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选修课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在发展定位上更趋理性地以建设应用型、服务地方经济的地方院校为目标,学分制教学改革在地方高校被普遍采用,学分制对学生而言可以在课程选择上拥有更灵活的选择权,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教师而言,能形成一个相互竞争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分制的基础是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管理、考核比较规范,而作为选修课,旨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兴趣的培养、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一些地方高校在发展思路上把“应用型”片面地理解为“实用型”办学,致使学校的管理部门、教师以及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使得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没有实现规范化的管理,选修课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选修课在学校中被边缘化,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笔者结合自身在选修课教学中的实践,对当前地方高校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选修课教学改革的途径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

一、当前地方高校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无序化

第一,选修课监督无序化。选修课的开设主要以教师的自主申报为主,但由于其教学计划并未列入教师所在教学系、部的教学管理之中,学校也缺少统一的教学督察制度,选修课的时间安排上也多在晚上或双休日,使选修课的教学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第二,选修课质量评估无序化。对必修课一般都建立有规范的听课制度及学生评价制度,通过同行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估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实现“教”“学”相长,而对于选修课基本上没有纳入必修课的质量评价体系中,使教学质量没有保证。第三,学生出勤考核无序化。由于选修课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的系、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公选课处在有“课”无“班”的尴尬境地,增加了对学生管理的难度,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教师教学自由化

由于选修课没有制度保障,选修课教师的地位得不到重视,对学校的教学基本功大赛、教材资助、优秀课程申报等这些展示教师成绩的机会与选修课教师常常无缘,使得选修课教师有一种挫败感,造成选修课教师队伍不稳定,也打击了优秀教师开设选修课的积极性,使选修课资源不足。教师把开设选修课只是看作一种“副业”来经营,而且随意性较大:一是在主观认识上重视不够,把开设选修课仅仅看作是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色;二是在教学态度上不端正,没有清晰的教学计划,备课不够充分甚至没有备课;三是讲课不认真,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方法陈旧,缺少创新;四是对学生考核随意,要求低。

3.学生上课散漫化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选修课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多数的学生选课时考虑的第一因素是个人的兴趣。在选修课程时缺少正确的引导,同时学校网上选课系统提供的有关供选课程的信息较少,致使学生选课盲目,多数学生选课时只是凭个人兴趣或者凭感性来选课,甚至从课程名称猜测课程内容、性质,很多学生选课后发现与自己期望的相差甚远,或者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不满意时,就会使其上课的兴趣锐减,以致出现逃课、混学分现象。因为在思想认识上把选修课看作可有可无,或是应付凑学分的需要,导致更多学生倾向于选择学起来轻松、考试易过的课程,使要求严格、难度大的优质选修课资源乏人问津,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敷衍的恶性循环。

二、地方高校公选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公选课教学目标与学校发展定位相脱节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等方面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近年来,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在以学分制建设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校发展的转型上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从学校管理部门制定的学校发展规划中并没有体现出公选课应有的地位,一是在课程设置上重专业课和必修课、轻公选课的偏见仍然存在,公选课在学时数、时间安排等方面都凸显了其作为副科的地位;二是在教学管理上,公选课的教学、考核等方面缺少专业课那种规范化的管理;三是在课程建设上,公选课也没有学校提供的建设经费投入,甚至担任公选课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也处于劣势。真正把选修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当中,与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定位还有较大的差距。

2.公选课教学的课程建设与学生的需求相脱节

选修课是学分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程的引入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上双向选择上的平等性,促进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和综合人才的培养。但从地方高校选修课的开设来看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选修课资源匮乏且学科、专业分布不均;二是选修课程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以兼职教师为主导。基于此,选修课没有专业课那样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也受任课教师的自主性较大,加上学校缺少对选修课课程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任课教师也难以把精力投入到选修课上,选修课成了教师满足教学工作量的需要,对学生而言,选修课只是起到凑学分的角色。选修课在学科建设定位上的不明,注定了其在教学中的尴尬地位。

3.公选课教学的教学评价与促进创新机制相脱节

健全的教学评价机制能激发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而不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则会成为教学创新的桎梏。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会使制度的正效应不断强化,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而不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会使制度的负效应不断加强,限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这就是制度的两面性在实践中形成的“路径依赖”效应或称之为“制度陷阱”。当前地方高校公选课教学评价机制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开设公选课的教师不重视,教学评比、职称晋升等依据教师在专业课而非选修课的成绩,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对开设的公选课的课程不重视,公选课作为一门选修课,没有被纳入高校课程建设、考核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三是对教学质量管理不重视,公选课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双休日,致使公选课的课堂教学管理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公选课的考核也是有任课教师自主命题、自行批改,考核方式简单化、形式化。

三、地方高校选修课教学改革的途径

1.促进选修课教学思想的转变

公选课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侧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教学思想上从单纯重视知识教育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素质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首先应来自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只有着力提高选修课教师的地位,解除选修课教师的后顾之忧,才能使更多的优秀教师把精力投放在选修课的教学上,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使选修课不再被看成“副科”,而应纳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既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又要能立足学科发展的前沿,真正起到开拓学生知识视野的作用。

2.加强选修课课程建设

国外高校中选修课已成为“广博的教育”的一部分,在课程建设上选修课与专业课处在同等的地位上,如美国大学公选课在其整个课程结构体系中占50%。我国高校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推进,选修课教学开始成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观点逐渐受到重视。但选修课的课程建设无论在资源的数量、质量上,还是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方面还远未达到促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选修课课程建设是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保证。一是设立选修课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支出,鼓励建设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二是加强选修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鼓励任课教师编写教材。

3.完善选修课教学考核机制

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强选修课教学考核机制建设有助于这种良性互动的实现,对于教师的考核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首先,建立教师开课审查制度,既包括对教师开课资格的审查,也包括对教师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的审查,从而保证开设课程的质量;其次,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力求对教师的评价公平、公正、公开,既有教学管理部门、同行教师的评价,也要包括学生的评价;最后,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定期举办公选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对评选出的优秀公选课教师在精品课程申报、教材资助以及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对学生的考核鼓励采取考核方式多样化而非放任自流,加强课堂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杜绝混学分的现象。

选修课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当前地方高校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选修课课堂教学管理无序化

第一,选修课监督无序化。选修课的开设主要以教师的自主申报为主,但由于其教学计划并未列入教师所在教学系、部的教学管理之中,学校也缺少统一的教学督察制度,选修课的时间安排上也多在晚上或双休日,使选修课的教学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第二,选修课质量评估无序化。对必修课一般都建立有规范的听课制度及学生评价制度,通过同行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估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实现“教”“学”相长,而对于选修课基本上没有纳入必修课的质量评价体系中,使教学质量没有保证。第三,学生出勤考核无序化。由于选修课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的系、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公选课处在有“课”无“班”的尴尬境地,增加了对学生管理的难度,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教师教学自由化

由于选修课没有制度保障,选修课教师的地位得不到重视,对学校的教学基本功大赛、教材资助、优秀课程申报等这些展示教师成绩的机会与选修课教师常常无缘,使得选修课教师有一种挫败感,造成选修课教师队伍不稳定,也打击了优秀教师开设选修课的积极性,使选修课资源不足。教师把开设选修课只是看作一种“副业”来经营,而且随意性较大:一是在主观认识上重视不够,把开设选修课仅仅看作是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色;二是在教学态度上不端正,没有清晰的教学计划,备课不够充分甚至没有备课;三是讲课不认真,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方法陈旧,缺少创新;四是对学生考核随意,要求低。

3.学生上课散漫化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选修课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多数的学生选课时考虑的第一因素是个人的兴趣。在选修课程时缺少正确的引导,同时学校网上选课系统提供的有关供选课程的信息较少,致使学生选课盲目,多数学生选课时只是凭个人兴趣或者凭感性来选课,甚至从课程名称猜测课程内容、性质,很多学生选课后发现与自己期望的相差甚远,或者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不满意时,就会使其上课的兴趣锐减,以致出现逃课、混学分现象。因为在思想认识上把选修课看作可有可无,或是应付凑学分的需要,导致更多学生倾向于选择学起来轻松、考试易过的课程,使要求严格、难度大的优质选修课资源乏人问津,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敷衍的恶性循环。

二、地方高校公选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公选课教学目标与学校发展定位相脱节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等方面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近年来,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在以学分制建设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校发展的转型上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从学校管理部门制定的学校发展规划中并没有体现出公选课应有的地位,一是在课程设置上重专业课和必修课、轻公选课的偏见仍然存在,公选课在学时数、时间安排等方面都凸显了其作为副科的地位;二是在教学管理上,公选课的教学、考核等方面缺少专业课那种规范化的管理;三是在课程建设上,公选课也没有学校提供的建设经费投入,甚至担任公选课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也处于劣势。真正把选修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当中,与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定位还有较大的差距。

2.公选课教学的课程建设与学生的需求相脱节

选修课是学分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程的引入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上双向选择上的平等性,促进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和综合人才的培养。但从地方高校选修课的开设来看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选修课资源匮乏且学科、专业分布不均;二是选修课程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以兼职教师为主导。基于此,选修课没有专业课那样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也受任课教师的自主性较大,加上学校缺少对选修课课程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任课教师也难以把精力投入到选修课上,选修课成了教师满足教学工作量的需要,对学生而言,选修课只是起到凑学分的角色。选修课在学科建设定位上的不明,注定了其在教学中的尴尬地位。

3.公选课教学的教学评价与促进创新机制相脱节

健全的教学评价机制能激发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而不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则会成为教学创新的桎梏。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会使制度的正效应不断强化,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而不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会使制度的负效应不断加强,限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这就是制度的两面性在实践中形成的“路径依赖”效应或称之为“制度陷阱”。当前地方高校公选课教学评价机制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开设公选课的教师不重视,教学评比、职称晋升等依据教师在专业课而非选修课的成绩,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对开设的公选课的课程不重视,公选课作为一门选修课,没有被纳入高校课程建设、考核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三是对教学质量管理不重视,公选课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双休日,致使公选课的课堂教学管理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公选课的考核也是有任课教师自主命题、自行批改,考核方式简单化、形式化。

三、地方高校选修课教学改革的途径

1.促进选修课教学思想的转变

公选课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侧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教学思想上从单纯重视知识教育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素质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首先应来自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只有着力提高选修课教师的地位,解除选修课教师的后顾之忧,才能使更多的优秀教师把精力投放在选修课的教学上,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使选修课不再被看成“副科”,而应纳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既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又要能立足学科发展的前沿,真正起到开拓学生知识视野的作用。

2.加强选修课课程建设

国外高校中选修课已成为“广博的教育”的一部分,在课程建设上选修课与专业课处在同等的地位上,如美国大学公选课在其整个课程结构体系中占50%。我国高校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推进,选修课教学开始成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观点逐渐受到重视。但选修课的课程建设无论在资源的数量、质量上,还是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方面还远未达到促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选修课课程建设是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保证。一是设立选修课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支出,鼓励建设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二是加强选修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鼓励任课教师编写教材。

3.完善选修课教学考核机制

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强选修课教学考核机制建设有助于这种良性互动的实现,对于教师的考核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首先,建立教师开课审查制度,既包括对教师开课资格的审查,也包括对教师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的审查,从而保证开设课程的质量;其次,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力求对教师的评价公平、公正、公开,既有教学管理部门、同行教师的评价,也要包括学生的评价;最后,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定期举办公选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对评选出的优秀公选课教师在精品课程申报、教材资助以及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对学生的考核鼓励采取考核方式多样化而非放任自流,加强课堂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杜绝混学分的现象。

选修课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新工科建设对于提升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材料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学习特点,深入分析了专业选修课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面临的主要挑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提出教学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与教學方法的实施技巧,调动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设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提高学生利用专业选修课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工科;材料类专业;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

引言

“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新工科建设指明了方向,促使高校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在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专业选修课是落实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阵地。这些课程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类专业选修课的开设不仅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且满足学生未来从事材料工程实践或材料科学研究的需要。然而,受到学分比重、课时数、考核方式等因素影响,很多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专业必修课,此外,部分选修课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授课方式单一、与产业发展脱节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专业选修课逐渐成为高等院校材料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笔者近年来承担了《聚合物流变学》《材料改性技术》《先进陶瓷材料》《搪瓷工艺学》等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工作,通过研究本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深刻体会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改进。

一、材料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学习状态

高等院校材料类专业通常在本科第三、第四学年集中开设专业选修课,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学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和《材料科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不仅积累了一些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专业理论方面的知识,还培养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宽,加之他们处于思想活跃的年龄阶段,对新生事物、前沿科技经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许多学生不了解专业选修课在知识储备与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选修课属于考查课,随便“混一下”就能获得学分,因此会利用选修课的时间完成必修课的作业,抑或看考研复习书籍,个别学生自律性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存在玩手机、打瞌睡、逃课等现象,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材料类专业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材料类专业选修课教学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1.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水平脱节。信息、能源、装备制造等行业的技术变革推动着新材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这种发展格局要求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以适应技术升级与产业转型的需求。然而,专业培养方案是在学生入学前制订完成的,而学生要经过2~3年才进入专业选修课的学习阶段,此时,有些课程已经脱离产业热点,仍在关注传统的、落后的行业技术,与产业发展水平严重脱节。

2.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衔接不紧密。材料类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利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理论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由于专业选修课学时较短(通常不超过32学时),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设计。然而,有些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准确把握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目标,选取的教学内容要么理论枯燥、晦涩难懂;要么陈旧过时、偏离实际。学生从这类课程中难以学到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使得专业选修课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显著降低。

3.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课程覆盖面大、课时数少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对于专业选修课进行改革的积极性不强,授课时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重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三、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

近年来,笔者开展了针对材料类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改革,积累了一些教学研究成果,并多次在省级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竞赛中获奖,结合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对于改善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不断完善课程设置。首先,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将专业选修课提升到与专业必修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基于新工科思维优化课程结构,充分评估所开课程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提高工程教育课程在专业选修课的比重,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其次,学校要健全和完善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安排、课程考核与教学评价机制,鼓励专业选修课教师开展教学改革,让教师在教学方式、授课地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掌握一定的自主权,便于开展课堂研讨、课外实践、研究报告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彰显专业选修课巩固专业理论,扩展专业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及工程应用能力的教学功能。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就教学内容的框架来说,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一样,必须遵循教学大纲的规划。尽管如此,专业选修课教师对于课程知识点的把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教材为基础,但不局限于教材,应该瞄准学生志趣,面向学科与产业发展前沿,围绕产业链环节所涉及的知识体系规划教学内容。将专业理论与工程技术应用有机结合,及时补充学科领域最新的技术成果,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此外,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还要体现新工科的“跨界性”特征,介绍材料科学在信息、能源、环保、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成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广博的知识面,了解本学科边缘和交叉学科的工程技术,并且能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让学生在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理解教学内容。

3.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专业选修课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和规划:(1)清晰梳理课程脉络,使学生了解课程的系统结构和主要内容,从宽泛的信息中把握课程要点;(2)生动呈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动画和图像等多媒体形式,将抽象的基础理论和陌生的技术工艺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化解学生的学习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适度增设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学科专业的实验平台,将部分教学工作从课堂转移到实验室中完成,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笔者在讲授《聚合物流变学》课程第四章“流变测量学”时,设计了“聚丙烯的剪切粘度测试”专题实验,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毛细管流变仪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也加深了对“影响剪切粘度的因素”等知识的理解;(4)客观考核学生成绩,加大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以到课率、课堂研讨、研究论文、大作业、实验报告等作为成绩评定依据,促使学生增加日常学习的精力投入,彻底改变“平时上课散漫、考前集中突击”的不良学习习惯。

结语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开展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对于学生拓展知识面,了解产业现状和学科前沿,增强工程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将为培养服务于新材料、新能源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科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吴光远,林茂海,李效周.新工科背景下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8,(2):164-166.

[2]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3]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26-35.

[4]周开发,曾玉珍.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7,(3):22-35.

[5]李金华,张德强.机械工程专业选修课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冶金教育,2012,(1):43-45.

[6]卫绍元,佟绍成,吕义.高校专业选修课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2):52-53.

选修课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针对职技高师院校电气技术教育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从强化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出发,以构建课程群为切入点,探讨了层次化支撑与紧密衔接的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对培养“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完善中职师资培养体系和推动教师培养专业化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职技高师;电气技术教育专业;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促进民生改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程。2010年,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这项计划的重点任务和主要内容包括:创新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实践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支撑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教师资为主要任务的职技高师院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新时期,在职教师资培养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形势下,启动电气技术教育专业(以下简称电气专业)重大专项教学改革试点,探索提升职技高师院校服务职业教育能力的新方式,对深刻理解职业教育教师发展需求变化,创新未来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引领国家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拟就中职电气专业师资培养体系、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改革探索的具体实践进行介绍。

中职电气专业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电气专业生源特点分析 职技高师院校生源构成多样,除有通过高考选拔的学生(俗称“高本”)之外,还有通过单独招生考试,从技校和中职院校选拔的优秀毕业生(俗称“技本”)。我校电气专业生源属于“技本”类型,学制五年。与“高本”生相比,“技本”生知识结构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1)没有经历过高中数理强化训练,理论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主要智能倾向仍为形象思维,整体上不擅长学习陈述性理论知识(尤其在入学初期),但在获取过程性知识方面拥有较大优势。(2)经历多年职业技术教育,养成了手脑并用、勤于实践的良好习惯,容易被引导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具有成长为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良好潜质。(3)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及校企合作办学和顶岗实习等职业教育模式有切身体验,容易理解职业教育理论,掌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具有成长为现代职教师资的良好潜质。(4)经历过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资格考核以及顶岗实习等环节,既强化了自身的职业技能,也加深了对企业、对职业岗位及工种的认识,能较快适应企业工程技术岗位,有利于成长为“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

电气专业原有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这里的培养是指造就新生力量,就是按照一定的目标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学生成长为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思想品德高尚,具备一定教学能力,能基本胜任中职教学工作的新生师资力量。这里的体系指根据教学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对它们进行规划、设计,构建整合性课程,即根据新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制定规范而完整的培养方案。教师专业化是职教师资培养的终极目标,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构成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本质特征。中职电气专业师资的培养体系建立必须充分体现上述要求,同时还要适应“技本”生源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电气专业原有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下:(1)课程设置与普通工科院校雷同。未充分体现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相统一的特征;课程之间的层次化支撑和衔接关系不够清晰;相关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教学任务和教学责任不够明确,知识衔接不够紧密。(2)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不适应中职师资专业化发展目标。中职教师的专业化有其特殊内涵,不仅包含学科知识,还包括对特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应当丰富自主选择职业(岗位)发展方向、技术岗位就业的实际需要,为未来职业(岗位)专业化打好基础。(3)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不到位。实践技术类课程内容更新缓慢,企业应用的新技术和新装备在实践课程中得不到及时反映,缺乏对岗位技能及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等实际问题和工作过程知识的训练。(4)提升教师人文综合素质的课程缺乏。教师人文综合素质不只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专业教学法几方面,还包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熟练的教学基本功和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的情怀。

为培养未来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专业能力的中职师资,上述问题仅靠单门课程改革或教学计划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必须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手,进行综合性改革,才能理顺各类课程之间关系,突出中职电气专业师资培养本质特征。

中职电气专业教师培养对策探讨

对相关课程重新规划,构建课程群 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的整合性课程的有机集群。它相对完整独立,结构体系开放,逻辑结构呈非线性,教学内容具有整合性和模块化特点。将有内在联系的若干课程构建为课程群,对于解决课程体系诸多问题十分有效。针对电气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主要课程,按照知识和技能支撑和衔接关系紧密程度,在相关课程整合调整的基础上,构建了教育类、电气基础、电气技术、计算机类和测控类五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既有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专业技术必修课程和专业技术选修课程,也包含一体化课程(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紧密结合),具有结构完整、内容相对独立、课程之间层次化支撑和衔接关系清晰、关联性强等特点。下面以“测控类”课程群为例具体说明课程群具体构成。“测控类”课程群由8门课程组成,《自动控制原理》奠定整个课程群的理论基础;5门必修课程(《测量与传感技术》、《电机控制技术》《运动控制》、《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计算机控制》)从不同侧面传授测量与控制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相关专业技能;2门专业选修课程(《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和《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则为拓展和提升测量与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机会并指明了方向;《组态软件及应用》设置为该课程群中的“一体化课程”,旨在强化控制专业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和控制系统分析设计能力。

建立新的电气专业教学体系框架 以划分的5个课程群为基础,建立新的电气专业教学体系框架,具体如下:(1)新教学体系有四个支撑层,依次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技术”和“专业综合”,符合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由低到高的层级关系。(2)职业技能训练和资格认证与学科教学体系保持“相对独立、相互促进”的关系。以中级工资格为起点(入校时已具备),通过持续不断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资格认证,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且在此过程中不断融合学科教学过程中获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3)五个课程群相对独立,内部形成层次化支撑和紧密衔接:“理论+实验”(学习基础理论,即获取“入门知识”)→“技术+实践”(学习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即获取“高级知识”)→“专项技术+实践”(学习选定专业方向的专门知识和高级应用技术,即获取“专家知识”)。(4)分层次安排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以夯实所选专业方向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对于所选专业方向所对应的技术岗位,对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均有明确要求。(5)设置“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如《机械工程基础》),为学生从事相关学科技术岗位工作打好基础。(6)分层次安排“学科任选”课程,为学生扩充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提供条件。(7)强化《专业概论》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发展方向上的特殊作用。(8)分两个层次安排“项目引领”或“项目驱动”的“专业综合设计”实践课程。《专业综合设计2-1》着重于多种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专业综合设计2-2》)注重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实现与毕业设计的无缝对接。(9)通过教育类课程群与学科知识的持续整合,获取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培养教师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建立对教师专业的自尊自信,掌握教育心理知识和组织管理知识,初步具备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沟通和组织领导能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为避免学科知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教学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干扰,教育类课程群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仅限于“电气基础”、“电气技术”和“计算机类”课程群中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课程以及典型实践教学环节。

吸纳企业参与教学改革 应吸纳企业参与电气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提高培养体系开放程度;进一步完善发展电气专业实践技能“本科+技师”培养模式;聘请合作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成为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电气专业学科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规划。在新的教学体系框架内,我院电气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形成了“基本技能”、“专项技能”、“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利用与中科院半导体所、天津西门子电气传动有限公司、天津海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建立的“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验中心”新型装备,承担电气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训练内容更贴近企业的技术实际。

完善大学生竞赛体系,培养竞赛能力,推动电气师资人才培养 加强大学生科技实践中心建设,建立“科技辅导员—专业导师—班级实践委员”三级学生第二课堂管理体制,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搭建平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优化了针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学技术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运行机制及机构;建立了学生竞赛、学生科研立项机制,深入实践“教学改革—科技竞赛—科技创新”互动模式,培养高素质电类专门人才,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开展全国电气自动化本科生的ASE(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西门子认证等相关培训课程,提高课程体系开放度。

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本质特征。学术性是理论基础,职业性是实践要求,师范性是最终目标。我校电气专业教学改革从培养师资综合能力、提高师范性目标出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师资培养体系。新体系突破了各门课程各自为政的教学体系束缚,以五个课程群建设为切入点,构建了一个符合职技高师院校电气专业特点的层次化支撑、衔接紧密、关联密切的有机整体,使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三者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解决了电气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任务已经进行到编写教学大纲、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改善实验实训条件阶段。该培养体系改革和建设思路以及架构对其他专业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永芳.中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的内涵及其衔接[J].职业技术教育,2009,(25):52-55.

[2]孟庆国,张燕,蓝欣.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转轨中的地位和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1,(1):57-61.

[3]卢胜利,李春华,蓝欣.面向TPCK的职技高师电气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5):45-48.

[4]李春华,崔世钢,王宣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电类本科专门人才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39-41.

[5]戴立益.师范生培养:内容、过程与保障[J].教师教育研究,2011,(5):1-5.

[6]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高校创业教育的重心转变——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2011,(10):101-104.

[7]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创新型人才的涌现[J].教育研究,2011,(9):8-13.

作者简介:

林林(1974—),男,辽宁抚顺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师职业能力和智能控制。

选修课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药管理学;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

Key words:Pesticide management;The major elective course;Teaching reform

农药管理学是面向植物生产类各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熟悉有关农药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提高对农药使用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对于农药生产、销售以及使用的法律意识。目前,我国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绝大部分都选择了与农药开发、应用、销售、管理以及农药残留检测等相关的工作[1]。在本科阶段开设《农药管理学》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农药管理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理解其外延与内涵;熟悉并掌握与农药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管理体系;探讨目前农药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其解决思路[2]。

专业选修课是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其作为高校深化体制改革的成果之一,在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专业知识结构的清晰,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人才培养目标的完善,人才总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加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3-4]。近几年,以建设现代都市型农林院校为主旨的北京农学院设置了《农药管理学》课程作为植物保护专业、园艺专业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由于该课程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极强,常规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笔者以本校的实际出发,参照其他农林高等院校同类课程的建设情况,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尝试与探索,基本形成了符合植物生产类各专业本专科生培养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

1 更新完善教材

北京农学院设置的《农药管理学》课程主要教材为沈晋良主编的《农药加工与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该教材主要涉及农药加工的基本原理、剂型及生产工艺和农药商品标准和农药管理制度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药管理的重心已经从注重农药的有效性转变到注重农药的安全性[2],因此,教学内容也要及时更新和完善,从农药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到使用主体都应该体现出管理学。鉴于已出版的有关农药管理学方面的教材并不多,加之目前农药市场发展迅速,有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编写和出版一本适用于植物生产类本科生教学的教材迫在眉睫。当前北京农学院相关教师正在积极收集国内外有关农药管理的资料,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积累及最新的市场信息,编写有关教材。

2 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农药管理学》作为专业选修课在大三开设,专业选修课由于学时数少,所以进行教学内容的精选就显得尤为重要[5]。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这需要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改进授课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充分发挥专业选修课的作用。

2.1 以实际案例丰富课程内容 我国的本科生教学是以知识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代表教学可以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如果要求学生只是学习书本知识,这就严重违背了农药管理学的教学宗旨,只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虽然以我国现行的《农药管理条例》为主轴的农药管理相关法律与法规是《农药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但是该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则在于它的内容是随着新药剂、新剂型、新方法的出现和发展在不断更新的,而且更新速度快。因此,任教教师要不断地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善于使用最新的案例与数据,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使该課程更加贴近现实。例如,在说明农药登记管理过程以及讲授农药管理问题时,可以应用大量数据和案例,说明现行的农药登记制度已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要求;在农药经营管理中结合市场信息与相关知识,应用有关农药中毒案例,如“5.23”武汉农药中毒事故说明农药管理的现实困难,这些都可以不断激发起学生学习农药管理学课程的兴趣。

2.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积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多听取学生的“声音”,充分运用互动式、辩论式、讨论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站到讲台上,开设课堂讨论环节,让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成为大学教育的主旋律[1-2]。比如,在讲解农药管理制度中农药产品标签通则的要求时,针对农药标签内容多,学生难以记忆的现象,在课前选出目前生产中常用的重要品种,让每位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农药品种,课下自行查阅文献资料,按照药剂商品名、通用名、“三证”、有效成分含量、毒性、标志带、特性、防治对象、适宜作物、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利用幻灯片制作农药内包装袋,课堂上由学生讲解,并鼓励大家提问。任课教师可以及时进行补充和强调。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踊跃,对这种教学方式普遍认可,觉得没那么枯燥,学起来很轻松,关于农药产品标签包括的内容也容易记忆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3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农药管理学教学中,可以积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创新,通过动画、图片、视频等生动、直观和形象地将教学内容表现出来。例如,通过系列图片讲述农药正确的贮存、运输方法和要求、正确施药的个人安全防护措施,例举抽烟、吃食物、赤脚光背等错误、有害的施药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等,使用动画或是视频资料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施药技术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和趣味性。

此外,网络教学平台是现场教学模式强有力的补充[6]。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设置农药信息资源网站的链接,例如中国农药信息网、中国农药网、中国农资网等,鼓励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农药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对于一些基本知识,例如农药的种类等可以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并完成作业,有任何问题与建议也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视频录像,例如如何科学使用农药的宣传片等也可以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观看并提交一份观后感。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4 加强学生实习实践锻炼

目前,北京农学院设置的《农药管理学》课程并没有实习的内容,如果可以将课程实习穿插在理论课教学中会更合理一些。学生对于某些课程内容,如农药的科学使用、农药登记过程中的室内生物测定、田间药效实验等学习起来觉得生疏、枯燥,如果在讲授之前,先安排学生去植保站、农技推广中心或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等参观,初步了解农药的使用和农药登记中需要的实验过程,这样再结合课堂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 考核方式多样化

采用科学合理的考试考核,不仅可以检验学生掌握该门课程专业知识的程度,而且也可验证教师的教学效果[7]。本课程考核方式包括日常课堂考查和课程期末考试。通过日常课堂考查可检查学生对每堂课所讲授知识的学习和领会情况,期末检查采用课程开卷考试或是课程论文,主要是针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与该门课程相关的现象,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有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最后,针对考试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以便改进教学并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6 结语

《农药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其在培养全方位植物保护专业人才计划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剖析农药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保护是关乎国计民生,具备重大社会实践意义的学科。推行可持续绿色植保策略,对病虫草害进行综合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是解决农药问题的根本所在。在該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意以教学大纲要求为重点,在强调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注重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行多重考核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和创新性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继光,周利娟,徐汉虹,等.《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8):237-239.

[2]李芳.农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J].高等农业教育,2008(5):22-23.

[3]余霞,夏菁.关于高校本科专业选修课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72-73.

[4]王福莲.重视专业选修课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J].考试周刊,2007(35):5-6.

[5]张文英,王喜萍.专业选修课教学中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22(3):112-115.

[6]董蕾.网络教学平台关键技术与智能生成试卷功能实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8(4):107-109.

[7]吴学宏,刘鹏飞,周涛,等.“种子病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2):17-19.

(责编:张宏民)

选修课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影响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学生的兴趣和身体素质、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法和教师音乐的选择、学校场地设施不齐全、教学管理不完善是影响健美操选修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加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等对策,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健美操;选修课;教学质量

一、前言

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目的的一项体育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对年轻的同学们产生很大的吸引力。现在高校中已经普遍存在健美操选修课,所以其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健美操的教学质量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存在很多问题,想要提高其教学质量需要从多方面下手。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影响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其教学质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封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等6所院校的大二健美操选修学生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各大数据库、各大搜索引擎检索查阅近20年有关健美操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文献,并查阅了有关健美操教学的相关书籍。

2、问卷调查法。针对河南省6所高校的健美操选修学生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78份,其中有效问卷256份。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92.67%,有效率为92.08%。

3、数理统计法。将收集的问卷和相关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整理。

4、专家访谈法。通过与相关专业人士会谈,了解更多的更深层次的信息。

5、实地考察法。去发放问卷的学校进行教学课程的考察并走访该校资深教师和专家。

三、结果与分析

(一)影响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因素

1、学生因素。(1)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往往取决于学生对于对象的理解以及认知程度,通常只有人们对某件事物非常了解、熟悉时才能产生某种自然思维认知,促使行为的产生。所以,笔者对这6所高校16级、17级256名上健美操选修课的学生进行了兴趣程度的调研,调查结果如下:其中对健美操非常感兴趣的有132人,占51.56%,在课下时间会主动练习健美操;有69个人感兴趣,占26.95%,课下也会进行健美操练习;对健美操一般感兴趣的有32个人,占12.5%,课下很少进行健美操练习;不太感兴趣的学生有16人,占6.25%,课下只有个别同学偶尔进行健美操练习;有7个人对健美操完全不感兴趣,比例占到4.3%,课后从来不会练习健美操。就此看来,对健美操感兴趣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多或少会进行健美操练习,其对健美操动作的掌握程度也更高。相反的,对健美操不感兴趣的学生,课余时间基本不会进行健美操练习,其掌握程度可想而知。都是上同样的健美操课,同学之间却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感兴趣问题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因此,为了提高健美操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健美操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不断地去了解健美操、学习健美操,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进步。

(2)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通常包括力量、柔韧、耐力、速度和灵敏性等。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一般对健美操都很有兴趣。健美操的学习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达到健美健身的效果,培养学生开朗和自信的性格。但是目前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较弱,一小部分学生不擅于模仿,而且在协调性和灵敏性方面表现也还不够,做出来的动作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动作放不开、死板、生硬、不规范,从而影响健美操教学的质量。还有一部分学生力量和柔韧性较差,做出的动作软弱无力,没有延展性,并缺少美感和艺术表现力,导致的课堂效果也可想而知。而耐力素质要求学生在健美操的运动中能够战胜身体疲劳感和克服无聊无趣感,无论在体力和心理上都要坚持健美操训练。有些学生耐力素质较弱,容易妥协和放弃,相比较而言会比其他同学练得少,就难展现出应有的技术动作水平,也会影响健美操的教学质量。所以,就要求教師进行动作讲解示范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些学生上下肢动作不协调,教师在一旁更要多加鼓励,做到不偏心,激励学生战胜自己,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当这些同学的健美操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可以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以此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实践过程证明,身体素质好能更好地学习健美操,但身体素质好坏和学好健美操没有决定关系。

2、教师因素。(1)教师的工作态度。态度是人对某种现象或事物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是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有机统一,而质量则是这三种心理倾向的外在表现。好的工作态度是好的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而教学质量的好坏则是衡量一个教师工作态度的主要依据,有好的工作态度,就有好的教学质量。健美操教师的工作态度可分为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积极的态度表现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有着谦虚好学、刻苦钻研的心态,并且乐于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教授于学生,对工作充满热情。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影响,能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态、愉快的心情融入健美操学习中去,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积极性;而消极的态度则表现为对待工作任务不及时完成,不去更改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慢慢的,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没有学习激情,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积极的情绪、充满活力的态度,面对学生,从积极的工作态度上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的教学水平。健美操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体育运动项目,这就对教师业务水平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包括示范动作,这是直接影响健美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时的示范应做到精湛、规范、准确、整洁有条理性,能让学生记住动作,有印象,使学生看完示范后就能大概记住动作的框架,并且想要尝试。因此,教师要在课前不断演示动作,提高示范动作的质量。另外,在健美操课堂教学中,为了取得最佳的教学质量,要把示范动作与解说紧密地结合起来。当代大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当教师做了一个正确的动作典范,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动作,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老师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完美的动作形象,由享受、赞佩、瞻仰、理解,直到实践,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以此提高健美操的教学质量。相反的,假如老师的示范出现了不规范的动作,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就是他们会将这个错误动作重复训练,时间长了之后,很难纠正错误动作了,最后学生就很难掌握规范动作。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包括简练、规范的语言,这是引导学生完整准确掌握动作的主要手段。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不仅要生动充满感染力,还要让学生更加有自信,并能顺利掌握健美操动作。学生学习健美操的主动性受教师语言的影响,老师要时常采用激励、赞扬的话语,让老师更接近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更自信、更有信心,调动健美操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相反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繁琐复杂,学生很难理解,对动作的完成度就不高。并且常用不恰当的言语去评价学生,学生会对老师失去信任感,对学习没有激情,对自己没有自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规范的动作,把握和理解健美操的知识和技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以达到提高健美操水平的目的,并善于运用精炼、恰当的语言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仅仅掌握规范动作也是不行的,还需要拥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学方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当然健美操的教学形式是多样化的,每位老师的方法可能都不一样。到底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该结合当下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由教学内容、学生专业、学生男女比例以及设备场地等特点来决定,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常用的健美操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示范法、提示法、带领法、完整法与分解法、重复法等等。本次对6所高校256名健美操选修课学生进行了教学方法访问。

通过对6所学校选修学生认可的教学方法可知,认为可采用讲解法的有239人,占93.36%;認为可采用示范法的学生有242人,占94.53%;认为可采用重复法的学生有201人,占78.51%;认为可采用完整法与分解法的学生有210人,占82.03%;认为可采用分组练习法与竞赛法的学生有198人,比例占到77.34%;其他的人次有56人,占21.87%。由此可知,教学方法的多种多样让学生有了更好更多的选择,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提高,而且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提升。因此,教师的教法不能一成不变,不能认为自己对所教内容已经烂熟于心,就不去制定合适的教案不更改教学的内容。而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及时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用简单的动作来吸引学生们练习健美操的热情。大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之时,他们积极热情,精力充沛,对新的东西、新的事物都有很大的兴致。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既要考虑简单易学,又能让学生得到进步和提高。选择的动作则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勤奋努力基本上都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和原则,循序渐进,不断总结课堂经验,及时变更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法。由此可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

(4)教师音乐的选择。音乐在健美操教学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合适的音乐可以给整个课堂带来不一样的气氛,能有效缓解学生的情绪,让健美操更加有魅力,使学生对健美操更加感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健美操的教学质量,并在运动后恢复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次针对6所高校256名健美操选修学生认为健美操音乐选择的重要性做了个调查表。通过表3可知,44.14%学生认为健美操音乐的选择非常重要,占绝大多数;29.30%的高校学生认为健美操课堂中音乐的选择比较重要;16.41%的学生认为健美操音乐的选择重要;7.42%的学生认为健美操音乐的选择一般重要;而认为不重要的学生仅仅只有7人,只占2.73%。这说明,健美操音乐的选择对于大部分学生们来说还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课堂氛围、健美操动作幅度和特征选择恰当的音乐,要体现出健美操节奏感强的优点,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和积极向上的氛围。这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迅速改善肌肉紧张,产生兴奋感,集中精力,使身体充分做好运动负荷的准备。学生通过富有生命力的音乐,可以有效缓解在课堂中的紧张情绪。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根据课堂氛围与健美操动作搭配合适的音乐显得尤为重要,能达到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学校因素。

(1)场地设施不齐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然在健美操教学中,要想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完善的设备是基础条件。因为学校拥有适合健美操学习的场地和设备,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健美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并且还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在学习健美操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保障课堂的安全性。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并没有专门的健美操教学场地。在地毯、墙镜、铅台、把手、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方面,设施也相对落后。使得大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挫折。现在学生对教学场地环境的要求也不一样,此次也针对6所高校健美操选修学生对健美操选修课场馆情况的要求做了调研。可以看出,学生整体对学校的健美操设施和场馆的满意程度不是太高。其中非常满意的学生有12人,占比4.69%;满意的学生有45人,占比17.58%;一般的学生竟有122人,比例高达47.66%;不满意的学生也有65人,比例有25.39%;然而不满意的学生也有12人,占到4.69%的比例。可见大家对设施的关心程度和满意度其实不高,更多是以一般的态度去对待。笔者也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健美操场馆不齐全、不完善,还有的高校健美操课只能在室外、在操场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场地设施不仅仅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同时拥有完善的设备场地也减少身体伤害事故,有利于提高健美操技术水平,学习好健美操课程,提高健美操教学质量。

(2)教学管理不完善。调查研究发现,学校对健美操的开展和训练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不管对学生的体育训练还是教师的工作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那么导致没有多少学生真正知道健美操这一课程。究其原因,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而比较重视文化课的培养,却忽视了体育课程的实施,这样就限制了健美操在高校中的发展。另外,健美操选修课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不够充分,在实际教学中对大学生个性、兴趣和教学实用性的培养没有重视,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健美操选修课的价值,并积极参加健美操课程。将健美操理论知识的培养纳入学校体育总体规划,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健美操,从理论上促进实践,融入日常生活,实现内外融合,从而引导促进健美操选修课的发展。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健美操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吸引力,培养他们一个自己积极思考、主动练习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学习健美操带给他们的不仅是锻炼身体能力的好处,还有树立自信心、培养运动兴趣的爱好和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好处。同时在学习健美操之前,就可以增加一堂课的理论时间,不仅学习健美操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是集中学习如何培养自己对健美操专业知识的了解,只有更加了解才能更加喜欢,对健美操这门课才会产生兴趣。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健美操的魅力,从而对健美操感兴趣。

2、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能使学生高效学习健美操。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可适当地对力量薄弱、柔韧性较差和四肢不协调的学生进行不同方法的训练,注意突出动作的重点,不要在意过多的细节动作,同时讲解语速要放慢些,学生容易听懂,特别是些较难的动作,更应该做到慢条斯理,帮学生理顺动作,突出重难点,使学生在练习动作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领会和感受动作,直至理解,以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其次,学生可以多参加户外活动,给身体提供一定强度的运动量,保持运动阳光的状态,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方法。身体素质的增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通过健康有效的运动方式,加上坚持不懈的锻炼,保持良好愉悦的心情而逐渐得到改善的。

3、增加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在健美操的教学活动中,老师的位置相当重要。一个专业的具有良好综合能力的老师,更能够教出优秀的学生。一个合格的健美操老师不仅仅需要过硬的健美操专业技能,还需要拥有更高的综合能力。所以,健美操教师要及时了解到健美操的前沿信息并积极外出培训交流,通过外出培训学习与探讨,或者校内集中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并做到坚持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反思自己不足的地方。一个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较好的自身修养的教师也是教学水平的体现,学校应多组织教师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培训等,从内而外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动作教学难度。如,进行难度较小的新动作教学时,可采用讲解法,讲解要简明易懂,语言组织有条理;对难度较大的动作可以选用完整法和分解法,可使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一个完美的动作体系,迅速地掌握动作;当学生能完整地做下來一套动作之后,可采用重复法,既能加深动作印象,也能在重复练习的过程中发现不对动作,有效防止重复错误,从而达到改进技术动作的作用;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分组竞赛,这样可以让学生们相互督促,发现其他小组不足的同时也是在提升自己的规范性,并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学习健美操的激情。合理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熟练完成健美操技术动作,有效提升课堂质量。

5、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否合适的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健美操的教学质量。所以,一定要制定合适、丰富和凸显教学特色的内容。因为我们现在的学生富有多样性,不仅需要传统的一些教学模式,而且更加需要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适合的学习内容。例如,针对初学者,老师可以制定相对简单易学,同时又很有美感的几个动作,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健美操学习上获得自信。又如,在选择上集体大课的时候,可以选择音乐轻松愉快的歌曲,串联简单配合的几个动作,烘托团结的感情。在此基础上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6、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更完善的教学器材可以开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同时为了充分感受到健美操真正的魅力,学校需要加大健美操场地与设施投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学生兴趣度与新鲜度自然就会提升,就会对健美操产生浓厚的兴趣。健美操的场地,不是简单的一块地就可以满足的,应做到合理地增加健美操所需场地,改善整体教学环境。学校提供了更好的更适合健美操运动的器材以及场地,肯定能大大提高老师教学的热情以及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就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结论

如今的健美操已经是高校里面重要的体育项目了,它不仅仅可以强健体魄,还非常具有挑战性。虽然现在健美操在高校中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从各方面努力,肯定会提高其教学质量,实现健美操真正的教学意义。首先,从学生因素考虑,可以从健美操的意义以及其独特的运动方式等方面宣传,提高同学们主动参加健美操课程的积极性。并且要主动参与、坚持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其次,从老师因素出发,全面加强健美操专业老师的综合培训,经过外出培训以及专业技能提升等方式提高老师们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能力,提高同学们对健美操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最后,需要从学校因素出发,学校需要从教学的方式上有所改变,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现在学生独特的性格,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还要根据教学环境,提供完善的教学场地设施,加强教学管理。通过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三方的努力,可以有效提高健美操教学的质量,实现健美操在高校开展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光来.健美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尚陶然.客观因素对于健美操教学质量的影响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17).

[3]赵丽丽.教学态度决定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0(11).

[4]张凤奕,黄河.高校健美操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实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5).

[5]李俊英.健美操教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1).

[6]杨玉慧.影响高中健美操选项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12(24).

[7]王操惠,李芳.健美操研究的综述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

[8]黄彩虹.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6.

[9]范晓军.我院健美操课开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07(2).

[10]王晓惠.浅谈健美操的音乐选择及教学应用[J].科技信息,2012(6).

[11]高小爱.秦安县中学生健美操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J].科学信息,2010(34).

[12]宗涛,胡长歌,彭秋林.健美操领操运用于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教学中的利弊分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5).

[13]陈洪魁,乐晓卉.分层次教学法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6).

[14]宋永晶,张如江.公体健美操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的探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5).

作者简介:王磊(1981-),男,河南中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白杨(1984-),女,河南温县人,助理实验师。

(责任编辑 马志娟)

上一篇:文献计量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语文课改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