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战略范文

2024-07-09

经济区战略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勇敢地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战斗,在这个困难重重历史中。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是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它覆盖了战争的各方面,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依然是现代人民战争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毛泽东;战略;思想

1 人民战争的含义

人民战争,是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的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少数英雄人物的天才指挥,他们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毛泽东在长期革命战争的实践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他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因此,在中国革命战争的过程中,只要能够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为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而英勇奋斗,只要发动人民群众,依靠和武装人民群众,中国革命战争就能取得胜利。

“民兵是胜利之本”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战争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基本内容。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2 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来源

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阐述了战争规律、敌我态势等军事问题。首先,毛泽东从发展变化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观点出发,指出了战争与战争规律是随着地点、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绝对固定的东西,只有相对固定的东西。毛泽东说:“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

2.2 中华民族五千年军事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批判的继承。

3 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基本思想和内容

3.1 基本思想

3.1.1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基本原则,是制定一切战略战术的依据和准则。我军在革命战争中所实行的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都是紧紧围绕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基本原则而制定出来的,都是为着贯彻这一战争目的的。

3.1.2 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毛泽东为人民军队制定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解决了我军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无论是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1.3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战术是指进行战斗军事历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它根据敌我双方具体情况和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来确定。所以,应当从当时当地和具体作战对象的特点去考虑战术问题。

3.2 主要内容

3.2.1 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打仗之难,难在用兵;用兵之难,难在集中使用兵力。毛泽东本人就这样说过:打仗没有什么,就是“集中兵力”几个字,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尤其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打歼灭战,集中使用兵力就更加困难。

3.2.2 打歼灭战

歼灭战最有利于发挥人民军队的长处。第一,歼灭战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第二,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要改变力量对比,一般要通过战略上的持久的消耗战来实现。战役战斗上的歼灭战正是实现战略上的消耗战的主要途径。第三,歼灭战是争取战争主动权的关键一环。第四,歼灭战利于人民军队改善武器装备和补充兵力。第五,歼灭战对打击敌之士气和鼓舞人心有重要意义。

3.2.3 慎重初战

毛泽东强调,对待初战问题,要慎之又慎,不可有一丝一毫的马虎鲁莽。在初战问题上,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慎重初战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初战“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的三个原则。

3.2.4 采取灵活恰当的作战方式

运动战的特点是正规兵团、战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进攻性和流动性,对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改变战争形势和最后解决战争命运起主要作用。

4 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特点

4.1 以人民战争为基础

中国的革命战争是以人民战争为基础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中国的革命战争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那么,中国革命的根据地在农村,人民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农民,战争的形式就应该是人民战争。

4.2 以灵活机动为灵魂

毛泽东在战争过程中能够根据敌我力量对比、环境和其他影响战争的因素的变化,适时地、灵活机动地调整我军的作战形式。

4.3 以自主作战为根本

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说过,打仗并没有什么神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什么战略战术,说来说去无非就这四句话。

4.4 以力量转化为途径

中国革命战争是在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条件下进行的,敌我力量的对比显而易见。毛泽东军事战略极其重视对主动权的争取,“力争主动,力避被动”是作战指导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军队获得行动自由、争取战争胜利的根本条件。主动权是军队的命脉。

5 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仍是我军现代人民战争克敌制胜的法宝

5.1 现代人民战争的基本含义

现代人民战争,即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条件下如何组织、领导与实施人民战争。

5.2 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战争指导思想是经过战争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人民战争的指导规律。军事服从政治,依靠人民战争整体威力和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不仅是赢得中国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伟大胜利的奥秘之所在,也是指导未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战争形态、作战样式、作战力量、作战空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战争的本质仍然是政治的继续,人民群众仍然是力量的源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仍然是制胜之道。

6 结论

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哲学色彩。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我国古代丰富的军事思想相融合,在充分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在战争期间不断学习中,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战术思想。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毛泽东一生最辉煌、最璀璨、最有魅力的所在。

参考文献

[1]苟历.毛泽东与孙子兵法[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

[2]姚有志.毛泽东大战略[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3]田克勤.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

作者单位

佳木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154007

经济区战略范文第2篇

摘 要:国际领域逐渐呈现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对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国际形势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也具有直观影响。多变的国际形势使中国经济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也承载诸多风险,需要保证经济发展战略的适用性,以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文章针对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国际形势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国际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国际形势;中国经济发展;发展战略

伴随中国在国际社会综合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连接也更为紧密,在国际领域,中国经济获得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但是多变的国际形势,也给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生产国际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典型特征,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的重要基础,针对国际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进行探讨,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国际形势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1西方对中国崛起的忧虑

伴随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感受到中国发展对其自身国际地位的冲击,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体现,对于部分国家而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对传统国际政治地位的挑战,从资本主义视角思考中国崛起的问题,使部分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感觉到威胁[1]。

1.2债务危机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在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债务问题,不断积累的债务,对于国家的偿债能力也提出较高要求,一旦国家的偿债能力不足,当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动荡时,便会导致债务危机的出现。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中国实体经济债务总量已经达到244.1万亿元,负债率已经达到30000,而国际领域对于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标准值为6000,债务危机可能成为扰乱国内金融秩序的重要问题。

1.3对外贸易风险增加

外贸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于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导致中国对美国市场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但是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国外贸出口在2017年的出口总值为15.33万亿元,2018年的出口总值达到16.42万亿元,虽然对外贸易整体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但是国际贸易争端、新兴国家市场不稳定、国际政治格局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对外贸易的风险持续增加。

2 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2.1体现大国风范,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为减少国际社会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应当坚信“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在全球经济融合发展的环境下,在提升本国利益的同时还能够考量他国的利益与经济发展,减少不同国家之间可能产生的贸易摩擦,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2]。“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制订,充分体现中国的大国风范,未来的经济发展应当坚定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落实,以中国经济发展为契机,积极促进更多发展中國家获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契机。

2.2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为实现经济发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能,我国应当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供给侧改革措施的落实,努力实现去产能、去杠杆的经济发展目标,完成降成本、补短板的发展任务,突出以市场为导向、以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为导向的工作任务,并积极促进经济发展策略以及改革措施的落实,保证各项促经济发展政策能够得到实践,体现其对于促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2.3鼓励各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各行业领域应当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将创新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型动能。对于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幅促进生产效率以及产能的提升,从而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化。

2.4持续体现内需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人口宏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使社会民众的消费水平也随之提升,民众生活对于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日趋提高,产品制造业应当通过提升产品品质等方式提高产值,以人口宏利、内需为发展条件促进自身经济增长,从而持续体现内需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3]。

3 结束语

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西方对中国崛起的忧虑、债务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对外贸易风险增加等影响因素,可以通过体现大国风范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各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持续体现内需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等战略,提升经济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从而保证国内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形势。

参考文献

[1]王雨.浅析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新调整[J].全国流通经济,2017,(33):33-34.

[2]徐美娜,高宇,铁瑛.“全球化变局、国际经贸形势与大国战略高级研讨会”综述[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7,(3):91-96.

[3]薛曦.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魅力中国,2016,(37):243-244.

经济区战略范文第3篇

——摘自十八大报告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意义重大

一是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存在着一系列弊端:如高投资、高消耗、高浪费导致的经济低效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愈益突出,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缓解,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和出口方式粗放,等等,其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因此,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二是可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促进经济增长一靠需求,二靠供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要保持供给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保持供需结构一致。需求结构处于不断变动中,供给结构也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需求结构。经济结构合理的重要标志,就是需求结构要适应供给结构,没有需求,质量再好也只是产品,不能成为真正的商品。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收入的快速增长决定了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将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小汽车、住房和旅游将成为主导产业,对文化、教育等消费也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只有不断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三是有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等方面量的指标,更包括产业、城乡、区域结构改善等方面质的指标,没有结构改善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是可以牢牢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机遇,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发达国家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纷纷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未来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从机遇来看,我国可以直接承接国外产业结构的升级浪潮,加速技术进步的步伐。从挑战来看,一方面,发达国家不可能把关键技术转移到中国,如果不加快结构调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产要素价格提高,现有一些产业会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出现产业空心化倾向,必须加快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一,协调原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结构,协调有不同的含义。就产业结构而言,就是各个产业之间及其内部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对于区域结构来说,就是各个区域能够根据各自特点发展优势产业,区域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对于城乡结构来说,就是要形成一个城乡相互促进和分工合理的结构。对于需求结构而言,就是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原则。经济结构调整本身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在未来几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有两大目标,短期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期要在21世纪中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目标,都有赖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要在经济增长中调整经济结构,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更好地增长。

第三,促进就业原则。经济结构调整要有利于增加就业。当然,促进就业并不是不要经济结构调整,也不是要求所有产业都围绕增加就业这一目标。要在淘汰落后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

第四,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要建设美丽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上一代与下一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政策选择

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三大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和升级。要继续加强第一产业,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提升第二产业,增强第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让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三大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例由目前的“

二、

三、一”结构调整为“

三、

二、一”结构。要继续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服务业现代化道路。三大产业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等各种生产要素的结构组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www.shiyebian.net

其次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城乡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核心就是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实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大城市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节约土地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等优势,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小城市适合于农民转移,基础设施投资相对较少,便于管理等优势。要制定适合于城市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清除城市发展的体制障碍,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农村和城市的发展相协调。

再次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克服盲目和重复建设,形成全国各地区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上,要注意处理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关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东、中、西部以同样的速度同步发展,而是要让每一个地区都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同发展。同时,各个区域之间要有合理的功能定位,经济特区要在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方面做出新的探索;东部地区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中部地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是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建设,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西部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经济区战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内需;出口;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1日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古老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型上进行了深化。其中,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古丝绸之路的轨迹上继续向西延伸,辐射到欧洲,将亚欧紧密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北至欧洲,中至中亚,南至南亚、印度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影响下,我国西北五省和西南四省将重点受益,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重大提升作用。另外,河南省、山西省等内陆省份也可以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拉动内需、扩大出口。

一路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以我国古代“下南洋”为原型而进行的拓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我国东部省份为主,及主要港口,主要对接东南亚、阿拉伯半岛、非洲和欧洲。其中一带一路战略的建立、亚投行的设立、国际物流中心、国际化大港口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规划实施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辩证地看,基础设施、交通、文化旅游等项目的投资也对拉动内需和经济“走出去”有相当大的主导作用。

我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环境下,为保证经济稳定增长,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尤为重要。第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构建对“走出去”经济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要彻底改变世界工厂的格局更加需要优势资源和有利政策的推动,拉动内需,扩大出口。一带一路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直接效应;第三,我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经济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大发展时期,资源的不断消耗,成为制约我国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因素。发展转型的迫切要求,一带一路战略的设立,为我国经济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二、一带一路之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拉动内需。一带一路战略由于其政策十分优惠,能够吸引大批客商落户,并形成产业的聚集。而产业聚集的形成又能够带动贸易、金融、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此外,一带一路战略的建立也会对沿线城市造成极大影响,大量的贸易往来、人员交流促进了周边城市的基础建设、金融贸易、商业地产的发展,带动了地处内陆省份和城市的经济发展。首先为保证中国与中亚、欧洲国家的贸易信息充分对称,建立丝路物资交易平台,按照不同的模块分为农产品、旅游业、工艺文化类、医药类、石油化工类和机械类。在每个模块中除了相关产品的质量等级、技术参数、价格等基础的信息外,还设有贸易合作服务支持模块,可以就相关贸易合作进行深入洽谈与沟通。这些产业的发展会极大地带动内需,增加就业和税收;其次是金融合作体系,亚投行的设立受到了国家和国际的重点关注。国家为了扶持该项目投入了万亿美元作为扶持资金,再加上大型企业和各种组织机构的关注与支持,为构建亚投行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二)扩大出口。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建设越加重视,而一带一路战略的设立有助于推动与国际贸易市场接轨,成为连接西部地区与中亚、西亚、欧洲诸国的枢纽。一带一路战略的设立还有助于深化国内外在经济、贸易、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转型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在很多方面享受着国家最优惠的政策,如进出口货物不受数量限制、金融外汇管理放松、实行金融自由化、进口免税等。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许多跨国公司选择一带一路战略下重要省份作为自己的物流分拨中心,进行全球范围内的物资调配。因而,一带一路战略将聚集巨大的贸易流。此外,一带一路战略放松了对外汇的管制,实现了货币兑换,这些因素有利于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也推进了出口规模的扩大。

(三)改变经济结构。一方面改变了内陆省份和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由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天然优势,使其成为众多知名企业及高科技企业的首选之地。高科技企业的引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对本地企业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也促进了区域内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大企业的入驻,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因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带动金融、商贸、保险、交通、餐饮、住宿等众多产业的大发展。就金融行业来说,“亚投行”的设立将促进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接轨,同时增加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三、一带一路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拉动内需。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非洲的合作集中在经贸和旅游两方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要正视发展中的问题,在2015年博鳌论坛期间,泰国官员就提出,海南与东盟直航的航班数量少,严重阻碍了双方的往来。同时,洋浦自由港的建设进度和规模比天津港方面都有不小差距。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省份和城市,利用好自身生态环境良好、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产业升级。例如宁波港和洋浦港及三亚临空经济区的升级建设对拉动内需都有巨大的推动力。

(二)扩大出口。以沿海省份为例,以先进科技为支撑的制造业和发达的软件业为依托,向东南亚、非洲等地出口电子产品、软件服务和设备。同时利用渔产品丰富的优势,努力开发适合热带种植和生产的农副作物。以质量赢机遇,以口碑谋发展,快速打开海外市场的大门,提高海外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充分利用沿海省份的区位优势,把国外的优势资源和项目引入国内。比如,原油生产、煤炭产业、冶金技术、热带水果、天然气、机械制造业等等。另外,还要对南海的海上通道功能进行深入发掘,大力开发物流产业,加速东南亚、非洲与国内的物资交换与贸易往来。

(三)改变经济结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包含区域能够对物流需求充分满足,同时也实现了国际港口群的建设,包括宁波、洋浦、三亚、北海等港区。港口群以集装箱运输为主,能源与一些散杂货物的运输也都有涉猎,以此成就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运输主体地位。

以沿海城市轴心区域,通过经济园区和加工贸易园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企业以及内地企业来到沿海,使资源整合、加工生产以及营销服务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一种三方联动的新型产业格局,成为了亚太经济圈的活力中心。

四、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对策

(一)加大对贸易输出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了增大贸易顺差,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更好地占领海外市场,提高本国的竞争力,需要加大对贸易输出企业的支持力度。具体来说,从政策方面,需要细化进出口退税政策和相关税收优惠措施,以尽可能减小外贸企业的贸易壁垒,鼓励企业从事外贸经济业务往来。从信息提供角度,可以针对企业的外贸实务及相关问题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具体服务项目包括海外贸易环境咨询、外海投资政策咨询、企业法务咨询和中介服务等等。

(二)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是“一带一路”基础建设的基石,为了更好地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促进经济发展,就要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如兴建国际化的航运枢纽站,使从出行人数和出行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充分利用海上资源建立游轮航线基地,可供海外船只停靠,解决游艇跨境停靠问题;开发高端游艇服务,为跨境豪华游提供适宜的出行工具,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推进自由港口的兴建,为全面拓展航运业务,提升海运竞争力做贡献。

五、小结

综上所述,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只有将一带一路战略贯彻落实,才能完成国家经济转型的重大目标。一带一路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延伸,必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福泽子孙的重要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起航[J].海运纵览,2014.5.

经济区战略范文第5篇

《科技智囊》杂志在编者前言里有这样一段话:“一帮咨询师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个问‘你最近搞垮了几个企业?’”我看后大感惊异,也让我想起在90年代和一些网络公司或风险投资商交流时,他们经常以“你蒙了多少钱”这样的话来调侃自己的工作。我对这种“幽默”是相当反感的,也非常不能理解。我曾经非常苦恼。我在想

,是不是我与年轻的职业经理、年轻的员工之间在价值观上产生了分岐?我不能容忍对自己工作或职业采取一种轻率的、甚至是玩世不恭的态度,这是一种亵渎!很多人说我没有必要这么认真和愤慨。但我为什么要这么认真和愤慨?我想主要原因在于我对职业操守和价值观在职业中的作用看得非常重要。这可能与我原来的学术训练和背景有关。

8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科技政策和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促使我下海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关村有很多科学家下海,但在科学院几乎是一片骂声,而且科学院在政策上明确提出要批评这种下海的方向。我们政策研究所要帮助宣传这项反对下海的政策。当时的感觉是我不但不能帮助宣传,反而觉得应该选择离开中科院,必须到市场中去,找到自己的激情和能发挥的余地。

下海以后,文化价值观依然是引导我创业10年整个走向的关键。我给自己提出的目标就是要让民营经济占中国的1/3天下,要让高技术产业成为中国的主导产业。在长城所十年所庆的时候,我觉得最自豪的是:回顾十年,我们参与了民生银行、希望集团、方正、联想、用友的发展策略。这个过程实际上参与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咨询职业的定位。十年之后,我国的现状是:民营经济占有了1/3天下,高技术产业占了20的比例,基本上在各个城市、各个开发区都是主导产业。

文化价值观本身是什么?中国知识分子传统上有一种使命感。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使命感具有了现代意义,并且和中国人的生存尊严日益相关。所以,我觉得如果你有使命感,就会把自己的热情,把自己的更大的精神投入到事业中来。我认为,不光是咨询业需要使命感来支撑,中国的很多产业,包括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他们都是在改变中国的体制、机制、产业地位,在向这个方面不懈努力。如果与韩国、日本比较,韩国到现在为止对民族的尊严追求仍然是支撑着它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日本已经弱化了。

我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的国家,我们的企业家、我们的咨询师、我们的管理学家都有责任让中国有尊严地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当你的事业和人生价值高浓度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文化价值观就构成了取得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

战略选择

简单而言,我在这十年做了三件事:企业战略、产业战略、区域战略。我觉得这三个事情有高度的耦合性和相关性。实际上做任何一项企业战略都需要对那个企业所处的产业,尤其是对产业价值观、产业价值链有个比较透彻地了解,对产业的演变规律有深切地把握。

我总结产业基本规律有三个:

Ø产业成长规律。就是说产业跟人一样,有从小到大到死亡的周期,有个成长过程;

Ø产业价值链规律。产业内部环节、外部环节形成一张价值网,你能不能看透这张网,就是你能不能看清产业价值链未来的演变过程;

Ø产业组织规律。相当于产业的发展模式。经济越全球化,和世界联系越密切,产业发展模式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在做战略选择时,更重要的是把握规律。我的体会有(源自《易经》)六个字:①变易;②恒易;③不易。变化是事物发展规律的核心,我们要在变化中找到持续的、稳定的变化规律,从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本质。可以这样讲,产业的发展模式核心源自企业创新,企业能不能做好企业战略、能不能做好产业选择,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是能不能有一套方法,把产业演变的主要趋势找到,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商业模式

新经济、互联网经济开始把商业模型推到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但是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了,商业模式是不是就随着破灭了?我认为不是。商业模式是引导新经济发展、在新时代发展自己企业的一个根本环节。在某种意义上说商业模式已经取代了企业战略。

那么企业要做什么,怎么做?一般说做什么是第一位的,怎么做是第二。但是当你做新业务、从事新产业、创新无穷大的时候,“怎么做”比“做什么”更重要。即商业模式比战略还重要。

在新经济条件下,那些基本的管理要件都有了0—100的创造,可以100外包,也可以100自己做;所有职能都升了级,都有升了几级的操作。那么商业模式就是指所有的要件无论在升级还是未升级的情况下都有0-100的演变。

对商业模式的理解中有个说法就是讲故事。讲故事就要回到战略,即你的人物情节、你的流程是不是能够有逻辑地、理性地融合在一起;故事的发展要与逻辑、常识高度地融合在

一起。我参与了很多商业模式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是讲故事,有一半是操作的过程。只有讲故事才能吸引人的热情,把所有的要素高度融合在一起。商业模式的根本就是要把讲述的故事演变成你企业成功的故事。

总之,咨询顾问要有使命感,要追求有尊严的生活。这来源于咨询师和咨询公司的能力,来源于为客户真正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这是最关键的问题。此

经济区战略范文第6篇

摘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是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但从目前来看,一系列内外部因素制约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走上与其它类型商业银行相同的发展道路,并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低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这些因素包括监管政策、银行业体系、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战略定位、绩效考核制度等,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消除这些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对策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在银行监管尤其是资本监管日趋严格、经济周期性波动加剧、经济转型加快推进,以及多层次银行体系逐步建立的大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只有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与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竞争,并形成自身特色,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但从目前来看,在监管政策、银行业体系等外部宏观环境因素,以及股权结构、绩效考核制度、战略定位等内部微观环境因素的制约下,城商行大多缺乏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同质化现象严重。本文在对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差异化发展是城商行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位和服务高度同质化的大环境下,小而全、无差异的发展道路虽然可以令城商行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发展、迅速做大规模,并获得不错的收益,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金字塔式客户结构和市场分层的逐步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将是城商行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1]。

(一)城商行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是我国构建多层次银行体系的现实需要

从国外情况来看,一个由不同规模、不同定位和服务对象,以及不同特色的各类银行组成的多层次银行体系,既是一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国经济中不同主体对金融服务差异化需求的结果。目前,我国银行业在规模角度已形成由大型、中型和小型银行组成的多样化银行体系,但从市场定位和服务对象角度来看,多层次、多样化的银行体系尚未成形。尤其是除农村金融机构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和发展模式高度趋同,从而造成大中型客户金融服务竞争过度,小微型客户金融服务供应不足;金融资源向大中城市集聚,农村金融服务薄弱等现实问题。因此,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的银行体系,尤其是进一步强化和大力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银行机构,将是我国银行业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此过程中,对于城商行而言,针对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确定一条不同于大型银行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既是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多层次银行体系的现实选择。

(二)差异化发展是城商行适应日趋严格的监管约束和资本约束的必然选择

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明显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强化资本监管是其中的重点。以我国为例,银监会先是将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8%分别提高至11%和10%[2];此后,又提高了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的门槛,并进一步强调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情况的动态监管和反周期监管,资本监管要求大幅提高。加之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的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的信贷大投放,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和瓶颈日益凸现,原有的做大规模、依赖存贷利差的发展模式受到冲击。特别是对城商行而言,资本补充难题更为突出,必须尽快改变现实中追求大客户、大项目的高资本消耗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单位资本的使用效率和产能。唯有此,才能解决传统发展模式下存在的业绩波动、资本约束和发展的不稳定问题,这就要求城商行从大型银行的老路转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三)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是经济转型和银行业发展模式转变的最终结果

表面上看,2008年金融危机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更深层次上却是对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冲击,加剧了我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将从投资和出口拉动型转向消费推动型,经济发展速度也将由超常规转向稳定适度;短期来看,危机时期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将逐步转向正常化,超常规的货币投放、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将趋于稳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信贷大投放格局将发生实质性改变。商业银行大放贷、大发展的模式将难以维系,商业银行必须转向中小企业、高科技、新能源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求发展空间。规模实力较小的城商行更需要先行一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此外,经济转型带来的将是银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逐步缩小,传统吃利差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这也要求商业银行尤其是定价能力相对较弱的城商行尽快调整业务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形成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二、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理论上讲,城商行是最有条件,也最容易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商业银行,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除少数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坚持并深化“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形成特色,走出一条不同于其它银行的道路;大多数城商行偏离了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片面追求“小而全”,走上与大型银行高度同质化的发展道路,传统优势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缺乏。究其原因,就在于内外部六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外部环境因素

1.银行业“大而不倒”规律。由于银行的业务活动涉及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银行的破产倒闭往往会对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巨大冲击。正因为此,各国政府在对待银行倒闭问题上通常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对大型银行一般不会轻易让其破产,这就是银行业有名的“大而不倒”规律。此次金融危机中,美联储“对陷入困境的大型银行施以援手,对同样苦苦挣扎的中小银行却袖手旁观”的做法,无疑将进一步强化人们对“大而不倒”的认同。出于相同的考虑,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同样具有做大规模寻求政府隐性支持的冲动,体现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就是热衷于做大项目、抢大客户,快速做大规模。

2.“歧视性”监管政策。不完善、带有“歧视性”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小银行的定位和发展道路。通常情况下,监管机构会对商业银行业务资格的获得和市场准入设置一系列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资产规模。要想取得某些业务资格和市场准入,商业银行必须达到一定规模,这必然会加剧商业银行做大规模的冲动。以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为例,城商行必须达到银监会规定的规模才有可能获得跨区域发展的资格,定位和业务是否有特色等问题则不属于准入指标的内容。此外,对中小企业业务缺乏针对性和差别化的监管措施也使得城商行开展中小企业业务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比如银监会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核销、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与大企业的要求基本完全一致。出于资产质量考核以及投入产出的考虑,城商行自然倾向于做大企业,从而加剧国内商业银行定位的趋同。

3.不完善的银行体系。从资产规模、经营地域和所有制性质角度来看,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涵盖各种类型、多样化的银行体系。但从定位和服务对象角度来看,则显得相对单一,差异性、层次性并不明显。除农村金融机构和少数城商行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经营地域和规模差异显著,但在定位和服务对象上并无实质性区别,这种定位单一、高度同质化的银行体系不可避免影响到城商行的定位和发展道路。出于生存和做大规模的考虑,城商行只能努力做到“小而全”,与大型银行展开直接和正面竞争,并最终导致其在定位、产品和服务上的差异化逐渐丧失,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商业银行大多以“相同面孔”示人。

(二)银行内部因素

1.地方政府的干预。随着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直接干预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规范和解决。但地方政府对城商行高管人员任免的干预和控制仍较为突出,造成城商行高管人员在短期内的频繁变动,高管人员的任期变得不确定。在任期短期化的情况下,这些高管人员显然没有动力花费大量精力和资源用于城商行长期特色和竞争力的培育,而更愿意将资源和精力用在短期见效快的经营管理活动上。体现在现实中,就是短期内对做大规模贡献大的那些业务和产品受到重视,与大型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由此来看,地方政府的干预对城商行定位和发展的影响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各种因素[3]。

2.不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好比交通指挥棒,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引导和激励商业银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行,而不科学、不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则恰好相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制度主要包括规模指标、质量指标和盈利指标等三方面的指标,又以规模指标为主,基本不涉及特色培育、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内容。城商行也不例外,在这样的绩效考核制度下,各分支行必然将精力放在那些能迅速增加规模和盈利的业务和客户身上。大客户、大项目成为各类商业银行争抢的对象,各商业银行在定位和服务对象上的差异也就不明显了。

3.战略定位摇摆不定。城商行未能实现与其它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战略定位的不明确。城商行在其成立伊始就确立了“服务地方、服务市民、服务中小”的定位。但长期以来,城商行并未能坚持并深化这一定位,而是呈现出摇摆不定。定位的摇摆不定使得城商行原有比较优势和特色逐渐丧失,并最终走上大型银行的老路。某种意义上说,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战略定位,实现定位的差异化。只有差异化的定位才能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格局。

三、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地方政府以及城商行等各有关方面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解决影响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引导和促使城商行实施差别定位,打造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业务特色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银行业运行环境

针对我国银行业存在的“大而不倒”规律以及城商行千方百计做大规模以寻求政府隐性保护的现实,中央银行应尽快建立覆盖国内各类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并根据不同银行的风险状况实施差别化的存款保险费率,以消除大型国有银行享有的政府隐性支持的政策红利。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通常情况下只有大型银行才可能享有的政府隐性支持转化为所有银行都享有的存款保险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商行做大规模的冲动,使其更加专注于培育业务特色和提升竞争力[4]。

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现有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对专注于中小企业、三农金融等业务的城商行给予监管倾斜,对此类业务领域实施差异化的监管要求和监管措施。在城商行的市场准入问题上,改变目前过于强调资产规模的准入指标体系,转向以风险为核心、对整体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的做法,并对具有业务特色的城商行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鼓励城商行寻求差异化发展。从培育多元化、多层次银行体系视角入手,从政策和监管层面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尤其是以城商行为主体的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给予适当规划和引导。通过性质界定、经营区域划分、差别税收政策等制度安排,促使各类商业银行逐步摆脱同质化的发展道路。

(二)优化股权结构,减少地方政府干预

针对因地方政府的干预而造成城商行高管人员任期不确定,进而导致城商行发展的短期化问题,应从三方面加以改进:一是进一步优化城商行的股权结构,降低地方财政的持股比例,适当引入民营资本,通过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实现对财政大股东的制衡。二是地方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从行政管理者角色转变为股东出资人角色,更多地从出资人的角度行使股东应有的权利,减少对城商行经营管理活动尤其是高管人员任免的直接干预;同时,城商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将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管理和诉求通过公司治理平台加以体现。三是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促使公司治理的优化,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中形成战略投资者对财政股东的有效制衡;通过战略投资者的引入进一步培育城商行的公司治理文化,促使公司治理各方进一步转变观念,找准定位,既充分行使权力,不越位,又切实承担职责,不缺位。

(三)明确战略定位,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

城商行发展的同质化从根本上而言源自其战略定位的缺失和战略管理体系的缺乏。因此,明确战略定位,并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是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前提,具体主要有以下两点。

1.明确战略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形成发展特色。从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明确定位并寻找潜在特色领域:一是从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特色或区位优势入手,开发特色产品或服务;二是依托大股东资源,形成与其他银行的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发展,如平安银行利用平安集团的综合化经营平台向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昆仑银行依托中石油资源开展相关业务等;三是从目前相对比较薄弱的金融服务领域寻找商机,如小企业金融服务、农村信贷等;四是开发新产品,形成先发优势,如包商银行开展的小微贷款业务等。

2.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针对长期以来战略管理薄弱的现实,城商行应考虑设立相应的部门专门行使战略管理职能,该部门应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可以是独立的部门,也可以与董事会办公室或发展研究部门合二为一。按照城商行确定的战略定位和方向,战略管理部门负责拟定未来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很关键的一点是要赋予战略管理部门战略评价和考核职能,通过战略管理部门职能的发挥,将银行的总战略和战略目标以发展规划的形式得以体现,并分解落实到各业务条线的分规划中,逐步建立起总战略与分战略、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相结合,涵盖战略研究、战略规划、战略控制和评价反馈的完善的战略管理体系。此外,通过加强战略研究和战略控制与评价,进一步提升董事会的战略决策水平,强化董事会的战略管理职能。

(四)打造业务专长,培育核心竞争力

从业务发展角度来看,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和核心举措是根据自身比较优势打造业务专长、培育业务特色,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做强传统优势领域,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围绕中小企业服务、市民服务等传统优势领域,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专门的业务流程;探索建立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开发针对性的特色产品,着力解决现有产品种类少、还款方式不够灵活、差异性不够等问题,突出方便性、灵活性和及时性,建立起多样化、覆盖客户各方面需求的产品体系,培育业务品牌;在服务功能完备的同时形成与大型银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2.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提高运行效率。城商行在对特色业务实施专业化经营的同时,还需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按照以客户为中心、提高运行效率的总体原则,将原有的总行与支行之间、总行不同部门之间相对分割的块状业务流程,转变为垂直化、集约化的、条状业务流程。与之同时,通过在条线内配置专业化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整个业务条线的专业化运作水平和效率,并有效降低来自于行政管理条线的干扰。

3.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发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形成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对区域市场实施细分,推出差别化的服务方案,建立起全方位、与区域内各细分市场完全对接的营销和服务体系;实施组织架构改革,建立扁平化、高效率、立足区域市场的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提高在区域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并在该区域内形成竞争优势。

(五)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实现做大规模与做出特色的统一

城商行战略定位的落实、业务特色的培育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而实现差异化发展,既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不完善,尤其是绩效考核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商行差异化发展的进程,甚至于使其走上相反的道路。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制度是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针对目前大多数城商行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制度侧重于规模、速度和盈利指标的现状,应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特色业务培育、特色业务的增长以及特色业务对利润的贡献等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激励分支机构在做大规模的同时形成业务特色。同时,为了解决分支机构过于追求短期发展而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适时引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降低分支机构不顾风险的盲目扩张冲动,并通过将风险因素引入考核,平滑银行的发展波动和大起大落的业绩周期,实现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统一。

对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人员的不完善的考核奖励制度是造成城商行追求规模胜过追求特色、追求短期业绩胜过追求长期发展的重要原因。对此,在传统的针对短期业绩的考核奖励制度基础上,引入与长期业绩挂钩的股权激励、延期支付等长期激励机制。通过将薪酬奖励与银行的长期业绩表现挂钩,促使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人员克服经营管理行为的短期化,促使其关注并将资源和精力投向“培育业务特色”、“塑造竞争优势”等对银行短期业绩贡献不大但却是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领域,实现银行长期发展与短期发展、做大规模与做出特色的协调统一。

(六)实施有区别的资源投入政策,强化科技和人才对差异化发展的支撑

资源不足,尤其是人才缺乏和科技落后是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城商行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制肘。为此,城商行需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并实施有区别的资源投入政策。一是围绕战略定位,加大对特色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比如为确保分支机构开发和培育特色业务的积极性,在发展初期给予一定的考核保护期或者补贴;为尽快开辟市场,将营销费用向特色业务领域倾斜等;通过资源倾斜政策,将有限资源集中于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领域——特色业务,促使该类业务的快速发展。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特色业务领域的专业人才,并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通过业务能手带教、与国外先进同业或国内外研究机构共同培养、外派同业锻炼等方式,在银行内部建立起一支与未来业务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三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对现有核心业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对经营管理的支撑能力,尤其是对创新的支撑;根据已有和潜在业务特色,开发相适应的业务系统,提高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朝晖.城商行应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N].中国证券报,2010-04-02.

[2]高晨.银监会明确资本红线大行资本充足率底线为11%[N].京华时报,2009-12-07.

[3]张吉光.城商行公司治理:从“形似”走向“神至”[J].当代金融家,2010(6):61-63.

[4]张吉光.存款保险推出恰逢其时[N].中国经济导报,2004-06-19.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City commercial bank’s achieving 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

ZHANG Ji-guang

(Strategic Management Department, Bank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072,China)

Key words:city commercial bank;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measures

上一篇:进村入户表范文下一篇:酒店采购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