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

2023-09-20

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1篇

如今, 隔代监护教育是我们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成长中的普遍现象, 其中过分溺爱孩子的祖辈们简直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严重地影响着留守幼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农村幼儿园的教师, 我们如何在留守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上, 与这些隔代监护家长们沟通, 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呢?我认为教师还是应从“爱”字开始, 相信这些隔代家长都是爱孩子的, 他们也是这些祖辈们的心头肉, 即使孩子们缺点再多, 在祖辈们看来也是最好的, 因此我们幼儿教师无论是在家访还是在日常沟通中, 在谈到孩子“一日行为”时, 都要先给予表扬并肯定孩子的闪光点, 让老人们感到孩子是充满希望的, 老师对宝贝也是充满着爱意的, 当我们与这些祖辈们找到同感时, 再慢慢给他们讲一些孩子的不足和缺点, 以及一些教育理念, 达成育儿共识, 从而改变隔代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其次, 我们幼儿园教师可借助幼儿园的力量, 通过家长会宣传讲解典型案例, 引导这些隔代家长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家庭教育, 来补缺祖辈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欠缺, 最终并以促使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 我们应从农村幼儿园幼儿入园开始, 建立留守幼儿个人行为成长记录档案, 便于每位老师了解幼儿, 做到有据可依, 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在2017年上期, 由于幼儿园的教师有变动, 我接了一个新班, 在这个班上有位叫陈鸿霖的小男孩, 自打他妈妈生下他以后, 母乳也只喝了三个月, 就离家外出打工, 一年顶多回来一次, 顶多待上一个星期就走了, 更别说对孩子的教育了!与他一起生活的是他的爷爷奶奶, 老人家们整天忙于农活, 无暇顾及孩子, 只管吃好穿暖, 谈不上对孩子有什么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其实, 在他们心里是爱孩子的, 并且特别疼爱, 但他的爷爷奶奶不知怎样实施对孩子的教育!老人家总是挂在嘴上:“覃老师, 我呀!从小就没读过书, 大字墨墨黑, 摸到不硬手, 掐到不出血, 这娃儿造孽哟!三个月大时, 妈妈爸爸就出去打工了, 一直都是我带起的, 看到看到的就长大了, 我都不晓得怎么教这娃儿了?麻烦你费个心咯!”老人家言下之意就是孩子的教育归你学校老师管了!其实我心里明白, 在咱们农村幼儿园里像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每当听到这些祖辈们这样说时, 我在想他们的确也是没办法的, 可以理解的!想想祖辈们也是爱孩子的, 甚至有些溺爱, 比起孩子的父母们, 这些孩子没在爸妈身边长大, 很可怜的, 希望老师把他教育好, 哪怕孩子做的事再怎么不对, 行为再差, 他们是舍不得骂, 舍不得打的, 心里总认为这孩子没爹妈在身边, 很可怜, 一味的惯着。因此针对留守幼儿入园时, 幼儿园老师一定要考虑给本班留守幼儿建立个人日常行为习惯成长记录档案, 随时关注幼儿行为习惯的发展, 针对问题及时解决, 做到从小问题解决, 以后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3. 从农村幼儿园“一日教育”开始, 通过不断反复多次修正其身的行为训练, 对留守幼儿个人行为进行养成教育。

《纲要》指出“坚持保教并重, 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 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可见“一日教育”是对幼儿实行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机会, 所以幼儿园及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亲历、模仿、实践和不断反复多次修正其身的个人行为训练机会及资源, 从而促进幼儿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那我们在“一日教育”活动中怎样渗透幼儿个人行为习惯教育呢?又该从“一日生活”中哪些环节入手呢?

教师应从幼儿晨间接待开始, 促进幼儿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因为大部分农村幼儿在家与人交流太少, 在早上入园时, 我们与孩子的礼貌用语、学会赞美、与幼儿的亲和度、谈话、互动极为重要。比如说:“早上好!××今天你穿的衣服很干净哟!宝贝知道跟人打招呼啦, 很有礼貌!宝贝今天很准时哟, 那是因为宝贝很遵守时间吧!来与老师抱抱等等。”这样不仅增加了与幼儿沟通的亲密度, 更重要是渗透着对幼儿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从幼儿入园开始, 这样日复一日反复交流, 相信幼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有礼貌与人打招呼, 学会赞美别人, 与人交流, 早上吃早饭, 按时上学等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因此, 幼儿园老师一定要抓好晨间接待工作, 渗透对幼儿个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把留守幼儿的个人良好行为养成教育渗透在“一日教育”活动中的生活技能中去。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在吃饭时, 一边吃一边大声说话, 满嘴满地都是饭菜等;再想想, 大小便之后不知道会冲厕所;起床不知道要叠被子, 整理床单等等;这些情况在大部分农村留守幼儿身上都可能会出现, 因为这些要不是老人包办, 就是压根儿不知道这个环节, 所以从幼儿入园开始, 教师应把留守幼儿个人行为习惯养成渗透在“一日教育”活动中的生活技能中去反复训练。假以时日, 相信我们的留守幼儿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伴随一生!

4. 根据幼儿园幼儿年龄不同, 按小、中、大班分层次进行个人行为教育。

在幼儿心中树立榜样, 利用榜样的力量以规范幼儿的个人行为习惯。我们幼儿老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 分小、中、大班对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人行为习惯教育, 教育目标要有所区分。幼儿园应帮助老师为小、中、大班整个幼儿园的留守幼儿树立榜样。表扬具有个人良好行为的“幼儿明星”, 让幼儿明白自己行为的对与错、是与非。例如:在小班、中班、大班每周找出表现好的幼儿在每周升旗仪式上给予表扬。其次, 幼儿园可根据留守幼儿年龄的不同, 定期进行观看有关幼儿个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类的影视作品, 如:动画片、纪录片等, 加强对幼儿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2篇

1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意义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一个人的良好习惯有过绝妙的比喻――“良好的行为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习惯若自然。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终身受益,而且裨益于社会;反之,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则十分困难,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由此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意义。

不良的行为习惯任其发展, 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小学阶段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如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成就幸福课堂的基础所在。

2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认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从生命个体来说,小学阶段是儿童世界观形成的奠基阶段,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如同一张白纸,应在上面画出最新、最美的画。从生命群体来说,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也必须从小抓起。万丈高楼平地起,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基础必然建立在全体公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上。而习惯的培养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新时期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和研究养成教育问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 明 理

所谓明理, 就是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端正学生的认识态度,进行内在激励。人的行为受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调节。这三种心理活动构成了人的态度整体,而态度整体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和行为方向。因此,明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律,获得正确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意向,进而达到端正行为态度、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之目的。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集体晨会、班队会活动、学校广播、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参观、观看专题片等多种形式,采取老师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2.2 示 范

在学生明确“为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的基础上,树立示范榜样,以点带面。

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是年龄小的学生,越具体越形象的事物越容易接受。榜样示范法就是一种形象的教育,它能把社会真实的思想、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这种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活生生的榜样,能给人以极大的影响。另外,学生具有模仿和仰慕先进的心理特点,这些都是榜样示范法对孩子起作用的心理学基础。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道德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它就像一面镜子让学生时刻对照,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应特别注重榜样的作用。

在榜样选择中应坚持“高、近、小”相结合的原则,除定期讲述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革命导师,老一辈革命家、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高层次榜样的事迹外,还经常介绍学校、教师、学生中先进事迹。倡导学校把评选出的优秀少先队员的相片、事迹张贴在宣传栏里,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身边的小榜样们“小”得可爱,“小”得实在。

2.3 强 化

“养成教育”始于“养”,终于“成”,以“养”为手段 ,以“成”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导之以行”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训练法。训练要强调反复二字,不反复训练难成习惯。因为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的事,必须长期抓,持之以恒;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天的事。为此,在学生的行为训练中,我们注重“强化”二字,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因缺乏自我控制力,外在强化又往往起着根本的作用。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85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是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会变成你的信念。

2.4 反 馈

所谓反馈,就是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评价,进行反馈激励。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对良好行为养成的评定,它能给学生以激励和信心,从而产生新的行为动机,具有强化作用;负反馈是对不良行为养成的评定,它可用来调节和控制养成教育的操作过程,使其符合《规范》和目标,具有矫正作用。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良好行为,预防和克服消极的思想行为,进行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与自主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手段,并大张旗鼓进行表彰,形成较强的正面影响力量,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不经常反馈,一不留意,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还需要通过反馈刻意地提醒和巩固。

2.5 建 立长效机制

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增强了师生凝聚力,引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创建班级特色文化,促进学生良习惯养成,倡导班级个性文化,着力打造特色班级,利用具有个性特色的“班级简介”,科任课教师的照片、班主任寄语班级奋斗目标等内容引领,熏陶、感染、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给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创造、自主与发展的机会与平台。努力经营制度文化,做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助推器,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准绳。搭建多样平台,张扬学生个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等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正好验证了那些科学家的说法, 也从而更加说明在儿童时期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不仅是关键期,还是最佳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好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益;坏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累,要改也难。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这两句话合二为一: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也正是说明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育,它不是自然形成的。幸福教育是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打好基础, 其核心意义是为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发展创造最佳环境与条件,使学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有创造幸福的能力,有分配体验幸福的境界,有奉献的品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才能达成。

摘要:幸福课堂,不仅仅是我们所追随的目标,更是我们一直研究的主题。而如何打造幸福课堂关键在于教师。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3篇

对护生来说, 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前提。一些护生把护理工作看得很简单, 忽视了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他们不了解, 护理工作是一门科学, 有自己丰富的理论和严格的操作技能。一个合格的护士, 不仅要具备热爱护理事业, 忠于病人利益, 遵守护理规则等素质, 还必须掌握扎实的医疗护理理论和精湛的护理技术。因此, 如何培养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护生, 是从事护理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

1 护理学课程之间的关系

从入学教育开始, 就使同学们了解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训练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与地位, 三者各自具有独特的作用, 因此, 都是不容忽视的。

1.1 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是专业学科的“基石”, 基础扎实, 将直接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 也有利于专业知识的精通, 基础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技能和方法的训练, 而且基础知识有利于人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和专业上的转向[1]。

1.2 专业课程

护理专业课程是结合专业特点去巩固、扩大和加深基础知识, 并让学生学会综合利用基础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1.3 技能训练

护理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 许多有意义的知识及经验是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的, 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学会以客观的态度评价自己及周围情境, 学会掌握知识及经验的方法, 并将这些经验与方法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2 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方法

(1) 一些同学刚开始学习基础课程时, 对基础课程不感兴趣, 认为基础课程的好坏对将来从事护理专业无影响, 对学习怠慢、放松, 课堂上精力不集中, 做一些与本课无关的事情。发现这些事情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对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进行强调, 并在课程中间穿插阶段性考试,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采取不计成绩, 目的就是让同学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哪些地方需要巩固、加强。虽然这种方法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 但使同学认识到自己哪方面存在不足, 加强学习的紧迫性, 对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 从开学初始就加强这方面的意识, 使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 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 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

(2) 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非常重视的, 但对学习方法掌握不好, 因多数护理课程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不同章节之间, 总论和各论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在学习时不要孤立地看待各个知识点, 要抓重点, 不要死记硬背, 要知其言更要知其所以言, 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内化、加工及整理, 使其一牢永固;另外, 专业课程的知识面广, 需要掌握的内容有非常多, 一般课堂讲授重点往往也是考试的重点, 学生学习存在一个很严重的不良倾向, 那就是重视老师上课的重点内容, 而考试不考的则忽略不看, 这与大学学习目的严重背离。另一方面学生为考试取得高分, 高达90%的学生认为考前突击非常重要。

针对出现的问题老师及时进行调整, 利用早课时间对一些需要了解且有助于专业拓展的知识进行强化, 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 在集中高强度的突击复习过程中, 是能取得高分, 但机械记忆占主导, 没有思考、理解的时间, 没有掌握真正的本领。这种“前松后紧”、“一曝十寒”、“3天打鱼2天晒网”等在习惯培养中都是不可取的, 不利于将来的就业和继续深造。

(3) 在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 一方面注意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 另一方面注意提高实践课程教学的质量。

在教学中采取激励教学法, 在每门专业课结束都一对一对每名同学进行考核, 考核必须通过才允许到医院参加实习, 并且考核的成绩好坏与实习医院的分配挂钩。并且在思想上给予正确引导, 护士只有掌握较为娴熟的技术, 才能为患者提供恰当的服务, 减轻病人的痛苦,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病人尽快地恢复健康, 这时护士的神圣职责。而要履行这一职责, 离不开熟练的技术。而熟练的技术只有通过反复的操作练习, 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 试想一位危重病人需要输液, 护士能否迅速、准确地扎准血管, 及时将药液输入病人体内, 对实施抢救工作至关重要。一个护士如果没有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单有治病救人的主观愿望, 仍达不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这就需要平时苦练基本功。

为方便同学练习操作, 实验室对同学开放, 大大增加了同学实际操作的时间。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

3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从事护理工作的影响

(1) 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理论和应用知识, 这是衡量护士业务素质的中心和基础[2]。

(2) 具有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妇幼保健、老年医学以及康复医学等基础知识。从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工作不仅局限于医院内临床护理, 还要走向社会直接为人民健康服务, 老龄人口的增加、家庭保健与康复、儿童免疫等发展变化, 对护理专业的范围需要扩展, 对护士知识结构的要求也大大扩展, 这就要求学校要增加这些相关的课程, 为以后的自学和继续教育打下基础。

(3) 具有一定的从事科研和探索新课题的知识, 这对护理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在校学习期间, 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出校后可以随时掌握护理科学的发展动向和变化, 一方面增加研究探索新课题的知识, 另一方面使自己的护理工作符合学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 具有积极向上, 刻苦钻研的精神。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在工作中也会善于及时总结经验, 不断改善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素养;努力拓宽知识面, 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技术, 努力使自己成为理论上日益深厚, 技术上精益求精, 知识上广博见闻, 素养上日臻完美的优秀护理人员。

(5) 具有正确、精确、熟练、适应力强的护理操作基本技术。根据反复的强化训练, 已经形成一种定式, 形成了一套正规的、科学的操作规程, 具有很强的适应力, 能适应在各种设备、各种不同条件下都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创造条件基本按操作程序实施技术操作。

(6) 具有获取、吸收和掌握最先进的护理和护理有关的理论、技术和仪器的基础及在紧急多变、艰苦困难情况下, 机智灵活地完成护理操作的技术和能力。科学的发展, 事物在变化, 护理科学也必须不断获取、吸收新的理论、技术充实自己, 才能富有活力和发展创新。护士在正常、稳定情况下实施护理技术操作, 需要准确熟练的操作技术, 但在紧急多变的而又艰苦困难情况下还需要机制灵活、冷静地运用准确熟练的技能完成复杂的护理操作任务, 这都需要精确熟练的技术素养基础。

在庞大的护理队伍中, 每个护士都希望自己具备良好素质, 一个护士的素质, 虽然与先天的生理素质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在护理教育和护理实践中逐渐培养和成熟起来, 是通过训练加以提高的。由一个刚入校门的大学生, 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的专业人才, 关键在于培养护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

总之, 护生—护士的成长过程是连续的过程, 也是教育者、管理者对其进行培养塑造的关键时期。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教育者、管理者必须注重培养护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进行分阶段、有计划、定目标系统培养, 为护生—护士健康发展积极创造条件, 培养知识广博、技能精湛的护理人才。

摘要:护生是未来护理事业的接班人, 培养护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扎实的医疗护理理论和精湛的护理技术, 对护生将来从事护理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护生,养成,学习习惯,工作,影响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7~48.

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4篇

在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 笔者在新市民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方面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鼓励策略, 在这里拿来和大家分享。

1重视家庭教育,改变学习习惯

凭借多年班主任管理经验, 笔者发现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 (以下统称新市民子女 )往往有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那就是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心理比较脆弱,性格孤僻,情绪低落、受压抑、烦躁、冷漠。因此,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孩子,老师对其的教育不仅仅是孩子本人,还要涉及到和家长的沟通,和家长共同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解开孩子的“心结”,让他们的世界也春色满园,充满阳光。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文化水平有限,缺少较高的学历和充分的知识储备, 使他们主要从事个体经营、做工、做商业服务业工作,依然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鉴于此,他们往往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有强烈改变自己面貌的愿望,对孩子寄予很大的希望,对家庭未来也充满憧憬,他们往往把自己这一代没有实现的理想与愿望寄托到孩子身上, 希望孩子能扬眉吐气做一个有作为的人。与他们对孩子的高期望相反, 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投入却明显不足。根据调查, 有大约40%的家长没有时间或只是偶尔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进城务工者与孩子的沟通明显不足,父母们忙于生计,对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不够重视。当孩子心境、情绪不好时,能热情关心的只占19%;父母与孩子经常沟通的占35%。他们是“充分信任”老师, 习惯把孩子全部交给老师,而且往往只重视教育的结果,希望孩子有良好的品行,期待孩子有优良的学习成绩,但是却忽视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他们不太会对孩子耐心教育, 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会简单、粗暴地责骂或殴打。

“教育好孩子,首先教育好家长”这是学校近年来一直重视的教育主张。因此, 我们应该以更大的热忱关怀进城务工者家庭,有责任、有义务对进城务工者开设系统的“家庭教育课”,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调查中我们发现, 不少进城务工者子女与父母缺少亲情,当他们犯了错误,父母能耐心教育的只占三分之一, 大多数孩子只能默默承受父母粗暴的责骂。当孩子碰到问题、遇到麻烦、心里苦闷时,他们应该首先想到向父母倾诉, 因为父母是最关心、最亲近、最容易理解孩子的,但是我们调查得到的数据是,只有20%的孩子愿意与父母倾诉。可见,这些父母应与孩子多多增添亲情。对家长的教育, 我们主要有一下举措:

1.1 借助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

每年九月新生入学之前, 学校特地为进城务工子女新生家长举办为期三天的新生家长培训班, 让班主任老师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和家庭情况、询问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和服务,同时传授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让他们做好孩子入学准备工作, 知道怎样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2 编写《家长学校报》对看护人进行指导与交流

它是由学校组织教师、家长撰写教育孩子的好的经验、方法以及各种媒体上介绍的好的文章进行摘抄,在汇集后,印发给每一个家庭,以此来提高家长的学习、管理素质。

1.3 组织家长、学生、老师一起参与相关活动

组织家长、学生、老师一起参与协作与互动的主题班会,现场的学习、交流与沟通和指导。

1.4 通过教师家访与家长进行个别交流

通过教师家访与家长进行个别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家校互访往往直面教育对象,开诚布公,效果较好。

2重视心理干预,强化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心新市民子女有着他们自身的优势:肯吃苦耐劳, 独立自主,不娇气,自理能力强……但由于受生活环境影响和家庭条件制约,他们通常会存在以下心理特征:自卑心理、冷漠心理、敏感心理、恐惧心理。

学校曾经通过问卷的形式发现: 自卑心理是由于平时缺少父爱母爱,造成对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习等方面的情况作出偏低的评价,进而导致悲观失望,丧失信心。冷漠心理是平时对身边的人和事,新异的事物及自身状况采取冷漠的态度,对他人不管不问,关系冷淡。敏感心理会时常对批评和拒绝等极为敏感,反应强烈持久,往往喜怒无常。其注意力不是专注于学业上,而是放在人际关系上。恐惧心理主要表现对特定的事物和境遇产生难以克制的恐惧情绪,不由自主地害怕,而且常常伴随着焦虑和回避行为。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板报宣传、个别咨询来干预与校正消极心理情绪。采用了自卑补偿法、自我激励法等,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让学生注意改善人际关系, 并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在实践中锻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选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必能取得成功。

3重视自主学习,形成学习习惯

学习缺少教师的现场指导,需要学生高度自律,主动学习, 为此,我们引进了自主学习理论,加以实践与推广。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接纳信息,构建新知,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主学习是学生以学习活动为意识对象,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一监控对象可以划分为认知型活动和非认知型活动两类, 借此理论来改善进城务工子女不良的学习习惯, 为我们培养进城务工子女学生的学习习惯指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4重视个别教育,巩固学习习惯

个别化教育要求教师正视与尊重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兴趣、个性、能力等等的差异,对不同对象进行教育,就是要认识教育对象的差异、承认差异、重视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对待,有的放矢,按照每一学生的不同条件进行教育,使之得到全全面健康的发展。还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学生的个性和影响到个 个性某些特征形成的个体特殊条件。只有理解了某种个性的本质, 质, 才有可能正确地对待它。实施个别化教育,要求教师要明查学生生行动的动机, 因为动机中的差异也决定着教师对教育措施的选选用。有鉴于此,我对待特殊的进城务工子女,努力采取如下管理理措施:

4.1 对不同个性学生的教育要分类实施

对于易冲动、急躁、好激动而反应又强的学生,笔者往往会会有节制地平静地却又坚定地提出要求。对羞怯、腼腆而缺少自信信 的学生,笔者往往以关怀、支持的态度,有分寸的表达体贴和爱爱心。不管对何种个性的学生,都应当避免激烈的责备和愤怒的斥斥责。冷静、宽容、得体是实施个别教育的基本要求。

4.2 针对优等生的自信、自傲和自作聪明,启发他们找出自省点 ,正确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向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

优等生通常学习刻苦,有进取精神。由于成绩好,一般也比较自信,甚至自傲,遇事还好自作聪明。与这类同学谈话进行教育,可采用暗示的言辞,委婉提醒,诱导说理,有时也可采取“响鼓重捶”的批评方式,促其自省,认识自己的不足。

4.3 平静地对待后进学生

对不同水平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对后进生的教育,笔者往往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说过头话,当宽容时则宽容,当抚慰的就抚慰。他们的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热爱学生,一视同仁。笔者努力用公正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 这样对他们才会有积极的影响力。

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5篇

1 转变观念, 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充分认识

1.1 养成良好习惯, 是学生健康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 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人类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不断增值的道德资本。”教育家洛克甚至断言:“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习惯。”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 一种习惯的养成, 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挺难的, 一定要从小减少许多问题。“慎始而善终”, 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 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培养一代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且, 这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 可谓百年大计。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 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1.2 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在新时期, 党的十六、十七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 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 必须从小抓起。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就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是重中之重。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 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社会公民, 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

1.3 抓好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 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就现在初中生状况来说, 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学生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 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 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 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 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正处生理变化阶段, 心理要求独立、自作主张, 但缺乏把握好自己的能力, 小学升到初中又是从严格管教到逐渐向自觉自立管理的过渡阶段。现在农村留守学生增多, 租住房屋学生增多, 行为习惯差, 抓学生养成教育, 抓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4 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就我国目前中学教育的实际看, 在德育中又忽视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 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尴尬事实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 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补课。可见, 培养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 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青少年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 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进素质教育, 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另外, 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 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养, 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而且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2 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主要从两方面做起, 一是学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培养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作为一种习惯。其中活动的开展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 只有坚持不懈的去规范, 良好的行为就能够成为习惯, 才能称得上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1 组织活动, 规范行为, 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在每学期开学可以组织学生诵读行为规范诗歌, 日常行为规范歌、一日常规歌, 组织师生搜集、制作诗歌和诵唱诗歌活动。借助多媒体和校园广播的诵唱, 通过此活动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标准。

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需要, 制定严密的、科学的, 切实可行的计划, 让学生在锻炼中反复训练。同时教师还要经常督促检查, 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2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必须与激发学生对习惯的兴趣相结合

兴趣指的是对某种活动产生的积极情趣, 从而逐渐形成习惯。要让学生在整理书包习惯养成中寻找乐趣, 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兴趣, 如:从每节课课前谁最先放好书本, 谁能迅速的拿出学习用品的比赛中激发兴趣。并且能体验到良好行为习惯带来成功的愉悦, 他们比赛的过程是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 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

3 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

3.1 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 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 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着直接影响。因此, 教师的言行、举止、服饰, 必须具有示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 并且去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每时每刻都能感受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 逐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习惯。

3.2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有自觉的行为习惯, 要让其不自觉的做到学生的规范要求,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自觉地去学习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衣着打扮, 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 便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学生有着非常强的可塑性, 习惯一旦形成, 也很难改变。因此, 要求我们教师, 如何培养和指导学生科学地、有效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充分利用好我们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主题班会、黑板报、升旗仪式、各项文体活动、重大节日活动、系列主题活动等, 让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 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 从小事做起。活动激发兴趣, 规范行为, 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和个人才。

关键词: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习惯成自然, 两种习惯养成不得[Z].

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6篇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开始。老师要通过与语文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读书兴趣。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知道老师也很喜欢读书并且读过很多书。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知道,阅读不仅是有用的、必需的,而且还是令人愉快的。老师通过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和环境。老师还要鼓励学生买各类有益的阅读书籍, 并且安排每天一定的阅读时间。如果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的话, 老师可以试着以他们的其他兴趣为桥梁, 把学生的兴趣引向书本。老师要引导学生看一些与他们的嗜好、喜欢有关的书籍。如果学生对读书的兴趣淡薄也不要失望,老师、家长要肯于费心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书籍去仔细阅读。

2通过讲故事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经常讲故事可以使学生学会集中注意力, 学生在老师精彩的故事情节中会逐渐爱上读书。老师还要经常利用班队会时间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室读书, 耐心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通过讲故事要使学生知道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要让学生懂得读书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掌握基本的常识。例如,外出时读路标、街名以及商店的名称等。学生家长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 都要尽量地多给学生买一些书籍。班级或家里要建立图书角或图书架,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专门放书的书架、抽屉、箱子等。老师要让学生知道书籍犹如自己的衣服一样属于必不可少的珍贵个人资料, 学生每天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会收益终身。

3让读书成为学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想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许多作家之所以成功,都得益于孩提时代多读书、勤思考的结果。名人朴素的经验告诉我们,少年时一定要多读书、勤思考、多积累,只有多读书才能了解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性地读书,从点滴做起,积少成多。慢慢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内容要尽量选择得广泛一些。例如,可以读一些文化、军事、体育、日常生活方面的书籍。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 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可想而知,让读书成为学生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该有多么重要。

4快乐读书,让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读书是快乐的、美好的。平时老师和家长要学会指导孩子去读书,分享读书中的快乐。只要孩子用心去读书、读自己喜欢的健康有益的书就可以从中体会到读书的喜悦。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读书条件,学校的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图书角、小书柜,同学们都把自己最喜欢看的书带来与大家分享。读书让学生拥有了知识,了解了世界。学生要从小学会热爱读书,读童话书、神话传说、故事、科普类的、儿童诗歌等等。周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中华民族不断壮大的今天,同学们要不断学习,开阔视野。让热爱读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读好书,开卷有益。多读书,行万里路。博览群书,崇尚科学。学海无涯,每一位学生都要学会终身读书。虽然读书是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快乐读书需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老师要引导学生懂得读一本好书也就是和一个伟大的人交朋友。平时利用班团队会时间知道学生愉快读书,让学生在读书中感受快乐,健康成长。

5开展兴趣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读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 是学生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培养读书兴趣是提升学生自身素质的关键。老师要引导学生把读书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做,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重视学习、善于读书,是每一位学生成功的秘诀之一,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对学生的读书学习赋予了更深的内涵、更高的要求,督促学生加强读书学习尤为重要。读书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责任意识,老师要率先垂范,带领家长养成日常读书学习的习惯,要把引导督促化为学生的自觉自愿。通过老师带头学习营造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

上一篇:小爸爸经典语录范文下一篇:工地施工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