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农业经济论文范文

2024-05-08

经济区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现代农业技术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农业现代化由于日益发展的现代农业技术得到广大进步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技术能更大程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并且可以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但是现在的农业技术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并且相关的制度跟方式都不够完善,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所以我们应该不断改善。

关键词:新型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发展;技术推广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内市场竞争环境变得越来越激烈,这对我国农产品造成了巨大影响。想要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快推广农业技术的步伐,将农业技术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在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因此,笔者针对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研究,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1  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

简单来说,农业技术推广就是在农村对农户进行农业技术教育的社会活动。根据各个地区,不同农业发展的情况为农户量身定制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并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农民用于实际生产活动中。农业技术的推广能保证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掌握最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当前我国推行的农业技术主要是对于种植技术与种植方式的指导,是以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水平和投入产出比为目的。

2  现代农业技术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2.1  农业技术推广存在不足

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时需要有新的推广手段,才可以充分发挥农业技术的影响,但是就现在而言,农业技术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得到改善和运用,但是他推广的措施缺乏创新,仍采用以前挨家挨户推广的手段,得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农业技术推广制度才存在不足,并没有充分运用互联网以及微信等社交软件和信息技术,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实施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经营管理水平低

目前,我国设施农业经营管理方面,大多采取粗放经营和经验管理等办法,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致作物产量不高。例如:我国温室大棚种植的蔬菜水果,室内设备简易落后,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年产量也只有10~15吨/亩,且生产出来的蔬菜水果质量相对较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而发达国家除了拥有先进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技术,还有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管理办法,生产出来的农作物与市场需求相适应,销路非常看好。

2.3  相关制度与措施不完善

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与农村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农业经济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得到很大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整体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也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持稳定发展的状态。完善激励机制以及规章制度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然而就现在来说,农业技术推广制度还不够完善,工作也由于规章制度无法发挥主要作用无法有效的提升。

3  现代农业技术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重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

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对农民进行培养。因此,有效的培训使很有必要的,如函授、夜大学、远程教育、网上自主学习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增加培训,使农民能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操作技术和标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着重于现代农业技术和机械设备推广和运用,同时可以进行农业种植。除此之外,要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对实践的训练,在生产实践中有效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有利于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和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3.2  健全现有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实施环节中具有重要保障意义,农业技术人员如果缺少农业生产设施的支撑,则会导致无法全面实施农业生产技术,造成农业生产呈现明显的滞后性。增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就是要合理优化现有的农业生产运行模式,按照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实施思路来进行优化调整。农业部门对于当地农民必须给予全面的农业技术资源扶持,投入充足的前期资金成本用于购买机械化农业设施,确保实现机械化的基层农业生产转型目标。为此,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基础设施必须得到充分地完善。

3.3  适当增加相应资金投入

要提前做好资金投入的准备工作,通过推广农业技术的要求,科学的计算资金投入的比例,努力达到农业技术推广的目标,可以帮助农业促进经济提高。通过实际情况和科学的依据来安排资金预算计划,通过计划资金的合理安排来实施计划,确保有相应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和人员工资支付。并且要增加资金预算和审计,注重监督资金使用的整个过程,保障资金的使用,每一笔支出都要落实到位,避免资金不合理使用的情况,防止资金被挪用。

4  结语

为了更好的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工作,就需要做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新型农业技术的作用有充分的了解,并合理进行应用,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妥善措施进行处理。并且,还要做好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定期开展培训工作,让农民对新型农业技术有所了解,从而使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顺利进行。进而促进国内农业经济的发展,改变农村面貌,使農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蒋建军.“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12):42-44.

[2] 李定国,黄春露,江成为.关于现代农业技术使用与需求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湖北省阳新县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3(1):69-71.

[3] 朱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经济区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中国农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局限性正逐渐凸显,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因此,需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力度,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证农民增产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向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迈进。

1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1.1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更好地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首先应抓住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证农民收益。在开展农业经济创新管理过程中,通过构建完善的系统化管理体系,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规范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1.2有利于调动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下,基层地区的农技人员工作量大,工作条件艰苦,限制了科技人员的发展,导致基层科研人员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通过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行为,构建完善的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并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变成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1]。

1.3有利于创新农业发展进程

农业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稳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环节。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各项管理机制要严格落实到位,并结合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机制创新,从而更好地满足新兴农业发展方式的需求,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

2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的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完善,模式滞后

国家层面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相对较为完善,对推动国家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广大基层地区,由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管理能力比较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行农村经济体系中缺少专业的工作队伍对农村经济进行有效的规划,无法对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管理。现有的管理人员工作水平普遍较差,专业能力较低,思想陈旧,难以满足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2]。

2.2部分农民群众思想认知落后

中国基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认知比较落后,对新技术及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差,例如不愿意向外承包土地,农村地区土地经营模式仍以小规模经营为主,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整体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今后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转变农民群众的传统意识,抛弃陈旧的思想观念,这是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3农业发展水平低下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地质地貌存在较大差异,在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边远地区,农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很多农民群众对现代化技术仍然保持观望的心态,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复杂的气候环境和地形进一步限制了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因此,需加大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为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农业经济发展方案,这样才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3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业经济管理理念创新策略

3.1加快管理理念创新

在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理念創新是前提和基础,管理理念创新是保障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环节。结合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方面应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所存在的不足,提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地方农业发展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创新方案,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对创新方案作出修整。另一方面,还需强化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保证他们用创新的眼光去看待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还应加大宣传教育,通过应用多元化的宣传渠道提升农业经济的宣传效果,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了解到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具体内容和效果[3]。利用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宣传。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智能手机普及率显著提升,可借助智能的交互软件宣传农业经济技术。最后,经济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持续性的特点,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在思想上统一认识,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

3.2完善管理体制

科学规范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实现农业经济创新的重要支撑。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和相关工作部门要结合当前农业经济创新管理理念,保障各项管理理念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在具体管理体制完善和创新过程中,需在结合现有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以农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效改革,进一步创新农业经济制度,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明确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和方向,实现农产品深加工,改革农产品生产结构,延长农产品产业链,逐渐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方向转变,以此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还需提升农民群众的自主发展能力,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保证农业生产安全。

3.3提高管理人员工作能力

在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创新过程中,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将对创新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工作人员的基础素养和执行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管理相关工作的落实。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向着更快更好方向转变,相关部门需注重对现有工作队伍的专业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责任意识、专业技能,保证整个工作队伍在短时间内革新传统的专业知识。通过构建定期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方式,优化整个管理队伍的工作成效。在此基础上还需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考核,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并在短时间内打造优秀的管理团队,确保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梁鹏桢.基于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J].山西农经,2017(23):51.

[2]赵瑞女,王粉霞,班红梅,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J].农村科学实验,2018(12):101.

[3]宋承蕾.当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及其优势[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8(3):30-31.

经济区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改变现有的农业发展结构,还需要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就是要重新建立各种农业生产秩序,使农业经济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形势。由此可以看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就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调整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结构优化;农业经济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正在经历持续不断的变革。以自给自足和体力劳动为主导的传统农业,逐渐转变为以技术和服务为主的新型农业,从单一的粮食作物转变为畜产品和渔业产品的综合发展,虽然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缓慢的,但仍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在纵向发展的同时,横向调整愈发明显。农业不再是进行简单的农产品生产,而是一个包括加工、生产和销售的完整工业体系。农业由传统单一的“农业”,逐步演变为“大农业”。从“大农业”的角度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及农业产业概念

传统农业的定义只包括农、林、牧、渔等一级产业。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呈多样化发展,逐渐扩展到加工业、畜牧业、工商业等综合领域。在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过程中,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休闲农业、农业旅游、技术推广等第三产业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大农业”的角度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是对农业的三大产业的调整,在保证每个产业现有基础的同时,不断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经济良性发展[2]。

农业产业化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结合,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和产品为重点,实行区域布局、系列化加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企业管理和社会服务,形成工农、工商、贸易、养殖加工、生产和供销、农业科教教育等综合管理体系,使农业走上了自我约束、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律调节的现代化管理和行业组织形式的良性发展轨迹。实质上是指传统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这种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整体运作方式,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方法。

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缺陷

虽然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我国农业结构只适应过去低消费的情况,没有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如下。

(一)农产品质量低下

产品质量是占领市场,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因素。我国质量低下、附加值小的农产品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加上技术和创新意识不高,产品的竞争力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优质农产品供应量少,产品进口依赖性强,缺乏自主品牌。

(二)区域优势不明显

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大国,農业经济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并不像以往那样繁荣昌盛,主要原因是农业经济优势不明显,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区位优势不明显的最关键因素在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没有做好“因地制宜”,缺乏一定的特性和创新性。

(三)农业经济规模化程度不高

农业产业结构低度化是农业经济发展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高效率的市场机制不完善,阻碍了流通性工业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发展,造成农业发展闭塞、单一,不利于农产品的推广和产业化发展。

(四)产业经济模式过于分散

农业经济模式过度分散的原因是经营模式家族化,主要表现为经营规模小,技术供应不足,以家族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导致经济模式单一,没有发挥出关键的作用。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会阻碍农业经济健康良性发展。

三、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合理的结构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输入强大的活力与创造力,创造更多的经济动力。目前,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利用现代化生产条件,结合专业技术,对农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促进农业良性健康发展。

(一)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各种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农业的发展出现更多的可能,农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畜牧业和渔业,而是不断向其他领域延伸。由于农、林、牧、渔业的主要产出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条件决定,因此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比如,耕地和土壤资源有限性,决定了农业产量不可能实现过快增长。因此,必须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食品、饮料、加工等农副产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延伸产业链不仅增加了产业的多样化,而且在很多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利润空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支持衍生产业的发展。

(二)注重农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

质量是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因素,是占领市场的主要竞争力。农业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以农业的第一产业为基础和核心的,因此,想要衍生产业链,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只有创造良好的口碑,才能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消费者喜欢和购买自己的农产品,从而赢得更大的市场。在全力打造第一产业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地农产品的特点及地域特色,在把握市场动向的基础上摸索消费者心理,通过恰当的方式让自己的产品进入消费者视线,并赢得消费者青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地域优势,把周边或者邻近区域的产品相互结合,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以一带多或者以多带一,打造本地知名品牌,推动农业产值不断提高,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创新农林牧渔业,加快农业第三产业发展

农业第三产业是在农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依附性。不同于以自然条件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衍生价值为主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最明显的特征是以技术和服务为主,这是由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提高来决定的。随着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第三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经济收益不够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观光和旅游是现在消费者比较热衷的一种休闲方式,结合这种情况,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增加专业人才的配置,挖掘地区特色,发挥地区优势,不断提高创新意识,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开发合适的旅游观光项目,发挥特色旅游业。同时,需要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不断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让消费者感到愉悦,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促进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增长。

(四)提高农业服务水平,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先进的农业产业结构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供发展条件和农业政策支持来实现的。只有基础设施更完善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更高,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實的保障。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业财税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加强地方品牌建设,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同时,要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弱势产业的发展,形成两者的优势互补。

四、结语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统领性和专业性,针对农产品质量低下、区域优势不明显、农业经济模式化程度不高、产业经济模式过于分散等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农业资金技术投入,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注重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基础农业产业的质量;创新农林牧渔业,加快农业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农业服务水平,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这些方式进行有效调整,全面提高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率,提高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亦民,王梓龙.农林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12):127-132.

[2]王勇.河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29-130.

经济区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修正设计了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辽宁省44个县级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了44个县级地区的经济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然后通过聚类分析将44个县的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不同等级,分析找出不同等级县域经济竞争力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县域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提升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县域经济竞争力是指县域单位进行资源配置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辽宁县域经济范围共包括44个县级市,县域行政土地面积占全省89.19%;2005年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41%;县域人均GDP为15235元,比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略高,但远低于东部沿海县域人均GDP20000元的水平 。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竞争能力不强,省内各县市之间存在发展严重不平衡问题,因此,必须在充分认识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性的基础上,发挥各县域的优势,促进全省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修正设计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辽宁省44个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水平、各县域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辽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文选用了18个经济发展指标组成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在分析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因子的基础上,找出各县市经济竞争力存在的差异,并利用综合得分通过聚类分析将全省44个县市进行综合分类,以期寻找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促进辽宁省各县市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1.测度指标的设计原则

县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概念,单纯用某一指标或部分指标难以反映其全貌,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县域经济的社会特点。因此,设计一套相对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分析和判定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故应遵循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则以及可比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评价体系设计原则,参照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本文从自然资源,综合经济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并选取适当的二级指标予以反映,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A1-A4)、18个二级指标(X1-X18)组成(详见表1):

三、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44个县市的18个二级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KMO指数为0.872,Bartlett球体测试显著性水平接近0,表明选取的18个二级指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提取结果见表2)。

表3提取了三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8%,说明3个主成分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对X5X6X7X8X9X10X11X12X13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值,本文将它定义为县域竞争力综合能力因子;第二主成分对X1X2X3X4X15X16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值,本文定义为县域竞争力综合基础因子;第三主成分对X14X17X18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将其定义为县域竞争力发展活力因子。可见,三个主成分能反映辽宁省各县市综合竞争力水平的本质特征。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的第一决定性因素是由各县域经济规模、产业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潜力上的差异,这些关键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为34.8%;自然人文资源和发展活力是影响辽宁省各县域综合竞争力水平的另外两个主要因素,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5.6%和25.4%。

将三个主成分按其贡献率加权平均得分排名如下:

再根据综合评价得分作聚类分析可以将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划分为三类(由高到低三个等级),第一类为海城市、瓦房店市、大石桥市、普兰店市和庄河市;第二类为东港市、新民市及昌图县;第三类为其余所有县市。由表3可以看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确实明显呈现出不平衡状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别不可避免。第一类的县市都为辽南沿海县市,在前四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排名的百强县。第二类县市的县域经济的基礎还很薄弱,尤其是缺少主导产业,难以形成经济集聚效应,与第一类的差距偏大。辽东、辽西等第三类的县市不仅数量多,而且发展水平低,产业层次和劳动力水平普遍偏低,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增长方式粗放化等问题,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差距很大。

四、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缩小城乡间的差别,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辽宁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是上升的。然而其综合实力并不强,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只有5个地区。首先,从总量上看2005年44个县级市中,只有8个县的GDP超过100亿元,占单位总数的18.18%。而同期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的比重分别为45.5%、27.2%、30.1%和26.1%;GDP总量超过200亿元的县,只有海城市和瓦房店市,而浙江和江苏省各有9个,山东省有7个、广东省有12个。另外,除了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外,目前各县市经济竞争力发展不平衡,经济规模差异较大,经济总量最大县(海城市,生产总值2660249万元)是最小县(调兵山市,生产总值164531万元)的16倍多。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的差异。通过发展当地资源而建立起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海城和大石桥市的矿产资源丰富,因此作为这两个地区的主导产业——采掘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经济竞争力水平在整个辽宁省排名的领先地位。其次是受中心城市辐射程度的差异。如瓦房店、普兰店和庄河市均为大连市的县级市,大连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带动了这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各县市的资源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应该是解决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问题的主要着眼点。

2.加快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发展要注意那些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品和项目,并注重要把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针对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发展辽宁的特色产业。那些经济相对发达的经济强县基本上都是靠“特色”起家,这种追求特色的发展思路可以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辽宁省的特色产业具体包括以当地特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而形成的产业;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是辽宁经济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更新观念,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化、大力引入民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的招商引资。县域经济必须由过去的自我封闭积累,向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模式转变。要充分利用辽宁地处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环境优势,积极引进外资。

参考文献:

[1]熊耀平: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和战略[M].国防科技大学, 2001年6月

[2]马淳正陶卉:促进辽宁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6月

[3]张艳高秀艳:关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5年9月

[4]刘晖:壮大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经济区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该文分析了闻喜县特色林业发展条件,以及林业经济发展的优势,并提出发展闻喜县特色林业经济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引入企业实现“公司+基地+农户”建设生产基地;科学布局,重点打造中条山干果经济林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立体种植等。

关键词:特色林业;发展优势;基地;闻喜县

1 闻喜县特色林业发展条件分析

闻喜县隶属山西运城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适合多种树木生长,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境内山域面积广阔,3 688个磨盘岭是其重要的生态林、经济林和畜牧业生产区,构成了全县的生态屏障;北垣面积广阔(近1.2万hm2)、气候温和、温差较大,发展高品质干鲜果品潜力巨大;美良川(南垣)、河谷地水肥条件较好,尤其是涑水河盆地,发展苗木具有较大优势,非常适合林业经济区域连片规模化生产。三山环列、气候温和、光热充足,从河谷、丘陵到山地呈现出明显的气候层带,为发展各种高档苗木和干果经济提供了条件。河谷盆地、丘陵山垣和广阔的沟川使适宜发展区域达6.67万hm2,发展空间巨大。

2 闻喜县特色林业发展优势

2.1 自然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 闻喜县地处运城盆地与临汾盆地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9′33″~111°37′29″、北纬35°9′38″~35°34′11″之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有利于各类林木种苗的生长和繁衍,是北苗南移、南苗北移的极佳过渡地带。闻喜县现有耕地5.53万hm2,主要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为主。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较适宜的出让价格易于流转,有利于苗木的规模化经营。

2.2 劳力充足,交通便利 闻喜农业人口33.4万,广大群众对土地有着天然亲和力,田间劳作技能好,素质高。苗木作为附加值较高的新兴产业,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境内大西高铁、大运高速、大运二级路、太风公路纵穿全境,闻垣高速、闻合高速直通中原、西北,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苗木集散。

2.3 龙头带动能力强,政策优势明显 闻喜成功引进了山西省最大的苗木绿化公司—太原康培集团,实施规模化发展,企业化运营,以园林绿化苗木作为主攻发展方向,创建了康培苗木科技示范景区,直接带动了全县苗木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县苗木种植规模已达0.21万hm2,产业发展基础良好。闻喜县为苗木发展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苗木产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推进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实施意见》,并成立了县苗木产业发展领导组和办公室,负责全县苗木产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工作。

3 加快促进闻喜特色林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建立生态经济林大县为目标,坚持“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市场运作”的思路,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发展。加快全县干果经济林发展总面积达到1.67万hm2,实现宜林荒山、荒坡全覆盖,磨盘岭得到有效治理。其中核桃经济林发展1万hm2、双季槐发展0.33万hm2、杜仲、花椒等发展0.33万hm2。每年以0.13万hm2的速度推进,实现667m2均收入3 500元以上,总收入达到9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500元以上。创建6大苗木生产基地,优质苗木发展到0.67万hm2,产值达到15亿元,苗木生产经营人员达到1万人,农民人均苗木纯收入达到1 000元;建成特色干果经济林示范县、苗木生产基地重点县、生态经济型林业样板县,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

3.1 引入企业,建设“公司+基地+农户”建设生产基地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依靠单个农户是难以形成连片规模基地。所以应加大土地流转速度,引入新的经营主体,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规模化经营。积极推广郭家庄蛇虎涧村、蒿峪村的发展模式,发展农业专业合作,以组织化形成干果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加快种苗培育、栽植、抚育、管护。通过示范园建设,发展林业种植产业,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促进农业生产向科学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更好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种苗培育区,成树栽种区,新品种研发选育和技术推广中心,加快育苗仓库、道路、水利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

3.2 科学布局,重点打造中条山干果经济林生产基地 优先发展稷王山前沿、鸣条岗和中条山前沿区域,以核桃、双季槐经济林为主体,其他品种为辅助,充分发挥其经济林、生态林的双重功效,重点发展中条山前沿的干果经济林。规划自裴社的王赵村起至北坡、小王沟、江子沟、上水沟、祁家庄和后宫乡前偏桥、上院、南沟、焦山村一线东部的中条山前沿至中腰山区,全部栽种以核桃经济林、双季槐、花椒、杜仲等干果经济林树种;中腰至石门一带以发展生态林树种为主。以生态经济林打造闻喜以东的生态屏障。

3.3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立体种植 利用连片中条山、稷王山前沿核桃、双季槐、生态林地,发展林下经济,采取林菌、林药、林牧的联种、联养模式,扩大单位面积的增值效应。在林下种植低秆中药材,柴胡、黄芪、丹参等;发展林下食用菌、牧草和药用蚯蚓等,在山地沟壑区通过围栏发展林下蛋鸡和肉鸡养殖,生产市场价格较高的“笨鸡蛋”、“土鸡”等“野味”。创新经营模式,采取林上生产、林下出租的形式,合理流转土地。鼓励林农公司、加工养殖企业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具有闻喜特色的森林绿色食品,提升产业效益。

3.4 加大支持力度,创立品牌 继续执行核桃产业支持政策,并形成长效机制,探讨核桃产业甚至包括双季槐、柿子与粮食作物同等的扶持政策。实际上对该产业的扶持就是对山区经济的扶持,要有长远发展战略。加快干果经济林品牌的创建力度,在“雷师傅”“半山腰”山楂品牌的基础上,打造闻喜山楂、闻喜核桃的产品品牌,以品牌效应形成产业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3.5 优化区域布局,打造“一带五片区” 一带:指重点打造涑水河盆地30余km的优势苗木生产带,突出康培苗木的龙头作用。5片区:一是康培苗木产业科技园和侯村薛蔡基地组成的涑水河谷片区;二是礼元湖村基地—东镇官庄基地—东镇裴村基地组成的白水滩基地;三是河底马军庄基地—后宫刘古庄基地—后宫上院基地组成的后宫垣片区。四是河底阳社基地—裴社基地组成的美良川片区;五是郭家庄平川片区。继续大力推进“企业+基地+农户”生产的模式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引入新的经营实体,实现苗木生产的规模扩张;鼓励支持康培苗木、大景园林、林欣苗木、仁核山谷、喜善林业等企业继续扩大规模,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生产基地,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银杏、白皮松、法桐、国槐、新疆杨、榆叶梅等;同时加大对农民的培养,提升其苗木栽植、培肥、除草、修剪等管理技能,提升劳动生产率,形成万人以上高素质的苗木从业大军。

参考文献

[1]霍松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2012(07):9-11.

[2]董涛.基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的市场农业经济探讨[J].现代商业,2014(03):49.

[3]李厚廷.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策略要点——以政治视角的考量[J].现代经济探讨,2012(02):12-16.

(责编:徐焕斗)

经济区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自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村建设,更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毫无疑问农业是立国之本。但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耕地破坏、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可耕地土地面积持续减少,这十分不利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势在必行。而休闲农业不仅有利于产业优化,同时更带动了区域经济,弥补了传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针对休闲农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休闲农业 区域经济 影响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水平越来越高,劳动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工作之余人们有更多业余时间可以支配,假期出去旅游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时尚。而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很多游客希望亲近自然,走向乡村,体验自然淳朴的乡村生活,这使得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休闲农业主要载体,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发展乡村旅游,走休闲农业发展路线,增加了农业收入,改善了乡村面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休闲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休闲农业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起始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早期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有: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五十年代意大利成立现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六十年代休闲农业得到发展,八十年代休闲农业模式已走向成熟,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越来越多。休闲农业发展优化了农业结构,深度开发了农业资源潜在价值,成为了促进农业经济新途径。休闲农业符合现代人需要,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基数不断增多,社会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加之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人们更加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感受绿色自然环境,从而缓解都市生活压力。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休闲农业等同于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是: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的互动,加速社会资源流动,促进乡村发展建设。

二、休闲农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发展建议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逐渐开始发展休闲农业,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休闲农业已形成规模,旅游景点不多增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充分利用了农业资源。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多种多样,自然景观优美,十分适合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影响非常明显,是推动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从产业链延伸角度来讲,休闲农业把农业生产、艺术加工、游客观光、农事活动融为一体,切实可行的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带动了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发展,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缓解了城乡矛盾。

二零一三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前瞻》的文章中,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进行了详细总结,明确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思路。文章中指出休闲农业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拉动区域经济的主要力量。截止二零一四年,全国已建设八万多休闲农业村,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的经营主体数量超过一百七十多万家,相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三千万,营业收入超过三千亿元,已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区域经济发展建设角度来看,发展休闲农业需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这就必须对农村道路、环境、住房、通讯进行建设,这种基础设施建设行为,加速了农村资金和信息的流动,合理整合了农业资源,使区域农业经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了最大化发挥。休闲农业发展利用了多元化产业形态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形成了一种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以长沙市为例,二零一三年长沙总GDP达到九百二十三亿元,县区所占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一,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二,县区经济增长速度非常明显,这就是发展休闲农业的结果。芙蓉区和天心区通过发展休闲农业,经济增长速度迅速成为第一和第二,同比增长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四,真正实现了产业转型,促进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目标,使农业经济走向了现代化,真正实现了区域经济收入最大化。

随着休闲农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市场规模、旅游人次将逐步扩大,乡村旅游条件将不断改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一些区域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缺乏规划,发展现状不理想,甚至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加强招商引资,不断改革相关政策,宣传地方休闲旅游产业形象,树立乡村旅游口碑,扩大对外形象知名度,为区域经济提供条件。在休闲农业发展中融入生态发展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政策引导,树立正确资源开发观念,发展建设目标应与区域总体规划目标一致,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休闲农业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自然条件为依据,不仅要制定农业发展计划,还要完善生态评价体系,控制休闲农业发展中对环境的污染。此外要提高产业集约度,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农户分散,经营混乱,缺乏生态意识,不利于管理。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规范休闲农业结构,应把分散经营个体组织起来,打造休闲农业产业链,提高产业集约度,全面提升产业规范性,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打造生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休閑农业结构。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空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大环境下,更多的人们希望享受自然,亲近自然,走向乡村体验生活。通过正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休闲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有着明显推动作用,能够行之有效的促进农业产业改革,带动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打基础,发展休闲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建华. 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13(11):119-124.

[2]俞燕. 新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机理、效应及提升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11(14):132-133.

[3]郑榕妍,朱朝枝. 永泰县休闲农业发展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J]. 台湾农业探索,2011,03:36-40.

作者简介:牟连荣(1976—),女,重庆,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上一篇:能源消费碳排放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保障费改税论文范文