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管理乡镇财政论文范文

2023-10-13

预算管理乡镇财政论文范文第1篇

预算绩效管理是财政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很多发达国家都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方面进行了深化改革。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在财政赤字、财政支出的管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财政改革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深化改革中会暴露出很多问题,要引起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

一、强化财政预算资金

绩效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财政资金能够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务管理等提供必要的保障,只有稳定的财政资金来源才能够推动社会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要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打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提升人们的满意度,化解财政风险。

(一)提升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效益

财政资金对保证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在相关项目开展之前,要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分析投产比例,以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提升群众满意度。但是传统的财政管理模式会将过多重点放在预算执行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管理,导致该工作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对原有工作模式进行创新,融入科学、合理的方式,将财政资金的使用贯穿预算编制的全过程,保证使用效率与效益。

(二)提升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充分发挥其职能的重要体现,要努力打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将财政资金用到实处,以免出现贪污腐败、公款私用的问题。绩效管理能够对财政资金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等各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资金落实的流程、项目开展情况进行公示,彻底解决以往工作中“面子工程”问题,实现了政府投资的透明化、公开化。

(三)避免财政资金闲置

财政资金就是为了提升人们生活质量而服务的,要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可闲置。从以往的工作模式来看,预算管理并未遵循精细化原则,包括对项目审批不够细致全面,只关注项目成效,没有做到跟踪监管,反馈渠道不畅通等。导致部分项目资金闲置严重,而另一部分项目资金过于缺乏,分配不够合理。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可及时调整资金的使用方向,促进各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社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规避了财务风险

传统管理模式下,政府部门对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视程度不足,无论是在预算编制还是执行环节,监管不当容易引起贪腐问题,影响了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同时也会给有关部门带来财务方面的风险。做好财政预算资金的绩效管理,一方面能够改变过去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实现资金、资源的合理分配;更重要的是有关人员能够了解每笔资金的去向和使用途径,减轻财政压力,从源头上规避风险。

二、绩效管理在财政预算资金预算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1.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意识薄弱

财政部门作为重要职能部门之一,承担着财务管理、资金管理、风险控制等多方面职责,但现阶段财政部门中部分业务人员思想意识较为落后,工作态度不端正,对绩效评价缺乏正确的认识,势必会影响到工作成效。在项目审批阶段,会依然沿用以往固有的思维模式,在没有认真评估项目可行性、项目收益的基础上,将项目资金划拨给有报告、有协调的部门,造成大量资金浪费的同时,还会给各级财政机构造成严重的财政压力,使财政预算被动性大大增加。部分财政机构为了提升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水平,会聘请第三方机构介入进行工作,会让预算经办部门的人员产生抵触心理。

2.一线财务人员专业技能不熟练

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确保预算能够落到实处,推动项目的顺利开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据了解,政府财政部门中的业务人员身份不一,一部分是行政编制,晋升渠道与业务水平脱钩,即使是财务专业科班出身的人员,在几年不进行专业再学习后也会对财政业务知识表现得生疏;一部分是事业编制,事業编制的人员主要的晋升渠道是职称的晋升,但是在职称评聘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专业部门中财务人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部分财务人员认为进入了政府部门后就有了“铁饭碗”,工作态度并不端正,影响绩效管理工作的效果。

3.第三方审计绩效评价权威性不足

目前各级政府部门都在进行内部改革,其职能和工作内容都不断细化,如果预算编制不合理、不规范,势必会影响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第三方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为编制报表、税务明细账等,对财政预算资金预算的编制、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等业务掌握不够熟练,工作经验不够丰富,权威性、专业性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政绩效评价的工作质量。

(二)财政预算制度不健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机制也日趋完善,能够逐步根据财政资金项目来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但是该工作在基层的落实程度并不高,部分偏远地区的财政部门信息较为落后,无法形成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制度化绩效评价指标。不仅如此,粗放式财政预算管理模式依然较为普遍,无论是财政资金的收入还是支出,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一把抓”的尴尬局面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

(三)工作重心不突出

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权责发生制成为了会计核算的基础,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加大了对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的重视,但是工作重心倾斜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重结果轻执行,重安排轻监督”,这种固化思想仍然没有得到转变,不利于绩效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只关注项目的成效,没有对执行过程进行管理,或是只是表面上对资金的分配进行安排,但对资金的去向、使用途径等监管力度严重不足,这给政府部门带来了较大风险。

(四)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

绩效管理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在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中“挑刺”,更重要的是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但是目前部分财政部门并未制定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或是对该工作的作用认识十分片面;也有部分单位沿用企业绩效管理的相关理念及方式方法,用经济效益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虽然能够树立效益意识,但政府部门开展的很多项目都是公益性的,一味地减少民生支出,会是政府最大的“失职”。

(五)评价结果应用机制落后

当前全面预算管理在财政资金管理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保持反馈渠道畅通,对工作成效进行客观评价,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评价和反馈工作不仅包括反馈速度,同样也涵盖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目前评价结果应用机制落后,是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没有建立分级报告机制,导致财政决策没有可参考的依据。不仅如此,绩效考核和财政预算资金绩效评价之间的联系性不强,同样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三、绩效管理在财政资金

预算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管理人员思想认知

想要进一步提升政府内部财务部门的资金与绩效管理水平,有关人员就要转变思想理念,充分意识到资金绩效管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财政资金对政府建设、对人民生活、对社会稳定的作用。有关人员在岗位中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了解单位实际发展情况和国家政策中的有关内容,可学习借鉴其他单位关于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工作方法,改变传统思想理念。在单位中可加大宣传力度,组织类似知识竞赛的活动,或制作宣传手册,营造良好的内部工作风气,从而显著提升预算资金绩效管理水平工作质量。此外,可针对在岗职工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强化工作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其职业道德素质。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以“以人为本”作为主要原则,对表现优异的人员进行物质奖励或口头表彰,全面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强化政府经营的综合实力。

(二)科学编制预算,强化预算绩效管理

领导人员要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地位,并将绩效评价作为重要抓手,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对资金的相关需求,使预算编制方案更为科学合理。在预算编制方面,可参考以往的工作计划,设置清晰的预算绩效目标,根据当前项目的开展情况对资金使用方案进行灵活调整,确保资金能够用到实处,以达到预期效果。可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进行全过程管理,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指标,对该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使得绩效目标可衡量、可比较、可评价。以精细化作为主要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将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贯彻落实到位:(1)应为预算编制设置清晰明确的目标,以各部门、项目开展情况为主,适当地增加弹性空间,或制定限额标准,让该工作能够更好的落实;(2)预算执行有监控。对预算执行环节进行全程监管,明确每笔资金的去向和使用途径,对大额资金支出提前分析其合理性;(3)预算完成有评价。在预算编制、执行环节完成后,对整体工作进行客观的评价,例如哪一部分资金使用超出预算,哪一部分资金的使用监管力度不当等;(4)评价结果有反馈。保持反馈渠道畅通,将各部门对预算环节的评价进行收集汇总;(5)反馈结果有应用。在收集到全面的反馈信息后,对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进行修改、调整和完善,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从以上多个方面出发,真正意义上实现政府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对财政预算绩效监督的管理

完善的预算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是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按照要求执行到位的重要保障,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从各方面、各环节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判。在了解预算绩效产生的效应后,得出具有建设意义的结果,从而对政府工作情况、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考核。各部门要形成监督合力,具体可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首先,事前监督。财政资金的划拨要以项目开展情况为主,对项目可行性、资金投入和产出等进行分析,对多个项目方案进行筛选,各牵头部门对设计财政资金对项目制定申报负责制,确定第一责任人。其次,事中监督。对项目开展、预算执行等进行实时追踪,通常来说政府牵头开展的项目任务都较为艰巨,仅依靠一两个单独的部门难以完成。因此要加强各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构建无障碍交流渠道,當发现某一环节实际投资和预算相差较大时,应及时进行调整。第三,事后监督。事后监督主要由纪检部门、审计部门等进行,对项目完成质量、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审核。

(四)增强预算执行力度

在预算执行方面,要保证资金能够按照要求落实到位,遵循开源节流和合理支出的原则。首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有关单位内部改革的深化推进,集中支付管理模式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在此背景下,做好财政资金支付的前期准备工作十分有必要,应根据各单位对资金的需求和安排,以及项目建设规模等,科学制定财政资金支出的放款计划,交由上级部门进行审批。其次,资金支付审核。优先支付公共基础建设财政资金,为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供保障;随后根据其他项目的合同情况,以及资金申请批复,来综合性决定其余项目财政资金的支付时间和方式。第三,明确资金流向和用途。有关单位可建立资金流向监控和绩效评价机制,详细记录小额项目资金,对其进行汇总;在大额资金支出方面,要做到合理规避风险。第四,分析投入和产出的比例,这是评判财政资金效益的重要标准之一。全面查验原始支付凭证和账目,建立资金追踪审核与放款机制,加强审计部门、财务部门、支付单位等各方的联系。最后,可制定预算项目库机制,明确资金支出的标准、审核程序的流程、预算目标的确定等,安排专职人员对预算项目库进行管控。

(五)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

在财政资金管理中,预算支出的原始凭证种类较多,税务筹划十分复杂,且往往会同时开展多个项目,资金分配、资金管理难度较大,增加了财政资金的风险,这也是预算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业务范围的增加,以及项目建设规模、数量的扩增,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手工记录方法,不仅会严重影响到工作效率,还很有可能产生误差,造成关键财务数据丢失、错误,不利于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将财政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计算机在数据收集、整理、处理方面的优势,来取代人工进行操作,从而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六)突出预算绩效和预算管理层次性

财政预算管理层次性设计的目的在于,能够将预算绩效指标从横向、纵向等多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让财政预算工作更具有参考意义和价值。从横向对比来看,主要是将各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对比,可学习和借鉴其他单位的工作理念及方式方法,从而不断完善自身指标的建设、管理制度的制定等。从纵向对比来看,可查看历史数据,包括各项目资金的总支出,以往物资采购时的花费等。以此作为参考标准,让预算编制、执行更为科学。在进行纵横对比时,应确保上下指标之间的兼容性,既要满足指标的独立性特点,又要能够体现出纵横对比的直观效果,为有关单位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开展提供保障。

(七)实行绩效评价管理

预算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关键部分,评价完成后要对结果进行汇总,随后针对预算执行是否到位,来对后续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作用。评估的结果主要表现在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目标,资金投入的产出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水平,是否有进一步投入的可行性等。以绩效完成结果作为主要参考,对绩效评价方案、方式方法等进行完善,通常会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科学设计量化指标。在实施过程中,以单位各部门的实际情况为主,在对预算结果评价后,应科学编制预算报告,利用横向、纵向的方式来进行对比。当发现资金预算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时,及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加大内部审计和监管力度,针对如何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协商。

(作者单位:福建省上杭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预算管理乡镇财政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财政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政府财政预算理念不符合科学理财要求,财政支出效率亟待提高,“财政悖论”现象仍然十分突出,预算管理办法不符合预算绩效要求,绩效评价机制有待于全面完善。因此,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要从用“整体设计、流程再造、分步实施”推进思路,进一步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对财政的支出进行流程再造,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总体框架,改革和完善与科学理财理念相配套的其他制度。

关键词 财政预算 绩效管理 制度构建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国家财政职能得以顺利发挥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绩效管理成效更是直接影响着财政政策成效的重要途径,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一、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完善,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已基本建立,特别是在扩大财政预算绩效评价面、评价报告质量提高、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面做出深入探讨,“花钱不能跟着感觉走”、“使用财政资金要进行追踪问效”绩效管理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全面开展。但是,也存在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缺乏相对完善的理论探索和创新、与其相配套的机制尚未形成、绩效评价报告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配套机制还不完善

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引入到中国以后,很快便成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会计等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研究重点,但是由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可能会引起利益的重新分配,导致利益既得者对此项政策的实施持有“抗拒”心理,绩效管理在公共管理部门中的应用仍然是处于相对萌芽状态。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转变,必须要重视对绩效管理理念文化氛围的重视,要能够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它不仅是管理方法的一次创新,更是政府治理理念的一次革命再造。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相对完善的系统,需要加强外部监督和内部治理,强化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和追踪问效,要尽可能建立健全相应的奖惩措施和激励机制。但是,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仍然缺乏相应配套制度建立,特别是在绩效预算、问责制度、绩效审计、绩效结果应用等方面还缺乏完整的配套制度,阻碍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缺乏科学的评价制度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前提性工作。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是否科学合理、总体结构是否科学,都将直接关系到绩效管理的质量。一般情况下,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由预算目标、财政投入支出指标、产出和结果指标三个部分构成的。但是,在我国现行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指标设计过程中,未能结合我国部门财政预算实际工作需要,参考国际经验,只是采用了以财务指标为主要指标、效果指标为辅助指标的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完善性。

二、我国财政预算里管理制度构建措施

(一)要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第一,要对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进一步夯实。要继续深化我国现行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等相应制度改革和完善,对政府财政支出进行规范管理。第二,要以绩效管理为核心,把绩效理念贯穿到预算管理全过程,对我国财政预算现行管理流程进行优化。特别是在财政预算编制过程中提交相应的绩效目标,在对预算进行执行过程中始终以目标为导向,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的年度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改进重要依据。第三,要以绩效为依据,全面推行中期预算管理,滚动编制政府预算。财政部门要根据各预算单位制定的事业发展规划和部门战略规划来对中期预算进行编制,特别是要结合年度预算,从而使预算单位的战略发展规划、年度预算、年度工作计划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对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目标进行深入探索。第四,要引入权责发生制管理理念。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理念中推广权责发生制,按照成本收益原则对财政资金进行配置以及对财政资源进行管理,不断加强政府业绩考核和预算成本计量,确保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可以全面、真实、完整对政府活动成本和绩效进行反映,对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目标不断提升。第五,要建立财政预算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财政预算评价来源渠道广泛、涉及到的部门较多,信息量较大。因此,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一定要结合“金财工程”,将项目绩效信息融入其中,建立统一、完整、规范的绩效管理基础资料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完整、准确、及时收集和整理财政信息,对政府活动成本准确核算、完整反映,不断提高财政预算管理成效。

(二)改进和完善政府公共活动的评价标准和计量方法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基本都建立了以政策目标为基准的评价指标体系,条住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作为资金支出控制政策一个分支的思维。对于我国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必须要根据我国财政工作实际,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建立起不同层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要能够对于所有部门都适用的公共指标了,主要是从绩效目标完成程度、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资产管理情况、财务管理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相关方面进行评价;对于不同部门所适应的个性指标,主要是结合项目管理目标和部门职能,针对项目实际、部门行业特点,按照规范程序确定评价指标标准和制定评价指标。另外,对于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指标体系,可以参照企业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三、总结

总之,在对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指标进行制定的时候,一定要能够听取社会公众和各方面专家意见,避免绩效评价指标对被评估者产生逆向激励效应。财政部门一定 要充分调动各预算单位开展绩效管理,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形成绩效管理文化。要能够通过实践和试点实际,以大量有效样本为基础,按照科学计量方法对绩效结果进行评价和衡量,不断加快财政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燕,王宇龙.论绩效预算在我国实施的制度约束.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6).

[2]马骏.新绩效预算.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8).

[3]张维平.我国推行绩效预算管理的思考.当代财经.2005(2).

[4]韩洁.论超越预算对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5).

[5]马国贤.政府绩效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马蔡琛,童晓晴.公共支出绩效管理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广东社会科学.2006(2).

预算管理乡镇财政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仍是以财政拨款为主,高等教育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都是由财政拨款进行支撑。因此,财政拨款是整个高等教育良好运行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经历了近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如政府财政压力大、经费筹措渠道狭窄、不利于提高办学质量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成功经验,从拨款法律保障、拨款模式、教育经费筹集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拨款;财政拨款改革

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从1949年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1.“基数加发展”模式

第一个阶段是“基数加发展”模式:1955—1985年。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最早是采用“基数加发展”模式进行的。这种模式下,当年所获得的经费按照前一年该所高校获得的经费为基数,再结合高校当年发展的状况和建设的需要,确定高校当年所获得的经费总额。这种财政拨款模式易于操作、便于管理,保证高校人员的经费开支,保障高校正常运行发展。但是这种拨款模式一方面由于基数是固定的,无法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资金的使用。另一方面由于基数是以高校往年经费支出为基础,如果高校想获得更多经费只能不断增加支出,这样就不利于高校对办学成本的控制,也不利于高校对经费的合理使用。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初期,财政拨款方面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根据高校经费支出情况调整财政拨款的数额,因此也缺乏对经费支配合理性的调控。

2.“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模式

第二阶段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模式:1986—2002年。1986年原教委、财政部联合出台《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实施办法》,《实施办法》中指出:将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实行改革,由原来的拨款模式改为“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综合定额拨款”是基于“定员定额”的核算原理,根据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生均经费的定额标准和高校在校人数来核定下达[1]。这种拨款模式逐渐扩大了高校对于经费使用的自主權,并且根据各个高校实际情况酌情照顾,明确高校财政拨款的具体依据标准,提高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过程的透明度,并且专项拨款的设立与高校发展实际相结合,确保将拨款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综合定额拨款”是以高校往年支出作为基础,仍旧不能合理地反映出高校当前的办学成本,并且也无法发现高校在历史支出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情况,与“基数”拨款没有太大差异。其次,还容易导致高校为了获取更多拨款,盲目增加招生人数、增加专业设置等情况,与高校当前发展情况严重不符。最后,这种拨款模式对高校办学没有任何激励价值,也无法提高办学水平,更不利于高校持续发展。

3.“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模式

第三阶段是“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模式:2002年至今。从2002年开始,财政部对中央部门的预算核定方式改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这是国家财政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要求“部门的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或财政专户管理,收支不挂钩,支出要透明”[2]。这种模式下将高校财政拨款划分为两部分,“基本支出预算”是用于确保高校日常教学活动经费,维持高校正常运转的费用,而“项目支出预算”则是解决高校长远发展规划或者各项活动的费用,两者共同构成当前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核心部分。这种模式将“专项补助”改为 “项目支出预算”,这是我国首次将预算加入到高校财政拨款模式中。由政府审核项目支出预算,可以更好地对高校经费使用进行规范和监管,确保经费使用在阳光下运行。第三阶段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一直延续至今,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主要模式,也为日后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二、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存在的问题

1.财政拨款方式难以体现公平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从开始的“基数加发展”到之后的“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这些拨款模式共同反映出拨款模式简单,拨款参照标准单一,拨款依据不是十分合理,缺乏多样性评价标准。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实行计划人数招生,拨款依据也主要由此确定。虽然国家近些年出台了相应政策规范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并且明确提出高校和专业差别也是拨款的依据,但是这些差别并不能准确地区分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等方面产生的办学成本之间的差异。而且对于同一类别的高校通过统一的拨款标准,不合理的情况依旧存在。因为重点高校可以通过申报“专项补助”获得其他高校无法获得的经费,而普通高校只能通过固定的“基本支出预算”获得保障日常教学活动和教师薪酬的经费,这就对一般高校产生了一定的不公平性。

2.拨款机制不利于提高办学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依旧以政府为经费的主要承担者,经费由政府到高校单一拨款,其他渠道筹集到的经费数量相对较少。在我国目前的拨款机制下,政府支付给高校财政拨款经费的数额,主要由该所高校计划招生人数的数量决定。而且一些教学成果的评估工作和高校荣誉的评比也与高校学生人数相关,这就造成高校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财政拨款,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和校园基础设施规模,从而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拨款机制仅仅是以学生人数的单一变量为标准,这就更加激发了高校对于扩大招生规模的积极性。虽然一些高校会扩大校区面积,逐步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但是部分高校会忽视一项重要问题,就是增加教师人数和提升教学质量,大规模的扩招会造成高校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将有限的教师资源投入到不断扩大的学生规模中,这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办学质量。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下降必然会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这会影响财政投入后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

3.财政拨款缺少绩效激励因素

现行的财政拨款标准中,仅仅是以学生人数作为拨款标准参数,却忽视拨款制度中多元化评价标准的要求,这也就无法体现多元化评价标准对高校办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是激励高校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财政拨款激励机制会激发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促进高校将有限的资源整合全面发展。我国高校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政府财政的供给能力决定高校获得拨款的数额,这个过程中不存在政府为激励高校发展,增加或者减少拨款的数额。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是由政府主导,而高校只是执行政府的各种决策,因此拨款对高校的激励作用并没有得到合理的体现。而且还缺乏财政拨款绩效相关政策,就是将高校办学发展成果与财政拨款数量相挂钩的激励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政府部门利用财政拨款,对高校办学进行监督和指导。

4.政府部门单独拨款缺乏可信度

我国目前的拨款制度都是经费由政府到高校单向流动,拨款机构是完全的政府行政部门,人员也是政府工作人员,整个拨款过程都是由政府直接指导并干预的。换句话说,高校财政拨款受到政府的“领导”,并非高校财政“独立”运行。拨款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一种政府“运作”的行为,政府往往代替市场介入各种微观经济操作,所以很容易造成随意性、不公平性、低效性、资源的寻租行为及权力腐化等弊端[1]。拨款过程中缺乏对公众的透明度,一些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拨款,会采取各种手段对拨款机构施加影响,从而使拨款发生严重的不公平。此外,政府对高校财政拨款的整个过程,社会公众和高校参与度较低,社会公众和高校缺少对政府的信任。这也导致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无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且很难树立政府在整个过程中的威信。

三、改革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的建议

1.加强对拨款模式的法律保障

法律保障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拨款体制的典型特征[3],国家法制建设对高等教育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是,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是财政拨款的力度已经逐渐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这导致财政拨款与高校发展之间矛盾突出,急需转变财政拨款模式。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营造良好的财政拨款法律法规环境,将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纳入到相关立法计划之中。从法律的角度强化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地位,确保高等教育财政拨款过程中有法可依,使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更有法律依据。

此外,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效果也会受到法制观念薄弱的影响。一些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增加政府对其的关注度,也间接引发高等教育财政风险。因此,增强政府和高校拨款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可以促进高等教育健康良好的发展,也可以降低高等教育财政风险。

2.改变传统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

根据当前世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发展形势,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拨款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因此,拨款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的发展方向和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的改革方向应是加强绩效评价与拨款的组合,增强拨款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促进公平与效率[4]。

首先,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标准要构建多元化、多标准参数体系。改变以往仅仅以学生人数为标准的拨款模式,促使拨款标准更加公平合理。其次,建立高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将高校办学成果纳入考核范围,将拨款与评价结果挂钩。通过使用绩效评价体系对拨款数额进行衡量,适当加大对办学质量较好的高校的拨款力度,促进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最后,将保障高校办学的基础经费和绩效提高专项经费分开拨付。基础经费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保障,是高校各项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石。两项经费分开拨付可以大大提升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透明度,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确保各个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在“阳光下运行”。而且将两项经费分开拨付,可以确保有足够的数额用于科研和专项经费,以保证教育经费的质量和使用率。

3.建立高等教育经费多渠道筹集模式

高等教育发展与政府财政拨款密不可分,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短缺已经严重影响高等教育发展,而要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多渠道经费筹集模式是一条好的途径。根据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归纳出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特征和一般的发展趋势,各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经费来源于多方面,即以财政性拨款为主,多渠道经费筹集为辅的拨款体制。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并结合我国国情,在确保财政拨款为主的前提下,逐步放开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和渠道,引入民间资本投入到教育经费中,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的渠道。首先,高等教育经费多渠道筹集模式的建立,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同时又可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近年来,已经有民间资本注入高等教育经费中,现在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范围,吸纳社会和个人的资金投入。这种模式不仅缓解政府对教育经费的压力,还促使社会和公众对教育事业更加关心和理解。其次,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通过企业对高校人力、物力、财力的资助,大大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促使其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而企业通过投资高校事业,获得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提升企业效益。这种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可以促进企业走进教育领域,了解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适合企业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的應用型人才,达到高校与企业和谐发展的目的。

4.建立高校与政府拨款之间的“中介机构”

“中介机构”是介于政府和高校之间的第三方拨款机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都是由政府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各个高校,政府承担拨款机构的角色,而其中具体操作人员都是政府工作人员,整个拨款过程都是官方负责,政府会直接干预高校财政拨款工作,但是这个过程中极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并且拨款过程中缺乏对于社会公众的透明度,这也会影响社会公众和高校对拨款过程的信任。这种拨款模式是政府“直接领导”下的拨款而非政府“指导”下的独立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政府部门直接负责的财政拨款模式。根据国外高等教育拨款的成功经验,可以在拨款运行机制上进行探究并创新,在政府和高校之间通过 “中介机构”的加入,经费从政府财政部门拨出到“中介机构”,再由“中介机构”根据拨款标准支付给学校,将拨款标准直接与经费支付数额挂钩,进一步增加拨款过程中的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拨款“中介机构 ”应独立于政府和高校,同时还应该隶属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有独立的行政范围,具备独立运行的能力。“中介机构”的成员应该包括政府官员、教育专家、学者等,其主要职能是为政府制订高校整体财政计划,明确各高校使用经费应承担的义务,与评估机构密切配合,将拨款与评估结果挂钩,确保经费使用的效益和效率等[5]。为了确保“中介机构”工作的正常运行,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对其机构性质、履行职能、机构地位等加以明确规范,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同时加大其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使其接受政府、社会、高校的监督,促使整个拨款过程更加规范与透明。

参考文献:

[1]桑晨燕,曹寸.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的不足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4(16):112—114.

[2]赵雅琴.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的发展及改革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3):11—14.

[3]吴国生.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2008(5):40—43.

[4]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课题组,王伟同,张妍彦,陈艳利.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战略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4(60):39—48.

[5]钟云华,胡惠伟.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演变及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68—70.

Research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Financial Appropr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WANG Jing-lun, WEI Cheng-ru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China)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financial appropriation; reform of financial appropriation

(責任编辑:朱岚)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12.001

收稿日期:2018-12-17

作者简介:王经纶(1993—),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魏成儒(1993—),男,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预算管理乡镇财政论文范文第4篇

摘摘要: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国家财政的强力支撑是其得以立足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程中,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 财政资金

社会保障是国家对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而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失业、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原因而面临生活困难时,以集中或分散的形式,给予其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所具有的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权和社会权利、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制度所难以替代的。

近十余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普遍建立了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部分发达地区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与此同时,政府不断调整并保证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财政拨款。这样,在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调不一致,缺乏统一性。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还将长期面对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挑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还不是非常明确。

社会保障一定是追求社会公平的,一定是以追求社会公平和缩小社会不公平为己任的。我们要把这个理念灌输到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但由于过分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我们的社会保障政策越来越像经济政策,而不像追求公平的社会政策。

(二)国家社会保障不足。

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尚未建立起经常性的财政投入机制。有学者对我国与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障资金投入等进行研究后发现,一方面我国个人缴费水平和企业缴费水平都位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对社会养老基金贡献水平偏低。目前,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

(三)社会保障虽然确立了责任分担机制,但是有关各方的责任没有划分清楚。

这起码有三个方面:一是历史的责任和现实的责任是不清楚的。比如说历史上那些退休的人员,计划经济时代拿的都是低工资,并且没有养老金积累,现在只能靠在职劳动者交钱来支付他们的养老金,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二是政府的责任没有明确,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单位的责任是不太清楚的。政府感觉到责任越来越大,而市场机制包括商业保险公司的作用却发挥不够,慈善公益事业更是长不大的侏儒,家庭保障如何巩固也未有相应的政策。第三个责任不清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没有划分清楚,哪些是应该由中央承担的,哪些是由地方承担的,目前来讲是不清楚的。现在是企业找政府,地方找中央。以上三个责任不清,都影响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

(四)社会保障法制滞后。

现在还没有一部社会保障的法律规范。社保体系是否健全,这方面的法律是否完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尽快完善统一规范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就必须加速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

(一)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狭窄,主要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相当部分的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都没有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社会保险的待遇存在差异,通常是国有企业优于集体企业,集体企业优于其他经济成分,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的社会保险待遇差别较大,不利于劳动力在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合理流动。没有全面建立失业保险制度,许多临时工失业后生活没有保障,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所以,应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另一方面,还应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项目。我国目前保障项目仅限于退休、失业、一般医疗等,对一些特殊项目的保障几乎为零。如:疑难病症的医治、特殊教育、残疾救助等。当一般家庭在碰到此类问题难以支付时,只能发动社会捐助。这是一种不规范的救济形式,是政府社会保障行为的缺陷,应有计划地把其纳入社会保障中,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得到政府资助。

(二)完善社会保险个人缴费制度。

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在世界各国不完全相同,大多数国家实行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负担保险费用的方法,但个人和企业负担多一些。而我国的社会保险资金的来源,个人负担很少或基本不负担。个人不负担保险费用的方法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国家来说,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社会保险资金由国家负担,无疑是把经济建设所需的积累资金转变为消费资金,影响到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从企业来说,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在市场中求生存,沉重的社会保险支出将会使企业步履艰难,不堪重负,最后被市场淘汰。因此,个人交纳社会保险基金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三)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财政管理。

一是建立社会保险预算。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预算管理,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客观要求和规范政府收支、加强宏观调控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复式预算制度的重要内容。结合我国实际,应实行“板块式”社会保险预算模式,即在政府公共预算之外,单独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用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继续在政府公共预算中编列、反映。二是做好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政策扶持,为社会保险基金以及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三是加强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监督职能,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投资运营以及拨付使用等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四)加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的拨款。

改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一是要加大政府预算拨款的管理,在政府编制预算时,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的主管部门要提交经费的需求和资金来源的状况。财政要统筹项目和标准,确定当年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经费预算并严格按款项要求发放;二是对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可以提供货币支援,也可以提供实物和服务,尤其在社会福利方面,很多项目提供的都是实物和服务;三是要发挥社会慈善事业机构的重要作用,由社会承担部分的社会公益事业,并通过制定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鼓勵社会各界积极提供捐助,大力发展民办或民办公助等形式的社会保障事业。

(五)探讨开征社会保险税的可行性。

1935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立法开征社会保险税,继美国之后,许多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开征此税。发达国家热衷此税的原因是已意识到社会保险税是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的有效途径。纵观各国的实践,社会保险税与社会保险项目的范围是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立法之初,保险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伤、养老和疾病的防治上,以后才逐步加以补充和完善。故社会保险税的征税范围选择是从窄到宽逐渐拓展,税率从低到高逐步调整,税收规模从小到大逐步扩大。一般情况下,经济实力强、人民收入水平比较高的国家,社会保险税项目就多一些;反之,则少一些。尽管各国社会保险税的项目多少不一,但都包含养老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

(六)尽快进行社会保险立法。

在我国,社会保险立法尚处于初级阶段,仅有《劳动法》、《失业保险条例》等少数法律、法规,但法律效力低下,管理力度不够,其强制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例如:《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中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征缴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但仍有不少企业和劳动者,特别是一些外资和私营企业还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侵犯了劳动者的权利。因此,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法制化体系是加快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不但要把社会保险写进《宪法》,规定劳动者可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而且要尽快出台《社会保险法》及各项保险条例,从源头确保依法行政。同时要严格执行监察,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提高用人单位依法参保交费的自觉性,提高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赵雪恒等.财政金融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

预算管理乡镇财政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发展、进步,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推进,由于部分乡镇存在财政单位隶属不清、乡镇债务压力大及乡镇税收流失严重等问题,导致其出现财政困难、财政运行不畅的情况。因此,乡镇财政所需要对财政管理体系及管理方法不断创新,以更好的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關键词:新形势下;乡镇财政;运行;对策

引言

在我国各个层面都有了全新发展的今天,为开创乡镇财政所财政工作新局面,乡镇财政所财政工作人员要积极提升业务素质,从思想意识、资金管控、人才选拔以及体制机制健全等诸方面做起,加快推动乡镇财务会计工作的整体创新。

1新形势下乡镇财政来源

资金的乡镇财政管理有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和乡镇自有资金分为三个部分。前两部分属于国家财政基金,第三部分属于集体财政基金。乡镇预算资金是乡镇政府管理并纳入国家预算的资金。它是国家预算资金的一个组成部分。镇预算资金主要是在税收范围内的农村地区,如乡镇企业所得税,牧业税。乡镇预算外资金是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列入国家预算的自收自支财政资金。乡财务管理预算外资金的主要来源有:新增农业和牧区税、其他城市公用事业、新增渔业建设、新增农业和林业专用产品税、其他附加企业、事业单位缴纳的收入等。乡镇自有资金,乡镇政府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全国人大批准的政策,并就自己的安排筹集资金。

2新形势下乡镇财政运行研究与对策

2.1构建差异性、多层面的税收管理制度

全国范围内的实际情况及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且乡镇经济实力较为雄厚,每年能获得较为可观的财政税收;而西部地区具有较弱的乡镇经济发展实力,财政税收情况不容乐观。且同一个城市下的各个不同的乡镇之间存在截然不同的财政税收情况。因此在乡镇财政税收建设管理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上提高乡镇财政税收建设发展水平应构建差异性、多层面的税收管理制度。乡镇财政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作用及工作积极性结合当地乡镇的实际情况及财政税收建设需求等分派相应的任务在经济条件较好、财政税收较高的乡镇政府中,针对一些经济条件一般偏下且财政税收较低的乡镇实施县城及乡镇联合管理的方式,最大程度上优化乡镇财政税收建设管理的有效性,转变以往粗放型、单一及统一的管理方式,最大程度上调动乡镇财政管理的积极性,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管理,优化管理形式及管理结构,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及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2.2加强乡镇财源建设

做好乡镇财政资源建设,要充分发挥乡镇领导的作用,用自己的权利对整个乡镇财政进行管理,采用以下方式加强乡镇财源的建设:一是搞好困难招商引资。在当前形势下,吸引投资是非常困难的,但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必须坚强,根据以往的经验,想要缓解乡镇财源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招商引资,利用当地实力较高的企业对乡镇的财政收入进行支持。二是促进小城镇和城镇公园的建设。鼓励全乡人民积极的改善乡镇财政收入体系。

2.3强化财政政策及职能建设

国家需要出台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注重乡镇的均衡发展,提高落后乡镇的税收留成比例;可以在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乡镇实施税额返还政策,以弥补本地基础设施发展的投资需求。不断强化乡镇财政的职能建设: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的基本要求安排预算;乡镇财政人员需要完整、真实、准确地编制年度预算,在进行财政支出时严格按照年度预算,以更好的维护乡镇财政预算的严肃性。

2.4完善财务监督运行机制以持续推进财务信息公开

在乡镇财政所财政工作创新发展中,要加快落实农村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改革项目。在开创乡镇财政所财政工作的全新道路方面要有预见性的科学规划,切不可违背实际状况任意推行新路径,否则必然会徒劳无功。当前,必须严格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层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自觉统一到党中央最新决策精神上来,明确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体制,充分发挥乡镇财政资金的各项职能,大力有效地发挥乡镇财政所对于基础性财务的调控职能,依托乡镇政府对基层财务的有效监管,有效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切实转变乡镇财政所财务的工作理念,确保乡镇资金管控的安全,切实使资金运用到位。进而增强乡镇财务会计的综合效率。

2.5健全财政税收人员考核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财政税务体系内部的健康发展,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乡镇税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入职审核力度,同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考核,提升税务人员的学习意识及危机意识。同时,建立起信息化的税收管理责任制,税务管理人员的执法过程要上传到网络税务管理平台,当某一乡镇企业的财政税收出现问题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执法人员,有效调动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改善乡镇财政税收的整体环境。

2.6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

从短期来看,想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运行机制,需对现有的乡镇财政税收部门运行机制进行考察,同时根据实际工作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对运行机制其进行拆分,进而去掉低效无用的流程,使运行机制的工作效率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在整个工作流程中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协调,同时注意不可违反国家对相关部门的管理政策。从长远分析,运行机制中法制建设工作需要适当加快脚步,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切忌闭门造车,确保新的运行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挥作用。

2.7实行严格的债务督查制度

把乡镇政府性债务作为一个硬性指标,纳入对地方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纳入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建立对违法违规融资和违规使用政府债务资金的惩罚机制,加大对乡镇政府性债务管理的监督检查力度。

结语

以上内容是笔者对我国乡镇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建设工作的些许建议,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获得灵感,让相关工作水平得到提升,进而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一些微末之力。

参考文献

[1]赵云华.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及创新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9(16).

[2]李志刚.乡镇财政税收发展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9(12).

[3]赵发范.关于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思考[J].财政监督,2018(13):72.

预算管理乡镇财政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伴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国家也逐步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农村建设中,为此,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以促进农村建设的发展,这也使得在乡镇发展中必须要加强对财政财务的管理,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及透明度。本文基于当前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提升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以促进乡镇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促使财政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诸多不足及问题,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对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并就已出现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一、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尚未形成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乡镇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当结合乡镇具体的财务情况及具体的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来进行,但是,由于部分乡镇的领导层对财务管理缺乏认识,可能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任意使用与调动的情况,导致会计工作以及财务管理出现随意转移等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也会由于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落实或者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等,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核算工作的展开,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影响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财务核算水平低下

财务核算是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应当予以重视。但是,部分乡镇财务核算质量存在低下的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财务管理作用的发挥,其主要原因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由于乡镇财政资金的属性较为复杂,使得在进行财务核算工作时,常出现财务分类不清以及数据不准确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也会影响财务核算工作的開展。第二,部分偏远乡镇会出现小金库的现象,有的为了躲避上级领导的检查,故意人为模糊财务的具体收支明细,或者将收入并入到其他项目中,减少上交的金额,表面上看能缓解乡镇财务支出压力,实则也会影响到财政核算工作的进行。第三,由于乡镇部分员工的管理效率低下,使得实际的工作人员存在配备不足的状况,为了减轻财务支出而采取临聘的方式来管理财务核算工作,这也无法保证资产核算的及时性,而且也无法为经营决策提供相应的参考。

(三)对财务预算缺乏全面的认识

由于部分乡镇领导层对财务预算缺乏全面的认识,使得在开展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并未意识到其的重要性,因此也就并未形成科学的预算体制,这也使得无法将财务管理的作用落实到位。部分地区仅仅关注于资金内部的预算管理工作,使得财务预算的覆盖率并不高,这也会导致财政支出的管理记录并不完善。在没有制定合理的预算编制下,会直接导致实际的执行性不高,无法实现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再加上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乡镇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提升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完善财政财务制度

为了更好地推动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就必须针对该地区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状况制定出符合其进一步发展的财政财务制度,进而提高其管理水平。对此,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完善财务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健全乡镇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对资金使用及其明细记录、财产物资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内容在内的管理,从而为后续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另外,还需要做好财务监管工作,通过制定相应的财政监管制度来加强对乡镇的财务部门的资金管理状况以及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提高资金流动的透明度。通过加强对财务的监管力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会规范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以及工作质量,从而提高财政财务的管理水平,推动乡镇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健全财务核算机制

乡镇领导应从实际的发展情况出发,通过健全财务核算机制来促进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乡镇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健全财务核算机制时,必须要保证乡镇财务核算工作具有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管理的公平、公正,这也能减少行政的干预。另外,可根据自身的发展并通过引进一些先进的制度来推动乡镇的发展,例如核算人员考核上岗制或乡镇一把手制等,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推动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乡镇一把手制具体来讲就是将一把手分管给财政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与财政部门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合作,从而提高财务核算的权威性。核算人员考核制主要是集中于核算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技能的培训,通过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来推动财务管理的发展,对于考核成绩优异的职员予以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而考核不合格者予以一定的惩戒,以此来警示其要端正学习态度。

(三)提高对财务预算的控制管理

为了有效促进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应当提高对财务预算的认识,加强对财务预算的控制管理,从而推动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乡镇领导层必须加强对财政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在全面认识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并结合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发展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不断完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财务的控制与监督力度,注重对财务资金流动的管理与审批流程,从而有效避免财务资金被滥用或出现腐败现象。还可将财务核算内容与管理统一起来,将财务收支都纳入到财务预算中。通过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也能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促使财务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的发展方向。

(四)完善财务人员的培训制度

由于乡镇财务管理工作涉及面较广,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及能力要求很高,为此,必须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的培养,逐步完善财务人员的培训制度。乡镇可依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综合培养财务管理人员,不断使其具备全面型及综合型的财务能力;通过构建合理的培训制度,能有效对财政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划分,从而逐步优化持证上岗制度。另外,还可通过聘请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乡镇财务人员进行有效培训,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推动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能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从而推动乡镇财务管理双皮奶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发展问题,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予以改善,例如完善财务人员的培训制度、健全财务核算机制以及提高对财务预算的控制管理等,来加强对财务资金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许龙.构建乡镇财政监督体制提升基层财政管理质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4).

[2]王连萍.提高乡镇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思考[J].财会学习,2019(05).

[3]李侠.乡镇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1).

上一篇:成教招生与学籍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石油化工企业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