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

2022-04-1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是叶圣陶先生对多年语文教学的认识和总结。该思想具备深厚的科学内涵,既是宏观指导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盘,又是具体指导教育教学实施的方法论。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该教育思想内涵也该有新的解释。本文基于新时期的教育背景,对该思想重新进行解读,以期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 篇1:

王守仁的“谏师”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摘 要】自有学校教育以来,学校的师生关系便不断发展变化。纵观中国古代教育史, 王守仁的“谏师”教育思想,是古代师生关系的一个大跃进。以古喻今,王守仁的“谏师”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如何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重要的启示。

【关 键 词】王守仁;谏师;师生关系

一、 王守仁的“谏师”思想

王守仁作为明代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虽然王守仁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但其教育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以及近代的教育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谈及王守仁的教育思想,都知道儿童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中最精彩的部分,但对于师生关系中的“谏师”思想关注的不多。笔者认为,“谏师”是王守仁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继续和发展了古代师生关系,对构建现代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启示。

关于“谏师”思想,王守仁在《教条示龙场诸生·责善》(《龙场教规》)是这样解释的:“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某于遭未有所得,其学卤莽耳,谬为着者从于此,每终认以思,恶且未免,况于过乎?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它的意思是:凡是指责我缺点的人,都可以说是我的老师,怎么可以不乐于接受而心存感激呢?我在圣人之首上实在还没有什么心得,学问也很粗疏,辱蒙各位同学跟从我在这里学习,我常常整夜在想:我连罪恶都还难以避免,更何况过失,就更是难免了。有人说:侍奉老师不要冒犯,也不要隐瞒,于是就以为对老师是不能劝谏的,其实这是错误的。真正劝谏老师的方法,是正直而不可以冒犯、委婉而不可以隐瞒而已。如果我是正确的,也因为同学们的劝谏而证明我的正确;如果我是错误的,也因为同学的劝谏,而使我得以改正我的错误。原来教与学,是可以互相使对方增长的!各位同学要责求向善,应当从我身上先开始。

理解“谏师”的教育思想,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谏师”?王守仁认为“恶且未免,况于过乎?”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谏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要知道怎样“谏师”。“谏师”要讲究方法,要正直而不可以冒犯、委婉而不可以隐瞒,即“谏师之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提倡学生正直与直率的对老师直言相谏,但前提也要尊敬老师。再次,“谏师”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王守仁除鼓励学生“谏师”外,对学生也非常和善。炎夏之时,学生侍坐于其身边,虽有扇子,却谨守礼节而不用,王守仁则亲将扇子递给他们消暑,并说:“对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装做道学模样。”《传习录下》。可以看出,王守仁构建了一个“尊师”、“爱生”的和谐教育环境,这样才可以较好地开展“谏师”环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谏师”思想的历史价值

从其观点中可以看出,“谏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对古代师生关系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谏师”是对师道权威的一种批判

在古代,师道权威,荀子将师与天、地、君、亲并称,对教师非常的尊重。中国古代教育家把教育视为“建国君民”的重要手段,把尊师重道作为实现“化民成俗”的重要保证。《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由此,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古代教育家一直将师道尊严作为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1]从王守仁的“谏师”思想可以看出,他将敢于揭发自己过失的人称之为“师”,他将师生关系定位在一种平等、民主的位置上。他反对“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认为过去那种“师道尊严”、“师权为上”的思想只会将学生培养成只知服从书本和权威,毫无创见的书呆子。他提倡独立思考,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地发展,教师与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具有师生平等的思想因素,这相比之前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二)“谏师”是对民主师生关系的继承

“谏师”的思想认为,不能对教师盲目的迷信,在老师出现问题时敢于指出,这其实是对古代民主师生关系思想的一种继承。孔子认为,学生是可以超过老师的,他曾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2]他还鼓励学生要“当仁,要不让于师”。[3]荀子尽管主张“师云亦云”,但他也认为学生是可以超过老师的,他在其《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在《师说》中提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主张不论长幼,不分师生,学生不一定不如教师,教师也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师生各有所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王守仁不仅严格要求学生,而且以身作则,公开向学生表态:“诸生责善,当自吾始!”“谏师”思想中“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很好地继承了古代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谏师”是对“教学相长”的新解

“教学相长”最早在《学记》中的含义是:“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教学相长”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自身提高这一方面,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是互相促进的。在王守仁的“谏师”思想里,把“教学相长”赋予了新的含义,不仅教师得到提高,学生可以反过来影响教师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互促互进、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并且,教与学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共同进步的,这就具有了强调师生互动的意义,打破了只从静态来看师生关系的观点。

(四)“谏师”是对“亦师亦友”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亦师亦友”的观点。孔子对于弟子颜渊的喜爱与赞赏,就包含着一种师友的关系。孔子曾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4]“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5]“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6]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亦师亦友的情谊。柳宗元提出要“以师为友”,认为师生之间应是朋友。这种师友观含有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思想。“谏师”思想中,学生直谏教师,教师欢迎学生批评,只有师生之间是一种亦师亦友的情谊,才能做到,这是对我国古代师友论思想的发展。

三、“谏师”思想对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启示

“谏师”的思想体现了师生关系中“师”与“生”两个元素如何构建才能在教学中达到“谏师”的目标。

(一)“谏师”有利于尊师爱生、互尊互爱师生关系的建立

对“谏师”的理解要更加清楚,并不是只要老师犯了错误,学生就可以毫不留情的提出。“谏师”建立的前提是尊师爱生、互尊互爱,尊师与爱生是相辅相成的。师生的互动是拥有知识的教师和希望获得知识的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7]这个过程需要建立亲密友谊间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感情的影响下,学生可以相信老师、亲近教师,不仅乐于学习,仿效教师,错误被纠正时也会乐于接受。同时,如果学生给老师提建议,老师也会虚心接爱,把“谏师”当作自身提高的一种方式。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指出错误,教师勇于承认错误;教师指点学生错误,学生虚心接受。师生在这样和谐相处、互尊互爱的基础之上,达到谏师”的目标。

(二)“谏师”有利于对话式教学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侯教师仍然是“灌输式”的教学,留给学生“谏师”的时间非常少,可以说没有留出足够给予学生可以“谏师”的机会。而这种机会,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有很多的关系。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留出时间进行对话式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互相讨论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样,在“对话”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得到提高,也昭示着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

(三)“谏师”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要当好“谏师”环节中教师的角色,需要教师对自身有更高的认识。历史的进步要求教师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更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代的教师都清楚的明白,教师不是“圣人”,不是“完人”,不可能不犯错误,要敢于正视错误,尤其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同时道德素养、专业情感等也是教师所必备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虚心学习,体现了高尚的师德,也会赢得学生的尊敬。教师专业化发展只有在教育实践和拥有专业知识理论与研究中才能实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要求。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必须发生在教育实践中,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教学和学生联系在一起,给“谏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四)“谏师”有利于达到“教学相长”

现代的教育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尤其一些科技类、信息化的知识,教师未必比学生懂的多。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谏师”的思想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一种互促互进的关系。当学生“谏师”时,教师因为可以学到新知识感到高兴,同时有错就改、虚心学习的高尚师德也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可以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会怎样有效学习,而这一点恰恰是现在学生比较缺乏的能力。因此,学习理解“谏师”的思想,可以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总之,王守仁是中国教育史上少有的尊重学生的教育家,其“谏师”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论是中小学的教育,还是幼儿教育,或是大学教育,抑或是研究生教育,在“谏师”的教育环境下,教学相长,师生和谐,顺应受教育者的天性发展,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因此,“谏师”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乃至将来,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注释:

[1]张相乐.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师生关系论及其现实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2007(5):97

[2]《论语·子罕》

[3]《论语·卫灵公》

[4]《论语·雍也第六》

[5]《论语·子罕第九》

[6]《论语·先进第十一》

[7]戴海燕.师生情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J].教育教学,2008(2):25.

作者:董建伟 孙钰华

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 篇2: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新时期解读

【摘 要】“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是叶圣陶先生对多年语文教学的认识和总结。该思想具备深厚的科学内涵,既是宏观指导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盘,又是具体指导教育教学实施的方法论。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该教育思想内涵也该有新的解释。本文基于新时期的教育背景,对该思想重新进行解读,以期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新时期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和方法,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进而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叶圣陶老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与这句古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叶圣陶认为教师应该追求的是“教是为了不教”,即教给学生的是自觉的意识,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由此才可以最终实现“不教”,教师才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

一、“教是为了不教”思想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是叶圣陶先生于20世纪中叶提出的教育思想。该思想不仅仅是叶圣陶先生半个世纪以来对语文教育的深切体会和认识,更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想。因其承载着我国上千年优秀的教育思想精华,又与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相适应,所以具备了深厚的科学内涵。

1.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的提出及其思想渊源

20世纪60年代初,叶圣陶先生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文章,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并指出“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此后,他又多次重申这个观点,如“凡为教者期与达到不须教”“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等等。“教是为了不教”不是叶老的原话,是研究者为了表述方便缩写约定而成。

虽说该思想是叶老对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但是关于“教是为了不教”思想的渊源,却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论语》中有多处孔子对弟子颜回表示赞赏的文字,比“告诸往而知来者”“闻一可知十”,这样高的评价正是说明了颜回在老师的教导下,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具备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反之,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孔子采取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正如他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居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老师不要“满堂灌”,而是該着手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进而实现触类旁通。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注重方法的使用正是对孔子这一启发式教育的继承和发展。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点出了为人师者的具体职责和教学任务,“传道”在前,也正说明了教育的目的,要让学生掌握学习之道。这个“道”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所包含的方法论的内容。此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也给了叶老以思想启示,尤其是杜威的“做中学”教学理念让叶圣陶先生认识到要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寻求道理和方法”。

2.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的科学内涵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提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个百废待兴、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搞建设发展的时代。对于教育业来说,则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叶圣陶先生提出这一教育思想,既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批判,又为现代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关于该思想的内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1)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重新定位。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下,教师和学生存在身份等级上的差别,即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具备绝对的权威,其地位不容侵犯;而学生作为被教育者,需要服从,谨奉师命而不敢有所冒犯。在这样的教育关系下,呈现出来的就是老师逐字逐句地教、学生跟着逐字逐句地读,一顿摇头晃脑之后,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是为了不教”强调的是启发式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探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予以点拨,这种形式的教与学,需要师生地位上的相对平等。因而可以说,“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对新型师生关系做了重新定位,而这种新型关系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该思想体现在“教”与“学”上的关系便是“教”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交给其学习方法;对“学”而言,则要养成习惯,独立思考,而非被动接受。

(2)现代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教育行为在实施之前需要明确的。回答这个问题无非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对受教育者来说要实现个体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从社会角度来说,则是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因而,“教是为了不教”思想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有赖于一批具有坚定信念、独立自主且有创造性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新世纪,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独立、开放、创新”是新时期对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要求。而“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培养的正是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勤于思考的习惯以及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这一内涵显然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合,为现代人才培养目前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3)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肯定。教学方法的适当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好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会让其心理产生积极的情感,在这样情感的支配下,学生会视学习知识为乐趣,也就是所谓的“快乐学习”。这样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最终具备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须老师再教,甚至“出于蓝而胜于蓝”。“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最基本的理念是由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到“不教”的转变,即教师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学生则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身心的快速成长。因而,该思想的提出是对教学方法重要性的肯定,也为教师指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二、“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时代解说

作为世界第一大人口国家,教育问题自然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问题。如果说20世纪是中国普及教育的时代,那么21世纪的中国该是考虑如何办好教育的时期。“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成为传统被束之高阁,反而具备新的活力,说明了其对时代有较强的适应性。因而,立足当代国情来重新解读“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个人发展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教育、教学改革视角下的“教是为了不教”新解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简而言之,是让受教育者达到身心智的健康全面发展。然而,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人才的培养上更偏重于批量化的生产,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高分低能”,这也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上有所欠缺的原因之一。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开放意识,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对现存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强调教育者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培养,其教育理念与应试教育是相对的,因而也是为教育、教学改革行为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2. 信息化、国际化时代背景下“教是为了不教”新解

如今,改革开放让中国迅速崛起并加入世界大国的行列。为更好地应对快速的社會发展形势,对学生而言,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已无法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应该做的是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掌握学习知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3. “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是为了不教”新解

信息化背景下,信息瞬间万变、数据呈爆炸式的增长、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这些变化都要求处于其中的人不断学习以适应这样的改变,“终身教育”理念便是在这样的现实下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每一个现代人所要经历的事情。“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指导下,教师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时有效,而是伴随人的一生,这就是“不教”的目的。叶老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从学生的“终身受用”长远利益出发,提出了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教育思想,与“终身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够历经大半个世纪的检验而没有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过时,反而在新时期被现代教育用来指导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新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该思想包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教育智慧,更是教学方法论。因此,不管是研究教育的学者,还是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员,或是处于一线工作岗位上的教师,都应该研究和学习该思想,并结合新时期的教育环境和时代背景,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和丰富该思想的内涵体系。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 叶匡正.论语高级解读[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

[3] 杜威.民主与教育[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4.

[4] 陈湖庚.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编辑:秦俊嫄)

作者:许敏

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 篇3:

案例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在大学教育中,案例教学需要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与时俱进,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本文论述了案例教学的发展及其特点,并阐述了案例教学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大学教育;重要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个故事、一段话语,看似平凡简单,却能点燃许多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在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说教对处于大学教育阶段的大学生来讲,往往不能收到好的效果,青年人的自身特点就是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对一些榜样事迹充满激情,因此,合理地树立榜样可以在教学上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案例教学正是这种有效的方式,它既结合案例中的成功案例,也可是说是榜样,同时又结合了失败的案例,即教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发生规律,在认知的领域里总结成功与失败,树立正确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辨和研究能力,如果配合有效地课堂讨论活动,还能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 案例教学的发展与特点

(一) 案例教学的发展

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古代就有,那时的先生、老师或者称之为师傅,往往在与弟子的教与学中引用历史典故、故事,来让学生了解一些事实、现象、知识和规律等。例如《论语》就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案例专著,它集中了孔子和其学生在很多知识领域认知的实例,而且孔子本身也是喜欢用案例来教育和引导自己的学生学习和思考。尽管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应用比较广泛,但那时案例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教育理论和方法,真正使案例教学应用到高等教育方面,是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流传于欧美和其他国家,开始阶段最先运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其后运用于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到了1915年案例教学已被美国所有的知名法学院所采用。1980年,我国引入案例教学,目前已在管理学、法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广泛应用,MBA教学更是广泛采用了案例教学模式。通过不断地完善,案例教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现代教育教学方法,而且通过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也在不断地进步。

(二) 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更为突出

一堂好的案例教学,可以是单一案例,也可以是多重案例,可以是成功案例,也可以是失败的案例,但无论哪种形式,其必须要围绕一个中心的课堂教学任务来服务,与传统的知识点教育不同,他更强调某一个或某一类问题的集中分析与解决。因此案例的选择和应用上更为准确和集中,有利于知识点的突出,让学生记忆更深刻,理解更深入,教学目标则更容易达到。

2. 教学的方式更加灵活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随着新技术的提高,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在不断融入教学方式中,而案例教学能够更好地融入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例如视频制作技术、网络技术、媒体编辑技术等现代化媒体、信息的传播技术。为喜欢接受视觉、声音冲击,和大信息量获取的现代大学生来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对于案例教学方式来讲也具有更多的教学手段可供选择和转换,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的内容

3. 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综合性

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一些丰富的案例不仅可以带给学生多方面综合知识,同时在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和探讨复杂问题时,也让学生更增加注重多学科、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一些案例中,综合知识的运用技巧和经验,往往是学生最为关注的地方,也是促进学生努力探索的知识要点。

4. 教学的效果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

与传统的教师为主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大大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間的互动,同时案例的展示同时,更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让学生不再仅是接受者,而是作为个人或团体进行广泛的讨论,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与思考当中,可以有激烈的讨论,这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启发性,为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一些较好的案例,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在将来的实践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方向,避免错误的导向,具有更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 案例教学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 案例教学符合大学生阶段的心理发育特点

大学生是从中学阶段的心理叛逆期逐渐向成熟阶段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走向成熟。同时,对现实世界认知的渴望更加强烈,他们追求新事物、新观念的心理活动更加迫切。在面临毕业步入社会的过程中,更需要对一些社会中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更加清楚,以减少自身对步入社会的心理恐惧,当然一个好的案例,一个成功的案例会大大激发大学生热情,激励他们沿着成功道路前进,一个失败的案例也会警醒他们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在成功的道路上更加顺利。所以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对案例教学总是充满期待和热情,非常符合大学生心理的需求。

(二) 案例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大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和发明创造能力提升阶段,很多知识界、科学界和艺术界的名人都是在大学阶段实现了重要的人生转折,例如比尔·盖茨大学阶段就创建了微软,扎克伯格也是在大学阶段创建了Facebook,爱因斯坦在26岁读博士的时候提出了量子论。因此,大学生在这一阶段更渴望成功与创造带来的喜悦,而案例教学方式可以在众多而成功案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发明创造的热情,点燃他们渴望成功努力奋斗的激情。在全国倡导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新时期,大学生无论在国家发展的历史责任中,还是在自身发展中,都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大学教育则更应该注重案例教学来激励学生创新创业和健康发展。

(三) 案例教学能更好地使师生关系融洽

传统的说教式教学,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且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使教师和学生产生所谓的代沟,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与融合更加困难。因此在教学上出现台上教师热情满满,台下学生冷眼旁观的局面,没有实现很好的教学目标。而案例教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可以采用现代化的媒体工具、丰富多彩的信息手段,用影音资料的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与接近。教师在准备相关的材料中也在不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一个引人入胜的短片,一个精彩的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剖析,结合课堂广泛的思考与讨论,这大大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水平与关系的融洽,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 案例教学能更好地辅助大学生实践教学

大学阶段是一个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实践教学往往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但是实践教学往往在大学阶段课时少,周期短,对一些学科的实践来讲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时间要求。例如农业、林业、畜牧的等学科的实践教学,往往存在周期长,实践课程少的情况,通常是实践开始了,到毕业时没有很好看到实践的结果,这样对学生实践的认知是有缺陷的,而案例教学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样的缺陷。通过影音资料的录制整理,可以在不同届毕业生之间连续的使用观测,也可以用实践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展示,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知识的完整性,整体性的过程。例如一棵果树生长发育过程不同的培育方式会有不同的结果、一只羊的繁殖发育过程,一系列的完整过程可以通过长期的实例媒体录制编辑,让学生体会和掌握其中的规律与实践知识要点,可以起到很好的实践示范作用。

总之,案例教学是大学阶段重要的教育教学方法,它不是一种固定模式的教学方法,而是可以不断吸纳新教学技术手段,不断革新创造的方法,因为它必须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与时俱进,才能更好。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22-24.

[2]傅伟锋,唐贤清.美国研究生案例教学及启示[N].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5):124-128.

[3]王华荣.案例教学: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62-64.

[4]张新平,冯晓敏.重思案例教学的知识观、师生观与教学观[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1):64-68.

[5]李崴,周宜君,戴景峰.浅谈案例教學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N].微生物学通报,2016,43(2):403-409.

[6]刘录护,扈中平.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理念、案例与研究批判[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3):79-85.

[7]吕承文,丁远.案例教学再思考:内涵、设计及实践[N].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21(2):84-89.

作者简介:

王玉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教务处;

梁继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作者:王玉丽 梁继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创新理念与信息化高等教育论文下一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税收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