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未来的诗歌范文

2024-07-12

畅想未来的诗歌范文第1篇

未来与现在大有不同,表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

未来的衣着和现在不一样。学生统一着“高科技校服”,这种服装是一种智能服装。它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还能全方位保证学生安全。穿上这种服装人落水时会自动产生浮力,使学生不会溺水;遇火灾有自动装置保护着装的人不被烧伤,就像《西游记》的金钟罩;遇到地震等意外事故也能保证学生不受伤害„„未来还有一种服装叫“闪移服”,穿上它能提高人们奔跑的速度,还有“蜘蛛服”,能让人们在墙上行走,还可以滑翔。专为冒险者打造。

未来的粮食和现在有天壤之别。科学家们把蔬菜、水果、蛋白质等人体需要的营养和能量提取出来,浓缩成墨水瓶盖大小的药片,吃一片就能满足一个人一天的营养和能量。给早出晚归或没时间做饭的人带来极大的方便。

未来的房子和现在相比真是天差地别。房子可以像折叠伞一样根据人的多少进行收放,家里来了客人,经过调节把收缩的房子放出来供客人住。人们出去旅游了,可以把房子收成一个规则的立方体,体积小了,但重量没有减轻,房子收小后既可以防灰又可以防盗。未来的房子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特别强,屋顶和房梁都采用超轻材料,就算是破坏性极强的地震使房屋倒塌了,也不会造成人员伤亡。洪灾来临,人们按动特殊按钮房子就会带着家人腾空而起,极大地避免人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伤害。

未来,人们在土星开发出属于人类的第二个星球。在那里建立了工业区、农业区和商业区。未来的人们很注意保护环境。工业区排放出来的废水、废气、废渣等都有自动化处理系统进行无害处理。因此,那里空气清新,水体洁净,街道看不到任何垃圾。农业区为整个地球的人们生产绿色农产品。土星所有生产的生活用品都聚集在商业区里,任何人都可以乘坐宇宙飞船来土星旅游观光并购买生活用品。

未来的地球不再进行生产,人们只是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地球不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地球真正成了绿色星球。人类不再伤害野生动物,未来的地球是各种动物和人类共享的天堂。

这就是人类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多好啊!

畅想未来的诗歌范文第2篇

碧桂园,一个田园风光的别称,一个毫不起眼的地名,然而就是这个“碧桂园”,在1994年至1995年间,却像一座原子反应堆,裂变出一系列注目的新闻,形成了奇峰迭起的连锁反应,成为人们争相议论的话题,使广东为之轰动,影响涉及全国。

这是广东的神话,也是策划家的神话。

一、碧桂园策划与运作过程。

碧桂园,它座落在广东省顺德与番禺的交界地,前不着村,后不靠镇,上不看天,下不看地。碧桂园,这个占地1000多亩土地,投资上亿元的花园别墅楼盘,1993年6月处于“死火”状态。这个被誉为“金三角的交汇点”,颇得民心的广东省前省长叶选平亲笔题写“园”名的楼盘,看楼买房的人伶仃可数。

为了“救命”,发展商曾多次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希望出奇制胜,但也没有什么高招。

碧桂园的老板虽出身农民,却酷爱看书报。古谚云:“‘书’中自有黄金屋。”料不到,机遇女神竟也藏身其中。

一天,他从报纸上获知,四川某地办了一所“贵族学校”,广州从化也办了“中华英豪学校”,为“大款”们解除了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

于是,1993年8月的一天,他驱车到广州从化考察“中华英豪学校”,准备送其子女去那儿上学。

当他到离广州两个小时车程,并且是建立在偏乡僻壤、水田鱼塘之上的“贵族学校”,看到那么多“大款”,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千金”、“公子”往这儿送,尽管每个学位要交教育储备金15万元。他突然眼睛一亮,他想为什么我们不打破先建房再办学的惯例,而是先办学再建房呢?于是,他决定:楼盘不治先办学。(逆向思维出创意!)

可是,一帮农民出身的建筑商,怎么办起一个商档次的贵族学府呢?在三角洲的田园地带办学,能吸引大都市的有钱人吗?如何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

当时,有人建议请新闻界的“大腕”出山,写一篇大手笔的文章,为办学推波助澜。这位“奇人”就是被人们誉为“策划大师”的王志钢。

碧桂园老板初衷是请王志钢写一篇文章。

1993年10月,王志钢看完了死火的楼盘的后,王志钢说:“这个事业不是一篇文章谋就能做好的。办学,不是权宜之一计,而是围棋上的‘生死之劫’,

要把它当作一个系统工程的部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用全新的策划思路去做。孙子兵法,围魏救赵,也许反过来救了大市。如果仅仅把它当做一种住宅配套,那就注定要失败。”。

心灵相通的碧桂园老板当场拍板“碧桂园请您当总策划”

二、王志钢的策划思路

第一部分碧桂园学校的策划。

以征收6位数的教育储备全面启动的“高价学校”,当时正在广东风起云涌,“中华英豪”打响火炮后,有东莞的“新世纪英才学校”,深圳的英文书院,顺德的“亚加达”,广州的“南洋英文”,“华美国际”等20多家学校,争夺那些富翁、大款们对子女的投资。在各路英豪当中,有的与美国、加拿大学校联姻,有的聘请清华附中、北大附中的教师,有的则在繁华都市中心的华丽校舍、设备齐全、交通便利为号召,相比之下,位于偏远的乡村,目前还是一片桑基鱼塘的“碧桂园”条件最差,简直没有“叫阵”的资格。

(一)广告策划:

1.报纸:

面对当时中国房地产广告大多是直接了当地、简单地进行理性诉求,诸如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价格低廉一类,也有一些感性诉求广告,但往往是哗众取宠,目标不明。王志钢则要求广告设计必须改换思路,从总的战略着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设计出“可怕的顺德人”的广告。

1994年1月3日、1月9日、1月13日《羊城晚报》刊出一则引起轰动的系列广告:《可怕的顺德人》,“可怕的顺德人”刮起一股“悬念旋风”,那神秘的“智慧果”之后又有什么?人们争不可耐地等9日的放纸,9日晚报,又由“智慧果”引出了“博士帽”。

1994年1月25日,“可怕的顺德人”全面揭开谜底,在《羊城晚报》的一整版套红广告中,语出惊人:

“中国古谚云:富不过三代。今天向成功人士进言:要使事业有续,最明智的投资莫过于投资子女。儿女需要什么?孩子在呼唤什么?做父母的最明白。”

广告和盘托出了“21世纪经济大潮的黄埔军校”——碧桂园学校的办学方案与招生条件。

据统计,在广告刊出的一个月中,“碧桂园”就收到全国各地来信8000多封。

[可怕,代表一种能量,产生一种震撼]P11

“可怕的顺德人”

一架天平,左别是别墅、轿车、美金,右别的是一个小学生,文字:财富的积累或儿女的成才?两相权衡,谁重谁轻?钱财身外物,儿女千秋业。

唯一性:广告设计及内容,公关活动

排它性:景山中学的分校

权威性:一流人才,一流学校

2.电视广告:

6月份,私立学校的招生进入白热化阶段,此时,王志刚又设计了一个“为什么”系列,在战运密面的社会大背景上,打上了一个令人警醒的问号。

电视屏幕上,一个成功人士志得意满地回到家中,不料开门之后,所见的是家中乱七八糟,太太正在追打自己的爱子。何故?一张不及格的试卷,令“大款”涨大了头脑,一家人愁眉苦脸之时,突然画外音插入一个小孩清脆的声音,“为什么不去碧桂园学校?”

3.广播:

“为什么不去碧桂园学校?”这孩子气提醒,在广播中也经常重复出现。 结果:

7、8月,草创而成的碧桂园学校人头涌涌、车水马龙。报名者达到1300人,教育储备金也由最初的一个学位18万元涨到23万元直至30万元。“碧桂园”一跃成为广东高价学校的“龙头大哥”。据说,在各种媒体的广告费支出不到100万元。

(二)公关:

将碧桂园学校的办学过程,策划了许多传奇因素,戏剧性的色彩,在新闻“热点”上聚集放大,吸引新闻界的注意力,“炒”出一台又一台有声有色的话剧来。

1.借北京景山学校的牌子。

1994年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0周年。香港无线电视台捕捉新闻机会,专门派员北上拍摄了景山学校高质量办学的系列专题片。正在筹办碧桂园学校的校长(原广东高教出版社副总编)廖秉权,恰好与北京景山学校校长崔孟明是北师大的同班学友,于是,一个大胆的构想产生了:借用北京景山学校的牌子,和顺德北密镇合办的北京以外的全国第一所分校——碧桂园学校。

新闻炒作:94年1月,碧桂园学校正式奠基的日子,邀请新闻界记者来碧桂园参观,先请记者们观看香港无线电视台的节目录像。屏幕上,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能说上千个汉字,三四年级能用英语会话,令人啧啧称奇。镜头捕捉到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

“你爷爷是谁?”

“邓小平”

“爷爷在家做些什么?”

“看报纸、看电视”

此时,画面定格。王志钢“这是邓小平的孩子,邓家的孩子,包括邓朴方、邓榕、邓楠,都曾在景山学校读书。”他又提醒记者们注意邓小平在10年前为景山学校的著名题词。他强调,碧桂园学校将作为中国教育的“王牌”——景山学校的广东分校,“加入北京景山学校国际教育产业集团”。目标是“走向世界,培养跨世纪的人才”。

那时,新闻机构对“高价学校”的报道受到严格限制,而且已出现由客观报道转向批评的倾向,然而,加入了北京景山的学校这一张王牌,形成就起了戏剧性的变化,角度不同了,主题也不同了。

“南北携手,共创新模”、“与北京景山学校合作与国际教育接轨”、“构筑跨世纪的文化‘金字塔’”——《羊城晚报》、《经济参考报》、《亚太经济时报》、广东电视台、广东新闻台纷纷的“抢新闻”的态度对对碧桂园学校作突出报道,与“可怕的顺德人”广告相互呼应,刮起了一股“碧桂园旋风”。

2.人才新闻炒作

王志钢建议:千万不要将学校办成企业,去千方百计赚钱,这样会使碧桂园学校档次下降,要切记“学校不赚钱就是胜利”,花大力气把学校教学质量搞上去。

(1)广告“礼聘”

94年2月15日,在中国文化教育界中素负盛名的上海《文汇报》,头版报眼位置刊出套红“礼聘”广告,向全国“高薪礼聘”优秀教育与教学骨干,开出的待遇在当时是很高的:教师月薪1500-3000元,部主任3000-4500元;并解决户口、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

短短一个月,全国各地近万名“园丁”争先恐后定信,打电话向碧桂园报名应征,形成了教育人才“一江春水向南流”的“洼地效应”。

(2)新闻炒作

1994年3月底的一天,王志钢又将新闻界各路诸候请到碧桂园。这天,碧桂园学校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首批应聘教师进行公开测试,坐在考官席上的,有国家级督学、物理学教授、计算机专家、英语教授、音乐指挥家、美术专家,出场应考10名教师则来自陕西、福建、江苏、湖南、安徽等省市。

王志钢给记者们提供应考者的背景材料,有的曾在加拿大访问讲学的青年学者,有的多次获省市“园丁奖”,有的是当地屈指可数的“高级教师”。

测试自然是成功的,更成功的则是它又一次成了媒介关注的“热点”之一。上海《文汇报》等以“八园丁热血荐南国、五湖四海心向碧桂园”为题向全国“转播”了这一盛事。

经过严格考核选拔,从8000多名应征者中挑出140多位教坛精英。

3.让海内外关注碧桂园的跨世纪试验。

1300多位“小皇帝”进校后如何管理?怎样成才?

全校20多幢总建筑面积达5.6万平方米的楼宇,校内每个教室配有闭路彩色电视、立体音响、学生宿舍装有空调、外语广播,还有电脑教学室、语音实验室、恒温泳池、少年宫、图书馆和运动场。

然而,不少在家中娇生惯养,称王称霸的孩子,一开始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碧桂园学校没有‘小皇帝’,只有‘自强人’,既决定了学校重点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让学生‘承继父辈艰难创业意志,具有超群生存智慧。’”

△从解放军体院请来10名教练,全体初中生军训一周,男女一律剪平头、短发、步行拉练8公里。

△开展“一日常规”,文明礼貌教育。

△强化英语、计算机、普通话3种教学。

——口啤传播

第二部分:碧桂园楼宇策划

一、碧桂园楼宇的策划思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就是“碧桂园生活方式”的营造与炒作;两上基本点:一个是国际性的碧桂园学校,另一个是王星级的国际俱乐部。

1.生活方式:把“超级社区生活方式”定为碧桂园方式。

当时宣传定位:

主题: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碧桂园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

碧桂园,成功人士的家园。

我们选择碧桂园的理由„„

(大款自诉)有钱当然住碧桂园;

(白领自诉)其实,我是最挑剔的;

(小康小诉),小康的消费、贵族的享受。

2.五星级的家。

(1)“白领精英”下乡(借腹生子)

碧桂园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下设公关部、维修部、管家部、采购部、人事培训部、基建工程部、康采部等11个部门,管理人员达150多人,其主要骨干平均为广州酒店管理“精萃”。

物业公司总经理朱兆祥原是中国大酒店的副部;餐饮部经理来自白天鹅酒

店;管理部经理,中国大酒店采购部来自国际大酒店,培训部来自花园酒店。广州的“五星”白领在这里竟有20人之多!

目的:①把五星级酒店的管理模式引进屋材管理,把这里的每一幢别墅当作五星级酒店里的一套客户,使每一位住客享受到五星级的全程服务,把世界一流的管理专家引入碧桂园,加重“五星级”的含金量。

②“白领下乡”现象成为新闻炒作的又一题材。

· 《文汇报》曾发表一篇通讯《广东城里人下乡当保姆》这些“保姆”年薪很高,公司还为每人配一部小轿车上下班。

· 电视台追踪报道“上山下乡现象”。

3.国际俱乐部。

1994年12月28日俱乐部会所开业,会所印制了2000张会员卡,如何“引君入瓮”?王志钢又设计了“名车大行动”。

1994年12月31日,星期六,学校召开第一次“家长大会”,家长们心挂下一代,纷纷百忙之中抽身驱车而来。学校门口出现了蜿蜒几公里“世界名车展”的盛况。当下午4:30大会结束后,家长与子女被引入碧桂园国际俱乐部,参加免费自助餐招待会。一餐美食之后,俱乐部老板亲自送上一张“会员金卡”,顿使家长们有了“五星级”的自尊,2000张卡很快就有了主人,一传十,十传百,加印了3000张卡又全部被抢购一空。

二、公关活动。

1.生活方式大讨论。

当时,“碧桂园生活方式”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争议:有人论为它是未来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方式;也有人认为是“富人的特区”,穷人止步;

· 1995年2月20日,王志钢组织一批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来碧桂园参观,与“碧桂园”老板进行热烈、坦率的对话。

· 当天晚上,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电台的王牌节目《今日热线》,开始进行“碧桂园生活方式”广播讨论,主持人提出两个话题:

1、“碧桂园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什么?

2、“碧桂园”是否营造“富人特区”?

这种社会性讨论,既提高“碧桂园生活方式”这一新概念的理论含量,又让这一口号不知不觉深入街头巷尾。

畅想未来的诗歌范文第3篇

碧桂园,一个田园风光的别称,一个毫不起眼的地名,然而就是这个“碧桂园”,在1994年至1995年间,却像一座原子反应堆,裂变出一系列注目的新闻,形成了奇峰迭起的连锁反应,成为人们争相议论的话题,使广东为之轰动,影响涉及全国。

这是广东的神话,也是策划家的神话。

一、碧桂园策划与运作过程。

碧桂园,它座落在广东省顺德与番禺的交界地,前不着村,后不靠镇,上不看天,下不看地。碧桂园,这个占地1000多亩土地,投资上亿元的花园别墅楼盘,1993年6月处于“死火”状态。这个被誉为“金三角的交汇点”,颇得民心的广东省前省长叶选平亲笔题写“园”名的楼盘,看楼买房的人伶仃可数。

为了“救命”,发展商曾多次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希望出奇制胜,但也没有什么高招。

碧桂园的老板虽出身农民,却酷爱看书报。古谚云:“‘书’中自有黄金屋。”料不到,机遇女神竟也藏身其中。

一天,他从报纸上获知,四川某地办了一所“贵族学校”,广州从化也办了“中华英豪学校”,为“大款”们解除了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

于是,1993年8月的一天,他驱车到广州从化考察“中华英豪学校”,准备送其子女去那儿上学。

当他到离广州两个小时车程,并且是建立在偏乡僻壤、水田鱼塘之上的“贵族学校”,看到那么多“大款”,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千金”、“公子”往这儿送,尽管每个学位要交教育储备金15万元。他突然眼睛一亮,他想为什么我们不打破先建房再办学的惯例,而是先办学再建房呢?于是,他决定:楼盘不治先办学。(逆向思维出创意!)

可是,一帮农民出身的建筑商,怎么办起一个商档次的贵族学府呢?在三角洲的田园地带办学,能吸引大都市的有钱人吗?如何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

当时,有人建议请新闻界的“大腕”出山,写一篇大手笔的文章,为办学推波助澜。这位“奇人”就是被人们誉为“策划大师”的王志钢。

碧桂园老板初衷是请王志钢写一篇文章。

1993年10月,王志钢看完了死火的楼盘的后,王志钢说:“这个事业不是一篇文章谋就能做好的。办学,不是权宜之一计,而是围棋上的‘生死之劫’,

要把它当作一个系统工程的部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用全新的策划思路去做。孙子兵法,围魏救赵,也许反过来救了大市。如果仅仅把它当做一种住宅配套,那就注定要失败。”。

心灵相通的碧桂园老板当场拍板“碧桂园请您当总策划”

二、王志钢的策划思路

第一部分碧桂园学校的策划。

以征收6位数的教育储备全面启动的“高价学校”,当时正在广东风起云涌,“中华英豪”打响火炮后,有东莞的“新世纪英才学校”,深圳的英文书院,顺德的“亚加达”,广州的“南洋英文”,“华美国际”等20多家学校,争夺那些富翁、大款们对子女的投资。在各路英豪当中,有的与美国、加拿大学校联姻,有的聘请清华附中、北大附中的教师,有的则在繁华都市中心的华丽校舍、设备齐全、交通便利为号召,相比之下,位于偏远的乡村,目前还是一片桑基鱼塘的“碧桂园”条件最差,简直没有“叫阵”的资格。

(一)广告策划:

1.报纸:

面对当时中国房地产广告大多是直接了当地、简单地进行理性诉求,诸如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价格低廉一类,也有一些感性诉求广告,但往往是哗众取宠,目标不明。王志钢则要求广告设计必须改换思路,从总的战略着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设计出“可怕的顺德人”的广告。

1994年1月3日、1月9日、1月13日《羊城晚报》刊出一则引起轰动的系列广告:《可怕的顺德人》,“可怕的顺德人”刮起一股“悬念旋风”,那神秘的“智慧果”之后又有什么?人们争不可耐地等9日的放纸,9日晚报,又由“智慧果”引出了“博士帽”。

1994年1月25日,“可怕的顺德人”全面揭开谜底,在《羊城晚报》的一整版套红广告中,语出惊人:

“中国古谚云:富不过三代。今天向成功人士进言:要使事业有续,最明智的投资莫过于投资子女。儿女需要什么?孩子在呼唤什么?做父母的最明白。”

广告和盘托出了“21世纪经济大潮的黄埔军校”——碧桂园学校的办学方案与招生条件。

据统计,在广告刊出的一个月中,“碧桂园”就收到全国各地来信8000多封。

[可怕,代表一种能量,产生一种震撼]P11

“可怕的顺德人”

一架天平,左别是别墅、轿车、美金,右别的是一个小学生,文字:财富的积累或儿女的成才?两相权衡,谁重谁轻?钱财身外物,儿女千秋业。

唯一性:广告设计及内容,公关活动

排它性:景山中学的分校

权威性:一流人才,一流学校

2.电视广告:

6月份,私立学校的招生进入白热化阶段,此时,王志刚又设计了一个“为什么”系列,在战运密面的社会大背景上,打上了一个令人警醒的问号。

电视屏幕上,一个成功人士志得意满地回到家中,不料开门之后,所见的是家中乱七八糟,太太正在追打自己的爱子。何故?一张不及格的试卷,令“大款”涨大了头脑,一家人愁眉苦脸之时,突然画外音插入一个小孩清脆的声音,“为什么不去碧桂园学校?”

3.广播:

“为什么不去碧桂园学校?”这孩子气提醒,在广播中也经常重复出现。 结果:

7、8月,草创而成的碧桂园学校人头涌涌、车水马龙。报名者达到1300人,教育储备金也由最初的一个学位18万元涨到23万元直至30万元。“碧桂园”一跃成为广东高价学校的“龙头大哥”。据说,在各种媒体的广告费支出不到100万元。

(二)公关:

将碧桂园学校的办学过程,策划了许多传奇因素,戏剧性的色彩,在新闻“热点”上聚集放大,吸引新闻界的注意力,“炒”出一台又一台有声有色的话剧来。

1.借北京景山学校的牌子。

1994年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0周年。香港无线电视台捕捉新闻机会,专门派员北上拍摄了景山学校高质量办学的系列专题片。正在筹办碧桂园学校的校长(原广东高教出版社副总编)廖秉权,恰好与北京景山学校校长崔孟明是北师大的同班学友,于是,一个大胆的构想产生了:借用北京景山学校的牌子,和顺德北密镇合办的北京以外的全国第一所分校——碧桂园学校。

新闻炒作:94年1月,碧桂园学校正式奠基的日子,邀请新闻界记者来碧桂园参观,先请记者们观看香港无线电视台的节目录像。屏幕上,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能说上千个汉字,三四年级能用英语会话,令人啧啧称奇。镜头捕捉到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

“你爷爷是谁?”

“邓小平”

“爷爷在家做些什么?”

“看报纸、看电视”

此时,画面定格。王志钢“这是邓小平的孩子,邓家的孩子,包括邓朴方、邓榕、邓楠,都曾在景山学校读书。”他又提醒记者们注意邓小平在10年前为景山学校的著名题词。他强调,碧桂园学校将作为中国教育的“王牌”——景山学校的广东分校,“加入北京景山学校国际教育产业集团”。目标是“走向世界,培养跨世纪的人才”。

那时,新闻机构对“高价学校”的报道受到严格限制,而且已出现由客观报道转向批评的倾向,然而,加入了北京景山的学校这一张王牌,形成就起了戏剧性的变化,角度不同了,主题也不同了。

“南北携手,共创新模”、“与北京景山学校合作与国际教育接轨”、“构筑跨世纪的文化‘金字塔’”——《羊城晚报》、《经济参考报》、《亚太经济时报》、广东电视台、广东新闻台纷纷的“抢新闻”的态度对对碧桂园学校作突出报道,与“可怕的顺德人”广告相互呼应,刮起了一股“碧桂园旋风”。

2.人才新闻炒作

王志钢建议:千万不要将学校办成企业,去千方百计赚钱,这样会使碧桂园学校档次下降,要切记“学校不赚钱就是胜利”,花大力气把学校教学质量搞上去。

(1)广告“礼聘”

94年2月15日,在中国文化教育界中素负盛名的上海《文汇报》,头版报眼位置刊出套红“礼聘”广告,向全国“高薪礼聘”优秀教育与教学骨干,开出的待遇在当时是很高的:教师月薪1500-3000元,部主任3000-4500元;并解决户口、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

短短一个月,全国各地近万名“园丁”争先恐后定信,打电话向碧桂园报名应征,形成了教育人才“一江春水向南流”的“洼地效应”。

(2)新闻炒作

1994年3月底的一天,王志钢又将新闻界各路诸候请到碧桂园。这天,碧桂园学校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首批应聘教师进行公开测试,坐在考官席上的,有国家级督学、物理学教授、计算机专家、英语教授、音乐指挥家、美术专家,出场应考10名教师则来自陕西、福建、江苏、湖南、安徽等省市。

王志钢给记者们提供应考者的背景材料,有的曾在加拿大访问讲学的青年学者,有的多次获省市“园丁奖”,有的是当地屈指可数的“高级教师”。

测试自然是成功的,更成功的则是它又一次成了媒介关注的“热点”之一。上海《文汇报》等以“八园丁热血荐南国、五湖四海心向碧桂园”为题向全国“转播”了这一盛事。

经过严格考核选拔,从8000多名应征者中挑出140多位教坛精英。

3.让海内外关注碧桂园的跨世纪试验。

1300多位“小皇帝”进校后如何管理?怎样成才?

全校20多幢总建筑面积达5.6万平方米的楼宇,校内每个教室配有闭路彩色电视、立体音响、学生宿舍装有空调、外语广播,还有电脑教学室、语音实验室、恒温泳池、少年宫、图书馆和运动场。

然而,不少在家中娇生惯养,称王称霸的孩子,一开始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碧桂园学校没有‘小皇帝’,只有‘自强人’,既决定了学校重点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让学生‘承继父辈艰难创业意志,具有超群生存智慧。’”

△从解放军体院请来10名教练,全体初中生军训一周,男女一律剪平头、短发、步行拉练8公里。

△开展“一日常规”,文明礼貌教育。

△强化英语、计算机、普通话3种教学。

——口啤传播

第二部分:碧桂园楼宇策划

一、碧桂园楼宇的策划思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就是“碧桂园生活方式”的营造与炒作;两上基本点:一个是国际性的碧桂园学校,另一个是王星级的国际俱乐部。

1.生活方式:把“超级社区生活方式”定为碧桂园方式。

当时宣传定位:

主题: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碧桂园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

碧桂园,成功人士的家园。

我们选择碧桂园的理由„„

(大款自诉)有钱当然住碧桂园;

(白领自诉)其实,我是最挑剔的;

(小康小诉),小康的消费、贵族的享受。

2.五星级的家。

(1)“白领精英”下乡(借腹生子)

碧桂园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下设公关部、维修部、管家部、采购部、人事培训部、基建工程部、康采部等11个部门,管理人员达150多人,其主要骨干平均为广州酒店管理“精萃”。

物业公司总经理朱兆祥原是中国大酒店的副部;餐饮部经理来自白天鹅酒

店;管理部经理,中国大酒店采购部来自国际大酒店,培训部来自花园酒店。广州的“五星”白领在这里竟有20人之多!

目的:①把五星级酒店的管理模式引进屋材管理,把这里的每一幢别墅当作五星级酒店里的一套客户,使每一位住客享受到五星级的全程服务,把世界一流的管理专家引入碧桂园,加重“五星级”的含金量。

②“白领下乡”现象成为新闻炒作的又一题材。

· 《文汇报》曾发表一篇通讯《广东城里人下乡当保姆》这些“保姆”年薪很高,公司还为每人配一部小轿车上下班。

· 电视台追踪报道“上山下乡现象”。

3.国际俱乐部。

1994年12月28日俱乐部会所开业,会所印制了2000张会员卡,如何“引君入瓮”?王志钢又设计了“名车大行动”。

1994年12月31日,星期六,学校召开第一次“家长大会”,家长们心挂下一代,纷纷百忙之中抽身驱车而来。学校门口出现了蜿蜒几公里“世界名车展”的盛况。当下午4:30大会结束后,家长与子女被引入碧桂园国际俱乐部,参加免费自助餐招待会。一餐美食之后,俱乐部老板亲自送上一张“会员金卡”,顿使家长们有了“五星级”的自尊,2000张卡很快就有了主人,一传十,十传百,加印了3000张卡又全部被抢购一空。

二、公关活动。

1.生活方式大讨论。

当时,“碧桂园生活方式”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争议:有人论为它是未来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方式;也有人认为是“富人的特区”,穷人止步;

· 1995年2月20日,王志钢组织一批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来碧桂园参观,与“碧桂园”老板进行热烈、坦率的对话。

· 当天晚上,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电台的王牌节目《今日热线》,开始进行“碧桂园生活方式”广播讨论,主持人提出两个话题:

1、“碧桂园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什么?

2、“碧桂园”是否营造“富人特区”?

这种社会性讨论,既提高“碧桂园生活方式”这一新概念的理论含量,又让这一口号不知不觉深入街头巷尾。

畅想未来的诗歌范文第4篇

今天是九月十八日,是“九一八事变”84周年纪念日,我们将大家聚集在这里,正是为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对84年前这个改变历史的重大事件进行缅怀和祭奠。这个日子应该在我们每个人心里刻下深深的烙印,因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

1931年的9月18日夜,是一个火光冲天、炮声隆隆的不眠夜。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精心策划了一场巨大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一夜之间,山河变色,国土拱手让于豺狼,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也从此拉开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的序幕,中国由此进入到近代以来最黑暗的历史阶段。

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全体同胞,经过十几年风起云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使日本于1945年9月2日,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下投降书,宣布无条件投降!当9月3日,胜利的消息传来时,中国举国欢庆,当即确定这天为抗战胜利纪念日。而今年正值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刚刚过去的9月3日,我国在首都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纪念日大阅兵,我们不为仇恨,只为铭记历史,守望和平。

有句名言说得好:宽恕,但不要忘记。历史是不能遗忘的,遗忘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70年后的今天,历史的警示仍在,日本右翼势力却屡次公然践踏国际秩序,企图为其侵略历史翻案。从参拜靖国神社,到解禁集体自卫权;从抛出“侵略未定论”,到对有关慰安妇问题的“河野谈话”进行极力否认;从渲染中国威胁,到妄图拿走我钓鱼岛„„诸般的现象表明了日本政府对侵华史没有半点悔改之意。面对日本右翼的极力否认,我们更应该让这段真实的沾染着万千中国军民鲜血的历史不被时间遗忘。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拒绝遗忘。阅兵式纪念,是为了警告那些罔顾事实、篡改历史的人,中国早已不是过去积贫积弱之民族;是为了提醒我们的同胞,铭记先辈们的牺牲,铭记今天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是为了讴歌无数先烈浴血奋战、穷其生命追求民族自强的精神。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将更加热爱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要凝聚中国力量,为了共同梦想努力奋斗。抗日战争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和平不是靠委曲求全换来的,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克敌制胜。正是因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汇集起夺取抗战胜利的磅礴力量。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整整84年,今年的“九一八”,沈阳将再次举行撞钟鸣警仪式。在每年刺耳的警报声中,中国人完成了一次次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不战而退的屈辱永志不忘,振兴中华的伟业不会停步;旧中国怕挨打总挨打、割地赔款换太平的日子一去不返,中华民族复兴的曙光已经照亮。

“九一八纪念日,让警钟长鸣。”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面明镜,它让中华民族在历史中汲取教训,居安思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肩负起民族复兴使命。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让历史照亮未来前行之路。

畅想未来的诗歌范文第5篇

1 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 (要动手查字典) 、读畅 (要反复读,达到熟练) 、读情 (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 、读境 (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 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咚咚;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2 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深有体会的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于是乎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某地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试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的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不会自己思考的木偶人?所幸的是,今天,“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班内小组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 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虚伪的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说的少了,课堂效率却提高了, 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的功劳?

3 在口语交际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在传统教学中,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代替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新课标则强调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交往昭示着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动性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新课标将“听”、“说”这两个系列合为“口语交际”,这决不是一个名称变换的问题。教师应先引导学生“会听”,在“听会”的基础上“会说”,然后“说好”,每个目标要明确,要求呈螺旋式上升。“听故事复述”、“向别人请教”、“学会商量”、“自我介绍”、“采访老师”、“说说家乡”、“故事接龙”、“交流 (各种) 体会”、“古诗文朗诵”等等,在一系列话题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活动中他们兴趣盎然,全身心投入,不知不觉中与教师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口语交际”帮助师生开辟了一个畅想的乐园!

4 在综合性学习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在本套教材的各单元中与阅读课文相并列,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了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综合性学习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比如,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就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小活动:“老照片的故事”以一张或一组家庭照片为引子,与家人进行交流,了解家人的生活经历,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一件家庭物品”也是通过交流、询问,了解家庭故事,并把它写成作文;“妈妈的唠叨”则是模拟了一种生活情景,由两位同学进行模拟电话交流,再用书信的形式写一篇作文。很显然,这三个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已给学生留出了畅想的余地。而不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则相对一致,它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子课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比如,在“探索月球奥秘”这一母课题下,又按层次递进的分成这样几个子课题:

(1) 月球奥秘知多少 (搜集资料,汇报成果) 。

(2) 观察月球的运行,参观天文台 (观察,参观) 。

(3) 丰富多彩的月球文化 (搜集资料,讨论) 。

(4) 我是月球小专家 (知识擂台赛) 。

(5) 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 (运用资料,发挥想象,写作) 。

学生在有选择的进行上述活动时,将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自行设计汇报成果的形式、自行安排观察的时间和方式、自行组织擂台赛和讨论……这样在各个环节中,学生的想象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于是乎,展示活动成果时,相声、小品、辩论会等等,形式多样,不一而足。丰富的内容,独到的见解,精彩的表演,流利的口才……无一不让人感到惊讶!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出色表现,彻底打消了以前老师们不敢放手的顾虑,因为他们已经看到放手后的学生,不但没有“走不动”或“走偏”了,反而走得更扎实,更精彩!因为在感兴趣活动的指引下,由于老师的放手,反而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于没有了老师的限制,反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了。综合性学习又给学生的畅想开辟了一方乐土!

新课改,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愿全体语文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摘要:所谓畅想, 就是敞开思路, 毫无拘束的想象。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朗读课文中, 在质疑解惑中, 在口语交际中, 在综合性学习中, 教师要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关键词:新课标,畅想,朗读,质疑解惑,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上一篇:创业计划书封面范文下一篇:储运部部门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