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

2022-10-03

第一篇: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

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国化问题研究

08级人文四班 毕鹏利

一、前言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世界著名的幼教模式之一,由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以1909年《蒙台梭利方法》一书的出版为主要标志。该教育法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模式,主要有以儿童为中心、把握儿童的敏感期、完全人格的培养、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混龄教育、丰富的教材与教具、屏除单一奖惩制度等特点。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原理。蒙台梭利在教育上公认的贡献之一就是为自由下了明确的定义,她认为,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爱的活动,而这种自由又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称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其教育又被称为"自由研究的教育。" 蒙氏教学法早期是针对智障儿童设计的教学方案,后来经过修改后也适用于学前正常儿童。该教学法自产生以来就长久而广泛地流传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并对英国、法国、美国、韩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幼儿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世纪末,蒙台梭利教学法还在曾经拒绝过它的国家(如俄罗斯)迅速发展起来;到2002年莫斯科已有80所蒙台梭利幼儿园。目前,蒙台梭利向着幼儿前期0-3岁,儿童期6-

9、9-12岁延伸,并从私立学校走向了公立学校。蒙台梭利教学法传入我国集中在1913年—1922年期间,并具有“传入时间早、起点高”的鲜

明特点。如1913年《教育杂志》发表了我国最早介绍蒙氏教学思想的文章《蒙台梭利女史之最新教育法》;1909年蒙台梭利用意大利文写作的《运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仅在1913年就有学者把它介绍到国内,该书的中文版也随后出现。可以说,作为非英语国家,我国对蒙台梭利教学法的认识和了解是相当的及时的。

“中国化”一词,英文为“indigenization”,也可以译为“本国化”、“本地化”和“民族化”;教育中国化,可以理解为外来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与我国教育实际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幼儿教育界也不断地吸收和审视国外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掀起了一股“蒙台梭利热”,一些相关机构如中国蒙台梭利协会,中国国际蒙台梭利教育研究会等也相继成立,不少幼儿园还开设了蒙台梭利班,蒙台梭利工作室等,也有地方还出现了专门的蒙台梭利幼儿园。自2000年起,蒙台梭利教学法在幼儿园的实践开始进入了诸多学者研究的范围,并相继成为国家教育部的重点课题,如中国教育协会“十五”规划课题:“幼儿园幼儿学习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蒙台梭利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科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等。如今,蒙台梭利在我国可以说是蓬勃发展,遍及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各个省区;传播的趋势也从沿海到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单位办园、私人办园到教育部门办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一万多个幼儿园班级在进行蒙台梭利教学法园本化的实践。目前,蒙台梭利教学法也已逐渐从幼儿园走向亲子园

和家庭,受到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以及社会人士的关注,成为了幼教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一)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四要素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蒙台梭利法》、《童年的秘密》、《有吸收的心智》、《教育中的自发活动》等著作之中,涉及到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四个主要内容进行探讨。

1、 儿童(发展观)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四个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显著特点。 第

一、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蒙台梭利认为,人和动物都是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然生长和发展起来的。但人并不能像动物那样一生下来就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本能,并做到动作协调;人的本能是在生活中逐渐显现出来的,是通过自己和环境交往的经验建立起来的“内部组织结构”。她认为人类有两个“胚胎”期:一是在母体内生长发育的过程,可称之为“生理的胚胎期”;另一个则是人类特有的“心里的(或称精神的)胚胎期”,具体表现在从出生到3岁的婴幼儿阶段。她认为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的形成时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经历着和生理胚胎期发展同样的路线,开始几乎是一无所有,受到一种内在生命及创造能力的驱使而发展,经过吸取外界刺激和印象,积累材料,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产生心理活动。

第二、心里具有吸收力。蒙台梭利主张儿童的成长受内部潜能的驱使,因而反对外铄论;但又说这并不意味着儿童的发展能在脱离外界环境的情况下自动地实现。她认为婴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与特殊

的鉴别能力,简称“吸收心理”既能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密切接触和情感的联系,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从而形成心理、个性和一定的行为模式。蒙台梭利认为幼儿这种自然吸收和创造性的功能是成人所没有的,儿童在幼年期所获取的一切将保持下去,甚至影响一生。

第三、发展具有敏感期。蒙台梭利受荷兰生物学家德弗利的影响,指出生物界存在一个事实,即各类生物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与一定的生长阶段相适应。儿童心理的发展与这一生物现象类似,也有各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中也经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出来,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则会消失。

第四、发展具有阶段性。与敏感区理论紧密联系,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在发展中的每个阶段,儿童均有其特定的身心特点,而前一阶段的发展又为下一阶段奠定基础。他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0~6岁,是儿童个性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其中又分为心理的胚胎期(0~3岁)及个性的形成期(3~6岁)。第二阶段6~12岁,这时儿童增长学士和艺术才能,有意识的学习的时期。第三个阶段12~18岁,是进入青春期,身心有了更大的改变,他们有了自己的理想,产生了爱国心和荣誉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探索事物,因此可以对他们进行像成人那样的宣传教育。

综上所述,蒙台梭利的儿童干的要点及重要特色是:重视早期教育;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节律性、阶段性、规律性;强调生命力的冲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同时又强调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必须依靠环境和教育的及时、合理的安排。可以说,蒙台梭利在以遗传(天性)为中心的前提下,

把遗传与环境、教育这些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统一起来了。从她的有关论述中我们感觉到一种强烈要求,即为了正确对待和教育儿童,必须研究、掌握、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这正是当时席卷欧美的新教育思潮的体现,也是一百多年前卢梭所开创的新的儿童教育事业的继续。

2、教师观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不是教师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教师协助儿童自下而上地自我发展。正是从这种教师观出发,蒙台梭利把“儿童之家”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儿童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和主体。研究蒙台梭利的著名学者斯坦丁指出“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关键在于既信奉不干预原则,又知道在何时必须干预,在什么情况下干预到何种程度。”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教师中心说,即承认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也看到了教师的“导”学作用。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案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环境的提供有者。在蒙台梭利看来,由于儿童是在吸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教师应为儿童提供适当的准备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其次是示范者。在儿童自我选择、使用材料之前,教师首先运用简短、明确、客观、直接的语言为孩子示范教具的正确操作方法并对教具材料作简单的介绍。再次是观察者。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了解儿童的自由表现,观察儿童对教具材料的感兴趣及兴趣持续的时间,甚至儿童的面部表情来了解孩子的发展和需要,然后以此来提供适宜的环境。最后是支持者和资料提供者。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吸收环境而自我达到的,但同时也强调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和资源提供者。离开了教师的协助,儿童的发展难以实现。孩子需要时,教师应随时出现在孩子身

边,成为孩子情感的支持者和学习活动的最佳资料者。由此看来,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观察者、示范者和支持者,这使得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在自由教育和自我教育原则的支持下,师生关系由直接交往而变成教师—教具—儿童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

3、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内在潜能是在环境的刺激、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环境之所以必须是“有准备的环境”,是因为现代人们的生活环境极其复杂,许多地方对幼儿并不适宜。一个孩子出生后要适应这样的世界,取得经验,就需要承认的帮助。为此,必须在成人和儿童的世界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所谓“有准备的环境”就是要起这样一种桥梁作用,其目的是使成人的世界适合儿童的发展。

蒙台梭利对“有准备的环境”提出了六点要求:(1)必须是有规律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2)能提供美观、实用、对幼儿有吸引力的生活设备和用具。(3)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4)能为幼儿提供感官训练的教材和教具,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5)可让儿童独立地活动,自然地表现,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6)能引导儿童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综上所述,蒙台梭利所谓的“有准备的环境”,就是一个符合儿童需要的真实环境,是一个供给儿童身心发展所需之活动、练习的环境,是一个充满自由、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她认为,当儿童被至于上述“有准备的环境”中,他们就能按照自己内部的需要、发展速度和节奏来行动,最终成长为表现出一系列优良品质和惊人智慧的人类的一种。

4、工作材料(教具)

“有准备的环境是为了让儿童通过成功地操作和重复简单的工作,获得一种自我感觉,自我控制以及对环境的掌握感。但儿童从事的工作必须与他成长环境中的文化期望存在着关联。”这些“简单的工作”显然指的是用蒙台梭利的方法操作蒙台梭利学习材料。因此教具是有准备的环境的构成部分。但是由于教具是蒙台梭利教育法最具特色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将教具单独作为一部分加以阐述。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蒙台梭利的课程就是幼儿操作教具的工程。

蒙台梭利认为感观训练必须由儿童自己控制某些教具进行。她特别设计和制作了一整套进行各种感官训练的教具。这些教具设计的目的是是儿童借助教具,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因此,教具既不是辅助教师教学的材料,也不是儿童游戏时的玩具。蒙台梭利学习环境中,学习材料之所以必要,原因不在于材料本身,而在于材料的设计原则。其原则主要包括(1)刺激的孤立性原则。每一种教具只训练一种感知能力,以排除其他感觉的干扰,使相应的感官以最大的敏锐度去感知这种刺激从而获得清晰的感觉。(2)错误控制原则。将错误控制涉及到学习材料中,为儿童提供活动的反馈。(3)促进运动原则。蒙台梭利认为,神经、肌肉和身体运动、认知发展之间有关系,因此她试图使儿童的运动成为学习材料的一部分。(4)操作的顺序性原则,蒙台梭利认为,感观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的敏感期而拟定的,而敏感期的出现是服从个体发展规律的,所以要根据这种发展规律设计有顺序的系列教具,并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5)真实性原则。由于儿童心理的吸收力很强,所以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手里拿的活动材料必须是真实的,可操作的,而且与儿童身体大小相匹配,避免采用质地较次的或反映虚幻事物

的材料。(6)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蒙台梭利的教学材料通常是由简入繁,随着儿童新经验的逐步获得不断增加活动难度。(7)为未来学习提供准备的原则。除了从简单过渡到复杂以外,蒙台梭利材料为儿童以后的学习提供支持或间接的准备。此外,美感是蒙台梭利材料始终强调的。

(二)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实行步奏 蒙特梭利教育方法可分为下述五个步骤: 1.预备环境

蒙台梭利不止一次强调,一个适合生命发展的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所以在蒙氏的教学中,如何为孩子准备一个适合他们生命发展的环境,被列为首要的条件。

2.发现意愿

儿童表现在外的行为,往往是内在需求的反应,尤其是幼儿时期会在某一阶段对某种需求有特别的“敏感期”。如果能掌握这一时期的需要而予以教育,对孩子的启发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 3.协调意愿

蒙台梭利老师与传统教师最大的差别,在于蒙台梭利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在“教”学生,而是教具、儿童及学习意愿的协调者。她必须依孩子的需要而整理环境,并且观察孩子的需要和意愿,提出适当的教具来让孩子“工作”。

4.延长工作周期

如果孩子已经专心进入“工作”情境,启导员就该鼓励他继续操作,以“延长他的工作周期”,让孩子酌情的反复操作。

蒙台梭利说:“延长工作周期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专心和耐力。”我更认为一个儿童未来生命发展的“精度”与其“专心和耐力”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蒙台梭利特别重视并且告诉教师,需要“等待”孩子反复练习的行为发生,而予以鼓励,使孩子乐意“再来一遍”,甚至几十遍。因为儿童知道如何使用教具,只不过是教具的功能开始显现的阶段而已。孩子能对教具产生尽情的反复操作,才会使儿童发生“真正的成长”,我称之为:“心智的任性发展”。这种尽情“反复”操作的情况,只有当儿童感到“工作”的乐趣,且能够符合他的“内在需要”时才会发生。

5“观察—实施—记录—研究—发现—重新针对他们的需要进步而对教育计划的再设计”的循环施为。

由于孩子的不断成长和他们之间的个别差异,以及敏感期各有不同,使老师的教育规划需要不断改进。惟有透过实际的观察、记录、研究,才能深入切实的发现儿童内在的需要,而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生命更美好的成长。

此外,在蒙氏教育的施行上,有两点事项,是教育者必须时时警惕在心的: ·给孩子自由

“自由”是蒙氏“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学生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

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台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三大原则,即:

1、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

2、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

3、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蒙台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静的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我想,在家中的大人们对孩子平日的生活教育,也应把握上述的观念。 ·让幼儿自己做

蒙台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 (幼儿在呐喊: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我们应该尽力的去鼓励他们,开导他们。

三、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国化历程

纵观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传播,可以将它分为兴起、没落、复兴三个阶段。

(一)、兴起阶段(20世纪10—30年代 )

20世纪10—30年代蒙台梭利教育传入中国。由于不符合中国国情,最终受到了遗弃。中国接受蒙台梭利教学理念始于20世纪初。中国1 9 1 3年《教

育杂志》刊登了《蒙台梭利女士之新教育法》、1914年10月出版了《蒙台梭利教育法》一书。这些中译本的出现初步向人们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原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与当时国内幼教理念有极大的不同。以对儿童的尊重、精准的教具,优雅的老师,有准备的环境为代表的新颖的蒙台梭利教育一经传入就征服了大批中国教育者。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高度地评价蒙台梭利,认为她揭开了幼稚教育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1914-1915年江苏省教育会设立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商务印书馆把蒙台梭利的教具仿制发行。1916年美国巴士弟夫人携带全副蒙台梭利教具来华表演介绍蒙台梭利教学法受到欢迎。同年《中华教育界》连续发表顾树森、王维尹合译的《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介绍蒙台梭利教学法。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十分顺利。这个全新的理念在开始引入时在理论界受到追捧,但随后的实践运用却发现它无法在中国运行。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再加上中国传统观念中认为只有家庭能为幼儿提供教育和保护,学前社会教育的观点没有深入人心。幼稚园的教育不被重视且规模小。另外,当时中国人认为幼儿学习的动力来源于食物和痛疼刺激;师道尊严,教师与学生间有严格的等级;离开了成人的教导幼儿无法自己获得知识等等。这些旧观念与蒙台梭利理念差距甚远甚至格格不入。幼稚园无法接受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反对意见也就出现了。1923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招新生两班,实行蒙台梭利教学法。但3年后无疾而终。其实此时在其它一些国家蒙台梭利教育同样遭到了非议。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蒙台梭利教育在美国同样是因为和美国社会不合拍而遭到了遗弃。1 9 1 4年美国人基尔帕特里克写了《对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考察》一书,以全书的篇幅对蒙

台梭利教育提出批评。因此,30年代初蒙台梭利博士亲自致函中国教育部长蒋梦麟,邀请中国派人赴罗马参加蒙台梭利教师培训,并征集在中国采用蒙台梭利教育的报告及书籍时遭到了拒绝。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遭遇了严冬。

因此20世纪初的中国没有实施蒙台梭利教育的经济基础和理论基础,再加上国际上在此时出现了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异议。这些最终导致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没能传播开来。

(二)、衰落阶段(20世纪40—70年代)

20世纪40—70年代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沉寂,并受到批判。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这个背景下人的生存权受到威胁,更无法谈及受教育权。虽然当局通过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和纲要,颁布了《幼稚园规程》,后又修正改为《幼稚园设置办法》。但当时的战争背景,使它们成为一纸空文。幼稚园的数量急剧下降。既使在解放区,由于战争,保育院和幼稚园的课程设置也不够全面细致。蒙台梭利教育被人遗忘,在中国沉寂下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开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新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但由于经验不足,中国决定向有经验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学习,教育全面苏化。同时对西方国家的幼儿教育思想进行批判。蒙台梭利教育被认为是唯心的、机械的、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儿童观和自由主义的教育观,是将训练弱智儿童的方法直接应用到正常儿童的身上的不实用的教学法。由于对蒙台梭利教育的批判加上了政治的因素,致使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无人介绍无人采敢用。人们也就无法真正了解蒙台梭利及其教育,蒙台梭利教育受到了抵毁和扭曲,逐渐被人们遗忘。

(三)、复兴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至今,蒙台梭利教育重新受到关注,中国兴起蒙台梭利教育热。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教育全面恢复走向健康。在改革大潮中,国外一些先进的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理念传入国内并在实践中被逐渐接受。人们用全新开放的眼光对待外来的教育经验。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卢乐山编著的《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一书。1990年和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翻译了蒙台梭利的四本专著,即《童年的秘密》、《吸收性的心智》、《蒙台梭利教育法》、《儿童自发性活动》。随着宣传的深入,人们中止了对蒙台梭利的批判代之以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客观介绍,开始了对它的研究。1985年成立的蒙台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在1994年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进行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及北京市北海幼儿园成为该项目的实验基地。1994年暑假,台湾派讲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培训老师,秋季开学后便正式起动了《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验研究》课题。北师大威斯达公司紧跟实验研究,于1996年春季完成了蒙台梭利教具的生产,成为我国第一家生产蒙台梭利教具的公司。与此同时,北京市崇文区第三幼儿园、宁夏银川市蒙台梭利幼儿园也相继开始了蒙台梭利教育的实验研究。1996年国家教委立项“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科研课题、蒙台梭利研究进入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幼儿园学习能力发展的试验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等。至此拉开了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大陆幼儿园中应用的序幕。由于实验进展和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设了蒙台梭利教育实验班。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从信息发达的沿海辐射到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

公办幼儿园到民办幼儿园。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蒙台梭利班数以千计,覆盖29个省区直辖市。

四、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国化历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偏重形式而忽略精髓

在我国当前的幼教实践中,学习、应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风气非常浓,然而,引进与移植中的形式主义也非常严重。比如,蒙台梭利的教具是其教育法中十分有特色的部分,而在一些幼儿园中,经常可以看到在移植蒙台梭利教育法时,误认为只要将蒙台梭利的教具摆放在教室的各个区域就是在实施蒙台梭利教育法了,而没有把握蒙台梭利对孩子自我发展能力的认可和在此基础上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实质上,蒙台梭利课程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确定其个别化教学的目标,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课程组织的中心是儿童,而不是教具的简单操作。

(二)过于注重经济效应

在我国实施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幼儿园中,有不少幼儿园引入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为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此入园的孩子有相应减少的趋势。一些幼儿园,特别是私立幼儿园,为了追求入园率,就打出蒙台梭利教育的大旗来吸引生源,而不顾自己本园的实际情况,匆忙购买教具,培训教师,致使蒙台梭利的学习只是形式上的,是做给家长和领导看的,而缺乏对蒙台梭利教育实质的把握,不利于孩子全面和健康地发展。 (三)缺乏掌握其教法的教师

蒙台梭利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她指出学校教育的实际是要把科学研究的人类学、实验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与教育实验相结合,而这种结合首先应体现在教师身上。她说:“我们可以假定,通过我们长期耐心的训练,已经培养出习惯于自然观察的教师,并具备了自然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态度”。蒙台梭利指出,教师不仅是环境的提供者,还是一个观察者和示范者。教师在准备好的环境中,在儿童操作教具的过程中是个观察者,观察的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引导,观察儿童对教具的兴趣及持续的时间,甚至还要注意他们的面部表情。儿童有需要时,教师应随时出现在其身边,必要时及时给予指导或适当的刺激,让儿童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儿童操作教具的过程中是个示范者,在儿童自由选择、使用教具时,教师要做简单地示范。当儿童模仿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儿童解决的方法,而是再一次示范或引导其选择另一个新玩具。如果用蒙台梭利提出的教师准则来评价我们已经开展或者将要开展蒙台梭利教育的教师,那么有多少教师是合格的,是真正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体现蒙台梭利的教育精髓呢?因此,培训一批真正领会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精髓的教师迫在眉睫。 (四)忽视其本身的局限性

蒙台梭利高结构化的课程不利于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蒙台梭利教育法毕竟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再加上这种教育法的结构化程度较高,所以儿童的行为常被高结构化的活动所限制,不利于儿童主体作用的发挥。比如,蒙台梭利虽然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予儿童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时间上的自由,儿童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

上没有自由。因为蒙台梭利设计的教具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是固定的,儿童不能改变,她要求的只是让儿童按照某种固定的步骤和方法不断地进行重复的练习,儿童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十分不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而且,蒙台梭利教育中忽视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蒙台梭利方案中虽然强调个人特色,强调每个儿童自己选择教具、材料,自己操作,自我发展,但是却不能提供儿童社会技能练习的机会。这从蒙台梭利教育法设计的教育内容由日常生活练习、感觉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五大领域就可看出,幼儿缺乏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机会,从而忽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然而,现代幼儿教育在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同时,十分强调幼儿社会适应技能的掌握和情感的陶冶,幼儿应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习如何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等。因此蒙台梭利教育针对孤立的感官进行训练,强调操作的步骤和程序,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语言交流的机会,是这一方案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幼儿园在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时候,如果不考虑蒙台梭利教育本身固有的缺陷,而是照搬照抄,则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

五、解决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国化的困境的策略 (一)学习其实质而非形式

移植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目的既不应该是哗众取宠,也不应该仅仅为了追求幼儿园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应该是服务于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于儿童的发展。幼儿园在考虑移植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时候,首先要正确解读蒙台梭利教育法,了解其教育精髓,而非形式。比如,强调

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就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闪光之处。它强调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就要求我们研究这种环境对儿童发展是否真正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如何创设环境、如何利用环境进行教育、如何在环境中指导幼儿的操作、如何评估与环境互动中的儿童,等等。相反地,不能因为专家学者推崇它或其他的幼儿园已经引进了,就不加研究地对其盲目照搬;否则,既不利于儿童发展,又会影响整个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结合实际考虑差异

蒙台梭利教育法最初是为处境不利的儿童设计的,今天在我国却演变为面向社会高收入家庭的高收费教育,这恐怕是有违蒙台梭利教育法初衷的。作为幼儿园综合课程的一部分,或者作为幼儿园课程的补充, 蒙台梭利教育法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课程模式,但是,我们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用它取代我国的幼儿园教育课程。由于蒙台梭利教育法所投放的教具较常规课程需要更多的保教人员,在幼儿园的班级管理中每班需多配备1~2个保教人员,因此进入蒙台梭利教育班的孩子,除保教费之外,生均每月多收300元左右的费用,属合理收费。但我国幼儿园的蒙台梭利教育班,往往生均每月多收500~1 500元,这样就异化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将完全平民化的教育换上了贵族化的包装。这样,对整个幼儿教育事业十分不利。

蒙氏教育法的中国化属于跨文化的教育本国化,必须考虑异域文化的差异和影响这种差异的政治、经济等非文化因素。东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文化推崇谦虚、内敛、含蓄、求同、谨言慎行, `不形于言,不动于色。而西方文化崇尚思想自由,行动自由,个性张扬,

儿童从出生后接触到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的文化。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推出蒙氏教育,使儿童在不失个性的同时具备做人的规范,显然蒙氏教育更适合于西方儿童的特点,符合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但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将蒙台梭利教育法中一切按程序操作的做法照搬过来,这对我国儿童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所以在移植蒙台梭利教育法时,要考虑中西方这种文化差异,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特点,对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些教具及其操作程序加以改造,改变它束缚儿童个性发展的部分。例如,在教具材料的投放时给予儿童自由,在选择教具和选择操作时间上给予儿童自由,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也给予儿童自由,让儿童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少一些思维束缚,多一些思维创新。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

蒙台梭利课程中的教育因素主要涉及班级编制、教育内容和教育实施等几个方面。在班级编制方面,可采用混龄与分龄并举的编班形式。如有的班级以年龄来划分小、中、大班,有的班级则将3~6岁不同年 龄的幼儿混在一起,这种混龄与分龄并举的编班方式对促进幼儿发展可起到互补作用。在教育内容方面,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除了数学、语言、科学、美术、音乐、体能等科目外,还应本着让孩子从生活中得到经验,从经验中得到能力,让能力转化成智慧的教育理念,设计更贴近幼儿生活、新颖实用的教育内容。例如通过教具操作刺激启发孩子智慧的感官教育;加入涉及交通安全、身体保护、性知识等内容的安全教育;通过日常生活的练习,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自信心、秩序

感的生活教育;融合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环境等内容的文化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等。在教育实施方面,可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而不必局限于个别活动,如采取团体活动、小组活动和按照孩子个性差异进行开放式、个别化的教学活动等多种形式。

(四)培养新型幼教师资

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教师的作用及其重要,而在我国几乎没有这种以专门传授蒙氏教育法为主的教育机构。最有效的培养蒙氏师资的办法就是在高校的幼教专业设置传授蒙氏教育法的相关课程,并与福禄培尔,李鹤琴幼教专家的教学法比较学习,掌握多方面的教育原理与技术。同时也可以适当矿大招生规模,尽快配齐配强幼教师资,保证幼儿学校有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二篇:蒙台梭利教育法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简介

一、 蒙台梭利教育十大特点

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近百年来一直对世界幼儿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模式,主要特点如下:

1、 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 "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 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5、 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 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 混龄教育

让一岁到六岁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 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 屏除单一奖惩制度

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 爆发的教学成果

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的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二、 自由―――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础

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原理。蒙台梭利在教育上公认的贡献之一就是为自由下了明确的定义。蒙台梭利称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其教育又被称为"自由研究的教育"。因此把握"自由"的内涵是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本质的前提。

1. 关于自由

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性受到压抑的孩子绝不会展现他们的原来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推动生命的本质。这样,教师就无法观察到孩子的实际情形。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孩子,先要给孩子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研究。

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的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事实上,放纵孩子绝对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2. 关于纪律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如像哑巴那样的安静,像瘫痪的人那样的一动不动,不能算是有纪律的, 这种人是在被"消灭"。积极的纪律包括一种高尚的教育原则,它和由强制而产生的"不动"是完全不同的。

她说:"一般学校给每个儿童都指定一个位置,把他们限制在自己的板凳上,不能活动,对他们进行专门的纪律教育,要求儿童排队,保持安静等等。这样的纪律教育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因为纪律的培养不能靠宣传和说教也不能靠指责错误,而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发展起来。" 她认为儿童的活动应当是自愿的,是一种自然的潜在趋势,不能强加给他们。重要的是使儿童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区别对和错。因此,真正的自由也包括思考和理解能力。她多次强调一个有纪律的人应当是主动的,在需要遵守规则时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于别人。

在蒙台梭利学校的活动室内,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她认为这种自由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在教室里的儿童有目的地、自愿地活动,每

1 个人忙于做自己的工作,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因为他们懂得安静和有秩序是必要的,并且知道有些活动是被禁止的。儿童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行动,长此下去,就会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3. 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她说:"在我们的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并认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而且教育方法的许多方面亦由环境决定。儿童需要适当的环境才能正常的发展,完善其人格。

"有准备的环境"是为了让精神处于胚胎状态的儿童能够顺利成长,而将秩序与智慧等精神食粮的环境预备好。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六岁以前的敏感期与吸收性心智,创设一个以儿童为本位的环境,让儿童自己生活。这个环境是"有准备的环境"其意义并不仅只是环境,而是儿童不久将要面临未来世界及一切文化的方法与手段,因此他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充分发挥儿童的节奏与步调

儿童与成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差异悬殊,成人在一小时内的认知和感觉与儿童所经验到的截然不同。儿童以其特有的步调感知世界,获得很多成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儿童特有的节奏已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人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生存时,必须愈加保护儿童特有的"节奏或步调"所需的环境。

――给儿童安全感

人类的孩子比其他动物的成熟要来的迟,因此他们更需要庇护,当孩子的身体感到危险时,用温柔、鼓励的眼神关爱孩子,才能使他们自由、奔放地行动。 ――可自由活动的场所与用具

儿童必须依靠运动来表现其人格,尤其是他们的内心一定要与运动相结合,才能够充分获得发展。因此,需要能让儿童持续接触东西一一收集、分解、移动、转动、变换位置等可自由活动的用具与场所。

――美对儿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儿童最初的活动是因美引起的,所以在儿童周围的物品,不论颜色、光泽、形状都必须具有美的感觉。

――必要的限制

儿童的周围不可有太多的教材或活动的东西。太多的东西反而使儿童的精神散乱迷惑,不知该选择何种教材或从事何种活动。以至不能将精神集中在对象物上。为避免儿童做不必要的活动,而导致精神疲惫、散漫、教材及活动必须有某种程度的限制。

――秩序

儿童的秩序感以两岁为高峰,其后的数年间,儿童的秩序是极特殊的,这个时期秩序感与儿童的关系就象鱼和水、房子与地基。事实上,儿童会以秩序感为中心,运用智慧,进行区分、类比的操作,将周围的事物加以内化。要是没有秩序的话,一切事物将产生混乱,儿童会因而失去方向感。所以,秩序必须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

――与整个文化有连贯性

所谓"秩序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就意味着秩序应包含于拓展儿童智慧的教材中。这种秩序可使儿童朝真实且正确的"工作"去努力,也就是儿童能真正认真地去进行"真实的生活"。能够独立专注于自己世界内活动的儿童,才能真正在下一个阶段的成人世界中活动。而秩序应表现“有准备的环境"中与成人的文化世界相连贯。

四、蒙台梭利对教师的要求

1.教育儿童的前提首先要了解儿童 2. 教师的精神状态比技能更重要 3. 机警、稳重、耐心、爱心、谦虚 4. 不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儿童的智慧 5. 对进步慢的儿童要有无止境的耐心

6. 在观察的同时耐心等待,充满乐趣执着的观察儿童 蒙氏教师的素质 1. 谦卑的态度 7. 活泼的与儿童在一起,但不能把自己作为教室2. 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的中心点

3. 是环境的创设、保护者、也是儿童的沟通者 8. 热心、爱心、耐心、尊重心、责任心

4. 是观察者、引导者、不是主导者 9. 机警、思维敏捷

5. 是家长的沟通者 10. 动作优雅迷人,外表整洁,品质高贵

6. 接受自己,接受别人 11. 善于聆听儿童的心声

六、仅有一次特别的生命力――掌握幼儿的九大敏感期

2 蒙台梭利指出助长儿童发育的动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二是吸收性心智。其中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命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至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这之为"敏感力"。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1. 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

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 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3. 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慧。

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4.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5. 动作敏感期(0-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6.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7. 书写敏感期(3.5-4.5岁)

8. 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等动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书写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9. 文化敏感期(6-9岁)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敏感期的教育重点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在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期,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尽管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也不显著。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及时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1、 尊重孩子为有能力的个体

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学习者,他们会寻着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地使自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这是父母首要改变的观念。

2、 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

每个孩子敏感期的出现并不同,因此,成人必须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征。

3、 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

当成人观察的孩子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

4、 鼓励孩子自由探索

当孩子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尝试。

5、 适时协助而不干预

当孩子热衷于有兴趣的事物时,大人"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避免干预,但并非要丢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适时予以协助指导。

3

第三篇:蒙台梭利教育法

蒙 台 梭 利 教 学 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一种全面提升儿童素质,发展儿童潜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的利用儿童自身的成长要求,在不损害儿童自由与快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不断发展的、具有无穷的力量;而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儿童不是成人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泥和蜡,教师和父母必须认真研究、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与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身心发展。据此,蒙台梭利为学前儿童设计出一整套有效引导儿童迅速成长的训练方法。

蒙台梭利把幼儿学习活动称为“工作”她认为工作使儿童肌肉和肢体动作协调,手脑并用,促进身心协调发展。通过儿童自由选择工作,独立操作,专心致志,从而磨练了幼儿的意志,增强了自制力、勇气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自主精神,并且受到了严格的纪律训练,同时也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要。蒙台梭利教育发妥善解决了孩子的纪律问题。通过儿童连续完成手头分级推进的工作,儿童完善了自己,磨练了自己。随着能力的增长,儿童满足其愿望的自由度也增加了,儿童的纪律与自由意识也获得共同成长。

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儿童智力早期开发,但是反对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蒙台梭利学校主张以自我教育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主张从日常的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

成长。教师和家长只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员。这种教师不教,孩子自己探索的教育模式比灌输式教育其效果要好得多。蒙台梭利班的孩子在6岁前不但轻松、愉快地掌握了阅读及计算的基本能力,还掌握了相当多的自然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蒙台梭利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即儿童智力发展的“敏感期”问题,这对儿童早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蒙台梭利发现儿童在6岁之前的不同阶段对语言动作、细节、程序、阅读、书写等会分别表现出强烈的敏感,这段时期相关的学习十分容易、迅速,是教育的绝好机会,但是这段时间过后,这种强烈的兴趣就会消失。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就可以奠定孩子一生的发展基础。

蒙台梭利教学法乃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玛丽亚•蒙台梭利女士(Maria Montessori)所提倡的教学方法、着重于孩子秩序感、专心度、手眼协调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在教室中就像一个温暖的“家”、而孩子来到学校也只是从自己的家庭到另一个“家”、养成孩子喜欢上学、喜爱学习的态度。

一、日常生活教育:训练孩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良好 的习性。

二、感官教育:孩子藉由感官教具的杰作、可精练孩子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使孩子五官更敏锐、进而更聪明有智慧。

三、数学教育:由少至多量的比较,最后引入加、减、乘、除等具体操作,而进入四则的运算、建立教学基础。

四、语文教学:蒙台梭利博士发现儿童语言的敏感期在六岁之前;因此我们不但强调母语教学、同时培养多种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发展。

五、文化教育:在蒙台梭利的教室里配备了动物、植物、历史、地理、天文、地质等玩教具,让孩子学习如何照顾动物、植物,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大环境、了解宇宙万物的奥秘、认识各种矿物等。

第四篇:蒙台梭利教育法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方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今年来,随着蒙台梭利教学法在中国大陆的普及与深入发展,蒙台梭利教学法在中国大陆学前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促使越来越多的蒙氏实验班,蒙氏试验幼儿园,蒙氏早教园遍地开花,蒙氏教师需求远远超过了供给。

为了适应当前学前教育迅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东方汉院幼教培训中心开设了蒙台梭利中高级蒙氏教师培训班,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蒙氏教师。2013年蒙台梭利教师暑期培训班招生进行中。

第五篇:二、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教育精髓

(一)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内在需要。

在她看来,生命力的冲动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通过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和个性得到了表现和满足;通过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和个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基于这种儿童观,蒙台基于这种儿童观,蒙台梭利课程由一系列操作活动来实现,这些操作活动按其目的与所发展的儿童能力,分为不同的领域,主要有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表现7个领域,强调儿童主动学习和自我纠正,顺应儿童生命力发展的内在需要,促进其自我发展。 儿童发展存在敏感期

(一)语言敏感期(0-6岁)

(二)秩序敏感期(2-4岁)

(三)感官敏感期(0-6岁)

(四)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五)动作敏感期(0-6岁)

(六)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七)书写敏感期(3.5-4.5岁)

(八)阅读敏感期(4.5-5.5岁)

(九)文化敏感期(6-9岁)

蒙台梭利认为要根据研究的九个敏感期的划分,把握儿童的敏感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在适当的敏感期内给与幼儿相应的适当的刺激,才能为儿童将来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幼儿与外界世界的接触和探索,从而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发挥幼儿敏感力的环境。 正是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才有了蒙台梭利的教学和教具。

(二)特别重视教育环境的设置与运用。

蒙台梭利非常强调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有机体与“有准备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有准备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精髓。 “有准备的环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蒙台梭利教具、各种符合儿童体形尺寸的室内设施以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教学材料;人文环境则主要是指各种有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

三、蒙台梭利教学与教具 1.蒙台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在她的教学法的内容里,有五个教育法则:

第一个法则是秩序法则。秩序法要求孩子的物品摆放要规范、要有秩序。,这种规范要及早建立,应该满足儿童对秩序的追求,促进儿童秩序的完善,实施这一法则,教师应该首先做到,维护和制造这种环境有秩序感。

第二个是独立法则。蒙台梭利认为,教育者少帮助孩子,应让孩子独立的做事情。所以,蒙台梭利在她创造的教具里,就训练孩子独立,如生活教育部分,孩子自己会脱衣服,会扣扣子,系带子,在生活教具中,如味觉筒,拧瓶盖,拧螺丝钉,这些教具都是让孩子学会动手后独立。孩子一般拒绝成人帮助,喜欢自己探索。

第三个法则是自由法则。蒙台梭利认为应让儿童自由的选择工作,不要老师或成人去选派,自由选择可以增加自信心,可以导致自我控制,应提倡孩子学会自我控制,不是你硬压制他,给他种种限制,蒙台梭利认为要改变他律为自律,让孩子学会自律。

第四个法则是专心的法则。由于儿童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工作,所以就导致了专心的法则。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里做了一个实验,当一个孩子在玩插座圆柱体时,当他在专心工作时,蒙台梭利用一种声音干扰他,但这孩子没有受到干扰,因为是他喜欢的,他非常专注。蒙台梭利又换一种方法,拿走他的地毯,这个孩子看老师拿走自己的地毯,抬头望着老师微微一笑,跟着老师走,老师拿到那,他就跟到那,坐下来继续他的工作。

第五个法则是重复练习法则。孩子干什么事情都喜欢重复,如果是他喜欢的,他就重复,这主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孩子对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反复去做,在不断的重复工作中得到发展。

2.蒙氏教育的教具

蒙氏教育不是辅助上课的物品,它是儿童成长工作的材料,她设计的这些教具都是供单个儿童操作的,因此,具有鲜明的特点。她的教具的特点是:

(1)具有孤立的特性。如温觉板,让孩子体验温度。

(2)容易搬动。

(3)教具美丽。

(4)每一种教具的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这些教具在工作时有其顺序和步骤。如果没有按照她设计的步骤走的话,就会出现错误,出现错误就有一个自我控制的方法,所以在设计上或使用方法上,都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孩子了解步骤,重视秩序,养成内在的纪律,她有规律的。

(5)在设计上具有控制和纠正错误的特性。可使儿童自行发现错误,自行改正错误。比如插座圆柱体,再如粉红塔,每一块相差1cm。

(6)具有数学的属性。由步骤和秩序当中培养孩子逻辑习性和推理能力。每一种教具都有它等差的数学关系。如长棒,每一长棒之间都相差10公分,有等量的、等差的关系,有数学属性。

(7)间接的预备性。每种教具都具有直接与间接的教育目的,帮助孩子准备,适应未来的生活,如在教具的形体变化上,象几何图形在操作上让孩子掌握,而且拿着几何图形还可以变化。用纸画各种形状,为将来学习做准备。有间接的预备性。 感官教育教具:

1.视觉教育教具。通过视觉练习,使孩子掌握形状、面积、体积。

视觉教具里有:

(1)插座圆柱体(高低粗细大小的比较组合)

(2)粉红塔(认识大小等差)

(3)棕色梯(认识宽窄)

(4)长棒(认识长短、数量的等差)

(5)彩色圆柱体(颜色识别、高低粗细组合)

(6)色板(颜色的种类、色调的明暗度、颜色搭配)

(7)几何图形相嵌板(三角形的种类、组合)

(8)构成三角形(三角形的种类、组合)

(9)几何立体组

(10)几何嵌板

2.触觉教具

(1)触觉板(体验物体表面的粗糙与光滑)

(2)温觉板(触模温度的感觉)

(3)重量板(大小相同及不同、拈重量)

(4)触觉布(棉布、麻沙布、毛料等)

3.听觉教具(训练孩子听力、强弱练习)

(1)发音筒(训练听力强弱)

(2)音感钟(韵律和节奏的训练、)

(3)弦乐器(管乐器、键盘乐器、打击乐器)

4.味觉教具:如味觉瓶(感受酸、甜、苦、辣、咸)

5.嗅觉教具:如嗅觉筒(生活中有味道的食品、香油、醋,感官教育教具在操作中强调分类、配对、秩序)

数学教育教具

蒙氏数学教具的内容,有8个方面:

1.数量概念的基本练习,定位在10以内的量,以10为基础的数,这部分的教具有:

(1)数棒。以长度1—10的量,量对应数名。

(2)砂数字板。掌握1—10的数字,用手摸。

(3)仿锤箱。1—10认识的游戏。

(4)数字与筹码。了解奇数与偶数。

(5)彩色串珠棒。连续数的认识。数量名的结合。

2.十进位法的练习

认识十进位从1变10,从10变100,从100变1000,数具主要有数字卡、串珠。

3.使用数棒的基本计算练习,认识数的合成与分解,初步学习加减法。

教具主要有:金色串珠棒、黑色串珠棒、灰色串珠棒,引导儿童认识算式,利用接龙游戏,认识加减法和十进位的初步运算,加强10的构成和分解练习。

4.连续数的认识,主要让儿童认识连续数

教具主要有塞根板,主要是11到19的数,十位数和个位数的排列,11—19,11—99,1—100的连续数板,主要记1—100的数字排列,100串珠链,认识1—100的数,1000的串珠链

5.导入初步的平方和立方

教具主要有:彩色串珠链。1千立方体,邮票游戏。大串珠组,(包括平方珠链,立方珠链、框架)

6.基本四则运算,主要掌握加减乘除法的原理,主要教具:加法板、乘法板、除法板、减法板

7.分数。教具主要是:分数,了解整体与部分的概念。

8.几何。教具主要有:几何图形卡片(主要认识浅角名称)组成三角形(掌握名称和认识图形的组合与分解)立体几何组,二项式、三项式(发展幼儿三维空间的能力。帮助儿童理解代数概念,引导平方根。

数学教具要求教师在使用中,要求教师要做系统的示范,特别要注意循序渐进,要有一定的流程、顺序。

语文教育教具

孩子的语言发展分三个阶段,听→说→应用三阶段,根据这个特点,蒙氏制作教具有:为学习和书写做准备和教具。

1.砂纸字母板,大写小写各一套,主要练习发音、认写、写是用手触模,做书写的准备。

2.印刷字母板。

3.活动字母箱。

4.双字母沙子字母板。

5.金属嵌板。

四、如何做一个蒙台梭利教师

蒙台梭利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蒙台梭利教师不是传播知识的,主要是心理学家、教育家、是指导员、协助者、管理者,她要求蒙台梭利教师:

1.必须懂得蒙台梭利的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

2.必须懂得如何操作使用教具。教具的介绍必须依靠教师,适当的提示,示范使用的方法,观察儿童的反映和需要。

3.具有为儿童设计适合其成长环境的综合素质。老师为孩子提供环境,对孩子专注的工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观察分析研究儿童的能力,尽心环境的保护,蒙氏要求教具有损坏的马上更换,教具上不能有灰尘,经常保护,老师有设计环境的能力素质。

4.参与和引导。在孩子还没能达到专心操作教具时,教师要参与进去,老师要激发、诱导孩子,激发孩子的活力,所以要参与进去。

5.尊重与服务。尊重孩子的专注力。蒙氏认为孩子在专注工作时,不能干预他,他这种专注力是很弱的,很容易消灭,所以他要求老师认识到,孩子的专注力就象泡沫一样,一碰就消灭。所以要求老师不能赞赏他,干扰他,在他困难的时候,服务于他。先观察孩子,孩子需要时,老师就给予帮助,以爱为出发点,付出爱,蒙氏教育认为不是正面的夸奖而应该用分享的态度。如果他做错了,老师表示也很痛苦,和孩子分享快乐和痛苦。

6.与孩子一起成长。老师了解孩子越深入,就会领悟不同的爱,老师对孩子的爱是真诚的。

7.具有对儿童的爱心、耐心的优良品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魔术晚会主持词定稿下一篇:描写动物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