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数据分析论文范文

2024-07-15

医疗数据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来,医学毕业生大幅度增加,就业竞争日渐激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水平提高已成为医学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中的重大课题之一。医学类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医疗行业为导向,深化日常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引领专业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培养符合当下医疗行业动态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我国社会医疗行业持续发展,用人单位对各层次医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医学类高职院校必须客观分析医疗行业人才需求,采取多样化可行的路径,对专业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中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实际岗位对人才的要求,顺利走上医学岗位,充分展现自身价值。

一、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医疗行业动态发展,我国医疗市场对医学专业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同时,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医疗行业企事业单位之间的竞争已演变为各类人才间的竞争,对医学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仅仅是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在新形势下,我国医疗行业包含正公办和私营医疗机构、医药营销、医疗器械、健康产业、医疗美容等。正规医疗机构用人门槛特别高,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心理素质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和正规医疗机构相比,医药营销、医疗器械、健康产业 、医疗美容等用人门槛较低,但待遇参差不齐,存在单位存活率不高和学生的就业持久性低等现实问题,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职业倦怠,好高骛远,吃苦耐劳精神少等。针对这种情况,医学类高职院校急需要从社会、学生角度出发,准确把握当下医学类专业学生就业需求以及就业实际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下大学生职业发展现状,加强在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端正就业态度,增强就业以及创业意识,主动参与到多方面医学实践中,提升就业实践能力。

二、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的手段

(一)明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医学类高职院校要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开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定期邀请成功校友、用人单位到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促使各专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全新的认识,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阶段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在此过程中,医学类高职院校要对专业教师提出具体要求,以医疗行业为导向,以专业学生为媒介,对其进行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清当下就业形势,促使专业学生在自我认知、分析自我过程中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指导专业学生根据自身各方面具体情况,制定具有较高操作度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将其细化到各阶段专业知识学习乃至专业实训实习中,树立正确的现代化就业观,端正就业态度,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实时提高职业综合素质以及社会竞争力,促使自身能力和新时期社会人才需求吻合,顺利实现就业。

(二)科学设置课程,强化就业与创业指导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医学类高职院校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具体要求,科学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其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医学类高职院校要深层次分析各专业性质,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巧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其和专业学科教学内容相融,采用小班授课方法,科学安排授课时间,不要集中进行授课。授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对其进行不同层次的测评,以测评结果为基点,对每位学生进行专业化指导以及辅导,点燃专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兴趣,真正意义上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此外,医学类高职院校要强化对专业学生的就业以及创业指导,帮助专业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综合素养。医院院校要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在专业学生中大力宣传当下大学生就业政策等,尤其是当下用人单位对医学生的要求,较高的学历要求,英语过级情况,文化、心理与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与为人处事能力等,而不仅仅是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需要大批综合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医学院校要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对专业学生进行系统化就业和创业指导,增强学生择业与创业意识,掌握必要的求职择业以及创业技能技巧,将专业实习以及定岗实习和当下医疗行业就业顺利挂钩,促使专业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完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实时提升用人单位要求的能力与素养,顺利实现就业。

(三)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全新的管理系统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医学类高职院校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灵活应用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优势,构建全新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系统,深化已构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站,科学构建医学人才需求变化、自我测评等子系统,使其相互作用,更好地发挥网络优势。职业生涯规划授课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对专业学生进行系统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此过程中,医学类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构建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系统,将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制作成APP软件,合理设置职业测评、指导教师一对一等模块,便于学生不受时空限制,随时进行职业测评、职业咨询等,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方向,将职业生涯规划和自身发展、专业学习完美融合,提高自身就业水平,更好地展现职业生涯规划价值。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医学类高职院校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医学类高职院校要借助政府部门职能作用,和用人单位进行针对性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组织专业学生到事业单位、医院等教学实训以及实习基地,进行全方位的职场体验,促使专业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入了解社会医疗行业以及医疗岗位,深层次认识自我中优化调整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在实现职业理想过程中,顺利转变为“职场人”。在此过程中,医学类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各阶段学生情况开展针对性实践活动,比如,职业生涯情景剧比赛、就业咨询活动,定期向毕业班学生公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用人单位合作,开展专场招聘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氛围,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培养专业人才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医学类高职院校不可轻视的重要方面。医学类高职院校要多层次随时深入了解医疗行业人才需求变化,结合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优化制定的人才培养战略,在多种方法以及手段作用下,最大化提高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层次。以此,顺利实现各阶段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医学人才,实时提升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全面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巨鲜婷,冯小菊.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全程化体系构建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7(09).

[2]潘金云,赵妍.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分析与思考——以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3(13).

[3]李博飞.关于高职高专学生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6(08).

[4]杨淑娇.网络时代下“90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创新研究——以高职高专医学生为例[J].商,2016(20).

[5]丁建红,王波,李璐,等.综合职业能力对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与教育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17(22).

*本文为2017年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发展计划《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知发展与职业社会需求发展契合的研究》(编号J17RB001)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医疗数据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医疗安全是医疗管理的重点,是一所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医疗机构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问题及新情况不断涌现,公立医院处于改革的前沿。当前,围绕公立医院改革的争论颇多,各地实践探索差异较大,进展也不如人意。研究认为,在不增加政府财政投入责任的前提下,很难从根本上使公立医院真正发挥公益性作用,人民群众是难以满意的;与此同时,由于医疗行业具有高度的风险性、专业性和侵袭性,加上各个患者的机体反应也多种多样,造成医疗不安全的可能性增大,各类医疗纠纷案件时有发生,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医疗纠纷的激增是社会变革在医疗工作中的反映,它影响着医院的正常诊疗秩序,困扰着医院的管理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对此不满的患者也纷纷采取各种方式维权,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

1 医疗纠纷的成因分析

医疗纠纷(medical tangle)是指发生在医患双方之间因患者对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不满意而与医方发生的争执。其特征是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的认定有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对医疗后果(主要指不良后果)产生的原因、性质和危害性的认识差距,病人及其家属要求追究发生不良后果的责任并要求对造成的损害进行经济赔偿[1]。

1.1 医疗体制层面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但绝大多数地区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公共卫生服务等经费财政投入不到位[2],甚至还有相当多的地方财政连公立医院离退休人员的经费支出也不保障,仍然延续让公立医院面向患者收费取得业务收入给退休人员发工资和津补贴的状况。现行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是允许和激励公立医院\"多挣钱\"的机制,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和基本医疗保险支出的压力。在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的改革中,也主要是通过提高医疗服务收费价格来推进,财政在其中发挥作用的情况极少或者极小,难以维护和促进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现况背离了设立公立医院的初衷与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造成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深层次原因。

1.2 医院方面的原因

首先,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差,责任心不强。发现大多数医疗纠纷的发生并非因为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够,而主要是责任心不强,在对患者诊疗过程中,忽视沟通技巧,缺少人文关怀,甚至个别医务人员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与患者的过高要求形成强大的反差。其次,受经济社会的影响,部分医务人员受利益驱动,出现索要红包、开回扣处方、开人情假等不良行为,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观念淡漠。第三,制度较多,落实不到位。个别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不严格执行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会诊、三查七对等医疗制度,未能履行充分告知义务。对于出现的问题,医院为回避矛盾,不能实事求是的客观处理。

1.3 患者方面的原因

一是,患者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这与医疗费用太高有关,而且患者的医疗费用绝大部分都是由患者自己支付的,花了那么多的钱,自然就会对医疗抱有很高的期望值。患者认为其患疾病是否能够痊愈,与自己的疾病本身关系不大,而是与为自己诊治的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高低有关系,或者是与医生的责任心有关,疾病没有治好,是医生的医疗水平太差,或者是医生根本就没有用心给自己诊治。患者不认同在医学上依然存在着很多难以攻克的难题。二是,民众的维权意识增强,特别是对生命健康、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基本权益更加重视。

2 对策

2.1 落实政府责任,加强财政投入,将医院领导班子和医务人员工资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扭转医院的趋利机制,扎实推行收入和支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成本,遏制和扭转医院不断追求奢华、昂贵、高端、特需诊疗服务的行为。同时,完善医疗纠纷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制订工作,对于出现的医疗纠纷的处理能够有法可依。

2.2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重视医患沟通。开展经常性的医德医风教育、医疗安全教育和法制学习,牢固树立救死扶伤、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理念。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使用得当的语言,切实履行充分告知义务,增加信息透明度,实现有效的医患沟通。

2.3 提高医疗服务能力,规范诊疗行为,加强医务人员的\"三基三严\"培训,严格按照医疗工作规章制度执行,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中能够以高度的责任感防范医疗缺陷、差错、事故发生[3];建立卫生技术人才梯队,落实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

医疗纠纷是医患矛盾的表现形式,是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医疗行为、医疗服务不满意的强烈反应。医疗纠纷不仅与医患双方有关,同时也与社会等其他因素有关,是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各种变化在医疗工作中的反映。产生医疗纠纷的根源错综复杂,只有从多方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有效地化解和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与发展,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造就和谐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 武亚楠,江凌.我国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化解对策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7):56-59.

[2]王晓燕.医患纠纷增多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6):160.

[3]趙金娟,杨正国,王霜,等.医院医患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0):174-175.

医疗数据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新医改政策推动下,医疗保险人才需求的类型、数量、质量和结构发生变化,应基于就业流向及相应能力要求对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探索,建立“医学—保险—卫生管理”相融合的课程体系,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完善“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基于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医疗保险;就业能力;人才培养

在新医改政策的推动下,医疗保险作为一项民生事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服务人群扩展至城乡全体居民,面对越来越多复杂性、技术性的问题。新医改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医疗保险人才需求的类型、数量、质量和结构。同时医疗保险岗位需要的是“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的高级复合性、实践性人才,在此背景下基于就业流向及相应能力要求进行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探索势在必行。

一、医疗保险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一)医疗保险人才社会需求高涨

专业兴办源于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源于制度改革。中国的三大医疗保险制度: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居民医疗保险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客观上产生了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1]。200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颁布,明确要求探索卫生管理队伍与医疗保险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这为医疗保险人才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遇。

(二)医疗保险岗位的特殊性导致其人才培养的难以替代性

医疗保险岗位需要“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高级复合性、实践性人才,因为保险技能与管理能力在医学类或非医学类的综合性院校与专业性院校都能培养,但是医学的理论与知识只有在医学院校或涵盖医学院的综合性院校才能培养,因此在医疗保险人才培养主体上医学院校具有难以替代性,医疗保险人才在岗位需求和培养主体上的难以替代性为医疗保险人才的就业与发展创造了机遇[2]。

二、医疗保险人才的就业流向及能力要求

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就业去向主要包括政府医疗保障行政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商业保险公司等几类机构,各有其相应的能力要求。

(一)政府医疗保障行政管理机构

政府医疗保障行政管理机构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险政策制定部门和经办机构,它主要要求掌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各项政策法规,同时熟知医疗保险参保、报销等各项操作流程。

(二)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医院的医疗保险科,该科主要负责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和商业医疗保险被保险人来医院就诊的相关事务,它主要要求掌握社会医疗保险的政策法规以及商业医疗保险的合同条款,同时能细致耐心地处理琐碎繁杂的日常工作。

(三)商业保险公司

商业保险公司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商业人寿和健康保险公司对核保核赔人才的需求,它主要要求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并加以运用,同时适当掌握保险学的知识。

应当根据不同类型就业机构的能力要求进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相应改革,完善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三、“医学—保险—卫生管理”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一)医学知识板块

具有一定医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是医疗保险人才的特点和优势。由于医疗保险人才并非实际从事临床工作,而是将医学知识用于医疗保险工作中。因此在医学课程的设置上,应建立与临床教学相分离的教学体系,根据医学知识本身具有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目标、实际工作需要,整合医学课程[3],设计基础医学概论、药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要、中医药学概论等医学课程,编写相应教材。

(二)保险学知识板块

保险学知识是医疗保险知识体系的核心,在课程设置上应综合考虑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方向。社会医疗保险方向设置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课程;商业健康保险方向设置保险学、保险营销学、保险核保与理赔等课程。

(三)卫生管理知识板块

为了实现未来的发展和提升,医疗保险人才还需具备管理的理念,掌握基本的管理方法,熟悉卫生管理基本规律。因此在该版块可以设置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四、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医疗保险人才培养多采用传递——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医疗保险这类实践性强但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知识,学生学习感觉枯燥无味且难以理解。应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理论性、政策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选取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主要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一)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部分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理论性、政策性较强的特点,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部分,如医疗保险的性质与特征、医疗保险模式、医疗保险的风险管理、医疗保险的发展等内容仍采用传统教育模式,将经验性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便于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医疗保险基础知识。

(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内容引入PBL教学模式

同时医疗保险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与民生直接相关。因此对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医疗保险系统、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支付、医疗服务管理等内容引入PBL教学模式,通过选取典型问题编写PBL教案、导学、学生分组、发放案例、搜集资料、小组讨论、小组总结等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具体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

五、“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医疗保险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应根据医疗保险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就业方向,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建立“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4],相互渗透,层层递进,并与理论教学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一)课堂实践教学

针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核心课程,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配备相关教学模拟软件,开展了一定课时的实训教学。如可以在医疗保险学、保险学等课程中开设了一定课时的实验课,通过应用模拟软件,使学生在进行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了解具体的社会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的业务经办流程,提高学生开展医疗保险工作具体工作的能力,缩短了课堂与实践的距离。

(二)校园实践教学

在校园内通过举办医疗保险专业知识竞赛、辩论会,组织学生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指导学生参与“挑战杯”、“岐黄雏鹰”等大学生课外竞赛活动,组织参与医疗保险征文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现实知识的需求,转变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巩固和扩展课堂所学课程知识,锻炼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三)社会实践教学

应针对就业方向,选择政府医疗保障行政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商业保险公司等作为校外社会实习基地,以此为依托开展暑期实践和毕业实习。暑期专业实践通过安排一、二年级学生在暑期进行社会调查、见习等,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巩固和提高所学专业知识,提前进行职业规划;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应根据不同实习基地的培养目标,制定专门的指导手册,完善毕业实习目的、要求、成绩评定、实习大纲、实习计划等各项规章,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实习单位教师联合指导,通过在不同实习单位之间、同一实习单位不同岗位之间轮换,熟悉各项医疗保险业务,锻炼综合能力。

六、基于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核内容普遍重知识轻能力,考核过程重结果轻过程,考核方式单一,重分数轻能力[5]。针对社会所需的医疗保险人才特点,应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基础性课程仍主要从记忆、理解两个方面考核学生掌握水平,引导学生夯实基础;专业性课程则在考核上述两个方面掌握水平的基础上,增加融会贯通知识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批判性思维三个方面的考核,引导学生向学习更高阶段——转化式学习过渡。在限选课程、实验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中转变为能力考核为主,采用客观结构化面试、学生自主评价、计算机网络考核等多元考核,取代传统的记忆性题目为主的终结性考试方式;暑期专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则引进实习单位的考核方法和思想;同时加强考核管理,健全考核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 詹长春,周绿林,王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完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6):405-406.

[2] 赵云,吴琪俊.新医改政策推动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变动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9,(5).

[3] 汤质如,等.医疗保险本科教学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0).

[4] 饶晶.高校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初探[J].大众科技,2012,(1):253-255.

[5] 彭美华,李平.浅论以市场为导向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22-23.

[责任编辑 安世友]

医疗数据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事业的不断发展,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地向服务型转变,加大了对医疗保险方面的投入。2007年我国开始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想要通过该制度解决城镇困难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就医问题.。本文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发展等问题进行分析,增加群众对城镇医疗保险的理解并提出完善居民医保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提出和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也逐渐推广实施,从而实现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险体系的目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是按照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相一致的原则,以居民个人缴费为主,政府适度的对医疗进行补助。

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概述

1、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概念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是按照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相一致的原则,以居民个人缴费为主,政府适度的对医疗进行补助。城镇医疗保险的参保对象主要是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城镇未成年人以及没有工作的城镇居民。

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优点

(1)对于参保人的经济负担能够相应的有所减轻,尤其是对重大疾病上更是提供了很好的经济支持。

(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体现了互帮互助的精神,缴纳的保险费在自身没有病症的前提下,可以救济其他的参保人员,在经济上对其进行了支持,避免了因资金问题导致的治病困难现象的产生。

(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很好的排除了参保者的顾虑。符合参保条件的参保者根据参保时间进行划分,对于医疗待遇的起付期也有不同的规定,根据不同情况从三个月到两年不等。六个月内的参保者医疗待遇起付期是三个月;六个月后的参保者医疗起付期是一年;低保和未成年居民没有医疗待遇的起付期;对于一年后的参保者,医疗待遇的起付期延长到两年。

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意义

1、实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目前,我国实施了多个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它主要侧重于单位职工和个体就业人员的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医疗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于城镇没有就业的居民、老人以及中小学生来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就解决了这部分人的看病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该部分人的家属的经济支付能力,保障了这部分人同其他人一样的医疗医疗优惠,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着很大的积极促进作用,达到公平、公正的和谐目标。

2、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是政府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是政府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体现,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中,城镇居民只需要缴纳一部分费用,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医疗保险的投入,将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能够为全体城镇居民所用,将城镇居民的医疗需求落到实处,缓解了没钱看病的现象,真正实现了执政为民,以民为本。

三、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由于法制建设不健全,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跟不上发展步伐,医药市场混乱,资金的筹集方面不完善,分担的组织结构不清晰,经办机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等一些原因,造成我国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存在很多问题。

1、城镇居民的界定范围不明确

由于社会流动的普遍存在,导致我国的城乡居民结构比较复杂,导致在城镇居民的界定上还不清晰明确,容易致使一些人员被遗漏。

2、制度覆盖没有实现应有的作用

制度的覆盖面变广并不等同于在现实中实现了全覆盖,目前很多地区对于灵活就业人员,大学生等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没有明确的规定,制度并没有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部的覆盖。

3、部分地方“搭车收费”代收“城镇居民补充医疗保险”

保险公司对城镇居民补充医疗保险承担赔偿支付的相关部分医疗费用。但是部分地方实行强制政策要求参保人必须缴纳补充医疗保险,并且这部分费用由政府代收,还将此项费用混入社保财政专户中。[2]

4、部分地区征收的居民参保费与财政补助方式不一致

我国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地区为了提高本地区的居民参保率,政府部门的资金参与补助和结算,结算与按自然年度结算的要求不一致,有的按季度作为缴费区间,有的则是按非自然年度作为缴费区间,不便于监督检查和管理。

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

1、对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界定进行明确的划分

建立医疗保险制度是为了服务群众,明确对参保者进行划分,使参保者及其家属都能够享受医疗保险的好处,就不会因为各地的户籍制度限制将一些群众排除在外了。

2、将自愿参保定位强制参保

由现实情况可以看到,自愿参保的比率较低,实现强制参保,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退保的问题,除此之外,贫困群众还可以向政府申请减免或免缴,这种强制性能够促使医疗保险的覆盖面逐渐扩大。

3、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管理制度,规范“补充医疗保险”行为

国家相关的部门要出台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管理制度,并且对于“补充医疗保险”行为要进行统一的规范,将不同的政府和企业行为进行严格的区分,将参保人的利益落到实处,杜绝“搭车收费”现象的产生,避免城镇居民对国家医保政策的误解。[3]

4、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筹集方法

国家的相关部门要对财政资金的补助拨付办法不断地完善,对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指导,对于城镇居民的缴费区间进行明确的规定,加大政府的监督和检查。

5、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

一些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同时对于政策的广度和深度也要做好工作,在让群众得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消息时,也要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重要性和优点进行宣传,使居民充分了解到医疗保险的好处。

结束语: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是一项服务群众的有利政策,实施此项政策,缓解了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也对和谐社会的建立起到了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敏.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D]. 武汉科技大学 2010,5(07):23-24

[2]费海霞.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天津工业大学 2012,12(08):44-45

[3]成思危主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M].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1,6(03)35-36

医疗数据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医疗保险卡(简称医保卡),是医疗保险个人帐户专用卡,它以个人身份证为识别码,储存记载着个人身份证号码等个人基本资料以及帐户金的拨付、消费情况等的详细资料信息。医保卡由当地指定代理银行承办,是银行多功能借计卡的一种。

那么,怎么使用它的呢?

买药、住院报销?这些没问题,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只是把医保卡作医疗之用,而是把它视为银行卡、提货卡——有人用来买米买油,有人用它来买奶粉尿片,有人用它来买锅碗瓢盆,也有人用它来套取现金。

虽然本质上医保卡也算银行卡之一,然而,买米、买油、套现等,并不是它应该发挥的作用。

医保卡使用乱象

当前医保卡的使用可以说乱象频现,让我们用事实说话,来看2则新闻。

新闻1

医保卡作为持卡人就医或药品消费时身份确认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支付的凭证,原则上不能提取现金或进行转账。然而最近在广西南宁,一些人生财有“道”,公然经营“医保卡套现”的“买卖”,甚至形成了“连锁规模”:南宁市人民东路街道上,每走几步,就可以看见一些面积不大的店铺,门牌上打着显眼的广告,其上标有“最高价回收”“医保卡兑现”等字样,并附有联系电话。而在大约500米外,一模一样的广告牌又出现在另一家店铺的广告牌上,再往前走,又一家“换汤不换药”的店铺出现,在其广告灯箱上依然标有类似广告。据记者实际了解,正规药房卖63元1盒的药,对方回收价为40元。

新闻2

家里没米或油了,不用去市场或超市,到某些定点药房竟然也能买到。近日,南京市民曹先生因感冒去一家医保定点药店买药时,发现药店除了卖药外,还卖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而且都可用医保卡支付。

记者随即暗访发现,这种做法如今在不少医保定点药店都存在,特别是临近年底,突击花医保卡钱买生活用品的现象较突出。如在南京广州路某药房,收银台旁边摆放着水壶、尿不湿、卷纸等十余种生活用品,还有几种品牌的食用油和大米。“可以用医保卡买油买米吗?”记者问,导购略微迟疑后回答:“如果买了价值超过500元的物品,我们可以代刷医保,药店内所有物品都可以算进去,包括生活用品。”新街口某大药房门口堂而皇之放着广告牌:“蜂蜜,可刷医保。”药架上还摆着很多理疗器械。营业员告诉记者,这些东西都能使用医保卡支付。

(以上2则新闻均据新华网)

监管欠缺,“后门”频开

药房卖米,顾客欢迎,药房乐意。然而,双方同时忽略、或者说选择性无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国家为什么要建立医保制度,为什么要设立个人账户。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是我国为保障人民基本医疗需求而建立的。医疗保险基金包括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个人账户里不仅有职工个人缴纳的费用,还有国家注入的统筹基金。个人医疗账户资金只能用于医疗费支出,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取现金或以现金形式发给本人。

话虽如此,但从制度层面上,目前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医保卡套现”的行为进行约束。国家性或区域性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多是笼统性的决定,缺乏针对性强的规定和限制,监管的人力物力也比较有限。这也间接助长了医保卡变购物卡的歪风。

除监管有所欠缺外,在部分“有心人”的“聪明才智”下,原本惠民的政策也变得“后门”频开。比如市民只要到医院证明自己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办个“门慢”(即指定门诊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几大危重常见慢性病几乎尽数在列),一年中除将自己卡中的钱用完外,还可报销几千元,相当多的人都深知这一门道,从医保基金中赚便宜。于是有的药店就瞅准这一“商机”,顺便销售米、油、酒、化妆品等,甚至还卖手机、小家电等。

知情人士表示,持医保卡买日用品的多是老年人(且多是享受公费医疗者),而且持卡买米、油的多在晚上进行,越靠近社区的药房,交易越多,业主只要一次消费不超1000块钱就行。尽管到手的是生活日常用品,但药店有办法将它们变成“药品”清单,以应付上面检查。

对此,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罗国安建议,除了加大对“医保卡套现”现象进行打击外,还应对进药渠道加强监管,关注“医保卡套现”经营者收购的药品,究竟销售到了哪里。多管齐下,共同治理。

只“潜伏”,不动用,

要从医保卡持有人身上刹住乱用医保卡的歪风,关键得让大家明白,卡上的钱,堪称救命钱。改用著名电视连续剧《潜伏》里的一句台词,那便是:只“潜伏”,不动用,待病时,显奇效。

南宁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政策咨询科的一名工作人员建议,应向广大市民普及医保卡的常识,医保卡里边的基金是“专款专用”,这个钱尽管是自己的,然而却是一笔专门供就医和买药的钱,原则上不能换取现金;即便平时派不上用场,但是到了关键时刻能够起作用,人们应该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如果只为眼前利益而用医保卡买其他用品,一旦持卡人以后生了大病,医保卡里钱不够,还是要自己拿现金付款。”江苏省医保中心主任胡大洋表示,医疗保险的目的是建立“无病积蓄、有病治疗”统筹机制,医保卡上的资金可以逐年累积下去,别人拿不走,最终受益的还是参保人。医保卡中的钱属个人,但这个钱是经过严密测算的,每个医保个人账户的钱在一定时间内用完就没有了。

《社保法》明确规定,只允许用医保卡在药房内购买药品,医保收的钱是专款专用,各类药房不得帮助顾客使用医保卡购买非药品类商品,各家医保定点药房都与医保中心签过协议,违者可处暂停医保划卡结算3个月的处理,严重者将直接取消医保定点资格。

据了解,南京正在抓紧建设医保定点药房“电子联网监控系统”。目前,江苏省内无锡、苏州两地该网络已经建成,效果非常好,定点药房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下,持卡买日常生活用品的现象几乎绝迹。

一项好的制度要落实好,除了制度本身需要完善外,还需要社会各方包括广大居民都来自觉遵守和呵护。

呼声:扩展用途

对于一些市民将医保卡当成购物卡的现象,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国务院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评估专家顾昕认为,这就相当于擅自改变了它的用途,也就失去了国家建立医保个人账户的意义。

顾昕教授分析,医保卡之所以变成购物卡,一个重要原因是医保卡的用途太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好在已经可以看到不少有益的尝试,比如江苏镇江开展的二级账户,即将市民的医保个人账户分为一级账户和二级账户,一级账户里的钱依然只能用于买药和看病,但是二级账户就相对灵活多了,可以用来抵消个人支付的现金部分。也就是说,二级帐户上的钱开始跟现金等同了。

而国外的一些经验也值得借鉴。如在新加坡便可以用医保卡里面的钱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这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医疗数据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自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我国如期完成五项重点改革任务,建成了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疗保障网,使中国超过13亿人的病有所医问题有了基本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总要求,并阐明了深化医改与发展卫生事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为医改进一步深入攻坚吹响了号角,指明了方向。分析我国医疗改革的现状,探讨目前我国医疗改革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继续深化我国的医疗改革。

关键词:医疗改革;医疗问题;体制机制改革

一、我国医疗改革的现状

(一)全民医保体系向多层次、多维度、多体系扩展

2013年,我国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约为75%,城镇居民基本医保为70%。广覆盖的同时,大病保障制度开始构建,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发展,为百姓健康再添“定心丸”。

在2010年新农合开始探索建立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2013年已有20类病种纳入新农合大病保障范围,在明确临床路径和限定费用的基础上,实际补偿比达到70%左右。

2012年8月,发改委、原卫生部等6部门出台《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采取用城镇居民保险和新农合基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方式,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对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医疗负担仍较大的城乡居民,合规部分的医疗费用给予不低于50%的补偿。截至2013年8月底,这项制度已在20个省份的94个统筹地区开始试点。

(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层医改面临的新问题逐个破解

新医改的基本理念就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本。

目前,全国已有19个省份出台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了解到,超过90%的群众反映看病方便了,超过80%的群众反映看病便宜了,患者对环境的满意度达到大幅度提升。

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础上,山西、江苏、安徽、陕西等6省份已实现了基本药物在村卫生室全覆盖,北京、天津、海南、四川、青海在半数以上的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机制的健全和政策的完善。为健全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一般诊疗费政策,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每次10元左右,村卫生室为5元左右,其余通过医保报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公立医院改革“破冰”前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这是医改启动十年来最牢固的“冰山”。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正是未来一段时间医改任务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一环,是“破冰”的第一步。

二、当前我国医疗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始于2009年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其主要标志,一是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13亿多人口的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二是在基层医疗机构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切断了医院收入与药品销售的联系,促进了科学合理用药;三是财政对医药卫生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费保障和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四是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可及性不断提高,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些成绩有目共睹,来之不易,应当充分肯定。

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正在进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不小差距。第一,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缓慢,符合公立性质和职能要求的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医院的人员工资和运行经费仍主要依靠服务收费解决,医患之间仍存在利益冲突。第二,医疗资源配置仍不够合理,优质资源仍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高素质人才少、服务能力差的状况还没有明显改变。第三,合理的分诊制度还没有建立,群众患常见病、多发病仍涌入大医院就诊,看病难的问题仍很突出。第四,破除“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医院主要依靠增加医疗服务收费弥补减少的收入,创收机制还没有真正改变。第五,药品生产和购销秩序仍比较混乱,药价虚高、商业贿赂和药品回扣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第六,社会办医仍存在不少障碍,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的调整,是一个长期、复杂、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为标准,对近几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实事求是的回顾与总结,肯定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三、继续深化医疗改革的重点问题

(一)从国家改革发展全局考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医药卫生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从维护人民健康权益出发,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既着力解决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又建立完善基本医药卫生制度;既借鉴国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益经验,又着眼于国家财政经济水平和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不能脱离我国国情,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不能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

(二)全面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目标要求

《决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各项任务,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必须同步推进,不能顾此失彼。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应按照《决定》要求进行补充、完善;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存在的某些薄弱环节,应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力求突破。

(三)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期待

人民群众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有发言权。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仍然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整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的关键,应集中力量、科学论证、全力推进、务求实效。

(四)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

医药卫生服务千头万绪,不能由政府全部包起来,应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一般来说,属于人民公平享有的医药卫生服务,应由政府承担责任、提供保障,坚持公益性质;属于高端、特殊的医药卫生服务,应由市场提供,实行市场机制。至于哪些属于公平享有,哪些属于特殊、高端,应明确作出规定,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扩大公平享有的范围。过去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没有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在公立医疗机构过度推行市场机制,出现了盲目追求服务创收和大型化、高端化的倾向,影响了医药卫生服务公平和均等化。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明确公立医疗机构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由政府承担责任,坚持社会公益性质。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公立医疗机构可以采用一些市场机制和手段,但不能照搬企业改革的做法,不能以赢利为目的,更不能市场化。

(五)坚定深化医疗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继续推进也面临一些思想观念和既得利益的障碍,矛盾和困难很多。对此,我们要看到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坚强意志,看到人民群众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强烈愿望,看到广大医药工作者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积极性,坚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毫不动摇地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向前进。

四、继续深化我国医疗改革的对策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是另起炉灶,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前几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起承转合、补充完善,切实解决好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

(一)加快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必须明确是坚持公益性,还是推行市场化。这是公立医院改革两种不同的思路,我们应当从国情出发,作出科学的选择。我国虽然建立了全民医保制度,但在医保之外,有很多药品和医疗项目全部由患者自费。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不能将医疗服务完全推向市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既要求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为群众公平提供医疗服务;又没有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而是由医院靠创收发放人员工资。这种机制应当改变。一方面,要落实政府责任。政府要为公立医院拨付必要的经费,规范医院的收支,抑制医院的创收冲动;负责制定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医务人员薪酬分配制度、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各项收费标准制度等;切实加强对公立医院财务收支和执业行为的监管,及时处理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和损害人民利益的问题;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引导舆论,表彰忠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好人好事,批评损害人民健康的不良行为,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和医务人员的正面形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政府责任,并不是说由财政承担公立医院所需的全部经费,而是要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具体包括5个方面:一是改变公立医院的创收机制,由政府科学核定医院的预算收支,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员薪酬制度;二是政府确定的医务人员岗位工资,应由财政预算拨付,保障医务人员最基本的收入;三是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和医院运行经费,由医疗保险机构支付的报销费用解决,激励医务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基本医疗服务;四是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应由政府财政、卫生部门共同核定,落实政府责任;五是对公立医院来自于群众自费的医药服务收入,应严格控制,不能再由医院自收自支,而应由政府财政、卫生部门统筹用于公立医院的经费保障和对医院的奖励,以扭转公立医院热衷于非基本医疗服务的倾向。其中,建立科学的医院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管机制尤其重要。对完成服务目标好、群众满意的医院,政府应给予适当奖励;反之,则应适当减少补助。对医务人员应制定规范、可行的绩效考核指标和办法,实行多劳多得、优劳多得,适当拉开收入档次,但必须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服务收费的联系,不实行任何形式的挂钩。

(二)全面取消“以药补医”,建立科学补偿机制

取消“以药补医”,是医药服务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合理弥补医院减少的收入。有些地方在改革“以药补医”的同时,财政既没有增加对医院的经费补贴,也没有严格对医院收支的监管,单纯靠增加医疗服务收费来补偿。这种做法只是改变了医院创收的手段和途径,医院仍能依靠医疗服务谋取收入,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也难以明显减轻。有些地方调整医疗收费标准过高、增加医疗收费过多,抵消了改革“以药补医”的效果。科学的补偿机制应坚持政府增加补贴为主、适当调整医疗服务收费为辅的原则,并与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相协调,切实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

(三)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遍及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网络,为居民保健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按照城乡一体化和医院与社区一体化的思路,完善以县带乡、以医院带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实行患者双向转诊和医务人员双向流动制度,使医院医生能够下乡镇、进社区服务,乡镇和社区医务人员能够进医院培训进修;四是实行定点、分级诊疗制度。社区医生与若干居民签订服务契约,成为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机构应承担起“守门人”的职责,居民患病必须先找家庭医生就诊,如需转诊应凭家庭医生的转诊证明。这是“强基层”的一项根本措施。

(四)大力推进药品供应体系改革

药品是关系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国家应实行特殊的药物政策和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一是严格药品生产企业准入标准,重新进行资格评审,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研发生产能力,保证药品质量安全;二是规范药品经营行为,减少流通环节,确定药品流通费率,严禁随意加价;三是对现有药品品名和药品价格进行清理,规范药品审批和定价标准,努力做到同成分、同质量、同疗效的药品同名,同品名的药品同价,解决药价不合理虚高问题;四是改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法,由目前的药品经营企业投标采购,改为政府按药品名称、规格、数量、价格等要素向生产企业招标生产,再委托药品经营企业集中收购,并附加一定的流通费用后,直接配送到医疗机构。

(五)积极鼓励社会办医,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

鼓励社会办医,我们讲了多年,但实际成效不大,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原因在于公立医疗机构过多,既挤占社会办医的空间,又增加政府支出的压力。应按照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划分,对某些以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公立医院,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制重组。鼓励社会办医,应坚持四点:一是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的目的是发展壮大医疗服务资源,政府不能有“卸包袱”的思想,不能放松应承担的办医职责。二是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不能简单“一卖了之”,必须科学规划,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妥善安置好有关人员。三是优先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严格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界限、标准和政策,并严格监管,防止以非营利为名行营利之实。四是必须保留相当数量的公立医疗机构,由政府给予必要的保障,为群众公平提供质优、价廉、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J].中国劳动保障,2009,(5).

〔2〕徐进之.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将何去何从[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3〕韩东辉,石晓宇.对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现代商业,2010,(20).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华文库,2013-12.

〔5〕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华文库,2012-8.

(责任编辑 姜黎梅)

上一篇:唐人文化产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城市规划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