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2024-07-13

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2012年第10期 ——文化建设

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省题中应有之义。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强调:“要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充分挖掘湖北历史文化资源,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宜昌市作为全国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城市,多年来注重加强对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有效解决了宜昌民间文化普遍面临的“艺人故去、艺术失传”问题,有力促进了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民间文化传承人在保护民间文化资源、传承民间文化技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宜昌市文化不断发展繁荣的中坚力量。

一、健全传承人发掘机制,壮大民间文化传承队伍

民间文化艺术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活态载体的重要承载者与传递者。对传承人现状进行系统调查评估,是对民间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的首要条件。近年来,我们着力建立起民间文化传承人发掘机制,详细整理资料,为更好地保护和扶持民间文化传承人打下了坚实基础。

1、调查摸底。为了全面掌握宜昌民间文化生态环境和民间文化艺人整体状况,我市成立了市县两级工作专班。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牵头组成一支300名文化工作者参加的民间文化普查队伍,按照“不漏掉一个艺术门类、不漏掉一位民间艺人”的原则,普查员深入全市900多个行政村,对2000多名民间艺人开展专项普查,搜集整理出民间文化传承人详细资料。枝江市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中心户打造成发掘民间文化人才的“基地”,常年对传承人资料进行“驻点式”搜集整理。西陵区与三峡大学合作,加强对传承人的资料收集、组织申报、科学研究工作。

2、评定命名。在市文化局设立民间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考核委员会,具体负责传承人评审命名工作,出台了《宜昌市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评选和命名办法》,明确了民间文化传承人的申报条件、评审命名程序以及具体要求。评审命名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为民间文化传承人颁发证书,予以表彰。

3、登记建档。市政府拨专项经费建立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全市命名的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建立个人档案,对传承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艺术特长、艺术成果等进行登记造册,采取录音录像方式对他们传承的文化艺术进行分类采录,现已形成视频素材总量达12.5T,图片数据500G,文字材料2G。经过多年的发掘整理,全市现有314名民间文化传承人,其中国家级10人;2470名优秀民间艺人;有各类民间文艺表演队400多支,人员近2万人,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二、健全传承人扶持机制,激发民间文化传承热情

在发掘整理民间文化传承人资料过程中,针对部分传承人年龄较大、生产生活存在程度不同的困难,宜昌市建立起民间文化传承人扶持机制,对他们进行资助和帮扶。

1、政策上给支持。市里制定了民间文化保护、奖励、资助系列政策,政府每年拨专款10万元,用于保护民间文化资源和扶持传承人。设立了“民间文化高龄传承人扶助金”,定期向 65 岁以上患病的或受到意外伤害的各门类优秀民间艺人发放扶助金。宜都市对被评定为省级以上的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1200元。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制定了《县级领导联系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制度》,规定副县级以上领导每人联系2名以上优秀传承人,近两年来共联系100多人(次),并解决民间文化保护经费近10万元。

2、生活上给照顾。多年来,宜昌市坚持对民间文化传承人在生活上进行关照,为部分生活困难传承人办理了低保,为年龄较大的民间艺人实行免费体检。如为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培办理了保险、按月发放生活费,为“首届世界民间艺术大师”丁开清解决了生产生活上的困难。设立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方养老基金,支持企业出资为刘德方修建住房,每年为刘德方发生活费1万元。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将宜昌民间故事家孙家香安排到敬老院养老,夷陵区将原生态“农民兄弟”歌手王爱华、王爱民破格招入区文化馆,为他们解决了事业编制。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全市民间文化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较好解决了民间文化传承人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不断提高他们保护传承民间文化的积极性。

3、政治上给待遇。宜昌市不仅为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评职称,还在政治上给身份、给待遇。丁开清、王爱华以及“巴山舞之父”覃发池等优秀传承人当选为县市政协委员。随着民间文化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一些传承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多方奔走,使得民间文化得到了更好保护和传承。丁开清当选为宜都市政协委员后,积极向外界推广青林寺谜语,使青林寺谜语村落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引起全国众多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部分民俗专家以青林寺谜语为样本,深入研究中国民间谜语。青林寺谜语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健全传承人培养机制,推动民间文化传承有序

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不断传承,是对民间文化最好地保护。宜昌市为传承人建立传承基地,支持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使得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有序、后继有人。

1、支持带徒传艺。宜昌市充分尊重民间文化艺术口传心授活态传承规律,设立了“优秀民间艺人奖”、“带徒传艺奖”、“学艺有成奖”。全市已举办7次“民间艺术师徒大赛”,对优秀师傅和优秀徒弟给予奖励。近年来,表彰了民间故事传承人刘德方、巴山舞传承人覃发池、宜昌丝竹传承人杨龙洲、南曲传承人覃远新等20多名优秀师傅,为他们颁发了奖证、奖牌和奖金。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许多优秀传承人带徒传艺的意愿进一步增强。如撒叶儿嗬传承人张言科建立资丘镇民间文化艺术团,招收45名土家子弟,精心传授撒叶儿嗬舞。在师徒共同努力下,撒叶儿嗬舞蹈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受到观众的喜爱,目前全市已有1000多人会跳撒叶儿嗬舞。

2、建立传承基地。依托各县市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和民间文化传承协会的力量,建立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基地。长阳、五峰、枝江、宜都、兴山等18家传承基地,为传承人传授技艺提供了传承场所。传承基地分专业、普及和生产三种类型,板凳龙、宜昌堂调等专业型传承基地有学员5人,巴山舞、撒叶儿嗬、三音歌、吹打乐等普及型传承基地有学员20多人,制茶、纳布鞋、冲菜制作等生产型传承基地有上百人在学习,其中远安“冲菜制作”传承基地有学员200多人,五峰“采花毛尖制茶技艺”传承基地有学员300多人。

3、推进课堂教学。与国家民委、湖北省民宗委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相结合,宜昌市在部分学校开展“民间文艺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活动,聘请宜昌丝竹、土家打溜子、南曲等国家和省级优秀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教学,撒叶儿嗬传承人张言科、南曲传承人覃远新、都镇湾故事传承人刘为芬、长阳山歌传承人杨运实、兴山民歌传承人陈家珍等一批优秀传承人走上学校讲台传授技艺。目前全市有5个县市区把民间文化纳入中小学课堂教学,有6所中专职校把民间文化列入教学内容,有近5万名学生会喊山歌、唱南曲、演花鼓戏,学校逐渐成为培养新一代民间艺人的重要载体。

四、做到“三个结合”,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创新

宜昌市注重鼓励传承人不断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增强艺术感染力,让他们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1、与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相结合。在每年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宜昌市都要举办大规模民间艺术展示活动,传承人将山歌、龙灯、狮子、采莲船、板凳龙、花鼓戏等节目搬上舞台,让更多的群众领略到民间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如巴山舞传承人覃发池对巴山舞的动作、音乐、表现形式等进行了革新创造,形成简洁明快、轻松活泼、易学好跳的大众舞蹈,深受群众欢迎。国家体育总局把巴山舞列为广场健身舞向全国推广,目前宜昌每天跳巴山舞的群众达数万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2、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各县市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积极为民间文化传承人提供良好创作环境,引导传承人积极参与星级文明户、文明村、生态文明村镇等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许多优秀传承人用故事、谜语、山歌、楠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倡导农村文明礼仪新风,促进乡风文明,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农村文明和谐程度和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如青林寺谜语村创作出版《廉政乡音》、《计生谜语》、《青林寺迎奥运谜语集》、《电力设施谜语》等谜语书籍,让青林寺谜语以特有的魅力渗透到各行各业。用廉政谜语教育干部群众,讲计生谜语传播生育文明新风,创作的民兵谜语已成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通俗教材,电力谜语引导居民自觉保护电力设施。

3、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随着宜昌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政府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传承人与旅游景区“联姻”。三峡人家风景区邀请王爱华、王爱民兄弟到景区唱山歌,车溪风景区建立毕兹卡民俗表演村,土家山歌传承人王纯成、土家哭嫁传承人蔡佩到景区表演,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有的传承人组建了民间艺术团,长期坚持商业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如覃发池组建的歌舞演出队到全国各地演出3000多场,收入过百万元。在传承人的带动下,全市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创新,部分手工技艺转化为生产力,依托产品走向市场,采花毛尖茶、三峡奇石、步步升布鞋等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2011年,采花毛尖茶年产值达到15亿元,带动五峰及周边地区茶农10余万户增加收入,昔日传统制茶手工艺,如今变成富民大产业。

宜昌市通过多年对民间文化传承人持续不断地保护、扶持和培养,促进全市民间文化不断发展繁荣,文艺创作队伍活力迸发,文化精品成果丰硕。全市共有30件文艺精品获得全国性大奖,有8件作品连续7届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连续3届获全国“群星奖”金奖,两届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奖山花奖;有145件文学作品获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长阳、兴山、枝江、秭归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长阳、宜都、当阳、夷陵区、秭归5县市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

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年级XX班主题班会 活动名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题班会

活动时间:2012年6月XX日(6月份期间,7月1日之前) 活动地点: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

活动主体:商学院09,10级全体同学

活动口号:文明文化共传承,和谐校园齐共建

活动目的: 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同时,要大胆创新,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纪意识,敢于与不文明、不守纪、考试作弊等行为作斗争。

活动意义:加深同学们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让同学们在接受新鲜的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做到以创新积极的态度去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同学们通过了解学习优秀文化,从而做到修身,自律,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增强自身的法律道德意识,为文明社会,和谐校园,贡献出一分力量。

嘉宾:辅导员,导师,导生 等(人数不限)

活动流程:

根据各班策划情况而定,但必须留有一定时间让辅导员或

导师发言总结

活动内容: 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结合校园文化与校

园文明建设的要求,从加强校园管理和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修身工程的需要出发,组织学生学习讨论:

1、 中华民族有哪些优良传统与文明习惯?

2、 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与文化?

3、 如何在遵纪守法、克己奉公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文明养成?

以以上的问题和要求作为基础来开展这次主题班会。各班要深入研究如何搞好该班的主题班会,开班会前各班

委务必要一起讨论策划班会活动,并组织好本次活动(温馨提示:需要用到课室的班级需提前三天去借课室),要求各班级的设计方案及活动内容必须紧密切合该次活动主题及精神内涵,鼓励各班大胆创新,设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展现班级风采。

活动要求:

1、 各班级务必要邀请一位老师(辅导员或导师),若导生在校,则可邀请导生到场观看。

2、 各班级要根据自身情况,由班长、学委负责组织,深入把握该次主题活动精神所在,拟定好方案。并且务必在举行主题班会前提前知会秘书处和学习部的系负责人,及时通知他们主题班会开展的时间地点。

3、 各班级的班干部要积极参与主题班会的各项组织工作,做好考勤、场地、议程安排和讨论记录等工作。

4、 活动过程注意时间,纪律等方面的控制。推荐活动时间为60分钟。

5活动2天内,请各位班长将此计划书与总结书以电子版形式发到秘书处系负责人处.逾期不候.总结书的要求(400字以上):

总结内容包括:总结本次主题班会的优缺点、以及工作建议等等。总结是主题班会的成果体现,请班级给予充分重视。

班长签名:

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 在审议过程中,总书记就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三严三实”讲话是习总书记和党中央面对各级领导干部作风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的一个新要求。而对于企业来说,领导们以权谋私,尸位素餐;员工们懒散懈怠,得过且过的等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不正之风也如顽疾一样常年存在,这样的新要求何尝不适用?所以现在企业大力提倡三严三实文化的开展和落实,是对原有企业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原有企业文化的一种创新,为企业员工在工作中提供了新的遵循和准则。

三严三实对企业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以“三严”文化为切入点,对企业领导和员工工作中起到约束作用。

对于生产性企业来说,严以用权,其实并不是只针对领导来说,员工同样有对自己生产的产品有着监管的权力。所以,员工从产品流到自己手上那一刻,就要对自我进行约束和对其付起责任。加工前仔细确认,加工时严格按照工艺,加工后及时自检并流入下到工序,而不是听之任之,随性加工。当然,对企业领导来说,手中握有比底下员工更多的权力,就应该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为员工要营造一个公正公平,奖罚有度的工作氛围。在生产过程中,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积累专业知识,帮员工解决加工中遇到的难题。而严以修身和严以律己,那更是企业中人人都要遵守的行为准则,无法管理好自己,必然也就不能加工出合格的产品。

在陶瓷事业部的经营发展过程中,我们也一直遵循着公司的企业文化,公司的质量方针每周一早礼上都会谨记背诵,针对公司纪律的八项规定,我们也主动上交了不违纪违规的承诺书。在这次公司开展的三严三实文化的活动中,我部领导更是提出了“待人真诚,管理严格”的标语并把它做匾悬挂张贴。对于企业文化的种种宣贯行为,其实都是对我们领导和员工一种鞭策和约束,从而大大推进了我部生产工作顺利开展并不断发展。

二、 以“三实”文化为落实点,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把企业职工凝聚在一起。

三严的提出,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三实上。企业要求各个员工和领导谋事要实、创新要实、做人要实,实际上就是要每个人都做到对自己岗位要始终保持尽心尽职的初心。如果每个人都做到了自己的职责,就会能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在背后不断推动公司壮大发展。

当前,陶瓷部门正在高速发展和工厂搬迁的关键时期, 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也为此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对现有的绩效考核的标准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奖罚有度,不断完善现有制度、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同时,对于工厂搬迁的员工态度进行摸底了解,积极解决未来员工会遇到的实际困难。在6S方面,我们同样开展落实6S相关责任人,把责任细化,具体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开展评比6S最差和最好的岗位进行奖惩,把责任真正落到实处等等。以三实文化作为引导,让员工们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加强相互间沟通和协作,遇到问题不推诿扯皮;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遇到困难合力攻坚,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机制,保证在产能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生产顺利进行。

同时,此次三严三实的提出对企业文化也是一种创新,从上到下,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根据公司的要求,陶瓷部门展开办实事解决现场难题的活动,让领导,技术骨干,与员工到现场去,到生产中遇到困难较多的岗位去,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时开展“人人讲真话,人人做实事,人人敢提问”的演讲比赛,让员工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三严三实的内涵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大胆说出来,与其他人一起分享。

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图书馆;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服务

作者简介 刘艳艳,广西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员,广西 南宁,530022;蒙启。四川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9)03-0179-0003

一、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文化是指人们关于图书馆活动认识、观念、规范及与之适应的工作方式、执政理念和社会评价等。具体含义是工作人员的图书馆观念、意识、价值、评价等。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未来。这说明文化对于人的行为具有永久性的影响,短期的号召或专项突击式行动,远抵不过文化教育的内在驱动作用。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事关图书馆发展进程、全体馆员的根本利益。从理论上分析,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建设的深层次软件要素,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是一种道德的软约束。因此,推广良好的办馆理念,培养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意识是非常有益和十分必要的。

21世纪的图书馆为适应随时代变化带来的竞争,就必须努力提升办馆实力,从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考察一个图书馆的办馆实力,除了图书馆的设施、馆员力量等现实能力外,还有一种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隐性实力。这种隐性实力就是指适应时代要求的办馆理念、服务读者方面的具体的价值取向及独具特色的专业建设指向,等等。这两方面的实力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图书馆的整体水平。而所谓的隐性实力,在某种意义上指的就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水平。

图书馆文化是包括图书馆设施环境、馆内文化活动及馆内隐性服务读者方面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社会大文化背景取向下,全体馆员在馆长率领下,经长期服务实践所形成的服务取向的共同认可、共同追求的心理特征,富有进取性的精神风貌及独具特色的服务风格,等等。它应具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应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特色。

其中,图书馆文化可指图书馆的整体布局设计。独具匠心的场馆建设、建筑的特色风格及别致的花草树木、引人注目的展板标语等各个方面,将这些看似表象的东西,赋予深刻的寓意,使它变成馆舍内一曲无声的歌,成为具有灵性的陶醉人情探索的工具。图书馆文化同时还包括了对图书馆服务本质的认知,对图书馆功能的思考,对图书馆社会责任的理解。馆内的人际氛围,领导和员工的互动,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时代特征的充分体现,团结友善的亲和关系,民主平等的愉悦气氛,馆内各种运作中产生的那种心灵上的默契等等,上述因素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图书馆文化。

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图书馆文化亦指图书馆在馆长的带领下,馆内领导员工在长期服务中培养而形成的那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精神追求、共同的探索指向等,它影响到馆内管理、服务的风格、政策目标的制定及运行的模式等各个方面。它是图书馆发展的精神上的内在驱动力,它反映一个图书馆办馆品味的高低。

此外,图书馆之间的竞争除了硬件设施、馆藏信息及馆员水平外,更加实质的差距就是在服务质量上。服务质量包括服务态度和读者所需的信息量的多少。两个需求相同的读者在提供服务质量不同的图书馆里,得到的服务态度和所需的信息量是完全不同的。

而图书馆最重要的文化内容是图书馆对读者的影响。除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外,还有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的和谐默契,以及通过这一切反映出图书馆内明显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理想目标愿望及追求。实质上这些无声无形的东西才是图书馆服务读者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内容。图书馆是一种特殊的行业,其主要目的不仅是吸引来了多少读者,而且是为来了的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读者是接受图书馆服务的直接对象,我们看重读者是因为读者对提供的服务的满意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图书馆提供服务的质量。从这个角度看,图书馆努力的首要目标应当是读者所需要的良好的服务质量。要强化和提升图书馆隐性功能,就必须注重图书馆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围绕图书馆的目标的培育,致力于图书馆独特的文化色彩并具有明显价值取向的图书馆文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当前对培育图书馆文化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一)对培育图书馆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

通常我们会很容易误把现状的图书馆文化当作应有的良好的图书馆文化,认为图书馆只要正常运转,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按部就班就万事大吉了。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文化传统客观存在。作为图书馆习惯的价值取向、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先进的还是落后的,都在图书馆活动中长期发挥作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面对着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色彩的新形势,过去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色彩的思维定势、价值取向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要求。

(二)对培育图书馆文化的耐性不够。未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很多的图书馆创建时间相对较短,少了现在发展的深厚底蕴,缺少长期的文化积淀,这是一个明显的短处。固有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新的文化的形成没有足够的认识,总想通过短期的强化作用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培育和建设图书馆文化还没有做到深入挖掘图书馆文化的内涵,甚至错误地把它当成是简单的几句口号和表面上的几个标语,长远的忧患意识不够,永葆图书馆事业青春的活力不够,人才、科技装备、技术都有待提高。

当前培育图书馆文化的理念还没能融入到每个图书馆人的日常工作中,馆员的头脑中没有时时处处都有一种从点点滴滴做起的意识,没有尽力把事情做到最完满,即还没能做到自然行之,还没能形成一种氛围。图书馆员之间没能做到互相影响、互相监督,且没认识到在培育图书馆文化中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没有让为培育图书馆良好文化做点什么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

(三)不能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图书馆事业有悠久的的历史,有许多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加以继承和发扬。但是根据形势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没能与时俱进。图书馆工作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必须不断地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但我们很多时候在工作中还是凭老经验,这个“老经验”的后果是工作没有创新、工作没有动力、工作没有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知识信息数量的迅猛增加和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完善,广大公众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增多,单纯来图书馆读书看报及查资料的读者,较以往有减少的趋势,从“传递科学情报”这一图书馆的传统职能角度来讲,其利用率会相对降低。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发展,但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够。

(四)缺乏有个性、充满活力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图书馆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大文化它具有自己的突出个性,这个个性就表现在它是为图书馆服务的,它是在图书馆长期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图书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服务的。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基本特点的体现,是一个图书馆独特的价值观和风格的具体反映,并以其鲜明的个性区别于其他图书馆,形成自己的具体特点,这就是图书馆的独特性。现阶段的很多图书馆的图书馆文化不能反映图书馆的实体地位,不能反映图书馆的独特服务,不具备这样的独特的个性。

三、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图书馆文化

(一)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办馆理念

图书馆文化建立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新的服务方式的探索寻求过程。图书馆文化的建立需要有一个新的服务理念和思想作为引领,因为图书馆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新的办馆理念和服务思想在图书馆服务各个环节的体现和反映。因而,图书馆文化建立首先应是认真学习研究新形势下服务涌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从而去探索把握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确立符合客观实际,适应时代要求,有利于创新服务的新的办馆理念和思想,并由此引领培育和建立创新服务的图书馆文化环境。

(二)要把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培育成一种习惯

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是一种办馆理念和思想的实施与把握,不是短期就能见成效的,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图书馆文化需要一个培养形成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全体图书馆馆员的认同和执行,形成图书馆内全体员工的无形规则及上下左右之间那种互动和谐,才能发挥出它的独特威力和作用,唯有让它成为一种习惯,才能让它长久、持续地发展更新。很多图书馆有着良好的传统,这个基础很好,只是随着环境的改变,我们的意识淡薄了,这种现象必须加以纠正和正确的引导,加以培育。图书馆文化深入人心后,人们都接受着各种良好的文化的熏陶,就会自我约束,良好的意识就会增强,就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让培育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形成一种习惯。

(三)正确看待传统与时代创新的关系

图书馆事业有悠久的历史,在这方面很多的图书馆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了长期的积淀形成的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有许多传统是需要传承发扬的,并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去感受时代精神的召唤,实现图书馆文化的创新。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与时俱进,要开拓创新。因此,我们的丁作也要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永远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跟上前进的步伐,才能使图书馆事业永远保持旺盛的活力。要创新,就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工作。要把学习、培训作为今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在学习问题上,每个人都不能特殊,通过学习提高每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馆员这支队伍的素质。

为增加图书馆的人气,吸引更多的读者光顾图书馆,图书馆应采取新措施,扩展图书馆的读者面,提高公众利用图书馆的便利性。图书馆不但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社会教育中心,也是实行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社会教育作为图书馆的四大社会职能之一应备受重视。图书馆应由过去单纯的“文献服务”提升为综合性的“文化服务”,应由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文献中心”,转变为适应当代需求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让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创新的服务领域和吸引人气的新措施,使图书馆的读者人气保持旺盛。

(四)培育自己的特色、建立充满活力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图书馆;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服务

作者简介 刘艳艳,广西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员,广西 南宁,530022;蒙启。四川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9)03-0179-0003

一、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文化是指人们关于图书馆活动认识、观念、规范及与之适应的工作方式、执政理念和社会评价等。具体含义是工作人员的图书馆观念、意识、价值、评价等。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未来。这说明文化对于人的行为具有永久性的影响,短期的号召或专项突击式行动,远抵不过文化教育的内在驱动作用。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事关图书馆发展进程、全体馆员的根本利益。从理论上分析,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建设的深层次软件要素,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是一种道德的软约束。因此,推广良好的办馆理念,培养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意识是非常有益和十分必要的。

21世纪的图书馆为适应随时代变化带来的竞争,就必须努力提升办馆实力,从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考察一个图书馆的办馆实力,除了图书馆的设施、馆员力量等现实能力外,还有一种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隐性实力。这种隐性实力就是指适应时代要求的办馆理念、服务读者方面的具体的价值取向及独具特色的专业建设指向,等等。这两方面的实力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图书馆的整体水平。而所谓的隐性实力,在某种意义上指的就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水平。

图书馆文化是包括图书馆设施环境、馆内文化活动及馆内隐性服务读者方面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社会大文化背景取向下,全体馆员在馆长率领下,经长期服务实践所形成的服务取向的共同认可、共同追求的心理特征,富有进取性的精神风貌及独具特色的服务风格,等等。它应具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应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特色。

其中,图书馆文化可指图书馆的整体布局设计。独具匠心的场馆建设、建筑的特色风格及别致的花草树木、引人注目的展板标语等各个方面,将这些看似表象的东西,赋予深刻的寓意,使它变成馆舍内一曲无声的歌,成为具有灵性的陶醉人情探索的工具。图书馆文化同时还包括了对图书馆服务本质的认知,对图书馆功能的思考,对图书馆社会责任的理解。馆内的人际氛围,领导和员工的互动,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时代特征的充分体现,团结友善的亲和关系,民主平等的愉悦气氛,馆内各种运作中产生的那种心灵上的默契等等,上述因素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图书馆文化。

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图书馆文化亦指图书馆在馆长的带领下,馆内领导员工在长期服务中培养而形成的那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精神追求、共同的探索指向等,它影响到馆内管理、服务的风格、政策目标的制定及运行的模式等各个方面。它是图书馆发展的精神上的内在驱动力,它反映一个图书馆办馆品味的高低。

此外,图书馆之间的竞争除了硬件设施、馆藏信息及馆员水平外,更加实质的差距就是在服务质量上。服务质量包括服务态度和读者所需的信息量的多少。两个需求相同的读者在提供服务质量不同的图书馆里,得到的服务态度和所需的信息量是完全不同的。

而图书馆最重要的文化内容是图书馆对读者的影响。除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外,还有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的和谐默契,以及通过这一切反映出图书馆内明显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理想目标愿望及追求。实质上这些无声无形的东西才是图书馆服务读者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内容。图书馆是一种特殊的行业,其主要目的不仅是吸引来了多少读者,而且是为来了的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读者是接受图书馆服务的直接对象,我们看重读者是因为读者对提供的服务的满意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图书馆提供服务的质量。从这个角度看,图书馆努力的首要目标应当是读者所需要的良好的服务质量。要强化和提升图书馆隐性功能,就必须注重图书馆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围绕图书馆的目标的培育,致力于图书馆独特的文化色彩并具有明显价值取向的图书馆文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当前对培育图书馆文化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一)对培育图书馆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

通常我们会很容易误把现状的图书馆文化当作应有的良好的图书馆文化,认为图书馆只要正常运转,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按部就班就万事大吉了。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文化传统客观存在。作为图书馆习惯的价值取向、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先进的还是落后的,都在图书馆活动中长期发挥作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面对着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色彩的新形势,过去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色彩的思维定势、价值取向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要求。

(二)对培育图书馆文化的耐性不够。未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很多的图书馆创建时间相对较短,少了现在发展的深厚底蕴,缺少长期的文化积淀,这是一个明显的短处。固有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新的文化的形成没有足够的认识,总想通过短期的强化作用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培育和建设图书馆文化还没有做到深入挖掘图书馆文化的内涵,甚至错误地把它当成是简单的几句口号和表面上的几个标语,长远的忧患意识不够,永葆图书馆事业青春的活力不够,人才、科技装备、技术都有待提高。

当前培育图书馆文化的理念还没能融入到每个图书馆人的日常工作中,馆员的头脑中没有时时处处都有一种从点点滴滴做起的意识,没有尽力把事情做到最完满,即还没能做到自然行之,还没能形成一种氛围。图书馆员之间没能做到互相影响、互相监督,且没认识到在培育图书馆文化中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没有让为培育图书馆良好文化做点什么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

(三)不能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图书馆事业有悠久的的历史,有许多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加以继承和发扬。但是根据形势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没能与时俱进。图书馆工作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必须不断地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但我们很多时候在工作中还是凭老经验,这个“老经验”的后果是工作没有创新、工作没有动力、工作没有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知识信息数量的迅猛增加和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完善,广大公众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增多,单纯来图书馆读书看报及查资料的读者,较以往有减少的趋势,从“传递科学情报”这一图书馆的传统职能角度来讲,其利用率会相对降低。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发展,但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够。

(四)缺乏有个性、充满活力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图书馆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大文化它具有自己的突出个性,这个个性就表现在它是为图书馆服务的,它是在图书馆长期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图书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服务的。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基本特点的体现,是一个图书馆独特的价值观和风格的具体反映,并以其鲜明的个性区别于其他图书馆,形成自己的具体特点,这就是图书馆的独特性。现阶段的很多图书馆的图书馆文化不能反映图书馆的实体地位,不能反映图书馆的独特服务,不具备这样的独特的个性。

三、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图书馆文化

(一)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办馆理念

图书馆文化建立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新的服务方式的探索寻求过程。图书馆文化的建立需要有一个新的服务理念和思想作为引领,因为图书馆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新的办馆理念和服务思想在图书馆服务各个环节的体现和反映。因而,图书馆文化建立首先应是认真学习研究新形势下服务涌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从而去探索把握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确立符合客观实际,适应时代要求,有利于创新服务的新的办馆理念和思想,并由此引领培育和建立创新服务的图书馆文化环境。

(二)要把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培育成一种习惯

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是一种办馆理念和思想的实施与把握,不是短期就能见成效的,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图书馆文化需要一个培养形成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全体图书馆馆员的认同和执行,形成图书馆内全体员工的无形规则及上下左右之间那种互动和谐,才能发挥出它的独特威力和作用,唯有让它成为一种习惯,才能让它长久、持续地发展更新。很多图书馆有着良好的传统,这个基础很好,只是随着环境的改变,我们的意识淡薄了,这种现象必须加以纠正和正确的引导,加以培育。图书馆文化深入人心后,人们都接受着各种良好的文化的熏陶,就会自我约束,良好的意识就会增强,就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让培育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形成一种习惯。

(三)正确看待传统与时代创新的关系

图书馆事业有悠久的历史,在这方面很多的图书馆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了长期的积淀形成的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有许多传统是需要传承发扬的,并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去感受时代精神的召唤,实现图书馆文化的创新。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与时俱进,要开拓创新。因此,我们的丁作也要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永远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跟上前进的步伐,才能使图书馆事业永远保持旺盛的活力。要创新,就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工作。要把学习、培训作为今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在学习问题上,每个人都不能特殊,通过学习提高每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馆员这支队伍的素质。

为增加图书馆的人气,吸引更多的读者光顾图书馆,图书馆应采取新措施,扩展图书馆的读者面,提高公众利用图书馆的便利性。图书馆不但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社会教育中心,也是实行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社会教育作为图书馆的四大社会职能之一应备受重视。图书馆应由过去单纯的“文献服务”提升为综合性的“文化服务”,应由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文献中心”,转变为适应当代需求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让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创新的服务领域和吸引人气的新措施,使图书馆的读者人气保持旺盛。

(四)培育自己的特色、建立充满活力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对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有着关键的作用和价值, 学校在落实思政教育理论的过程之中, 必须以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效培养为最终的目的, 保证学生主动接受学校的教育以及引导, 真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不断的提高个人的综合修养, 另外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学校需要结合思政教育内容以及形式变化的实质要求, 更好的体现该学科教育的先进性以及时代性。但是从目前来看, 许多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引导的过程中, 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分析以及研究, 无法从传统文化之中积极的吸取精华部分, 因此传统文化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学,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文化与教育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 互相影响, 要想更好的实现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以及弘扬, 就必须积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另外文化又反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因此, 想要更好的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所存在的不足, 需积极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以及形式。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 以及核心文化, 民族发展以及经济运作过程中的重要精神指导, 我国所诞生的优秀传统文化, 主要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积极构建完善的文化体系, 具体主要包括五伦五常以及四维八德, 如果站在时间的角度进行分析, 那么我国的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对仁义礼智信的有效进行, 国家在经济建设时严格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理念以及境界, 不断的实现经济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利用,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之中, 我们学校也需要以文化的有效发展以及传承为立足点, 保证学生在主动实践以及参与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民族精神, 提升个人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自信心, 真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另外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历史过程展现形式, 文化的连续性以及实践性相对比较强, 学术界在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及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时提出, 许多国家开始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不断的传承, 创新以及变革, 我国也积极的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相结合, 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古为今用, 真正实现文化的去其糟粕, 汲取精华, 充分发挥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作用以及价值, 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推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能够孕育新时代的文化要素, 真正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推动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在塑造时代精神的过程之中, 我国也需要积极的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切入点, 不断的吸取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 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民族精神为原则, 积极的将改革开放与创新相联系, 更好的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以及优势, 保障我国传统文化, 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之下, 绽放出新的魅力。在培养优秀综合创造型人才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也需要关注各种文化形式载体的有效应用, 不断的将各种形式多样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 采取创造性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手段, 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空间以及环境。

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

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 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学实践的理论, 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但是作为对学生自主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教育板块, 教育这段时间运作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不容乐观,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 除了与学校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有关之外, 还在于学生个人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的教育及新课程改革, 明确强调, 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因此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来说, 在思政教育实践时必须要积极结合学生个性化成长以及发展的实质需求, 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主观能动性, 不断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主动接受老师的引导, 但是结合相关的时间调查, 不难发现, 许多高职院校学生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难以真正的意识到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无法更好的在自然亲切的引导之下, 主动接受老师的教育, 同时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时, 存在许多的厌烦情绪,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分析和研究, 不难发现, 学生目前所树立的责任意识与传统文化之间出现了相背离的现象, 学生目前的价值观体系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有45%的学生, 愿意在岗位上默默奉献, 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但是有超过60%的学生, 在学校各项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 没有积极的关注班级的事务, 同时缺乏一定的班级责任感以及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 可以看出许多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对责任非常的漠视, 随着文化融合的不断加剧, 西方文化开始不断的进入我国, 许多学生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 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等思想相对比较明显, 学生无法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同时也难以真正的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 实现个性化的成长和发展。

除此之外, 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道德修养较差, 从各大媒体之中, 可以看出, 各种不同形式的学生犯罪事件, 这些事件的出现, 与学生个人的社会观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敬畏, 同时在理念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难以真正的结合个人发展的现实情况对未来进行有效的规划, 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 同时还导致大量的教育资源被浪费。

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融合创新

(一) 发挥传统文化的传承核心作用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紧密结合, 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 能够更好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以及效率,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总是希望关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 积极落实对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从目前来看, 社会正处于多元化的价值观状态之中, 无法真正为学生提供标准化的生活规范, 导致学生面临着许多的文化冲突以及影响, 传统的伦理道德, 所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复杂, 同时具体的内容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高职院校需要以基本道德文化的核心伦理为依据, 不断的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有效引导以及规范, 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的在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中, 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不断的实现自我教育, 自我引导以及自我调整。

(二) 建立传统文化在思政教学中的传承体系

思政教育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 学校必须要积极的建立完善的文化传承体系,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属性的深入分析来为思政教育工作的落实指明道路以及方向, 保障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合理性, 积极的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和社会价值。其次, 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仁义礼智信的引导以及分析, 积极的实现社会服务与校园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 广大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 真正的意识到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三) 实现课堂与网络的连接

在信息化以及科技化时代之下, 各种网络资源的应用尤为关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文化的传承也需要以各种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应用为依据,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实践, 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更好的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保证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五、结语

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在长期发展和运作的过程中, 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 不仅为推动我国的综合实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还能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基础。为了更好的提高我们的综合软实力, 在实践运作时, 必须要关注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以及弘扬。了解文化传承以及改革的实际要求, 更好的实现文化与教育模式之间的紧密联系, 真正发挥文化的教育作用以及引导作用。

摘要:在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我国许多高校以及老师开始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 立足于目前教育教学的现实条件, 积极的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 有效的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以及教学实践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政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相对比较复杂, 老师除了需要关注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之外, 还需要结合传统文化传承的相关要求, 把自己家乡文化的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相结合, 不断的实现该学科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有效创新, 对此本文站在宏观的角度, 对传统文化传承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运萍.传统文化传承与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创新研究[J].传承, 2014 (10) :66-67.

[2] 汪金辉.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新[J].山西青年, 2017 (6) :236-237.

[3] 杨天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研究[J].科技展望, 2016, 26 (16) :23-24.

[4] 徐平华, 袁汪洋.传承与创新——对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创新艺术院校思政教学的探索[J].美术学报, 2009 (4) :73-76.

上一篇:电力检修安全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桥梁工程质量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