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

2024-03-19

自考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军队自学考试在“互联网+教育”和军事职业教育理念下实施网络助学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军事职业教育作为“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军队已经成为军人继续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近几年军队自学考试和军事职业教育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了军事职业教育视域下军队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辅导经验,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和军事职业教育平台开展自学考试网络助学,以更好地为基层官兵服务,增加军队人员参加自考的热情,建设高素质军事人才队伍。

[关键词] 军队自学考试;军事职业教育;网络助学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武警部队军队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突发化学事件处置及救援’在线课程”(WJ-MK-2020068);2020年度武警后勤学院基础研究课题(WHJ202005)

[作者简介] 李惠惠(1988—),女,山东泰安人,硕士,武警后勤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与军事计量研究;韩 香(1973—),女(回族),天津人,博士,武警后勤学院基础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防化研究;司玉昌(1973—),男(蒙古族),河北围场人,博士,武警后勤学院基础部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军事能源研究。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自学考试”)作为学历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有40年发展历史,是国家提倡的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人自考、社会助学与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开放教育制度,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1]。而军队自学考试也是一种以学历继续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但它是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仅仅面向军队人员进行的一种考试,是个人自学、院校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军队自学考试是国家自学考试和军事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力地推动基层部队官兵学历层次,提升官兵职业能力和素养,目前正按照军事职业教育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的改革方向,由学术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

军事职业教育是军队领域的职业教育,它是“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自学考试是军事职业教育中学历提升教育的重要形式,随着军事职业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培养造就大批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离不开军队自学考试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基层部队,自学考试为优秀基层官兵提供了一个平台,能够更好地为强军目标服务。新形势下,基层官兵任务繁重,工学矛盾突出,相关专业教师赴基层授课辅导也面临着很多难题,官兵要完全靠自学就顺利通过考试的难度较大,这也导致一些官兵拿到教材没多久心里就打“退堂鼓”。随着军事职业教育不断推进,如何在“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下,通过网络开展军队自学考试助学辅导工作,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军事职业教育视域下军队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的重要性

(一)利用“互联网+教育”,提升学习兴趣

助学辅导包括网络辅导、编发辅导资料、面授辅导等,随着军事职业教育的不断推进,网络辅导已成为军队自学考试助学辅导的主要发展方向。网络助学是依据“互联网+教育”理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发挥网络教育资源优势,为学习者创设网络教和学的虚拟环境,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教育活动[2]。网络助学能够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降低学习的成本,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尤其是基层官兵平时训练任务繁重,集中学习时间少,加之目前的军队自学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制度,考试难度加大,使得很多官兵对自学考试产生“恐惧”感。很多基层官兵面临着想学却不知道如何学的境地,随着军事职业教育平台和“军职在线”App在全军推广使用,利用军事职业教育平台进行学习和答疑,可极大提升官兵的学习热情和备考效率,很多官兵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都可以通过军事职业教育平台寻找相关课程进行系统学习,解答相关问题,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二)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学习效率

军事职业教育视域下军队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面授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了教与学的模式,开放了学习时间,能够更好地为军队基层官兵学习提供帮助。军队自学考试是基层官兵提高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及战斗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个人学历层次的重要选择。报考军队自学考试的官兵第一学历多为初高中或中专,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一般,如果单纯地学习主考院校发放的辅导教材,无法进行知识点的理解和转化。基层官兵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和在线课程学习相关知识点,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難题,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有效缓解工学矛盾,提高基层官兵的自学考试通过率,这也能极大地刺激基层官兵的报考热情,为打造学习型军营奠定基础。

(三)利用相关平台,提升助学质量

军队自学考试作为基层官兵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承担自学考试的主考院校具有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在探索建立网络助学辅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考院校任课教师利用军事职业教育平台等发布相关课程,通过线上答疑解决官兵问题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解决自学考试助学过程中官兵遇到的疑难问题。线上积累线下精准解决问题,促进军队自考考试助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基层官兵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军事职业教育视域下军队自学考试网络助学的现状

军队自学考试与地方自学考试采取的“社会助学”模式有所不同,军队自学考试助学模式主要采用相关院校力量辅导助学。基于军队自学考试这种特有的助学辅导模式,只有充分发挥助学院校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为部队服务,提升基层官兵职业化水平,激发学习热情。军队自考按照“专业名称军地通用化、专业课程军队特色化”的原则,安排10所主考院校,开设15个本科专业和15个专科专业[3]。军事职业教育服务平台是军队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服务的重要渠道,为做好助学服务工作,军委训练管理部部署了军队自学考试各专业军事特色课程的在线课程建设任务。目前,共发布了军事特色课程57门,军地通用课程120门。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军事特色课程在线学习资源由主考院校负责建设,依托军综网服务平台提供网络助学服务,军地通用课程网络助学服务依托互联网服务平台组织。参加自学考试的官兵可以利用在线课程进行学习,通过选择主考院校发布的辅导视频资料,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些都是军队自学考试中所处的网络助学形式,但是与地方网络助学相比,军队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缺少师生互动答疑模块

目前,很多助学辅导仍然采用传统的面授形式进行,而且面授助学也很少,军事职业教育在全军大力推行,使得网络助学成为可能。虽然军队自学考试的相关课程已经在军事职业教育平台上线,但是,线上辅导答疑方面还没有针对性的模板开发。大多数参加自学考试的官兵主要通过讨论区进行问答,互动性较差,经常出现官兵有问题,老师无时间回复,导致参加自学考试的官兵问题得不到解答,使得討论区成了“灌水区”,影响官兵参加自学考试,有些官兵看到这些困难问题就不想参加自学考试,而且很多问题通过讨论区不能很好地解答明白,需要老师进一步讲授原理性的知识,通过视频讲授更加直观生动理解,这些都是基层官兵经常会遇到的现实问题,也就造成“学不会、听不懂”的困境。

(二)基层官兵在线课程利用率低

地方职业教育大都在互联网上开展,而部队开展军事职业教育主要依托军事综合信息网和互联网进行,二者都存在一定的条件制约。在军事综合信息网方面,各个单位软硬件条件差异较大,有些单位在硬件设施上缺少相应的学习室,电脑配备不足;在互联网方面,基层官兵一般不允许使用个人互联网电脑,手机使用时间也有比较严格的限制。致使很多官兵无法通过相应的平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不利于军队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辅导的进行。

平时基层官兵训练时间较长,学习时间较短,而且很多知识晦涩难懂,如果只是看书将会很难看懂,这就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对相关课程进行系统学习。网络助学很大部分依赖于网络,在互联网方面,虽然有军地通用的教学资源,比如通过“军职在线”或者“中国大学慕课”等App进行学习,但是,基层官兵一般不允许使用个人互联网电脑,手机使用时间也有比较严格的限制。这些限制了基层官兵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助学辅导。在军事职业教育平台方面,由于基层官兵学习课程的特殊性,有些课程只能通过军事职业教育平台进行学习。但是,在基层存在着内网电脑较少等困难,这些都不利于官兵相关课程辅导学习。

(三)缺少在线测评和学习评价模块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军事职业教育平台上线的课程,每节课都会给出相应练习题,通过练习题加深本节课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但是,在测试题部分,学生做完习题后,只给出具体答案,而没有针对性的详细解答步骤,这使得部分官兵不知道如何解答,只能死记硬背,不利于基层官兵真正掌握知识点,并将其应用到实际考试中。由此可以看出,军队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辅导缺乏专门的题库训练模块和学习过程性评价系统。

三、军队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改革策略

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辅导平台是以助学服务为核心的网络平台,其主旨是为军队基层官兵提供全方位的网络助学服务,开展网上助学活动,翔实地记录自考生的在线学习情况,对考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过程性的评价和反馈,这样有利于考生掌握知识点及解答相关重难点问题。目前军队自学考试助学网络助学手段比较单一,考生的自主学习缺乏积极性,固定学习时间比较少,加之军事职业教育视域下军队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还存在不足,因此,需加强军队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服务,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利用军事职业教育平台,建立以官兵需求为主,军事职业教育平台为依托,资源共享,可以离线学习的教育运行模式,丰富助学辅导手段。通过借鉴地方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辅导机制,对军队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模式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主考院校为依托,建立与理论课程相配套的答疑社区

自学考试网络平台的设计要以考生的需求为导向,以考生的学习体验为核心。通过大数据技术精确收集考生的学习需求,对考生的学习兴趣、能力、目标等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4]。建立与理论课程相配套的答疑社区,考生可以通过答疑社区将自己学习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提问,相关教师通过答疑社区第一时间回答考生问题。通过开展在线辅导,真正让官兵疑有所答、学有所获,真正实现了教学互动。通过答疑社区,基层官兵能够及时解决重难点问题,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提问,反馈其学习效果及提出相关建议,进而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利用军事职业教育等平台,加强其学习资源建设,提高军队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资源管理服务理念。目前,军事职业教育平台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军队自考专区,并在其专区中设置了主考院校课程,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报考的专业选择性学习,并通过答疑社区进行问题解答,在相关模块设置下载讲义、笔记、课件等学习资料专区,学员可以通过此专区下载学习资料,提高学习效率。

(二)利用强大的信息技术,建立离线学习平台

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辅导需要网络才能开展,在基层部队官兵使用联网的个人笔记本和手机是有限制的,而且内部电脑配备不是很多,这就造成很多参加自学考试的官兵不能通过网络自学,影响军队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服务。所以,可以通过人防技防等手段,将相关线上课程制作成光盘或者内部电视频道节目等进行离线辅导,学员可以在空闲时间利用图书室、自修室等学习观看相关专业课程,真正让基层官兵享受到网络助学辅导的好处。

(三)建立军队自学考试试题库App应用

建立自学考试题库App应用,通过离线的方式,让基层官兵通过习题掌握知识点,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在其App中设置学习管理模块,精准对接学生的学习薄弱点,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课程重难点。目前,地方的自学考试题库有“自考准题库”App,该App内设有七大练习模块,通过选择本科还是专科进入不同的学习系统,然后选择相应专业,再具体进行相关课程试题练习。通过参考地方试题库App,军队特色课程可以通过保密措施建立离线的试题库App,让基层官兵真正享受到军队自考网络助学带来的好处。

军队自学考试以其灵活、方便、经济的优势深受部队广大官兵的喜爱,规模由小到大,目前已成为部队官兵在职学历教育的主要渠道,为现代化部队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在军事职业教育和“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军队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模式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为广大官兵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激发官兵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自学考试通过率。由此,可以通过借鉴地方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辅导相关模式,建立军队自学考试网络助学辅导机制。

參考文献

[1]余芳霖,熊一利,刘江华,等.“互联网+教育”理念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考试,2019(8):53-58.

[2]郑俊玲,张晓军,邹良华,等.网络助学在自学考试教育中的运用策略[J].成人教育,2016(6):33-36.

[3]杨玉琦,安迪,刘月.军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士官远程教育[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9,21(2):65-69.

[4]郭万春.“互联网+”背景下专本衔接自学考试助学模式改革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5):166-169.

Research on the Network Assistance for Self-taught Exami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lit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Hui-hui, HAN Xiang, ZHANG Zi-rui, SI Yu-chang

(Basic Department, Logistics University of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Tianjin 300309, China)

Key words: military self-taught examination; milit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network assistance

自考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

11、12岁-

14、15岁,初中阶段)

特点:

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

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

14、15岁-

17、18岁,高中阶段)

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动态)

(二)关键期

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

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皮亚杰

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关于最近发展区

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

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意义:

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1、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3、发展阶段:

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

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

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1、定义: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

①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

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

(二)智力差异

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

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4、差异表现:

个体差异;群体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差异表现

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②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3、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说明: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

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定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变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

①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②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3、我国: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

一、理论要点: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2、强化起重要作用;

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

4、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二、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①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②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

③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不准备实现而实际联结实现时也会感到烦恼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基本规律:(理解)

1、获得与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基本规律:(理解)

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定义理解)

2、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定义理解)

3、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理论要点

2、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流 控制结构:期望事项(学习动机)执行控制(认知策略)

3、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一、理论要点:

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

2、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

3、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

二、代表学说: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对完形派学习理论的评价:

1、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

2、完形派在肯定顿悟的同时,否定试误的作用,是片面的。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认知-发现说)

1、布鲁纳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理解)

3、教师应如何做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分类:

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的联系即指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内在联系而非任意的联想或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和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

①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②主观条件:a、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b、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c、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3)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3、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

(1)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接受学习的心理过程: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从而清晰的区别新旧概念,并在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3)影响因素: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关于“先行组织者”技术

①定义: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②目的: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③评价: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组织者”技术对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很有价值,教师应灵活地运用这一技术。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2、基本观点:

※知识观

※学习观

※学生观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及其功能

1、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功能:激活、指向、强化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1、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3、种类:

①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

②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

③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

三、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1、提出者: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

2、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3、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需要层次理论

1、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观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两方面含义: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3、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三、成就动机理论

1、提出者:阿特金森

2、观点: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两类:力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3、教育意义:

四、成败归因理论

1、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观点:

(1)三维度: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②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③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2)六因素:①能力高低;②努力程度;③任务难易;④运气(机遇)好坏;⑤身心状态;⑥外界环境

3、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

五、自我效能理论

1、提出者:班杜拉

2、观点:

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强化: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时是启发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概述

1.定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种类

①正/负迁移;②水平/垂直迁移;③一般/具体迁移;④同化性/顺应性/重组性迁移。

3、作用

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关键环节;

③迁移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3、经验类化说(贾德)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

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二、现代的迁移理论

1、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主张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安德森:认为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由一个或多个条件——动作配对构成。

加特纳、吉克: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关键。

2、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3、迁移的实质

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整合是新旧经验的一体化现象,即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整合可以通过同化、顺应与重组来实现。 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二、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一、知识

1、定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类型:①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

2、知识学习

类型: 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②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3、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

4、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①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1、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条件是:

①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

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

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

2、知识直观

(1)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知识概括:

(1)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2)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运用变式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1、遗忘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遗忘理论——遗忘原因

①痕迹衰退说(最古老亚里士多德、桑代克):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消退随时间推移自动发生。

②干扰说(占统治地位):前摄抑制、后摄抑制是由于在学习和加快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③同化说(奥苏伯尔):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④动机说(弗洛伊德):遗忘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压抑理论)

3、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①深度加工材料

②有效运用记忆术

③进行组块化编码

④适当过度学习

⑤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

1、定义: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特点:①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不同于本能行为。②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③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种类:①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②心智技能:能力技能、认知技能

4、作用: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一、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操作定向:含义,定向映象

2、操作模仿:含义,动作特点(四点)

3、操作整合:含义,动作特点(四点)

4、操作熟练:含义,动作特点(四点)

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一、理论

1、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加理培林 前苏联)

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安德森)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我国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①原型定向②原型操作③原型内化

二、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1、定义: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特征:①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②是有效学习所需的③是有关学习过程的④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有规则和技能构成

3、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第二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

(一)复述策略

1、定义: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常用的几种方法: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排除相互干扰;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

(二)精细加工策略

1、定义: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2、常用策略:①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决、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三)组织策略

1、定义:使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常用策略:①列提纲;②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③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二、元认知策略

(一)概念:

1、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①元认知知识(知道做什么):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包括对人人作为学习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②元认知控制(何时、如何做什么):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2、常用策略:①计划策略②监视策略③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注意调节自然条件,设计好学习的空间

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自我激励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

一、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②内化性原则③特定性原则④生成性原则⑤有效的监控⑥个人自我效能感

二、方法

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1、问题:

①定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 ②分类:有结构问题、无结构问题

2、问题解决:

①定义: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②问题解决的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

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算法式、启发式)

4、检验假设——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表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4、个体的个性心理特性。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的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及其特征

1、概念: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①流畅性②变通性③独创性

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环境;智力: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个性: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④喜欢幻想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⑥具有独立性

三、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

1.定义: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3、态度的结构 ①认知成分②情感成分③行为成分

(二)品德

1、定义: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实质:①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②具有相对稳定性;③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心理结构:①道德认识——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②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③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相同点:实质相同、结构一致

2、区别:①范围不同:态度大;品德小。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五种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品德是价值观念性格化时的稳定态度。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 瑞士)①10岁以前,他律道德 ②10岁以后,自律道德

2、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 美国 三水平六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认同→内化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概念: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心理健康标准(六条):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①焦虑症②抑郁症③强迫症④恐怖症⑤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⑥性偏差⑦进食障碍⑧睡眠障碍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第二节 心理评估

一、定义: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资料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参考架构:健康模式、疾病模式

三、心理评估的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四、常用方法 心理测验;评估性会谈技术:①倾听②鼓励③询问④反映⑤澄清⑥面质;观察法、自述法 第三节 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⑥小组辅导

2、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3、心理辅导目标 ①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基本目标 ②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理性情绪辅导(艾里斯提出)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1、概念: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2、意义:①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②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③指引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

1、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3、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1、行为目标

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四、任务分析:是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基本要素: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环境

一、教学事项: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加涅)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二、教学方法

1、定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2、基本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实习作业

三、教学媒体 使教学遵循: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经验的图像表征、经验的符号表征

四、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物理环境,课堂社会环境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一、定义: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师生相互作用设计

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一)发现教学

1、定义: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2、教学设计四原则(布鲁纳):

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②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

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④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二)情境教学 含义: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三)合作学习

1、定义:指学生们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2、设计实施五特征: ①分工合作②密切配合③各自尽力④社会互动⑤团体历程

四、个别化教学:

1、基本环节:①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②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③引入有序的和结构货摊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④容许学生以自己速度向前学。

2、经典模式①程序教学(创始:普莱西,贡献最大:斯金纳)②计算机辅助教学③掌握学习(布卢姆)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一)定义: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三)影响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班级规模(重要因素);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对教师的期望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群体: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1、正式群体:是有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2、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二)群体动力(勒温

最早研究)

1、群体凝聚力

2、群体规范

3、课堂气氛:

①概念: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综合状态

②影响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③影响途径: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①吸引与排斥;②合作与竞争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性质:

1、概念: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2、类型:①教师促成的纪律②集体促成的纪律③任务促成的纪律④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1、定义: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课堂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

2、两部分: ①课堂情境结构 ②课堂教学结构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一)问题行为的性质

(二)问题行为的类型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一)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的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二)教育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是以客观描述为基础;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才有实际价值。

(三)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

(四)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一)教学评价

1、内容包括:①认知;②技能;③情感

2、常用手段:认知和技能领域: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情感与道德表现: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案卷分析、观察、谈话等)

(二)标准化成就测验

1、定义: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2、特点:由专门机构或专家学者编制;施测条件、计分手段、分数的解释完全相同

3、优越性: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4、问题: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很不协调;测验结果的不当使用,对个体造成不良影响。

(三)教师自编测验

1、定义: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2、测验的计划(略)

3、自编测验的类型(客观题主观题)

4、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①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②效度——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③区分度——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5、自编测验的常见错误

(四)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

2、观察

3、情感评价

(五)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1、评分

2、合格与不合格

3、其他方式:个人鉴定、定期的综合评价等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和职业成就的关系

一、教师的特征和职业成就的关系

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二、教师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二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1、课时计划的差异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①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②吸引学生注意力;③教材的呈现④课堂练习;⑤家庭作业的检查;⑥教学策略的运用

3、课后评价的差异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4点)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自考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2、宪法规范:指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具体来说是调整国家权力运行与人权保障的法律规范。

3、宪法制定:宪法的制定简称制宪,也就是宪法的创制,是指宪法制定者按照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创造宪法规范的活动。

4、宪法修改:宪法的修改简称修宪,是指有权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宪法文本的某些条款、语词或结构予以变动、补充或删除的活动。

5、宪法解释:指制宪者或者按宪法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对于实施中的宪法的内容、界限和精神所作的说明。

6、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以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和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制度。

7、事先审查:又称预防性审查,指在法律、法规和其他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过程中,由专门的机关审查其合宪性。如发现与宪法不符可予以纠正,避免其在制定完成并生效后产生不良后果。

8、事后审查:指对已生效的法律、法规在执行、适用的过程中,因发现有违宪的可能性而予以审查,或者因特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就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宪法而提出请求时,才予以审查。

9、附带性审查:司法机关在审理具体案件的诉讼过程中,因提出对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违宪的问题,而对该法律、法规进行审查的,叫做附带性审查。

10、宪法控拆:指公民个人有权就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受到法律、法规的侵害而向宪法法院提出控拆的一种制度。

11、宪政:就是实施宪法的民主政治,也就是用宪法这种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已争得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以便巩固这种民主事实,发展这种民主事实。

12、国体:是指反映一个社会的阶级构成,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13、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中的中坚分子组成的,并为反映和实现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而奋斗的政治组织。

14、政党制度:是国家有关政党的组织、活动以及政党参与政权的方式和途径等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惯例的总和。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16、经济基础:或称经济结构,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国家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归谁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和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三个方面。

17、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公有,由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18、集体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集体单位内的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19、个体经济:是由城乡个体劳动者占有少量生产资料和产品,以自己从事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式。

20、私营经济: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经济形式。

21、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进步,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们生产水平的提高等。

22、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原则和方式去组织其反对敌人、保护自己、治理社会的政权机关。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3、君主立宪制:又称为有限君主制,是以君主或国王为国家元首,国家最高权力实际上或者名义上由君主一人掌握的政权组织形式。

24、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在实际上和形式上都不属于一人所有,而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掌握的政权组织形式。

2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始终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26、选举:指选民、选举单位或国家机关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原则、程序和方式选定国家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

27、选举制度:是由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称。

28、选举的组织:是承担选举的各项准备工作、主持选举和宣布选举结果的机构。

29、国家结构形式:是指特定国家的统治阶级所采取的,划分国家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和形式。

30、单一制国家:指由若干行政区域单位或自治单位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

31、复合制国家:指由两个或多个成员国联合组成的联盟国家或国家联盟。

32、行政区划:又称行政区域划分,是指国家把自己的领土依据一定的原则划分成若干大小不同、层次不同的区域,建立相应的地方国家相关,以便进行管理的一种领土结构。

33、民族乡:是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依法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一种基层政权形式。

34、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经过最高国家机关决定,可以容许局部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依法保存不同于全国现行制度的特殊制度。

35、特别行政区: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专门设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社会、经济制度,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区域

36、公民的权利:指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公民实现某种愿望或获得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37、公民的义务: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为一种必要性。

38、控告权:指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机关进行揭发和指控的权利。

39、国家元首: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对内和对外的最高代表。

40、代议机关:又称代表机关、立法机关,指建立在现代民主政治基础之上,主要通过选举方式产生并组成的以行使国家立法权为主要职责的国家机关。

41、一院制:指议会由一个民选的议院组成,统一行使议会职权,一般称为议会或国会。

42、两院制:指议会由上下两院组成,分别行使议会职权。

43、行政机关:指国家根据统治集团的意志,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国家机关。

44、法律监督:指享有法律监督权的机关,对国家法律的执行和遵守情况进行监督。

自考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学考试 数控技术 培养目标定位 改善助学支持体系

1 引言

近年来,受众多教育方式对自考生源市场形成挤压,加之高校扩招、高职高专教育和其他高等教育形式快速发展的影响,使得自学考试生源减少,陷入了困境,尤其是工科自学考试专业成本高,难度大,考试通过率低,发展规模更是面临逐年萎缩的窘境。但是辽宁省自学考试数控技术专业(应用本科)却逆势而上,近年招生规模逐步增大,截至目前,约有12个助学单位的二千多名考生通过了毕业设计答辩。这充分反映了该新专业定位准确,顺应了人才市场需求,所采取的发展措施得当。

然而,对于一个新的自学考试专业,创办容易发展难。在普通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众多教育方式对自考生源市场形成挤压的形势下,自学考试数控技术专业要想保证稳定、持续的发展,仅仅依靠以往的工作理念是不行的,必须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2 找准自学考试数控专业的自身定位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连年大规模扩张,2012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按照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阶段认定,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为普及阶段,中国的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自学考试生源不断减少,其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而目前自学考试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和专业评价体系等的主要参考仍然为普通高等教育相关标准。而随着自学考试教育的逐步成长和不断完善,自学考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果仍然按照普通高校的标准去评价自学考试,那么无论在教育方式还是制度创新方面,它不但缺乏自己的发展空间,而且也极度缺乏竞争力,对于自学考试的发展不但行不通,而且会形成很大的障碍,自走绝路。

置身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学考试数控技术专业,必须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体系和层次中的定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审时度势,主动适应,开拓创新,适度超越。

2.1 以实用、够用为度,向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方向发展

首先,应该承认自学考试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别和区别,承认自学考试生源与高等教育生源之间的差距。自学考试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可能完全相同,其评估体系也应该有所不同。普通高等教育着力培养是学术研究型或技术研究型人才,而自考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根据考生的意愿并结合现实社会的要求,改善或提高在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其次,目前的自学考试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依附力过强,长期以来重视学历考试,忽视考生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教学相对较弱;为了能顺利通过考试,拿到合格证,考生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自考教材多为大学教材的浓缩或节选,不符合多数自学考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缺少相对的独立性,长期以来重视课程考试,而忽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其考核方式和管理方式过于循规蹈矩。

自考办学特点和优势在于它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功能性。只有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体系和层次中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才有可能摆脱自身困境,持续健康发展。建议将自学考试教育的功能定位于根据现实社会的要求改善和提高考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将自学考试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考核科目和教学内容以实用、够用为度,充分发挥自考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在保证教育质量和总体培养目标实现的条件下,应该给主考院校一定的自主权,建立学分制,使其能在一定范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考生要求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尤其是实践环节的安排方面进行调整,尤其注重在实践环节对应考者进行基本技能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也能给考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某种选择和提高性学习。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和机械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调研考生的知识需求变化,增加行业急需,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或实验环节,调整选学较少或知识陈旧的科目。主考院校联合自学考试的管理机构和行业管理部门共同选择教材,制定教学内容,考试范围和自考考试评价体系。

2.2 服务地方经济,努力办出开办自考专业地区的区域特色

自学考试的生命之泉在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地方所开办的自学考试专业,与其所属地方或区域的发展具有特殊而紧密的关系,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应该是新时期自学考试教育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任务,只有主动地适应并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辽宁省数控技术专业自学考试正是为了适应辽宁地区人才市场需求,满足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目标而开办的。根据辽宁地方经济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自考数控技术专业发展的应对策略,充分考虑产业发展和教育资源情况,借助自学考试灵活、开放的特点,强调其重应用、职业性强的优势,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科学地把握好考试的指挥棒,培养学得会、用得上的高素质职业型、应用型人才。加强与行业的密切合作,根据行业要求和人才市场的变化,制定符合企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以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型短缺人才为主攻方向,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自考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3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1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和考核,满足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长期以来自学考试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依附力过强,在专业科目体系的安排上重视学历考试,忽视学生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教学相对较弱;为了能顺利通过考试,拿到合格证,学生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自考教材多为大学教材的重编或节选,不能针对多数自考生的实际情况,缺少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在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和教学规律要求的前提下,自考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应该特别注意协调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突出自学考试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承认自学考试生源与普通高等教育生源之间的差距,适当降低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要求,重点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纯理论的东西要少或者不要,只考核要求考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监控和考核。实践教学内容应该突出其实践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基本理论应简明扼要,业务技术方法要具体详细,并采用最新标准规范。从而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使教育更紧密地结合社会需要、实际生产需要。

自学考试教学安排中的实践环节是对应考者进行基本技能及应用能力的考核,是引导学生重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重要环节。须增加自学考试的实践环节课时,将考生的实习实验考核成绩纳入学业成绩的总体评价中,改革考核标准,完善评价体系,与行业或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

3.2 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内容,满足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以上的学科性教育大多提倡“通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宽口径,厚基础”,注重学生的基础素质培养,更多考虑毕业生的职业广泛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求,强调课程的通用性和基础性。对此,自考工科教育则不能照搬,其专业计划和教学考核内容的确定更应考虑其针对性,即应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其专业考核内容体系,基于行业发展和职业要求,制定符合企业发展所需的专业考核内容,以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型短缺人才为主攻方向。有时甚至可以针对某些职业技能进行训练,这样教育职业技术化的意味越发浓重,其招生效果会更好一些,上手会更快一些,可能更会受到考生和企业的欢迎。过分强调厚基础,其应用性和特色性经常会受到削弱。

4 做好与高职高专教育的沟通,是自学考试自身发展的机遇与需要

近年十多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生源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从自学考试考生的年龄统计数据就可以明显看出。以辽宁省自学考试数控技术专业为例:在20世纪80、90年代,26 岁以上的考生占据了绝大多数,而近十年来,自学考试数控技术专业96%的考生年龄都在25岁以下,而且大专应届学生占自学考生的绝大多数。即使是已经毕业的考生,也几乎全都是在专科在校学习阶段报名参加的自学考试。高职院校等在籍学生已经是工科自考生中的主力军,并已经对自学考试体系及其发展前景产生重要影响;自考生源成分的急剧变化与我国现有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应该有着直接关系:首先,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原来的毕业生分配制度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人才需求与分配的市场化占有主导地位。企业间对市场的竞争发展到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高学历人才炙手可热,而低学历人才市场则日见萎缩,职业收入差距日渐扩大。这种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部分中专和专科院校的学生纷纷涌向自学考试,希望通过此种途径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导致了职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代替。很多考生或者感觉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无法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或者感觉到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式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科学技术高度交叉和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他们渴望掌握更多的技能,为了提高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需要以参加继续教育的途径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做好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教育相互沟通,是自学考试这种教育形式所面临的新机遇,对自学考试自身的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4.1 做好与高职高专教育之间相互沟通,是自学考试数控技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自身定位关系看,高职高专职业教育主要是按照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展开的,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开展的教育活动。可见,自学考试工科应用型专业和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在教育目标方面是互通的。在不单纯地强调专业知识或理论的系列性、完整性的基础上,更能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加强对技能性和实用性的考虑,有利于综合考虑考生职业导向的动态发展过程,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状态及时调整更新考核内容和实践环节,有效地引导和激发考生的积极性,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加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适用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自学考试应该从初创时期的学历补偿,向面向企业、面向职业、以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方向发展。

自学考试就是要给学有余力的高职高专学生一个追求自我提高的机会,通过此途径可以提高职业的基本素质、职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以及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使考生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具备就业的本领;另一方面,使考生拥有初步的基础素质,具备发展的潜力。

做好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教育的相互沟通,可以为自学考试提供大量的优秀生源,使自学考试也为自身求得更好的发展。

4.2 相互认可先前学习经历,增强学分互认

学分互认是指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教育之间可通过相关课程顶替、免修、专业副修等方式互相承认学习结果,包括学分的单向或双向认可。如前所述,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有着密切联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会有部分相同或相近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对这部分学习内容,两种教育形式应该互相承认。这种先前学习认定对考生的影响有: 不必重复学习已经知道的或能做的,把学习重点放在确实需要进行培训的知识与技能上;承认先前学习取得的成绩,缩短获得正式合格证书所需的时间。对自学考试的意义有:能最有效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节约考核成本;能更好地满足考生需要,使其更乐意参加并完成学习计划;给更多的人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自学考试还应重视考生的先前工作经验,有必要加强自学考试与考生前期职业训练方面的沟通。

4.3 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资源,改善助学支持体系

自学考试具有社会资源整合性的功能。自学考试数控技术专业面向制造业的教育必须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社会助学支持体系,特别是能够支撑实践动手能力的社会助学体系。广泛地与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沟通,争取在高职高专院校里建立自考助学机构,充分利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教学和实践基地资源,实现自学考试的最大效益。实践证明,社会助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自学考试生源的数量和教学的质量。凡是社会助学质量搞得好的助学机构,其招生量就多,教学质量就高,毕业生质量也好。社会助学在帮助考生学习和自学考试自身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 结论

5.1 应将自考教育的功能定位于根据现实社会的要求改善和提高考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将自学考试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课程结构和考核内容应以实用、够用为度,充分发挥自学考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

5.2 数控技术自学考试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5.3 做好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教育的相互沟通,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人力、教学、实践资源,改善助学支持体系,是自学考试自身发展的机遇与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1.

[2]邵晓枫. 近三十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研究述评. 成人教育,2011(4):34-39.

[3]王秋丽,张祥兰. 当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成人教育,2010(4):84-85.

自考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一、当前继续教育自考学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一) 缺乏日常管理自考学生

自考学生考试通过率影响了继续教育自考生的报考人数, 因此很多继续教育学校为了提升自考生的报考率, 不断扩大继续教育的办学规模, 在进行日常管理自考学生时, 更注重的是学生考试。有一些继续教育学校在管理模式上存在着一些弊端, 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并不是以提升自考学生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为目的进行相关教学。继续教育学校而是组织院校教师进行押题、猜题, 然后组织自考学生进行集中学习老师整理的相关知识内容, 没有针对自考学生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日常课堂管理情况加以重视。自考学生自学效果以及到课率并不是继续教育学校的管理重点内容。关于继续教育教师有没有按照培养学生为目标进行相关授课, 自考学生是否到课堂学习, 是否提升自考学生的综合能力等都被一些继续教育院校所忽视。[1]

(二) 没有健全继续教育自考学生管理机构

当前继续教育院校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自考学生管理机构, 有些继续教育院校都是临时设立办公室。有一部分工作人员是临时聘请的, 由于工作人员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培训, 没有良好的专业素养, 造成工作人员在进行日常自考学生管理时出现缺乏责任心情况, 这些情况直接影响自考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 使自考学生在进行继续教育时缺乏存在感以及归属感, 降低了自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管理自考学生时, 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当前继续教育学校还没有制定一套科学的自考学生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自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严重的缺乏管理制度, 没有系统性的建立管理制度, 导致自考学生在学习时出现散漫情况。

(三) 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自考学生评价模式

继续教育自考学生管理最重要的一点是:对自考学生进行科学的客观评价, 自考学生在进行继续教育时, 通过率作为重要的评价自考学生指标, 但不应该是唯一评价自考学生指标。当前很多继续教育学校都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自考学生评价指标, 只是通过考试成绩来了解自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没有根据上课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自考学生。[2]

二、继续教育自考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提升自考学生学习能力

(一) 提高继续教学自考学生日常学习管理

继续教育学校领导应该意识到对自考学生日常学习管理的重要性, 继续教育学校为了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不仅需要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学校规模, 更应该提升社会效益。只有自考学生通过继续教育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有效地提升自考学生的综合素养, 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此, 继续教育在进行自考学生日常学习管理时, 应根据自考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关的日常学习管理制度, 逐渐规范自考学生日常学习管理。在进行日常学习管理时, 应对自考学生日常实际学习情况、上课率以及学生再继续教育时的综合评价、自考学生反应以及继续教育教师教学情况等进行综合性的管理。

(二) 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自考学生学习管理体系

在管理自考学生日常学习时, 应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在进行管理时应该逐渐完善继续教育管理系统, 在管理时应该充分意识团、党组织在自考学生学习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积极培养自考学生的相关教育以及培训工作, 学校应该在自考学生当中积极发展党员。在日常管理时, 逐渐完善继续教育学习管理制度, 还需要针对自考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应的设置服务部门, 建立一个完善的继续教育综合管理体系。[3]

(三) 为了提升自考学生综合能力,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制度

建立健全的自考学生评估机制, 直接影响自考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否得到有效提高。自考学生评价体系直接展现出自考学生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通过建立完善的综合评估自考学生制度, 可以有效地培养自考学生的综合能力, 并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综合人才。在建立自考学生评估制度时, 应该包括自考学生在日常学习时学习态度、自学能力、学习成绩等多个方面。继续教育学校管理人员应该给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自考学生档案管理, 并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学习环境。根据自考学生实际情况真实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档案中, 可以约束学生的学习态度, 有利于提高自考学生学习能力。为了提升自考学生自身综合素养时, 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估制度, 应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 不断改善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情况, 并帮助学生改善在学习时出现的不好习惯, 从而培养自考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在管理自考学生日常学习管理时, 工作人员存在缺乏责任心情况, 继续教育学校为了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并对培训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制度。采用合格上岗方式, 提高继续教育学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并组织继续教育学校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详细的了解当前继续教育相关政策。及时的传达给自考学生, 通过培训、定期培训工作人员不仅帮助学校工作人员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还提升责任感, 明确自身相应承担的义务。

(四) 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质量

继续教学学校为了促进学校在未来稳步发展, 学校领导应该充分意识到课堂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改善以往继续教育当中不好情况。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重视自考学生知识储备量, 不能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应使学生在进行继续教育时, 真正的学习到知识, 并能够学以致用灵活的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继续教学应该侧重课堂教学质量, 针对一些自考学生上课率情况, 应该重视学生到课率, 针对没有来课堂上听课的自考学生, 应该制定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 提高学生自觉性, 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应该详细了解自考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目标和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继续教育教师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应不断地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 更新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观念, 应侧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通过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思维, 改善了课堂教学模式, 可以逐渐丰富自考学生的知识储备。在课堂上应与自考学生建立有效地沟通交流, 使自考学生真正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内容, 通过自考学生在继续教育学校进行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前在进行继续教育自考学生管理时, 存在了很多的问题。继续教育教师在课堂上, 更侧重的是自考学生考试通过率, 而针对学生日常学习的效果以及教学质量, 继续教育学校并没有足够重视, 直接影响了自考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为了有效改善存在的这一现象, 在自考学生日常学习时, 应制定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制定教学方案。具有针对性的全面培养自考学生, 通过制定完善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 不仅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 还有效提高自考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优秀人才。

摘要:当前, 继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自考学生在进行继续教育时, 由于缺乏完善的自考学生管理制度、缺乏完善的日常管理, 导致自考学生学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进行继续教育自考学生管理时, 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 有效地提升自考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本文将从继续教育自考学生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分析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关解决建议。

关键词:继续教育,自考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 肖中瑜, 毋靖雨.终身教育理念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助学模式的创新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 2017 (4) :12-14.

[2] 匡瑜.基于”积分制”的”三全育人”自考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 2018 (29) :165.

[3] 龚丁, 李毅, 孙焕良.搭建自考本科到研究生上升立交桥的实践与反思——以湖南农业大学"弘毅致远"实验班为例[J].继续教育, 2017, 31 (3) :38-40.

[4] 刘梅.自考类继续教育学生管理策略改进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 2018 (23) :240.

自考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一、自考信息化建设中的误区

(一)重速度,轻规划。

自考信息化的目标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建成,一个实现。”即:建成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信息网;建成各类自学考试信息资源库;建成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学习支持体系;实现自学考试业务的计算机化管理。自考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持续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地区为赶信息化建设的“快班车”,在自考信息化建设工程上草率决策,盲目上马,缺乏必要的科学规划,造成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这种“重速度,轻规划”做法,必然会导致自考信息化建设走弯路,事倍功半。因此,自考管理部门应共同对自考信息化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认真研究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和信息标准,确定信息化工作目标计划。要“全国一盘棋”,力戒“军阀割据”。

(二)重硬件,轻软件。

在自考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投入硬件设施时提倡超前,喜欢赶潮流,往往大刀阔斧,不遗余力,而在软件上不愿给予适当的投入。这种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一手硬一手软现象,造成资金投放不合理。好比造就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却没有几辆车上路,这是有“路”无“车”,软件投入少,还表现在资源库建设上欠力度,相当于有“车”无“货”。

(三)重建设,轻培训。

自考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提升自考综合实力的建设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提高广大自考工作者信息化素质的过程。虽然“硬件够硬了,软件不软了”,但是在自考报名、考试、评卷、考籍管理、毕业审核、学习指导、专业论证、命题管理、媒体开发等所有管理环节中,为什么不能使信息技术得到全方位的应用?究其原因,就是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欠缺,缺乏必要的培训造成的。信息化过程本身不是单方面的购置设备、添置软件系统的过程,信息技术的更新、应用系统的增加都要求人的信息化素质的增强和更新。可以说,信息化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人机磨合”的过程,现有工作人员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贫乏,操作水平低,甚至存在着 “电脑盲” ,这些都制约了信息技术在自考中的广泛应用,自考信息化建设的初衷也无法实现。因此,必须建立培训机制,通过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自考培养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尤其是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四)重使用,轻管理。

一是缺少对硬件和应用系统软件的管理,系统建设告一段落后就不再花费心思对其进行维护与管理;二是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的配备不到位;三是管理权限不明确;四是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不完善。这些都会造成信息化建设本身“打乱仗”,信息化无章可循,甚至出现各自为政、资源分割、整体化不强、信息化应用系统无法高效有序运行等现象,严重影响自考信息化的发展。另外,自考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包含着许许多多资金、技术密集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自考的各个方面,加强信息化的有效管理是保证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五)重投入,轻实效。

在自考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重投入、轻实效”的现象。我们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要能够从信息化中得到“利”。对于企业而言,这种“利”指的是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获取更大的利润回报;对于自考而言,这种“利”是指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更快、更好地为自考生办实事。在自考信息化建设中,要确认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后能够提高本单位的工作效能和业务建设,使本单位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信息化不能脱离业务,脱离了业务的信息化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信息化不能不讲求实际效果,不能搞花架子,不能盲目开发。应立足应用,按需建设,坚持“需求先导、按需建设”的原则。应立足采用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和设备,力争保持相对的先进性。但同时要注意节约,不能单纯追求设备和技术的先进,造成资源浪费。

二、怎样搞好自考信息化建设

21世纪的自考要面对更多竞争和挑战,要生存,要发展,靠的是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自考信息化只是提升自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自考信息化来提升竞争力,已经被证明是自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要搞好自考信息化建设,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首先要全面理解自考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要明确自考信息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同时,也要摒弃把“信息化”当做“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希望通过信息化这一贴“灵药”就能全面治愈自考的痼疾的错误思想。其次是各级自考部门要群策群力,统一思想,增强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自考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自考工作的各个方面,为避免重复建设,少走弯路,管理部门要对自考信息化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要确定自考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内容、任务、实施步骤和措施,明确信息化建设的机制和原则。要根据需求和实际,考虑资金、人员素质等因素,分步实施、分期推进。

(三)制定技术规范,统一信息标准。

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统一技术规范和信息标准。确定统一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架构,确定统一的实施与管理机制,建设完整的标准体系。

(四)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工作。

规范信息管理工作,制订自考信息管理准则,建立和完善数据备份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保障系统,确保自考信息的畅通和安全。

(五)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通过各级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自考培养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上一篇:高层建筑施工方案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家校互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