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

2022-11-21

第一篇: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

2012-04-06

实践证明,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不断化解生态危机,促进生态平衡,才能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永恒追求的宏伟目标。

一、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必须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态意识。农民是农村生态建设的主力军,目前农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还比较淡薄,因此要在村干部和村民中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以指导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质量的改善。近年来,富阳市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方式,把生态文明理念传播与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每年的地球日、环境日、水日等,深入乡村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不少乡镇结合当地实际,联合村支两委进行“生态文明进农户、进地头、进村庄”的“三进”宣传,使农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氛围不断浓厚,有效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

二、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鼓励发展有特色、有效益、有前景的生态产业循环环境链,着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一要根据不同地区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引导合理选择发展方向,确定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富阳市在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中,制定了水源源头、江河溪流沿岸及山区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等政策规定,鼓励山区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休闲、生态种植等产业,以生态带动农民致富。二要大力推进新的科技革命,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与贡献率。这些技术必须适宜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包括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生物净化环境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等。同时,包括提高水、土、肥以及农业废弃物等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把新的科技革命与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培养和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科技队伍,把生态文明理念与科技兴农战略真正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之中。

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始终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入,认真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一是要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近年来,富阳市把农村饮用水问题作为重大民生问题抓落实,采取政府补助、乡镇筹措、行政村贴补等办法,使全市农村较好地解决了饮用水问题。二是要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要在道路硬化、庭院村道净化、村庄绿化、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提供良好基础。富阳市在生态型农村建设中,市政府每年投入2500余万元,支持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村庄建设、村民出力、财政补助的形式,使全市农村的道路、村庄绿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得到落实,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三是要积极引导农村群众的消费观,扭转陈旧陋习,开展低碳出行、低碳消费等活动。鼓励村民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实施绿色家庭评选,促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近几年富阳市已评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绿色工地等“多绿单位”200余个,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理念在农村群众中深深扎根。

第二篇: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发展,是党中央立足基本国情和“十三五”规划目标,审慎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新的阶段性特征,对发展理念的时代性探索,不仅清晰描绘了发展的生态底色,同时也指明了面向“十三五”目标加强生态治理、增强民生福祉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一、绿色发展契合了生态治理的现实诉求

提出绿色发展是为了应对近年来我国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峻的生态形势,是在问题导向下对发展理念的创新。推进绿色发展,有利于更好应对资源环境约束挑战,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全球生态安全。

1.绿色发展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回应,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全面”,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协同发力,以更好满足人的各种方面需求。近年来,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形式日趋多样、水平不断提高的特点,从追求物质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从关心物质文明建设到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从关心经济建设到关心政治建设,从关心人与社会发展到关心人、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目前,我们已经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发展动力、发展结构、发展条件、发展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源环境承载逼近极限,已经构成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增强生态治理能力,提升生态治理水平,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必须得到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增强绿色发展动力,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底色。

2.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举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新时期党执政兴国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在人与自然和谐视阈下,绿色发展理念提出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举措,充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精准着力点,目的是要打造科学合理的发展布局、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培育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实施、有序推进、同向驱动,补齐生态短板,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使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更多成果和更大进展,由蓝图变为现实。

3.绿色发展有助于构建全球生态新秩序,更好服务全球生态安全。近年来,生态问题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生态治理、共建共享人类共有绿色家园已成为各国的统一行动,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新世纪以来,各个国家更加积极追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蓬勃发展。尤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为尽快提振经济,纷纷将绿色确立为本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色调,加紧战略规划、加大资金支持、加强制度保障,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美国将绿色转型上升为国家战略,瞄准高端制造、信息技术、低碳经济,发挥技术优势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推出绿色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欧盟加快建立节能型、环保型、绿色型、创新型经济,并积极出口绿色技术,旨在抢占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也有一些国家为了维持竞争优势,试图增设和提高绿色壁垒,为全球生态安全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我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必须主动适应这一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实践,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开展生态绿色外交和绿色国际合作,推进全球生态秩序和生态规则的变革与重构,促使全球绿色发展格局形成,提升全球生态安全水平,更好地为我国推进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绿色发展创新了生态治理机制

绿色发展理念在多个方面创新了生态治理的体制机制,这些制度创新将有助于进一步促使我国完善生态治理体系、改进生态治理方式、提升生态治理水平。

1.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了生态治理协同机制。多年来,由于缺乏综合性的法律法规,没有统一的规划及布局,不同地方在生态治理上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各个地方只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负责,导致地区生态治理出现“九龙治水”、“治而不愈”的问题。就同一地方而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加之土地、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工作欠缺衔接性和协调性,致使地方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无限需求与资源环境的有限供给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不断重蹈“一边投巨资、下大力搞治理,一边无序开发、造成破坏”的覆辙。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使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这些是对生态治理地区、区域、部门协同机制的创新,将更加有效解决一些地方在生态治理中遇到的问题。

2.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了生态治理市场运作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生态治理遵循政府主导的单一推进机制,政府对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组织制定和实施生态治理政策计划,负责生态治理投资和监管。应该承认,这一机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是可行的、有效的。但随着生态治理进入深水区、生态治理难度显著加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已不能有效推动生态治理事业的发展,生态治理效率低下与公众对生态治理要求失衡的问题逐渐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对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够高、生态治理的投资有限。

生态治理,看似是资源环境问题,其背后实质也是经济问题,既应该发挥政府的作用,也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和聚集生态治理资本上的优势,驱动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有序开放开采权,改革能源使用机制,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建立健全资源使用权及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构建投融资机制,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将有助于构建和完善生态治理的市场机制,拓宽生态问题解决及生态事业发展的渠道,有效补充政府主导机制的短板和不足。

3.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了生态治理考核评价机制。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从现实来看,将有助于揭示和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内自然资源资产是否有序开发、节约集约利用,是否存在严重损失浪费、重大生态破坏的污染环境等问题;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生态治理资金筹集及使用、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违纪问题。从长远来看,将促使领导干部在任期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严守生态红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更加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在绿色发展中推进生态治理增进民生福祉

绿色发展理念将保护和生态治理纳入到发展体系,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发展的生态导向。接下来,应使理念意义上的绿色发展付诸实践、真正接地气,在绿色发展中加强生态治理,更好地维护人民生态权益,增进人民福祉。

1.营造绿色发展氛围,促进生态参与,优化生态治理格局。首先,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生态治理顶层设计,深化生态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和完善以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划定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能源安全体系,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其次,媒体应加大对违背绿色发展理念企业、公众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督曝光,同时,对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进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绿色发展典范。

再次,企业、公民、民间环保组织等,应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建言献策,形成加强和改进生态治理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通过以上努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态治理格局,构建高水平、全覆盖、管理科学、运转有效的生态治理体系。

2.发展绿色经济,培育绿色发展新业态,增强生态产品供给效率。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既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必须借助绿色产业、绿色经济才能实现。人民所需要的生态产品,可分为必需型和一般型两类:必需型生态产品,就是指洁净的空气、干净的水、无公害的食品,这些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福祉,是老百姓健康生活的保证、幸福生活的前提。提供必需型生态产品,有赖于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综合治理,有赖于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践行。一般型生态产品的供给,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绿色经济。政府要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加大对绿色发展新业态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跳出产业局限和壁垒,顺应快速发展的产业技术革命趋势,依靠绿色技术主动升级改造,推动行业、产业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将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建立绿色产业大数据库、绿色产业智库,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和智能消费体系,引导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贸易、绿色消费发展。

3.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实践,加强全球生态治理合作,创设绿色发展国际环境。一是从全球和战略的高度,从我国发展实际出发,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承担节能减排的国家责任,作出生态治理国家自主贡献。

二是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加强与国际绿色经济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机构或组织在全球生态治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创新全球和国家层面的生态治理体制和机制,构建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国际生态治理规则、形成合作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共同打造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

三是着力搭建地区性、全球性生态治理互动平台,开展科学技术交流、政策对话和项目实施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合理引进发达国家绿色技术装备和服务模式,借鉴其在绿色产业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链、价值链,在绿色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全面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绿色发展所追求的不是经济社会单向度的发展,而是人、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推进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第三篇:解读“建设生态文明,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层面的重大突破。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体制不健全的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全会决定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总的思路是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

近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只对部分自然资源开展了资产化管理的实践,主要是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海洋(海岸带)资源、土地资源等,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很多量化的东西并没有解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体系建设相当薄弱。资源性资产的所有权、行政权、经营权混乱,归属界定不清。资源性资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分割的,产权虚置或弱化,造成权益纠纷迭起、自然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针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的问题,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的要求。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

一要建立明晰的资源产权关系。资源产权改革的市场化,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划分开来,使所有者(国家)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经济契约关系,建立起一种市场化的完善的产权制度。根据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多样化特征,应分门别类建立起多样的所有权体系。

二要促进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市场化。从物权角度对自然资源使用权做出明确规范,引入自然环境资源使用权通过市场竞争有偿获得的产权安排制度,打破传统的“公有公用公营”的方式。

三要建立资源产权交易市场。整顿和规范资源产权,创造良好市场建设环境。对资源采取招标和拍卖的方式出让,促进资源产权化。

四要引入自然资源产权代理者竞争机制。引入资源产权代理者竞争机制,就是引入政府间的竞争。把资源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迫使政府对公民的环保需求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有效解决政府因其他工作目标凌驾于环保目标之上等诸多政府失效问题。

五要完善立法,为资源产权改革的市场化提供法律保障。继续完善产权的法律制度,重点是资源资产产权交易主体、产权交易规则和产权招标拍卖等制度。

国家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行使所有权并进行管理和国家对国土范围内自然资源行使监管权是不同的,前者是所有权人意义上的权利,后者是管理者意义上的权力。这就需要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自然资源的用途管制制度要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力求在优化开发区域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在重点开发区域做到增产不增污,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限制开发区域确保生态功能恢复和保育,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禁止开发区域,遏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和破坏。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全会中明确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调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地方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生态赤字大,生态脆弱地区已占国土总面积的60%以上,现有的生态状况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相比,差距较大。直面我国生态透支严重的现实,高设生态红线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它是永续发展的保障线,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人民生态需求的底线。 “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部门通过实施“三区推进”(即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战略,为改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提供政策保障。在此基础上,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一要科学划定生态红线。要结合贯彻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研究论证,尽快形成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的完整方案。

二要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要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

三要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建设。改变唯GDP的观念,淡化GDP考核,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四要建立功能保护区评价指标、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及预警体系。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保护区域的管护能力。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此次全会再次强调该项问题,表明了我们党要从制度上根本调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决心。

一是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要以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思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强化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产业和贸易等经济手段,改变资源低价和环境无价的现状,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二是建立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合理的资源定价制度,使资源价格正确反映其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继续深化绿色信贷、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政策。

三是建立健全环境税收政策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因子纳入相关税种设计,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并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计税方法,适时开征生态环境保护税种,合理提高各类排污费征收标准。

四是探索推行资源环境资产化管理和环境产权、使用权交易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竞争的资源初始产权配置机制和二级市场交易体系。改革生态环保投融资体制,重点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等市场化条件较好的领域推行政府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实施主体和投入主体,形成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多方并举、合力推进的投入格局。

五是全面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标准、程序和监督机制。要广泛调查各利益相关者情况,合理分析生态保护的纵向、横向权利义务关系,科学评估维护生态系统功能的直接和间接成本,确保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相统一,做到应补则补,奖惩分明。

六是加快建立完善重点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建立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

七是完善立法和加强部门协调。要积极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制订相关指导意见、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推动制定确立生态补偿机制法律地位的相关立法,完善相关环境监管制度。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与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主动为推动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支持。要配合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各类生态补偿方式,推动开展环境资源费用制度改革,构建区域生态共建共享合作平台,增强财政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功能。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研究改进公共财政对生态保护投入机制。

第四篇: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_黄克亮(精)

探求2013年第3期(新151期·总214期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度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村民生的基本历程及经验启示》(编号:GD11CDS01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13—3—18 作者简介:黄克亮(1965—,男,广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

向为农村社会学与农村政治学;罗丽云(1969—,女,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新型城市化研究·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黄克亮1 罗丽云2 (

1、广州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广东广州510070;

2、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650 发展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郑重地提出来,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笔者认为,要使中国

美丽起来,首先要让我国广袤的农村美丽起来。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主要涵盖先进的

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力求找到建设广州美丽乡村的最佳路径。[关键词] 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美丽乡村;广州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744(201303—0005—08 2013年第3期

一、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

“生态”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房屋或环境,19世纪中叶以来被更多地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意指自然界诸主体、诸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在不断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文明成果。在当代,生态文明作为生态和文明的结合体,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式,不仅有利于优化经济建设,进一步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在哲学层面上,生态文明不同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态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民族、阶级、国家的人类社会全方位、系统、科学的文明,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如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产业、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建设等。[2]简言之,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

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生态文明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观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提升的发展过程。自党的十二大至十五大,主要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两大文明的基础上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三大文明”建设和“三个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人与人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大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提出“生态文明”,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从理论上说,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使我们党最终确立了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崭新的现代文明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整体形态。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把它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与十七大的有关论述相比,体现出内涵更深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十八大决定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我们党秉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重大理论创新,在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表明生态文明已成为我们党基本的执政理念,并成为定位中国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第3期

二、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具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方式必须体现生态文明的精神,必须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良性循环的宗旨,必须有利于建立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科学健康的消费模式及和睦互助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实现人民大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和生态权益的统一。因此,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推进,就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总方向、总原则。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产业,劳动过程归根到底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土地为财富之母,马克思说,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农产品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等要素构成农产品消费时尚,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绿色消费已成为国际性消费潮流。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杆。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4]“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5]推进美丽乡村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夯实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必须看

到,长期粗放式增长方式的延续,固然使部分农村因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了物质和财富上的增长,但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也对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损害了农民的生存权益,广大农民对此是不满意的。因此,必须摒弃那种片面追求政绩而忽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不正确的政绩观,推行绿色GDP,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杆。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6]为此,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首先,生态文明建设能引领农村新风尚。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有助于转变农民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正确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从而让农民形成珍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新风尚。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能提高农民素质。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享受的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消费观。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社会建设 探求

2013年第3期

的重要保障。改善民生是农村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近年来,由水、空气、重金属、化学品污染等引发的突发环境事故在农村时有发生,一些地区污染排放量大大超标,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不利于农民增收,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对农民生命健康造成恶劣影响,增加农民的医疗负担。对农民群众来说,没有健康,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就无从谈起。因此,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农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发动公众广泛参与,妥善解决环境问题,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确保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由来及内涵特征

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发轫于浙江省安吉县,2007年该县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概念,并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个过程,创建中国第一个“生态县”。2008年,安吉县全面启动“中国美丽乡村”计划,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美丽乡村,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安吉“美丽乡村”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2013年2月,农业部在总结浙江等省创建美丽乡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指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农业部决定从2013年起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从2013—2015年,在全国选择产生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基于不同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类型等因素,今年上半年遴选300个左右基础条件较好、领导班子得力、创建愿望强烈、有望较快取得成效的乡村,先期开展工作,下半年再遴选700个左右,2014—2015年全面开展创建工作。要把“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摆在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使“美丽乡村”的创建理念融入并成为幸福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

从先行先试的浙江等省的实践来看,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美丽乡村的“美丽”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乡村关键要实现四个层面的“美”,即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自然之美、农民创业增收生活美(发展之美、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美(文化之美、管理民主乡村社会美(和

谐之美。也就是说,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建设美丽乡村是集农村“五位一体”建设于一身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关系千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美丽乡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新提法,它不仅仅是指农村要环境优美,还要村民文化素质高,人文环境好。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从全国范围来讲,美丽乡村就好比是美丽中国的一个细胞工程,只有做好这一个个细胞工程,美丽中国才会建设得更好。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美丽乡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城乡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离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就不可能建设成美丽乡村;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缩小城乡差别,促使农民群众全面奔小康。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城镇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科学布局,加快形成以县域中心城市为龙头和中心镇中心村为纽带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要求我们切实加大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加快建立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要求我们着力形成政府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机制,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与辐射提供有效通道,从而促进农村人口集聚和产业集约,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生活质量水平,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由之路。美丽乡村作为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实质是在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在农村的确立。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我国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问题突显,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人们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

方式,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从根本上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我国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得失成败。这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只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协调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生态中国才能在全国真正实现。只有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广州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彩篇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也是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生态优良的美丽中国的生动铨释。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生态立市,打响“花城绿城水城”品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离不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广州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得失成败。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广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广州美丽乡村建设。

1、科学制定城乡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要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建什么、如何建的问题,关键是要以美丽乡村的要素为基础做好规划指引。要按照农村的功能布局,做好各功能区的规划,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取得共识,确保规划落地。

第一,以品牌理念进行规划建设。美丽乡 探求2013年第3期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3 年第 3 期 村建设必须突出生态主题, 树立生态品牌意 识。美丽乡村作为广州的品牌, 具体到各区 (县级市) 、 镇 (街) 、 村 (居) 都需要结合当地自 然条件加以精心设计, 突出特色。传统的村落 往往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孕育而生, 集 山、 水、 田、 宅为一体, 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 秀丽的田园风光。美丽乡村的规划与设计, 应 该充分尊重现有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 达到 山地有山地的特色、 水乡有水乡的风格、 平原 有平原的品位。如增城以 “最美荔乡” 、 从化以 “珠三角最宜居生态城市” 、 番禺以 “岭南水乡 典范” 等作为各自美丽乡村建设的品牌, 就突 出了各自的生态优势与特色。以增城市为例, 作为广州的后花园, 增城以 “最美荔乡” 和打造 中国版的 “欧陆小镇” 为理念, 实施全区域公园 化战略和规划建设城乡绿道网, 建设宜居城 乡, 经过几年的建设, 增城被誉为生态之城、 活 力之都, 成为吸引成千上万游客的名副其实的 “美丽大乡村” 。 第二, 搞好功能区的规划建设。要科学制 定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 突出抓好村庄布 点、 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规划, 并能与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 农村住 房改造建设规划相衔接。要按照农村的功能 布局, 做好各功能区的规划, 要明确公共服务 区、 古村保护区、 新村庄区域功能布局区域划 分, 打造有农民集中居住区、 有商贸服务街区、 有公共服务功能区、 有绿化景观休闲区和有特 色产业园区的美丽新农村。中可借鉴推广增 城市霞迳村的做法, 搞好美丽乡村的功能区建 设。霞迳村是广州市 14 个市级试点村中的一 个, 结合该村的生产生活特点, 现已将全村划 分为农民居住区、 生态旅游区、 现代农业区、 产 业发展区等功能区。通过拆除农民的泥砖房, 建设居住区规范农村建房, 实现集中居住。生 态旅游区建设以乡村酒店为主题发展乡村旅 游项目。现代农业区则建设 2000 亩的水果、 蔬菜、 花木基地和桑基鱼塘, 产业发展区将规 范壮大 9 间村内企业, 增加村民的就业率。 第三, 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生活便 利、 实施齐全、 环境优美是美丽乡村直观的体 现。创造美丽乡村的优美生态环境, 必须以村 庄综合整治为重点, 重点抓好村庄的基础设施 建设与环境建设, 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开 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按照布局合理、 设计科 学、 风格独特的要求, 加强农村居住地景观环 境建设, 构建以自然村为单元的资源循环利用 体系, 实现家居环境清洁、 资源利用高效和农 业生产

无害的生态型村庄。当前广州的新村 建设、 旧村改造都要注重突出岭南文化特色、 地方风情, 有些新建的房子要进行 “穿衣戴帽” 立面整饰, 对闲置的旧房要及时拆除, 然后进 行土地整理, 实现集约节约用地。今年广州村 庄整治的首要任务是争取到上半年实施完成 全市农村综合治理的 “五化” 工程 (道路无阻化 与光亮化、 饮水洁净化、 生活排污无害化、 垃圾 处理规范化、 村容村貌整洁化) , 切实改善广州 农村生态环境, 使农村的路更宽、 天更蓝、 水更 清、 地更绿。

2、 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夯实美丽乡村基 础。 农村经济在本质上是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 是农村经济的根本特征, 也是农村经济的优势 所在。生态经济是一种以生态平衡为出发点、 追求生态效益、 保障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可 持续发展经济, 同时生态经济也是一种集旅 游、 观光的产业, 生态经济能使农村的生态资 源和文化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第一, 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一 方面积极推进生态经济化, 在生态建设中引入 市场机制, 依靠现代科技和管理, 将广州北部 山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尽快、 最大地转化为经济 10 探 求 2013 年第 3 期 优势, 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化。在广州北部山 区 8 镇发展以 “青山、 碧水、 农趣” 为特色、 “现 代文明、 田园风光、 乡村风情” 于一体的旅游休 闲经济, 把从化与增城两市精心打造为名副其 实的 “生态城”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经济生态 化, 通过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 孵化成一批 经济高效、 环境和谐、 社会适用的农村生态产 业; 同时推行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 使资源 的利用率达到最大, 环境的污染降到最小, 实 现村域经济的生态化。 第二, 发展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农 业是农村生态经济的支柱, 生态农业能化解农 村资源紧张, 资金困难等矛盾, 同时也是提高 农产品质量, 增加农产品价格的主要手段。生 态农业还能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为农村生态 经济发展创造基础平台。生态农业维护农业 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 础, 是农民长效增收的有效途径。当前, 广州 建设美丽乡村, 要注重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 鼓励发展有特色、 有效益、 有前景的生态产业 循环环境链, 着力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新格局。 要按照高产、 优质、 生态、 安全的要求, 优化农 业产业结构与布局。要完善农业质量安全检 测体系以及有机、 绿色食品认证体系和市场推 介, 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要根据不同地区农 产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引导合

理选择发展 方向, 确定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 形成各 具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如从化、 增城两市在 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中, 分别制定了流溪河源 头、 增江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等政策规定, 鼓 励农村大力发展农家乐、 生态休闲、 生态种植 等产业, 以生态带动农民致富, 两地逐渐兴起 的观光农业、 农家乐休闲、 生态旅游等, 使农村 经济发展与文化和生态交融, 取得良好的经济 效益与社会效益。

3、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树立生态文明新 风。 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 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 是农村生态文 明建设的原动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目的 在于构建体现生态理念、 创新意识、 传统与现 代相结合的生态文化体系, 形成全体农民群众 共同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行动。 第一, 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 树立低 碳环保的生态文明新风。美丽乡村的外在美 主要体现在山美、 水美、 田美、 房屋美等方面, 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文化素质 的提升和生态文明素质的养成, 这实际上是乡 村的另一种美——内在美。为此, 在美丽乡村 建设过程中, 要以生态文明村镇的创建为载 体, 在农村广泛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基 层生态示范创建活动, 如生态文明村, 绿色学 校、 绿色家庭建设等。要结合农民技能培训, 深入开展思想道德、 法制观念教育, 不断增强 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 使农民养成节 能、 环保、 减排、 循环的 “低碳经济” 意识。政府 部门 (特别是基层农业部门、 环保部门等) 要重 视对农民的生态文明教育, 要以引导农民提高 生活质量, 崇尚环保生活方式为目的, 着力提 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 第二, 通过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挖掘与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等方式, 推进农村生 态文明新风尚, 弘扬农村生态文化。要以农村 书屋、 文化广场、 文化室等建设为重点, 加大对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同时, 通过把 文化积淀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相融合, 实现文 化传承和突现地方特色的目的。广州作为岭 南文化的中心与发祥地之一, 其乡土文化经千 年沉淀, 深沉厚重且历久弥新。因此, 为传承 弘扬广州乡土文化, 应编制广州农村特色文化 村落保护规划, 制定保护政策, 遵循 “一村一 特” 的工作思路, 制定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促进 11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3 年第 3 期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 集中打造广州的 “绿色文 化” 、 “乡土文化” 等文化品牌, 形成农村生态文 明与乡村文化

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的局面。要 高度重视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弘扬 岭南优秀文化, 倡导岭南建筑风格, 建设岭南 风绿色乡村, 打造独具特色的岭南古村古镇, 推动广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4、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提供美丽乡村 建设动力。 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制度来调节, 制度文 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也是生态文明建设 的根本保障。十八大报告指出, “ 保护生态环 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 环境损害、 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 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 考核办法、 奖惩 [7] 机制。 ” 因此, 搞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走绿色 第二, 建立、 健全农村生态恢复与补偿制 度。巩固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的排污收费政 策。完善生态破坏限期恢复制度及环境污染 限期治理制度。对农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行为做出行政决定, 限定破坏者在一定期限内 完成对已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 污染者在一定 期限内完成对污染环境的治理。考虑生态资 源的保护、 恢复、 更新, 坚持 “谁开发谁保护, 谁 破坏谁恢复, 谁使用谁付费” 的原则制定资源 价值补偿制度, 保证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的永续 利用。 第三, 建立并完善农村生态资源保护管理 制度。建立并实施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对农村重大建设项目的规 划与启动执行听证会制度 (要有全体村民参 加) 。建立农村环保重大决策事项落实反馈机 制, 建立和完善农村自然资源使用许可证制 度, 并逐渐将许可证制度应用到所有利用农村 自然资源的领域。同时, 要加强政府人员和社 会公众生态道德人格的养成机制建设, 制定生 态道德教育制度, 建立农民生态道德监督评价 制度, 加强农村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监督制度, 使生态文明理念真正深入民心。 [参考文献] 低碳、 节约资源、 环境友好的特色发展之路, 必 须建立和完善生态规章制度 (如资源配置机 制、 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 组织保障 机制和分类考核机制等长效机制等) , 为发展 农村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可靠的制度 保障。 第一, 建立和完善生态规章制度。政府决 策者和管理者要严格执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所要求的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制度、 监督审核制 度等相关规章、 制度、 政策, 树立 “生态为政” 的 理念, 建立高效、 廉洁、 绿色的行政管理体系, 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型政府。如在完善生态建 设考评机制方面, 近几年来, 增城市积极探索 推行绿色 GDP 考核, 改单一的经济考核为综合 考核。不仅考核经济增长, 还考核社会发展, 按三个不同功能

区, 不同乡镇在发展生态工 业、 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方面肩负的不同使命, 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真正将生态建设与干部 实绩考核挂钩, 确实履行 “生态为政” 职责, 使 增城的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新的台阶。 [1][4][5][6][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11. [2]周国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引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N].人民日报, 2012—8—6(2) .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07—10—15(1) . □责任编辑: 杨姝琴 12

第五篇: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_黄克亮(精)

探求2013年第3期(新151期·总214期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村民生的基本历程及经验启示》(编号:GD11CDS01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13—3—18 作者简介:黄克亮(1965—,男,广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

向为农村社会学与农村政治学;罗丽云(1969—,女,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新型城市化研究·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黄克亮1 罗丽云2 (

1、广州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广东广州510070;

2、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650 发展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郑重地提出来,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笔者认为,要使中国

美丽起来,首先要让我国广袤的农村美丽起来。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主要涵盖先进的

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力求找到建设广州美丽乡村的最佳路径。[关键词] 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美丽乡村;广州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744(201303—0005—08 2013年第3期

一、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

“生态”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房屋或环境,19世纪中叶以来被更多地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意指自然界诸主体、诸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在不断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文明成果。在当代,生态文明作为生态和文明的结合体,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式,不仅有利于优化经济建设,进一步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在哲学层面上,生态文明不同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态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民族、阶级、国家的人类社会全方位、系统、科学的文明,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如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产业、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建设等。[2]简言之,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

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生态文明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观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提升的发展过程。自党的十二大至十五大,主要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两大文明的基础上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三大文明”建设和“三个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人与人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大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提出“生态文明”,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从理论上说,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使我们党最终确立了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崭新的现代文明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整体形态。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把它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与十七大的有关论述相比,体现出内涵更深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十八大决定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我们党秉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重大理论创新,在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表明生态文明已成为我们党基本的执政理念,并成为定位中国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第3期

二、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具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方式必须体现生态文明的精神,必须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良性循环的宗旨,必须有利于建立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科学健康的消费模式及和睦互助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实现人民大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和生态权益的统一。因此,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推进,就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总方向、总原则。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产业,劳动过程归根到底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土地为财富之母,马克思说,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农产品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等要素构成农产品消费时尚,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绿色消费已成为国际性消费潮流。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杆。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4]“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5]推进美丽乡村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夯实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必须看

到,长期粗放式增长方式的延续,固然使部分农村因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了物质和财富上的增长,但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也对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损害了农民的生存权益,广大农民对此是不满意的。因此,必须摒弃那种片面追求政绩而忽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不正确的政绩观,推行绿色GDP,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杆。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6]为此,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首先,生态文明建设能引领农村新风尚。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有助于转变农民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正确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从而让农民形成珍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新风尚。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能提高农民素质。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享受的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消费观。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社会建设 探求

2013年第3期

的重要保障。改善民生是农村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近年来,由水、空气、重金属、化学品污染等引发的突发环境事故在农村时有发生,一些地区污染排放量大大超标,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不利于农民增收,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对农民生命健康造成恶劣影响,增加农民的医疗负担。对农民群众来说,没有健康,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就无从谈起。因此,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大力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农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发动公众广泛参与,妥善解决环境问题,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确保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由来及内涵特征

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发轫于浙江省安吉县,2007年该县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概念,并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个过程,创建中国第一个“生态县”。2008年,安吉县全面启动“中国美丽乡村”计划,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美丽乡村,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安吉“美丽乡村”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2013年2月,农业部在总结浙江等省创建美丽乡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指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农业部决定从2013年起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从2013—2015年,在全国选择产生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基于不同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类型等因素,今年上半年遴选300个左右基础条件较好、领导班子得力、创建愿望强烈、有望较快取得成效的乡村,先期开展工作,下半年再遴选700个左右,2014—2015年全面开展创建工作。要把“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摆在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使“美丽乡村”的创建理念融入并成为幸福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

从先行先试的浙江等省的实践来看,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美丽乡村的“美丽”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乡村关键要实现四个层面的“美”,即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自然之美、农民创业增收生活美(发展之美、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美(文化之美、管理民主乡村社会美(和

谐之美。也就是说,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建设美丽乡村是集农村“五位一体”建设于一身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关系千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美丽乡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新提法,它不仅仅是指农村要环境优美,还要村民文化素质高,人文环境好。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从全国范围来讲,美丽乡村就好比是美丽中国的一个细胞工程,只有做好这一个个细胞工程,美丽中国才会建设得更好。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美丽乡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城乡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离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就不可能建设成美丽乡村;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缩小城乡差别,促使农民群众全面奔小康。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城镇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科学布局,加快形成以县域中心城市为龙头和中心镇中心村为纽带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要求我们切实加大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加快建立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要求我们着力形成政府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机制,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与辐射提供有效通道,从而促进农村人口集聚和产业集约,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生活质量水平,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由之路。美丽乡村作为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实质是在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在农村的确立。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我国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问题突显,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人们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

方式,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从根本上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我国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得失成败。这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只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协调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生态中国才能在全国真正实现。只有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广州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彩篇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也是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生态优良的美丽中国的生动铨释。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生态立市,打响“花城绿城水城”品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离不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广州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得失成败。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广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广州美丽乡村建设。

1、科学制定城乡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要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建什么、如何建的问题,关键是要以美丽乡村的要素为基础做好规划指引。要按照农村的功能布局,做好各功能区的规划,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取得共识,确保规划落地。

第一,以品牌理念进行规划建设。美丽乡 探求2013年第3期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3 年第 3 期 村建设必须突出生态主题, 树立生态品牌意 识。美丽乡村作为广州的品牌, 具体到各区 (县级市) 、 镇 (街) 、 村 (居) 都需要结合当地自 然条件加以精心设计, 突出特色。传统的村落 往往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孕育而生, 集 山、 水、 田、 宅为一体, 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 秀丽的田园风光。美丽乡村的规划与设计, 应 该充分尊重现有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 达到 山地有山地的特色、 水乡有水乡的风格、 平原 有平原的品位。如增城以 “最美荔乡” 、 从化以 “珠三角最宜居生态城市” 、 番禺以 “岭南水乡 典范” 等作为各自美丽乡村建设的品牌, 就突 出了各自的生态优势与特色。以增城市为例, 作为广州的后花园, 增城以 “最美荔乡” 和打造 中国版的 “欧陆小镇” 为理念, 实施全区域公园 化战略和规划建设城乡绿道网, 建设宜居城 乡, 经过几年的建设, 增城被誉为生态之城、 活 力之都, 成为吸引成千上万游客的名副其实的 “美丽大乡村” 。 第二, 搞好功能区的规划建设。要科学制 定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 突出抓好村庄布 点、 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规划, 并能与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 农村住 房改造建设规划相衔接。要按照农村的功能 布局, 做好各功能区的规划, 要明确公共服务 区、 古村保护区、 新村庄区域功能布局区域划 分, 打造有农民集中居住区、 有商贸服务街区、 有公共服务功能区、 有绿化景观休闲区和有特 色产业园区的美丽新农村。中可借鉴推广增 城市霞迳村的做法, 搞好美丽乡村的功能区建 设。霞迳村是广州市 14 个市级试点村中的一 个, 结合该村的生产生活特点, 现已将全村划 分为农民居住区、 生态旅游区、 现代农业区、 产 业发展区等功能区。通过拆除农民的泥砖房, 建设居住区规范农村建房, 实现集中居住。生 态旅游区建设以乡村酒店为主题发展乡村旅 游项目。现代农业区则建设 2000 亩的水果、 蔬菜、 花木基地和桑基鱼塘, 产业发展区将规 范壮大 9 间村内企业, 增加村民的就业率。 第三, 加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生活便 利、 实施齐全、 环境优美是美丽乡村直观的体 现。创造美丽乡村的优美生态环境, 必须以村 庄综合整治为重点, 重点抓好村庄的基础设施 建设与环境建设, 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开 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按照布局合理、 设计科 学、 风格独特的要求, 加强农村居住地景观环 境建设, 构建以自然村为单元的资源循环利用 体系, 实现家居环境清洁、 资源利用高效和农 业生产

无害的生态型村庄。当前广州的新村 建设、 旧村改造都要注重突出岭南文化特色、 地方风情, 有些新建的房子要进行 “穿衣戴帽” 立面整饰, 对闲置的旧房要及时拆除, 然后进 行土地整理, 实现集约节约用地。今年广州村 庄整治的首要任务是争取到上半年实施完成 全市农村综合治理的 “五化” 工程 (道路无阻化 与光亮化、 饮水洁净化、 生活排污无害化、 垃圾 处理规范化、 村容村貌整洁化) , 切实改善广州 农村生态环境, 使农村的路更宽、 天更蓝、 水更 清、 地更绿。

2、 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夯实美丽乡村基 础。 农村经济在本质上是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 是农村经济的根本特征, 也是农村经济的优势 所在。生态经济是一种以生态平衡为出发点、 追求生态效益、 保障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可 持续发展经济, 同时生态经济也是一种集旅 游、 观光的产业, 生态经济能使农村的生态资 源和文化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第一, 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一 方面积极推进生态经济化, 在生态建设中引入 市场机制, 依靠现代科技和管理, 将广州北部 山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尽快、 最大地转化为经济 10 探 求 2013 年第 3 期 优势, 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化。在广州北部山 区 8 镇发展以 “青山、 碧水、 农趣” 为特色、 “现 代文明、 田园风光、 乡村风情” 于一体的旅游休 闲经济, 把从化与增城两市精心打造为名副其 实的 “生态城”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经济生态 化, 通过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 孵化成一批 经济高效、 环境和谐、 社会适用的农村生态产 业; 同时推行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 使资源 的利用率达到最大, 环境的污染降到最小, 实 现村域经济的生态化。 第二, 发展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农 业是农村生态经济的支柱, 生态农业能化解农 村资源紧张, 资金困难等矛盾, 同时也是提高 农产品质量, 增加农产品价格的主要手段。生 态农业还能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为农村生态 经济发展创造基础平台。生态农业维护农业 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 础, 是农民长效增收的有效途径。当前, 广州 建设美丽乡村, 要注重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 鼓励发展有特色、 有效益、 有前景的生态产业 循环环境链, 着力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新格局。 要按照高产、 优质、 生态、 安全的要求, 优化农 业产业结构与布局。要完善农业质量安全检 测体系以及有机、 绿色食品认证体系和市场推 介, 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要根据不同地区农 产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引导合

理选择发展 方向, 确定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 形成各 具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如从化、 增城两市在 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中, 分别制定了流溪河源 头、 增江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等政策规定, 鼓 励农村大力发展农家乐、 生态休闲、 生态种植 等产业, 以生态带动农民致富, 两地逐渐兴起 的观光农业、 农家乐休闲、 生态旅游等, 使农村 经济发展与文化和生态交融, 取得良好的经济 效益与社会效益。

3、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树立生态文明新 风。 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 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 是农村生态文 明建设的原动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目的 在于构建体现生态理念、 创新意识、 传统与现 代相结合的生态文化体系, 形成全体农民群众 共同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行动。 第一, 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 树立低 碳环保的生态文明新风。美丽乡村的外在美 主要体现在山美、 水美、 田美、 房屋美等方面, 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文化素质 的提升和生态文明素质的养成, 这实际上是乡 村的另一种美——内在美。为此, 在美丽乡村 建设过程中, 要以生态文明村镇的创建为载 体, 在农村广泛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基 层生态示范创建活动, 如生态文明村, 绿色学 校、 绿色家庭建设等。要结合农民技能培训, 深入开展思想道德、 法制观念教育, 不断增强 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 使农民养成节 能、 环保、 减排、 循环的 “低碳经济” 意识。政府 部门 (特别是基层农业部门、 环保部门等) 要重 视对农民的生态文明教育, 要以引导农民提高 生活质量, 崇尚环保生活方式为目的, 着力提 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 第二, 通过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挖掘与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等方式, 推进农村生 态文明新风尚, 弘扬农村生态文化。要以农村 书屋、 文化广场、 文化室等建设为重点, 加大对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同时, 通过把 文化积淀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相融合, 实现文 化传承和突现地方特色的目的。广州作为岭 南文化的中心与发祥地之一, 其乡土文化经千 年沉淀, 深沉厚重且历久弥新。因此, 为传承 弘扬广州乡土文化, 应编制广州农村特色文化 村落保护规划, 制定保护政策, 遵循 “一村一 特” 的工作思路, 制定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促进 11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3 年第 3 期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 集中打造广州的 “绿色文 化” 、 “乡土文化” 等文化品牌, 形成农村生态文 明与乡村文化

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的局面。要 高度重视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弘扬 岭南优秀文化, 倡导岭南建筑风格, 建设岭南 风绿色乡村, 打造独具特色的岭南古村古镇, 推动广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4、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提供美丽乡村 建设动力。 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制度来调节, 制度文 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也是生态文明建设 的根本保障。十八大报告指出, “ 保护生态环 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 环境损害、 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 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 考核办法、 奖惩 [7] 机制。 ” 因此, 搞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走绿色 第二, 建立、 健全农村生态恢复与补偿制 度。巩固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的排污收费政 策。完善生态破坏限期恢复制度及环境污染 限期治理制度。对农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行为做出行政决定, 限定破坏者在一定期限内 完成对已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 污染者在一定 期限内完成对污染环境的治理。考虑生态资 源的保护、 恢复、 更新, 坚持 “谁开发谁保护, 谁 破坏谁恢复, 谁使用谁付费” 的原则制定资源 价值补偿制度, 保证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的永续 利用。 第三, 建立并完善农村生态资源保护管理 制度。建立并实施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对农村重大建设项目的规 划与启动执行听证会制度 (要有全体村民参 加) 。建立农村环保重大决策事项落实反馈机 制, 建立和完善农村自然资源使用许可证制 度, 并逐渐将许可证制度应用到所有利用农村 自然资源的领域。同时, 要加强政府人员和社 会公众生态道德人格的养成机制建设, 制定生 态道德教育制度, 建立农民生态道德监督评价 制度, 加强农村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监督制度, 使生态文明理念真正深入民心。 [参考文献] 低碳、 节约资源、 环境友好的特色发展之路, 必 须建立和完善生态规章制度 (如资源配置机 制、 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 组织保障 机制和分类考核机制等长效机制等) , 为发展 农村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可靠的制度 保障。 第一, 建立和完善生态规章制度。政府决 策者和管理者要严格执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所要求的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制度、 监督审核制 度等相关规章、 制度、 政策, 树立 “生态为政” 的 理念, 建立高效、 廉洁、 绿色的行政管理体系, 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型政府。如在完善生态建 设考评机制方面, 近几年来, 增城市积极探索 推行绿色 GDP 考核, 改单一的经济考核为综合 考核。不仅考核经济增长, 还考核社会发展, 按三个不同功能

区, 不同乡镇在发展生态工 业、 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方面肩负的不同使命, 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真正将生态建设与干部 实绩考核挂钩, 确实履行 “生态为政” 职责, 使 增城的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新的台阶。 [1][4][5][6][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11. [2]周国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引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N].人民日报, 2012—8—6(2) .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07—10—15(1) . □责任编辑: 杨姝琴 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一审民事判决书模板下一篇:一生到底要爱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