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电气工程论文范文

2024-01-27

独立学院电气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分析湖北省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现状,对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契机、困境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加强政府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学科体系、优化师资管理机制体制等举措,助推独立学院转型发展。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转型发展 发展困境 发展路径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产物,历经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并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据教育部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独立学院有265所,其中隶属湖北省的独立学院有17所(原有独立学院31所,转设14所)。作为教育大省,为响应国家针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湖北省先后确定了23所本科作为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其中14所转设高校中有10所获得转型试点资格,17所独立学院中尚有16所未获批转型试点,深入研究湖北省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与发展路径,对湖北省独立学院转型发展起着重要引导和推动作用。

一、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契机分析

(一)政策驱动。

2008年,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26号令”)发布以来,一些独立学院都提出与母体学校错位发展的办学理念,但受母体学校的影响较深、自主办学时间较短及办学条件诸多限制等问题,独立学院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流程不对路,支撑资源不充分”等问题,难以达到“26号令”的验收要求[1]。2013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增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独立学院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需求难以有效对接,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严重;二是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三是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为缓解这些现状,急需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与传统高校错位发展,构建现代化职教体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普通本科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不仅是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产业转型的紧迫诉求。

二、湖北省独立学院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缺少有效政策引导。

当前,湖北省独立学院正面临着办学转型的压力与阵痛,缺乏有利政策的引导。湖北省根据教育部“26号令”要求给独立学院设置的4种发展路径分别是:继续举办独立学院并准备验收;继续举办独立学院待充实办学条件后再验收;转设为民办高校;终止、合并或并入其他学校。自2008年正式实施以来,独立学院的规范设置工作推进缓慢,截至2017年5月,300多所独立学院已逐步縮减为265所,所减少独立学院几乎均选择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在湖北省31所独立学院中,转设高校数量为14所。独立学院发展到今天,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政府几乎没有从法规和正规文件层面上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进行规范和引导,2014年湖北省启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出台转型发展的相关文件,但对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依旧没有明确的指示,17所独立学院仅有1所获批转型发展试点资格,独立学院的发展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缺乏针对性强的政策引导其深入推进转型发展。

(二)学科专业结构体系有待优化。

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本质上是推动高校的内涵发展,内涵发展必须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它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湖北省独立学院普遍面临学科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专业设置“同质化”现状严重,如表1所示,湖北省17所独立学院在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上设置率分别达到94.12%、88.24%,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视觉传达设计、土木工程、市场营销等专业设置率高达70%以上,缺乏特色性与差异性。二是独立学院大多倾向于设置应用性不高、成本较低的文科性专业,尚未形成一批与湖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密切,特别是在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湖北省独立学院学科专业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的尚需优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湖北省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需要一支学历层次较高、专兼结合、结构合理,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如表2可知湖北省独立学院师资水平整体不高,副高及以上师资水平主要集中在40%左右;各学院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如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高达90.2%,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仅为35%。此外,由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应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急需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当前湖北省独立学院普遍存在转型发展意识不深、认识不足、动力不强等问题,在“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上力度不大,“双师双能型”教师在独立学院中占比较低,如何尽快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以适应独立学院改革发展的需要,成为湖北省独立学院转型发展进程中迫在眉睫的任务。

(四)办学资金匮乏。

著名经济学家顾海良曾指出:“中国的民办教育市场还不成熟,独立学院仅就办学基本经费而言,在校生人数在1.1万人左右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低于6000人就开始赔钱,需要压缩师资和设备维持基本运转;如果低于5000人,这所学校可能陷入财务危机。”[2]当前湖北省独立学院都戴着公办高校的名号,生均规模约10000人,每年须向母校交纳当年学费总额的25%左右的管理费,按学费均收入14000计算,每年需向母体上交管理费约3500万,除开人力资本支出和基本基础设施建设,已无更多的资金投入教育教学改革,严重制约独立学院转型。此外,湖北省独立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时间较短,在硬件和软件上都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主要收入来源单一,自身创收能力较弱,同时其属性为民办性质,政府几乎无资金投入,办学资金匮乏,独立学院若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及引进上需花费大量的经费,应用技术型高校办学成本远高于普通本科教育,转型发展受到制约。

三、推进湖北省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管理,优化政策发展环境。

随着独立学院的逐渐成熟和发展,湖北省独立学院相继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截至2017年,湖北省转设高校已达14所,占独立学院“半壁江山”,为有效引导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政府可根据湖北省独立学院发展现状,完善有关独立学院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落实平等办学权。将独立学院纳入全省普通高校统一管理,在学科专业建设、教育质量评估、人才培养规格和学校发展定位等方面享受与其他普通本科高校同等待遇;二是大力支持独立学院转设。对转设后的独立学院,适当扩大其办学自主权,建立“政府调控、市场介入、社会参与、学院自主”的良性互动治理机构[3],三是落实对独立学院的政策支持。从土地、税收、资产过户、财政、收费、师资及转型发展与探索混合所有制等方面为独立学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助推独立学院真正“独立”。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办学硬实力。

当前,湖北省独立学院采用民办机制办学,在性质上大都可归为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独立学院的发展。为解决资金困境,一是可积极拓展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引进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分担办学经费,多方位多渠道地筹集办学资金。二是鼓励校内各单位利用学校的设备、人员、房屋等资源创造收益,积极探索非财政性收入途径,通过创收单位与学校利益分成的方式,增加学校财力[4]。三是与母体高校就管理费额度、比例及上交方式共同协商,争取母体高校的支持,缓解资金缺口对独立学院的制约,从根本上保证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

(三)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科体系。

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背景下,独立学院要转变办学理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根据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学科专业体系[5]。一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高等教育形势的新变化,认真分析目前现有学科专业设置情况,转变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数量的傾向,集中力量办好地方产业发展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二是坚持以“突出应用、明确重点、培育优势”的专业建设思路,积极增设与湖北区域经济产业关联度高、就业渠道广、毕业生就业前景好的高新专业。

(四)优化师资管理机制体制,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湖北省独立学院中现行的教师管理体制是一个“身份管理”体,与公办高校教师编制身份存在难以跨越的体制性鸿沟,造成人才流失严重。为真正引进并留住高层次人才,一是政府要加快推进人事体制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保证教师身份的公平性,解决高等学校转型过程中师资的结构性缺失问题[6]。二是独立学院在现状暂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民办机制的灵活性,建立富有激励性的用人机制,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薪资体系,缓解高层次人才引进难、优秀人才流失等问题,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四、结语

湖北省独立学院数量较多,办学历史各不同,各学院实际差异性较大,推进湖北省独立学院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与攻坚改革工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需独立学院在转型中明确自身需求,理性分析面临的困境,科学规划转型发展路径,有效构建现代大学管理体制,扎实推进内涵式发展,不断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实现转型。

参考文献:

[1]田秀华,李永发.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创新策略[J].教育评论,2014(4):11.

[2]熊健民,张清,邹军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5-8.

[3]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吴小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费短缺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9):39-41.

[5]刘智芳,阙明坤.独立学院发展现状、困难及“后过渡期”发展路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24):29-31.

[6]余瑾,朱进喜.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1):16-19.

独立学院电气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智能制造;校内实训室;建设;管理

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室是从事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技术培训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与技术开发能力的重要处所,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之一。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提升技术技能的机会,以有效满足对学生育训结合的需要,同时要重视实训室管理的科学性,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和使用效能。

一、高职校内实训室的建设要求

(一)实践性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主要阵地,实践教学对于训练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至关重要,校内实训室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学生通过在实训室的做中学,既训练专业基本技能,又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不仅要满足课程實践教学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的要求。

(二)设备的先进性与适用性要求

在符合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的基础上,高职校内实训室的设备选择,既要在技术先进性和技术可靠性上充分对应行业的最新要求,又要适合师生使用,功能必须满足对学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设备的性价比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为了满足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尽量不配或少配纯模拟性设备。实训设备的安装应当遵循“接近生产,接近技术和工艺流程”的思想,尽量构建按生产流程、技术模块、工艺流程、实务流程等布局的模拟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训室,使学生有一种“沉浸式”的感觉。

(三)实训室环境与氛围的育人要求

实训室的内外环境建设应当有利于加强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特定工种的实训应当要求统一着装,实训期间要求按时上下班,上班前安排早训,实训任务要求分工合作完成等。在实训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职业品质。在实训中积极营造尊重技术,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激励学生争当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四)指导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要求

指导教师和实训室管理队伍建设对于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实训项目开出率、实训设备的使用率、完好率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应建立一支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熟悉行业生产流程,同时能使用大型专业技术设备的指导教师,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管理和维护工作是实训室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训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及时维护和保养,定期检查校正,大型仪器设备要定期检验和标定,这就要求管理与维护人员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和行业工作经验,因此,组建实训室管理团队,既要选好成员,又要注重对成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使管理人员及时掌握新的专业技术和新设备的性能和操作。

(五)智能制造实训室的建设要求

智能制造实训室的建设技术要求高,资金需求量大,学校可以通过强化产教融合机制,与国内外知名的智能制造企业合作建设。

二、实训室管理的内涵

实训室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实训室和实训设备的管理制度,按学期制订实训计划,定期制订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日常值班计划。二是对实训设备的使用、维护、报废等确定专门的管理人员,并对其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定期培训和考核。对大型实训设备必须制定操作规程和维修保养制度,定时定人进行操作使用和维护,使用人员要事先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操作。三是学生实训安全教育,应当实行学校、院系、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三级负责制,要将安全教育融入实训教学全过程,对参与实训的学生先进行安全教育,再进行实训。四是实训室管理要遵守消防法规,执行以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明确实训室消防安全责任人,制定实训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处理措施,定期举行消防演练,履行消防安全职责,保障消防安全。五是对实训室内的各种危险物品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确定专人管理,严格按制度使用。六是实训室的内外环境要指定专人负责清洁,以保持实训室内外的整洁,确保清洁工作不会导致实训设备损坏或引起师生使用设备发生安全事故。

三、高职校内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加大了对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力度,实训室的数量和设备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在建设和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导致现有实训室仍然无法满足实践教学和技术培训的需要。

(一)系统性不够

当前,由高职院校建立的校内实训室主要用于基本的实训教学、职业技能竞赛训练和校内外技能培训,而覆盖整个生产过程的生产性、综合性和多功能性的实训室很少。由于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发展存在差异,因此学校的投资重点也有所不同,导致各学校各学科之间的实训室数量和建设标准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有的学校为了面子问题,有的学校为了平衡专业问题,导致不同学校同专业实训室建设标准差异巨大的情况,有的实训室在设计上超出专业需要范围出现资源浪费,有的实训室不完全具备实践教学功能,不具备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基本条件,仅仅用于教师给学生做个展示等。

(二)专业特色缺失

专业特色是将一个专业与其他专业区分开来的重要特征之一,实训室的专业特色主要是通过实训室的实训设备和内部“软环境”体现出来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实训室的“软环境”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训室内部设计、实训室管理、专业特色宣传标牌等方面,与公共实训室没有什么不同,不能有效地将专业特色纳入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

(三)忽视内涵建设

一方面,实训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差异,高职院校的实训指导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学校来到学校,缺少企业管理工作经验,缺乏企业一线实际操作工作经历,不完全掌握大型实训设备的操作技能,新购置的技术更加先进的实训设备,实训指导教师没有及时学习操作规程和操作技能,实训室管理人员不会维护保养,因此有些设备在购买后就闲置了。但是,学校没有对实训指导教师和实训室管理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应当有计划地派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合适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另一方面,实训室用于实训的资源创建不足,部分实训项目的设计水平偏低,有些实训项目应当开出而没有开出,也没有引起学校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四)管理松散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训室都采用分散管理模式,一般的情况是公共实训室由教务处或者教育培训中心进行管理,而专业实训室由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导致学校的实训资源分散,使各个二级学院之间实训室的共享存在一定难度,甚至存在“专属化”现象。另外,实训室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同时制度执行的力度不够,导致实训设备出现问题后,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和保养,导致设备出现及提前废的现象,或者实训软件不能及时更新、实训室的内部环境呈现脏乱差的现象,影响了实训设备的使用年限,更有一些教师将实训室作为多媒体教室使用,浪费了教学资源…。

(五)队伍配置不合理

在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下,大家普遍认为实训室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实训室的安全管理、日常维护、清洁等,导致学校对实训室的管理队伍建设没有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实训室管理人员没有配备齐全,有些学校的二级学院有10多个实训室,但只有2名左右的管理人员。有时某个管理人员请假,会出现无其他人员顶岗,导致无人管理的现状。另外,一些实训室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不高,有些管理人员只能完成开门和关门的任务,无法胜任设备维护和保养的工作。

四、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的项目化管理

(一)实训室建设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

建立实训室时,有许多约束条件需要考虑,例如:财务约束条件和时间上的约束,有许多方面要规划,有许多功能要实现,有许多部门要协调,例如:学校的职能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引入一种项目化的管理方法,以确保实训室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实训室建设项目化管理的实施

为了控制实训室建设中的风险,确保有效利用资金和人力资源建设实训室,并实施实训室的科学规划和规范化建设管理。实训室建设项目应分为项目的组织、计划、实施和控制以及项目验收的子模块。通过项目计划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过程管理和项目验收管理,使实训室的建设从立项的前期论证、建设方案制订、建设过程的监督管理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都有详细的过程管理规范和责任人。

五、对改进高职校内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实训室的建设和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对于高职院校在实训室建设和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实训室建设需要统筹规划与布局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应当被视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学校实训室管理部门应当依据学校的发展定位,根据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和社会培训需求,调查研究各专业实训室的需求量,以及所需实训设备的技术要求和数量,并遵循共建共享的原则,尽量使一个实训室为多个专业的实践教学服务的原则,对学校实训室的类型、数量和容纳人数做出统一规划,同时随着产教融合的逐步推进,学校可以考虑建设一些校企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室。

(二)实训室建设需要专业论证

学校应高度重视每个实训室设计方案的专业性,建立一个由企业工程专家、兄弟院校专业教师、本校专业教师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专业团队,根据专业实践教学、技能竞赛训练和社会培训的需求,在对有关行业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充分调研的基礎上,对所建实训室能否达到实践教学目标、建设的场地标准、设备的技术标准、实训室类型(可以分为公共基础与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型、职业能力训练型、技术开发能力训练型等)、布局类型、资金需求、建设周期等进行充分论证,然后形成建设方案。

(三)实训室应当分类建设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职业能力、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职业能力和开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室时,应根据功能定位的不同,建设不同类型的实训室,应该既有训练学生基本技能的操作性实训室,又有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实训室,而培养学生技术开发能力的创新类实训室也是不可或缺的。

(四)实训设备的选择要前瞻与实用兼顾

在实训设备的技术标准和实训室的实际功能方面,高职院校通常会以大型企业和专业机构为基准,选择最新型号、最高配置和相对较高价格的设备,这样的现象在实训室的建设中最为常见。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在选择实训设备时,不仅要考虑设备的先进性,而且要考虑实训设备的实用性。实训室设备的选择既要充分反映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避免新购置的设备处于落后状态,又要反映行业当前的成熟技术,要注意实训设备的实用性,使教师和学生等能尽快学会使用新设备,即新设备选择要“不落后也不超前”,因此,高职院校在论证和制订实训室建设方案时,必须同时考虑前瞻性和实用性,以避免不必要的投资和资金浪费。

(五)实训室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其核心实质是定义和明确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职责,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履行管理职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训室管理应最大程度地提高实训项目的开出率、实训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对实训室的人员、设备、安全、内部卫生等方面制订详细的管理规则,对各个环节提出明确的技术要求和管理标准,并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以提高对各种管理规则的遵守程度,规范实训室的管理,提高实训室的运行效率。

(六)实训室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专业的实训室管理团队是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有些高职院校的实训室管理人员身兼多职,既是实训指导教师,又负责设备的简单维护和保养工作,还负责实训室安全工作、卫生清洁等。由于分身乏术,他们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就很少,因此他们很难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管理能力。这些高职院校需要充分认识增强实训室管理团队专业水平的重要性,为实训室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有关专业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六、结语

综上所述,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非常专业和系统的工作,在当前国家大力深化产教融合,努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与管理,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应当与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相统一,实训室建设应当在前期充分专业论证的基础上,制订总体建设规划,分类建设。实训室管理的制度化非常必要,只有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才能督促每一位管理者都及时管理到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实训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才能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培训提供可靠的保证。

独立学院电气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阐述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提高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 艺术类 大学生管理 对策

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与普通专业学生相比,其具有很浓的主观意识性,同时在加上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因此导致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工作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就是从艺术类学生特点角度出发,阐述提高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 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1.1 学生的意志力相对比较薄弱,感性心理特征明显。目前独立院校的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认识,尤其缺乏独立生存的技能。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再加上某些独立学院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家庭状况比较优异的家庭,从小就没有参与过各种实践劳动。可以说这些因素会促使学生意志力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容易出现感情冲动的畸形现象。

1.2 学生的纪律意识相对弱化。独立学院艺术性学生比较崇尚自由,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其纪律意识比较差,主要表现在:一是独立院校大学生不喜欢被约束,他们对学校的各项约束制度表现的比较反感,甚至出现了反抗情绪;二是独立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从自我主观感受出发,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集体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三是艺术类学生在学习期间比较“散漫”,不听从教师以及班级制度的规定。

1.3 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理论基础比较薄弱,这与他们要进行艺术专业学习有关,很多学生在艺术专业学习方面比较重视艺术知识而忽视基础文化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理论普遍不高,但是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却比普通专业的学生要高。

2 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基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而开展,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暴露除了许多的问题:

2.1 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独立学院的办学体制不同于公办院校,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模式也要与公办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向区分,但是根据实践调查,很多独立学院的艺术类学生管理模式仍然是照搬公办院校的管理模式,而没有结合自己的特点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比如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考勤请假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艺术类专业的学习特点需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因此该制度就缺乏了对艺术专业特点的考虑。同时独立学院采取的学生管理制度过于强调对学生的行为管理,这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我特点是不符的,阻碍了艺术类专业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2.2 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强,而且艺术类专业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也会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近期文艺圈所暴露出的各种道德败坏丑闻,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是艺术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独立院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造成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日益低下。

2.3 独立学院藝术类学生管理采取的模式比较落后。首先学生管理方法相对单一。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独立学院普遍采取强制化的管理模式,即学生管理者以行政强制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需要严格按照学院的各项规定执行;其次学院的教育方式缺乏人性化。在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中,教师普遍采取教育批评的方式,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对学生的强制管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比如学生违反学校的制度时,学校只是简单地按照规则制度上的规定对学生进行处罚,而不会给学生任何的申辩权;最后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过于单调,没有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学校的管理往往重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而忽视了对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艺术类专业学生需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而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因此需要院校要加强对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的管理。

2.4 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由于独立学院受到办学经费、以及对学生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的限制,独立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力量表现的比较薄弱。首先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人才数量不足。随着独立学院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学校的管理人员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导致学校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比较大;其次学生管理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很多独立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多是由公办院校退休的管理人员组成,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但是毕竟精力有限,使得其不能适应正处于朝气蓬勃的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而一些年轻的管理人员虽然能够迎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但是却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

3 提升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制定与完善适合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是指导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因此独立学院要制定适合艺术类学生特点的管理制度:一是学生管理制度必须要具有权威性。学生管理制度是经过论证而制定的,是学校管理活动的根本依据,任何人都不得超越规章制度的约定,管理制度是保证学生管理工作公平、公正的基础;二是学生管理制度必须要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由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独立学院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要侧重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的规定;三是学生管理制度要充分考虑艺术类学生的社会实践性。由于艺术类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参与性,因此学生管理制度要制定完善的考勤制度,以此约束与督察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3.2 创新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一是要创新学生管理方式,实现课堂教学与日常管理的融合。学生管理工作是贯穿于学校的整体中的,因此独立院校要坚持课堂管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而且在课堂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一般来说,独立院校艺术类教学主要是采取小班授课的模式,因此教师对学生教育影响是巨大的,通过教师的良好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二是充分利用校园活动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艺术类专业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觉悟。如果学校采取传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模式,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院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具体的校园活动中,通过参加校园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三是独立院校要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近些年独立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心理疾病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因为心理疾病问题而发生意外的事件不断增多,为此学校要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展开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

3.3 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管理新阵地。一是学院要建立网络管理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基于当前学生管理工作所呈现的单一局限性,独立院校要从构建具有双向反馈机制的学生管理模式着手,积极构建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意见交换等,通过网络平台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这样一来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动态思想变化的了解,及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化做出相应的措施;二是利用网络平台把握学生信息的反馈。学院要通过网络平台拓宽学生对管理工作的信息反馈渠道,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三是学院要构建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3.4 提高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学生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提高学生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符合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专业人才;二是加强学生管理中的业务能力。学生管理工作的本质特点要求学生管理者具有说服教育他人的能力,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三是学生管理者要具有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在网络化时代环境中,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实现网络化,为此需要学生管理者也具有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娟.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 文教资料,2014(05).

[2]李屏.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7).

[3]张小慧.论新时期独立学院学生工作中的方法和艺术[J].高校讲坛,2010(29).

独立学院电气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当代大学生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潮流中产生了与之前大学生不同的思想和性格特征。独立学院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强和改进班级文化建设。

【关键词】独立学院 班级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人才培养

“90后”大学生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潮流中产生了与之前大学生不同的思想和性格特征,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维活跃,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更多,信息量更大,自我意识更强。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具备以上特征的同时,有一些更为突出的特征和问题。例如政治观念模糊,价值观念偏向自我;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动力不足,方法不当,自觉性差;约束力差,集体观念薄弱;生活自理能力差;团队精神欠缺等等。因此,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意见》,切实有效地构建和谐、进取、向上的班级文化,能促进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再上新的台阶。

一 班级文化建设主题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分为四个方面:(1)如何让班级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2)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建立健全机制促进安全稳定;(4)加强对基层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上从基层就做好快速反应,加强信息沟通,能让辅导员在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材料。

二 班級文化建设前期出现的问题

刚刚踏入大学的殿堂,大一新生不仅存在上述的各种问题和特征,而且外部环境的变化——自由宽松的大学氛围,致使新生们大多目标不明确,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茫然若失和对未来的发展目标不明确,模糊的集体观念,甚至是对自己生活的班集体也无动于衷。长此以往,对班集体的凝聚力、班级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对班集体的稳定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 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表现在三多:城市家庭多、独生子女多、家庭条件优越多。群体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创新能力强,知识更新快。(2)爱好广泛,综合素质较高。(3)生活要求高,学习机会比较多,善于利用社会资源。班级整体特点:(1)凝聚型班级,主要特征是班级学生大多活跃好动,热心参加班级活动;(2)中庸型班级,此特点的班级所占比例最高,班中学生对班级活动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3)落后型班级,存在一两个这样的班级,班级学生整体懒散,不关心任何事情。

通过以上原因分析,了解学生特点,充分发挥、挖掘群体优势,树立典型班级,以优秀带后进。因势利导,通过各种渠道形成班级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四 采取措施和指导方法

第一,班级整体带动学生个体,鼓励各班集体深入学习,互帮互助,用班集体的温暖感化本班学生,尤其是不关心班级活动和平时缺乏与人交流的学生。第二,典型班级带动一般班级,树立典型的代表班级,引导其他班级进行学习。第三,整理零散,形成独特文化。虽然独立学院的班级中有个别突出的典型班级,但是这些班级还存在班级文化零散、班级文化不规范、班级文化模糊等特点。

五 班级文化建设实例和效果评估

开展主题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形成鲜明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加强班级的凝聚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提出“全民动员,积极参与”的宣传口号,学生全员参与,举行班级文化设计展,各班自行设计班级logo、班训、班呼和班歌并进行比赛。以真诚和恰当的激励,有效地调动学生们实践和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班级凝聚力,共同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

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与以往学工办主办、学生会承办、学生自主报名的方式不同,学工办和辅导员老师只是作为宏观指导和协调,具体的组织由各个班级的班委协商开展活动,这样活动的开展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班级的整体也能在文化展竞赛中确立自我的组织文化和组织纪律,这种潜移默化的班集体观念对以后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班级内部的和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 班级文化建设推进过程的总结与反思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经常的表现是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好的班级越来越好,差的班级通过衡量比较反而更差,觉得参与活动就是凑数,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的范围越来越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不能一味地搞活动,应该开动脑筋、开拓思路,对班级文化建设要常抓不懈,巩固成果,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深远影响。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学会沟通协调,树立团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具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柯小君.关于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学理论,2009(10):172

〔责任编辑:庞远燕〕

独立学院电气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品牌及影响力已成为其发展的关键要素。文章以独立学院品牌内涵、构成要素为出发点,进行现状和竞争分析,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为例进行了品牌建设路径的探讨。

【关键词】独立学院;品牌;品牌建设

独立学院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它是一种新模式、新机制的本科院校,是人们经常说的“三本”,因原录取批次为“第三批次本科”而得名。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办学条件及硬件设施已经不是它们的竞争优势了,品牌及影响力才是学院发展的关键。独立学院只有把资源优势转换到教育服务和质量优势上来,才能在社会中持续、稳定地发展。独立学院伴随着新机遇在改革转型的进程中不断发展,截至2017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已有260所。因此,在竞争逐渐加剧的教育市场里,如何实施独立学院的品牌战略,使其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立学院品牌院校,这已是独立学院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1 独立学院品牌内涵和构成要素

1.1 独立学院品牌的内涵

独立学院是采用非国家财政资金,由实施本科教育以上的普通高等学校与社会组织或个人共同举办的具备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因其具有独立性,即独立办学、独立招生、独立财务核算、独立颁发文凭等,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大众化发展进程中的新型教育企业办学形式,势必要通过市场竞争的检验。独立学院品牌是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逐步积淀下来的凝结在其名称中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社会认可程度。独立学院为了自身的发展,势必要进行特色办学,显示自身的优势而进行品牌建设,维护品牌的形象,以增强竞争能力。在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的大环境下,独立学院品牌的发展正逐步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对于独立学院品牌发展的探索研究,不仅是我国进行高等教育创新制度、提高高等教育全面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还有利于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及自我完善。独立学院品牌的发展将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制度的巨大财富。

1.2 独立学院品牌构成要素

在独立学院的创建、发展过程中,独立学院品牌主要包含师资队伍、专业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办学水平、教师的教学质量等相关问题。如果这些方面在社会上认可的程度越高,则独立学院在社会上的名声就越好,它的社会地位相对来说也会越高。独立学院举办方高校的品牌知名度和学校目前所在地的社会地位也是一种无形资产。

2 独立学院品牌建设的现状

伴随我国大学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各类型、各层次之间大学均存在着相互竞争。在竞争市场中,独立学院有必要向外界社会展现出自身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把比较优势转换成为竞争特色和整体特色,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掌握发展的话语权。虽说独立学院在创建、发展过程中有我国政策、举办方高校资源、资金投资保障等方面的优势,但与其他大学本科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比如,刚刚获得“2017年度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称号的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等5所独立学院,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学习和借鉴的典范,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它们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都已打造出了特色化。2017年度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排名见表1。

此次,我们也注意到在上述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的排行榜数据中,备受关注的院校基本都是重点大学创建的,他们的举办方高校本身就具有较好社会名声。国内大多数的独立学院因其社会的认可度相对偏低,它们基本还是在就如何生存、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不断探索着。所以,独立学院想要在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市场中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获取更多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资源,就必须创建学院自身的品牌,在大学教育市场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3 独立学院品牌建设的路径——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为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创办于2001年,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经教育部审核、批准而设立的独立学院。目前,广西有9所独立学院,主要是由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不断发展而创建的,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外,还有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及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区2016—2018年独立學院综合实力排行榜见表2。

从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2016—2018年广西区独立学院的总体排名都在第90名以后,综合实力在全国260所独立学院中属于中等至中等偏下水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的排名3年保持稳定不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排名有逐年提升的趋势,剩余6所独立学院的排名均较上一年有所下滑。由此可见,独立学院的竞争还是十分激烈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应利用现阶段的上升发展契机,乘胜追击,找准自身的优势特色,加大学院品牌建设、发展的力度,创办高质量、高水平的独立学院品牌。

3.1 夯实专业学科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品牌特色

按照广西区域经济“14+10”千亿元产业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设置、归并专业,主动融入、适应、支撑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需求。以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整合学院内在联系紧密、发展方向一致的专业形成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机械设计制造与装备三大工科专业群。同时,建设一批符合产业链需求、具有学院特色的服务型文科专业,提高办学效益。

使用已建成的2 800 m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为广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并成立中心管理委员会,为学生提供全程创新创业服务。在管理过程中,认真组织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检验实战,并通过专家提出的建议进行项目完善,推动成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发展与壮大。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深化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完善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和校企联合培养研讨等途径,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行业服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及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教学品牌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对其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建设独立学院品牌可行的、有效的措施。因此,独立学院树立品牌非常重要的工作应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彰显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

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通识、公共、学科和专业基础”为平台,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模块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打造“专业基础和工程应用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特色。多途径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将“逆向工程”思维应用到课程体系构建中,结合学院定位、行业(企业)对学生的能力、技能需求倒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更加专注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师资品牌

大学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就是师资,担负着培养社会人才之重担,老师的综合素质关系着大学在社会的名声及社会地位的提升,反映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过分地依赖举办方高校,对独立学院形成教学特色、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特色均不利,并且不利于独立学院在未来的独立发展。所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强化自身的办学定位及特色,最终建立一支教学质量保证、发展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院发展的必经之路。

强化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大力培养和引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实施“创新团队培养计划”,着力推进队伍创新发展。实施“优秀人才引进享受优惠待遇计划”,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实施“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精心培育第二梯队人才。实施“教师培训计划”,提高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计划”,培育后备人才。实施“教师国际化计划”,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能力。同时,积极挖掘人才资源潜力,提高人才使用效益。

3.4 以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品牌内涵,体现品牌价值

当学院在进行品牌建设时,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院的品牌内涵,还能推动独立学院办学特色不断形成。伴随校园文化的不断积累进而提高学院品牌自身的价值。

构建“知行合一”的校园文化体系,根据学院的校训“博文约礼、敬事益谦”,在知识学习方面进行文化体系建设。深化第一课堂学风建设协同推进工程,强基固本;打造融入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的系列品牌职业人文素质活动,引入校企合作方式,强化企业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以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工程应用思维、社会认知素质为主要内容,逐步建立以课程拉动创新创业知识普及、以竞赛带动创新创业知识应用、以实践推动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培养模式;在行为实践方面推进文化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宿舍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完善学生德育分制度,逐步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整合优化校园文体活动,提升校园文体活动内涵,加强各类学生社团管理,建立学生艺术团、运动队和社团导师制度;以培养学生社会认知素质基础为中心,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社会实践人文素质课程群、社会实践团队、校内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培育和建设。

3.5 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树立服务品牌

针对学生即消费者关心的校园环境、后勤服务方面,学院十分重视校园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建设,促进品牌建设。先后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安全文明校园”“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先进单位”。学生公寓和食堂也获评“广西高校示范性标准化学生公寓”和“广西高校示范性标准化学生食堂”称号。现阶段,按在校生12 000人规模建设二期工程,满足学院发展需要,本着“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布局科学合理、功能完备适用,功能分区相对集中、资源共享、分步实施”的原则,将自然环境融入校园景观中,保质保量加快二期用地工程项目建设,更好地满足老师工作和學生学习、生活需要。实现校园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和谐、设施条件良好的建设目标。进一步深化后勤服务改革,优化后勤服务成本,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学院和师生创造更便利和优质的服务。

综上所述,高校的品牌建设是一个持续性、长期性的过程。独立学院在品牌建设中更要注重自己的特色、教学质量是否能够满足学生乃至教育市场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是否形成。用专业特色、创新人才模式树立品牌,用优秀的教学质量和师资来维护品牌,用校园文化丰富品牌内涵,完善的校园基础建设和服务提升品牌,最终达到品牌增值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张宗伟.地方高校品牌的创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8).

[2]王永周,邓燕,李颖.独立学院品牌建设探析——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5):1-3.

[3]田雨,林洁.独立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对策[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4):57-60.

[4]覃柳云.独立学院的品牌塑造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5]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学院概况[EB/OL].http://i.guet.edu.cn,2018-04-02.

[6]陈丽君.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29(2):188-190.

[责任编辑:高海明]

独立学院电气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独立学院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已成为其面临的一项难题。毕业生就业状况不仅反映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效果及社会效益,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可以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影响其就业的各种因素,细化主体指标,有针对性地强化其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文献标志码:A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具有的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发挥自身才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就业竞争力实际上是毕业生把握比较优势、获取就业机会、赢得用人单位欣赏的一种能力,是比竞争对手更具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及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才上的价值观。如今用人单位看重短期内人才培养和使用之间的效益差异,甚至强调毕业生的生源、性别、社会关系等外部因素,这不仅加剧了目前的就业压力,而且影响了毕业生的长期发展。因此,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认清努力的方向,促进毕业生全面发展。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其办学规模日益扩大,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但总体上独立学院仍处于弱势地位,其社会地位与人才培养水平难以与公办高校相提并论。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相比,无论在办学条件、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培养体系、教学质量等方面,还是在社会认可度或用人单位接受度等方面均处于劣势,而办学时间短、学科建设缓慢、校园文化基础薄弱,又使得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显著改变。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1 独立学院毕业生处于不利的就业环境。使得高等教育的普及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面对大量涌入的毕业生,一些用人单位提高准入门槛,在招聘中设置诸多应聘条件,如高学历、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学生干部、实践经历等,提高了就业条件。国企、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各研招单位是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市场,在这里公办高校毕业生较之独立学院毕业生有更多的比较优势,独立学院毕业生很难进入这些主要劳动力市场,甚至被一些招聘单位拒绝。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长期存在的“公办”和“私立”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无形中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处于不利的竞争环境。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些人对独立学院缺乏认同感,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认识。

2 独立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小。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越来越倾向于名牌院校。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社会影响力不足,致使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市场认可度偏低。很多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持观望态度,甚至零准入。这种消极态度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无形中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施加了不小的压力。

独立学院独立办学,自负盈亏,其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持和发展全部依靠学生学费,这决定了生源对独立学院的重要性,生源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了保证生源,独立学院从领导到普通教职员工均非常重视招生工作,甚至出现抢生源的现象。生源良莠不齐,有损独立学院的形象。

3 独立学院毕业生文化素质偏低。首先,绝大部分独立学院在高考录取时处于本科第三批次,录取分数线较普通一本、二本高校低很多。高考成绩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考生的文化基础。独立学院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偏低,与一二本高校学生相比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其次,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刚入学时学习态度不端正。对独立学院和公办高校学生的价值观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学生不能很好地投入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在“学习态度”指标方面,公办高校高出独立学院14个百分点。由于中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依然保持中学时的状态,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从而为其就业带来障碍。

4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名义上高校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互相选择,但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毕业生处于被动地位。这就要求毕业生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准备充分、准确定位、主动出击。很多独立学院学生忽视生涯发展规划,不能正确地自我评估,部分学生职业意识模糊、自我定位不准,在求职过程中无的放矢。有学者认为,没有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是就业困难的根本所在。在双向选择的环境下,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涯发展规划不利于学生准确进行职业定位、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实现大学生个体与社会需求的合理匹配,进而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个完整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由两部分组成,即毕业生主体方面和非毕业生主体方面,各分指标的选取以各高校之间的可比较的相对指标为主。由于这些指标均属于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结果性指标,因此,评价指标体系既简化,又不失可操作性与实用性。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下设两大一级指标,即毕业生主体指标和非毕业生主体指标。一级指标下又划分多个二级指标,其中毕业生主体指标包括智商(学业成绩、资格证书)、情商(自我认知、人际交往)、个人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求职能力)等三个二级指标;非毕业生主体指标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发展速度、社会需求、机会竞争公平性、用人单位倾向)、学校因素(学校品牌、学科设置、师资力量、校企合作、生源质量、就业指导)和家庭因素(家庭经济能力、家庭社会关系)等三个二级指标。

1 毕业生主体指标是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智商、情商、个人能力等三项分指标。智商指标,是指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能力,包括学业成绩和资格证书两方面。学业成绩是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技能和课程成绩,是用人单位衡量毕业生的重要指标;资格证书(外语、计算机、专业资格证等)是也毕业进入某个企业和某个行业的通行证。情商指标,是指毕业生在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质,包括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两方面。人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优劣,它更多与后天的培养相关,是一种能证明和让对方发现毕业生具有社会工作能力的能力。个人能力是反映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个人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就业成败。第一,创新能力是用人单位衡量毕业生的重要标准之一,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还非常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增加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砝码。第二,科研能力是毕业生的在校期间锻炼自我的反映,通过这些锻炼能够丰富毕业生的创新能力。第三,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个人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是可以反映毕业生个人素质的指标。第四,实践能力是可以反映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指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五,求职能力指标是毕业生在就业市场谋得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的能力,此指标综合反映了毕业生的硬件条件和个人能力。

2 非毕业生主体指标是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等三大指标。社会因素指标是指大的社会环境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产生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是背景,社会需求是前提,机会竞争公平是平台,用人单位倾向是条件。学校因素指标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对于独立学院这一层次的学校,此指标更为重要。第一,学校品牌是毕业生打开就业之门的敲门砖,用人单位通常会更中意于一二本高校的毕业生。第二,学科设置指标直接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提升独立学院的名气、发挥其学科优势并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第三,师资力量指标。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较一二本高校有较大的差距,这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第四,校企合作指标。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独立学院开辟毕业生就业市场、提升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第五,生源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是否具备就业竞争力的优势。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总体水平偏低,是不利于其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第六,就业指导指标。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也是独立学院极其重视的一项日常工作。第七,家庭因素指标。家庭因素在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家庭的经济能力以及家庭所能动用的社会资源均能影响毕业生就业。一些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经济能力较强,社会关系广泛,有助于其就业。

三、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首先,提供就业激励,消除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障碍。由于独立学院特殊的性质,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水平偏低。在就业市场上,一些用人单位往往另眼看待独立院校毕业生,甚至一些研招单位拒绝独立学院毕业生报考或参加调剂。这种消极的就业环境极大地降低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也有损于这些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因此,社会应从政策层面为独立学院毕业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其次,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扶持毕业生就业。目前,民营企业和外企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为保证就业市场的稳定性,应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行政干预,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扶持,鼓励民营企业和外企接收高校毕业生,运用政策手段促进就业。最后,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目前,网络已成为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平台。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等均已建成成熟的专业化就业信息平台。在全国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初步建成当地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接下来需要完善信息网络的模块化功能,实现各地、各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毕业生合理、有序、有效地流动。

2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因地制宜安排就业指导课课程内容。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课应紧跟市场,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邀请就业相关行政部门人员和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走进课堂,详细讲解就业政策和企业的用人标准等。通过模拟面试、制作简历比赛等形式,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实践锻炼弥补独立学院毕业生理论功底不足的弱点,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其次,有效组织校园招聘会,与相关企业形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校园招聘会是毕业生求职的主要载体。目前,独立学院举办的招聘会与公办一二本院校相比在用人单位数量和层次上尚有一定差距,这需要独立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相关用人单位参加毕业生遴选,并与其形成长期合作关系。最后,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毕业生可以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或顶岗实习,企业的管理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可以走进学校参与教学组织,校企双方还可以共同组建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实行订单式培养或定向委托培养。

3 以人才培养为导向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第一,准确定位突出其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在专业发展上,独立学院应明确建设规划,充分利用母体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专业建设基础,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设置,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发展品牌专业,作为学校的优势专业。在灵活的办学机制下,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并充分利用独立学院所处的地域优势优先发展社会急需、缺口较大的新兴专业,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融合。第二,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当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毕业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差。教育的载体是专业课程,专业课程设置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独立学院应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完善专业培养计划。第三,积极引导,严格要求,加强学生个人能力与道德修养的培养。个性散漫、自制能力弱、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是独立学院学生留给社会的普遍印象。应在日常教育中加大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人文素质教育,如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品德修养、礼仪礼节修养、责任心等。第四,加强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增强毕业生的自我认知水平,提高使毕业生与职业的匹配度。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规划大学学习和生活,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升就业竞争力。为每个毕业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生涯规划,形成从大一到大四的一体化的就业指导方案,促进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王瑞萍,楼旭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及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教师,2007,(S1):160

[2]阎程,提升民办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3]张建军,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市场透析大学生就业市场[J],思想理论教育,2007,(5):72-74

[4]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9-105

[5]张新冀,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47-148

[6]王福恒,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98-100

[7]赵志川,陈香兰,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60-63

[8]冯菊香,高延春,基于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职业时空:研究版,2010,(5):46-47

上一篇:陶瓷艺术民间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外语教学学习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