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建筑信息应用论文

2022-04-27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商用建筑信息应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商用地下建筑的运用频率越来越高,而随着这种建筑的使用,其消防管理也成为一大难题。尤其是地下建筑空间大、人口流动性强,各方面因素导致消防工作困难,必须要严肃对待。本文通过对商用地下建筑特点的描述,分析其在消防安全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到有效解决其消防监督管理的措施,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地下建筑使用的安全性。

商用建筑信息应用论文 篇1:

高层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行业也都得到了整体进步,我国各個地区的高层商用建筑以及民用住宅都迅速崛起,在该过程中,各类型高层建筑企业都应该关注和重视项目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工程成本控制,做好工程造价成本的控制与管理一直都是建筑类企业实现综合竞争实力提升的重要基础,做好高层建筑电气安装的造价控制与管理才能帮助企业在建筑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高层建筑的电气安装以及施工成本控制管理应该尽最大可能缩减施工成本,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高层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造价

高层建筑电气安装过程中的造价控制与管理要求在确保良好施工质量和固定工期的情况下,实现成本投入最小化。所以需要在高层建筑的电气安装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成本,强化电气工程安装的预算工作管理,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带动施工企业未来健康进步和发展。文章从高层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造价的现状分析入手,综合分析了高层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策略。通过研究和分析高层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有利于为建筑企业的造价控制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

1 高层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造价的现状分析

1.1 项目审核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的高层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安装,很多都采用建设后期进行账目统计,对电气安装工程的具体实施重视程度较高,对于相关技术应用较为重视,对于整体的经济效益情况重视不足,所以,现在部分施工工程单位采取了施工基础项目审批前期预留一定的资金预防后期出现投资缺口,以此来进一步降低项目审核难度,增加审批通过率,然后在后期的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与具体的工程施工情况相结合,分析实际投资金额等问题,这也进一步明确了审批机关的应该做好工程预算管理,提高重视程度,如果一味增加项目投资金额,随时调整预算,计划临时增加投资,由此一来,工程的整体预算必然很容易出现超支问题,导致整体的基础设置建设范围也不断扩大。

1.2 项目缺乏统一管理

在现代企业的工程安装造价管理过程中,有关联的建筑施工单位、建筑设计企业等,各主体之间都有着明显的联系关系,但是部分存在联系差异问题,所以实际在企业施工工程管理过程中,部分施工单位对于高层建筑电气的安装工程造价控制工作无法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深入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主要是因为工程项目施工的技术设施建设没有良好的责任制度作为指导,导致施工企业管理单位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划分不明确,一旦出现工程施工事故问题,没有专门的负责部门以及人员采取紧急应对方案,及时进行事故问题控制与处理,大部分都是在被动和不情愿的情况下相互推诿。最为突出的漏洞还在于容易导致出现工程造价整体投资预算以及工程的造价管理长期时时报销,对于整体的工程项目合理开展产生了明显阻碍。

1.3 管理技术相对落后

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电气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明显低于国外部分发达国家,所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对实际的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首先,我国部分高层建筑电气安装造价控制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较低,造价控制管理观念落后,固守传统的计划型预算管理模式,完全与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运行发展模式相脱离

其次,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进步大背景下,相关项目管理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存在部分单位的项目造价控制管理人员的忽视国际先进技术与先进造价管理理念,没有及时了解和学习到国际市场的造价管理情况,这必然不利于我国的高层建筑行业提升国际竞争实力,同时也很难在现如今瞬息万变,竞争火热的经济全球化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最后,我国存在很多电气工程企业的造价管理部门服务水平不高,整体的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以及控制都是结合国内相关规定条例,以及地方管理规范进行审核以及工程量计算,对于国际管理和相关工程造价控制条例了解较少。高层建筑的电气安装以及施工成本控制管理应该尽最大可能缩减施工成本,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 高层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策略

2.1 严格落实施工方案的组织审核

现阶段的高层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方案以及实际选择的施工工艺,都是对电气工程整体造价产生影响的两个重要因素,所以,应该对施工工程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严格把控,避免可能存在的因为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方案的问题导致的施工成本增加。还应该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及时依据施工状况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提出合理对策,帮助高层建筑的电气安装工程施工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优化整体工程施工方案,实现电气工程安装施工的成本降低,整体企业利润率提升。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因为自然因素、物价以及施工设计图纸变动等因素引发的造价变动也是常有的事,所以需要制定完备的应对对策,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补救。

2.2 统一管理和完善的造价控制体系

现阶段我国的高层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造价管理需要从造价控制体系入手,建立起较为科学和系统规范的造价控制管理体系,同时将该体系真正实践应用到高层建筑电气安装过程中,带动整体工程造价以及工程管理水平提高。在工程安装造价控制以及管理过程中实现规范发展实施,在造价控制效果发挥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工程建筑质量问题,高层建筑的电气工程项目应该积极配合质检单位进行工程质量检测,提升整体建筑质量。高层建筑的电气安装过程中发生业主、设计施工图纸以及施工单位等主体调整和项目设计变更较为常见,所以需要将变动因素在早期完成好规划和管理,控制好整体的工程质量。

2.3 严格控制施工技术与设备材料的质量

高层建筑的电气工程施工安全主要依照设计图纸进行,实际的安装材料也是由明确规定,及时进行现场安装,材料总量需要进行准确核算,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应该以施工方案为依据进行施工材料数量统一和统一材料采购,在实际的材料采购过程中,也应该坚持对比性原则,可以通过多元渠道对同类型材料的质量、价值以及售后服务等因素进行对比,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材料,还可以与部分质量信誉较高的材料供货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高层的电气工程安装过程中,有将近60%-70%左右为材料和设备费用,正是因为电气工程安装施工材料数量以及种类、规格繁多,所以导致了整体采购难度增加,所以应该对设备和材料进行准确核对,控制好工程造价。

2.4 严格规范建筑的电气安装工艺

2.4.1 電气装置

电气安装在高层建筑中主要分为低压和高压两个部分,高压安装设备较为复杂,高压安装所需要的变压器、配电柜、直流柜以及电容补偿装置、照明和突发事故应急照明装置复杂。所以在以上各类型设备装置的采购过程中都应该对不同厂家的产品进行对比,在厂家选择时应该选择规模较大,可以提供发票,质量检测标准合格的产品。可以应用阿里巴巴等完整进行厂家对比,了解具体电气设备型号、质量、设备具体型号价格等,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做出最佳选择,最好造价成本控制。

2.4.2 设备安装

在设备安装的过程中,主要安装设备包含了发电光源、电动机等,需要对各类型设备的入场方案和实际需求数量进行最终确认,确定最终选择数量和质量型号。设备的安装也是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重要环节。

2.4.3 电缆布设

对于高层建筑的电气安装电缆布设需要做好精细和准确,设计出最佳布设路线,对于电源施工用户的生活用电线路、网络线路和、层建筑的信息设备、信号电源线路布设都需要进行综合设计研究,在电缆线路布设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电缆、线路布设保护倒灌、线路布设桥架等。电缆的布设设计应该坚持最便捷和最节约材料的原则,准备充足的电缆线路固定以及支撑材料。

2.5 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

应该关注和重视高层建筑电气安装造价控制和管理人工素质提高,定期进行相关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由此来提升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以及技术应用能力,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凸显出电气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重要地位,做好高层建筑电气安装施工中的工程项目施工工艺、项目施工方案的整体组织审核工作。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已经成为了高层建筑行业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的高层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造价存在项目审批、管理技术等多方面问题,所以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合理应对措施,严格建立完善的造价控制体系,落实好施工方案的组织审核,严格规范建筑的电气安装工艺。高层建筑的电气安装以及施工成本控制管理应该尽最大可能缩减施工成本,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通过研究和分析高层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有利于为建筑企业的造价控制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

参考文献

[1] 王莉,王永贵.浅析如何进行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造价控制[J].陕西建筑,2013(03):43-45.

[2] 王珍珍.浅析如何进行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造价控制[J].建材与装饰,2016(11):158-159.

[3] 李冬霞,阮雪琴.我国高层建筑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与管理方式构建[J].价值工程,2015(09):128-129.

[4] 宋国华.变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造价及电气设备安装造价中成本控制的重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5(27):332.

[5] 陆兰杏.我国高层建筑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与管理[J].价值工程, 2010(24):31.

[6] 宋云宁.高层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6):355-356.

作者:张多严鹤

商用建筑信息应用论文 篇2:

商用地下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研究

摘要:商用地下建筑的运用频率越来越高,而随着这种建筑的使用,其消防管理也成为一大难题。尤其是地下建筑空间大、人口流动性强,各方面因素导致消防工作困难,必须要严肃对待。本文通过对商用地下建筑特点的描述,分析其在消防安全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到有效解决其消防监督管理的措施,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地下建筑使用的安全性。

关键词:商用地下建筑;消防;监督管理;研究

地下商业资源作为土地资源的延伸利用,不仅能更好的拓展空间,同时也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而深受大众的喜爱。不过,商用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特点不同,在火灾防范方面更容易出现难题,必须要时刻警惕。一旦地下建筑发生火灾且没有及时灭火,不仅会造成巨额经济损失,还有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商用地下建筑的消防管理,确保其安全性。

1 商用地下建筑的特点分析

1.1人多且集中

地下建筑中以商场为多,而商场中不仅人流量大且分布密集。一旦出现火灾或是其他灾难,人员疏散困难,很多人会因为火灾的出现而惊慌失措导致场面更加混乱,增加疏散、自救的难度。再加上密集的人流量、封闭的空间,在人员疏散过程中极容易发生踩踏等事件,导致人员伤亡。

1.2高价值可燃物太多

商场中可燃易燃的高价值商品不在少数,比如服饰、食品、電器等,都是非常容易着火的。在密闭空间内,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蔓延,继而导致整个空间都是火情。除了商品易燃之外,地下商场中也存在很多易燃易爆的物品,比如杀虫剂、空气清新剂等,这些都是常用物品,因而各个商家都会预备很多。再加上地下超市面粉区可能造成遇明火爆炸,继而导致商场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加剧。

1.3电气设备众多,线路铺设复杂

由于日常经营需要,地下商场往往设置很多照明设备、空调设备以及广播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电气线路,因而在商用地下建筑中其内部线路铺设极为复杂,不同系统的线路也是交叉错综。此外,为了吸引顾客,很多商家都会使用电器设施,安装电源插座,这些也都是需要线路来支撑的。超负荷的电能运转极容易带来火灾隐患,再加上日常电路检查工作不及时,电线老化等,都极大的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几率。

1.4地下空间设置复杂

开发商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地下空间,容纳更多的商家,会将地下建筑设计的非常复杂,这样一来就导致地下建筑的纵深度非常大。在日常购物过程中,顾客就极容易迷路、找不到出口,遇到火灾,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更是难以快速找到出口实现自救。

2 导致商用地下建筑消防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地下出口少且布局复杂

在商用地下建筑中,大多为单向通道,且因为出口较少,顾客很容易迷路。出现火情后,燃烧物浓烟会迅速蔓延整个地下空间,导致能见度降低,而未接受过逃生训练的顾客会因此慌不择路,更难找到出口。再加上结构布局的复杂性,逃散人员心理的害怕,密闭空间的热度不断上升,继而导致救援人员无法及时控制火势,而顾客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被疏散出来。

2.2人员疏散难度过大导致消防工作进展困难

地下建筑的出口都在地上,这造成顾客在遇到火灾之时必须要向上逃跑,大量拥挤的人群,狭长的出口空间,少量的通道导致火灾发生之时,人员流通疏散难度进一步加大[1]。尤其是在有老人、孩子的情况下,极容易出现体力不支、踩踏等事件,造成交通拥堵,人员伤亡加剧。另外,浓烟滚滚、能见度低,内心的极度恐慌,这些都导致顾客疏散难度增大,救援人员无法及时控制场面达到快速救援的效果。

2.3消防车施展空间不大,救援难度却很大

正常的救灾现场,消防员可以借助云梯、消防车等进行救援,这样就能在很短时间内将被困群众救出来。但在商用地下建筑中,其结构特殊复杂,救援人员不仅要救援,还要迅速找到地下建筑的逃生路线,帮助顾客迅速疏散逃离。再加上地下排水不及时,难以使用消防车,救援工作困难,火势蔓延速度快,导致救援困难重重。

2.4装修不到位,留下火灾隐患

商用地下建筑在装修过程中必须要使用防火性能较好的材料,比如防火门用乙级门,墙壁用防火隔离材料等,而很多商家为了节省费用,简单装修或者是不使用防火分离的材料,留下安全隐患。另外,在商用地下建筑中,歌舞游艺场所较多,空间密闭,人流量大,一旦遇到火灾很难及时疏散逃离。

2.5消防设施少,消防知识少

一般情况下,商用地下建筑都会定期举办消防演习,通过演习来加强商家和服务人员的消防意识和自救能力。但在部分地下商场中,很多消防演习都是流于形式,消防设施更是摆设,甚至有些都已经过期、无法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火灾,就会出现难以及时有效灭火,给大家创造逃生机会的现象[2]。另外,商场的消防人员知识掌握不彻底,难以实际运用到火情当中,导致救火被延迟,灾情更加严重。

3 加强商用地下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3.1建立健全消防组织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相关负责人必须要设立消防安全组织机构、防火工作监督小组,全面负责和监管地下防火消防工作。对于面积较大的地下建筑,尤其是有歌舞游艺场所的商场,必须要增加消防管理人员,全面落实防火工作。相关单位还要制定完善的防火安全制度,确定各个岗位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尤其是关键岗位、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更是要严格把控,全面落实禁烟、禁火等安全制度。

3.2控制地下易燃物品的使用,定期检查消防设备

商用地下建筑的装修与装饰必须要严格遵守商场的相关管理规定,杜绝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给商场留下安全隐患。同时,在使用建材过程中,要采用防火分离、耐火性好的材料,防火门也要用乙级门,这样才能降低发生火灾的几率或在火灾发生时给商场人员预留逃生的时间和机会。对于商场内的线路安装,必须要按照相应的线路规划设计去进行,尤其是防火处理必须要到位,不能私拉电线,更不要为了省事而随意增加线路,这样能避免在火情发生时线路材料着火产生有毒气体,加剧火势蔓延,导致人员受到毒气伤害,无法自救逃生。

商場工作人员不仅要定期检查店铺安全装置,同时对于易燃易爆物品的摆放和使用都要做到及时查收,安全摆放。对于不符合相应规定的则要给予严厉处罚,以儆效尤,避免其他商铺有样学样,造成安全事故,带来巨大财产和人身安全损失。

3.3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消防知识

地下建筑的特殊性导致其在火灾发生之时若无良好的消防意识和知识,很难起到自救或者是快速疏散顾客的效果。而商场作为重要场所,必须要将防火和自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提高经营者、服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也加强消费者防火自救的意识和对方法的了解。商场要设置明显的逃生路线图,确保顾客在有需要时可以根据指示图找到逃生路径,快速逃离地下建筑场所。

此外,商场通道中应该设置必要的逃生工具和救火工作,确保商家拥有自救、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和必备设施。当火灾发生之时可以利用消防工具来增加逃生的时间,将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降低到最低点[2]。对于避难走道的设置,也要安全合理,最好是容易找到且能帮助顾客快速疏散逃离,这样能帮助消防员快速疏散救助人群,提高救火救人的效率。

3.4加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定期消防演练

商用地下建筑要根据商场的实际面积与布局进行合理设置,同时还要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和消防演习。当火灾发生之时,员工有及时逃离并协助顾客快速逃离、报警处理的能力,争取在最短时间之内疏散商场内所有人员,并降低其损失。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的防火意识、定期进行演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工作人员的消防能力,能在火灾发生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从而将损失和上网降低到最低,起到良好的防范作用。

3.5商场布局与防火分离

作为公共场所,商用地下建筑的面积必须要考虑到。一般情况下,综合性大型商场的比例是1:1.5,小型商场的比例是1:1,也就是说按照顾客平均值高峰期来算,大于2万平米的地下建筑,人均占有面积不得小于0.4平方米,柜台组与组之间的间隔距离不能小于3米。另外,地下建筑必须按照500平米作为一个防火分区,若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则可以扩大一倍防火分离区。如果采用不燃或者是难以燃烧的材料,商场防火分区面积可以扩大到2000平米。对于电梯、楼梯以及自动扶梯等地方要设置防火门或者是防火卷帘门;对于管道井、电缆井则要安装丙级防火门,且每隔两到三层进行分隔。

对商场中的仓库、中转库、服装加工、家电等部门要独立设置;油浸变压器不能设在地下商场内,即使必须要设置也要避免人流密集、出入口位置,且需要采用隔墙板与楼板进行隔离,其中隔墙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三小时,楼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两小时,墙面上的门要安装甲级防火门进行防护。

4 结语

多年来,商用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它既是消防难点,也是消防重点,必须要加强重视和预防。地下商场负责人不仅要控制对可燃易燃物品的摆放和使用,同时要确保消防器材的可用性,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起到应有的消防作用,这样才能避免火灾带来的影响,才能减少商用地下建筑火灾发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张炜娅,田玉武.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J].实验      教学与仪器,2018(S1):70-71.

[2] 邹冰秋.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与世     界,2018(24):69-71.

[3] 张平平.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微课程研究[J].课程教育研     究,2018(52):102-103.

作者:成龙

商用建筑信息应用论文 篇3:

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兴起的机遇 促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应用的兴起,我国ICT企业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关于如何依托新技术的驱动力推动整个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重点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赛迪顾问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应用兴起的时代,如何创新产品,如何为整个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做更大贡献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无疑将成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变革的新引擎,其所起到的支撑作用和一些重点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让人们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其相关领域的发展,为我国ICT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不断涌现的新机遇,要求ICT产业务必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紧跟国家政策,洞悉市场需求,认真学习研究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在“安全自主可控”的新形势下,抓住更多市场机会;二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在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的同时,重视自主知识产权工作,做到以技术为核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结合自身能力和可获取的资源,抓住不断涌现的新机遇,培育新的增长点,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四是转变产业的发展模式,重视应用、重视服务,紧跟时代步伐,采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型推广和社交模式。

在ICT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不同的细分领域,例如,智慧城市、信息消费、可穿戴式设备和网络安全等,因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者存在不同的关注方向和发展诉求,对于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贡献也大有不同。

大数据:城市的“智慧”预算

“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和新战略。我国近200个城市先后成为“智慧城市”的试点,迈入“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城市”发展进程,推进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系统设计、架构设计、制度设计的工作,并付诸富有前瞻性、科学性的“智慧”建设实施。当前,如何使一个城市在“智慧化”或“智能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除了城市之间的个性差异,大多数城市的建设思路都是先进行以物联网、云计算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随后通过搭建面向不同领域的智慧应用,完成一个城市在应用、模式、协同上的智慧创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需求”是这个课题的中心,一个城市的信息化设施或许可以通过短期投入得以配置,而获得一个足够智慧的“引擎”并非易事。

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管网等关键智慧应用的建设中,能否充分发挥一个城市固有信息数据的价值是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以往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相互孤立、分而治之、存用分离,数据分析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城市管理者只能截取数据片段进行分析处理,难以获得一个城市信息数据的全貌。

由于在信息化过程中海量数据难以负载、难以利用,有些城市甚至存在摈弃、搁置数据的情况,因此能够充分挖掘数据价值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成为智慧城市“引擎”的必然选择。对于智慧城市筹划者和建设者来说,大数据就是城市“智慧”与否的关键因素,在智慧城市预算编制阶段就应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当前,尝试将大数据“引擎”引入智慧城市“快车”的城市有很多,南京智能交通建设便是一例。像其他城市一样,南京每年用于城市交通的监控摄像头、出租车GPS、地铁、公交等终端设备能产生百亿,甚至上千亿条数据,基于其构建的大数据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从亿万条数据中分析出全年交通流量的变化并获得规律,以用于城市智慧管理的进一步的决策,如公交站点设置、出行线路规划等城市设施优化部署。考虑到依靠数据分析获得的决策结果并非令人百分之百笃信,南京构建的决策模拟系统还可以验证决策的正确性。比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借助大数据处理能力量化城市交通需求,根据历史数据可以在智能交通平台上模拟出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影响下的交通状态,从而确信分析决策的合理性。

再者,通过智能交通的实现可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数据基础,积累一定时间区间内的交通流量数据分析城市居民的出行规律,还有利于提供制定合理的城市商圈、公共设施、生活配套等城市规划布局参考数据。围绕智能化交通生态圈进行不断创新和完善,就能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

信息消费: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快,信息消费逐渐成长为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增长力量之一。同时,我们也看到,加快促进信息消费,能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

2013年,中国信息消费产业规模已达4.69万亿元。到2016年,我国信息消费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6.5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5%。信息消费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新兴消费热点,以其创新活跃和拉动作用大的突出特点,将形成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国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我国信息消费产业发展的驱动条件已经成熟。日益明显的硬件软化和产品服务化的技术趋势将深刻改变消费行为的基本模式。而“云物移大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技术和产品的出现,也大大丰富了信息内容的来源和构成,有效降低了信息产品的生产门槛,充分扩展了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使得大范围普及信息消费成为可能。

我国经济发展中传统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政策难以为继,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地方经济增速放缓,寻求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成为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信息消费以其丰富的内涵和不受环境限制的特点,成了带动产业升级和地方政府突破产业发展桎梏的重要抓手。

当前,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地建立适合本地消费特点的信息产业链、信息消费链,是实现区域经济信息化提升、消费结构信息化调整的重要途径。

建立适合本地消费特点的信息产业链和信息消费链要抓住消费者体验和以技术驱动。首次是以消费者体验为诉求,提升产品服务体验,以概念引领区域信息消费能力。建设者要重点关注消费者的体验诉求,加大信息体验服务的规模与质量,丰富信息消费的产品概念,培养信息消费需求,形成快速发展的区域信息消费市场。目前,整个信息消费行为从“功能式”消费发展到“品牌式”消费再到“体验式”消费。各地区要推广成熟的信息消费产品,保证良好的产品服务体验,创新信息消费概念,推进信息体验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对信息消费体验体系的宣传,提高区域信息消费的能力。

其次是以技术趋势为航标,提升产品设计层次,强化区域信息消费产业布局特色。建设者要顺应国内外前瞻信息消费技术趋势,以服务为核心,促进“云物移大智”等应用的发展,实现信息产业层次的提升。

各地区需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特点,有特色地开展信息消费试点示范,鼓励企业合力推动技术进步,辅以政策支持,结合区域线下商业特色、消费习惯,在电子商务、智能信息产品、宽带移动网络等信息消费领域进行特色布局。

可穿戴式设备:2014年将走向现实

如果说2013年是可穿戴式设备的元年,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概念不断涌现,可穿戴式设备开始流行,那么赛迪顾问认为2014年就是可穿戴式设备真正走向现实的一年,各大ICT厂商不遗余力将可穿戴式设备推向高潮。特别是2014年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和世界移动通信大会(WMC),再次让可穿戴式设备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014年,随着PC行业的不景气,智能手机市场的逐渐饱和,可穿戴式设备无疑为电子信息产业内软硬件厂商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和发展方向。从上游元器件供应商到下游终端产品制造商均将可穿戴式设备视为2014年全年布局的重中之重。从2014年CES和WMC上,我们可以看到,可穿戴式设备涵盖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都有相关设备,无论是产品终端形态还是产品应用效能都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可以说,2014年可穿戴式设备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

可穿戴式设备作为下一代智能终端设备,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市场,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这为智能终端厂商开启了另一个市场空间,为智能终端厂商改变原有产品结构、扩展市场创造了良机。

可穿戴式设备作为颠覆式智能终端,功能涵盖医疗健康、社交、娱乐等方面,具有交叉性。可穿戴式设备与制造业、商业、服务业的交叉将催生新的业态。因此,赛迪顾问认为,要从多方面入手更好地以可穿戴式设备为契机发展相关产业。

首先,推动企业间合作,构建产业生态系统。政府推动可穿戴式设备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重点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可规模商用化的可穿戴式设备;支持可穿戴式设备应用程序和配套支撑系统技术的开发,通过应用软件的推陈出新,实现可穿戴式设备价值;推动可穿戴式设备产业生态系统构建。可穿戴式设备产业内部环境中需要在软硬件技术创新的同时整合相关资源,推动软硬件企业和服务企业间合作,为可穿戴式设备用户提供“硬件+软件+服务”的一体化设备;可穿戴式设备产业外部环境中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应用环境、网络基础设施环境,加强与医疗卫生、体育、娱乐等领域机构间合作,构建协同发展的内外部产业生态环境,为可穿戴式设备普及提供坚实基础。

其次,研究有效的商业模式,推动企业发展。除了技术上突破创新和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外,我们还需要加快产品推广,促使可穿戴式设备企业尽快实现商业价值。目前,可穿戴式设备大多处于推广实验阶段,有效的商业模式仍在探索,需要可穿戴式设备厂商积极研究可以产生增值效益的商业模式。当务之急,我们针对不同可穿戴式设备的特点,探索适用性的商业模式,寻找最适宜的商业模式组合。

再次,改变产品研发模式,注重消费体验。用户将可穿戴式设备穿戴在身上,势必兼顾产品的美观度。同时,我们还要提高可穿戴式设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效应,提高客户对品牌和产品认知度,培养消费者使用习惯,增强客户对可穿戴式产品和品牌黏性,将工业设计与服饰设计融合起来,避免用户产生“异物”感,让产品变得时髦起来,激起消费者购买欲,使可穿戴式设备从“可穿戴”变为“想穿戴”,从而实现其价值。

企业级杀毒:谁主沉浮?

企业级杀毒软件产品作为信息安全的重要装备已经有十年的时间,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信息一体化进程里走在前列的用户群体而言。相对于个人杀毒软件产品市场的厮杀竞争,企业级杀毒软件产品市场似乎一直是风平浪静。

2013年的“斯诺登”事件使得敏感的中国CIO再次开始顾虑起自己安全锦囊里那些非自主可控的软件产品,加上今年云计算在数据中心、计算中心等信息系统设施和架构上带来的变革,一场新的企业级杀毒软件市场之争正拉开帷幕。

互联网时代的杀毒软件产品由谁主宰?“用户说了算”这个答案占据着较高的比例。金融、制造、能源、交通、医疗卫生、流通、建筑、物流等行业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主体,在GDP的贡献规模上也占较大比重,其信息化发展趋势、IT投资综合特点、用户选择倾向等具有代表性特征。基于对这些行业信息安全建设的长期观察,结合阶段性杀毒软件产品市场调查研究,赛迪顾问总结出以下市场特点,以期描绘出中国企业级杀毒软件产品的市场格局。

互联网时代获取软件产品的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一改产品光盘等介质的传统方式。用户在杀毒软件产品的获取方式和渠道上,免费下载的方式占据多数,通过集体采购、自行购买的方式成为第二类获取方式,而以系统集成打包等方式获取的则相对更少。

在免费下载的方式下,以奇虎360为代表的安全厂商以其具有的互联网优势盘踞首位;在集体采购、系统集成打包的方式下,以赛门铁克为首的安全厂商则体现出其与系统集成商的合作优势;在自行购买的方式下,赛门铁克和瑞星的产品市场渠道优势有所体现。

此外,行业用户统一部署杀毒软件的比例目前较高。有数据显示,超过70%的单位、企业通过统一安装杀毒软件进行部署,而选择直接安装企业版杀毒软件产品的用户群体比例也接近60%。这种情况,一方面显现出中国行业用户在信息安全意识上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化,统一部署的企业级一体化方案受到了企业的重视。不同于个人用户对杀毒软件产品选择接近单一化的情况,企业级市场各厂商的竞争程度依然较高。“免费”虽然为厂商赢得了个人市场的份额,但企业级市场“免费”策略并不奏效,借力“用户习惯”而获得企业级市场才是厂商的目的。有数据显示,有62.9%的行业用户表示信赖收费的企业级杀毒软件产品,但是认可免费的企业级杀毒软件的比例相对较低。

综合来看,企业级杀毒软件产品市场的竞争强度仍将持续,由于国外产品在技术和市场策略上的优势,全面完成国产化替代进程尚需时日,但是高知名度、自主可控的优势使得国产品牌推广有利。虽然,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较为普遍,但同时也为产品、技术带来更多创新的契机,使得产品品质趋于同质化、品牌垄断的问题也得以解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建议论文下一篇:高职复合材料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