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2024-01-18

公共体育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摘 要:我国教育体系的诸构成要素之中,道德无疑居于核心地位。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能够在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升其道德修养,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从而构筑其核心竞争力。文章阐述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剖析当前横亘在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进程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以促进思政教育在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中的高效开展,实现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融合;探析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而人才的培育绝不仅仅局限在技能方面,还包括思想认识、身体素质等方面。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相关运动能力的重要渠道,欲充分凸显其教育成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必要。一方面,思政教育与公共体育课程相融,能够使学生在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思想层面的教育和熏陶,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品质;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同体育教学的融合,可以为学生的运动提供内在驱动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切实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1.契合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教育领域改革日渐深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正逐步成为教育的重点内容。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常需要相关实践体验来进行深入的阐释,仅仅通过教师课堂语言讲授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催生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触情绪。公共体育课程同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不经意间作用于學生,使学生自觉形成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高职教育务求实现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承载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公共体育课程,在与思政教育融合后,就会具备端正学生思想认识的功能,这必定将素质教育带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

当前,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使部分人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给社会清正风气的养成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观念尚不成熟,无法对部分思想进行正确的判别,如若陷入其中,必然抑制自身的长远发展。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就是助力高职院校学生正确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形成,是德育在实践层面的创新开展方式。将思政内容自然地融入体育教学,辅之以教师的从旁指引,可以确保学生的思想观念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为高职教育同时代发展趋势具有相合性提供保障,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丰富高职体育教学内涵的必由之路

体育学习不仅仅是运动技能的习得,还包括蕴含其中的各种精神、意识、价值、理念的获得。传统的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侧重于技能习得,忽视了其他教育内容。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则是对蕴含于体育之中的精神、意识、价值、理念的深度挖掘。如此一来,体育教学便实现了实践属性与人文内蕴的有机结合,内涵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丰富。任何学科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教育属性,高职体育亦是如此。对体育价值的深层次认识,往往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所在,帮助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二、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存在滞后性

推进素质教育已在我国教育界达成了共识,由此涌现出的新兴教育理念虽然在理论层面有了较大发展,但在实践层面却并未深入。审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状况可以发现,部分学校忽视体育及德育,高职体育教学工作者囿于此情形,无法实现自身教学理念的革新,致使教学理念存在滞后性。具体表现在,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深,也做不到对体育、德育二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准确把握,所以开展体育教学时仍侧重运动技能教学,而体育精神部分则鲜有涉及。

2.教学内容不具创新性

理论层面的研究表明,高职体育教学同思政教育的内在相合性能够使二者之间进行无缝衔接,然而落实到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存在教学内容编排不合理的问题,这导致体育教学同思政教育之间的割裂性依然存在。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到,内容单调乏味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通常而言,一堂公共体育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15分钟,由体育教师进行相关技能要点的讲授。第二阶段,约持续15分钟,体育教师对讲授的内容予以示范。第三阶段,学生自由练习或开展相应的活动。思政教育内容基本没有涉及,如若有所涉及,亦相对较少,根本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僵化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方式僵化的不足。具体表现在:首先,教学流程的设置不够合理,要么侧重技能讲授与示范,忽视学生的互动参与,要么思政教育环节设置缺乏科学性,不利于学生自然地接受思政教育;其次,所选择的教学方式并未建立在准确把握学生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如没能将学生接受程度较高的新兴教学方式运用到实践中,无法使学生深入到相关教学环节中,严重时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导致体育教学思政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

4.教学专业素养亟待提升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给秉持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引入了思政教育,高职体育教学内容需要进行重新编排,既要重视技能教学与思政内容在课程中的均衡配置,还要考虑以何种方式实现二者的高效融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许多体育专业出身的教师来说,研究得不够深入,相关的知识底蕴储备不足。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不够牢固,加之学校方面也未建立针对性的培训机制,所以制约了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成效。

5.教學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完善的教学考评机制的支撑。教学考评的目的在于完整地把握学生体育学习情况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消化程度,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视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考评机制,可以看到,考核方式缺乏层次性、考核指标选取缺乏合理性是横亘在高职体育教学发展进程中的一大制约因素,目前的考评体系对教学活动改善的作用较小。另外,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着考评机制流于形式的问题,校方制定的考核制度无法在实践层面得到充分落实。

三、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1.积极推动教学理念的革新

高职院校教师应认识到体育教学同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相合性,准确把握体育同德育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体育教学全过程的“育人”导向,构筑集运动技能教学与意志道德培育为一体的全方位教学理念。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积极向思政化转变,以形成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巨大合力。具体来说,高职教师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其一,深化师生之间的沟通,正确对待学生的合理诉求,体育活动的安排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其二,加强意志道德方面的理论渗透,并将其同体育运动方法教学结合在一起。其三,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寻。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目的在于在强化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教师应当一改以往体育教学侧重运动技能讲授和示范的状况,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实到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之中。首先,教师要在经典思政内容与最新思政内容之间做好权衡取舍。融入体育课堂的思政内容既要体现本质属性,又要紧扣最新的理论发展动态,以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其次,思政教育的内容要自然地融入体育教学诸环节,以充实体育课堂的内容,让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更加饱满。最后,教学结束阶段的内容亦应得到丰富。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点评,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予以总结,让学生对体育课堂中的思政内容进行深化理解。

3.秉持创新性原则转变教学方式

通常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抽象,高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秉持创新性原则,用学生不排斥甚至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如对于部分理解较为困难的思政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相关体育活动的形式来加以阐释,让学生在高度参与之中达到对体育与思政教育内在联系的准确把握。另外,还可以从学生的职业发展出发,选择与之契合的体育项目来明晰具体岗位对学生的实际要求,让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逐步掌握思政相关内容,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总而言之,教学方式务求保证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要点的同时,还要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并辅之以教师的鼓励和认可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4.提高教师思政教育教学素养

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师思政教育教学素养的提高,可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体育教师的持续学习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学习思政内容,不断丰富自身的思政知识储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思政知识结构体系,提升自身教学的专业性。二是校方应建立常态化的思政教育教学培训机制,加大相关资源投入,为体育教师的思政教学素养提升提供良好的环境。具体来说,可以聘请思政教育专家赴校举办讲座,组织体育教师外出学习,使其掌握思政教育的关键要点,同时紧跟思政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

5.建立科学全面的课程考评体系

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课程考评体系。为此,高职院校可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体育课程考评的层次性,即融入思政教育后的体育教学考评,相关内容与标准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可以将考评分为几个层级,即基础环节的运动技能习得考评、深化环节的思政内容消化考评、升华环节的综合考评。二是以过程评价模式代替之前的结果评价模式,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以便为教学内容后续的针对性调整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三是拓展课程评价的主体,学生、家长的意见亦应纳入考评体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道德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对社会发展与个人成才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开展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需要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积极推动教学理念的革新、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秉持创新性原则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思政教育教学素养、建立科学全面的课程考评体系等方式予以持续优化。广大体育教师应对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进行创新实践,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洪亮,周晨,陈显建,彭小智,李晓龙.高职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路径探究[J].体育教学,2020(11).

[2]包海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入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9(03).

[3]喻欣楠.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思政功能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2).

[4]赵玉婷.“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体育德育目标解读及实现策略[J].运城学院学报,2019(06).

[5]杨福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04).

[6]王哲.关于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06).

[7]谢大静.高职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a Long

(Sichuan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Chengdu 610000, China)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exploration

公共体育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中圖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摘 要 高职体育是高职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灌输职业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在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一直是其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新时期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高职体育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新时期以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学成为教学新的创新。本文主要是对这一问题的简单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职体育 课程改革 教育创新

一、以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育创新背景

以制约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育创新是多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我们调查分析之后发现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高职教育全面发展

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在新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在体育教学中,就要求以职业教育为先导,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灌输职业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到职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二)高职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以职业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育理念模式,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出现的新的理念方法,其是当前高职体育教育发展现状的必然要求。在我们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高职体育教学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时期高职体育教学发展态势良好

在新时期教育全面发展的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发展迎来新的契机,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得到不断更新,在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指导下,高职体育教学发展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在我们对此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高,这都是新时期新理念和新方法发挥作用的表现。同时我们发现教师的个人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在教学中不仅仅是根据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得到明显提高。此外,在此背景下,将职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2.新时期高职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新时期从整体上看,高职体育教学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我们调查分析之后发现,学生在体育课中真正学到的知识有限,不少学生都是利用体育课学习或者做其他事情,对于体育方面的知识缺乏关注度。同时在我们调查之后发现,高职体育教学和高职教学发生了脱节,高职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学创新研究被提上议程,旨在创新高职体育教学模式,为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二、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育创新模式简单分析

以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成为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其转变教学职能的重要表现。在新时期我们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全面宣传教育,促进传统教学模式创新

在新时期要对课程改革出现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行大力创新和发展,在新时期不断的提高宣传力度,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设备进行宣传,逐渐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个人思想观念,不断的推进思想进步,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二)立足教学实践,积极推进教学课程改革

在新时期要立足高职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立足自身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吸取其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结合自身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使其适合自身实践的发展,不断的实现创新,促进高职体育教学在新时期实现新的发展。比如说可以根据体育课程的课时安排,找到相关专业和体育教学的契合点,开展体育教学新模式。

(三)延伸体育课堂,推进体育和高职教学相联系

在新时期高职教学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应该为高职教学服务,体育教学也是如此,作为高职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全面发展的背景下,体育课程不应该只是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服务更应该创新自身发展模式,为学生提高个人职业技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我认为体育教学应该延伸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必要的职业技能,在体育课堂上开展训练,不断的使个人专业技能得到训练,使体育课堂和高职教学密切联系,创新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实现高职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兰士飞.浅析体育教学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

[2] 兰士飞.浅析快乐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1(20).

[3] 白世梅,黎苹.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职业教育的思考——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4] 刘帅.职业教育语境中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5).

[5] 丁勇江.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性体育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08).

[6] 张秀玲,来迎双.职业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现状调查与分析[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1(04).

公共体育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一、新课标的主要发展变化

1、将水平一到水平三的课程名称从“体育”改变为“体育与健康”,与7~12年级的课程名称统一起来。而且在运动参与、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中实质性地增加了健康教育的内容。

2、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性质定义的修订摆正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准确位置,准确界定了作为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内在价值,并进一步阐述和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性。

3、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课程标准》确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将实验稿中的五个领域改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课标明确提出:“四个学习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教学”。避免了在课程目标理解和教学实践中的片面性。

4、改变了过去几十年或以技术、增强体质、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为主的思想制订课程目标的思路。形成了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学知识、会技术、强体能、会锻炼、讲创新、重行为、成习惯的一种

养成式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明确提出初中应以学习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民族民间类体育项目基本技术为主,并在各个水平段都应重视武术和体能练习的内容。

二、对人教版水平四教材解读的理解

新教材把知识体系转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育体系。构建以问题或以困惑设疑为切入点,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为媒介,以解决、寻找合理的学习对策和学习、锻炼中的实际问题为手段,以反思评价为导向的编写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分析和解决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中所困惑的问题过程中,在从事体育锻炼的体验与感悟中,学会思考,学会锻炼,学会评价,提高体育与健康能力。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和本套教材编写总体思路,教科书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约占30%,为第一章的内容;运动技术项目约占70%,为第二章至第九章。而在教科书中结合教与学实际需要,提供了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武术、游泳等运动项目的学习内容。

公共体育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一、新课标的主要发展变化

1、将水平一到水平三的课程名称从“体育”改变为“体育与健康”,与7~12年级的课程名称统一起来。而且在运动参与、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中实质性地增加了健康教育的内容。

2、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性质定义的修订摆正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准确位置,准确界定了作为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内在价值,并进一步阐述和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性。

3、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课程标准》确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将实验稿中的五个领域改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课标明确提出:“四个学习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教学”。避免了在课程目标理解和教学实践中的片面性。

4、改变了过去几十年或以技术、增强体质、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为主的思想制订课程目标的思路。形成了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学知识、会技术、强体能、会锻炼、讲创新、重行为、成习惯的一种

养成式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明确提出初中应以学习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民族民间类体育项目基本技术为主,并在各个水平段都应重视武术和体能练习的内容。

二、对人教版水平四教材解读的理解

新教材把知识体系转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育体系。构建以问题或以困惑设疑为切入点,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为媒介,以解决、寻找合理的学习对策和学习、锻炼中的实际问题为手段,以反思评价为导向的编写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分析和解决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中所困惑的问题过程中,在从事体育锻炼的体验与感悟中,学会思考,学会锻炼,学会评价,提高体育与健康能力。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和本套教材编写总体思路,教科书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约占30%,为第一章的内容;运动技术项目约占70%,为第二章至第九章。而在教科书中结合教与学实际需要,提供了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武术、游泳等运动项目的学习内容。

公共体育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1“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背景

教育部于2005年开展的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 近年来,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 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质量, 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地步。为此, 在2006年12月23日我国第一次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 (教体艺[2006]5号) ,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质, 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紧接着,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 (教体艺[2006]6号) , 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沐浴阳光的温暖, 享受运动的快乐, 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让学生掌握两项日常体育锻炼技能,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 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 同时, 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教师与部分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2“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阳光体育运动”是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 基于对目前学校体育教育所存在的种种弊端而提出来的。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是解析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最佳选择。“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与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相吻合, 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在体育教学中贯彻“阳光体育运动”, 必定会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3 现阶段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目的和目标在契合度上不够合理

目前, 大家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认识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教师认为, 公共体育课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有的教师则认为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面面俱到;还有的教师消极对待, 认为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娱乐一下, 考试能及格就行。以上认识都有一定的偏颇, 这些片面的理解和认识显然不利于提高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效果[1]。

3.2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基本沿用苏联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以竞技运动为教材体系, 在教学内容上以运动形态及其功能为主, 形成了以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为中心课程的编排体系, 过于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重竞技教学内容, 单纯强调体育对于促进身体完善发展的意义, 忽略了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 混淆了体育与运动的概念, 导致了体育目标和现实情况相背离。在体育课程教材的编创上, 注重课程教材的传统性、继承性、稳定性, 对体育课程的科学性、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新思想、新知识吸纳不够。课程教材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 观念上滞后于体育新观念的发展[2]。

教材的编创内容单一, 复杂技术较多, 趣味性、娱乐性较差, 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的培养, 不利于大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锻炼方法和习惯的内容体系;体育课作为一门必修课, 不仅教材内容少, 而且实际教学只是点缀而已, 内容粗略, 实效性、针对性、长远性不强, 实用价值不高, 尚未形成一套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大学生理论知识体系, 以及相应的一套教学检查和评估措施[3]。

3.3 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滞后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由统一授课转变为部分自由选项, 虽然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 但仍未走出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过程技术化、教学组织一体化和教学目标达标化的误区[4]。例如, 在90分钟公共体育课教学中, 不少时间都花在了组织管理, 讲解示范队伍调动, 内容安排等方面, 实际用在学生身体活动时间是很少的, 而相当一部分时间因人的因素而流失, 这不能不使我们在时间利用率上产生极大的忧虑。此外, 还存在教学手段落后, 教学设备老化、简陋, 现代信息技术很少使用等问题[5]。

4“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措施与建议

4.1 措施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个过程, 一个多向互动、反馈和影响的教育过程。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推动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措施有:

4.1.1 树立“人文关怀”教学新理念

树立“人文关怀”教学理念是“阳光体育运动”对现代教育思路影响的体现。“人文关怀”的本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由“学科结构”向“学习结构”的方向转移, 二是由关心技能或体力发展向关心技能、情意协调发展的方向转移。“学科结构”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与规律, 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自主需求。而“学习结构”则考虑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既强调知识技能与身体发展, 又重视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新的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主张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 这与单纯提倡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有了很大的区别。新的理念强调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发挥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提供了思路;新的理念关注个体差别与不同的需求, 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提出了希望, 重视学生潜能的挖掘, 引起了人们对过去体育课程强调统一要求而出现一刀切的状况进行反思。

4.1.2 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新体系

以人为本的“阳光体育运动”理念十分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新理念指导下, 建构新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首先要更新调整竞技项目的课程内容, 逐渐改革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的教学, 选择体育课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获得体育能力的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其次, 要增加实用且健身的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和乡土体育内容, 选择体育课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兴趣性和实用性。再次, 要更新和充实体育课理论内容, 选择的内容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后, 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阳光体育运动”反对机械的模式化课堂教学, 同时提出了快乐体育课, 提出了校内活动、社会实践、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的多种课程实施途径, 一般以课外活动小组、运动俱乐部、社会体育团体、家庭和社区体育等形式出现, 在完成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其独立完善的人格、发展其个性和能力方面将起到特殊的作用。

4.1.3 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传统的体育课程学习强调规范的课程结构, 强调“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学习, 这种规范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与提高体育的“三基”。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则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要求与体育课紧密结合, 坚持依法治教,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 开足上好体育课, 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要求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配合体育课教学, 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大力推进课间体育活动形式, 积极创建快乐体育园地, 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的建设, 组织主题鲜明的各种体育活动, 包括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 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运动会, 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要求各级政府要定期组织综合性和专项性的学生体育运动会。要求学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 因地制宜, 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 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总之, 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放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上, 形成人人参与, 个个争先的学校体育运动氛围, 创造生龙活虎、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环境。这种新的运动理念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其独立完善的人格、发展其个性和能力等方面将起到特殊的作用。

4.1.4 建立科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内容单一、标准统一, 忽视了学生在身体及运动基础方面的个体差异, 以及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努力程度, 过于强调结果性评价, 容易挫伤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阳光体育理念以“达标争优, 强健体魄”为目标。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 与教育教学评价密切结合。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 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方法与活动形式, 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 提高运动能力, 达到体质健康标准。这种评价方法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更加突出教学目标、丰富内容, 更加重视评价的主体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重视原有基础与学习过程的考评, 采用多维评价;评价的方法更加多样化, 避免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成绩考评的标准更加全面化, 既客观准确地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又能反映学生通过体育课学习所取得的进步;评价方法能将学生的体育学习结果评价与体育过程评价结合起来, 将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把学生学习、表现、体育参与能力, 以及参加所有体育比赛的成绩结合起来;评价方式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

4.2 建议

体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目前,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课程改革中浅层次的变化多, 深层次的改革少;盲从性研究的多, 理性的研究少;非本质问题研究多, 本质问题研究少;教学模式研究多, 教学策略研究少。

因此, 接下来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阳光体育运动”大背景下统领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改革。

摘要:运用文献综述法, 专家访谈法, 在回顾“阳光体育运动”提出背景的基础上, 综合分析了“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以及现阶段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4点改革措施: (1) 树立“人文关怀”教学新理念; (2) 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新体系; (3) 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 建立科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都菊英.“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2 (5) :454-455.

[2] 王守文.关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5) :88-89.

[3] 邵桂华.协同与竞争:协同视野下的体育教学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75-77.

[4] 王广虎.体育教学改革的四大误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8, (1) .

[5] 倪伟.高校体育教学中隐性体育课程的作用与施教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 :88-91.

[6] 潘红玲.阳光教育理念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内江科技, 2009 (2) :72.

[7] 焦建军.“阳光体育”理念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贵州体育科技, 2008 (4) :78-80.

公共体育课程标准范文第6篇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是为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发展。运动技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健康, 所以说, 身体练习是手段, 增进健康是目标, 而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因此,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 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 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 还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 都应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进行。

2 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改革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并不是对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 而是摒弃落后的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大胆改革, 锐意创新, 使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供学生选择, 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要重视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体育教师要改变灌输-接受的单一教学模式,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要改变过分强调示范、讲解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练习的空间, 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和练习, 提高学习效果。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改变传统的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 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学生的模仿和接受学习, 教师仍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示范和讲解, 但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 不要满堂灌, 需要的是给予点拨和启发,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3 重视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新的健康理念给学校体育带来一场革命性变化, 它破除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 树立全新的健康教育观, 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注重启发和引导, 让学生结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行为表现在对学习目标的认识和追求上, 并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目标, 从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到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 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经说过:“强迫是最糟糕的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自己去重新掌握、重新建立和重新发现真理。”

4 建立合理、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这里所说的合理, 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与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个体差异相匹配。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强调的是教与学所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各种教育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以及教学环节的相互链接所形成的整体效应。教学内容上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学习所带来得快乐, 让所有学生利用教学舞台淋漓尽致的表现自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只有这样, 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形成。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切忌采用死板的、教条的和过于程式化的教学方法, 努力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意义重大。评价的方法, 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体验到体育学习进步所带来的快乐。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 摒弃过去那种单一的、过分强调学生体能的质量评价体系, 适当增加学习过程和学生课堂表现的分值, 充分借鉴其它学科的成功经验, 在质量评价表上开辟“教师评语”一栏, 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用激励性语言进行有效的评价。

5 结语

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之下, 正确理解和把握体育与健康学科性质, 摆正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位置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四个基本理念。让我们以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促进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让体育与健康之花在学校体育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随现代教育的发展在原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上而重新构建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体育课程的改革既是我国学校体育深化改革的需要, 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需要。那么, 如何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下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的理解与把握?本文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指导思想、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建立等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课程基础,指导思想,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走向新课程[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

[2] 李克强.浅析现代体育教育技术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考验与挑战[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 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4] 王建.新课程理念下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与重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8) .

[5] 刘嘉丽.从2003年我国体育核心期刊载文情况看我国体育科研现状[J].体育学刊, 2004 (6) .

上一篇:公共卫生分工职责范文下一篇:工会服务职工活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