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材研究论文

2022-04-27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初中历史教材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如下要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中历史教材研究论文 篇1:

初中历史课堂 “三步简易导学法”中“自主学习”步骤的应用策略

“三步简易导学法”,是基于“活动教学”“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均衡、全面发展”等基本理念,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自主学习、重难点突破、巩固检测”三大部分,因为操作流程、教学思路等相对简单易操作,而将这一模式称为“三步简易导学法”。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初中历史课堂“三步简易导学法”中“自主学习”步骤的应用策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从教师角度分析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教师要加强课堂实施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地方,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好课堂的有效时间。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研究的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对教材知识体系的研究清楚、透彻、到位,才能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指导学生阅读活动单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要学习的内容,对新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心中有数。

第二,要求学生完成活动单上的自主学习部分的问题、思维导图或表格、知识树, 并在课本上用笔勾画。

第三,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力求自我解决,同时在活动单上记录下自己独立思考解决过程中的困惑和体会,留待小组集体探讨。

第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给每个小组和个人赋予合理的评价,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表现以激励为主,记录学生自主学习成长过程,不断地提高历史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中逐步建立科学的自主学习评价机制。

第五,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组织、示范和监督,学生在自主学习是进行巡视、观察,但要注意不要随意打断他们,而是在小組讨论后在对重难点进行精讲。

二、从学生角度分析

1.以“最近发展区”为依据,立足自主学习的起点

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就要摸准学生学习的起点。这个“起点”就应该是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每个同学的“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特点、正视学生的差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而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就要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一个具有独立认知的个体来看待,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根据不同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2.以激发兴趣为支点,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而使他们终身受益。

首先,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有助于扫除听课时的障碍。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会学生处理信息,教会学生自主研究,教会学生主动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就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体位置,才能更快乐、更有效地去获取知识。

3.鼓励展示为抓手,养成自主学习的精神

有的教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课堂上不允许存在不同意见,不允许学生有异常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没有了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展示自己,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反驳别人的意见,敢于互相争论。教师要舍得把时间交给学生,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多给他们一些平台,让他们去展示。在学生进行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点在学生不会或者似懂非懂之处,拨在学生容易忽视又是教材重难点之处。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可集中大家的智慧进行释疑。对范围过大的问题,可以把它分成若干个小问题,以便让学生逐步把握问题的实质。

自主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利于转变师生的角色定位,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意味着教学变革新时代的到来,将会大大提初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作者:吴浩

初中历史教材研究论文 篇2:

初中历史民族融合内容教学刍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如下要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融合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当中,应该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为此,新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在中国古代史部分加重了民族融合的篇目,并且在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以及课后练习等方面都注意探讨在民族融合中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相互影响。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初中历史教学专注于“农民起义是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动力”,很少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甚至否认其他民族对本民族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现今的历史教学中,如何综合各个时期民族融合的有关内容,向学生系统地讲解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民族融合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帮助学生了解融合扩大了汉民族的人口规模

距今四五千年前,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成华夏族,华夏族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在不断融合周边少数民族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至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汉族。因此,汉族的形成离不开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进一步扩大了汉族的人口规模。如在东汉末年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内迁的主要民族“五胡”经三国到西晋,人数已达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逐渐地融入汉族,扩大了汉民族的人口数量、规模;北朝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学汉语、穿汉服、尊汉俗以及与汉族联姻等,促进了鲜卑族融合到汉族之中;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一。”[1]为此,他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来到长安,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回纥、粟末鼌鞨、南诏等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经济上与唐往来密切,文化上互相交流,扩大了汉民族人口规模;元朝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族等杂居共处,契丹、女真等民族融合到汉族之中,各民族的往来交流日益频繁。此后,一次又一次的民族冲突、迁徙、融合,使周边少数民族人口不断融入汉民族。这些人口犹如新鲜血液,不仅对汉民族人口质量和规模有着重要影响,更由于相当多的少数民族贵族和精英分子的融入,推动了汉民族文化与制度的发展。总之,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汉民族的人口规模扩大了,汉族逐渐成为一个人数最多的民族,正如毛泽东所说:“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2]

二、引导学生感受融合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生活

祖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其他少数民族参与其中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相对比较发达。在发展中,汉族曾给予各少数民族不少影响,丰富与提高了各少数民族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同时,少数民族也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文化成果,并通过种种渠道传入中原,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一起丰富了中国各族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例如,《中国历史》(人教版,以下同)七上的“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一课在讲到张骞通西域后写道:西域的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汉朝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到了西域。所以说民族交往融合丰富了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教材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在“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中引入了两幅插图:①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②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这种服装上的变化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在讲隋唐艺术家将中原乐舞与各族乐舞融为一体时,课文形象地叙述道:“西域传来的《胡旋舞》,舞者的身体转得像旋风一样快。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善剑器舞,诗人杜甫儿时看过她的表演,几十年后都难以忘怀。”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史料,了解古代各民族在艺术、建筑、科技、节日、民间工艺、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相互借鉴与吸收的事例,引导学生感受民族融合是如何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

三、指导学生全面分析融合中的战争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既有友好相处、和平发展的时期,也有互相对立、彼此争战的时段。在教学中,对于各民族之间由于利益冲突所引发的战争,我们应引导学生把它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加以区别。正如人教版七下教师用书所言:“对于国家内部的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3]即国内民族间发生的战争,交战双方没有内外之别,不宜用“侵略”和“反侵略”以及“亡国”等词汇。如辽宋之间、 宋金之间、宋元之间进行的战争,都不属于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因为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建立的国家,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国。但要强调的是,战争应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的区别。一般而言,为了反抗民族压迫、奴役和掠夺,符合百姓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战争,是正义、进步的。相反,凡是进行民族压迫,对其他民族进行奴役与掠夺,违背百姓利益,阻碍社会发展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反动的。如南宋初年,金纵兵南下,烧杀掳掠,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极大破坏,是非正义的;而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则符合了人民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是正义的。当然,有时很难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某一方是正义的,某一方是非正义的。就像余桂元老师所说:“匈奴与中原王朝的和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是谁非,谁好谁坏。双方之间发生的许多事件,其实大都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发生的碰撞,是难以避免的。”[4]对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加以全面分析、正确判断。

四、教育学生认识到融合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而民族融合又反过来促进国家的统一,二者相辅相存、相互作用。从历史上看,中国自古形成的统一多民族大家庭,虽然有过坎坷、冲突甚至战争,但友好交往、和睦相处一直是主流,要让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具有的促进作用。正如《中国历史》七上在第83页写道:“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外,民族融合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民族迁徙、婚姻关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国家统一的有关政策等,均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发展。如唐太宗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民族的拥戴,他们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通过“和亲政策”,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远嫁吐蕃, 使得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达成澶渊之盟,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得辽宋边境长期处于和平稳定的状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伊犁将军,妥善安置回归的土尔扈特部等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现象,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正是民族融合的推动, 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有力地促进与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应以丰满的史实、激越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充分地反映这一现象,另一方面还应以精辟的论述和深邃的分析去揭示这一规律。

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融合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因素。这方面内容在新编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因此,我们对初中历史民族融合内容的教学探讨,就是关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了解一定的民族常识,增进民族情感,树立民族意识,把民族知识的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塑造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2.

[2] 刘先照.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121.

[3]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91.

[4] 余桂元.秦汉、魏晋南北朝·课文补白[J]. 试教通讯,1999(10).

作者:薛军

初中历史教材研究论文 篇3: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摘要]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转变观念,做好教学准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巧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立体化。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与深入的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成为广大教师共同探究的热点话题。当前,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已经被逐渐落实,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仍然出现。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就此开展探析。

一、转变观念,做好教学准备

现阶段出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没有转变教学观念,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使得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调控不当和时间被浪费。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主动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围绕学生如何学习积极做好备课工作,明确“四个到位”,即学生了解到位、教材研究到位、课堂预设到位、课后反思到位。

在研究教材时,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历史知识与学习能力,避免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将历史知识讲解得过度详细,或是为了应对考试而选择讲解内容,忽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真正需要。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尽可能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有收获有进步。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提前预判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还要进行课后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使教学工作游刃有余。例如,教师在讲解“戊戌变法”这一内容时,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编排历史话剧,反映荣禄、康有为等人在戊戌变法之前的论战,体现变法遇到的阻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话剧演绎,自由大胆地选择自己的角色,从中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需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可以视课堂为放飞心灵的自由天空,在轻松有趣的环境里学习历史知識。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相关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微课、提问、分组讨论等,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中,从而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经济重心南移”这一知识点时,便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生活在两宋时期,并且是一个农民,你将会获得怎样的经历?”这样一个发散性的生活化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设想自己穿越到宋朝之后的经历,也会在课堂中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主动探究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历史知识研究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立体化

初中历史教材主要以文字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细细研读课本内容,不但非常耗费时间,而且由于信息以单一的文字呈现,教学效果会很不佳。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已非常普遍,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微课,让单调的文字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音频、视频、图片呈现,这样不但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使教学内容立体化,而且能有效集中学生课堂的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讲解“文化大革命”这一知识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周恩来苦撑危局》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做出的伟大贡献,同时意识到“文化大革命”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从而引出改革开放的民心所向与大势所趋。恰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会更加生动活泼、省时增效,有效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着手,在教学实践中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蒙云飞.浅谈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4(4).

[2]韩雪涛.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学周刊,2016(28).

[3]宋立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学周刊,2015(20).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冯宝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下一篇:我国中职语文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