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公路抢通优先论文

2022-04-25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灾区公路抢通优先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汶川地震发生后,贵州人民心系灾区,以多种方式全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抢险救援从5月13日凌晨到28日,我省公安机关共派遣6批424人的抗震救援队伍和两批后勤支援保障队伍及救援车辆34台,以及价值25万元的药品和物资参与抢险救灾。武警贵州省总队先后派出378台次车辆及时将灾区急需的438吨救灾物资运送到四川灾区。

灾区公路抢通优先论文 篇1:

送“苦”迎“难” 信心不减

2009年1月15日,交通运输部组建后的第一次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于在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李盛霖作工作报告。

在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第二小组讨论中,翁孟勇副部长在听取了部分交通厅局长的发言后表示,2008年交通运输工作可以用一个“苦”字概括,但是再苦,大家也干过来了,而且干得很出色,张德江副总理给予了高度评价。

翁孟勇副部长在会上提到,2009年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难”,要增强忧患意识和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紧迫感,做到科学应对,但也要切实看到交通运输发展的有利条件,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会议提出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协调发展任务落到实处。

盘点:极不平凡 成绩显著

对于2008年的交通运输工作,李盛霖以“极不平凡”和“成绩显著”来总结。他简要回顾了2008年的主要工作—

奋力抗击特大自然灾害取得重大胜利。在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地运输部门员工与救灾救援队伍一道,全力抢通灾区公路交通“生命线”,第一时间将救灾物资运达灾情现场,为保障抗震救灾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圆满完成奥运会运输保障和安全保障。加强应急运力组织和运输保障,公路、民航、邮政完成奥运应急运力保障组织、火炬国内外传递、开幕式前后奥运专包机、公务机保障、奥城市邮件寄递等任务。强化安全保障,开展了以“查隐患、保安全”为主线的安保大检查,公路、民航、水上、邮政实施了进京货车绕行交通组织、车辆安全检查和客车尾气改造、绕行公路整治、奥帆赛青岛赛区海域安全保障和隐患整治、浒苔清除、涉奥城市港口和三峡船闸等主要通航设施安保和强化邮件寄递安全监管和服务等工作。

着力提高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一是加强港口煤炭疏港和电力“迎峰度夏”及奥运期间重点物资运输。二是加强交通运输出行信息服务;推进部省道路运输联网试点和道路运输电子证件应用试点。三是制定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道路旅客运输班线经营权招投标办法、汽车客运站安全规范,深入开展驾驶员素质教育工程,推进承运人责任险工作。继续加强治超,从2007年11月开始,由山西省牵头,华北五省区市联合治超,车辆超限超载率大幅下降,山西全省目前已下降到0.2%,杜绝了车货总重55吨以上非法超限超载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建设交通运输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门户网站,加强交通运输类主干学科教学实验设施建设。加强交通运输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国家高速公路网不停车收费与服务系统、现代物流服务示范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完善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规范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建设,颁发了道路、水路运输和船员、船舶等信息基础数据元标准;开展部省综合业务管理、应急处置和出行服务系统建设,推进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实现了部与21个省厅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制定了《节约能源法》实施办法和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颁布实施营运客货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完成15项节能标准规范制定修订工作,确定了第二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

稳步推进机构改革与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组织落实《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上报“三定”规定。进一步完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撤站方案,明确撤站目标、工作步骤和资金中央补助办法,做好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各项准备工作。

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通过了中国—东盟交通合作战略规划、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运输和贸易便利化战略报告及行动计划,启动《中国—东盟海运协定》年度磋商会议机制,制订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框架文本,推动中日韩运输与物流合作并取得积极进展。

展望:改革创新 转化危机

翁孟勇副部长在会议中提到,2009年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就是“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建设。为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央确定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由于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取消六费,使资金筹措难度加大。二是改革。交通运输行业经过多年发展,面临结构调整、发展转型,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化。三是管理。出租车行业管理、城市交通发展等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对行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许多新领域要去拓展,比如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等。

李盛霖部长指出,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困难急剧增加,交通运输业也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多年来交通运输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交通运输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方式总体粗放的格局没有根本转变。

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既是克服当前严重困难、应对严峻形势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交通运输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加快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转型。

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是这次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针对实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收费公路政策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积极探索建立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统筹发展的新机制,逐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收费公路网络和以普通公路为主体的免费公路网络,充分体现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2009年,地方机构改革也进入了实施阶段。实行大部门制,是这次改革与以往几次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区别。组建交通运输部是实行大部门制的试点和探索。

2009年工作部署

努力提高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确保重点物资、重点时段的客货运输安全顺畅;提高公路应急保障和管理能力。构建协调有效的公路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运行机制;强化运输市场监管,规范和推动道路运输行业GPS系统应用。继续开展道路运输和水路内贸集装箱超载治理;加强城市客运指导。坚持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扩大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完善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和统计工作。

大力推进农村交通运输业发展。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以继续抓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八件实事”为重点,推进农村交通运输业发展。全年计划新改建农村公路30万公里。

推进交通运输改革和综合运输法规体系建设。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机构改革是今年交通运输的重点工作,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完善措施,把这两项改革落实到位。

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找准制约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推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和支持各地交通运输部门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实践和探索,积极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

切实做好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工作。以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步 雯

灾区公路抢通优先论文 篇2:

贵州心系四川震区

汶川地震发生后,贵州人民心系灾区,以多种方式全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

抢险救援

从5月13日凌晨到28日,我省公安机关共派遣6批424人的抗震救援队伍和两批后勤支援保障队伍及救援车辆34台,以及价值25万元的药品和物资参与抢险救灾。武警贵州省总队先后派出378台次车辆及时将灾区急需的438吨救灾物资运送到四川灾区。

5月14日,共青团贵州省委招募的首批120名志愿者奔赴灾区。

5月13日下午开始,省卫生厅组织派遣8支医疗队奔赴灾区,他们携带药品到达四川后立即在眉山市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截至5月28日,已收治伤员1082人。

贵州公路部门抢险队伍受命承担抢通茂县至汶川的“生命线”。

交通保障

驻贵州的民航、铁路和交通运输部门对救灾物资的运输给予大力支持。民航免费紧急空运救灾物资,交通部门免收过桥过路费,铁路优先运送救灾物资。公安交警部门对途经贵州前往灾区的医疗队、部队车辆实行全程接力护送。

收治伤病员

贵州省内各级医院根据部署,积极收治从灾区转入的伤病员。遵义市安排接收550名伤病员;贵阳市安排接收1710名伤病员;沿贵新高速公路的黔南州、黔东南州,安排收治630名伤病员。

入学

5月22日,贵阳市云岩区教育局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为灾区学生开通入学绿色通道,截至26日,已有28名学生分别被免除学杂费安置就读,并免费提供书包、校服、课本及其他学习用品。在黔南州,福泉市接纳的灾区学生已超过20名。

“贵阳妈妈”

5月15日,贵阳日报联合贵阳市民政局发起招募“贵阳妈妈”温暖震灾孤儿的爱心活动,2600余人成功报名。5月23日上午,首批赴灾区开展爱心行动的40名“贵阳妈妈”代表们(他们中既有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又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护理人员,还有充满爱心的企业家、个人经营者,以及心系灾区的普通市民。)冒雨启程赶往四川绵阳,为灾区“帐篷学校”送去文具、衣物、食品等各种礼物和心灵的关爱。

捐献

截至5月20日12时,贵州省社会各界向地震灾区捐款和物资折款金额累计已超过2亿元,目前还在继续增加。地震发生后,贵州各地血库库存,在短短几天内就已爆满。

5月22日,团省委、省青年民营企业家协会、省学生联合会、贵州省春晖行动发展中心与贵州省四川商会共同发起“抗震救灾·春晖行动”,倡议广大川籍在黔各界人士与家乡人民为灾区捐赠急需药品、物资和灾后重建资金。

贵州省医院积极救护灾区伤员

“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提供了救助,感谢贵州人民给我们的帮助!”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外科大楼进行治疗的伤员龙世华对贵州人民为他提供的关怀充满了感激,他是5月22日入住贵州省人民医院的,来自地震灾区绵竹市,是绵竹市九龙中学的校长,这次地震造成了他腰椎体骨折。

龙世华是贵州省首批收治的四川地震灾区伤员之一,与他一起来的还有287名伤员,他们被迅速转移至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医附院、解放军四十四医院等医院接受治疗,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7个月,大部分是脑损伤和骨伤病人,其中重伤161人,轻伤127人。

为保证地震伤员在我省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省人民医院将刚启用的新外科大楼进行了全面装备,病房均配备了中央空调及先进医疗设备,24小时热水供应,此外,每个病房还准备了鲜花和一部无绳电话。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解放军四十四医院和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也为收治伤员做了充分准备,保证用最好的专家、最好的病房、最先进的设备医治伤员。

为使地震伤员走出心理创伤,收治医院还向社会招募了1000多名志愿者,经过心理专家进行正规培训后,他们会对地震伤员进行心理护理,帮助伤员早日走出灾难阴影。据悉,贵阳市已有5000名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报名护理伤员。

本刊向灾区人民献爱心

四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本刊全体工作人员向灾区人民捐款1万元,并委托四川晚霞杂志社转送灾区。

5月26日,本刊工作人员又响应号召,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缴纳“特殊党费”等形式,向灾区人民献上一份爱心。

5月31日,本刊工作人员前往贵州省人民医院,看望慰问在此接受治疗的灾区伤员,并向他们赠送了《晚晴》杂志。

作者:本刊综合报道

灾区公路抢通优先论文 篇3:

四川抗击地震灾害的实践与启示

2008年以来,四川先后发生7.0级以上地震3次,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了巨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带领全川人民,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催生和践行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一次又一次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动人篇章。

三次地震灾害及其影响

“5·12”汶川特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0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波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四川灾区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2961万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2.5万平方公里,造成6.88万人遇难、1.79万人失踪、37.5万人受伤,1510万人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余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交通、电力、通信等全面中断。

“4·20”芦山强烈地震。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强烈地震,最大烈度9度,等震线长轴呈北东走向分布,6度区及以上总面积18682平方公里,共造成雅安、成都、眉山、甘孜等市州受灾,地震造成196人死亡,2人失踪,14785人受伤。

“8·8”九寨沟强烈地震。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里氏7.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九寨沟核心景区西部5公里处比芒村,最大烈度9度,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西走向,6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8295平方公里,共造成四川省、甘肃省8个县受灾。截至2017年8月13日20时,地震共造成25人死亡,525人受伤,6人失联,176492人(含游客)受灾,73671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其中倒塌76间)。

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主要成效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在震后第一时间就把抗震救灾确定为全党全国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周密组织、科学调度,建立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迅速组织各方救援力量赶赴灾区,緊急调集大批救灾物资运往灾区,精心部署受灾群众安置工作,举全国之力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四川省委、省政府统一指挥、迅速行动,灾区干部群众临危不惧、奋起自救,各路救援大军不畏艰险、顽强奋战,全国党政军民倾力支持、患难与共,全力以赴抗击特大地震灾害,先后打赢了“六场”硬仗。一是打赢了抢险救人的硬仗。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倍努力,共从废墟中抢救生还者83988人,紧急转移受灾群众1200多万人,救治伤病员400万人次。二是打赢了安置攻坚的硬仗。把解决无房户过渡住房问题作为最紧迫的任务,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解决了450万户、1000多万人的过渡住房问题。三是打赢了抢通保通的硬仗。夜以继日抢修抢通生命线,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道路、通信、供水、供电的基本恢复,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顺利推进创造了条件。四是打赢了卫生防疫的硬仗。坚持专群结合、进村入户、不留死角、彻底防疫,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五是打赢了防范次生灾害的硬仗。成功处理堰塞湖,妥善处置震损水库,有效避免了新的损失。六是打赢了恢复生产的硬仗。及时组织农民抢收抢种,帮助工业企业恢复生产能力,及时恢复商贸流通和旅游业,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出地震的影响,迅速回升。

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坚持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全省中心工作,认真实施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超过震前水平,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壮丽篇章。一是坚持以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灾区规划和建设水平全面提升。重建一开始就鲜明提出“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更高水平的建设、更高起点的发展”,坚持整体谋划、科学规划,重建规划做到了全域全程,覆盖灾区城乡;坚持尊重规律、尊重自然、尊重群众意愿,重建项目选址坚持避让断裂带、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泄洪通道,增强了灾后重建布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二是坚持把民生重建摆在优先位置,灾区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按照“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方针,把城乡居民住房建设作为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共解决540多万户、1200多万人的住房修建问题。规划重建的3002所学校、1362个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建成交付使用,标准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并成为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避险场所。157.5万因灾失业失地人员实现就业,妥善解决了20万耕地损毁农民的安置和生计问题。三是坚持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灾区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完成干线公路重建4605公里、农村公路重建27160公里,灾区6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整个灾区交通基础条件极大改善。2069座震损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38个重建城镇全面完成规划项目,城镇道路、供水、配气等市政设施全面完成。灾区生态环境加快修复,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全部完工。四是坚持着眼发展抓重建,灾区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2440户规模以上震损工业企业恢复生产,10704个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项目全部完成,一批重点企业借势推动技术升级、产能扩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等产业迅速崛起。恢复和新建了一批产业园区,引进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优势企业,促进了产业集中集约发展。打造灾区现代农业聚集区和绿色经济示范区,建成了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在抢险救援阶段,省委、省政府协调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消防救援人员、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人员及专业救援力量,从废墟中救出478人,緊急转移群众84.8万人,救治伤员6565人,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过渡安置阶段,认真落实“五有”(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棉被、有临时住处)、“三防”(防疫、防火、防治次生地质灾害)要求,到2013年6月底,需要过渡安置的23.4万户、79.7万人全面得到安置,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2013年5月14日,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芦山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决定》。7月1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后,7月2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整个重建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科学重建原则,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出发点,以城乡住房重建、公共服务重建、基础设施重建、产业重建、生态重建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经过全省上下、党政军民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勠力奋进、顽强拼搏,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项目顺利完成。“户户安居乐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小康致富”的规划愿景成为现实,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新形势下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子,“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重建目标圆满实现。

“8·8”九寨沟强烈地震是继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之后,我省遭遇的又一次强烈地震,具有破坏大、损失大、影响大和衍生灾害严重的特点。地震灾害发生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方面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灾区干部群众,最短时间启动应急响应,争分夺秒开展人员搜救,全力以赴抢救伤员,及时有序疏散转移游客和外来务工人员,实现了6万余人集中大转移,积极稳妥安置受灾群众,千方百计抢通保通道路,多措并举恢复灾区秩序,确保了大灾之后灾区保持大局稳定。省委、省政府及时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2017年11月7日,省政府印发《“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11月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12月8日,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整个恢复重建过程贯彻中央灾后恢复重建新路精神,实行省统筹指导、灾区州县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体制机制,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底线思维、保证安全,因地制宜、科学重建,创新机制、强化保障五项原则,注重恢复重建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提档升级、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文化传承、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紧密结合,突出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地质灾害治理、景区恢复提升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建、城乡住房恢复重建等重点,取得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圆满实现了“生态环境自然美丽、灾害防治安全有效、旅游服务整体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建目标,九寨沟景区在重建两年后重新开放,受灾州县也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的典范。

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启示

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必须忠实践行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执政理念。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抢险救援阶段,突出生命至上,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时间赛跑、同死神抗争,尽最大可能救人。在安置群众阶段,突出安民为要,大力实施过渡住房百日攻坚,努力安定人心、稳定社会。在恢复重建阶段,突出民生为重,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优先恢复群众住房和与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又好又快地重建新家园。

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必须大力发扬和衷共济、友爱互助的传统美德。“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都是汶川人”响彻神州大地。空前浩大的救援队伍紧急向灾区集结,空前规模的救援物资紧急向灾区调运,空前声势的对口援建紧急向灾区展开。正是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共同扛住了国之危难。这种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内在力量,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必须把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互帮互助、团结拼搏,在继承与发展中升华民族精神,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水平。

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必须始终保持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灾难中,虽然无数家园被毁坏,大量财产受损失,但锤炼了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凝聚了崛起于危难的无穷力量。广大军民泰山压顶不弯腰,千难万险不放弃,顽强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生存极限。灾区党委、政府在困境中奋进,带领群众抗击灾害、重建家园,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灾区群众自力更生、自立自强、互帮互助、生产自救,“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必须切实坚持尊重科学、崇尚理性的务实作风。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是有效应对几次地震灾害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抢险救人还是堰塞湖排险,无论道路抢通还是住房重建,无论恢复生产还是恢复生活,都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坚持科学理性,注重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对生命的高度关爱,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负责。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大力发扬求真务实作风,尤其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

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必须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党员干部的中坚作用。在山崩地裂的危急关头,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审时度势,第一时间就把抗震救灾作为全党全国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举全国之力投入抗震救灾斗争。省委、省政府及受灾地区党委、政府处变不惊、指挥若定,带领群众化悲痛为力量、从废墟上勇敢站立起来,沉着冷静地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各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组织群众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想方设法安置受灾群众,带领群众抓紧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广大共产党员舍生忘死、勇往直前,做到了关键时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冲得上去,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四川对三次大的地震灾害的应对一次比一次从容、一次比一次务实便是最好的诠释。四川是多自然灾害地区,如何践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蕴涵其间的丰富内涵,高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是我们随时可能面对和必须回答的现实答卷。(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责编/刘艳梅)

作者:谢海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标准化发展畜牧业论文下一篇:旅游购物模式研究论文

热门文章

灾区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