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方式的内在张力探讨

2022-09-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主要方式, 促进中国逐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历史表明,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社会水平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取向问题。要想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更好的普及和发展, 积极推进中国化和大众化发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现实路径, 同时这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思路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 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方式的内在张力, 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分析

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是其在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同时也是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步骤。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 不管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还是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化和大众化的进程中都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1]。甚至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 二者之间在价值诉求方面存在着诸多相同之处。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的必要条件

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 是对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提炼, 同时也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指引。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 对传统社会发展观念进行更新和优化的过程。因此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 “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且发展马克思主义, 并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较好的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路径”[2]。但是实践需要有充足的理论基础来支撑, 仅仅少数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够的, 这样也达不到中国化的整体效果。

因此, 应该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使人们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从而在实践中积极贯彻马克思主义精神。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 就应该积极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强化宣传教育, 提高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只有广大人民群众都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实践中, 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积极作用, 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二)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社会得到持续发展, 必然要进行中国化实践, 而在此过程中, 大众化不仅是中国化的前提条件, 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同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思想结晶, 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精神支撑”[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一般的科学理论最大的不同就是, 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不同的国家之中,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也都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 探索出一条适合国家自身发展的有效路径, 促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我国来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之路和内在要求。

(三) 中国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挥指导作用的有效条件

正如上文所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但是在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被动性”[4]。也就是说, 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 但是就其理论本身来说, 并不能主动与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相结合, 要想达到指导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实际作用, 还需要依赖于中国社会历史的推动和探索。另外, 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 人民群众在推动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于中国来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并将其作为指导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践理论, 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其中的主导作用,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进程的整体推进。

二、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方式内在张力的有效路径

在发展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就是在当前的中国现实国情之下, 结合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实际, 充分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然后对其进行理论加工和深化, “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必由之路”[5]。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注意的两个问题就是, 一是要注重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情况, 如果脱离了社会发展实际, 最终形成的理论就会失去其本身的科学性, 这样的理论也是毫无意义的。第二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结合方式, 都应该注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 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形成指导实践的最新特色理论成果。具体来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

(一)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为中国化和大众化奠定良好的理论条件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在中国得以持续发展, “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社会发展经验, 对于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6]”。

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是万能的, 不能完全适用于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建设情况。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实践中, 首先应该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水平, 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要想达到这一目的, 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有计划的理论教育活动, 可以帮助人民群众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让人民群众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指导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新教育模式, 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合理选择教育方式, 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整体水平。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理论教育的途径包括很多种, 但是要想实现良好的教育目标, 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育形式, “单一的教育形式覆盖面有限, 显然不能很好的完成教育目的”[7]。比如在高校教育实践中, 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优化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较好的融入到教学体系之中, 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 督促学生更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二) 选择合适教育方式, 开展针对性马克思主义教育

在党校培训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内部培训之中, 也可以通过专题的形式, 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知识。同时鼓励自发的学习组织, 积极开展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活动, 全方位多角度的丰富学习形式,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最大范围的普及。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应该具备较强的理论专业知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较强的哲学特征, 因此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在理解和学习的时候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的作用就是将这种抽象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 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表述出来, 这样可以使人民群众更好的学习和接受。同时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的时候, 还应该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 强化行为示范作用,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程度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进程中, 除了应该进行良好的教育和普及之外, 行为示范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整体水平, 还应该在强化行为示范作用方面多下功夫”[8]。由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所以党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示范的主体。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 党员干部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主要的工作行为准则, 在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基础上, 不断树立更高的要求和工作标准,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与人民群众接触的时候树立良好的形象,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广大人民群众, 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榜样和典范。

同时, 强化与人民群众之前的联系, 积极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 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交流和沟通, “如果脱离群众,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普及就无从谈起”[9]。除此之外, 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实践中, 积极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常态化工作认真执行。

综上所述,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 应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指导作用, 积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程度, 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为中国化和大众化奠定良好的理论条件, 发挥共产党员的行为示范作用,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程度, 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

摘要: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经济和社会建设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 就一直在践行大众化和中国化道路。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当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十分良好的发展, 并且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已经逐渐趋于成熟。本文在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大众化特点的基础上, 较为详细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方式的内在张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方式,内在张力

参考文献

[1] 袁银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 (上半月综合版) , 2010 (7) :11-15.

[2] 魏继昆.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互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10-15.

[3] 秦位强.论抗战时期任弼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贡献[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33 (2) :138-142.

[4] 何鹏举, 孔青梅.基于文化融合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17 (5) :1-6.

[5] 焦连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路及其大众化的实践旨归[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8, 27 (3) :21-23, 27.

[6] 李文亚.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论析[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6) :88-94.

[7] 陆奕君, 徐玉生.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靶向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 (19) :46-49.

[8] 周书俊, 王耀德.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和相互关系[J].新视野, 2012 (2) :23-25, 124.

[9] 顾钰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研究的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40 (6) :5-1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诚实信用原则下一篇: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