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

2023-09-20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1篇

当代高中生的主要身心特征: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改革开放,注重科学发展,积极向上的思想特点.

2.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讲究实惠、求实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2篇

1 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

美国教育家爱墨生说:“教育的秘决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感情, 就是要求教师有民主作风, 允许学生独立思考, 允许他们提出不同意见, 切不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在校园里, 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 不能以高高在上态度、家长式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 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 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 都是必要的, 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 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 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 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 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

因此, 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 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

2 教师正确处理偶发事件

学会处理偶发事件, 是每个班主任都应当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涉及到个别教育, 也涉及到集体教育;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也关系到班集体的巩固发展。班主任要正确处理偶发事件,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使坏事转化为好事, 让偶发事

《临床医学诊疗》丛书招聘启事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 新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和诊疗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 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为了汇集这些宝贵经验, 并为医务工作者晋升职称创造条件, 《中外医疗》杂志社、《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社、《中国现代医生》杂志社联合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共同编写《临床医学诊疗丛书》, 有意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医务人员请与丛书编委会联系。

电话:010-67348481 63385386传真:010-63385686 E-mail:zwylbjb@263.net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名苑2609室《中外医疗》杂志社邮编:100054

件的正确处理成为教育学生和巩固集体的有力手段。处理偶发事件要注意: (1) 针对问题, 不做人身攻击。也就是只对事, 不对人, 处理坏行为本身不得造成人格伤害。 (2) 不因处理纪律问题而影响教学。 (3) 只解决问题, 不追究过失。应通过爱心培养爱心, 不以责难、不当惩罚来追究过失。 (4) 为学生保留面子。 (5) 处理问题公允不倚, 不带偏见。

3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一般指学习成绩较差、调皮捣蛋、不守纪律、不求上进品德差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关心后进生, 并以高度的责任心帮助教育他们, 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热爱。要以真诚的爱生之情, 去激起后进生的感情的浪花, 取得他们的尊敬和信任, 打开它们的心灵大门;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精神的污染,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弃旧图新。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学生, 相信他们都是有上进心的, 都是爱学习的, 都能够改正缺点错误的。对他们做得不好的地方应理解宽容, 平时应多鼓励引导, 少批评训斥。

4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初入校门, 对教师持有敬慕心里, 老师就是他们的引路人。此时学生有很强的上进心, 他们愿意学, 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多种方式向老师表达这样一个信息:老师, 希望你能承认我、肯定我、给我鼓励。这个时候, 师生最容易沟通。时间久了, 学生和老师熟悉起来, 他们获取的知识逐渐增多, 追求的目标也不断提高。为师者如果不能始终让学生折服, 学生心理就会产生“不过尔尔”的想法。老师要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永不贬值, 我认为起码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师德修养, 除了父母, 教师是学生相处时间最多, 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 学生总是以老师作为模仿效法的对象, 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浇树要浇根, 育人先育德”孔子的人爱思想, 康德的内心道德法则, 现阶段提出的以德治国都体现了对人的道德优秀的要求, 作为教师必须注意自身的修养, 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好榜样。

(2) 做一个博学多才的教育者。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要成为一条长流常新的小溪。在学生的眼里, 最让他们看不起的是一知半解。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 教师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学生不会因为你的年龄比他大就佩服和尊敬你, 而在于你的真才实学和见多识广。

(3) 要坚持学习, 不断汲取新知识充实自己, 在教育实践中, 潜心学习理论, 运用理论, 钻研业务, 掌握现代科学知识, 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

总之, 只要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 用满腔热情和真诚的爱去对待学生, 肯定能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师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完成感情交流, 教师教的舒心, 学生学得愉快, 理想的教育效果也就不难达到。

摘要: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体会到:要实现教育的目标, 必须努力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 这样就要寻找一把改善师生关系的“金钥匙”。“亲其师, 方能信其道”。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能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 从而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3篇

2、学前儿童性格分析及培养方法

3、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考

4、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

5、绘本漂流活动的教育价值与组织策略

6、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7、浅谈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

8、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9、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10、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1、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12、浅谈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13、浅谈一年级学生听课习惯的培养

14、浅谈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15、论教养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16、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有效沟通

17、幼儿园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

18、浅谈如何通过一日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19、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0、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点滴谈

21、《指南》背景下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

22、浅谈托班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

23、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

24、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探析

25、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性格

26、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27、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

28、班级管理中幼儿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究

29、浅论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

30、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1、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32、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33、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

34、在自主游戏活动中养成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35、试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6、如何运用奖励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形成

37、用优秀电影培养幼儿耐挫折力

38、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启示

39、浅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40、浅谈托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1、注重幼儿个性品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42、《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压力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应用

43、怎样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性格

44、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实践探索

45、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6、以军训为平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7、浅谈舞蹈教育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和智力开发的重要性

48、基于劳动教育的幼儿品质培养策略

49、浅谈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与塑造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4篇

1.1 良好的情绪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有的学者认为:幼儿是“情绪的俘虏”。足见情绪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幼儿期,随着儿童认识水平的发展,儿童的情感也在不断发展,并且逐步丰富起来,对幼儿的心理活动逐渐起到作用。如:幼儿爱听什么儿歌只需放那儿歌,他就会注意听,儿歌中的歌词他就记得特别快,如果是他不喜欢什么东西, 即使是比前者更吸引人他也不会去理会,有时甚至根本不听。也就是说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活动效率,能为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反之,不良情绪会降低活动效率,引起不良行为,甚至使幼儿的情绪患上心理疾病,阻碍幼儿的发展,真可谓掌握了幼儿的情绪就等于掌握了幼儿的全部心理。

1.2 良好情绪对幼儿个性形成的作用

情绪是幼儿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契克指出:个性特征中都蕴含着情绪成分,在个性特征形成中情绪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性格特征和情绪的发展都随着儿童的年龄的增长而进行。幼儿到了5岁以后,幼儿的情绪日趋稳定。如:幼儿和父母或亲人之间由于成人照顾,是他们对父母形成了依恋和信赖; 对幼儿园的老师则表现出安全感和信任感,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是他们的性格开朗,有助于他们良好性格的形成。相反据河北省律师所的律师剖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时发现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两大特点之一就是坏习惯,而坏习惯的养成就是长期生活在恐吓、厉声斥责、冷漠的情感氛围中使幼儿的情绪低落,不安浮躁,长期的压抑让他们的性格变质,形成了不良情绪,养成了坏习惯,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给幼儿一个良好的情绪对幼儿个性形成有着深远得作用。

1.3 不良情绪对幼儿健康的影响

孟昭兰的研究结果为:不同情绪状态对进行智力活动有不同的影响,痛苦、惧怕等消极情绪对幼儿的智力活动有明显抑制作用,痛苦、惧怕程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消极的情绪对幼儿智力操作是不利的;在《幼儿身心健康的调查与研究》中所提到的儿童期的一些疾病:糖尿病、癫痫、肥胖病、头痛等病症,其心理方面的表现都是异常或是烦躁不安。此时的人往往失去正确分辨事物的能力,合群力降低,行为还常常脱离一般规范,不但如此,消极的情绪还会抑制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妨碍孩子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心理上这些心理学家的研究和调查说明了不良的情绪对幼儿的健康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见良好的情绪对幼儿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不良的情绪会危害幼儿情绪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因此,在现在的幼儿教育中不能只研究幼儿的认知发展, 也应该研究幼儿情绪的发展。

2培养幼儿良好情绪以及消除不良情绪的途径

2.1 从和谐的气氛中形成良好的情绪

幼儿期的生活以家庭为主,父母是幼儿最大的精神支柱。快乐和谐的家庭生活会给幼儿巨大的安全感, 对幼儿的情绪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所以教师要多与家庭沟通,多方面地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同时,教授要为幼儿做出榜样,因为这时期的幼儿易模仿易感染,教师的言行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参照物。

2.2 利用年龄特点形成良好的情绪

情绪是复杂的,但在幼儿期却是简单的单纯的,且他们的表达很直观,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成人很容易读懂。所以,教师可抓住幼儿期幼儿性格的年龄投其所好地引起幼儿对事物的兴趣,促进幼儿良好情绪的形成。幼儿期不但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还开始表现出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 对未见过的新鲜有趣的事物,见到后总想看看、摸摸,甚至拆开看看,希望弄清究竟,而且遇到问题孩子们常常会追根问底。

2.3 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小太阳,都有自己的个性,当把他们集于一个大集体中时,他们会摩擦出火花,它们的情绪也会随之千变万化,会产生不良的情绪,不良情绪的产生会不利于幼儿良好的情绪发展。这时教师要正确, 公正地对待幼儿的不良情绪,在幼儿园闹情绪的时候,教师也要同他讲道理,幼儿可能听不进去,收到的效果也不会好,所以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要先平息不良情绪让幼儿安静下来。幼儿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都会有成串的情绪。教师在教养的过程中要处处留心,体察孩子的感受,如看看他们有什么问题,为什么生气,有什么事向老师汇报,这样一来让幼儿的不良情绪得到一些疏导。又如当幼儿有不良情绪时,教师可以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幼儿体会,自己的情绪会带给别人什么样的感受, 让他感觉到因自己的不良情绪会打扰到别人的情绪,产生同情心,会自动抑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的,心理学认为爱心宣泄和疏导是保持人的心理健康所需要的三种营养。在我看来这三种营养也是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的营养。这三种营养同吸也克服不良情绪,滋养良好情绪的发展。

总之,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运用儿童心理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给孩子一个亲切、和谐地环境,与孩子零距离地沟通、交流,帮助孩子分析、克服不良情绪,让孩子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学前儿童的培养良好情绪,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幼儿收益一生。

摘要:学前儿童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个阶段的儿童发展,不仅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前奏和准备,而且将为人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儿童早期发展迅速,可塑性强,且具有很大的潜力,按照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去启发引导他们,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儿童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而儿童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新的需求、兴趣、探索欲,而这些又起源于幼儿的良好情绪,也就是说,儿童的发展的动力源泉与幼儿良好的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幼儿良好的情绪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5篇

一个人个性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中个体周围的社会环境在个性的养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个体的个性形成后, 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个体的全部生活活动都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其个性的影响。

当然个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具有可塑性, 随着外部因素的变化, 比如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等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个性也会随之产生相应的改变。

同时, 个体的个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从一出生开始每个个体都在各自特定的环境、教育、条件的影响下慢慢形成和发展起自己独特的个性。

听障儿童由于生理方面的缺陷, 他们无法通过听觉与外界发生信息交换, 更为严重的是, 语言的障碍又剥夺了他们与正常人沟通的机会。长此以往, 认知活动的限制加上交往范围的缩小,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他们个性的形成。因而, 对听障儿童良好个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听障儿童的个性特点

(一) 处事简单、直接、刻板

听障儿童看待问题的方式总是显得有些过分泾渭分明。在他们看来, 世界要么是黑色的, 要么是白色的, 几乎不存在多元化的答案。这种个性使得他们在处理事情时总是简单粗暴, 直截了当。对某个人有意见就用特别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 不会考虑对方的感受。即使是对老师, 也不会用委婉语。比如, 一名听障儿童可能会当着很多老师和同学面说:“某老师, 你的帽子脏了。”丝毫不会想到这样的做法可能会让老师觉得很尴尬。并且他们对结果的评估和分析也遵循一种简单的原则, 当和别人有冲突的时候, 冲突也似乎是无法化解的, 之后的相处过程中还是会和前一样对他人耿耿于怀。

(二) 孤独、自卑、压抑

由于生理缺陷的缘故, 听障儿童可能时不时的会招来社会上一些成员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 同时由于鲜有周围人对他们的重视, 长期以来他们会形成自己没有存在价值的错误认知。在与正常儿童相处时, 内心的自卑感会迫使他们远离人群, 独处一边, 认为自己不如他们。当他们年龄较小时, 自我意识水平还不是很高, 自身缺陷引发的不利影响还不太会妨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与外界有了越来越多的接触机会, 他们会愈发觉得自己属于其他人眼中的“异类”。

长期处于这种心境下, 他们与他人交往的信心也一天天的减少, 渐渐形成了孤独、自卑、压抑的个性特点。

(三) 过分自尊、容易猜疑

由于生理上的缺陷, 听障儿童不自觉的产生了自卑心理, 但从另一方面讲, 内心强烈的自卑感又使得他们过度自尊, 容易猜疑。他们过分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 正常人之间的玩笑话如果没有及时告诉其缘由, 他们就会胡思乱想, 甚至会怀疑他们是在耻笑自己, 因而常常会有误会甚至产生过激或暴躁的行为。

还有些听障儿童他们老是认为自己的才是对的, 自己才是最优秀的, 别人的都是错的, 别人都不如他, 然而其实自己却什么都不行。

二、听障儿童的个性影响因素

儿童时期主要的教育者是家长和老师, 所以说, 影响听障儿童的个性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一) 家庭因素

在家庭的诸多因素中, 父母的教养态度对于听障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许多心理学家对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子女个性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 结果表明, 父母的教养态度有所不同, 相应儿童的个性特点也会有明显的差异。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听障儿童, 这样父母不仅能给子女以恰当的支持和鼓励, 而且对子女的缺点、错误也能适当地加以批评指正。

如此一来, 就会逐渐培养孩子对别人坦诚友好、大方、热情、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的良好性格。同时父母双方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有高度的一致性, 不能一方松一方紧。

(二) 学校因素

听障儿童进入学校后, 开始集体生活。这种集体生活往往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优良的校风、班风有利于听障儿童形成勤奋、向上、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不好的校风、班风则会使其养成懒惰、逃课、不遵守纪律的恶习。

在学校因素对听障儿童的影响方面, 教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性格, 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教师就更要树立好的形象。与此同时教师的语言也会反映他个人的道德与修养, 两者结合使其康复着的听障儿童具有好的个性。

三、听障儿童的个性培养误区

说起听障儿童的个性培养问题, 年轻的家长或许因为孩子小, 还没有主动意识和思考, 未被列入孩子教育的日程。对此, 普遍存在三个误区。

(一) 认为不需过早、太多的教育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个性大多随父母自然形成, 不需过早、太多的教育。因而, 往往重视孩子的知识培养, 忽略了早期的个性与意志的引导[1]。然而, 中国有“子不教父之过”、“有娘养无娘教”的古训, 它不仅说明孩子的教育父母责无旁贷, 更重要的是强调了生养之后要重教, “玉不琢不成器”, 不能任其自然。

(二) 认为孩子小, 大了再抓也不晚

古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规律性说法, 意指儿童时期对个性养成的重要。其实孩子的思想和思维发展是很快的, 加之好奇心理、模仿能力强, 他的思想和行为无时不刻、无处不在的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小, 还不懂事, 大了再抓也不晚。殊不知, 有些不良影响多了、深了, 就可能在个性和意志方面固化, 再改就难了。孩子的成长速度, 往往超过家长的预期。这说明了儿童阶段是个性养成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听障儿童, 与常人相比有许多特殊性。要更早的唤醒孩子的天资, 对他进行早期的个性和意志品质培养, 就显得更为重要[2]。晚抓不如早抓, 晚抓等于放任, 未来会有遗憾的。如果固化了再抓, 就本性难移了。

(三) 认为孩子听力障碍, 只有任其自然

有的家长感到孩子听力障碍, 交流困难, 很难灌输道理, 只有任其自然了。家长中这种畏难情绪普遍存在。灌输困难是客观现实, 教会一个准确的音都难, 何况讲道理。但也要相信孩子的潜能, 通过适当方法, 言传不行, 还有身教呢。特别是孩子随着年龄增长, 逐渐懂事, 他一定会日积月累、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接受, 千万不能消极等待。

四、听障儿童的个性培养方法

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 良好的个性对他们的未来人生道路会起到根本性、关键性作用, 这就需要采用一些措施有目的地着力加以培养。

(一) 父母的坚持与耐心

在培养听障儿童的个性的过程中, 父母的坚持与耐心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是听障儿童真正能适应社会、正常成长的动力之源和成功之母。

生了听障儿, 是生命的自然现象, 父母无法改变和从新选择, 但是父母可以选择坚持。多一份坚持, 就多一份改变孩子命运的机会。如果消极等闲, 孩子则愈发苦命。对此, 作为家长应该坚持不懈, 为听障儿童增添改变命运的动力[3]。

任何一位听障儿童的父母, 对孩子的爱心是无容置疑的, 但爱心不等于耐心, 孩子还需要你无尽的耐心。听障孩子学点东西很难, 困难和挫折经常让家长感到失望, 甚至绝望。这时, 考量家长的是耐心, 关键时刻, 父母能否挺得住, 决定孩子的未来。

(二) 抓住黄金时期打好基础

培养听障儿童需要开展早期幼儿教育, 采取及早使用听力辅助器材、及早引导孩子认字读书等措施, 为听障儿童打好基础。

现在, 有大量聋儿听力辅助器材可以使用。通过人为努力, 聋失聪儿照样可以开口说话、上大学、找工作。所以, 应抓住听障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 及早使用听力辅助器材。为了孩子, 要去千方百计创造条件, 让他们参加多样化活动, 享受情趣, 释放童心, 积累生活。

(三) 立足日常生活循序渐进

培养听障儿童来不得半点急躁, 切不可急于求成。听障儿童的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家长的楷模作用是巨大的, 是潜移默化的。客观地说, 每个家长都不是完人, 其中也有不良习惯。父爱高若天空, 母爱广于大地。一个爱字能绘出孩子美好的未来。听障儿童如果失去父爱或者母爱, 情况更加悲惨[4]。幼儿阶段需要学习很多人际交往的技巧, 这些技巧包括对话、问答、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多参与人际关系交往, 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 才能使孩子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另外, 由于许多家长怀着对于听力障碍儿童的歉疚心理, 凡事都包办, 使得儿童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 这显然是不必要的。

(四) 及时帮助排解不良情绪

相对而言, 听障儿童比一般儿童的情绪变化更细微、不易察觉, 这需要父母和老师特别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 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听障孩子的生理缺陷已是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 而小时候他对自己和别人那些一样, 那些不一样不太关注, 不太在乎。但随着年龄增长, 他会日渐在乎, 并且越来越敏感, 有时故意掩饰残疾。此种心态如不适时引导, 及早有与正常人不一样的心理准备, 等彻底明白, 或在某种场合摊牌自己和正常人不一样时, 就很难坦然面对, 会加深怨恨、气恼、沮丧、自卑心理[5]。

在引导他认知自己和常人有不一样的同时, 也要引导他知道与常人相比还有许多优势。要他在不一样中寻找一样, 在不一样中学习常人。这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准备, 既可以帮助听障孩子树立良好的个性, 而且会在未来与常人一起工作和生活中, 减少盲目攀比带来的烦恼, 增加快乐心情。

五、总结

本文以听障儿童的个性的特点为切入点, 分析了不利于听障儿童良好个性形成的因素。从家庭的教育态度、氛围、地位和学校中的集体生活、课堂、教师的素质中阐述了其影响, 在我看来, 这些都是影响听障儿童良好个性培养的充分必要条件。

从本文分析, 听障儿童良好个性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培养而逐渐改善的。需要父母抓住黄金时期打好基础, 耐心坚持地引导孩子认字读书, 帮助孩子们排除一些负面情绪, 鼓励他们积极地面对人际交往, 对自己的缺陷有正确的认识, 当然, 也要主要表扬和批评的尺度。

摘要:良好个性的培养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尤为重要。听障儿童由于听力缺陷而导致了语言障碍, 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认知活动以及交往的范围,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他们个性的形成。本文从听障儿童个性特点入手, 分析了影响听障儿童个性培养的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论述了听障儿童个性培养中存在的误区, 并提出了良好个性的培养方法, 希望在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方面能有所启示。

关键词:听障儿童,个性,特殊教育,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尚生.听力障碍儿童素质教育初探[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 (05) :75.

[2] 袁泉.语言康复训练的思考—一个教师眼中的聋儿康复[J].中国残疾人, 2002 (09) :105.

[3] 胡雅梅, 牛玉柏.手语在听觉障碍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 2003 (04) :75.

[4] 呼琼霞, 江琴娣.听力障碍儿童适应行为特点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3 (06) :206.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第6篇

1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攻破难关的习惯

“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 都有好思的习惯。思考可以使大脑变得更灵活,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学生要能通过自己的思考, 把知识学活、用活。现在一些学生缺乏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往往不肯动脑思考, 不是向其他同学求助就会转向教师寻求答案。这时候, 教师千万不能代孩子解答难题, 而是要用坚定的神色鼓励他们动脑筋, 用热情的语言激励孩子敢于攻克难关。如果鼓劲还不行, 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 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也就是在辅导学生学习时, 不能只对一题一文进行辅导, 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用脑的习惯, 帮助他们克服内部或外部的困难和障碍, 使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提高他们学习兴趣, 对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也有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 学生都应该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有关调查表明, 学习好的学生, 一般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时间定向, 自觉地产生了学习的情绪和愿望。这种时间定向能有效的减少学生投入的准备时间, 使他们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这样在训练学生的专注能力的同时, 也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现在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总是强迫孩子不停的学习, 在椅子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这样反而导致他们迟迟不能进到学习状态中, 学习时总会有许多毫无意义的停顿, 写着写着就停了下来, 或者说几句闲话等等。这些孩子貌似学习, 但实际上学习效果极低, 既白白浪费了时光, 又会养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 会造成思维迟钝, 影响智力发展, 使学习成绩落后, 所以从小要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习, 这样才能让他们精神专注, 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使孩子能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 轻松迈开第一步。

3 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学生有不懂的地方, 教师和家长不能加以斥责, 而是要鼓励他们找出不懂的地方并说明原因, 然后积极启发他们去动脑筋, 切忌烦躁、或因心烦而放下不管。善于请教的前提就是要敢于提问, 勤于思考。教师要指导学生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以便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向别人提出的问题, 应该是自己通过努力尝试而终究解决不了的。所提问题一定要讲质量, 翻开书本就能解决的, 最好自己解决。有些疑难问题, 如果自己有尝试性答案, 带着答案去请教, 会收获更大。学问、学问, 既要学, 更要问。

4 培养学生养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

数学家华罗庚在谈他年轻时的学习经验时说, 他非常重视复习。他复习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一倍甚至两倍, 由于复习充分, 他做作业比别人快得多。复习可以把当天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和记忆, 起到巩固的作用;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 只有预习了才能知道问题所在, 做到心中有数, 听课时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与老师有更多的互动, 因而听讲也会更专心, 不易开小差。经常督促学生按时复习当天课程, 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 是打下基础的好办法。如果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巩固, 日积月累, 在学习上就会产生积重难返的大困难。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总结的系统学习方法。

5 培养学生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时一般都是整体知觉在发挥作用, 不少学生只顾赶进度, 很少顾及到一些细节问题:在作业中常常出现差错, 不是看错运算符号就是少做了习题;做完作业之后, 应该让学生及时从整体知觉调整到部分知觉, 从细微处检查是否有漏洞。因此, 教师最好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 如看看是否漏题、漏答、漏单位等, 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 还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常言道, 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 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我们在学习上也应具备这种勇攀高峰的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用时下一句套话就是“我们学习着, 我们快乐着”。要自己创造一种情景, 进行诗意般的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苦中做乐, 这更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 学生们基本能做到以下几点:课前能及时做好准备工作;上课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仔细观察、勤记笔记、质疑发问、勤查工具书、定期复习整理的好习惯;独立自主地完成作业, 做到仔细审题、认真书写文字, 力争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 不抄袭他人作业, 不找他人代写作业;上自习课会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 不打扰别人学习。上课有良好的坐姿, 不半躺在椅子上, 蹲在椅子上、趴在椅子上、趴在桌子上听课。班级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成绩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实践表明, 习惯养成教育抓得越早越好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 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 这是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的根本区别。因为, 相对于其它习惯而言, 不良学习习惯形成以后, 要改变它将是十分困难的,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好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吃亏, 想改也不容易了。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我们每个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够真正做到教为学所用, 育为生所导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 “少成则若性也, 习惯若自然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培养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使他们明白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逐步养成在学习中吃苦耐劳, 勤于思考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不过, 更关键的在长期的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阶段, 不同情况, 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上一篇:抢修应急演练总结范文下一篇:顶岗实习鉴定表自我总结范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