.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事业用人单位应本着发展的眼光培养和使用毕业大学生

首先, 大学生是一群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群体, 他们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良好的素质和理论实践能力, 虽然他们初出茅庐有太多需要指导和培训的地方, 但是用人单位应本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大学生, 一个大学生一家企业工作一定长的时间后显现出来的巨大价值是不容企业忽视的。

其次, 企业要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所结成的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联合与协作关系。通过这种方式, 高校可以得到更多的科研经费, 同时, 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并且能为学生创建一个既稳定又贴近现实社会需求的实践平台。在美国,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方式为:由企业提供资金和课题项目, 大学提供研究人员进行开发研究, 产业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在我国也有类似的校企产学研合作但是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企业因携手高校大力发展产学研合作为大学生的就业开辟一片新的天空[5]。

第三, 企业要有民族使命感, 而民族的使命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 这很大程度上要看当代青年大学生发展如何, 中国现阶段正值国际经济接轨时期和金融危机时期, 企业应本着缓解就业压力, 维护社会稳定,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尽可能的岗位, 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摘要: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全国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这种现状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并对存在的原因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对策, 使得毕业生资源能够合理有效配置和利用, 使其能够在社会中有一立足之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 夏俊章.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及高校就业工作对策探析[J].人力资源, 2009 (5) .

[2] 王靖鑫, 薛翠红, 史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改革与开放, 2009 (5) .

[3] 周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策略指导[J].文教资料, 2009 (4) .

[4] 方烨.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潜力的有效途径[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2) .

[5] 李黎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J].现代企业教育, 2006.

[6] 伍育琦.论当代大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塑造[J].湖南社会科学, 2007 (5)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字化背景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探究下一篇:动能定理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