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感舞蹈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15

节奏感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现代音乐节奏形态分类

现代音乐的节奏节拍有着较复杂的节奏型或节拍形式, 一般作曲家主要是从节拍、节奏两方面设计音乐节奏, 通过利用节奏的无穷形态以及非节拍强弱规律的重音形式创设一个变幻复杂、多姿多彩的音乐节奏世界。由于节奏的形态非常复杂, 组织规律又变幻莫测, 本文就针对市场视唱练耳教学而言, 将节奏节拍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1、规则节拍复杂节奏

现代音乐节奏的特征是不规则的律动、不稳定的向前运动, 但是, 现代音乐的新特征也不排斥传统音乐节拍节奏的稳定和规律。其规则节拍指的是分子为2、3的拍号的单拍子, 以及全部的复拍子。其节拍并不复杂, 只是基本节奏型会比较复杂化。

2、不规则节拍规律节奏

不规则节拍规律节奏是相对规则节拍而言的, 它具体指的是拍号中分子为除了1、2、3外的其他质数, 比如5、7、11、13等等。

3、变换节拍节奏

传统的音乐作曲是通过单一拍子进行创作, 而在现代音乐作曲中就非常少见, 有的作品是在音乐段落处进行的变换, 有的则是在小节处进行的变换, 这样的变换就被称之为“变换节拍”。变换节拍的方式还有变换重音、变换句法、固定音型以及附加时值等。

4、无节拍节奏

无节拍节奏类音乐中的节拍不存在, 也没有小节线, 它只有按照不同时值组成的节奏, 甚至很多音乐作品将拍号、小节线均省略了, 音乐创作向更自由化方向发展。

二、视唱练耳教学中现代音乐的节奏感及其培养方法

现代音乐节奏形式多种多样, 且风格各异又复杂多变, 使得视唱练耳教学在培养学生节奏感上有一定难度, 所以教师根据现代音乐节奏的形态特点以及相关知识的连贯性以及过渡性, 有针对性地对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相关训练。

1、节拍感和速度感的培养

节奏感是音乐能力以及音乐感的一个重要部分, 也是一种基本的音乐才能。良好的节奏感需要经过严格、准确的训练逐步形成的,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节拍感和速度感。任何节奏均要受到速度的约束, 速度是音乐进行的前提, 培养其速度感的方法有很多种, 比如通过节拍器视唱、合唱、合奏以及器乐演奏等等方法, 学生只要认真进行有关练习, 培养速度感并非是什么难事。节拍感的培养是能较好在视唱过程中获得较好发展的。同时节拍感也是内心的一种律动感, 它便现在人的行走、语言、哭泣以及呼吸的动作等生理方面, 还表现在人的心理方面, 这是人内心节拍感的基础。

2、现代音乐节奏培养方法

现代音乐中由于非周期性的重音出现, 打破了传统的律动规律, 所以, 培养学生节奏感时就需进行专门的有固定节拍、变换节拍节奏短句的听和记以及无规律重音的节奏短句的听和记等的训练。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进行听记联系之前, 有针对性地做大量节奏辅助练习。比如:

1) 连线和休止练习, 训练方法:先以十六分音符作为“公共音”进行有关练习, 然后恢复2/4的节拍感再进行练习, 以此方法进行的练习在前期可作为视唱节奏的一项专门训练, 一直训练到能由默背默写到能独立听记的这样一种熟练程度。

2) 重音练习

通过重音练习方法可使学生慢慢拜托小节和拍的束缚, 让学生学会用内心感受单位拍。

3) 不同拍的二声部的节奏训练

在进行不同拍的二声部的练习时, 学生可在钢琴上通过左右手进行同时击键, 或者像二声部一样, 通过左手击拍, 右手划拍, 同时进行口念划拍节奏, 然后再交换。

除上述训练方法之外还需进行口唱旋律, 并用手敲击相同的节奏型, 用脚打拍子的练习。

三、结语

视唱练耳是音乐基础性的一门学科, 而培养现代音乐的节奏感是其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结合现代音乐的形态特点, 通过强化节奏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素质以及音乐各方面的技巧, 达到节奏感训练的功效。

摘要:节奏感的培养是视唱练耳教学中重要基础环节, 本文主要从视唱练耳教学中现代音乐的节奏形式进行分析, 并提出培养现代音乐节奏感的策略。

关键词:视唱练耳,现代音乐,节奏感,节奏训练

参考文献

[1] 应玫.浅析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节奏训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4) :162+181.

[2] 欧超智.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流行音乐节奏训练[D].星海音乐学院, 2014.

节奏感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

节奏小屋

音乐活动:

节奏小屋

活动目标: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及分辨节奏型的能力。

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自制节奏小屋四个

活动流程:

一、音乐游戏:找朋友(幼儿边律动边歌曲)

听乐曲前奏找朋友,会听音乐。

二、出示各小屋

1.小动物们也邀请我们去做客,做朋友,我们去它们家做客去吧。

2.它们出来没有?原来它们家都有门铃,你们按了门铃,它们才会开门。(幼儿自由选择动物家门拍打节奏)

3.老师带幼儿一一去小动物家按门铃,按对了小动物出来开门欢迎大家。

4.幼儿分散练习。

5.出示一小动物家没门铃,大家为它装个门铃。(幼儿创编)

三、音乐游戏:

火车钻山洞(幼儿会听着音乐变换动作)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节奏感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高师钢琴教学应针对学生节奏感的个体差异、钢琴差异化水平、以及高师音教专业培养目标所做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其钢琴节奏训练更适合社会需求与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高师钢琴;改革;节奏训练;教学模式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其培养目标为向社会培养优秀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和社会文化事业工作者。高师钢琴作为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应仅仅训练学生钢琴演奏技巧等技术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钢琴教学法方面引导学生探索。节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骨架,在钢琴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为更加符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做出的改革,新型高师钢琴教学的节奏训练显得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节奏感的个体差异

根据《牛津词典》对节奏的解释来看,节奏这个词最早是从希腊语REHO派生出来的,与流动、经过两个词相近,常被运用在表示运动的事物中。可见节奏在运动中产生并且是先于音乐而产生的。音乐中一般将节奏定义为音值长短与强弱拍位所构成的组织形态,但也可将节奏广义地理解为整个音乐作品中段落的比例平衡关系。节奏作为音乐要素之一,是音乐构成的基础,其稳定的形式——节奏型更是对音乐形象的塑造、音乐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在现实钢琴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节奏的感觉是不同的,特别是在对节奏感知的敏锐度、节奏弹奏精准度方面差异极大,而这个现象是由于高师钢琴学生参差不齐的钢琴水平、个体生理条件、心理因素等造成的。

(一)个体差异调查

针对学生节奏感的个体差异,笔者做了小范围问卷调查与统计。选择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某40人的钢琴教学班为样本,所做的开放式问卷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年级、性别、学琴年限,自认装饰音节奏困难,所接触复节奏最难,面对困难节奏何从下手,心理节奏是否偏快或偏慢等等。

通过调查统计试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节奏感的个体差异某些方面也与性别有关。对于单位节奏比如复波音颤音等方面的把握,男生由于普遍具有一种理性思维的特质,在弹奏前通常要思考片刻;而女生较为感性,单位节奏不精准的比例要高于男生。在钢琴演奏心理节奏方面,虽然男女生都不稳定,但男生普遍偏快,女生有个别心理节奏偏慢且心理节奏不稳,比例总体要低于男生。

(二)所体现的共性及产生原因

1、对复杂节奏没有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在问卷调查中40个测试者只学习了两年钢琴的学生占到了17.5%,10年以上琴龄学生占20%,所接触最复杂的复节奏随学习年限的增长而节奏不断复杂。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由于培养目标与音乐表演专业迥然不同,所以在招生考试中侧重音乐综合知识水平的测验。近年来高等教育扩招以及音乐专业高考较低的文化分数线要求,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突击报考音乐专业,从而造成了目前各高校音教专业学生钢琴水平差异极大。在学生中固然有所谓的“童子功”,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学生,但当他们面对的一些较少练习的3对7、7对11等复节奏也显得力不从心。占有一定比例的水平不高的学生,要在短短2到4年内掌握这些复杂节奏,无论是对自身还是高师钢琴教育者都是极大的考验。

2、对节奏准确性、感知敏锐度不高。调查显示,音教专业学生在复波音、复节奏弹奏方面,普遍出现节奏时值拖延或者短促、左右手节奏配合不到位的现象。在钢琴作品中许多3对9之类的复节奏,它要求左右手同时并用,在1至2小节内统一,这就给学生左右脑的协作性提出了要求。但一般人都是左脑发达于右脑,这种左右手一定时间段协作控制能力也受个体中枢神经系统条件的影响。所以在小范围调查中出现了两名只有两年学琴年限的学生节奏感极好,在训练弹奏一些复节奏片段时,只用了两个学时便能精准弹奏。从调查中还显示出对节奏的感知敏锐度和节奏准确的把握,与人的生理条件、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

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基础决定了对节奏反应的快慢。根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模块说认为:外界信息由周围神经系统经脊髓再传入脑,由脑中各个结构和功能相对独立专门化的模块的处理,传出控制行为。当人通过视觉——读谱方式将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的上丘脑,再导向大脑皮层通过加工传出后形成钢琴演奏,在这个系统中由于个体生理条件的差异,比如周围神经系统传入传出的反应速率等等决定了高师音教学生对节奏的反应也是有所差异的。

人类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动机等心理因素决定了学生对节奏准确敏锐的把握。钢琴学习是一个视觉、听觉、触觉、知觉、注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行为。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知音乐,并由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音乐,在学习中受动机意志等的影响。节奏所引起的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但人与人之间适宜刺激的强度范围即感受性是不同的,且注意、记忆、思维、动机各因素都具有个体差异化。因此教师在节奏训练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

3、心理节奏不稳是学生的通病。在被试中有87.5%的学生心理节奏不稳,主要的情况为偏快与偏慢两种情况。造成心理节奏不稳的因素很多,但总体来说还是受时间知觉的影响。时间知觉的准确性主要受两方面的制约:第一,活动内容。在钢琴学习中学生在面对密集节奏、快速的练习曲时,普遍在演奏的后半段时速度逐渐加快,但在演奏一些抒情钢琴小品,节奏不复杂的作品时却不知不觉地放慢速度造成节奏不统一。第二,情绪与态度。“由于情态活动包含着速度、节奏的特征,因此以相同或相似的速度、节奏为中介,悠缓、从容、急躁、紧张等情绪体验便与音乐有了发生联觉对应性的可能”①,因此在钢琴演奏时受节奏联觉情绪的影响,演奏者出现了多种心理节奏紊乱现象。同时,当演奏者面对较为快速节奏抱有强烈期待和信心,通常时间感觉要慢些,并能容易将音乐呈现出稳定的状态,但若演奏者对完成快速节奏态度消极,期待不高,则时间感会变快从而加快心理节奏。

通过对高师音乐教育学生节奏感差异的调查分析,可以指引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形成新型高师钢琴教学节奏训练的模式与内容。

二、教学模式

高师钢琴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内容,在现今各高校专业努力适应社会需求的潮流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个别课与集体理论课相结合,应是目前看来最适宜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的、条件的形式。严格的节奏训练, 具备严谨的音乐节奏观念, 是学音乐的基础。面对高师学生差异极大的钢琴水平,这种个别加集体的方式,能最大限度照顾到不同学生,同时最大限度在“学”与“教”方面给予学生社会所需求的技术与经验。

(一)个别课

个别课作为音乐专业历来采用的教学方式,在音乐技艺培养方面有自己独到之处。节奏训练作为钢琴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个别课还是比较适合教学要求的模式,但在教学内容上,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纯钢琴教学只是教会了学生怎么弹,却没有教会高师学生怎么教。所以在个别课教学内容上应改革为钢琴技术教学与钢琴教学法教学相结合。

高师音教学生大多数都没有经过长期、系统、科学的钢琴学习。前文中调查表明:高师钢琴学生普遍对钢琴学习没有一个系统化、规律化的认识,且节奏感差异极大,因此高师钢琴教师对学生的节奏训练应从加强节奏基本训练、构建知识体系,以及引导学生如何教学方面着手。

1、针对不同水平学生,提出相应教材建议,着重训练。

第一,钢琴水平不高的学生通常学琴时间较晚,为了通过艺术高考苦练几首技术较难的曲子,所以进校时基础不扎实。这些水平不高的学生大都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志,希望在短时间内提高钢琴水平。针对这一特性,教师应着重一些基本的节奏训练使学生具备规范的音乐节奏感,选择教材时,应根据学生手指条件、心理节奏差异、个体个性等因素向学生建议教材,并同时说明选择该教材的原因、训练目的及该教材的适用范围,使学生在学习基础节奏的同时认识钢琴初级教学中节奏训练的内容、步骤、要点等。

第二,学琴时间为4至6年的学生相较与初阶学生,在手指灵巧度、读谱方面虽说有一定进步,学生本身是有一定钢琴弹奏能力,但在现实中却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即兴配奏不能弹,正谱伴奏节奏乱。这一阶段的学生既有向高阶技术发展的可能性但也存在交错节奏混合节奏弹奏不正确等问题,所以基础的节奏还是不能缺少的。教师应该选择一些节奏有特点、技术性较强的音乐片段进行训练,这样既解决了节奏技术训练的要求,同时节省了学习时间。正谱伴奏应正式引入个别课的节奏教学中,正谱伴奏最重要的莫过于与演唱者配合,它要求演奏者读谱快速、心理节奏稳定并学会倾听。而这正巧适合了节奏训练的要求,同时伴奏正谱通常难度适中且一些特色节奏特别是中国作品中一些较为复杂的节奏,刚好适合水平中等的学生。钢琴即兴配奏作为高师音教专业最为核心的课程之一,音教专业历来将钢琴个别课与钢琴即兴配奏集体课分开教学,而两门课的授课教师大都各自为政,使原本同属钢琴训练的两个方面分开来,不利于学生钢琴水平的提升。高师钢琴教师应看到即兴配奏的重要性,在节奏训练时,应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节奏型适合的旋律、音乐风格等,为学生提供钢琴作品的配奏实例,加深学生对配奏知识的认识。

第三,高阶学生本身有较好的钢琴演奏基本功和能力,且读谱心理节奏等方面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因此在节奏个别课训练时应培养学生有限制和控制的有张力的节奏。在现实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些情况:学生将曲子弹得机械乏味,或是滥用自由节奏致使音乐风格与原曲差异极大等。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培养演奏者严谨的节奏观念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和声、结构、强弱、踏板等方面进行探究。

2、引导学生进行钢琴节奏练习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其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因此钢琴个别课教学中引入实践内容,教师在一旁观察学生教学、引导学生对孩子科学合理施教,从而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培养合格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目的。目前,高师音教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3年,大学四年级才开始进行教育实习。虽说有大一大二在校外做兼职钢琴教师、陪练等临时工作,但由于没有专业教师理论经验以及手把手的指导,对于这些工作有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高师钢琴教学中现实状况与学生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建立与学制相配应的艺术实践机构迫在眉睫。各个高校都有自己所附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其中的学生许多都有钢琴学习的需求。各高师音教专业可根据这一有利生源条件以及高师钢琴学生实践需求,创办下属艺术培训机构,使市场与教学联系起来。

(二)集体理论课

高师钢琴集体理论课是近年来各高师钢琴有志之士一直探索革新的新型课程。钢琴集体理论课与钢琴个别课是高师钢琴训练的两个侧重方面,它最大的特色就在于适应高师性质、在理论上促进丰富钢琴学习与教学,其学时宜每两周1个课时为宜。因此,节奏训练也应适用这种教学方式。

1、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引导者,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特别是高师集体理论课在对钢琴特殊节奏性反映的理论知识的探究方面,显得尤为重要。音乐中特殊节奏型是很有探究价值的,通过节奏型发现音乐所蕴含的历史、和声、特点等等,为学生理解钢琴音乐作品以及进一步的音乐研究打下基础。高师钢琴集体理论课可以专题形式,包括巴洛克时期钢琴音乐节奏特点、复节奏的演变与发展、各音乐家惯用节奏型探究与演奏等等。

2、钢琴基本教学技艺是高师音乐教育学生急需掌握的知识。虽通过高师钢琴个别课的教学内容模式的改革,学生能学到一些教学技巧,了解一些基础钢琴教学培养体制模式等,但这种知识结构是不全面的,不利于学生在今后教学实践中的操作。因此钢琴集体理论课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便是:补足个别课传授钢琴教学法不系统、不全面的方面,向学生传授基本钢琴教学法、分析授课对象的学习心理状态以引导学生学习。

个别课由于授课形式为一对一,教师所指导的节奏技术与教学法只是适用于授课学生,对其他学生出现和面临的问题则不太了解。所以,钢琴集体课中总结各个学生在钢琴个别课中所出现的共性技术问题,以及在个别教学实践课中遇到的一些授课对象较为普遍的现象,给出解决建议。高师钢琴教师应向大家解释针对不同水平学生如何教学,同时以各水平高师钢琴学生、个别课实践对象为案例,综合分析其训练的要点、教材的选择等。

对高师钢琴教学进行节奏训练,不能画地为牢只看到单一复节奏等的训练,在训练时应根据高师钢琴学生特点,以节奏训练为基础、兼顾其他各因素。在新型的个别课与集体理论课方式下,以节奏学习为载体,引导学生在音乐理论知识、教学法、教学经验方面作一些积累。新型的高师钢琴教学模式无疑对钢琴教育者、教学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教育者有全面的知识储备,还要求教师将“教”与“研”紧密联系,同时也要求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在培养模式上有所革新做到“教学”与“市场”相结合。2009年国家教育部已公布了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由研究型向实用型转变的总体战略,因此,新型高师钢琴教学模式是与国家相关规划相吻合的,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的节奏训练理所当然更加适合今后高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李姝

注释:

① 引自于张前:《音乐美学教程》,第111页

②引自于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

参考文献:

[1]刘电芝.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俞国良,戴斌荣.基础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节奏感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与旋律共同形成了优美的旋律。节奏可以通过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进行组合,引起聆听者的共振,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借助节奏教学可以在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空间予以提升。音乐是多个元素的组合,包括了音乐旋律、音符、节奏等。在所有有关音乐的活动中,节奏的推动都是必不可少的,音乐作品可以在节奏的效用下得到更好的诠释,而通过开展节奏教学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训练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水平都处于零基础水平,节奏感也是课程构成的基础,因此对教师教学方式具有较高要求。教师开展节奏训练应采用合理的方式,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对教学进步的控制以及对教学流程的优化。

一、节奏教学对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积极影响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对学生音乐基础能力的提升上。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只需要让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就可以,不需要设置过于复杂的课程内容,避免超纲,这样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合理有效的课程教学方式,在过程中要保证学生可以全面地掌握音乐知识,并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予以重视。在以往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大多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听音乐并练习,这对培养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并且不符合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目标。音乐本身具有着灵活多样的展现形式,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会对其产生束缚,而在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魅力和奇妙,而通过这样的节奏训练作为基础进行教学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意识以后,其学习效率和效果自然也就得以提升。

二、小学音乐教师开展节奏训练的方式方法

(一)全身心体会节奏

音乐节奏千变万化,不同的节奏会给人带来不同的享受。在听见舞曲时,人们会不由自主的翩翩起舞,再比如《进行曲》,展现的是一种庄重、严肃的感觉,不同的音乐所展现的节奏特点是不同的。不同节拍的变化也会使人的情感发生明显转变,如果学生感到压力巨大,内心烦闷,可以听一些节奏欢快、充满动感的旋律,一扫阴郁的情绪。所以,从小加强节奏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正确把握音乐节奏,并且对旋律产生深刻的体会,比如自然环境或者生态环境中,任何一种声音都会产生一定的节奏感。比如窗外雨滴落的声音,滴答滴答的声音就具有节奏,可以在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去感受。在小学音乐教学时,通过节奏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心素质,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强化学习效果。

(二)感受节奏的训练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律动感,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形成统一小组,相互交流,对各种节奏进行模仿,再将各个掌握不同节奏的小组安排到一起来共同演示节奏,从而让学生直观体验节奏多样的变化。教师还可以将节奏训练与其他形式相结合,例如诗朗诵、演讲、表演等形式,提高语言节奏的多样性,使学生更好地把控节奏感,帮助学生养成抑扬顿挫的朗读能力。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打下学习音乐的基础,还能够对诗歌加深了解,这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也是一次改进,相比于传统音乐教学中枯燥的学唱教学方式,这种节奏训练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自主地探索音乐中奥妙和乐趣。

(三)课堂游戏活动的趣味性设置

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期间,小学生的专注难以长时间保持,节奏训练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还保持着爱玩的天性,对身边事物都十分好奇。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可以深入地分析教材内容,将教材中有关音乐教学极富感染力和张力的部分挖掘出来。在小学音乐节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来深度剖析教材内容,从而保证制定出的课程教学方法可以适应小学生发展需要。在对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教师应采取趣味性的方式演绎理论知识,提升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从而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节奏教学。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小学音乐教师应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规律等充分利用起来,将游戏活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促进节奏教学质量的提升。

举例来讲,在节奏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之后在课堂中选择一段节奏感较强的音乐进行播放,引导学生在音乐节奏下进行拍手、跺脚、摆动身体等动作,也可以让学生排列成几队,按照节奏前后踏步。借助这种教学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学习音乐节奏的同时,还能够运动,促进小学身心的共同发展。

(四)在乐器击打过程中提升节奏感

在小学阶段音乐教学中,不会涉及较多的音乐器材,但很多器材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击打乐器的方式进行演奏,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直观感受声音的强弱、长短等特点,并逐步掌握音乐合成的基本方法。在击打乐器过程中,通过控制敲击的轻重和速度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在节奏上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也可以及时向教师提出问题。在实际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打击乐器,比如鼓、锣等,这种乐器可以更加明显的展现节奏,声音大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的感受旋律和节奏。而且这种实际的乐器平常并不是常见到,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比较强,通过借助实际的乐器进行演奏,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课堂学习氛围中,从而提升对节奏教學内容的关注度。打击乐器还包括很多,比如快板、沙球、双响、三角铁等,教师借助这些打击乐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然后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对着打击乐谱进行练习,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节奏。

三、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节奏作为音乐的灵魂,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逐渐对小学音乐节奏教学重视起来,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摸索和创新,上述对此提出了相关的观点,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蒋婷莉.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思考[J].才智,2019(04)

[2]李岩.节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探析[J].中国文艺家,2018(05)

节奏感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教学节奏是指课堂教学进程的快慢、缓急、强弱、张驰等等。教师把握好教学节奏, 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下面,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对如何把握好教学节奏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1 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来掌握节奏

课堂教学时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 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 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学生的学习规律涉及的问题很多, 这里只从两方面来看。

从学生认识问题、学习知识的顺序来看, 大概都经过“感知———理解———运用”这一过程。把这一过程放到课堂上, 感知阶段的节奏就应该舒缓一些, 而理解阶段就应急速一些, 到运用阶段, 应缓缓一些, 这样, 不同的节奏形成了节奏的一条曲线。

从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变化来看, 根据经验, 在45分钟的一节课里, 分为五个小段, 一般有这样的变化规律:

(1) 开头5分钟。注意力分散。因为上节是别的课, 又经过课间休息, 一下子转不过弯来。

(2) 第6-15分钟。注意力比较集中。

(3) 第16-20分钟。疲劳, 注意力比较分散。

(4) 第21-40分钟。注意力集中。

(5) 最后5分钟。疲劳, 又等下课, 注意力分散。

根据以上变化规律, 教学的节奏, 在开头5分钟可以松驰一些, 慢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第二阶段就要充分利用, 加强紧张度, 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第三阶段是疲劳区, 可再把节奏放松, 减轻学生的负担, 让学生轻松渡过;第四阶段是一节课里的黄金时刻, 学生的注意力有可能高度集中, 教学节奏应加强、加紧、加快;最后五分钟, 节奏自然放慢, 让一节课愉快地结束。

2 根据课堂教学结构来掌握节奏

课堂教学结构, 向来有个自然形成的模式。过去的说法是:“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学习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现在又总结了许多模式, 其中比较简单的是把它归结为“发问———解疑———练习。”根据这样的结构, 教学节奏可以相应地设计为“缓———急———缓。”发问阶段, 要诱导学生思考, 作出散发性思维, 节奏要舒缓, 让学生的脑子多转几个圈, 想出问题来。如果这个阶段过于紧张, 老师不断提出新要求, 反而干扰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解疑阶段, 是教学的主要环节, 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在这个阶段解决, 教学目标的达到也要靠这个阶段的努力, 因此, 这个阶段的教学节奏, 从总的来说, 应该是急的、张的、强的、快的。当然, 从细节来说, 这一段里也应加插些少的缓慢的、轻松的因素, 使教学节奏强中有弱、急中有缓。最后的练习阶段, 总的来说可以舒缓下来, 让学生自己消化知识, 动手做练习。

3 设计课眼, 激起高潮

每个课, 除了总体上要处理得波澜起伏之外, 最好还能设计个课眼, 激起个高潮。诗歌创作讲究“诗眼”, 散文创作“文眼”。“诗眼”是最能表达诗的意境的一个词, “文眼”是统帅全文思想感情的一句话。课, 也有“课眼”。“课眼”在何处?这主要从教学内容上来定, 要在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处设计课眼。比如, 能举一反三地把它解透, 其他就迎刃而解的问题, 都可以设计为课眼。课眼之处, 要设法激起教学节奏上的高潮。课的高潮, 应该是学生精神最亢奋、情绪最高涨、脑子最灵活之时, 是学生学习最入神, 学习效率最高之处。激起高潮的方法, 可以为解决某个问题讲一段精彩动人的话;可以为解决某个难点而作演示或一次实验。有时为了解决某个问题, 举个生动的例子, 既令学生发笑, 又令学生豁然醒悟, 这也是激起高潮的好方法。

一节课以有一个高潮为好, 当然高潮迭起也未尝不可。不过, 切忌高潮不断。全是高潮, 等于没有高潮。

4 注意学生反应, 随时调整节奏

教学节奏的设计, 只表达了执教者的良好愿望, 能否按设计实施, 还要靠执教者努力。执教者在具体施教时, 一方面要按计划掌握节奏, 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 随时作节奏上的调整, 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这包括:发现学生在课上心不在焉, 就要考虑是否教学内容太浅, 太浅就得加快节奏, 转入学习新的内容, 是否教学内容太深, 学生索性不听, 是的话就要放慢节奏, 力求把难点讲解明白。如果发现学生学习兴致很高, 精神奕奕, 即使在一节课的“疲劳区”, 也可以改变节奏, 一直维持强节奏, 帮助学生避开“疲劳区”。但在快节奏地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时, 如果学生显得疲惫, 就要想办法提起学生的精神, 不妨放慢节奏, 说个笑话调节一下。

5 节奏的掌握要因人、因课而异

节奏的快慢、张驰、轻重、缓急、强弱, 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有一定的规律性, 但是也不能要求人人一律、课课相同。不同的教师, 掌握节奏各有特色, 有的人上起课来, 知识淙淙流水, 缓缓渗入学生的心田;有的人上课如重槌敲响鼓, 声声敲在学生的脑海里。人的性格、习惯不同, 处理节奏也就有不同的特点、风格, 不能强求一律。学生的学习习惯、气氛, 对节奏的掌握也有影响。有的班学生适应于较缓慢的节奏, 有的班学生却喜欢快节奏。当然,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看, 他们还是爱好快节奏、强节奏, 而不习惯于老师的慢吞吞、啰唆。作为教师应该尽量适应他们的特点和要求。

节奏感舞蹈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以情动人

感情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生活中,语文教学常以生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学生生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1.1 挖 掘教材 ,丰富学生的情感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学语文文教材中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 不仅有很高的文文化内涵, 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 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值观。语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发现其中真的、善善的、美的内容,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如《始终眷念着祖国》一文就就扣住题中的“眷恋”一词,文中“两弹元勋”钱学森以大局为重,毅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对对祖国的魂牵梦绕,他的赤子之心让学生深受教育,懂得要将国家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热爱祖国,对祖国始终不渝。那种对祖国的拳拳拳之心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我深信, 尽管学生还没有做出什么么惊天地的爱国行为, 但是那种对祖国的爱已经深深地埋在了心心底。

现在中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负负担日益沉重,容易使得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对困难。语文文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坚韧的意志,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逐步丰富学生生的情感。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关注了学生情感的发展,,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散步》中的一家四口;《甜甜的泥土》》中的小孩子;《背影》中的“我”……通过学习这些感人肺腑的文文章,通过了解作家、作品,指导学生欣赏作品,体会作者的语言、形象、感情,与作者神交,与作品中的人、物神交,辨别真假、善善恶、美丑,逐步提高欣赏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提提升学生的情感温度,并以此为基点,延伸开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

1.2 以 情动情 ,调动学生的情感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导体, 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导给学生。如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时,笔者就先让学生说出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 学生们兴致很高。利用多媒体教学选选择性播放有感染力的视频来打动学生, 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感觉。这样一来,学生的气氛也活跃了,都情不自禁地想把自己游游览祖国大江南北的经历说给同学们听, 想和大家一起分享。随随即笔者也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 笔者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国内内国外的朋友, 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黄山上。感受大自自然的神力, 并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丰富的美感和和民族自豪感充溢着心头,连笔者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带着对祖国山河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2以“话”感人

有人曾经说过,既是人,就会有生命欲,自然就会有蓬勃的生命流。是啊,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命流就不怕蓬勃不起来。

2.1 引导学生自己读书

学语文一定要开口读,开口说。读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教师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起体味,去感悟。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感情丰富了,求知的欲望也大大增强,他们渴望了解世界。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时机,鼓励他们自己学会读书,让他们热爱生活,胸怀世界,充满青春活力。

如《呼兰河传》一课,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听读课文,自己读课文,利用早读多读,课堂上再次读,采用“多读激发情思”的方法,边读边体会,适时地介绍作家的生活经历,很多学生都能体会到作者在文中通过回忆和祖父的一段生活经历, 体现的童年生活的乐趣,对自由的执着追求,有了这样的前提,上起这篇课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2.2 激发学生自己提问

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如教学《藤野先生》时,笔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先写作者在东京的事, 这与藤野先生有关吗? ”有学生回答说:作者是先抑后扬。这样的回答是不理想的,于是笔者开始引导他,强调课题“藤野先生”,并且强调笔者问的是“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于是就有学生站起来说“‘先抑后扬’是写法 ,这里写的是作者在东京 ,和藤野先生相遇要到仙台了。”听到这里,笔者不禁默默点头,这位同学已经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了。笔者赶紧提示:作者在东京看到了“清国留学生”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那么作者对此流露出怎样的感情学生一起回答道:失望、厌恶。那么,作者准备……笔者话还没说完,有位学生就答道:“他决定‘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在此情况下,笔者稍作点播“于是他选择了去仙台,这是他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在仙台,他有机会遇到了藤野先生,那么,写在东京的经历,对下文写藤野先生有什么作用? ”“做铺垫”学生又齐答了出来。一个问题在师生不断地质疑中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学生也因为自己的思考,感觉特充实,因而上课的效果也就不同了。

2.3 鼓励学生自己说话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语文水平,还得有赖于“说”。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小组讨论,跃跃欲试,都是锻炼他们“说”的方式。当然,这就要求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

如在教小说、童话时,由于有的篇幅长,但是学生却非常的的感兴趣,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多说。前不久,刚上了《安恩和奶牛》这篇小说,笔者布置续写个结尾,学生积极地不得了,课堂上就就口头操练了,有的同学对于交易市场上有的人的神态、动作说的的是活灵活现。一节课是笑声不断。

总之,只要学生能起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就要想方设法法让他说话,让他答正确。这样,既使他得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使他的积极性不受挫折, 同时, 更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积极极性。于是,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表达中得得到发展与提高。

3以“活”创新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简言之,就是要学生活学活用。学会了方法,不仅能写“活”的文章,更要体会语文所赋予我们的生机感,树立全新的价值观。

如学习气象物候专题时, 可以让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摸索规律。接触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笔者让学生参照课文第一段,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家乡的四季变化。学习《父母的心》后,让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的小事,从而理解自己的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深沉的爱……

上一篇:物理作业探索论文范文下一篇:粮食政策政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