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艺术风格论文

2022-05-07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小说的艺术风格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其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们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打破了古典小说以叙述情节为主的模式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法,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

小说的艺术风格论文 篇1:

浅谈苏曼殊哀情小说的艺术风格

摘 要:《断鸿零雁记》是苏曼殊哀情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三郎与未婚妻雪梅以及表姐静子之间的爱情悲剧,弥漫着一种哀愁与悲怆。苏曼殊用与生俱来的感伤气质诉诸笔端,形成了小说浓郁的抒情色彩、多重的悲剧意识以及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等艺术风格。

关键词:苏曼殊;哀情小说;艺术风格

苏曼殊(1884-1918)是近代文坛一位奇才,他的一生极其短暂,却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且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可谓多才多艺。作为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六篇小说,其中《断鸿零雁记》与徐枕亚的《玉梨魂》并称为民国初年言情小说的开山之作。本文将以《断鸿零雁记》为例,结合苏曼殊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试图分析其哀情小说的艺术风格。

一、多重的悲剧意识

《断鸿零雁记》从题名来看,就已笼罩着悲剧意味,在正文中,感伤与悲凉更是浓郁。这篇小说的悲剧是多重的,首先是三郎自身命运的悲剧:三郎本是日本人,后被收为义子来到中国。但由于他的日本人身份,从小备受家族歧视,生母离开中国返回日本后,他的境遇更为寥落。在家族中,他是一个没有得到身份认同的人,始终被排除在家族之外,他找不到归属感,他的精神世界是孤独的。义父离世,雪梅父亲中途悔婚,让他的孤独更加一层悲慨。后出家为僧,打算青灯古佛伴余生。但命运又朝相反的方向走去,三郎下山化缘与乳媪重逢,得知生母尚存,卖花筹路费与雪梅重逢,得雪梅百金资助。东渡寻母,他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与表姐静子互生爱慕之心。奈何三郎已是佛门中人,他担心母亲难过不告诉她自己遁入空门的事实,他在爱情与佛门之间苦苦挣扎,同时他又感念雪梅的深情,最后他只给静子留一封书信便悄然返回中国。得知乳媪去世、雪梅绝食而死的消息,这对他又是一次打击,全书在“而不知余弥天幽恨,正未有艾也”处戛然而止。

其次是女子在封建礼教下命运的悲剧:三郎的未婚妻雪梅遭生母弃养,父亲和继母又把她当做待价而沽的商品,后来三郎家运式微便想要悔婚,让雪梅另嫁富人之子,而雪梅“古德幽光奇女子也”,最后绝食而死。这样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静柔简淡的女子在最美好的年华,因为父亲和继母的贪财,以绝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剧。

其三是三郎的爱情悲剧:他与雪梅,因雪梅之父中途悔婚而不能结合,最后天人永隔。文末一句“踏遍北邙三十里,不知何处葬卿卿”哀痛至极,待到三郎省亲归来,雪梅早已长眠地下,想要祭拜却连坟冢都无处可寻。他与表姐静子也是不得而终,静子是他极为欣赏的女性,书中赞她:“慧秀孤标,好女子也”,“慧骨天生,一时无两”。面对这样一位绝世庄艳,而又深深爱慕自己的女性,三郎怎能不动心,他说:“甚矣,柔丝之绊人也!”但他在东渡寻母之前,早已出家为僧,需严守清规戒律,爱情与佛门之间的挣扎,让他痛苦不已,“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正是他在想爱而不能爱的矛盾挣扎中所发出的慨叹。

苏曼殊小说这种浓厚多重的悲剧意识与他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当时世乱国危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中哀伤的情感主题对他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二、借鉴西洋小说技巧

《断鸿零雁记》以第一人称写成,用“吾”、“余”、“我”等字眼贯穿全文。采用这种叙述方法,使三郎亲身经历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有利于情感的抒发。三郎由披剃海云古刹、与乳媪重逢、接受雪梅的资助到东去寻母,以及在日本所见到的一切都是通过他的视角展现出来的,在这些情节中抒发感情更容易引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了解苏曼殊的人不难发现,小说中三郎与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非常相似,苏曼殊融入了自己经历中自伤身世、远渡寻母等部分创作了这篇小说,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苏曼殊吸收了日本私小说的表现手法。

《断鸿零雁记》以第一人称写成,文中有大量关于三郎的内心独白,如第八章写三郎在寻母路上的所思所想:“自念于此顷刻间,即余骨肉重逢,母氏慈怀大慰,宁非余有生以来第一快事?忽又转念,自幼不省音耗,矧世事多变如此,安知母氏不移居他方?”这段文字用直接心理描写将三郎此时此刻的心理刻画的极为真切。三郎不见生母已然多年,在即将要寻到母亲、与母亲重逢的时候,他的心里除了有再次见到母亲的激动,也有担心母亲已不再此地的忧虑。中国传统小说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大多通过动作和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红楼梦》一书中心理描写也是相对较为含蓄的,但《断鸿零雁记》对人物内心的剖析是较直接的。

三、浓郁的抒情色彩

《断鸿零雁记》中弥漫着哀伤、凄婉之情。苏曼殊谱写了一曲爱情的赞歌,写出了人在情感中被折磨的痛苦,小说以三郎的视角将这种情感描写的细腻动人,他对于雪梅、静子两位女子的情感在字里行间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小说中也描写了三郎与母亲之间的母子之情,苏曼殊塑造了一位慈母形象,用不少的篇幅描绘了三郎在与母亲重逢后的日常生活。

《断鸿零雁记》是苏曼殊哀情小说的代表作,它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苏曼殊在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基础之上,借鉴了西洋小说的写作技巧,两者有机结合而成。在近代小说中,是一篇佳作。

参考文献:

[1]苏曼殊.苏曼殊作品精选[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

[2]葛胜君.论苏曼殊小说的张力构成[J].通化师范报,2012-11.

[3]黄轶.现代文学转型初之苏曼殊小说[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07.

[4]付贵贞.字字珠玑声声哀婉_苏曼殊<断鸿零雁记>初探[J].文学研究,2013-09.

作者:高佳敏

小说的艺术风格论文 篇2:

浅谈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其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们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打破了古典小说以叙述情节为主的模式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法,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

一、多姿多彩的叙述手法

鲁迅的小说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他的《呐喊》和《彷徨》就是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著称的,这些作品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从叙述的角度而言,鲁迅小说中有第三人称的小说,如《药》《明天》《离婚》等,也有第一人称的小说,如《狂人日记》《故乡》《伤逝》等,同时也有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小说,如《祝福》。从时序的安排上看,鲁迅小说中有以時间先后组织情节的顺序,如《药》《阿Q正传》《离婚》等,但也常用倒叙的方式改变固有的时序关系,如《祝福》《伤逝》等。从时空关系而言,横断面切割方式在鲁迅小说中已成为经常运用的主要方式。《示众》只是一个场景的描写,展示的是现实生活的一个横断面。《药》则是先后几个场景的组合,像戏剧中的几幕……鲁迅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其文体形式却万象纷呈,各自不同,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多样化发展的基础。

二、精细老练的白描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鲁迅喜欢运用精细而又老练的白描手法。他认为白描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造作,勿卖弄而已,仰仗的是观察精到,语言贴切,表现节俭。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现她最深最重的悲哀。鲁迅在简练、含蓄的笔触中,既对人物有传神的写照,又勾画出了人物的灵魂。

三、大胆创新的表现手法

鲁迅是创造文学新形式的先锋,他借鉴西方文学形式,转化传统文学手法,经过自己不断的创新和实验,开创了中国小说的现代形式。在他看来,“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大胆吸收异域的文学营养是鲁迅小说的艺术经验。他吸收了西方文学表现心理的多种手法,如对梦境、感觉、潜意识和变态心理的描写。如《狂人日记》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表现狂人复杂的心理感受,《阿Q正传》也大量表现了阿Q心理的潜意识与显意识,如对革命成功的想象性满足,从自卑到自尊的心理转化,阿Q始终处在心理与现实、主体与客体、想象与真实的世界之间,他从失败到胜利的心理转化也是小说艺术的精彩之笔。小说《肥皂》《伤逝》《白光》等都大量使用了心理描写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心灵的深度。

四、象征隐喻的技巧运用

鲁迅还吸收了西方文学的象征和隐喻技巧,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象征意象系统,如《狂人日记》里的“月亮”与“夜”,《药》里的“药”,同时作品的主题也是象征的、隐喻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他的“病情”、“ 病况”毫无意义,他是怎么发狂的,该如何去医治,对小说的主题都不是很重要。狂人是一个象征符号,没有现实的对应物,他“发狂”的心理感受与“先觉者”的清醒思考合二为一,只有从艺术的象征与虚拟性上才可能完全理解狂人形象的寓意和小说的象征主题。

五、绍兴方言的灵活运用

在作品中鲁迅灵活的运用了使自己倍感亲切的绍兴方言,《大明灯》结尾的民歌,“白篷船、红划楫,摇到对岸歇一歇,点心吃一些,戏文唱一出”,这是绍兴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其中“戏文”就是浙东方言;它反映了绍兴水乡特有的风物,很富有诗情画意。在《风波》的黄昏临河的土广场上,农家的妇女、男人、八一嫂、赵七爷对辫子的议论和九斤老太的唠叨,我们仿佛听到了绍兴乡音,感到特别的亲切和真实。方言运用得当,很能表现地方色彩和作家的艺术风格。反之,则使读者看不懂,达不到应有的社会效果。此外在语言中还保留着农民特有的眼光与用语。比如,农民对人的好坏,事的是非往往用“忙”与“闲”之类简明、朴素的尺度来辨别。但鲁迅在文中方言的运用往往是恰到好处、这与作者的乡土生活经历很有关系。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我们可以深深的体味到,来自作者心灵深处的对浙东乡土的真挚的情感。

总之,鲁迅小说在艺术创造上是丰富多彩的。它博大精深,思想深邃,读后令人灵魂震颤,回味无穷。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着千百万读者的心弦。

作者:周飞

小说的艺术风格论文 篇3:

浅谈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

鲁迅总共创作了三十三篇小说。其中,现代题材的二十五篇,古代题材的八篇。分别收录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中。只要我们细读这《呐喊》和《彷徨》两个短篇集,就不难发现鲁迅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以鲜明的现代小说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一、题材挖掘的深刻性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开创了“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不论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还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作者对这两类人物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并且也是深刻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鲁迅通过《故乡》、《药》、《阿Q正传》、《祝福》、《离婚》、《明天》等小说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种种。让人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历史,看到鲁迅对造成他们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探索。

在旧社会,知识分子由于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虽然由于知识分子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处于较劳苦大众稍好的状况,但是,也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感,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统治和政治压迫就较之一般群众为烈。而知识分子对所遭迫害又感受格外深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更多感到精神上的痛苦。在革命到来前或革命退潮后,在未能投身于人民群众的斗争中时,他们便在反抗、追求、失望、挣扎的状态下生活。塑造他们的形象,表现他们的生活,正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刻画“病态社会”,让人们看到这些被压迫和被剥削者的痛苦和不幸。

二、叙事模式的独特性

茅盾评价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叙事艺术的独特性突出地表现在他试行新的叙事视角或新的叙事方法时的独创才能。首先,与五四时期的其他主观抒情的作家相比,鲁迅有意识地发展了“小说叙事者”的艺术。在《孔乙己》中通过这种间接的叙述层次,鲁迅进行了三重讽刺:对主人公、对看客、对毫无感受力的代表看客声音的叙述者“我”。小说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民众精神世界和啟蒙者的尴尬处境,也表现出启蒙者的重要启蒙运动的悲哀。

在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里,叙述者的职业有的交代清楚,有的没有交代。属于前者的只有四篇。即:《孔乙己》,叙述者是一个负责温酒的小伙计。《在酒楼上》,叙述者曾经在S城的学校当过一年教员。《孤独者》中,叙述者曾经在山阳做过教员,但到校两个月,得不到一文薪水,连纸烟也节省起来,终于敷衍不到暑假,五月底离开了山阳。《伤逝》中,叙述者是一位失业的小职员,因为得罪了局长儿子的赌友,在双十节的前一晚,接到解聘通知。

三、独特的表现手法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祖,他的小说向来以“表现的深切和形式的特别” 而著称。《呐喊》、《彷徨》中的人物描写,特别是个性描写,是非常成功、很有特色的。鲁迅就非常善于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心理状态的特征,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性格和命运的人物形象。它的小说正如他自己在论述清讽刺小说时所说,“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眼前”。

对待人物的心理描写,鲁迅没有停留在表现人物的表层意识上,而是深入开掘人物内心深层的东西,表现人物潜意识中隐藏的思想与奥秘。这种意识与心理的流动,随着作者笔触的展开,层层深入而清晰地展现于读者面前。《狂人日记》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狂人日记》给读者的最鲜明的印象就是在创作方法上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有的是断断续续片段的意识流露,以日记中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心理。杨江柱(1981年)提出“《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陶福登也说,对《狂人日记》要“寻求一种不同常规的阅读方法”,那就是“按照意识流的路鲁迅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多面地不仅描写了一个狂人的外在行为特征,还深入刻画了狂人的内在的心理特征。

在鲁迅笔下的这个狂人看来,不管自家的还是外面的人,个人还是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不体现着吃人的动机。在狂人想来,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甚至当时还没有出生的男女,说什么,做什么,都是想害他;狂人更认为世人要设下圈套,立下名目,想出理由来吃他。所有的人都怀有吃人的目的,因此狂人感到恐惧。

在小说中,鲁迅更运用了主人公的幻觉、错觉等表现手段来揭示他的被压制的潜意识心理。

鲁迅小说表现的人物心理呈开放式。它让读者直接目睹人物内心的错综复杂的活动,将人物的整个心理剖析过程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并且引导读者进入人物心理的最深层。在更多场合,它表现为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与自省。

鲁迅在文学创作中,从来就十分注重文学语言的锤炼和运用。他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小说语言极为准确、精练、生动、传神,富于个性化。如《故乡》中用张开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形容杨二嫂,生动形象,惟妙惟肖。

鲁迅在《故事新编》的艺术表现上,语言的简洁凝练也是体现得十分明显的。读着这部小说的时候,人们常会吃惊地发现:不少地方,文字并不多,但却包含着那么丰厚的容量。

鲁迅是现代中国小说的开创者和建设者,他的小说不论是题材的挖掘还是思想主题的表现,不论是小说的表现手法还是语言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文坛的一面旗帜,乃至对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杜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时期酒店管理论文下一篇:会计电算化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