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2024-05-22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选取中西文化差异的三个方面: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的差异,宗教文化、谚语典故的差异以及风俗习惯的差异,探讨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汉翻译

【分类号】H315.9

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语言的发展,文化又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目标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目标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

一、 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的联合王国。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英国本土位于大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语语言产生了大量与航海有关的习语。比如get into deep water(表示陷于困境),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表示进退维谷)。

而中国人的祖先居住在亚洲东部,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气候比较温和,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位置使汉民族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在汉语中的“牛饮”,翻译成英语就成了drink like a fish,像鱼儿那样能喝酒了。汉语中的“挥金如土”,则与英语中的 spend money like water相对应。而汉语谚语“林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则翻译成a big fish in a small pool。这样的表达习惯是与两国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

二、 宗教文化差异、谚语、典故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中,宗教信仰不同,文化典故不同,对英汉翻译也产生了必然的影响。中国人大多信仰中华传统文化,如佛教文化、儒家伦理文化等。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经》文化以及希腊、罗马神话等。比如中国人说“菩萨保佑”,而西方人则说 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还有不少典故、谚语,如中国有“叶公好龙”“东施效颦”等多来自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而西方人会讲 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这些西方谚语、典故都源于莎士比亚作品和希腊罗马神话。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在翻译这类词语时,就要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谚语典故出处,充分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再用恰当文字、翻译技巧,译出原文。

三、 风俗习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语言来源于生活,不同的生活背景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风俗习惯中有不同的含义。英汉习俗差异较典型的例子体现在对动物的态度及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上。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如走狗、落水狗、看门狗、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仗人势、蝇营狗苟、狗眼看人低等等,这“狗”被人骂得“狗血喷头”。可是英语中的狗却要幸运得多,a lucky dog(幸运儿)、a top dog(有优势的人)、a sea dog(有经验的水手)、a jolly dog(快活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dirty dog(你这个坏小子,常带疼爱色彩),dog 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然而中国人一般把牛看作是人类的朋友,是最勤劳的动物,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但在英语中bull成了粗心人:a bull in a china shop(莽撞闯祸的人)、like a bull at a gate(形容人凶猛、狂怒)。

龙是古代汉族人崇拜的图腾形象象征着吉祥、尊贵、权势和奋发向上。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在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大都是褒义的,如藏龙卧虎、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但是在英语中dragon 却含有不好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圣经》中记载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dragon在西方被看作是邪恶的象征,现代英语中表示“凶暴的人”“严厉透顶的人”。比如说 She is a bit of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她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

汉语和英语中有不少以动物为内容或做比喻的习语,虽然这些习语的译文最终价值是相同的,但翻译转换时, 要根据风俗习惯的差异选取恰当的动物词语进行表达。如: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瘦得像猴——as thin as a shadow,穷得像乞丐——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水中捞月——fishing in the air,猫哭老鼠——to shed crocodile tear。

中西文化的诸多差异影响着翻译。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是要求译者必须对目标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从而才能使译文与原文实现圆满的对应。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袁荣儿,《动物词在汉语和英语文化中的语义辨析及其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陆亿松《海洋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2篇

1 词汇的文化差异

1.1 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指与地理环境, 以及自然世界里的动植物相关的文化。因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这些因素是不同的, 因此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态文化存在极大的差异。

我们首先看一个例子——“猫头鹰”, 在英文里, 它象征着智慧、沉着、严肃、稳重。英语中有句谚语“as wise as an owl”, 意思是“像猫头鹰一样聪明”。但是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对猫头鹰的印象就没有那么好了, 他经常被视为邪恶的化身或不吉利的象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人们都害怕见到猫头鹰。中国有句谚语叫:“夜猫子进宅, 好事不来”, 意思就是看到猫头鹰就不会有好事。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关于“狗”这种动物。在西方文化中, 自古以来狗是一种宠物, 被视为人类的朋友。如果英文中说“you are a lucky dog”, 并不是像字面上说的你是一只幸运的狗, 而是指某个人很幸运。又如“top dog”, 在英语中指最重要的人。但是, 在中文里, 关于这种动物的一些说法就没有那么好的含义了, 比如说:“走狗”、“狗仗人势”。

1.2 社会文化

众所周知,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社会习俗、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深深的受着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 不同国家的人观察世界、表达思想的方式都是不同的。

例如, 在英文中“black tea”实际上指的是“红茶”, 而并非字面意义的“黑茶”, 然而, 在中文里, “黑”和“红”可是相差甚远。这一表达方式的不同正是不同文化习惯和观察视角不同的产物。中国人观察的是茶水的颜色, 因为茶水的红颜色的, 因而称其为红茶。然而, 西方人关注的是茶叶本身的颜色, 因为茶叶是黑色的, 所以叫做“black tea”, 实际上这两种叫法指的是一种东西。

1.3 宗教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宗教文化。宗教是与人类的日常生活、交流和风俗习惯紧密相连的。理解译入语的宗教文化对翻译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宗教信仰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中国, 有许多人信奉“佛教”, 因此, 有许多词汇和表达方法有着宗教方面的联想含义。但是, 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的就直接把这些词汇翻译成英文的话, 也许就不能完全正确的表达含义。因为翻译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传达词汇意义, 同时要传达的还有其文化含义。在中国有一种说法:“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以下有两种翻译方法, 一种是:“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另一种为:“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相比之下, 第二种更好, 因为它如实的反映了中国的宗教文化, 如果采用第一种翻译的话, 读者会误以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信“God”——“上帝”。所以, 在这句话中, 在“天”这个词的翻译上, “heaven”要比“God”更贴切。

1.4 物质文化

除了以上那些文化因素, 物质文化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特殊的社会背景、生活习惯, 所以在不同文化中, 事物会有着不同的文化联想含义。或者, 在英文中非常普通的事物, 在中文中却不能找到相对应的词。这些因素都给翻译者制造了无形的障碍。

例如, “Hot dog”在美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食物。但是, 如果缺乏对这个词的联想含义的理解的话, 中国读者很容易的就会把“Hot dog”真的当成是一种动物。因此, 在进行翻译之前一定要努力的去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因素。

另外一个例子, 在英文中, 有这样一个词:“Drive-in”, 它在美国是一个非常普通而又常见的事物。它指的是一种餐馆, 在这种餐馆里, 司机顾客可以不必下车就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食物。实际上, “Drive-in”这个词语反映了独特的以汽车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文化。但是, 相比之下, 中国则没有类似的文化, 所以,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 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的话, 理解这个词就会有一点难度。

2 结语

在国际交流中, 了解文化差异是相当重要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 词汇就是文化的代表。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风俗、生活习惯和历史背景, 每个国家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所有参与跨文化交流的翻译者都要仔细的考虑文化差异, 从而避免由文化差异造成误会。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 词汇就是文化的代表。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风俗、生活习惯和历史背景, 每个国家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 所有这些文化差异都会影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在交流中, 这些文化差异必须认真对待, 否则, 不同文化联想含义会成为交流的障碍, 所有参与跨文化交流的翻译者都要仔细的考虑。

关键词:词汇,文化差异,联想含义

参考文献

[1]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M].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1980.

[3] 陈明明.试论词汇的文化内涵与外延[J].丽水师专学报, 1994 (4) .

[4] 戴炜栋, 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 侯晓君.英汉词义的内涵与外延[J].连云港化工高专学报, 1998 (2) .

[6] 李延林, 潘利锋, 郭勇.英语文化翻译学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

[7] 袁媛.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 (2) .

[8]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3篇

比较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主要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子系统进行比较研究, 从而正确揭示语言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弄清外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 从而促进外语教学。

2 比较分析法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谈到比较分析的作用, 首先要知道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比重究竟多大, 许多语言学家通过对外语错误的实际调查研究来看母语干扰可能达到的程度。虽然由于学习者的年龄和学习环境不同, 所调查的外语习得的语言项目不同, 以及调查统计所采用的方法不完全相同, 这种实际调查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 但是还是可以看出:造成外语学习错误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母语的干扰, 即语际错误, 还可能是由于未能掌握英语中的某些规则而产生的语内错误, 甚至还可能是因采取交际策略产生的回避、过度概括或简化的错误。比较分析如同其他的语言教学法一样, 不是包治百病的灵药, 但是针对某些教学法的不足, 对症下药, 取长补短, 综合利用共同促进外语学习者的语言技巧和语言知识的提高。

3 跨文化下英汉翻译存在的问题

3.1 词汇空缺

词汇空缺指的是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英语中没有对等的语言或者对应语。如, 卡拉ok, 尽管时至今日, 我们一直没能将这个ok换成对应的汉语。而汉语的风水, 功夫等, 因为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词汇, 于是直接以拼音的形式进入了英语词汇。

3.2 词义冲突

词义冲突指的是源语词语所承载的文化含义和目的语所承载的文化含义是相互矛盾的。

如, materialism这个单词, 在英语中一般表示物质主义, 实利主义, 认为物质上的富足、世俗财物的拥有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最美好的事物的理论或信条。而中国人谈到materialism的时候, 关注的更多的是它的哲学层面的意义, 即唯物主义。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唯物主义和官方的信仰。认为物质实体是唯一现实存在, 包括思想、感情、想法、意念等在内的一切均可从物质现象的角度进行阐释。但是英国人、美国人, 除非是研究哲学的, 一般谁会去思考哲学问题呢。类似的例子还有liberalism (自由主义) 和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 的理解。

3.3 联想意义

文化翻译的一个障碍, 就是不同的文化对不同的事物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曾经提到, 像fire火, sea海, castle城堡, sport运动, nightingale夜莺, rose玫瑰这样的单词对于英国人引起的心理反应和对于我们中国人引起的心理反应是有很大不同的, 它们对英国人的意义比较丰富。而中文中诸如风月、江湖、梅兰竹菊、红蓝黑白等等, 对于中国人所引起的联想意义和情趣, 也是西方人难以体会的。

3.4 语用含义

语用含义指的是词语所含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也就注定了词语所承载的文化涵义不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 某些词语一经翻译, 源语词汇所依附的文化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特定的语境中, 词语表层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表里不一”, 或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引起的语义联想不一。这些词语的翻译实际上都涉及到沟通和移植异族文化, 以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

4 跨文化视角下比较分析法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4.1 释义对比翻译法

释义对比翻译法适应于“文化空缺” (cultural vacancy) 现象的处理和翻译。如果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现象而且无法将之加以引申、替代。那么用释义对比翻译法对原语中的信息进行阐释则有助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与接受, 从而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释义对比翻译法的具体做法就是音译或者直译后加上注释以释义, 这样一来, 既不会损失信息, 也不会造成误解和交流障碍。从严格意义上说, 释义对比翻译法是一种归化的策略, 但它却融合了异化和归化两者的优势。请看以下几个例子:

Sauna:桑拿浴, 芬兰式的一种蒸汽浴。

Poseidon:波赛冬, 希腊神话中的海神。

Pandora’s box:潘朵拉盒子, 希腊神话中, 宙斯命潘朵拉带着一个盒子下凡, 潘朵拉私自打开盒子, 于是里面的疾病、罪恶等各种祸害全跑出来散步到世上。

Her husband is a pwnpkin-eater.

从字面意义上看, pumpkin-eater是“吃南瓜的人”。但是, pumpkin-eater是一个典故, 出自童谣 (nursery rhyme) :Peter, Peter Pumpkin eater, had a wife and couldn’t keep her.意思是:养不活老婆的人。

汉译英中, 这种方法也可以使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如:

气功:qigong, 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

太极拳:Taichiquan,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hadow boxing.

清明:Chingming, a 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 observed in late spring to commemorate the dead.

释义对比翻译法既达到了传递新信息的目的, 又避免了过度异化给读者带来的迷惑和理解困难, 对目的语文化造成的迁移应该是积极的、正面的。

4.2 直译对比翻译法

一般人认为, 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就是译文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语言表达形式, 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文体风格等等, 以保持原作的丰姿, 求得“形似”, 以忠实于原文。从本质特点上来说, 直译应是属于异化的策略, 它有助于把原作中的异国情调和不同内容引入目的语中。

如“among wolves one must howl”, 这句英谚源于德语, 寓意为“入乡随俗”, 若直译为“在狼群中你就得嗥”, 既形象又贴切, 又可为汉语表达同一种意思增添一种别致新颖的说法:“Go to law for a sheep, you lose a cow”含有“得不偿失”之意, 用汉语的习惯和背景知识译为“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虽然没什么不可, 但是直译为“为羊打官司, 损失一头牛”既可达意, 又有机会吸收一次异国文化;“Time is money.”如今也多被直译为“时间就是金钱”, 它的旧译“一寸光阴一寸金”反而显得陈旧和呆板。许多极富表现力的外国词语就是这样通过直译进入汉语的, 如“穿梭外交” (shuttle diplomacy) .“武装到牙齿” (be armed to teeth) , “条条大路通罗马” (All roads lead to Rome.) 等都是很好的直译的例子, 它们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同样, 汉语中的一些成语也通过直译进入了英文, 丰富了它们的文化, 同时也传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如, “百闻不如一见”的英译“To hear a hundred times cannot be compared with seeing once.”“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的英译“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s favor.”“瓜田不纳履, 李下不整冠”的英译“Neither adjust your shoe in a melon patch, nor your hat under a plum tree.”等都保持了汉语的原味, 但英语环境中的读者只要用心体会, 就不难明白其中的隐含意义。相应地, 英语文化里也增加了新的表达方法, 有了来自汉文化的异国情调。

4.3 音译对比翻译法

汉语中的音译 (transliteration) 是用汉语中谐音的字或字的组合翻译外来词, 而这些字或字的组合并不是汉语中现有的有意义的词。因此, 音译词不仅将异域文化中的新信息和新概念引入了汉语, 同时也丰富了语言文化, 而且音译外来词也是丰富自己语言的最直接、最有效、最显著的办法。以下便是一些最常见的音译词:

coffee咖啡, sardine沙丁 (鱼) , champagne香槟酒。

音译就是一种典型的异化方法, 因为一时在目的语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对应词, 或是目的语中还根本不存在对等的概念和事物, 音译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个矛盾。这种方法一方面简单快捷, 很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另一方面, 由于语音相同或相近,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某些异国情调。历史上很多翻译活动都较好的运用了音译这一异化的方法。

因为汉语有自己的构词理据, 所以音译外来词时也是很有艺术的。汉语讲求“以形见义”, 很注重形与义或音与义的结合。音、形、义三者的有机结合, 使人们能辨其形、明其音、知其义, 往往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字形同字义、字音同字义之间的某种联系。因此, 很多音译外来词也很快被大众所接受, 被汉文化所融合。汉语结合自己的语言优势还使用了很多使音译外来词归化 (domestication) 的方法, 使外来文化很好的进入和融合到了汉文化之中, 实现了外来文化对汉文化的有益和积极的迁移。

4.4 意译对比翻译法

音译一直是一种直接、快捷的外来词翻译方法, 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对所译的事物和概念会逐渐熟悉起来, 或是由于本族语中也出现了对等的概念, 这时, 人们就会发现有的音译词显得冗长费解, 有的则会导致错误的联想, 引起歧义或误解。因此, 不少外来语常常经历一个从最初的音译形式到意译形式的变化过程。久而久之, 音译形式反而被人们淡忘了。

意译 (Free Translation) 取代音译现象的存在, 显示了意译有一定的优越性。意译是将别的民族中的语言形式按照汉语的构词方法或语言规范进行仿造, 着重整体意义的转达, 而不过分地拘泥于形式, 也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字面的意思。比如马力 (horsepower) 不是指马的力气, 而必须从整体上来理解。

(1) 有时意译比音译更容易理解, 意译符合通俗原则。

有许多音译词令读者费解。如ultimatum (哀的美顿书) , 究竟是什么“书”呢, 读者非得通过注释方能看明白;而将其意译成“最后通碟”却令人一目了然。Camera音译为“开麦拉”, 读者也会一头雾水, 这到底是个动词, 还是名词呢?所以现在意译成“照相机”或“摄影机”就通俗易懂多了。还有cider音译为“西打”, 让人莫名其妙, 意译成“苹果汁”就清楚明晰了。

(2) 有时意译比音译简洁明快, 意译符合经济省力原则。

有些词语的旧译 (音译) 用词冗长, 读起来拗口, 记起来又费劲, 而其意译用字却简单多了, 如:penicillin音译“盘尼西林”, 意译“青霉素”。Ambassador音译“奄巴萨托”, 意译“大使”。把上述音译和意译稍加比较便会发现意译形式言简意赅, 读音也上口多了。

(3) 有时意译比音译歧义少, 意译符合准确性原则。

有的音译字本身不含意义, 只是读音而已。但有时却引起必然的联想, 极易导致读者误解。如:telephone旧译 (音译) “德律风”, 乍一看, 像是气象术语, 很像是一种风的名字。其实则不然。意译却很清楚:电话。又如:massage旧译“马杀鸡”, 马是如何杀鸡的呢?其字面意义的确是不伦不类, 无法理解, 而其意译“按摩”就一点也不费解了。再如:parliament旧译“巴力门”, 其首先使人想到该东西是一扇门, 而其意译“国会”、“议会”, 却不易产生误解。

一些外来词的音译被后来的意译所取代, 这是语言发展的一种趋势。意译作为一种有效的翻译手段, 确实是功不可没的。意译的外来词汇一旦进入汉语, 读者理解和接受起来都比较自然。当然, 意译的方法并不只是用在词汇层面的翻译上, 而是被广泛用于翻译活动的各个层面, 自古以来关于直译与意译的争论就不仅仅是局限于词汇层面的。

5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跨文化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是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但是不同的文化因为其形成的历史和环境迥然不同, 因此有着各自鲜明的历史, 地理, 宗教和习俗的特点。跨文化翻译必须设法做到让目的语的读者能够真正地通过阅读翻译作品来领略原语文化的精髓。将比较分析法运用到英汉翻译中, 可以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克服母语干扰的意识得到增强, 两种语言在英译汉中的负迁移作用明显减弱, “翻译腔”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比较分析对学生句法和篇章层面的改进作用明显, 学生的篇章意识得到增强。比较分析法促进了学生英汉翻译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学生交际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

摘要: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外国文化中独有的词汇、谚语、俗语等等地道的表达, 及其渊源和使用都是这些文化所固有的, 不容易掌握。因此, 本文作者尝试跨文化视角下将英汉比较分析方法应用于英语翻译教学中, 以期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分析不仅有利于翻译教学, 也有助于语言交际。通过比较分析, 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点, 在进行交际时, 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 以顺应这些差异, 防止表达错误, 避免运用失当, 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关键词:比较分析法,翻译教学,跨文化,语篇

参考文献

[1] 施锦芳.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 6.

[2] 王晓静.文化内涵下中英文颜色词意义对比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科技风, 2009, 21.

[3] 黄泽英.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4篇

1 英汉语言的宏观差异

英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 英语属于印欧语言, 是曲折语;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是分析语。英语和汉语源自不同的语系, 遥遥相隔几千里, 它们在反映思维的表现方式上当然相差甚远。英语比汉语代词使用频率高, 被动语态句子多, 介词用法灵活等;而汉语比英语句子短, 无主句出现多等, 笔者不一一进行介绍。知道英语和汉语的源头不同, 本质不同, 对我们更好地分析这两种语言的异同有很大的帮助, 并可指导我们更好地做好翻译工作。

2 英汉语言结构微观层面的差异

英语语言结构和汉语语言结构具体到微观层面, 又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笔者主要从英汉句法结构对比, 英汉语中的省略现象对比, 英汉语句衔接方式的对比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2.1 英汉句法结构对比

末端重量原则与前端重量原则句法结构上的“重量” (weight) 指的是构句部件在语言线性序列上组合排列的趋势, 重量趋前的为前端重量, 重量趋后的为后端重量。区分这种趋势应该从句法结构的三个不同层面上——短语层面、单句层面、复句层面——作全面考察。若某种趋势在三个层面上都表现出很强的同方向性, 并对结构句式产生定式影响时, 它就成了该语言中左右词序线性排列的结构原则。譬如, 现代语言学家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 现代英语中末端重量原则是影响英语句子线性排列的一个重要的结构原则。与英语的句法结构相比较, 现代汉语在上述三个层面上都存在着重量前置的强烈趋势, 因此认为现代汉语中左右词序线性排的结构原则为“前端重量原则” (front-weight principle) 。笔者就从短语、单句和复句层面简要分析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

2.1.1 短语层面

因为在任何自然语言中, 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都是语言材料中最主要的构句部件, 下面来看看这两者之间的差异。

(1) 名词短语。汉语名词短语中的修饰语不论其占位空间长短、结构成分繁简、复杂程度大小均采用修饰语→中心语型, 即前置于中心语。这是汉语重量前置在短语层面内部构造机制上的反映。如:

(1) 他那件刚买的还未穿过的的确良短袖衬衫。

(2) 桌上、床下、柜里的灰尘。

(3) 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普通人。

而英语的名词短语采用修饰语→中心语←修饰语型, 但其修饰语位置的前后基本上取决于修饰成分的重量。一般来说, 凡是以独立结构形式作修饰语的均需采用后置位置, 因为独立结构的复杂程度、所包含的信息量、线性序列上的长度等都要比前置修饰语来得“重”, 如带补语的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非限定性分句、限定性分句都置于中心语之后。例如:

(1) an actor suitable for the part (带补语的形容词短语) .

(2) the car outside the station (介宾短语) .

(3) the car standingo utside the station (非限定性分句) .

(2) 动词短语。与名词短语的线性序列一样, 汉语动词短语仍采用修饰语→中心语型, 英语动词短语仍采用修饰语→中心语←修饰语型。但一般情况下, 英语动词短语中结构复杂、份量较重的修饰语依然以“重量”为基本平衡标准而置于中心语之后。例如:

(1) 满怀热情地努力工作。

to work hard with great enthusiasm.

(2) 狼吞虎咽地吃。

toeat like a wolf or tiger.

(3) 扯着嗓子喊。

toshout at the top of one’s voice.

2.1.2 单句层面

由于汉语头重属正常现象, 进而由各种短语组成的复杂词组或分句都可以名正言顺地置于句首之位。例如:

(1) 被人缠上是件尴尬事。

(2) 被人在马路上无缘无故地缠上更是尴尬万分。

与汉语的句首呈开放性且不避头重的构建模式正好相反, 英语基本句句首呈收缩式, 而且在句子建构上把头轻尾重作为衡量句子结构是否得当的构造标准。例如:

(1) It is getting harder for a lazyman to get a living.

(2) It is impossible for him to do such kind of job.

2.1.3 复句层面

在复句层面探讨句法结构的“重量”问题, 其视点必然落在具有主从关系的偏正复句上。汉语偏正复句除了表达追说、补充等语用因素以及某些修辞因素外, 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偏句在前, 正句在后。例如:

(1) 因为她长得伶俐聪明, 大人们也都爱跟她玩。

(2) 由于时间关系, 今天的会议将在10点结束。

英语中在句子层面具有主从修饰关系的复句是状语从句——主句。英语的状语从句在句中可以处于句首位置、句中位置或句末位置, 但从英语民族的语言心理来看, 状语从句依然是按末端重量的趋势、在多数情况下置于句末的。例如:

(1) Many farmers let farm cottages to tourists so that they can gain some extra money to have a better life.

(2) More programs are televised“live”from all over the world since the launching of the first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in our country.

2.2 英汉语中的省略现象对比

省略 (ellipsis) 指的是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 它是为了避免重复, 使表达简练、紧凑、清晰的一种修辞方式。省略不但使语言表达更为简洁, 而且使新信息更加突出, 从而使语言交际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新信息上, 以产生更好的交际效果 (2) 。

一般认为, 英语是以形合 (hypotaxis) 为主的语言, 而汉语则是以意合 (parataxis) 为主的语言。申小龙把这一点归因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他认为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 强调主客体的分离, 因此在语言上注重形合;而汉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 因而, 在语言上重意合而不重形合。这一点在句子或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就省略而言, 由于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 因而, 英语中的省略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 可以从形式上看得出来。例如:

It was then I came down sick——Ithought it was the end of everything.Iguess it would have been if you hadn’t sent me off.But when I found I was getting well I began to take heart in spite of myself.And then, when I got back home, George came round and asked me to marry him.At first I thought I couldn’t, because we’d been brought up together, and I knew he knew about me. (E.Wharton, House of Mirth)

在上面的例句中, 第二句话中的I guess it would have been之后省略了the end of everything, 最后一句话中的At first I thought I couldn’t之后省略了marry him, 这两例省略现象在语法结构上有着明显的标记。

而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 所以, 汉语中的省略在很大程度上与所表达的意义有直接的联系。因此, 汉语的省略只求达意, 只要能达意, 省略的时候不但不考虑语法, 甚至也不考虑逻辑。正因为汉语是一种以意合为主的语言, 汉语中最常见的省略是主语的省略, 而谓语的省略则较少。高名凯认为, 汉语中“大半的情形, 省略的是主语的部分, 不是谓语的部分。因为语言必有所谓, 省略了谓语, 就不成其为语言。”因而, 汉语中的主语往往可以蕴涵在行为事件的主观表现中。特别是在汉语语篇中, 当主语出现后, 就可以在以后的句子中省略掉。例如:

脱下衣服的时候, 他听得外面很热闹, 阿Q生平本来最爱看热闹, (他) 便即寻声走出去了。 (他) 寻声渐渐的寻到赵太爷的内院里, 虽然在昏黄中, (他) 却辨得出许多人, 赵一家连两日不吃饭的太太也在内, 还有间壁的邹七嫂, 真正本家的赵白眼, 赵司晨。 (鲁迅, 《阿Q正传》)

在例句中至少有三处省略了主语“他”, 但在理解上并未造成困难, 因为被省略的主语都暗含在上文之中。但在同样的情况下, 英语中的主语是不能省略的, 否则句子在结构上就会不完整。如果我们把例句翻译成英语的话, 被省略的主语需要补全, 即:

While he was taking off his shirt he heard an uproar out-side, and since Ah Qalways liked tojoin in anyexcitement that was going, he went out in search of the sound.He traced it gradually right into Mr Chao’s inner courtyard.Although it was dusk he could see many people there, all the Chao family including the mistress who had not eaten for two days.In addition, their neighbor Mrs Zou was there, as well as their relatives ChaoPai-yen and ChaoSzu-chen.

3 结语

笔者主要集中分析了英汉语言结构的异同。从句法结构上来说, 中文遵循的是前端重量原则, 而英语遵循的是后端重量原则;从语句衔接方式上来说, 英语多用“形合法”, 即在句法形式上用连接词将句子、句子成分衔接起来, 而汉语可用“意合法”。笔者希望这些分析可以让译者更好地把握英汉语言结构的异同, 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摘要: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翻译, 也有助于语言交际。通过对比分析, 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 在进行交际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 以顺应这些差异, 防止表达错误, 避免运用失当, 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本文分析了英汉句法各自的对比特点, 并用具体的翻译实例说明这些特点。

关键词:英语,汉语,语言结构,句法,省略,衔接

参考文献

[1] 高秀雪, 孙中玲.英汉句法结构差异的认知分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35~37.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5篇

一、非常规思维概述

研究非常规翻译思维之前, 需要先分析和认识英汉翻译的学习活动。英语是一门言本位的学科, 听、说、读都是为最后的写和翻译服务的。英汉翻译就是通过翻译者的系统的心理认知活动, 来将英语或汉语翻译成汉语或英语。在此语言转换过程中, 翻译文本就成为一种载体, 承载了翻译者对原文文本理解与领悟。翻译者融入自己的感知和体验, 对原文文本的内容与思想进行把握, 然后通过翻译来进行提升, 并将提升后的内容与思想, 应用另一种语言形式完整地进行展现。当翻译者翻译完毕后, 所得的译文就是翻译的成果, 这个成果映射了翻译者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 涉及的语言可能是两种, 也可能是多种,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 就需要应用语际变化思维等多种语言思维, 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结果准确、可靠。

关于语言翻译思维, 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分类。依据语言思维的特点, 将其分为常规性思维与非常规翻译思维两种。从现有的文献研究结果来看, 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维度, 对常规性翻译思维进行了诸多的研究, 并提出了很多见解或建议。本文主要是对非常规翻译思维研究。非常规翻译思维与常规性思维是相对而言的, 这种思维方式的顺序或方向尽管与常规思维不同, 但也并不是固定的, 能够进行改变和调整。有的时候, 在达成某个目标的过程中, 巧妙应用非常规翻译思维, 将能够化繁为简, 优化过程, 从而促进翻译目标顺利实现, 翻译者也能事半功倍地缩短翻译过程。非常规思维具有发散特点, 方向也非常多元化。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 非常规思维有的时候研究方向与常规性思维完全相反。所以, 非常规思维在英汉翻译中, 具有多方位、全面性、快捷性等基本特征。

如果想在多变的翻译环境下, 使翻译目标顺利达成, 翻译者就必须要掌握并及时转换多种思维方式, 这样, 在进行翻译的时候, 其效率与质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并能不断提高翻译者的翻译能力与水平。有的翻译者在英汉翻译过程中, 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应用多种思维方式, 如横向或逆向思维方式, 甚至是各种思维进行翻译。研究发现, 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灵感思维等思维方式, 会对翻译过程洞察得更加清楚明晰。根据上述对非常规翻译思维阐述, 可以发现非常规翻译思维的有如下内涵:一是其经常不按常理进行思考, 与常规翻译思维经常背道而驰, 在应用过程中, 还经常不受常规思维习惯的束缚。进行英汉翻译时, 非常规思维的使用顺序与方向都是多变的, 且同时会应用逆向、发散等诸多思维方式, 这样的结合会使翻译效果更加理想。二是非常规思维不像常规思维那样具有惯性, 而是总是特立独行的, 但其最终翻译目标却与常规思维相同, 除了手段看似反向或无序。三是非常规思维在英汉翻译中, 尽管是处于常规性思维的对立面, 然而, 其也是常规性翻译思维的有益补充, 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 并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二、非常规翻译思维能力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翻译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教学实践中所占比重较大。然而, 从学生方面来看, 评价其英语学习状况, 通过英语翻译能力评价, 可获得较为准确的评价结果。教师也可从该评价中获得准确的教学反馈, 从而进一步改进英语教学。鉴于英汉翻译的重要意义, 英语教师必须要重视和强化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在英语翻译教学中, 各种因素都可能会影响教学成果的好坏, 其中, 教学方法对于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比较大, 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翻译学习效果。此外, 教师的英语专业素养, 也对英汉翻译教学影响较大。教学环境与课堂氛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英语翻译学习。从学生层面来看, 学生本身的学情、英语学习能力、英语基础等, 也会制约教学成果。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 要坚持做到以学生为本, 多考虑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展翻译教学。学生的基本英语素养是内在的东西, 属于内因, 根据内因起决定作用来看, 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所起的作用非常关键。

不过, 这种内因是会发展变化的, 通过教师教学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学习态度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影响也极大, 积极的学习态度会有助于学习效果改进。如果教师以生为本采取有效的、正确的教学方法, 就会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翻译学习就会更加积极, 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提升显著,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极大裨益。

现代教学理论显示, 教师在教学中, 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与技巧, 并指导学生对翻译文本进行加工处理, 学生的翻译能力与翻译水平才会得到不断的提升。诸多学者通过研究、归纳与总结, 对翻译文本的深加工方法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不少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对翻译文本进行深加工, 从根本上来看, 就是对信息进行理性化的梳理和改造, 学生在开展文本翻译时, 应对文本进行全面掌握, 理解文本的内容、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理解文本基础上, 才能进一步进行翻译。完成文本探究后,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翻译指导, 帮助学生开始转换文本语言, 也就是进行英汉翻译。因此, 在实际的英汉翻译学习中,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 因为翻译需要综合应用多种能力, 不断地在两种或多种语言间进行转换。在这个思维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如学生可能会受到惯性思维或定势思维的影响, 也就是常规思维方式的影响, 这会对英汉翻译学习的质量带来很大的制约。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 常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翻译工作的一大障碍。

因为中西文化不同, 语言思维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为更好地消除英汉翻译中常规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 教师要教导学生根据翻译需求, 及时转变思维方式, 从而更好地提升英语翻译的效果, 减轻常规思维方式的影响。非常规思维用于英汉翻译特定情况下, 其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只有对翻译环境进行科学、准确的判定, 学生才能顺利地、贴切地、生动地翻译好文本。

三、学生英汉翻译中非常规翻译思维的应用

应用非常规思维进行英汉翻译时, 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恰当地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对非常规思维方式的培养很少见, 不管是教师, 还是学生, 对该种思维方式认知都不充分。教师应向学生详细介绍非常规思维方式, 并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其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能重视并主动地正确应用非常规思维进行翻译。从理论教学上来看, 英语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非常规思维方式的工具作用, 深入、全面地阐释这一翻译工具的优点与不足, 以及具体的应用情景, 这将能促进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培养。教师还要以生为本,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非常规翻译思维进行培养, 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 学生才能在英汉翻译实践中, 自觉地应用非常规翻译思维方式。通过分析英语翻译实践, 可以促进学生对非常规翻译思维的理解, 使学生在理解逐渐深入的基础上, 对非常规翻译思维的应用范围有更加明确的认知, 并对其应用范围进行合理的归类, 从而使这一思维方式能得到更全面的应用, 学生也将能对非常规思维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有的英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其可以顺利地翻译一般的英语句子。然而说到底, 学生应用的还是常规思维, 不过对于复杂的、理解难度大的英语文本, 学生如果继续应用常规思维, 就很难准确地翻译到位, 也无法较好地满足翻译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应用到非常规翻译思维, 这样可以更好地辅助英语文本的翻译。

学生在英汉翻译中, 如果应用常规思维的翻译效果不甚理想, 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中间也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果应用非常规翻译思维进行翻译, 有可能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仅翻译后的文本语言生动、表意清楚, 而且英语文本活力也非常强。

因此, 为提高英语翻译效果, 获得更加满意的英语翻译质量, 教师应在英汉教学中, 尽量引导学生应用非常规翻译思维。即使是应用常规思维进行翻译, 也可应用非常规思维对译文进行润色, 使之变得更加生动、引人入胜。例如, “能源和安全之间的联系正在逐渐被我们接受, 就像经济行为与能源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显”。从字面意识来看, 这句话也较为完整地将意思大体表现了出来, 但是, 其内涵却未得到深入的展现。从内容来看, 这句话缺少足够的充实度, 翻译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想解决该问题, 就需要对翻译思维进行创新, 应用非常规思维来对这句译文进行加工和润色, 就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应用非常规思维前, 应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 同时, 结合原有的英语知识与翻译技巧, 将译句进行适当的处理。句中所阐述的能源与安全之间的关系, 可将其理解为他们与我们的关系, 通过厘清关系, 就可明白经济行为与能源要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体翻译流程:

一是对句子进行全面分析, 实现人格化抽象名词主语, 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下一步的整合操作。

二是原文中第一句采用的是被动思维方式, 为更好地保证翻译质量, 可将其转变为主动思维方式, 以打好句子整合基础。

三是将more obvious视为一个单独的思维单位。经过这样处理后, 就会使句子更富有内涵, 也更加生动, 即“随着时间的演进, 人们对于能源与安全之间的关系认识越来越深刻。能源与安全之间的关系就像经济活动与能源供应之间的关系。但是, 相较于能源与安全之间的关系, 经济活动与能源之间的密切关系更加为人所知”。可见, 新句子内容更加丰富, 内涵也更加深刻。

四、结语

一言以蔽之, 在英汉翻译教学实践中, 良好的英语翻译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非常规思维对于英汉翻译教学作用显著,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 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应用非常规思维的能力。只有从思维上进行改善, 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与英语核心素养才会不断地提升。

【相关链接】

英汉翻译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除了简单介绍中外翻译理论和知识外, 主要是通过对照阅读, 引导应考者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找出英汉互译的规律, 用以指导实践。

通过学习本课程, 应考者应该熟悉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能将中等难度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 内容准确, 文字流畅;能将比较简易的汉语文章译成英语, 用词得当, 语法平稳。

本课程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相辅相成。它作为一门实践课, 有赖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为应考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应考者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 初步达到阅读英文原著的水平, 并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因而具备从事英汉翻译的条件。另一方面, 通过大量翻译实践和语言对比研究, 应考者可以进一步认识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例如, 汉语多重复实词, 主谓搭配较松, 多用并列结构;而英语多用代词, 主谓搭配较紧, 多用主从结构, 等等。这是本课程的重点。但在翻译时, 往往因受原文的影响, 而容易忽略在译文中体现上述特点。这也就是本课程的难学之处。但通过学习本课程, 了解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各自特点, 并能在翻译实践中恰当地加以运用, 定会提高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和翻译水平。这对于应考者打好英语基础, 学好英语专业其他课程, 也是有益的。

摘要:英汉翻译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常规思维是比较注重的, 通常是按照正常语言逻辑顺序进行翻译。但是, 非常规思维也是不可忽视的, 其在英汉翻译教学中, 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 还能提高英语翻译的效果。本文先概述了非常规思维, 然后重点探讨了非常规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及其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旨在为英汉翻译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英汉翻译,非常规思维,翻译教学,思维能力,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Shuttleowrth, Mark&Cowie, Moria.翻译研究词典[Z].谭载喜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 丛亚平.论翻译思维与翻译教学[J].中国俄语教学, 2016 (3) :7-11.

[3] 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4] 黄忠廉.翻译思维研究进展与前瞻[J].外语学刊, 2012 (6) :103-107.

[5] 李琴, 王和平.国内翻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现状与展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1) :134-140.

[6] 闫德胜.翻译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J].中国翻译, 1989 (2) :22-27.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6篇

一、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在漫长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中, 逐渐地形成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包括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地理人文等等方面。它们都影响到了国家的发展的格局和文化的特征。那么对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内容。

(1) 中西方风俗文化差异。在诸多的差异中, 最能够体现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的因素就是风俗文化之间的差异, 它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长期形成的结果。体现了一个国家特有的语言和行为习惯。而中西方之间在文化风俗上面的差异性给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 我们往往将红色视为一种吉祥的代表, 它已经远远地超越了一种单纯的颜色, 而经过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将其赋予了一种文化符号。所以每逢佳节或者是喜事, 我们都会选择红色作为装扮的颜色。但是在英美国家, 红色并没有其余更加深刻地内涵, 它所代表的仅仅就是颜色中的一种。再比如“老”这个字, 在西方国家“老”所表示的就是一些落后或者是淘汰的东西。但是在中国“老”除了以上的意思外还会表示年长的人, 同时也有对老一辈人的尊重的含义。再有就是“蓝”这个颜色, 在中国一般蓝色就是表示一种颜色, 但是在西方国家它还代表一种忧郁的心情, 或者高贵的血统。由此我们了解到中西方之间在很多文字的含义上存在着差异性, 而这些差异也将会影响到我们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翻译, 如果翻译人员对这些内容并不了解, 那么很容易导致在翻译中出现问题, 无法还原地道的文学作品。

(2)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人们为人处世、接人待物和看待事情的观点等方面的差异性。中西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举个例子来讲:在西方国家, 他们往往更加注重的是人们对于某一件事情的看法, 侧重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将自己的对某件事情的结论看得更加的重要。但是在中国人的眼中, 他们则更加的侧重于实践, 认为一切的事物都需要亲力亲为, 另外希望通过集体的力量找到事情的结论。那么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的差异也同样会影响到我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

(3)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所谓的价值观是人们看待某件事物时所做出的评价。因为中西方之间在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的背景等方面的不同, 逐渐的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比如对于西方人来讲, 他们认为成年之后就应该独立, 更加提倡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任何的事情都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但是在中国, 接人待物的原则和方式更加侧重于从大局着眼, 做任何事情前我们奉行的是考虑别人的感受, 为他人着想。在中国的文化中如果一个人过多的重视自己的想法, 就会被大众视为自私。因为中西方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差异性, 很容易使得翻译者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时产生对这些作品的误解。那么这也就要求我们的翻译人员在对文学作品翻译时需要充分了解相对应国家的文化背景, 了解该国家人们的价值观, 弄清楚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一些基本的观念, 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还原作品本来的含义。缩小中西方之间的差异性, 促进两者之间更好的交流。

(4) 中西方非语言文化的差异。语言虽然是我们进行交流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工具。那么一些表情动作和讲话者之间的距离等这些信息符号都能够在人们的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甚至有时候还能够起到语言所不能够达到的效果。但是在中西方国家, 这种非语言的文化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西方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更加的直接, 见面往往选择拥抱或者亲吻脸颊来表示友好, 但是恰恰相反, 中国则是以简单地握手来表示。除此以外, 在西方国家, 人们在进行交谈中, 需要目光进行交流, 如果我们和一个人讲话没有直视别人的眼睛则会被对方误认为是对自己的内容不感兴趣, 或者对对方不尊重, 或者会被对方看作不可靠。但是在中国恰恰相反, 如果用眼睛一直盯着对方则会被视为一种不礼貌。由此可见, 中西方之间这些非语言的差异性也是需要我们额外注意的。

二、西方文化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渗透

西方文化在产生和发展中严重的受到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因此英美的文学作品也深深地刻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

(一) 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

古希腊罗马文化对于西方文化起到了严重的影响, 尤其是神话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和英美文学作品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是来自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 从而翻译出更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古希腊罗马的传统的了解。了解这些神话故事, 从而深入的了解这些故事背后的典故和蕴含的深刻的含义。比如西方著名的一些文学家和剧作家雪莱、莎士比亚等等, 他们很多都是借助着希腊的神话故事来丰富他们创作的题材。因此可以说西方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是来自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所以对于这些神话故事的理解直接影响到了翻译者在翻译中是否顺利。如果不能够首先对这些神话故事进行了解, 那么在翻译中难免会遇到障碍, 也不能够真正的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所以说了解古希腊和罗马的经典的故事和内涵, 是我们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关键。

例如:如果我们翻译的作品中出现了“潘多拉的盒子”这个内容, 我们如果对神话故事足够的了解, 就会知道它所表示的是灾难和麻烦的根源。再比如在翻译“Shyness is her Achilles’heel.”这一句时, 其实它就和神话故事有着一定的关系。Achille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阿基里斯,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阿基里斯出生后, 他的母亲把他的身体放到了冥河中浸洗, 从而使得他的身体出了脚踵外, 其他的地方都刀枪不入, 但是他最终却因为脚踵刺伤而死。因此在西方的文化中, 我们将Achilles’heel比作一个人的致命的弱点。了解了这个故事后, 这句话变得很好翻译了, 即害羞是她的致命弱点。由此可见对神话故事的了解的重要性。

(二) 《圣经》与英美文学作品

基督教文化对于英美文学作品同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作为基督教的正式的经典《圣经》更是视为人们在生活中所遵循的一个道德的准则。《圣经》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它对于英美国家的语言有着重要的一面。虽然《圣经》是一部有关于基督教的道德准则, 但是它里面蕴含了大量的丰富的文学内容。在这部巨著中, 通过小说、诗歌、书信等多种方式讲述了人们的困惑和祈愿。而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涉及到《圣经》的有很多。很多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灵活的选择了《圣经》中的一些典故或者是人物来进行创作。比如弥尔顿曾经写过的《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这三部杰作就取材于《圣经》中的故事。圣经中很多的语言和故事被很多国家的作者拿来应用。那么如果我们对《圣经》不够了解, 很容易在翻译上面出现很多的困难。另外就是在《圣经》中很多的典故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习语融入到了英语语言中。比如诺亚方舟、所罗门代表的就是智慧的人, 而撒旦则表示的是邪恶和魔鬼。只有我们对《圣经》足够的了解, 我们在进行这些作品的翻译时, 才能够充分的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这些宗教色彩比较浓厚的部分。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就目前英美文学作品来看, 很多的内容被翻译出来, 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展现出作者当时写作的真实想法和意图。这就导致翻译出来的外国作品在语言上面过于生硬, 不能够起到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效果。通过上面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的研究, 我们认识到了作为翻译人员充分的学习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的关键。为此我们需要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 找到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相关的对策, 尽快的应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给我们的翻译造成的影响。

(1) 以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的出发点。在二十世纪90年代, 有美国的学者提出了在翻译中主要存在有两种思想, 即归化和异化。而这两种思想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读者能够逐渐的走进作者, 翻译者尽量避免对读者的过多打扰, 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真正的意图, 领会到作品最真实的内涵和已经。

归化和异化之间进行着相互的补充。那么在对英美的文学作品的翻译中, 我们需要根据文本和我们翻译的需要, 合理的选择归化和异化的方法。因为这两种方法是对立的, 因此翻译的内容也会因为两者选择的不同产生一定的差异性。所谓归化实际上就是对本文的音译和直译。比如在翻译《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时, 张若谷先生选择了直译方法, 同时在自己的翻译作品中通过脚注的形式讲明了英国的风俗习惯, 这样更能够帮助读者在了解了英国人的一些文化背景后对作品进行更好的理解。除此以外很多的翻译者为了能够使得自己翻译出来的作品准确度更高, 他们还会将归化和异化进行结合来翻译作品。总而言之, 为了能够使得我们翻译的作品更加的接近作者真实的用意, 还原作品本该有的已经, 让读者更近距离的感受到作者的创作内涵。我们在作品的翻译中要根据翻译的需要合理的选择翻译的方法。通过归化提高翻译作品的可读性, 通过异化加强读者对文章的文化的理解, 进而更深刻的认识到他国的文化风俗。

(2) 将读者反映作为翻译的落脚点。翻译是为了读者而服务的。因此翻译人员必须将读者放在首位, 尽量使自己的翻译更加的精准。那么在翻译中了解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后, 需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 了解他们的需求。在某些情况下, 我们可能不能够利用我国的语言将一些内容进行准确的翻译, 这时候可以考虑使用归化和异化的方式, 避免翻译中过于的生硬, 出现一些外国的风俗时, 尽量通过标注进行展示, 从而详细的给读者展现出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更好的传播更多的文学作品。我们要知道文学作品不单单是语言本身, 还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此翻译者除了具备扎实的翻译基本功, 还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

四、总结

总之, 在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的背景下, 作为翻译人员除了要具有良好的翻译功底外, 还需要不断地加强自己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 更加真实的还原作品的原貌。

【相关链接】

中西方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 是一种语言, 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的不同, 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 始于夏商周, 盛于唐宋, 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 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 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 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 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 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 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称谓方面, 在汉语里, 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 “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 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 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 不分长幼尊卑。

摘要:众所周知, 中西方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 而这些差异导致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人们在生活上存在着一定的隔阂, 甚至在某些程度上, 影响到了各国之间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为了能够给阅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效果, 作为文学作品的翻译人员必须要具备有较高的语言和文化的内涵。那么这就需要翻译人员提升自己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 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价值观, 加上自身不断提升的翻译水平, 尽可能真实的还原英美文学作品, 让人们能够欣赏到更加地道的中美文学作品。本文将针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汉翻译,中西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洁.跨文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赏析[J].芒种, 2017 (24) .

[2] 蒋兴君.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6) .

上一篇:纺织服装产业对外贸易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评估机制课堂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