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范文

2023-09-23

白居易范文第1篇

白居易曾以一首《赋得古草原送别》震惊了当时文坛权威, 他以自己超人的才华, 顺利进入了政界。在文人当中白居易算是比较受到统治者重用的, 其实, 他的官途却也是充满着坎坷, 我们从白居易留下的诗文进行考察的话, 会发现他的思想是繁杂的, 一生当中受到了许多思想流派的影响。而佛与禅, 对白居易的影响不可小觑, 这不仅影响到了他诗文的创作, 更是深深影响到了他的为人与处事。

在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时代, 佛学的发展也到了一个转折时代, 那就是洪州禅的兴起。洪州禅强调的是平常即佛, 讲究“平常心是道”打破了佛心与人心的差距, 进一步肯定了人心, 认为众生的心都是纯净、平和的, 和慈祥威严的佛心没有差别, 不再鼓励众生去打破本来, 追求一种不能完全言表的状态。所以说, 洪州禅肯定了每个人, 这是一种非常尊重人的禅。其二洪州佛学讲究顺应生活, 顺应时事, 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的佛教, 他有着“放舍身心”、“顿息万缘”的主张, 不再强调信民们要不闻窗外事的修炼, 而是要求人们追求一种乐天的旷达。他讲究“见心即佛”在意你的内心是否尊重这样一种信仰, 而不在计较这种信仰需要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现。这个理论出彩之处就是在于他超出了一般佛教理论的出世, 清谈色彩, 而强调实践性。再者洪州禅和当时的道教有了一些结合。道教是中国自身产生的一种佛教, 和中国人的思想以及最为传统的积淀关系密不可分。不论在民间还是在官场, 道教给人们思想留下的印迹无处不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所有传入中国的教派都和道教有关。而洪州禅没有否定道教的“不合理”反而和道教有一个巧妙的结合。比如说, 道教追求一种极其纯真的自然状态, 而洪州禅也强调一种无为、任性的追求。这是两种教派的一个很大契合。相同的追求, 相同的审美, 使禅和道, 相依相存。禅的这种入世和道家强调的旷达结合起来了, 赋予了洪州禅新一层的含义。就白居易来说, 他有着入世的理想, 有着很大的抱负, 他是从心底认同学而优则仕的, 在进入仕途以后, 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重用, 被排挤在政治中心以外, 甚至还因为自己的正义主张而遭人陷害, 受到贬斥, 在这样的心态之下, 他开始接纳可以成为他精神依靠的洪州禅, 这是可以理解的。

白居易在很年轻时就开始关注佛学, 在他一生活动较为多的四个地区分别是长安、江州 (今江西九江市) 、杭州、苏州还有洛阳。在以上几个地方白居易都有和当地一些禅师交往的纪录, 尤其是在江州和洛阳[1]白居易曾这样表现对禅的理解“荣枯事过都成梦, 忧喜心忘便是禅。”这正是一种洪州禅倡导的无修无证、无事无为、任运随缘的平常心。

白居易踏入政坛也就卷入了种种派系斗争中, 可是尽管如此, 他并没有被这些负面所束缚, 反而以自身的超脱优游为宦, 这和洪州禅在对待现实上主张任运随缘, 不伎不求非常有关。所谓“行住坐卧, 应机接物, 尽是道”就是说保持内心的清静, 平衡, 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 终而得到一种对万事万物保持超然的距离, 却又可以在俗事中获得平静与知足。这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之策。我认为洪州禅带给白居易的是一种处事原则, 一种帮助他在纷扰世事中获得清静的方法。这种影响也深深启发了白居易的文学创作, 在他留下的众多诗歌中, 有一类可以代表作者思想的, 这就是禅诗。我们可以通过禅诗来寻觅作者思想与禅结合时的闪光。

如:彭生徒自异, 生死终无别。不如学无生, 无声亦无灭。《赠王山人》这是白居易留下的一首禅诗,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禅带给他的启发。同时, 我们很容易读出一种对世事无畏的潇洒和一种超然的冷静。彭生是史上留名的一位侠士, 他以生命为代价为一个国家争得尊严, 而作者在诗中用一种似贬实褒的手法来赞扬他, 诗人的胸怀已经到了无畏生死的地步, 并认为生死无异, 仅是两种不同状态而已。这是一首赠送给别人的一首诗,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作者读禅以后内心的一种获得, 在这里, 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无所求, 和一种令人钦佩的坦荡心态。但是令人有些疑惑的是, 一首这样的诗却并没有表达出一种悲观、厌世的信号, 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无为与冷静。这就和白居易的信仰很有关系了。洪州禅由荷泽禅的转化过程就是融入道家成分更多的一个过程。而白居易则有着明显庄禅合一的倾向。[2]但是道教讲究的是通过丹药、修行追寻现世的永生, 佛教则是追求下世的, 相信业报轮回即精神的永存。在这一点上, 佛道是一致的。从白居易的诗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并没有获得永世的兴趣, 而是希望得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找到一个新角度来看待或是对待人生。得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而这种方式很有点老庄所说的为所欲为, 无为而治, 也就是大彻大悟以后精神上极度的自由。诗人的这种思想和洪州禅所赞同的“平常心是道”是极度一致的。

在长庆四年作者居洛阳时所作的《味道》中“叩齿晨兴秋院静, 焚香宴坐晚窗深”。七篇《真诰》论仙事, 一卷《坛心》说佛经。”在诗中作者提到了两部书, 一部是《真诰》, 这是道教洞玄部经书, 大多记载的是传道、修道养生之术。《坛经》则是中国佛教禅宗典籍, 又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两部书, 其实是两个教派, 综合在作者的一首诗中, 可以看出作者似乎在回味两部书带给他的种种趣味。对于白居易来说, 佛禅和老庄在安顿心性和人生实践上是统一的。而这种统一, 又正与洪州禅的“平常心是道”的理论相契合。[3]因此白居易的这亦佛亦禅的看似纷杂的思想, 又正体现着代表当时禅宗发展方向的洪州禅的潮流。

在作品《早服云母散〉中有这样的描写:每夜坐禅观水月, 有时行醉玩风花。静名事理人难解, 身不出家心出家。

我们可以从字面后看到作者心境的烦闷。诚然在白居易的中年, 他恰逢牛李之争, 这样的派系斗争, 使白居易也处于一个进退不由的境地。对于黑暗的官场, 诗人无力抗争, 却又身陷其中, 于是禅学又给了诗人在纷扰中找到宁静的出口。所以, 作者在静夜里观月, 在迷醉中放松, 在难以让人理解的种种斗争中, 用禅的精神来超脱。这样, 身不出家心出家, 成了最好的写照。作者虽然厌烦世事, 但却没有厌世的思想流露。即使作者厌恶官场, 但是并没有放弃人生的想法。反而从有些诗作中还可以感觉到作者修禅生活的向往, 这样的话, 还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思想其实并不矛盾, 因为洪州禅提倡的便是一种积极对待生活, 积极入世的态度。即对现世一切皆真的肯定, 没有对涅磐之类彼岸世界的向往。所以说白居易接受了洪州禅的这一观点, 他在意的是在俗事中保持自己人格与心灵的高洁和纯净。

白居易还有许多作品是表现一种旷达乐天的精神, 比较起其它文人, 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里表现郁郁不得志, 或是愤愤不平的主题的诗文较少, 虽然和他仕途较为坦荡有关系, 但是更和他积极生活的个性有关, 但更为重要的是禅学思想对他的影响。白居易晚年虽然看似官阶品位很高, 实际上在他51岁左右就被排挤出朝廷中心地位, 但是对于这种结果他并没有太多的抱怨, 反而从他晚期的诗作中更能读出一种乐天安命的旷达。在《香炉峰上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中:五架三间新草堂, 石阶桂柱竹编墙。南檐纳日冬天暖, 北户迎风夏月凉。洒砌飞泉才有点, 扶窗斜竹不成行。春来更葺东湘屋, 纸阁芦帘著孟光。

写这首诗时白居易从京城被贬至一个小山庄, 遭受人生这么大的挫折, 但是它却并没有太多抑郁之心, 没有太多的愤愤之情, 面对人生重大改变, 他能够苦中作乐, 能够平静面对这种变化, 这种旷达, 是禅给予他的, 在他人生几许不称意时, 禅学是他最大的精神寄托。而作品《秋居书怀》里, 作者写道“门前少宾客, 阶下多松竹”……“持此知愧心, 自然易为足。”这样的诗句表达出作者一种闲适心情, 一种无为追求。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消极表现, 相反从作者平时无华的诗句中, 更可以读出一种高洁的审美追求。其实洪州禅主张一种“无为”、“无事”的闲人精神, 而从白居易的诗里我们可以读到对这种精神的响应。虽然被贬斥, 却又保持一份超然的独立, 这是一种超妙的境界, 这种境界和禅学对他的影响有着很大关系。

世人评价白居易的诗文时, 常常会提到他的诗文的通俗易懂, 传说是每次白居易写完诗以后都会念给一位婆婆听, 以婆婆可以听懂作为此诗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白居易的从语言上来说, 他很少用生僻字, 而是常把生活中的口语经过艺术化以后纳入诗句当中。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春燕啄春泥。”没有一个难字, 但却经过诗人的巧妙组合, 形象描绘出一片早春的温暖景象。白居易这种诗风, 是他的个性使然, 但也和洪州禅的倡导有着很大关系, 因为洪州禅也是不追求形式, 而是追求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 尽量使信民们能以自然的方式去融入。同时我也认为白诗追求的这种无造作的平和与洪州禅所宣扬的“平常心”很有关系。在这里宗教观念和审美理想体现出了一种共同性。

后人评白居易的诗时, 有的人赞美其真切, 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有人赞美其平易, 没有什么文化的人也能够读懂, 而白居易诗中的禅学更是他所留下篇章中的一个亮点。禅学为他的诗作留下了更深的内涵, 更悠长的回味。

摘要:白居易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光辉的诗篇, 在他的诗作中有一类禅理诗, 语言平实却又散发着理性的光辉。由他的这类诗作, 就其源头, 我们可以联系到当时盛行的禅学——洪州禅。本文就白居易的诗和洪州禅的禅学理论作了一些比对, 希望从中对白诗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白居易,禅诗,洪州禅

参考文献

[1] 邝建行.中国诗歌与宗教 (第1版) .[M].中华书局, 1999, 9.

白居易范文第2篇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白居易的诗论主张,与正统的儒家诗论一脉相承。主要体现于他的《新乐府序》和《与元九书》中,而以《与元九书》为最全面、最系统。主要内容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即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负起“俯察时事,泄到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補时阙”、“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也即《新乐府序》中所说“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将诗歌与政治、人民生活结合,这是他诗论的核心。重为实:再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文学根植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策林》六十九云:“大凡人之感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尚通俗: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实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连。即诗歌创作须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在《与元九书》中将其诗歌分为讽喻、閒适、伤感、杂律四类。其中最受白居易重视的是分雨是与閒适诗,他体现了白居易思想中“兼济”与“独善”两个不同的侧面。閒适诗:意在“独善其身”,“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表现出淡泊平和、閒适悠然的情调及对“帝都名利场”的厌倦,对生活的满足。浅近平易的语言风格和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为人称道。但诗中表现的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更符合后世文人的心理,影响更为深远。讽喻诗最有代表性的是《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内容有四:一是及时反映土地和赋税问题,表达对臣民的深切同情,如《重赋》《红线毯》《缭绫》等。二是揭露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欺压人民的罪行,如《伤宅》、《歌舞》、《买花》、《卖炭翁》、《宿紫阁村》等。三是宣扬爱国主义,反对侵略战争。如《西凉伎》、《缚戎人》、《新丰折臂翁》等。四是妇女问题及其他社会问题。如《上伤白鬓人》、《母别子》等

白居易范文第3篇

一、白居易诗词在日本

(一) 白居易诗词传入日本

历史上记载, 白居易的诗词是通过一本诗词传入日本开始的, 公元838年一名日本守将从中国人手中买到了《元白诗笔》, 当时正是唐朝时期, 这名将领把买来的书籍进献给了当时的仁明天皇, 大多数日本学者在研究白居易诗词时发现, 在此之前白居易的诗词就以口传的方式流入日本。而对于白居易本人也知道自己的诗词已流入其他国家。白居易所写的《长庆集》流入日本后, 在书中后记写到, 书有五本, 分布在不同的地方, 有的在藏经阁中, 有的在个人手中, 要传给后代。白居易的诗词在他生时就传入了日本, 在文学界中掀起了不小的浪潮。日本文人赞誉白居易有言“诗人文士, 靡然凤向, 弃齐梁文选之旧, 趋清新泼刺之风。”“古今词客得名多, 白氏拔群足咏歌。思任天然沈极底, 心从造化动同波。”等等。日本文人对白居易的文学作品很有研究, 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争相模仿, 可以说当时白居易诗词引领了日本文学界不一样的风格, 大家都模仿白居易的诗词, 以白居易诗词的风格为时尚。

(二) 白居易诗词在日本初期

平安时代初期, 整个日本都在效仿中国, 中国当时正处于盛世唐朝, 相关的政策、律令、文化都在效仿中国, 就算现今的日本也保留了唐朝的影子, 唐朝的文化最受日本人喜爱, 而此时的日本文学也以中国的诗文为模板而发展, 最著名的时期就是嵯峨天皇的时代。日本文人集中研究诗词, 大多以汉诗词为主题进行讨论, 也以汉诗词为标准进行文学切磋。此时的汉诗词中以白居易的诗词为主, 大多都是参照白诗而进行创作。比如早期的菅原道真, 他的十首描写寒早的诗词都与白居易十首描写春天的很相似, 尽管此时模仿的程度很高, 题目与体制大都相同, 但是没有白居易的底蕴、思想境界以及艺术手法。随着日本文学的发展, 诗词与白诗更加相似, 灵动性与意象更相像, 冲破了形式上的模仿, 比如白居易《春日题干元寺上方最高峰亭》:“危亭绝顶四无邻, 见尽三千世界春。但觉虚空无障碍, 不知高下几由旬?回看官路三条线, 却望都城一片尘。宾客暂游无半日, 王侯不到便终身。始知天造空闲境, 不为忙人富贵人”。而岛田中臣的临摹之作《春日雄山寺上方远望》:“不是山家是释家, 危峯望远眼光斜。今朝无限风轮动, 吹绽三千世界花。”

(三) 平安时代与白居易诗词

日本的平安时代是白居易诗词影响最大的时期, 这期间留下的作品也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日本著名的《枕草子》和《源氏物语》都能找到白居易诗词的影子, 《枕草子》中对话体现了日本文人对白居易诗词的崇尚, 无论是在茶馆中以茶论诗的白衣文人, 还是深居大院的王公贵臣, 都是白居易诗词的追求者。《源氏物语》这部作品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 首先是白居易的诗词, 文中108处可以看到白居易诗词的身影, 引用恰到好处, 毫无违和感, 其中还有中国诸子百家的文化, 《庄子》、《诗经》等, 在作品中可以看出紫式部对白居易诗词的理解和研究都很透彻, 运用的艺术手法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自然得当。

《源氏物语》描写了一位天皇与心爱女子的故事, 故事中描写爱妃美貌的句子与《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很是相似, “太液芙蓉未央柳”本是描写杨贵妃的句子, 但是在这位日本天皇确觉得自己的女子比杨贵妃更加娇弱, 这位美丽的女子去世时, 作品中也描写了这位天皇的悲痛与无奈, 就有“天命如此, 抱恨无穷!”的心痛。《须磨》中紫氏部也模仿了白居易的内心流露, 前一篇是叙事描写与抒发事实, 这一篇则是模仿白居易被降职时的苦闷, 在《须磨》中讲述了一位被流放的公子, 在一个夜晚看着景色, 引发了很多情感。自己仕途的不顺, 过去生活多彩, 与自己交好的亲友以及往日的红颜知己, “两千里外故人心”。这部作品与白居易诗词中的大为相似, 虽然有所改动, 但是表现手法大致相同。《源氏物语》的创作可以让人时时刻刻感受到白居易诗词的再现, 效仿的内容和手法不是完全相同, 可以看出紫氏部对于白居易诗词的潜心研究和灵活运用, 神似而不是形似。后人对这部《源氏物语》也有很高的评价, 也算是平安时代的代表作。

(四) 白居易诗词进入近代日本

随之后的一段时间, 白居易的诗词出现了跌落, 可是随着日本近代以古文辞学派为代表的拟唐、拟明诗风的衰颓, 平明浅近的诗风藉此气运重现抬头之势, 白居易诗又重新在江户末期和明智初期显示出其生命力。这一时期的兴起以大沼枕山的作品为代表, 作品的效仿和崇尚的范围变得更大, 以前只是以白居易的“闲适诗”为主要, 而后扩大到了许多领域。日本文人大沼枕山对清代文人赵翼赞赏有加, 而赵翼本人对白居易又颇为敬仰, 可以推断出大沼枕山对白居易也是推崇备至, 这点在大沼枕山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 “乐天开口即成章, 千古中郎得此方。刻画不追李王迹, 直从游戏入三唐。”这诗句很显然是对白居易的赞赏, 认为文人应在生活中找到人生的真谛。

大沼枕山的作品中最喜欢模仿白居易的“新乐府”, 虽然是模仿, 但是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还是有差别, 中国人的诗词有很多借景抒情、借物喻人、触景生情等等, 都是以物或者是景来表达某种思想或者是情绪, 大沼枕山的诗词中只有描写, 没有其他的复杂感情在其中, 而白居易的诗词大多是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 对社稷的担忧等。可以看出日本文人虽然崇尚白居易以及唐朝盛世, 但是在骨子中还是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日本文人大多就以文论文, 不掺杂其他的政治因素, 单单只论文学的欣赏。

二、白居易诗词被崇尚的原因

(一) 内容丰富, 便于学习

白居易诗词留在世上的很多, 而且内容丰富, 传入日本之后, 由于诗歌取材比较贴近生活, 日本文人也崇尚汉文学, 此时白居易诗词的内容广泛, 便于模仿。日本的平安朝廷诗人为了模仿汉诗文, 专门编录了一本书集, 方便文人作诗模仿。白居易诗词产量较高而且题材广泛、内容贴近生活, 在这本书集中, 白居易的诗词被收集的最多, 自然会也就被模仿最多。

(二) 思想与情趣相符

白居易诗词内容广泛, 其中诗词的内容展现在很多方面, 也跟白居易经历的事情有关。起初, 白居易刚入政坛, 对世界有不一样的看法, 描绘宫中事物, 对政治极有热情, 之后由于官场受挫, 留于后世的《长恨歌》书写了政治上的讽刺, 《琵琶行》书写无遇知音的苦闷, 对政治的书写不是很多, 但是文章的基调以及表现艺术的手法还是独具风格, 此时白居易诗词的风格转向为“闲适诗”为主, 淡泊雅致, 不为世事所困。之后由于家庭的原因, 白居易的诗词开始向禅意发展。日本对禅文化一直很推崇, 在思想上和白居易后期诗词很相配, 正如其在《晏生闲吟》中表明的:“赖学禅门非想定, 千愁万念一时空”。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和唐朝有相似的经历, 由盛转衰, 社会上层贵族的人们开始感叹世事无常, 下层人民抱着求生极乐世界的心态, 佛学思想开始盛行, 这和白居易的道家逍遥思想以及佛家的解脱思想非常的贴合, 相关的著作都有体现。

(三) 通俗易懂, 流畅押韵

白居易诗词运用了大量的民间语言, 贴切百姓生活, 通俗易懂。日本文人对于异国的文学首先会有语言障碍, 再加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往往一个字就会有很多意思, 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环境也会有不一样的意思, 再加上中国有方言, 有古语, 就算是本土人也不一定能全部掌握。很多唐朝诗人对诗词中每个字的意思都精工细作, 对于不是在大文化环境中的日本人很难理解其中的缘由。李白杜甫等人当然也是诗坛的巨人, 但是语言相对难思寻味。白居易诗词贴近大众, 方便异国人直观理解, 没有其他特殊的意思, 当然也少不了白居易诗词自身的绝妙, 更受日本文人喜爱。

三、结束语

日本文化大部分学于唐朝时期, 诗词文化进入日本流行于广大文人中, 日本的诗词文化受到了中国诗词文化的启发, 加之本身的习俗和文化, 继而发展起来, 汲取了汉诗词的精华, 适宜本地, 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词文化。白居易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 但不是偶然, 白居易诗词通俗易懂、内容广泛、与日本思想相符合才会融入日本的文化中, 对日本诗词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白居易的诗词在中国留于后世, 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 独特的诗词艺术给予了中国丰富的文学素材, 艺术手法为后世沿用, 表达情感为后世所感慨。唐朝时期的白居易诗词传入日本, 也被日本文人喜爱, 争相模仿, 影响了日本文学的发展, 使日本文学更加丰富。

关键词:白居易,日本文学,影响

参考文献

[1] 钟琼.白居易诗歌接受的历史性考察[J].河南社会科学, 2013 (9) :95-97

[2] 王雅楠.浅析白居易对日本平安文学的影响[J].职业时空, 2010, 6 (07) :138-139.

[3] 史素昭.独善和兼济相交织, 知足与保和相融合——试论白居易闲适诗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J].怀化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2 (06) :59-62.

[4] 谢东芹.白居易诗词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影响[J].剑南文学, 2011 (8) :74-76.

上一篇:软柿子范文下一篇:仓库发料员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