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构成原理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2023-10-01

形态构成原理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形态构成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伴随社会市场经济发展, 环境设计专业体系得到长足进步, 由传统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方向转变为城市景观带设计等多个领域, 深刻体现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环境设计基础的形态构成课程, 在新课改视域下, 不断得到系统、成熟、有效的改变, 其教学手段、教学目标及课程面貌也发生深刻的转变。然而如何有效培养出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 适应我国经济生产特点的环境设计人才, 又如何深入环境设计专业形态构成课程教学创新是目前高校及学者共同面对的问题。

二、空间建构理念概念

空间建构理念是指在特定范围或区域内社会市场经济组成部分及类型的空间位置与相互作用关系, 是以直接反应此种关系的集聚程度或集聚规模的科学。空间建构理念是由传统区位理论发展而来, 具有总体性、多样性、动态性等特征。赵晨 (2013) 认为任何国家或地区, 在经历不同发展阶段时, 均会存在不同特征的空间结构。在某种程度上, 这种空间结构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象征, 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协调和完善空间结构体系, 使之适应外部自然基础环境, 对该区域内市场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白秋山 (2014) 则认为空间建构理论是从空间结构角度促动社会经济的间接手段, 涉及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诸多领域。钱占奎 (2015) 则强调, 空间建构是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组成形态, 是社会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在空间表层的结构特征。然而通过科学合理设计, 可使空间集聚程度与规模反作用于区域经济, 实现推进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黄璐 (2015) 则在宏观层面上归纳空间建构理念基本内容, 依次为:城镇居民空间形态、社会市场经济客体作用、位置级差、点——轴扩散系统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空间建构理念对制定区域发展与国土发展战略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然而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空间建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特别在环境设计领域中, 空间建构理念能够有效融入形态构成课程中, 充分发挥形态构成特点, 不断促成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水平提升。

三、形态构成基本内容

构成学起源于20世纪六十年代德国某艺术学院基础设计课程。该课程以“面、线、点及色彩”为要素, 统筹环境设计中所运用到的包括材质、肌理、生态环境等所有因素。到20世纪八十年代, 该学说被引入我国设计领域, 并由传统“色彩、面、线、点”等要素发展为形态构成学, 逐渐演变为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形态构成课程基本内容, 可从形态构成的理论进行分析。张云韵 (2016) 指出形态构成指设计者依托在三维空间或二维空间内部进行元素的解构、构成、组织及设计的法则。通过加工技术、形态创造、应用材料等系统方法, 以寻求新形态的创新性活动。也就是说形态构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依据形态构成学说理论, 对基本元素进行形态结构、重组与设计, 达到创造出新形态的目的。在学生能力培养层面, 则主要依托系统训练和形态设计方法传授, 引导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灵活性地进行空间环境设计。在实践教学中, 该课程需要学生以理性思维, 结合社会环境、生活形态、区域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城市或乡村自然环境的设计工作。此外, 形态构成课程根据学说架构可划分为多种教学层面:如。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形态构成学研究角度及应用元素也得到显著拓展, 不断纳入光线、器材、材料、道具及科技装置等外部要素。

四、形态构成教学策略

(一) 空间建构的具体与抽象结合

融入空间建构理念的形态构成课程要求教师以社会市场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及区位文化特征为导向, 使其作为与色彩、面、线、点同等地位的设计元素, 充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进而引导学生利用诸多表达、构成及思维方法进行环境设计。其中思维能力是形态构成学的基础, 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建构能力, 才能有效构建立体模型概念。然而在环境设计中抽象建构需要以具体形状、材料及肌理作为前提。因此, 在形态构成课程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将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能力。抽象能力与具体应用能力并非毫无关联, 两者需要从形态学角度出发寻找合适的组合模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具体思维, 描绘或模仿客观事物, 抓住客观事物的核心特征, 锻炼学生对客观具体特征的感知力与模仿力。并在获取具体特征基础上, 提炼事物的抽象形态, 把握并运用事物的设计学形态架构, 材质色彩、比例尺度以及空间关系等。进而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美感认知。

(二) 空间建构的立体与平面结合

环境设计是抽象立体的设计科学, 需要学生抽象立体架构能力。然而基于空间建构理论下, 传统立体思维无法满足体现区域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需求。因而, 高校教师应将立体与二维平面进行紧密结合, 通过对平面设计的训练, 逐渐使学生了解形态构成的精髓及内涵。形态构成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应有意识训练学生平面绘图能力的提升, 使之逐渐与立体建模相融合, 促使学生对构造特征及材质肌理达到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切实把握住立体造型的要点及设计步骤。首先在课程初期, 教师应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画展, 通过美术构图的角度, 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对环境设计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其次, 在课堂教学阶段, 教师则通过色彩、面、点、线等元素, 强化学生平面构图能力。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导入多种教学案例, 以便辅助课堂教学, 加深学生理解。再次, 以平面训练转变为立体建模, 在巩固平面基础训练的前提下, 使平面与立体得到充分的融合。最后, 依托空间建构理论, 阶段性渗透区域经济与基础自然环境等概念, 从而有效导入空间建构理念。进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 空间建构的材料与造型结合

材料是环境设计的基础, 对发挥心理效果具有直接的联系, 同时也是构建视觉体验的关键因素。形态构成课程设计中, 教师应注重材料与造型的整合与统一, 充分运用多种材料构建立体造型, 从心理、视觉、情感等方面表达环境设计的美学哲理。材料有坚硬、柔软之分, 有粗糙、细腻之别, 合理而科学地运用材料的肌理及纹理特征能够为造型提供多元化的选择途径。例如石头、木头能够通过雕刻方式进行塑造;泥土、金属能够通过塑造形态美感重塑区域空间的基础自然形态。在实践教学阶段, 将材料与环境架构的密切联系置于教学的重心,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形态构成学理论的掌握, 能够有效融入空间架构理念, 表现区域经济特征和特点, 有利于促成高校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是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材料的能力及方法。形态构成理论中, 通过对环境设计能够有效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 高校教师不仅要将空间建构理念融入课堂, 更应组织学生对空间建构理论进行深入理解, 通过课外实践考察, 了解环境设计与空间建构理论整合的策略及方法,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运用空间建构的能力及素养。

五、结语

形态构成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是学生掌握环境设计基础与方法的有效途径, 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挖掘形态构成课程内容、特征、教学原理, 通过融合空间建构理论, 赋予形态构成课程新的含义。使之在培养学生环境设计能力的同时, 充分发挥教学功能, 提升学生空间建构能力, 从而通过环境设计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摘要:在消费升级视域下, 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国民生活品质也日渐提升, 需要城市环境设计紧密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然而环境设计专业传统形态构成课程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均难以满足现代社会需求, 面对新形势, 需要积极引入空间建构理论, 深入创新环境设计专业形态构成课程, 力图提升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动态发展的人才。本文结合空间建构理念的概念, 探析形态构成课程基本内容, 提出创新形态构成课程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空间建构理念,环境设计专业,形态构成课程

参考文献

[1] 张兴全, 高旗, 王卉.形态构成课程创新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8) :87.

[2] 杨天明, 王奇.形态构成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实践[J].大舞台, 2012 (10) :201-202.

形态构成原理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招贴;图形语意;显性功能;情感内涵;文化

一、图形语意

语意主要研究语言的意义。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一个有影响的审美心理学派,他们针对当时哲学上的形而上学思潮提出了用科学经验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来取代形而上学的纯粹思考。他们认为哲学上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语言问题,是对语言含义的误解而产生的,只要对语言做科学的逻辑分析,就可以消除这些误解。[1]

图形语意研究是图形语言在传递主题信息时要尊重人的心理、生理、尊重文化、尊重审美。以图言志,借图抒情成为图形语意的特点。人们借助图形的所能具备的包容,寄托和表达着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深深理解。就像传统图形中的太极图形一样,包含着无数的变化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正如设计师陈绍华曾说的:“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纹样和图形,主要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积淀。”[2]

有图必有意。图形设计是创造图形来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金泽·凯特说过图形设计不单是一种包装艺术,更是一种艺术思想的交流。一种公共媒体所应承担的传达信息的表现形式。因此图形设计本身就是图形语意的表达过程。

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特别是掌上电脑的应用,人们已经进入到“读图”时代,对图形语意的探究必定是平面设计乃至整个视觉传达领域的核心部分。

二、招贴设计与图形语意

招贴,广告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也称海报和宣传画。招贴按其字义解释,“招”是指引注意,“贴”是张贴,即为“招引注意而进行张贴”。招贴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广告的形式出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流动的艺术。招贴成为艺术家和设计师们不断创作的动力,以全新的艺术状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世界平面艺术领域里,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招贴设计。

招贴艺术是一门独特的图形艺术,以静态的视觉形象为传播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魅力。而这种魅力来至于招贴设计中图形的直观形象性和图形的感召力。正是这样的魅力,图形几乎就成为招贴设计的全部。当代著名视觉设计大师霍尔戈·马蒂斯曾经说过:“一幅好的招贴,应该是靠图形语言而不是仅靠文字来注解、说明。”[3]足见图形在招贴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平面设计大家冈特·兰堡对图形与招贴的关系这样说过:“图形设计师通过一种形态的变化,将某种社会事物浓缩成一种视觉符号,标记和代码,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运动价值的东西,并以此来表现任何主体。”[4]

招贴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媒介,图形经人产生,意义又作用于人。招贴的诸多信息需要图形来承载,图形必然就起着桥梁的作用,传递着要说的各种信息。要更好地完成招贴创意设计,其核心就是图形语意的研究。要消除设计中信息传递的误导,保证信息传递准确、规范,就必须用好图形语意。所幸的是,有这样一类艺术家在坚持不懈地进行招贴创造,他们的情感、意念都寄托在自己的招贴作品中。

三、招贴设计的图形语意构成

语言的研究源起于符号学,语意理所当然具备符号的功能,即“指示”功能和“象征”功能。图形语意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取决于客观事物,也取决于主体的认知心理活动。在招贴设计中图形符号要明确易懂地传达其指涉对象内涵意义。

(一)显性功能

在招贴中由客观事物的图形形象直接说明信息主题。它是比较理性的信息诉求,是图形存在的基础,也是图形原始的“记事”功能,所以称之为“显性”功能。招贴中的“显性”功能是信息述求的基本功能,显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机器的大生产时代,具有功能主义某种相同的要求。如中国早期的《玉泉大曲》酒的招贴广告,把产品形象直接展现出来。《鹅牌》就是一只鹅,画面传递出的静美的感觉。这是由当时社会现状决定的,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商品的形象就是最好的广告。对于招贴设计而言,“它是什么”成为主要的诉求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产品同质竞争的背景下,人们购买的动机不在局限于产品本身,纯粹的功能主义式的招贴设计已经无法带给人们情感上的认同。

(二)情感內涵

当代社会已经往情感深层次发展,生活水平越高,这种要求就越强烈。情感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通道,也是人与世界的重要交流中介之一。招贴设计中的情感因素是由社会赋予图形的,是招贴富有人情味和文化内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并由此来感染使用者。情感是人对客观事像的一种特殊心理反映,对于招贴来说,是否与观者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图形能否为观者所喜欢和欣赏。作为一种人造视觉,设计师更应该重视它与观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图形的情感特征,可以增强观者的需求和欲望。形状、色彩、质感和内在组织等富有吸引力的因素都是情感生成的因素。“愉悦、高雅、趣味”等成为人们的追求,这种认知是“非功利性”的,会增加人们对内容的偏爱。因此,注重情感内涵,构建具有一种情感的交流方式,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图形的接受度。因为设计不只是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一种物质信息,而且提供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艺术或审美联结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造一种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生活世界。

(三)社会性与文化性内涵

当图形语言折射出某种生活个性、价值观念时,人们也可能找到和形成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宿感。现代社会正在从“温饱”转型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们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宿感说明了内涵意义的重要性,就如同奔驰、宝马给人的身份感一样。像沃尔沃汽车的《核桃》招贴广告,作品的画面体现了双层保护的特点,表达了沃尔沃汽车双保险的安全品质,实质上是塑造了沃尔沃的特殊身份和信赖。

招贴都会反映出当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特征。人们也希望通过对某些图形的文化特征的感知,在心理上引起对某种文化的联系和沟通,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以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这需要对历史、社会、文化等的体验转化为某种感性的“意象”,也就是就是“语意”深层含义的生成。要求设计师内心情感、哲理的最大限度的体现。

图形最基本的性质首先表现为对人产生视觉上的刺激,是人的生理的反应,视觉发生后经过观察和思想,产生另一种意识,是单纯的视觉复杂化或情绪化。如图“北京2008”奥运招贴设计用,头发盘成的五环的女性形象,传达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奥运的理解。女性独特的细腻表达了奥运具备了东方的生活意味和中国神韵,传达出中华名族久违了的文化和奥运情结,深深的触动了每一个人心灵。这种图形的表达已经胜过千言万语。

参考文献:

[1]牟文辉.浅析图形语意与招贴设计[J].设计,2012,(02).

[2]李琳.“图形设计”在现代文化传播中的应用[J].新闻知识,2010,(02).

[3]黄莹.论招贴中图形语汇的意义与表现——西安形象招贴的图形研究[D].西北大学,2008.

[4]陈放.无言的想象[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6.

形态构成原理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 摘要】在西方的艺术史上,艺术和设计从来都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任何时期在艺术领域的巨大变革和思想浪潮都会极大地影响并且渗透到设计领域中,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立体主义是艺术领域中最有影响的艺术运动之一,对其后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影响深远。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间设计理念的交融,建筑表皮的设计方法打破了以往单纯的造型表现和美学追求的框架,而是更多地关注人文主义和环境,并通过寻求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为建筑表皮的创新设计提供源泉。建筑表皮设计在这股信息化的浪潮中觉醒过来,成为建筑师们表达建筑形象最常用的表现手段,建筑表皮逐渐占据着日趋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现代艺术、表皮、平面构成、建筑设计

现代艺术价值的具体表现

1 . 追求纯粹。现代艺术追求规觉产品的纯粹性,在创作中只考虑形式要素,忽略其他因素.如历史.宗教、文学与内容的介入。

2 . 引形式之上。重视形式不是现代艺术的特有习性.古典艺术也非常讲究形式感.但古典艺术的形式服从内容表现。或者说,形式隐蔽在形象的后边,哪现代艺术是为形式而形式.赋予形式以独立价值和功能。

立体主义开创了现代艺术的新时代

1.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文化出现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特征是反权贵、反传统。这次文化的变革席卷了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方法、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它完全的改坐了视觉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而立体主义是当时最有影响的艺术运动之一。

2.平面构成是将两个以上的不同或相同形态的构成元素在二元平面上按照力学原理和视觉效果进行编排和组合,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的排列的方法。平面构成以其特有的视觉形态和构成形式组成严谨但又不乏节奏感的画面,营造一种理性、秩序与抽象的视觉美感。本章试图从平面构成的独特角度对建筑表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平面构成中各要素及其构成方式,以及其引发的心理体验。

平面构成的几种表现形式

1.点式构成

在几何学上,点是只有位置而不具有方向与大小的面积,是造型艺术中最小的构成单位。点一般被认为最小的并且是圆形的,但实际上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圆形、方形、三角形、梯形、不规则形等,自然界中的任何形态缩小到一定程度都能产生不同形态的点。点是视觉的中心,而且就大小而言,越小的点作为点的感觉越强烈从建筑表皮的视觉表现形式出发,\"点\"作为其构成元素时,并不存在绝对意义的大小和形状,\"点\"在建筑立面表达中是一种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当它们与周围其他造型要素共同比较而具有凝聚视觉的作用时,就可以看作是\"点\"形式的具体化运用。例如世博会期间入驻上海的prada旗舰店,建筑表皮是采用圆点镂空的白色烤漆钢板,一个个的点进行有序的排列在建筑立面上,产生面化感觉,让整个建筑立面出现了视线的焦点,剔除了原有的乏味感。它的外表没有凹凸、没有强烈的体积感和光影效果,有的只是平

滑的表皮。建筑的外墙面由带有众多圆孔的墙板匀质构成,散发出来的神秘光斑,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这样的设计让人强烈地体会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简洁与纯净之美。

2.线式构成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游离于点和形之间,具有位置、长度、宽度、方向、形状和性格等属性。线形千变万化,是平面构成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在建筑表皮的构成设计中,凡是细而长的形都可以视作线。

(1)直线

直线有长短和粗细之分:长线具有挺拔和延伸感;短线具有力度和稳定的感觉;粗线让人感觉粗厚笨重;细线让人感觉尖锐纤长。当线具有一定的长度时,由于人的视线会随着线延伸的方向一直连续,让人产生线比原本的长度要长很多的感觉。水平的横线组会增加横向尺度,具有平衡感,垂直的直线组会夸大竖向的尺度,增强崇高感。在建筑中也是这样,在建筑中采用长而细的线条,能增加建筑的宏伟挺拔的感觉;采用短而粗的线条,能增加建筑稳定感,可以降低因建筑体量太宽和高度不足引起的比例失衡感。建筑师在设计中为了让建筑看起了更挺拔,往往会在外立面加上竖向的线式构成形式,例如拉托维斯酒店,从建筑的底部往上看,人的视线会顺着线无限地延伸,仿佛这个建筑已经冲入云端一样。

(2)曲线

曲线具有优雅、柔软、丰满、浑润和舒展之感的女性化特征。采用曲线构成的建筑表皮,可以增强建筑亲和、趣味的感觉。例如由Ron Arad事务所设计的比利时的Mediacit购物中心,该项目的正立面是采用的钢质曲线架构进行造型设计,编排起伏的曲线形成波浪状,屋顶部分则采用红色的铝板和ETFE材料作覆面,给人自由奔放和浑厚优雅的感觉。

3.面式构成

面是是由很多点和线精密排列而形成的,是点和线不断移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面的可塑性很强,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所以在平面构成设计中应用广泛。面与线之间关系密切,一般来说,面塑造的特征是由组成它的线决定的。面的构成方式可以分为实面构成和虚面构成两种,它们对视觉效果的作用和影响非常强烈,各具特色和情感特征。

4.对比

对比就是通过对照比较,借彼此之间的烘托陪衬来突显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在建筑表皮的设计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可以起到个性突出、鲜明强烈的形象感。但是在运用对比手法的时候,设计师一定要把握住对比的程度,如果对比过于强烈,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杂乱无章。作为建筑表皮时,对比元素可以是虚实对比、色彩对比、材质对比等。

5.肌理

肌理是不同物体、材料根据其自身的构造以及表面的组织形式和排列方式的不同,呈现出软硬、粗细、光泽、规律等不同物质属性和质感纹理的差异。例如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蒂凡尼旗舰店,这个改造项目很好的展现了蒂凡尼一直最为精湛的钻石切割工艺,完美地体现了玻璃材质的肌理表达。这座珠宝旗舰店由292块特制的玻璃面板组合而成,每块面板的位置和角度都经过精心安排,让阳光透入面板,再折射出来,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宛如一颗经过精确切割的璀璨钻石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发展趋势

近年来,建筑表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为代表的表皮设计大师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在社会上和建筑业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平面构成元素在表皮设计中的应用也更为普遍,中外建筑师和理论家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成果。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在中国的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领域,表皮设计更像是一种时尚的潮流,汹涌而至又悄然而去。建筑作为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传递着所属时代的观念,社会及其文化观念上的更新会导致建筑观念及形象的更新。

科技对创断的支撑

表皮的独立为建筑师的创作添加了更多元的选择,也方便了建筑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建筑表皮设计中结合了丰富多样的构造方式和科技的创新能够作用于提升建筑内部环境以及节约能源。要注重科学技术对设计创新的影响,将国外领先的建造手法、材料等成果引入國内,并为我国的建筑表皮设计积累经验。并基于探索建立表达本土民族文化的新工艺,寻求完美融合我国国情的设计手法。

参考文献:

[1]季翔,刘海波 建筑形态与构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7).第1版

[2]魏晓.现代建筑表皮的材料语言研究.[J]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5).

[3]孙超法.半透明的金属建筑表皮.[J]华中建筑,

形态构成原理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色彩构成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色彩,分析色彩,最终达到掌握色彩的配置规律,会自如的运用色彩。服装设计课程也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多元化,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个人的创作设计能力,掌握各种设计手段,形成个性化的设计语言。服装本身不是具体形态,它是靠各种设计元素承载体现的,其中色彩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元素。任何一套服装都离不开色彩,色彩配置的不好,再好的造型与材料也是枉然。从事服装设计教授色彩构成与服装设计课程多年,我发现学生的设计作品配色仍不尽人意,甚至有的学生对于色彩的搭配无从下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基础教学中学到的色彩理论规律运用到具体的服装造型设计中,我们开设的设计基础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应提倡内容多元化和课程交叉的教学思路,将色彩构成和服装设计这两门课程进行适当交叉互融性教学,具体教学环节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色彩是服装设计的三要素之一。色彩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人们选择服装设计的直接反映,它比服装的造型线条表现得更清晰,也更生动,在服装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这一论点,在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理解色彩构成课程与服装设计课程关系的重要与紧密,让学生明确色彩构成是理论基础,服装设计是将理论进一步发挥的过程。设计课程的设置是系统的,不是每门课都独立存在的,只有学好色彩构成理论,才能进行服装色彩设计。在我们现在的课程设置中,有许多院校都将这两门课程独立设置,但在教学中,一定提倡两门课程的互融,由于篇幅有限,具体的教学方法我在这里试举一个我院的授课实例。我院色彩构成的课程是48学时,开设学年是本科,二年级上半学期,这个年级的学生接受的全部是基础的教学科目。我们开设色彩构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色彩,掌握色彩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色彩各种调式,掌握色彩的配置规律。但是服装色彩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实践性、发挥性较强,只掌握色彩原理的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涉及色谱以外的知识,对丰富个人色彩感觉,创造新色彩深入了解和准备。由于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很好的专业设计能力,不能自如运用多种设计元素,所以我们找到了适合他们的进行色彩设计练习的方法,那就是分析色彩。在讲授完色彩理论内容之后,让学生收集自己的衣物和用品,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分析当天自己上下衣服饰品的色彩搭配,符合学过的哪种色彩配置规律,体现了哪种色彩关系,这样一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可以深刻的体会到理论与实际关系的紧密性,也获得了学以致用的满足感,同时也促进了对色彩构成这门基础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二、让学生明确色彩元素与服装造型的关系

服装的造型和色彩从服装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从款式构成看,造型要素中的不同意义的点、线、面要靠形与色的高度统一,协调而表达出来的。当形和色的语言表达一致时,所表现的服装设计主题才明确,视觉效果最准确,心理感受最和谐。消费者选择服装大多数的审美标准是服装使人赏心悦目,从视觉和心理上满足穿着的生理需求舒适。所以具备对服装色彩元素与造型元素的有机结合设计能力是服装设计师的基本素质之一。那么这也要求我们专业教育者在教授学生设计方法时,从始至终传授这一重要的设计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综合的设计能力,为以后他们进行系统的服装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让学生注意色彩与服装材料质感的关系及搭配

对服装而言,形和色自然重要,但服装的构成最终是要通过材料完成的,服装材料是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意识载体,是色彩、造型等设计元素的载体。服装材料将美丽色彩呈现出来,每一种质地的材料都会有几中恰如其分的色彩与之适应。一种颜色并不是在所有的材料上都漂亮。服装色彩与材料的质地紧密相关,从色彩的深浅来说,光滑的材质表面反光强,所以明暗对比较强。不光滑的材料属于漫反射物质,所以明暗对比较弱,这样看来,相同色相不同材质的两块儿面料传达的色彩意义是不同的。色彩与材料之间的配置并没有什么绝对的规律和模式,由于色彩感情与材料质感之间的配置千变万化,所以实际设计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就服装的功能,素材做法等因素而言,材料是活跃的,材料表现色彩,影响造型,材料的创新变化能够多元化表现服装色彩,从而加快服装的发展变化。色彩与材料的相互影响在服装设计中的存在是绝对的,二者是不能各自独立化的。那么,我们在学习和研究服装设计时必须将色彩的构成规律与材料选择原则相融合,配置出符合消费者要求的服装设计作品。

以上三点是我们在教研授课中对色彩构成与服装设计课程内容进行交叉研究与教学的部分内容和具体实施方法。通过实践,打破了传统的基础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对于基础学科的不全面了解态度,提高了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积极性,综合新颖的作业考核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要在一门色彩构成的学习中进行知识的扩延,自觉的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基础。这种将相关的学科课程很好的有机结合的互融性教学,是对课程的良性配置,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学科交叉是专业设计教学的发展方向,它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新颖,不断促进设计教学各个环节的良好衔接与发展,符合当今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从事设计专业教育者应不断完善和提高符合这一要求的授课方法和内容。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辽宁省数字化服装设计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形态构成原理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三大构成课程是当前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也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将就三大构成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其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三大构成;艺术设计;意义;改革

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三大构成课程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大构成的内容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以及立体构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三大构成课程已经深深的融入到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之中,因此,当前阶段针对三大构成课程的改革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意义重大。

1 三大构成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意义

可以说,三大构成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三大构成主要是由平面、立体结构以及色彩研究三个方面组成。三大构成的为视觉教育提供了更加科学规范的理论基础,使得传统的依靠主观感觉进行视觉教育的模式得到改善。三大构成教学是美术与设计的基础课程,是现代造型设计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基础。因此,三大构成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的艺术思维得到有效的开发,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此外,三大构成课程还能提升学生的归纳整合能力,使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学生后续的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现阶段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三大构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门课程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与之相对的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却陷入了困境,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难以达到理想要求。究其原因,是因为字三大构成课程引入我国以来,一直是遵循既定的内容以及程序进行教学。但是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的社会环境也随之改变,这就对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大构成课程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要求,因此对其进行创新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此外,我国高职院校的三大构成课程普遍是参照本科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的,这将导致课程教学与实际情况之间出现巨大的偏差。需要知道,本科教学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是有所区别的,将本科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教育缺乏科学合理性。

3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三大构成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3.1 根据专业要求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

对高职院校三大构成课程的改革必须以实践为依据,针对当前阶段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并结合实际要求进行优化重组。这就需要个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各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之后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标准对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探索。这种改革不应过度关注课程容量的增减,而应该注重课程的设置与各专业之间的有效衔接,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要结合实际案例加深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改革之后,课程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们将知识融会贯通。此外,其内容也要与时俱进,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例如,在进行平面构成重复、近視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实践性内容,如地板的设计。再如,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图案设计的内容。在立体构成的教学中,添加一些模型设计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辅助与实践,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3.2 丰富教学方式

在对三大构成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基础上,还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是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去迎合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所以,在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将形象教学的方式渗透到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此外,教师也可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使用更既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还能促进学生创新探索能力的培养。

3.3 更新教学理念

新时期的三大构成课程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必须对教学观念进行创新,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课程教学的实际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高效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优质的课堂设计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职院校三大构成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要从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以及教学理念的更新三个方面入手,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艺术设计专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旭东.“三大构成”课程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6,03:7173.

[2]黄有迪.高职艺术设计“三大构成”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8:109110.

[3]卞小燕,王文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5,01:4345+49.

形态构成原理空间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对室内设计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本文从构成艺术中的平面构成视觉出发,运用点、线、面的构成原理以及平面构成法则,对室内进行空间分析。

关键词:平面构成;室内设计;应用

构成艺术是艺术设计和现代造型设计的重要创作手法。所谓构成,就是构造、解构、重构、组合之意,即将设计中需要的诸多要素和符号,按照形式美的艺术法则,重新组合成新的图案或造型的艺术形式。构成艺术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主要研究利用点、线、面、体、色彩等视觉元素进行造型,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组合的问题。其中,平面构成艺术运用在室内设计中,丰富了室内设计的造型手段,让视觉形态的创造更加的美观。

1 构成艺术的概念

“构成”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起源于西方的构成主义。[1]构成从视觉艺术角度来说,其意义在于创造新的形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可以说是形的组装,是把所创造的新形态依据一定条件重新整合或纳入限定的空间之中。其实质内容,是把构成的独立形态分解为基本视觉元素来分析,也就是按构成形态的点、线、面、立体空间、色彩、运动、光影等造型要素单独或综合考量。[2]

2 平面构成在室内的应用

平面构成,是指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在平面上(二度空间)组合成新的图形。[3]点、线、面是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从性质上讲,它主要研究和运用抽象化的点、线、面三者之间的整理、概括、加工、取舍,并将之运用于室内结构形式、室内装饰立面及室内陈设物等方面。[4]

2.1 点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平面构成中,通常画面中细小的形象称之为“点”。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存在于对比中,通过与其他形象的对比来体现。点既无长度也无宽度,单一的点有集中或凝固视线的作用,两个以上的点会使人的视觉产生动感,大小不同的点会构成不同深度的空间感,点的连续会产出节奏和方向。

在客厅天花的设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灯具。天花的外型采用圆形设计,主灯就像是大点中的小点,虽小但却是视觉中心和整个设计的精华所在。在同一个空间区域中,如果设计中存在多个点,将这些点进行规律的排列组合,做到主次分明、和谐统一,在视觉上可以产生很好的审美效果,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优雅的氛围。

在构成中,不同形状的点往往能引起人们对自然物和所经历过的某些事物的多种联想,单纯的点能给人以情感的传达。因此,不同的点有着不同的含义。方点表示稳定、坚实、冷静;圆点表示个性饱满、充实、有动感;多边形点尖锐、紧张、躁动;不规则的点则自由、随意。室内设计中还存在虚的点,它虽然是不可见的,但会由实体的形表达出来,或由实物之间的关系推断出来,是可以被感觉到的。

2.2 线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室内界面的轮廓、转折、交界、平面的分割等都会产生线。在平面构成中,线的长短、粗细和聚散的不同排列会形成一种虚面的效果,同时也具有一种节奏感,是线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表现能力。

在构成设计中,直线给人坚强、直接、阳刚、严肃的感觉,而曲线则给人丰满、优雅、柔软、轻盈的感觉。直线的运用使整体空间显得稳定、沉着、广阔和安定,给人一种平和的心态。在室内设计中直线和曲线经常穿插使用,局部的曲线运用可以体现出家的温馨,同时也改变了垂直线产生的生硬感。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断开的点之间也可以形成一条虚线,它的存在使人们在看到间断排列的点时,会在心理上产生连续感。虚线的存在,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界限感,也相对划分出了一定的区域。”[5]而且在虚面中,连续点所形成的线给人一种连续感,形成充满秩序美感的和谐空间。

2.3 面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室内设计中,空间关系可以通过面的设计来改变。室内陈设中每件物品的摆放都是以面为背景的,面的设计可以直接改变空间的关系。按照室内空间布局划分,面可以分为视觉中心面、次面和再次面。电视、沙发背景墙面的设计在室内空间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设计师重点关注的视觉中心面。地面作为次面是人体直接接触的,因此需要耐用的裝修材料,色彩也应该比墙面简单、深沉。天花板是再次面——室内界面中视觉停留时间最短的,而门窗作为室内界面的组成部分,应该和家具、墙面等空间造型元素使用相近似的颜色和纹理,这样可以增强室内装饰效果。

此外,作为室内空间的组成部分的隔断,它的分割是隔而不断,各空间互相渗透的,增加了空间之间的流动感。室内空间过道过于狭长的时候,用珠子状的门帘可以起到分割作用,并且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限制作用,这样的虚面分割的空间,隔而不断,既分又和。

3 结语

构成艺术在设计思想和方法上为室内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点、线、面不仅是平面构成的基本组成元素,也是室内空间设计的构成要素。设计师需要把握形式美的法则,把艺术设计的原理巧妙地应用于室内设计中,以创建一个合理、舒适、科学、优美的艺术空间,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胡海晓.从构成的角度解读室内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06.

[2] 黄英杰等编著.构成艺术[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 张军,马丽丽.平面构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4).

[4] 潘景果,姚玉娟.构成艺术与室内设计[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报,2003(03).

[5] 郝妍.符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D].青岛大学,2007.

作者简介:张越,女,河北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

上一篇:服务行业企业文化构建论文范文下一篇:物理能力素质培养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